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小平您好》有感

2024-05-25

观《小平您好》有感(通用10篇)

篇1:观《小平您好》有感

观《小平您好》有感

有这样一个人,他身高不高,却挑起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重担;有这样一个人,他三次被打到,却又三次站了起来将中国经济引向新的起点;有这样一个人,他说话不多,却字字珠玑掷地有声。他就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带领全中国人们走向富强的领路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邓小平始终在中国解放及发展的道路上上下求索着。然而道路注定是不平坦的。但华山再高,顶有过路。邓小平总能沉着地面对着眼前的困难和挑战以惊人的胆识和魄力带领全中国迈过一道道坎儿不断向更高处迈进。

战争是残酷冰冷的,但经过战火洗礼和战争锻造的邓小平,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他身上所散发的瑰丽色彩,足以我们长久不衰地兴叹。战争时期邓小平显示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在革命斗争时期,曾指挥过百色起义、左右江战役,两次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多次出席党的重要会议;自抗战开始,更是与刘伯承合作,去的了卓著战功;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委,淮海战役时受毛泽东之命任二野、三野两大野战军联合组成的前敌委员会的书记,后来就连毛泽东都说说“能指挥两个野战军的,只有小平”。

中国解放以后,邓小平的道路依然充满坎坷。每当人们提起时总会用“三起三落”来形容邓小平后来坎坷的经历。可事实上何止“三起三落”,而是风浪不止,起落难停,让起就起,让落就落,任凭起落。而他在大起大落中“胜似闲庭信步”随着起起落落,年华流逝,他终于落定潮头,双手紧握勇往直前的方向盘。而事实和历史也证明:邓小平是对的。

邓小平在第三次“站起来”后认真总结了历史教训,从毛泽东晚年失败的旋涡中“脱颖而出”,站在处于风口浪头的航船的舵位上,高瞻远瞩,窥测到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前进的正确目标,以惊人的胆识、魄力,满舵前进,带领全中国人民“走进了新时代”,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明媚春天,向世界讲述了一个“春天的故事”。

邓小平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人民的儿子”,是邓小平对自己的定位。一个谦逊,朴实却又光辉的称号。“人民的儿子”不管是“起”还是“落”,心里总有股莫名的激情,没有私心杂念,为人民的安康生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这个民族不再沉沦、落后和挨打,他把毕生的精力,智慧和心血都献给了人民。

而今斯人已去,他留给我们的又何止如今的幸福生活,更多的是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无论人们对他评价如何,我始终相信“知我罪我,唯其春秋”历史会昭示这个人们儿子的一切。

不想说太多的话语,只想从心底道一声:小平,您好!

篇2:观《小平您好》有感

还记得在初中历史课本上见过“小平您好”这四个大字,而他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只不过是一幅照片,一个称谓而已,老人的名字,在我的心中,只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曾经的国家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在观看过《小平您好》这部纪录片后,才发现“小平您好”这四个字是那么的平凡而伟大,那么的亲切而庄重,这里面承载着多少普通老百姓对于这位老人的尊敬与爱戴,敬仰与祝福,这部片子,也使我对这位老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我对这位伟大老人的敬仰之情也愈加浓烈了。

毛泽东称赞邓小平是一个难得人才,的确,他是一个难得的将帅之才。1929年,25岁的邓小平便在广西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是八路军的创始人之一,随后他他指挥的军队千里跃进大别山,参加淮海战役,入藏作战,无不显示了他的指挥才华。外媒称他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老人自己也曾说过:“如果政治上有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话,我想我是要拿金牌了。”老人拿这块金牌当之无愧。他的政治生涯,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与磨练,挫折与坎坷。1933年因反对博古等人的“左倾冒险主义”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遭批斗进了监狱,到1935年遵义会议的启用,从1966年文革中作为“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到1973年恢复邓小平的中央工作,从1976年全面整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违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四人帮发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而被打到,到1977年党的十届三中全会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三落三起的政治命运谱写了一个老人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

从老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乐观主义,在孙子们问起他长征是怎样过来的时,他的回答是三个字“跟着走”,当问起当年太行山的生活时,他的回答是俩个字“等待”,当问他第二次被打倒时在江西是怎么过来的时,他的回答又是两个字“等待”当1977年毛泽东再次接见他问他的感受时,他的回答还是两个字“忍耐”。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乐观主义,还有他那简练务实的风格。

在文革整顿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让我们领略到的是老人的大胆,老人的魄力,老人一颗如青年人般年轻的心,在1984年视察深圳特区时老人曾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1992年南巡讲话中,老人又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种信仰,没有一种敬仰,就走不出一条好路来。” “你们胆子要再大些,思想要在开放些,步子再迈的大些。”

老人同时又是具有独特智慧的。经济特区的建立,在面对台湾和港澳问题时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无不印证这这位老人的睿智。老人一心爱着祖国,爱着人民!为了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他有成立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建立了领导干部退休制度。他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片中的老人也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他对孙子和蔼可亲,关怀备至。他热爱体育运动,热爱足球,对中国的足球事业充满了希望,他曾说: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在他退休后的第一个春节,他和家人一起围在电视机前其乐融融地看当年的春节联欢晚会

篇3:邓小平的改革观探析

一、邓小平改革观形成的依据

邓小平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带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一起走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矛盾而提出的巨大改革措施。自此, 改革开放就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过程中的主题, 为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提供了关键的解决方法。因此, 邓小平的改革观提出的总依据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矛盾。事实上, 在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之前, 我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并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和教训。因此, 邓小平就强调说:“我们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准确把握好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 并正确认识到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 这样才有可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少犯错误或者不犯错误。

邓小平的改革观坚持了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 牢牢且准确的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定位这个核心问题。因此, 他指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即不发达阶段。我国的一切决策与方针都应该基于这个实际情况。因此, 邓小平的这个科学论断, 实际上就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提供了总依据。这是邓小平从对国家和人们的根本利益出发, 凭借着自身非凡的智慧与宏大的气魄, 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探索出一条初级阶段的改革发展道路。因此, 我国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指出了, 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依据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邓小平改革观形成的条件

任何一种改革都不会是独立完成的, 它需要外在有利环境与条件提供一定的保障。首先, 邓小平的改革观中提到的外在条件就是要处理好改革与开放的关系。邓小平认为, 中国的改革与开放是同步进行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开放也就意味着改革。从经济政策方面来说, 改革就是对内搞活, 对外开放。中国的改革不可能关起门来搞, 必须面向开放的世界搞, 这样, 才能够让中国很好的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当中去, 才可以吸引国外资金、技术与人才到中国来, 也才能够为国内改革与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否则, 改革就很难开展下去。因此, 邓小平的改革就包含了开放的含义。其次, 邓小平的改革观认为要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由于我国的改革缺乏现成的经验作为参考与指导, 因此, 改革具有实验性特征, 必然会遭遇到很多不可预见的问题与风险, 如果处理不当, 很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 反而会阻碍改革的顺利开展。由此说来, 邓小平认为我们的改革必须处理好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在邓小平看来, 改革最大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好稳定问题, 必须确保在稳定的政局和政策下开展改革工作。此外, 邓小平的改革观还认为要处理好改革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发展, 要把发展作为改革的硬道理对待与实施, 当然, 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协调好改革的力度以及社会承受能力。

三、邓小平改革观形成的必然性解析

邓小平的改革观提出并不是偶然行为, 实际上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 它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首先, 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可靠的指导思想与成功经验而出现了一些错误, 一度曾引发我国经济社会到了崩溃的边缘。面对那样的情形, 邓小平意识到,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改革发展的道路, 否则, 照搬别国的模式, 反而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也就是说, 邓小平的改革观是对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后做出的必然选择。其次, 邓小平的改革观也是顺应世界现代化发展趋势做出的必然选择。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政策, 就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出发, 吸取了世界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并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现代化水平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 带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时代紧迫感, 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出路。此外, 邓小平的改革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过程中,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曾经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偏差, 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因此, 邓小平适时的拨乱反正, 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为社会主义改革扫清了认识障碍。

四、邓小平改革观形成的内涵解读

1. 改革的基本性质与根本目的

邓小平的改革观认为, 改革是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自我完善的机会, 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障碍。对于中国来说, 可以说是第二次革命。这就是邓小平同志对于改革目的作出的精辟论述, 规定了改革性质是并不是推翻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而是对旧有体制的根本性社会变革, 会引发整个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以及人们思想观念方面的巨大变化。邓小平认为, 他提出的改革并不是要搞资本主义自由化, 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的基础上,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之下, 大胆又慎重, 积极稳妥的推动改革的实施。那么, 在规定了正确的改革性质之后, 邓小平又提出了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 改革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邓小平的改革观中提出了中国改革应该是一场和平且渐进的革命过程, 秉持着小心谨慎的科学态度。这与国外改革步骤与方法截然相反, 也取得了根本不同的结果。邓小平的改革, 他是在见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遇到的一些挫折和失误以后, 基于我国实际国情开创的一条全新的改革开放道路, 是对传统的根本性改变。在他看来,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切不可盲目的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 因为我国有着自身特殊的国情, 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改革发展道路。因此, 邓小平提出的改革之路是一次没有先例可循的探索之路和实验之旅。在邓小平看来:中国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 需要我们摸索着前行, 并且在前进过程中必然会犯一些错误。这也就是说, 邓小平承认在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挫折, 但是, 只要尽量选择合适的时机与方式就可以把改革搞的尽可能的稳妥些。邓小平同志把此次改革比作是“摸着石头过河”, 很多学者都认为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减少错误的较为理想的理论, 具有方法论意义。因此, 我国改革之路, 基本上就是遵循了这样的理论模式, 由易到难, 先试点再推广, 逐步实现了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的过渡。这种改革避免了较大的社会震荡, 有利于化解改革带来的各种潜在风险, 是一种稳妥的改革方案。

3. 改革的实施主体与成败的评判标准

改革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实施主体:在中国, 邓小平认为改革需要有两方面的实施主体, 一方面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另一方面就是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和大力支持。首先, 中国的改革, 必须要有一个绝对的权威作为改革领导者与实施者,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它在中国有强大且具威望的执政地位, 能够应付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抵触情绪和抵制行为, 确保中央在改革过程中的权威性。应该来说, 邓小平的这种观点是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 即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领导者, 改革就必然要在它的正确领导下逐步推进。其次, 改革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和大力支持, 不能片面强调中央的集权而忽略了人民群众的权利。因此, 邓小平认为, 中国的改革要充分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进来, 让其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才能够在群策群力中实现既定目标。那么, 邓小平认为, 改革成败的判断标准就是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评判标准, 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摘要: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已经是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其中, 邓小平的改革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是邓小平基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的中国改革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方法, 主要运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最终形成了邓小平特有的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它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

关键词: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改革观

参考文献

[1]陈贤忠, 汪青松.邓小平理论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邓小平文选, 第2版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邓小平年谱 (1975-1997)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篇4:张誌:见证“小平您好!”

这个谁也没有想到的瞬间,被《人民日报》的一位摄影记者忠实地记录下来,最终定格成为世界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种标志。张誌恰好就是标志性事件中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历史差一点改写

“北大人都挺‘神’的吧!”一身休闲衣着打扮的张誌,说话的神态跟历史照片上的他一样年轻,一样的充满激情。

“谁也不知道这件事会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至少当初我们在做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有想过。”张誌说这事纯属偶然。

1984年9月,21岁的张誌是北大生物系大四学生。当年正值隆重纪念建国35周年的庆典活动排练期间,为了将游行庆典搞得有声有色,张誌和同学们一起辛苦地排练着队形和动作。快到庆典的那天,领导要他们搞得活泼点,表现出学生的气质。于是,大家就忙着做花束,以便烘托气氛。这时张誌下铺的同学因为有事晚回来没有做花,就到处找人帮他做花。

“谁还帮他做呀,大家都累死了!”张誌爽朗的笑声,把记忆拉到了那个创造历史的前夜。

“有同学说就咱们自己写个标语吧,可是写什么呢?我们大家当时都特别感谢小平同志,因为就是他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然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于是大家就决定围绕小平同志写点什么。可是,大家讨论来讨论去,都觉得不能很准确地把握小平同志的称呼。”

“刚开始写的是‘邓小平同志’,但做标语底衬的床单就只有2米,做成条幅一折,再一扎,字又不能太小,就写不下太多字,只能写4个。想来想去,觉得‘小平您好!’比较合适。要是床单大点,估计历史就要重写了。”张誌的笑声让记者一时不能相信这是历史的再现。

这个做好的条幅,被很保密地收藏起来。张誌说:“当天知道这件事的人总共不超过20个。班主任、带队老师那时肯定不知道。”因为不能随便乱带东西,第二天,他们就穿着实验室里的那种白大褂,把条幅夹在腋下,非常保密地就带进了游行庆典现场。

“其实当时我们根本就没有想过什么风险的事,就是敢干、胆大,话又说回来,改革开放很多人冒的风险比我们这事大得多啊!这实在不算什么。条幅当时就藏在一个矮个儿的同学那里,不扎眼。当我们学校的游行队伍走到天安门时,由他传过来,几个高个的同学‘咵’地一声,就把条幅给拉开了。我们就在那儿朝向天安门欢呼,一下子队伍就乱了。听说,当时的电视转播镜头都已经拍到我们后面的队伍清华方阵了,又赶紧拉回去。所以才有了这段短短的历史镜头的存在。”虽然,张誌极力控制自己的语速和语调,但依然能感觉到在多年以后回忆起那段往事的激动。

“毕竟是违反了纪律,队伍跑过去了,我们就把条幅给扔了。特可惜,真的特可惜……”张誌再次强调,他不是这个条幅的“主谋”,他是参与者,见证者。

“这事过后,学校对我们比较宽容,我们什么也没有受到影响,既没有正面影响也没有负面的影响,这只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大家觉得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了。当时那句话喊出了老百姓对党、对国家的热爱!最主要的是表现了大家欢天喜地的一种改革开放的精神,代表了人民的心声,改革开放的心情。”张誌说。

“三级跳”的承诺

“其实,‘小平您好!’这件事以后大家该忙什么还是忙什么。后来很多同学都出国了,我之所以没有出去,也是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要不,可能现在也不会有金豪制药公司了。”

改革开放前,张誌的父亲在交通部工作,母亲在中科院工作,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因为下放的原因,张誌出生在天津。小时候,他家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没有太多的细粮供应,经常吃一些“拉嗓子”的高粱米,偶尔和母亲去野外挖野菜充饥。张誌的右腿关节炎,就是和父亲住在的工棚里给冻出来的。

“母亲心脏不好,身体很弱,父亲一周才能回来一次。所以打小我就自己烧菜、烧饭。第一次,我淘米回来准备煮饭。妈妈问我为什么米就剩这么一点了,我说不知道。后来发现大部分的米都被我淘到水池里去了。家里洗被单,我年龄小没劲,就用脚踩,再和妈妈一起拧干被单……坦率地讲,那个时候感觉气氛很压抑,没有什么出路。‘成份’不好,没有机会考大学,只是受家庭影响,一直坚持好好学习。”张誌想起了他16岁时过世的母亲,回忆起那段岁月,很是感怀。“所以我很感谢改革开放,很感谢小平同志!”

终于有一天,张誌感觉不一样了。他发现,父亲在辅导别人准备高考了。“那是1977年的事了,家里人告诉我可以考大学了,感觉真有出路了。说实话,表面上看来恢复高考是给青年学生一条出路,给广大知识分子一条出路,实质上这是给中国一条出路。”1981年,18岁的张誌顺利地考上了当时的热门专业,北大生物系。

1985年,张誌北大毕业后去中科院读研究生。1988年,他被分配到北京市科委工作。

这时,原先的很多同学都出国了,而张誌却留了下来。“我没出国,有客观因素。不论任何人,时代都会给你机遇,就看你能不能抓住,而且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条,不必非要模仿别人怎么样!再说改革开放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我准备自己做一番事业。”

“当时的研究所既搞研究又搞经营,而政府的体制不适合做小企业,特别不能做竞争的高新技术企业。这是最主要的辞职原因。从个人角度来说,也是很不顺,很多阻力。比如说借本书,开个介绍信都很费劲。还有你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很可能因为某一个人的关系就被全盘否定了,这怎么可能搞创新。而我怎么办啊!不能就这么荒废了吧!还是想做点事情。其实当时不离开科委也可以,也有可能做一个部门的主管。不过,当时我就认为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是对改革开放的支持。”于是1992年,张誌把房子退了,把公职辞掉,彻底“下海”了。尽管单位领导一再暗示他可以接“总工”的位置。

张誌说自己是一个比较喜欢思考、比较谨慎的人。在外人眼里,辞去这么好的工作很冒险,但他一点都不觉得。“对自己比较有信心,就是到最差的地步,我还能到外商企业做翻译。当时连大学生都很少,更何况研究生创业的就更少了,这也是种优势吧!”

1993年,张誌在一间很小的平房里成立了只有两个人的金豪新技术有限公司,把研究艾滋病检测作为企业的重点发展方向。“这个公司的成立,也是改革开放成就的一个表现。当时是不允许民营或私营企业进入制药行业的,而且没有产品的批文就不能批准建厂,没有建厂就拿不到生产许可证,没有这个就不受理生产文号的申请。于是,有的领导就帮我想了些办法,先上新药审评会,顺利通过审评后,给我们开了绿灯。”

当时,研发工作非常辛苦,张誌每天都要从早到晚地工作,实验的废弃物,成麻袋地装运。“生物科学就是这样,就得靠实验结果来证明。不过想起这一跳确实有点惊险。”

原来,金豪公司虽然很小,但实验的材料却很贵,总体花费近一百万元。对于只有10万元的张誌来说,无疑就是天文数字。没有办法,他从父亲那里借钱,并由父亲出面做担保向很多朋友借钱。“做事情只要看准了,就去做。外人看很胆大,其实只要你心里有数就行。因为所有的风险都是在你自己承受的范围之内。你不可能所有的事都做成,那还不成神了!”

完成了这惊险的一跳之后,张誌的事业开始走上了正轨。1995年,金豪公司就推出了“间接法HIV+2型抗体酶免诊断试剂盒”,并获得批准文号。此后,金豪公司一年一个台阶,2001年,金豪公司在同行业中已经排列前两名了。

2000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张誌在北京惟一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看中一块地,想建厂。但是当时的金豪公司只有200万的现金,而建厂要花好几千万,如何跨越这个难题,真正实现实质性的一跳,张誌确实费了很大的心思。

“200万去盖楼,的确对资金谋划要准。算笔账,地款是要先给人家,电梯要全款,最后只剩下100万就启动了这个楼。另外,装修要花一千多万,总共算下来要花2800万,而当时这个企业一年大概有300万的盈利。所以我只好将有些东西分包了,有些项目自己主持,特别累。最多时,有二十多个施工队同时开工,我就在这儿指挥。”张誌调侃说,那个卖电梯的公司一分钱都不让,以后再也不找他们买了。

“公司的每个角落都倾注有我的心血,真是累死人。比如说走廊上的顶,管道怎么铺,有些人比较懒,也不管别人,‘咵’地就给装好了。后续工作的人一看没法弄就来找你了,然后你就得想办法,要想改就必须再给钱。于是我对于工程总结了两句话——工程一定会有问题的;问题一定是能解决的。”

现在,金豪公司在张誌的带领下,已经研发出多项基因工程抗原和单克隆抗体,先后成功研制了传染病系列、肿瘤系列、生化系列、血型系列等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张誌也通过这“三级跳”继续着当年呼喊“小平您好!”时的激情。

我赶上了标志性的年代

青联刊:“小平您好!”可以说让历史记住了你,现在你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的负责人是否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体会?

张誌:我上大学每月家里只能给10元钱,学校14元的助学金,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但跟以前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了。不到16岁时,母亲就去世了。这让我对人生的看法、人生价值的看法,对生死的看法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小平您好!”,做过就做过了,就是一段历史,是别人怎么看的问题,我没必要天天挂在嘴上。我们的做法是恰恰把人民的心声喊出来,仅此而已。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同时,我有一颗感恩的心,改革开放能够使我有机会给社会做点事,给我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物质上的收益,名誉上的享受,更主要的是,我的一生能给社会做点贡献。“小平您好!”成为历史的标志的时候,是大家的关注,不是自己觉得自己是一种标志。主观上来讲,你为社会做出贡献,大家自然能记住你。

青联刊:你做企业就是为了感恩于改革开放?

张誌:人这辈子能给社会做“一件事”就不错了,做“两件事”已经很好了,做“三件事”那简直就是凤毛麟角了。人一生的社会价值,是要给社会做些贡献,至于其它的都是外界评价了。

回过头来讲,人的归宿都是一样的。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你要好好地体会这一过程,磨难、挑战,都是生命赋予你的财富,同时你给社会做出什么,才会不枉费这个过程。历史给你所有的机遇,你就好好把握吧!

从企业来讲,把事情想明白,就去做好,赚钱是自然的事。你给社会创造价值,人家为什么不认你呢?做人,首先就是诚信的问题,其次是你的沟通方式别人要能接受,再好的人沟通的方式不对,也会影响到工作。最后要有自己的专长。一定要有,要给社会、给合作方提供价值。

现在中国很缺少企业家。科学家挺多,但真正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不多,这不是科学家要做的事;二是做企业家很难,我们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培养企业家的土壤不是很好,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家来说更是如此。很有限的资金看你投在什么地方,如果没有长远的竞争力,就会走上了“杀价”的恶性竞争。从战略的角度,怎么提升品牌的价值,提升给社会、客户提供的价值,这是关键。

青联刊:你将如何面对2008年这个标志性年份呢?

张誌:生命对我不薄。说起“小平您好!”和2008年奥运,我还真有点得意!几代人才能碰到一次的标志性年份都让我赶上了。

我现在做的艾滋病检测、生物安全检测、血型检测等,在奥运期间都将得到运用。这一点我非常高兴。以后,我要做两个层面的事情,首先说对北京市。北京有应急系统,我希望让它更充实,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我们能及时地检测出来,将来如果做成就可能成为一件大事。对国家安全,对北京市安全都非常重要。其次,我要提升行业产业的竞争力,通过国际化战略,达到提升竞争力的目的。虽然我们的企业还很小,我希望我们的企业成为一只小鹰。战略上,鹰飞的高、行动自由,看得远;战术执行上,它是一击而中,看得见要抓得住。我们正在谋划国际化、综合一体化的战略。

有人将商人分成两类。一类是创造价值,一类是分配财富。我很难定义自己是不是企业家,这得别人来评价。不过,以前我的专长是技术,现在我希望自己能做个优秀的企业家,为社会创造财富。

篇5:观小平小道有感

人的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紧张,低潮不过分颓废,就好了。

——《傅雷家书》题记

人生起起落落,生活悲喜无常。在人一生的道路上,伟人邓小平也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第一次是年轻时因支持毛泽东的观点而被批倒,被称为“毛派骰子”,随后便被起用担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第二次是因“刘少奇事件”被牵连,由总书记变成第二号“走资派”,下放到江西进行劳动改造,3年后才恢复职务;第三次是1975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时再一次被打倒,文革结束后,才有被启用,此时他已经73岁了。而《小平小道》正是由邓小平第二次被打倒下放江西而产生的,它记录了小平同志3年来的足迹。

5月24日,是个很好的日子,这天我们步行来到了小平同志工作过的地方,参观了“小平小道”。当我们踏上这个邓小平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崭新的大门让我们难以想象当时的样子。走进之后,映入眼帘的是小平小道纪念馆,大厅里是小平与工人在一起时的石像,里面有各种对小平同志的事迹描述和对小平同志的处分文件,以及小平同志赠给工厂的卡车,客车。另外,还有小平同志的工作服和工作器具以及小平同志收到的礼品。再往里一点,看到的是一排排土坯房,已经染上了岁月的痕迹。看着这一幕幕,难以想象邓小平曾经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工作过。对于生活在相对优越条件下的我们来说,邓小平当时怎么熬过那一段岁月的,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据导游介绍:当时的车间主任考虑到小平同志已

是65岁的老人了,就安排他干点比较轻的活,先是让他用柴油清洗小配件,可老人的手不停地发抖,于是就改让他看图纸,可老人眼睛已经花了,不太看得清楚,于是老人便主动提出干一些体力活,就是站着用工具,将比较粗糙的小配件打磨光滑。早上八点上班直到晚上六点下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干了三年多。刚开始时,小平每天从住的地方步行到工厂需要半个多小时,并且还得经过一个人多且杂的汽车站,于是,从考虑到小平同志的安全出发,工人师傅们便从工厂后门开辟了一条径直通往小平住处的小道,即世人所称的“小平小道”,这样,小平同志每天上下班步行只需十几分钟就到了。站在朴素又平凡的小平小道上,我仿佛看见了一个65岁的老人穿着青色的工作服,缓缓地走在小道上,他坚毅的脸庞又多了几条皱纹,略显疲惫,可以明白生活对他肉体的摧残,但明澈的双眼让人觉得他焕发出新的风采。政治上的落败没有击倒他的信心;长期的劳动并没有磨去他的志向,反而更加坚定。就是在这样一条杂草丛生,有曲有折,和老百姓庄稼地紧紧相连的平凡小道上,小平同志构想出一条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亿万中国人带向富裕之路,使中华民族从此走向富强的康庄大道。

篇6:观邓小平有感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我看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后,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深深地被这句话感动着。影片以访谈和追寻临时遗迹的方式,向我们再现了邓小平不同寻常的一生。纵观邓小平同志的一生,也是纵观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成就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从早年去法国留学岁月,到觅雪大别山,再到三起三落;从保护科学家到恢复高考;从改革开放到深圳再演绎春天的故事以及为了高考回归与撒切尔夫人谈判,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风云中深思熟虑,不露身色,决策往往出乎常人预料的政治家风范。

----少年时代

通过观看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第一集,我们了解到少年时代的邓小平不仅聪明好学而且有了朴素的爱国思想,五四期间年仅十六的他便同全校同学一起参加了抵制日货的活动,通过比较思考他逐渐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并于1920年9月11日远赴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做苦工,艰难生活没有压垮这个有着坚定意志的少年,忍常人只所不能忍,做常人不敢做之事,积极参加共产主义事业。回想那时的我们,正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不谙世事,尽情享受着我们的少年花样年华。由此,对于那时的邓小平,我们不得不深深地感慨,这时怎样一种爱国情怀,才让年仅十六岁的邓小平,毅然决然的踏上异国之旅,独自承担人生道路上的酸甜苦辣。----战争年代

回到祖国后,他在危机重重的大上海做地下工作。在白色恐怖下,共产党员团结一致,勇于为为革命事业献身。后来年轻的邓小平,由于他头脑机灵,工作稳重踏实被派往广西做工作,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诠释了邓小平的戎马生涯。面对敌人精良的设备与众多的人数,勇不畏惧,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以寡敌众,以智取胜。在长期的战争年代,邓小平战功卓著,充分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领导天才。

----三起三落时期

第一落一起1933年被临时中央政府打成“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邓小平从中心县委书记第一次被打倒撤职下放,派到乐安县南村区当巡视员但邓小平数次据理陈述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用大量活生生的事实说明他在会、寻、安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不管他们怎样残酷斗争采取什么措施,他坚信执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正确的就要坚持。他那坦荡的胸怀,革命的智慧和胆略,不畏强权让我十分敬佩。尽管下放,但还到各个乡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帮助下面出主意,开展各项工作。他的这种能上能下,对中共的事业兢兢业业,忍辱负重的非凡气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夏天,邓小平就告别宁都,到瑞金当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去了。

第二落二起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斗争的矛头就集中到

了刘少奇、邓小平的身上。邓小平被扣上了“中国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派”的帽子受到批判和斗争,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改造。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身处逆境不改其志,更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高贵品格。在改造期间,邓小平不论是数九寒天还是赤日炎夏,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一年到头不请病假,不请事假,总是按时到厂,按时上班,从不间断,从不无故缺勤。每次,一踏进车间的大门,见到工人第一句话是:“工人同志们你们早!” 到了工作台时,便脱去上衣,挽起袖子,立即聚精会神的干活。干活时,不讲话,不东跑西走,总是直着腰,钉在工作台前,双手紧握锉刀,以标准的姿势来回的锉着零件。他看上去是那么认真,那么全神贯注。看似十分单调的劳动,可他干起来却是十分的有滋有味,毫不厌倦。经他加工的零件,没有出过废次品。这是怎样一种高尚以及让人尊重的行为。他对中共的事业是多么的忠贞不渝,尽管目前又处在逆境,但他为共产主义献身的信念始终坚持不变。197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邓小平复出了!西方一家媒体就此形象地称他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

第三落三起 1976年,邓小平被指控为“天安门事件总后台”第三次被打倒,离他第二次复出仅三年时间。1976年,随着“四人帮”被粉碎,始终乐观地相信未来的邓小平,也迎来了政治生涯的又一次转机。正是他这种乐观的心态,是他一直站立在政治的舞台上,挥其所长,最终使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时期

文化大革命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邓小平勇于承担责任。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他以巨大的超人的胆识和勇气,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遗路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循序渐进,逐渐打开中国的国门,加强对外经济交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很大程度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无论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每当我们处于十字路口的历史时刻,及时给党和人民指明正确航向的,是小平同志;每当国内外的政治风云的剧变引起人们忧虑和困惑的时候,能够高吮远瞩、玻除迷津,使大家头脑清暇、心明眼亮的,还是小平同志。

邓小平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财富,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永不放弃,执着的追求自己理想的精神。由彼及己,像邓小平一样,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摆正心态,面对挫折时不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从中吸取教训,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历练自己,从而使自己更加的强大起来,这样才是真正的生活的智者。我们不仅要看到邓小平在正确领导使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国力增强等政治上的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还要看到他的坚定的信仰,执着的追求以及他的思想、做人原则、面对失败的态度等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发。我们要学会将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合理的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与工作中,乐观的面对一切挫折,并从中吸取一定的教训,但永不退缩,坚强勇敢的走下去,这样,我们一定会拥有更多人生中美好的东西,我们的人生也将会更加的精彩。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这是邓小平同志的话,成事在人,而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而我们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也在于

我们自己,在现实生活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看完纪录片,那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久久的在我的脑海的中。。。

组员(分工):

篇7:观电影《百年小平》有感

最近看了电影《百年小平》,该影片对我的影响很大,以前只知道邓小平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有着闻名的三落三起,但是其中的具体细节还是不得而知;以前只知道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但是其中的发展过程还是不得而知,甚至还错误地认为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是邓小平同志一下子就提出来的;以前只知道同志为了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作出了很多工作和努力,但是不了解其中的坎坷和曲折。总之通过电影《百年小平》的观看,我更全面的认识了邓小平同志,更加详细的,具体的了解到了他的政治生涯中的三落三起,也正是从这部影片中,我感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超人的敏锐和超前到洞察力,也正是从这部影片中,我更全面的了解了邓小平的生平事迹,更加佩服他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的坚定立场,更加为他的为人气魄所折服。

在香港问题上与他针锋相对的是在国际政坛中有着“钢铁妇人”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但是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唇枪舌战后,最终这位钢铁妇人还是被折服了,我国也顺理成章的取得了在香港问题上的全面胜利。

除此之外,邓小平同志在政治生涯中的拼搏精神激励了我:年轻的时候就打出国门,来到了法国,与一批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后来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又被迫转移到莫斯科,从此开始了认真系统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为日后遭中国共产党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建国后又遭到了三落三起,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中国走向实惠主义现代化的推动者,走向世界的开拓者。

我要以邓小平同志为榜样,努力学习,发挥党员的表率作用!

汇报人:xiexiebang

篇8:痴心雕刻“小平您好”

刘安文家住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他的童年很不幸,3岁时患了小儿麻痹症,不能行走,每天只能拖着残腿在地上爬,所以从他幼年起,便对亲密接触的泥土有了深厚的感情。刘安文也遗传了搞艺术的父亲的天赋和灵性,他在很小的时候,就会用泥土搓捏人和动物以及一些物品,看着心灵手巧的他这样爱好艺术,父亲决定教他学习舞台美术。1991年,刘安文来到深圳,开始了边打工边学习艺术的生活。在深圳市书画院,刘安文尽情地吸吮着艺术的营养。同时,生活的巨变又带给了他强大的艺术冲动。巧的是,1992年在深圳街头,刘安文有幸目睹了来此南巡的邓小平的伟人风采,面对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刘安文一下子有了灵感,他决定在自己艺术水平到达一定程度后,为邓小平雕像。

刘安文是一个做事情特别执著的人,对于心中定下的目标,他从不轻言放弃。从此,他一边打工学习,一边收集有关邓小平的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一有空闲便认真研究,仔细揣摩,来把握不同历史时期邓小平的形象特点,他还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雕刻技艺。

从2002年初开始,刘安文开始制作邓小平雕像。到2006年末,在5年时间内,刘安文付出了全部心血,制作了从青年时期到晚年时期的50尊邓小平雕像,这每尊雕像,都是刘安文的心血结晶。这些作品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从作品数量上看,在国内外都是极为罕见的。刘安文还给每尊雕像起了贴切的名字,他把那尊邓小平和外孙子在一起看书的作品起名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把1984年国庆阅兵邓小平敬礼的雕像作品起名为“同志们好”,在这些作品中,比较大的就是那尊“百年小平”,作品中小平坐在沙发上,目光炯炯地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看着这些惟妙惟肖的作品,似乎我们就在伟人身边。

目前,刘安文还有新的打算,他想在经济条件允许后,继续制作高分子、仿真的邓小平雕像,同、时,他希望自己制作完成的这50尊邓小平雕像能在全国进行巡展,然后捐给有关部门。在目睹刘安文制作的这一尊尊邓小平雕像时,我们除了有深深的崇敬和怀念,还会被他的一片泣血痴情所感染。

篇9:观《邓小平》有感

小时候,就喜欢听一首歌《春天的故事》。歌中描述了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邓小平。

《邓小平》以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和历史镜头及其讲话录音,生动形象地显示了小平同志的光挥业绩和伟大理论,真实地再现了他作为我党第一代中央领导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人物的革命生涯与伟人风采。影片通过一帧帧精美而又不失纪实性的画面,再现了从文革之后到九二南巡讲话这段时期的历史。通过这部影片,我们不仅走进了这位老人,也走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走进了那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虽然它已逐渐变得模糊。

看完此片,我进一步从感情和理性上增强了对他的崇敬、赞佩和信赖。我在观赏过程中,时时为他那独特的人格力量和远见卓识所折服。“喜看今日路,胜读十年书”,这是邓小平同志在九四年观望祖国山河时发出的感概。看完《邓小平》这部电影,我的心情和所有观看者一样心潮澎湃,不由自主的对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领导人物肃然起敬,并心生崇拜和敬仰。

邓小平不仅有雄才伟略,而且坚持真理,用于否定错误的思想,坚决拥护“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7年他在和两位有关负责人谈话时指出:“两个 凡是”(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 始终不渝地遵循)不符合马克思主意,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更强调如果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那一年是历史 性的一年,因为许多学子都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十年文革把人笼罩在一片黑暗 恐惧之中,邓小平恢复了高考,犹如将人带出了黑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我们经常能听到的话,它是邓小平提出的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 富裕,就是这样的政策才有今天有“世界之窗”的深圳,才有今天经济辉煌的中 国,所以对于“社会主义现在花建设的总工程师”邓小平是当之无愧的。

在整个影片中,邓小平感到的是时间太短了,国家太落后了。他反复重复

这几句话,他恨不得一夜之间国家强大起来,富足起来。国家发展,长治久安,是一个民族的终身任务。危机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危机意识是一个民族保持上进不断努力的力量和基础。但这种意识不能只是领导者,必须成为民族意识。只有整个民族的意识提高了,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篇10:观《邓小平》后有感

《邓小平》以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和历史镜头及其讲话录音,生动形象地显示了小平同志的光挥业绩和伟大理论,真实地再现了他作为我党第一代中央领导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人物的革命生涯与伟人风采。看完此片,我进一步从感情和理性上增强了对他的崇敬、赞佩和信赖。我在观赏过程中,时时为他那独特的人格力量和远见卓识所折服。

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热爱我的祖国和人民。”尽管他有过几度沉浮,受过严重打击,但始终不改初衷,凭着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和对党的无限忠诚,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真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他以巨大的超人的胆识和勇气,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无论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每当我们处于十字路口的历史时刻,及时给党和人民指明正确航向的,是小平同志;每当国内外的政治风云的剧变引起人们忧虑和困惑的时候,能够高瞻远瞩,使大家心明眼亮的,还是小平同志;每当我们在征途中受习惯势力和历史偏见阻挠而裹足不前时,敢于敲响警钟,引导人们解放思想、冲破束缚的,仍然是小平同志。从支持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提出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到倡导全面进行体制改革;从首创沿海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4个城市,到推动上海浦水新区的开发、形成全才位开放格局;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中英谈判的成功,到胜利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等等。每一件都凝聚着邓小平同志宏伟的胆略、卓越的智慧和大量的心血。

《邓小平》给我启迪最深的一个镜头是:邓小平同志在1995年春节期问去上海,胃着严寒参观南浦大桥和浦东新区,当他目睹上海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时,不禁喜形于色,感奋不已。当下他对陪同的吴邦国同志语重心长地赞叹道:“喜见今日路,胜读百年书”并郑重表示“这是我心里要说的话啊!”当我听到这一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话语后,心灵猛然受到强烈震撼。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小平同志就一直思索着在我国如何建设社会

主义的问题,决心做好这篇大文章,完成这一功在当代、利及于孙的鸿篇巨制。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熟谙马列经典的小平同志,深知要做好这篇大文章的点睛之笔,就在于要回答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胜济。因为我们的老租宗马充思、恩格斯都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存在市场胜济。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后,从来也没有哪本马列著作承认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一百多年来人们习惯地认为,谁要是提出搞市场径济,谁就是离经叛道。加上长期以来的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潮,把马克思主义推向绝对化和僵化,一直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已使市场经济成为禁区,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但是,我们从纪录片中看到,一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邓小平同志,决心要大家“杀出一条血路”。他回顾了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和我国及当代各国经济实践中的正反经脸,终于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极大理论勇气和科学态度,创造性地提出和概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而以此为突破口开拓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学者时。就明确地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到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中国搞市场经济作了全面阐述为止,前后经历了十多年时间。他一面进行试验,一面针对各种偏见,不厌其烦地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好处,以消除各种误解和疑虑,积极加以引导,最终才让大家在事实面前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理论,形成全党的共识。1992年党的14大召开,终于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径济体制写进党中央的报告、决议和党章总纲之中,这时他才真是完成了他所撰写的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走上振兴之路的壮丽华章,完成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设计师的历史使命。真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透过纪录片,对小平同志的苦心孤诣和艰辛历程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当然,在我们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长期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决非易事。尽管道路正确,实践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转型时期还会有许许多多不和人意的地方,市场径济在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还会有种种负面影响。不过,这一切在历史长河中终究是暂时性。“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已经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正满怀信心地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蓝图而奋斗。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人生正处于关键阶段,我们面临很多的选择,我们会后怕,会迷茫。我们也许没有当国家领导人的天分与气质,但我们可以学习邓小平对待人生的态度,无论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可以乐观的面对,对自己抱有信心,对别人抱有信心,对社会抱有信心,对真理抱有信心。一个人,怕的不是没有智商,不是没有天赋,而是没有获取成功的信念。怕的是没有毅力,没有勇气尝试失败。邓小平不是神,他可以改变整个中国,我们就不可以改变自己所谓的宿命么?

上一篇:周易的文化价值下一篇:气象局2021年法治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