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考查后感

2024-04-25

日本企业考查后感(精选5篇)

篇1:日本企业考查后感

说实话,我和大多数中国青年一样,对日本没有什么好感。而这一次去日本,虽然只是走马观花,却别有一番体会,不仅对日本的印象大有改观,并且发现之前的很多偏见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日本所致。对中、日企业家之间异同进行比较,这次日本之行将显得更有价值。

“追求”不同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企业家,似乎对赚钱有着某种天赋。所以,很多人在主业上小有成就之后,便立马开始“多元化”战略,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证券。而日本的企业家给人的印象似乎对产品本身更感兴趣。我这次去日本,和日本一个青年企业家交流,他们公司是做汽车轴承的。说实话,汽车轴承在我眼里确实是一个小产品,没什么了不起。但他一说到他的产品的时候,就开始手舞足蹈,两眼发光,似乎特别的享受设计和生产的过程。我一问,原来他父亲是公司董事长,他哥哥是总经理,他是主管技术的董事、副总。公司规模不大,一百来人,但是服务的客户却是丰田、本田、铃木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他们家里好像也没有别的生意。他说,光轴承需要研究的东西就太多了,几代人都研究不透,哪有精力再去做别的?

其实我们仔细来看一看全球著名的品牌,无论是微软、雅虎、奔驰、丰田、麦当劳,他们似乎都永远只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始终在他们的行业里面越做越深,越做越有乐趣,越做越大。而我们的企业,包括海尔、联想在内的中国领袖品牌,也开始搞投资,做房地产,甚至做保健品。这恐怕就是我们中国品牌和日本品牌之间的差距所在。记得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报道过浙江某个地区,这个地区可以迅速拥有某个产品全球前几名的加工生产能力,但同时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又放弃了原来的行业进入另外一个行业,然后又迅速成为另一个行业里的前三名。但是无论做什么行业,厂房永远是那么破旧,设备永远是那么简陋。所以,他们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他们确实是赚了一些钱,但是这种财富的积累是不可持续的,他们也没有获得同行的尊敬。

我在东京中小企业促进中心考察的时候,带领我们参观的领导有一段话特别让我记忆犹新:“现在你们中国人太厉害了,你们的学习能力太强了,就像跑步一样,我们在前面跑,你们在后面追,你们追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越来越担心被你们追上。所以,我们就不得不创新。要创新,就必须要加大投入,加大投入就必须要提高价格,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自己微弱的优势,我们才能生存。所以我们必须专注,我们必须创新,我们必须精益求精,这也是你们逼的呀。”

说实话,谈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脸火辣辣的,他的话表面上说起来在表扬我们,说我们的适应能力很强,而实际上是在批评我们不懂得专注和创新。所以,我要说的是,企业家爱的应该是产品和品牌,而不是钱。赚钱只是经营的结果,而不是经营的目标。

对“技术”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企业家眼里,技术基本上等于先进的设备,所以中国老板的设备一个比一个买得先进,但花钱培训技术员却舍不得,而培训全员的老板则更是少之又少。记得以前给家具公司做企业形象设计的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位家具公司的老板花了250万买了一台意大利的设备,但是需要花25万培训一名技师他却舍不得,以至于被不懂操作的人把机器搞坏,只有再花50万去修。其实,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比比皆是。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身边的例子吧。中国商人背的相机,从佳能的50D到5D-MAX2,甚至到1DS-MAX3,一个比一个专业,一个比一个高档,但仔细一看,他们使用的全是傻瓜模式。买相机容易,因为咱“不差钱”,但舍不得花时间去学习,去研究。团里有位女士,见我给她拍的照片好,问我是什么型号的,我说我的机器也就一两万,她说她们家的相机七万多,但是拍的效果还没有我拍的好。所以,人们狭隘地认为只要设备好,拍出来的东西就一流,这个观点显然有点滑稽。

日本人跟中国人不太一样,他们买设备可能精打细算,但是学习技术比较舍得花钱,而消化技术则更舍得花钱和精力。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的设备是100分,他们的设备可能是80分,我们用的能力可能只有30分,人家用到80分,这样100×30%,只有30分,而80×80%有64分。他们用80分的设备却胜过我们100分的设备,这就是技术的差距,也是软实力的差距。所以,设备并不是最主要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技术的关键就是全面消化和全员掌握。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从事某一种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就一定越来越系统和深入,优势也就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新的进入者要想在短期内赶超是不可能的。

还有,中国和日本企业的差距还可以用一句话总结:看得懂,学得会,做得来,坚持不了。举个小例子,日本人要求每天车间的地板墩十次,这样才能保持环境的清洁和产品的品质。日本人听了以后,保证每天十次,一次不少,坚持不懈。我们头三天十次没问题,一个星期过去,十次就变八次,慢慢地八次变五次,五次变两次,最后三天一次、五天一次、一周一次也没问题。很多的技术指标、细节就是在这样自我松懈中变形,进而影响产品的品质和企业信誉。如此以往,何来品牌?

对“速度”的理解不同

我不知道是不是受到“大跃进”的影响,中国人做事喜欢讲究立竿见影,讲究效率和速度。而日本人似乎和我们不同。我们的导游介绍说,日本国民中A型血的人占到很大的比例,所以日本人看起来比较程序化和呆板。而中国人可能O型血居多,所以大都比较灵活。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经济的发展还是走在我们前面,而且发展的质量比我们要好得多。日本经济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和我们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这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何为快,何为慢?

难道像中国的新兴城市的马路一样,刚刚修好又刨开铺煤气管道,过半年又来铺水管,没过几天又刨开铺液化气管……我们修高速公路的速度之快也是令世界惊讶!可惜每每走到高速公路上会发现,这里在修路,那里也在修路,高速公路修好没两三年就得翻修。我不知道这些有没有计算在GDP里面,修一条路要一个亿,再修一次又得花八千万,再修一次还得花五千万,我们的GDP就2.3个亿了,人家一次花一亿,或者一点二亿就搞定,表面上看起来人家花的钱多一点,人家的速度是慢了一点,但是一次到位,用不着折腾和浪费。在我看来,所谓“快”,首先要以保证品质为前提,只有这样的快,才有意义,否则来得快也去得快,生得快也死得快,建得快也倒得快。我们任何的发展都应该遵循自然科学规律,不要想一蹴而就,违背自然规律的拔苗助长,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做品牌也是如此。

日本的品牌,比如索尼、松下、丰田、佳能等等,最少都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中国除了老字号之外,真正市场化的品牌屈指数来也不过二三十年。所以,我们不要急躁,不要急功近利,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专心专注地发展,再过二三十年中国肯定会出一批大品牌。

其实品牌是什么?品牌对消费者而言就是一种体验,或者是一种可以信赖的承诺,而对企业而言就是获利的工具。所以,做品牌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投资。当然,有些投资可以立竿见影,而有些投资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回报,需要等很长时间以后才能够看到成效,有长远目光的人懂得在品牌建设上加大投入,因为他有耐心。而有些人看到自己在品牌上的投入短期内没有回报便心灰意冷,觉得还不如炒股、买楼来得实惠。久而久之,他会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而到那时候,这个错误已经无法挽回。

我曾经有一个客户,是河北奔亚服饰,他的老板很沮丧地告诉我,“我们厂以前和天津的大维制衣规模差不多,我们的生意比他们的好,订单做不过来,所以,我们觉得根本不需要做品牌。而在这时,大维制衣看到了做品牌的价值和意义,加大了在品牌方面的投入,通过各种途径塑造自己的品牌。”现在的情景是,同样一件衬衫,打上“大维”的能卖好几百上千元一件,而打上他们的品牌只能卖几十上百,品质、材料、做工都一模一样。奔亚的老板现在知道错了,想奋起直追,但是代价多大,可想而知。

对“规则”的理解不同

所谓“规则”就是规定和法则。在这方面中国人总是比日本人“聪明”,总可以找到规则的漏洞,总可以耍点小聪明。而日本人不一样,他们看起来很傻,只懂得死心塌地的遵照执行。所以,日本人做事非常守时,几乎从不迟到,这一点和中国人经常迟到,而且有层出不穷的理由不同。此外,日本人之间都是文质彬彬,特别尊重,即使是特别熟悉的朋友,分手时也是点头哈腰,刚开始我还真有点不习惯,看起来总觉得有点假,都那么熟了还那么客气干嘛?后来才发现他们这种客气是真诚的,这一点也与“规则”有关。因为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等级的国家,上级在下级面前有绝对的权威,而下级在上级面前,除了服从还是服从,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规则和秩序的社会。在日本等车看不到中国特色的争先恐后,而实际上按规矩排队不但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节省大家的时间。如果都去挤,总体而言反而会浪费时间。这个道理可能大家都懂,但就是做不到。所以,一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和人们对规则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规则越多的地方,秩序越好,自由其实也就越多。没有规则,就会一盘散沙,一片混乱,效率也就无从谈起。中国有句古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需要声明的是,我才去过日本一次,才在日本待过几天,我的感受肯定是非常表面和粗浅,说出来只是和大家探讨。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为的是让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日本,以便学习和超越,绝无“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之意。

篇2:日本企业考查后感

要求:总计2000字以上

一、应如何进行企业战略选择?(要求联系实际)

二、案例分析

摩立特集团首席执行官福中博士对中国企业战略的解读

国际咨询业巨子———摩立特集团首席执行官福中博士,向中国经济人士谈到中国企业时认为:“中国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倾向于制定一种关于未来发展的远景,而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有一些中国企业的战略方案非常空洞。关于具体应该怎么做?这些意味着什么?对公司的影响是什么?方案里没有这方面的深层次的研究。”

福中指出,中国许多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倾向于借鉴国外经验,这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很多企业成功的战略模式,是特定的地域、时间和环境因素决定的。无论是日本模式、韩国模式,或是美国公司模式,照搬可能比较容易,因为企业不需要自己研究、量身定制,但是,鲜有成功的例子。

福中认为,优秀的竞争战略应该是:完全可以跟竞争对手讲个一清二楚———在这个层面上没有任何秘密;但是,竞争对手没有办法来模仿。这样的竞争战略就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建立在对市场的了解、对自身的了解、对本身能力的培养的一种竞争力。竞争对手明明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模式,但却无法模仿。

福中认为,企业战略应当从外部环境,从市场力量来研究确定。需要分析市场是如何发展的?什么力量在影响市场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在整个动态的市场环境里,竞争力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怎样才能提高竞争力?

福中强调,“制定战略需要把市场力量结合在一起,否则它就不是真正可实施的战略。制定战略就像战争一样,必须了解整个战场各个方面的情况,然后选择一个高地,或者选择一个战略据点,从这里进行进攻或者防守,最后才能胜利”。“如果一个企业的战略是成功的,但又很容易被别人模仿,那就肯定会被模仿。因为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雇佣我们这样的咨询企业,帮助了解那家企业成功的原因,然后借鉴它的模式;那么,开发出新战略的企业就不能保持优势。最后就会形成一种结果:大家采用同一种模式,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快就变成纯粹在成本上、价格上的一种竞争。这种战略是无法建立起长久的竞争力的。”

思考题:

1、你如何看待福中博士的观点?

篇3:日本企业考查后感

日本女性家庭角色由近世女训中的“顺妻”、“孝媳”演变为近代良妻贤母主义中的“贤母”,而在近代“贤母”的角色中,“母”的内涵也随着良妻贤母主义的变迁而不断改变其内涵的:由明治初期的男女平等之母,到明治中后期男尊女卑之母,再到大正昭和战争期下的军国主义战士之母。在战争期内的母亲角色被扩大化,女性不仅作为子女之母,更要作为整个家庭的母亲发挥作用。母亲是所有帝国战士的母亲发挥为广大战士提供母亲慰藉的作用。

作为已婚女性,在家庭内本该同时兼具三种角色:人妻、人媳、人母。然而近世日本女训却只强调了“妻”与“媳”的角色,忽略了她们作为“母亲”的权利和职责,她们有的只是“生母”的义务,这是她们最重要的本分:传宗接代。

在近世,顺贞之妻、孝从之媳是理想的女性形象,而到了近代,良妻和贤母才是社会一致推崇的女性观。其中,贤母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广泛聚焦,强调贤母在培育近代新国民时的重要作用,因此藏澄裕子曾称之为“母性良妻贤母主义”。为什么日本女性由近世借腹之物的生母,接管男性的教育权利,成为了近代的育子贤母?其根本原因何在下文就其原因做简要探讨。

1 近世的“顺妻”、“孝媳”———幕府统治下封建家制度的需要

1.1 以儒学为官学———思想基础

德川幕府建立以来,通过幕藩体制统治各大名,并通过幕藩体制下的两个支柱:严格的士农工商等级身份制度和封建家制度来控制全社会。为了维持幕藩体制的长治久安,幕府加强思想文化方面的教化和统治,积极倡导儒教,用其修治思想和忠孝伦理来教化臣民。近世著名儒学者林罗山被封为大学头,掌管幕府的文教事务。儒家思想因其适应幕府统治的需要,逐渐受到推崇并占据了官学地位,这为日本儒家女性观的形成铺垫了优渥的思想基础。

在以儒学为官学的背景下,日本儒家女训应运而生,随着中国大量儒家女训的传入,日本不断借鉴和吸收,于江户后期迎来日本儒家女训的繁荣发展,独具日本特色的日本儒家女性观形成,其训诫女子成为顺从贞淑之妻,谦卑孝敬之媳。

1.2 封建“家”制度———制度根源

1.2.1 家业存续为本———家督继承制

江户时代的“家”是近世日本最根本的社会基础。家是“以保持和继承家产家业为目的,以家名的连续为象征、由父—子—孙这样的男子直系亲属继承的肚子的社会单位”(李卓,2006:31)。近世的封建家制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不以血缘延续为本,而是以家业存续为核心的。德川时期实行固定由长男单独继承家业的家督继承制。所以,女子作为人妻最重要的本职就是要传宗接代,生养男性继承人。由于女性没有接受文化教育,再加上男性对女性天生染有五疾、愚昧不堪的固定认知,她们不具备教育未来继承重大家业继承人的能力和资格。所以,近世女性在家中只有生子的义务,没有教育子女的权利。这是造成近世女性“母亲”角色一直被忽略的根本所在。

同样,为了维护封建家制度,从“家”的角度为重公婆而轻父母寻找合适理由,女大学第16条写道:“女子所继承者乃舅姑之家而非娘家,故敬孝舅姑应甚于父母,为人妇者少回娘家。……不可谬赞娘家益处。”女性自游被灌输此般思想,因此孝敬公婆,即时刻谨记为人媳的角色和使命。

1.2.2 父权家长制———家长的绝对权威

在家制度下,进一步实行父权家长制,作为一家之长的男性家长具有绝对权威,他掌管着财产处分权,他可以决定儿女的婚姻,对子女有教令权与惩戒权,家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管教子女,家族成员要对家长绝对服从,这首要其冲就是妻子对丈夫的言听计从,谦卑谨慎、柔和顺从的“妻子”形象油然而生。家长掌握子女的教育权,这与上文中形成对应,女性母亲的角色和作用便被一直埋没。

2 近代的“贤母”———近代国民培养及对外扩张战争需要

2.1“家庭”与“主妇”的产生———现实基础

19世纪80年代中期,约1886年开始全国普遍出现兴办近代企业的热潮,日本产业革命开始,产业革命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迅速增加;明治维新后,人们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和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居住场所自由,公共交通快速发展也为人口的流动提供了便利;由于商品经济的渗透,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崩溃,为了获得农业外收入补充家用进城打工的农民增多,其中农村的二、三男占绝大部分。他们在城里扎根安家,开始了人口的再生产。这种在城市中新组建的家庭以一对夫妇为核心的小家庭居多。1920年日本首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小家庭所占比重已达54%,而以父子关系为核心的数代同堂的大家族只占三分之一。因此,在城市中,不同于传统家的“家庭”诞生了。在结构上,由父母和未婚子女构成,在夫妻的任务分工上,丈夫外出工作,女性则成为家庭主妇,其任务就是料理家务和养育儿女,由此,“主妇”的概念也产生了,这是近代贤母角色形成的现实基础(江新兴:151~155)。

2.2“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理论基础

到19世纪,西方社会产生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现代性别分工,即男性在外工作,女性负责家庭事务和育儿。尤其是母亲在家庭内的教育工作,不仅在家庭层面具有重要意义,在为国家培育优良下一代国民的社会层面也被寄予厚望和重视。现代性别分工理论的产生,为西方良妻贤母思想的盛行奠定基础。随着日本引入西方良妻贤母观,“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理念也传入日本。由于上文已述的小家庭和主妇诞生的现实基础,这个理论的传入为主妇专心“主内”提供了理论基础,妇女在家庭内承担起了家庭的主要角色:良妻和贤母。

2.3 近代国民培养及对外扩张战争———国家需要

日本自明治维新建立起近代化国家以来,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方面着力废除旧习,另一方面移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欧化运动,力图建立一个适应世界潮流的文明体系。其中培养近代化新国民的需求成为题中之要。在文明开化,大力引入西方文明的背景下,以中村正直、森有礼为首的明治启蒙家吸收了西方由母亲教育子女,培养近代国民的贤母观,开启了日本的良妻贤母教育。这是因为,女性接受教育,让这些天然教员———母亲来教育子女,是培养近代新国民最简易的方法。

另外,自大正昭和战争期以来,不仅需要妇女多生子女支援战争,而且还要遵照教育敕语,教育培养子女成为帝国忠诚的臣民和战士;同时,她们作为良妻,还要负责家庭内一切事务,解除丈夫外出工作或战争的一切后顾之忧。近代新国民的培养和对外扩张战争的需求是近代“贤母”和“良妻”,特别是贤母角色诞生的现实需要。

3 结语

日本女性由近世的“妻”、“媳”,演变为近代“母”的家庭角色,但始终都没有扮演自身的角色。近世的“顺妻”、“孝媳”是为了封建家制度的需要,而近代的“贤母”是为了培养近代国民和对外扩张的战争需要。

摘要:日本女性的家庭角色由近世的“顺妻”、“孝媳”,演变为近代教育子女的“贤母”。而贤母的内涵也随着良妻贤母主义的变迁而不断改变其内涵。近世的“顺妻”、“孝媳”是为了封建家制度的需要,而近代的“贤母”是为了培养近代国民和对外扩张的战争需要。

关键词:家制度,性别分工,良妻贤母,日本

参考文献

[1]李卓.日本家训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2]江新兴.近代日本家族制度研究[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3]澄裕子.近代女子道徳教育の歴史―良妻贤母と女子特性论という二つの位相.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研究室纪要[J].2008(34).

[4]汪麒麟.关于日本“良妻贤母”思想的研究——以传统性和西洋性为论题[D].天津理工大学,2008.

篇4:汽车维修企业管理期末考查题

1.企业筹建及开业应注意的问题(类别、条件、规模,具体要求可参照小组作业)

2.如何提高服务质量

3.如何搞好客户工作

4.如何进行质量改进

5.如何搞好设备管理

6.如何搞好5S管理

要求:

第十八周周五前完成论文2500字以上

篇5:日本企业考查后感

——重点在XXXX方面

要求:

1. 先用2-3页的篇幅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作一个较综合、全面但不必太详

细的总结。

2. 就你选定的重点方面作集中、深入的论述、探讨,按可发表论文的水平写,最好有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

3. 可选的重点方面有: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信息系统规划或项目规划;需求分析;

自制与外包;可行性分析;系统选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

系统实施;系统运行维护;项目管理;

业务流程再造;企业信息化咨询;企业信息化管理;

风险控制;信息化产业;企业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的关系;

上一篇: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下一篇:安徽省合肥一中2018冲刺高考最后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