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重点归纳

2024-05-08

政治学原理重点归纳(精选6篇)

篇1:政治学原理重点归纳

政治学原理重点归纳

1.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概念: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以国家政权或国家问题为核心。政治学研究对象:即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3.政治学研究范围:

(1)政治学基础理论(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

4.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5.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3)理论联系实际。(4)阶级分析。(5)经济分析。常用具体方法:(1)历史研究法(2)制度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 6.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1)学习研究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

(2)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3)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7.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氏族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群婚的第一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血缘家庭。氏族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氏族,是具有血缘关、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氏族社会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第二,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第三,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8.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第一,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表明国家产生的时间。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国家在氏族废墟上产生的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它是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第二种是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三种是征服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国家的形式。区别:

第一,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第二,公共权力的设立。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9.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 神权论 在外国,神权说,最早发生在古代犹太的神权政治君主国。代表:托马斯-阿奎那。

2. 契约论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契约论是资产阶级关于国家起源的最具有影响的学说。

资产阶级契约论的两种含义:一种是用来说明国家的起源,一种是用来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3.暴力论 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10.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定义: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具体含义:

第一,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第三,国家是个机器。公共权力是国家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11.国家权力

概念 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特征

第一,强制力的垄断性。第二,普遍的约束力。第三,主权性。

12.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首先,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的力量基础。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运行规则。

再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和发展。

13.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含义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或者是上升阶段。1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15.如何理解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国家 16.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1.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2.社会主义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作为国家的阶级基础。

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和谐社会,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4.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

5.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17.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公有制。在中国现阶段,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2.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社会主义的秩序和稳定。同时,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3.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承担经济宏观调控职能,并且调整和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和体制。

4.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6.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18.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

含义: 国家形式就是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基本内容:第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尤其是中央(全国)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第二,国家的整合形式,即国家结构,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纵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第三,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也称政治体制,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的具体环节,属于国家形式的细节方面。

19.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国体决定政体,政体表现国体”,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国体决定着一个国家由哪个阶级来统治,国家的阶级本质从根本上决定着政体的选择;另一方面,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表现,政体作为国家的外部形态,并非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它在实现和保证统治阶级的地位和权力、增强政权的统治能力方面具有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20.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君主制(1)贵族君主(2)等级代表君主制(3)专制君主制(4)立宪君主制(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2.共和制(1)贵族共和制(2)民主共和制 21.国家结构的含义 1.国家结构的概念

国家结构是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全国政府与地区政府之间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国家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统一的背景和进程,体现了其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水平。2.现代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

(1)单一制 分为中央集权型单一制(法国)和地方分权型单一制(英国)

(2)复合制 分为邦联制(欧洲联盟)和联邦制(德国)22.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

特点:我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是: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②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④全国人大批准省级地方的建置,国务院批准省级地方的区划并批准省以下地方的建置和区划,全国人大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⑤省、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但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自治区人大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消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消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既要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又要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

原因:①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有着统一的传统和实行单一制的渊源;②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有着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传统;③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在分族聚居的同时又与其他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杂居,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④近代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抵御外敌入侵、实现国家独立的过程中结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⑤我国各民族之间在各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各民族需要互相帮助,实现共同繁荣和共同进步;⑥我国各族人民还会面临各种外来势力的颠覆和分裂的威胁,为了防止和抵御外来干涉和侵略,维护我国的独立与安全,需要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合作。2.中国单一制的两大特色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23.国家机构的含义

国家机关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各个具体的国家权力部门,而各种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的结构联结起来,相互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共同组成一个实行国家统治的统一的体系,这就是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是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它包括全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组织。24.国家机构的特点

(1)阶级性(2)全社会性(3)整体性和系统性(4)强制性 25.资本主义主要国家机关

1.国家元首2.立法机关3.行政机关4.司法机关 26.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27.社会主义主要国家机关

1.国家权力机关2.国家元首3.行政机关4.司法机关 28.民族的一般特征

第一,共同的语言。这是民族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第二,共同的地域。这是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民族形成的外部条件。第三,共同的经济生活。这是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四,共同的心理素质。这是民族存在不可缺少的条件和特征。29.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一,民族差异。这是产生民族问题的自然前提和客观原因。

第二,剥削制度。这是阶级社会产生民族压迫的深刻根源。

第三,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依旧存在的主要原因。30.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

一方面,从民族问题对革命和政权问题的依赖性来看,民族问题如何解决,在什么程度上解决,受当时社会政治总问题的制约。

另一方面,从民族问题在社会政治发展总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来看,民族问题解决的好坏,将关系到革命能否成功、政权是否稳定,对于国家的治乱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31.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任务和原则

第一,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巩固各民族民主平等的团结统一,这也是现阶段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政策。

第二,要逐步消除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事实上的不平等,扶助落后民族,使他们尽快跻身于先进民族的行列。

第三,要承认民族差别,照顾民族特点,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矛盾,按照民族特点和区域特点来处理民族问题,切实采取措施克服和解决民族矛盾。31.宗教的起源

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的条件,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其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

(1)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中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它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认识局限,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无法被人们认识的异己力量,正是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

(2)阶级社会中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宗教产生的又一原因。在阶级社会,当被剥削的阶级对物质解放感到绝望时,就会去寻求精神的解放来代替,就会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宗教正是这种对现实世界的替代,它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社会处境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的“另一个世界”的向往。因此,剥削制度的存在,是宗教产生的制度与社会根源。

32.宗教的本质

(1)从认识论上看,宗教是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是人类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不真实的反映。

(2)从功能上看,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33.宗教的政治作用

1.宗教与阶级统治

2.宗教与社会治理

宗教在现代政治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宗教可以对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有效的调节,从而减轻了世俗国家的政治“结构在运转过程中的负担”,能够有效地实现政治整合,维护政治秩序。但也应看到,宗教在履行社会整合作用的同时,它也可能成为社会分裂的原因。

3.宗教与政治意识形态

宗教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宗教从根本上不可能脱离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因而宗教也容易转变成阶级统治的工具。宗教虽然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但宗教一旦产生,也获得了自身的相对自主性,从而对政治意识形态产生影响,政治意识形态时常要在宗教教义中去寻找自身的合法性。尤其是在教会作为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的国家中,宗教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就更为显著。

4.宗教与民族

宗教是民族的,任何一种现代宗教的产生都必然和某一特定的民族相联系,民族之间宗教形式的不同正是民族心理及民族文化差异性的体现。宗教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系统,具有维系民族特征、形成民族性格强化民族凝聚力、影响民族思维方式的重要机能。各民族宗教信仰模式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族的政治。一般而言,共同的宗教信仰是巩固民族共同体的有力因素,而同时信仰具有很大差异的许多不同宗教的民族则很可能呈现出明显的政治不稳定。

5.宗教与国际政治

宗教传播、宗教运动、宗教纷争等都会成为国家间政治关系变化的重要变量。宗教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宗教可以成为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如相似的宗教信仰可以巩固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但另一方面,宗教也往往是国际政治冲突的原因 34.国家与宗教的关系模式

1.政教合一模式2.二元竞争模式3.政教分离模式4.宗教政党模式 35.社会主义国家中宗教作用的二重性

1.宗教的积极作用

首先,宗教有利于社会稳定。

其次,宗教有利于民族团结。

再次,宗教有利于文化建设。

最后,宗教有利于国际交往。

2.宗教的消极作用

首先,宗教和马克思主义是相对立的思想意识,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主义宣传是不利的;

其次,宗教问题也可能影响到民族团结。

再次,宗教不利于激发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最后,可能成为外国敌对分子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的工具。36.政党的定义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37.政党的特征 第一,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政党这个特殊的政治团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象。

第二,政党由阶级、阶层或某些重要的社会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所组成。

第三,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建立政党是为了进行有成效的政治活动。第四,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第五,政党与政权密不可分。38.政党的功能

第一,争取群众和影响群众

第二,集中阶级意志。

第三,行使国家权力。

39.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一)两党制

(二)多党制

(三)一党制 40.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

1.政治团体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工具

2.政治团体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新的有效的媒介

3.政治团体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稳定密切相关。41.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

1.意见表达功能

2.组织功能

3.参政功能

4.民主监督功能

5.教育功能 42.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概念首先是由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提出的。

概括如下: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43.政治文化的特点

第一,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第二,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

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44.政治文化的功能

第一,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

第二,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

第三,影响政治过程。

第四,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45.政治文化的类型划分

1.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2.冲突型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和混合型政治文化。

3.理想型政治文化与现实型政治文化。

4.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

马克思主义区分政治文化的标准:

一、经济基础

二、阶级性质

政治文化的基本类型或主体类型是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46.政治文化的结构

概括的说,政治文化的结构主要由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这三大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47.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1.主导型政治文化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的引导和制约。2.培养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政治能力的手段。3.对反社会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48.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生的第一学校。

第二,学校。学校生活是个体完成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

第三,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此外,社会共同体也对政治社会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大众传媒是政治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社会工具。49.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

(1)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

(2)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

(3)政治制度的新旧更迭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

(4)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50.为什么说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根本任务。

第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结构的合理化与政治管理的高效化,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四,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复杂矛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谋求渐进发展。51.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

第一,人类生活是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统一。

第二,政治文明产生于人的现实活动,必须以现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基础。

第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建设,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建设。

第四,政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从古代政治文明向现代政治文明进化的过程。

第五,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第六,“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新型的现代政治文明。

第七,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5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第一,国家权力属于劳动人民所有,建设大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共和国。第二,人民代表会议是实现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的最好制度形式。

第三,人民代表会议掌握国家权力,人民通过“有经验的代理人”——即人民代表——掌管国家事务。

第四,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

第五,共产党是动员和组织劳动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领导力量。第六,用法制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53.国际政治的含义 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其基本含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国际政治发生于国际社会的多个行为主体之间。

第二,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第三,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54.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行为主体,也是构成当代国际社会的最基本的实体单位。主权国家的特质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第一,主权国家能够控制和最大限度地调动、支配、运用一切资源,形成国际社会强大的行为主体、实体。

第二,主权国家是人类社会生活诸共同体的唯一合法总代表。第三,国家之间政治关系决定着国际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向。

按照国际法的要求,在国际社会中,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国家,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

第一,固定的领土。第二,定居的居民。第三,统一的政权机构。第四,国家主权。第一,普遍性。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对于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第二,共识性。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是建立在大多数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普遍共识基础上的。

第三,规范性。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是国际政治诸行为主体应该遵循的规范。

第四,约束性。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对于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相当的约束力,这种约束性既体现为道德性约束,又体现为实际性约束。

篇2:政治学原理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

批判吸收: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形而上学

继承: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的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2.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3.马克思最伟大的创造: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

1848.2月《共产党宣言》

5.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有空想变成科学?

6.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在于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自觉的实践性

崇高的色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7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8.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则相反。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世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而矛盾。形而上学则是孤立的、静止的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0.可知论:所有的唯物主义和绝大多数唯心主义者(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者,意识为世界本原)不可知论:没有同一性,所有或者部分物质不可认识。[代表人物休谟、康德]

11.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的起源、起源、内容。

意识依赖于物质并且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使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会阻碍。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

哲学的基本派别:

方法论:

13.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中的作用:

①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②劳动中形成了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③劳动中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14.语言对意识产生和发展的作用:

①语言是意识活动的工具②语言是意识传递传递的的媒介③语言是意识储存的水库

15.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区别

联系

方法论:把运动和物质结合起来

16.空间和时间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特点:一维性。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特点:三维性。

联系:具体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17.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的指导作用,但仍然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8.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性: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①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③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其中,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19.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0.规律及其客观性:

含义:规律就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根本特点:客观性。

方法论: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时间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联系含义:是指事物内部各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

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意义: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23.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体系:

24.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将斗争性和同一性统一于实践中,做到在同一中把握斗争在斗争中把握同一。

25、矛盾普遍性原理

[内

容]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方法论]

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反

对]

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

2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内

容]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事物矛盾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不相同;矛盾的每一个侧面也各不相同。矛盾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反

对]

反对不对事物作具体分析,搞形而上学的“一风吹”、“一刀切”。

2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含义]……

[内

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又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要求我们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认识事物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还要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反

对]

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只看到事物的普遍性,看不到特殊性,则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只看事物的特殊性而否认普遍性,则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28.质变和量变

方法论:

①、要重视量的积累②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要坚持适度原则。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的原则。

④既在学习和实践中就要高度重视质变,在量变达到能够引起质变时要有敢于突破的勇气,敢于破旧立新的精神

29.否定之否定: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1.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基本条件:(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2.实现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33.真理的特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4.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35.真理和价值:

36.值评价及其特点:

①价值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②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的联系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37.价值评价的功能(作用)

价值评价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38.物质资料的声寒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么的经济活动③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方式变化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变化的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39.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4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含义: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特点:社会历史性和客观现实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①劳动资料(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③劳动者,是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①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②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一)经济基础的内涵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① 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②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

(二)上层建筑的内涵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

一、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资本家和工人的雇佣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等等。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是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种经济基础,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三、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揭示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方法论意义:它也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它还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

42、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①社会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其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②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

③作用表现在:i)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和进步的决定力量。ii)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iii)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促进了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43.如何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即受到一定客观条件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44.人民群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表现在了三方面。第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答题模式:

①原理

②概念,区别联系

③方法论

④论点论据

⑤反对……的观点,避免……的做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篇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重点归纳

一、正确理解“三热”概念

1.反应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本身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在恒温恒压条件下的反应热用ΔH表示, 单位是kJ/mol, 并规定放热反应的ΔH<0, 吸热反应的ΔH>0。

2.标准燃烧热与热值: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形式, 使用燃烧 热的概念 时要理解 下列要点。

(1) 规定是在101kPa压强下测出热量。书中提供的燃烧热数据都是在101kPa下测定出来的。因为压强不同, 反应热有所不同。

(2) 规定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为1mol (这样才有可比性) 。因此, 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 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为1, 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常出现 分数。例如, C8H18的燃烧热为5518kJ·mol-1, 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则为

(3) 规定生成物 为稳定的 氧化物。例如, C→CO2、H→H2O (l) 、S→SO2等。

C的燃烧热为393.5kJ·mol-1, 而不是110.5kJ·mol-1。

(4) 叙述燃烧热时, 要用正值, 在热化学方程式中用ΔH表示时取负值。例如, CH4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1, 则ΔH =-890.3kJ·mol-1, 且必须以1mol可燃物燃烧为标准。

(5) 要与热值概念进行区别。1g物质完全燃烧的反应热叫该物质的热值。

3.中和热:把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单位是kJ/mol。燃烧热 和中和热 都属于反应热。

二、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1.ΔH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 并用“;”隔开。若为放热反应, ΔH<0;若为吸热反应, ΔH>0。ΔH的单位一般为kJ/mol。

2.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 并不表示物质的个数。因此化学计量数 可以是整数, 也可以是分数。

3.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不同, 反应热数值以及符号都可能不同。因此, 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 (s、l、g) 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和“↓”。

4.由于ΔH与反应完成物质的量有关, 所以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ΔH相对应, 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 则ΔH也要加倍。

5.当反应向逆向进行时, 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 符号相反。

6.用中文表示焓变时数值没有正负号, 而用符号表示焓变时数值必须注明正负号。如H2的燃烧热为285.8kJ/mol, ΔH=-285.8kJ/mol。

三、盖斯定律

1.定义: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 (各反应物) 和终态 (各生成物) 有关, 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 分步进行, 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 热是相同 的。即

2.应用

(1) 利用关系图找出反应热之间的关系

1找起点和终点 (起点是A, 终点是C) ;2找途径:一个是A→B→C, 一个是A→C;3列式:ΔH3=ΔH1+ΔH2。

(2) 利用方程组找出反应热之间的关系

1找出中间产物 (中间产物是B) ;2利用方程组消去中间产物:反应c=反应a+反应b;3列式:ΔH3=ΔH1+ΔH2。

四、键能、反应热和稳定性的关系

1.键能定义:在101kPa、298K条件下, 1mol气态AB分子全部拆开成气态A原子和B原子时需吸收 的能量为AB间共价键 的键能, 单位为kJ·mol-1。

2.键能与反应热:化学反应中最主要的变化是旧化学键发生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也主要取决于这两个方面的吸热与放热, 可以通过键能计算得到近似值。

1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大于新键形成放出的能量, 为吸热反应;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小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能量, 为放热反应。

2反应热: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反应热, 符号为ΔH, 单位为kJ·mol-1, 吸热为正值, 放热为负值, 可以通过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热的大小与多个因素有关, 其数据来源的基础是实验测定。由于形成反应热的最主要原因是旧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放出能量, 所以通过键能可以粗略计算出反应热。

ΔH (反应热) =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

为方便记忆, 可作如下理解:断裂旧化学键需吸热 (用“+”号表示) , 形成新化学键则放热 (用“-”号表示) ,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于反应物和生成物键能的代数和, 即ΔH= (+反应物的键能总和) + (-生成物键能总和) , 若ΔH<0, 为放热, 若ΔH>0, 为吸热。

3.物质稳定性:物质在反应中放出能量越多, 则生成物能量越小, 该物质越稳定, 生成物中化学键越牢固。反之亦然。

如同素异形体稳定性的比较:根据ΔH的正负和大小判断, 反应放热, 说明生成 物能量小, 较稳定。

五、常见的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常见吸热反应:所有盐的水解和电离过程、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常见放热反应:燃烧、爆炸反应、金属与酸的置换、酸碱中和反应、2NO2 N2O4、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典例精解】

例1.已知反应A+B═C+D为放热反应, 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的能量一定高于C

B.B的能量一定高于D

C.A和B的总能量一定高于C和D的总能量

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故不必加热就一定能发生

解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吸热或放热, 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为放热反应, 当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为吸热反应。值得注意的是:总能量是指所有反应物或所有生成物, 而不是其中某些反应物或某些生成物, 所以A、B选项是不正确的;而有的放热反应在开始时也是需要加热的, 如碳的燃烧。

答案:C

例2.在同温同压下, 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 ΔH1>ΔH2 的是 ()

解析:上述各反应均是燃烧反应, 故都是放热反应, 所有ΔH1和ΔH2均为负值, 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 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有密切关系。A项中, 由于从气态水到液态水会放热, 所以生成液态水比生成气态水放出热量多, 又因为放热时ΔH为负值, 放热越多ΔH越小, 故ΔH1>ΔH2;B项中, 由于从固态硫到气态硫要吸热, 所以气态硫燃烧放出的热量比固态硫燃 烧放出的 热量多, 即ΔH1<ΔH2;C项中, 生成CO放热, 因为氧气过量会与CO反应又放出热量, 所以ΔH1>ΔH2;D项中, ΔH1=2ΔH2, 因为ΔH1和ΔH2均为负值, 所以ΔH1<ΔH2。

答案:AC

【规律总结】比较ΔH的大小时, 一要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二要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 三要注意放热反应的反应热ΔH<0, 放热越多, │ΔH│越大, ΔH越小。

例3.灰锡 (以粉末状存在) 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C.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的环境中, 会自行毁坏

解析:2 - 1可得3, ΔH2-ΔH1>0, 故ΔH2>ΔH1, A项错。根据3, 在常温下, 灰锡会向白锡转化, 故常温下以白锡状态存在,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故B、C项错。当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的环境中会转化为灰锡, 灰锡以粉末状存在, 故会自行毁坏。

答案:D

【规律总结】利用盖斯定律可快速、简便地判断ΔH1、ΔH2的大小。记住:热化学方程式之间的计算中, 盖斯定律大有用途。

例4.25℃、101kPa下, 碳、氢气、甲烷和葡萄 糖的燃烧 热依次是393.5kJ·mol-1、285.8kJ·mol-1、890.3kJ·mol-1、2800kJ·mol-1, 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解析:燃烧热是指在101kPa时, 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对C而言稳定的氧化物指CO2 (g) , 对H而言稳定的氧化物 指H2O (l) 。所以A、B、C项错误。

答案:D

【规律总结】此题考查的是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注意吸放热与ΔH正负的关系、数值与物质的关系, 同时还要注意物质的状态。

例 5., 有关化学键的键能如下:

试计算该反应的反应热。

【规律总结】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为方便记忆, 可作如下理解:断裂旧化学键需吸热 (用“+”号表示) , 形成新化学键则放热 (用“-”号表示) ,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于反应物和生成物键能的代数和, 即ΔH= (+反应物的键能总和) + (-生成物键能总和) 。

例6.将0.3mol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 (B2H6) 在氧气中燃烧, 生成固态B2O3和液态水, 放出649.5kJ热量, 请写出乙硼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又已知:, 则11.2L (标准状况) 乙硼烷完全燃烧 生成气态 水时放出 的热量是__________kJ。

解析:0.3mol乙硼烷完全燃 烧生成液 态水放出649.5kJ热量, 则1mol乙硼烷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因此乙硼烷 燃烧的热 化学反应 方程式为:。由于1mol水汽化需吸热44kJ, 则3mol液态水全 部汽化应 吸热:3mol×44kJ·mol-1=132kJ, 所以1mol乙硼烷完全燃烧 产生气态 水时放热:2165kJ-132kJ=2033kJ, 则11.2L (标准状况) 乙硼烷完全燃烧产生气态水放出的热量是:0.5mol×2033kJ·mol-1=1016.5kJ。

例7.实验室用50mL0.50mol·L-1盐酸、50mL0.55mol·L-1NaOH溶液和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测定中和热的实验, 得到表中的数据:

试完成下列问题:

(1) 实验时用环形玻璃棒搅拌溶 液的方法 是______, 不能用铜 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棒的理由是______。

(2) 经数据处理, t2-t1=3.4℃。则该实验测得的 中和热ΔH = [盐酸和NaOH溶液的密度按1g·cm-3计算, 反应后混合溶液的比热容 (C) 按4.18J· (g·℃) -1计算]。

(3) 若将NaOH溶液改为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氨水, 测得中和 热为ΔH1, 则ΔH1与ΔH的关系为:ΔH1_______ΔH (填“< ”、“>”或“=”) , 理由是_______。

解析: (1) 对于本实验, 让氢氧化钠和盐酸尽可能地完全反应是减小误差的一个方面, 所以实验时用环形玻璃棒上下搅动, 以防损坏温度计。做好保温工作是减小误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所以选用玻璃棒, 而不用铜丝。

(3) 因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吸 热的, 将NaOH溶液改为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氨水反应后放出的热量少, 所以ΔH1>ΔH。

答案: (1) 上下搅动 (或轻轻搅动) Cu传热快, 防止热量损失

(2) -56.8kJ·mol-1

(3) >NH3·H2O电离吸热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美国某技术公司开发出纳米级催化剂, 可在较低温度下将甲烷转化成乙烯:2CH4 (g) C2H4 (g) +2H2 (g) ;ΔH, 已知在降低温度时该反应平衡 向左移动, 且有下列 两个反应 (Q1、Q2均为正值) :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ΔH<0

B.Q2>Q1

C.ΔH=2 (Q1-Q2)

D.ΔH=Q1-Q2

2.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 一定不能自发进行反应

B.已知:) ;ΔH, 则ΔH表示CH4的燃烧热

C.恒温恒压时, 将2molA和1molB投入密闭容器中, 发生反应:2A (g) +B (g) ═2C (g) , 充分反应后测得放出的热量为QkJ, 则该反应的ΔH=-QkJ/mol

D.由4P (s, 红磷) ═P4 (s, 白磷) ;ΔH =+139.2kJ/mol, 可知红磷比白磷稳定

3.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或反应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已知:) ;ΔH=-241.8kJ·mol-1, 则H2的燃烧热为-241.8kJ·mol-1

B.已知:S (g) +O2 (g) ═SO2 (g) ;ΔH1=-Q1

S (s) +O2 (g) ═SO2 (g) ;ΔH2= -Q2 (Q1、Q2均正值) , 则Q1<Q2

C.已知:

CH3COOH (aq) + NH3·H2O (aq) ═CH3COONH4 (aq) + H2O (l) ;ΔH2, 则有|ΔH1|<|ΔH2|

D.已知:Fe2O3 (s) +3C (石墨, s) ═2Fe (s) +3CO (g) ;ΔH=+489.0kJ·mol-1

C (石墨, s) +O2 (g) ═CO2 (g) ;ΔH =-393.5kJ·mol-1, 则4Fe (s) +3O2 (g) ═2Fe2O3 (s) ;ΔH=-1641kJ·mol-1

4.有关键能数据如下表所示:

已知N2 (g) +3H2 (g) ═2NH3 (g) ;ΔH=-92.4kJ/mol。则x的值为 ()

A.945.6B.649

C.431 D.869

5.已知25℃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F的电离方程式及热效应:HF (aq) ═H+ (aq) +F- (aq) ;ΔH>0

B.在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中, 盐酸量一定, 氢氧化钠溶液量越多, 中和热越大

C.ΔH2=-57.3kJ·mol-1是强酸和强碱在稀溶液中反应生成可溶盐的中和热

D.稀硫酸与稀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SO4 (aq) +Ba (OH) 2 (aq) ═BaSO4 (s ) +2H2O (l ) ; ΔH=-114.6kJ·mol-1

6.向足量H2SO4 溶液中加 入110 mL0.4mol/LBa (OH) 2溶液, 放出的热 量是5.12kJ。如果向足量Ba (OH) 2溶液中加 入110mL0.4mol/LHCl溶液时, 放出的热量是2.2kJ。则Na2SO4 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7.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则ΔH与ΔH1、ΔH2、ΔH3、ΔH4、ΔH5的关系正确的是 ()

8.已知反应:1101kPa时,

2稀溶液中, H+ (aq) + OH- (aq) ═H2O (l) ;ΔH=-57.3kJ·mol-1

4 H2O (g ) ═H2O (l) ; ΔH=-44.0kJ·mol-1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kJ·mol-1

B.浓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 放出57.3kJ热量

C.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kJ·mol-1

D.2H2 (g) +O2 (g) ═2H2O (l) 的反应热为ΔH=+571.6kJ·mol-1

9.某化学小组对生石灰与水反应是显著放热反应进行了实验探究, 在除了用手触摸试管壁感觉发热外, 还设计了下列几个可行性方案。

甲方案:将温度计与盛放有生石灰的小试管用橡皮筋捆绑在一起, 放入有水的小烧杯中, 用胶头滴管向小试管中缓缓滴入水, 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 说明反应放热。 (下列装置中支撑及捆绑等仪器已略去)

乙方案:将盛放有生石灰的小试管插入带支管的试管中, 支管接1或2, 用胶头滴管向小试管中缓缓 滴入水, 看到的现 象是 (接1 ) _______, (接2) _______ , 说明反应放热。

丙方案:用胶头滴管向盛放有生石灰且带支管的试管中滴加水, 支管接的导管中盛适量无水硫酸铜粉末, 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 说明反应放热, 其原因是_______。

10.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于2009年5月升空修复哈勃望远镜。

(1) “亚铁兰蒂斯”号使用的燃料是液氢和液氧, 下面是298K时, 氢气 (H2) 、碳 (C) 、辛烷 (C8H18) 、甲烷 (CH4) 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相同质量的H2、C、C8H18、CH4完全燃烧时, 放出热量最多的是_______, 等质量的氢气和碳完全燃烧时产生热量的比是_______ (保留1位小数) 。

(2) 已知:H2 (g) ═H2 (l) ;ΔH=-0.92kJ/mol

O2 (g) ═O2 (l) ;ΔH=-6.84kJ/mol

H2O (l ) ═H2O (g ) ; ΔH=+44.0kJ/mol

请写出液氢和液氧生成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

(3) 如果此次“亚特兰蒂斯”号所携带的燃料为45吨, 液氢、液氧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气态水, 总共释放能量______kJ (保留3位有效数字) 。

参考答案:

1.C2.D3.D4.A5.C6.C7.B8.A

9.甲方案:小试管中固体变成乳状, 同时有大量水蒸气产生, 温度计温度上升

乙方案:有气泡产生左边水柱下降, 右边水柱上升

丙方案: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色水和生石灰反应放出热量, 使水蒸发

篇4:七年级(下)重点词语归纳

1) close v. “关闭,结束”。如:

Please close the door. 请关门。

2) close adj. 靠近的,亲近的。如:

The church is close to the school. 教堂在学校附近。

3) closed adj. “关闭的”。如:

The door is closed. 门关着。

4) open v. “开,打开”,与close意义相反。如:

Please open the door. 请开门。

The door opened slowly. 这扇门慢慢地打开了。

5) open adj. “开着的”。如:

The door is open. 门开着。

【小试牛刀】Don’t ____ the door. Please keep it ____.

A. close; openB. closed; openedC. closed; openD. close; opened

2. enjoy

enjoy常用作及物动词,意思是“喜欢”、“乐于”、“享受……的乐趣”。现将其用法简述如下:

1) enjoy后接名词或代词。如:

They are enjoying their dinner. 他们在津津有味地吃饭。

Do you enjoy the film? 你喜欢那部电影吗?

Alice doesn’t enjoy it. 爱丽斯不喜欢它。

2) enjoy后面可接动词-ing形式。如:

I enjoy listening to light music. 我喜欢听轻音乐。

Do you enjoy reading? 你喜欢读书吗?

He doesn’t enjoy singing. 他不喜欢唱歌。

Many students enjoy asking questions in English. 许多学生喜欢用英语问问题。

3) enjoy后面可接反身代词(oneself),构成固定搭配enjoy oneself,意为“过得愉快、玩得高兴”,相当于have a good time。如:

——Did you enjoy yourself at the party? 你在聚会时玩得高兴吗?

——I enjoyed myself very much at the party. 我在聚会时玩得很开心。

【小试牛刀】Do you enjoy ____ pop music?

A. listening toB. listeningC. listen toD. to listen

3. hope

1) 用于表示可能实现的事情,后接从句时,用陈述语气。如:

I hope I shall see him again. 我希望再见他一次。

I hope you haven’t hurt yourself. 但愿你没有受伤。

2) 用于指对好事的盼望、预想;对坏事的预想则多用“I’m afraid…”。如:

I hope it will be fine tomorrow. 我希望明天天气好。

I’m afraid it will rain again. 恐怕还要下雨。

3) hope 所希望的一般指将来或现在的事情,不用于指过去的事情。如:

I hope he will come. 我希望他会来。

4) 可用hope to do sth.句型,而不能用hope sb. to do sth.句型。如:

I hope to watch the football match again. 我希望再看一次那场足球赛。

5) hope后面还可以接that 从句,意为“希望……;能……就好了”。如:

She hopes that I will pass the exam. 她希望我能通过考试。

【词组搭配】

1) in the hope of sth. 怀着……的希望

2) live in hope(s) of 满怀希望

3) hope for the best 希望获得最好的结果

【小试牛刀】We hope ____ the book again very much.

A. us to readB. to readC. us reading D. reading

4. the other, another, other与others

1) the other指两者中的“另一个”,通常与 one搭配使用,构成one…the other(一个……另一个)。如:

Miss Gao has a book in one hand, and a pen in the other.

高老师一只手拿着一本书,另一只手拿着一枝钢笔。

The little girl slowly closed one eye and then the other.

小女孩慢慢地闭上了一只眼睛,然后又闭上了另一只。

2) another可以被看作是an与other两个词的融合,作“另一个”,“不同的”解,其后只能跟单数名词,指不确定数目中的“另一个”。如:

I don’t like this one, show me another. 我不喜欢这个,给我看看另一个。

They stood up one after another. 他们相继站起来。

但是,当another作“再”,“另外的”解时,可修饰复数名词,这时它后面大都跟有few或基数词。如:

There’s room for another few people in the back of the bus.

在这辆公共汽车的后部还能容纳一些人。

The farm already has ten cows, but they are buying another five (cows).

这家农场已有10头奶牛,但计划要再买5头。

3) other表示“别的”,“另外的”,只能与复数名词连用。others=other+可数名词复数。如:

There are other ways of doing this exercise. 做这个练习还有别的方法。

Ask some other people. 问别人吧。

Some students like English and others (other students) like physics.

有些学生喜欢英语,有些学生喜欢物理。

【中考回放】

——We have five kinds of schoolbags. Do you like this one?

——No. Can you show me ____?(09年广东省)

A. anotherB. each otherC. the otherD. others

5. stop, remember, forget后接doing和to do

1)stop doing sth.与stop to do sth.

stop doing sth.是“停止做某事”,doing是stop 的宾语,是要停止的动作;stop to do sth.是“停下来开始做某事”,to do是stop的状语,表示目的,是要开始做的事情。如:

The two girls stopped talking when they saw me. 那两个女孩一见到我就停止了讲话。

The two girls stopped to talk to me when they saw me.

这两个女孩一看到我就停下来和我讲话。

2)forget/remember to do sth.与forget/remember doing sth.

①forget/remember to do sth. 意为“忘记/记得要做某事”,这里的不定式所表示的动作还没有发生。如:

I forgot to lock the door. 我忘记锁门了。(门没有锁)

I remembered to do my English homework. 我记得要做英语作业。(还没有去做英语作业)

②forget/remember doing sth. 意为“忘记/记得曾经做过某事”,表示曾经做了,而忘记/记住了,这里的动名词所表示的动作已经发生过了。如:

I forgot locking the door. 我忘记锁过门了。(意思是门锁过而忘记了)

We remembered writing a letter to you. 我们记得曾给你写过一封信。(意思是写过信并且记住了)

【中考回放】

——Don’t forget ____ my parents when you are in Beijing.

——OK!I won’t. (09年长沙市)

A. to seeB. seeC. seeing

6. visit

1) v. 访问,拜访,探望,参观,游览,采访。 如:

Our headteacher visited America. 我们的班主任访问过美国。

We often visit our grandma. 我们经常探望奶奶。

2) n. 访问,往来,参观,游览。如:

The visit to an island is very interesting. 这一次岛屿游览非常有趣。

3) visitor n. 访问者,来宾,游客,参观者。 如:

He is an English visitor. 他是一名英国游客。

【小试牛刀】“What are they doing?”“They ____ the Great Wall.”

A. are visitingB. visitingC. is visitingD. visit

7. take与bring

bring 和take都含有“拿、带”的意思,但在使用时却有所不同。

1) bring意为“拿来、带来”,指把某物或某人从别处带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如:

Bring me a cup of tea, please. 请给我拿杯茶。

Please bring the CD to school tomorrow. 请明天把那张CD带到学校。

2) take意为“拿走、带到”,指把某物或某人从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带到别处。有away的含义。如:

Could you help me to take the box to the classroom? 你能帮我将这个盒子拿到教室吗?

I’ll take you to see our teacher. 我将带你去见我们老师。

注意:bring与here连用,不与there连用;take与there连用,而不与here连用。bring/take sb. sth.=bring/take sth. to sb.。如:

Bring me a dictionary.=Bring a dictionary to me.

Take him this story book.=Take this story book to him.

【中考回放】

——It’s raining, Daisy. Please ____ an umbrella with you.

——Thanks. I’ll return it to you when I ____ next week. (09年深圳市)

A. take; comeB. take; will comeC. bring; comeD. bring; will come

8. also, too与either

两者都是副词,also用法比较正式, 在口语中不常用,一般只用于肯定句,有强调的意味,常位于主谓之间,即实义动词之前,助动词之后;too一般只用于肯定句,通常置于句末,也可插到句中间,有时也可用于否定的陈述句中,但不能放在否定词的后面;either用于否定句句尾。例如:

They also like playing volleyball. 他们也喜欢打排球。

He is also a student. 他也是一个学生。

I can also do it. 我也能干。

I’m fine, too. 我也很好。

He likes comedies, too. 他也喜欢喜剧。

He isn’t in Class 3, either. 他也不在3班。

【中考回放】

——I am not sure which tie to wear for the party.

——God!I have no idea, ____.(09年泰安市)

A. tooB. neitherC. eitherD. also

9. wear; dress; put on与(be) in

这几个词都和“穿;戴”有关,但用法不同。

1) wear是“穿着;戴着”的意思。强调状态。如:

Lucy always wears a red coat. 露西总是穿一件红色大衣。

2) dress作及物动词,后接反身代词,表示“某人自己穿衣服”;后接sb.,表示“给某人穿衣服”。dress up意为“盛装;装扮”。如:

The boy can dress himself. 这个男孩能够自己穿衣服了。

3) put on指“戴上;穿上”,强调动作。如:

He put on his hat and left. 他戴上帽子离开了。

4) “(be) in+颜色”表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强调状态。如:

The girl in red is my sister. 穿红衣服的女孩是我妹妹。

【中考回放】

——I saw Ann ____ a green dress at the school meeting.

——I think she looks better ____ red. (09年烟台市)

A. dressed; in B. put on; wearC. wearing; inD. wear; put on

10. sound

1) n. 声音。如:

I heard strange sounds in the distance. 我听见远处有怪声音。

2) v. 听起来(连系动词,后跟形容词作表语)。如:

That sounds interesting. 那听起来很有趣。

【拓展延伸】sound, look, smell, taste, feel意思分别为“听起来、看起来、闻起来、尝起来、觉得或摸起来”。这五个动词均为连系动词,后面接形容词作表语。如:

The flower smells very sweet. 这花闻起来很香。

The cotton feels very soft. 这棉花摸起来很软。

【中考回放】

——Hi, Tony. The milk shake ____ good!

——I’m glad you like it. (09年济南市)

A. soundsB. fallsC. goesD. tastes

——Long time no see!

——Oh, it ____ like years since I last saw you. (09年安徽省)

篇5: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1

《哲学生活》必背知识

一、唯物论(第4、5课)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第6课)

1、用“认识论”或“求索真理的历程”或“实践观”分析材料: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方法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树立正确的认识。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①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要正确对待错误。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注:上面的第(1)(2)两点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三、(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联系 发展 矛盾 创新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是客观的,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也具有条件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强调整体的原理内容):整体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

(强调部分的原理内容):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发展特点的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发展趋势的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或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

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发展状态的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法论】

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又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三)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规律)

【原理内容】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

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这一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2

《文化生活》必背知识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一定要按四个方面综合)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此处优秀绝不能少)

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此处优秀绝不能少)

③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此处优秀绝不能少)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2、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注意综合①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③立足于社会实践(绝不能少);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⑥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重点)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课: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⑵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创新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⑤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⑥推动文化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3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体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如何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如何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①从根本上讲,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初次分配)增加“两个比重”,坚持“两个同步”:

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④(再分配)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⑤(再分配)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⑦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3、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4、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

5、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①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治本之策)

③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学会法尊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6、为什么要加强及怎么样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

(1)为什么:市场调节(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怎么样:运用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7、坚持新发展理念:(五个)

①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核心位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②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③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④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⑤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8、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①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②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③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④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篇6:政治学原理重点归纳

2. 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核心为依宪治国

4.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保障)

5.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6. 增强公民意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7. 行使监督权和建议权的渠道

上一篇:生产管理人员培训教材下一篇:华山位于哪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