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重组习题及答案

2024-05-16

债务重组习题及答案(精选6篇)

篇1:债务重组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债务重组

• 练习题1

• 甲公司:

• 借:固定资产清理480

•累计折旧120

•贷:固定资产600 • 借:应付账款600

•营业外支出120

•贷:固定资产清理480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 240 • 损益=(600-360)+(360-480)=120

• 2.甲公司:200000*1.17=234000 • 借:应付账款234000

•贷:银行存款204000

•营业外收入30 000

• 乙公司:

• 借:银行存款204 000 •坏账准备1 000 •营业外支出29 000•贷:应收账款

• 3.甲公司:234000

• 借:应付账款234 000•贷:主营业务收入180 000 •应交税费¡ª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0 600 •营业外收入一债务重组利得23 400

• 借:主营业务成本159 600 •存货跌价准备400•贷:库存商品• 乙公司:

• 借:库存商品180 000 •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0 600 •坏账准备6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22 800 •贷:应收账款234 000

160 000

• 4.债务人甲公司的会计处理: • 借:固定资产清理1600000 •累计折旧400000 •贷:固定资产2000000

• 借:应付账款-乙公司2000000 •营业外支出-处置固定资产损失 6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600000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1000000 • 处置固定资产损失=100-160=-60 • 债务重组利得=200-100=100

•(2)债权人乙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 借:固定资产1 000 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1 000 000 •贷:应收账款2 000 000

• • • • • •

5.B公司的账务处理: 100000*(1+7%/2)=103500借:应付票据103500

贷:股本10 000资本公积-股本溢价86 000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 7 500

• • • • • • •

借:管理费用480贷:银行存款480印花税=96000*0.5%=480

A公司的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96 480营业外支出7 500

贷:应收票据103 500

• • • • • • •

综合题:

1、(1)乙公司用于抵债的股票于2012年1月30日办理了相关转让手续,则债务重组日为的2012年1月30日

(2)乙公司的会计处理:

借:应付账款900 000投资收益40 000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800 000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140 000

②甲公司的会计处理:

• • • •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760 000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60 000坏账准备80 000贷:应收账款900 000

• • • • •

债务重组损失

=应收账款账面价值(900 000-80000)-受让资产公允价值760 000=60 000(元)

2.(1)甲公司债务重组日的会计处理: 借:长期借款20 000 000应付利息4 000 000

• • •

预计负债1 440 000

(1600*(10%-7%)*3=144)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6 560 000

• •

债务重组利得=2400-(1600+144)=656

•(3)假设甲公司自债务重组后的第二年起没有盈利:• 甲公司:2012.12.31 • 借:财务费用1120000

•贷:银行存款1120000(1600*7%)• 2013.12.31 及 2014.12.31日 • 借:财务费用1120000

•贷:银行存款1120000(16000 000*7%)• 借:预计负债480000 •贷:营业外收入480000

• 2015.12.31日

• 借:财务费用1120000 •长期借款-债务重组16000000 •贷:银行存款17120000

借:预计负债480 000

• • • • • • • • • • • • •

(4)假设甲公司债务重组后的第二年起盈利:甲公司:2012.12.31支付利息 借:财务费用1120000

贷:银行存款1120000(16000000*7%)2013年12月3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支付利息时: 借:财务费用1120000预计负债480000

贷:银行存款1600000(16000000*10%)2015年12月31日支付最后一期利息和本金时:借:财务费用1120000长期借款—债务重组16 000000预计负债480 000

贷:银行存款17600000

篇2:债务重组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A3.D4.D5.A6.A7.D8.D9.B1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D3.BD4.ABCD

8.ABC9.ABC10.AB

三、判断题

1.√2.×3.×4.×5.×

篇3:债务重组习题及答案

症状一:意图不明

面对教材习题, 有些老师不细心揣摩习题的意图, 常常是将课本中意图相仿的题目杂乱无章地编排在一起, 组织学生逐题进行练习, 做一题讲一题, 讲一题再做一题, 为练习而练习, 学生在练习中不能加深对基本概念、法则的理解, 不能从练习中领会知识的结构。

症状二:盲目多练

有些老师将教材、配套练习本中的习题一股脑儿地请学生不断地解答。正确率高的练完不小结, 降低了习题的练习价值;正确率低的则用一些雷同的习题进行强化, 使练习变得重复、单调、毫无趣味。

症状三:缺乏针对性

有些老师常常将多个习题由易到难地进行编排, 表面上面向全体, 似乎人人都能找到适合他的练习, 实则简单的习题人人会解, 难的习题又无人会解, 容易造成优等生在前面的练习中兴味索然, 潜质生在后面的练习中无所适从的状况, 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因此, 我们必须精心设计每一道习题, 以检验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那么, 如何合理地使用好课堂习题, 使课堂习题丰盈起来, 更好地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升思维能力服务呢?我们进行了实践研究。

一、重组, 优化知识结构

课本习题的编排是逐条独立呈现的, 但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仔细研读习题的前后联系, 根据各习题不同的练习目的, 对习题进行重组。如将相关知识结合起来练, 将易混知识对比起来练, 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行比较, 充分发挥习题的结构功能, 促使新旧知识连点成线, 连线成面, 形成知识网络。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十五”, 是在教学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和“乘法估算”后展开教学的。在教学中, 笔者对课本习题进行了重组:

第一组 (第5、第9题) :

独立解答后, 请学生思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 使学生明白口算与估算的区别, 学会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 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第二组 (第2、第6题) :

独立解答后, 依然请学生思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体会两道估算习题的不同。上一题“62×4≈240”, 只要估得一个大约的结果即可, 而下一题“47×2≈100”, 在估算后, 还要进一步考虑“是多估了还是少估了, 实际得数应该比100多还是少”, 才能正确地回答问题。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 同样是估算, 也要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区别对待。

第三组 (第3、第7、第10题) :

将以上三题编成题组, 既是对前两组对比练习的强化巩固, 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审题的重要性, 有助于学生养成先弄清题意, 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再进行解答的良好解题习惯。

练习课中学生需要解答的习题比较多, 教师应该学会分类与筛选, 调整习题的前后顺序, 将相关的习题设置成题组, 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在对比中强化,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综合中提升, 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整合, 凸显练习价值

有些教师设计课堂练习, 往往一道习题一个练习目标, 通过习题的叠加来达成对知识的强化。这样, 学生通过一题一题的练习, 掌握的知识是一点一点的, 常常不能整体认识。同时, 习题的置换过于频繁, 学生在练习中刚刚看出端倪, 就又要转入到下一个习题的练习中去, 令人眼花缭乱, 而利用率却很低。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一课中, 一位老师设计了如下一些习题:

1.观察以下算式, 你能把它们分成两类吗?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将以上算式根据加数是否相同分成两类, 并复习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将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将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直接把同数相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改写的关键是找准“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 关键是理解乘法表示“几个几相加”, 如“2×4”既可以表示2个4相加, 写成加法算式是4+4, 又可以表示4个2相加, 写成加法算式是2+2+2+2, 按照不同的理解, 可以写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改写后, 请学生说一说改写过程, 通过说, 突出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 体会乘法的意义。

3.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加或乘减的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 使学生明确应该先将算式中同数相加的部分改写成乘法算式, 再加上或者减去其它的部分,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促使学生乐于动脑思考, 探索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中, 教师对以上习题采取了逐题练习、逐题讲解的方法, 使得练习枯燥无味, 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习题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因此, 笔者根据这些题目的设计意图进行了整合与改良:

请学生仔细观察, 并将这六个算式进行分类。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将以上算式中“加数相同的加法”分离出来, 将以上算式分成两类, 即:

第二步:将“加数相同的加法”改写成乘法, 强化理解乘法的意义。

第三步:思考“相同加数连加可以改写成乘法, 反过来, 乘法可以改写成加法吗?”并出示“2×4”和“5×5”, 请学生改写。这里, 将“相同加数连加→乘法”的思考路径反过来, 改成“乘法→相同加数连加”, 这样逆向思考的变式练习, 给学生带来更强的思维冲击。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为什么2×4可以写出两个加法算式, 而5×5却只能写出一个加法算式?”通过改写与讨论, 更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乘法的意义。

第四步:讨论“剩下的算式真的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唤醒旧知, 打开思路。让优秀的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 带领全班同学理解“3+3+3+2”可以改写成“3×3+2”、“2×4+3”或“3×4-1”, “4+4+4+6”可以改写成“4×3+6”或“4×4+2”.

第五步:讨论“1+2+3真的不能改写成乘法吗?”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活动, 使学生在同伴互助中逐渐领会“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

经过以上整合, 教学中不仅能达成原来三个习题的练习目标, 而且随着一个习题的推进,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菜肴”, 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有发展, 同时还节省了练习的时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深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挖掘, 提升思维品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在组织练习时, 应该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 精心设计, 合理编排, 化一元为多元, 变封闭为开放, 力求用足练习题, 实现“精练”的目的。

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中, 课本有根据三条线段长度判断是否能围成三角形的练习, 笔者在判断后组织学生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用足了习题, 练出了“品质”, 具体如下:

第一层次:判断“三条4cm的线段 (下文简称4, 4, 4) 能围成三角形吗?”, 想象“围成的是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进而讨论“如果是三条5cm的线段呢?三条10cm的线段呢?三条100cm的线段呢?你发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动手比划, 用课件出示正三角形,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三角形的表象, 进一步建立三角形的概念。

第二层次:判断“4, 4, 3能围成三角形吗?”, 想像“它是一个怎样的三角形, 它会比4, 4, 4怎么样?”, 然后, 继续讨论“如果三条线段的长度变成4, 4, 2, 可以围成三角形吗?你猜会是什么样子?”、“4, 4, 1呢?”、“第三条线段再短些呢?”、“如果是0会怎样?”教学中, 不断鼓励学生展开想像, 采用同桌说一说, 动手比划比划等手段展开数学活动, 并同样结合学生的回答与比划, 逐一用课件出示所围成的三角形。

第三层次:思考“两条线段还是4cm, 第三条线段是5、6、7呢?比7还长呢?”、“是不是只要有两条线段一样长, 不管第三条有多长, 都可以围成三角形?”。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 学生从判断到想象, 从举出无法围成三角形的反例到明确“两条线段的长度都是4, 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必须小于8”, 再进而请学生用字母a来表示第三条边, 得出其取值范围。

第四层次:回顾整个判断、想象、验证的过程, 观察最终出示的各个三角形图, 组织说说“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开展教学, 不仅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同时对学生发现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会从有趣的猜测与验证中发现很多东西。比如“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就是正三角形, 它们都形状相同, 只是大小不同”、“等腰三角形的底越长, 三角形越扁胖, 底越短, 三角形越高瘦”、“三角形两边相等, 第三条边越长, 所对的角也越大, 第三条边越短, 所对的角就越小”、“三角形已知两边的长度, 第三边是有范围的”等等。这一设计使学生的想象更丰富, 思维更活跃, 收获也就更丰厚了。

又如在“平行线”一课中, 教材安排了在平面图形中找出平行线的练习, 笔者将其进一步挖掘, 拓展到了立体图形与实际空间中, 设计了如下练习:

首先, 给每一对同桌提供一个长方体框架模型, 请他们在框架中找出与指定的一条棱平行的所有棱, 并指出每组平行线所在的平面。在全班交流后, 课件出示长方体框架图, 要求学生看图找出与指定的一条棱平行的所有棱。

“在同一平面内”这一概念十分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练习中, 教师提供长方体框架, 组织学生在框架模型上寻找平行线, 降低了练习的起点, 而将讨论的重点锁定为“指出平行线所在的平面”, 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学生在框架模型上通过看、摸、找、瞄等活动, 丰富了表象, 积累了经验, 也分散了难点。然后, 要求学生摆脱实物拐棍, 在课件出示的长方体框架图中找一找, 从具体到抽象,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 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篇4:课本中二句解释及习题答案的商榷

关键词:what、 that、 one of+名词(复数)…+复数动词、the(only) one of+名词(复数)…+单数动词。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课本中第5页阅读和听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型:An opinion is what someone believes is true but has not been proved.

该句(人教出版社)必修2参考译文是:看法是人们相信是真实的但是未经证实。笔者查阅好多中学教材全解对该句的注释和人教出版社注释相同,都认为what引导的从句是表语从句,An opinion为主句的主语,is为系动词,what引导的从句是表语从句,在what引导的从句中含有由but连接的两个并列句,并解释what引导名词性从句时,what在从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表语等成分。例如:

What he said is true. 他说的是事实。

What made her upset is that she didn’t pass the exam.

她没有通过考试使她非常难过。

笔者认为该句型解释值得商榷。还得从that和what这两个词论起,that为从属连词引导名词性从句,不担任成分。例如:

She said(that)she would come. 她说她要来。(见《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第1141页)

The trouble is that we are short of money. 困难的是我们缺钱。(见《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第1141页)

The truth was that we never saw him.事实是我们从未见过他。(见《大英汉词典》第1558页)。

The reason was that he was afraid.原因是他害怕。(见《新标准中学生英语词汇用法全解》第1435页)。

She said she had bought a new car.她说她买了一辆新车。(见《外研社实用英汉词典》第1015页)。

What he says is not important. 他所说的话不重要。(见《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第1248页)

He is not what he used to be. 他已不是过去的他了。(见《外研社实用英汉词典》第1084页)

This is what I want to know. 这正是我们要知道的。(见《新标准中学生英语词汇用法全解》第1580页)。

根据以上例句笔者认为该句主语为An opinion,is为系动词,后面连接了一个省略从属连词that的表语从句,what引导的主语从句为表语从句的主语,what(相当于the thing that)在主语从句中充当believes的宾语,is true为表语从句的谓语(系表结构),but连接的两个并列句。假如把what视为表语从句的引导词,在从句中充当believes的宾语,那么is true作何解释?如该句没有is true,what从句当然为表语从句的引导词,what在表语从句中充当believes的宾语。或者假若is true是to be true也可视为表语从句引导词what的宾补(believe sth(to be)adj。

二、该书第4页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练习4,(9小题):

It’s one of the few places which is known for its good food. (划线部分为该书参考书18页所给汉译英答案)。

笔者认为1. 在“one of+名复数名词+关系代词who/that/which”引导的从句结构中,关系代词who/that/which的先行词是靠近它的复数名词而不是one,因此,从句应该是复数形式。

2. 但是当one前有the only等修饰时,关系代词的先行词是one,而不是靠近它的复数名词,因此从句的动词应是单数形式。例如:

The Great Wall is one of the world_famous buildings that draw lots of visitors.

长城是吸引大批游客的世界著名建筑之一。

The Great Wall is the only one of the buildings on the earth that is seen from the moon. 长城是地球上唯一能从月球上看到的建筑物。

He is one of the boy students who are always ready to help others.

他是乐于助人的男同学之一。

H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students who comes from the south.

他是惟一来自南方的学生。

【考例】 H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students who_____a winner of scholarship for three years.(2002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英语试题)

A.is B.are C.have beenD.has been答案:D

解析:当one前有the only,just the等修饰时,谓语动词与one保持一致,故答案为D。

【考例】I wonder whether the soldier is one ofthose who____abroad to keep peace.(南通上市高三第一次調研测试。)

A.has been sentB.have been sent

C.have sentD.has sent答案:B

解析:关系代词who指代的先行词是those,所以助动词用have,战士是被派送到国外维和的,所以用被动语态。

【考例】Oscar Gold Priz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film prizes____offered to any Chinese actor or actress by far. 答案:D

A. which is notB. that have not beenC. that has not D. that has not been答案:D

解析:当one前有the only,just the等修饰时,谓语动词与one保持一致,故答案为D。

【考例】Oscar Gold Prize is one of the film prizes_______offered to any Chinese actor or actress so far.

A. which is notB. that have not beenC. that has not D. that has not been答案:B

解析:当先行词的one前无the only,just the等修饰时,of后面的复数名词是先行词,,从句的谓语动词用复数,故答案为B。

根据以上例句,笔者认为18页所给汉译英参考答案which is应为which are。以上两处看法 ,是否正确,敬请编辑及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1.《大英汉词典》

2.《外研社实用英汉词典》

3.《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

篇5:基因重组考点试题及答案

基因重组是遗传的基本现象。无论高等真核生物,还是细菌、病毒都存在基因重组现象;不仅在减数分裂中发生基因重组,在高等生物的体细胞中也会发生重组;重组不只是在核基因之间发生,在叶绿体基因间、线粒体基因间也可以发生。只要有DNA就会发生重组。

1.高中生物教材中相关的知识网络

2.典型例题赏析

例1.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 )

①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

②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

③我国科学家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

④我国科学家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养出克隆牛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考查基因重组原理及学生对生物科技的关注。培育太空椒是种子在失去重力作用下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克隆”是一项无性繁殖技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杂交技术和转基因技术都是利用基因重组原理。

答案:B

例2.以下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

B.姐妹染色单体间相同片段的交换导致基因重组

C.基因重组导致纯合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D.同卵双生兄弟间的性状差异是基因重组导致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因重组的几种类型。基因重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在生物体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样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就进行了重组;还有就是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发生交换,导致基因重组;还有一种类型就是基因工程。因此可见选项A是正确的;选项B中相同片段是相同基因,不是等位基因;C中纯合体自交不会出现性状分离;D中同卵双生兄弟间的性状差异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答案:A

例3. (上海生物)右图中①和②表示发生在常染色体上的变异。 ①和②所表示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 )

A. 重组和易位 B.易位和易位 C. 易位和重组 D.重组和重组

解析:由染色体图像可判断①中两条为同源染色体②中两条为非同源染色体,①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换部分染色体片段属于重组,②是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染色体属于易位。

答案:A

例4.为了培育节水高产品种,科学家将大麦中与抗旱节水有关的基因导入小麦,得到转基因小麦,其水分利用率提高了20%。这项技术的遗传学原理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基因复制 D.基因分离

解析:此种育种方法是基因工程育种,是将不同物种的基因重新组合,所以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答案:B

例5.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S型和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是的( )

A.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和R型两种细菌

B.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所消灭

C.曲线bc段上升,与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力降低有关

D.S型细菌数量从0开始是由于R型细菌突变的结果

解析:S型细菌的DNA把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这属于发生在细菌之间的两个DNA分子间的物质交换,即细菌之间的基因重组。

篇6:债务重组习题及答案

仿写句子练习题仿写句子练习题仿写句子练习题仿写句子练习题及及及及答案答案答案答案1.【原句】未经历风雨交加的夜晚,哪会体会到风和日丽的可爱!【仿写】未经历艰难困苦的阻挡,哪会体会到功成名就的喜悦!未经历黑暗寂寞的洗礼,哪会体会到破茧成蝶的美丽!2.【原句】人生的岁月,是一串珍珠;漫长的生活是一组乐曲。亲爱的老师,愿你永远拥有其中最璀璨的珍珠,最精彩的乐章!【仿写】人生的岁月,是漫天繁星;漫长的生活是一座花园。亲爱的朋友,愿你永远拥有其中最耀眼的星光,最灿烂的花朵!3.【原句】体谅是友情中的清风一缕,微笑是交往中的礼物一份【仿写】宽容是人生中的清泉一泓,温柔是岁月中的花香一缕。4.【原句】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仿写】父爱是一棵白杨,让你的心灵即使在炎热的沙漠也能感到阵阵清凉;父爱是一座高山,让你的情感即使经受旅途的风雪依然历久弥新。5.【原句】诚信是人生路上的一张通行证。【仿写】声誉是岁月途中的一位过路者。6.【原句】绿色推开春天的门,雷雨推开夏天的门。【仿写】金色推开秋天的门,风雪推开冬天的门。7.【原句】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仿写】你珍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吗?【那么别砍伐森林,因为森林是构成生命的骨架。】8.【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如果我是轻风,我将【吹散所有的阴霾】。如果我是春雨,我将【浇灌所有的土地】。

上一篇:高三历史集体备课亮点下一篇:初中双线控缀责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