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红军小故事

2024-04-29

一个红军小故事(共6篇)

篇1:一个红军小故事

一个红军小故事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革命军队中家的温暖。

一(3)杨征翰

篇2:一个红军小故事

http://.cn 2006年08月03日 06:32 解放军报

姚柏林

红军妈妈们的艰辛付出和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她们在革命战争年代舍弃了儿女情长,才使新中国亿万儿童幸福安康。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即便是硕健的红军儿郎,要战胜人间罕见的种种险阻也是难以想像的。然而,长征路上的红军妈妈们,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和妇女自身的解放,果敢地承载着更多的苦难,显示出一种超出母性的伟大的爱。笔者曾见到世界上也许最奇特的纸条:“我们是为万千人服务的工农红军,今在苗家借地生子,实在出于万不得已。因军情紧急,此子无人携带,深望老乡将其抚养成人,不胜感激。”署名:“红军休养连董必武留。”这个留在苗地的孩子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骨肉。而在长征开始时,他们已将爱子毛毛留在了江西老乡家,后来音讯全无。长征中生下的这个孩子,毛泽东与贺子珍十分喜爱但又十分为难。当时为了避免与围追堵截的敌人遭遇,部队每天急行军90多公里,有时不得不打仗。带着孩子,无疑困难不少;送给老乡,又于心不忍。思忖再三,贺子珍还是把警卫员叫来,声泪俱下地吩咐:“孩子不能带,把她寄养在老乡家里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怪我们不喜欢后代,实在是没有办法,让孩子在人民当中长大也好。”毛泽东、贺子珍夫妇为了中国革命共失去了5个子女。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哪有母亲不疼爱子女的?而红军妈妈们却在那个非常时期,腆着肚子,艰难地行进在长征途中。生下骨肉,又将其留在边远的不知名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是何等感天动地的壮举!这是何等气壮山河的精神!长征中的红军妈妈们将“奉献”二字演绎到了极致。

红军使命是北上抗日,解放全国。“但有使命,万死不辞”。红军妈妈们跟随红军大部队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一路上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江河,经过11个省份,突破10道封锁线。红军妈妈们在长征中所表现的使命高于天的精神千秋不朽,与日月同辉。

长征出发前已婚的红军女战士,在长征路途上尽量避免与丈夫在一起生活,只有在部队休整时间比较长的时候,才小心翼翼地聚上几天。她们虽然受到分离的煎熬,大多数人却免除了怀孕生孩子的痛苦。但也偶有失误的,这使她们不仅面临生死考验,同时也面临亲情分离的痛苦。即使如此,为履行神圣使命,红军妈妈们强忍苦痛,舍生取义,鞠躬尽瘁。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的曾玉,在长征途中生下一个胖娃娃,但部队要紧急出发,孩子不能

带,只得忍痛放在稻草上。伴着父亲写的字条,孩子在空屋子里声声啼哭。曾玉被人搀扶着,告别了亲生骨肉,一步一回头地走出了屋子。孩子在屋内嘶哑地哭叫,曾玉在屋外掩袖抽泣。婴儿的啼哭像锥子刺着她的心,像绳索拴着她的腿,她那如同灌了铅的双腿怎么也迈不动。但不走是不行的,后面有追敌,心中有使命,这个时候哪里还容得儿女情长,曾玉坚毅地走了。刚生完孩子就要走路,又没有担架,而且头一站便要过河,横在眼前的河水浪涛翻滚。强烈的使命意识,使曾玉咬紧牙关下河,在几个女战士的搀扶下趟了过去,向着陕北,迈开双腿,载着使命疾行。

对很多红军战士来说,明天是个神圣的字眼,令人憧憬,催人奋进。红军妈妈们的未来观是为了国家的明天、人民的未来、万千的后代而矢志不渝,孜孜以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即使自己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在长征胜利20周年时,廖承志画了一组再现长征感人情景的画送给女儿廖茗。画面上一位红军妈妈忍痛将孩子送给当地一位老汉,她亲吻着孩子,盯着孩子那张小脸,生怕忘记了似的。忽然,她像想起了什么,掀起衣襟给孩子喂奶。泪水和着奶水,把孩子喂饱后,便把他轻轻地放下,头也不回地追赶队伍去了。廖承志随画还写给女儿一封信:“千万不要忘记革命是千辛万苦,无数牺牲才得到胜利的。你们是在一帆风顺、温暖暖、软绵绵的温室中长大的,千万要警惕,不要忘了本。”

因为有许多红军妈妈们已经失去过自己的亲骨肉,长征路上,她们不想再失去自己的孩子。尽管许多人再三动员她们留下来或者把孩子寄养在老乡家,但为了新的生命,为了明天,红军妈妈们凭着坚强的意志,为长征路上诞生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孩子营造着“安全港”。任弼时的妻子陈琮英在长征路上生下了他们的女儿远征。朱德总司令听到远征诞生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他跑到河边去钓鱼,并亲手给陈琮英做了一碗鱼汤。陈琮英产后没几天,部队又要进行艰苦行军。任弼时对陈琮英说:“把孩子留给苗家兄弟吧!”陈琮英紧紧地抱着女

儿,默默垂泪。两人的前几个孩子都已夭折了,此刻,陈琮英多么想带女儿一起行军啊!可这将会给部队带来很大的麻烦。红军战士闻讯后,坚决反对将远征留下,争着要求背远征行军,并抢着逗她玩。这样,远征方才留下,并一起来到了延安,来到了北京,为新中国的未来留下了少数几个长征路上诞生的儿女。

红军妈妈们的艰辛付出和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她们在革命战争年代舍弃了儿女情长,才使新中国亿万儿童幸福安康。长征伟大,参加过长征的母亲们同样伟大,让历史这样告诉未来吧!

“长征”是一种精神

2006-09-19 17:19:14

提起长征,人们自然就会想到七十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是的,长征故事——让人永难忘怀的一段壮烈史诗,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而在长征中所表现出“长征精神”更会如日月同辉,激励代代华夏儿女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从儿时的课本里,我就感受到了泸定桥的艰险,尝到了过草地、吃皮带的滋

味,更切切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所付出那带血的艰辛,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对于我们后人,这,可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如今的我,成了一名老师。每次在课堂上提到长征的故事,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起长征中的一个个感人的情节,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教育学生:今天的幸福生

活,是我们先辈为我们创造的,是他们把苦吃在了前头,我们才没有吃苦,我们才能安心地学习,今天,我们学习长征,并不是让大家一定要亲自去尝尝吃皮带的滋味,我们要学习的是长征中的精神,学习红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豪情,学习他们在困境里舍己为人、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习他们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

今天的我们,生活的是这样美好,有的人却怨天尤人,抱怨这,抱怨那,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天天瞎混过日子。这种精神,这种面貌,与我们的红军相比,真的是有天壤之别,我们一定要有红军在那种困境之下仍然抱着必胜希望的心

态,好好学习,争分夺秒,把我国建设成为更强大的国家而努力奋斗。前人进行

了长征,我们才可以免去了长征的艰辛,今天的我们绝不能因为贫穷再受人欺负,再让我们的后辈去吃苦。

长征路上沼泽满地,红军战干心凝成结。有的战士在牺牲前还把自己身上最后的一点食粮留给大家,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互相帮助的精神,真是值得如今的我们去好好学一学的。我们要把红军战士的这种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更和谐、幸福、美好。人生如海面,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会有狂风暴雨,当我们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有的人畏缩了,不前了,可你们有没有想到我们红军进行的长征,谁的困难可以与红军的长征相比?“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这句话说的多好,在我们前行的路上,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心中有长征精神,我们就不会觉得苦,不会觉得累。

回忆过去是珍惜现在的最好表现,学习长征精神是对我们先辈最好的怀念,也是对我们现代人最好的激励。不管前面的路有多长,多曲折,多凶险,只要我们心中有长征精神,就没有过不去的山、淌不过去的河。苏秦

听着长征的故事成长

2006年09月11日 00:00:00来源:泉州晚收藏此页到365Key报

□向迎佳

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从小父亲就给我讲红军长征的故事,那些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无数动人的故事,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成为不断激励我前进的不竭动力。

还在我刚上幼儿园时,父亲就找来一些红军长征的连环画让我看,我边认字边记住了不少红军的故事,还在幼儿园讲给小朋友听。上小学时,经常出差的父亲只要一回家,就关心我的学习,每当看到我的作业本上打满“√”和考试成绩优良时,就讲一个故事作为奖励,我记得讲得最多、印象最深的还是红军长征的故事。

小时候我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虽然还比较肤浅,但还是认真地照着红军的样子去做,用长征精神激励自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用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故事鞭策自己,攻克了学习上一个个“拦路虎”,使自己各门功课成绩在班级都名列前茅;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我用红军“一袋干粮”、“七十六粒粮食”等故事激励自己,主动为他人排忧解难,体味助人的快乐;在个人利益与

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我用红军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自己,从而自觉牺牲个人利益,主动关心集体利益,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我为三峡工程捐款和为城市建设献一计的事迹还被多家媒体宣传,为此,受到学校的奖励,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

步入大学校园后,当时学校正在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我作为组织培养的重点对象,听了几次党的创新理论讲座,利用课余时间重温了《红军长征六十周年纪念文集》、《红军长征故事选》等书籍,在脑海里一直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在那种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艰苦条件下,红军长征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在用血肉之躯铺就的前进路上,为什么那么多的人能够义无反顾、前仆后继?那是因为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坚定的革命信念作为精神支柱。有了认识上的升华,使我更增强了对党的无比信赖,更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决心。为了把更多的同学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我和另外几名学生党员还开办了“知心话儿对党说”的网页,定期在网上与同学们交流,宣传党的知识,成为学校党建工作的一个亮点。

随着阅历的增加,那些听了上百遍的长征的故事依然感人,用血与火凝成的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她好像融化在我的血液中,成为我执著的信念和追求。在大学毕业即将面临工作分配时,摆在我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融入市场经济大潮,做一个在商海中搏击的“弄潮儿”;一条是投笔从戎,当一名新时期有为的军人,把青春和知识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国防建设。我是军人的后代,理应做一名红军精神的传人,为此,我选择了从军之路。尽管从军之路很艰辛,一穿上军装就投入紧张的训练,磨破了手脚,晒黑了皮肤,但我挺住了,半年的艰苦训练,使我以军政考核全优的成绩成为一名合格的武警战士。

篇3:《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田字格的生字, 重点指导学生写好“葱、湛、裸、栋、黎”几个难写的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等词语。

2.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在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读得有感情。

3.借助文中的两幅图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小村庄的故事。

4.引导学生领悟小村庄发生的悲剧不是天灾, 而是人祸, 树立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小村庄消失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

立足文本、联系生活实际, 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试读课文

1.出示美丽村庄的画面, 教师旁白:从前, 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那里, 山清水秀, 绿树葱茏, 鸟语花香, 天空湛蓝, 白云朵朵, 太美了。你们愿意去看看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吗?现在请你们快快读读课文吧!

2.读完课文, 你们说说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能否用下列的词语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呢? (出示词语:美丽、大雨、卷走)

教学意图:以美丽的画面加上优美的语言导入新课, 激活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不仅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而且激发学生亲近文本的兴趣, 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读完后用一个简单的问题和几个简单的词语作桥梁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不仅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 还起到了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

二、再读课文, 落实双基

1.学生自由二读课文, 要求: (1) 读准生字字音, 努力将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 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 理解“郁郁葱葱、清澈、湛蓝、甜润、裸露、咆哮”等词语的大意。

2.出示文后生字:郁、澈、湛、黎、裸、扩、栋、哮、咆、柴、盖、喘、葱、砍。让学生自读———指名读———组词读。

3.出示“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等生词, 让学生自读———指名读。

4.出示带有上面生词的句子 (略) 。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然后交流词义。)

5.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学生观察———交流容易写错的生字, 对同学进行友情提醒———重点指导“葱、湛、裸、栋、黎”的书写———学生练习书写———展示并评价学生的书写。

教学意图:字词教学依然是中年级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时要舍得花时间。本环节将字、词、句三者融合在一起, 尤其是把词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学习, 做到了“词不离句”, 对于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新词有着显著的效果。

三、观看图画, 描述画面

1.出示美丽的小村庄画面。引导过程:

(1) 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房子、森林、小溪、蓝天

(2) 这些景物怎么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 为学生提供样式重组语言。样式: () 的房子座落在 () 森林中, 村子门前有一条 () 的小河, 河里的 () 清晰可见。那儿的天特别 () , 空气也特别 () 。人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啊!

(3) 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美丽的小村庄画面的句子,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且力争背诵下来。

2.出示被洪水冲垮的小村庄画面。引导过程:

(1) 你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怎么样?根据回答板书:猛烈的洪水、光秃秃的山、孤零零的树桩、没有长大的几棵小树、被洪水浸泡的房屋

(2) 学生描述画面。教师采用提问的形式进行提示:大雨有多大?下了多长时间?山洪有多猛?村子里的房屋、人畜都怎样了?

(3) 看到这样的场面, 你心里会怎样?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教学意图: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 包括插图资源, 观看画面, 描述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不是让学生在脱离现实的凭空想象中虚构情境、编造事实;在表达的指导上, 不是让学生自由发挥, 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话语表达的平台, 让学生说得清晰、规范;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更是训练了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四、研读课文, 明白事理

1.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在一场大雨过后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请你读读课文第2~4自然段, 能否找出小村庄消失的原因呢?将句子找出来认真读读, 并和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2.学生汇报与指导。

预设句子一: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 大雨没喘气儿, 一连下了五天五夜, 到第六天黎明, 雨才停下来。

(1) “大雨没喘气儿”你是如何理解的?哪些词语能帮助你理解这个词?

(2) 面对这连续五天五夜的大雨, 村庄里的人们怎样了?练习朗读预设句子一。

(3) 你们认为大雨是使小村庄消失的主要原因吗?难道这场天灾真的能毁灭整个村子吗, 还有其它的什么原因呢?

预设句子二:谁家想……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1) 读这句话时, 你体会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场面?

(2) 能否补充句子“谁家……”说说你仿佛看到的场面。

(3) 看到这样的场面, 你感受如何?你想说什么?能否将你的感受读出来或说出来。

预设句子三:一年年……消失在天空了。

(1) 抓住两个“不断”, 体会“砍树”与“树木减少”、“裸露的土地扩大”之间的因果关系。

(2) 抓住三个“变成了”, 体会人们曾经美好的生活是靠“树木减少”、“裸露的土地扩大”换来的。

(3) 教师谈自己的体会, 并出示对联。上联:家家砍树去年砍今年砍明年也砍年年都砍, 下联:人人毁林父亲毁儿子毁孙子还毁辈辈均毁。横批:自食其果。

(4) 看到对联, 你们一定有很多感慨, 请你们说说你们的感慨。

3.引导学生明理。

(1) 一个小村庄在一场大雨后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此时你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能否用“因为……, 所以……”的句式说说。

(2) 同学们, 村民们要盖房子, 要制农具、要做家具……都要依靠树木, 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既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又不会让村庄消失呢?

(3) 教师小结:村民们只知道随意砍伐树木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却不知道这是暂时的幸福, 所以脑中也没有丝毫的环保意识, 破坏了自然环境, 更没有随时植树造林, 最后“幸福”的家园荡然无存, 真是痛心疾首啊!让我们齐读:“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 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4) 你认为“一切”指什么? (房子、家具、农具、牲畜、甚至沉睡的人们。)

(5) 同学们, 我们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此时不仅要说清事情的结果, 还要说清事情的原因。可以用上“美丽、由于、随意、大雨、卷走”等词语。

教学意图:本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立足文本, 透过语言文字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对特有句式的揣摩、对关键句的体会、朗读等, 将人文的熏陶融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积累、运用之中。这样学生在自主感悟与交流后, 情感就会自然喷发, 对“美丽的令人心酸的小村庄”的感叹会油然而生, 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感情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

五、练笔表达, 深化感悟

1.对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的消失, 我们每个人都感到痛心疾首, 因为她的消失是村民们自食其果, 这个灾难我们完全可以避免, 我希望这个小村庄的悲剧不再重演。此刻, 我相信大家心里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请你任意选一个主题写写你最想说的话: (1) 以“小村庄的毁灭”为题写一个故事, 告诉我们身边的人, 让他们从中吸取教训; (2) 以“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为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警示人们“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3) 以“一个老树桩的诉说”为题写一个故事, 告诉人们乱砍滥伐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4) 以“身边破坏环境的现象”为题罗列一些现象, 劝诫人们不要再继续下去了; (5) 自己想几条爱护环境的标语。

3.展示练笔, 恰当评价。教师可以让学生当堂宣读写好的练笔, 师生共同评价, 教师指导学生修改。

篇4:一个失散老红军的传奇故事

“我战战兢兢爬过铁索桥”

“我是1932年参加红军的,当时才13岁,是个地地道道的红小鬼。记得1932年冬的一天,我正在长冈乡列宁小学读书,在放学的路上看到乡亲们敲锣打鼓送几名戴红花的青年去参加红军。为了保卫家乡、保护穷人分到的土地,我决定也去当红军。第二天,当我瞒着爸妈,悄悄来到乡苏维埃政府报名时,工作人员说我太小不肯接受。后来,我赖着不走,软磨硬泡,才答应送我去红军医院当招呼兵。红军长征前夕,我一直都在红军后方医院帮助照顾医院的伤兵。1934年秋,我作为红五军团政治部的宣传员跟随中央直属部队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

“红五军团当时是长征的后卫部队,像我这样的‘红小鬼’,几乎是日夜不停地追赶部队。首长鼓励我说,只要跟着部队前进,就是胜利,就完成了任务。”

“长征征途非常艰辛,随时面临着危险。特别是在突破湘江、乌江防线时,必须抢在国民党部队到来之前限时通过。为此,我们准备了三天三夜的干粮,一夜未合眼。饿了,咬几口玉米;渴了,喝几口路边积下的雨水。最终,我还是掉队了。在抢夺泸定桥的路上,我背着两位伤员的行囊离大部队越来越远,第三天中午,我才到达铁索桥边。泸定桥桥高水急,一站到桥面上,铁索桥就晃个不停,让我晕头转向。我个子小,抓不牢桥两边碗口粗的护栏,吓得心扑通乱跳,只好闭上眼睛,趴在先头部队铺好的木板上,像蜗牛一样战战兢兢爬着过了桥。”

“我藏在暗处用刀砍马腿”

在长征路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下,我终于追上了大部队。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看到像小叫化子一样的我,抱起来高兴地说:“小鬼,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你了,没想到你竟能跟上来。”在二、四方面军甘孜会师后我调入9军学习做译电员。1936年11月13日,西路军红9军占领古浪城。

古浪是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古称“虎狼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马步芳得知古浪失守,异常震惊,勒令少将参谋长马元海不惜一切代价限期夺回,并增派大批援兵前往参战。这是西路军历史上一次悲壮的血战。二万余马家骑兵驻扎在城外,而红9军此时仅有6500人。一天凌晨三点,军政委陈海松问我:“小钟,徐总指挥有没有什么最新指示?”“没有。”陈政委看到我穿一件单衣冻得颤抖着回答,立即脱下自己旧军衣披在我身上,“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了。小钟,你怕吗?”“不怕,政委。”“很好!”

钟老回忆说:“说不怕,是因为我根本不知道形势有多严峻。但是,我从军政委身上看到了以前从未看到过的无奈,当时我就觉得不妙了。那天晚上,我一夜未眠,死死盯住那台再熟悉不过的收(发)报机,生怕错过上级的任何指示。天刚麻麻亮,刺骨的寒风还在刮着,马家军挥舞着亮闪闪的马刀又开始冲锋。11月16日,从清晨战至黄昏,古浪城外的阵地前,尸横累累。马元海暴跳如雷,逼着他的部队往前冲。11月17日,马元海搬来了飞机,一整天,古浪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这一天,我们伤亡很大,基本上没有子弹了。”11月18日,一场空前惨烈的白刃格斗开始了。中午12时,守卫山头的红25师一个团全部壮烈牺牲。马家军的山炮将城墙轰开了一道八九米宽的口子,他们挥舞马刀冲入城内。钟发镇说,关键时刻,政委陈海松率领军部机关人员挺身而出,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我人小,趁敌人不太注意,就躲避在暗处,专砍敌人的马腿。”钟老说,那一天,他到底砍了多少马腿,已记不清了,反正刀刃砍卷了,脸上、衣服上全是血。说到这里,钟老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是在长征中,有这些马腿做粮食,不知能救多少人的命哩!战至下午4时,红军已所剩无几。政委陈海松的左手也受伤了,血流如注。钟发镇冲上前去,说:“政委,你受伤了。”陈海松这才发现自己伤得不轻,左手已拿不住东西。“我简单为他包扎完之后,他又捡起驳壳枪,带领战士们向敌人冲去。黑压压的马家军已把9军军部包围了。”军参谋长陈伯稚对陈海松说:“政委,把通信连交给我吧,我保证杀开一条血路,让军部突围。”身负重伤的陈海松犹豫了一会儿,点了点头。参谋长向陈海松敬完礼后,扭头杀向敌群。像个小血人一样的钟发镇随着军部机关边走边退,突然,揪心的一幕出现:参谋长头部中弹。“我们只有不到200人逃了出来。”钟发镇说,直到今日,他都深感幸运。

古浪战斗失利后,9军进行了缩编,钟发镇又被编入李先念的30军。

“我翻译了西安事变密电”

1936年12月12日,这一天,正是红30军在永昌与马家军战斗得最紧张最激烈的时候。“炮弹声把耳朵都要震聋了。我们坐在一个被炸出许多破洞的屋子里,坚守着电台。”钟发镇说,就在这里,他接到来自陕北的密电----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兵谏,扣压了蒋介石。

“怕战斗中译错,我连续逐字逐句翻译了三遍。确信无疑后,我迅速冲出译电房。刚跑出房间,一发炮弹就击中了这座破房子,电台被压到了瓦砾之中,我也被气浪抛了起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整个房顿时坍了,耳朵轰响,眼睛也看不见了。”钟发镇说,他现在的耳朵和眼睛不好,可能和这发炮弹有关。可在当时,钟发镇却管不了这些,闭着眼摸出来了,他爬到战壕里。这时,又一枚炸弹在身边炸响,掀起的泥土把他埋了起来。“我以为自己被石头砸中了,死定了!”老人说,“顾不得身上的伤痛,我挣扎着爬起来,递给正在指挥战斗的李先念。我明显感到李先念看这份电报时手在发抖,并一再问我,没有搞错吧,没有搞错吧?”

尽管战斗激烈得几乎没有时间向部队传达,“蒋介石被捉住”的消息仍很快传遍整个永昌城。正在进攻的马家军却感到异常奇怪----已经战斗到最后一刻的红军,怎么突然欢呼起来?我们的政工人员用喇叭喊话:“你们的蒋委员长被捉住了,不要再打内战了,我们联合起来,共同抗日吧。”马家军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西安事变的发生,并没有改变西路军的困境。河西的马家军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因给养困难、缺乏后援、进军方向不明等因素的影响,西路军最终失败了,不得不转入祁连山打游击。

“我隐瞒身份三十二年”

“西路军失败后,转入祁连山打游击。电台也被毁了,我跟随一位姓张的特派员向新疆转移。一天夜里,我们碰到了7位走散的红军战士,大家激动地在祁连山顶生火取暖,畅谈各自的经历。没想到,第二天大清早就被国民党部队发现了火堆烧完后的烟雾。我们成了俘虏,被送到西宁的一个工兵营里种地劳动,这样过了4年多。1941年,我好不容易找到机会逃了出来。本来想到延安找部队,但日本人已经封锁了黄河,我只好一路乞讨回到了兴国县长冈乡长岗村的老家。”

“在老家,我隐姓埋名,换了好几次地方做苦工度日,才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1973年,文化大革命运动正激烈,有人说我在长征途中开小差,是叛徒,几遭批斗。为了保护自己免遭迫害,我一气之下,向徐向前、李先念写信,提出要确认自己红军身份的请求。他们将信批转给江西省委,这才恢复了我红军失散人员的身份。”

篇5:红军长征小故事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中国保尔”钟赤兵

在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中,有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独腿将军,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毛泽东曾亲自为他颁发红星奖章。他就是凭着顽强毅力以残缺之躯走完长征路的钟赤兵。他顽强的精神可以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相媲美,所以许多人亲切地把他称作“中国保尔”。

1935年2月,红三军团所属各师整编为四个团,21岁的钟赤兵由原五师政委改任十二团政委。在指挥夺取娄山关的战斗中,钟赤兵的右小腿被子弹击穿,血流如注,但他拖着伤腿坚持指挥,直至昏迷。

红军第二次占领遵义后,钟赤兵被送到野战医院。医生决定立即实施截肢手术。当时的医疗条件极其简陋,没有麻药,医生就用绷带把钟赤兵绑在门板上,手术工具是一把老百姓砍柴用的刀和一条断成半截的木匠锯。手术中,钟赤兵忍着如万箭穿心的剧痛,却始终没哼一声。之后伤口感染又进行了两次截肢手术,就这样,钟赤兵忍受了三次“拉锯痛”,常人根本无法想像这样的疼痛。

部队进入彝族、藏族聚居区后,当地反动武装不断打冷枪袭击红军,部队不得不尽量隐蔽、疏散行军。钟赤兵为缩小行动目标,坚决不躺担架,硬是咬着牙坚持一个人拄着双拐一瘸一跛地走,或者一点一点慢慢爬,经常从高处滚下来,爬起来继续走。就这样,钟赤兵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最终到达了陕北。

年龄最小的11岁女红军

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只见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着名的中共早期党员。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先后加入共产党。王新兰7岁时,因为人小,不易引起白匪注意,党组织常让她传递秘密文件。

1933年红四军入四川,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虽然年幼,但在家人的熏陶下,也领悟了不少革命道理。红军要长征了,家里只留下王新兰和多病的母亲。看到王新兰终日如坐针毡的样子,15岁的姐姐、红军女战士王新国看出了妹妹的心事,知道她希望跟着红军一起走。于是,在姐姐王新国的鼓励下,王新兰鼓足勇气报名参加红军。

深明大义的母亲对此感到特别欣慰,只是担心王新兰年龄太小,红军不收。

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徐立清接待了她们,但是考虑到王新兰年纪太小,徐立清对王新兰说:“小妹妹,不是红军不要你,只是你的年龄太小了„„”

一听又没希望了,王新兰发起了小孩脾气:“小?小怎么了?哪个天生会打仗,还不是一点点学起来的。我虽然年龄小,可学东西还快呢!”

看王新兰参军的决心很大,徐立清最终同意了:“好吧,那你明天就过来吧!”王新兰当即兴奋得跳了起来。随着一声“是”,王新兰拉着姐姐就往外跑。

几兄妹把母亲托付给地方苏维埃组织后,第二天一大早,王新兰就到红四军报到了。王新兰则安排在委员会下属的宣传队当宣传员。一到宣传队,姊妹俩就开始编演节目、书写标语。长征路上,王新兰和战友一起穿山越岭,爬冰卧雪,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大罪,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掉队。

不过,王新兰确实太小了,爬雪山,她是靠拉着马尾巴才攀上去的;过草地,她有些时候也不得不趴在红军大哥哥的肩膀上。尽管这样,王新兰只要有机会,就会立在风口、站在路边,为战友们送歌献舞,加油鼓劲。

小红军王新兰愣是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随同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夹金山的一天

舒启兴是一个15岁的砍柴工,在地主家备受折磨。这一年秋天,红军来到他的家乡——夹金山南麓的宝兴县。红四方面军在宝兴先后建立了党的地方组织和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地方武装和游击队。舒启兴看他们给穷苦人饭吃,比在地主家呆着强,就偷偷跟着队伍走了。

1936年春天,红四方面军转移去康北藏区,舒启兴跟着队伍翻越了夹金山。他们是在种苞谷的季节翻雪山的。早上天不亮就开始爬山了,雪山很难翻,他们走得很快,一直走到天黑。战友们用柏树皮和干竹子扎起火把,砍来竹竿、树枝做成拐杖,用藏民送来的干海椒做御寒食品,饿了只能吃上一口雪。大家互相鼓励着,搀扶着,艰难地往上爬。

越往上走,路越险,高原反应越大,人也越头晕,仰面看,头顶上有人,低头看,脚底下也有人。这时候人已经走到了疲倦的极限,但是谁坐下来,谁就永远起不来。雪山的天气就像孩子脸,变化无常。一开始还艳阳高照,突然间就能狂风暴雨,下起冰雹。战士们第一次碰到冰雹天气时没经验,都把斗笠顶在头上,结果斗笠全被砸得破破烂烂的。后来就用洗脸盆顶在头上,陶的、铜的,冰雹敲打在上面“叮叮当当”就像音乐。有时候大家没有来得及准备,核桃大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大家只好用手捂着脸走路,冰雹砸在手上,生疼生疼的。还有好些战士猝不及防,跌倒了,滑下山了,就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午后时分,队伍到了山顶。大家都很累,也很高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不过山顶空气稀薄,大家没敢停留就继续往下走了。傍晚,舒启兴所跟随的连队终于翻过夹金山,抵达小金县。

下山后,连队遭到当地土司武装突然袭击。子弹从他的右手手肘射进,又从右肩膀穿出,他旁边的几个战友都牺牲了。为了养伤,舒启兴被留了下来。带着连队发的30斤粮食,返回了家乡。

军需处长的故事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楞了一楞,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风雪太大了。他的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灭。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向战友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了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了无数沉重而又坚定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中央红军女红军邓颖超日夜看护重病中的周恩来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团红二师第四团,翻过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到达四川省懋功县城东南的达维镇,在附近的木城沟土桥上与红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四团胜利会师。1935年6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来到达维镇,当晚两个方面军举行了会师的庆祝大会。8月4日至6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扩大会议,着重讨论红军的行动方针问题。从懋功到毛儿盖的3个多月时间,中共中央与张国焘之间展开了反反复复的北上与南下之争。在毛儿盖较长的休整间,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得了严重的肝脓疡,昏迷不醒长达三天三夜。在这几个日日夜夜里,邓颖超一直守护在周恩来的身旁。李治和王斌两位医生,让战士到六十里外的雪山上取来冰块,冷敷在周恩来的肝区上方,以控制炎症不向上发展,引导向下排脓。邓颖超夜里看着周恩来,睡也睡不着,于是就把周恩来的灰色毛背心拿来,在油灯下面捉虱子,结果一口气歼灭了173只。

后来,周恩来终于醒了,排出了半盆子绿色的脓。邓颖超感到万幸,因为这种病在当时的死亡率几乎是百分之九十以上。

两次让马

部队越过了夹金山,临近下山时候,董必武的马夫掉队了,没有人牵马。就临时让一个叫钟珠瑞的年轻小伙子给他牵马。

前面有一条冰河沟,小钟在前面拉着马,董必武跟在马后。水流特别急,又特别冰冷,每个人的脸都冻青了。大家咬紧牙关,小心翼翼地往河里走去。小钟牵着马往前一跳,刺骨的冷水让马突然受到了惊吓,蹄子向前一蹬,猛地拽了一下缰绳,小钟没有防备,一不留神就被拽到河里去了。他还没来得及喊救命,一个漩涡就把他卷了进去,几秒钟的时间就把他冲走了五六十米远。大家见状立刻去救小钟。最后,毛主席的担架队里有几个水性特别好的,才把他拉了上来,虽然呛了许多水,还好没有生命危险。

上来后,小钟冷得瑟瑟发抖,牙齿咯咯响。董必武就把自己的马让给他,说: “小钟,你骑着,革命的路还很长。”

“不,我能坚持住,您身体不好,还是您骑吧。”小钟推让着说。

董必武指挥其他战士,硬是把小钟抬上马。自己则大步向前走去。

翻越第二座大雪山时,小钟又面临一次危险:他的脚冻得不听使唤了,好像没在自己身上长着,连麻麻的感觉都没有了。实在走不动了,就对董必武说: “我走不动了,你们别管我,先走吧,”说完就大哭起来。

大家绝对不能让他掉队,也不能让他停下来,因为一旦停下来就意味着死亡。

这时候,董必武让勤务员拿出暖瓶,倒了一碗水给小钟,先让他暖暖身子。果然,一小会儿,他就缓过来了。接着,徐特立从怀里摸出一个干辣椒,谢觉哉从怀里拿出一小块生姜,成仿吾把万金油往小钟太阳穴上涂。面对这么多的关怀,小钟的泪水再一次流了下来。

开始行军了,董必武又下了马,直接对小钟说: “我命令你,给我骑上马去!”小钟知道董必武的脾气,没有反抗和辩解,就乖乖地上了马。

1半碗青稞面

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粮。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样,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来越少了,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里煮汤喝。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就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他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的说:“这是革命呀!”吴开生流着眼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响他工作,都不肯去。他冒这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话像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

这样走了几天,草原仍然无边无际。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军马也杀掉吃了。战士们只好烧皮带吃,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卫员急了。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出了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

这掺上一点青稞面的热水,分到战士们的手中。战士们流泪了,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

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进着摧不垮的钢铁红军。

5一袋干粮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 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倔强的小红军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飞夺泸定桥

红4军团从安顺场到泸定桥160公里,山路崎岖,天下大雨,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要求三天必须到达,终于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当时川军在北岸把守。22位勇士腰上插着手榴弹、驳壳枪。背上背着大刀,脚踩着摇摇晃晃的铁锁手扶着旁边的铁锁,他们身后是三连,三连每人抱一块木板,只要突击队前进一尺就铺一块木板,三连后头是一连,全副武装,准备在最后的时刻拼死冲击,这时候突击队上了铁锁,泸定桥南岸,中央掩护火力开火了,对岸的川军火力也开火了,这是红军这边响起了嘹亮的军号声,红军部队把所有的司号员都集中在一起一起吹响军号,就在这嘹亮的军号声中,我们的22位勇士向前冲去。这一时刻是用言语难以形容的时刻,是激情万丈视死如归的时刻,什么样的语言在这里都显得十分匮乏,因为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只要在泸定桥北岸架一挺机枪,任何人也别想活着度过这座桥,但是,我们今天重温这一历史事件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我们的22勇士踏上铁锁的那一瞬间,在对岸防御的川军官兵,精神首先崩溃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不拍死的人。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顺利和刘伯承部会师,刘伯承上到铁索桥上,在桥上走了一个来回,最后说,这里应该立一座碑。飞夺泸定桥的勇士最后得到了列宁服、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一个搪瓷的缸子和一双筷子。这是红军官兵当时所能得到的最高物质奖赏,他们终生都以此为荣。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篇6:红军长征小故事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历史长河中的七十年,往事依稀恍若梦。人们从历史的星空中,寻找那些不朽的灵魂。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在湘江血战五昼夜,突破封锁,渡过湘江。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1935年1月,红10军团在江西怀玉山陷入国民党军队重围。方志敏等不幸被捕入狱,从容就义。他在《可爱的中国》中喊出的那情满天下的“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的誓言,激励无数人献身于革命事业。

主力红军走了,占领革命根据地的国民党军疯狂“清剿”。留在南方8省15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以“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种遍革命花”的气概,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曾是党的创始人之一的何叔衡,在敌人围追堵截中英勇跳崖,壮烈牺牲。中共中央原负责人瞿秋白面对敌人枪口,盘膝而坐,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

红军长征小故事2 蒋克敏是镇安县三义乡白云寺人,1916年出生,少时家里生活极苦。1932年他16岁,看到红四方面军从凤镇经金井河至曹家坪,沿途打土豪、除劣绅,联想到自己家庭负债累累,受人剥削,难脱困境,便产生了参加红军的强烈愿望。1934年冬,红25军攻陷镇安县城。接着到镇安、山阳边境一带开展游击活动,蒋克敏便在山阳姬家河参加了红25军。

参军后他被分在红25军225团二营六连当战士,当年冬天就随军参加了蔡玉窑战斗,歼敌42师一个团,以后随军迂回于湖北郧西和陕南,开始了艰苦的革命斗争。1935年春,他随军在洋县华阳镇歼灭了敌张飞生的警二旅,折回在柞水九间房打散了警三旅。继而东进洛南打开了洛南县城,丹凤县城。

1935年春,敌人派庞炳勋师围剿红军,红军迂回在山阳银花、丹凤洛峪一带,歼灭了不少敌人。接着红军直插商南,守卫荆紫关的伪保安团500多人吓得屁滚尿流,一跑了之,红军顺利占领荆紫关。此时,敌调动44师部自商南清油河西进围剿,红军决定转移,边走边打,时值1935年8月底。在陕南与敌周旋中,蒋克敏参加大小战斗近百次。

蒋克敏老人还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1935年农历二月,蔡玉窑战斗之后,红25军折向湖北,返茅坪时,杨虎城部一个连中的地下党员打死连长,有60多人与红军接头,起义当了红军。他们起义后,红军还演戏欢迎他们。

回忆起当年当红军的战斗岁月,现年已91岁高龄的蒋克敏老人,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我们是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中央红军会合的。1936年10月,随着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伟大的长征胜利结束。转眼间,红军长征胜利已经70周年了。忆往昔岁月峥嵘。今天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回望那些峥嵘的战斗岁月,我们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没有红军的长征和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没有我们的新中国,就没有我们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我们要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在1931年冬天,16岁的邬家珍软磨硬泡加入红四方面军第31军当医院护士,而且对长征中的几处小细节印象深刻:夜行军漆黑一片,她们把吃饭的白搪瓷碗别在腰后,给后面的战友当光源;药品极其匮乏,她们只能用盐水就着当地一种黄纸给伤员当膏药,眼睁睁看着伤口流脓;队伍断粮时先杀马,把肉和草根拌在一起吃,再把马皮、骨头和野草煮成一锅汤,之后啃草根、吃皮带,“一小段一小段的皮带丝,漂在稀溜溜的汤水里。”

部队一次要过铁桥,桥板全被敌人拆光了,对岸还架起机枪,战友们边打枪边铺桥板,冲到最后那几块,就在敌人枪口下,战士们前仆后继,就用身体扑上去、垫上去,让后续部队踩过去!二过草地时几天没吃,视线模糊,看人全成了影子,一位传令排的排长见她摇摇欲坠,塞来两小块牛肉干救一命。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上一篇:很心痛的个性签名下一篇: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教务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