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阅读

2024-05-05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精选9篇)

篇1:高中语文课外阅读

一、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

2、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

3、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

4、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5、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6、说明的阅读多半是提醒我们该怎么做,日后要注意什么,要考虑多一些。

二、回答问答题的方法

1、回答“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2、回答“为什么”的题型:

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因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3、回答“怎么理解……”的题型:

首先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三、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说明文的考核一般都是考核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这样的阅读题答案其实就那么几个,孩子掌握起来一点也不困难,只要细心就能很快又准确的完成阅读任务,就不一一赘述了。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卢沟桥烽火》:不能写成,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叙述了我军和敌人在卢沟桥打仗的清况。

(2)不能写成提纲式,如这段写了卢沟桥烽火的战争起因。

(3)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这段话写了我军为什么要和日军在卢沟桥开战。

篇2:高中语文课外阅读

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华罗庚说:“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小学算术、初中的代数,在脑子里还有那么多吗?没有那么多了。因为我们理解了,会运用了。这就是说书变薄了。”这就是说,阅读时要实现由多而杂到少而精的转化。

阅读鉴赏,提高鉴别与欣赏的能力。

篇3:高中语文课外名著阅读指导

从宏观阅读方面来看, 可指导学生运用如下方法:

一、优选式阅读

文学经典是人类历史上各个民族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它们之所以能穿越时代、跨越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疆界, 就是因为其中蕴藏着人类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要求高中生遍览中外名著是不现实的, 但我们若能再优中选优、精中选精, 结合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 精选出若干经典著作推荐给学生阅读则是现实可行的。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也不断涌现出反映当今社会变迁的有益精神食粮, 适时地引导学生通过这些优秀著作来感受时代的脉动和社会的变迁, 对学生心智的发展、情趣的培养和意志的历练都大有裨益。将经典性和时代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防止学生毫无辨别地一味去追逐形形色色的“畅销书”或另类的“时尚读物”, 这就需要老师要时时关心知识界、思想界的各种动态和新成果。

二、计划式阅读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这些读物不可能一个学期读完, 应制定一个恰当的阅读计划, 分段推进。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 只有计划到位, 我们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完成指定阅读书目,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做好计划。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科学合理的安排好阅读时间, 保证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休息。一般而言, 宜在寒暑假集中阅读, 平时的阅读时间主要应安排在周末或专门设置固定的阅读课, 教师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渐进式阅读

课外阅读给学生打开一扇扇窗口, 不局限在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领域、流派或体裁之内, 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但是高中生的知识储备、审美能力、人生阅历、人生体验等还有所欠缺, 未必能透彻地理解作品所传达出来的内蕴。故此, 教师在认真筛选推荐作品的同时, 还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作品的内在特性, 逐步、有序、分阶段地指导他们阅读。坚持博览与渐进的结合, 最重要的是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贪多嚼不烂, 囫囵吞枣, 只注重了解故事梗概而忽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等一系列不良的阅读习惯, 让他们在对文学作品的生动感悟之中提高审美能力。

四、繁简结合式阅读

尽量将名著变深奥为通俗、化深刻为简明。运用新型资源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等节目的做法, 以及观看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或者表演名著中的片段。总之, 以广大高中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深刻深奥的名著, 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五、集体交流式阅读

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是一个需要全面、深入探索的课题,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妨多加尝试, 比如开展诗歌朗诵会、根据名著编排话剧、参观作家故居等活动, 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优秀作品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培养对书的酷爱, 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 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从具体方面来看, 可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如下方法:

一、标注式阅读

在读的基础上, 碰到有不理解或自己特别欣赏的地方, 及时在文本中画出。不管你用什么圈点符号, 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什么方面的意思要始终一致。二是所读的书必须是自己的, 不然把别人的书画得很乱, 是不礼貌的。

二、笔记式阅读

做读书笔记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卡片式笔记, 将摘记的内容分类记在备好的卡片上。二是摘要式笔记, 即在读书过程中将其重要内容或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三是读后感式笔记, 也就是针对书中的有关内容, 联系社会或个人实际写出体会。做读书笔记很重要, 因此我们要养成边读、边想、边记的习惯, 持之以恒, 必将受益匪浅。读书笔记是阅读的重要辅助手段, 无论是理论上的研究, 还是实践中的运用, 都证明了阅读时做笔记要比不做笔记效果好得多。读书笔记是科学地读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评点式阅读

评点, 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 就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正文顶端和旁边及边缘空隙处, 对文中的一部分用简短的文字给一扼要的评价和提示。评点阅读对提高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大有好处。评点有三种方式。其一是旁批, 即在正文旁边用简短的文字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提示。其二是行批, 即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对文章的某一点或某一部分进行简单的评点。其三是眉批, 即在标画的基础上, 在书页的天头或地脚处写上简单的心得、体会、评语或疑问等的笔记方式。

篇4:谈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效率

一、阅读效率的基本内涵

阅读效率与阅读速度、理解率两个因素相关。光有速度没有理解率或理解率很高而速度上不去,都不会有阅读效率。有的书中提出了一个阅读效率公式:E=R·C。其中E表示阅读效率;R表示阅读速度,即每分钟所阅读的词数;C表示理解率,指阅读后答对的问题数与受试问题数之比。公式中速度和理解率是互相制约的。

为达到一定的阅读效率,速度快时,理解率就要降低些;相反,如果过分追求很高的理解率,那么速度就势必要大大放慢。因而孤立地强调阅读速度或理解率,都不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如果理解率低于70%,则表示读得太快;如果高于90%,则表示读得太慢;理解率介于70%~80%,则表示阅读速度适中。当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提高时,即阅读效率公式中R与C的乘积增大时,E便随之提高。阅读效率公式及其与公式相关的参数,适用于一般读物,我们在实践中还应该考虑阅读内容这一关键因素,据此来确定阅读速度的快慢和理解率的高低。

二、根据书目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

1.麻醉式阅读法

对于以消遣为目的的阅读,可采用麻醉式阅读法。读者如同服了麻醉品,几乎忘却了自己的存在,把自己完全置于书本之外。就像看武打电影一样,人物姓名、故事情节、艺术手法等掌握与否均无所谓。如果说能有一点收获的话,那就是身心得到放松,在不知不觉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在阅读过程中,重点应突出速度,可采用浏览、跳读等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读名著时千万不要用麻醉阅读法,否则会在你的眼里使不朽的名著下降到庸俗作品的水平。假如你用麻醉法去读《红楼梦》,就会感到薛宝钗比林黛玉可爱;假如你漫不经心地读《安娜·卡列尼娜》,就会感到自己在看一本拙劣的三角恋爱小说,甚至人物形象也发生本质上的扭曲。

2.扫描式阅读法

对于以检索、查阅或捕捉信息、了解情况为目的的阅读,可采用扫描式阅读法。我们平时查阅资料、阅读报纸、看说明书等大多用的是扫描式阅读法。读速往往是一目十行,眼睛看到的不是字的笔画,也不是具体哪个字,甚至不是具体哪个词、哪句话,而是把所看的内容像图像一样一起收入视野,映入大脑,然后凭经验、凭这幅图像上的一两处特征,来作出判断。嘴不出声,眼就像电子扫描一样在字里行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

扫描阅讀的过程中,是否需要中断、精读或停顿下来稍加思索,可视所读材料而定。在实践中可采取泛读、跳读、读标题、读段旨句等方式。对于报道、消息,可以由标题延伸到导语,然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往下读;对于议论文,可以读标题、开头、每一自然段的段旨句和全文的结尾。

3.精读法

对于有必要把握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的文章,可采用精读法。比如,教科书中的所有内容,报纸上的重要社论或评论,决策人的重要讲话,与自己工作、生活相关的科技论文,各级政府的法律条文等,都应采用精读法。精读不一定是每一句话都读到,关键是要掌握所读对象的框架和精髓。在实践中,可采用全景式阅读法。即先读一下文章的题目、摘要、目录或小标题,分析一下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粗略地把握其脉络。然后沿着这个脉络去细读,读完再回过头来看文脉通不通,全文谈了几个问题,表达的是什么意思,阐述的是什么观点?精读能达到用自己的语言把文中的内容完整、准确地复述出来即可。

4.研读法

对于课本知识、文学、哲学、史学著作,可采用研读法。对于学生,课本上的多数文章都应该研读。研读可按如下程序进行:第一步是朗读全文。要求能流利地把文章从头到尾朗读下来,通过查字典熟悉文中的生字生词。第二步是划段分层。即划出文章的意义段,概括出每个意义段的段落大意,并进而了解每个意义段包含着几个层次。第三步是概括中心。具体来说应该是:对于应用文,概括出中心内容;对于记叙文,概括出中心思想;对于文学作品,概括出主题;对于议论文,概括出中心论点。第四步是领略章法。即掌握文章的结构特征、语言特色、表达方式等。第五步是摘抄背诵。即对于名句、名篇以及其他有价值的内容,可摘录卡片,最好是背诵下来。

三、加强阅读能力训练

除了通过掌握阅读技巧来提高阅读效率之外,还应注意通过提高眼和大脑对文字图像的接收和处理能力来提高阅读效率。经常锻炼使人的视觉接受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人的阅读能力潜力很大,这种潜力要靠锻炼来挖掘。

阅读是一种能力、本领,也是一种艺术。灵活掌握可以增强学习效果,勤于锻炼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同学们不妨一试。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第一中学)

篇5: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设计方案

一、活动目的:

以“大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育部颁发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大量阅读为主要途径,以建设有品位有特色的“书香校园”为落脚点,广泛阅读、培厚底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拓宽学习渠道,引领学生阅读精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特制定本方案。

二、方案实施的步骤:

1、成立专门的负责小组。

学校成立课外阅读工作领导小组,各班语文教师负责执行学校的有关计划、方案、制度,加强各项有关宣传活动。

2、进行前期调查工作: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学生的阅读现状,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阅读方案,建议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调查每天的读书时间、曾经读过的书目、选书原则以及课外阅读的收获,然后老师将各班学生情况汇总,根据本班实际情况确定课外阅读的具体计划。

3、制定阅读计划:(1)、准备读书笔记:学校为学生统一订购规范的读书笔记本,格式全面,内容丰富,便于学生及时积累整理读书心得与体会。要求学生会做分类摘记;会写读后感或赏析文章,每年不少于4篇,每篇不少于800字;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2)、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一年内阅读量为XXX万字,每学期至少读3本书,读书笔记3万字。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教师设计课外阅读指导交流课,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要领,内容可以是“作者介绍”“内容梗概” “精彩片段摘抄”“人物事迹”“ 心得体会”等。(3)、“五· 一”、“十· 一”长假期间,可安排学生自由阅读,读名著一部或5篇精美文章;寒暑假学生集中时间阅读至少2部名著;

4、选择阅读书目

为教师提供适当的书籍,认真组织教师阅读;积极倡导师生共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详尽的读书方案,可分为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教师根据学生的时间安排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完成情况。

5、有梯度地分级实施

课外名著的阅读重点放在高一高二进行,穿插报刊、杂志和散文类小文章的阅读,可将主要时间段安排在每周的阅读课上,同时充分利用假期的集中时间;高三以重点篇目的重新精读与教师指导点评及训练为主,侧重报刊、杂志、时文类文本的阅读,为作文积累素材。

6、依据书目类别和学生差异布置阅读任务

每个年级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必读书目、选读书目和指定的阅读材料。教师根据不同类别的篇目提出精读和泛读的具体要求。依据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发展要求,明确各自的具体阅读任务和预期目标,督促学生经常性地做好读书笔记,并依据学生阅读水平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阅读要求,以真正满足学生自主读书的需要。

三、实施保障:为保障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得到落实,学校要从以下几方面科学安排,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1、加强时间保障,高

一、高二年级每周至少开设两节阅读课,高三视实际情况而定。

2、建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为班级捐书,让学生将家中已读的课外书带到学校来,进行以书换书活动。图书质量要有保证,所陈列书籍须经语文老师验收合格方可。教师做好组织工作,培养班级图书管理员,保证班级图书正常有序流通。

3、学校开放图书室,学校要根据课外阅读活动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图书室的建设,多方筹措经费为图书室配足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种书籍和刊物,配齐《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图书室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阅读资源,每学期图书借出率应达50%以上,保证学生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同时与班主任配合,建立起有序的借书、读书、还书的程序,并对学生借书情况进行统计,作为调研学生读书情况的材料之一。

4、营造读书氛围。向学生、教师和家长大力宣传读书的意义,介绍读书的方法、推荐阅读的书目、推广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经验等,创设优美的校园阅读环境。除了图书馆、阅览室外,学校应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尽心培育校园文化,让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橱窗、每一个标记都浸润书香的味道。让学生耳闻目睹处处皆诗,在书香中感悟做人道理,受到文化的熏陶。

四、评价措施:课外阅读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考核,由学校具体负责。要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管理范畴,认真规划,科学调控。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检查读书笔记及成果展示,具体内容有:

(1)本班教师对读书笔记的检查每星期一次,常抓不懈。检查阅读内容是否合适,材料摘抄是否准确,阅读量是否充分,简评是否恰当独到等等。学校校不定期对各班读书情况进行抽查,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树立榜样,确保课外阅读落在实处。

(2)各班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载体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各班黑板报每学期至少出两期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专刊。

(3)以年级组为单位,每学期组织1-2次与课外阅读有关的语文活动。主题可以是“我喜爱的一个文学形象”、“我喜爱的一位作家”“向你推荐一本好书”,“假如名著中的某个人物来到今天”,“古诗文诵读”等;其形式可以是故事会、班会、书评会、朗诵会、作文比赛等。(4)学校组织专项比赛。为了展示读书活动的成果,推动读书活动的有序开展,语文组将会同学校政教处、教务处、团委定期组织多种多样的专项比赛,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和课外阅读有关的比赛活动,如“名著精彩片段朗诵会”“我爱读书”演讲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辩论赛”等活动,对表现好的同学和班级给予表彰奖励。

五、推荐阅读书目:根据我校学生实际阅读情况,分学段推荐阅读下列书目。

(一)、高一学生阅读书目推荐: 1.《呼兰河传》(萧红)2.欧·亨利短篇小说 3.史铁生《我与地坛》; 4.周国平《守望的距离》; 5.傅雷《傅雷家书》; 6.余光中《余光中散文》; 7.舒婷《舒婷的诗》;

8.巴黎圣母院((法)雨果)9.堂吉诃德(西班牙 塞万提斯著)10.《论语心得》(于丹)11.《中国智慧》《品三国》(易中天)12.《苏东坡传》(林语堂)13.苇岸《最后的浪漫主义者》,14.《活着》(余华)15.《茶馆》(老舍)16.《狼图腾》(姜戎)

17.《飘》(玛格丽特·米切尔)18.《汪曾祺散文》(汪曾祺)19.《霜冷长河》

(余秋雨)20.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

(二)、高二学生阅读书目推荐 1.《论语译注》(杨伯峻 译)2.《大卫·科波菲尔》(英国 狄更斯著)3.《家 》

(巴金)4.《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上下)((清)曹雪芹著)5.《高老头》

(巴尔扎克著)6.《哈姆雷特》(英国 莎士比亚著)7.《谈美书简》(朱光潜)8.《边城》

(沈从文)

9.歌德谈话录(高中部分修订版)10.曹禺《雷雨》;

11.《黑骏马》 《北方的河》(张承志)12.《顾城的诗》(顾城)13.《我们仨》

(杨绛)14.《瓦尔登湖》(梭罗)15.《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16.《穿越唐诗宋词》《怅望千秋---唐诗之旅》《宋词之旅》(李元洛)17.《围城》

《写在人生边上》

(钱钟书)18.《复活》(列夫·托尔斯泰)19.《老人与海》(海明威)20.《麦田里的守望者》

(三)、高一高二必读名著五篇: 《三国演义》、《红楼梦》、《文化苦旅》、《平凡的世界》、《简爱》

(四)、高三学生阅读书目推荐:

由于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因此以短篇及散文类文本为主。1.王蒙《王蒙散文选》; 2.巴金《随想录》 3.《人间词话》《唐诗三百首》 4.《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5.《百年思索》(龙应台)6.林清玄《林清玄散文》 7.朱自清《经典常谈》 8.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9.流沙河《庄子现代版》(上海古籍)10.史铁生《病隙碎笔》;

高三推荐阅读杂志: 《散文选刊》

《杂文选刊》

《思维与智慧》

《咬文嚼字》

《演讲与口才》 《名作欣赏》 《读书文摘》

《阅读与写作》

《读者》

《语文报》

《报刊文摘》

《文史知识》

《随笔》

《读书》

《古典文学知识》

篇6:把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河北滦平一中教科研室主任高永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读多练,是语文公认的成功之道。课外阅读可以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健全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学会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因此,无论如何,课外阅读都是语文教学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从目前的总体现状看,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基本上还处于一个盲目、随意、无序的状态。就拿《语文读本》来说吧,它作为现成的阅读资源,被闲置或荒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实在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损失。在笔者所做的一项调查中发现,竟然有35%的学生没有看过 读本,还有不少学生只是偶尔翻一翻,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忧虑。

从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角度看,《语文读本》无疑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它与教材相互配合,分阅读和写作两部分。阅读部分又包括延伸性的、鉴赏性的等几类。延伸性的,指那些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鉴赏性的是指那些有助于增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文学作品;知识性的,包括语言、文学、读写听说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读写听说能力。写作部分有作家创作经验和学生优秀作文等,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如果这些内容能够落实到位,必将对中学生

语文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

众所周知,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它需要心灵地自由参与,需要思想地大胆碰撞,需要智慧地平等交流,需要情感地积极投注。语文不仅仅是要让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和思维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受教育者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对接,与古今中外人类高贵的灵魂对话,从而为日后的发展与提高提供精神的滋养,让他们的周身始终涌流着思想感情的生命泉水——热爱故乡、祖国、人类,珍惜青春、友谊、亲情,理想美好,意志坚强,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语文读本》就是一块生机勃勃的园地,大有可为。它为每一个

学子提供了大显身手的空间。作为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使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逐步走向理性,有序和有效,从而切实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笔者认为,利用好“读本”,首先就要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性。中学生的阅读特点是容易受兴趣影响,个体的差异较大,有的喜欢流行,不管三七二十一,尽赶时髦;有的喜欢名人,不管歌星影星出名就行;有的喜欢读大案要案、红墙秘闻;有的喜欢读风流韵事、奇闻异趣;当然,也有喜欢读文学作品、时文报章的。也许这类读物可以满足他们追求时尚、缓解压力的心理,但这种阅读带有明

显的主观性、随意性。所以读过的也会很快变成过眼云烟,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多大的益处,更谈不上终生受益了。要知道只凭个人兴趣而不考虑知识需要的阅读,极有可能导致知识结构发展的不平衡,使学生不喜欢思考,缺乏独立判断的勇气和智慧,总是人云亦云,照搬照套,在各种训练考试中穷于应付。

而带有研究性的阅读就完全不同了,他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目标明晰的阅读,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目前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外阅读,不外乎下面几个原因:

1、缺乏指导,不知如何读;

2、老师没有布置,学生亦没有发自内心地产生自读的渴望和要求;

3、学生不

胜沉重的作业负担,无暇自读或重理轻文,不屑于一读。

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语文老师应首先认识到,课外阅读不单单是学生的事,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而要做好阅读指导,老师必须先学生一步阅读读本。对于延伸性课文要及时安排学生阅读,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探索的阅读意识。因此,教师予以必要的“导读”即引导学生去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开启了一扇大门。在此过程中,学生至少学会了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显然这比单纯了解多少知识更具价值。目前我们学生所缺乏的就是此种能力。

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良

好的习惯。曾几何时,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心灵的触须也已经不再敏感,那浪漫情怀和理想主义已渐渐远去。他们的内心早已变得波澜不惊。终年与之相伴的就是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各种模拟题集,这其实是语文老师的悲哀。一个不能够愉快轻松地教语文、爱语文的教师,又怎么能把他的学生引进文学艺术的殿堂,引进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呢?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就要首先从自身做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那么,在课外阅读中,除了利用一定课时进行常规式的学习外,还可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呢?

笔者认为在阅读实践中方式方法可以灵活

一些。比如,开展主题辩论或问题讨论。因为阅读感受、见解的不同,碰撞是必然的,而且碰撞更能激发探究的欲望和思想火花的进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之上,不同的理解正表现了思维的活跃、思想的独立,正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当然“开卷有益”是有一定条件的,目前读本中有些篇目还是很有难度的(如鲁迅的杂文),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得放过处且放过”,有时来点“不求甚解”,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做法。

在《语文读本》第二册中,就可以找的几个有意思的讨论题目,如:沙子龙的“五虎断魂枪”法

该不该传?(《断魂枪》),我们需不需要“好皇帝”?(《切不可巴望好皇帝》),项羽和刘邦谁更接近你心目中的英雄?(《乌江自刎》和课文《鸿门宴》)。讨论不求正规,只求思想的碰撞,加上没有老师的概念先行,讨论时学生的观点有时未免偏激,但却洋溢激情,虽重自我感觉但却映射现实。在阅读中萌生的疑惑通过讨论的方式,或传达了个人的独特感受和认识,或解答了阅读中不解的细节,或澄清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这里面有智慧的碰撞,有语言的交锋,有价值观的冲突,有生活积累的反映。

再比如摘抄精彩文段,写好读书笔记。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

活动。它不仅是简单的识字释义、分段划层,而且是一种运用语文积淀和生活经验,与作者、作品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碰撞的过程。因此,阅读不能只是读读而已,而应该是读写结合,这样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提高阅读的质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语言,更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或是把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摘抄下来,或是整理心得体会,为文章做个旁批点评,写个读书札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一篇文章读完,记住其中最经典最有感觉的几句话,是必须也是自然的。

为了指导好学生学好读本,就要求语文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

理念,让学生保持个性独立与思想的成熟。使他们不依附、不盲从、不迷信、敢于怀疑和批判,敢于自己判断、自己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使学生热爱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与人类崇高的思想情感发生强烈的共鸣。因此,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也不会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规范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更不要让学生在统一的答案中禁锢自己的奇思异想。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一讲到底;或者事先把所有问题都想好,设下圈套让学生钻,表面上看环环紧扣,无懈可击,课堂也热热闹闹,实际上有做戏之嫌,收效不大。

语文课外阅读如果能够始终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始终给学生以自由探索和自由表达的空间,让他们热爱语文,使之自己去感受学习语文的苦与乐,教师只起指引、参与、欣赏、交流的作用,只把对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人格与品德的养成,作为自己严格落实的工作,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这些事情做好,那么,还有什么样的语文技能和解题能力不会具备呢?

总之,中学生课外阅读始终是语文学习的命脉。读好“读本”,读懂人生。《语文读本》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宝库,如何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还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

ÜÜÜÜá漃Ĩ伓儀帀愀漀Ĩ䌋愀漀Ĩ愇漀Ĩ㔊脈䩃 s s s 3 3 3 3 3 3 s 3 3 s 3 fkl

篇7:高中语文课外阅读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先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标,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①

那我们就应该引领孩子走进课外阅读,去了解,去品味,去享受„„

1.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好读书”

1.1个性解读焕发情感渴望。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主动的阅读者,他们是阅读行为的主体,只有在课堂中对所学的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能得到深切感受:阅读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所以,课堂教学是培养课外阅读的一个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作品的解读,不要去追求唯一答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包括对文本的批判与质疑。这样,孩子在课堂学习中焕发出情感渴望,更期待课外的阅读。

1.2知识迁移引发阅读兴趣。教师要整体把握好文本,善于沟通联系,举一反三。讲读文本中著名作家作品时,可向学生介绍作家生平、作品和有趣的佚事。而后用文学艺术的魅力去感染他们,形成自动阅读。如教学《只见儿童多处行》,就可让孩子先认识冰心、了解冰心,而后学课文。在有了对作家、作品的初步认同后,即可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冰心的相关作品,如《繁星》、《再寄小读者》等。这样的阅读是孩子主动与作家的对话。

1.3榜样示范稳定心灵体验。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可以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孩子分享。孩子在憧憬中加强了阅读的愿望。当然我们也可以树立孩子中的典型,发掘模仿对象。有孩子在作文中运用了泰戈尔的诗句“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蜜的,但我更喜欢叶的事业。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阴的。”评讲课上,我大加赞赏:“这是课外阅读的功效!”这位小书迷得意但不贪功。同学们在向她投去羡慕目光的同时,也对阅读的妙处有了更多的领悟。

2.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好书”

2.1筛选读物。由于孩子年龄小,好奇心强,鉴别能力低,面对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或顺手拈来,或为稀奇而读,甚至读一些不健康的读物,这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为了给学生选好读物,教师必须博览群书,特别要广泛地认真阅读儿童读物。我们不但要向孩子推荐课外读物,而且要教给他

们如何选择一些思想健康、有益身心发展的课外读物。可选择与课文的作者、历史背景相关的故事,与课文内容、形式、写法相关的其他文章等,也可选择与自己年龄特点、认识水平相符的课外读物,亦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进行选择等。当然题材要广泛,小说诗歌故事童话科普作品等都应有。

总之,孩子读的应该是好书,有益身心的书。2.2指导方法。

2.2.1读一读。阅读的方法是很多样的。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诵读等方法都很重要。略读可以粗知文章的内容快速捕捉信息,在于发挥人的直觉思维。这种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运用很普遍的。而对于有反复咀嚼价值的段落,我们就可采用精读,把握它的结构,用词的严谨等。当然我们还应重视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品位语言、重视积累、培养语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诵读,就是熟读成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最终烂熟于心,不期然地背诵出来。俗语有“熟读唐诗八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些诗歌、儿歌、佳句很需要这种学习方法。在多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2.2.2写一写。“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内学习的读书方法,可以适时地运用于课外。读书不仅要边读边想,而且要边读边动笔,这样才有成效。所以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室可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可以摘录优美、精彩的词句、片断,编写提纲,写读后感等。课外读物如果是自己的,还可用笔把感触较深的地方圈圈划划,也可以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旁边加上批注,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得法者如鱼得水,无法者如瞎子点灯。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实践证明,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才能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读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把书真正的读好,读明白。

3.重视阅读评价,体验学生“读书好”

3.1对课外阅读要调控。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教师每晚布置一定的阅读量,规定阅读时间,让学生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阅读任务。

3.2课外阅读要评价。鲁迅先生说:“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的,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确实,阅读是一种很好的思维锻炼,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课外读物中有千千万万接触点与课堂所学知识是相通的。

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势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我们可在教学中,组织全体学生参加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赛诗会、演讲比赛、优秀作文展览、手抄报展览;组织

学生参加编演课本剧等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语文素质相应得到了发展。恰当的评价机制在活动中会激发强烈的成功欲,又会激发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乐于倾吐,如此反复,形成良性循环。孩子也在认识课外阅读,从中获得成就感。

篇8: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浅探

一.课堂———阅读起航的港湾

文学鉴赏是阅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媒介, 获得对作品中艺术形象及其艺术形式的具体感受和体验, 起于情感反应, 终于审美享受。课堂教学要立足文本, 引导学生“涵泳工夫兴味长”。大量阅读、广泛涉猎, 是怡养性灵、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从而实现语文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如果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那么我们语文老师真是“善莫大焉”。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 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自己多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语文老师, 书读得多, 气度非凡, 博学多才, 温文尔雅, 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很好的示范, 学生就会学习老师的做法, 自觉加强阅读。另一个方面, 课堂引导, 在讲课时, 给学生有意介绍一些名篇名著,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奉送真理”和“发现真理”之间的区别就在前者是“授人以鱼”, 后者是“授人以渔”。很多学生反映自己也读了不少书, 可是总感觉没有什么收获, 我觉得这可能是读书方法不对。比如在教学莎士比亚的名篇《罗密欧与朱丽叶》时, 我就从欣赏莎士比亚诗化语言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学会欣赏一篇文章优美的语言;在教学梁实秋的文章《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时, 我就从欣赏人物描写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学会如何欣赏生动的描写。

二.对话———阅读远航的风帆

“对话即是在认知和再认知学习目标中将教师和学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活动。”阅读是一个心灵对话的过程, 是一个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推进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 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的读书活动。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过程,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从作者那里听取故事, 汲取智慧, 获得感悟, 也一定有很多话想和作者沟通, 想和文本对话。这时就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这种表达的形式可以很多, 比如阅读过程中做批注, 阅读之后写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要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 开始不要求字数多少, 但一定要动笔。我也常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或做过批注的书借给学生看, 让他们学着去做, 这种有思考的阅读与消遣式的阅读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引领者, 由于自身知识与资源的优势, 对文章的解读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一些, 所以在阅读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帮助性指导:一方面向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目与文章, 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阅读收获和思想状态。当然, 这种指导不是居高临下的, 而是蹲下身子去倾听学生的阅读体验, 多去引导和鼓励学生的阅读。

三.写作———阅读引领的导航仪

我们在布置学生写作文时, 经常会发现一种现象, 学生开始写作时就会通过临时阅读来“找米下锅”, 尤其是那些平时不爱看书的学生, 最喜欢“临时抱佛脚”, 找一些优秀作文, 照着抄, 仿着写。发现这种现象以后, 我想与其让学生去找《作文选》抄袭作文, 还不如给他们提供范文让他们阅读, 然后仿照着写。作文讲评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也是抓学生阅读的一个好机会。在每次作文之后, 我都会从学生作文中选一些好的作文, 印发给学生, 让他们阅读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同时还会向他们推荐一些相关的名家名篇。写出优秀的高考作文是每个学生的最终追求, 因此优秀高考作文也是课外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常把每年优秀高考作文推荐给学生阅读, 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习他们的写作技法, 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知道优秀高考作文是有“书卷气”的, 他们都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厚积而薄发;也让学生真正明白读哪些书有用, 并且怎样把这些书应用到作文中。

篇9:简论高中语文课外阅读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外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推进,全国各省市在教育教学上掀起了一阵改革浪潮,在语文教学中,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适应时代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标准》前言部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指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很大的不同在于,语文课不仅仅是一门传授知识的课程,而更是一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门径和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忽视课外阅读想单靠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困难的,而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外阅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更是需要我们直视。

一、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

(一)升学压力导致缺少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经过初中三年学习进入高中后,学生面临的最大压力由中考变为高考,而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之下,大部分教学都围绕着高考来进行。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受到部分教师、家长、学生的忽视。面临升学压力,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不是课本、不是教材而是各种各样的练习册。以重庆普通高中为例,高一分文理科之前学生学习的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八个主要科目,在八个科目之外还要有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就时间分布而言,高中学生百分之八十的时间被课程安排所占据,在周末学生时间也被各种作业、补习班锁占据,剩余百分之二十的时间还要用于各种生活琐事,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时间不够用,基本无法安排时间进行课外的阅读。

(二)课外阅读低效甚至无效

笔者通过对部分学生经行访谈,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了解到。在少部分有时间经行课外阅读同学中,课外阅读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造成低效和无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个方面,首先是阅读时间不够充裕,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基本处于“浏览”状态,并未对阅读文本经行细读精读;阅读后未进行总结和反思,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学生缺少时间和兴趣对阅读问题进行总结性的反思。

(三)阅读内容不适合青少年学生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的阅读文本主要来自于网络,大部分以“玄幻”“言情”“武侠”为主,只有极小的一部分阅读中外名著。来源于网络的阅读文本,尤其是充斥着暴力色情的网络文学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部分教师个人素质不高,学生缺乏起码阅读方法、习惯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许许多多认真教学、努力育人的语文教师,但其中也有一小撮人并不具备语文教师资质的教师。个别语文教师本身缺乏语文学习、教学的素养,这样的情况尤其表现在部分欠发达地区的落后学校中,教师无法给予学生相应的阅读指导,使学生不懂如何阅读,导致学生课外阅读效率低下。

二、关于课外阅读的几点建议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课外阅读“腾出”时间

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时间,不必将全部的时间用于课程教学,还当留出一部分学生进行适当的自主阅读,以弥补缺少时间进行阅读的缺憾,在时间上保证学生能够参与自主阅读。合理的组织课堂之上的课外阅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二)多方面解读阅读文本,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内心深处迸发出“要读书”的内驱力。因此,对于一些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文学作品,但它们的确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很有帮助,这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在引发阅读兴趣上下功夫。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风格、个人魅力等因素都影响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个人知识、经历有限,无法对文本进行多方面解释,教师就当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文本进行细致讲解,让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兴趣,课外进行主动阅读。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就需要教师仔细描摹图景,将感情融入诗意的语言中结合自身经历向学生讲解文章,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三)选择合适阅读文本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中说:“学生在一段时间里专注地读好一两本书,会终身受益。”这一表述是针对选修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方式而言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是有明确指向的。自2010年重庆实行新课改后,大部分学校开始使用新教材,高中人教版新教材将语文教材分为了“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选择合适阅读文本进行推荐,让有兴趣进行课外阅读的同学能读到好的文本。例如在《必修2》中讲了《诗经》的《氓》和《采薇》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古诗十九首》这种篇幅短小适合学生阅读的篇目;而《必修3》中学习了宋词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推荐与语文学习相关的书目。在实际情境中,推荐书目不宜过多,教师应当把握尺度,推荐的书目既要“经典”又要“短小”。

(四)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五四以来的国文科的教学,特别是中学里,专重精神或思想一面,忽略了技术的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和运用文字能力没有得到适量的发展,未免失掉了平衡。”这是叶圣陶对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重思想教育而忽视技术训练的概要评价,其中着重指出了学生因了解和运用文字能力没有得到适量发展而形成的失衡现象。这里所谓的“技术训练”指出语文教学中应适当重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是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终身学习的基础。表明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文字能力,這一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学生的这一能力较弱,就会制约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文字能力与思想能力都应有可操作的训练模式,课外阅读也是这样。落到实处上,教师应该对课外阅读的内容、方法、评价、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上一篇:暑假学生学习计划制定下一篇:部编小蝌蚪找妈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