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报纸初一作文

2024-04-20

老报纸初一作文(通用7篇)

篇1:老报纸初一作文

老报纸初一作文

身披夕阳的红霞,我是静躺在公园石凳上一张被人遗忘的老报纸。

身为老报纸,打一出生就知道,我们的生命只有一天。没有杂志那花花绿绿、夺人眼球的封面,没有小说的曲折情节和优美词藻,我们有的只是一行行蝇头小字与一列列无奇的句子。反正,我们没有让人反复阅读的魅力,纵使有着对社会怎么好的独到评论,对世界多么棒的卓越见解,我们都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人们心中慢慢淡去。对于那些被收藏在书架上常被人阅读的书,我们无不充满着嫉妒和艳羡。因为我们知道,不久之后我们就像那些束之高阁,不知已尘封多少年的老旧书籍,在人们心中早没了地位。

若有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老人坐在藤椅上,一边摩挲着腿一边细细阅读我们,每天不厌其烦地阅读我们,这便是我们莫大的幸福了。哪怕是一个生龙活虎的.孩童将我们折成飞机抛向空中,只要能让人们露出笑脸,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这就比我们得到任何荣誉更加幸福。

躺茶馆,躺理发店,或是躺公园,这就是我们的宿命。

无法改变命运的我们,在不断抱怨命运不公的过程中被麻木了,没了悲哀,但还是竭尽全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直到在人们心中“死去”。

躺在公园的石凳上,我是一张被人遗忘的老报纸。

篇2:老报纸初一作文

总有一件老物,能勾起最厚重的记忆碎片,与时光不老。掸去相册封面那层浅浅的灰,翻开,扬抑的色彩,老旧的照片上,浮动着岁月的痕迹,泛黄的.相册页里,飘出白驹过隙的光阴和陈旧的味道。

那冉冉升起的如柱的炊烟,那亘古沉默,永不停息的小溪,那驮着夕阳踽踽独行的老羊,都如冰糖葫芦一样,一颗一颗串在记忆这根细长细长的银链上,品起来很香很甜。远处,依稀的山的轮廓在连绵起伏,如同父亲宽厚的肩膀和结实的肌肉,一群归鸟在尽情地翱翔,像一首小诗飘在湛蓝地天空上,一座座地村舍缀在远处地山坳里,静静地吐出阵阵炊烟。近处,一望无际地金黄油菜花散发着馥郁地香气,汨汨流淌着的小溪唱着歌儿奔向远方,融入了蓝天的怀抱。

金光斜照下,宽阔的石坎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悠然地坐在光滑地鹅卵石上。年老的,坐在一起抽着烟,花白的胡子在夕阳下变成金黄色,一环环烟圈从他们饱经风霜的脸前飘过,田间小路上,杂草堆里,有无数不知名的小花伸展着,澄黄,湛蓝,素白,幽紫,各色各样风姿绰约的花瓣,在这绿海中摇曳牵连。

时光如沙砾,苍老了一段岁月,有些记忆偶尔在脑海中闪现,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悄悄湮灭于时光的浪潮中,但这张老照片,竟蓦然牵出了我的乡情!在那个还没有许多电子产品的年代,一台简单的小相机,偶然的一次抓拍,和神使鬼差的保留,到如今却成了唯一一份对故乡的怀念!而今我再回故乡,大抵便只能望见,人去楼空,寂寥无人,路旁的枯枝杂草,零星可见的蹒跚劳作的身影。骤然间,现实与照片上的样子,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我想,这个时代进步地太快,反倒失了原有的淳朴,乡村,亦失了原有的生气,令人唏嘘。

“逝者如斯夫”,这是孔夫子在长江边发出的喟叹;“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是一千二百年前刘禹锡发出的感慨。在这一刻,我的心仿佛穿越了时光,与他们连接在一起,陷入感伤。

篇3:拯救图书馆老报纸刻不容缓

1. 老报纸的历史价值。

民国时期的历史文献, 与宋元时期相比自然要“年轻”得多, 甚至学术界有种观点认为它不在古籍范围之内, 致使民国时期的文献在很多图书馆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 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虽然衰败, 但在思想文化方面却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它正处于从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这样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历史时期, 西方文化的涌入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碰撞, 形成了著述兴盛、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民国文献正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如实记载。据统计, 从唐朝时最早的官报———“邸报”开始至辛亥革命前, 我国共出版了报纸200多种, 辛亥革命后至新中国成立, 期刊出版了约2万种, 报纸出版了13000多种, 其史料价值极其重要, 不容忽视。

2. 老报纸的现状。

如此珍贵的老报纸, 现在其面目又该如何呢?走进国家图书馆的老报纸库, 小心翼翼地翻开一本看上去还算整齐的民国报纸, 你会惊奇地发现, 这“年轻的”生命已经步入了“衰老期”:纸张早已发黄变脆, 轻轻一碰就会掉“渣”, 边缘处出现许多毛边, 边角皲裂上翘, 有的装订线已经断裂, 报脊张开了嘴巴, 文献有虫蛀、霉斑现象, 有些字迹已难以辨认, 把报纸轻轻移开, 留在你面前的竟是一堆纸屑!真是让人心疼不已!看着眼前的景象, 不禁让人疾呼:拯救图书馆老报纸刻不容缓!2004年国家图书馆成立了以周崇润老师为首的“馆藏纸质文献酸性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课题组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监测, 发现馆藏的所有文献中, 民国文献纸张的pH值都已低于4.5, 酸化、老化、损毁状况极其严重, 一般情况下, pH值小于5.0就被看做严重酸化。国图90%以上的民国文献已中度破损, 民国初年的文献破损率竟是100%!很多文献的纸张已完全丧失了机械强度, 只要轻轻一碰, 就会粉身碎骨, 根本就不能提供阅览。现国图共收藏民国文献67万件 (册) , 其中有2万余册报纸合订本, 20万册 (件) 期刊, 45万册 (件) 图书, 只有14万件 (册) 放在相对保存条件较好的地下一层的库房中, 其余均赤身裸体地放在地上书库里, 那里达不到防尘、避光、恒温、恒湿的条件, 书架是铁质的, 这样的保存环境根本不利于文献保护, 只会加快文献的衰老。而这种现象并非国图仅有, 南京、吉林、上海等图书馆亦是如此。

二、民国文献早衰的原因

仔细分析民国报纸早衰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纸张及书籍生产工艺。

纸张的原材料及其本身的酸碱度, 是决定纸张寿命的主要因素。我国古代生产的纸张———宣纸一般以树皮、麻等植物的韧皮纤维为主要原料, 没有加入化学原料, 耐久性好, 制作时采用手工工艺, 这样制成的纸张呈中性或偏碱性, 即使被空气中的酸性物质腐蚀, 也不会影响它在很长时间内保持其“铮铮铁骨”。所以宋元时期的宣纸历来有“纸寿千年”之说。明清以后, 一般以竹子为造纸的原材料, 这样生产出来的纸的质量略不如古代, 但仍然可以保存多年。民国时期, 出版事业的兴旺发达造成了纸张的供不应求, 也使得造纸的原材料———植物韧皮纤维出现短缺, 所以造纸原材料大多选用木浆,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 西方的机械造纸技术传入我国, 机械造纸的制浆工艺落后, 纸浆采用酸性化学浆纸及机械磨木浆纸, 化学试剂酸性较大, 造纸工艺由传统的手工操作逐渐被近代的机械操作代替, 混杂的原材料、落后的制浆工艺, 必然导致生产出来的纸张质量差、酸性强、保存期短, 使得民国书刊与生俱来就“脆弱不堪”。另外, 民国时期的文献大部分为洋装书, 落后的装帧工艺也是文献易破损的原因之一, 这些因素促使民国文献成为最难保存的文献, 甚至超越了古代的线装书。

2. 文献的保存条件。

良好的保存条件能延缓文献的衰老, 图书馆的报纸库房应满足恒湿 (50%—60%) 、恒温 (18℃—22℃) 、防尘、防老化、避光、防虫、防酸等一系列标准, 存放报纸的函套、书柜、书盒应用中性或微碱性材料制作。而现实却离“标准”相差甚远, 由于受资金及馆舍的限制, 国图所藏的民国报纸在它出生之后的一百年内, 几乎未对它采取任何保护措施。政府在文献保护方面投入的资金太少, 用于古籍保护的资金都少得可怜, 至于民国文献就更无暇顾及了。面对现实, 国家图书馆只能将善本和部分古籍存放在恒温恒湿的库房中, 忍痛将民国文献放至普通库房。国图尚且如此, 更不用说其它的图书馆了。一些基层图书馆民国报纸甚至连干燥剂、樟脑丸的待遇都享受不到, 只是把民国报纸文献放在木柜或铁皮柜中, 有的图书馆库房内装有空调, 但没有空气自动调节装置, 这就不能控制库房内的温度和湿度, 有的甚至连空调都没有。有的图书馆只是将民国报纸文献堆放在角落里, 一些革命老区的图书馆保管条件更差, 使文献受到的损坏更加严重。

三、对民国报纸文献的抢救与保护

1. 原生性保护——保护文献肉身。

(1) 创造良好的保存条件。温湿度的控制与调节。控制好库房内的温度和湿度, 对于文献的保护十分重要。它既可以缓解因纸张本身的有害成分而引起纸张的变质, 又可以防止纸张的虫蛀、霉变。温度达到18℃左右, 相对湿度在60%—75%左右, 对文献来说是比较理想的保存条件。目前国图已对存放民国文献的库房做了改善, 为使库房达到恒温恒湿, 安装了空调设备, 为了把有害气体过滤掉, 装有空气过滤器, 并为部分报纸配上函盒。其次库房还应做到避光、防尘、防虫、消毒, 减少文献的使用频率, 禁止复印, 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原件的损伤。 (2) 对纸张进行脱酸处理。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 美英等国就开始推广使用“纸张脱酸”技术, 目前这一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它既延缓了文献的寿命, 又对原文献不产生任何伤害。该设备中有一个真空舱, 将文献放入其中, 不用将文献打开拆散, 依靠机械力将纸张中的空气和水分压挤出来, 再加入能和酸产生中和反应的碱性液体, 这样既方便又不伤害原文献。但该技术需要资金、设备及技术的大力支持, 仅厂房及辅助设施的用地就需400万平方米, 设备引进又需几百万, 再加上所用材料全部需进口。以国图为例, 利用这种方法脱酸, 一页纸的成本约需0.3元左右, 以一期工程10年计算, 总预算达3000万元以上, 这天价的费用对国图来说几乎是不可行的, 因为国图的文献保护经费太紧张了。还有一些简单的纸张脱酸方法:如用碱性液体把纸张浸泡, 或者把纸张放在蒸笼中用碱性气体熏蒸。不过, 这种方法必须将纸张完全摊开铺平, 那些不易拆开的文献不适用于这种方法。另外, 为使纸张强度增强, 还可采取纳米镀膜技术, 对每页纸进行加膜, 来保护文献的肉身。

2. 再生性保护———保护文献“灵魂”。

将文献内容再生到其他载体上, 这样就可以将原件“静养”起来, 目前文献再生的方法主要有:缩微化、数字化。 (1) 缩微化。通过缩微化方式, 可以使文献内容再生到胶片上, 达到保存文献“灵魂”的目的。读者使用复制件, 这样既保护了原件, 又解决了文献收藏与利用的矛盾。1985年文化部成立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开展“文献抢救”工作, 该中心负责将全国公共图书馆收藏的1949年前的文献进行缩微化。缩微化就是把原始文献缩小拍摄到感光胶片上, 再把胶片冲洗、曝光, 将考贝胶片提供给读者使用, 而把母片封存, 母片在温度21℃, 湿度20%—30%的条件下可保存500年, 通过拷贝可实现胶片的永久保存。另外, 利用缩微胶片扫描仪还可对缩微胶片进行相应的数字化转换, 生成数字影像文件。影像文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递, 实现资源共享, 并可印刷出版。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利用缩微化技术手段, 已抢救31871种各类古籍, 50744种民国图书, 17300种民国期刊, 2640种民国老报纸。缩微品记录的影像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 有凭证作用, 其统一的规格便于收藏, 有利于安全保存, 它还将管理空间极大地缩小, 降低了收藏成本, 通过网络传递缩微数字文件使文献利用率大为提高, 因此, 它已成为报纸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方式。 (2) 数字化。对老报纸数字化, 需利用光源为冷光源的特殊扫描仪, 将报纸文献的全部内容扫描成数字图像, 再对其进行图像处理、对版面进行分析、对文字进行识别校对, 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 最后出版成光盘, 从而实现对文献的检索、存储、再生、传递的目的。高分辨率的数字化图像极其逼真, 图像可任意缩小放大, 可提供给读者对文献作局部细致的研究。数字化后的图像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通过网络进行远距离传递, 实现资源共享。它还可以被复制还原和快速下载, 又可制作成电子版图书或印刷出版成纸质图书, 数字化后原件就可保存起来。

为了民国报纸的世代相传, 全国图书馆应精诚合作, 成立一个以国家图书馆为中心的保护中心, 群策群力, 引进国外先进的纸张脱酸技术, 利用高科技成果全面保护包括民国报纸在内的民国文献, 一方面加强对老报纸的原生性保护, 多种途径想尽办法, 尽量延长老报纸的生命;另一方面加紧对老报纸的再生性保护, 制作出各种不同类型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若干年后, 让我们的子孙看到甲骨文的同时, 也能看到珍贵的民国报纸。

参考文献

[1]杨智友.民国文献保护刍议[J].浙江档案, 2006 (8) .

[2]许彤.浅谈民国文献保护[J].重庆图情研究, 2009 (2) .

[3]江河.国图民国文献面临消失殆尽的危险[J].北京档案, 2005 (5) .

篇4:漫话老报纸收藏

金银币、邮票、纪念卡、古玩、字画收藏炙手可热。而收藏其实是一种投资,和股票一样讲求的是逢低介入,那么当前还有哪些收藏领域尚还处于相对“底部”呢?从近年来的行情看,集报可以说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和邮币卡、古玩比较起来,集报比较容易入门,投入资金也相对少一些,加之报纸所独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史料性和权威性,除了能提高集报人的品位外,还能带来一定收益。

集报久远悠长

据史料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我国已有从事报纸收集的活动。明末著名学者黄宗羲、王元美等人也专门收集过报纸,目的是进行文学创作。《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收藏了不少明末报纸。民国大收藏家冯翰飞自清光绪年间至20世纪30年代,收藏了数量可观的老报纸。据说,1933年蒋介石意欲得到冯收藏的报纸,拟聘请他为国家图书馆馆长,遭冯拒绝。还有一位集报先师——著名学者胡道静先生的报纸藏品鲜为人知,直到多年后,同为集报家的补白大王郑逸梅老先生透露:“以往集报有胡道静,装数十箱,后归公家。”人们才知道了这位可敬的集报大家。胡老通过搜集、整理和研究报纸,相继出版了《上海新闻事业历史的发展》、《新闻史上的新时代》、《报坛逸话》等著作。

我国出版史上最悠久的报纸——《申报》历尽沧桑,能够无损的保留到今天,也得益于集报。民国元年(1912年),史量才等人接办《申报》馆,以馆中历年《申报》库藏不全,向社会各界悬赏访求。最终上海南市张仲照老人慷慨地将自己所藏《申报》自始创至宣统三年辛亥止的报纸相赠,才得以留存。近年来,兴起了一股报刊收藏热。通常来讲,存世量越少、时间越久远的报纸价格越高,上百年以上的文物级报纸,一份卖价就可高达万元以上,一些人通过集藏早期珍品报纸而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收藏渐入佳境

在最近几年来的几场国家级大型拍卖活动中,随着古籍善本的不断参拍,也有一些珍品老报刊登场,并受到了买家追捧。眼下,收藏市场上的老报纸销路挺好,20年前的一些老报纸,每份可卖到十几元,一位摊主6份上世纪50~70年代的党报,一开价就是80元。淘宝网上,一家专门销售生日报的店主曾号称,他们拥有非常丰富的老报纸货源,顾客可以买到从1940~2006年的任何一天的老报纸,解放前的品种主要有《大公报》、《申报》、《文汇报》等,每份价格在三四百元左右。

据业内人士介绍,老报纸的购买者分3类:一类是集报爱好者,以收藏研究老报纸为乐趣;一类是个人因为生日或某种特殊事件、特殊意义,要收藏当日的旧报纸留作纪念;一类是把老报纸作为稀缺资源,用来投资获利。可见老报纸收藏正渐入佳境。

淘宝收藏精品

怎样在报纸中选取珍品进行收藏呢?

关注3因素

一般说来,老报纸的价格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一是受时间因素影响。时间越久,越难保管,价格越高。同样是人民日报,1948年版的价格高出1966年版上百倍。二是受存世量多少影响。因受当初发行量大小、政治因素或保管条件影响,老报纸存世量越来越少,特别是解放区报纸、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报纸、文革时间的报纸已大量销毁,存世量少,因而价格更高于一般报纸。同时受保管条件影响,南方天气潮湿多雨,难于保管,民间存量会更少。三是受市场调节因素影响。老报纸存世量少的客观现实不容回避,因而导致价格不断上升。特别是市场少见的解放区报纸、党的军队的早期报纸及二三十年代的老报纸早已成为市场追捧的珍品。

把握4方面

收藏老报纸除了须具备已上3个因素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试刊号、创刊号和终翻号一份报纸在正式出版之前,往往会推出几期试刊号。由于试刊号发行量少,且未公开发行,因而颇具收藏价值。创刊号一般都有创刊时间、办报宗旨、报头题字者等基本资料,对研究报纸的历史价值很有意义,倍受人们的青睐。目前,创刊号一般都在十元至几百元一张。有些报纸因种种原因停止出版,这些终刊号又极少复刊,故这种报纸也是弥足珍贵的。

异型特色报纸如千年更替、港澳回归、建国50周年等题材,各报大都浓墨重彩,精心推出几十版至百多版的珍藏版和纪念专刊。有些报纸还独辟蹊径,出版了金箔微缩报和丝绸报。以上这些报纸,将新闻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具有新、奇、特的特点,有较高的鉴赏、收藏和研究价值,如一张1997年的《文汇报·七一特刊》彩色丝绸报,售价竟高达5000元,对这类异型报纸,集报爱好者也可多关注,只要价位适中,也可适当买进。

号外报另外,由于所记录的都是国内外关键时刻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出版时间大多没有预见性,出版量甚小,收藏机会稍纵即逝。因此,收藏难度较大,真正存世的不多。如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卫星上天、中美建交、申奥成功等重大新闻事件,《人民日报》等报纸都迅速推出了号外,因存世量极少,目前交易参考价约100~500元。

试印报试印报因存世量实在太少,至今尚未引起集报界真正重视。2004年5月一场拍卖会上,创刊仅3年的《京华时报》创刊号第一张试印报璟拍出了11万元的天价。

试印报也可称试机报、试版,或试刷品、样报等,是指正式出版的报纸印刷成品出来之前的试印样报。这类试印报大多供报社或印刷厂在报纸大量印制前进行校墨、校色、校样所用,也有的是为了让有关专家或领导审核付印或审查印刷效果,如同邮票正式印制前的样票。这类试印报如无变动,将和读者看到的成品报基本一样,只不过色彩、墨迹或浓或淡,图文或有模糊重影之处。

收藏谨防3风险

近年来,老报纸在收藏市场上升值很快,一些存世极少的报纸创刊号、终刊号、号外、增刊等卖到几千元和上万元也不稀奇。收藏老报纸虽能升值获利,但老报纸收藏中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谨防买进赝品报纸

目前藏市上充斥着大量的赝品报纸。一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关部门曾为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影印过一批老报纸,如《新华日报》、《申报》、《盛京时报》等,不少省市的图书馆大都藏有这类报纸;另一种是现在南方民间作坊人工做旧的老报纸,特别是什么创刊号、庆典号、纪念号等。这种私刻滥印的所谓老报纸纯属伪造报和臆造报,如曾有人成批伪造过《人民日报》“两弹一星”号外等,这类赝品报纸无任何收藏价值可言。

谨防高价买进异型报

有些报社在报庆或其他重大节日和活动时会印制一些丝绸报、金箔报、微缩报等异型异质报。这种异型异质报是报社作为纪念品向社会公开发售的,不少报社为了销售这些纪念品,往往在报纸上大加渲染,一度将这类报价格炒得很高,结果造成市场价格“虚高”,许多高价买进这类异型报的收藏者便被套牢。因此,集报爱好者在投资这类报纸时一定要谨慎。同样,一些报刊跟风出版的所谓手帕报、信封报、雨伞报、扇报等,只要价格适中,买一些收藏欣赏可以,但大量高价购买进行投资却不适宜。

谨防买进假“号外”

篇5:我家的老屋子初一作文

我有两个家,一个是北部家,一个是南部家,而家中我最喜欢的角落是南部家的庭院,它的用途非常广泛,多采多姿。虽然它只是个普通的庭院,但是里面却种了各式各样的蔬果和株株美丽的花花草草,我可以在菜园里找我最喜欢的昆虫,在旁边的空地骑我心爱的脚踏车,我觉得那个广大的庭院是我专属的游乐天堂。

其实这个看似普通的庭院,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喔!从前从前……那块广大的庭院原本是我们的,可是有一天有一位亲戚跑来跟我阿祖说:“我的儿子生病了,我没钱给他看医生,怎么办?”听了这位亲戚的请求,这时祖父做出了一个悲伤的决定,就是把这块地卖掉,可是最后亲戚的儿子还是没有被救活。唉!真是可惜啊!不过隔了六十五年以后,就是我一年级的暑假,叔叔跟爸爸又把那块地买回来了,我们全家和祖先们都开心极了,土地失而复得,总算完成了爷爷的遗愿。

以前还没有买那块地的时候,我一直对那块地很好奇,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没想到居然会有这么一天,我能看到里面,而且里面居然是有广大而美丽的`景观。这块地买回来的用途多又多,比如说:中秋节的晚上,我们全家会聚在一起,在庭院里烤肉赏月,大家边吃边聊,真有趣,不过有次我的脚不小心被烤肉网烫到,令我痛得难忘呀!还有在过年的时候,我可以在自家庭院放鞭炮、玩仙女棒,我被鞭炮吓得到处乱跑,都不会影响别人,真快乐啊!我觉得那块地的用途超乎想象,希望它能有更多更多的用途。

爸爸跟我说,那块地是花了很多钱以及很多心力才买来的,绝对不能卖掉,不然这样又要用很多很多的金钱才能再重新买回来。除了这些事以外,爸爸还跟我说,要把这块地当传家之宝,不要把它卖出去,我听了以后,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买回来以后,又卖出去,实在太不值得了,我一定要好好的保护这块地。

篇6:家乡的老槐树初一作文1000字

我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聪明乖巧的我,相亲相爱的爸爸和妈妈,还有慈祥的奶奶,我们快乐的生活在一个美丽如仙境的小山村,村口有一棵高大的老槐树。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我的家,奶奶,爸爸和妈妈。可是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爸爸和妈妈背起行囊在村口离去那一刻起,我的梦便悬挂在了村口的老槐树上。

小时,我曾以为我的家乡很大很大,很美很美,比大海还要无垠比桂林还要美丽,是人间仙境。爸爸常常抱着我绕着村庄疯跑,那一座座山头全都低下了高昂的头,那一条条溪流把我放肆的笑声一直淌到天边。跑累了,笑够了,我和爸爸就躺在一片绿油油的软软的`草地上,仰望天空,看仙女们把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翡翠布满整个天空。回到家妈妈总是爱敲打爸爸的额头,边敲还边骂:“你还小啊,整天像个老顽童。”“爸爸才不会老呢!”我在一旁拍手助威。“一对活宝。”妈妈笑着进厨房去了,一会儿,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美味佳肴”,早已饿得够呛的父女俩还不等在家辛苦做饭的妈妈解下围裙就狼吞虎咽的“风卷残云”了。晚上,躺在妈妈臂弯的我总是睁着大大的眼睛,听妈妈讲一个又一个神奇、美丽的故事,那重复了一遍又一遍永不厌倦的童话啊,把我幸福童年的风筝放飞得好远好远。

可是,这种幸福的滋味我还未品尝够,伴随着爸爸妈妈的身影消失在村口就永远的失去了。奶奶抚摸着我的头:“丫丫,别哭,到了雪花挂满村口那颗老槐树,爸爸妈妈就回来了。”从此,“打工”一词闯进了我毫无准备的冰凉世界,我天天来到村口的老槐树下,盼望着雪花早点挂满枝头。

爸爸和妈妈走的时候村头的老槐树才刚刚长出新芽,每天放学我就来到树下,看它一天天长大,变青,变黄,盼望着冬天早点到来,那时雪花挂满枝头,爸爸妈妈也就回来了。可是,我天天去,老槐树还是老样子,一点也没有改变的意思。奶奶总是嘲笑我:“别傻了,还早呢。”我盼啊盼啊,终于有一天老槐树的叶子变黄了,我兴奋地大叫:“奶奶,奶奶,叶子黄了,槐树叶黄了。”奶奶正拿着扫帚在树下扫落叶,我的叫喊停止了奶奶手里的工作,她抬头看着老槐树,喃喃地说:“是啊,也该回来了。”这已是深秋了,一股寒风袭来,纷纷扬扬的槐树叶不停的抖落。我知道,秋天过后,冬天就到了,那时,爸爸妈妈就会回来了。看着满地的槐树叶,我仿佛闻到了妈妈做的可口饭菜的香味,爸爸抱着我又跑出了村口。从此,我特别留意每片叶子的飘落,因为我知道当最后一片叶子飘落,雪花就会挂满枝头,我和爸爸妈妈又可以幸福的在一起了。

可是,我我却一天天害怕起来,害怕那份随雪花回来的爱会被冬天的严寒所熄灭,那是我怎么也想象不了的世界。我暗暗祈祷,请将我一年的严寒化为一次动人的温馨吧,雪花呀,赶快飘落吧,真的很拜托。

我已经很努力地去想象过去的一切美好的事情,但是却如此的没有生机,无法掩盖我海啸般肆虐的饥渴,我已经很认真地去描绘雪花飘过枝头的一切美好的画面,但是却如此的缺乏温情,皑皑白雪覆盖了我的地盘却温暖不了我冰凉的期盼。我去过爸爸带我戏耍的每一个角落,我一遍又一遍抚摸妈妈从广东邮寄回的毛衣,晶莹的泪花,在我脸上飞舞,朦胧中,雪花纷纷扬扬飘满了整个村庄……

篇7:初一抒情散文:老板凳650字

孤独地伫立在那。

曾经年迈的老人

早已猝然长逝。

一季一季,花开花落

板凳已破损、荒废已久。

每每我经过它时

总会想起——

板凳上慈爱的老人······

上一篇:磨料磨具下一篇:2007年陕西省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_经济金融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