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贫困调查报告

2024-05-15

高职贫困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高职贫困调查报告

高职贫困生救助体系的思考

由于扩招、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及缴费上学制度等原因,高职贫困生人数迅速增加,已日益影响贫困生生活、学业、心理甚至产生社会问题,本文分析高职贫困生产生原因,目前救助机制的缺失,提出构建和谐校园下高职贫困生救助体系的几点对策.

作 者:黄汀  作者单位:长沙,湖南科技职业学院,410004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21) 分类号:G71 关键词:和谐校园   高职院校   贫困生   救助体系  

篇2:高职贫困调查报告

在高校资助体系中,除了要关注孤儿贫困生,另一个群体——单亲贫困生,也需要被重点关注。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单亲贫困生常常会有学生辍学、违纪等情况出现。对这一群体的资助,除了物质经济的资助,更重要的是辅以精神心理方面的资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高职院校单亲贫困生资助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单亲贫困生资助体系

在困难学生群体中,有一个群体需要高职院校资助部门重点关注——单亲贫困生。

单亲家庭,这一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早已成为普遍现象,单亲贫困生,主要就是指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家庭情况为单亲的这一部分。

笔者对江苏多所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资助情况进行调研,着重分析了单亲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现状,以下就高职院校单亲贫困生资助体系进行论述:

一、高职院校单亲家庭贫困生现状

以苏南高职院校为例,2006年单亲家庭贫困生的比例约占贫困学生的6%,这个数据到了12年,已经上升为11%。这些学生大多来自江苏北部经济落后地区,家庭经济基础本身较差,再加上家庭的变故(家人去世或者家庭结构解体),经济情况更是火速恶化。另有一部分单亲贫困生,虽然来自城镇,但是家庭要么因病致贫,要么本身就属于低收入家庭。这些学生,进入大学,一方面要承受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物质以及精神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家庭变故带来的心理创伤。双重压力之下,单亲家庭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调查,在对苏南某高职院校单亲贫困生的走访调查发现,这部分群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难以融入班级大环境,人际交往能力差。单亲贫困生常常有一种孤独感,由于他们生活中失去了父亲(或者母亲)的关爱,往往会产生极大地不安全感,以及自卑感,两者共同影响着这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心理不平衡现象产生,仇富心理突出。单亲贫困生在对于家庭经济好的学

生时,其仇富心理会比普通的贫困生来得更强烈。他们常常会产生,你有钱都是靠父母,而我的家庭父母有一方是缺失的,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单亲贫困生更容易有不平衡的心理,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一方面不接触,敬而远之,另一方面则会产生厌恶,甚至仇视的心理。

(三)自卑作用下的“爱慕虚荣”。有少部分单亲贫困生,在强大的自卑感驱使

下,有时候会用高消费来掩饰自己的家庭状况。所以在高校里,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学生家庭确实困难,但是学生自己在校期间消费却很高,家长由于考虑到孩子单亲,失去父亲(或者母亲),带着补偿心理,常常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孩子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现有资助体系现状

国家资助贫困生财政投入体系,对高等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主要是初步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助、补、免”有机结合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以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贷款、生活补助、学费减免、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此外,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三、高职院校资助体系针对于单亲经济困难学生的几点建议

(一)心理疏导放在首位。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之初,应该首先梳理各类学生的家

庭情况,结合心理普查情况,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来自单亲家庭的这部门同学,由专门的心理指导老师和分管帮困助学的老师一起,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这里面尤其要注意有一类单亲家庭,父亲去世,母亲随之改嫁,这部分学生或是跟随祖父母生活,或是寄居在亲戚家中,情况等同于孤儿,(二)自强自立自信教育先行。任何一类经济困难学生,首先需要的必然是自强自

立自信教育,客服他们的自卑感、不安全感,帮助他们走出去,融入班级的大环境。这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一方面需要教育学生甩掉“等靠要”的思维定式,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学校,作为老师,是他们坚实的后盾,愿意为他们提供服务,给他们帮助。

(三)随时警惕学生的厌学退学情绪。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学校,很多同学在经济

上遇到困难以后,很容易就产生厌学退学情绪,觉得还不如踏上社会,参加

工作来缓解家庭、自身的经济困境。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厌学退学情绪会产生放射作用,很容易影响到其他相类似情况的同学。面对这种情况,除了学校、老师需要时时关注这部分同学的心理变化,主动引导,更重要的是需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家长与学校共同来鼓励支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四)诚信教育必不可少。这一点通用于所有的困难学生,不单单是针对于单亲贫

困生。一方面是,在进行贫困生申报的时候,学生要实事求是,根据自身情况申报相应等级。另一方面,学生在享受过国家补助政策,尤其是生源地贷款过后,涉及到还贷问题,以及个人信用记录时,需要贯彻诚信原则,按照相关规定,按时还清贷款。

篇3:高职贫困调查报告

1 调查问卷内容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2个部分,包括客观题和开放性问题,共49道题。客观题涉及个人基本情况,消费心理、人际交往、学习情况,奖助学金机制应用情况等;开放性问题征集调查对象对当前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意见。共发放800份调查问卷,回收776份,经统计745份为有效问卷。所调查的对象中,大一学生占40.6%,大二学生占41.5%,大三学生占17.9%。其中,男生占总人数的比例为60.1%,女生占总人数的比例为39.9%。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贫困生家庭状况调查

这次调查的广西高职贫困生中,有80%来自农村。学生家庭经济来源主要靠种田或种田兼打工获取,靠工资、经商、办企业获得经济来源的仅占8%。调查显示,贫困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3个方面:一是家庭收入少;二是家庭多子女;三是因病致贫。

2.2 高职院校贫困生消费观念调查

从调查结果来看,贫困生每月生活费一般为200~400元,普遍在校花销不大。谈及消费心理,49.1%的学生表示从不与他人攀比,45.6%的学生更愿意以学业、能力上的优秀证明自己。针对“有些贫困生拥有MP5、高档手机、电脑等物品,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15%的人选择贫困生也有权拥有;22.4%的人选择这种做法与贫困生不太相称;18.2%的人选择他们不应该拥有;35.1%的学生选择视具体情况而定。这说明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来临,大部分学生也能接受贫困生拥有MP5、手机、电脑等物品。针对“除了伙食之外,您的生活费基本用于哪方面”这一问题,超过80%的贫困生选择用于日常用品和学习。说明大部分贫困生热爱学习,懂得如何合理消费。

2.3 高职院校贫困生人际关系问题调查

在问到“您乐意和贫困大学生交往吗”这一问题时,有50.9%学生选择很乐意;47.4%选择乐意;2.6%选择不是很乐意。从调查结果来看,超过97%的学生都不会另眼看待贫困生,也乐意与他们交往。

在问到“如果遇到困难,您会寻求谁帮助”这一问题时,有26.1%的高职贫困生选择室友;10.6%选择辅导员;30.2%选择自己解决;10.1%选择其他同学;18.1%选择家长;4.3%选择不清楚。从调查结果可知,贫困生遇到困难时倾诉对象主要有室友、辅导员,但大部分相信靠自己能战胜困难。

在问到“您有没有主动跟周围同学交往、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这一问题时,有80.4%的贫困生选择有想法也有行动;15.3%选择想过但没付诸行动;1.5%选择没想过;0.92%选择不清楚;1.85%选择有过但受排挤。这说明大部分贫困生热爱交友,能主动跟同学交往。由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多组织贫困生开展各种交友活动,通过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4 对目前资助政策的评价

在问到“您认为贫困助学做得最好的两项是”这一问题时,学生首选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在问到“您认为当前贫困生和助学金的资助比例匹配吗”这一问题时,有19.6%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匹配;63.7%认为贫困生多但资助少;4.7%认为贫困生少但资助多。从调查结果来看,近70%的贫困生认为助学资助覆盖面还不够广。

在问到“您所在的班级的贫困生评选是如何进行的”这一问题时,有34.9%的被调查者选择全班公选;32.5%选择班主任或班委决定;31.7%选择贫困证明。从调查结果可知,当前贫困生资助评定方式有待改善,应该综合多方面情况科学认定。

2.5 贫困生心理问题调查

在问到“毕业后,如果有能力您是否愿意资助他人”这一问题时,有86%的贫困生表示愿意资助他人、回报社会。这说明大部分贫困生有感恩心理。对“进入大学后,哪些问题让您感觉最有压力”这一问题,有31.3%的被调查者选择经济问题;30.2%选择个人前途;19.8%选择学业;5.4%选择人际关系;5%选择感情问题;5.9%选择家庭问题。排名靠前的问题是经济问题、个人前途、学业。这说明,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受资助面,二是加强心理关怀,三是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贫困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6 关于学业问题的调查

在问到“您有没有想过拿奖学金”这一问题时,有12.3%的贫困生选择想过并且拿过;79.9%选择想过但没拿过;4.7%选择没想过;3%选择没想过也没拿过。结果表明,大部分贫困生上进心强,但由于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理想,许多人没能争取到奖学金,仍需努力。

在问到“您认为影响您学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11.5%的贫困生选择生活贫困;12%选择同学隔离,8%选择身体不好,52%选择自身问题,16.6%选择其他原因。从调查结果来看,影响学生学业的主要因素为自身问题。这说明在今后,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出影响学习的问题所在,让学生改善学习状况,体会成功。

在问到“您觉得评定助学金该以成绩为主吗”这一问题时,有21%的被调查者选择应该;56.3%选择不应该;22.7%选择无所谓。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不赞同仅以成绩作为获取助学金的条件。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我们把握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把助学金给到真正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2.7 对于贫困生资助问题的开放性调查

通过对问题进行梳理,我们发现学生反馈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难以界定贫困生,现行的评定办法不够科学,资助范围不够广,勤工俭学岗位不够多,甚至有时助学金会落到不贫困同学的手上。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

3 结语

通过调查及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贫困资助遇到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贫困生认定标准不够科学。②勤工助学岗位不够多,资助面还需增加。③贫困生因生活困难及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一些特定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不畅。高校贫困资助政策是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一种手段,贫困资助政策如何有效落实,是当前高职院校遇到的现实难题[1]。在现行资助体系中,各种资助项目以直接无偿经济资助为主,这种方式易对贫困学生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有些贫困学生把接受资助视为理所应当,在不知不觉中滋生了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气,甚至逐渐丧失了社会责任意识与上进心[2]。在高校资助工作当中,应当强化励志教育,培养贫困生的自我奋斗意识,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立自强的良好品格[3],让贫困大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回报社会。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长久的民心工程,在资助育人工作上一定要做细、做实、做精[4],要不断地完善贫困生评定与资助机制。

摘要:贫困资助体系解决了很多高职贫困大学生的生活问题,帮助他们顺利成长及成才。文章对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消费观念、心理、学业及开展贫困资助的现状等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当前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职,贫困生资助,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崔海燕.高校贫困资助政策中学生的机会主义行为分析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1(2):87-89.

[2]刘红,赵磊.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及优化对策[J].青春岁月,2013(4):158-159.

[3]陈宋芳.加强高校贫困资助生德育工作的对策与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6(1):15-16,19.

篇4:高职贫困调查报告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焦虑心理状况,以此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分析,并从高校学生工作的角度,提出贫困生焦虑心理问题疏导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贫困生 焦虑心理 建议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人数的逐年递增,高职院校中贫困生的比例随之增加。贫困生是高职院校里的特殊群体,其由于家庭贫困而滋生了众多心理问题,从而严重干扰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其中,贫困生出现焦虑心理是贫困生各种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了解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焦虑心理状况,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帮助。为此,笔者进行了焦虑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

一、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一) 研究对象

抽取广西高职院校262名贫困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62份,收回有效问卷259份,问卷回收率为98.9%。其中男生125名,女生134名。

(二) 研究工具

采用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Zung 1965年编制而成的焦虑量表。量表由20个问题组成,最大的特点是简便省时,易于掌握,能迅速反映出被测者个人主观感受到的焦虑程度。评定采用1~4制记分,评定时间为过去一周内,统计方法是把各题的得分相加为粗分,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到标准分。临界值为T分50,分值越高,焦虑倾向越明显。

(三)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 研究结果

(一) 贫困生焦虑倾向的整体情况

表1贫困学生焦虑倾向的整体情况

注:A类为正常心理状态,B类为焦虑倾向明显的人群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贫困生心理状况良好,部分贫困生焦虑倾向明显,其中家境贫困的女生焦虑倾向比男生严重,这提示我们在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时,应更关注贫困生中的女生群体。

(二) 贫困生焦虑倾向的性别差异比较

表2贫困生焦虑倾向的性别差异比较

(*<0.05**<0.01)

T检验结果表明,焦虑心理倾向在贫困生群体中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女生的焦虑倾向比男生严重。

(三) 学生自评经济状况对心理影响的差异比较

表3学生自评经济状况对心理影响的差异比较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贫困生自评经济状况对心理的影响程度,在焦虑倾向上也呈现显著差异。

三、 讨论

从表1可知,虽然大部分贫困生的焦虑现象不明显,但也有22%的学生存在明显的焦虑倾向。从表2可知,在对男女性别差异比较发现,家境贫困的女生焦虑倾向比男生严重,这提示我们在关注贫困生的焦虑现象的同时应更关注其中的女生群体。从表3可知,贫困生对自身经济情况的评价明显影响其焦虑倾向。

从上可知,分析高职院校贫困生焦虑的诱因,主要可以归为三类:家庭压力、社会压力和学校压力。在家庭压力方面,贫困生大多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地方,也有部分来自因国企改革、减员增效以及经济结构调整而下岗的职工家庭。这些贫困生不仅要面对生活中的经济困难,而且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家境贫寒,贫困生的学杂费通常是家长借贷而来,而贫困生总是担心因为费用不够而失学,这无疑增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有些人更是对家庭怀着巨大的负疚感。在社会压力方面,社会上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对贫困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其产生焦虑感。另外,媒体报道某些贫困大学生信誉不高,助学贷款的偿还不如期办理;某些贫困大学生受到社会捐助却不懂得知恩图报等,这些负面的情况使贫困大学生背上了较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在学校压力方面,如何平衡勤工助学和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学生干部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安排时间等问题摆在贫困生的面前,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和应对这方面的压力,调节不当就会产生焦虑。

此外,焦虑倾向存在显著的性别和自我经济评价的差异,这很有可能与个性特征有关。在贫困生群体中,女生往往较男生心思更敏感,她们更易受周围环境和舆论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调节情绪,形成正确的认知就会导致焦虑。贫困生若对自身经济状况存在消极心理,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担心经济问题影响学习和生活,从而导致焦虑倾向。

四、 针对贫困生焦虑状况的建议

焦虑是由压力引起的,因为压力使人们在某方面的自我同一性面临着危险,从而威胁到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反之也成立。因此,贫困生要克服焦虑,首先应减轻压力,把压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想办法使之慢慢减小。

(一) 个人方面

贫困生应调整心态,面对现实。首先,面对现实不怨天尤人,作好自己的财政预算,量入为出,不搞攀比,不追时髦。其次,通过多种渠道,如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等,减轻短时经济压力。再次,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缓解贫困生经济上的压力,同时可以使自己心理更加健康。贫困生应多与朋友交流和沟通,使自己心中的不良情绪得到排解。

(二) 社会方面

社会应该为贫困生提供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动的平台,转移他们的焦虑情绪,使贫困学生正确认识和接受支持,缓冲心理紧张,从而降低焦虑水平,保持心理健康。同时,学校应积极争取社会支持,进一步优化勤工助学的外部环境,建立勤工助学基地,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进行集资募捐,建立贫困生的助学金、奖学金等,给予经济支持或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

(三) 学校方面

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教育。个体对压力和挫折行为的抗挫折耐力受到自身生理条件、素质类型、价值观念以及本人对挫折行为是否存在的主观判断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对贫困生进行的心理扶持活动中,应该重视对他们的关怀,增强贫困生战胜困难的实际本领,即对贫困生进行实用技术、具体操作技术的培训,使其综合工作能力有所提高,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勇于面对挫折,减少因挫折所引起的焦虑。

【参考文献】

[1]李翔.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J]. 重庆社会科学,2007(1)

[2]刘炼,吴琳. 高校部分贫网生心理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J]. 武汉商业学院学报,2007(3)

[3]王莲花,姜伟,涂清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帮扶对策探析[J]. 科技广场,2007(10)

[4]李从松. 我国大学生贫困的现状及趋势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

【作者简介】 陆芸(1981-),女,壮族,广西扶绥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教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篇5:高职贫困调查报告

高校贫困生工作近年来倍受国家、学校和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发布实施,充分说明了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个人真正的健康,不只是身体上的健康,而是要达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在高校贫困生群体中,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尤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他们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是经济、身心的“多困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深入研究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不断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不仅仅是贫困生人格培养的问题,更是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探索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因贫困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群体总体具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自强不息、淳朴善良、忠诚感恩的品性,他们在智力上与非贫困生并无差异,而且很大一部分人在学业上还很有竞争力。但由于生活背景的特殊性和家庭条件的差异性,他们在大学生活的适应过程中出现新的心理状态,产生严重的自卑感、矛盾的人际交往、就业压力大诸多心理问题,出现了部分贫困生学习成绩呈优势、心理状态呈劣势的状况。

1.自卑心理。高中三年的辛勤付出,目的就是上大学实现自己心中美好的理想,而高考的结果,使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发生冲突,这对于年轻的他们来讲,无疑是人生路上的第一个沉重打击,进入高职院校是他们与父母最无奈的选择,高考失败的阴影无法迅速挥去,不能很快调整心态面对现实。而且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和偏远山区,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思维差异与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相差太远, 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比,他们面目显得土气,穿着不时尚,谈吐不入流,日常消费也得精打细算。兴趣爱好上,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加上经济和环境制约,他们可能认不全五线谱,敲不来键盘,玩不动乐器,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缺乏特长。这对不能展示自己,不能融入校园主流文化群体,总觉得被人瞧不起的贫困生来说加重了自卑心理。

2.焦虑心理。贫困生由于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经常精神紧张,情绪烦躁不安。有的为生活费用、学习费用焦虑。因为家庭常常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使得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有的为家庭焦虑。他们或是担心家中欠债是否过多,或是不放心父母多病的身体。也有的为父母养育之恩无法报答而焦虑。贫困生的父母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供其上大学,甚至让其他子女辍学,以减轻负担。对此,贫困生暂时无以回报,只有深感内疚、不安。还有的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暂时学习成绩欠佳,感到对不起父母而焦虑。所有这些都使贫困生经常处于紧张、不安、忧虑的消极情绪体验中。

3.孤僻敏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上大学前,大多数贫困生在当地村子里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在心理上也就有一定的优越感。然而在高手云集的大学校园里,他们那种优越感受到了极大冲击, 因交往能力的欠缺而产生害羞、恐惧、自卑等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依赖长者蔽护和帮助或者本能地自我封闭,加上经济窘迫,往往表现出内向,孤僻和不合群,甚至敌对的情绪。有些贫困男生,受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在日常消费与开支中,就像社会其他成年男性一样,往往被期待着承担更多的责任,在男女交往中更应充当货币支付者的角色,而实际上他们又没有这种能力。因为怕别人说他“小气”,嘲笑和轻视他,便认为人际交往是一种负担,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自我世界里,心理压力得不到正常的宣泄和疏导, 难以集中精力做事,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4.就业压力大。就业供需总量的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困难群体在扩大,就业难度愈来愈大。农村学生的就业相对困难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在新旧体制转型期,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用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倾向,把职业教育毕业生排斥在外,加上贫困大学生没有较好的家庭背景可以依赖,很多贫困生在就业低谷时期总会抱怨自己出生在“三无”(无钱、无权、无势)家庭,羡慕其他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不用自己去努力去拼搏,毕业就有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在等着,而自己只能每天奔波于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遭受冷眼和无奈,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心理压力骤增, 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美好的理想逐渐淡化和消逝,出现不安定的心理隐患。

三、加强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并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改善贫困学生消极心理应与建立多渠道扶助机制相结合贫困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困难是他们心理上的最大压力,要使他们放下心理的包袱, 就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机制,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学校进一步加大奖学金力度和覆盖面,设立专门用于奖励优秀贫困生的励志奖学金;政府扩大和完善高校学生贷学金管理制度,增加贷款数量,放宽贷款对象和类别限制,建立并完善借贷还贷的相应法规,提高学生贷学金的使用效益;学校努力拓展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并完善相关的保证机制,健全各种管理机制,落实经费,建立校园勤工助学阵地,制定有关政策措施保护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勤工俭学活动的安全及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建立各种“爱心基金”或保障基金,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捐款资助贫困生。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贫困生与社会上的其它贫困群体不同,有其特殊性,要注意捐赠方式。作为大学生,他们也有知识分子所特有的自尊,渴望与别人平等交往,让别人理解和尊重;作为贫困生,他们又不得不接受外来的资助。对于他们来说,接受捐赠本来就是极其艰难的心灵考验,如果还不得不将自己的隐私和痛处一次次剥开来公诸于众,这无异于心灵遭受一次次打击和摧残。贫困生们迫切需要经济上的援助,但是他们更需要人们的理解和尊重,需要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空间和生活环境全面发展。

2.改善贫困生消极心理应与有效的心理教育和疏导相结合物质上的帮助是有限的,要从根本上使贫困学生树立起健康的心理机制,还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和疏导。首先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思想意识。其次是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橱窗、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宣传媒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另外,发挥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开展以演讲、知识讲座以及榜样教育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如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在大一学生中开展“父母供我上大学,我上大学做什么”大型素质教育活动,不仅是贫困生,非贫困生也能获益其中,形成健康、融洽、和谐的校园环境。再次充分发挥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设计问卷题目, 开展问卷调查,了解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建立心理档案,发现隐患及时解决。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咨询应本着为学生保密的原则。心理咨询在大学校园尽管很普遍,但要是让学生自己走进咨询室却要鼓足了勇气,害怕别人知道了以为自己有病。因此,学校应对学生的心理档案保密,对学生咨询过程保密,对心理健康结果保密。

3.改善贫困生的消极心理应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相结合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贫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正确导向作用。一是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职教育,加强专业思想,端正就业态度,同

时学校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实际和企业用工需求,适度调整理论和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比例,努力实现所授课程内容的前后合理衔接,创造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环境,真正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营造健康快乐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鼓励贫困学生参加,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优点,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增强其自尊心。三是积极发挥学生党组织、团委、社团、班级、宿舍的作用,开展各种爱心活动,营造团结友爱、相互关心、助人为乐、和谐融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四是大力提倡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勤奋学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这对所有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尤为重要。

4.改善贫困生的消极心理应与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相结合辅导员、班导师、任课教师是与学生接触多,最易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学校要采取聘请心理学专业人士或进修学习等方式加强对辅导员、班导师、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辅导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掌握观察、识别贫困学生以及如何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调节、指导的工作方式、方法,特别是对贫困学生心理进行危机干预的方法和技巧,切实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

5.改善贫困生的消极心理应与积极的就业工作相结合首先,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拓展就业思路。针对贫困毕业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及各系部要对其开展教育,加强引导。如针对毕业后只能去国企、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观念,引导他们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要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就业观,只要是能发挥作用、于社会有益的职业工种,都可以去尝试,要敢于吃苦,学会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

其次,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应组织实施“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就业指导部门应格外重视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积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同时,切实考虑贫困生就业的实际困难,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他们降低就业成本:积极请用人单位“走进来”,为贫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广泛发动校内全体教师参与就业工作,重点扶持帮助贫困生就业;免费为贫困毕业生提供使用就业网包括网上远程面试系统的机会,为其顺利就业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等。

四、结论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对高职教育如何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工作对策的研究,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并予以教育和引导,使他们真正成为身心健康成长,能够承载祖国大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薄爱敬.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1月.(109-110)

[2]丁官元.高校贫困学生消极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9月第3卷第3期.(77-79)

[3]余欣欣,方艳娇,黎玉兰.把握高师贫困生心理特点 增强心理教育有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2月.(53—55)

[4]李春莉,刘蓓蓓,杨少文,李晓玲.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引导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月第23卷第6期.(146—148)

[5]柯佳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 年第6期.(39—41)

[6]晏扬.贫困生最需要的是什么热点[J].热点·激情人生透视,2003年01.(13)

[7]张娅婧.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与对策[J].岱宗学刊,2008年3月第12卷第1期.(98-99)

[8]胡春光.试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2期.(100—102)

[9]徐静英,孙红磊.我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8月第7卷第3期.(136-138)

篇6:高职贫困调查报告

李勇

(湖南长沙410114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

摘要:本文就加强高职院校贫困生勤工助学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分别从强化制度建设、推行多层次设酬、完善岗前培训机制、信息网络运用能力培养、科学创建人才信息动态管理模式、研究创建多种助学基金、尝试基地化,实体化建设拓展多方位资助渠道等七个方面,重点阐述了高职院校开展贫困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新要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勤工助学工作探讨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贫困生人数逐年增多。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比例为8%~15%,而在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更为突出。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农村、边远地区,其中多子女上学、双下岗职工、离异、父母年老多病或去世等家庭情况比例也很高。近两年的有专家调研表明这一比例已近30%。众所周知,一个家庭为了保证孩子上学,常涉及亲属、乡邻、好友等很多人员,一旦学生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时常牵动众人心。辍学的学生流入社会,常常也是一种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开展好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勤工助学工作将是建立现行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一种实践探索。在今后较长时间内,解决好高职贫困生问题将成为维系高职院校校园稳定的重要工作之一。不仅如此,就新世纪、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来看,加强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勤工助学工作,把勤工助学工作变成培养、锻炼、提高贫困生素质和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勤工助学制度建设,建立有效评估、监控机制

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国已有一些高职院校制定和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贫困生勤工助学管理制度,使勤工助学管理工作逐步走入科学化、规范化,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学校制定《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规定》,在贫困学生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上岗申请及审批、工作考核及报酬等方面都作出详细规定和要求。

2、学校制定《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聘任上岗制度》,通过个人申请、系部筛选、学生处复审等程序,选拔优秀的贫困生上岗。

3、学校制定《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岗位职责汇编》,让贫困学生明确勤工助学岗位要求,服从学校安排和组织管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4、学校制定《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报酬管理规定》。一些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奖、贷、助、补、减”为主的多元化资助措施,通过勤工助学活动等形式多方位地开展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5、学校建立科学有效评估监控机制。贫困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应将最终关怀目标体现在“育人”基础上,对高职贫困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工作后的效果进行科学有效评估才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好这项工作。

另外,笔者建议各高职院校还可以尝试在广泛征集学院各职能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建立贫困学生勤工助学工作评估体系,并把贫困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对学院各职能部门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科学合理设置岗位,为勤工助学提供空间

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当前高校人事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设置一些劳务性岗位,多渠道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多方面、多渠道开辟勤工助学岗位。比如在学校的商业区开辟勤工助学基地,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设一些洗衣房、文印室、水果摊等岗位,这些做法在沿海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实施,且效果良好;减少临时工,多开辟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岗位;在校外开发勤工助学基地,把勤工助学和就业相结合起来,比如有少数高职院校给当地的多家用人单位发函,与多个点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解决不少岗位。针对家教需求量高的特点,各学院要建立家教服务部,学生处统一对外宣传,扩大家教的对外宣传途径。一些高职院校已经设置了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楼、校园环境管理中心、餐厅等卫生清理工作岗位,并在有关行政部门、办公室设置一定数量的文秘性岗位。同时,为加大贫困学生参与学生公寓(宿舍)管理力度,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聘用一些工作能力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公寓楼楼长、层长,配合楼管员建立“三长”(楼长、层长、室长)、“四化”(净化、美化、教育化、安全化)网络。同时从学生公寓学生楼长、层长管理模式试行、工作效果来分析,绝大多数高职贫困学生在生活上得到了资助、能力上得到了提高和锻炼,同时也有力地加快了高职院校“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步伐。

一些高职院校在做好岗位设置的同时,合理划分贫困学生勤工助学劳动报酬发放等级。所有岗位针对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进行公开合理聘任,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尤其是特困学生具有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以顺利完成学业。

三、完善勤工助学岗前培训机制,畅通报酬发放渠道

首先,应抓好勤工助学岗前的招聘、培训工作。为提高勤工助学上岗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使更多的贫困学生能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每学年初对所有岗位进行重新聘用。严格按照“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优先录用”的原则,逐步开展招聘通知拟订、特殊岗位面试、学院公示、部分岗位岗前培训、上岗试用(原则试用期为一个月)等工作,做到选聘工作“公平、公开、公正”,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以得到资助。

其次,应完善勤工助学岗位考核办法及报酬发放措施。设岗单位带岗教师专门负责本单位上岗学生的考核工作,使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贫困学生能够及时、无误地拿到劳动报酬,可以提高贫困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四、精心构建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发挥信息网络作用

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站,可以做到信息共享、互补,走勤工助学信息化道路,网络成员可以通过网络博客、BBS、聊天室、留言板随时开展交流,总结活动,互通有无,对于整个勤工助学沟通工作也有很大的推进。网站开辟“招聘信息”栏目,为贫困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和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报名或直接与招聘方联系的方式进行求职,成为广大同学进行求职应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需要指出,高职院校创新现代办公理念,构造网络平台需要有一定的学校经费和技术支持予以保障。

五、构建人才信息动态管理模式,完善贫困生情况的反馈机制

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建立了大学生勤工助学人才信息动态管理库,给每个贫困学生建立一个动态的经济情况档案,通过档案能够准确可靠地反映贫困生的情况,并根据贫困生状况的不断变化及时对其进行调整和补充。学校负责勤工助学的管理部门可以在安排勤工助学岗位时,将会根据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和要求从信息库中直接调取,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产生最大效益,形成一个稳定高效的用人机制,这也值得我们去大胆尝试和实践。

建立高职贫困生档案,合理有效地使用贫困生资助资金。鉴于在发放贫困生资助资金中出现的不合理性,高职院校可以积极深入调查,除向政府部门调查外,尤其还要注意观察贫困学生实际生活状况,让辅导员老师和同班同学、同寝室同学确定学生的贫困度,在此基础上建立特困生、贫困生档案。据专业调查显示,有近65%的学生认为向贫困学生家长发函调查贫困生最有效,有近24%的学生认为学生班级或寝室同学提供情况确定贫困生最有效。而以往单用“手机、饭卡”等物质手段来确定贫困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再者将学校的困难补助,减免学费与学生的在校表现结合起来,对享受贫困资助的学生实施定期考核,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助学金、补助金能真正起到对贫困生的助学作用。

六、建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基金”,发挥社会助学作用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采取“奖、贷、助、补、减”为主的多元化资助措施;做好校级优秀特困生评定工作;督促学院专项困难资助经费科学合理的发放;深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划拨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争取为更多的困难学生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积极扩大勤工助学设置面,开辟新的勤工助学岗位。助学贷款在校期间是免息贷款,是信用贷款,是国家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推出的有力政策,也是贫困生在校期间安心、努力学习的保证。

高职院校是全日制公办学校。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对贫困生和特困生进行一定的经济资助;对特困生由学院安排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学习成绩优异者,每学年可获得最高奖学金1000元至2000元。

勤工助学基金和社会力量设立的助学基金近几年正处在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阶段,许多高职院校都是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政策指导下新建的院校,本身正处于高速发展中,改善办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招聘专家教授等各方面的资金投入都比较大,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往往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集中在省会的名牌高校,难以顾及高职院校。这样就很难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把学费收入的10%作为勤工助学基金,加上新建院校办学时间较短,学校的名气和影响在社会上都不大,很难吸引到社会力量来校设立各种助学基金,从而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开展。

七、探索尝试基地化与实体化建设,拓展多方位资助渠道

在当前形势下,“守株待兔”的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贫困学生对勤工助学岗位的需要,只有积极开辟能提供长期、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的勤工助学基地和实体,才是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切实可行地推进贫困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就必须摆脱零打碎敲的局面,形成一定规模,建立自己的基地,建立自己的经济实体,将勤工助学从校内推向校外市场。创建校内生产型、校内外合作型的勤工助学基地,创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勤工助学经济实体,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逐步走向社会,寻求稳定的市场。从等待市场需求,变为主动向市场提供服务,达到学生数量大、渠道畅通、岗位稳定的效果。

建立勤工助学实体化基地。学院积极与实习单位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拓展校外勤工助学岗位:一是利用暑假组织部分贫困生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一般来说两个月的工资可支付贫困生一学期的生活费。二是组织有专业特长的贫困学生勤工助学,如有导游证的学生很受市内各旅游景点的欢迎;市场营销及医药护理专业学生在医药公司组织的医药商品宣传促销、社区保健知识宣传中也是优先考虑的人选。

八、结束语

最后,笔者认为各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好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科技优势、服务优势和学生的智力优势来共同开发贫困学生勤工助学的实体,以保障勤工助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为贫困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上一篇:感恩父母句子下一篇:美术班学习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