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2024-05-01

把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共10篇)

篇1:把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把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河北滦平一中教科研室主任高永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读多练,是语文公认的成功之道。课外阅读可以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健全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学会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因此,无论如何,课外阅读都是语文教学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从目前的总体现状看,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基本上还处于一个盲目、随意、无序的状态。就拿《语文读本》来说吧,它作为现成的阅读资源,被闲置或荒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实在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损失。在笔者所做的一项调查中发现,竟然有35%的学生没有看过 读本,还有不少学生只是偶尔翻一翻,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忧虑。

从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角度看,《语文读本》无疑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它与教材相互配合,分阅读和写作两部分。阅读部分又包括延伸性的、鉴赏性的等几类。延伸性的,指那些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鉴赏性的是指那些有助于增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文学作品;知识性的,包括语言、文学、读写听说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读写听说能力。写作部分有作家创作经验和学生优秀作文等,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如果这些内容能够落实到位,必将对中学生

语文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

众所周知,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它需要心灵地自由参与,需要思想地大胆碰撞,需要智慧地平等交流,需要情感地积极投注。语文不仅仅是要让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和思维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受教育者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对接,与古今中外人类高贵的灵魂对话,从而为日后的发展与提高提供精神的滋养,让他们的周身始终涌流着思想感情的生命泉水——热爱故乡、祖国、人类,珍惜青春、友谊、亲情,理想美好,意志坚强,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语文读本》就是一块生机勃勃的园地,大有可为。它为每一个

学子提供了大显身手的空间。作为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使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逐步走向理性,有序和有效,从而切实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笔者认为,利用好“读本”,首先就要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性。中学生的阅读特点是容易受兴趣影响,个体的差异较大,有的喜欢流行,不管三七二十一,尽赶时髦;有的喜欢名人,不管歌星影星出名就行;有的喜欢读大案要案、红墙秘闻;有的喜欢读风流韵事、奇闻异趣;当然,也有喜欢读文学作品、时文报章的。也许这类读物可以满足他们追求时尚、缓解压力的心理,但这种阅读带有明

显的主观性、随意性。所以读过的也会很快变成过眼云烟,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多大的益处,更谈不上终生受益了。要知道只凭个人兴趣而不考虑知识需要的阅读,极有可能导致知识结构发展的不平衡,使学生不喜欢思考,缺乏独立判断的勇气和智慧,总是人云亦云,照搬照套,在各种训练考试中穷于应付。

而带有研究性的阅读就完全不同了,他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目标明晰的阅读,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目前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外阅读,不外乎下面几个原因:

1、缺乏指导,不知如何读;

2、老师没有布置,学生亦没有发自内心地产生自读的渴望和要求;

3、学生不

胜沉重的作业负担,无暇自读或重理轻文,不屑于一读。

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语文老师应首先认识到,课外阅读不单单是学生的事,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而要做好阅读指导,老师必须先学生一步阅读读本。对于延伸性课文要及时安排学生阅读,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探索的阅读意识。因此,教师予以必要的“导读”即引导学生去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开启了一扇大门。在此过程中,学生至少学会了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显然这比单纯了解多少知识更具价值。目前我们学生所缺乏的就是此种能力。

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良

好的习惯。曾几何时,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心灵的触须也已经不再敏感,那浪漫情怀和理想主义已渐渐远去。他们的内心早已变得波澜不惊。终年与之相伴的就是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各种模拟题集,这其实是语文老师的悲哀。一个不能够愉快轻松地教语文、爱语文的教师,又怎么能把他的学生引进文学艺术的殿堂,引进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呢?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就要首先从自身做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那么,在课外阅读中,除了利用一定课时进行常规式的学习外,还可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呢?

笔者认为在阅读实践中方式方法可以灵活

一些。比如,开展主题辩论或问题讨论。因为阅读感受、见解的不同,碰撞是必然的,而且碰撞更能激发探究的欲望和思想火花的进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之上,不同的理解正表现了思维的活跃、思想的独立,正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当然“开卷有益”是有一定条件的,目前读本中有些篇目还是很有难度的(如鲁迅的杂文),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得放过处且放过”,有时来点“不求甚解”,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做法。

在《语文读本》第二册中,就可以找的几个有意思的讨论题目,如:沙子龙的“五虎断魂枪”法

该不该传?(《断魂枪》),我们需不需要“好皇帝”?(《切不可巴望好皇帝》),项羽和刘邦谁更接近你心目中的英雄?(《乌江自刎》和课文《鸿门宴》)。讨论不求正规,只求思想的碰撞,加上没有老师的概念先行,讨论时学生的观点有时未免偏激,但却洋溢激情,虽重自我感觉但却映射现实。在阅读中萌生的疑惑通过讨论的方式,或传达了个人的独特感受和认识,或解答了阅读中不解的细节,或澄清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这里面有智慧的碰撞,有语言的交锋,有价值观的冲突,有生活积累的反映。

再比如摘抄精彩文段,写好读书笔记。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

活动。它不仅是简单的识字释义、分段划层,而且是一种运用语文积淀和生活经验,与作者、作品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碰撞的过程。因此,阅读不能只是读读而已,而应该是读写结合,这样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提高阅读的质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语言,更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或是把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摘抄下来,或是整理心得体会,为文章做个旁批点评,写个读书札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一篇文章读完,记住其中最经典最有感觉的几句话,是必须也是自然的。

为了指导好学生学好读本,就要求语文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

理念,让学生保持个性独立与思想的成熟。使他们不依附、不盲从、不迷信、敢于怀疑和批判,敢于自己判断、自己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使学生热爱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与人类崇高的思想情感发生强烈的共鸣。因此,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也不会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规范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更不要让学生在统一的答案中禁锢自己的奇思异想。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一讲到底;或者事先把所有问题都想好,设下圈套让学生钻,表面上看环环紧扣,无懈可击,课堂也热热闹闹,实际上有做戏之嫌,收效不大。

语文课外阅读如果能够始终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始终给学生以自由探索和自由表达的空间,让他们热爱语文,使之自己去感受学习语文的苦与乐,教师只起指引、参与、欣赏、交流的作用,只把对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人格与品德的养成,作为自己严格落实的工作,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这些事情做好,那么,还有什么样的语文技能和解题能力不会具备呢?

总之,中学生课外阅读始终是语文学习的命脉。读好“读本”,读懂人生。《语文读本》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宝库,如何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还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

ÜÜÜÜá漃Ĩ伓儀帀愀漀Ĩ䌋愀漀Ĩ愇漀Ĩ㔊脈䩃 s s s 3 3 3 3 3 3 s 3 3 s 3 fkl

and

篇2:把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

2、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

3、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

4、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5、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6、说明的阅读多半是提醒我们该怎么做,日后要注意什么,要考虑多一些。

二、回答问答题的方法

1、回答“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2、回答“为什么”的题型:

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因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3、回答“怎么理解……”的题型:

首先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三、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说明文的考核一般都是考核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这样的阅读题答案其实就那么几个,孩子掌握起来一点也不困难,只要细心就能很快又准确的完成阅读任务,就不一一赘述了。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卢沟桥烽火》:不能写成,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叙述了我军和敌人在卢沟桥打仗的清况。

(2)不能写成提纲式,如这段写了卢沟桥烽火的战争起因。

篇3:把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总体来说, 阅读能启迪学生心灵, 熏陶学生品质, 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 “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 你要问他的经验, 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是啊, 语文的功夫在课外,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必须扎扎实实开展课外阅读, 增加阅读积累。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现状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阅读, 然而我国国民阅读习惯总体较差。中学生的阅读状况同样令人忧虑。据笔者一次调查显示, 30% 的同学称没时间阅读, 60% 的同学几乎很少到图书馆借书, 更多的是上网、看电视或者刷微博等。

是的,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 这几年听得最多的就是家长们关于孩子不读课外书或者少读课外书抑或是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的深深无奈, 也常接到家长的电话询问是否有好的建议能帮助孩子多读书。其实, 不光家长有此担心, 笔者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又何尝不是深深叹息孩子的课外阅读积累太少太少了。长期课外阅读空缺令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受到了影响。究其原因, 不外乎有二:

一是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挤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 学生疲于应付考试和作业的大有人在;

二是整个社会缺乏读书的氛围, 尽管这几年来有关部门一直在提倡“书香”建设, 但收效有限。与此同时, 教育部门不断颁发“减负令”, 希望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支配时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 :“要培养有着健全人格和美好性灵的人, 有能力创造和享受幸福生活的人”。《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很多的中外名著被列入中考必考项目。[1]那么, 如何来响应这个号召,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该如何营造氛围, 引导学生读什么样的书, 该怎样读书显然迫在眉睫。

二、具体策略和实践过程

抱着这一相同的困惑, 借力集体备课这一良好平台, 备课组的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对学生阅读心理动机和阅读方式方法、阅读层次等深刻探究总结的基础上, 我们备课组决定仍然采用传统的做“读书笔记”的形式来迫使学生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积累。不过和传统读书笔记不同的是, 过去教师大都只要求就好词、好句甚至是好段进行摘抄、背诵, 而对于到底该阅读谁的文章, 该怎么阅读, 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却很少有思考。备课组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突破, 我们从“每月一书”推荐入手, 在读书笔记格式上做出了新的要求。

具体做法是深深植根教材, 以教材为本, 教学某篇课文时向学生推荐该作者的作品集, 要求在一个月内读完, 并做读书笔记, 以期通过读作家的一篇课文而读作家的主要作品, 通过读一个作家的主要作品而大致读懂一个作家。等到下一个月又根据具体情况推荐新的作家作品。当然, 有些作家也不都是来自于课文目录, 还可以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或者一个阶段学生思想动向等加以引导、介绍。

比如:教学七年级上册《贝壳》 (席慕容) 时, 我们就向学生推荐了她的作品集《七里香》《一棵开花的树》《无怨的青春》等。再比如, 当我们发现学生的感恩心理较少, 阅历很浅, 对生活感悟不深甚至是和父母沟通不畅时, 我们又及时向学生推荐了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目送》《亲爱的安德烈》等书。

按照一学年十个学月下来, 学生在七年级就阅读了十个作家的大部分主要作品。且不说阅读质量, 单是这种数量, 我们想想也颇以为骄傲!一年下来, 我们发现不但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丰富了, 语言表达更顺畅了, 而且很多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也在阅读中悄悄地得到了解决, 可以说无形中也是一种德育的渗透。然而这种渗透它滋润人的心灵, 开启人的心智, 让人易于接受。一个家长在家长会上看到了孩子读《亲爱的安德烈》后写的重读母爱的文字感动不已;一个学生在笔记里写到:“站在书柜前, 望着上面满满两列的书籍, 我好有成就感。回望这一年, 我终于由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拥有富足精神世界的人……”每每看到类似的语言时, 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读书笔记则是每周做一篇, 当成是周末一项常规作业。格式上的要求在下文将提及。总结一年来的经验, 发现能否把这个举措落实到底, 落实好, 需把握好下面几个关键点:

(一) 把握恰当的时机, 激发阅读兴趣

七年级是学生初中学习的起点, 可塑性强, 对新学段学习带着憧憬和希冀, 如果能在此时及时提出一些关于语文学习的新要求, 往往都能欣然接受。因此, 我们在开学第一课上就提出了“每月一书”的课外阅读理念和具体作业要求。让学生感到初中和小学在语文学习上有很大区别, 这里就是一个新的起点, 孩子们可以给自己刷新起跑线。此外, 心理学家说:“13岁前后, 人的记忆力即可达到顶点。一旦错过, 就不能形成知识、情感与经验的丰厚积累, 那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初中的学生, 尤其是七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十三四岁的年龄, 应当把握好时机。

(二) 以课本为依托, 向课外辐射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其实一部分孩子还是喜爱阅读课外书的, 只是苦于不知道该读什么。在此, 我们不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阅读, 先从介绍课文中的一些作家和作品入手, 从介绍学生能看懂的文章开始。比如:在七年级上学期, 我们先后介绍了席慕容、林清玄、龙应台等;下学期就进一步阅读梁实秋、冯骥才、余秋雨、沈从文等作家作品。知识上由浅入深, 思维上注意梯度建设, 加上有了教材中课文学习的铺垫, 学生读起书来就会得心应手。

(三) 以写促读, 明确要求

读课外书, 然后做读书笔记, 这是很多一线教师都会用到的方式, 期待达到以写促读的良好目的。然而认真审视一下传统读书笔记在写作格式和内容的要求就不难发现, 那是很难达到“以写促读”的效果的。因为, 过去读书笔记无非要求学生在好词、好句和好段上做一些摘抄, 这样的作业实则与学生读不读整篇文章无关, 更与读不读得懂文章无关。学生完全可以在不用读这篇文章的前提下就顺利完成了摘抄的作业。

这样的作业, 这样的阅读都只是一种“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假阅读”。那么, 到底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有效阅读呢? 读书笔记格式要求至关重要。除了摘抄以外, 我们更看重对文章整体内容感知、主题领会、结构形式、语言表达等的理解和分析。于是, 在栏目的设置上又多了“作者简介”、“主要内容概述”、“中心思想解读”、“评析”四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要求能了解作家的生平、主要作品和写作风格等, 有助于文章的理解与感悟;

“主要内容概述”则在于训练学生能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迅速抓住文章的主体内容, 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中心思想解读”, 这是曾经遭到很多人批判的东西, 然而今天重新思考你会发现, 要学生去提炼中心思想不无益处, 如果一个人读了别人的作品后甚至连对方想表达什么都不知道那还谈何对作品的理解。反之也是暗示学生在自己写作过程中主题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评析”部分最难, 它要从围绕选材、结构、立意、语言和写作手法对所读文章进行综合的评价与赏析。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文章, 再高屋建瓴整体赏析。从实践过程来看, 学生在这部分写得不如其他部分来得好。但是, 一旦孩子学会了评析, 那么也就意味着他已经可以读懂一篇文章了。而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深度阅读”。

(四) 保留原有, 适度提高

随着一年下来的积累, 学生对一篇文章已经基本能看懂了。那么, 接下来就该在读书笔记的格式上再做出一些适当地改动。比如: 将最后一部分“评析”改为“随笔”, 即模仿所读文章写作类文。类文在写作字数上做出规定。表面上看, 这只是改变了其中一个项目, 实则意味着对学生能力上的更深层次要求。别忘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我们并不是要培养出无数的“评论家”。阅读的目的还在于要能“反哺”到写作上来。

因此, 在经过一年的“以写促读”以后又该回到“以读促写”了。如此一来也有利于学生把课外阅读积累的东西内化为自己所有, 再把它表达出来。这样才不至于剥离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 彼此相得益彰。因而, 读书笔记就成了沟通读书和写作的很好桥梁。比如学生在读了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后写了一系列随笔类文《厦门的雨》;读了《胡同文化》后写了《局口街》《厦门的大街小巷》等。这些随笔不但关注生活, 内容充实, 视点新颖, 而且连语言都模仿到家, 很有大家风范, 作文是“鬼话连篇”的现象也少了。

(五) 及时表扬, 多多交流

我经常在每周五用一节课时间对本周读书笔记进行细致地点评, 除了口头表扬写得好的同学以外, 还精挑几篇优秀范文读给同学听。值得注意的是, 表扬的面应尽量广泛些, 只要这个同学所写有那么一点可取之处就大张旗鼓地表扬;经常读同学的读书随笔也让这些同学建立了自信心, 激发了他们继续写作更好随笔的兴趣。同时也给其他同学一个借鉴。

此外, 每个月末都要对该作家作品进行总结, 写作总结性读后感, 并在班级做交流。很多孩子往往能用独到的语言概括自己的读书心得。这种体会是实实在在的。坚持一段时间后, 就不难发现全体同学的读书笔记整体水平上升很多。同学间的交流也是一种思维的碰撞, 能够相互借鉴不同的写作技巧, 班里也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的良好态势。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进入良性循环。

成效及意义:

教育家张庆有一个比喻:“小时候读书, 犹如在天空布云彩, 云彩积累了, 自然就会下雨。”[2]由于在课外阅读指导上方向明确, 目的性明朗, 整个年段践行阅读的良好氛围创设使得绝大部分孩子都能坚持课外阅读, 都能有针对性、有序地阅读, 因此学生在写作的素材选择、语言流畅、生活感悟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实践“每月一书”, 让语文课外阅读落到了实处。能把语文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就能扩大学生视野, 丰富学生知识, 提升认知水平, 无疑将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有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3]

案例展示:

以下为学生读《〈论语〉心得》 (于丹) 、《汪曾祺散文》的随笔片段摘录:

1. 我记得于丹说过, 其实《论语》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论语》教导我们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在生活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遇见生活烦恼应当怎么办, 如何与人相处才是正确等等许多对我们生活有帮助的道理。这些话汇成思想, 隐藏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烛照千年。——《君子之道, 宽容》 (初一7班杨昕)

2. 一个人的心灵力量有多大?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这样回答:世间的一切全顺于心。心灵的力量可能是你成功的关键, 也可能是你失败的原因。在学习生活中, 能否真正做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全在于心灵的魔法缔造。心灵的魔法往往决定了我们生活快乐与否。——《心灵魔法》 (初一8班何宇涵)

3. 老实说, 我实在不大欣赏雨。尤其是那夏天的雨喋喋不休。台风天倒也罢了, 畅快。但可恼的是上学天, 乱飞的雨丝不但送不来清凉却使闷热更甚, 衣服湿得贴在后背上, 也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 整个人就像被罩在一个巨大的蒸笼里, 一扭动身子则更为燥热, 真是无法可想那些对雨的温柔幻想是从哪来的?《厦门的雨》—— (初二8班江来)

摘要:本文就课外阅读积累的重要性及现状、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怎样借助“每月一书”的读写结合形式让语文课外阅读落到实处等方面谈教学体会, 进行阶段性教学总结与反思。语文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能扩大学生视野, 丰富学生知识, 提升认知水平, 无疑将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有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每月一书,读书笔记,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庆.张庆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

篇4:如何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只不过是自言自语;没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也只能是自学,教学是教和学是辩证统一的,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的,二者缺一不可。

为实现学生活跃地学习,主动的学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有效学习,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发展,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和勇于探索意识来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而浓郁的兴趣一直被认为是学习的润滑剂。”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里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获得成功。每一个学生在进入课堂的时候,都是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的,而我们的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要从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来教学。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就不需要学习,因为此时再学也只会是复习和表演。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有时总是会不自觉地假定学生不知道,或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一味地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教师害怕学生把新课要学的知识都说出来。有时,教师也会流于形式地问:“你知道关于某某有关的知识吗?”但不等学生回答,就又立即断定:“学习了这节课,你们就会知道了。”当然,这都不能真正给学生自觉自主参与的机会。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无论是人格建树还是智慧生成,都是在其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建构的,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并富有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己读书、动手实践、大胆假设、尝试探究、合作讨论等多种机会,才能让学生在多种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有所生成。

二、创设情境,帮助解惑

在学生内心引起的学习动机十分强烈,就能促使他们带着好奇,带着想解决心中问题的急切愿望,去认真地读书,去思考。因为学生心里已经产生了自觉的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在这种作用下,学习效果当然是很明显的。当然,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再创造,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什么知识不会?为什么不会?教师就要教学生不会的知识,集中解决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学生的问题突破了,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因此,教师的角色要做相当的调整,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设计教学情景创设问题,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帮助学生分析处理各种信息等方面,要使学生能够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发现,语文化的过程,为学生掌握知识创设问题情景、营造认知环境,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再创造的载体。

三、方法科学,活动多样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对小学生学习语文来说,确实是这样: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作为教师要实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教学,就一定要继续采取多种学习活动形式來实现学生的认知活动,要沿着多种活动形式的探索继续进行下去。当然除了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法,也可以在学生中进行多样的竞赛性活动。多样性的活动是适应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和人的多样性的,不同的活动就会有不同的积极参与者,就会有不同的优胜者,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信心,有成功的体验,去从事新的学习。

例如《识字4》(人教实验版第二册)一课,在出示各种昆虫的图片后,对应出示昆虫名称。师:看了这些小动物的名字,发现了什么?生:他们都有“虫字旁”。生:右边的字音和整个字的字音是一样的。师:大家可真会发现。是的,这些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一部分表示声音,一部分表示意思,这样的字叫做形声字。汉字里有很多字都是形声字。在这一课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适时地渗透了形声字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识字方法,在积极互动中巩固识字,为学生自主识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恰当的梳理,把一些紧扣要点的关键提问作为一堂课的学习目标,给学生的思维留出了空间,使学生在真正的自主状态下学会了学习。其实这种让学生学会科学学习方式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同样有效。我们可以捕捉教材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情境,分析研究,朗读感悟,从而让他们敏锐地感悟到语言的真正内涵,并逐步形成“听话听音”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知汉语言独特的魅力,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而这种魅力只能让学生去感受,去体味,灌输不行,讲解不行。

又如《翠鸟》一课,在理解“有时,小鱼刚刚隐约可见,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刹那间,叼起一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那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设计制作FLASH课件:整体播放录像,体会翠鸟动作的快捷;体会用词(动词)的贴切,体会翠鸟动作的敏捷。随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入的改革,信息技术越来越发挥出自身利益的优势,它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也成为人们未来学习和工作的有利的工具,过去比较多的只是在理念层次上进行讨论,现在应当更加注重实践,更加注重落实,更加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信息教育的水平,才能指导学生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众所周知:授人以鱼,只享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

篇5:浅谈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怎样做好高中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呢?下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转变观念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就会自发地阅读大量课外读物了。因此我们以“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如《读者》、《特别关注》、《小小说选刊》等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因为这些作品贴近他们的生活,既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又是他们放松心情、调节生活的必需品。

二、推荐读物 创设环境

推荐读物。一是把与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首选;二是依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列出必读书目;三是一些时代气息鲜明的优秀报刊同样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上品,如《青年文摘》、《读者》、《特别关注》、《小小说选刊》、《报刊文摘》等等。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创设环境,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条件,合理安排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开放时间,最大限度地解决“读书难”、“借书难”的问题

三、制定计划 注重方法

为了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我们应指导学生认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生三年中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规定,我们要求学生在高

一、高二课外阅读总量为140万字,高三学年为40万字,并且要求学生三年中每天均做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这样一来,有了课外阅读的计划,有了课外阅读的读物,有了课外阅读的环境,剩下的就是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了。

在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方面,我们应采用以下方法:

1、指导精读。就是说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得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2、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指导写读书笔记。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目前许多学生将读书笔记作为一项硬性任务,我想我们可以将读书笔记做得更鲜活一些,比如做成贺卡、书签等,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4、朗读和默读朗读,也叫诵读,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一般诗词文赋的阅读多用此法。默读是不出声地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默读可以重复看,反复看,有助于理解。由于阅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除诗歌以外一般阅读多用此法;在查阅资料,阅读报刊,以及在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中也广泛使用默读法。学生在默读时,如果经常伴有标划、批注、摘录、做笔记、列提纲、画图表等笔头活动,会更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

篇6: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评价原则探究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评价原则探究

作者/ 冯细平

课外阅读评价是课外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假设没有评价,课外阅读有没有实效就无法验证。语文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提倡多读课外书,而不能进行相应的督促和评价,那么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最终可能变为一句空谈。课外阅读评价就是指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采取定量或定性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做出判断,并促进学生寻求改进的一种综合性活动。语文教师通过评价,能够有效地掌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把握学生阅读的正确方向。评价进行得好,教师可以及时获得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反馈的信息,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肯定学生的成绩,从而促进其课外阅读。评价实施得好,可以使学生树立课外阅读的信心,提高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课外阅读始终保持愉悦的情感体验。所以,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评价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判断其优劣,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喜欢阅读,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强化阅读训练,保持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可以说,对课外阅读进行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纽带。

一、重视评价课外阅读过程的原则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评价建议”中强调:“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况,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发展需求。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首先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可见,对学生的评价来说,过程性的评价和终结性的评价都是必要的,但是要更重视形成性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旨在激发和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质,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过程。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对学生某个阶段完成的任务情况作出总结性的评价。过去,我们对教学的评价,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十分功利主义的做法。从课外阅读的过程来看,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其成效。因此,我们的评价更要注重课外阅读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收集能够反映学生阅读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淡化对课外阅读结果的`评价。

二、强调对课外阅读进行激励性评价的原则

课程标准关于评价的建议之一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因此,课外评价绝对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也不能局限于冷漠地、严肃地评价,而要发挥其激励功能。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及时对每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表现作出恰当的赏识性评价,赞赏每一位学生对课外阅读作出的独特评价。我们要用热情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要用赞赏激发学生更大的潜能。因而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评价中,我们应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求全责备,多一点热情赞赏。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努力获得他人的肯定时,他会产生更大的动力。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很强,更渴望获得外界的积极评价。

三、课外阅读评价应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评价建议”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因此,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这种解读如果与传统的见解不同或者学生的关注点不同的话,我们应对学生的创造性见解予以鼓励。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当然,部分学生由于阅读能力较弱,对文本解读较浅,教师也不应批评甚至无意中嘲笑、讥讽学生。教师应该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对文本空白品得具体化,也丰富了作品的意蕴。在这种创新阅读中,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果,获得了身心的愉悦。而教师的开放民主的评价态度,为学生的人格发展提供了广泛的阅读空间。作出个性的解读,而不要囿于成见缩头畏脑,不敢表达自己见解。

例如在阅读《简?爱》时,也有一些女同学对简?爱的选择不以为然,认为简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应该说女生这种见解更多是受了当今奢华世风的影响,是不够正确和全面的。但是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强加批评的话,会使他们失去对课外阅读的信心。教师只能因势利导,分析女生误读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她们的价值观,从而帮助她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婚姻观。

四、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由前文论述可知,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让学生喜欢上阅读,爱上阅读,促进其阅读能力的发展。但是过去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是由教师主导的,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学生往往是处于被动的一方,其实他们每一个人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但是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情况都了如指掌,因而不能及时对学生的阅读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从而有可能影响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期待。反过来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到课外活动的评价中来,可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评价过程,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来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反思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其发展。具体形式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的方式相结合。另外,我们还要意识到,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还生活在每个不同的家庭和社区,而且最终学生要毕业走向社会。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果能够得到家长或社会上其他人士的认可,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一定会加浓。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家庭和社区的活动中来。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帮助社区出读书专题的黑板报,帮助社区写春联、喜联等,为社区的节日出创意,如为元宵节设计灯谜等。这些活动都必须要用到课外阅读的知识,也是学以致用的一次好机会。

篇7:如何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一、明确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

新生入学, 就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整个高中语文的知识体系, 并通过一定的教学课时的安排, 将这些知识点落实到位, 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纵观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学, 知识体系基本没什么大的变化, 就是字音、字形、字义、成语、 修辞、病句、词语的选用、标点、诗歌阅读、 古文阅读、科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 其中阅读方面又涉及到写作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抒情方式等等, 这样庞大的知识体系, 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开, 不能一味地只讲课文, 不能漫无目的地做无用功, 要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先帮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再一步一步地把这些知识点落到实处。

二、由浅入深,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

课堂教学, 按原先的讲法, 重点其实是放在了阅读上, 通过对一篇课文的讲解和学习, 学生能把这篇课文的重心放在抒情方式、表达方式、修辞、写作手法等问题上, 久而久之, 却忽视了其他基础知识的夯实, 也因为课文的讲解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那样, 可就没法讲了。那么, 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有效教学呢?首先, 把一学期的课时统筹安排, 将课时按知识点的多少难易进行合理安排, 字音、字形、字义相对安排少些, 并在课文讲解中, 把字音、 字形、字义的教学穿插进去, 做到边学边强化, 边学边搜集整理, 边学边分类, 为高三总复习准备第一手详尽的字音、字形、 字义方面的材料, 避免高三复习时的盲目练习, 题海战术。其次, 在课文教学中, 重点突出写作技巧抒情方式、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方式等知识点的渗透和理解, 并把运用提到首位, 不能只看人家文章中体现得多好, 要把这些知识点真正转化成一种能力。这样才不至于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 讲多少课文等于做无用功, 等再见到还和新的一样, 依然无法深刻地理解和运用。例如, 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时候, 我就把修辞教学作为重点, 不仅让学生找出修辞优美的语句, 还让学生能识别是什么修辞, 最后, 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 仿写文章中经典的修辞语句, 这样, 学生就由浅入深地掌握了知识点, 并逐渐夯实了基础知识。结合课文的特点, 把每篇课文突出一至两个知识点, 做到重点突出, 落实到运用, 时间一长, 学生的能力自然会大大增强。

三、充分利用零散时间,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早读、晚自习、午休前的自习等, 教师要把这些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用来强化成语、词语等积累, 用来背诵诗歌、古文和写作素材的积累, 化整为零地逐渐夯实基础, 这样既不会给学生造成负担, 也不会影响整体的教学安排, 更重要的是, 他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让整体的教学安排更加充实。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拿出一定的课时来补充相应的语法知识, 这看似离题万里, 但却是病句句式等知识点的基础, 离了词性、短语、句子成分的理解和把握, 一上来就做题, 会找不到方向, 做多少题, 也不会收到什么效果, 因此, 教师要花一定的时间, 把词性、短语、句子成分一点一点地讲解、做题、强化, 为解决病句题打基础, 这看似无用功, 实则是不可缺少的必然, 是无法省略的。尤其是古文中的倒装句式, 如果搞不清句子成分, 就无法看出哪个句子成分改变了正常的位置。对于词性, 也不能掉以轻心, 古文中的词类活用, 首先得搞懂是什么词性, 然后才有可能判断它活用成了什么词性。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小结, 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教材知识, 深化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使得新知识具有更大的迁移价值, 为后继学习和运用它们奠定基础。通过课堂小结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使所学知识条理清晰, 帮助学生形成技能, 用起来得心应手。

四、作业的优化设计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优化的作业学生乐做, 乃至能点燃其创作的热情, 而那些枯燥的机械重复性的作业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 达不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有必要按照素质教育的原则, 优化作业设计, 来促进学生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升华。

我在教学实践中留过这样的作业:开学第一堂课, 我让学生写一组排比句, 每句话都要运用比喻手法, 话题是语文, 然后在语文早晚读时交流, 学生写得都非常好;母亲节快到了, 我让每个学生给母亲写一条短信, 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并祝福母亲节日快乐, 有很多家长给我打来电话, 说看了孩子发的短信非常感动;《边城》学完之后, 我让学生改写课文结局, “假如大佬没有死, 回来了, 故事将如何发展?”同学们思维的火焰被点燃, 写得生动, 写得入理。

总之, 教师一定要改变作业思想, 高考的常规训练可以进行, 但一定要在常规训练之后增加趣味性和实践性, 为高考, 也为学生的一生打好语文基础。

摘要:通过课堂教学, 要帮助学生建立整个高中语文的知识体系, 要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将这些知识点一步一步地落到实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从以下方面做起:明确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由浅入深,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充分利用零散时间,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作业的优化设计。除此之外, 还应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8: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关键词】兴趣;方法;监督;阅读卡;展示平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了,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的延伸,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才智,还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因此,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就先要真正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一、要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总是格外注意,我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总是为他们努力营造气氛。语文教材中的篇目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其文章语言优美,结构性好,教学时学生受到作者思想的感染,在寻根问底的心理作用下,很想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山水的人文传说,这时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他们就很愿意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书。

如:在学了《争吵》一课时,因为故事里仿佛有自己生活的影子,孩子们对和自己同龄的克莱蒂和安利柯这两个小伙伴间发生的矛盾及重归于好的事很感兴趣,于是给他们介绍《爱的教育》。读着书中无数小伙伴那或悲或喜,或嗔或怒的趣事。在兴趣的引领下,学生很快就把这本书读完了,好像也和他们一块经历了成长中的喜怒哀乐。有时间,孩子们还会交流书中有趣的事。当学到《景阳冈》时,学生对有胆有识的武松很是钦佩,这时我又介绍三拳打死镇关西的鲁智深、粗中有细的李逵、重情重义的宋江……这时让学生去《水浒》中认识更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去了解更加跌宕起伏的情节,去感受更多感人肺腑的英雄,此时学生的阅读兴趣都会很高。学了《草船借箭》一课,认识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英勇善战的黄忠、虽有才华却难容人的周瑜,借此机会指导他们阅读《三国演义》,去了解更多东汉末年,那个纷争时期各路豪侠政客的作为,去书中寻找智者的运筹帷幄,寻找英雄的铁马金戈,寻找友情的千古楷模: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曹操败走华容     道……这些无疑为学生开启了阅读兴趣之门,而且不但使课内知识得到延伸,也使他们更愿意阅读。

二、要想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就要利用好语文课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阅读?教师就要在平时的语文课和自读课上指导阅读方法。比如,学习一篇新课文时,要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了解大概意思,然后提出思考的大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去感悟作者表达的主题;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对文中感人之处可以写上批注或自己的想法。语文课本所选的篇目都是各类文体的典范,语言幽默,布局合理,很多句段要求背诵,学生在背诵的同时,积累了语言,内化了谋篇。有了课上的方法积累,学生刚接触一篇课外读物时,就可以先浏览,来了解文章的大意;如果作品很好,受到启迪,就必须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是遣词造句,还是布局谋篇值得欣赏;要是碰到好词佳句,就应该进行摘记,并背诵下来,以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若是文中有触动自己情感的地方,就需写上批注,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也可写成读后感……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优美风光、领悟生活中的人和事,积累生活的经验和写作素材既给阅读增添无穷乐趣,也为写作打下基础。

三、要想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还应该适时监督

孩子的天性是玩,如果没有适时监督,很难完成低年级的阅读量,也很难使他们养成阅读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配合,给孩子规定固定的阅读时间。由家长来检查。家长作为忠实的听众,听一听孩子读了什么,不但能监督孩子的阅读,增进亲子关系,而且能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四、要想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还应该让学生做阅读记录卡

我们都知道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读过一本书,时间长了就会遗忘书中的情节。为了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教师应指导学生填写阅读记录卡。把阅读时间、书名、作者及主要内容,还有典型的语言或经典的片段抄录其中,以便查阅。这样,就算时间久了,学生翻阅自己的阅读卡,也能勾起对读过的书的回忆。那些情节和语言将给学生再留下深刻印象。

五、要想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还应该展示阅读成果

“授人以渔”而没有展示“鱼”的平台,学生的课外阅读也不能落到实处。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被了解和欣赏”。赞美是全世界最具震撼力的营养品。当学生读了好故事,“讲故事比赛”就为他们创造了秀自己的机会。在比赛中,既锻炼了口语表达,树立了自信心,也极大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开展“手抄报”比赛,为积累好词好句的学生搭建了平台。事实证明:很多摘录的句段,在他们的作文中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读同一本书的“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把书中自己喜欢的人和事与大家交流、互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是学生最喜欢,也是参与积极性最高的活动。有了这些展示的平台,孩子们就不会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负担,而是变成一种乐趣。

总之,要想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变要学为乐学,使学生主动去课文广阔的阅读空间,吮吸精神的营养。

作者简介:李桂玲,女,1974年生,汉族,内蒙古莫旗人,现任教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登特科中心校,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篇9:把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一、把教师摆渡到“悦读”的彼岸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一些教师却还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学行为上功利性仍然很强。许多教师为了学生能在考试中得高分, 仍加班加点, 见缝插针, 为学生补课, 或布置很多的作业来挤兑学生有限的课外时间。他们见到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就不高兴, 认为学习效率低, 得不偿失。其实, 学生阅读量大了, 阅读面广了, 语感增强了, 理解力也就强了, 这将有利于各学科的学习。我们要转变教师的观念, 把他们先摆渡到“悦读”的彼岸, 这样, 他们才能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 并能积极营造阅读氛围。

二、把家长摆渡到“悦读”的彼岸

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家长心目中更是根深蒂固。他们视教科书为金科玉律, 视课外读物为洪水猛兽,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想, 使他们见到孩子看课外读物就不能容忍。再加上农村经济也不太宽裕, 家长们不太愿意花钱为孩子们买课外读物。鉴于此, 我们可以发放《与家长联络书》, 向家长阐明语文教学新理念和课外阅读的道理;还可以召开家长座谈会, 了解学生在家里的阅读情况和阅读习惯, 和家长商讨课外阅读的有关事宜, 努力为学生在家里阅读创造条件;对阅读表现不理想的学生, 找个别家长交流谈心, 了解情况, 查找根源, 共商对策。这样, 可以让家长心悦诚服地支持孩子阅读, 为学生阅读提供经济保障和时间保证。

三、把学生摆渡到“悦读”的彼岸

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 学生原本对课外阅读是有兴趣的, 但当课外阅读成为教学任务的一部分时, 他们又会觉得这是一项负担, 既而会显得没有多少兴趣。要让学生保持长久的阅读兴趣, 还需教者去引领。

首先, 要布置好教室里的“读书角”, 以方便学生读书。农村中学的图书室里谈不上有几本可供学生阅读的书, 学生手中的课外读物也少得可怜。如何让学生能拥有自己喜欢的可读之书呢?可以让学生节省零花钱, 从推荐的课外阅读图书中, 每人选买自己喜欢的一种读物, 挂在教室的一角, 布置成小小的“图书角”, 方便阅读。

其次, 要撰写推荐辞, 激发阅读兴趣。对事物一无所知, 就很难对它产生兴趣。要学生对某些课外书籍产生兴趣, 教师就必须对它作出介绍。对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十部名著及其他一些适宜的作品, 教师可撰写简短的推荐辞, 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概括作品精要, 介绍精彩片断, 描绘人物形象, 点明艺术特色, 设置诱人悬念, 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进入艺术殿堂。

第三, 要以成就感来增强内驱动力。在课外阅读中, 学生阅读的动力来自于内在的和外在的两个方面。实践证明, 外在动力对学生兴趣的维系不会长久, 有时甚至会抑制内在的阅读动力, 影响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要注重对学生内在动因的培养, 主要是以成就感来增强学生阅读的内驱力。

1. 要求学生每天坚持20分钟阅读, 并书写读书时间的起止点。

如把开始阅读的时间写于某天阅读的首页, 把阅读的结束时间写于当天阅读的末行。这样, 每天读了多少内容, 与前一天比较起来, 就有个量的收获, 从而就可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 阅读兴趣也将越来越浓。

2. 坚持摘录、写点评和心得。

学生在阅读中将好词、妙语、锦句、华章进行摘录, 并作点评, 写出心得, 长期积累, 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这种喜悦, 不仅来自于量的积累, 更来自于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陶冶, 来自于写作实践的锻炼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3. 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给予学生以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

可开展故事汇报会、妙语华章展示会和阅读方法交流会等活动。故事汇报会, 让学生把精彩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全班同学听。妙语华章展示会, 就是让学生把阅读中积累的好词、妙语、锦句诵读出来并交代出处, 和全班同学分享。名著读法交流会, 让学生交流阅读方法, 切磋阅读技艺, 取长补短, 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阅读方法。这些活动, 使学生有了展示风采的机会, 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即使是读得不认真的学生, 也会从这些活动中受到激励, 为了下次也能上台一展风采, 收获羡慕的目光、褒奖的掌声, 他们也会茆足阅读的劲头。另外, 还可以开展读书汇报会、名著阅读知识比赛、名著阅读体会交流等活动, 为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展露自己才华搭建平台,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兴趣。

篇10:如何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关键词】兴趣·方法·监督·建阅读卡·展示平台

G623.2

新的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了,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的延伸,不仅能开阔视野,增加才智,还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新课程标准》要求一至六年级学生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样的规定,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再局限在课本当中,因此,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就成为新形势下语文教师的新课题。

要想真正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第一、要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总是格外注意,我在课堂上总是努力营造气氛。语文教材中的篇目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其文章语言优美,结构性好,教学时学生受到作者思想的感染,在寻根问底的心理作用下,很想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山水的人文传说,这时向学生推荐介绍与这篇课文有关的课外书,学生就很愿意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书。如:在学了《争吵》一课时,故事中仿佛有自己生活的影子,孩子们对和自己同龄的克莱蒂和安利柯这两个小伙伴间发生的矛盾及重归于好的事都很感兴趣,于是给他们介绍《爱的教育》,读着书中无数个小伙伴那或悲或喜,或嗔或怒的趣事。在兴趣的引领下,学生很快就把这本书读完了,好像自己和他们一块经历了成长中的喜怒哀乐。有时间,他们还交流自己在读书中觉得有趣的事;当学到《景阳冈》时,学生对 有胆有识的武松很是钦佩,这时我又介绍了三拳打死郑关西的鲁智深·粗中有细的李逵·重情重义的及时雨宋江·智慧满怀的军师吴用······这时让学生去《水滸》中认识更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去了解更加跌宕起伏的情节,去感受更多感人肺腑的的英雄,此时学生的阅读兴趣都很高;学了《草船借箭》一课,认识了智勇双全的诸葛亮·英勇善战的黄忠·虽有才华却难容人的周瑜,此时借机向他们指导阅读《三国演义》,去了解更多东汉末年,那个纷争时期各路豪侠政客的作为,去书中寻找智者的运筹帷幄,寻找英雄的铁马金戈,寻找友情的千古楷模······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挥泪斩马稷,曹操败走华容道——这些无疑为学生开启了阅读兴趣之门,而且,不但使课内知识得到了延伸,也使他们更愿意阅读。

第二、要想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就要利用好自读课教给学生方法。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阅读?教师就要在平时的语文课堂及自读课上教授阅读方法——比如,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我总是让学生初读课文,先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然后提出思考的大问题,在大问题的引领下,去感悟文中作者表达的主题,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去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对文中感人之处可以写上批注或自己的想法。语文课本所选的篇目都是各类文体的典范,语言优美,布局合理,很多句段要求背诵,学生在背诵的同时,积累了语言,内化了谋篇。有了课上的方法积累,学生刚接触一篇课外读物时,就可以先浏览,来了解文章的大意;如果作品很好,受到启迪,就必须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是遣词造句,还是布局谋篇值得欣赏;要是碰到好词佳句,就应该进行摘记,并背诵下来,以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若是文中有触动自己情感的地方,就需写上批注,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也可写成读后感,······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优美风光·领悟生活中的人与事,积累生活的经验和写作素材,既给阅读增添无穷乐趣,也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要想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还应该适时监督。

孩子的天性是玩,如果没有适时的监督,,很难完成低年级孩子的阅读量,也很难使他们养成课外阅读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配合,给孩子规定固定的阅读时间,并和家长一起阅读,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当孩子读完一个故事,家长作为忠实的听众,参与到阅读当中来,不但能监督孩子的阅读,而且能在讲故事时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还能增进亲子关系。

第四、要想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还应该让学生做阅读记录卡。

我们都知道记忆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很多时候读过一本书,时间长了就会遗忘书中的情节。为了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教师应该教学生自己填写阅读记录卡。在阅读记录卡上要写清阅读时间、阅读书目、作者及主要内容,还可把典型的语言或经典的片段抄录其中,以便以后查阅。这样,就算时间过去很久,学生翻阅自己的阅读卡,也能勾起对读过的书的回忆。那些情节和语言必将给学生再留深刻印象。

第五、要想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还应该展示阅读成果。

“授人以渔”而没有展示“鱼”的平台,学生的课外阅读也不能落到实处。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被了解与欣赏”。赞美是全世界最具震撼力的营养品。当学生读了好故事,“讲故事比赛”就为他们创造了秀自己的机会,在比赛中,既锻炼了口语表达,树立了自信心,也极大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很多以前不爱说话不爱交流的学生,通过活动变得开朗了,做什么事也主动了;开展“手抄报”比赛,为积累了好词好句的同学构建了平台,他们把用心摘录的句段精心设计成专题报纸,在班级展出。为了能在活动中证明自己,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高涨,都想让自己的报纸成为大家争相传阅的读物。事实证明:很多摘录的句段,在他们的作文中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读同一本书的“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把书中自己最喜欢的人和事,与大家交流·互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促进同学情感,也使书读得更加深入。“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是学生最喜欢,也是参与积极性最高的的活动,活动前,对于出题范围我给了圈定,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规定的几本书,就能在活动中脱颖而出。那段时间连最不爱读书的孩子也捧起了书本。没事时,小伙伴还互相提问书上的知识。竞赛时,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化成了能力,一个个问题被大家抢答时,孩子的小脸上分明写满了:我们爱读书,我们读了很多书!我们从书上获得了很多知识。通过这些新鲜有趣的读书活动,孩子们不再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负担,而是把它变成了一种乐趣。

上一篇:书法达人优秀作文300字下一篇:强执执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