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佩甫《生命册》有感:对生命过程的怀念

2024-05-15

读李佩甫《生命册》有感:对生命过程的怀念(精选4篇)

篇1:读李佩甫《生命册》有感:对生命过程的怀念

读李佩甫《生命册》有感:对生命过程的怀念

对生命过程的怀念

――读李佩甫《生命册》有感

张立为

灵动的文字是有生命的,正如艾青的诗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阅读完李佩甫《生命册》中那些质朴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灵动的气息。

每一个离开土地的孩子,无论走多远飞多高,对故乡、对土地、对父老乡亲、对花草树木的怀恋永远都是内心最深处的柔软,孤独的生长在每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心中,以倔强的姿态。无论是书中离开农村走进城市的吴志鹏,还是现实中如我一样走出苞米地、走进大城市的乡土游子,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着“努力摆脱土地束缚”的过程。

“生命册”其实就是对人生过程的记录,每个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册,只是有些人的生命册是有字的,有些人的生命册是无字的,有些人的生命册是树碑立传的,有些人的生命册是口耳相传的。

《生命册》这本书以独特的笔触记录了很多人的一生,骆驼,老姑父,吴玉花,虫嫂,老拐,梁五方,老杜,刘玉翠,春才……,更记录了他们每个人对待生命、对待感情、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正是所谓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生命历程的迥异,同时这态度里主要蕴藏的是性格,然而一个人的性格又是生命在幼年成长经历中所养成的,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经历养成性格。

《生命册》写出了乡土人的真实,写出了乡土人的曾经,写出了让走出乡土的游子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看到了祖祖辈辈乡土人的影子,这就是共鸣。可以说,现在读乡土文字的人,都是离开乡土的游子,因为真正的乡土人是不读这些乡土文字的,甚至是不读书的,只有真正走出乡土的游子才会以一颗怀恋的心在倍加珍惜地阅读这有深切情感共鸣的乡土文字,来慰藉自己努力的疲惫,来鼓励自己奋斗的艰辛,来提醒自己心底的真实,来承载岁月带给自己的改变。

说到改变,乡土人的改变相对更加艰难。很多人的改变或许是时间的改变,或许是社会的改变,人也随之进行了改变,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但是对于乡土人来说,改变的首要条件是要靠自己,靠自己的思考和努力,社会的改变对于真实的乡土来说是极其缓慢和滞后的,这其中有大环境的客观因素,也有乡土人自身思想钝化和不思进取的主观因素,所以改变,对于真实的乡土,更难。走出来的乡土人,改变了衣着打扮,改变了言谈举止,甚至改变了生活习惯,但改不掉的是对乡土的怀念,和在乡土生活经历中养成的质朴和善良。在走出乡土的乡土人极力改变的外表之下,有一颗无比怀念的初心,身体已然真实走进城市,但灵魂却深深埋在了乡土。

故乡,离不开,也回不去,是情,更是结,浓得化不开。这是一种无法释然的存在,一种由幼年成长经历决定的`存在,一种现实中再也找不到的真实存在,一种在内心深处永远存在的存在。我们所怀念的故乡,已经不再是真实的故乡,而是内心深处对自己生活经历的怀念,怀念的是记忆中的故乡,记忆中的情感,记忆中的故事和故人。

这一生,如何写完属于自己的“生命册”,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命,但又好似冥冥之中的注定,是土地养育了我们,但我们却在以背叛的姿态前行在逃离土地的征程上,拼命想要离开土地并为此付诸加倍努力,然而乡土对成长经历的深刻影响又是我们一生都无法蜕变的本质,或许乡土已经成了我们这一类人的灵魂归宿,我们只有保持眼睛的明亮,并且不忘背后的土地,以踏实质朴的真诚,才能写完属于自己的“生命册”。

篇2:读李佩甫《生命册》有感:对生命过程的怀念

《生命册》是李佩甫所著,4月出版的一本长篇小说。

《生命册》是其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这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人物的精神产生裂变,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这些无奈和悲凉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又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生命册》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9月23日,《生命册》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篇3:读李佩甫《生命册》有感:对生命过程的怀念

祢衡死时才26岁, 到死也没个官衔职称, 墓碑上写的仅是“汉处士祢衡”。处士, 即指未做官的文化人。如此境遇的他心里自然有着一腔愤懑的苦水了, 而这就是写这篇《鹦鹉赋》的心理背景。至于奉命提笔的具体缘由, 他在该篇“序文”里有明确交代:一次黄射在鹦鹉洲上大会宾客, 有人献鹦鹉并希望他能以鹦鹉为题作赋以“使四座咸共荣观”, 于是他竟“笔不停缀、文不加点”地当即完成。总之, 这还是一篇颇有限制的“命题作文”。

一、文学成就

细读《鹦鹉赋》全文给读者的总印象是寓意丰富、抒情含蓄、结构精巧、文字形象。

全文分两大层, 第一层 (前三段) 是咏赞“鸟之形质美”, 即从多个侧面用多种手法描绘赞美鹦鹉鸟的超凡不俗。先写其丽容丽姿, 再写鸟的聪明辩慧和情趣之高洁。如此便达到“一箭双雕”:既显扬出鹦鹉鸟之奇美, 又暗示自己志向的高超和才智的出众。而其中第二段所写虞人们奉命布下天罗地网捕捉鹦鹉而献全鸟者受赏的细节, 则更巧妙地影射出东汉末年权贵压迫忠正控制贤才的行径, 以及他自己被人几经转送的尴尬苦楚。第二层 (后三段) 则进一步抒写“鸟之神苦 (困境与悲情) ”, 即美丽高洁的鹦鹉身陷笼槛却时时“想昆山之高岳, 思邓林之扶疏”, 又暗衬出他自己有志难酬有才无时的愤懑情怀。

以上所说便是该篇的“主脉”。此外, 考虑到命题之需和扣题之宜, 祢衡还于字里行间一石三鸟地满足了在场主客们各自的审美需求。他不仅给予了众宾客以“荣观”之乐, 而且点透出献鸟者的殷切之意。而面对美鸟佳篇、宾客们得其欢乐之态和献鸟者自得之色等, 宴会主人不是也会油然而生一番幸慰吗?所以该作真可谓是一石三鸟的神来之笔了。

祢衡的代表作《鹦鹉赋》是他留存于世的唯一一部赋作, 也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 更像是一首表露心迹并印证生命的绝世悲歌。在这篇仅558字的赋中, 祢衡以鹦鹉自比, 把咏物与自喻紧密相融, 浑然奔放, 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遭遇坎坷不平之真情实感, 被古人评为“辞采甚丽”之作。赋中描写具有“奇姿”、“殊智”的鹦鹉, 却不幸被“闭以雕笼, 剪其翅羽”, 失去自由。赋中“顺笼槛以俯仰, 窥户牖以踟蹰”、“顾六翮之残毁, 虽奋迅其焉如”的不自由生活, 显然是以鹦鹉作比, 抒写才智之士生于乱世的愤闷心情, 反映出作者对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的强烈不满。而其中“归穷委命, 离群丧侣……眷西路而长怀, 望故乡而延凝”一段, 物我浑然一体, 亦物亦人, 咏物如此, 前此未见也。此赋寓意深刻, 状物维肖, 感慨深沉, 融咏物、抒情、刺世为一体, 是汉末小赋中的优秀之作。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说, 仅此一篇《鹦鹉赋》便奠定了祢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此赋的赋史意义就在于开了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先河, 对之后文人创作的垂范作用极大, 诸如以后晋张华的《鹪鹩赋》、鲍照的《舞鹤赋》莫不受之影响。此赋的艺术成就本身也极高, 李白评为“铿锵振金石, 句句欲飞鸣” (《古风》) 。

不仅如此, 就连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成语都来源于祢衡的这篇《鹦鹉赋》。如成语“名不副实”源自“惧名实之不副, 耻才能之无奇”。还有成语“文不加点”。对于该成语, 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情况, 容易理解成“文章没有标点”, 这就大错特错了。“文不加点”最早语见萧统《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 笔不停缀, 文不加点。”这里是形容祢衡写《鹦鹉赋》时虽下笔千言, 但瞬间一挥而就。“文不加点”里的“点”是改动、修改的意思, 成语的意义是指作文章水平极高, 写文章一气呵成, 无需修改。

二、社会影响

1.“鹦鹉洲”得名

鹦鹉洲声名远播, 常人多言缘于崔颢的那句“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此说亦是亦非。因为此洲原本得名亦盛名于三国名士祢衡与他那“辞采甚丽”的《鹦鹉赋》。崔颢当年站在黄鹤楼头所看到的鹦鹉洲, 也并非今天的汉阳鹦鹉洲, 而是清初沉没于江中的古鹦鹉洲。

据史料记载, 时逢黄祖之长子黄射在长江中的江心洲上大宴宾客, 有人献鹦鹉, 歌女碧姬劝酒求赋。祢衡触动心事, 借物抒怀, 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铿锵戛金玉, 句句欲飞鸣”的《鹦鹉赋》, 四座皆惊。

相传祢衡冤死后, 那位黄射身边的歌女碧姬身着重孝, 带着那只绿色鹦鹉至洲头, 哭倒于祢衡墓前, 誓言愿与他灵魂共翔。她哭够了, 竟一头撞死于墓碑前, 那只鹦鹉则彻夜哀鸣, 第二天, 人们发现鹦鹉也死于墓前。江夏城里有人集资为碧姬修了一座坟墓, 把鹦鹉也一同葬在洲上, 从此, 人们就叫那江心洲为鹦鹉洲。这便是靠近武昌江边的古鹦鹉洲, 也是崔颢当年站在黄鹤楼头所看到的“芳草萋萋”之洲。后人还建正平祠、鹦鹉寺于洲上, 以纪念祢衡。

祢衡的《鹦鹉赋》, 堪称汉魏六朝辞赋中的精品, 也是咏物赋中的名篇, 其语言清丽, 骈俪工致, 开六朝小赋之先声。故祢衡死后葬于该洲, 后人为纪念他而以“赋”名“洲”, 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 祢衡和《鹦鹉赋》应是鹦鹉洲文化的源头和精髓, 同时也是武汉三国文化链上璀璨的一环。

2. 后人凭吊

作为祢衡好友的黄射, 也为一代名士的夭折而痛心疾首。据说当年黄射闻知其父欲斩祢衡, 便一路快马急鞭赶往江夏, 可惜等其赶到时, 祢衡早已人头落地。后黄射题有鹦鹉洲联以悼祢衡, 其联曰:

鹦鹉无言, 看草色萋萋, 遗冢尚传谪仙句;

江流不断, 听水声汹汹, 怒涛似诉老瞒奸。

欲“倒却鹦鹉洲”的李白, 既作过那首与崔颢打擂台的《鹦鹉洲》, 又写过一首《望鹦鹉洲怀祢衡》, 其诗曰:

魏帝营八极, 蚁观一祢衡。

黄祖斗筲人, 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 落笔超群英。

锵锵振金玉, 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 千春伤我情。

五岳起方寸, 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 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 兰蕙不忍生。

李白一生道路坎坷, 虽有超人才华而不容于世。当时, 他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来, 望鹦鹉洲而触景生情, 思念起古人祢衡来。

宋朝大文人苏轼的《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一词, 有近一半之笔触追思这位同样以词赋见长的“狂处士”, 其词有曰:

《江表传》, 君休读;狂处士, 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 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 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 追黄鹤。

南宋抗金名将李纲曾作五言长诗《汉处士祢衡》一首, 寄托对祢衡的缅怀:

祢生抱逸韵, 乃是古人狂。

负才颇傲物, 齿少气方刚……

清代董大伦的《鹦鹉洲》堪称凭吊祢衡的佳作, 其诗曰:

欲把椒浆吊祢衡, 江中芳草一渊横。

渔阳悲愤应难尽, 日夜风涛作鼓声。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亦作七律《祢衡墓》以吊祢衡, 还自称是“一曲反离骚”之诗, 其诗曰:

荒坟三尺掩蓬蒿, 挞鼓余声作怒涛。

落笔争夸赋鹦鹉, 骂人何苦学山膏。

干将易折终非宝, 元弱难寻始是高。

知否才流生叔季, 扬云一曲反离骚。

时隔1500年后, 祢衡击鼓骂曹之声犹如波涛一般, 仍在诗人耳边回荡。然而, 最为仁人志士称道的还是祢衡不畏权贵的文人血性。康有为曾在《出都留别诸公》中慷慨悲歌:

岂有汉庭思贾谊, 拼教江夏杀祢衡。

陆沉预为中原叹, 他日应思鲁二生。

其情真可谓千回百转, 感人至深。

历代中国文人, 大多才华横溢, 超凡脱俗, 但又秉性耿介, 愤世嫉俗, 落拓不羁。或许正是那失落的凄楚、落魄的惆怅、伤逝的悲怀, 才更加激起他们对祢衡的同命相惜相怜。于是, 或隔江酹杯, 吊祢衡亦悲鹦鹉;或赴临洲头, 在祢衡墓前悲歌一曲, 悲切而凄凉。

总之, 祢衡作为魏晋历史长河中一朵昙花一现的文学奇葩, 虽然生命短暂, 但他耿介愤世、落魄人生的个性魅力和“辞采甚丽”、超凡脱俗的《鹦鹉赋》必将影响深远, 留下灿烂夺目的耀眼光芒。

摘要:才华横溢、颇有辩才的一代少年英才祢衡因为性格孤僻乖张而早逝, 但他留给世人的一篇《鹦鹉赋》却名垂千古, 堪称汉赋绝品。历史不会因为他的早逝而淡漠他, 反而因《鹦鹉赋》和他身上所遗存的中国文人那股愤世嫉俗、落拓不羁之风而永远铭记, 他真可谓是魏晋文坛昙花一现的生命奇葩。

关键词:祢衡,《鹦鹉赋》,生命奇葩

参考文献

[1]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卷八十七) [M].北京:中华书局, 1958.

[3]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4]范哗.后汉书文苑列传 (第七十下) [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篇4:读《生命的诗篇》有感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名叫肯尼的美国儿童。他出生不久,双腿就因畸形而全部被锯掉了,可怜的肯尼只能以手代足,而且视线只有狗的眼睛那么高,他接受了几次化疗,也并未痊愈。在生活中,因为残疾,他必须忍受来自各方面的不便与嘲笑,每次上学的路上都能听见背后的窃窃私语。我替他感到命运的不公平,为什么这样残忍的事情会降临到他的身上呢?但令我吃惊的是,这个小男孩并没有彷徨,也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平,而是用毅力支撑起了生命的脊梁。他也渴望自己是个正常人,和其他孩子一样玩游戏,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面对命运的不公,他并没有自卑和气馁,他用他那坚强的心灵来安慰自己,使自己勇敢地“站”了起来。

我今年十三岁了,和他比起来,我却是如此的渺小。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中遇到小小的不如意就开始怨天尤人。记得上星期回到家里,父母不在家,我自己饿的不行,却连饭都不会做,回来还因为此事和父母大吵了一顿。想想自己以前的种种,我真是又羞愧又自责,与肯尼比起来,我是多么的无能啊。

在这个小男孩身上,我不仅看到了他顽强的生命力,还看到了他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希望”是支撑我们生活的韧力,是推动我们人生前行的动力。人生的旅途中并不可能一帆风顺,逆境、失意经常会伴随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会显示出来。所以我们要鼓起勇气,向前出发。

“不依赖别人才是真正的自由”,我要让这句话埋藏在我的心底,让它萌生,让它陪我一起成长,也让它成为我成长的一个动力。

辅导老师:候永昌

上一篇:XX年卫生局政风行风面对面评议整改报告下一篇:灾难面前,没有“信息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