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共青团组织的标志

2024-05-19

第一讲:共青团组织的标志(共3篇)

篇1:第一讲:共青团组织的标志

第一讲:共青团组织的标志

授课人孙慧

思考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共青团的标志?

请大家围绕这个主题谈谈个人想法,不少于300字。

本讲结束后,需要大家掌握的知识点:

1、简要说明团旗、团徽、团歌、和团员证的来历。

2、团旗、团徽、团歌使用的范围是什么?

3、自行学唱团歌

共青团组织的标志——团旗、团徽、团歌和团员证

一、团旗的诞生和象征意义。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亲自审定,并经党中央批准,于1950年5月4日由团中央委员会公布的。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胜利;左上角缀黄色五角星,周围环绕黄色圆圈,象征着中国青年一代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

团旗为长方形,它的长与高之比为3∶2,通用的尺度有三种:

(1)长288厘米,高192厘米;

(2)长192厘米,高128厘米;

(3)长96厘米,高64厘米。

团章第三十一条规定:“团的重要会议以及团日活动可以使用团旗。”其具体使用方法是:

(1)团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团员大会、举行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的会场,可以悬挂团旗,也可以同时悬挂党旗。团旗和党旗同时悬挂时,党旗应挂在面向的左方,团旗挂在面向的右方。

(2)团日活动可以使用团旗。在重大节日期间,共青团各级机关门口,只悬挂国旗,不悬挂团旗。

二、团徽的设计、内容和象征意义。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是经党中央审定批准,于1959年5月4日由共青团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标志。它象征着共青团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团结各族青年,朝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团徽的内容为团旗,齿轮,麦穗,初升的太阳及其光芒,写有“中国共青团”五字的绶带。团徽涂色为金红二色。团旗的旗面和绶带为红色,团旗上的五角星和环绕它的圆圈、旗边、旗杆、齿轮、麦穗、初升的太阳及其光芒、“中国共青团”五个字都为金色。

团徽的使用规定:

(1)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会场,团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会场,可以悬挂团徽。共青团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机关的会议室,可以悬挂团徽。团委机关门口,不悬挂团徽。

(2)团的省级以上委员会以“共青团号”命名的火车、轮船、汽车、电车等,可以悬挂团徽。

(3)共青团各级组织在自己颁发的奖状、奖旗、奖章、证书、光荣簿和其他荣誉性文书、证件上,在团的报刊上,可以加印团徽。

(4)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可制成徽章,颁发给共青团员佩戴。

三、团歌的确定和内容。

2003年7月22日至26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将《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确定为团歌。团歌适宜在以下场合及范围使用(演奏或演唱):

(1)共青团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会议、中央全会;共青团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全委会。

(2)基层团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团员大会。

(3)基层团总支、团支部团员大会。

(4)各级团组织举办的各种大型集会和团的集体活动。

四、团员证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功能。

团员证制度是共青团组织以团员证为媒介进行团员管理的一项组织工作制度,由团员证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证管理暂行条例》构成。

(1)团员证。团员证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团籍证明。团员证封面为墨绿色,象征着青春和朝气蓬勃的青年运动;封面上方印有红色烫金团徽,象征着共青团是团结教育青年的核心。团员证内容包括:团员自然情况、团籍注册、团的组织关系转接、团员荣誉记载、超龄离团、备注,并附有团费收缴卡。

(2)《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证管理暂行条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证管理暂行条例》是团员使用团员证和团组织实施团员证管理的原则规定。

团员证的主要功能是:

(1)证明团员政治身份;

(2)接转团员组织关系;

(3)方便团员参加团内活动;

(4)进行团员年度团籍注册;

(5)作为团员超龄离团后的永久纪念

五、接收团员必须严格履行下列手续。

1、申请入团的青年应有团员两人介绍。

2、介绍人应负责地向被介绍人说明团章,向团的组织说明被介绍人的思想、表现和经历。

3、要求入团的青年要向支部委员会提出申请,填写入团志愿书,经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和上级委员会批准,才能成为团员。被批准入团的青年从支部大会通过之日起取得团籍。

•共青团的标志

鲜红的团旗*闪光的团徽*嘹亮的团歌*庄严的团员证

团旗、团徽、团歌、团员证是共青团的象征,凝聚了共青团建团 80 年的光辉战斗的历程。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她们,懂得了她们的含义,就更应该爱护我们共青团的标志,珍视共青团的荣誉,增强作为一名共青团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我们的青春和热情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为共青团增光添彩。

篇2:第一讲:共青团组织的标志

竞赛活动推进团组织创先争优

长兴团县委(2011年3月29日)

自团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召开以来,长兴团县委组织全县各级团组织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围绕助推长兴“产业升级”、“城市升值”、“文化升华”和“青少年民生改善”,结合实际,以“争先进位比快慢、服务中心比实效、作风素养比高低、讲工作特色创新”为主题,在全县各级团组织深入开展了具有长兴特色的共青团“三比一讲”竞赛活动,全面激发了各级团组织的活跃度和积极性,大力推进共青团工作、共青团自身建设跃上新台阶,扎实推进了团组织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围绕“争先进位比快慢”,在基础夯实上求突破。以深入开展团组织“创先争优闪光言行”点评评选、非公团建“双强争先”、村级团组织“百个示范、百个优秀”创建、“十佳农村好青年、十佳青年志愿服务者、十佳青年创业新星”评选表彰等活动为先导,大力开展团组织“争先进位比快慢”竞赛活动,一季度,全县新建“两新”团组织31家,新创建示范、优秀村级团组织22家,在农村好青年、青年志愿服务、青年创业新星等领域各评选出了10名先进典型并进行了大力表彰宣传,形成了各级团组织争先进位的良好面貌。同时,全面探索在长兴籍海外留学青年、外来青年集居地、商务楼宇、青年自组织、互联网等方面建立团组织;全面推行了“村校联建”、“村企联建”、“村村联建” 1

等新型团建模式,不断整合团内资源,增强团工作的活力。

二、围绕“服务中心比实效”,在助力大局上下功夫。围绕助推长兴“产业升级”、“城市升值”、“文化升华”和“民生改善”的“三升一改”总战略,深入实施了青年创业创新行动、志愿服务行动、青少年励志成才行动和青少年关爱行动。一季度,各级团组织累计帮助56名创业青年办理青年创业信用证,贷款余额1230万元,其中享受优惠利率420万元;累计组织开展包括SYB创业培训、电工技术培训各类创业就业培训6场次,培训青年460多人次;累计组织开展包括社区志愿服务、培智学校守护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53场次,参加志愿者1200多人次;累计组织开展包括“爱心大篷车”、“农民工子女关爱行动”各类青少年关爱活动22场次,资助金额12万余元;累计组织开展包括“青年户外徒步大赛”、“放养池藻鱼”等健康向上的大型主题活动5场次,参与青少年2200人次。同时,突出创业孵化、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大力开展青年创业孵化阵地建设;围绕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长兴赛区、长洽会等载体,强化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三、围绕“作风素养比高低”,在队伍建设上出实招。专门成立全县共青团组织 “三讲一比”竞赛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工作方案,细化作风建设举措。采取开展主题活动、专项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加强团干部思想作风教育,形成引领青年成长的良好作风。进一步建立健全团代表年会制、团干部述职评议制、团代表议案制、团干部谈话诫勉制、团情恳谈制等一系列制度,切实加强团内民主作风建设。全面开展了乡镇(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按照“优势互补、结构需要、合理搭配、有利工作” 2 的原则,新选拔了79名来自各条战线的优秀青年担任了兼职团委副书记。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在村级团组织换届中,大力推广“海选”和“公推直选”两类选举办法,并以换届为契机,注重吸收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富有奉献精神、热心社会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创业青年和“村村都有好青年”计划入选青年等各类农村优秀青年进入到村团组织班子。

篇3:第一讲:重新理解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众行为,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家庭教育中扮演过教育者或受教育者的角色,如对孩子的拖拉行为提出批评意见,或者要孩子告诉自己这件电器说明书讲的是什么意思。然而,要对这一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做出科学的概括却不容易。西方心理学界有“一百个心理学家就有一百个智力定义”的说法,我国教育学界对教育本质的讨论已经持续了30年,足见科学概念的界定过程之漫长和艰难。但是,绝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探讨这一家庭教育的根本问题,只有弄清了当代家庭教育的丰富含义,才能自觉地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

一、从历史发展看家庭教育概念的演进

在我国寻找家庭教育概念的源头,恐怕要从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起,许慎在这本书里分别表述了教和育的涵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依据许慎的定义,家庭教育可以被理解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亲等长辈对于子女等后人成长所进行的指导和帮助。在中国数千年的传统社会里,人们基本上是按照上述定义理解家庭教育的,并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对子女的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形成了特有的家庭教育传统。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工厂生产阶段,生产劳动的需要使得劳动人民子女大批量地进入初等学校学习,同时他们仍然在家里接受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得到了一定的融合。在资本家等富有阶级家庭的子女一方面接受家庭教育,另一方面更为重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专门的教育,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时间和稳定的教学内容,特别是由专门的教师负责,这就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望尘莫及,这样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和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功能日趋减弱,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爆炸”、“技术更新”使人类逐渐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对于人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培养年轻一代显得力不从心。同时学校教育难以按照每个儿童的特点因材施教等局限性日渐突出。因此,重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挥各种教育互相配合的整体功能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人们对学校教育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强。

在美国,通常把家庭教育称作家庭生活教育,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学者大都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对家庭成员进行家庭中的角色与责任的教育,以使每个人承担自己的义务,保证家庭的和睦。70年代之后,美国有学者强调家庭教育应当增进人际关系,如莱温认为家庭教育是“增进家庭生活并协助个人更加了解各种人际关系中的自己的一种教育方案”。8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更倾向于把家庭生活教育当成全面提升人的生活水平与生活素质的手段,如田纳特则指出:“家庭生活教育,就是专致于增进成人日常生活技能的效能,包括与他人的关系、因应生活事件以及了解个人的潜能。”①

我国台湾学者的家庭教育概念,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60-70 年代为第一阶段,大多数家庭教育学者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家庭以内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尤其强调世代伦理教育,如尹蕴华认为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孩子从出生到入学前的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包含个人一生的身心健全培养、情感生活的学习、伦理观念的养成、道德行为的建立以及入学就业通婚成家,一切立身行事的指导都属于家庭教育的范围。第二阶段的家庭教育定义,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黄意舒认为家庭教育已由家庭扩展到社会,是一种人与人或结构之间的关系及相互的影响。90年代后期至今发展到了第三阶段,家庭教育的概念由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扩展到终身学习的观念,家庭教育不再是家庭中的人际间的事,而是由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所有家庭成员适应社会的学习与成长活动。②

我国大陆学者对于家庭教育概念的阐释,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间也有很大的变化,最早郑其龙等编著的《家庭教育学》把家庭教育解释为“是家长对子女的培养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或分支”,80年代末期,赵忠心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指出: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者对其子女和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实施的环境是家庭,教育者是家里的长者,受教育者是子女或家庭成员中的年幼者。③2000年马和民等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指出:“若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家庭教育既指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又指家庭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教育功能。前者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家庭中所受到的由其家庭成员(不论长幼,但主要是指父母)施予的自觉或非自觉的、经验性的或有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等多种水平上的影响;后者则指家庭诸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的‘隐性’影响。”④

二、从家庭教育的特点推论其定义

毫无疑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样都是一种教育形式,但是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

家庭教育的特点一直以来是教育理论界关注比较多的一个问题,1988年赵忠心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指出:家庭教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强烈的感染性、特殊的权威性、鲜明的针对性、天然的连续性、固有的继承性、内容的丰富性、丰富的灵活性等特点。1993年彭立荣则指出,家庭教育具有人际关系的亲近性与教育的无私性、内容的广泛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形式的反复性和实践的终生性,以及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阶层性和继承性等。上世纪末期和本世纪初期《中国教育报》、《中国家庭教育》等报刊曾经对比有过专门的讨论。

2002年黄河清发表的论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则是集中探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区别的佳作,文章指出:“家庭教育是私人领域,学校教育是公共机构,这就决定了他们是青少年成长的两种不同的环境,前者是自发的较为自然的环境,后者是有计划的建构的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环境。由于家庭和学校的性质与结构的不同,他们在教育的环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和教育过程都有区别。”⑤

参照有关学者的论述,笔者把家庭教育的特点归结为五个方面:(1)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组成来看,学校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形成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社会关系;家庭教育则由于家庭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家庭关系。(2)从教育的环境来看,学校教育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由专门的教师负责,主要是在校园进行的;家庭教育主要是在家庭居住场所展开的,家庭成员经常往返的社区、街道、村落和亲朋好友家中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场所。(3)从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看,学校教育明显地受到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制约,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内容;家庭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基本上取决于家长的意志,有些家庭还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4)从教育的方式方法来看,学校教育通常是群体性的直接的“显性教育”,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比较突出;家庭教育是个别的零散的,虽然有表扬批评、辅导训练等“显性教育”,但更为普遍的是成年长者的思想行为和家庭生活环境因素对于未成年的幼小心灵的影响,“隐性教育”占主导。(5)从教育的管理体制来看,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管理系统,有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家庭教育是一种民间性质的自由教育,政府和有关的社会团体可以提出一些政策和观点指导家庭教育的发展,但难以实施带有强制性的管理措施。

在讨论家庭教育特点的时候,还有必要回忆一下家庭的定义。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和洛克认为,“家庭是被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合起来的人的群体,各人以其作为父母、夫妻或兄弟姐妹的社会身份互相作用和交往,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我国社会学家邓伟志则指出:“家庭是人类依照婚姻、血缘关系等纽带建立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国内外学者对于家庭的功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教育和社会化是家庭的基本功能之一,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家庭成员的交流能够促进家庭成员的成长。

概括以上学者的观点,家庭教育就是具有特定家庭关系的人们,在共同的家庭生活中通过指导和帮助、学习和交流等方式促进自身素质提高,以实现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定义中,家庭教育的教育主体是家庭成员,家庭教育的环境是共同的家庭生活,家庭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家庭教育的手段是指导和帮助、学习和交流。

三、家庭教育新定义带给我们的启示

1.孩子和家长一样都是当代家庭教育的教育主体。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中,只有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孩子只有接受家长教育的资格,甚至成为家长抱怨、训斥、打骂的出气筒。当代社会科技发达,先进的传媒工具使孩子和大人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接受信息,家长已经没有了在所有领域“抢先”获得知识和技术的优势,而且由于孩子没有陈腐观念的束缚,在接受某些知识和技术的时候还可能优于其家长。这样,家长和孩子都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充当教育者、指导者、帮助者,或受教育者、受指导者、受帮助者,家长和孩子应当平等地交流和互相学习。当然,就一般情况而言,在未成年人家里,尤其在幼儿和儿童少年家里,家长还是主要的教育者、指导者、帮助者,主导着家庭生活过程,因此,家长不能放弃照顾孩子、教育孩子的责任。

2.当代家庭教育是融合于家庭日常生活的非正规教育。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中,家庭教育是“正而八经”的专门教育,家长总是“用心”教育孩子,试图把孩子培养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人才。当代社会,家庭教育已经不是一种专门的教育了,而是家庭生活对于家庭成员(主要是未成年子女)身心发展的影响活动。虽然可以把家庭教育划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狭义家庭教育, 指家长直接促进子女身心发展的活动,如读书指导、表扬批评、检查学业、培养特长、谈话答问等,这些属于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家庭教育”;二是广义家庭教育,指家长素质和家庭生活对子女身心发展的影响,如家长道德修养、家长文明举止、家庭优美环境、家庭和谐关系等对于孩子的积极影响,这些都是比较抽象的“隐性家庭教育”。但是,应当坚决反对脱离家庭生活实际对孩子进行专门的培养和训练。

3.促进家庭成员的社会化和再社会化是家庭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内容。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中,家长都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即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超人”,而不是普通劳动者,由此也给家庭教育赋予了无法完成的重任,不恰当地“抢夺”了本应该由学校教育承担的工作。我们主张,当代家庭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内容应当是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即指导和帮助那些出生后尚不具人类社会所必需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儿童学习,获取这些“文化”作为社会人的资格。当然,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家庭应当成为家庭成员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自动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参与新的社会生活的基地和桥梁,不断为家庭成员的成长提供服务。

4.家庭教育的基本手段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指导和帮助、学习和交流。传统的家庭教育关心的是如何教育,比如家长要向孩子灌输哪些经典作品,制定什么样的家规约束孩子,而不关心孩子怎样接受教育,怎样健康成长。当代家庭教育既关心如何教育——主要是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也关心如何受教育——主要是儿童的学习和交流,当然也包括两代人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当代家庭教育充分认识到了现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认识到了电脑和网络给人类工作和家庭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到了在家庭生活中学习与交流的必要性,提倡建立学习型家庭,鼓励两代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注释:

①②林淑玲主编:《家庭教育学》,台北: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2-13、9-10页。

③赵忠心.《家庭教育学》,哈尔滨: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④马和民等:《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45页。

⑤黄河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2期。

上一篇:爱国安全教育下一篇:机械cad设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