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语文课堂更高效

2024-05-14

如何使语文课堂更高效(精选8篇)

篇1:如何使语文课堂更高效

一、新媒体制作简便,课堂内容丰富

新媒体的课件制作简单,非常人性化,它能使黑板和电脑二者融合。新媒体的按键比较轻松地实现电脑键盘的大部分功能,电磁笔既能代表鼠标操作,又能代替粉笔书写,这种互动的高效绝对是其他多媒体设备无法实现的,同时,制作的课件具有针对性和互动性,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互动、交流、讨论,直观形象,更具有吸引力。

二、运用新媒体教学,有助于加快教学速度,有效扩展课堂容量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学生学习的知识也明显增多,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实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缩短教师的板书时间,扩展课堂容量。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巩固。在普通的教室里上课,老师要用粉笔板书教学内容、习题、解题过程等,这样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利用多媒体,预先制作好课件,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增加教学的容量。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运用新媒体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如,在课堂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也能迎刃而解,老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交流更加便利。新媒体教学能向学生提供生动形象、色彩纷呈的画面,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新媒体我们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语文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实施高效教学,我们需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 在我的平时教学中,跟传统教学比较而言,运用新媒体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用趣味盎然的动画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用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触发学生的情感。3.用有声有色的音像画面加深学生的理解,促动学生的课堂思维。4.用耐人回味的故事结局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再加上课前的有效预设促进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有一次我出去听课,一位老师在教学《长城》一课时,做了这样一个预设:他出示新媒体课件,向学生饶有兴趣地展示了长城的结构。他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涉及的长城的各部分,如: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等,并在图上注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各部分的作用。充分了解长城的特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促进学生情感思维的形成,这样的有效媒体预设,更能增加学生的求知欲。

篇2:如何使语文课堂更高效

瓦市小学中山校区

王小茹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究竟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高效呢?本文从“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及成因分析”,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及成功事例”,阐述了在小学低段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更高效应注重的策略。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 【正文部分】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其“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的主要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早在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然而,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学习效果甚微的现状。为什么老师们同样是忙忙碌碌,班级生源也差不多的一些学校,平行班之间孩子们掌握的知识却不一样呢?这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老师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可以轻松接受知识,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本人回顾了28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涯,从中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及成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的解放学生,让学生勇于实践,成为主体。由此可见“自主、合作、探究”是有效课堂的“载舟之水”科学地运用这一理念对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周围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看,存在误区较多,现归纳如下:

1、教学目标欠明确 文本理解不深入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教科书。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但是,一些教师匆匆忙忙地浏览一下课文,还没吃透文本,就拿着手中现成的教案进入课堂,这样,课堂教学是自然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2、授课形式花样多 面面俱到不扎实

一些教师,为追求“亮点”,大量搜集材料,看看这样,好,运用,看看那样不错,搬来。一堂课上,孩子们又是表演,又是采访,还要合作讨论等等,面面俱到。课堂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离开课本,远离文本,天马行空,漫无边际,花样多多。但心急

吃不了热豆腐。结果,一堂课下来,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却云里雾里,不求甚解,学不踏实。

3、过分依赖多媒体 挤走学生读思写

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它能把许多枯燥抽象的文章内容,以色彩斑斓的画面逼真的音响效果,展示在学生面前,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学习欲望。但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势必会导致多种教学手段的不能运用。甚至会占去学生课堂中必须的读、写、思的时间。例如:一位老师在上三年级课文《卖木雕的少年》时,短短的一节课上,居然用大量的时间去放映十多张有关非洲的美丽风光及非洲木雕的各式图片。那学生就像是在看电影一样,静静地看着,还不时地发出“哇!哇!”的赞叹声。试想,短短的几十分钟的时间,还有多少时间留给孩子去读课文、去思考、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呢?更有意思的是在一次“校长展示课”上,前两堂课下来居然没有一位用到粉笔,直到第三节课时,上课的是一位40多岁的男校长,他不时的在讲台上找粉笔,嘴里反复地说“教师里居然没一支粉笔。”可见多媒体滥用的程度了。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读、听、看、思、写的过程,语文课上必须让学生踏实掌握字、词、句、篇等能力。可是,由于多媒体的滥用,美丽多姿的方块字没有办法浮现,汉字教学被弱化。

4、学习习惯没养成,上课难为听和讲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要让学生养成“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听讲的习惯”。可是,一些学生对老师缺少了尊敬,上课自由散漫,想说就随便说,连最起码的遵守纪律的约束都没有。往往是老师大声说课内的,学生趁机玩抽屉里的,或是学生安静想课外的。造成答非所问。

二、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浅见

增对以上一些现象,本人认为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钻研教材是前提 吃透文本是法宝

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时每一位教师有理由站在讲台前的前提,我们都知道,每每去听特级教师的课时,都会发现,他们会把整篇课文都装在脑子里,甚至连一个标点也不放过。进而会有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与学生对话,传达作者的情思,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他们的课上得如行云流水,游刃有余。我想,除了他们本身的功底外,很大一部分也就是得益于他们钻研文本。记得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我备课没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的诵读、默读,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唉,大师还是这样,更何况我们一般的教师呢!更得要吃透文本!当然,钻研教材,吃透文本还要求我们去了解文章的作者,明白写作的意图,同时还要加以有效的课外延伸。并且针对本班学生情况设计合理 的教案。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我们也才敢进课堂,才能创建高效的充满活力的魅力课堂。

2、课堂氛围要愉悦 学习兴趣要激发

巴甫洛夫的研究表明:兴趣能增进并引起大脑皮层的积极态度,心情愉快的去学习,大脑皮层就会产生兴奋优势中心,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谁都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对你的课产生兴趣呢?暂且来看这么一个例子:一般的学校,一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去电影院看

一、两次电影。去电影院之前,无论是大队辅导员还是班主任都会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要求学生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在电影院里大声喧闹等等。但我们的孩子往往每次的表现都不一样。有时一场电影看下来是鸦雀无声,偶尔夹着不约而同的掌声或赞叹声,可有时则相反,整场电影下来听到的是孩子们的吵闹声,和看到的三五成群的进出卫生间,并且是陆陆续续的,似乎没有停止过。同样的纪律教育,同样的老师带班,结果却迥然不同。究其原因,就是电影内容对孩子的吸引力不同。孩子产生的兴趣不同。同样道理,要使学生对你的课产生兴趣,我们的老师应是一位出色的演员,也是一位富有才华的导演。用你的好心情,用你的微笑,用你那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来活跃课堂气氛。用你那工整的板书,广博深厚的知识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当上到有趣之时,你就是一位大孩子和学生一起哄堂大笑,当课堂出现不和谐音符时,你又是一位严厉的老师毅然掌控课堂。

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课还有谁会不喜欢呢?

3、倾听习惯早培养 听有所思启思维

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倾听。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涯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才能启发思维,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大都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因此,我从接一年级开始就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告诉学生有关听的重要性。如:“不但自己会说,还会听别人说的孩子才是会学习、会思考的好孩子。”为了培养孩子们养成听的习惯,我从教拼音开始就要求学生之间互相“逮”。即每当请一个学生读拼音、生字、或课文时,就要求其余孩子认真“逮”。听听他(她)的平舌音、翘舌音读准了没,前鼻音、后鼻音分开了没,第二声、第三声区别开没。这样一来,孩子们听的劲头可大了,个个瞪大眼睛看书上,竖起耳朵听人家读,往往稍有一点不准就给逮住了。每当学生逮住一处时,我都会大加表扬:“你听得真认真。”“你真会听话,好样的!”“你逮住他(她)的缺点,帮他改正过来,我们谢谢你!”这样的好习惯一直延续下来,如今,孩子们都能做到听有所思,听有所悟。会对同学发言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汲取,而对发言中的不合理的地方及时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地启迪思维,迸发灵感,使问题的讨论不断地引向深入。现在,不管是上语文、数学,还是其他课程,孩子们上

课特别认真。经常会有科任老师跟我说:“你们班学生上课听力特别棒,发言特别积极。”

4、课堂时间合理用 课内作业保质量

短短的一节课一晃而过,这就要求老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要求精讲,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还给学生去读、去思、去讨论、去写、去交流。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课后的加班加点,加大作业量上。必须做到:花少的时间,取得好的成绩。比如,学生听写生字、新词,有的要求学生课后每个生字写一行,听写正确率达到96%,有的则要求学生每个生字写三个,听写正确率也能达到96%,甚至更高。显然,后者比前者效果好的多,他起码会有更多的课余时间自由安排,或体能上去了,或兴趣爱好发挥了。然而这一切,就需要老师上课“精讲”。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最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因此我抓住第一印象教生字:我在上识字课时,凡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都要把握“书空”这一关。即要求学生竖起食指,瞪大眼睛,盯着我拿着粉笔举得高高的手,跟着我把这个生字一笔一划板演在黑板上,然后在一些易混易错的笔画上用红色或黄色标出,并稍加点拨。我一直用这一方法教低段生字,效果很好。不需要孩子课后每个生字写几行,只是在课堂上端端正正写3个。孩子们听写几乎没有错别字。“学个踏实,玩得痛快。”是我一直以来要求孩

子做到的。因此,“语文课堂作业本”,我都要求学生在课内完成。当然我会合理安排时间,在学生做课堂作业时,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学生开始写了,我就开始巡视了,与其说是巡视,到不如说是认真检查孩子的作业,及时表扬字迹工整,漂亮的孩子。“XX的字写得真好,老师看了好像吃蜜糖一样。”这样一来,孩子们更认真审题,认真写字了。当然还有最后一环,当他们完成差不多时,我就把代表性的难题、错题在黑板上讲解清楚。然后同桌交换互相批改、互相逮错。纠同学的错是小学生的天性,孩子们对同学的要求可高呢,那个认真劲啊,比检查自己的作业还要认真得多!

篇3:如何使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更高效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语言既是教学手段, 又是教学内容。英语教师应懂得如何通过使用语言来教语言。我们特别强调双向交际对语言习得的促进作用, 认为只有通过互动来进行意义协商, 提高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 并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机会, 才能促进语言习得。毋庸置疑, 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 教师提问为学生的语言输出带来冲动和表达机会, 避免了学生擅自开口的冒失与唐突。

对话或者讨论时有些学生很害怕先开口。准备得好的问题让沉默寡言的学生见到的是知情达意的“绿灯”, 并得到用英语交流的机会。

(二) 教师通过提问可以获得学生对知识理解情况的即时反馈信息。

经过提问,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诊断语言形式和内容上的错误。例如, 学生的回答可以暴露语法或语音方面的难点。这样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具体的信息开展针对性教学。

(三) 教师提问给学生创造了用目的语来思考的机会。

例如, 学生读过一篇文章或看过一部电影之后, 教师启发性的提问可以促使他们用英语整理自己的观感。这种思维活动对于写作前的准备活动来说尤其有益。

(四) 在教师问题的诱导下, 学生可以较快地参与到教学互动活动中来。

他们主动输出的英语远远胜过被动灌输的现成的语言知识。同时, 有了学生的参与, 课堂教学才能呈现其动态交际活动的生命力。

那么, 如何才能保证课堂提问的高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 精心计划和设计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问题是在课堂上自发产生的, 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可能事先计划。然而, 课堂上所提问题, 不能完全依赖于课堂上自发产生。否则, 教学就没有目的性, 甚至有可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计划和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提的问题, 并把关键问题写进教案。

除了考虑问题本身外, 教师还要考虑提问的方式和提问的对象。在同一个教学班中, 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同。因此, 教师要根据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 选择并确定不同的学生来回答, 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对基础知识进行提问时, 可以给中等、中等以下的学生机会;而对难点提问时, 就要面向优等、中等学生。教师备课时提前设计关键问题, 既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堂的主要目标, 又有利于教师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同时, 还有利于教师更清晰、更简洁地表述问题。

(二) 注重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艺术

第一, 提问设计要适时、适量、适度。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内容, 适时地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 提问设计要力求少而精, 问题能切入教学重点、难点, 教师要尽量避免平庸、繁琐的“满堂问”。

第二, 提问设计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引导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创新见解, 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问题的设计。

第三, 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 将问题集中在教材内容的关键点上, 以利于突出重点和难点。同时,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连串问题, 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具有较大的信息容量, 可以很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 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复习课, 比如让学生根据一些问题提示来复述文章。

第四, 问题要有启发性。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与发展规律的思考题, 为学生提供思考机会,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要创设问题情境;二是要揭示矛盾, 引起思索;三是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 以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五, 提问要与恰当的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问应能给学生安全感, 让学生相信即使自己的回答不太恰当, 也不会受到老师的羞辱与嘲笑, 相反, 会得到老师的尊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回答是正确的, 绝大部分学生希望老师能对自己的回答给予明确的评价。获得成就感是每位学习者的心理需求, 合理地赞扬可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 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问答活动。而指责则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扼杀他们的学习动机。事实表明, 经常挨批评的学生的成绩远远低于其他学生。对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 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予鼓励, 引导他们作出正确回答。

(三) 保证最大限度地使所有学生回答问题

1. 给学生足够思考问题的时间。

很多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 并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或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教师应充分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 以及学生的水平, 并以此来估计学生思考问题所需的时间, 从而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思考答案的机会。

2. 给不同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教师在提问后尽量不要依赖学生自愿回答。如果依赖学生自愿回答, 那么课堂就成了教师和少数积极回答问题学生的舞台, 而其他大部分学生则成了局外人, 这显然不是教师所希望的结果。教师要提问所有的学生, 尤其是那些不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 然后让学生按座位前后左右顺序回答, 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

3. 采取多种形式创设一个贴近教学内容的环境, 积极营

造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乐于回答问题, 进而思维活跃地、快速地进入学习过程。

(四) 对回答予以恰当的评价反馈

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正确的、有效的反应。此外, 在学生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时, 教师如何处理也是课堂有效提问的一部分。很多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 总是程序化地表扬:“好, 很好。”或者干脆在学生不能回答时自己直接说出答案。这种评价实际上是无效的反应。

教师的评价应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而定。当学生回答出正确的答案时, 教师应予以激励;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地回答问题, 教师要进行补充。如果学生未能听懂问题, 教师可以重新表述问题;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够完整, 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提示。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 教师应帮助并启发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

篇4:精心设计使语文课堂更高效

【关键词】“精教” 质感 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080-02

根据教学经验归纳考试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重点难点、灌输零星碎片的知识点,是目前语文教学过程中极为常见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过程使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无趣,教学质量事倍功半,磨灭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兴趣,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有着一定的限制性。面对以上问题,语文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观念和思想,正确理解和实施新课改的教学主旨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教案,引导学生去发掘教材内容所涵盖的文化意蕴、历史典故、风俗人情等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互促、合作的能力,积极投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一、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合适的方式(如:表演、朗诵、比赛、接龙、演讲等方式),将知识展示出来的过程,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当前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生动有趣、形象活泼的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和掌握知识。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了解教材的内容特质,以刺激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目的,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出适合学生的语文教学活动,把常规的教学内容融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累知识、灵活运用。

例,《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大家都知道小说是拥有众多读者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可以抓住小说的这一文体特点,让学生先把文章熟读,了解本文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之后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把文章内容在课堂上进行生动再现,在选择人物的时候,教师可以把这个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先根据作者的描写和自己的理解揣摩林黛玉、贾宝玉、外祖母、迎春、探春、惜春、王熙凤、贾政等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征,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对身边同学的了解,选出适合扮演文中各个人物的“演员”,这个选取的过程一定是学生特别快乐、释放活力的环节,有的学生想扮演貌美灵气的绛珠仙子林黛玉却不好意思毛遂自荐、有的学生不想扮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泼辣张狂的王熙凤却被同学们拥簇推荐……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对不同的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特点的分析、对比,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相信学生对这一篇文章的内容会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对于这样一堂有趣的语文课也一定会记忆犹新,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学习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二、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利用教学问题进行教学,也就时下热门的问题教学法,那么什么是问题教学法呢?顾名思义,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独自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掌握知识内容,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的时候需要“精”——精心、精细、精巧,每一个问题看似单一,其实问题背后涵盖着教材内容的知识点,教师的问题需要构成一个知识结构网,让学生乐于往里钻,好奇地去窥探“网”里的知识海洋。

例:学生在学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两个预习作业(这个作业内容也就是教师根据内容所设计的教学问题):

1.让学生在课下把文章预习一遍,通过预习的过程,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标示出来。(这一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2.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向学生提出几个具有延伸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①俄国19世纪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你知道俄罗斯的现任总统是谁吗?

②通过阅读契诃夫的这篇文章,你认为契诃夫写作的文笔特点是什么?他的作品有什么特征?

③“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中除了你知道的契诃夫以外另外两位是谁?你阅读过他们的作品吗?

④契诃夫为什么要在文中勾勒出“别里科夫”这样的一个人物?他想透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表达什么?

⑤“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不受外界影响。”为什么契诃夫要在文章的第一段就把别里科夫的“套子”描写的如此详细?想通过这个“套子”的描写反映什么社会现象?

⑥专治、禁锢的沙皇统治给当时的俄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副作用?产生了哪些社会诟病?

⑦用200—300字,利用你所了解的契诃夫的写作手法描写一位你的亲朋好友。

三、以欣赏鼓励,引导学生发展自我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欣赏学生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本能,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成果突出,还应懂得、舍得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引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不吝啬的赞美和鼓励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卓越的自我成就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动力,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写几句表扬的话语、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给予一个肯定的微笑、在学生与教师持有不同观点时鼓励性的点一点头,这些看似微妙细小的动作,对于学生来说却起着神奇的助推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欣赏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内心,看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肯定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心,允许学生的失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平等的尊重和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让学生敢于在教师和教材面前提出质疑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才是新课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真正落实。

总而言之,新课改下,教师需要及时地进行教学思想修正,正确的去理解并渗透新课改的主旨思想,掌握好一节课的内容发展、思维拓展方向,通过精心的规划和设计教学内容,正确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质感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高中语文教学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龚志民.高中语文教学手记(必修1—3册)[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

[3]谢尔.高中语文基本课型教学模式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陈劲松.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教学探索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5]周小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践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篇5:如何使语文课堂更高效

浅谈如何使数学课堂更高效摘要:高效率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老师乐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讲。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学数学,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高效,让我们朝着更高效的数学课堂迈进。

关键词:快乐,准备,交流,有效,高效

在以往的教学中,数学总让人觉得是一门既枯燥又乏味,抽象的数学知识让众多老师想方设法去思考如何改变着陈旧的课堂,如何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更加生动,更加精彩,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快乐地学习。随着五严规定的出台,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更高效。因此,在实际课堂中我也在努力寻找着答案。

一、精心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如何让学生走进课堂,亲近课堂呢?教师就要找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来吸引学生,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因为亲近,所以喜欢,由此为学生上好整节课打下了基础。因此,课前去准备一些学生比较亲近的素材,来创设一个合理的生活情景,会让你的数学课取得意外的收获,在课堂上学生们也在快乐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片段一:《千克和克》的认识

有关千克和克的知识是十分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执教的老师是这样导入的:我们一个来做个游戏,同桌两个人相互背一背。说一说在背的时候有什么感受。(背完以后,学生这样回答:她很轻。一背就背起来了;他很重,我背也背不动)对啊,人有重有轻,物体也有重有轻,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和物体重量有关的数学知识。

片段二:吴正宪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她是以这样的情景导入的:

师:中秋刚过,在中秋节的那天,小朋友们,你们都吃什么?

生:月饼。

师:吴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个月饼,这月饼里可有学问了。我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妈妈有4个这样的月饼,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用击掌的方法告诉大家

妈妈有2个这样的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

妈妈有1个这样的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

片段三:《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在上课前,老师安排了抢红旗的游戏,把三面红旗贴在黑板的最高处,让班里个子最高和最矮的两位同学上去抢。游戏中发现个子矮的.那位学生抢不到,同学们意识到这个游戏不供品。教师就顺其自然的导入到本节课的主题。

上述片段的几位执教老师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生活知识出发,把这些融入到数学知识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因此,在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或感兴趣的事情,并且做好充分准备,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惬意,感到快乐。

二、精彩交流点燃快乐课堂的火种

课前交流是教师在上课前通过与学生随意的交谈、游戏、猜谜等,与学生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其目的是通过课前交流,消除师生初次见面的陌生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孩子感到执教老师是一位亲切的人,从而能更好地释放自己、放松自己,以愉悦的状态进入课堂,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说:课前精彩交流为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气氛,它是点燃快乐课堂的火种。

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

生:认识。

师:应该怎样称呼老师?

生:潘老师。

师:你们知道我的名字吗?

生:你叫潘小明。

师:你们敢说真话吗?

生:敢。

师:敢说真话的就说说看:我这个老师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浅谈如何使数学课堂更高效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浅谈如何使数学课堂更高效师:你们觉得老师会喜欢怎样的学生?

生: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

生:一点就通的学生。

生:

师:老师喜欢的是在学习中敢想、敢做的,还要和同学们交流、讨论、分享,也就是敢说的学生。愿意做这样的学生吗?

生:愿意。

师: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想、做、说,好不好?

生:好。

执教老师创设了一种自然、明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信任与平等的关系,充溢着自由对话的心理场,师生之间彼此充满了爱意。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入了数学课堂的学习中。

三、有效引领让学生亲近老师

在一次随堂听课活动中,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课时,最后出了这样一道题:1、2、4、、()、(),要求学生在后面加上一些数,使这些数看起来比较有规律,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纷纷举起了小手。一位学生填出了第一个答案:7、11、16,理由是前后两个数的差在依次增加,分别增加1、2、3、4、5,老师微笑着点点头;第二个学生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8、16、32,理由是前一个数重复相加为后个数,老师满意地笑了。教师环视着全班同学,似乎没什么问题。正好下课铃响了,教师准备课堂小结。这时,有一只小手怯生生地举起,又偷偷地放下,教师猜测这是一位自信不足,成绩平平的学生,老师略显迟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我想填1、2、4,顿时,全班哄堂大笑,那位同学害羞得埋下了头,老师示意大家安静,亲切地说:你的想法不错,真了不起!大声地说出你的理由,好吗?那位学生慢慢地起头说:我觉得重复也可以是一种规律。

说得多好啊!简单重复何尝不是一种规律,大概受这种想法的启发,学生的热情一下又高涨起来,老师,我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1、2、8、1、2、16,理由是前两个数重复,第三个数分别填4的2倍,4的3倍。时间已超过了3分钟,但同学们依然沉醉在寻找规律的兴奋中。

真为这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氛围而鼓掌。教学时间超过了,而这位学生的想法太简单,教师完全可以作简单评价后下课,但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表扬鼓励了这位学生,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由此又引发了同学的许多联想,这样的处理真是太好了,也许在这位学生的心目中从此播下了学好数学的种子,也许他从此有了更多的自信

四、有效巡视让师生融为一体

在我们的课堂的中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时间在让学生自己在做作业,此时教师就显得无事可做了。最常见的有:在教室里来回走两圈;在讲台前看看;看看教案等一些现象。总的来说就是不巡不视,巡而不视,视而不思这三种情况。其实,真正的有效巡视可以让师生融为一体,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巡视是体现教室内涵与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适度的有效巡视,既可以融洽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可以激励创新展示多样的思维过程。

在学生练习时,教师要进行巡视,了解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么样了。如在《24时计时法》中,晚上7时让学生用24时计时法表示,在交流时,学生回答是19时后没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如果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课堂巡视,就误以为所有学生都会做了。在学生练习时巡视,可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真实地把握学生的思维轨迹。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传递、转化、影响的过程。教师在巡视中能够直接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对信息进行处理可加工。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新授结束后,学生尝试练习2.161.2。教师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在计算时只是把小数点去掉后进行计算的。于是,我就叫这个学生板演了这一算法,然后通过分析、引导,使这样做的学生明白到底应该怎样做。

篇6:还原课堂的本真,使教学更高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75-01

语文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教学策略越来越细致繁杂,出现了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泛化,甚至滥用的现象,使得语文课堂丧失了真实的面貌,让学生的说读能力逐步减弱。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不需要花哨的东西充斥其中,也不能囿于某种模式之内,而应真正落实语言文字教学,应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整课堂环节,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还原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

一、扎实基础,不滥用课堂表演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扎实学习基础知识。不少教师通过组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气氛非常热闹,但是学生并没有明显的收获,学生记住的只是哪些活动更好玩,而不是从中掌握了知识。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时,文章写的是一位小女孩与一个学者的对话,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安排了对话表演,先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进行对话朗读,之后各小组进行训练朗读,朗读占据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语言的积累不仅仅靠朗读,还有词语、句子的理解,文章主题的探究,写作手法的学习等。学生在热闹的课堂中没有静思的过程,所学习的内容就无法变成自己的东西。课堂教学应动静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之余获得静思提升。在上述课例中,学生自由朗读之后,教师可以让两名学生分角色对话表演,其他学生带着问题倾听、评价并思考问题答案,问题设计为:“通过阅读文章内容,你觉得季羡林先生告诉了我们哪些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呢?”学生思考总结,从文章的细节处归纳问题答案,其思维灵动变化,学习更加真实,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追求简约,脱离固定模式

语文教学要有教案作依托,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随时作出调整,如果学生的表现和预设不同,教师则要根据课堂实际延长或缩短相应环节的时间,让简单的课堂收获不简单的效果,这就是真实语文课的魅力。一节课40分钟,具体环节有课堂导入、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静读分析、合作探究、课堂反馈、总结反思、布置作业等。教师如果严格按照程序教学,整个课堂不仅太过紧凑,而且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往往浅尝辄止。教师应对语文课堂进行灵活把握,根据具体内容合理安排环节,留出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时,由于学生都吃过花生,一部分学生也知道花生长在地下,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讲解花生的播种和收获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以后,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教师可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理解父亲的话上:“父亲在说花生的好处时,为什么还提到了桃子、苹果、石榴?”学生结合对比手法的运用加深对主题句的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至此,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几个简单的环节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有效。

三、探究细节,落实语言教学

课堂教学要注意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态,尤其是在对文本细节的探究上。如果一部分学生回答出问题,教师便一语带过,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只作蜻蜓点水式的指导,往往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细节探究是学生对精要语段进行研读,近距离接触语文,对语言文字运用技巧的分析和学习,这也是最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当抓好细节教学,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真正领略语文学习的真实性。教师在备课时要突出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化课堂结构,落实语言教学,以求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细节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此处的时间叙述有什么作用?句中标点是逗号而不是顿号会有什么效果?学生分析出用逗号表示停顿的时间更长,在阅读时需延缓语气,表现出父亲的坚持。结合文中对父亲外貌的细节描写“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课文为什么给父亲这样一个‘特写镜头’?”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细节,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力量,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题。

篇7:如何使语文课堂更高效

兰州市第六十三中

周莹

参与式教学是目前普遍倡导的一种进行教学、培训和研讨的形式。它是对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化。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是老师的“一言堂”,一节课总是老师滔滔不绝地“演讲”,学生只能聆听,很少能参与进来,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慢慢被消磨了,即使一些自己经过思考能回答的问题,也懒于动脑,依赖老师的讲解了。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课堂效率的下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降低,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但是,随着参与式教学方式的提出,这种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的改善。学生愿意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或是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或是踊跃地参与朗读竞赛,或是敢于把课堂练笔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就打破了课堂沉闷的气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老师的教学有效起来了。当然,在实施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在选择这种方式教学时注意相应的一些原则。

一、充分考虑学生及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恰当选用参与式教学。

对于参与式教学方式这个新鲜事物,老师们似乎非常欢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老师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其实有的课堂并不一定要用这种方式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往往在不必用的时候使用这种方式,就成了一种作秀,一种表演。在运用这种方式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要让活动开展在自己的掌控下。学生在参与时,有些是真正在探讨问题,有些则是以此为幌子闲聊。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有游离于教学内容的讨论要及时制止,以保证课堂效率。同时,有些问题较简单,学生从文中能很快找出答案,就没必要在再分组讨论了。而且,有的内容不是仅仅提问、讨论、回答就能解决的。比如学习诗歌、优美散文,我们就更注重朗读,那分组的目的就应侧重每位学生去品读课文,在小组每位成员朗读后,别的成员可以帮助分析朗读的好坏,提出建议,再进行全班范围的小组代表竞赛,让学生体会到朗读之美,文章之美,这也是加深对文本理解的一种有益的方式。所以参与式教学方式选用要视具体学生、文本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二、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问题要有层次。

每一个学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智力、能力水平有差异,如果对他们提出相同的问题,肯定有些学生能思考出来,有些学生就找不到思路。那么欠缺思考能力的学生就无法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了,势必影响整个教学效率。如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里来?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多元化,有层次性。为了照顾到每一位学生,问题应该有难有易,不同层次的问题都有,那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就能回答深入的回答难的问题,能力较弱的学生就可以回答简单的问题。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对文本有阅读的兴趣,有思考的兴趣,都能觉得这个课堂和他们每个人有都关系,而不是少数人的课堂。提问应以照顾大多数普通学生,兼顾少数较出色的学生为原则,努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课堂真正变为学生的课堂。例如,我在上《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时,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了难度不一的问题。对于这篇文章,首先应从感性认识入手,因此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样的感受?我想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易回答的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来。有自己的感受回到文本中,第二个问题是:文中的小弗朗士在上课前后的心情态度的变化?这个问题在

文中有相关的句子词语作为提示,只要细致一些,学生都能找到准确的答案。这也属于较简单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造成小弗朗士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个答案是基于前一个问题的分析和总结。能找出小弗朗士心情变化文字的学生,不一定能准确概括原因。那么,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许能深刻解答这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有梯度地提出的,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尽可能地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话可说”,能参与进来。

三、参与式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独特思考,求同存异。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实际上都有预设的答案。我们的传统教学就是利用教师的权威把学生或引导或生拉硬拽地引向正确答案。而参与式教学,既然是以“学生为主体”,就应该充分地给他们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不应只注重预设答案,而忽视学生的独特见解和个性。作为读者,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的理解结合了我们个人不同的经历、受教育程度和家庭背景,岂能是千篇一律的呢?有时候觉得,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总是把所谓的“正确”强加给学生,总是要把他们的思想高度地统一在一起,这全是为了应试,而不为了人的发展。而我们的“正确理解”就是作者的本意吗?也许不见得。所以当学生有不同于正确答案的理解时,作为老师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倾听,然后判断学生是否言之有理,最后给予评价。不要盲目否定他们的想法,不论对错,都可以肯定他们,毕竟这是他们认真思考的结果,都是他们独特的见解。老师可以提出预设的答案,和学生商榷,既可以允许学生接受,也可以允许保留他们自己的意见。这样的教学,就体现了一种平等,体现了老师对学生一种尊重,也充分保护了学生的参与精神,让他们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快乐地享受课堂。

篇8:如何使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更高效

一、自主先学打基础

数学学习活动本身是一个有序的过程, 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需要进行提前接触与熟悉。 预习作为一种独立学习尝试, 是学生在课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教材所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自我学习活动。 课前预习任务, 是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自学习惯, 提升自主学习技能, 优化课堂学习效果, 而采取的“学习预案”。 预习任务的设计, 不能单纯理解为“机械的”问题堆砌, 而是借由“问题” (即任务) 驱动, 指向学生自主开展的有效前置性学习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经历自主、独立的学习尝试, 把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激发学生乐学的“心向”。 从尊重学习个体出发,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 为目标的达成打好基础, 设计出有实效或有创造性的课前预习任务。切记以下三个原则:第一, 课前预习任务忌“空大”宜“细实”, 要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 课前预习任务忌“高单”宜“分层”, 要能体现差异性。 第三, 课前预习任务忌“脱节”宜“联系”, 要具有伸展性。

二、培养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数学因其本身的特殊性, 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 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只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 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 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 大多数学生数学成绩不好, 乃是对数学缺乏兴趣所致。 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 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 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 鼓励学生积极探讨。 让课堂学习的每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 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 树立学习信心。 备课各环节, 如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 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使学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练习, 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感受到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 题目设计应注意难度梯度, 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 树立起学习信心。

三、合作交流促消化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是在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 采取学生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 以小组成员合作探究活动为主体, 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 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模式。 合作讲究的是双赢, 同舟共济、荣辱与共, 利人又利己。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学会合作”对一个人的一生会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有些数学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最后达成共识, 消化理解, 学生会感到有成就感。 这样得出的结论或解题方法, 会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 记忆深刻。 同时, 学生为取得的成果而自豪, 争强自信心, 进一步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热情。

四、教师精讲促提升

教师的精讲点拨就是指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 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 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 帮助学生突破障碍, 使之思维进程加快, 语言表达流畅。 所谓“精讲”是指“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精讲点拨很重要, 教师必须针对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一些情况予以评价、精讲点拨或调控。 适时、权威的点拨, 应该在学生“愤”和 “悱”的时候及时出现, 迅速化解, 帮助学生化难为易、解开疙瘩。 课堂点拨是一门艺术。 教者点拨有方, 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 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既充分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又使学生尝到了获得新知快乐。 巧妙机智的点拨, 不但能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 而且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 所谓“精”是少而有用, 少而有效。 所以, 在课堂上教师应在关键处和疑难处对学生进行精讲点拨指导, 引导学生顺利高效地学习,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五、强化训练是保障

课堂练习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 选择典型、新颖、有层次题目, 合理安排练习的分量和练习时间, 课堂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灵活性及趣味性。 趣味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好所学知识奠定兴趣基础;针对性可以强化学生对学知识的掌握, 为学好数学提供可靠保障。 练习设计中应承认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设计练习题时一定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欲望。 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量力性原则, 二是差异性原则, 三是练习要精而有效原则。 为了实现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把练习设计成“自主型”, 即将练习分为a、b、c三种层次, 以满足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 如a题型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练习;b题型再高一个层次;c题型灵活多样, 注重理解、想象、运用。 从学生所做的练习中, 寻找学生出错的原因, 及时反馈给学生, 避免了错误的反复发生。

上一篇:兼职发传单心得体会下一篇:畜禽污染整治工作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