浅基础设计任务书

2024-04-15

浅基础设计任务书(精选8篇)

篇1:浅基础设计任务书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某教学楼为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柱网布置如下图所示,试设计该基础。

二、设计资料 ⑴工程地质条件

该地区地势平坦,无相邻建筑物,经地质勘察:持力层为粘性土,土的天然重度为18 kN/m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30kN/m2,地下水位在-7.5m处,无侵蚀性,标准冻深为1.0m(根据地区而定)。

⑵给定参数

柱截面尺寸为350mm×500mm,在基础顶面处的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由上部结构传来轴心荷载为680kN,弯矩值为80kN·m,水平荷载为10kN。

⑶材料选用

混凝土:采用C20(可以调整)(ft=1.1N/mm2)钢筋:采用HPB235(可以调整)(fy=210 N/mm2)

三、设计内容

⑴确定基础埋置深度

⑵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⑶确定基础的底面尺寸

⑷确定基础的高度

⑸基础底板配筋计算

⑹绘制施工图(平面图、详图)

四、设计要求

⑴计算书要求 书写工整、数字准确、图文并茂。

⑵制图要求所有图线、图例尺寸和标注方法均应符合新的制图标准,图纸 上所有汉字和数字均应书写端正、排列整齐、笔画清晰,中文书写为仿宋字。

篇2:浅基础设计任务书

总体规划及设计主要依据:

1:建设目标:本着“一流的环境、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的宗旨,最终将其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院。

2:规模设置:拟建住院病床200张,急诊、日门诊量设定为1500-2000人次/天,最高峰日门诊量可达2500人次/天。

总体设计理念:

1:拟在用地内建设一座以医疗、康复、评估为一体,突出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为病人提供最佳诊疗环境和专业技术特色,充分体现舒适、方便、安全和重视人文关怀的特色,同时为职工提供最佳工作环境的现代化、数字化、高端综合医院。

2:建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医院。整体设计要充分注重节能环保,充分利用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相关系,处理好医院之间的环境关系,注意避免污染,强调自然采光、通风,为患者创造宜人的绿色环境的室内外环境。满足LEED认证级以上的绿色设计标准。

3:建成后的建筑物功能分区合理明确,科学合理地安排功能布局和工作流程,各科室之间的联系最大可能地运用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缩短患者候诊时间,避免公共服务空间拥挤现象,高度尊重患者隐私权,方便病人就诊和医务人员办公,并便于医院之间的对外服务的运营管理。医院设计要符合JCI国际联合评审规范和要求。

4:医院的外观设计能反映出医疗服务的高科技特征,把握时代特征和环境协调两大主题,建材的选取简洁、美观、实用、易于维护保养、经久耐用,并能为医院树立国际化高端医院的形象。同时,医院设计要体现中国园林特色,将现代化和传统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

5:3000㎡的中医传统疗法中心要有相对独立的出入口。

设计标准要求

基于国内医院建筑设计相关规范和美国建筑师学会《医疗建筑设计与施工指南(2006年版)》(Guidelines 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Health Care Facilities),符合JCI联合评审委员会的医院标准,并符合LEED认证级以上级别的绿色设计标准,广东省中医院项目设计应符合以下标准:

1.急诊区

占总建筑面积的5%

急诊区是现代化医院的工作前沿,急诊患者最需要得到及时的抢救和良好的服务,这不仅体现医院的服务水准,更能显示医院的医疗水平。急诊区要尽可能就地解决急诊患者的检查和治疗,尽快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抢救,为患者创造舒适的就诊环境。同时,通过合理利用适当位置的公共空间,为意外情况所致大量伤患提供紧急救助。

急诊区应考虑现代急救医学的特点,单独设置出入口,自成一区,急救车辆可直达急诊部,同时考虑与医院门诊、医技等各相关科室的便捷互动,共享资源和提高医疗效率。医院内设置直升机停机坪,用于航空急救。

急诊区应包括分诊/接诊处,急诊诊疗区,急诊留观区,以及医务人员辅助用房。

 入口:明确标示、有屋顶的水平入口。(1)救护车和车流必须可以从公共道路直接驶入急诊入口。(2)入口和机动车道必须有明确标识。(3)无障碍,方便行人和轮椅和从救护车转移病人。

 接待、分诊和控制站(1)接待、分诊和控制站的位置必须能够允许工作人员观察和控制进入治疗区、行人和救护车入口以及公众等候区的通道。(2)分诊必须进行特别的考虑。分诊的设计和通风必须减少医护人员、病人和家属暴露在空气传染疾病之下。

 候诊室。候诊室内提供接待、控制和公众等候区,并且带有卫生间、饮水机和电话。 急诊留观病房:为临时留观急诊患者所设,主要收治临床诊断已经基本明确而暂时不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诊断暂时不明确而需要进一步观察的患者、诊断明确而经短暂治疗即可康复的患者。观察室包括观察床区域、输液躺椅、治疗室。急诊留观病房全部为单人病房。

 急诊ICU: 急诊ICU为单人病房。

 急救设备储存空间。必须为医疗/急救材料供应和设备,例如通风设备、去纤颤器、夹板等提供充足的空间。储存空间必须位于员工控制范围内,但不得位于人流通道上。

 护士站具有对讲机、电话和内部通话系统。

2.门诊区

占总建筑面积的25%

日门诊量按2000人/天计算。靠近医院主交通入口处就近设置门诊部,合理组织交通流线,处理好门诊部内各部门的相互关系,缩短病人的就诊时间,避免往返迂回,防止交叉感染,最大限度提高医院的运转速度和优化医院的就医流程。门诊包括门诊诊室、护士站、候诊区、治疗室等功能房间。设计应充分考虑各个学科的接诊方式、国际国内的先进就诊流程及医护内部通道等相关因素进行建筑设计。治疗室主要进行门诊患者的简单治疗,按照清洁污染分离的原则设置。辅助区域主要功能为医疗保障,由医护人员的休息室、卫生间、库房、污洗室等构成。辅助区域内的房间单元可以考虑按照楼层或诊区配置,合理共享。

门诊包括全科、妇科、产科、儿科、外科、内科、口腔科、妇科肿瘤、美容外科、麻醉科、中医科、产后恢复科、耳鼻喉/眼科、体检中心等。

门诊就医需要预先电话预约,到达医院后由大厅服务台统一接待、引导就医。

 医生诊疗室均为单间,充分尊重隐私。

 各门诊区域内不再单独设立检查室,普通检查功能在诊疗室完成。 医生更衣休息及办公区域在每层统一设置。

 妇科及儿科门诊需设立专门的独立休息室以满足婴儿护理、哺乳的要求。 儿科门诊需设置隔离的感染门诊。

 各门诊区域设置卫生间,卫生间为单人独立卫生间。卫生间面积要满足放置婴儿护理台、残疾人辅助设备等辅助设施的需求。

 美容科需要设置独立的咨询室。

 护士站为护士工作区,不再另外设置护士办公室。

 各种门诊辅助房间(治疗室,处置室等)在每层统一设置,每层各门诊科室共用。

 医院门诊就医需要预先电话预约,同时间内等候人数较少所以各门诊科室等候区域不

宜过大。

 专业医疗保险办公室,满足国际客户需求。 满足救护车及大巴停车位5辆和急诊病人过度。 门诊各科室都需要护士站。 每层设置收费台。

 体检中心:主要提供体检服务,内部可以设置必要的小型检查设备,但应最大程度共享医院的医疗资源。满足50人次/日的体检需求。3.医技区 占总建筑面积的10% 医技部的布局应本着方便各相关科室使用的原则,并应最大限度的提高使用效率。科室内布局应满足医疗设备的使用要求,体现科学合理的使用流程,并为科室发展预留必要的发展空间。

3.1:放射诊疗科:包括接诊候诊区、工作区、医务人员值班休息室、储片室等 3.2:功能检查

:包括肺功能室、脑电图室、内窥镜、心功能检查等。3.3:检验科

检验科对临床标本进行分析,并作出解释和应用。包括候诊区、标本处理、病人采样厕所、常规、生化、免疫、氨基酸、分子生物学、天平室、仪器室、消毒、库房、办公室、值班室、更衣/厕所、污洗室、血库等。

 设计考虑样品收集和处理设施。

血液收集区必须有工作台、病人就座空间以及洗手站。血样和粪样收集室必须配有抽水马桶和洗手台。

 工作区:设计考虑实验室工作台,带显微镜、合适的化学品分析仪、孵化器、离心机,负压排风罩等等。工作区域必须有洗涤槽,并满足真空、气体、新风、电等方面要求。

 细菌室:配备负压操作台。

 其他设计考虑事项:化学品安全设施、污染样本最终消毒设施和设备、放射性材料等危险品处理。

 辅助区域:(1)行政区域。必须提供行政区域,包括文员工作、归档和记录保存的办公室和空间。(2)血液储存冷藏设施。必须提供输血用的血液的冷藏设施。血液储存冰箱必须安装温度监视和警报信号。(3)必须为试剂、标准品、补给品和污染样本显微镜载片等等提供储存设施,包括冷藏设施。

 医务人员辅助区。必须提供休息室、储物柜和卫生间设施,其位置必须方便男女实验室人员的使用。这些设施可以位于实验室区域之外,并与其它部门共用。3.4:手术室

手术中心设置手术室4间。

手术中心任务是面向全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提供高水平的综合手术治疗、骨科手术、心脏手术、生殖健康手术等医疗服务。同时承担院内外各项相关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管理上统一调配。手术部自成一区,与外科护理单元就近设置,同时合理组织医疗路线,在需要时可方便、快捷地直通的介入治疗科、ICU、病理科、中心供应室、血库等功能科室。手术室的平面布置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区要求。

 布局:手术室的位置和排列必须避免无关人员进入手术室。设计必须便于手术套间指定区域内病人、医务人员进出的交通。必须有明确的标识指出手术室的服装要求。

 手术室的净面积按国际标准不得低于40平方米。建有与手术室控制站进行紧急通话的系统。必须提供能够同时观察四片的X光片观片灯箱。

 手术区域的交通必须满足洁污分流。 满足微创手术的设计需要。

 满足净化层流洁净手术室的空间高度和相应设备机床面积,注意避震防吵音。

4.住院部 占总建筑面积的35% 共200个床位,每个护理单元

床全部采用单人病房,每间病房内设置一间卫生间。病房内均设置独立的卫浴,要求无障碍设计,洗浴盥洗间和卫生间彼此隔离。基本的配套家具应包括壁橱(储物和悬挂衣物)、床头柜、陪床沙发、电视、电话、信息网络等,单人病房增加冰箱配备。设有中心供氧、吸氧。热水供应系统医护值班室,公共卫生间、污染间洁污病床电梯、工作电梯。护士站设在便于观察病人活动的位置,职工专用通道与病患及家属通道分开。各住院区域设背景音乐。住院部根据病房的实际情况采用独立分体空调(尽可能采用冷热两用型)。

4.1 标准病房

所有病房均为单人病房,每间病房内设置一间卫生间。病房内设置灌洗台。

4.2 产科病房

4.2.1 产科病房

配备镇痛水疗池(如:Jacuzzi)的卫浴设施。4.2.2 产房

家庭化产房(LDR/LDRP)面积不低于40平方米。4.2.3 新生儿室

   所有的新生儿室的位置必须方便产后护理中心和产科设施的使用。新生儿室的设置必须能避免无关行人的来往。新生儿室之间不应直接相通。

    必须提供存放急救推车和设备的充分措施。必须提供污染废品的卫生存放和处理措施。

医务人员工作区和每个新生儿室间须通过屏风或窗进行视觉控制。应考虑配制婴儿奶粉需求及其辅助空间。

4.2.4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

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必须有明确标示的入口和接待区供家属使用,本区的设置必须保证医护人员能够看到进入该室的人士,并与之保持目光接触。

  在多床位病房,婴儿病床间隔至少必须2.44米。

在多床位病房,每张病床的位置必须距离自动洗手台6米以内。采用单床位病房时,必须在每个婴儿护理室提供一个自动洗手台。

 采取有效手段控制空气传播感染。

4.3儿科病房

 家属附属设施要求。规划如果指明可以允许父母与儿童同宿的话,则必须提供卫生、厕所、住宿和个人物品安排。

  设施要求。房间内必须有洗手台、储存设施以及供书写用的桌子、台子或架子空间。考虑儿童需要设置多功能用房。服务小儿及青少年病人的区域内部或其附近必须建造多功能或独立房间,供就餐、教育和适当的玩耍及娱乐之用,同时必须为身体受限的病人提供便利通道和设备。

 护士站应设在便于观察儿童活动的位置。

4.4 ICU

 考虑到家属等候时间长、住宿的需求;医务人员24小时工作/值班,辅助设施必须全面舒适;考虑重症监护病人的隐私、氛围及美感等方面。

 位置必须考虑与急诊室、呼吸治疗科、检验科、放射科等其他科室的联系。 急救无障碍,急救设备到达路线最短。 护士站应设在便于观察病人活动的位置。

 保证有足够面积的库房,确保所需的走廊宽度不能被设备和存货占用。

5.行政管理 占总建筑面积的10%

与医疗区域相隔,考虑集体办公,适当独立。包括办公室、病案室、计算机控制中心、安全监

控中心、食堂、教育培训设施等。

电话交换中心:满足无线对讲,程控交换。食堂

 职工餐厅:能同时提供200名职工就餐。 病人家属餐厅:能同时提供100名家属就餐。 厨房部:满足供应500人量饮食

6.地下室

6.1太平间

  可以从外部入口进入,其位置必须避免通过公共区域运送遗体。尸体存放必须保证温度的充分控制。

6.2影像学

  MRI:核磁共振成像室的面积按50平方米,控制室按8平方米,电脑房按12平方米。CT: 电脑断层扫描室。其位置便于使用病人用卫生间。本控制室必须有一个可以看到病人全身的观察窗。控制装置与设备重心之间的角度必须使控制器操作人员可以看到病人的头部。控制室的位置必须方便拍片处理。

6.3药剂科

包括门诊发药、住院发药、中药房、配液中心、药库值班室、西药库、中药库、办公室、污洗室、男女卫生间等。

 配液中心:提供一个无菌工作区域,配有设计用于产品保护的层流工作站。 发药:考虑患者信息和药理信息对应及信息电子化。 库房:大宗储存空间,现用药物储存空间,冷藏储存空间,挥发性液体和酒精储存空间(符合相关的防火安全条例),麻醉剂和受控药物的安全储存空间,材料和设备的储存空间。

 药品发放必须有

 接收药房的药物、分类总结、物资控制的区域; 工作台和工作空间,供自动和手动配药活动使用;

现场配药区域,带洗涤槽和充足的台面空间,共药物制备之用; 检查和记录药物的区域;

  推车的暂时存放、交换和物品补充区域; 配药柜台区域的药物和人员安全措施。

6.4中心供应

包括工作室/净化区域、生产流水线:准备/包装、消毒供应/推车生产线、员工区、设备间。6.5:停车场

满足停车200辆以上

7.服务区域

服务区域:被服清洗、耗材管理、环境服务、工程服务和维护、零售门卫等相关配套用房。

8.供配电要求:

医院要双回路电源和后备应急电源:按规范要求设计,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一般设备用地电负荷为二级负荷,消防设备,事故照明、重要的医疗科室,医疗设备为一级负荷。

9.弱电系统:

 消防自动报警及控制系统  保安监视系统  办公医疗教育化系统  楼宇设备管理自动化系统  有线电视系统  停车自动监控计费系统  电话100门

篇3:浅基础设计任务书

当我们比较着中外职业教育的现状, 反思我们相对落后的原因时, 赫然发现,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国外由来已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德兰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在1903 年开始实施的 “三明治”教育模式。1906 年, 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与其相似的教育模式, 并称之为 “合作教育”。1983 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 ( WACE) 成立, 来自40 多个国家的协会成员每年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 标志着这一教育模式得到各国普遍的认可。2000 年, 该协会将合作教育改为 “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 其定义为 “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 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 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 促进学校的教与学”。可见, “工学结合” 这一概念包括所有以学校与企业部门合作为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涵盖了各国各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包括德国的 “双元制”、美国的 “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和日本的 “产学合作”等。

其实, 在我国早期的教育政策文件中一直使用 “半工半读”的概念, “工学结合” 一词最早见于1991 年10 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此后, 职业教育围绕 “产教结合的办学路子” 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05 年11 月,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再一次明确了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产教结合”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些概念的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随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及相关职业教育观念的引进, 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逐渐深入, 在概念的使用上也由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逐渐过渡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持续百年不衰, 思其原因, 无疑是它始终体现出 “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教育理念。

工学结合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认识到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 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促使学生走出校园, 通过与社会、与同事的接触, 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 经受职业训练, 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 开阔了知识面, 扩大了眼界, 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查自己的能力和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更重要的是, 工学结合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 让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 就业几率明显高于其他的学生。在当前职校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的情况下, 推行工学结合不仅是政策要求, 更是形势使然。

多年来, 许多专家及同仁对工学结合的研究已颇有建树, 为我对该教学模式的认识、思考、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我不敢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研评, 只能就旅游专业工学结合教学中的任务设计谈点粗浅认识。

一、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实施工学结合任务设计的通常做法

旅游专业作为职业特色突出、实践要求高的专业之一, 许多中职校在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时, 在任务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得到很多有益的借鉴。

1. 以身份定任务, 双重身份, 双重任务

南宁某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师生以“老师———经理” “学生———员工”的身份设置, 完成身份角色的任务, 在国家一级景点———明仕田园广西壮族民居博物苑进行实践教学。进驻实际工作岗位, 开展 “工学交替” 的教学实践。教师除了以教师身份对学生进行管理外, 将在管理层担任经理等职务, 配合承担起经营和管理景区的责任; 学生则将在学院教师和公司相关负责人的指导下, 根据所学专业, 在导游、客房、餐厅等工作岗位从事各项服务工作, 通过真实的职场锻炼推进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2. 学习任务与实习任务交替进行, 以企业订单方式设计任务, 培养学生

杭州某职业学校按照 “教育教学和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能力和岗位需要零距离”的人才培养理念, 依托杭州纳德大酒店作为学生实习基地, 对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提供指导, 并共同参与完成教学计划的修订与执行。学院安排学生参加酒店相关活动, 择优安排学生在第三学年到杭州纳德大酒店顶岗实习。其主要特点是: 在校学习与在岗实践交替循环, 学校教学、企业培训交替进行; 定期由酒店部门经理或主管轮流给学生讲授酒店实务、案例分析、操作技能; 进行定单式培养, 将学生、企业、学校三方有机结合, 以酒店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为依据, 对学生以企业订单方式设置实习任务; 在为酒店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 也促进酒店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实施工学结合任务设计通常做法中的几点弊端

1. 任务设计内容狭窄, 限制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的教学视野

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过分放大了中职学生文化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影响, 主观扼杀了他们在工作中可能会发挥出来的可塑性、创造性。

我们在为他们设计任务时, 往往只考虑一些B级或以下岗位。这样, 就导致中职学生无法零距离地了解其他工种、岗位, 使他们教条地以为他们的专业就只有这点空间。自然, 教师也就不会有中职学生出色的教学案例, 局限了教学视野。

2. 任务设计过分迎合教学需求, 忽视了企业利益, 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谋求利益最大化, 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 加上国家政策的倾斜不够, 对承担实习任务的企业未给予相应税收优惠。如果因为教学需要, 在任务设计时无视企业的实际利益, 中看不中用, 那么相对学校而言, 其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自然不高。最终只能是走过场, 学生学不到真正的技能,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就失去了意义。

三、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实施工学结合任务设计中的几点想法

1. 工学结合中的任务设计, 应是在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思想认识都到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果学校不能认识到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是对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是实现国家职教战略、专业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它需要学生的配合、企业的支持; 如果学生一味强调工作强度大, 获取报酬低, 生活待遇差, 不明确工学结合的目的是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如果企业不能明白他们需要不断地补充新鲜的血液, 今天不付出, 明天就不会有合格、优秀的从业者, 行业发展会遭遇强烈挑战……那么, 工学结合就无法进行, 任务设计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此, 如果专业教师不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工学结合的目的就会落空。

2. 工学结合要健全中职学校与酒店合作机制

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保障。中职学校首先要认真考察和选择酒店, 选择有一套比较完备的针对实习生的培训与日常管理体系的高星级酒店来保证学生在酒店的培训与顶岗实习的质量; 其次, 要与酒店认真研讨针对学生的合理合适的岗位, 既要大众化也要个性化地设计岗位任务; 再次, 学校专业教师与饭店管理部门要无缝对接, 适时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及时的反馈、科学的处理和调整; 最后, 学校要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 依法加强对学生参加酒店培训与顶岗实习的保护工作。到后期, 最好能让酒店方的管理人才到本专业进行授课、开办讲座、提供咨询等, 也要创造条件让本专业教师到酒店深入了解企业运行与管理情况, 通过实际的新鲜的案例, 反过来促进本专业的课堂教学。

3. 任务设计要注重职业理念和人格修养

树立 “乐于助人、勤快、热情、整洁”的职业理念, 培育 “优雅、高尚”的人格修养, 应当是每个工学结合学生的首要任务。不论学生有什么样的具体情况, 不论学生有怎样的职业规划, 我们都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起码的职业理念。

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 整洁大方, 勤快地为顾客提供热情的服务, 并以此为快乐, 这是成为一个合格的旅游从业者的必要条件。邋遢、懒散地工作, 或者不能传递快乐心情的旅游从业者是没有发展空间的。任务设计要注重职业理念和人格修养, 使学生融入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

4. 设计内容要科学、全面、具体、适用

以在酒店进行工学结合教学为例。

大家知道, 酒店工作有三大系统:房务系统、餐饮系统、娱乐系统。每个系统都会有很多工作任务。工学结合中的任务设计应当充分覆盖这三个系统, 使每个人在实践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多地接触这些系统。

当然任务设计也应当结合个人条件, 科学安排。很多酒店把人才分为A、B、C三类。把外形外貌上乘、热情优雅、学历较高的员工划为A类人才, 赋予他们总台接待、大门礼宾、商务中心文员、大堂副理、餐厅迎宾员等岗位任务, 另享特殊岗位津贴; 外形容貌中等、学历初中左右的被划为B类人才, 赋予他们餐厅服务员、楼层台班服务员等工作职责; 把外形容貌一般、学历初中以下的划为C类人才, 赋予他们客房服务员、公卫服务员以及其他后台服务人员的职位。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任务设计一定要具体适用, 就是必须具备较高的可操作性。比如酒店中, 无论是调酒还是花卉管理, 无论是布草还是食品加工, 无论是负责小型电器还是大型设备 ( 电梯、锅炉、供电等) , 都必须清晰明了, 符合学生实际能力。

总之, 任务设计在中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 关系重大,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探索前行, 促进中职教育的深入发展。

摘要:工学结合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在中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中, 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 试图阐述对中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教学中任务设计的一些思考, 为旅游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建设添砖加瓦, 力所能及地促进实现中职学校、旅游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格局。

篇4:造型基础与设计基础教育浅谈

关键词:造型基础;设计素描;设计基础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6-34-2

对于造型基础的含义有两个方面的所指,一方面是针对二维空间中对视觉元素的组织、构成、结构,以达到预期一定的视觉方面的整体感觉。另一方面是指物体在三维空间的形状、体量关系与结构。所以说对于造型的研究和分析能力的训练,不仅要建立分析和表现三维空间中物体“型”的存在感;还要把物体在二维空间中有“型”向“形”的分析和抽象表现能力作为一项同等重要的能力进行训练。这里的“型”更注重三维空间中物的体量与结构形态,而“形”更侧重物体结构形态在二维画面上的呈现形式。“造型”与“造形”互为因果,都是设计师或艺术家积极创作的过程和最后物化形态。作为设计专业三大基础板块之一的造型基础,在训练中认识“型”与“形”、抽象与具象的内在关系,把握造型规律,拓展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想象力、提高造型艺术的综合设计能力是其主要任务。

造型基础的训练和提高是以素描为基本手段的,而当代的电脑数码造型也是要以手工造型经验为基础的。印象派画家德加说过:“绘画拒绝素描的体验,就意味着他拒绝开始。”对于艺术设计来说,也可以套用大师的真知灼见:设计拒绝素描的体验,也就意味着设计拒绝开始。画家们一方面把素描看做客观描绘世界所要解决造型的训练手段,另一方面,素描对于他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手段。对于一位成熟、优秀的设计师,素描对于自身的意义同样重要。

在电脑美术制作与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有一些初学设计者,甚至从事设计教育的人员,对于素描训练和设计造型基础的认识出现了两种不利于设计基础教育和长远发展的观点。一些人认为素描面对强大的数码制作和表现手段已经显得过时,应该减轻在设计基础训练的比重,把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放在电脑技术和软件的学习上;在键盘和鼠标的啪啪敲击声中学习,而不是浪费在铅笔在纸上沙沙的排线声中。另一种观点认为,绘画是设计的基础,“会画画就会设计”,搞设计必须画要画的好,否则就是一个电脑制图员,失去了设计的艺术性,不会在专业领域走的更远。

两种观点初看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在各自的立场上都站得住脚,但仔细分析却有失偏颇,不利于设计的基础教育和专业的长远发展。两种观点都有因为对设计基础造型与素描关系的通俗观念而形成的误区。首先是对于素描的认识只是一种泛化的旧有观念的理解,另外是对于设计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对于设计与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疏于了解。

素描作为设计专业造型基础的培养和训练途径,由于专业的侧重点和将来可能从事职业的性质,因此决定了设计素描教学的特征:在分析事物形态的理性分析能力、创造力和设计意图的视觉表达等方面是为训练的重点,而对于传统写实性素描的要求和素描技巧上不必做过多的强调。设计的素描对象一个是我们的客观现实世界,就是所谓“物象”;另一个是设计者内心和头脑中的想象世界,也就是所说的“心象”;这一点上来讲和其他的艺术并不矛盾。然而,现代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反映物质现实世界,更是要顺应自然的点示,创造和完善一个理想世界,以此满足和慰藉我们的精神世界。设计的素描训练其意义在于:建立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形成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方式;培养思想意图的视觉表达能力。

造型基础是所有视觉艺术的基础,结合现代设计的专业发展要求和趋势应运而生的设计素描,保留了传统写实素描中有益的成份;融入了现代素描中具象与抽象表现的分析与表现方式;更注重创造力和设计思维的拓展。设计素描作为设计专业造型基础的训练和表现方式,是达到培养有坚实造型基础、符合时代文化潮流的设计人才的必需之路。

计算机进入设计领域已经有近二十年的时间,随着当代计算机技术和各种设计软件的不断开发更新,设计工作依赖计算机的程度越来越高,如图形绘制、图像处理、印前设计、3D建模、CAD制图、动画、界面设计、空间和建筑设计等等,这些工作中已经到了离不开计算机辅助的程度。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程度的提高,使得设计教育的内容、思想、方法等不同程度的受到冲击,形成了多方面的困惑。

计算机数码技术的革新,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设计很大环节的制作工作,尤其是修改的便利、重复劳动的减轻,使得制作者深切感受到数码技术的力量。计算机特殊的效果处理方面是数码技术带来的新的革命,艺术设计的创作视野忽然因为技术的革新宽阔了许多,个人的能力似乎也被放大,工作效率也大幅度得到提高。在当前的这种形式之下,传统的造型基础训练被淡化甚至取消,许多没有接受过设计基础教育的人只是通过电脑技术培训也能完成一定程度的作品制作,而且市场价格低廉,充斥在各个大中小城市的不同设计行业,艺术设计这个行业的专业程度受到了考验,设计师的基本素质遭到了质疑。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给艺术设计的制作带来了很多便利,数码造型使得设计过程快捷迅速,但是它却替代不了传统的手工造型,因为现在的计算机并不能替代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和情感感受。到目前为止,我们也没有看到电脑技术完全取代手工造型的迹象出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虽然带来了设计的工具性革命,但是却不能替代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和感性的认识过程。在艺术设计的造型基础训练中,思维的拓展训练、创造力的培养仍然是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以素描为主要手段的手工造型能力依然在设计造型基础训练中据有重要的地位。

就具体的造型训练而言,学生通过观察将自然当中的一些形态与形式要素转化为设计的要素,通过视觉图像来传达信息,从事物的形态中获取深入表象的洞察力。从而超越表面描摹,发现认识形态与功能的潜在联系,培养自身的观察解析、设计思维的能力,达到对形态的理性认识与主观创造。另外,在素描观察中,近距离的真实面对自然,触摸、观察自然万物,认识各种构成要素,如线条、结构、质感、光色、空间等,用素描的语言设计事物的形状,强化其形态语言和形式意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把造型基础训练有机的同专业设计联系在一起。

艺术设计是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在设计工作中设计师不仅要独立思考、默默独自工作,更多的要与其它设计师和甲方沟通交流。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不管是独自勾画草图还是与他人的沟通中,设计意图和方案的表达,都要求设计师有很好的造型基础。

设计的草图无不体现设计师思想的痕迹,草图是设计师意图的视觉化体现,并在草图中不断地寻求形态关系的最佳表现。素描草图的过程也是设计师思考的过程;是贯穿设计的一种语言;表达思想和创意的一个载体。我们可以从勒·柯布西耶、弗兰克·盖瑞、尤纳·弗兰德曼等建筑大师的素描草图中感悟到他们跳跃的思想火花,寥寥数笔中渗透着对体量、结构的深刻理解和准确表现,在大师的笔下草图与完整的艺术表现合二为一,难以界定。

另一方面,素描作为一种信息传达的交流方式,也要求设计师扎实的造型能力。从更深的层面讲,设计是人与人的沟通;是人与物的沟通;是寻求人与世界及他人共生的方式。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处处面临表达与沟通,以达到理解和共识。素描作为快捷直观的交流与表达方式,在工作中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设计师最有力的交流和传达信息的形式无疑是视觉元素。无论是符号还是图形,或者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形状、线条,都可以向别人传达思想和感情、信息和主题。坚实的造型能力能够准确传达别人能够理解的信息和意思。而熟练、准确的设计图表现是建立在扎实的造型基础之上的。无论是视觉传达、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服装设计还是环境艺术设计,素描草图作为设计师的思考过程、推敲方式,还是表达自己意图,与他人沟通的交流媒介,都需要有很强的造型表现能力。

篇5:浅基础设计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要求

1、课程设计是高等教育中一直强调和重视的教学实践环节,《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习《土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基础工程》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基础设计任务。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基础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对基础工程设计内容和过程有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熟悉基础工程的设计规范、规程、手册和工具书。

3、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指导书规定的全部内容。设计计算书要求计算正确、文理通顺、施工图布置合理、表达清晰,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二、桩基础设计资料

某多层建筑一框架柱截面为400mm×800mm,承担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设计值为:轴力F=2800kN,弯矩M=420kNm,剪力H=50 kN。经勘察地基土层依次为:0.8m厚人工填土;1.5m厚粘土;9.0m厚淤泥质粘土;6m厚粉土。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下表1所示,地下水位离地表1.5m。试设计该桩基础。

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

土层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土层名称 人工填土 粘 土 淤泥质粘土 粉土 淤泥质粘土 风化砂砾石 土层厚度(m)0.8 1.5 9.0 6.0 12.0 5.0 含水量 ω(%)

32.8 43.0

重力密度(kN/m3)19 17.5 18.9 17.6

孔隙比 e 0.864 1.34 0.80 1.20

塑限 液限 ωp ωL(%)(%)

25.3 24.0 27.0 26.0

43.5 39.5 38.0 38.6

IL

0.363 1.613 0.527 1.349

压缩模

量Es

(kPa)

5200 2800 11070 3100

粘聚力Ccu(kPa)12 16 3 17

内摩擦角ψcu

11 18 12

qck(kPa)390 134 325 168

三、桩基础设计内容及要求

1、桩基持力层、桩型、承台埋深和桩长的确定

2、基桩承载力

3、桩数、布置和承台尺寸

4、复合基桩验算

5、群桩承载力验算

6、桩身结构和承台尺寸确定

7、桩基变形验算

8、承台设计和计算

四、桩基础设计提交成果

(1)计算书:书写工整、数字准确、图文并茂。

(2)桩基施工图:所有图线、图例尺寸和标注方法均应符合新的制图标准,图纸上所有汉字和数字均应书写端正、排列整齐、笔画清晰,中文书写为仿宋字。

五、参考资料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1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赵明华主编

篇6:浅基础设计任务书

1、函数信号发生器

(1)能产生正弦波、矩形波(占空比可调)、锯齿波等多种波形;

(2)输出信号的工作频率范围10Hz~10kHz,且连续可调;

(3)输出信号波形幅值0~10V,且连续可调;

△(4)输出信号频率数字显示;

*(5)输出信号幅度数字显示。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2、简易直流稳压电源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1)输出直流电压UO的调节范围为3 — 12V,且连续可调;

(2)最大输出电流ILM≤200mA;

(3)稳压系数Sr<10%;

*(4)具有过流保护功能。

3、简易数字频率计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1)被测信号的频率范围100Hz~10kHz;

(2)输入信号为正弦信号或方波信号;

(3)用四位数码管显示所测频率值,并用红、绿色发光二极管表示单位; *(4)具有超量程报警功能。

4、简易交通信号灯控制器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1)定周控制:主干道绿灯亮45秒,支干道绿灯亮25秒;

(2)每次由绿灯变为红灯时,应有5秒黄灯亮作为过渡;

(3)分别用红、黄、绿色发光二级管表示信号灯;

*(4)设计计时显示电路。

5、4位二进制加法器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1)四位二进制加数与被加数输入;

(2)二位数码管显示。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1课题名称与技术要求

2约200字的摘要

3总体设计方案论证及选择

4设计方案的原理框图、总体电路原理图及说明

篇7:浅基础设计任务书

学年学期:2014-2015-1 专业班级:12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班 指导教师:田洪

设计时间:2015.01.05-2014.01.09 学时周数:1周

一、设计目的

对厦门理工学院集美校区进行配电系统设计:

二、设计任务

1.计算负荷需求(用电设备种类、功率及其数量,负荷等级)及其分布; 说明:

1)校内负荷点除了已经提供的以外,尚需补充工程训练中心(2)、艺术会堂(2)、实验酒店(1)、体育馆(1)、东区新建宿舍(2)、7号教学楼(2)、光电学院办公楼(2);

2)负荷调研中为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秩序,对负荷的调研做如下近似处理:

a)实验楼以3号楼为基准,近似认为其他楼用电负荷与3号楼相同,; b)行政楼负荷近似处理为2倍的图书馆;

c)其他未尽之处,允许适当简化,但应保证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并需说明简化处理的合理性;

2.变电站设置、选址与变压器台数和容量的选择 说明:

1)应综合考虑变压器采购价格、变压器损耗、变压器经济运行、线路上的功率损耗、电压损耗、一二级负荷的供电持续性等因素;

2)负荷点的相对位置、电源点(英春变电站)的位置、线路长度等地理数据用Google Earth/百度地图等进行测量,并在设计报告中做出简图加以说明;

3.配置无功补偿装置 说明:

1)根据《供电营业规则》,100kVA以上的用户功率因数不低于0.9; 2)各负荷点电压应满足《电能质量 供电电压允许偏差》的要求; 3)采用静电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制定配置方案(低压侧分散配置或高压侧集中配置)

4.选择变电站接线方式并绘制主接线图,类似如图1所示

图1

5.进行短路计算并进行设备选型,包括开关柜、线路选型,线路全部采用埋地电缆 说明:

根据《电气工程基础》教材和数据手册来进行选型。补充说明:

1.电源点是学校旁的英春变电站的10kV母线,采用双回路供电,供电干线采用LGJ-150架空线沿学校周边主干道布置(天马路、杏林湾路、理工路、海翔大道);供电干线出口断路器开断容量为500MVA; 2.校内设校级总开关站,各负荷中心均从总开关站取电; 3.系统发生短路时,继电保护切除故障的时间在0.1s以内。

三、设计时间进度安排

周一:布置任务、分组、负荷调研、负荷调研结果汇总

周二:分组开始系统设计(负荷计算、电压等级选择、变电站位置与变压器台数选择)

周三:系统方案成型(无功补偿、短路计算)

周四:设备选型、绘制主接线图、准备答辩ppt和课题报告 周五:答辩

四、成绩考核

设计分小组进行,教师根据各组完成情况给出小组成绩,组员民主评议以百分之的形式根据各成员在设计中的工作情况给出成员成绩百分比建议,教师参考组员评议结果给出最终成员成绩百分比,最终成绩 = 小组成绩 * 成员成绩。1.根据答辩情况给出小组答辩成绩 2.根据报告情况给出小组报告成绩

3.小组总成绩 = 答辩成绩*50% + 报告成绩*50%

五、报告书写格式

1.格式要求同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2.内容应逻辑清楚,表达明确;

3.报告应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报告中应注明各部分的撰写者; 4.报告最后写出小组建议的组员成绩百分比,并所有组员签名。

六、参考资料

GB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5-2011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1994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附图1.接线方式

图2

图3

篇8:山区浅基础设计研究与实践

我国山区 (包括山地、河谷、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等) 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9%, 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6%。山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分布着我国绝大多数的矿山企业, 全国以矿山企业发展起来的矿业城市 (镇) 共计426座, 总人口约3.1亿人, 山区建筑在我国占据重要的地位。

山区建筑物在选址时, 往往只能根据地形来定位。受地形复杂程度和地质状况不良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设计方案往往难以确定。滑坡、地基承载力分布不均匀和地下水浸蚀等现象, 还使部分已有建筑的稳定性发生变化, 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从而不得不采用加固或拆除重建等手段来消除安全隐患, 加大了建设成本。基础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关键部位, 基础埋深大于4m的被称为深基础, 小于等于4m的被称为浅基础。浅基础主要适用于墙承重的单层工业厂房及六层和六层以下的一般民用建筑, 满足山区大部分建筑物基础设计的需要。因此, 对山区浅基础设计的研究具有广泛意义。

2 常规设计方案

基础的类型与建筑物上部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承载力、水文情况、基础选用材料性能等因素有关, 基础按受力特点及材料性能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两种形式。

建筑上将受压力分布角α (刚性角) 限制的基础称为刚性基础, 刚性基础的截面形式通常有矩形、阶梯形和锥形等, 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有灰土、砖、石和混凝土等。

山区在进行浅基础设计时, 毛石基础因其抗压强度大、耐水、抗冻、取材方便、造价低廉而得到设计者的青睐。但刚性基础的抗拉、抗剪强度较差, 在设计和施工时还应注意如下问题。

2.1 设计注意事项

在设计毛石基础时, 通常应注意如下事项。

(1) 注意在自然条件下, 场区内有无滑坡现象和断层破碎带。

(2) 应充分考虑因挖、填土和堆、卸载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3) 建筑地基的不稳定性。

(4) 地下岩溶、土洞的发育程度。

(5) 出现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可能性。

(6) 地面水、地下水对建筑物地基和建设场区的影响。

(7) 设计时, 尽量使基础大放脚与基础材料的刚性角α保持一致, 以确保基础底面不产生拉应力, 并尽可能节约材料, 即基础底面宽度:

式中:b0——基础顶面的砌体宽度;

H0——基础高度;

tgα——基础台阶宽高比的允许值。

2.2 施工注意事项

在施工毛石基础时, 通常应注意如下事项。

(1) 选材:砌筑用毛石应质地坚硬, 无裂纹、风化剥落现象, 尺寸在200~400mm, 强度等级一般为MU20以上;水泥砂浆采用M2.5~5级, 稠度5~7cm, 灰缝厚度一般为20~30mm, 并注意不能采用混合砂浆。

(2) 构造:毛石基础台阶宽高比的容许值一般取1.5;每阶高度一般为300~400mm, 并至少分两层砌筑;阶梯形毛石基础的每阶伸出宽度不宜大于200mm。

(3) 施工:砌筑前应将毛石表面泥土等杂质清除干净, 以利于砂浆与块石粘结;砌筑第一层石块时基底要座浆, 石块大面朝下, 选择比较方正的石块砌筑在各转角处。

毛石基础的顶面宽度应比墙厚大200mm, 即每边各宽出100mm;上级阶梯的石块应至少压住下级阶梯的1/2, 相邻阶梯的毛石应相互错缝搭砌;砌筑过程中注意留槎, 且每天砌筑高度不宜超过1.2m;基础第一层、最上一层及转角处、交接处和洞口处, 应选用较大、较平毛石砌筑。

2.3 工程经济分析

在方案选择时, 工程造价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以普通民用六层住宅基础设计为例, 假设基础底部宽度为1.5m, 对毛石条形基础和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两种基础的造价进行对比分析 (每米长度上) , 发现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比采用毛石基础总体造价要高出约35%, 见表1。

表1数据表明:在山区进行浅基础设计时, 应优选经济、合理、可行的毛石基础。

3 建筑物失稳原因分析

通过大量的分析研究, 发现山区建筑物稳定性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如下。

(1) 洪积坡深厚的淤泥层没有处理或处理不彻底, 使基础产生了严重的倾斜移位。

(2) 在建筑物定位时, 忽略了周围边坡对建筑物的影响。

(3) 地基承载力分布不均匀, 引起了地基不均匀沉降。

(4) 地下水位频繁升降, 将土中的细颗粒带走, 基础出现“空洞”现象。

(5) 软岩、老粘土层或非饱和受地下弱酸性水的浸蚀, 强度大幅度降低。

4 特殊地质条件设计实例

刚性基础抗拉、抗弯和抗剪性较差的缺陷, 设计断面和荷载较大的特点, 使其在某些区域使用时受到一定的限制。金钼集团所在的金堆矿区, 地处秦岭南麓河谷地带, 是典型的山区地质。金堆矿区的工业和民用建筑物的基础多为浅基础, 在研究上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4.1 高边坡基础设计实例

4.1.1 项目概况

金钼集团三十亩地选矿厂煤油库建在高边坡地带, 局部处于边坡滑移线以外, 原基础设计为800mm宽毛石基础。长期受煤油注入和输出的活荷载作用, 导致边坡失稳, 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 致使上部房屋墙体裂缝宽达100mm, 给煤油库的安全运行带来了隐患, 需要进行治理。

4.1.2 设计方案

在组织方案讨论时, 三十亩地选矿厂初步拟订了拆除重建的方案, 但现场狭小无法实施煤油罐的迁移, 拆除重建方案就无法实施, 采用局部拆除加固基础的方案。

最终选择先用钢筋混凝土柱对边坡实施锚固, 再在裂缝严重、处于边坡的滑移线以外东南角, 采用钢筋混凝土门形支架支撑钢筋混凝土墙基础, 然后用MU10机制红砖、M7.5水泥砂浆砌筑厚度为240mm的砖基础。

4.1.3 实施效果

新基础的抗压强度相当于原基础的80%, 完全可以满足一层房屋结构设计要求;其荷载仅为原毛石基础的30%, 造价也仅增加2 206元, 见表2。通过边坡锚固和减轻荷载, 提高了房屋的整体稳定性, 彻底消除了边坡失稳对建筑正常使用的隐患, 现已安全运行8年多, 效果较好。

4.2 承载力不均匀基础设计实例

4.2.1 项目概况

1999年, 金钼集团为改善寺坪生活用水条件, 计划新建一座1 000m3钢筋混凝土储水池。建设地点选在寺坪东沟储水池院内, 区域地质情况复杂、交通不便, 工作面旁有六间砖混结构值班房。

地基开挖完毕后, 发现基坑2/3区域为地基承载力较高的碎石土地基, 另外1/3区域范围内由于受地下水浸泡严重, 地基承载力较低, 地基承载力分布差异较大。地基不均匀沉降将会给构筑物的结构安全带来隐患, 不能满足地基设计要求。当时土石方施工费用已经发生6万余元, 加上后续管理工作的要求, 重新选址已不可能, 只能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4.2.2 设计方案

通过对水池的主体结构进行分析, 最终采用了先用100mm厚碎石垫层夯实做找平层;然后采用300mm厚的钢筋混凝土“十字环梁体系”, 即在储水池池壁、柱子下部设250mm宽的钢筋混凝土梁闭合形成“十字环梁体系”, 进行了地基处理。

4.2.3 实施效果

采用“十字环梁”加固方案, 工程造价仅2.5万元。通过10年来的安全运行, 证明该方案经济、合理、可行, 完全满足地基不均匀沉降区域的基础设计要求。

4.3 洪积坡基础设计实例

4.3.1 项目概况

金钼集团三十亩地选矿厂办公楼, 选址在河畔、后临高山, 建于上20世纪60年代。由于地下水位频繁升降浸蚀, 将土中的细颗粒带走, 基础出现“空洞”引起毛石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导致办公楼墙体裂缝严重, 已不能继续使用, 必须拆除重建。

4.3.2 设计方案

经过讨论与综合对比, 拆除原办公楼基础时, 保留了稳定的部分毛石基础, 对损坏的毛石基础重新砌筑;然后在毛石基础上部增设了高度240mm钢筋混凝土地圈梁一道;在上部墙体施工时, 增设了构造柱。

4.3.3 实施效果

采用毛石基础和钢筋混凝土地圈梁、配合构造柱的设计方案, 使基础抗剪强度大大提高。工程造价仅比毛石基础增加了约9%、比使用钢筋混凝土基础节约费用约25%, 见表3。通过7年来的安全运行, 证明方案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5 结语

通过对金堆矿区浅基础设计方案和实例的分析与研究, 建议在山区浅基础设计时, 应严格遵循如下原则。

(1) 选址:应对所选的场区做出必要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评价。对建筑物有潜在威胁或直接危害的地段, 原则上不宜选作建设场地;当因特殊原因必须使用这种场地时, 必须采取可靠的整治措施;建筑物主体应尽可能设置在较好的地基上, 使地基条件能够满足上部结构要求。

(2) 基础形式:在基础设计时应对不同基础结构形式进行综合对比, 力求所选择的基础形式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原则上应首选取材方便、造价较低、施工简单的方案。

(3) 材料:应严把材料采购关, 选择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 杜绝不合格的材料进场和使用。

(4) 施工:精心组织、科学施工、从严管理, 严格遵守施工规范并按照验收规范组织验收, 杜绝工程质量通病, 防止建筑物稳定性发生变化。

(5) 监测:建立科学完善的沉降观测体系和制度, 加强对建筑物沉降变化的监测。

摘要:山区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物的安全使用。通过对山区建筑物稳定性变化原因的分析, 以及对金堆矿区三个特殊区域浅基础设计实例的研究, 阐述了在浅基础设计时, 应综合分析区域内水文地质和建筑特征, 遵循“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择优选择设计方案, 对我国同类山区的浅基础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浅基础,设计,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席宇鹏.金堆地区浅基础设计的实践[J].中国钼业, 2004, 28 (3) :54-56.

[2]席宇鹏.金堆城寺坪东沟千吨大井地基加固处理方案[D].金堆城钼业公司工程公司, 1999.

[3]袁聚之等.基础工程设计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

[4]Coduto.D.P (美.科杜图) 编.基础设计:理论与实践 (第2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5]赵明华.土力学与基础工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6]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

[7]柯洪.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9.

上一篇: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下一篇:老体协现场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