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重点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70政治学重点范文

2012江苏小高考时事政治70题

(反复温习,留下印象)

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A.中华民族精神B.公民素养

C.中华文化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当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

A.1600元B.2000元C.3000元D.3500元

3.2011年9月19日,经专家测定,由袁隆平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试验田的超级稻加权平均亩产首破

A.700公斤B.800公斤D.1000公斤

4. 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主办的第四届北京人权论坛9月22日在北京闭幕。来自26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及港澳台地区的近百名人权高级官员和专家学者,围绕本届论坛“的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A. 文化传统、价值观与人权B.和谐发展与人权 C.人权与发展D. 发展、安全与人权

5.据预测,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将达到▲亿。

A.65B.67D.72

目前亚洲唯一与欧盟和美国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缔结FTA(自由贸易协定“FreeTradeAgreement”的英文简称)的国家。

A.日本B.中国D.菲律宾

7. 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81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A.金鸡纳树B.奎宁C.氯喹D.青蒿素

8.2014年江苏南京青奥会的口号是▲

A.与青奥共成长!B.分享青春、共筑未来

C.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D.点燃心中之火

9.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11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会议指出,该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和我国淡水资源重要补给地。

A.敦煌阳关B.盐城沿海滩涂C.青海三江源

织的最终文本,从而结束了俄罗斯长达18年的谈判。

A.世界贸易组织B.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C.世界货币基金组织D.世界银行

12.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要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自2011年11月1日起提高▲起征点。

①个人所得税②增值税③营业税④流转税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3.2011年12月1日是第二十四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

A.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B.普遍可及和人权

C.实现“零”战略目标——零新发感染、零歧视和零死亡

D.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

14.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12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家▲规划(2011-2015D.四川九寨沟 10.俄罗斯加入▲工作组2011年11月10日在日内瓦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一致通过了俄罗斯加入该组

年)》。会议指出,目前,我国必须坚持安全第

一、科学监管的原则,落实这一责任。

A.药品安全B.食品安全C.科技发展D.十二五

15.到2011年底,江苏全省农村468.2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5年任务4年完成,江苏成为全国率先消灭“▲”省份。

A.基本贫困B.绝对贫困C.相对贫困D.中低收入水平

16.中国大熊猫▲于2011年12月4日抵达爱丁堡机场。这是17年来英国迎接的▲中国大熊猫。

A.甜甜与阳光第一对B.明明和宝宝第二对

C.比力和仙女第三对D.团团与圆圆第二对

17.2011年12月14号,科学家、探险爱好者在南极举行仪式,纪念挪威籍探险家阿蒙森抵达南极点▲周年。

A.50B.80C.100D.150

18.“江苏精神”的新定位是▲

A.“敢闯敢创,守诚守信”B.“敬贤敬业,博学博爱”

C.“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D.“自强、灵秀、宽容、守规”

19.2011年9月28日,世界首创的三塔两跨悬索桥——▲顺利完成了最后一节钢箱梁吊装,实现主桥合龙贯通。

A.泰州大桥B.苏通大桥C.杭州湾大桥D.舟山跨海大桥

20.2011年10月31号,▲举行会议,通过了有关接纳巴勒斯坦为该组织成员国的提案。这是巴勒斯坦首次获准以成员国身份加入该机构。

A.联合国B.世界贸易组织

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D.世界卫生组织

21.2011年12月17日,朝鲜最高领导人▲在视察的路上由于过度劳累,在专列上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严重心脏休克,经抢救无效于当地时间8时30分逝世。

A.金日成B.金正日C.全斗焕D.卢武铉

22.根据最近公布的资源税暂行条例,石油、天然气的税额从以前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其他五项税目仍然是从量计征,但对和稀土矿等的资源税税额标准进行了一些调整。

A.黑色金属矿B.焦煤C.固体盐D.天然气

23.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深化制度改革试点。自2012年1月1日起,先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等开展试点,条件成熟时可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进行试点。

A.营业税C.个人所得税D.消费税

24.10月11日,中、越两国签署了《关于指导解决中越。

A.陆地B.边界领土C.海上D.领空

25.法国总理菲永11月7日公布了一项“自1945年以来最严厉的财政预算”。该紧缩计划预计将筹集到1000亿欧元,从而使法国到年财政赤字降为零。

A.2013B.2014C.2015

26.我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日前启动。振兴计划将重点实施技师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工作室建设三个工作项目。

A.技术顾问B.专业技术D.职业技能

27.国务院新闻办11月16日发表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指出,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

B.2.9C.3.8D.4.6

28.工业和信息化部9月22日发布《“十二五”,这是我国发布的首个关于此类企业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

A.中小企业B.国有企业C.中央企业D.集体企业

29.文化部等三部门近日下发意见,明确规定到我国将形成相对完善的“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

A.2013C.2020D.2025

30.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11月23日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份建议发行名为“的欧元区共同债券“绿皮书”,旨在推进欧盟一体化和加强欧元区经济治理。

B.开发债券C. 金融债券D.欧洲债券

31. 10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兵役法的决定。指出,根据需要,可以征周岁公民服现役。

A.18岁C.19岁D.16岁

32.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4日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索尔·珀尔马特、澳大利亚科学家布赖恩·施密特和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以表彰他们“通过观测遥远的超新星而发现宇宙正在加速扩张”这一成就。他们的发现第一次提出了“▲”存在的令人信服的证据。

A.准晶B.反物质C.黑洞33.纪念辛亥革命周年大会10月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A.80B.90D.110

34.2011年9月14日,2011年夏季达沃斯年会在中国开幕。

A. 武汉B. 杭州C.西安35.2011年10月11日,美国会参议院不顾国内外的强烈反对,以63票赞成、35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了《2011年监督改革法案》。

A.移民C.医疗D.金融

36.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于2011年9月23日正式向联合国递交成为联合国会员国的申请。在此之前联合国已经有个会员国。B.194C.210D.200

37.2011年9月3日,全国各地各界群众举行各种纪念活动铭记历史,缅怀抗日爱国志士。这一天是中国

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周年纪念日。

A.64B.65C.66D.67

38.2011年11月12日至14日,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在夏威夷举行的亚太

经合组织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此次非正式会议的主题是

A.“紧密联系的区域经济”

C.“变革与行动”B.“持续增长,区域联合”D.“文化传统、价值观与人权”

39.2011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这十年间,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都取得了迅猛发展,目前中国已

成为

A.世界第二大经济体B.世界第二大出口国

C.第一大进口国D.综合国力最强国

40.2011年12月16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八次部长级会议在日内瓦正式批准()加入世贸组织。

A.南非B.俄罗斯C.越南D.墨西哥

41.国务院法制办2011年11月21日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政府集中采购货物和服务的价格应当同类货物和服务的市场平均价格。

B.高于C.等于D.低于或等于

42.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2011年11月2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布,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按此标准,农村贫困人口约为

A.2.3亿人C.9422万D.2688万人

43.2011年10月9日,纪念_______10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A.中共诞生C.中国入世D.改革开放

44.9月24日,上海世博会纪念展开幕,在原来的馆内举办,开放时间约二年。

A.城市足迹馆B.中国国家馆

C.世博主题馆D.城市地球馆

45. 11月14日,“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实现第一次分离和第二次交会。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A.一B.二C.三D.四

46.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开幕。

A.三亚B.天津C.上海D.大连

47.第七届全国运动会10月16日在江西南昌隆重开幕

A.少数民族B.城市C.大学生D.青少年

48. 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1月13日在美国夏威夷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的重要讲话。

A.《合作推动增长 合作谋求共赢》

B.《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

C.《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

D.《同舟共济共创未来》

49.《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当地时间11月28日在南非海滨城市德班开幕。这次会议被称为

A.“拯救人类的一次机会”

B.“拯救地球的一次机会”

C.“拯救人类的最后机会”

D.“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

50在上海世锦赛游泳锦标赛上,中国选手孙杨打破由澳大利亚名将哈克特保持了10年之久的世界纪录,这是中国男泳首次登顶奥运项目。这一游泳项目是

A.1500米自由泳B.400米自由泳C.200米自由泳D.100米自由泳

51.2011年9月1日上午9时,全国2.6亿中小学生收听收看了CCTV1播出的视频节目《开学第一课》。今年全国的“开学第一课”以“_______”为主题,倡导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是为明天幸福奠基,以积极的态度感受幸福,在努力进步中获得更大的幸福体验。

A.理想C.我的梦,中国梦D.追求幸福

52.2011年9月1日,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宣布,我国_______制度初步建立。这项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提高全民健身水平的一项重大决策。

A.基层医疗B.基本药物C.基层体检D.基因筛查

53.2011年9月6日,中国政府发布《中国的_____发展》白皮书庄重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

A.军备B.人权C.和平D.对外

53.2011年9月10日,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_______开幕。6700多名少数民族运动员参加了16个竞赛项目和185个表演项目的比赛。

A. 呼和浩特B.乌鲁木齐C.拉萨

54.2011年9月12日,中国政府宣布承认_______“全国过渡委员会”为该国执政当局和该国人民的合法代表。该国被推翻的前领导人卡扎菲已被俘身亡。

A.叙利亚B.利比亚C.埃及D.也门

55.2011年9月14日,世界经济论坛2011新领军者年会(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____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

B.大连C.上海D.重庆

56.2011年9月20日,第____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本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共评出_____全国道德模范和260名提名奖获得者。

A.二54B.二86D.三55

57.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5日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_______表彰他“发现了准晶”这一突出贡献。

A.达尼埃尔•谢赫特曼B.亚当•里斯C.托马斯•萨金特D.布鲁斯•巴特勒

58.2011年10月14日第___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开幕式上午在广州隆重举行。

A.90B.111C.100D.110

59.2011年11月1日,____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于11月3日与2011年9月29日发射的_______目标飞行器顺利进行交会对接。

B. 神舟九号天宫一号

C.神舟八号嫦娥二号D.神舟九号嫦娥二号

60.2011年11月3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六次峰会在_______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合力推动增长 合作谋求共赢》的重要讲话。

A.美国夏威夷B.印尼巴厘岛C.南非德班D.法国戛纳

61.2011年11月10日,中非合作圆桌会议发布______,承诺将以民间力量,促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A.《万宁宣言》B.《上海宣言》C.《南宁宣言》D.《宁波宣言》

62.2011年11月18日晚间,菲律宾警方在病房内将前总统_______逮捕并拘押。

B.阿基若三世C.埃斯特拉达D.拉莫斯

63.2011年11月27日,第五次_______在北京召开。温家宝在会上强调,要预防和避免儿童各种意外伤害,特别要加强校园治安、消防安全和校车交通安全工作。

B.扶贫开发工作会议C.全国文代会D.全国作代会

64.2011年11月28日,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七次缔约方大会在______拉开帷幕,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16000余名正式代表将在随后的两周时间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展开新一轮的博弈。

A.墨西哥、坎昆B.丹麦、哥本哈根C.南非、德班D.日本、东京

65.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_____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

A.2200B.2300C.2400D.2500

66.2011年12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____》白皮书(全文),全面介绍了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进程加快、对外贸易活力进一步增强等情况。

A.科学发展C.和平发展D.对外开放

67.2011年12月11日上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________周年高层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B. 20C. 15D. 9

68.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________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A.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C.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D.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69.2011年12月12日,________宣布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

A. 美国B. 俄罗斯C. 日本70.2011年 12月16日,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正式批准_______加入世贸组织。

A. 法国B. 俄罗斯C. 日本D. 瑞典

第二篇:政治学重点内容

名词解释:

1. 政治: 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周延性、确定性、本质性)

2. 政治学: 政治学就是研究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 政治关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4. 利益: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5. 利益关系:不同利益主体基于利益而形成的社会联系

6. 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就是人们结成群体后形成的利益,即群体利益;或者是不同群体结成更大群体后形成的更大群体的利益

7. 利益矛盾: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

8. 政治权力: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公共力量(社会公共权力)

9. 权利: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主张其利益的法定资格。 10. 政治权利:是权利的一种,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 11. 政治行为:人们在特定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

12. 政治统治:在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权力的主体为了维护其在特定政治关系中的支配性地位,进而实现其利益要求而建构起来的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威-服从关系。表现为政治权力主体对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

13. 政治管理:在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驱使下,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而实施的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行为。

14.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形式参与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5. 政治体系:由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有机构成的系统,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组织制度的体现,包括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

16.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按照地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组织。

17. 政党:本质上是基于特定的阶级利益,由特定阶级的政治先进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权,进而实现阶级利益而组织起来的政治组织。它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

18. 政治社团: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国家政权机关政策制定、变更和执行的社会团体。

19. 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反映或精神表现,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认知、情感、思想、理论及其政治伦理、道德和习俗的总和。 20. 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基于经济关系的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来的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和政治体系等社会政治现象的一种直观、自发的心理反映。 21. 政治思想: 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观念、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高级表现形态。

22. 政治社会化: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政治学习和社会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或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23. 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本质上就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辩证统一的过程,政治发展的量变通过政治改革(政治改良)实现,政治发展的质变通过政治革命实现。

24. 政治革命: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新的社会政治力量为改变政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剧烈社会活动。

25. 政治改革:本质上是统治集团对政治关系的调整、变革和完善,从现实看是统治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共同利益要求和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政治体系进行改进,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26. 政治民主: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简答,论述:

1、利益的形成:(1)“利益”起源于人的“需要”,(2)“生产”是满足人类“需要”的基本途径,(3)共同的生产使人们结成社会关系,(4)受到社会关系制约的“需要”就是“利益”

利益的构成要素:(1)人(社会群体)——利益的主体,(2)需要——利益的心理基础,(3)生产活动——利益实现的基本途径,(4)社会关系——利益实现的本质途径。

2、利益的内在矛盾:

① 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② 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③ 利益的目标性和手段性之间的矛盾

④ 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3、政治权力的形成:(1)政治权力形成的物质基础——利益,(2)政治权力形成的社会条件——利益关系,(3)政治权力形成的必要前提——力量对比关系的非均衡状态,(4)政治权力的最终形成——纵横力量对比关系的交汇。

逻辑过程:利益→利益关系→力量对比关系(非均衡状态)→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

4、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客观要素:(1)主体对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2)主体对社会财富的占有,(3)主体对暴力的占有(暴力执行者、暴力组织和暴力工具)。

主观要素:(1)主体自身的能力素质,(2)主体的身份资格,(3)主体的理论与策略,(4)主体的组织化

5、政治权力的特性:(1)主体利益性,(2)强制约束性,(3)专属排他性(垄断性),(4)扩张延展性,(5)多重职能性

6、政治权利的形成:(1)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共同利益,(2)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社会成员和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对共同利益主张,或对实现各自利益的共同规范的主张,(3)政治权利所主张的共同利益的范围层次——全社会范围层次的共同利益,(4)阶级社会政治权利具有阶级性

7、政治权利的特性:(1)主体的相对个体性,(2)法定规范性,(3)权利主体的自主性,(4)权利-义务的统一性,(5)自由价值性

8、政治统治的特性:

(1)政治统治的出发点——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 (2)政治统治的基本内容——构建政治权威-服从关系, (3)政治统治的道义依据——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

(4)政治统治的基本功能——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

(5)政治统治的首要价值取向——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9、政治统治的作用:

① 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力和利益, ② 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权力制约关系, ③ 保证政治权力的作用效力, ④ 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安全,

⑤ 保障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 ⑥ 确认和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

10、政治管理的基本特征:公共性,组织性,责任性,服务性,以效率和公平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11、政治管理的职能:

(1)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确定社会共同利益,实现社会共同利益(核心环节),维护社会共同利益(重要保障),分配社会共同利益,发展社会共同利益

(2)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矛盾:把握利益矛盾,分析利益矛盾,解决利益矛盾

12、政治参与的特性:

(1)政治参与的主体——普通公民, (2)政治参与的内容——普通公民对于社会共同利益提出自己主张的行为;公民对于个别利益的主张不属于政治参与的内容,

(3)政治参与的法定关系——普通公民与政治权力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4)政治参与概念的外延——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5)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不局限于政府立法和决策,还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与政府组织和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

13、政治参与的作用: 在政治生活中:

(1)影响政治权利主体的利益主张的实现——通过影响政治权力实现利益要求

(2)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通过政治参与体现公民对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认可和支持(合法性参与)

(3)影响政治管理的民主化——通过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4)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通过政治参与提高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从而培育其政治人格

(5)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通过政治参与协调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从而增加政治和社会稳定因素

在社会生活中:

(1)影响社会公正与公平——通过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利益分配政策、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2)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作用 (3)影响社会流动与自治——通过政治参与促进社会流动和社会自治的发展

(4)影响社会进步与发展——通过政治参与推动政治变革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4、组织化与个体化参与的不同:

个体化参与:政治权利主体以个体形式参与政治活动; 组织化参与:政治权利主体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参与政治活动

组织化参与的优势:

(1)政治参与需要付出成本,持续不断的政治参与要消耗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常个人难以承受;

(2)个体化政治参与缺乏足够的分量,难以引起决策者的重视;

(3)个体化政治参与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最后导致谁都不参与; (4)组织化参与在精英人物的引导下,更有利于实现和维护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15、国家的本质:

①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 ②国家是按地域来划分其国民的。 ③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16、政党的基本特征:

(1)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

(2)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3)政党具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

(4)政党以谋取、执掌政权作为实现其纲领的根本手段,

(5)政党有正式的组织章程和健全的组织机构

17、政党的作用:

① 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愿, ② 集合和壮大阶级政治力量, ③ 影响或领导国家政权, ④ 培养本阶级的骨干分子, ⑤ 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18、政治社团产生原因:(1)社会重组——社会转型期社会公众的心理需要(2)社会利益分化——多元化利益表达的需要(3)政治权力扩张——对政治权力的利用和制约的需要(4)政治权利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扩大的需要

19、政治社团的功能: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性功能,沟通性功能,工具性功能,政治社会化功能 20、政治心理的特点:

①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现象的感性认识, ②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现象的反映, ③ 政治心理的存在形式具有潜在性和隐秘性, ④ 政治心理反映特定利益主体自身的利益倾向

21、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

外部因素:

① 物质环境:社会生产力水平是影响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政治心理客观基础的决定性因素

② 社会关系环境: 在各种社会关系和利益中,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对于人们的政治心理具有决定意义;规定了社会心理的社会内容和社会取向。

③ 政治制度环境:社会政治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政治心理,其变化必然导致社会政治心理的变化

④ 思想文化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对政治心理的作用,往往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的

⑤ 动态环境:动态的政治过程中的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公共政策等,也是政治心理的产生的重要因素

内在因素:(1)社会成员的自身特征,(2)社会成员的心理背景,(3)社会成员的社会经验,(4)社会成员的个性倾向

21、政治动机的含义: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实施某种政治行为,以达到特定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是隐藏在政治行为背后、推动政治行为发生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的产生:(1)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产生特定的利益需求,(2)将这种利益需求与政治联系起来,确立某种政治目标,(3)这种利益需求及其向政治目标的转化,形成了政治行为的内驱力,即政治动机

22、政治思想的特性:

① 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实的理性认知,

② 政治思想反映着政治现象及其背后的深层的逻辑关系, ③ 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 ④ 政治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

23、政治思想的作用:

① 支持并服务于特定的利益主体, ② 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

③ 指导并帮助人们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

④ 主导和统领人们确立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

24、政治社会化的作用:(1)传播、维持和改变特定的政治文化,(2)培养和塑造“政治人”,(3)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4)影响和制约政治发展

第三篇:政治学原理重点归纳

1.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 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 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 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第四, 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概念: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以国家政权或国家问题为核心。政治学研究对象:即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 3. 政治学研究范围:

(1) 政治学基础理论 (2) 中国政治 (3) 比较政治 (4) 公共政策 (5) 行政管理 (6) 国际政治

4. 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5.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 (3) 理论联系实际。 (4) 阶级分析。 (5) 经济分析。 常用具体方法: (1) 历史研究法 (2) 制度研究法 (3) 比较研究法

(4) 结构—功能研究法 6. 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1) 学习研究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

(2) 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3) 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7. 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氏族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群婚的第一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血缘家庭。 氏族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氏族,是具有血缘关、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氏族社会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第二, 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第三, 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8. 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第一, 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表明国家产生的时间。

第二,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三, 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国家在氏族废墟上产生的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它是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 第二种是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三种是征服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国家的形式。 区别:

第一, 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第二, 公共权力的设立。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 9.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 神权论 在外国,神权说,最早发生在古代犹太的神权政治君主国。代表:托马斯-阿奎那。

2. 契约论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契约论是资产阶级关于国家起源的最具有影响的学说。

资产阶级契约论的两种含义:一种是用来说明国家的起源,一种是用来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3. 暴力论 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10.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定义: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具体含义:

第一, 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第二, 国家是阶级统治。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第三, 国家是个机器。公共权力是国家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 11.国家权力

概念 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特征

第一, 强制力的垄断性。 第二, 普遍的约束力。 第三, 主权性。

12.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首先,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的力量基础。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运行规则。

再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和发展。

13.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含义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或者是上升阶段。 1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15.如何理解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国家 16.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1.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2.社会主义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作为国家的阶级基础。

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和谐社会,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4.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

5.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17.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 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公有制。在中国现阶段,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2. 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社会主义的秩序和稳定。同时,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3. 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承担经济宏观调控职能,并且调整和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和体制。

4. 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6. 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18.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

含义: 国家形式就是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基本内容:第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尤其是中央(全国)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第二, 国家的整合形式,即国家结构,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纵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第三, 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也称政治体制,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的具体环节,属于国家形式的细节方面。

19.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国体决定政体,政体表现国体”,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国体决定着一个国家由哪个阶级来统治,国家的阶级本质从根本上决定着政体的选择;另一方面,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表现,政体作为国家的外部形态,并非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它在实现和保证统治阶级的地位和权力、增强政权的统治能力方面具有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 20.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君主制(1)贵族君主(2)等级代表君主制(3)专制君主制(4)立宪君主制(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2.共和制(1)贵族共和制(2)民主共和制 21.国家结构的含义 1.国家结构的概念

国家结构是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全国政府与地区政府之间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国家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统一的背景和进程,体现了其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水平。 2.现代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

(1)单一制 分为中央集权型单一制(法国)和地方分权型单一制(英国)

(2)复合制 分为邦联制(欧洲联盟)和联邦制(德国) 22.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

特点:我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是: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②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④全国人大批准省级地方的建置,国务院批准省级地方的区划并批准省以下地方的建置和区划,全国人大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⑤省、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但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自治区人大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消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消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既要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又要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

原因:①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有着统一的传统和实行单一制的渊源;②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有着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传统;③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在分族聚居的同时又与其他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杂居,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④近代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抵御外敌入侵、实现国家独立的过程中结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⑤我国各民族之间在各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各民族需要互相帮助,实现共同繁荣和共同进步;⑥我国各族人民还会面临各种外来势力的颠覆和分裂的威胁,为了防止和抵御外来干涉和侵略,维护我国的独立与安全,需要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合作。 2.中国单一制的两大特色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23.国家机构的含义

国家机关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各个具体的国家权力部门,而各种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的结构联结起来,相互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共同组成一个实行国家统治的统一的体系,这就是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是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它包括全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组织。 24.国家机构的特点

(1)阶级性(2)全社会性(3)整体性和系统性(4)强制性 25.资本主义主要国家机关

1.国家元首2.立法机关3.行政机关4.司法机关 26.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27.社会主义主要国家机关

1.国家权力机关2.国家元首3.行政机关4.司法机关 28.民族的一般特征

第一,共同的语言。这是民族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第二,共同的地域。这是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民族形成的外部条件。 第三,共同的经济生活。这是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四,共同的心理素质。这是民族存在不可缺少的条件和特征。 29.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一,民族差异。这是产生民族问题的自然前提和客观原因。

第二,剥削制度。这是阶级社会产生民族压迫的深刻根源。

第三,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依旧存在的主要原因。 30.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

一方面,从民族问题对革命和政权问题的依赖性来看,民族问题如何解决,在什么程度上解决,受当时社会政治总问题的制约。

另一方面,从民族问题在社会政治发展总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来看,民族问题解决的好坏,将关系到革命能否成功、政权是否稳定,对于国家的治乱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1.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任务和原则

第一,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巩固各民族民主平等的团结统一,这也是现阶段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政策。

第二,要逐步消除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事实上的不平等,扶助落后民族,使他们尽快跻身于先进民族的行列。

第三,要承认民族差别,照顾民族特点,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矛盾,按照民族特点和区域特点来处理民族问题,切实采取措施克服和解决民族矛盾。 31.宗教的起源

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的条件,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其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

(1)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中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它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认识局限,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无法被人们认识的异己力量,正是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

(2)阶级社会中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宗教产生的又一原因。在阶级社会,当被剥削的阶级对物质解放感到绝望时,就会去寻求精神的解放来代替,就会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宗教正是这种对现实世界的替代,它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社会处境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的“另一个世界”的向往。因此,剥削制度的存在,是宗教产生的制度与社会根源。

32.宗教的本质

(1)从认识论上看,宗教是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是人类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不真实的反映。

(2)从功能上看,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33.宗教的政治作用

1.宗教与阶级统治

2.宗教与社会治理

宗教在现代政治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宗教可以对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有效的调节,从而减轻了世俗国家的政治“结构在运转过程中的负担”,能够有效地实现政治整合,维护政治秩序。但也应看到,宗教在履行社会整合作用的同时,它也可能成为社会分裂的原因。

3.宗教与政治意识形态

宗教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宗教从根本上不可能脱离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因而宗教也容易转变成阶级统治的工具。宗教虽然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但宗教一旦产生,也获得了自身的相对自主性,从而对政治意识形态产生影响,政治意识形态时常要在宗教教义中去寻找自身的合法性。尤其是在教会作为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的国家中,宗教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就更为显著。

4.宗教与民族

宗教是民族的,任何一种现代宗教的产生都必然和某一特定的民族相联系,民族之间宗教形式的不同正是民族心理及民族文化差异性的体现。宗教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系统,具有维系民族特征、形成民族性格强化民族凝聚力、影响民族思维方式的重要机能。各民族宗教信仰模式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族的政治。一般而言,共同的宗教信仰是巩固民族共同体的有力因素,而同时信仰具有很大差异的许多不同宗教的民族则很可能呈现出明显的政治不稳定。

5.宗教与国际政治

宗教传播、宗教运动、宗教纷争等都会成为国家间政治关系变化的重要变量。宗教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宗教可以成为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如相似的宗教信仰可以巩固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但另一方面,宗教也往往是国际政治冲突的原因 34.国家与宗教的关系模式

1.政教合一模式2.二元竞争模式3.政教分离模式4.宗教政党模式 35.社会主义国家中宗教作用的二重性

1.宗教的积极作用

首先,宗教有利于社会稳定。

其次,宗教有利于民族团结。

再次,宗教有利于文化建设。

最后,宗教有利于国际交往。

2.宗教的消极作用

首先,宗教和马克思主义是相对立的思想意识,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主义宣传是不利的;

其次,宗教问题也可能影响到民族团结。

再次,宗教不利于激发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最后,可能成为外国敌对分子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的工具。 36.政党的定义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37.政党的特征 第一,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政党这个特殊的政治团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象。

第二,政党由阶级、阶层或某些重要的社会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所组成。

第三,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建立政党是为了进行有成效的政治活动。 第四,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第五,政党与政权密不可分。 38.政党的功能

第一,争取群众和影响群众

第二,集中阶级意志。

第三,行使国家权力。

39.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一)两党制

(二)多党制

(三)一党制 40.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

1.政治团体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工具

2.政治团体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新的有效的媒介

3.政治团体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41.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

1.意见表达功能

2.组织功能

3.参政功能

4.民主监督功能

5.教育功能 42.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概念首先是由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提出的。

概括如下: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43.政治文化的特点

第一,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第二,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

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4.政治文化的功能

第一,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

第二,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

第三,影响政治过程。

第四,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 45.政治文化的类型划分

1.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2.冲突型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和混合型政治文化。

3.理想型政治文化与现实型政治文化。

4.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

马克思主义区分政治文化的标准:

一、经济基础

二、阶级性质

政治文化的基本类型或主体类型是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 46.政治文化的结构

概括的说,政治文化的结构主要由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这三大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47.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1.主导型政治文化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的引导和制约。 2.培养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政治能力的手段。 3.对反社会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 48.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生的第一学校。

第二,学校。学校生活是个体完成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

第三,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此外,社会共同体也对政治社会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大众传媒是政治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社会工具。 49.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

(1)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

(2)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

(3)政治制度的新旧更迭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

(4)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50.为什么说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根本任务。

第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结构的合理化与政治管理的高效化,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四,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复杂矛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谋求渐进发展。 51.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

第一,人类生活是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统一。

第二,政治文明产生于人的现实活动,必须以现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基础。

第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建设,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建设。

第四,政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从古代政治文明向现代政治文明进化的过程。

第五,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第六,“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新型的现代政治文明。

第七,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5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第一,国家权力属于劳动人民所有,建设大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共和国。 第二,人民代表会议是实现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的最好制度形式。

第三,人民代表会议掌握国家权力,人民通过“有经验的代理人”——即人民代表——掌管国家事务。

第四,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

第五,共产党是动员和组织劳动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领导力量。 第六,用法制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53.国际政治的含义 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其基本含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 国际政治发生于国际社会的多个行为主体之间。

第二, 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 第三, 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 54.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行为主体,也是构成当代国际社会的最基本的实体单位。 主权国家的特质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第一, 主权国家能够控制和最大限度地调动、支配、运用一切资源,形成国际社会强大的行为主体、实体。

第二, 主权国家是人类社会生活诸共同体的唯一合法总代表。 第三,国家之间政治关系决定着国际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向。

按照国际法的要求,在国际社会中,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国家,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

第一,固定的领土。第二,定居的居民。第三,统一的政权机构。第四,国家主权。 第一, 普遍性。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对于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第二, 共识性。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是建立在大多数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普遍共识基础上的。

第三, 规范性。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是国际政治诸行为主体应该遵循的规范。

第四, 约束性。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对于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相当的约束力,这种约束性既体现为道德性约束,又体现为实际性约束。

第四篇: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精选)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1.政治的含义:

(1)政治是一种对道德的追求和实践 (2)政治是一种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一种管理众人和管理社会的活动 (4)政治是一种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5)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2.政治学研究对象

(1)政治学是研究国家问题的科学 (2)政治学是研究公共事务管理的科学

(3)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获得和维持的科学

(4)政治学是研究社会价值和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科学 (5)政治学是研究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6)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的科学

3.政治学研究方法:

古今中外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在当代中国,研究政治学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1,,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的根本方法,也是研究政治学的根本方法。它要求我们辩证地,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揭示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具体地说,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必须坚持以下的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经济分析方法 (3)阶级分析方法 (4)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采用和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方法: (1)政治行为研究方法 (2)政治系统分析方法 (3)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 4.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1)哎呦,,,,好多好多 第二章 阶级与国家

1.阶级是什么?

阶级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些稳定的社会团体,这些集团由于它们在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共同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意识形态,彼此发生着特定的关系。

2.国家起源:

国家的起源问题就是国家的产生问题。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和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紧密相连的,是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恩格斯:确切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身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3.国家的本质:

在国家问题中,最首要的问题就是国家的本质。

(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它也必然在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随着阶级的消灭而逐渐灭亡。 (2)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

国家是占有生产资料的那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它的基础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3)国家是特殊的暴力机器

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因为它有公共权力。这是国家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国家有一整套有组织的暴力机器,如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等。

4.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国家职能表现出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和基本目的,是由国家本质决定的依赖于国家权力的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1)从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来看,国家的职能分为内在职能和外在职能:

内在职能:国家依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和强制机关来镇压被统治剥削的阶级。

外在职能:表现为防御外来侵略和战争,保护国家免受外来侵犯,保证国家安全的功能。

(2)从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上看,国家职能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政治职能: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

社会职能: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利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A.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

B.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可以得以持续。

5.国家的形式:

国家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国家形式内容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二是国家的结构形式。

(一)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政体

政体:表明一定社会中的统治阶级采用何种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组织,安排国家权力以此来保护本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

国体:国家的性质,反映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关系,一国的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了该国的国体。

一方面,国体决定政体,国体对政体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政体必须要依附于国体。 另一方面,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表现,政体作为国家的外部表现形式,它在实现和保证,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力,维持良好的统治秩序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四章 政党和政治社团 1.政党的含义:

(1)具有某种共同价值观的人所组成的团体 (2)政党是为选举而建立的组织

(3)政党是候选人以它的名义去竞选公职的组织 (4)政党是一种操纵政治权力的机构和组织

总结: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根本利益,为取得,维持或影响国家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政治组织。

2.政党的特征:

A.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1)政党是一定的阶级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政党集中表达了本阶层的利益 (3)政党是阶级的核心领导力量

B.政党具有明确的目标性

政党的政治目标一般总是通过其政治纲领展现出来的 C政党有特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3.政党的类型:

好多好复杂哦~呼呼呼呼~ 4.政党的功能和作用:

(1)主导或影响政治过程 (2)制定目标、

(3)利益聚集和表达:

政党提供了一种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是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之间联系和沟通的桥梁,也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的表达渠道。 (4)社会化和政治动员

政党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治社会化工具盒最重要的政治动员组织。 (5)政治的精英的形成和推选

5.呼呼呼呼~ 第六章 政治心理和政治文化

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政治心理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政治社会化是实现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1.政治心理的含义:(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信仰)

作为主体的政治人在特定的生存环境,地缘亲疏,政治制度,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下,对政治活动以及政治现象所产生的一系列的感觉,直觉,情感,意志,态度和信仰等。

2.政治文化的定义:

思想家们围绕着政权问题而形成的政治思想,特别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即通常所说的意识形态)是政治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

政治思想是人们对政治生活进行的有意识的理性认识(反思),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阶级性。 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不仅对于人们如何认识政治起着思维上的规范作用,而且对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起着支配作用。

政治思想对政治心理意识有一定的制约因素。 政治思想对政治心理意识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政治思想引导着政治心理意识的形成,而政治心理意识又反过来支持政治思想的实现。 政治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有其漫长的过程。 就影响政治文化形成的要素:一是传统的因素。二是现实的因素。

3.政治文化的功能:

(1)政治文化为政治统治提供合法性论证。

(2)政治文化为政治统治的稳定有序提供思想,意识上的支持。 (3)政治文化为政治社会化提供基础。

(4)政治文化为政治统治体系的发展提供指导。

4.政治社会化:

(1)从个体学习方面界定政治社会化 (2)从社会教育方面界定政治社会化

(3)从文化维持,变迁以及传承方面界定政治社会化 (4)从政治角色获得方面来界定政治社会化

5.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一方面,由于政治文化具有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指导和规范政治行为,影响治过程,维系和变革政治制度的功能,使得政治体系必须根据自身的政治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手段,使得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政治文化在社会成员中得到传播。这种政治文化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影响社会成员,从而使得社会成员认可,支持和维护既有的政治体系,以实现维护阶级利益的目的。 另一方面,政治社会化是实现政治文化的手段。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的机制才能灌输,渗透,普及到全体社会成员中去。

6.政治社会化的意义: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开展,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对社会成员个体和政治整体两个层面上。

1) 政治社会化在个体层面的意义

塑造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培育社会成员的政治技能,使之能够适应,参与政治生活。

2) 政治社会化在宏观层面上的意义:

有助于政治文化的维持,改变和发展;有助于政治体系的维持和运转;有助于促进政治的发展。

第七章 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1. 政治革命的定义:

是指以顺应历史潮流的阶级为领导,以暴力夺取政权为首要标志,以快速实现政治体系的新旧更替为基本内容,以推翻阻碍社会发展的政治统治为目的而进行的激烈社会变革。

2. 政治革命的条件:

1) 新的生产力因素发展壮大与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矛盾,是政治革命发生的内在始动性条件。 2) 不断高涨的革命形势是政治革命发生发展的客观性条件。 3) 革命者的主观努力是政治革命不可或缺的主观性条件。 4) 每一次具体的革命,往往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条件。

3.政治改革的含义:

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以现在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政治变革过程。

政治改革是社会利益群体分化的要求,是利益格局对比变化的需要。

4.政治改革的内容:

政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涉及包括权力的分配和制衡,组织人事制度调整,民主与法制建设,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等诸多方面的调整。

1)维护和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威,进行权力合理分配与制衡

2)组织人事制度调整

3)民主与法制建设

4)行政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

5.政治改革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政治改革有利于调整政治结构,理顺政治关系,推动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激进式政治改革,还是渐进式政治改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政治权力进行重新的划分,对政治关系进行重新的界定,梳理和调节,使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和机制得到清理和调整,从而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减少甚至扫清障碍。

2)政治改革有利于平衡统治阶级内部利益集团间的利益关系,更好地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政治改革正是根据权力关系的变化和利益分化的力量对比,对政治权力结构和政治体系,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等,不断进行和平改造和革新。

3)政治改革有利于医治政治弊端,提升政治管理效能,维护政治统治

政治改革是通过统治阶级领导层可控的自上而下的和平改造和革新,以调整政治机构和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方式,改革管理形象,使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政治体制和机制得到清理和革新。

4)政治改革有利于优化政治环境,推进政治文明的发展进步

较好地缓解或消除社会矛盾,使民众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使政治环境得到有效优化,政治文明得到进一步地推进。

6.政治改革的方式:

激进式政治:渐进式政治改革。

激进式政治改革一开始也会坚持以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为前提。但是这种激进式的政 治改革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涉及的范围很广,影响的程度较深。

渐进式改革一般要求政治改革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总体的目标和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将政治改革内容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项,然后分期分批的加以实施的方式。有很好的可控性,可以不断的纠正改革中的失误与偏差,较好的避免改革中出现的较大的社会动荡,比较容易取得预定的成效。时间缓慢,需要长期的持续的推进措施和思想准备。

成功的政治改革领导者往往会把激进式政治改革和渐进式政治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八章 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

1.什么是政治权利?

狭义的政治权利:各个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享有政治权利的主体是公民。

广义的政治权利:公民所享有的,通过国家政治权力来保障的,由法律规定的一切权利,其中包括了公民在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等各种领域享有的权利。 政治权利是社会公民成员的一种特定的身份性规定,是他们参与政治活动的资格,实现自己利益要求的途径,中介和手段。政治权利是以一定的政治权力为前提和保障的。如果一个阶级或民族的政治权力失去了,其成员也就失去了(根本的或大部分的)政治权利。

2.政治权利的一般特征:

(1)阶级性 (2)规范性 (3)自主性 (4)手段性 (5)发展性

各种社会形态中政治权利的特点:

(1)原始社会:普遍性,平等性,非正式性,权利和义务的无差别性。 (2)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专属性,宗法等级性,权利和义务相分离

(3)封建社会:权利的地主阶级专属性,权利在君主手中的集中性,与官僚或僧侣等级制相联系

(4)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在形式上,法律上的平等掩盖着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代议制等民主制度建立起来,承认每个社会成员的独立人格和平等的政治权利,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5)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权利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具有广泛性,公平性,真实性,不成熟性等特征。

3.政治权利的作用:

(1)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和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2)有利于维护和发展民主,实现科学决策。

(3)为政治统治提供合法性基础,有利于维护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4)有利于防止政治腐败

(5)是实现社会精神文明,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基本条件。

4.政治权力的功能:

(1)分配社会资源

(2)凝聚和管理社会:政治权力是社会的纽带和黏合剂,具有凝聚社会的功能。 (3)反作用于经济:

体现在两个方向:

正方向:政治权力可以引导,促进,支持,保护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负方向:政治权力可以延缓,禁止,破坏,阻碍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 (4)影响思想文化:

首先,社会思想文化需要借助政治权力来支持和保护,以促进其得到发展和传承。

其次,政治权力总是主动的引导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

最后,思想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思,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5.如何对政治权力进行制约:

(1)以权力制约权力:三权分立

(2)以法律,制度制约权力:任期制,责任制,弹劾制,轮换制

(3)以经济利益制约权力:国家供给和拨付经费,可以加强对其的控制 (4)以精神力量制约权力:道德,宗教,舆论监督,思想政治工作等

第十章 政治决策和政治参与

1.政治决策的含义:

国家政治体制制定相关公共政策的过程,即政党和国家机关选定国家发展的方向,目标,以及确定实现目标的途径,步骤,方法和手段。

2.政治决策的原则: (1)民主原则:

民主原则要求决策的大众性,针对决策组织内部成员而言的大众性,针对影响范围内群体成员而言的大众性。

(2)科学原则:

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持有科学思维,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组织管理方式来对关系国家和社会的重大政治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判断,抉择的实践活动。

3.政治决策的模式:

(1)理性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相对于非理性决策模式而言,强调政治决策过程中始终运用理智,理性分析,处理问题,选择正确的政治方向,目标,途径和方法。

(2)渐进决策模式:

渐进决策是以现代政策为基本方案,在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权衡利益得失以后,对现代政策进行修改,补充,删减。 (3)综合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决策模式都有其局限性。前者过于理想化,后者趋于保守。综合性决策模式就是为了克服这两者的弊端,又汲取其优点而提出的。综合决策模式要求政治决策主体在进行决策时,灵活运用理性和渐进两种决策模式的基本方法。

4.政治参与的含义:

~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性途径介入政治生活,参与和影响政治体系运行,尤其是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

5.政治参与的作用:

政治参与是民众试图影响政治决策的活动,必然对政治体系的运作产生影响。 (1)政治参与对公民的作用:

是公民的基本权益得到伸张和保障,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得到维护。 (2)政治参与对政治发展的作用:

增强政治决策主体的合法性,提升其工作效绩的重要途径,也是政治体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离不开政治参与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政治决策的民主化本身就是以政治参与状况来衡量的。

(3)政治参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就是要使政治决策和管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有助于协调政治机构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增进彼此了解,化解因隔阂带来的矛盾,冲突,及时反映和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繁荣和发展。

6.政治参与的方式:

(1)政治投票和选举

(2)政治结社:参与政治社团活动是指公民自由组织而后参与维和自己利益的政治团体。 (3)政治接触:信访,上访,座谈,面对面对话等形式与国家机关有关人员沟通 (4)政治表达:集会,游行,示威,发表政治言论等

第五篇:政治-科社 重点-答案

2013级全日制硕士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社会主义500年6个阶段

1.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准确的译法为乌托邦社会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为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

历史贡献:主张建立一个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 根本局限:脱离实际,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2.马恩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的政治学理论,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

历史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 。

创立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 两大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3.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制度的问题的探索,列宁突破了社会主义社会同商品交换不能相容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要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理论;提出了要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 第一;列宁运用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理论和实践的辩证法,使他得以从“书本的公式”走 向“生活的公式”,注重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书本理论同特殊国情相结合。

第二;列宁运用对立和统一的辩证法、目的和手段的辩证法,深刻认识到,必须通过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这一形式和途径。历史条件:面对外国侵略,镇压反革命叛乱。

十月革命道路:工人武装起义夺取中心城市,革命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4.斯大林模式: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历史成因 : a.客观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 ,

b.主观条件:(1)革命力量不断壮大;(2)革命性较强;(3)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且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4)有革命的同盟军——贫苦农民。

主要弊端及其影响: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

5.戈尔巴乔夫“改革新思维”

主要观点:必须“结束社会科学的僵化状态”,“彻底消除垄断理论的后果”,“使社会政治思维发生急剧的转折”。

前苏联改革的错误定位: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脱离了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他用民主社会主义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使无产阶级脱离了政权,引起了人思想的混乱,造成了丑化共产党,否定十月革命的严重后果。

民主社会主义实质: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类似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社会主义。

前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及其教训:

失败原因:(1)没有创新的科学理论,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路线;(2)对斯大林的态度评介的不全面,引发消极的后果;(3)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架。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赫鲁晓夫首先采取了精简管理机构,裁减冗员,下放企业的措施;(4)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5)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

教训:(1)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心任务必须是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经济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必须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3)必须在改革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

(4)在坚定不移地实行开放的同时,必须坚决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探索: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论十大关系发表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

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经验:

(1)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了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把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有机结合起来;

(2)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始终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在改革开放的方式上,我们采取的是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渐进式推进的策略模式; (4)坚持把农村的改革开放作为重中之重;

(5)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坚持走对外开放之路。

美好前景

中国梦的世界意义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注:注意参考北京电视台五十集电视专题片《社会主义五百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1.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五位一体格局,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总任务实现中国梦,即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1)坚持人民主体(2)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坚持改革开放(4)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5)坚持共同富裕(6)坚持社会和谐(7)坚持和平发展(8)坚持党的领导。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开拓文化发展新思路、提升文化发展新境界之路,就是走向文化强国之路。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确定了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两用”原则,提出文化工作要“为人民大众(工农兵)服务”。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方向进行调整,提出并确定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在确立物质文明建设优先地位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使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崭新概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大发展;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先进文化的建设纳入中国共产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的范畴;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提出在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重要方针。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发展大局,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强调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将之作为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理念,将之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命题,将之作为引领文化思潮的有效途径和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的新论断;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目标;强调要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将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分别形成不同发展思路。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基础) (1)全面把握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2)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3)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4.增强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1)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2)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3)提高传播能力 (4)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5)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2)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3)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国民经济体系;

(4)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5)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2、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1)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2)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3)促进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协调开发。

总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布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措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4.应对重大环境问题挑战 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我国的干旱缺水问题 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解决我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速的问题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缓解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 全球气候问题。

形成原因:人口剧增;大气环境污染;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正处于温暖期;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

影响: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增加极端天气;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国际安全 措施:第一,加强薄弱领域基础建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 第二,加强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第三,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 第四,提高公众保护全球环境的意识

第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活动,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说明: 以上讲述内容为期末考试的范围

考试形式为5个简答题,每题10分;2个论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

上一篇:6月6日爱眼日范文下一篇:实验报告cad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