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的散文

2024-05-01

上坟的散文(共15篇)

篇1:上坟的散文

上坟的小学散文

那一天,已经是农历腊月二十七了。

我和朋友郭亚楠结束了在青龙山农场的采访,匆匆赶往勤得利。当时,空中正飘舞着雪花,纷纷扬扬的雪片儿从车窗前急速地掠过,前面一片风雪迷茫,而公路两旁光秃秃的树木和枯黄的蒿草也在风雪中猛地摇曳着。天气不好,路也看不清,司机不得不放慢了车速。

那次,我们本没准备去勤得利。可是,我们已经到了青龙山,距离勤得利不过百十里地,怎能不回故乡去看看呢?

准确地说,勤得利并不是我的故乡。十三岁的那年,才随父母来到勤得利,并且在那里生活了三十多年后又离开了。只是父亲的坟在勤得利,永远留在了那块他喜欢的黑土地,而且快要过年了,我能不去看望他老人家吗?或者可否这么说,一个人的父辈永久留在了哪里,那里就是一个人的故乡呢?

天色渐渐暗下来,公路北面连绵起伏的山已经看不清楚了。这是入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雪片儿漫天飞舞,整个天空变得灰蒙蒙的,路边村庄的灯光也次第亮起来了。

转眼间,我离开勤得利已经六七年了。在此期间,我曾经回来过几次,可每次都是匆匆忙忙,一直没到父亲的坟前去看过,这次我是特意回来给父亲上坟的。

汽车在勤得利山南坡停下了,司机想找到一条通往山里的`路,把车开进去。无奈积雪太深,没开进去多远,就陷在一条沟里,再不能前进一步了。我和郭亚楠只好下车,拎着一捆烧纸,踏着厚厚的积雪朝勤得利西山南麓的墓地走去。

我俩深一脚浅一脚摸黑朝前走,山路两边到处可见白雪覆盖的坟包。而父亲的坟则在山南坡下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遥遥可见西山脚下的“三八河”,不但朝阳,而且特别敞亮――父亲去世时,只有五十五岁,可恶的脑血栓先夺去了父亲半边身子的自由,几年以后又夺去了他的生命。

落雪的夜晚,天特别黑,几步以外就什么都看不清了。我站在山路上,努力地回忆父亲的坟到底在哪儿?我在那里回想了一会儿,再朝远处看去,隐约看到左前方有一座高高的坟堆,走过去一看,真是父亲的墓。

我跪在父亲的坟前,揿动打火机把手里的纸点着,而心里则在默默地念道:“爸爸,就要过年了,您儿子来看看您。”

我是不相信人死之后还有灵魂的存在,可在那时那刻,我真的希望睡在地里的父亲有知:知道他的儿子冒风雪回到故乡来看望他了。

篇2:上坟的散文

元宵在即。我们当地习俗是正月十四去上坟。到了这一天,家家准备香烛纸钱,全家老少有说有笑,吃过饭后就上山,在坟前焚香祭拜。祭拜时心中默念:祖宗在上,我们来看你了,你老可要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老少康乐。于是虔诚行跪拜礼,纸钱烟焰袅袅,映得脸蛋通红通红。此时大山静寂,细听,只有鸟叫,只有不知其名的动物在枯叶上爬行发出沙沙之声,神秘的云按落下来,天低得伸手可及,一个大圆锅盖罩着连绵无尽的大山,心中只有空旷,仿佛祖宗们都在云背后微笑着,窃窃私语。

然而近年来因为封山育林,许多坟都被锁在“禁止烟火”的大牌坊内,成为森林的一个部件。虽然政府强大对火烧森林的肇事者给以严惩,但风俗传统的力量是野火吹又生,不熄不灭。前年一村民上山祭坟,将几百亩森林毁于一旦。当民警送了一幅银手镯上门时,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奶奶站了出来,将手一伸,说:“是我烧的!”阳光落在她皱纹如沟壑一般纵横的脸上,腊黄的皮肤上闪烁着坚毅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一历来对书上描写志士被捕时如何勇敢内心一点不虚的情形表示怀疑,而这位老人让我着实领教了,她说:“不就是坐几年不要钱的房子吗?”此时还有人证站出来,说的确看见她在山上。

其实她是替她的儿子顶罪。

有了这位典型,去年我去上坟时,把香烛纸钱拿到林子里,左看,右看,都没有人。确认安全后,匆匆点上纸钱,不料突然起风,把钱纸只得四处飞落,我急得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好不容易才把那些飞翔的火苗踩灭。于是将余下的纸钱扔在了林子里,没有再焚烧。

可是,好不容易从荆棘丛中钻出来,到了明亮开阔的公路上,回头一着,山上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我急忙报警。

经过两个小时的扑救,森林保住了。我家的坟地,我家的祖宗的房子被烧得十分可怜,不知道老人们在火起之时都逃走没有,祖父的胡须那么长,没被烧着吧?他头的的毡帽可是古董,烧坏了可惜。

怪了,我在祖父的坟前,明明是灭了火,又用泥土掩埋了火星才走的,怎么说烧就烧起来了呢?祖父可是个老烟鬼,他的遗像上就翘着一只长长的旱烟枪……莫非……

没等我想明白,弟弟火十万火急地跑来,告诉我这场火灾是他引起的。原来我前脚走,他后脚就上了山。刚点好香烛开始祭拜,一缕火星飞到大片枯死的蕨丛里,加上无数的金黄的`松叶,等他刚拜了两拜,熊熊大火就像火龙一样盘绕漫延开来。他急忙去扑火,连他也差点被烧着了。他说为了不变成烤全牛(他属牛的),他只好逃出了森林。没想到,居然有人这么早就报警了……他还自作聪明地出了一个诸葛亮级别的主意:叫我去自首。我听得一头雾水,明明是你干的,怎么叫我去自首?他说:“哥什么都好,只是一直都脑子木了点,拐不了弯。你去自首,我的人脉关系比你好多了,我再求人把你从笼子里捞出来不就得了吗?”他说得轻松。我问他,如果我进去了,要多少天才能把我捞出来?他屈指一算,说,一个月,一个月保定成。我摇头,说,坐牢事小,面子是大。我丢不起这人!弟弟说,你就是一辈子的死爱面子,你就忍心看着你心爱的弟弟坐牢不成?我说,山上这么多坟,你怎么就没想到,可能别人也在山上上坟?弟弟睁大了眼睛,说,是了,我怎么没想到?黄二狗当时也上山了,嗯,对,那火就是从他家祖坟方向串出来的,当时把我吓傻了!哥不愧多读了两学书,就是比我这个村干部强。什么事经你一弄,就山穷水尽,不,是柳暗花明起来了。行了,我马上去汇报情况了……

弟弟走后,妻子咬牙切齿说:“真狐狸!”我说:“你说啥?‘真服你’?他是我弟,不服我成吗?”妻子一阵冷笑。

从此一谈上坟,我就心有余悸。

篇3: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

关键词:《床畔》 人物形象 英雄主义 信仰

《床畔》[1]讲述了一个军队女护士和她护理的已经被判定为植物人的铁道兵英雄连长以及一名军医之间传奇的爱情故事。作者数易其稿,当她再次拿起笔时,张艺谋导演的想法与她不谋而合:“关键不在于他是不是真的正常地活着,关键在于万红以信念去证实他活着。”[2]这种信念在万红身上甚至体现为一种宗教般的信仰,当所有人都放弃了的时候,只有她还在坚守,并且坚守了一生。就像严歌苓所说:“宗教之所以有力量,因为信者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有或无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但信仰这项活动使人超越和升华。”[3]笔者由此想到张承志常说的一句话——“有人跳舞,有人上坟”,万红就是如此,当周围识时务者都在“跳舞”的时候,她始终在张连长的床畔“上坟”。

一、护士万红:永不言弃的坚守

19岁的万红毕业后来到陆军第56野战医院,医院接收了一位英雄连长张谷雨。张连长在炮响之时救了两个兵娃儿,却牺牲了自己,成了植物人,但他舍己救人的精神感动着所有人,也吸引着所有人,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把看护张连长看成自己政治上进的捷径”。年轻漂亮的护士万红专业技术过硬,再加上吴医生看似公允的“私情”,护理英雄连长的任务就光荣地落在了万红的肩上。

万红第一次进病房就注意到了张连长眼睛的眨动,因此她对张连长是植物人的结论持怀疑态度。从这个小小的动作开始,万红一直努力寻找证据,并记下了厚厚的几本护理日志。随着时间的推移,万红对张连长不是植物人的肯定越来越深,但同时其他人对张连长的崇敬之情却越来越浅,万红拼命的呐喊也显得越来越无力。

大家心中始终有着这样的因果关系:因为张连长是植物人,所以他没有感觉。而万红起先就不认为张连长是植物人,她把他当成有感情有知觉的普通人对待,所以她对大家看不出张连长还活着感到奇怪、无奈甚至有一种无力辩驳的苍凉。在张连长被硬生生锯下一根坏死的指头后,万红从心里感到疼,她潜意识地叫了声“谷米哥”,这一声叫喊是两人关系发展的一个高潮。“谷米哥”是张连长的妻子在信中对他的称呼,万红却把自己带入了妻子这样的身份。她知道谷米哥很疼但却叫不出声,他的痛苦不能依靠声音发泄出来,而自己的处境与谷米哥是这样的相似,她想对所有人大声说“张连长不是植物人”,但没有人听更没有人理解,两人共同分享着这种“欲喊不能的绝望”。在这样的情况下,万红不想再费劲解释了,没有人真正放下偏见来观察张连长的那些小动作,所以她决定在拿到更有力的证据之前都不再呐喊,不再解释。

万红曾拼命喊出张连长的委屈,也喊出所有人的冷漠,但直到最后还是她一个人坚守着张连长,而其他人通过张连长得到相应的好处之后就“全身而返”,他们不再来病房看望张连长,不再给他挂锦旗、送鲜花,也不再关注他的病情。从声嘶力竭地呐喊,到不愿对牛弹琴的无助,再到默默无闻的护理,万红的真心和周围人的冷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他们眼中,只有政治的上进、荣誉的累积,没有出自真心的关爱和对生命的尊重;在他们看来,万红始终选择坚守的行为无异于“自毁前程”。也只有万红明白自己选择的价值,不只是因为张连长只能依靠她,还因为自己心中的英雄主义信仰从未褪色。

二、女性形象:温情执拗的守护

“我只觉得女人比男人有写头,因为她们更无定数,更直觉,更性情化。”[4]严歌苓的小说中女性形象是丰富多彩的,从20世纪赴美的中国妓女,到20世纪末的大陆女留学生,从守护公爹二十余年的敢爱敢恨的小寡妇,到一男两女的畸形家庭中的妻子和小姨,这些女性以其独有的母性色彩和女性价值在当代文学的人物长廊中涂下浓重的一笔。

在两性关系中展现女性形象无疑是深入且必要的,而爱情又是构建两性关系最重要的途径。这样的例子在严歌苓的创作中不胜枚举:《少女小渔》中的主人公小渔承受着最多的委屈,却仍为男朋友江伟着想,包容着他的自私和苛刻;《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田苏菲对欧阳萸爱得执着,爱得不顾一切,甚至爱得有些吃力、有些笨,她放弃了首长夫人的地位,只因欧阳萸一张美好的侧脸、一手漂亮的字;《小姨多鹤》中的朱小环因为对张(良)俭的爱而接受了事实上的一夫两妻,并在丈夫和日本女人多鹤幽会被发现后主动挺身而出承担恶名。

在《床畔》中,万红对张连长的感情也显露了朦胧的爱情之美。万红确认特别护士的任职之前已经在胡护士的带领下看过张连长,她在看到张连长的裸体时红了脸,重新插好导尿管起身的瞬间她与张连长有了目光上的相遇。也许这相遇的目光可以为她的“脸红”做一注解,万红多年后才敢肯定,这一次和张连长的目光相遇是两人交流的开始,更为后面所有故事的发生埋下了浪漫而又有些凄凉的伏笔。与严歌苓其他小说中的爱情的不同之处在于,万红面对的是一个不能给她回应的植物人,她所能得到的仅仅是眼睛偶尔的眨动或从手上偶然感受到的力量。即便如此,万红仍执着如初地守护着自己心目中舍己救人的英雄连长,这就是万红感动读者的力量所在,更是万红坚守的英雄主义信仰的力量所在。

这是一个美人救英雄的故事,与传统文化中的英雄救美相反,行为主客体性别角色的调换使得万红的坚守更显现出形而上的力量。在时间面前,女性比男性更软弱,而万红作为一个女人,放弃了吴医生的爱情,选择了谷米哥的床畔,任凭时间流逝带走青春;作为一名军队医院的护士,万红彰显了军人精神,坚守了英雄主义和舍己救人的价值观。万红坚信“一个人活着,不在于他能不能说话,会不会动”,在她心中不能说话、不会动的张连长就是活着的,他活着他的英雄主义就活着、他的舍己救人的价值观就活着。“张连长是不是植物人,是不是像正常人一样活着,象征你信仰什么,信则灵。”[5]万红信仰的就是英雄主义的价值观,其他人信仰的则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价值观,所以万红能坚守一生,而其他人只能守护一时。

从这个角度来说,严歌苓小说中的众多女性形象,如小渔(《少女小渔》)、王葡萄(《第九个寡妇》)、朱小环和多鹤(《小姨多鹤》)、田苏菲(《一个女人的史诗》)……她们在两性关系中都上演着美人救英雄的情节,男人们都在这些女性的坚守下才得以躲过生活中的劫难。这类女性被评论家们称作是“地母”,不论身份、地位的差别,她们都经受了人生的磨难,但她们也都有着“阴柔隐忍,宽厚包容,至情至性的本质”,除此之外,她们还拥有另一类特质:“纯真、倔强、祛除一切利害算计的执拗与坚守,无论这种坚守的对象是爱情、家庭、人性本真还是一份精神与文化的操守”[6]。万红就是严歌苓小说中“地母”形象谱系的新的延展。被判定为植物人的张连长就是弱者,他无法为自己言说,曾经的英雄行为只给他带来了一时的荣光。而万红心中的信仰引导着她站在弱者一方,为弱者代言。万红两度放弃和吴医生一起奔向大好前程的机会,在种种艰难的条件下始终不曾放弃张连长,因为她知道张连长只有她能依靠。在人人都为前途着想的社会环境中,万红守在张连长床畔,与身边的识时务者坚强抗衡。在以万红为代表的女性身上,“母性爱的本能与自我牺牲的本能,使她们如此慈悲与宽厚,拥有伟大的力量,成为了天地间的真正强者”[7]。万红没有什么复杂的思想,她只是简单地、执拗地用自己母性的温情悉心守护心目中的英雄,可以说这部小说也是“一个女人的史诗”。

曾有研究者在谈论《第九个寡妇》和《小姨多鹤》时提出“逃离——隐藏”的结构模式[8],实际上,《床畔》也隐含了这样的模式。张连长的英雄光环失去色彩之后,人们就逼迫他一步步地退出视野,从特护病房,被搬到医院走廊,再被扔到到一间阴暗破旧的小仓房里,洪水来临时没有人记得他,是万红把他拖到连楼梯都破败了的阁楼上,最后在医院要改建的现状下甚至让他回到家乡去任其“自生自灭”。从表面上来看,张连长的命运是现实环境所迫,但事实上这也是万红为了保护张连长而做出的妥协,她守护着张连长一步步地“逃离”周围识时务者的“迫害”。而与这“逃离”相关联的是万红崇拜的英雄主义和舍己救人的价值观的“隐藏”,是万红坚信的生命存在的权利和价值的“隐藏”,是万红向往的人性尊严和人格独立的“隐藏”。

三、人性主题:英雄主义的信仰

人性主题是严歌苓在小说创作中一直执着探寻的,也是当代许多作家乐此不疲的母题书写。不同于“私人化”写作的女性作家们以身体狂欢来展现女性独有的生命体验,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都带有母性、妻性、女儿性的纯净之美,即便是写身体、写“性”,也没有肉欲的情色成分。严歌苓在以张爱玲和王安忆为代表的人性探寻之路上走得更远,同时却没有她们故事中的悲感乃至绝望,而是在悲天悯人中透露出丝丝人性的温情。与同类海外作家相比,她不着力于谱写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新篇章,也不热衷于借助海外文化视角来探寻被遮蔽的历史,而是以女性特有的生命体验,“在小角度、在小角落写历史长河中人性、人类大命题”[9],让女人撑起整片天。

严歌苓在《扶桑》序文中提出,人只有在非常环境中才能表现出层出不穷的意外行为,这些行为能够折射出任性深处的秘密,也就是说只有在极致的环境下才能深刻透视出人性。严歌苓创造极致环境的手段就是“讲好听的故事”“好听的故事应该有精彩的情节,有出其不意的发展,最主要的是通过所有的冲突,一个个人物活起来了”,严歌苓坦言她“追求一种莎士比亚似的情节结构,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小说就不好看”[10]。

《床畔》就讲了一个传奇而精彩的故事,万红从目光的相遇开始与张连长交流,在一声“谷米哥”中改变了医患关系的实质,赋予了其爱情内涵,并一直坚持守护在张连长床畔,但她的坚守不仅出于男女之情,也有内心英雄主义信仰的支撑,或者说是万红心中的英雄主义信仰、舍己为人的道德观外化成了爱情的形式。“宗教是以信仰为特征的,而信仰其实就是极度的敬爱与尊信”[11]。万红对张连长的感情正体现了类似于宗教信仰般的极度的崇敬、极度的爱。正如张承志在《心灵史》中所写,当信仰“被迫地还原成本质的信仰——即精神时,它是坚强的。”万红之所以能抵住周围所有人的压力而坚持自己的选择,靠的就是信仰带来的精神的坚强。

故事讲到最后,张连长还是死了,但在万红心中张连长所代表的舍己救人的英雄主义始终存在,因此万红听说有一位武警士兵在救灾过程中被砸成植物人,便主动请缨参加医疗队。这位武警士兵可以被看做是另一个张连长,万红护理他也就是护理张连长的继续,如果他能醒过来,也就代表了张连长能活下来的话也能醒过来。但这位武警士兵的命运究竟如何小说中并没有交代,他作为另一个舍己救人的英雄植物人的出现仅通过他人之口一句话带过。也许这体现了作者对当今时代英雄主义缺失、舍己救人观念淡化的无奈,而读者需要知道的是万红依然没有放弃,这就足够了。与身边“识时务”的大众相比,万红是个孤独者,周围没有人理解她的坚守,但她内心里虔诚地遵守着英雄主义价值观,黄继光、董存瑞、欧阳海这些名字在今天看来已经失去了曾有的英雄光环,但他们都在万红的心中熠熠生辉。当她用这些英雄的名字向花生表达他的父亲存在的意义时,她是不孤独的,她的背后有那么多英雄的支持。舍己救人的英雄主义在万红心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她把对英雄的崇拜内化为心中的信仰,张连长恰好成了她这种情感的载体,因此她又将英雄信仰外化为对张连长倾其所有的护理,这正是万红的情感逻辑所在。

严歌苓透过万红一生的坚守要传达的是对英雄主义价值观、舍己救人精神的赞颂,是为了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英雄。严歌苓说“尊重是最好的信仰”,万红的行为就体现了对普通人生命价值、人生权利的尊重。万红的信仰是从内心对英雄的崇拜、对舍己救人价值观的敬仰而来。尽管在旁人看来,她的坚守是孤独的,是凄凉的,甚至是不可理解的,但在她自己却是充满意义的,这是尊重生命、呼唤理想、重视人性的最好诠释。在当下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观横行,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相交融造成的价值观混乱的文化背景下,精神信仰的重建显得更加迫切。万红对英雄主义价值观的恪守、对英雄信仰的崇拜正是当代文坛缺少的精神力量,也是我们这个价值和信仰出现真空状态、人文精神呈现危机情形的社会所缺乏的。从形而上的层面来讲,万红这个人物在现实层面和心灵里内蕴的对于英雄主义信仰的崇拜实现了对人类精神境界的提升,也实现了对人性价值的诠释。

注释:

[1]严歌苓:《床畔》,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

[2][3]严歌苓:《床畔·后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269页。

[4]庄园,严歌苓:《严歌苓访谈》,华文文学,2006年,第1期,101页。

[5]严歌苓:《床畔·后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269页。

[6][9]雷达主编:《新世纪小说概观》,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版,第248页,第193页。

[7]赵秀元,顾玮,田焱:《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作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第172页。

[8]邢海霞:《严歌苓叙事模式中的深层意蕴——以<第九个寡妇>和<小姨多鹤>为例》,当代小说(下半月),2010年,第9期,第22页。

[10]江少川:《走进大洋彼岸的缪斯——严歌苓访谈录》,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第50页。

[11]周群:《宗教与文学》,译林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10页。

篇4:初中散文:上坟的那个兄弟

清明,沙沙细雨。。。冲洗掉了往年的尘埃。面对雨中这些墨绿色的植物时,不往有些水墨画的风味儿。但这样冷清的颜色,又不禁让人联想起许多心酸往事。每向前走一步,都会迈向新一个沉思中,然后再沉思中细细咀嚼伤感。直到最后落下泪花,溅到地上,再放声痛哭。哭的花落枝折时,清明的伤感才体现出来吧?冷冷的,冰冰的。就连落下的泪是格外的。。寒心呐。

“兄弟,上坟啊?”我看到他跪在墓前烧着黄纸,不禁说道。那人回过头来看了我一眼,又继续烧纸。只是他虽然面无表情,但又却流露出一种对亲人思念的情感。我想,他是来亲人烧纸的吧。

“你也是来上坟的?”他说道。

“嗯。”我应了他一声,他依旧是回头不搭理我。土黄色的纸钱漫舞在天空飞的是那样的忧愁、散漫,仿佛是专门为他准备的花瓣一样。

我没再跟他说什么,只是顿了会儿,又走了。

我来到祖母的坟前,给她放了一束嫩黄的菊花。然后也像那个人一样撒起纸钱来。这时,仿佛有一丝祖母的记忆从我脑中闪过。立刻,我鼻子酸酸的,泪流不止。我尽量压低抽搐的声音,生怕打扰到那个烧纸的人。然后满脑子里都是祖母的画面,有酸的、甜的、哭的、辣的、悲的、伤的。。。此时此刻,祖母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一样。她对我笑,对我说着什么,我想去抱住她的身体,可又如青烟般消失在我的眼前时,才醒过神来。都是幻觉!全是幻觉!心中不禁燃起了一团火焰,这火焰也在不断地焚烧着我的心,为什么!为什么?我的祖母呢?回来啊。呜呜,我的祖母哟,我想你啊,你在哪啊,我想你啊啊啊啊!!

然后,我又陷入了一度度的幻想中。直到雨珠让的我打寒颤时,才醒过神来。然后,和祖母告了个别,撑起雨伞,走了。然后看到那个人跪在那,不禁说道:“兄弟,下雨了,回去吧。看你也没带雨伞。。。不然我把你送回去吧”

那人顿了一会,向我说:“好啊,麻烦你了。谢谢啊。”

“呵,别客气。。。”我说。然后,他摸了摸坟前的樱花树,和我走了。

路上,我问他,坟前的樱花树为什么开的那么艳?他带着点儿伤感说:“树下,其实埋着一个人,埋得是我的父亲。我。。。”他仿佛哭了出来,但又继续说道:“我。。。的父亲在二十年前。。。死于一场车祸。”我看见他眼中终于挤出了一朵泪花,心中不免感到有些惋惜。我又想到了祖母,她也死于车祸。在我还是小孩时,她为了保护乱闯马路的我,而。。。被压在了汽车下。当时的情景我还记得很清,祖母浑身是血,然后就是警车、围观的人还有泪流不止的母亲。我受了很大的刺激,最最心爱的祖母,竟然死于我的。。。。手下。。。。

我们都哭了,只是,他接着对我说:“然后,我将他葬在了这树下。后来。。。后来樱花吸收了我父亲的尸体的营养,所以才每年都开的很艳啊。。。”他大声的哭了出来,这哭声仿佛是天地的镇魂曲一样。瞬间。花落枝折,溪流止步,就连我的心也如刀割般痛。

路上,路过我家,我将它请到家里来。我们一起喝了点酒,交下了朋友。我们说了很多心里话,也了解彼此。待雨停时,他回了家。此时此刻,小屋中成了我一个人,独自观看余下的“水墨画”。。。。。。

篇5:上坟的作文

田野里油菜黄,小麦绿,黄绿相间,中间还夹杂有褐露的红土地。阴天,大风,路边却停了五花八门的车,今天是杨家上祖坟的日子,老天好像在考验人的孝性,故意阴沉着脸。但祖坟上却热闹异常,早到的人已经开始挂纸,我挎着篮子穿过麦地往坟上走时,四五个早到的小男孩向我跑来:“篮子里有大炮没有。”我护着篮子说:“待会分给你们。”男孩子们笑着簇拥着我,冷风吹起我的丝巾,飘飘忽忽的心里平生几分惬意。

坟上是少有的热闹,呼啦啦的白纸挂满坟头,人们在呼呼的大风中说笑着。我把篮子挨着一长溜篮子放好,刚把白纸拿出来,那几个小男孩就伸手去抢篮子里的大炮了,引来一阵笑声。我快速挂纸,几个年长的妇女跪在坟头把银子冥币烧的漫天飞,孝子贤孙都在百忙之中从各个地方赶回来了,大家相互寒暄着,分外亲热。这是杨家的祖坟,几十个坟头矗立在村子北边避风向阳的麦地里,绿绿的麦地里零星点缀着金黄的油菜花,几个小孩在麦地里摔跤打滚,呼呼的大风把上坟的人吹的这一群那一群,但大风抵挡不了人们的兴奋。好像只有这一刻,大家才是真正的一家人。经商的、做官的、种地的,这时可以共抽一盒烟。富贵的、贫穷的、发达的,潦倒的,可以简单握一次手。女人凑在一起嘻嘻哈哈,笑怪天公真不作美,其实是无法把各自的孩子带来攀比一下。人到齐了,族里年长的人开始讲话,接着是做官的发言,有钱的插嘴,其他人哈哈,也难怪,同出一族,有能耐的人在这时借机炫耀一下,无可厚非。只是人的素质不同,有人炫耀的不动声色,有人炫耀的风声火起,好一副芸芸众生像。族里要兑钱了,每人两元,我把我们家十六口人的三十二元交到族里人的手里时,竟诧异于一个穿戴时尚的妇人为公婆的四元钱和人家说三道四。我笑着退到一边,几个我看着长大的、衣着光鲜的.叔辈和我开着善意的玩笑,这几个小子,一眨眼都长大成人,羽毛丰满,扑棱棱飞到外面寻找更好的生活了。他们每次回来都会给人带来外面的新鲜气息,让人心头那么一亮。

人到齐了,按辈分排队,我站在最后一排,带着一群顽童,一个本家叔叔说:“你是这一辈里的老大。”我笑着指着和我站一排的同辈说:“那是,将来你们这群小子都必须听我的。”大家笑起来。族人喝:“跪”“叩首”“起”“作揖”三跪九叩,晕头转向,接着礼炮齐鸣,烟雾缭绕中完成上坟的各种仪式。

篇6:冬至上坟的讲究和禁忌

冬至可以提前上坟吗

扫墓本来就是以寄哀思,缅怀故人。时间没有什么太多限制。而且冬至乃一阳复始,万象更新之节。正如生命,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开始,循环往复。所以更不必在乎时间。

不过建议大家,去坟地的时间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冬至的时候,天亮得比较晚,太阳落山却比较早,上午9点—下午15点这段时间内,是一天中阳气比较旺盛的时段,会加强自身阳气。女性如果是生理期最好也不要去上坟,就算没有避讳也不要过度劳累劳心。

篇7:为哥上坟的小男孩

1976年3月。东海泗礁岛。

这天一大早,老兵去舟嵊要塞区机关出差,从李柱山码头登上了上海开往定海、路过嵊泗的浙江801轮。小客轮经过一夜航行,船舱里空气已污浊不堪,让人无法忍受。放好行李,老兵便赶紧爬上了甲板。

小岛黛青,大海蔚蓝。一群群海鸥在船尾追随翻卷的浪花翩翩起舞……这天难得的风平浪静,客轮穿越在辽阔的海面,犹如荡桨在美丽的西湖。

“解放军叔叔,到定海还有多远啊?”正在老兵凭栏远眺思绪飞翔时,有个怯生生的童声打断了他的遐想。回过神来,一个又瘦又黑的小男孩不知何时就在老兵旁边。听声音是苏北人。

“这里到定海有多远说不清哩,只晓得船是下午两三点钟到码头。”对这个模糊的回答,小男孩还是满意地点头示谢。

看着小男孩一脸忧郁,再看他似乎一人独行,老兵忍不住叫一声:“小朋友,你就一个人啊,去定海做啥呢?”

小男孩转过身,愣愣地站在那里,半晌才蹦出两个字:“上坟!”话音刚落,两只乌亮的眼睛里已泪水盈盈。

“上坟?给谁上坟?”

“我哥,他也是解放军。可惜,死了。”

一问一答中,小男孩似乎听到老兵的乡音,不再怯懦:“看到你穿的绿军装和鲜红的领章帽徽,就像见到了我哥。昨晚梦到了我哥,哥说,问路要问解放军,不然迷路了就找不到他了。他在岛上好想家……”

盘腿坐在甲板上,小男孩叙述着他和他哥的许多往事和辛酸:

小男孩17岁,从苏北盐城乡下来。因为瘦,看上去顶多十三四岁。哥大他6岁,1953年生,属蛇。小男孩3岁那年,一场大饥荒先是夺去了他们曾经当过新四军的父亲的生命,后来母亲又不幸去世。姑妈见两个侄儿孤苦无依,就把他俩接回家。姑妈家同样吃了上顿没下顿,懂事的哥瞒着姑妈拖着3岁的弟外出逃荒。从此,兄弟俩相依为命,9岁的哥既当爹又当娘。寒冬,蜷缩农家的草垛里,哥把弟的双脚搂在怀里为他取暖;夏夜,哥为弟驱赶蚊虫直到天明。有天晚上,一户好心的人家给了兄弟俩一人一块大麦饼。那是大麦连皮磨面又掺了好多糠做的,尽管吃起来喉咙刮得生疼,可一天没吃饭的小男孩还是狼吞虎咽。哥眼睁睁地瞅着弟,泪流满面,手上的饼咬了一口便不忍心再吃。第二天,又是一整天没吃饭了,饥寒交迫的兄弟俩眼冒金星。哥从怀里摸索半天有气无力地掏出了那块缺了一角的饼,谁知道饼在哥的怀里发酵了,尽管馊味扑鼻,饿极了的小男孩还是眼前一亮。哥把饼塞给弟,弟接过来又推回去,他要哥先咬一口,哥说不饿又挡回来。又是一阵狼吞虎咽,“哥你吃!”当小男孩下意识地把“饼”让给哥时,手上已是空空如也。刹时间,小男孩抱着哥大哭,凄惨的哭声中,浸淫着弟对哥的感激和忏悔。兄弟俩相拥而泣,晚上,兄弟俩搂在一起,躺在一个破旧的牛棚里。哥说,等日子好了,哥要买好多好多好吃的给弟吃。弟说,等长大了,要给哥做又大又圆的大麦饼!

漂泊数年后,长大了许多的兄弟俩折回家乡。此时,那场大饥荒已使姑妈变成孤身一人。姑妈见到他们的那一刻,悲喜交加,一把搂过两个骨肉放声大哭:“苦命的乖乖啊,以后再苦再累,也不许你们走了!”

可是,哥20岁那年冬天,又要离家远行,他要去寻找父亲从军的道路。这一次,姑妈没哭,反而满面笑容,帮侄儿整好军装。这天一大早,姑妈问哥吃点啥,小男孩抢先回答:做两块大麦饼。说着就直奔灶间,他要为哥做又大又圆的大麦饼。最后,还是姑妈亲手做了一锅又脆又香的大麦饼,看着兄弟俩吃得津津有味,叮嘱哥:“到了部队不想家,不要挂念弟。”临走前,小男孩卷了两块饼塞到哥的挎包里:“你喜欢这个,路上吃!”哥说:“你在家听话,过两年哥就回家,我们一起种大麦,一起做大饼。”

从此,兄弟天各一方。哥来信,弟晓得哥到了舟山群岛。不久,听姑妈说哥立功了,入党了。几天前,哥在信上说参加提干体检合格了,很快可以拿工资补贴家里了。对此,姑妈和小男孩欢天喜地。就在弟掐着手指盘算还有几个月可以相聚时,哥出事了。

那天黄昏,公社来了干部,神色凝重地找姑妈说事。没等干部说完,姑妈昏死过去,醒来后,姑妈把小男孩紧紧抱在怀里:“你哥在岛上想你了,我们明天就去部队。”当晚,姑妈敞着门,喃喃地对小男孩说:“不能关门,不能熄灯啊,你哥晚上要到家了……”

第二天,天没亮,姑妈就扯着小男孩到了县人武部,两个解放军带他们一路车一路船赶到一个小岛上。见到哥的那一刻,姑妈大叫一声乖乖,便轰然倒地。小男孩扑到哥的身上唤哥醒一醒。结果,姑妈醒了,哥却始终一动不动。小男孩怎敢相信,两年前还答应他很快回家的哥,咋就死了呢!

部队领导告诉他们,几天前,哥在掘进坑道的国防施工中遭遇塌方,本来他是可以逃生的,可为了抢救战友,不幸被巨石砸中。部队说,也就在这一天早上,哥的提干命令下来了,本来当天晚上就可以宣布的。部队问有什么要求,姑妈摇头。又问家里有啥困难,姑妈还是摇头。半晌姑妈缓过神来说,在他的墓碑上留几个字吧,新四军的儿子,好不好?哥下葬那天,小男孩哭得昏天黑地,他抱住抬棺木的战士,不让把哥放进坑里:“求你们,不能埋啊,他会醒来的!他说过两年就回家的!”哭声撕心裂肺,在场的人泪如雨下。

离开部队前,姑妈和小男孩再次到哥的墓前告别。他们把哥的墓碑抚摸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一步三回头地走了。走到路边,姑妈突然转过身去,朝着哥墓碑的方向,“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嘶力竭地吼一声“乖乖哎,回家吧!”此后,姑妈失语、流泪不止。

返乡路上,小男孩牵着姑妈的衣角一路在问:哥要是醒了咋好呢,他一个人爬得出来么?伤心的姑妈依旧失语,依旧默默流泪。

回乡不久,县里送来了烈士证书和慰问金,姑妈再次痛哭。渐渐地,姑妈变得更加沉默,经常自言自语:我不要烈士不要钱,我要我的乖乖。后来,姑妈一病不起。临终前,姑妈把小男孩叫到床前:“记住,不关门,不熄灯,你哥要回家。哥在孤岛,想家。清明去看他,代我烧钱磕头。”

听小男孩叙述催人泪下的往事,不知不觉,轮船已经望见定海。小男孩从包袱里拿出两块饼说,叔你吃一块吧。接过,馊味扑鼻。老兵说,这饼不能吃了,你吃我的面包。小男孩很固执:饼是自己做的,路上走了好多天,捂馊了。不过这酸酸的味道我哥喜欢。说着,小男孩从怀里掏出一个包包,里面还有两块大麦饼,更馊!小男孩说,这是他为哥准备的,哥好长时间没吃这饼了。说完,又亲切地叫老兵一声“叔”。

别叫叔,我比你哥小,你叫我哥吧。小男孩唤一声“哥”,哭了,哭得像个找不到亲人的孩子。

上了码头,老兵帮小男孩找到接他的人,挥挥手各自赶路。之后,老兵反复在想,一个17岁的农村伢儿,为了寻找阴阳相隔的哥,千里迢迢独自一人上孤岛,如何历尽艰辛一路走来;到了哥的坟前,又是如何伤心流泪呼天抢地……

几十年来,为哥上坟的小男孩,他哥那冷冰冰的墓碑,还有那馊味扑鼻的大麦饼……总在老兵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后来,老兵经常自责自己当时太粗心。那会儿,老兵只顾与小男孩一起悲伤一起流泪,他的姓名、家庭地址以及他哥是那个部队都没有来得及细问。后来,老兵调到要塞区宣传处工作,曾多次寻找海上邂逅的那个小男孩,但始终没有进展。因为,当时舟山群岛陆海空部队太多,很多单位都在进行大规模国防施工,每年都有不少官兵牺牲。要找,实在太难。

篇8:清明节上坟的日记

云层覆盖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的顶端,”革“已经在云层中若隐若现。是清明节,只见革命烈士碑旁就被围上了一圈红色的、白色的盆花。它们仿佛知道我们的心思,全部都盛开着,花香迎面扑鼻而来。红色的花,是被烈士的鲜血给染红的。红色的花在我眼前,就是那些革命烈士还在正在流动的鲜血,从那一朵朵红色的花瓣上流下来。红花的花蕾也是红色的,正努力着从那些包皮中挺出来。那些花蕾好像就是富有求知欲的小朋友们,正在努力的汲取知识,追求上进,争做新一届舍己为人的革命者。

再去望望那些白色的盆花。白色的花朵,寄托着我们的对那些革命烈士的崇敬和悼念。再看,把色的花朵还包含着我们对那些杀害革命烈士的国民队伍及可恶的日本鬼子的憎恨与愤慨。

篇9:去给姥爷上坟的日记

今天,早晨,我和妈妈出去买饭的,之后我们就开着车去上坟,我们就在路上吃的饭,之后,我们出去看的时候,起雾了,之后,本来雾还是比较小的,可是渐渐的雾就越来越大了,我妈妈之前开的比较快,可是越来越慢,因为起了大雾,所以我妈妈还闯了一次红灯,之后,我妈妈还差一点迷路了,本来要从西七路走的,可是我妈妈却从西六路走了。之后我们在去的路上,还买了一点扎肉和一些鸡架骨,还买了一些上坟要烧的纸,之后我们买完了,就开着车去上坟的地方了。到那里,我们就把我们买的东西拿过去,之后放在上面,我妈妈还把那一些纸都给烧了,之后我们就拿着吃了,回到车里去,我们就开车回去了,回去的时候,我和妈妈感觉那一些雾变的`比较少了,之后我们回去的时候,雾就渐渐的没有了,那一些雾已经可以二百五十米之内可以看见的非常的清楚了,之后,雾好像全部都没有了。

在路上的时候,妈妈问我:“雾是怎么形成的呢?”我就回答:“我不知道。”之后妈妈说:“那你回家查一下把。”我说:“好。”之后我们回到家里了,我就打开微机上网查雾是怎么形成的。之后我发现,原来雾是由悬浮在近地面或水面空气中的小水滴组成。

篇10:清明上坟各种花的含义

白玫瑰、栀子花或素色的花——象征着惋惜和怀念

蓬莱松、唐菖蒲、排草——象征坚韧,朴素

菊花——哀挽

柳枝和明媚的桃花——生命循环的美好期待

篇11:千里上坟为一骂

我家旁边,住着对农民工夫妇,男的姓赵,女的叫杏花。老赵嗜酒如命,

天不吃饭可以,不喝酒不行,大家都喊他赵酒桶。老赵为人憨厚朴实,一天到晚只知干活,很少说话。杏花则活泼开朗,心直口快,一天到晚总能听到她咯咯的笑声。他们家共6口人,老家还有父母和两个孩子,全靠他们打工维持生计,生活异常拮据。他们夫妇感情很好,偶尔也吵架,但都是因为老赵喝酒。

终于,老赵还是毁在了酒上,一次醉酒后被撞身亡。可气的是司机肇事逃逸,

分赔偿也没给,杏花哭得死去活来,众乡亲帮她把老赵的尸体弄回老家安葬。

此后,杏花把公婆和孩子都带在身边,全家人的生活担子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处境自然更艰难了。她不辞劳苦地挣钱,很不能把分钱掰成两半花,其吝啬人人皆知,但大家都能谅解。

转眼到了清明,杏花找到我,说要租我的车回老家上坟烧纸。我好言相劝:“ 一千多里路,租车回去得一千多,这样做值吗?你买些纸钱在路边烧烧,尽下心就行了,没人笑话你的!”

杏花本正经:“一日夫妻百日恩!别说一千,就是再多我也要去上坟。你是不是怕我给不了钱?这样吧,我先付给你租车费。”说完,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叠百元大钞。

看她决心已定,我只得从命。十几个小时后,我们终于来到了老赵的坟前。只见杏花郑重其事地点燃了香纸,然后跪下来。我猜,这个命运坎坷的女人,

定会在丈夫的坟前大哭场,诉诉自己的委屈吧。

然而我想错了,她并没有哭,而是一边烧纸一边骂上了:“他爹,你个死鬼!我可是给你烧纸未了。你定不放心家老小吧?我告诉你,你走了后,我们过得挺好。另外,你个混蛋,在阴间不要再喝了!要是还那样喝,阎王爷管不了你,等我去了阴曹地府也不能轻饶你……”

篇12:七月十五上坟的传说典故

七月十五上坟的传说典故

在焦作一带有个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上坟为死去的亲人烧纸祭奠,俗称“鬼节”。这个习俗来自一个民间传说。

传说明朝末年,朝廷昏庸,官吏腐败,贪官污吏横行霸道,鱼肉乡里,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艰难度日。

乱世多灾,老天爷也来祸害百姓了。一年夏天,瓢泼大雨一连下了数日未见停歇,沁河水暴涨,眼看要漫过河堤了。管理沁河河道的官员叫赵捏,他站在河堤上,看着逐渐上涨的河水,心中乐开了花。他奸笑着对手下人说:“马上张贴布告,家家户户都要出钱出物来抢修河堤。”

老百姓本来就生活艰难,哪里还有钱财可出,但是赵捏不管这些,领着一帮家丁挨家挨户搜抢财物,见什么拿什么,有什么抢什么,猪、马、牛、鸡大小牲畜,小麦、玉米、小米、高粱五谷杂粮,都被赵捏抢进了府中。然而,赵捏并未用这些东西来抢修河堤,而是把这些东西变卖后,把银子装进了自己的腰包,然后在高台上听曲饮酒,哪里管百姓的`死活。

河水终于冲垮了河堤,似猛兽般向四周村庄冲去。庄稼被淹,房屋倒塌。小孩冲走,大人淹死,到处哭爹喊娘,家家戴孝出丧。

有一个姓王的后生,血气方刚,疾恶如仇,目睹眼前的惨状,便找了几个人,准备造反。他对众人说:“当官的抢走了我们的财物,却没有来抢修河堤,致使河水淹没了我们的家园。当官的哪管我们的死活,他们只顾着自己吃喝玩乐,我们与他们拼了吧!”

众人纷纷响应,很快就聚集了上千人。他们拿着铁锨,扛着锄头,举着钉耙,高喊着:“打死贪官赵捏,为亲人报仇。”向赵府冲去。不料,赵捏早有防备,他招集了许多家丁,个个刀出鞘,箭上弦。百姓们和家丁一场恶战,死伤无数,血流成河,王后生也在这次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然而,正义必能战胜邪恶,百姓们还是杀出了一条血路,冲进了赵府,杀死了作恶多端的赵捏,一把火烧了赵府。

据说这一天是农历七月十五,百姓们为了纪念在洪水中和战斗中死去的亲人,便在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上坟烧纸祭奠亡灵。久而久之,形成了习俗,在怀府八县流传开了,直到现在。

★ 正月十五文案

★ 正月十五日记

★ 正月十五祝福语

★ 正月十五散文

★ 精选正月十五元宵节对联

篇13:上坟作文300字

我们开着车,来到了湖塘公陵,顺着一条羊肠小道,就到了山脚下。早上的山,蒙着一层薄纱,在长得比人还高的草上,淌着一些露珠。鸟儿们似乎高兴起来了,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我们踏着山路,经过叮叮咚咚的山泉,来到了一条巨大的缝隙前,我显得有些畏缩。但一想到爷爷在前头等我们,便不顾一切地跳了过去。嘘,好险,因为差一点我就掉下去了。我们继续前进,但我有点后怕,所以我们部队速度减慢了。哦,看见墓碑了,我们到了。

爷爷的墓碑有些单调,上面长满了茅草。我们走到后,除尽了些杂物,便开始完成应到的礼数。我们每人鞠三个躬,轮到我时,我满心惆怅,啊,您一生勤勤恳恳,死后安眠于地下。可平常却连墓碑也无人打扫。想到这里,我连鞠三躬,一股莫名的感觉涌上心头。

爷爷,您操劳了一生,好不容易将我爸拉扯大,您却逝世了。爷爷,您的一生是操劳的,更是伟大的。

篇14:上坟作文400字

第一天下午,爸爸去买香和纸,大姑去买水果。他们俩个在凉亭里集合,把买到的东西放在一起数一下,看看是否齐备。

第二天一大早,妈妈把我叫醒了,对我说:“快起床,今天我们要去大同仝庄上坟。”我高兴地说:“好的。”5分钟后,我们便全副武装,下了楼。

我们先去大姑家集合。接着,四辆车陆陆续续地到达。他们都飞奔上了车,四辆车瞬间坐满了,其中有两个车装的全是小孩。我和爷爷、爸爸、大姑、二姑都还站在原地。姑父开车来了,我很不情愿地坐了上去,因为姑父开车让人很晕。

汽车开动了,风驰电掣般地载着我们向大同仝庄驶去,两边的景物飞一样地向后退,好像在说:“您先走。”

大约行了一个小时,老远就看到有一块很大的石碑上写着两个大字“仝庄”。我们进了仝庄界,不一会到了目的地。

我们下车后,放眼望到,四周的庄稼绿油油的。我们第一件事就是拿下贡品。进入坟地,我们然后就分头行动了,爸爸切水果、奶奶点香、其余的小孩把各种贡品分别放在各个坟堆上。爸爸和几位大爷一起点火,我们给放纸钱,熊熊的大火燃烧起来,我们边放他们边搅,还不住地说着话,直到烧成灰烬为止。我们恭恭敬敬地跪在祖先坟前,磕了三个头,使我想起了一句话“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篇15:上坟的散文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村民上坟祭祖,本是为了祭奠祖先、缅怀恩情,而“铲除祖坟”的雷人标语,赫然展示于公众视野,无疑是对村民的极大侮辱和伤害。文明需用文明来呵护。防止村民上坟祭祖引发火灾,关键在于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一方面搞好正确引导。比如,通过发放宣传单、致村民倡议书、重点户上门做工作等形式,向村民宣扬清明节的“清明”本义,普及法律知识,倡导社会新风,引导文明祭奠,破除陈规陋习,抵制低俗愚昧行为。另一方面创新祭祀方式。时代发展需要文明祭祀。比如,一些地方推出的网上祭奠、鲜花祭奠、居家祭奠等新的祭奠形式,对于引导村民文明祭祖,都有借鉴意义。

同时还应当看到,法治社会的根本要义是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打赢清明期间森林防火攻坚战靠什么?根本上还得靠法规制度、靠群防群治、靠责任落实。如果仅仅指望着“铲除祖坟”的雷人标语能提醒村民文明祭祖、能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这岂不是一种“懒政”?实践表明,多一些制度措施,可让不文明行为无空可钻;少一些雷人标语,方可让社會更文明。(摘自人民网2016年4月5日)

小编微评:文章开门见山,表明“铲除祖坟”的雷人标语的危害性,同时提出“正确引导”的方法,紧接着升华议论的高度,通过“雷人标语”—依法行政—“懒政”—文明行政的步骤,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论证清晰、严谨。

上一篇:车子转让协议书下一篇:情感人生的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