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课程标准

2024-05-16

通信工程课程标准(共8篇)

篇1:通信工程课程标准

《工程造价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ZJZ3-012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

授课单位:

建筑工程系

学时:108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2016.08

学分:6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该课程对培养

学生的工程造价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作用。

在整个教学

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方法

上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接轨。熟练应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编制工程量清单。掌握定额计价与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本原理,弁能灵活应用于工程实施的各阶段。

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建筑

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造价基础知识

和造价工作原理两大部分内容,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实际

计算造价和建筑施工图预决算的计算能力,弁为后续课程(如《建

筑工程概预算》、《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等)奠定必

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志在培养“施工型”、“能力型”、“成品型”人才。

(二)课程设计理念

(注:指指导性的思想观念)

《工程造价基础》是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紧

贴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在课程的教学上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实现相关内容的相互贯通,相互渗透,达到精

选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满足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目的。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本专业高素质劳动者和高

技能应用性人才所必须的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学

生的智力开发、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三)课程设计思路

.设计理念

本课程设计理念遵循任务驱动、理实一体教学过程设计原则,紧扣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内容,进行

教学载体设计,编写项目驱动教材,制订课程评价标准,建设学

岗融通,学做一体课程。

.设计思路

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出发点,确定职业能力培养

目标,紧扣职业行动领域能力需要,结合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

内容,以建筑市场行为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划分成六个学习情境,各教学情境内部构成不同内容的以具体化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学习单元,每一个学习单元都包含一项或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工

作任务,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每个具

体工作任务的实施,都同时涵盖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其效果亦由每一个完整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学习

过程来体现。

课程学习载体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要求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真

实工程,在实训工作室真实氛围下按照企业要求完成工作任务一

一学习过程,最终成果直接或间接用于实际工程。

学习过程即是

真正的生产过程。工作任务的完成伴随学习过程进行,充分发挥

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学生通

过缜密的思考、周密的安排、精密的操作完成工作任务,克服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元式”教学“讲时不练、做时不想”的弊病,讲练一体,学做一体,达到会想会做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对普适

性工作过程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

会能力的培养,弁最终形成职业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生存能

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一)专业能力目标

了解工程造价的相关基本知识,培养一定的专业素质;掌握

施工定额及预算定额;熟练掌握定额应用及其原理;

熟练应用工

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编制工程量清单。掌握定额计价与工程量清

单计价的基本原理,弁能灵活应用于工程实施的各阶段。

(二)方法能力目标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计划决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检查评价、分析判断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继续学习能力。

(三)社会能力指标

团队合作能力;信息交流、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我调控能力;领导指挥能力;适应性与灵活性。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按教学单元详细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

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分析。

单元一绪论

.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2

.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主要内容

工程建设定额概述;工程造价概述;工程造价管理

.教学要求

掌握建设项目的分类与建设程序;

理解工程建设定额的概念、分类;了解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发展状况。

单元二施工定额

.主要内容

施工定额的概念和作用;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机械台

班消耗定额。

.教学要求

机械台班消耗定额理解施工定额的概念与作用;掌握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定额消耗量的计算方法。

单元三预算定额

.主要内容

预算定额的概念、用途及编制原则;人工、材料、机械台班

消耗量的确定;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单价的确定。

.教学要求

了解预算定额的概念、用途及编制原则;掌握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指标及单价的确定与计算。

单元四建设工程费用定额

.主要内容

建设费用的组成;工程类别的划分;工程费用取费标准及有

关规定;工程造价计算程序。

.教学要求

了解建设费用的组成、用途及编制原则;掌握工程取费标准;

熟悉造价计算程序。

单元五定额应用

.主要内容

预算定额的组成及应用;工期定额的应用;新一代造价软件的应用。

.教学要求

了解预算定额、工期定额的组成、用途及应用范围;熟练掌

握造价软件。

单元六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主要内容

建筑面积计算规则;建筑面积计算实例。

.教学要求

了解建筑面积计算规则及原理;

通过实例讲解,熟练掌握建

筑面积的计算程序。

单元七概算定额、概算指标和估算指标

.主要内容

概算定额的概念、概算指标和估算指标作用、编制原则、编

制依据;设计概算的编制;投资估算的编制。

.教学要求

理解概算定额、概算指标和估算指标的概念与作用,掌握用

概算定额、概算指标和估算指标编制相关计价文件的方法。

单元八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1.主要内容

2013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概述;分部分项工程量

清单编制;措施项目清单编制;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计量规范。

2.教学要求

掌握定额计价与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本原理及编制方法。

课时分配表

序号

课程内容

课时分配

单元一

绪论

(共

12)

1.工程建设定额概述

2.工程造价概述

3.工程造价专业学科特点及岗位分

4.工程造价管理

5.造价工作步骤及工作特点

单元二

施工定额

(共

18)

1.施工定额的概念和作用

2.施工定额的水平及要求

3.造价员相关考试介绍

4.劳动定额

5.材料消耗定额

6.机械台班消耗定额

7.习题课(造价员历年真题)

2、、/*

**

*-

单兀二

预算定额

(共8)

1.预算定额的概念、用途及编制

2.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

3.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单价的确

单元四

建设工程费用定额

(共

10)

1.建设工程费用的组成2

2.工程类别的划分

3.工程费用取费标准及规定

4.工程造价计算程序

单元五

定额应用

(共

10)

1.预算定额的组成及应用

2.工期定额的应用

3.新一代造价软件的应用

4.实践教学(上机操作)

5.习题课(造价员历年真题)

单元六

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共8)

1.建筑面积计算规则

2.建筑面积计算实例

3.实践教学(教学楼办公室面积)

单元七

概算定额、概算指标和估算指标

(共6)

1.概算定额

2.概算指标

3.估算指标

单元八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共

18)

1.2013建设工程计价规范

2.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编制

3.措施项目清单编制

4.其他项目清单编制

5.规费、税金项目清单编制

6.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计量规范

7.实践教学(结合建筑施工实际案

例分析)

8.实际案例分析与解答

复习考

复习考试

总计

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应采用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有理实

结合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对比法、习题指导

法,综合举例等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采用考核

形式包括理论和实践;考核内容包括知识、能力、素质

;考核

方面包括平时作业成绩;课堂纪律、考勤;实验考核;考试成绩

包括平时作业成绩占30%,考勤、课堂纪律10%,实践考核占

10%,考试成绩占50%

o

五、课程实施条件

(一)任课教师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教学能力和知识结构,能引导学生学习,促进教学过程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二)对教学条件要求,学校要有一定的实习实训条件,有

力学实验室和材料实验室。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

硬件资源、人文资源和活动资源。校内硬件资源包括各种场所和

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等;校内人文资源包括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校内活动资源包括实验实习、座谈讨论等。校内课程

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

源。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

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充分开

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学方式、为新课程实施提

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教材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工程造价基础》,主编赵勤贤,主审郑惠虹。

课程网站和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

课程网站建设上充分利用教学文件和资料、项目实施指导书、慕课、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素材、学习参考书、专业期刊和专业

网站的开发与利用。

六、其他说明(无)

编写负责人:

建筑工程系

2016年8月24日

篇2:通信工程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升本)

适用年级:二年级

课时数:90(理论40+实训50)

主编:马丽媛

主审:李平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元素。人体工程学是以生理学、心理学、人体测量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系统的设计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心理特点,以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有效地、安全地、健康和舒适地进行工作与生活的科学。为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参数,为设计中“物”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为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为进行人-机-环境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共分为四个大的部分,即人体工程学概述、人体工程学基础知识、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体工程学与室外环境设施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人体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以创造最适合于人操作的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使人-机-环境系统相协调,从而获得系统的最高综合效率能为主要目标,同时,要体现以“人为核心“的设计价值观,为今后的功能性设计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人体工程学的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能力和认识的提高,为其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人体工程学概述

教学内容:

1、人体工程学的定义;

2、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内容;

3、人体工程学的应用;

教学要求:

掌握人体工程学的定义;熟悉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内容,人体工程学的应用; 第二章 人体工程学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1、人体测量学

2、视觉系统

3、听觉系统

4、嗅觉系统

5、运动系统 教学要求:

掌握人体的结构尺寸、功能尺寸、人体测量点、人体感官系统特点,并可以熟练应用。第三章 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教学内容:

1、人的行为习性;

2、人的环境行为特征;

3、环境构成和行为内容; 教学要求:

掌握人的行为习性;熟悉人的环境行为特征;了解环境构成和行为内容。第四章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1、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2、人体工程学与店堂设计

3、人体工程学与餐厅设计

4、人体工程学与展厅设计 教学要求:

掌握人在不同环境中人体活动空间尺度的要求;熟悉家具设备空间尺度的要求;掌握知觉空间尺度的要求,根据不同的要求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内环境。第五章 人体工程学与室外环境设施设计

1、人体工程学与步行设施

2、人体工程学与服务性设施

3、人体工程学与无障碍设施

4、人体工程学与室外照明设施 教学要求:

掌握人在各种室外环境中人体活动空间尺度的要求;熟悉室外设施的空间尺度的要求;掌握知觉空间尺度的要求,根据不同的要求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外活动环境。

(二)实训教学内容及要求

1、人体工程学实例评析

内容:调研日常生活中自己认为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产品或环境设施 要求:图文并茂展示并讲解,说明其为何合理或不合理。

2、座椅设计

内容:根据人体工程学基础知识进行座椅设计

要求:能够运用人体的结构尺寸、功能尺寸、人体测量点基础知识及人体感官系统特点,进行独创设计,完整细致地完成设计草图、具体尺寸图和最终设计作品效果图。

3、自己家室内空间分布及设施布置评析 内容:画出自己家的室内平面图并标注尺寸。

要求:指出自己家空间布局及室内设施摆放的合理之处与不合理之处,并分析原因。

4、室内空间设计

内容:任选一个室内空间(如住户室内空间、餐饮空间、商业空间、展示空间等)进行室内空间设计

要求:绘制空间三视图,标注主要尺寸,并为该室内空间制作三维效果图。对所设计室内空间的设计主题、设计思路进行设计说明,结合所标注的尺寸分析该室内空间的相关人机工程参数。

5、室外环境设施设计

内容:任选一个室外环境设施(如步行设施、服务性设施、无障碍设施等)进行室外环境设施设计

要求:绘制三视图,标注主要尺寸,并为该室外环境设施制作三维效果图。对所设计室外环境设施的设计主题、设计思路进行设计说明,结合所标注的尺寸分析该室外环境设施的相关人机工程参数。

四、教学安排及方式

本课程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本课程总课时为90学时,其中讲授教学课时为40学时,实践学时为50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五、考核方式

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考核。期末笔试和平时实践课程作业分别

占40%、60%作为考试成绩。

六、推荐教材

篇3:通信工程课程标准

一、根据专业岗位 (群) , 进行课程定位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园林技术专业岗位群的分析 (表1) , 确定本专业的核心岗位主要有三大类, 分别为:设计 (绘图) 员、项目经理 (施工员、预算员) 、种植 (养护) 员。在分析这些岗位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的基础上, 确定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园林技术专业必备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能够适应园林工程设计、施工、养护和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表1可以看出, 项目经理 (施工员、预算员) 岗位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之一就是园林工程课程, 本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园林工程施工管理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合理的进行工程设计, 掌握园林工程施工工艺和标准, 能够进行施工现场的组织和管理, 是园林工程施工员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课程之一。

二、根据职业技能标准, 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 园林工程课程通过对园林技术专业相应工作岗位的分析, 根据园林工程施工员的岗位技能标准和各施工环节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来选取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对内容进行重组和序化, 将教学内容按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规划成教学模块, 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一) 重构课程内容, 实现模块教学

围绕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 构建了土方工程、园林给排水工程、园林砌体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假山工程、栽植工程和园林照明工程等8大教学模块。具体设计了园林用地的竖向设计、土方工程量的计算、土方工程施工、园林给排水系统设计、园林喷灌、花坛设计、园林砌体工程施工、水体驳岸设计、小型喷泉设计、水池设计、水池施工、园路结构设计、园路装饰设计、园路施工、置石布置、假山设计与模型制作、塑山与塑石设计、乔灌木栽植工程施工、大树移植工程施工、园林照明工程施工, 共20项工作任务。

在内容组织上, 根据实际情况突出土方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和栽植工程等重点内容, 提高学生掌握的深度和精度, 保证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得更加实用有效的知识体系, 从而更好的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将给排水工程和园林照明工程作为一般教学模块, 因为这些内容专业性非常强,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由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 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将这些知识学懂学透, 所以在教学中作为一般知识了解, 主要强调怎样与专业技术人员沟通协调。

在内容选取上, 结合本专业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岗位来更新课程内容, 从而实现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 如在介绍有关园林喷灌技术的内容时, 就结合草坪的建植与养护更新了这部分内容, 在授课时以草坪喷灌系统为例来介绍喷灌技术的内容, 从而适应园林技术专业各岗位的需要。

在内容补充上, 增加园林工程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缩短教学与生产的差距, 体现科技发展的新动态, 引导学生去探索本行业的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把教材中没有涉及但实际工作中经常用到的知识介绍给学生, 如广场的铺装形式、广场的结构、古典园路的装饰设计等, 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和补充, 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实用性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改革实践教学, 提高职业能力

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教学中构建一套合理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是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保障, 因此, 在教学中根据园林工程施工员的职业技能鉴定要求设计了20项工作任务, 将技能训练、理论知识、工作态度等融合于工作过程中,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 在综合实训环节安排学生到施工现场, 把实训课堂搬到工地, 学生直接参与园林工程项目的实施, 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培养施工管理能力;指导学生参加园林设计协会, 让学生参与一些园林设计项目。同时通过实地调查、参观园林绿地来培养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及材料收集、记录、整理的能力。这样不仅强化了实践技能, 而且培养学生合理安排各项工程、正确进行施工组织的能力, 为将来的毕业实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实践, 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知, 提高了学生的技能, 更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使学生具备园林工程施工员的岗位素质, 并为企业培养项目经理式的岗位人才。

(三) 更新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 而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又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完善和更新。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采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运用多媒体教学, 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生动,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水景工程之小型喷泉设计中, 就把喷头类型和喷水形式做成幻灯片, 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演示给学生, 学生的感受和启发非常深刻, 为以后的喷泉设计打好基础。但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并不适合所有内容, 如土方工程中土方工程量的计算由于公式运用较多, 需要将解题思路、解题过程等一步步地介绍给学生, 这些只有使用黑板才能较好地完成, 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就会有囫囵吞枣之感, 不能像传统教法一样做到言传身教, 诸如身体语言、情感表达、现场板书设计等语言、情感的交流就很难派上用场, 未免使教学效果打折扣。因此, 在授课时根据具体内容采取具体的教学手段, 将两者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不仅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到足够的信息量, 而且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较好。

另外在课堂上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经常在课上给学生提供提出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在教学中, 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某些章节, 再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 由各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解, 然后由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提问, 最后由教师评述。通过课程内容的分组练习, 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和与人沟通的能力;通过学生备课、上台讲课, 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

(四)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园林工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在课程改革中尝试采取媒体仿真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实景教学、操作顶岗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取得良好效果。

1. 媒体仿真教学

运用大量实地拍摄的施工图片和施工现场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园林工程, 如在园路工程中播放水泥混凝土路面、花岗石铺装和鹅卵石园路等各种铺装的施工图片, 在栽植工程中播放大树移植的现场施工录像等等。通过媒体仿真教学将时间压缩, 将空间移位, 将丰富多彩的操作现场搬到屏幕上, 使同学感受到真实的教学情景, 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 更扎实的掌握课程知识。

2. 案例分析教学

在综合实训时以某一工程实例来强化学生综合掌握各项知识的情况, 如通过对“某绿化广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分析, 学生强化了土方工程、园路工程、栽植工程等各项知识, 这样不仅将不同的工程技术结合在一起, 培养同学们综合应用各项工程的能力, 而且进行了模拟训练, 实景仿真, 提高了同学们的专业兴趣。

3. 实景教学

通过安排学生去苏州园林及南通的公园、绿地如园博园、濠东绿地等地进行实景教学, 不仅使学生对园林有了感性认识、而且开阔了视野。另外, 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考察, 在施工现场了解园林施工的工艺流程和施工的技术要点, 提高职业能力。

4. 操作顶岗教学

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 让学生进入园林施工现场, 通过真实的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意识, 在教学中经常安排学生到施工现场, 如南通市中央商务区、南通火车站站前广场、滨江公园等施工一线实习, 在施工现场不仅能感受到工地上紧张、忙碌而有序的工作气氛, 同时通过顶岗实习, 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意识有明显的提高。

三、结语

通过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优化了课程内容, 更新了教学手段, 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参与施工, 增加了感性认识, 增强了动手能力, 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从而使园林工程课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实现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

摘要:本文在分析园林技术专业就业岗位 (群) 的基础上, 确定了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并确定园林工程课程是园林工程施工员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课程。在课程改革中根据园林工程施工员岗位技能标准来进行, 将教学内容按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规划成教学模块, 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更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实现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园林工程,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焦会玲.提高《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5) :69-70.

[2]常会宁, 武新.《园林工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探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48-49.

[3]陶欣, 吴涛.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索[J].山西建筑, 2009 (12) :214-215.

[4]焦会玲.《园林工程》多媒体课件制作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8) :174-175.

[5]邓元德, 潘伟彬, 陈开森.高等职业教育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5 (12) :69-72.

[6]常会宁.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1) :43-46.

[7]郭春华, 李宏彬.园林工程实验教学体系化改革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20) :172-173.

篇4: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标准改革构思

关键词:高职力学;课程标准;岗位能力;改革

一、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标准改革实施的背景

力学是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绝大部分专业课程的基础,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程度对其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但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对纯理论的内容很难接受,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在以往的教学中,力学往往成为教师和学生最头疼的课程。当然,教学效果也极不理想。所以需要对该课程的课程标准、考核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革。

二、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标准改革实施的方案

高职院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在施工现场从事技术管理工作,日常工作中大部分为安全技术交底。该工作除要求学生对图纸各构造尺寸、工艺逻辑顺序比较清晰外,还要求学生对钢筋布置以及其他构造措施的力学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还要具有施工方案编制计算的能力。改革后的课程标准包含力学基本概念及力学应用这两部分。其中,力学基本概念部分要求学生掌握静力分析基础、内力与应力、应变与变形、截面特性、静定结构求解、压杆稳定性以及结构几何体系分析等内容;力学应用部分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一种计算软件对常见的杆系结构进行求解。

1.课时分配

由于高职院校学制较短,所以课时设置时受到很大限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力学的教学应满足施工中需要的力学知识。因此,静力分析基础分配课时为40课时,其中理论授课30课时,习题为10课时;内力与应力、应变与变形以及截面特性部分分配课时为60课时,其中理论授课40课时,习题为20课时;几何体系分析、静定结构求解和压杆稳定部分分配课时为60课时,其中理论授课40课时,习题为20课时;软件操作部分为20课时,全部为实践课时。总学时为180课时,可以分两个学期进行。

2.课程内容和要求

静力分析基础部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为变形固体的定义和假设、静力学公理在受力分析及绘制受力分析图中的应用、平面问题的平衡方程及求解。这三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内力与应力部分的内容主要为采用截面法计算拉压杆、弯曲梁、扭转的内力以及根据强度条件对杆件的强度进行校核;变形与应变部分要求学生掌握胡可定律的两种表示方式,并分辨变形与位移的区别,利用杆件的刚度条件对杆件进行刚度条件校核;几何体系分析、静定结构求解和压杆稳定部分,要求学生能对杆系结构进行几何组成分析,掌握结构的要求,对常见的静定结构内力进行求解并能绘制内力图,掌握平衡条件下材料的破获和失稳破坏的区别和联系,特别要掌握工程中常见的钢管支架中长细比的作用和剪刀撑的作用,并能分析其力学原理。

软件操作部分,可以采用常见的计算软件让学生掌握节点、单元、荷载、截面特性以及边界條件的定义,完成简单静定结构及超静定结构体系的求解。上机操作时,把某一实际工程的钢管支架作为教学载体,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及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完成此钢管支架的方案设计及验算,并解释方案中构造要求的力学原理。最后形成一份方案计算书来作为力学课程的终结性考核。

传统的高职力学教学还是延续本科的教学模式,内容较深,对学生的基础及理论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这使得高职类相关专业力学课程教学效果不佳。通过对学生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对力学课程标准进行合理定位,并结合工程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路桥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S].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2]余宗明.脚手架结构计算及安全技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浙江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篇5:通信工程课程标准

课程主

题 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三维数字设计、施工、运维等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BIM技术基于最先进的三维数字设计和工程软

件构建

Revit MEP是对真实世界进行准确建模的软件,实现智能、直观的设计流程。Revit MEP采用整体设计理念,从整座建筑物的角度来处理信息,将给排水、暖通和电气系统与建筑模型关联起来。借助它,工程师可以优化建筑设备及管道系统的设计,进行更好的建筑性能分析,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借助参数化变更管理,提高协调一致,改善沟通,提升业绩。Revit MEP将成为未来建筑技术人员的必备技能,将是我国房地产、勘察设计、施工行业从二维CAD向三维模型发展发的必经之路。培训对

授课讲

标准课

课程纲

要 ·Revit MEP三维设计制图的基本原理 ·管线综合设计流程及工程实例简介

·建筑结构模型的创建:标高与轴网的创建、柱的创建、墙的创建、梁的创建、楼板的创建、导入建筑模型

·风系统的创建:风系统的绘制、添加风管管件、风系统的合成·水系统的创建:添加水管阀门、连接机组水管、修改水管系统的碰撞

·消防系统的创建:喷淋系统

·电气系统的绘制:电缆桥架的绘制

·Navisworks碰撞检查及优化

·平剖面大样图及出图

·工程量统计

·Navisworks漫游动画

篇6:通信工程课程标准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规格:全三卷16开精装 定价:896元 优惠价:480元 目录 上卷

一:教育部 中国工程院关于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的通知

二: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远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

三:教育部办公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和专家组的通知

四:建设领域土建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组名单

第一篇 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贯彻实施解读与实践探索

第二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实施与创新探索 第三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 第四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师资队伍建议 第五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教学实践

第六篇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培养课程计划实施 中卷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1号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实施领域

二:加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管理 三: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 四:企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 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支持政策

第一篇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培养课程计划实施 第二篇大学卓越工程师与创新人才战略计划实施

第三篇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实践经验探索 第四篇玩过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案例解析 下卷

1.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

2.教育部办公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织和专家组的通知

第一篇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贯彻实施解读与实践探索

第二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实施与创新探索 第三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

第四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师资队伍建议 第五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教学实施

第六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培养课程计划实施 最新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探索与国家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全书 主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规格:16开精装三册 定价:896元 优惠价:450元

郑重诚诺:本店所有图书均由出版社直接配送,保证正版全新,不必担心,请大家放心购买

联系订购:010-51296515,***,在线服务QQ:853879171(全国大部分地区货到付款)

目录介绍: 上册

第一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工程教育发展 第一章,工程师职业发展 第一节,“工程师”词源解析 第二节,工程师行业成长史回顾 第三节,工程师职业及工程知识问题第四节,当今工程师的社会声明和社会地位问题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以往研究的不足和努力方向第三章,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问题第一节,西方工程教育中“通识”的含义第二节,第三节,第四章,独辟蹊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道第一节,欧林工学院的由来第二节,第三节,对欧林试验的评价第五章,清华大学某工科系创新人才培养案例研究第一节,案例简介及案例研究过程回顾第二节,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深度通识教育”理念

30年来我国工程教育综述 30年来工程教育研究的阶段特征 30年来工程教育研究的主要成就

“通识”与中国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深度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在工程教育中的应用 “卓越工程师”的教育理念及实践第三节,案例总结和讨论

附录:德国工程教育工作者认证及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 第二篇,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贯彻实施解读与实践探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解读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左铁镛院士:“卓越计划”不仅是工程教育的事

为新型工业化培养卓越工程师——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

浙工大校长张立彬解说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 改革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发展

徐匡迪:培养更多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服务国家——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和工程研究工作院所研究生教育学术委员会联席会议提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赵琦:“卓越计划”要多支持

中国首个工程教育学系在华东理工大学成立——用“全面工程教育”培养未来工程师

“真刀真枪”培养,让未来的工程师卓越起来 同济大学工程类专业今年首试“4+2”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希望更多这样的人才走出来 天津大学开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田”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工科生须实践一年 第三篇,高校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与对策 第一章,高校工程教育管理 第一节,工程教育须以求职为导向 第二节,是“教育”还是“学育” 第三节,为“工程师摇篮”正名第四节,第五节,教师的革命第六节,课程设置谁主宰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评估的裁判与标准第二章,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第三章,高校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之一: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技能大赛—“做中学”的重要环节第四章,高校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之二:产学合作第一节,产学合作发展战略第二节,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三节,建立完整的产业创新体系第五章,高校工程教育改革者战略之三:国际化

“做中学”

CDIO的12个标准

“关门办学”还是“开门办学”“学以致考”还是“学以致用”“听中学”还是“做中学”“做中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工程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 第二节,什么是工程教育的国际化 第三节,实施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要素 第四节,通过“用中学”提高英语能力 第五节,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典范

第六节,学习成功的国际化经验实施工程人才强国战略第六章,高校工程教育改革者的障碍和对策第一节,改革者的障碍第二节,改革战略与建议第四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实施与创新探索第一章,我国工程教育现状与问题第二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归纳式教学第三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第四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第五章,综合工程教育:一种改革创新试验第五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第一章,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不同定位第二章,创新人才素质教育的需求与构建第三章,创新型实用人才的智能结构探析第四章,创新型实用人才的职业道德目标第五章,必须加大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第六章,高等教育创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PBL问题式学习CDIO工程教育改革

第七章,高职教育发展目标方向及对策 中册

第一篇,欧美工程师与工程技术人才教育及其专业鉴定 第一章,欧美工程师的社会角色及工程教育目标 第一节,欧美社会有关工程师社会角色的对立观点 第二节,现实中两种观点的温和折衷第二章,变化世界中的中国工程师第三章,美德工程技术人才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第一节,背景与概念界定第二节,美国的“陀螺型”与德国的“不倒翁型”第三节,两种不同体系的历史渊源解释第四节,美德工程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差别第五节,两国发展趋势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第四章,美德工程教育专业鉴定制度第一节,专业鉴定制度问题的描述与概念界定第二节,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的应用第三节,美国工程教育专业鉴定制度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第四节,德国工程教育专业鉴定制度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第五章,中国工程教育专业鉴定领域的实践第六章,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评鉴制度第七章,第一节,CDIO与工程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CDIO及其背景

第二节,历史的解读

第三节,目前对“理论”和“实践”困境的挑战及应对 第四节,关于CDIO的几点讨论

第二篇,高校面对21世纪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途径 第一章,高校工程技术人才的本质观 第一节,科学人才观的含义第二节,工程技术人才的内涵及类型第三节,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特征第二章,高校工程技术人才的伦理观第一节,工程伦理的解读第二节,工程技术人才的伦理准则与伦理责任第三节,工程技术人才伦理教育第三章,高校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观第一节,工程技术创新的概念分析第二节,工程技术人才创新的基本特征第四章,工程技术人才创新精神培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第五章,我国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途径分析第一节,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状况第二节,国外工程教育发展对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启示第六章,构建面向第七章,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第三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法与创新教育定位及条件

21世纪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

第一章,高校是知识创新的第一执行主体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第三章,今日大学学习与明天知识创新 第四章,创新思念与创新人才 第一节,什么是创新思维 第二节,创新思维的培养第三节,创新思维方法第五章,创新的过程第一节,创新过程的阶段划分第二节,创新过程的基本特点第三节,走出创新过程的误区第六章,高校创新教育的定位第七章,高校创新教育的条件第四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师资队伍建议第一章,高校教师素质内涵及其提高途径第二章,创新人才培养与创造性师资建设第三章,创新型实用人才培养的师次要求第四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素质建设第五章,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目标与对策第六章,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第七章,远程教育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培养第八章,离职院校师资培养的国内外比较

第五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教学实践 第一章,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理念创新研究 第二章,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思路 第三章,高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改革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学计划的创新性研究 第五章,高校教学的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 第六章,高职教育的专业特色架构与建设 第七章,高职院样的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第八章,高校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基础建设 第九章,双证课程的体系改革与品牌建设 下册目录

第一篇,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培养课程计划实施 第一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实施 第三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主体构建 第四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专业 第五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专业的设置 第六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专业评估 第七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课程 第八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课程设计 第九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课程结构 第十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课程评估与评价 第二篇,大学卓越工程师与创新人才战略计划实施 第一章,人才战略与创新人才制度设计 第一节,创新人才面临流失 第二节,国外的人才战略 第三节,人才战略的性质 第四节,人才战略的制度设计 第五节,创新人才战略与其他国家战略 第二章,大学创新教育培养 第一节,大学与国家创新体系 第三节,从阶段性教育工作到身教育 第四节,从教育指标化到教育产业化

第五节,从教育本土化到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 第三章,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第一节,创新人才与素质教育 第二节,创新型企业家的培养 第四章,创新人才的开发 第五章,创新人才资源的共享 第六章,“弱势群体”的开发 第七章,自主创新与连续性

第三篇,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理财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实践经验探索

第一章,教育部关于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经验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文理融合之美

基于人才培养多维度需求的网络工程教学体系初探 浅谈以微软“创新杯”为平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社会资源参与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拓展第二课堂,促进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依托学科优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与改革 计算机科学工作者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第二章,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方法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学”双语教学初探 基于教练技术的互动型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任务驱动的嵌入式课程教学法 浅谈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氛围的营造 嵌入式课程教学中的苏格拉底教学法 第三章,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探索与改革 对嵌入式系统教学的思考分析和改革探索

关于电气信息类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面向创新实践的“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改革探索 食品工艺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与改革

新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者的探索 以学生团队学习和课题开发模式改革者嵌入式课程 第四章,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管理的思考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思考 构建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探索现代化教务体系的构建 第五章,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探索 对嵌入式课程教学的思考

高校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工作与探讨

基于SQLserver的移动应用程序开发过程分析与实现

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与实践

在计算机软件专业中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研究 第六章,卓越工程理财培养课程建设 “数据库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化学”课程在教学中教材内容的组织与教学实践的探讨 “高分子物理”课程建设特色与改革者初探 离散教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上与探索

第四篇,外国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械与案例解析 第一章,美国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美国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美国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案例研究 第三节,美国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加拿大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加拿大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加拿大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案例研究 第三节,加拿大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三章,新加坡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新加坡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新加坡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案例研究 第三节,新加坡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四章,马来西亚高校跨国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马来西亚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马来西亚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案例研究 第三节,马来西亚高校跨国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五章,英国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英国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英国高校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案例研究 第三节,英国跨国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六章,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案例 第三节,澳大利亚跨国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郑重诚诺:本店所有图书均由出版社直接配送,保证正版全新,不必担心,请大家放心购买

篇7:通信工程课程标准

较研究

丽水市莲都区梅山中学 钭君丽

摘要:当前,在初中阶段开设《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在高中阶段开设《历史》、《地理》、《政治》分科课程,这些不同阶段的课程在内容上有着承接性和共性,但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比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上的异同,希望通过改进初中历史教学,来加强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衔接性。关键词: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衔接 科学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的进行。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初中阶段开设《历史与社会》,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历史、地理、政治等分科课程。本文根据浙江省中学教材使用情况及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就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下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下称高中历史课标)在课程目标设置方面的差异与衔接进行尝试性的比较分析,以便更好的把握课标,使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更好的为高中历史学习做铺垫.一、课程目标设置上具有承接性与发展性

1.从总目标来看,具有完全相同的培养人才的方向,但在个体发展任务上具有差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的总目标

高中历史课标的总目标

“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

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在总目标上,两者的方向是一致的,即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成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但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个体发展任务是不同的。初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是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形成的重要阶段。基于学生这一心理、生理特征,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强调:通过掌握体验,“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则是人生定向期,是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的阶段,因此高中历史课标根据历史学科分科课程的独特性,强调“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并要求树立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理想。可以见得,在个体发展任务上初中课程目标实施是高中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石,高中课程目标则提出了比初中课程目标更高的要求,使初中课程目标得到更高层次的实现。

2.从分类目标来看,两者都强调三维目标的实现,但具体要求有了加深和递进。

两本课程标准都设置了知识与技能(高中历史课标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但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知识结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各自的三维目标要求中。

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思维,思维的品质尤其是独立性和批判性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初中学生的幻想具有现实性、兴趣性,有时也带有虚构的特点。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了解、理解、知道、会用”,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尝试、思考、体会、学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关注、关心、热心”等。

到了高中阶段,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各种认知要素迅速发展,各认知能力不断完善,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由于理论思维趋于成熟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高中生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在情感上,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情感也更丰富、意志力更强,学习动机更强烈,理想、世界观开始形成,行为的自觉性更高,这一切都给认知发展以强大的推动力。同时,高中生思维的成熟、自我意识的增强,对于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发展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认知结构和情感、个

性等心理因素形成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因此,高中历史课标中的分类目标提出:要求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提高”;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进一步认识、掌握、独立思考”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进一步了解、加深理解、进一步树立、认识、进一步形成”。通过分类目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初中阶段三维目标的设置是高中阶段三维目标的设置的基础和前提,而高中历史课标进行了具体层层递进的描述,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相比,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初中阶段三维目标的提高和内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义务教育中要关注二者之间的链接点,把握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设置和实现的“度”。

二、比较过程中的几点困惑

虽然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大的方向上是具有同一性的,但是,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与分科课程,两者之间的距离还是较大,产生了不少的脱节。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陈其曾提出如下看法:“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前提下,高中课程却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由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们就需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初中阶段历史基本知识和概念的薄弱基础,必定加深高中新课程历史的教学难度。因此对初中社会教师而言,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改进初中历史知识教学,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引导性教学,来加强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成为初中教师的困惑。困惑:同一历史内容的目标设置不同,在“度”上该如何把握?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从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来把握课程目标的实施,教学不应过多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贯穿”综合”的主线,整体把握课程目标的实施。但是如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这一部分的许多教学内容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对同一历史内容的目标教学初中教师如何做到“度”上的把握?如何恰如其分达成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 如: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课程目标4-3:列举近代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根据课程目标,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在八年级编撰了〈屈辱的岁月〉这一课题。这一课题着重说明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鸦片战争、甲午战争,采用阅读卡的形式介绍了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其中对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用了一个半版面进行了非系统的描述。而同样的内容,在分科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描述的非常详细,高中必修课程历史(Ⅰ)专题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战争(1)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根据这一内容目标,人教版《历史(Ⅰ)》必修教材设计了〈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的侵华〉章节。其中仅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在教材中就编排了整整5个版面,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都进行了具体详细系统的描述。

很明显,初高中课程目标都把“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作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但是,对同一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具体目标设置深度和广度要求不同,这些不同在教材编排上也得到充分体现。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作为初中教师该如何把握好教学深度、广度和衔接度,从而使高中教师能恰如其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作到知识的重新建构呢?

三、比较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基于以上认识,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教师,除了给自身及时充电外,在教学策略上,如何根据初高中课程目标的不同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引导性教学,把握好教学的“度”,使初中综合学科学习为高中历史分科学习做好应有的铺垫。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延伸深度:根据初高中学生思维特点不同,初中教师除着重感性描述,也要适当进行理性分析,除着眼于培养识图能力、记忆基础历史知识能力,同样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1)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环环相扣。

初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大家熟知的史料,将重要历史观点蕴涵于史实叙述中。如在《屈辱的岁月》鸦片战争内容的教学中,选取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的奏章及当时流行的“炮子谣”,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吸食鸦片的危害,而且可以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毒品的危害。这样,学生能初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有计划的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多问为什么。如在《屈辱的岁月》教学中,可以设置四个环节:“走进历史”“审视历史”“探究历史”“借鉴历史”。在“探究历史”这一环节中,可以设置 “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硝烟,英国会不会对中国发动战争?请说明理由”“为什么英军仅用50艘舰船,3000名船员和4000名陆军,只以500人阵亡的代价,就击败了清王朝几十万大军?”等问题。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反思,扩展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发生的必然性等方面进行深度的认识。

(2)在学生评价时,注重评价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充分考虑到与高

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可以偏重评价学生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了解某些重大历史时间发生的背景,并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学生能否多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并对历史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等可作为学生评价的重点。

2、扩展广度: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相关的课外知识,为课内知识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

(1)充分运用好目录、单元篇首语、附录,掌握历史学的基本体系和基本脉络,为高中教学做好广度上的衔接。

与其他书籍、课本的目录相比,中学历史与社会目录有其独特的作用。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勾勒了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历史发展历程。分为七个单元,“史前时代”、“文明的起源”“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工业文明的来临”“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走向现代世界”。从这里可以看出,目录表述的历史阶段,起着贯穿历史发展线索的作用,并能准确点出某一历史现象或者历史事件的本质。通过目录及子目的掌握,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历程,掌握人类历史的基本脉络。与高中历史相同,初中历史与社会在每个单元都有一段简短的篇首语。学生通过篇首语知道一些基本的历史内容和基本历史观点。与高中历史教材的附录相比,初中历史与社会附录充分考虑了与高中历史的衔接。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专门设置了以下附录: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国历史纪年表,世界历史大事年表。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些附录,能很好的解决学生对历史的基本体系和基本脉络的掌握。

(2)对于初中课程目标没有要求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而这些历史事件又是高中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初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面、教学的进度进行适当合理的补充。

如前提到的鸦片战争的教学,可以在初中教学中运用音像资料和漫画史料形式,鸦片战争的过程可以用简短的音像资料来展示,也可以补充《奕山—靖逆将军用屎尿进攻西洋船炮》《奕经-杨威将军不问苍生问鬼神》等漫画史料,既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为高中学习做好知识铺垫。也可以在教学中提一下三元里抗英、第二次鸦片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以一带而过的方式为将来学生高中历史知识建构做好准备。

(3)通过各种方式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为高中的分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利用课前三分钟,设置“历史小故事”或“小小故事家”环节,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也可以在年段中进行“历史故事

演讲比赛”;利用教材中附录中课外读物推荐,网站推荐。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史海奥秘提供多种途径。

篇8:通信工程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是交通土建类工程工程监理专业的一门相当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及必修课。测量工作贯穿在交通土建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各个阶段, 在交通土建工程建设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高等级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测量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测量操作技能的能力培养, 学生学成后可从事交通土建行业的工程测量工作, 所以《工程测量》也是交通土建类高职学生的一门职业技能课。

2 课程基本理念

《工程测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工程测量基本理论教学结束之后, 安排测量职业技能的综合实训, 使学生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并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此教学方式在培养实用型人材方面具有一定的成果, 但存在许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使理论教学空洞, 学生难接受, 而到实训教学时理论已不清晰难以对接。

(2) 与工程实际相脱节, 纯理论和纯实践难于和工程实际相联系, 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时一知半解或无从下手。

(3) 教学环节多, 耗时而效率不高。

(4) 学习目的性、针对性不明确, 使学生渐失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5) 致使学生在面对对实际工作时缺乏信心。

本课程教学采用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解决以上教学模式的不足。工学结合是基于工作中的仿真 (优先采用) 或真实的工程测量案例为学生学习情景的教学方式, 每个学生都带着某测量工程项目的具体任务进行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实践, 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 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的积极性。教师严把实训过程和实训成果的质量关, 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 教师应协助学生正确对待错误和一起寻找解决错误的方法。

3 课程设计思路

《工程测量》的课程标准邀请交通土建类企业道路工程测量专家与多年从事工程测量教学工作的教师共同研讨完成。

《工程测量》的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通过仿真道路工程测量项目的实训教学过程, 使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使学生系统地复习、巩固、加深、拓展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 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教学设计了两个教学项目分别为:项目一:道路工程中线测量, 内容涵盖测量的基本知识, 测量仪器的使用, 测量基本元素的观测方法。道路外业勘察测绘, 内容包括道路的几何特征, 道路平、纵、横外业测绘知识与方法等。项目二:大比例地形图的测绘。内容包括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光学测图法与数字化测图法, 地形图的应用技术等。

在各技能教学单元中, 通过对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强化训练与考核, 应使学生学会和掌握工程上常用工程测量仪器的技能以及能利用所学测量的基本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课程教学, 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校企合作,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 搭建教学资源平台, 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4 课程目标

《工程测量》理实一体化课程目标是通过实施两个项目的教学, 即大比例地形图的测绘和道路专业外业勘察测绘, 以及一个综合技能考核。项目一:道路外业勘察测绘。使学生懂得道路的几何特征与计算方法, 使学生能具备测量的基本知识;能够组织并实施道路平、纵、横外业测绘工作和掌握测绘方法, 能使用工程上常用的测量仪器, 能独立进行测量基本元素的观测, 注重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的培养。项目二:大比例地形图的测绘。使学生具备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能够独立进行光学测图法与数字化测图法, 能够正确使用地形图等, 能够组织实施大比例地形图的测绘工作, 注重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的培养。

综合技能考核:通过对工程测量常用仪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及GPS- RTK的综合应用考核, 检验学生使用测量仪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各个教学情景把专业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道德容于各个学教环节中,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

5 课程教学内容标准

5.1 第一教学单元道路外业勘测

(1) 教学目标。能够进行道路路线平、纵、横测量的实施及外业数据处理方法。

(2) 教学内容。

(1) 道路转角测量:角度测量原理、水平角测量方法与竖直角测量方法及道路转角测量与角度计算等。

(2) 道路链距测量:路离测量原理、一般距离丈量、红外光电测距仪测距原理;道路链距测量方法。

(3) 道路纵断面测量:水准测量原理、水准路线与高程测量方法、五等水准, 路线基平、中平测量。

(4) 路线横断面测量:路线横断面方向测定、横断面测量方法。

(5) 全站仪与GPS测量技术:全站仪认识与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

(6) 路线平、纵、横外业勘测综合实训:路线平面导线图的绘绘制、路线纵断面图绘制、路线横断图绘制。

5.2 第二教学单元大比例地形测绘与应用

(1) 教学目标。懂得地物与地貌的表示法, 学会视距测量及碎部测量方法, 能够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能够组织并实施大比例地形图测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 (1)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地物与地貌的表示法、视距测量、碎部测量方法。 (2) 大比例地形图测量综合实训:测图前的准备;大比例地形图测量综合实训。

5.3 第三教学单元综合技能考核

(1) 教学目标。检验学生掌握工程测量常用仪器的使用和运用能力及测量数据处理。

(2) 教学内容。工程测量技能考核:水准高程测量、经纬仪或全站仪角度测量、全站仪建站与数据采集测量、全站仪放样测量、GPS- RTK操作使用等。

6 课程实施建议

6.1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建议 (见表1)

6.2 教学建议

《工程测量》课程采用“项目导向式”的学习情景教学模式, 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 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与评价一体化;教育与德育一体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课程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参见表2。

教师依据《工程测量》各项目情景的教学内容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 应按照每一个学习情境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编制教学单元设计书。单元设计书应明确教师讲授 (或演示) 的内容;明确学习者预习的要求;提出该学习情境整体安排以及各单元训练的时间、内容等。以学习者为主体设计教学结构,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学习者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习者学习信心与成就感。指导学习者完整地完成课程, 并将有关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融合。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基地条件和工企结合条件开展教学工作。

7 教学评价建议

《工程测量》课程的考核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两部分, 见表3。

8 结束语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重新编制是基于理实一体化的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包括仿真实际工作现场制定测量工程项目的情境、学生实际测量的过程控制和实施, 对测量成果的检验和考核等。课程标准制定若干个项目, 在项目的任务制定、实施过程、检验评价过程中, 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测量》课程标准的编制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与实践, 其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随着测量技术新的应用发展、企业职能转变、课程考核与评价、学生对新教学模式改革的接受程度等问题的出现而完善。

参考文献

[1]田江永.基于行动导向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标准构建[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

[2]刘芳, 等.高职公路监理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标准探析[J].时代教育, 2014.

上一篇:六年级思品期末试卷下一篇:2016学校教师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