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故事,关于石头和水

2024-04-16

讲一个故事,关于石头和水(共9篇)

篇1:讲一个故事,关于石头和水

在命运的村庄里,生活着这样的两个家庭,他们是水和水面组成的家庭,孩子叫道德,还有石头与岸边组成的家庭,孩子叫理智

工作及生活的需要,石头与水面经常接触,同时也带动着两个家庭在命运的村庄里和谐的相处。

一天,石头和水共同承接了一个重大的任务,使他们不得不比以前更加频繁的接触,他们夜以继日的安排这任务中每个细节,处理着任务中的每个突发事件,在他们齐心协力之下,任务被圆满完成了,绷紧的神经如释重负,在庆功宴上,石头和水都喝多了,送别了大家,只剩石头和水的时候,两颗孤寂的心借着酒精走到了一起,不久他们孕育的结晶—寂寞和冲动出生了。

寂寞和冲动生性野蛮,他们看不惯道德,觉得他太虚伪,太严厉,而且经常代替父母管教他们,更看不惯理智的高大、强壮,经常和道德一起教训他们俩,可是他们既辩不过道德,又打不过理智,而且好像石头和水也更加喜欢道德和理智,经常帮助道德和理智温习功课,时间久了,他们越发的嫉妒,嫉妒是可怕的,瞬间便滋生了恨,他们想尽办法想害死道德和理智,可是屡次不能成功,终于有一天,他们从石头的柜子里翻出了一包毒药,于是在药物的作用下,道德和理智失败了,逃跑的过程中,道德被刺伤了左腿,幸亏及时赶来的命运大叔,驱走了寂寞和冲动,道德和理智才得以逃生,命运大叔带他们逃到了一个荒岛,藏了起来,每日给他们疗伤,控制毒性发作的同时,四处寻找着解药。

石头和水是第一个发现道德和理智失踪的,于是他们找到一直在一起的寂寞和冲动,在父母的逼问下,他们紧咬牙关,硬是没有透漏半句陷害道德和理智的事情,无奈,只能四处寻找,这天,他们碰见了出来寻找解药的命运大叔。

石头得知道德和理智中毒之后,急忙从柜子里拿出解药,和命运大叔一起赶到了孤岛,道德和理智得救了,理智身体强壮,很快恢复如初,但是由于道德中毒较深,失去了一只腿,强忍着悲痛和愤怒,石头和水决心驱逐寂寞和冲动,与他们永远断绝关系,但他们不忍心杀死这两个叛逆的亲生骨肉,道德指着自己残缺的腿对着水说,我也是你的孩子,我可以原谅他们,不报仇,但是你驱逐了他们,他们难道就不恨我们吗?他们就不会找我们报仇吗?理智更加激动,必须要除掉寂寞和冲动!!在短暂的考虑后,石头和水将处理权交给了道德和理智。

寂寞和冲动得知道德和理智没死,而且活过来了,道德还失去了一条腿,知道他们是不会放过自己的,刚准备逃跑,就被命运大叔捆绑着带到了道德、理智、石头和水的面前,真要处死寂寞和冲动,石头和水犹豫了,他们抱着寂寞和冲动,他们知道,这是他们虽然畸形但却是真爱的结晶,他们恳求道德和理智再给他们与寂寞和冲动这对亲身骨肉独处一晚的机会,道德和理智同意了,答应第二天在处死寂寞和冲动,第二天清晨,在悄无声息中,寂寞和冲动安详的死去了,为了保护道德和理智的安全,为了水面和岸边,更为了让残缺的道德不会再次受到伤害,在彼此生命中,他们分开了,带着残缺的道德,和健壮的理智。

另外一个结局就是道德和理智再次被下毒,可是没上次幸运,真的被害死了,但是水面和岸边知道了,他们只能带着寂寞和冲动离开命运的村庄,后来他们又生下了幸福(中途夭折)、遗憾、争吵……只是在他们心中,哪个孩子也没有道德和理智聪明、健康,他们知道:也许失去了才是最好的,无论当初失去的是道德和理智,还是寂寞和冲动,他们都会后悔。

篇2:讲一个故事,关于石头和水

一天,数学课上。

数学老师望着大家说:“今天我们不讲艰深的定理,也不做复杂的计算。你们马上就要毕业了,这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点自己的感悟。”

说罢,老师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轴,标上数字0,1,2,3……,问:“数轴上的数都写完了吗?”

“没有!”学生答道。

“还有哪些?”老师问。

“还有负数!”

“是的。”

说着,老师又在数轴左侧依次标上-1,-2,-3,……,接着问:“数轴上的数写完了吗?” “写完了!”学生答。

“真的吗?”老师反问。

接着,老师又在0和1之间写上1/3,1/2,2/3,4/5,……学生们这才恍然大悟,抢着说:“没写完!还有分数!”

“还有3/2,4/3,5/4,7/4,……”

“还有负分数!”

老师都一一标上,表示肯定。

“我们把能写成分数形式的数叫做有理数。如果把所有的有理数也写上,这次写完了吗?”老师又问。

“应该写完了吧。”学生们小声回答。

老师似乎有不同意见,又在4/3与3/2之间写上根号2,在3/2与7/4之间写上根号3,在2/3与4/5之间写上(根号2)/2。学生们又上当了!

还有无理数!

“那如果把无理数再填上呢?”老师仿佛要问个没完。

学生们一个个盯着数轴,心想:有理数与无理数合起来就是实数了,老师说过,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一一对应,除了实数还有什么呢?

学生们一筹莫展。

老师随手又画了一条与已知数轴垂直的数轴,说:“加上一条数轴,我们就进入了二维世界,数的家族里也添了一位新的成员——复数。”

“太神奇了!”有学生惊讶不已。

“还能这样?”有学生愤愤不平。

“如果再加上一条数轴,我们就进入了三维世界,是不是又有新的数了?”有学生大胆猜想。

“想得不错!那样的数叫做三元数。正可谓:一个数轴定方向,两个数轴量天下,三个数轴度乾坤呐!”

“那是不是还有四元数、五元数、六元数?”学生追问道。

“当然!”老师自信地说道,“留待以后你们去探究了。”

最后,老师问:“通过刚才这个事情,你们学到了什么?”

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数的家族是在不断扩大的。”

“对,数系在不断地扩充,但这仅仅是表面现象。”老师点评道。

“你永远不知道生活的下一刻是什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另一位同学补充道。

“由数系的扩充联想到了人生的变化以及不可预知,有一定深刻性!”老师表示赞许,“还有没有同学补充?”

台下一片沉寂,同学们都望着老师,期待老师有一个非同寻常的答案。

老师会说些什么呢?留给读者想象和补充吧!

或许你已发觉这个故事似曾相识,没错,它改编自大家所熟知的“装石头,沙子和水的故事”,该故事也有各种不同的版本,其寓意也有各种不同的言说,以上算是其数学版本吧!可作为教师讲授数系知识的参考资料。

中国科技大学的王树和教授曾有精辟论述:有理数是米,无理数是汤。有理数是米,无理数是汤,一会儿不想饿得慌。

“装石头,沙子和水故事”的第一个版本:

一天,一位大学教授在给即将毕业的学生上最后一堂课。

教授站在讲台上,指着讲桌上的铁桶和石块说:“我能够传授给你们的知识都讲完了,今天我们来做个实验。”

于是,教授把石块一一放进铁桶里。当铁桶里再也装不下一块石头时,教授停了下来,问:“铁桶里现在是不是再也装不下东西了?”

“是!”学生答道。

“真的吗?”教授问。

随后,他从桌子底下拿出了一小桶碎石,随手抓起一把,放在已装满石块的铁桶上面,开始慢慢摇晃,然后又抓起一把,继续摇晃……过了一会儿,学生们看见一小桶碎石全装进了铁桶里。

“铁桶里还可以装东西吗?”教授又问。

“可以吧”,根据上次经验,学生们小声回答。

“没错”,教授边说,边又从桌子底下拿出一小桶细沙,倒在铁桶的上面。教授慢慢地摇晃铁桶。约半分钟后,铁桶上面的细沙就滑下去了。

“现在铁桶装满了吗?”

“装满了。”学生们齐声回答。

这一次,教授再从桌子底下拿出一罐水,将水慢慢地倒到铁桶里……

最后,教授抬起头来,微笑着问大家:“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即使你的日程表排得再满,你都能挤出时间做更多的事情。”

“有一定道理。”

同学们都望着教授。

教授停了停,说:“它告诉我们,如果不先装石块,等装满了碎石、沙子和水,再装石块几乎就不可能了;如果先装石块,铁桶会留下意想不到的空间装碎石、沙子和水。因此,你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必须分清楚什么是石块、碎石、沙子和水,并且总是先装石块。”

“装石头,沙子和水故事”的第二个版本:

在一次上时间管理的课上,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教授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

“真的吗?”教授笑着问。

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

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

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细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倒完后,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

“好极了!”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孺子可教”的学生们。

称赞完后,教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里。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地问班上的同学:“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得到什么重要的功课呢?”

班上一阵沉默,然后一位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挤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这位学生回答完后心中很得意地想:“这门课到底讲的是时间管理啊!”

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这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说到这里,这位教授故意顿住,用眼睛向全班同学扫了一遍说:“我想告诉各位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就是不要总以为自己已经满了,其实还有很多潜力没有开发。人生要是被小事所填充,就没有精力去做大事了。

“装石头,沙子和水故事”的第三个版本:

在一处杳无人烟的深山中,一位大师带着一个小徒弟,远离嘈杂的人世,用心钻宇宙间无穷的智慧。

山中无甲子,日复一日,小徒弟慢慢长大,他跟着大师苦学了不知多少年,觉得自己已经懂得够多了,可以下山去开导一般世人,让他们了解智慧的哲理。

徒弟向大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大师不置可否,只是笑了笑,拿着平日汲水的木桶,对徒弟说:“来,拿这个桶子去装满石头,只要能够装满它,你就可以下山了!”

徒弟很快地从周围捡了许多大石头,三两下便将木桶装满了石头,徒弟高兴地向师父回复,为师笑了笑,问道:“已经装满了?”

徒弟认真地回答:“是的,桶子再也装不下任何一颗石头了——”

大师笑着从身旁抓起一把小石头,从桶子里堆积如山的大石头顶端,撒了下去,只见小石头很快地从大石头的缝隙间穿过,迅速地落到了桶底。

徒弟见状一惊,连忙七手八脚地抓起身边的碎石子,一股脑儿地往木桶中扔,生怕师父责怪他未能将桶装满,而反对他艺成下山。

待水桶内装满小石子后,徒弟又向大师再次报告。这次大师顺手抓起一把沙子又从小石头的缝隙间流向桶底,徒弟也连忙跟着师父的动作,抓起许多沙子,卖力地想将水桶真正装满。

最后,水桶中装满了大、小石头以及沙子,徒弟慎重地说:“师父,终于真的装满了,再也装不下任何东西了,这样子,我可以下山了吧?”

大师摇头不语,伸手舀了一瓢水,从桶子顶端淋了下去,徒弟见到沙子迅速将那一大瓢水吸收,一滴也没有流出桶外,心中若有所悟,自己也舀了一大瓢水,再倒在沙堆之上,仍是没有半点水滴溢出桶外。

徒弟当下大彻大悟,立即打消了下山的念头,决定重新跟着师父好好地学习。

此版本还有续集:

徒弟选了一个比较低洼的地方,把桶牢牢地用土培好,只留下桶口,再把大师给的石头和小石子一点一点地琢磨、历练加工成细细的沙,然后装进桶中浇上水,取来种子种上,种子发芽、露土、潜枝暗长、傲霜斗雪,向大自然汲取养分,叶子落下变成有机肥,每一场雨后都能吸纳四方的水土,渐渐地,那只水桶已不再是只装那些石头,沙子和水,还装有一棵蕴涵生命的参天大树!

道理:

1.选位:徒弟深知海纳百川的道理,于是选了低洼地放置好水桶。他深知高高在上的水桶,怎能哺育出参天大树?

2.磨细:磨砺后的石浆,是一种富含矿物的,可孕育生命活体的基料,大师让他想办法装得最多,徒弟把它磨细,意在把大师给予的东西理解消化,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而且是要把它升华为具有生命的东西。

3.种树:一只小桶装满了,充其量也只是一桶装满石头、沙子、水的混合物,而且是没有生命的死的东西,徒弟种下去的是一粒种子,而后长成大树,这不只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有质的飞跃,由原来的无生命的物质,变成为有生命的活体,而且是对世间有用的活体。

篇3:讲一个让人难忘的故事

某位大师曾戏言:内容营销的精髓就是吹牛皮。自己吹过的牛皮, 跪着也要分享出去。当你发现别人呕着把你的故事看完的时候, 你是不是有一种浓浓的忧伤?

熬到凌晨4点钟做出来的内容, 发现别人并不买账, 这种状况其实很常见。为什么会这么惨?很简单, 你的故事俗而无味, 根本没有资格浪费别人的时间。

为什么有时候熬到凌晨4点钟的故事还是一塌糊涂?这本来是很正常的, 一名大导演斥巨资花个三五年拍出来的电影, 也可能是烂片。不是花时间精力呕心沥血弄出来的东西就是好东西, 当你的良苦用心被当做一坨屎的时候, 不要伤心, 不要绝望, 要找原因。

那么, 是什么原因让别人无视你的蠢故事呢?

首先, 最大的原因, 就是你的故事不合别人的胃口。注意, 不合胃口跟做得不好是两回事。有些故事制作精良, 做功非常好, 但是别人还是轻松地拒绝了。因为你的故事根本就不是别人所需要的。这个场面, 就像把一盘波士顿大龙虾摆在对龙虾过敏的人面前一样, 东西再好也没什么用。

要想别人胃口大开, 就要讲一些合你的用户胃口的故事。所以, 你首先要做的, 就是了解你的用户, 知道他们的习性喜好, 这样才可以量身定制地讲故事。在用户面前不用装清高, 可以像孙子一样投其所好。

有些故事可能超级无敌精彩, 用户就是不理不睬。好故事不如合适的故事, 有些故事就是要说给懂的人听。

量身定制地讲故事

摸清口味之后, 就要检查故事是否具备“直抵人心”的要素。让人过目不忘的故事, 起码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中的两个:简、奇、具、信、情、事。即简单、意外、具体、信任、情感、故事。

简单:让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记住的故事, 必定是简单的故事。简单的故事, 都是这样的:别人讲给你听的时候, 一下子就懂了;你讲给别人听的时候, 一下子就给别人讲明白了。简单的故事, 不是让人思考了才懂, 而是懂了之后会忍不住去思考回味。

怎么做到简单?以下两点比较关键:信息量小。一个故事一个主题, 别叽叽歪歪喷一大坨。比如想表达母爱的, 就不要把父爱也加进来。先告诉对方够用的信息, 然后再一点一点慢慢增多;给信息点排序。领导发话总是分成好几点, 然后再细分好多点, 结果下面的人只记住最后那句“我的讲话完毕”。没有什么比排比式的故事情节更让人抓狂的了。所以, 无论你有多少个点, 一定要分主次, 对重要性进行排序。

意外:留点surprise。这个世界上最有效的催眠术就是一成不变。习以为常的东西可能很有用, 但绝对是左耳进右耳出的那种。人脑天生就对各种变化十分敏感, 要引起观众的注意, 第一步就是改变。

具体要怎么改变呢?下面两点比较直接。违背常识。首先要违背常识, 然后告诉别人为什么违背常识。比如电吹风本来是要用来吹头发的, 你却用它来剃须, 这就是违反常识了。到这一步, 观众就会产生不解, 或多或少都会有寻找答案的欲望;制造神秘。这比违背常识更进一步, 是提出一些高于常识的东东, 属于比较稀缺的那种。比如“二货综合征”这么一个让人似懂非懂的东西, 好像见过, 又好像没见过, 于是也想探个究竟。

本质上, 故事的意外元素, 就是要制造知识缺口。有缺口就会有好奇心, 而好奇心是用来消灭的, 因为它会一直让你痒痒的。看烂片的时候, 就算全场破口大骂, 也会坚持到最后, 就是想知道结局怎么样。

具体:你想表达什么。你想表达什么?如果别人听到你的故事的时候, 问这样一句话, 说明你在含糊其辞, 没有把故事讲明白。当一个故事混入了太多假大空的东西, 就像一杯牛奶兑了很多水, 喝起来不知道是啥滋味。

关于具体这个元素,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说得不具体一点, 就是不要让听故事的人轻易动用抽象思维能力, 仅仅用到联想和回忆即可。比如要介绍某个新事物时, 用大家熟知的旧事物进行类比, 只要一联想到旧事物就明白新事物大概是什么东东了。你的故事里如果多一些感官能够直接消化的事物, 那就是具体的, 比如能够摸到的、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 而不是各种让人皱眉头的思潮、主义、模式、战略。

可信:切勿吹牛皮。千万不要把讲故事理解为吹牛皮, 一旦你的故事被别人判定为吹牛皮, 就不要指望别人再相信你了。讲故事是以事实为基础的, 吹牛皮是脱离实际的。真实与否决定可信与否。关于增加故事的可信度, 下面两点可以参考:有图有真相。如果说故事是陈词, 那么图片就是故事的证据。没有证据, 即使你长篇大论拉一大坨, 也可能只是“单方面宣布胜利”而已。所以, 能用图说明问题的, 就不要多废话了;多叙述少形容。讲故事嘛, 大家关心的主要是what happen, 即发生了什么, 而不是某样东西怎么样。比如你的产品是手工面, 不要一个劲地形容师傅、原料怎么好, 而要把手工做面的独特过程记录下来。评论只是佐料, 叙述才是主食, 两者优雅地搞在一起, 才能烹饪出一个香喷喷的故事。

情感:你的故事, 关我什么事。大学有个室友, 每次回家都会带着一坛老家的酸菜, 说是外婆做的。看他每次都吃得那么销魂, 我们也尝了一口, 觉得还不错, 但还不至于到那种回味无穷的地步。当然啦, 我们吃的只是酸菜, 而那家伙吃的是“酸菜+外婆的味道”。

如果我也从小吃到大, 还跟外婆一起腌酸菜, 那我可能也会吃得热泪盈眶。但是那是别人家的外婆, 那是别人家的亲情啊, 关我什么事呢?

所以, 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 还要用情感去毒害他, 顾客才会跟你互动。有情感的故事, 要求故事要有代入感, 要让别人从你的故事中看到自己。因此, 故事的场景应该都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场景。例如, 你说贫困山区很穷别人不会产生同情, 但是如果让他看到山区的一个小女孩是怎么放学捡垃圾换学费的, 他就会心生怜悯。

三个最基本的消费诱因:性、贪婪和恐惧。往上升级就是那些不能吃的自尊自信、亲情等等。例如:面对一杯牛奶, 你可以有多个级别的故事, 勾引不同的人来买。价格便宜、缺钙、强壮中国人、美容养颜、探望病人、哄爸妈开心等等, 总会打动到一部分人。想办法把你的产品与别人的痛点痒点挂上钩, 那你的故事就能使别人关心在乎了。

理性分析是感情牌的天敌, 大脑会阻碍我们的感受能力。所以那些数据分析、实验报告、专家建议就别出来捣乱了。不要以为讲故事就是要拼创意、拼天赋, 慢慢你会发现, 故事都是有套路的。就像你港剧看多了, 基本上就知道情节怎么发展了。

篇4:石头“讲”故事

真实的故事

化石是我们石头家族的“元老”,记载着地球上发生过的许多故事。图中这块晶莹的石头,就是化石。你,“看”到它的故事了吗?

二万年前的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停在一棵大松树上休息。有只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谁知,就在蜘蛛扑过去的那一刻,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又是几千年,松脂球慢慢成了化石。

人们根据这块化石推测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有趣吧?下面的这几块,也是有故事的石头哟。请你们想象一下它们的故事吧,看谁最有创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说中的故事

大自然赋予石头千奇百怪的外形,激发出人类无限的想象力。人们据此创造了数不清的传说,就比如雨花石——

相传,南朝高僧云光法师,佛法高深,曾经在讲经时感动上苍,天上飘下花雨,落到地上,就成了五彩缤纷的雨花石。

去过桂林的人,都会对象鼻山留下深刻的印象。你看,那座水天相接的青山,像不像一只伸鼻吸水的大象?简直惟妙惟肖。关于象鼻山,

还流传着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呢!

相传,这座山,原本是为天帝驮宝瓶的神象。有一年,天帝外出巡猎,随行队伍中有头神象病倒了。天帝见它奄奄一息,便撇下它,带着其他人马走了。一对老人搭救了神象。为了报答救命之恩,神象便帮助老人耕地下种,渐渐地爱上人间的生活。天帝随后发现,因为少了这头神象,仪仗队形很不雅观,便命令象奴回去找生病的神象。但神象已经不愿再回天庭当奴隶了。

天帝大怒,带着天兵天将前来捉拿神象。神象与他们激战三天三夜,仍然不屈不挠。天帝见降服不了神象,就使诡计说:“你是一员猛将,我喜欢你,就放你投生去吧。”说完,假装回天庭去了。神象听信了天帝的话,丧失了戒备,走到漓江边饮水。冷不防,天帝用长剑狠狠刺进它的身体。神象死在了江边,但它没有倒下,而是化成了这座雄伟的象鼻山。

是不是还沉浸在象鼻山的传说里?有这样一位同学,他别出心裁,创作了另一个象鼻山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只大象听说桂林特别美,就马上起程到那里去。桂林的景色确实美丽如画。漓江的水清澈见底,形形色色的鹅卵石一览无余。更有许多活泼的小鱼儿,在水里来回穿梭。岸边,红花似火,绿草如茵。大象兴奋极了,“扑通”一声,跳进漓江,甩着长鼻子尽情嬉戏。“真是个好地方,干脆我就住这里吧!”于是,大象天天在江边嬉戏、玩耍……后来,它在快乐中化成了一座山——这就是今天的象鼻山。

看见了吗?创作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放飞想象的翅膀,没准,我还会出现在你的故事里呢。

链接一:你知道台湾的望夫石吗?它也有着不同版本的美丽传说,你来查一查!或者,自己创作一个?

链接二:每张面孔,都是一段传奇。这些“古灵精怪”的石头,在你的脑里,又会上演怎样新奇有趣的故事?

诗文中的故事

自古以来,我们石头就备受文人青睐。数不清的诗人墨客,像白居易、陆游、苏轼等,都曾用我们来吟诗作赋。诗人的灵感,化作了笔下水一般流淌的诗句——“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一些经典小说中的人物,也和我们石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像《红楼梦》里衔玉而生的贾宝玉,《西游记》的石猴孙悟空,《三国演义》里布下石头阵而大败敌军的孔明……

翻开你的《成语词典》,我们石头的身影,更是随处可见:强调持之以恒的“滴水穿石”,反映力量对比悬殊的“以卵击石”,神通广大的“点石成金”……都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荡漾开一幅幅形态各异的石头画面。

篇5:如何讲一个好的数字故事

什么是数字故事

数字故事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一个多世纪前,电影拉开了数字化故事的序幕。虽然看电影很快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如何制作电影却花了数十年的时间才慢慢普及。8毫米胶片相机和摄像机的出现让人们自己拍摄电影变成可能。随之带来的问题则是如何编辑电影,让影片具有观赏性。科技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的编辑软件、网站、应用程序等,允许个人完成影片编辑并分享给整个世界,而各种视频网站的出现更是让视频分享变得容易。

在教育领域,数字故事也在几年前开始蓬勃发展,微课就是数字故事的一种表现形式。也许这种定义会有一些反对的声音,认为微课是课程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故事。从科技和叙述的角度看,微课使用多媒体工具作为载体,将大量信息通过教师的转化变成更容易理解的知识点传递给观众。就像吴宇森的电影《赤壁》一样,《三国演义》原著中的大量内容通过导演的转换变成了观众更容易接受的影音模式。通过短短数小时的影片,观众可以宏观地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对于阅读古文有难度的观众来说,数字故事(电影)的确意义重大。让我们再次回到微课的例子,教师在微课中的位置是导演兼演员,将有难度的知识点(如《三国演义》的原文)通过简单的表达(视频、动画、动作等)制作出学生可以理解的数字故事(电影),最终完成信息传递的目的。

为什么要讲数字故事

无论我们现在是否依赖科技本身,数字故事已经成为我们和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教学中,数字故事不仅仅是作为微课一种形式存在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能力提升。包括ATC21S在内的多家教育研究机构认为,学生在21世纪应该具备至少10种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生活,这些能力包含:创造力、辩证思维、问题解决、决策、沟通和合作、信息读写能力、数字公民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社会和个人责任,以及学习如何去学习。

在使用科技工具录制数字故事时,学生从被动的故事接受者(观众)变成了组织信息编写故事的创造者(讲师)。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也是学习和运用21世纪能力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展现自己的创造力、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数字公民意识,以及信息读写能力。数字故事将视频、动画、音乐、文字和语音等元素融合在一起,使用多元化的表达形式,一方面对学生的21世纪能力进行培养,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故事的制作,鼓励学生参与并完成一个个的挑战,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激励、建立自信心以及各种学习方法的熟练运用。

制作优秀数字故事的8个步骤

好的数字故事不仅脉络清晰,还可以让读者感同身受,简单易懂。传统的好故事一般具备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六大要素,使用文字作为媒介将故事大意表现出来。和传统的故事不同,数字故事的表现方式更多元,以图片、动作、文字、声音为主要传播方式,一些好的数字故事还具备了简单的互动功能,让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要制作好的数字故事,学生需要遵循以下8个步骤。

1. 思考故事内容

所有的故事都是从一个想法开始,数字故事同样也从想法开始。这些想法可能来自课堂主题,课本的章节标题,或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也可能来自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由于故事本身是开放的且没有固定结尾的,故事的内容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写实的。数字故事在准备时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可以是一个明确的方向,也可以是泛泛的内容,但无论是什么主题,最终都必须具有指向性。也就是说,故事的主题必须清楚明白地反映制作者的想法。

头脑风暴在思考故事主题的过程中是必须的。一个人的想法总是有局限性的,在数字故事的选题中,我们鼓励进行小组合作,这样每位学生都可以了解其他人的想法,最终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小组的合作也能最大程度地展开某一个话题,拓展故事本身的可看性。

当学生思考好他们想写的内容后,一定要让他们把想法写下来: 写一两个关键词或者一句话,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用图画的方式展现出来。当然,我们也允许低年级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输入设备。完成头脑风暴后,我们可以随机抽一些学生或小组的想法纸条和小伙伴们进行交流,让一些有想法的学生对其他学生进行二次启发。

我们的实验班上有一些学生希望讲一个关于博物馆的故事。在开始的时候,我请他们写一段故事的提纲。主题句是他们选择的博物馆的名称和位置。他们还需要在提案中总结出博物馆的三个有趣的地方。而总结句则是解释他们选择写这个博物馆的原因。在写提纲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对自己要写的内容有了想法,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段落写作能力。其中一位学生事后说道:“我觉得我终于知道该如何写段落了。”而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则可以使用这种方式配合学习设备上的软件说出来(如讯飞等软件),再完成编辑。

2. 研究、搜索、学习

不管是写虚构故事还是纪实故事,学生都需要研究、搜索、学习和主题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他们即将要写的故事的素材。素材越多,数字故事的信息容量也就越大。素材质量越高,数字故事就会变得更有深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判断信息有效性的能力也将得到锻炼。当他们深入研究一个主题的时候,总是能发现正确或是错误的信息。学生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找出能够使用在故事中的信息。

在这个阶段,信息整合尤为重要。我通常会要求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把信息串联起来。大纲、索引和在线笔记工具都是很好的整合信息的工具。如果学生在这个阶段可以将笔记数字化,他们在开始做数字故事的梗概时会节省很多时间。

3. 数字故事梗概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糟糕的是不知道从何下笔。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鼓励学生在正式写数字故事之前要完成前面两个步骤。如果学生已经有了故事的想法或提纲,只需要一点点修改,提纲就可以变成故事简介。当学生对他要写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后,学生就会通过搜索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就像是一块块拼图,经过适当的整理,数字故事的草稿就完成了。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读写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比如,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故事内容决定人称的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扩大词汇量等。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会根据学生提交的故事梗概给出一些建议,引导学生去读一些我们认为比较好的读物。比如,一位一年级学生尝试着用旧体诗表达他的想法,我们则建议这位学生去阅读《笠翁对韵》加强对韵律的理解。

4. 使用故事描述板进行情节设计

有了一个好的数字故事草稿,好故事就已经完成了一半。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将根据自己的故事梗概,使用故事描述板进行情节设计,学生完成这个阶段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将文字和想法转化为视觉元素的能力的阶段。《星球大战》的导演乔治?卢卡斯曾经说过:“如果人们不知道如何理解并应用声音和图片,那他们和那些虽然受到高等教育却仍然不具备读写能力的人有什么差别呢?”使用故事描述板是理解声音图像的第一步。

几乎没有剧本只包含一幕的内容。所以,学生需要通过填写数字故事描述板对要表达的数字故事做一个详细的规划。只有在详细地规划数字故事后,故事的条理性、准确性以及表述都才会有所提升。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需要提前计划自己的内容才能够有效地表达内容。对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需要通过计划数字故事的过程去平衡内容的侧重。

5. 收集或制作资料,如图像、音频、视频等

图像、音频、视频在讲述数字故事中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它们将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也让学生的故事制作过程更加有趣。学生以自己制作的故事描述板作为大纲,收集或制作能够表达主题的图像、音频和视频文件。他们即将完成的故事基调都是由这些素材决定的。在这里,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视觉图像准确描述文字。这个阶段也是教授学生版权问题及合理使用他人作品的好时机。学生可以在这个阶段把他们的故事读出来并用软件录制下来。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能通过讲述数字故事发现自己故事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在我们的观察中,学生收集或制作图像、音频或视频资料的时间远远超过他们完成其他步骤的时间。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关键词,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学生常常会混淆细节关键词和主题关键词,他们用主题的关键词去搜索所有他们希望获得的信息。如一位学生一直在iPad上搜索“白羊座”,而不是故事的主角“福利克斯和艾伦”,她得到的图片和视频更多的是白羊座的星座图等,并非故事主角。第二,我们接触过的大部分学生都追求完美。根据家长的反映,他们常常会在寻找图片上花上40分钟——他们会打开百度,在输入关键词后不断点下一张,直到他们找到最喜欢的图片为止。这一现象在低年级中非常普遍,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在前25张图片中选出自己想要的,如果无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就要更换搜索的关键词。

6. 整合内容

通过整合内容,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他们完成的故事情节中需要修改的地方。有时,他们会发现自己做的研究还不够,他们的故事还需要更多的内容。学生不断审视、修改他们的故事情节,为了修改自己的作品, 醉心于自己的作品,甚至忘记了下课的时间,废寝忘食。更令人高兴的是,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做出来的作品往往超出你的预料,比如将几张图片混合,在视频片段中加入独特的转换场景,在作品中添加各种音效。教师在这个阶段需要做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标准,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完成作品的要素以及如何能够完成并且超越给自己设定的目标。

整合内容不仅仅是将多媒体素材和文字进行整合,更重要的是将不同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读写能力和思考能力都能够获得提升,其核心为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和想法将看到、听到、读到的信息通过思考完成整理,再用一种观众能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整合内容的最大困难在于,他们必须事先有着非常详细的计划,否则他们很容易偏离自己的目标和想法。通过我们的观察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在整合内容的时候经常全盘推翻自己对数字故事的规划,重新根据自己新的想法随性完成数字故事的叙述。这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在计划阶段没有进行详尽的思考,没有教师的细致引导造成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针对学生计划的细节重新规划了评分标准,要求学生在分享数字故事时同时上传完整的计划(可以通过照片上传)。我们在为数字故事评分的时候,会对照学生的计划做出关联性评分,即数字故事中必须涵盖计划内的一切内容。

和低年级相反,高年级的学生总是能按照计划完成数字故事的制作,但在研究和信息收集方面缺乏创造性和批判性。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求学生必须阅读和收集至少三个来源的信息,并且在来源中至少有一个和其他来源立场不同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我们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和独立思考完成对内容的整合。

7. 分享故事

在完成数字故事后,学生下一步的任务就是分享。通过网络分享我们看到和听到的已经变成了当今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做的也是去接纳并使用这样的分享方式。分享学生的作品包括校外分享作品和校内分享作品。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校外完成了数字故事的制作,可以选择上传到各种视频网站或者云空间中,并将链接地址发给其他同学完成分享。这种分享模式受制于网络,较慢的网络传输速度很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分享体验,同时也让其他学生在指定时间内无法看到相关的视频。因此,学生也可以选择在课堂内分享,即不需要网络上传,通过课堂内网的设备进行即时推送,如i Pad和Apple TV的组合。不过,课堂分享需要很多的时间,尤其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课堂分享会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难题,比如他们无法解决推送选项的问题,或学生过早的推送会导致其他的设备被强制下线等。另外,初期的课堂分享可能需要技术人员的现场支持,教师也可以和学校管理网络的部门联系,了解学校网络管制条例,允许学生在学校网络环境下完成分享,以保证学生的作品可以被更多人看到。通过网络分享学生作品,还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当学生知道有很多人能够看到他们的作品时,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把作品做得更好。

8. 听取他人意见并进行反思

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反思,如何正确评价他人的作品。学生应该经常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我在讲述数字故事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是我可以改进的?

学生应该知道如何正确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作品,提出有建设性、有价值的建议。网络中有很多的软件都提供了学生评价他人作品的功能。学生可以通过博客、维基空间、论坛以及学生反馈系统发表他们对他人作品的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投票系统,让学生给他们觉得好的作品投票。

结语

科技的不断进步给学校提供了使用技术的机会,而大部分的学校很好地把握了这个机会。许多学校对讲述数字故事展现了极大的热情,因为教师认为使用数字故事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交流他们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数字故事将不同的信息串联起来,让学生有机会将书本和实际结合在一起,通过调查研究一个问题,对书本上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讲述数字故事和视频创作的技能是学生未来在21世纪沟通的必备技能。数字故事的出现正如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对我们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一样,改变了我们交流的模式,改变了我们学习知识的途径。学生创作的数字故事是对信息的收集、研究、整理、整合,这样的故事让听众很容易就能了解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方法。

篇6:在它山 听石头“讲”故事

公元2008年,它山修馆,称“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自此,它山百代千年发生的或壮丽或缠绵的故事有了最坚实的记录者。

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历三年而成,旨在通过全新的载体和文化视角来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这其中有发生过的,也有尚未来的;有已知,也有未觉。

我们的生活足够琐碎和嘈杂,是时候安静下来换一种方式来看清周遭的一切了;站在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的石雕面前,你会发现,那些冰冷的石头也能“讲”出世界上最温暖的故事。

因“石”结缘

唐太和五年(公元831), 县(今宁波)县令王元择鄞江上游四明山出山处它(读tuo,意为‘单独的’)山筑堰,称“它山堰”。从此“溪江中分,咸卤不至,清甘之流,输贯诸港,入城市绕村落,七乡之田,皆赖灌溉,经南塘河自南门引入,蓄潴日、月二湖”,“灌宁波城”, 历千余年而不衰,百姓安居,商贾会集,海外交通贸易兴盛,城市也随之拓展,后人将其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1000多年来,它山堰成就了宁波的发展,而今,因它山之缘,一个新的项目再一次向世人展现其文化的永恒魅力。

源于它山……

宁波本身具有浓厚的人文自然资源,历史积淀深厚,鄞江又是宁波的发源地,宁波城市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它山堰一千多年的功绩。这个原本文化沉淀深厚之地,因“它山”的机缘,有了它山文化休闲旅游项目的规划,也因此开始了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的策划之路。

在宁波大力发展西部休闲旅游的战略下,鄞江、龙观作为鄞州西部地区咽喉重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一向有“四明首镇”的鄞江,以“它山堰”闻名遐迩,又是宁波西部“文化古镇、服务重镇”,这里既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又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在它山堰上游,樟溪河由西向东纵贯而过,呈“品”字形的谷地结构。又有着高速公路、航空、水路立体交通网络,与宁波市中心、溪口、慈溪、余姚、宁海、象山等地交通便捷,距离杭州、上海等地不过两小时车程。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在未来的长三角地区,逾亿人口的客流将带来休闲产业兴起的巨大契机。可以说,这块区域具备了近郊休闲度假综合服务的良好条件。

于是,在分析现代人生理、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设计者们提出了“大修场”的理论,以全新的“山水田园都市”概念,将自然山水与直接共存的它山文化魅力进一步提升而成的休闲度假地——“它山谷地”。

“大修场”的基本涵义是,在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过分理性化的生活方式及工业化、都市化带来的单一性生存状况下,为现代人提供一个“自然的、生态的、人文的和传统的”居住、休闲和娱乐环境,使人们在都市化、工业化和理性化过程中积聚的紧张、疲惫和焦虑得到抚慰、平息和缓解,在轻松环境中获得休息修养。正如汽车运行了一定的公里数后需要大修一样,“大修场”一个幽美、宁静、轻松、休闲和有益于保健的生活空间,使人们在修整后重新恢复良好的生理与心理状态。在这个理念下,文化、休闲、旅游、生态成为项目开发的基本要素。

理解源于“尊重”: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在土地日渐稀缺的趋势下,环境成为项目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处于人文气息浓厚的浙东地带,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丘陵逶迤、山坞抱碧,山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孕育出了多样化的自然景观,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发条件。在设计之中,对原生文化的尊重和策划、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如何利用这些自然和人文资源,设计具有区域特点、厚重人文的作品成为首要考虑问题。要求每一立方米都有给人以足够的旅游信息和文化浓度,使传统的民居文化、民俗文化在现代的生活格局中找到生存空间,用深刻的“语言”透析居住在现代住宅中的国人的文化风骨,使来到这里的人们有一种水乳交融的参与感。设计者们希望,这一作品带给人们一条贯穿生活全部意义的新生态价值链,给人们全新的生活面貌,

作为具有都会特征的休闲度假地,“它山谷地”发展概念突出“人文观光、度假旅游、创意时尚”。依据地处以宁波为核心的大都市聚落中心点的地理位置,开发形成一个集文化展示、艺术品交易、休闲、旅游、生态度假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功能项目,以浓烈的文化氛围,浓郁的浙东文化特色,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多功能的需求服务,使之成为大都市经济圈中的城市新区,为都市生活提供有效的补充。

尊重人文的度假地

它山谷地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深入挖掘它的优质资源,规划石雕艺术博物馆、湿地公园、生态农业等。加之位于经济发达、交通通讯设施便利的长三角地区,位于大都市圈内,其周围城市都是数小时的交通时间内,有利于减少移动负担,并配置避暑、休闲、修养等。长期滞留的度假别墅和周末定期使用的第二居所;具有丰富的餐厅、住宿、SPA、运动到文化的刺激等各方面的娱乐机会,有充实的购物、运动设施,能够在这里轻松的长期滞留休假。

尊重现代的卫星城

它山谷地具有大都市延伸的都会特征,让不受城市配套限制的产业能够移植到这里来,像软件开发、金融、设计和艺术等行业,在山水优美的自然环境里工作,加上完备的生活配套功能,同时也能吸引宁波本地及周边地区的时尚人群移居。

这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卫星城”,而是具有自己的生命力,能够吸引人群来此工作生活,或长期滞留,而不是仅仅作为“第二居所”或“周末住宅”的形态。它山谷地成一种谷地的地势,南北两面山势对中间平坦的河床形成环抱,鄞江自西向东从中贯穿而过,对其的设计,在尊重原生态自然基础上,在谷间形成大大小小的多个“绿岛”,围绕鄞江两岸和之间的绿岛展开主要功能区,以湿地公园和生态观光农业区构成中心绿岛,使之成为它山谷地巨大的绿肺,设置有博物馆院落和水休闲中心等旅游度假设施的人头山,以博物馆建设、生态的保护、古村落的修复改造等途径营造高档次文化环境和氛围,绿色文化和生态的旅游设施,休闲、娱乐、康体等服务,再加上蜿蜒缠绕的水系,使鄞江成为它山谷地的景观轴线和最好的游览路线。鄞江北面的用地地处南坡,背山面水,集成了整个谷地最优质的自然资源,自然的成为度假休闲胜地,而鄞江南面的用地地处北坡,适合布置容纳短期滞留人群,以群众性活动为标志。顺应地形,主要交通体系沿鄞江布置,谷地内交通在多个绿岛之间穿插,利用公路桥梁连接,从江上来看,建筑物掩映在青山绿树之中,从江边看过来,多个绿岛被鄞江缠绕,给游客留下最深刻的视觉印象。

小结

它山谷地是建立在全新的“山水田园都市”理论基础上的都市规划,围绕樟溪河、良好的自然资源以及鄞江它山堰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做足“水文化” 和“ 石文化”两篇文章;围绕博物馆群落文化及古村落的改造,打造“艺术文化市场”和“绿色休闲旅游”两大产业,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郊区田园城市,而且将自然山水直接植入文化魅力的休闲度假地。

“石”与“雕”的碰撞

当石头脱离了原始的粗制,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雕刻艺术,佛教石雕造像赋予它山更多的意义。就如中国佛教文化传播的渊源一样,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带着一千多年中华民族坚定沉郁、勤劳忍耐、豁达和平的精神积淀,娓娓道来一个个由石头“雕”出来的故事。

当凿子碰到石头……

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是一个对地方文化、艺术文化深层次探索、并富有创意的设想,建筑风格将吸收当今国内外博物馆建设的最新成果,使博物馆成为展示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窗口,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内部与外部协调,形成区域地标性的建筑,从而使得博物馆本身也成为“艺术品”。

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规划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以中国传统石雕石刻艺术品为主题,通过多媒体、图片、实物展览等方式,展出自南北朝时期以来,唐、宋、明、清的佛教石雕代表作品;南宋墓室石刻艺术品,以及其它一些石刻艺术品,以系统的藏品展示中国石刻石雕艺术尤其是佛像造像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博物馆设计的“唐风” 特征给人以强有力的结构印象,它山石雕博物馆以现代版的抽象“唐风”建筑,在这个时代产生出极其优秀的样式。本体由定义墙面和屋顶的L型多面体构造单元联系地排列这个构造体连续在人头山东侧斜面以台阶逐渐堆积向上联系而成的5个展示室构成,有向上攀沿的龙的意象。这个意象也可以说跟这一地域的风水所涉及的“龙谷”传说有某种关联。

为营造从山的斜面岛东面人工湖平滑的印象,博物馆用轻快的曲面屋顶将立体格子的建筑加以覆盖,加强了不同部分各自的存在感。这里在具备门厅的象征性的同时,也因为作为从南北方向道路和迈向人头山博物馆院落的大台阶的交叉点而成为极具公共性的场所。

顺着博物馆本体中央东西贯通的大台阶,来馆者到访两侧配置的随台阶升高的各个展示室,一边欣赏石雕艺术品一边登上人头山顶。最后,来馆者到达顶上设置的椭圆型的视像厅。这里有有关它山关联的介绍,佛教文化的繁荣,尚化山石材开采和石雕艺术的发展,另外还有它山堰关联的水利文化以及下游的宁波这一大都市的关系下的生活习惯与传承的综合图像资料介绍,上映后墙面自然的打开,观众面对的可以说是它山文化与石雕艺术原点的尚化山石材开采场遗迹所构成的风景。这一博物馆意图通过空间体验的展示形式将“它山文化”与“石雕文化”给来访者以总和的传达。

博物馆配备包括图书馆、阅览室、档案馆、会议厅、学术报告厅、配套服务等设施,与佛教艺术文化研究院、它山文化论坛、会议中心、服务中心、博物馆文化院落等一体,从理论研究支撑了这些沉默的讲述者。

佛在艺术 石为载体

博物馆藏品包括南北朝、唐代佛教石雕造像,宋、明、清佛教石雕造像,宋板以及建筑构件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表现技法娴熟,尤其是南北朝及唐代的佛教造像,造型雍容华贵、刻工精美,纹饰繁丽,构图饱满,气势雄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篇7:讲一个故事,关于石头和水

一、慧眼识珠, 从见怪不怪的事中发现新闻

当新闻记者要有“第三只眼”, 要有第六感。别人见怪不怪, 习以为常, 但记者要善于看得更深一层、更远一点, 想的比别人更多, 脑子要多转一圈, 即所谓新闻敏感。

去年夏天, 又迎来一年毕业季。记者在河北邢台部分大学校园里采访时发现, 一些大学毕业生将陪伴自己4年的暖壶、脸盆等物品, 成摞地扔掉, 很可惜。事不大, 老师同学也都觉得不新鲜。可记者仔细一琢磨, 觉得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于是又深入多家大高校调查, 发现“净身出户”的学生并非少数。于是推出“大学毕业生将家什扔了个干净”连续报道, 先后刊发了《“不拘小节”会影响到你的一生》《看老一辈如何节俭致青春》《大学生“净身”毕业:系列报道被编入“入学第一课”》等10篇文章, 报道历时1个多月, 反响强烈, 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多长一只眼睛, 多思考, 就不会让新闻从身边悄悄溜走。去年9月21日在牛城晚报刊发了《小区门口六七只游泳狗“散步”大半夜一只狗叫其他的跟着叫》, 很生动的一篇报道, 也是人们见怪不怪的事儿。记者说, 这是“捡”来的一篇新闻, 是晚上路过这个小区, 听着里面不时传来狗叫声, 大半夜的, 多扰民啊, 于是根据见闻采了这条现场新闻。还有一件事儿很典型, 记者一次街头采访时, 发现一个怪现象, 这两天南瓜怎么卖得这么快, 一了解, 原来是要过洋节——万圣节到了, 老师让家长制作南瓜灯, 带动南瓜价格猛涨。报道发出来后, 读者反映写得挺有意思, 称道记者找的角度巧。

今年1月13日刊发的《快递包裹成堆门卫室快成了物流收发站了》报道, 也是人们见怪不怪的事儿, 记者走访了多家机关、企业和大学, 不仅发现门卫室邮包成堆, 而且还发现一个新情况, 由于嫌麻烦和丢邮包现象的发生, 个别机关拒收邮件, 大学里也是把邮包送到校门口, 所以带来很多问题。新闻点也多了, 记者根据采访, 先后刊发了多篇相关报道。

记者留心观察, 发现很多司机开车时打电话, 就专门到街上暗访, 一辆辆地数, 发现这种现象确实很普遍, 于是又采访交警, 后刊发了《时速20公里, 看手机1秒等于盲驾6米》的报道, 由于新闻点选的较独特, 再加上采访的细致, 大量实例报道, 新闻刊发后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还有《7岁小学生书包重3公斤》《天冷了, 黑天鹅用上了电暖气》等新闻报道, 也都是从人们觉得习惯了、很平常的事中, 记者换了视角来写成的新闻, 读来味道十足, 可读性很强。

二、沙里淘金, 从繁杂素材中找出最受关注的细节

记者采访、编辑改稿, 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要有点儿!说的是新闻点, 没有点儿那就成了流水账、一锅粥, 甚至是不知所云。新闻点选得好、选得巧, 这文章也就成功了大半, 有很多影响较大的新闻就是因为“点抓得好”。

市区河道每次的清淤, 按平常的思路写, 最多也就是一篇简短的消息或发个小图片, 甚至会因为没有新意把稿毙掉。不过, 记者一次采访, 写了这样的现场细节《淤泥里藏着锅碗瓢盆铲车一下去就爆了胎》, 因为现场写的生动, 稿件内涵丰富, 图片视觉效果也不错, 于是进行突出刊发, 很抓人眼球, 而且对向河道乱扔杂物这一不文明行为进行了曝光。类似的事还有, 邢台市区发生多起高空坠物险些酿祸患的事, 记者细致采访, 最后以《一棵大白菜从天而降》这样一个镜头、一个很生动的细节, 突出做标题, 而且进行跟踪报道, 引起人们的注意。

今年1月19日, 牛城晚报刊发《不搞开业仪式办起免费镜子宴, 一饭店免费请200位环卫工作吃大餐》, 角度很新。还有, 学龄前儿童忙体检, “问题宝宝”一大片, 刊发《20颗乳牙只有4颗是好的》, 都是读者关注的细节。

找新闻点, 就要沙里淘金, 找最具代表性的那个细节。

邢台的桥东李家庄一位名叫王萍文的人很孝顺, 记者选角度写出了《每晚给老爸洗脚, 一洗就是五年》的故事;采写一位好邻居、非常热心的老大妈, 记者选的新闻点是《她帮邻居代管钥匙6年”》;写一位环保志愿者, 找出最受人关注的那个细节《7年送出70万个环保袋》。

三、另辟蹊径, 新闻故事可以讲得更精彩

如今, 媒体经常接到这样的求助:得了白血病, 家贫治不起, 希望社会好心人给予帮助。这样的事儿很多, 都是一个目的, 筹钱看病。媒体不可能挨个都进行报道,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找新闻的点, 找背后的故事。

去年临近元旦的时候, 邢台平乡县一位90后女孩不幸罹患白血病, 她的爸爸找到记者。通过深入了解, 才知晓了一件十分感人的故事, 这位女孩怀孕期间发现自己得了白血病, 为让肚里的孩子顺利来到人间, 选择推迟化疗。记者于是选取这个细节切入, 刊发了相关报道, 这位可敬父母的故事刊发后, 打动了很多人, 也得到了大家的及时帮助。

篇8:石头和水 [组诗]

多年后,我将年逾古稀

没有衣锦,我也还乡

写完这首诗,我就开始注意饮食和卫生

坚持慢跑,不发怒,为多年后还能种丝瓜

小白菜、朝天椒、刀豆积攒一些力气

这是我一生相依为命的蔬菜

如果还有空闲,我将在我房前屋后

栽下一些竹子,竹子里的风声

会替我回忆我清贫的一生

如果下雪,竹叶上轻轻颤动的雪花

多像我的白发闪着逝去岁月的光芒

我有足够的耐心等到竹子拥挤时

开始编织竹篮,一天编一个

我为每个竹篮取一个乡土的名字

写五十字以内的编织笔记

这些无用的名字和笔记

只是为了给一模一样的竹篮

一个短暂的记忆和区分

一年三百六十五个竹篮,装着竹子生长

耗费的时光和我最后的积蓄

谁一无所有,谁口干舌渴

我愿意把所有的竹篮给他

我唯一的心愿就是他能打到水

安 慰

午夜,雨丝不再相互缠绕

我听出了乱云在为此前的吵闹声

向我道歉,这让我感到安慰

为缝补多年前那件你在诗中撕破的

黑色衬衫,凌晨三点,我还在用一丝丝痛

穿过记忆渐渐昏花的针眼

过时的岁月熟睡在雨水的空隙处

他们不会知道熄灯后,入睡对于我

是怎样艰难。当眼睛屏蔽了天花板

潜意识活跃起来惊醒流水

雨滴又开始相互追赶。要不是玻璃柔软

我的心就会被敲碎

一只鸟儿,我的新客人

在窗台上不停颤抖

像一个迷途者刚看见人烟

为它我重新打开灯,让太阳

从我九平方米的卧室真正升起一次

我发现,睡眠是多么需要被安慰

分 离

酒瓶睡了

桌上只剩下我和骨头

我听见被锋牙利齿咬过的骨头

张开伤口说话

它没有恨我,它向我问好

它劝我出门在外要少喝酒

夜深了,别凉着胃

别在路灯下看自己的影子

它怀念起和肉相依为命的日子

那多么幸福,虽然是在乡下

虽然只是在一只瓦罐里相遇

它是什么时候学会普通话的

但我依然从它的卷舌音里听出乡音

是我和几个乡亲的聚会

让它骨肉分离

现在,乡亲们走了

也许永远不再回来

我们谁是骨头,谁是肉

我们在岁月的噬咬下

骨肉分离后,有谁能留下来

听听我的骨头用方言搭几句家常

大海短句

浪是大海在练习长高

海鸥是大海在梦想飞翔

你坐在礁石上

大海用你忧郁的目光

染蓝自己每一缕头发

在沙漠深处燃放烟花

心怀悲悯的人啊——

你们在人群中找不到我的时候

我在沙漠深处燃放烟花

走遍万里河山

我只能在那里

让我的孤独像星空一样灿烂

在命运的暮色中

在命运的暮色中

一个盲人在仰望天空

一个聋子在问盲人,看见了什么

盲人说,看见了星星

聋子沿着盲人的方向望去

有星闪烁

聋子问,你是怎么看见的

盲人说,坚持仰望

就有不灭的星在内心闪耀

你听见星星在说什么

盲人问聋子

聋子说,星星正在和哑巴交谈

哑巴的手语告诉我

星星将引领我们走向光明的坦途

遥 寄

那些在乌云中迷失的事物

那些在闪电中撕裂的事物

会随雨水回到你身边

那些谎言的浪花

在真理的礁石上破碎时

你会听到大海古老的歌声

星星醉了,月亮的银色酒壶里

还剩下最后一杯酒

我把它洒在大地上

你如果能早点醒来

一定会看见每一棵小草因担心露珠熄灭

在微风中忍住摇曳

篇9:讲一个好故事与讲好一个故事

就此而论,湘潭作家欧阳伟的中篇小说《观湘门》(《创作与评论》2015年11月号上半月刊)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小说以其有限的篇幅不仅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好故事,而且在多个层面示范了如何讲好一个故事。通过将两个身份迥异的叙述者轮番推上前台,作者从一位普通社区民警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不幸家庭的恩怨情仇及一个平凡青年的悲剧人生,精心编织了一幅看似繁复然而线索分明的故事网络。在高超的叙事艺术之外,小说于字里行间还无处不渗透着作者对工作生活的观察与体悟,从而再一次印证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句貌似陈旧却颠覆不破的终极真理。

一、两个身份迥异的叙述者

在通俗影视剧乃至经典文学作品里,“爱上仇人(的女儿/儿子)”从来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古老桥段,它是那样地“狗血”却又是如此地叫人欲罢不能,从万古长青的莎翁到朝生夕死的韩剧,这种极具张力的人物关系设置为暴风骤雨般戏剧冲突的最终到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毕竟,理论上讲,人物关系越复杂,故事带来的冲击力就可能越大(试看《雷雨》)。单纯的“爱”或单纯的“恨”有什么好看的,要“又爱又恨”才好看嘛!

《观湘门》中,小说的两位叙述者正是处在这样一种暗含冲突的身份境况中,一个是正直敬业的社区民警,一个是混迹街头的不良青年,在书信对话般的交替叙述中,二人由厌生敬,由敬生爱,又由爱生叹的心路历程被清晰地呈现了出来。在警察与罪犯惯常的“势不两立”之外,他们之间更多的其实是一份兄弟般互敬互叹的“惺惺相惜”,而青年那句“我晓得迟早会栽在你的手里”,从某个角度听来,何尝不可当作是这两个不善表达的男人之间最动人的“情话”呢。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是不好给自己作证的,法律上尤甚,文学中亦然。没有对比便没有发现,奇思异想的疯骑士堂吉诃德身边如果少了那个滑稽务实的胖随从桑丘,他的魅力一定要大打折扣,反过来也是一样。同理,小说《观湘门》中,正是民警与青年的互相叙述使二者的形象都鲜明了起来。通过民警之口,我们发现那个整日只知喊打喊杀的不良青年身上原来始终有着正直善良的一面,他也曾见义勇为救过差点被车撞了的孩子,他一直悉心为母亲保存着姐姐用命换来的三十万块钱,他还自愿死后将身体器官全部捐献代为赎罪……而透过青年的讲述,民警正直敬业的形象也得到了有力的凸显,他一直尽心照顾青年卧病在床的母亲,关心着他的家庭情况,并不止一次试图通过提供一份工作来将其拉回生活的正轨……

总之,不得不说,小说《观湘门》这种富有张力并饱含深意的人物关系设置从一开始就为其讲一个好故事埋下了至关重要的一笔。

二、一张精心编织的故事网

纵观全篇,小说《观湘门》的叙事核心无疑是一个不幸家庭内部纷繁复杂的各样恩怨情仇,并由此最终导致了一桩惊骇人心的弑父大案。除结尾亦即高潮处的“弑父事件”,小说在前面章节还先后讲述了“鸡哥杀人”“姐姐惨死”“劫案告破”等不下十几个事件,面对如此繁多的情节如何做到叙事杂而不乱并紧扣作品中心,无疑是对作者叙事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

首先看“多角度叙事”技巧的运用。事实上,在20世纪的小说创作中,“多角度叙事”已经算不得什么新鲜事物了,外国的如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国的如诺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檀香刑》,都将这一创作手法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观湘门》也充分领悟了个中精髓,全篇共分十一个部分,其中,第一、第五、第七、第九、第十一部分由民警用第一人称“我”进行讲述,并呈现出一种与青年“你”对话的特色;其余部分,则由青年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叙述。由此,社区民警作为最先出场的叙述者,显然是在从回忆的角度讲述整个故事,而中间插入的青年的自述之后,一方面再次印证了民警的叙述,另一方面也向读者透露了大量民警无法提供的信息,从而使小说的叙事层次更加鲜明,也让整部小说的叙事内容更为丰满。举个例子来讲,在小说的最后部分,青年选择主动到民警家自首自己的弑父罪行,如果只有民警的叙述,我们很可能就把它简单地定性为一种所谓的“良心发现”或“畏罪不安”,但阅读了青年的自述之后,我们发现其中竟然还隐藏着一份“天大的用心良苦”:“我突然灵光一现,对啊,我去自首,我去向你自首。让你亲手抓了我,你肯定会很风光,上头应该会给你记一大功,还会让你上报纸上电视,给你升个所长局长当当吧。”青年这些听起来简直有些傻得可笑,傻得可爱又傻得可怜的想法,怎能不叫读者倍感唏嘘,怎能不让小说满含意味。

其次看小说对“悬念”的把控。英国小说家毛姆曾说:“作家的骰子总是灌了铅的,但是绝不能让读者看出来。他就是靠在情节上下功夫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看不出上了作家的圈套。”不用说,“悬念”就是这样一种“灌了铅的骰子”,而且属于几乎屡试不爽的那种。小说《观湘门》中,“悬念”也没少出场,如第一部分的结尾,在民警叙述完自己与青年父亲的那次会面之后,冷不防地出现了这么一句话:“那个时候,我真不知道他就是你爸,更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那么多的事,在你和他身上。”又如第三部分鸡哥逃跑前的话带给青年的困惑:“我忽然想起鸡哥刚才说的那句话,你答应我一定要对你姐好。他认识我姐吗?他跟我姐有关系吗?死到临头还不忘叮嘱我,到底怎么回事啊?”再如小说第七部分民警对青年关于其姐用生命换来的三十万元钱哪去了的追问,无不有效地吸引人读下去以探求答案。但悬念光设置了是不够的,还需要解答,而且要精心把握时机。换言之,小说中,没有解答的悬念那不叫悬念,而解答的时机又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部小说的成败。那么,对于这些悬念,小说《观湘门》又是何时解开的呢?很明显,它们大多集中到了结尾,如上面提到的三个悬念除第二个在第五部分已由民警解开之外,无不是到了结尾处才彻底真相大白的,而即便是第二个悬念也在小说结尾处再次得到了印证。就这样,读者一瞬间恍然大悟了,紧接着回味无穷了,小说也就成功了。

作家孙犁在论及名著《红楼梦》结构布局之精妙时曾说过这样一段十分形象的话:“他写一个中心事件,总是象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一大石,不只附近的水面动荡,摇动荷花,惊动游鱼,也使过往的小艇颠簸,潜藏的水鸟惊起,浪环相逐,一直波及四岸;投石的地方已经平息,而它的四周仍动荡拍击不已。这就叫做精心结构。”要求每一部作品都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当然是不现实的,但要求每一部作品都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却是丝毫不过分的,而叙事结构上的用心无疑正是小说《观湘门》最大的亮点所在。

三、从源于生活到高于生活

在文学史上,一个有趣的悖论是,因文学之故而名垂青史的人那么多,想当年能问心无愧地在职业一栏填上“作家”二字的却没有几个。中国古代,诗人们几乎清一色全是官员:屈原,杜甫,苏东坡……没有一个不是一辈子义无反顾地“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西方的情况似乎要好些,但也不过只是“似乎”,不信我们可以随手在文豪堆里扒拉扒拉,至少可以轻松地拉出医生和记者这两支职业大军,前者著名的就有俄国作家契诃夫,英国作家柯南道尔,以及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后者更了不得,包括1954年诺奖得主海明威,1982年诺奖得主马尔克斯,以及2015年新晋诺奖得主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么一看,文学简直成了这世界上最无关“专业出身”的东西,不过事有两面,或许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对文学最好的专业训练莫过于生活本身。

看得出,作为湘潭市公安局警官培训中心的一名高级教官,作家欧阳伟同样把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进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小说《观湘门》的题材选择本身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而走进作品的字里行间,这类例子也是俯拾即是。拿作品第一部分对青年父亲摆摊时那一整套动作的描写来说,没观察过的人大概很难写得这么准确细致;而对青年父亲见义勇为却又暗含私心这一情节的设置,也足见作者在多年职业生涯中练就的对人性的深刻洞悉。再如小说第七部分对那起入室盗窃案破获过程的叙述,全凭想象恐怕也难以写得这么曲折生动。当然,借鉴生活不等于对生活的照搬,小说作者欧阳伟在工作中经历的案件千千万,为什么偏偏写了这样一个而不是随便哪个,原因说到底无非还是其深刻地懂得文学与生活的不同。就像电影《一一》中主人公NJ的女儿婷婷谈到电影时所说的:“如果电影和过生活一样,那谁还会想去看电影啊,过生活就好啦。”文学也是一样的道理。总之,作家不单单是“生活的搬运工”,还得是“生活的雕塑匠”,唯有如此方能保证作品“源于生活”的真实性与“高于生活”的艺术性,也方能保证作品在“讲一个好故事”的同时也能“讲好一个故事”。

很难想象,没有医学知识的柯南道尔能塑造得出风靡世界的大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没有法律知识的卡夫卡能创作得出《审判》《城堡》这样寓意无穷的小说;而没有成千上万次的采访经历,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拉娜想必也写不出《锌皮娃娃兵》《战争中没有女性》这类震撼人心的作品。就我们个人而言,人生的经验其实是极其有限的,面对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做单项选择,而文学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有限性。可以说,正是那些来自不同地域,从事不同职业,过着平凡或不凡生活的人将他们的经历与感悟带进了文学,才让文学的世界亦即我们的世界如此多姿多彩。故而,不论是职业作家,还是《观湘门》的作者欧阳伟这样的非职业作家,只要用作品带给了人们有价值的东西,就值得我们读者献上一份真诚的敬意。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上一篇:小学作文哲理故事素材库下一篇:既有建筑外观改造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