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服务政策

2024-05-02

出口服务政策(精选十篇)

出口服务政策 篇1

贸易促进效应是指实施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之后带来的服务贸易出口规模的扩张和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即出口增长效应和贸易竞争力效应。

1.1 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效应

虽然服务与有形货物相比具有不可分离性、不可储存性、不可触知性及可变性的特点, 但在竞争市场中, 服务同货物一样, 依然遵循供求理论, 需求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服务商的形象与知名度等非价格因素。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带来的服务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是通过降低服务价格和提升服务质量、服务出口企业的形象及知名度两个路径实现。

(1) 路径一:根据价值规律, 服务出口企业一般由生产成本来制定服务价格, 而间接税税赋会直接计入生产成本, 影响服务价格。实施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 将跨境交易的服务出口之前各相关环节已缴纳的间接税税款予以退还, 减少了服务的提供成本, 拓宽服务的定价区间, 提升服务的价格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 对于具有需求价格弹性的服务, 服务出口企业可以降低服务价格, 通过服务价格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带来海外服务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 实现服务贸易出口量的增长。

(2) 路径二:除价格因素外, 服务的质量、服务出口企业的形象与知名度也是影响服务贸易出口需求量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些不具有需求价格弹性的服务, 购买者更关注服务的质量;由于服务交易过程的客户参与性和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 服务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客户的服务期望与服务感知之间的差距, 因此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内部形成有效管理和支持系统。对于诸如教育、餐饮等抽象与不可触知性的、生活性服务, 服务购买者在购买前无法对服务质量做出准确地评估, 因而可触知的服务提供者的声誉与知名度成为购买者的决策依据。

1.2 服务贸易竞争力效应

服务贸易竞争力效应是指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能激发服务企业的创造潜能, 通过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 扩大服务业竞争力的钻石体系, 继而培育我国服务业的竞争优势, 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过程。

1.2.1 服务业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

对于服务业来讲, 生产要素包括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等生产要素, 基本生产要素是指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 高等生产要素是指现代化的通讯网络、高科技人才、研发中心等;需求条件, 包括需求管理、消费者满意度等;相关及支持性产业是指服务产业, 尤其是高新技术服务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具体是指服务出口企业的形象及知名度、社会化和一体化经营、企业创新和差异化程度、经营管理的专业素质、人力资本素质等;政府因素是指服务业相关规则的完善、监督管理、税收优惠、投资倾斜等;机遇主要是指重大技术革新、经济全球化、服务业革命等。

1.2.2 实施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 能够增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作为政府实施的一项贸易扶持与激励手段, 能够催化和激发服务企业的创造欲与生产潜能, 加大对人力资本、管理、技术等核心要素的投入, 一方面通过对无形资产和管理资产的规模使用, 实现社会化和一体化经营, 从而获得规模经济, 培育低成本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创新战略和差异化战略, 充分发挥管理与技术优势, 提高服务人员素质, 提升服务质量, 提高企业形象与知名度, 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 继而获得服务业竞争优势, 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2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的财政税收效应分析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的财政税收效应是指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对财政收入和税收公平的影响。

2.1 财政收入效应

财政收入效应是指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短期内虽然造成一国财政收入减少, 但长期会使财政收入增加的过程。

(1) 短期财政收入减少效应。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短期来看, 对服务贸易出口服务退还或免征国内相关环节的间接税, 会增加财政支出或减少税收收入, 造成财政收入减少。

(2) 长期财政收入增加效应。从长期来看, 对服务贸易实施出口退税会增加一国财政收入, 增强财政实力。主要由以下两个途径实现:其一,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会降低服务产品税收成本, 提高服务出口企业的积极性, 促使服务出口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并吸引新企业开展出口服务贸易, 从而扩展服务贸易出口行业规模, 扩大服务出口, 增加净出口量, 通过贸易乘数的作用机制, 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进而增加财政收入。其二, 出口退税政策带来的服务出口规模和服务出口企业规模扩张, 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对相关设备、技术等要素的进口量, 会增加进口环节间接税收入, 实现财政收入的增加。而财政收入的增加又为出口退税提供财力支持, 形成良性循环。

服务出口退税政策总的财政效是短期财政收入减少效应和长期财政收入增加效应的总和, 出口退税政策的生产扩展效应越大, 出口退税政策的财政效应也就越有可能为正。

2.2 税收公平效应

税收公平效应是指对服务贸易实施出口退税政策, 能够避免服务贸易出口重复征税, 减轻服务企业税收负担, 实现税负公平。

(1)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可以有效协调间接税征缴。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是指政府免征或退还出口服务所含的国内间接税税款。间接税的管辖权有生产地原则和消费地原则两种, 国际上普遍适用消费地原则, 即只要服务产品在本国消费, 无论是在哪个国家生产, 本国就会对其课征间接税。根据我国目前的营业税条例和实施细则, 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也属于营业税的征收范围, 而进口国根据消费地原则会对我国出口的服务再次征收有关间接税, 导致同一笔服务国内外两次征税, 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因此, 我国对出口服务退还或免征各环节的间接税, 遵循了间接税消费地原则, 有效避免重复征税, 体现税收公平原则。

(2)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有利于缓解国内重复征税矛盾。目前我国服务业税制的一大特点是广泛征收营业税。营业税是按照企业营业额全额征税, 不剔除成本, 不抵扣进项税额, 而服务业具有分工精细化、产业链不断拉长的特征, 造成出口服务在国内存在多次重复征税。例如一家服务企业A与国外客户签订合同提供某项服务, 假设合同总价值为50万元, 而A公司又将其中部分服务转包给国内某B公司, 假设转包合同价值为10万元, 那么根据我国目前税法规定, A公司需要对这份涉外合同总价值50万元缴纳营业税, B公司需要对价值10万元的分合同缴纳营业税, 即存在对这10万元征收了两次营业税, 如果A公司不仅转包给B, 还转包给C或者B公司再转包出去, 即分包次数或层级越多, 重复征税状况越严重。实施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 退还或免征出口服务在国内生产环节的营业税等间接税, 有利于缓解国内重复征税矛盾, 促进服务业分工细化, 减轻服务企业税收负担, 提升服务企业竞争力。

3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经济增长效应是指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通过税收乘数和对外贸易乘数增加总产出, 促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要素积累, 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

3.1 基于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的经济增长效应

在宏观经济学中, 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总产出 (GDP) 的增加,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对总产出的影响主要通过税收乘数和出口贸易乘数实现。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四部门经济的均衡国民收入为:

其中:α表示自发消费, 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0<β<1;i表示投资, g表示政府购买, t表示扣除政府转移支付的净税收;x表示出口, m0表示自发性进口, γ表示边际进口倾向, 0<γ<1。

根据式 (1) , 可以得到:

式 (2) 显示税收乘数为负数, 说明税收与国民收入是反比关系, 当政府对服务贸易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会减少税收, 增加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继而扩大消费和投资, 促使国民收入增加, 实现经济增长。

式 (3) 显示出口乘数为正数, 说明出口规模与国民收入是正比关系, 当政府对服务贸易实现出口退税政策, 会带来出口的扩张, 继而在出口乘数的作用下, 增加国民收入, 实现经济增长。

3.2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增长效应

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技术进步、资本形成和劳动投入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 这三大因素通过生产要素的积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经济增长。服务业是以人为核心的产业,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作为政府实施的一项经济政策, 能够增加劳动投入, 鼓励资本形成, 推动技术进步, 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1) 能够增加劳动投入, 促进就业劳动投入的增加。从需求和供给两个维度实现。对服务贸易实施出口退税政策, 一方面能够提高现有服务出口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扩展生产规模, 并且吸引新企业加入, 从而加大对劳动力的需求, 尤其像会计、保险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 出口退税政策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 扩大服务出口规模, 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 增加服务出口企业利润与员工报酬, 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并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的涌入, 从而增加劳动投入, 促进就业, 推动经济增长。

(2) 通过技术外溢和自主性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指生产领域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工艺流程、操作方法以及劳动者知识与技能等的改进、更新和发展, 涵盖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通过干中学效应和竞争效应推动技术外溢, 加速技术进步。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会推动服务出口企业深化市场调研, 获取国外购买者对服务产品的反馈信息, 改进服务产品的生产技术, 优化服务提供模式, 强化管理, 提高效率;能够刺激服务出口企业学习和吸收国外同行的技术窍门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增加出口、增强企业竞争力。另外,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作为一项利好政策, 会促使服务出口企业加大对劳动力进行教育、职业培训和保健等方面的投资,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能、经验和创意, 为企业进行自主性技术创新, 推动技术进步奠定人才基础;同时, 服务出口部门技术和知识的提升会扩散到非出口部门, 从而提高国家综合技术水平。

摘要: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以效率和公平为目标。一项经济政策合理与否主要取决于该项政策能否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实施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会对贸易、财税等社会经济的众多领域产生积极影响。本文主要从贸易促进、财政税收、经济增长三个维度深入分析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的经济效应。

关键词:服务贸易行业,出口退税,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潘文雄.出口退税政策对社会经济影响的门槛效应检验[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4) .

出口服务政策 篇2

锡政发〔2007〕396 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抢抓国际服务外包转移机遇,加快集聚国际服务外包和软件出口企业,把无锡太湖保护区建设成“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特制订本意见。

一、发展目标 到 2010 年末,全市集聚国际服务外包和软件出口企业 100家,每家企业从业人员超过 2000 人、年出口超过 3000 万美元(以下简称“123”计划)。

二、扶持对象 申请重点扶持的国际服务外包和软件出口企业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本市注册经营,企业到位注册资本不少于 2000 万元,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发展潜力的国际服务外包或软件出口企业。

(二)主要从事承接国际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创意设计外包、软件出口业务的企业。

(三)自入围“123”计划之日起,三年内企业从业人员能达到 2000 人、年出口能达到 3000 万美元。

三、扶持政策 市政府和市(县)、区政府或园区管委会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列入重点扶持的国际服务外包和软件出口企业,给予以下政策支持:

(一)租金减免。对入驻的国际服务外包或软件出口企业,按从业人员平均每人约 10平方米提供租赁办公用房,给予第一年免房租,第二、三年房租减半的优惠。该政策由市(县)、区政府或园区管委会负责落实。

(二)资金补助。当企业从业人员达 500 人以上,且年出口达到 300 万美元以上时,市政府给予一次性补助 500-1000 万元人民币,用于人才引进和人员培训。

(三)出口奖励。连续三年,以海关出口统计或外包业务合同、出口合同备案证书和银行外汇兑换水单为依据,企业当年出口额与上年度相比(首期出口规模以 50 万美元为基数),每增加 5 万美元,给予 1 万元人民币的奖励。奖励资金由市政府与企业所在市(县)、区政府或园区管委会各承担 50%。

(四)人才奖励。企业所聘大专以上学历的实用性人才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由同级财政按缴纳部分的 30%连续奖励 5年。每季度兑现一次。

(五)其他政策。对于无锡市人民政府已出台的《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吸引和用好优秀人才的试行规定》等政策,以及今后出台的有关鼓励政策,只要与本规定没有冲突,企业可同时享受。

四、具体实施办法

(一)成立无锡市集聚国际服务外包和软件出口企业“123”计划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外经贸局(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推进办公室),具体负责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申请重点扶持的国际服务外包或软件出口企业,先向所在市(县)、区政府或园区管委会提出申请,由市(县)、区政府初审后,上报市“123”计划办公室,经组织评审后由领导小组提出评审意见,并报市政府批准。评审工作每季度进行一次。

(三)企业申报时须提供下列材料:

(1)申请表;

(2)营业执照复印件;

(3)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经营团队和行业背景情况、企业经营目标、市场策略和发展措施,企业合作伙伴以及意向合约等情况);

(4)合同和章程;

(5)审批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以上材料按顺序编制目录并装订成册,一式五份上报。

(四)本意见适用于在无锡市区(包括新区、滨湖区、锡山区、惠山区、北塘区、南长区、崇安区)设立的国际服务外包和软件出口企业。

(五)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实施细则由市集聚国际服务外包和软件出口“123”计划办公室负责制订。

二○○

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 服务外包△ 软件 意见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纪委办公室,市法院,市检察院,无锡军分区,市各人民团体。

出口服务政策 篇3

为了缓解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对出口企业造成的重大冲击,中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7月30日发出《关于调整纺织品服装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增值税出口退税率从11%提高到13%,同时对其它相关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作了调整。随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10月21日、11月17日、12月29日分别发出了《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关于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等商品增值税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关于提高部分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进一步调整了包括服装、纺织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部分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调整后的出口退税率由调整前的5%、9%、11%、13%、17%五档变为了5%、9%、11%、13%、14%、17%六档。出口退税作为一项鼓励出口的对外贸易政策,能有效刺激出口量的增加。然而。出口退税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是有局限的,企业应该客观而准确地认识出口退税对出口的影响,利用好政策带来的机遇,同时努力开辟企业赚取利润的其它渠道。本文拟从出口退税的作用以及其局限性论述出口退税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对企业在危机中把握方向,保持并挖掘潜在竞争力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出口的作用分析

出口退税是指一国政府将出口商品中所包含的间接税退还给出口商,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参与国际竞争的一项出口鼓励措施。出口退税的经济思想颇为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重农学派的先驱阿吉尔贝尔,他最早提出了对出口商品免税的思想,现今世界各国都广泛采用出口退税政策,世界贸易组织《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附件1至3明确规定出口退税不能视为出口补贴。由于各国的间接税税率不同,只有不含税的商品进入国际市场,才能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因此各国可以全额退税也不违反WTO规则。

1出口退税能降低企业成本,扩大出口量。出口退税是政府通过让渡出口产品的增值税的全部或一部分来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从而扩大出口。中国从1985年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以来,曾多次对这一政策进行调整,其中20世纪末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那次调整与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调整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大的特点就是平均退税率提高了,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政策效应。1999中国出口连续8个月负增长,在退税政策的刺激下,急剧反弹,实现全年同比增长6.1%,同时政策的时滞效应也带动了2000年出口增长22.7%。2008年这次出口退税政策实施后,相关产品的出口困境有所缓解。商务部数据显示,2008年12月份政策调整涉及的商品整体出口合计544,5亿美元,同比增长4,8%,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重由前11个月的45,8%上升至12月份的49,0%。其中服装、塑料制品、箱包和灯具出口均表现为加速增长。

2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能给出口企业传递政策信号。出口退税提高,能加速出口增长,出口退税调低,将减缓出口增长。然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除了影响企业实实在在的利润之外,还能给企业传递政策信号。为了缓解贸易顺差带来的各种问题,并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财政部2007年7月1日起大幅调低了2268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取消了553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次调整主要是涉及到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的产品和一些低附加值的较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这就给相关企业发出信号。应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顺势应变,努提高企业的竞争了。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同样也给企业传递了信号。出口退税提高了,政府扶持的信号给了企业信心,纺织企业、鞋帽企业、家电企业等纷纷调整经营策略,加强内部管理,重新走向国际市场。

3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能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每次出口退税调整都是针对不同产品实行差别退税政策。2008年出口退税新政策根据不同产品国际竞争力和产品类型特点,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结构性调整,提高了部分纺织品服装商品、部分劳动密集型商品以及部分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取消红松子仁、部分农药产品、部分有机胂产品、紫杉醇及其制品、松香、白银、零号锌、部分涂料产品、部分电池产品、碳素阳极的出口退税。这表明了政策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附加值产业的支持。对出口货物的退税率实行差别待遇,有利于推动出口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二出口退税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口退税政策对于扩大出口、恢复企业信心、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的作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影响出口的因素很多,出口退税只是众多因素之一而已。企业通过出口退税政策的优惠获得利润空间并扩大出口量,而影响企业出口量的因素还有很多,如企业的产品定价、企业的工资成本、企业的财务成本等,还包括企业所面I临的国际竞争环境、国内经济贸易政策都影响到企业的出口。其次,出口退税受政府财政收入的限制。随着出口的增长,出口退税额也迅猛增长,这就意味着要求财政预算安排更多的指标用于退税。而财政收入无法与退税基数同步增长,这就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再次。出口退税过高不利于企业创新。过高的出口退税率,让企业片面依靠政策的扶持,出口企业只需保持原有的技术,就可以照样生存。而低附加值产品是引发近年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技术创新和提高附加值进而提高价格才是企业应付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根本手段。

三企业的应对策略

波特在他的“钻石”理论里面提到政府对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作用。政府能在经济发展中起催化和激发企业创造能力的作用,而政府政策和行为成功的要旨在于为企业创造性提供宽松、公平的竞争环境。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目标就是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竞争的宏观环境。出口企业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退税政策的作用,以此为契机,重整旗鼓,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途径。

1利用好出口退税政策提供的利好,抓住机遇渡过难关。随着企业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加之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升,许多行业都进入了“微利时代”。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许多出口企业面临困境,接单就意味着亏损,所以部分企业不得不关停。出口退税的提高,直接增加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企业可以放心地接单,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也表明,政府下定决心要帮扶相关出口企业,并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如完善企业信贷等促进企业融资的政策。出口企业应该利用好出口退税政策带来的优惠。积极寻找企业发展的出路,走出金融危机带来的寒冬。

2积极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产品升级。

出口退税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企业不能过分依赖政策,应寻求更有力的途径追求利润,提高竞争力。如果企业墨守成规,继续在低价格、低附加值的产品上挣扎,很难摆脱被淘汰的命运。而如果企业能积极创新,开发新的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提高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以高品质、高价格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便能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害,并最终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3开拓市场。扩大销售渠道。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企业应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将损失减到最少。一方面,金融危机对各国的影响不同,出口企业应有意识地开拓并扩大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的新兴市场,以此来弥补欧美市场出口额急剧下降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可以转变营销理念。通过出口转内销,在国内市场寻找出路。

参考文献:

[1]赵杰,出口退税的作用分析与政策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6(4)

[2]张伦俊,祝遵宏,我国税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兼谈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效应,国际贸易问题,2005(4)

[3]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篇4

关键词:出口退税,主要贸易国,贸易出口

一、引言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于出口贸易的影响, 主要是由于出口商品非价格竞争力的替代效应, 提高出口产品退税率, 可以降低出口企业出口成本, 增加出口盈利, 充分发挥非经济竞争优势, 借此提高企业自身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自2001年中国加入W T O, 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了连续的高速增长。从2002年至2008年, 贸易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面对日益规范的国际市场环境, 出口退税政策作为W T O认可的出口鼓励政策, 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成为宏观调控中相机选择的政策工具。出口退税的目标已经由单纯的鼓励企业出口创汇、增加国家外汇储备转变为优化出口结构, 提高出口收益和出口退税的经济效率。退税原则也由中性转为非中性。

本文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方法, 分析出口退税对于贸易的长期及短期影响。本文选取与中国贸易关系最密切的美国作为研究对象。一直以来, 美国都是中国的第一出口大国。研究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影响, 可以比较全面的做出退税政策的影响评估。采用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实际汇率, 以期更有效剔除汇率及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 充分分析出口退税对于出口贸易的长期影响。通过计量的方法对于出口退税的短期影响进行分析, 以期分析出口退税政策对于出口贸易在极短期内的影响。

二、实证模型构建

在利用计量模型分析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时, 普遍认为出口额、出口目标国经济能力、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汇率及其波动率、出口退税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由此建立贸易长期均衡模型:

其中, X t中国对主要贸易国的实际出口额。Y tf是出口目标国经济活动的指标, 本文选用各国月度工业产值指数表示。P t双边实际汇率, 反映两国产品相对竞争力。V t是两国实际汇率波动率的度量指标。本文使用前12个月实际汇率波动率的标准差估算本期汇率波动率。R T t是中国各月实际出口退税额。本文认定滞后期为5个月。一般企业出口无定向贸易国, 所得全部退税款项用于企业生产, 所以本文选用各月实际出口退税总额。

各指标数据求源:W IN D数据库。X t、Y tf、R T t经过Census X 12程序进行季节调整。数据起始时间为2002年4月, 样本区间为2003年5月至2007年6月, 频率为月度, 共计50个样本。

三、实证模型的检验与估计

实证分析出口退税政策对于贸易出口的影响, 估计其对于各主要贸易国的长期政策弹性。先对时间序列计量模型进行平稳性和协整性检验, 再对方程进行回归分析。

1、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检验法 (Aug m ented Dickey-F uller T est) 检验各变量的单位根。采用AIC准则来确定给定时间序列模型的滞后, 使用画图的方法确定在ADF检验中是否包含常数项或者时间趋势项。在ADF检验中, ㏑X、㏑Y、㏑P、㏑V、㏑R T有单位根的零假设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无法拒绝, 则在1%显著性水平下, 五个时间序列都为非平衡序列。而△㏑X、△㏑Y、△㏑P、△㏑V、△㏑R T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零假设, 为平衡序列, 即均为I (1) 序列。对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 可知, 出口退税对美国的贸易模型中, 残差序列的ADF统计量均小于5%的临界值, 即, 并且DW值接近2, 该序列平稳且不存在自相关, 则各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

2、协整检验

对于具有相同单位根性质的时间序列, 可以利用J oh ansen检验来判断它们是否具有协整关系, 从而考察ln X、ln Y、ln P、ln V、ln R T五个时间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具有明显的时间增长趋势, 所以本文选择协整项里包含截距项、时间趋势项的协整模型, 根据AIC和SC准则确定变量的滞后阶数为1。检验结果表明,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检验都表明中国对三个主要贸易国、地区的模型存在且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 (W L S) , 出口退税政策对美的贸易协整模型为:

四、结论

从上面的协整方程可以看出, 在长期内, 出口退税对于出口贸易增长起到正的促进作用。系数表明, 出口退税增加1个单位, 出口贸易额增加0.0068个单位。对于美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弹性相对较小, 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因为中美贸易失衡, 主要是由于两国贸易结构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现行的货币体系中, 盯住美元的传统汇率机制使美元长期处于中心货币地位, 使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实际汇率对贸易的影响十分显著, 而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作用较小。

参考文献

[1]、裴长洪.论转换出口退税政策目标[J].财贸经济.2008.02.10-16

[2]、朱宇.出口退税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 (06) .50-54

出口退税政策效应分析 篇5

出口退税是一国政府为了本国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将出口商品中所含的间接税部分或者全部退还给出口商,使得出口商品以含部分或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所实施的一项政策。实施出口退税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允许的促进出口措施。关贸总协定东京回合拟定的《补贴和反补贴守则》规定,只要不超过出口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所征收的间接税部分的退税不属于出口补贴。出口退税政策的初衷是鼓励出口,客观上避免了国际双重征税,体现了国家税收主权独立,税收的公平与效率以及税收的国民待遇等原则。

一、出口退税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税收主权独立原则

从税收的法理进行分析,间接税属于转嫁税,虽是对生产和流通企业征收,但实际上是由最终消费者负担。根据间接税的属地主义原则,各国消费者只负担本国的纳税义务。由于出口货物并未在国内消费,而在国外消费,因此应将出口货物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所缴纳的间接税退还;同时,出口国将货物出口以后,根据领域权原则,进口国为保护本国的工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还要依照本国的税法规定对进口货物征收间接税。这样既不歧视为内销的生产,也不歧视为外销的生产,既不歧视国内贸易,也不歧视国际贸易,符合国家的税收主权独立原则。

(二)出口退税有利于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发展国际贸易的需要来说,不同国家的货物要在国际市场上公平竞争,就必然要求在税收负担上享有同等待遇。但是,由于各国的税制不同而使货物的含税成本相差较大,而且进口国对进口货物根据属地原则征收流转税使得进口货物与内销货物承担相同比率的流转税,为了避免双重课税,就必须使出口货物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所以说,只有对出口货物退、免税,才能使本国的出口货物具有竞争力。因此,按照以上逻辑应该存在出口退税与出口额的正相关关系,出口额又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出口退税与GDP存在相关关系。

(三)出口退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从进出口的对应关系来讲,出口退税表面上使国家财政少收了出口货物的间接税,实际上由此可降低出口商品成本,提高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创汇。出口创汇是为了支付进口用汇,进口用汇多了,就有可能多进口商品,进而增加进口关税的收入,上述一增一减,两者相抵后,国家财政收入并不一定会减少。因此,检验出口退税对税收收入和进口货物所征间接税的影响,可以推论得知出口退税对财政收入有正的影响,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

二、出口退税税收效应的检验

目前,有很多学者指出,由于出口退税需要从国家财政中支付,减少财政收入,对GDP的影响只有短期效应,认为应该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因此,检验出口退税是否对整个社会福利带来正的效应是判断该政策是否适当的标准,本文将出口退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称为税收效应。对此,本文通过对1991-2003年税收、进出口贸易和财政收支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分别检验出口退税与GDP、出口退税与流转税收入的关系。

我国自1985年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以来,出口退税政策多次发生重大变化。1988年明确“征多少退多少,不征不退和彻底退税”的原则;1994年税制改革,颁布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重申了对出口商品实行整体税负为零政策;1995年将出口退税率调整为10%、14%,从1996年开始实施;1996年下调为3%、6%、9%,自1997年开始实施;1998―1999年间,为鼓励出口,分别提高到5%、13%、15%、17%等四个档次,2003年又增加一个档次,将出口退税率档次增加到5个。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表现为退税率在1996年开始的下调,1998~1999年间的提高,以及2000年后期的下调。因此,1996年这一政策的转折时期可能会影响到回归方程的系数,对此,本文将出口退税对GDP的影响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85~1996年,第二个阶段为1997-2003年。

(一)出口退税对GDP的影响

笔者根据上文理论分析的第二点推论,即出口退税与GDP存在相关关系构建模型一。

模型一:GDPt=a+b×INVt+c×DBt+εt

其中:INV为总投资,本文采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替代;DB为出口退税额。样本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和《中国财政统计年鉴》(2004年)。根据上文的分析,本文将样本划分为1991-1996年、1997-2003年两个阶段。

从表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一设置的自变量(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退税)对GDP回归程度高,两者均达到95%以上。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的系数显著为正(T值的概率均小于5%),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会增加1.86亿元(1991-1996年)和1.34亿元(1997-2003年)的GDP;出口退税税收效应在1991―1996年显著为正,表现为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亿元的出口退税,会增加26.74亿的GDP,说明出口退税对GDP的贡献明显;而在1997-2003年,出口退税税收效应的系数不显著。

(二)出口退税与流转税收入的关系

笔者根据上文理论分析的第三点推论,即出口退税和财政收入的相关关系构建模型二。

模型:TAXt=a+b×DBt+εt。

其中:TAX为财政收入中的流转税收入,本文采用财政收入中的增值税收入替代;DB为出口退税额,本文采用财政支出中有关出口退税的数据,包括出口退增值税和消费税。因为征收消费税的商品一定会被课征增值税,因此回归方程因变量和自变量所用数据存在的口径差异不影响回归结果的整体合理性。变量的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和《中国财政统计年鉴》(2004年)。

从表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二设置的自变量(出口退税)对财政税收收入回归程度较高,达到81%。出口退税的税收效应显著为正,表现为每增加1亿元的退税,会增加3.86亿元的增值税税收收入,而且截距不显著。

三、税收效应检验结果的启示

(一)出口退税有利于扩大出口,拉动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

出口退税对GDP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出口扩大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产品产值的增加。出口退税虽然一方面需要财政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外汇储备充足,进口货物的增加带来财政税收收入的增加,一增一减,使得出口退税的税收效应为正效应,即出口退税对整个社会福利的效应为正,验证了上文的理论分析。

(二)出口退税政策应当保持稳定性,避免政策波动造成的税收效应的减损

我国从1994年开始税收体制改革,出口退税政策从1995年至2004年经历了5次较大的变化,出口退税率波动较大,出口退税的财政支持不足导致退税欠款情况较为严重,使得出口退税政策刺激出口的作用下降。由模型一中1997―2003年的数据检验结果可以看到这种情况的存在。

篇二

摘要:出口退税政策作为一种调节出口量的方法,已经被我国连续广泛的使用,因此对其经济效应的研究变的非常重要并使其成为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将相关文献中的研究方法和观点进行梳理,有助于为进一步研究出口退税政策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出口退税总量分析结构分析

出口退税是指一国政府或地区对其出口到国际市场上的商品免征、退还其国内流转税(主要指商品生产、流转过程中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等),确保其本国或地区的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使得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具有平等竞争力。这也是我们一般认为的退税,即外贸企业所享受的一种退税政策。

出口退税作为一项被WTO允许的政策工具,为许多国家所使用。出口退税调整对出口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财政、经济、价格和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退税率的大小,通过影响对外贸易,进而影响国民经济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利益。因此对于出口退税政策效应的分析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

一、出口退税经济效应总量分析

国内外学者在进行出口退税经济效应总量分析时,基本都认同上调出口退税可以增加出口总量。但是研究思路和视角上有所区别。林龙辉等(2010)利用图形对出口退税政策的经济效应进行一个直观的比较静态分析,由于出口退税使企业出口利润增加,从而导致出口供给的增加,对于出口国而言出口退税政策具有正的贸易效应,同时还得出出口退税政策对进口国同类产品具有负的产出效应。汤贡亮(2002)通过国民经济的相机抉择的发生机制,得出:从总量上看,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可以扩大海外净需求,并通过乘数效应,带动GDP的增长,GDP的增长又会提高政府财政收入,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又可对出口退税提供有力支持。李悦(2010)却指出虽然出口退税对我国经济和外贸出口有一定促进作用。然而这种政策调整所取得的效果只是暂时的,在经济实践中,我国试图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以获得长期经济利益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以往的文献均着力于对价格因素以及相应的价格竞争力和贸易盈利性的分析,陈平等(2003)引入有效汇率还被用来衡量一国汇率和商业政策(关税、出口补贴、出口信贷优惠、出口退税、复汇率等政策)对进出口盈利性的效应。在实际有效汇率的分析框架下,出口退税是通过商业政策来影响出口盈利性的,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在名义汇率和出口换汇成本不变情况下,起着与人民币贬值同样的出口鼓励效应。

近年来,国内外少数学者主要采用计量方法对出口退税政策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所得到结论却存在不小的差异。Chen等(2006)考察了中国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的影响,认为出口退税可以增加本国出口企业的产出和利润,但是会减少国外竞争企业的产出与利润;并利用1985-2002年中国的有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出口退税政策与中国的出口总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张伦俊等(2005)通过对出口、退税、经济增长的协积回归,得出退税增长1个单位,则出口增量约4.4个单位。万莹(2007)利用1985-2003年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出口退税与外贸出口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出口退税对中国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3。陈文锦(2010)截取1994―2008年的有关数据直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出口退税额每增加1亿元,则出口额会增加17.957元;4294.801表示即使出口退税额为0的情况下,出口额为4294.801亿元。由此可得出结论,退税率调整对出口额构成直接的影响。

二、出口退税经济效应结构分析

不仅出口退税和外贸出口同方向变动,出口退税还有利于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贸易结构,提高出口货物的国际竞争力。出口退税对贸易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地区经济结构、贸易主体结构等方面。本文只对出口商品结构部门进行文献综述。

出口商品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贸易中,各出口商品在贸易总体中的地位、性质以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樊琦(2009)从微观层面,利用消费者效用函数,生产者利润函数进行分析得出:如果产品间差异程度越小,退税政策效应就越明显。一般情况下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对手之间产品差异程度较小;随着产品加工程度加深、技术含量提高,竞争产品间差异程度增大,从而得出出口退税对于初级产品的促进作用应比高技术产品明显。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考察了2001年1月至2008年8月不同技术程度行业,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商品结构影响的实际效应。对其微观分析进行了验证。谢丽芬等(2005)通过分析2004年新出口退税政策效应,得出了此次调整可以产生促进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的正效应,但是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效应,比如说贸易摩擦等。王帅(2010)通过构建模型的方法,选取纺织品和钢材进行分析,得出出口退税对对出口商品结构具有一定的优化作用,但由于非价格因素的存在使得起作用非常有限。游国和(2010)选取机械及运输设备、服装、农产品三类有代表性样品为样本,分析1994-2004年这三类产品未退税率与出口增长的关系。可未见退税率的差异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

三、关于出口退税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一)出口企业应对出口退税的策略

柳晓秋(2010)从出口企业层面探讨应对出口退税的对策,文章指出为适应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企业必须加大改革步伐,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以提高出口效益。除此之外,夏丽萍(2008)企业应调整销售区域,寻找新的目标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采取内外销结合的办法,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增加内销产品比重,同时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避免出口退税调整和国外贸易壁垒的影响,不断拓宽发展空间。

(二)出口退税政策的完善

王晓雷(2008)提出经过出口退税对出口的影响进行测算或进一步下调“两高一低”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可以适当上调高基数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比较优势明显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实行更显著的差别出口退税政策,既保证出口规模的增长,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吴卓(2010)提出实行出口产品“免税采购制”即每年年初该类出口企业根据上一出口实绩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申请本的出口免税额度。批准后该企业在内以及批准额度范围内可以自主办理免税购进货物。

(三)出口退税政策不宜作为调节出口的政策

有的学者则不赞成以出口退税对出口进行过多的干预。李石凯(2008)指出出口退税政策属于间接调控措施,它的作用并不是直接的,不应该给出口退税政策过大的负担,也不应该对它的效果寄予过大的期望。要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措施比调整出口退税率更加重要。比如贸易摩擦问题,我们应该更多地通过双边的或多边的国际协调加以解决,而不是在出口退税政策上做文章。徐奇渊(2009)提出:一是出口退税政策,属于国家干预,并且在事实上将其作为调节或促进对外贸易的一种政策工具。这种政策取向改变了出口退税作为中性政策而诞生的初衷,扭曲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资源配置。闻媛(2008)从维护企业间竞争的公平和加强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两方面保证出口彻底退税,这种中性的税收政策实际上也是反对国家把出口退税当成促进出口的政策工具。

四、评述与启示

通过以上综述看出在对出口退税经济效应进行总量分析的各种文献中,有很多是利用出口退税总额与出口贸易总额进行回归分析,对于这种做法,并不太严谨。准确的说不能表达出出口退税率的变化对出口总额的变化,因为即使出口退税率不变,出口额由于别的原因比如国际需求变大等原因而增加出口退税率也会增加。对出口退税的结构效应分析方法还是比较全面的。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多全面深入的学术探讨能为该政策的制定依据和具体实施提供新的思路,促进出口退税政策消除消极作用、发挥积极作用,保持其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篇三

[摘要]出口退税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旨在鼓励本国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公平竞争的税收措施。我国自1985年开始恢复实行出口退税制度以来,至今已有30来年的发展历史,期间经历了多次的重大改革和政策调整,并在改革和调整中不断发展完善。该制度在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及产业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系统分析了出口退税的作用机制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机理,从出口贸易增长、出口贸易方式、出口商品结构及其短板效应等几个维度阐析了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效应。

[关键词]出口退税;政策变革;贸易方式;效应分析

出口退税在一国政府应对国际贸易的大幅波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已成为各国一项贸易调控政策。不同的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同,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集中体现在出口贸易规模、出口贸易方式和出口商品结构等几个方面。

一、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出口增长的影响分析

我国近年来从出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并且因此带动了整体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对于出口退税额、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很多学者对此已做定量分析。为验证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在1994—2019年各类贸易数据的基础上,对出口退税率与出口贸易增长率相关性以及出口退税额与出口贸易总额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一)出口退税率与出口贸易增长率相关性分析。出口退税率经过多次调整,中国现行的出口退税率是从2018年11月1日起,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将出口退税率为15%,部分13%的提至16%;9%的提至10%,其中部分提至13%;5%的提至6%,部分提至10%。①从整体上看,出口退税率全部上调。从出口贸易增长率看,在出口退税率上调后,2018年11月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达到了1.26亿元,同比增长8.2%;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达到了16.42亿元,同比增长7.1%;2019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达到了17.23亿元,同比增长5.0%。②这说明,我国的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对出口贸易额的增长有促进作用,是影响出口贸易增长率的重要因素之一。2009年为保持外贸稳定,政府采取分批上调出口退税率的措施来促进外贸出口的增长,保护我国的外贸出口。2020年受疫情影响,为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促进外贸稳定,财政部、税务总局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外贸大省广东430.32亿元出口商品受益,增强了出口商的信心。(二)出口退税总额与出口贸易总额的相关性分析。在我国出口退税发展过程中,从总体上看,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在促进出口增长方面发挥了正效应,促进了中国外贸的发展,我国的外贸出口额逐年增长。但是,如果单纯从出口退税率变动来分析该政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能全面反映两者之间相关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来显得有点片面,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出口退税总额与出口贸易总额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我国1994-2019年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趋势与出口退税总额的增长趋势大体保持一致,但二者增长速度又不尽相同。从总量上看,出口退税额从1994年的450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810.4亿元,再到2019年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2%,拉动全年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③1994-2000年期间出口退税额增长不足1倍,而2001-2019年期间增长了接近20倍。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大多数年份,我国出口退税总额的增幅基本都高于同期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但是也有少数年份情况特殊。例如1996年出口退税额增长率为50.4%,高于出口贸易额增幅49.4个百分点。1997年出口退税额负增长,但同期出口贸易额增长了20.55%,两者幅度之差达到了68.19%。2004年实行新税制,出口退税额增长低于出口额增幅27.63%,2010年出口退税额增长低于出口额增幅17.51%,其它年份出口退税额增幅均高于出口增长的幅度。这表明出口退税虽然是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但仅仅是影响因素之一,并不是唯一因素。那么,出口退税影响出口贸易的程度如何呢?

根据樊艺璇(2018)从选取的1986年至2015年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中可知,出口退税的增加会对出口产生政策激励作用,即出口退税额增长1%时,出口贸易总额会增长0.34%,两者存在同向变动的关系[2]。

二、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出口贸易方式的影响分析

我国出口贸易方式主要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又包括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和来料加工贸易出口)为主,因此重点从这两种贸易方式的出口额进行分析。(一)出口退税政策与出口贸易方式的相关性分析。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统计,我国出口退税率的调整会影响到我国贸易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出口退税率的上调或下降一般情况下伴随着以一般贸易方式进行出口的出口额的增长或下降,每一次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对一般贸易出口的增长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进而影响到不同贸易方式出口额在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是否进行国内采购受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很大。根据我国现行的对来料加工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不同税收政策,出口退税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到原对料的采购渠道,进而对进料加工出口的生产企业的国内采购比率产生影响。从历年出口数据看,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来料加工出口贸易的影响大,对进料加工出口贸易影响较小。因此,当出口退税率发生变化时,局部上会出现贸易方式发生新的变化情况。我们以2004年出现的“境外一日游”贸易现象为例来说明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出口贸易方式变化的影响。④2004年我国对出口退税进行结构性调整,将出口退税率从17%下调到13%,出口退税率的降低直接影响到原先采购零部件后再组装出口的企业的出口税收成本及出口企业的利润。组装出口企业为了消除退税率下降的影响,利用自身优势,将这部分税收成本转嫁给上游原料供应企业,要求上游供应商先将零部件报关出口。紧接着,组装出口企业就可以申请以免关税、增值税的进料加工贸易方式进口零部件,从而完成税收的转嫁。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7—2019年间,一般贸易的出口额持续保持着增长。在“逆全球化”浪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负面影响下,一般贸易出口额仍保持着正增长,2019年加工贸易出口负增长,和2018年调整出口退税率有关,来料加工出口额波动受出口退税率的影响比进料加工大。2004年出口退税率经历了重大调整,2004年我国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出口增长率基本都保持了较为高速的增长,增长率分别为33.8%和35.6%。而在加工贸易中,2004年进料加工贸易的增长率为38.4%,比来料加工贸易多将近13个百分点,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长率情况也基本一致,加工贸易进料加工的增长率比来料加工贸易的增长率高,可见出口退税政策对进料加工的方式影响作用明显。(二)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退税致策的不断调整,针对不同的商品实行不同的出口退税率,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看,初级产品出口占比逐年下降,从1994年的16.3%下降至2019年的5.3%;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逐年上升,从1994年的83.7%上升至2019年的94.5%,提高了10.8%。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9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在全国总出口额中占比高达68.6%,远远高于1994的26.4%;201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在全国总出口额中占比为24.6%,比1994提高了19.4%。工业制成品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家具体激励政策的引导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历次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以及制度变革显示,出口退税率的结构性调整,带有明显产业政策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国家制定差别化的政策措施,一方面降低或减少出口退税额限制或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消耗型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另一方面提高出口退税率或增加出口退税额鼓励引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从我国出口退税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总体上来说,出口退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以及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出口退税政策的短板效应分析

(一)出口退税政策连贯性和稳定性不够。

在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演变过程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频繁、波动。出口退税政策的频繁变动,减弱了出口企业对出口的稳定预期。由于产品生产的周期性,企业对政策变更的行为反应因政策实施的时间长短而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出口退税政策过于频繁的调整,不利于出口经营环境的稳定,同时也会因其较低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而影响企业经营策略的调整。

(二)出口退税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具体的出口退税管理业务流程以及管理程序尚不统一,在实践中影响了工作效率。一方面,出口退税管理机制存在征税、退税脱节现象,出口商品的征税地和退税地地域分离;另一方面,出口退税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出口退税制度的全面落实需要不同部门和机构相互协作,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协调有序的外部管理系统,各职能部门和管理机构之间缺乏系统的沟通和协调,从而使整体出口退税效率不高。我国现行出口退税政策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不同贸易方式实行不同的退税税率,因此不同类型企业和不同贸易方式在出口环节所承受的税收负担不同。不同贸易方式,不同类型企业适用不同的出口退税标准。由于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引起的贸易方式之间的税负不平衡,加工贸易企业可能会减少国产料件的使用,“境外一日游”现象可能会增加。因此,应加快调整不同贸易方式下出口退税政策不公平的状况,建立公平的税收环境。

四、结论

出口退税的政策风向标 篇6

在中央召开系列座谈会之后,国家税务总局宣布,从8月1日起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

实体经济的利好不仅仅于此,此前,浙江宣布对民间金融实行“招安”,已被认为是紧缩型的宏观调控转向的重要标志。最近,人民银行有关人士透露,货币政策已开始松动,8、9、10三月信贷规模总量将增加10%。而人民银行已经向下属分行发布内部文件,要求各分行尽快落实信贷增加部分的授信,重点满足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需求。

这是紧缩政策稍有放松的象征,是近期中国实体经济的最大利好,也是资本市场的最大利好。

经济形势逼迫政策转向

2008年是多事之年,经济形势最复杂、挑战性最强,雪灾、地震的突发因素,世界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股市、楼市下跌,物价上涨,虽有奥运的强力拉动,但滞胀、通胀结伴而来的形势乌云已越来越近。

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经济走势,上半年GDP增长10.4%,从经济增长潜力看,这个速度并不低,与国家宏观调控预期目标也是吻合的。但从全球视野看,普遍性的“滞胀”、通胀率上升,53个发展中国家通胀率达到两位数,一些国家甚至发生社会动乱。虽然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实属最好,但毫无疑问,中国经济低成本、高增长的阶段已过去,经济结构调整是客观大趋势。

按下葫芦起了瓢,被国际热钱持续涌入、股市楼市放量上涨逼迫实施的紧缩货币政策,却导致了更多行业哀哀不已。海关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出口纺织服装144.3亿美元,低于1~5月累计增速5.7个百分点。其中,广东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大幅回落40.3%。纺织企业挣扎在倒闭边缘,连被前总理朱镕基盛赞的飞跃集团也未能幸免,陷入资金困局。

IT不景气,被塑为城市雕像的马云也开始直面“冬天”,股民骂娘,房地产商高呼日子难过……紧缩政策已经偏离了结构调控的目标,一方面是垄断国企的保护伞,另一方面成为民企的打压工具,经济结构失衡的利剑已即将落下。

早在几年前,刘国光就已指出,宏观调控并非仅仅是紧缩,扩张性的财税政策依然是调控的手段。今天,在各方指标吊诡下行的时候,由紧缩转向适度扩张,转向有保有压的细部政策实践,正当其时。

从宏观层面到产业层面的视角转向

我们可喜地看到,此次政策风向标一个更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是从单纯的关注宏观经济层面转向了对细部产业层面的关注。

中国是一个经济格局复杂的大国,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垄断国企、竞争性国企、民营经济、股份制企业杂糅其中,有阿里巴巴、百度、联想这些国际领先的强竞争力企业,也有西部生产马茶、养殖鸳鸯孔雀的小企业,森严的行业壁垒、地区壁垒,税负体系的不一……这些都使每一次宏观政策的转移变向,市场脸色完全两样,更使投机者、政策钻营者大行其道。我们一直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但多年来简单粗放型的政策投放路径,使中国经济陷入了数字好看、企业难过特别是中小企业毫无竞争力的尴尬局面。

最近,国务院专家建议成立专业的“财经政策委员会”,以科学地进行政策调控,解决当前存在的结构僵化和失衡问题:既要减少对出口的财政补贴,降低出口退税率;又要积极发挥财政作用,扩大内需。

事实上,近年来相互矛盾的政策不断出现,许小年即专文指出:各种各样的“既要…,又要…”,看上去全面公允,实则以一厢情愿的幻想代替不可避免的痛苦选择。例如既要保证成品油的供应,又要抑制物价的上升;既要维持汇率的稳定,又要防止流动性过剩;既要控制通货膨胀,又要保持经济的增长。说穿了其实就是一句话,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

矛盾冲突越激烈,越是接近改革的前夜。

而悄无声息的改变,正是渐次展开:提高对纺织企业的出口退税比例,“招安”部分民间地下金融,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支持……种种手段,看似与宏观调控无关,但其实,多路并行的政策策略,使我们看到,单一简单的宏观政策,已经放下架子,把视角切实放到了具体的行业生计。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企业之福,中国之福。■

[编辑 胡 浩]

出口服务政策 篇7

一、出口利润理论分析

国际贸易发展至今, 衍生出很多贸易术语, 为了简化分析, 本文选取最常用的术语FOB (离岸价) 进行分析, 构建出企业利润对出口退税率的反应模型。研究基于以下几个假设:

1.企业的出口利润主要来源于FOB术语下订单。

2.企业的投入的成本仅包括劳动力, 资本, 以及工厂到码头的运费。

3.企业经营基于规模报酬不变和边际成本不变的经济学状态。

4.工厂到码头的运费与货物的数量成正比。

5.企业只出口一种药品且具备出口退税资格。

6.企业经营者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人。

设企业的经济利润为 π, 药品出口退税率为t, 即期汇率为e, 药品出口售价为P, 药品出口数量为Q。企业每生产一单位的药品需要投入L的劳动力和物料以及C单位的资本, 劳动力和物料投入的单价是 γ, 资本投入的单价是 ζ。另外, 每单位药品从工厂到码头的运费是 μ。于是, 企业的出口利润函数如下:

为了求出最大利润函数, 以Q为自变量, 求出偏导数如下:

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会按照 (2) 式为零的条件去进行生产。令 (2) 式为零, 可得企业利润最大化时, 单位药品的成本如下:

其中为产量变化对药品出口价格的影响程度, 为劳动力和物料价格对产量变化的反应程度, 是资本价格对产量的反应程度。在完全竞争的投入要素市场中, 和都为零;在不完全竞争的投入要素市场中, >0, >0。在完全竞争的出口市场中, 为零;在不完全竞争的出口市场中, <0。联合 (1) (3) 式可以得出企业可以获得的最大出口利润为:

因为同时存在投入要素市场和出口市场, 所以, 可以根据市场是否属于完全竞争状态进行两两组合, 分出4 种情况, 进行讨论。

第一种, 要素市场和出口市场均为完全竞争状态, 此时, 都等于零。企业的出口利润函数恒等于零, 这是因为完全竞争市场中, 单个企业的力量薄弱, 其产量的变化影响不了市场价格, 只能获得零的经济利润。

第二种, 要素市场和出口市场均为不完全竞争状态。此时, >0, >0, <0, 利润函数恒大于零, 并且随着出口退税率t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出口退税率本身会给企业来额外的收入, 同时它也发挥着类似降低企业成本的作用, 在原本的价格基础上, 企业愿意生产的数量Q就随之提高, 所以, 出口退税率t和产量Q的提高带动企业利润的上升。

第三种, 要素市场完全竞争而出口市场不完全竞争, 此时, 与均为零, <0。对应的企业利润函数如下:

新的利润函数也是恒大于零的, 并且同样是出口退税率t和产量的提高带动企业利润上升。

第四种, 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而出口市场完全竞争, 此时, >0, >0, 为零。对应的利润函数如下:

可以看出这时的利润函数也是恒大于零的, 值得注意的是, 这个时候调整出口退税率并不会给企业的出口利润带来任何的影响, 产量的提高只会降低市场价格, 把国家财政补贴转移到了外国消费者的福利。所以, 对于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 国家不应给予任何的出口退税政策。在这方面, 张杰等人也有类似的研究结果:无论是采取何种出口方式, 中国企业都是面临着出口收益的抑制效应的客观事实, 中国政府种种刺激企业出口的显性或隐性政策或措施, 削弱和损害了企业努力通过提升自身核心能力来获取出口竞争优势的内在动力机制, 种种的政策优惠都通过出口转化为国外相关者的利益和福利, 而出口企业自身无法获得这些利益。

以上分析都是基于长期的角度, 要素市场和出口市场包括价格在内的各项因素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变化。而短期内, 由于价格等市场因素不能及时发生相应的变化, 只要出口退税率提高或者增加出口退税产品覆盖率, 企业都能获得短期的经济利润。

二、出口实证分析

1.数据说明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多次调整了出口退税政策, 本文以2010 年7 月15 日的调整为研究对象, 选取前后两年半的医药出口数据进行分析。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信息网的海关统计月报。

2.方法

本文采用Eviews进行Arima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分析以及干预模型分析。

3.模型介绍

对2010 年7 月15 日出口退税调整前的数据进行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 (ARIMA) , 来预测没有调整时应有的医药出口额, 然后将其与实际的医药出口额进行比较, 求出干预变量, 最后结合净化序列求出整个干预模型的方程。之所以选择这种模型, 是因为它在处理外部事件 (如宏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 的有效性。由于改革是突然实行, 且不可能立马产生很大的影响, 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 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干预变量可以选取如下的形式:

4.数据处理

建立ARIMA模型要求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对2008 年1 月至2010 年7 月的医药出口数据, 观察其时间序列的趋势图和序列相关图, 发现它并不平稳, 因此, 需要对其进行平稳化处理--- 二阶差分, 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依据SIC值最小原则确定滞后阶数, 结果如下:

在原假设H0:, 备择假设Ha:下, 单位根的t检验统计值为:

在5%的显著水平下, 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为-3.632896, 显然, 上述t检验统计量的绝对值要大于该临界值, 从而拒绝接受原假设H0, 表明经过二阶差分处理后的调整前医药出口额时间序列已经平稳化, 可以对其建立ARIMA模型。

5.Arima模型的建立

从图1 数据的自相关系数1 阶截尾, 但是偏自相关系数既像拖尾, 又像3 阶截尾。为了找出一个最佳模型, 我们分别考察各个可能性的AIC信息, 并且适当增加模型的滞后长度, 然后根据AIC信息值来判断。

由此看来, 应该选择P=1, Q=1 来建立模型, 也就是建立ARIMA (1, 2, 1) 模型。通过最小二乘法线性估计, 得出ARIMA模型的常数项不通过显著性检验, 应去掉。最终Arima模型的具体情况如下:

各系数的P值都很小, 参数显著, 模型精简而优, 另外模型残差序列自相关系数不显著异于0, 且P值均大于0.05, 可判定为白噪声序列, 信息提取充分, 模型可靠可预测。 根据以上的ARIMA模型, 使用静态预测方法进行样本内预测, 结果如下:

途中实线代表的是2008 年1 月到2010 年7 月我国医药出口额的预测值, 两条虚线代表的则是2 倍标准差的置信区间。可以看出预测的波动性较大, 方差比例仅为0.0116, 非常的小, 说明预测情况很好地模拟了实际序列的波动。同时, Thil相等系数仅仅为0.065, 而协方差却高达0.978, 说明模型的预测能力非常地好。

6.干预模型的建立

(1) 分离医药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带来的干预影响, 求估干预模型的参数。

利用ARIMA模型, 可以预测到没有受到退税政策调整的医药月度出口额的预测值 (2010 年7 月以后) , 用实际的出口额减去预测值, 便是医药退税政策调整来的干预影响, 记为Zt。据此可以求出干预模型的各个参数, 结果如下:

模型各项参数检验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 且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即干预模型为:

它反映了2010 年7 月15 日国家取消部分医药商品出口退税对医药出口额的影响。

(2) 计算净化序列, 计算相应的时间序列增长模型

净化序列是指消除了国家出口退税调整影响的医药出口额, 设为Yt, 由原始序列Xt减去干预影响值Zt得到, 即:

利用以上净化序列来再次建立ARIMA模型, 经过1 阶差分, 并根据AIC法则, 净化序列可以建立ARIMA (3, 1, 2) , 但有些常数因为不显著而被去掉, 最终结果如下:

其中R2=0.6146 S.E.=68406.70 AIC=25.173 SC=25.318模型系数的t检验也是5%水平下显著的, 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好。另外, 白噪声检验通过, 信息提取完整。

(3) 组建干预分析模型并进行预测

结合Yt的拟合模型与干预模型的参数估计值, 可以求得整个干预分析模型如下:

其中,

利用以上干预分析模型计算出预测值, 并与实际值比较, 如下图。可以看出在出口退税调整之后, 预测值和实际值重合度很高, 说明干预分析模型在这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从干预分析模型干预变量的符号以及上图可以看出, 2010 年7 月15日国家取消部分医药商品出口退税对医药出口额产生负面影响。对受政策调整影响的医药出口额实际值和不受政策调整影响的医药出口额预测值之间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如下,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有差异, 也就是此次的医药退税政策调整对医药出口额有显著性的影响, 导致医药出口额下降, 最高可达24.2%, 幅度比较大, 但同时应该注意到的是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也是导致此次医药出口额下降的一大因素之一。

出口退税调整虽然会对出口额产生显著的影响, 从长期来看, 还有以下效应, 应该受到政策制定者的注意:

(1) 出口退税有可能抑制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提升并导致行业内的资源错配, 出口退税率的降低会促进出口企业提升生产率及改善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同时使得行业的整个生产率提升。虽然降低出口退税率或者减少出口退税的覆盖产品范围会在短期内导致出口额的下降, 但为了整个民族工业, 有时候却是必须的。

(2) 在短期, 出口退税率上调对出口的综合激励效应会减弱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抑制效应。为保证GDP的增长, 在人民币升值时, 可以采取提高出口退税率或者增加退税政策覆盖的产品范围, 来缓和出口的压力。反之, 在人民币贬值时, 可以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或者减少退税政策覆盖范围, 来减轻财政负担, 同时也能保持GDP的政策增长。

(3) 出口退税政策也存在着行业“歧视”的情况。范子英运用倍差法研究, 发现2004 年1 月国家下调4 个百分点的出口退税率显著抑制了出口商品的增长率, 其中一般贸易增速下降了28%, 加工贸易中的进料加工增速下降17%, 而来料加工贸易由于" 不征不退", 其出口增速不受退税率调整的影响。我国出口的医药多半属于一般贸易, 因此, 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比较敏感, 修改退税政策的时候应该审慎地考虑调整幅度。

参考文献

[1]张杰, 刘元春, 郑文平.为什么出口会抑制中国企业增加值率?——基于政府行为的考察[J].管理世界, 2013, (6) .

[2]王鑫, 肖枝洪.基于干预模型与BP神经网络集成的GDP预测[J].统计与决策, 2012, (20) .

[3]王雅琦, 李晋, 韩剑.出口退税率对分行业资源错配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15 (04)

[4]张晓涛, 杜伯钊.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贸易成本与出口增长[J].经济问题, 2014, (11) .

美国农业出口促进政策 篇8

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由来已久, 可以追溯到1930年的大危机时代。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 奥巴马政府为缓解财政持续紧张的状况, 决定削减农业补贴, 比较富裕的农场主得到的农业补贴逐步减少。美国政府未来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很可能将会延续下去,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美国农业利益集团在美国农业政策的制定上具有主导作用, 在国会政治中的影响力很大, 取消农业补贴政策难以成为现实的政策选择。其次, 美国的农业发展史表明, 一项补贴取消了, 就会有另一个名目的补贴替代上来, 农业补贴从未间断过。再次, 美国政府仍在农业生产要素上直接补贴。如政府投资兴建水利灌溉设施, 土地修造建设, 农业灌溉用水的免费或低价使用等。

二、政府开发计划促农产品出口

为促进国际市场开发, 美国农业部制定了诸多农产品国际市场开发计划, 这些计划的实施直接促进了美国农产品的出口, 主要包括:

(一) 国际市场开发计划 (Foreign Market Develop⁃ment, FMD) 。

这一项目也被称作“合作者项目” (Coop⁃erator Program) , 旨在寻求、扩大和维护美国农产品的长期出口市场。在该项目下, 美国政府与农业利益集团、行业协会或非盈利性组织共同承担开拓海外市场的投资和费用。2010财政年度, 美国政府在该项目下用于帮助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商开拓海外市场的投资高达3415万美元。

(二) 市场进入计划 (Market Access Program, MAP) 。

这是一个传统的市场开发官方项目, 以前称为市场促进计划 (Market Promotion Program) 。农产品出口商每年都可以申请美国农业部商业信用公司 (Commodity Credit Corporation) 的资助举办农产品出口促销活动。根据2008年6月通过的《食品、环保、能源法》, 自2008年到2012年, 美国农业部每年拿出2亿美元, 直接用于农业的海外促销、市场调研、技术支持和贸易服务等。

(三) 新兴市场计划 (Emerging Markets Program, EMP) 。

为了保持或扩大美国农产品对海外新兴市场的出口, 减少贸易壁垒及增加投资, 美国联邦政府制订了此计划。该计划主要资助技术性项目, 如支持可行性研究、市场调查、产业评估、环境考察和专门培训等。因此, 资助对象是农业或农产品组织、大学、政府农业部门, 并优先资助中小型农业企业或农业综合企业。2008财政年度, 美国农业部新兴市场计划安排了1 000万美元支持了90个对新兴国家出口促进的项目;2009财政年度, 该项目支出为816万美元;2010财政年度, 该项目安排了800万美元支持了83个贸易促进项目。

(四) 质量样品计划 (Quality Samples Program, QSP) 。

该计划始于1999年, 主要用于支持美国农业出口商向新兴市场的进口商提供农产品出口样品, 让潜在客户发现美国农产品的优良品质。该计划针对的是商业和制造业而不是直接的消费者, 并优先考虑美国农产品市场份额不超过10%的国家。2010年, 该计划投资189万美元支持了13个美国农业出口机构向其潜在客户提供样品。

(五) 特种作物技术支持计划 (Technical Assis⁃tance for Specialty Crops, TASC) 。

该计划主要通过技术支持, 帮助农业出口商应对出口贸易中面临的有关特殊农作物 (除小麦、饲料谷物、含油菜籽、棉花、大米、花生、糖和烟草之外的所有作物及产品) 出口的卫生、动植物检验检疫和有关技术贸易壁垒。根据该计划, 非营利贸易协会、大学、农业组织、私营企业等均可以申请技术研究的资助。由此资助的研究项目最长可以5年, 每年度最多可获得50万美元的TASC资助。

出口服务政策 篇9

1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发展回顾

自1994年我国制定并颁布第一部出口退税政策法规, 截至2010年, 为求适应日趋复杂的世界贸易环境, 已经进行了多次政策调整, 并以贸易环境的差异性为基础制定特异的出口退税政策, 以求保持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

1998年,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剧烈的影响, 为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 对部分出口产品的退税率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政策的有效性在此后三年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中得以体现, 保障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贸易顺差持续数年后, 部分企业眼光局限, 尤其注重眼前利益, 针对这一现象, 2005年, 国家不得不分期分批地对“两高一资”退税政策进行取消, 过去的“两高一资”是指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业施行的退税政策;基于整合产业结构, 促进企业整改, 国家还对轻工业等容易导致贸易问题出现的产品的退税率进行了降低, 同时调高了技术密集型产业如 (IT、医疗卫生产业) 的出口退税率。

由于受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国外市场冷清, 需求大幅降低使得对外贸易受到了一定的创伤, 为扭转对外贸易僵局, 从2008年到2009年先后调高了各种出口产品的退税率, 意图降低国内产品的生产成本, 加大竞争力, 缓解市场压力。

2 出口贸易市场现状

2.1 进出口贸易比重增大

出口外贸逐渐发展成为支柱经济力量, 并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出口贸易大国, 由此证明了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对市场经济的激励作用, 企业进出口贸易迅速增长, 加大了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尤其以国内的百强企业为代表, 保持着较高的出口贸易额。

2.2 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不断增大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逐渐形成, 新经济形式下, 科学技术等高技术行业在经济增速上的贡献已达到了50%左右, 机电产品在出口贸易中占有较大比重, 成为近年快速成长的出口商品, 为对外贸易和经济的增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以机电产品出口为发展趋势。

2.3 外贸出口顺差不明显

外贸出口顺差逐渐减小, 出口退税政策的制定激励了企业的对外贸易, 提高了企业生产发展的积极性, 自2000年以来, 出口贸易额的迅速增长, 而进口贸易额却远低于出口贸易额, 给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兴力量, 市场上贸易顺差增速较快, 但是企业中并没有绝对的体现。从企业内部来看, 自2006年开始, 部分企业出口贸易出现倒退趋势, 主要原因可能是企业的内部结构问题和贸易环境变换问题导致。

3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外贸企业出口的影响

3.1 对我国进出口行业的整体影响

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 我国外贸进出口领域并不是循规蹈矩地发展, 专业性较强的大型贸易公司和私营进出口公司各自为政, 以压低价格的方式进行市场竞争, 使得出口价格成本压缩, 一降再降, 造成了进出口领域的混战。究其原因, 企业在价格上竞争主要有几个方面因素:第一, 大部分小型进出口贸易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差、档次低、缺乏销售渠道, 受制于国外的中间经营销售商, 形成了相互压价的可能。第二, 生产企业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自营进出口权益, 产品能很轻易地进出国门, 使得中间环节的费用降低, 成本空间加大;第三, 外贸企业过于集中, 使得重点企业均在共同市场上竞争;第四, 进出口企业的诚信形象较差, 货款退回速率低下, 企业为加快资金周转, 往往使用压价出口的方式。出口退税加大了企业的进出口经营权益, 国营的外贸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而外贸行业发展也迎来了新的一章。

3.2 退税政策对进出口企业的有利影响

(l) 出口退税促进进出口企业出口增加。我国目前在出口退税的操作程序:一旦进出口企业对国内工贸企业产品进行收购, 并将其进行出口外销, 凭借这些出口货物的缴款书、增值税的专业发票、出口销售发票以及出口收汇并经由核实后的企业销售账单明细等, 可向相关国家部门 (主要包括:国税局进出口退税分局或者进出口退税处等职能部门) 办理退税手续。出口退税是国际市场的惯例政策, 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独特作用, 主要表现在:促进进出口企业的出口增加、加大贸易量、推动内部经济发展等, 另外, 出口贸易的增加还推动了上游企业和其他关联行业的发展, 促进社会的就业率提高, 增税创税上效益显著, 催速了市场的活跃。如1998年,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短期内国内出现消费不足, 出口量下降, 国家此时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相关的调整, 提高出口退税率, 市场宏观调控促进了经济快速恢复。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波动, 经济增幅下降, 阻碍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 为迅速扭转贸易劣势, 对出口商品进行的统一退税率, 使得很多产业的退税率均提高至17%, 促使中国在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中成为受影响较小的国家。

(2) 有利于外贸企业的资金周转。自1985年我国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后, 当年退税金额高达19.8亿元, 发展到1993年退税金额为30亿元, 而1994年~1999年累计的退税金额更是高达3320亿元, 随着出口规模的逐渐扩大, 退税金额逐渐增加, 出口退税的资金缓解了企业在出口上出现的资金短缺现象, 加快了资金链条的连接, 激励了企业的发展。

(3) 提高出口退税率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出口退税率的提高为企业降低了生产销售成本, 使得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了提高。国际产业化正进行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大部分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的产业, 如纺织业、服装制造业等均向着中国等人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处于中国, 即使在金融危机等系列情况出现时, 它们仍然很难恢复转移出去的这些产业;而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所生产的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须品, 例如鞋、衣、袜等, 即使在经济困难时期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场, 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有着较大的空间。

3.3 现行的退税操作办法对进出口企业的不利影响

(1) 从国内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上看, 现行退税政策是不足额退税, 退税只退增值税部分, 其余的诸如印花税等附加税并不予以退还, 因此外贸企业仍然需要花大量成本在这上面, 容易导致企业内部资金紧张, 扩大了外贸企业出现亏损的额度和可能性, 对企业整体的生存和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 尽快恢复零退税成为大多企业发展的需求。出口退税率的尽快恢复能有效地调整机电行业和服装等行业的退税率低于征税率的形式。而由此所造成的系列贸易加工和国产材料与进口材料之间的不平衡也将得到缓解。

(2) 出口退税政策的频繁变动加大了企业运营风险, 对于实力、类型不相同的外贸企业, 政策的变动对其本身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 从长远的角度上看, 大型的进出口企业能通过改革生产工艺、技术、加快产品升级等形式降低成本, 较快地适应社会, 相对而言, 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适应能力相当低下, 对市场份额的抢占优势也不明显, 政策的变动能给其带来较大的影响, 当出现人民币汇率升值, 出口政策变化的双重压力时, 进出口小企业容易被挤出外贸行业, 甚至直接被淘汰等。

(3) 其次国内目前所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 在应对日益变换的骗取出口退税行为上并不是绝对有效的, 而与此同时, 外贸企业在办理每票退税时, 往往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 为进出口企业加大了资金负担, 除进行电子化程序办理之外, 可以考虑在操作程序上进行一定的修改, 具体上可以是对退税时间的缩短等, 现行的退税制度规定, 一个季度或者两个月进行一次结算, 可以相应地改革退税机制, 合并出口退税和整个增值税体系, 考虑“征退合一“的方式, 将征税和退税的机关、行为、个体合并, 根本上杜绝骗取退税行为。

4 进出口企业面对出口退税政策这一双刃剑的对策及建议

4.1 优化产品内部结构, 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

目前大多地方受到资源性、高耗能产业结构的制约, 出口企业主要以资源性产品为主, 如长期依赖铝、铅、锌、镁、硅、铁合金等高耗能产品, 结构过于单一, 附加值不高, 因此要结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 加大发挥地方的产能优势, 积极开展初级产品加工, 延续产业链, 并对产品的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进行改造, 促进能耗产业

国际商贸International Trade

的转换, 加大研发新兴产品力度, 增加新兴行业产品出口贸易, 提高产品附加值, 增加技术产品出口量。

4.2 抓好两个市场, 合理利用资源

发挥企业优势,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 整合两种资源, 紧跟国家发展步伐, 将本土产业走出去, 拓宽外贸企业的销售渠道, 合理整合国内外资源, 扩大企业生存、发展空间, 改变外贸经济增长方式, 增加外贸出口量。

4.3 把握外贸行业发展趋势, 调整出口市场结构,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由于我国外贸企业受到本土社会环境的长期影响, 缺乏竞争意识, 主要表现在产品的结构单一老套, 技术含量低下, 出口产品多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 导致市场过度竞争, 出口急需。就出口市场结构来看, 外贸企业的出口主要以欧美、日为主;就纺织品来讲, 国内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达到34亿美元, 是美国进口纺织品份额的17%, 出口的市场单一、集中, 容易出现国内、外贸易企业在同一市场上的过度竞争, 导致贸易保护主义, 就此, 可以在此基础上, 根据国际贸易市场需求进行一定的格局调整, 把握外贸发展总体趋势, 调整市场结构, 努力发展新的市场, 为企业发展谋取更大的空间, 逐步改变我国外贸市场过分集中的问题。

4.4 突出产业特色, 塑造品牌形象

随着近年来市场的稳固发展, 各种产业园区数量逐渐加大, 但质量上却没有很好地得到保证, 大多千篇一律, 多是服务外包或动漫园区等形式, 缺乏新颖, 如何利用区域较强的资源优势, 发展产业特色文化产品, 加大产业园区的生命力, 成为下一步改革的目标, 因此, 国内文化产业园区还必须强化地区特色建设, 体现独立性, 重点抢抓特色主导产业, 培养出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 形成一定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获得社会的进一步认同和关注,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品牌建立, 塑造特色的品牌特色, 保持长久的竞争力。

5 结语

出口退税政策是一把双刃剑, 对企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对于大型企业来讲其意义重大, 能促进企业成本降低, 提高市场积极性, 加强产业结构整合, 提高竞争力等, 而对中小型进出口企业来讲, 加大了亏损的额度和可能性。由于本身对市场和政策变换的适应能力较小, 使得企业生存空间狭小, 同时制度的把握及时性和准确性不够也使得企业对国家政策调整的预防能力低下。因此, 进出口企业要紧跟时代, 整合产业结构, 加大产业改革, 增加产品技术含量, 打造品牌效应, 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才能利用好这一双刃剑, 使其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绍华, 林志民.出口货物退 (免) 税操作实务[M].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5.

[2]高成兴.国际贸易政策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出口服务政策 篇10

出口退税是指本国商品出口时, 政府把对该商品征收的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退还给出口企业的贸易政策。其目的是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 避免重复征税, 为出口商品创造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1985年3月, 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批转财政部〈关于对进出口产品征、退产品税或增值税的规定〉的通知》, 规定从1985年4月1日起对出口产品实施退税政策, 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实施该政策。19世纪英国政治家Salisbury认为, “根本没有一成不变的政策, 和所以有机体一样, 政策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出口退税政策也不例外。1988年和1989年, 我国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完善:一是在地方设立进出口税收管理机构;二是制订了出口产品退税管理办法。1994年, 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实行了大规模的税制改革, 用增值税取代产品税。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 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 即按17%的增值税税率全额退税, 但这给中央财政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欠退税现象开始出现。为了缓解财政压力, 我国在随后几年数次下调了出口退税率。1997年,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致使我国出口遭受了巨大冲击。为了推动出口, 随后几年我国多次调高出口退税率。随着出口退税率的提高, 欠退税现象日益严重。2003年底, 出口退税拖欠数额己高达3200亿元左右。2004年, 为了解决出口欠退税问题,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 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分担出口退税的机制, 并根据不同产品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在2004年出口退税机制改革之前, 出口退税额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从2004年开始, 以2003年的实际出口退税指标为基数, 超过基数的出口退税额由中央和地方依照的比例分别承担。这虽然减轻了中央财政的负担, 解决了中央财政对企业的拖欠税款, 但是却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造成了新的出口退税拖欠现象发生。为此, 我国于2005年把中央与地方的负担比例由75%:25%又调整为92.5%:7.5%。2008年为了应对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 我国又数次提高了出口退税率。上述政策变化轨迹表明, 出口退税政策变化模式是以“吸取经验教训”的学习类型为基础的常规变化模式。

二、出口退税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出口退税政策方案规划违反了稳定可调原则

方案规划是公共政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台湾学者林水波和张世贤认为, 方案规划“是一个针对未来, 为能付诸行动以解决公共问题, 发展中肯并且可以接受的方案的动态过程”。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利益关系。它鼓励人们去从事某些活动, 而禁止人们去从事另一些活动, 引导着人们朝向政府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因此, 政策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指导原则, 无疑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避免朝令夕改, 大起大落而影响社会稳定。然而,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因出口退税率调整频率高和力度大而表现出缺乏稳定性。自1994年以来, 国家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11轮大规模调整, 每一轮大规模调整又包含了很多次微调。综合退税率的波动幅度也比较大, 1997年至2009年十二年间, 综合退税率最高值和最低值相差6.71%。经济学家George J·Stigler认为, “对社会中的每个产业来讲, 国家要么是一种可能的资源, 要么是一种威胁。国家凭借其权力, 收取或给予货币, 可以并的确有选择地帮助或伤害了许许多多的产业”。虽然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出口贸易规模, 有利于某些产业的重组和发展, 但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首先, 出口退税率的频繁调整严重干扰了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导致其遭受损失。当出口企业无力承担出口退税率频繁大幅波动所造成的损失时, 企业被迫把已投产的项目转产或停产。而且, 出口企业在不确定的政策预期下通常会尽量避免签订长期合同, 从而丧失了许多机会甚至失去客户。其次, 出口退税率的频繁调整会要求税务部门的有关税务人员重新学习和掌握新规定, 这降低了退税工作的效率。最后, 在当今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下, 出口退税率过度调整也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和争端。自2008年以来, 国外针对各项扶持政策向我国发起了36起反补贴调查, 其中出口退税被认为是重要补贴政策之一。从表面来看, 出口退税率频繁调整的原因主要是出口退税政策被赋予了调节出口贸易规模、减轻中央财政负担、优化产业结构等多重目标, 导致中央政府不断在上述目标间“相机抉择”。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外向型经济背景下出口贸易调控工具的选择范围有限、渐进式分税制改革中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步伐过慢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体系不健全。

(二) 出口退税政策合法化程度不高

在对政策方案做出抉择之后, 必须把该方案合法化成为真正具有权威性的政策, 使之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这就是政策合法化问题。国内学者张金马教授认为, “政策合法化是指经政策规划得到的政策方案上升为法律或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它由国家有关的政权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立法活动与审查活动所构成”。我国出口退税政策通常是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对外经济贸易部分别或联合出台的规定、通知、批复等规范性文件为基础构成的, 甚至税务机关的行政解释也成为出口退税的重要依据, 《出口退 (免) 税管理办法》、《出口货物退 (免) 税清算管理办法》等目前指导出口退 (免) 税日常管理的几个文件也仅仅是部门制定的规章, 因此出口退税政策合法化程度不高。这不仅造成出口退税政策与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犯罪行为所适用的刑法规定衔接不畅, 部门之间各自为政, 法律关联性差, 使得出口退税管理陷于一种相对孤立状态, 还导致出口退税政策难以顺利执行, 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测性较差。

(三) 出口退税政策执行中政策替换现象时有发生

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 是把政策理想转化政策现实的惟一途径。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事关政策的成败。政策执行并非如公共政策学家T·B·Smith所说, “政策一旦制定, 政策即被执行, 而政策结果将与政策制定者所预期的相差无几”。现实生活中政策替换现象时有发生。政策替换是指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表面上与原政策一致, 事实上背离原政策精神的内容。美国著名学者David Easton指出, “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 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这种分配必然要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规定, 超过基数的出口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按照75%:25%的比例共同负担, 出口退税政策采取征退税地域分离的原则。在这种退税款项分担体制下, 由于出口商品的生产地与出口退税所在地不一致, 造成了征税所在地政府无须承担退税支出, 而商品出口所在地政府却要用自己的财政收入来承担出口退税, 以致政策替换现象时有发生。例如, 在河北省的一些市县, 出口企业申报应由本级财政负担的出口退税额时, 要以财政借款的形式先由出口企业交付后才能办理退税;青海省人民政府规定, 出口贸企业如组织省外商品出口, 本省财政对超过基数的出口退税额不予退税, 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的发生。公共选择学派的James M·Buchanan认为, “政府官员同经济人一样是理性的、自私的人, 他们就像在经济市场上一样在政治市场中追求着他们的最大利益———政治利益, 而不管这些利益是否符合公共利益, 尽管他们可能有反映‘公共利益’的愿望, 但这种愿望也不过是许多愿望之一罢了”。由此可见, 当地政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是导致出口退税政策执行中政策替换现象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完善出口退税政策的措施

(一) 逐步使出口退税政策回归中性

关贸总协定东京回合拟定的《补贴和反补贴守则》规定, “禁止成员国向非农业领域的企业直接提供生产性补贴, 但不超过出口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所征收的间接税部分的退税不属于出口补贴”。世界贸易组织倡导中性多边贸易框架, 出口退税政策能够使出口商品能够以不含税价格参与国际竞争, 并克服了重复征税, 体现了中性原则。中性原则是指税收课征不会改变私人部门中的商品、劳务或投入要素的相对价格。出口退税已是国际惯例, 许多国家都在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可见, 出口退税政策本来只是一个保证公平国际竞争的中性政策, 而非为了鼓励或限制出口, 更不具有其他宏观调控的作用。经济学家Jagdish Bhagwati曾对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两种经济发展战略进行比较研究, 指出不偏不倚的中性出口政策具有巨大的净收益。因此, 保持出口退税政策中性, 即逐渐趋向零税率的“征多少, 退多少”的税收机制, 保证出口商品公平参与国际竞争, 应该成为多边贸易框架下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最终政策目标, 这有助于维持出口退税率的相对稳定。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 政策方案只有通过适当的政策工具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出口退税不是惟一的贸易政策工具, 我们应该逐渐给其“减负”, 把它所承载的多重目标适当分配给其他更优的政策工具。为了实现出口退税政策的最终政策目标, 保持出口退税率的相对稳定, 我们还必须提高综合运用各种贸易政策工具的能力, 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和健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体系。

(二) 尽快促使出口退税政策法律化

国内学者陈振明教授认为, “政策法律化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 将成熟、稳定而有立法必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 是政策合法化的一种重要而又特殊的形式”。目前, 我国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法规。我们应该尽快制订一部出口退税原则、主体、期限等规定明确的规范性文件, 并在条件成熟时使其上升为国家法律, 从而提高执法的权威性和打击出口骗税的实际效果。另外, 通过该法确立企业的出口退税权, 保障纳税人的实际利益和预期可得利益, 使其预期的税收结果与实际的税收效果相一致, 从而充分发挥税法配置资源和保障分配公平的职能作用。目前, 《出口货物退 (免) 税管理暂行条例》已经纳入国务院法制办的立法规划, 有关部门也已提出了条例草案。因此, 我们要尽快促使出口退税政策法律化。

(三) 大力完善出口退税承担机制

从目前情况来看, 短期内超过基数的出口退税额仍不得不由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为了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中央政府可以规定, 如果当地出口企业收购本省商品出口, 那么该商品的出口退税额可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同承担。如果当地出口企业收购外省商品出口, 那么该商品的出口退税额则由中央财政完全承担。不过从长远来看, 出口退税额应该由中央政府完全负担。其原因有三:一是增值税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覆盖性, 退还出口前各环节已经缴纳的增值税能够使该出口商品的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受益, 因此出口退税额应由中央政府承担。二是进出口税收政策应当匹配, 进口环节关税、增值税的税收收入属于中央财政, 那么出口退税也应由中央政府完全负担, 把进口环节的收入优先用于出口退税。三是出口退税额由中央政府完全负担有利于增值税“中性”作用的发挥, 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Douglass C·North指出, “国家有两个基本目的, 一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 这能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 二是在第一个目的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化, 从而增加国家的税收”。中央政府完全负担出口退税额无疑有助于实现上述国家目的。

(四) 着力提高政策执行者素质

徒法不足以自行, 政策制定后能否成功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在于执行, 而政策执行者的素质直接关系政策执行效果, 关系到政策运行的成败。事实上, 政策执行梗阻现象的发生通常与政策执行者的素质息息相关。为了消解政策执行梗阻, 我们不仅要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思想政治素质, 强化其职业道德, 增强其大局观念, 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 还应该提高政策执行者的业务素质, 拓宽其知识面以改善薄弱环节, 提高其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和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媛媛, 高德步.1994年以来出口退税率的过度调整及其原因[J].涉外税务, 2010, 4.

[2]T.B.Smith,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olicy Science, 1975, No, 4.

[3]张波.我国增值税出口退税制度的缺陷与矫正[J].财会月刊, 2010, 4.

上一篇:政府财务管理下一篇:对接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