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理念及安全文化

2024-05-24

安全理念及安全文化(共6篇)

篇1:安全理念及安全文化

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理念及内容

前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积极倡导安全文化,提出“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的新思路,发布了《中国安全文化发展战略建议书》。受到政府的一些主管领导人对安全文化的建设高度重视,如1994年12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沛瑶就安全文化建设题词:“普及安全文化知识,提高人民安康水平;”1995年七月,吴邦国副总理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电话会议上讲话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通过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和教育,倡导安全文化等措施,促进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素质的普遍提高。”当时在全国掀起宣传安全文化知识的新高潮,1995年全国第五次“安全生产宣传周”活动,把“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列为三大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一些行业和企业也纷纷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如核电、电力、铁路、石油化工等行业进行了一些试点,取得了明显效果。然而,近几年安全文化活动正逐步在一些企业淡化。究其何原因,笔者认为应重点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

一、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理念

1.1零事故原则

任何人都有愿意受到伤害或者患病,而希望安全。如果把这种愿望划作一种精神财富,总结为“大家一起来向零事故挑战”的全体员工的共同意志,就一定能得到企业全体员工的一致拥护。

1.2危险预知原则

要现实零事故原则,必须把岗位一切潜在的危险因素事先辨识出来,加以控制和解决,从根本上防止事故的发生。因而,应在事故发生之前,发现和掌握这些危险因素,同时对那些可能成为事故的危险因素进行预知和预测,并尽力排除。

1.3全员参加原则

全员参加,即大家一起共同,站在每个人的立场与工作岗位角度,主动发掘其所在作业场所中可能发生的一切危险因素,以无事故和无疾病为目标,共同努力做到预先推进安全卫生管理。

二、班组危险预知活动是企业班组安全建设的主要内容

2.1定义

班组危险预知活动是当前安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该活动地在作业前,在班组长或作业负责主持人下,利用安全活动时间及工前较短时间进行的群众性的危险预测预防活动。这类活动类似于解放军作战前的诸葛亮会,发动群众讨论敌情,研究作战方案,克敌致胜。是

控制人为失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素质,落实安全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进行岗位安全教育,真正实现“三不伤害”的重要手段。

危险预活动分危险预知训练和工前五分钟活动两步骤进行。前一阶段主要是发掘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后一阶段重点落实预防措施。

2.2班组危险预知活动的内容

通过危险预知活动,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作业地点、作业人员、作业时间;

2)作业现场状况;

3)事故原因分析;

4)潜在事故模式;

5)危险控制措施。

2.3危险预知活动程序

2.4组织班组危险预知训练须注意的问题

(1)加强领导,要求根据危险源辨识的结果,PDCA循环模式拟定预知训练课题计划,分批分期下达到班组开展活动,并将实施结果纳入考评内容。

(2)班组长准备,活动前要求班组长对所进行课题的主要内容进行初步准备,以便活动时心中有数,进行引导性发言,节约活动时间,提高活动质量。

(3)全员参加,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调动群众积极性,使大家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危险预知活动应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不能一言堂;应让所有组员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危险预知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a发现问题

b研究重点

c提出措施

d制定对策

(4)训练形式直观,多样化,班组长可结合岗位作业状况,画一些作业示意图,便于大家分析讨论。

(5)抓好危险预知训练记录表的审查和整理。预知训练进行到一定阶段,车间应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座谈会,对已完成题目进行系统审查、修改和完善,归纳形成标准化的教材,作为工前五分钟活动的依据

2.5工前五分钟活动

工前五分钟活动是预知训练结果在实际工作的应用,由作业负责人组织从事该项作业的人员在作业现场利用较短时间进行,要求根据危险预知训练提出的内容对“人员、工具、环境、对象„进行、四确认‟,并将控制措施逐项落实到人。重大危险作业应作业安全和工序安全两个阶段开展工前五分钟活动。

三、应用实例

以冶金企业炼钢生产为例,其班组危险预知活动以记录表形式作为活动结果,见附表“班组危险预知活动记录表。

结语

班组危险预知活动是日本中央劳动灾害防御协会于1973年提出“零事故运动”的支柱,目前在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广泛推进,效果明显。当你走进开展上述活动的企业,你就会感到一股安全文化的气息和氛围,其车间的墙上、黑板以及班组活动场所,到处都标识着作业场所的危险及其控制信息。我国也有一些企业正在开展,如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等企业,已在班组全面推广,企业的伤亡事故得到明显控制,全员安全意识有了很大提高。

篇2:安全理念及安全文化

污水处理现场职业安全管理理念及基本原则

介绍了职业安全管理理念的发展沿革,提出污水处理现场职工职业安全问题,并对职业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进行阐述.指出经济发展绝不能建立在牺牲安全的基础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职业安全效益和其他社会效益应当协调同步发展.

作 者:郝薇  作者单位: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天津,300074 刊 名:天津科技 英文刊名:TIANJIN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36(2) 分类号:X5 关键词:污水处理   职业安全   理念   原则  

篇3:安全理念及安全文化

关键词:高校,安全保卫,新理念,新机制

一、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状况

我国对于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非常重视, 建国初期在部分高校派驻公安干警, 维护校园的秩序, 改革开放以来, 公安警察撤出高校, 在高校设置专门的保卫工作机构, 在行政编制上属于校内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 与校内其他部门是平级部门, 同时高校党委设置保卫工作机构, 与行政的保卫机构合署办公, 负责党委内部的信息调研和政治安全保卫工作。这样高校的保卫部门不仅负责校内的治安、消防、交通等具体的安全保卫设施的配备、管理, 同时负责党委的信息调研、校内安全形势的分析研判, 为党委决策提供参考意见。这种机构体制上的完善, 为保卫部门作用的发挥起到重要作用。多年来, 高校的安全保卫部门为高校的治安管理、消防安全、师生的安全情况、校内信息分析研判等校内的安全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也暴露出来一些突出的问题, 影响着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机构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当前高校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干部队伍的精兵强干方面不足

近年来, 高校保卫工作队伍有壮大的趋势, 但是干部队伍的精兵强干方面不足。在和平年代, 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 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校内安全设施设备的技术较高, 基础较好, 人的整体素质较高, 安全隐患相对较少, 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较低, 因此高校保卫部门就成为一个被人忽略的部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认为保卫机构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部门, 因此学校在人事安排的时候, 就把一些濒临退休, 其他部门分流的教职员工安排在保卫机构, 这样虽然队伍壮大了, 但是实际上力量并没有增强。

(二) 重管理轻服务

高校保卫部门由于源于计划经济的公安系统, 具有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高校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度是公安进驻高校, 后来撤出之后, 有些公安留校工作, 一些系统内的高校, 在系统内公安与保卫干部可以交流。而且高校保卫部门的人员多数是来自退伍军人的安置。因此, 保卫部门重视自己职权的使用, 职能的发挥, 除了所归属的校级领导之外, 教师和学生都是管理的对象, 没有充分认识为师生服务的重要意义。

(三) 重视对事故的处理, 轻视对事故的预防

当前高校保卫部门在日常管理过程中, 重视对案件事故的处理, 轻视案件与事故的预防。高校保卫部门与计划经济的公安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受计划经济公安办案思维模式的影响, 保卫干部一般重视案件或事故的处理, 这样也能凸显保卫的职能, 因此保卫机构特别重视强化保卫干部的处理案件与事故的能力。然而很多案件和事故都是由小积大, 从隐患或苗头发展而来, 消除隐患, 遏制苗头是从根本上处理案件和事故的方法。

(四) 保卫干部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高校保卫干部虽然为高校服务, 但是保卫干部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研究能力不强, 没有问题意识, 就是为了工作而工作, 运用现代化技术能力不高, 对于分析研判形势的能力不强。现代高校发展迅速, 科技进步很快, 高校保卫部门必须能跟上高校的发展, 跟上服务对象的发展, 才能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三、确立新的安全保卫工作理念

在新时期, 为了更好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高校保卫部门必须确立新时期新的安全保卫的思路, 调整安全保卫发展战略和重点, 形成新的安全保卫工作体制和机制, 更好地推动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发展, 为现代化的高校保驾护航。

高校安全保卫理念的转变:

(一) 管理理念转变为服务的理念

现代大学发展的理念是学术自治, 学术自由, 大学的发展是由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进行高深学问传授和研究的活动, 大学的其他一切部门都是为了大学师生的高深学问的传授和研究服务。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部门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管理和权威的作风, 势必与大学的精神大学的发展逻辑格格不入。因此高校的保卫干部必须要转变管理的作风习惯, 确立为高校师生服务的理念, 安全工作不干预教学, 不影响教学, 不给师生增加额外的负担, 更不能以安全稳定压倒一切为理由经常干预学校的正常教育和教学活动。高校安全保卫机构就是为学校师生的安全负责, 为师生的安全服务, 是师生的安全管理专家。安全管家是为师生的安全服务, 但是不能干预服务对象的自由。曾经疯传一时的360与QQ大战就是此类案例。众所周知, 360是一个电脑安全防护软件, 深得电脑用户的喜爱, 但是为了和QQ竞争, 360竟然限制了用户使用QQ, 引起轩然大波。360只是用户的安全管理专家, 不能越俎代庖, 干预用户的自由。同样的道理, 高校的安全保卫部门是为师生的安全服务, 不能以管理者的身份干预师生的自由, 可以提醒师生安全的事项, 不能限制、命令甚至处罚, 除非师生的行为危害了公共安全。因此保卫干部必须坚决消除管理师生的观念, 确立为师生提供安全服务的思想, 真正承担起为服务的高校保驾护航。同时, 为了更好地服务师生, 高校应重视保卫干部的培训和业务进修, 全面提升保卫干部的整体素质。

(二) 办案思想转变为预防的理念

原来公安机关的思维就是侦查、抓捕违法犯罪分子, 即通常所说的办案。保卫部门的思维模式沿袭了公安的传统思维模式, 也把自己作为高校处理案件和事故的工作部门。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 公安的职能也不全是办案, 因为有案件发生才能办案, 现在是和平时期, 不是每天都有很多案件, 公安民警的工作重点也就转变为了预防为主的思路。现在法律没有赋予高校保卫部门执法权, 高校的师生相对素质较高, 案件和事故相对更少, 高校保卫部门就失去了办案的法律依据和基础。因此高校保卫部门的工作重心就应转移到预防为主的思路。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的方法, 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来源, 保卫干部应经常下去, 深入校园, 深入师生, 督促保安加强巡逻, 认真排查安全隐患。高校保卫干部必须牢牢确立预防为主的理念, 积极进行治安、消防等各类案件和事故的预防工作。

(三) 打击犯罪观点转变为调解的理念

传统的公安办案思路就是打击、惩罚违法犯罪分子, 保护受害人, 保护群众利益。高校的保卫干部计划经济时代也受这种思维的影响, 认为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时刻准备着对高校的破坏, 因此保卫部门的任务就是打击和惩罚违法分子。上文提到法律没有赋予高校保卫机构执法权, 而且由于高校的主体是师生员工, 因此保卫部门不能把师生员工当作打击的对象。高校师生之间有了矛盾, 师生犯了错误, 高校保卫部门应转变打击的思路,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 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应采取春风化雨似的解决方法, 对于敌我矛盾应采取秋风扫落叶的方法。很明显, 师生员工之间的各类矛盾属于内部矛盾, 不能采取打击的方法, 应按照春风化雨似的的解决方法, 也就是当前党中央大力倡导的“调解”思想。出现问题, 保卫干部首先应辨明是敌我矛盾还是内部矛盾, 对于内部矛盾应掌握调解的原则, 调解的方法, 消除矛盾, 恢复内部和谐的关系。

(四) 孤军作战转变为群防群治的理念

高校对保卫部门的设置相对比较独立, 与各二级院系的工作内容本质的不同, 又由于保卫部门在工作过程中有时候还需要保密, 因此, 保卫部门在安全保卫工作过程中经常是孤军作战, 缺乏校内各部门的配合。在当今工作已经截然不同与以往的情况下, 保卫部门这样孤军作战, 势单力微, 不能充分发动师生, 不能有效控制案件和事故的发生。高校安全工作涉及到高校师生的切身利益, 由于高校规模的扩大, 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化, 因此需要确立一种“大保卫”的思想, 善于发动师生, 积极预防, 群防群治。同时要注意不得过多干预师生的工作和学习, 在师生工作和生活之余, 依靠群众, 调查线索, 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五) 实体工作思路转变为网络工作的理念

保卫工作的一直都是实体校园的安全管理, 随着科技的进步, 高校社会的网络化,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不应只重视实体校园的安全管理, 同时也应重视网络校园的安全监管。师生网络互动, 对于实体校园意见在网络上的反应, 高校保卫部门应经常搜集, 发现师生不稳定、不安定、不安全的各类因素及时了解, 分析研判, 给学校党委和行政提供解决的参考。现代安全工作的技防也都借助网络平台, 高校保卫干部应树立网络工作阵地的思想, 加强网络技术的学习, 在新的阵地有效地开展工作。

四、高校安全保卫实践机制的创新

在新的形势下, 有效开展安全保卫工作, 除了在思想上确立以上五种新的思想之外, 还应建立新的工作机制, 确保新形势, 新任务的落实。

(一) 确立高校大保卫的工作机制

所谓的“大保卫”工作机制就是全校各部门齐抓共管, 群防群治, 落实安全保卫工作的一种工作机制。高校的综合治理机构就是这样的一种大保卫的工作机制, 但是高校的综合治理机构一直是一种超脱于保卫之外的类似于临时性的工作机构, 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 人员都是兼职。我们建立的这种大保卫工作机制就是类似于综合治理的机构, 学校分管领导主要负责人, 保卫机构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的各院系部门成员参加的固定的工作机制。这种固定的工作机制代替原来保卫机构的职能, 由原来的工作部门变为一个组织协调机构。通过这样的改造之后, 保卫部门的力量加强了, 地位提高了, 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二) 建立层层落实责任制的工作机制

安全工作无小事。高校通过建立大保卫工作机制之后的工作就是建立责任制, 把安全保卫的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责任人身上。分解责任的前提是把学校各重点单位通过条块分割, 明确管理者和使用者, 如学校大型实验室的责任落实情况:学校大型实验室属于教务处管理, 全校相关院系在使用。责任怎么落实呢?分管领导是第一责任人, 保卫部门负责人和教务负责人是第二负责人, 教务处实验科负责人和保卫部门的消防干部是第三责任人, 具体的各实验室管理员是第四责任人。第四管理人是直接责任人, 责任重大, 负责在师生使用前的检修, 使用过程中问题的处理, 以及使用后的检测和关闭。在这种责任落实机制中, 一要注意是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范围不能过大, 否则直接责任人的范围过宽, 不能尽到相应的责任, 这种责任就失去了意义。二要注意不要师生承担过多的责任, 因为师生是使用者, 只要注意不违章操作, 不故意破坏就行, 不需要给使用的师生分配过多的责任, 这样会强加给师生额外的负担。责任制的题中当然之意是责任, 也就是在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都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特别是直接责任人, 因为他直接负责某一个安全部位。

(三) 建立学生安全自主管理工作机制

学生安全工作机制就是在学生宿舍等学生聚集的学习和生活场所, 安全问题有学生负责, 按照责任制的工作机制原理, 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同学自己身上, 让学生自主管理。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也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建立学生安全防范自主管理机制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古代的甲伍制度, 不能搞人盯人的防范制度, 不能搞株连制度。学生的安全工作更注重一种宣传普及, 在于提高安全防范的意识, 在于发现安全的隐患, 在于及早发现各类矛盾的苗头, 也就是说安全工作在学生当中重在建设一种和谐的氛围。

(四) 建立网络安全工作机制

网络社会的普及使得大学生的生活逐渐转移到网络社会, 目前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的生活基本上是在网络度过的, 如吃饭网上叫外卖, 穿衣网购, 买书网购, 网络读书交友, 网络游戏娱乐等等, 现代化校园的安全技防也都是借助网络平台实现的, 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网络安全工作机制, 有效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网络知识普及和网络安全防范。网络安全工作机制需要保卫部门负责人和高校网络信息管理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网络安全工作小组, 信息管理部门和保卫部门负责人负责安排相关人员具体负责网络安全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制定网络安全工作方案,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范, 从源头预防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另外每日了解网络信息, 对于学生对学校的意见汇总协调有关部门妥善解决。

五、结语

篇4:安全理念及安全文化

(郑州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中国古人对法之思考所遗留下的法典、概念、原则在法制近代化过程中已成历史的陈迹,但中国古人面对生活和人生意义所作的法之思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法律智慧,对现代中国人来说,在文化上仍具有传承和借鉴的意义。”[1]作为法律智慧之一的中国传统法文化之和谐理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客观、全面地分析认识传统法文化的和谐理念,着力于其现代转化,有助于当前我国和谐社会法文化的构建。

近年来,出现不少研究中国传统法文化和谐理念的论著,它们或侧重于分析和谐理念形成的物质、政治与哲学基础,或侧重于探究和谐理念的某个具体体现。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传统法文化之和谐理念的当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法文化之和谐理念

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是追求和谐。和谐理念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在儒、道、法等主要学派思想中均有所体现,儒家法文化中最为突出,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理念,这种理念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及维护我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的生态智慧。它认为,人与自然、人道与天道是融会贯通的,即宇宙真理与人生真理是一致的。中国传统法文化以自然为大,畏天、尊天、敬天、顺天,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和谐状态的基础,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有机联系的整体,认为万物只有处于和谐的关系中,才能各得其所、获得发展并生生不息。

中国传统法文化中一直有“法天立道”的传统。古代立法者将“顺天”作为立法依据,如《春秋繁露·基义》中说:“天出阳,为暖以生之;地出阴,为清以成之。不暖不生,不清不成。然而计其多少之分,则暖暑居百,而清寒居一。德教之与刑罚,犹此也。故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以此配天。”再如《唐律疏议·名例律》认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古代司法更与四季之气相呼应,庆赏迎春夏之阳气,刑罚顺秋冬之阴气,天人因此得以和谐。如汉代实行秋冬行刑制度,董仲舒就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秋冬决狱行刑的理论被以后的统治者所继承,是中国传统法文化对自然的效仿。

“天人合一”不仅蕴含着人与自然的统一,而且蕴含着个体与群体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它统摄着整个中国传统法文化,规定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不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追求个体与群体的和谐、人的感性欲求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和谐,直至追求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2.引礼入法,礼法合治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礼的作用,将其看做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社会和谐有序的根本要求。中国传统法文化引礼入法、礼法合治从周代始至清末,有长达3 000年的历史,以德主刑辅、内儒外法为其最主要特点。西周统治者在继承前代神权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主张,将道德教化同刑罚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早期的礼、刑结合的法制特色。[2]春秋战国至秦是礼治崩溃、法治迅速确立并发展的时代,汉朝中期以后开始礼法合流。汉朝礼法融合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立法以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为指导;二是在司法实践中引经决狱,体现礼所提倡的精神。自汉时起,礼法融合的进程始终没有停止。儒家的精神、法家的制度构成中国传统法的主要特征。[3]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法律进一步儒家化,体现在“八议”及“官当”入律、“准五服以制罪”的产生、“重罪十条”罪名的确立等方面。隋唐时期,为礼法融合的完成时期,最终结出“一准乎礼”的硕果——《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名例律》开宗明义地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从而实现了礼法合一,即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统一。

总而言之,纲常礼教与封建法律的结合,自西周开始历经演化、渗透和融合,至唐朝臻于完善。引礼入法、礼法合治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色。传统法正是因为有了“礼”的精神,因而有着追求和谐的基本价值观念。

3.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无讼是传统中国社会始终都在极力地追求的和谐美好境界。[4]在传统中国社会,诉讼被认为是一种破坏社会和谐秩序的极端方式,即所谓“终凶,讼不可成也。”(《周易·讼卦》)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最有影响的道家、法家、墨家、儒家尽管各有其治国主张,但是在对待诉讼的态度上惊人的一致。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要求人们“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使民不争”,这样的社会自然是无讼的。力主“法治”的法家,同样也将无讼视为社会关系和谐的前提,其目的并不是刑杀,而是为了“定纷止争”、“以刑去刑”。如商鞅说:“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商君书·赏刑》)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也把诉讼看做是对和谐秩序的破坏。儒家代表人物也明确提出了“无讼”的主张。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在孔子这里,“听讼”是实现“无讼”的一种手段,“无讼”才是“听讼”的最终目的。

传统中国人所追求的没有纷争的无讼社会只能是一种理想,在任何社会中,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诉讼的发生也是必然的,清代人崔述在《无闻集·讼论》中说,“自有生民以来莫不有讼也。讼也者,事势所必趋也,人情所断之不能免也。传曰饮食必有讼”,“两争者,必至之势也,圣人者其然,故不责人之争,而但论其曲直”。[5]既然冲突在社会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尽量减少纷争、和平解决纷争以达到无讼的和谐境界呢?对此,传统中国社会诞生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控制手段,即调处息讼。张晋藩先生指出,中国古代“由提倡无讼而发展起来的调处息讼,把国家权力与社会力量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解决民事纠纷的较好的方法,其制度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实施之广泛,在世界古代法制史上是仅有的”。[6]在中国古代,人与人之间的纷争,经常是凭着一种微妙的折中和解艺术而予以平息,坚持个人权利往往被视为对和谐社会的破坏,对簿公堂更是受到诟病的下策。

古代经过调处而平息诉讼被称为“和息”、“和对”,主要有官方调处和民间调处两种方式。早在周代,官府就设有“调人”之职,“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周礼·地宫·调人》);秦汉时期,民间由里正乡官兼调解的职责;明代的“申明亭”,由本里百姓推举正直的里甲老人主持本地有关户婚、田土、斗殴等民事纠纷和轻微刑事案件的调节;清代也强调民间伦理教化,强调调处息讼的重要性,以皇帝之尊为民间乡党的息讼调处大作宣传。官方调处并没有固定的程序规则,一般以正名分、厚风俗的儒家思想为指导,常常寓教化于其中,强调息事宁人而忽视是非曲直。在司法资源稀缺的中国古代社会,当官方调处的结果无法实现时、当人们认为争讼到官府有失颜面时,就把这项工作让给了民间调节。黄宗智先生这样看待民间调解制度:“在以下条件下,这种制度可算是对解决争端的相当有效的办法——诉讼对当事人来说有诸多不便;民间文化和政府均不鼓励人们打官司;更务实的考虑是,由于传统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人们需要与亲戚和邻居保持融洽的关系。调解解决争端可为双方当事人‘挽回面子’,即使对有错的一方也如此。事实上,事后有过错的一方可能需要设宴款待调解人和相关人士,或者花钱为全村提供某种娱乐活动以象征和解已经达成、当事人重回社会之中。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调解协议提供的多是折中的解决办法而并不表明谁是谁非。对全村而言,调解是一种学习,最终使他们重新肯定其共有的道德价值,并增强社区成员的集体凝聚力。”[7]并且,中国古代社会民间发生的争讼主要是田土、户婚等事,这在统治者看来是“细故”、“细事”,对于国家并不具有危险性,故而民间的调处对争讼的解决是普遍得到认可的,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无讼”代表了人与人、人与天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状态,成为古代中国人几千年始终追求的梦想,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的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国传统调解克服了诉讼固有的种种弊端,在古代社会里起着缓和社会矛盾、防止当事人积怨、减轻讼累、降低诉讼成本、节约司法资源以及维护礼治和追求稳定的和谐社会秩序等积极作用。

二、中国传统法文化之和谐理念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法文化绵延数千年,其中的一些具体内容在不断积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淘汰,而贯穿其始终的基本精神则不断向前发展,形成民族法文化传统。“贵和尚中”的和谐理念,是鼓舞我们自尊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力量。我们必须理性地对待具有数千年历史、蕴含和谐理念的中国传统法文化,汲取其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法文化支持。

1.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社会应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和谐相处,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天人合一”蕴含丰富的保护环境的内容,对于纠正我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传统法文化的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作为追求的目标,将人类的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某些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单纯依靠保护是不可能保证自然界的持续发展的。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不可能不进一步改造外部世界,真正的保护应该是改造自然同保护自然相协调。只有把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结合起来,才能使自然界通过再生或新的开发而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良好发展条件。因此,我们应变消极保护为积极应对,改变落后的观念,树立环境保护理念,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建立适合国情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政府还可以根据“污染者自付原则”对企业进行管理和引导,利用政治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公众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大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培育和弘扬生态和谐文化,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与此同时,健全环境立法。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治理离不开法制的保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逐步制定了一些资源和环境利用、保护的法律法规,但不够完善。要加强环境立法,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并且,还要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质量和效率。

2.法德并重,构建和谐

“礼法合治”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之道,这种独具特色的法文化理念,为我们今天法德并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文化支持。

首先,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治国,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坚持法治是中国人民总结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社会建设过程中正、反两方面实践所得出的必然结论。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深厚的人治传统、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尤其具有艰巨性。

其次,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法治的重要性看得比较清楚,而对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即“以德治国”认识得不够,结果法治也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现代法治的种种弊病说明了法律的局限性,法律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穷究一切不正当行为,况且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而法律只能对已存在事实加以规范,天然的具有滞后性;同时,国际社会中大量形式合法实际非法的规避法律行为的存在也使法律的效力大打折扣,这都需要发挥道德的辅助教化作用。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必将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法治的现代化、社会的和谐化。当然,也不能过分夸大道德的社会作用,把道德说成是万能的,而是要给予道德在国家治理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以应有的地位,使“德治”与“法治”并行不悖、并驾齐驱,共同维护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注重调解,追求和谐

“对秩序和稳定的追求永远是法律的内在生命和基本价值之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无讼为价值取向突出体现了它对这一使命和价值的优先考虑和全面追求。”[8]的确,传统无讼法文化中的“调解化息争讼”,对缓和社会矛盾、消除滥讼现象、减少人际交往及社会诸种交易行为的成本、维护社会的基本价值伦理、达成社会的整体和谐,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社会中,诉讼率的上升和程序的日趋复杂使有限的司法资源不堪重负,民众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的成本也在增加。所以,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理性地对传统无讼法文化中契合当代和谐社会之构建的“调解化息争讼”,对其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诠释,使之转化并融入现代法文化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以缓和日益突出的各种社会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调解是当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发生权益纠纷,由调解主持人通过疏通劝导、从中斡旋,促使当事人之间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它是排解纠纷、调整当事人之间关系的重要途径。中国现行的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三种调解制度是与法治精神相适应的,是传统无讼观与移植法律相融合的典范。在法治原则下适用调解,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从而达到息讼的目的,既符合司法原则,又符合中国国情及法官和民众所共有的价值观,有利于获得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是对传统无讼观中合理内核的新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法文化之“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引礼入法、礼法合治与无讼是求、调处息争等和谐理念,有利于我们从更广泛的角度思考如何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降低社会成本,从而达致和谐的社会理想。如今,我们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理应充分发掘传统法文化之和谐理念,使之向现代转化,为现代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资源的支持。

[1] 陈景良.反思法律史研究中的“类型学”方法——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另一种思路[J].法商研究,2004(5):136.

[2] 潘玉明,吕华红.中国传统犯罪特征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6.

[3] 曾宪义,马小红.中国传统法的结构与基本概念辨正——兼论古代礼与法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3(5):56.

[4] 田平安.平息民事冲突促进社会和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0.

[5] 范忠信.中国传统法律的基本精神[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237.

[6]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84.

[7] 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65-71.

篇5:企业文化理念及释义调查问卷

一、核心价值观:

灵魂注入角色,成效彰显价值。

1、“灵魂注入角色”释义:

灵魂:是指生命,比喻起关键和主导作用的核心因素,包括人格、良心、精神、思想、感情等构成的高尚的品格。

角色:是指企业和员工的职责定位。公司的角色定位是为北汽自主品牌汽车提供卓越的核心动力,包括企业使命和社会责任;员工的角色定位是忠实履行本岗位职责,维护公司的利益形象。

2、“成效彰显价值”释义:

成效:指公司及员工所做出的工作成绩和效益。

价值:指公司及员工生存的意义,创造的财富。

3、“灵魂注入角色,成效彰显价值”释义:

以科学的理念、高尚的品格,充满激情地担当起角色赋予的责任、使命;以出色的工作业绩和企业效益,回馈社会,实现个人价值、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提升。

调查内容:

1、您对该理念的修改意见。(请在段后空白处填写)

2、您对该释义的修改及补充。(请在段后空白处填写)

二、企业精神:

诚信、创新、拼搏、奉献

1、“诚信”释义:指诚实守信、忠诚企业、信守承诺、坚定信念。

2、“创新”释义:以科学的态度、创业归零的心态,不断突破自我,挑战可能、实现创新、创造价值。

3、“拼搏”释义:艰苦奋斗、知难而进,挑战极限,永不言败。

4、“奉献”释义:爱岗敬业、全身心的付出,无私奉献。调查内容:

1、您对该理念的修改意见。(请在段后空白处填写)

2、您对该释义的修改及补充。(请在段后空白处填写)

三、企业使命:

A、打造“中国的心脏世界的引擎”

B、中国的心脏世界的引擎

释义:作为北京汽车自主品牌动力总成的专业企业,地处中国的“心脏”——首都北京,并为汽车提供核心动力“心脏”。

 立足北京,为北汽二次创业和自主品牌汽车提供核心动力,为首都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 面向中国,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民族品牌汽车的动力总成产品;

 走向世界,致力打造具有国际一流的汽车引擎,成为国际化企业。

调查内容:

1、请在您认为适合的理念选项后划√,A(),B()。如有其它修改意见,请在段后空白处填写。

2、您对该释义的修改及补充。(请在段后空白处填写)

四、企业愿景:

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动力总成现代化企业。

调查内容:

1、您对该理念的修改意见。(请在段后空白处填写)

2、您对该理念的释义和理解。(请在段后空白处填写)

五、战略目标

培养一流团队、打造一流产品、创建一流企业。

1、“培养一流团队”释义:

持续提升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强;

始终充满活力激情,精神状态好;

注重整体团结协作,工作绩效优。

2、“打造一流产品”释义:

坚持自主创新,以科技打造品质;

吸收先进技术,以专业塑造品牌;

注重持续改进,以创新提升质量。

3、“创建一流企业”释义:

持续优化企业管理,提升竞争能力;

坚持党政工作联动,形成发展合力;

注重企业综合效益,成为行业标杆。

调查内容:

1、您对该理念的修改意见。(请在段后空白处填写)

2、您对该释义的修改及补充。(请在段后空白处填写)

六、企业作风:

A、高标准、严细实、讲协作、敢担当

B、求真务实,言之有信;团结协作,行之必果

1、“高标准”释义:指“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的三高标准。

2、“严细实”释义:“严”,认真履行职责,严谨、负责;“细”,就是用心工作,注重细节;“实”,真抓实干,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3、“讲协作”释义:相互尊重、信任、补台,讲团结,讲协作,形成团队合力。

4、“敢担当”释义:敢于迎接困难、接受挑战并能切实肩负

起责任。

调查内容:

1、请在您认为适合的理念选项后划√,A(),B()。如有其它修改意见,请在段后空白处填写。

2、如选A,请您对该释义进行修改及补充。(请在段后空白处填写)

3、如选B,请您填写对该理念的释义和理解。(请在段后空白处填写)

七、人才理念

事业锤炼人才,人才成就未来

1、“事业锤炼人才”释义:实战锻炼人才,事业成败检验人才,艰苦坏境锤炼真才实学。

2、“人才成就未来”释义:尊重人才,爱护人才,以高素质人才成就企业的未来、成就自己的未来。

调查内容:

1、您对该理念的修改意见。(请在段后空白处填写)

2、您对该释义的修改及补充。(请在段后空白处填写)

八、廉洁文化

勤勉做事,清廉做人

1、“勤勉做事”释义:指勤政,勤奋工作,勤俭节约,勤劳不懈地做事;

2、“清廉做人”释义:指清正廉洁、清清白白地做人。调查内容:

1、您对该理念的修改意见。(请在段后空白处填写)

篇6:安全理念及安全文化

2010 年 02 月 日

今年 月下旬,农业银行正式发布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包括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以及核心价值

观指导下的相关理念。

这是农业银行

万员工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全体员工共同的思想意志和行动纲领,对于全行形成统一的目标激励、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促进

3510 ”

发展战略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

“文

化”

尝试对农业银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进行阐释与解读,以增进广大员工对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内涵的理解,推动全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宣传、教育、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

中国农业银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中国农业银行使命:面向“三农”

服务城乡

回报股东

成就员工

中国农业银行愿景: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

中国农业银行核心价值观:诚信立业

稳健行远

中国农业银行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相关理念

经营理念:

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

管理理念:

细节决定成败,合规创造价值,责任成就事业。

农业银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解读

本报企业文化课题组

使命:面向“三农”

服务城乡

回报股东

成就员工

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对自己的生存意义进行清晰地诠释,明确清晰的使命。在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农

业银行的使命指明了农业银行存在的意义和生存目的,它是农业银行进行所有活动的根本原因和终极责任 的集中反映。农业银行致力为中国“三农”事业贡献力量,为最广大城乡客户提供优质金融产品与服务,为股东创造持续一流的价值回报,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搭建事业发展平台,着力实现与国家、社 会、客户、股东以及员工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和谐相处、繁荣共进。

面向“三农”:

服务“三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业银行的神圣使命。面向“三农”、实施“三 农”蓝海战略,是农业银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是农业银行抢占战略高地、培育竞争优势的强力支撑。致

力于为中国的“三农”事业贡献力量,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我们通过深化“三农”事业部制改革、创新金融产品、探索“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的金融助农方式和模式,将服务“三农”的真

心和真情融入“三农”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惠泽民生大众,建设新农村,推动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服务城乡:

农业银行有覆盖城乡的网点网络优势。

服务城乡是农业银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

统筹兼顾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我们通过实施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双轮驱动战略,建立城市业 务与农村业务协调发展、互补支撑的经营体系,致力于为最广大的城乡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加速流动,为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回报股东:

股东是农业银行发展的坚实后盾。创造价值、回报股东是农业银行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们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实施经营转型,努力提升价值创造能力。致力于维护股东权益,为股东提供一流 的价值回报。

成就员工:

员工是农业银行发展最宝贵的财富、最可依靠的力量,是农业银行之根基。我们坚持发展依靠

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的理念,坚持

“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努力为员工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搭建适宜的发展平台,致力于员工与农业银行的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愿景:

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

愿景是大家期望看到的、愿意为之努力的、并能通过努力可以一步步实现的远景目标。愿景是农业银

行的发展目标,是全体农行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是广大员工愿意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农业银行的愿景

与使命是递进的关系,它除了包括一系列长远目标以外,还蕴含着农行人不懈追求的远大理想和美好图景。

农业银行追求金融一体化的业务格局,卓越持续的经营业绩,国际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控能

力;追求业务协调发展,主要业务稳居市场主流地位,核心经营指标位居国际一流水平;追求员工队伍人 才济济、团结进取、精英辈出、团结和睦,产品品牌传播深远、客户信赖、倍受推崇,企业形象卓然出众、社会认可、受人尊敬。

农业银行的愿景是“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 , 它全面反映了农业银行的经营特性、发

展追求和行业地位,既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也是每一位农行人的奋斗目标。它承载着我们对农业银行未来

发展的美好期望,传达着我们自强不息、追求卓越、永不止步的远大志向。

我们的经营特性是面向“三农”、服务城乡,我们的发展追求是向最广大客户提供一揽子、全方位、完

备的金融服务。在行业地位上,我们不仅要在国内市场居主流银行的地位,还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更

广阔的领域竞争、拼搏,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我们致力于把农业银行建设成为一家实力雄厚、业绩出色、稳健经营、倍受推崇的国际一流金融企业。

核心价值观

:

诚信立业

稳健行远

核心价值观是员工的行为价值导向,是指导员工行为的基本准则和信条。核心价值观起着确立行为取

向、评价标准的作用,它是对如何完成农业银行使命、实现农业银行愿景的行为准则的界定,是农业银行

企业文化的核心。

农业银行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是“诚信立业,稳健行远”

。古语说,人,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对于一个

组织、一家企业也一样。诚信立业是农行人高尚品行的彰显,其传承于农业银行优秀的文化积淀,贯穿农 业银行全部发展历程;诚信立业是农业银行追求合理市场利益的原则、基础和底线,是立行之本,其要求

我们恪守正直、诚信、忠诚的品行和价值准则,坚持依法合规经营、诚实履行服务承诺,严格核算经营成

果,真实披露经营信息;诚以待人、坦诚做事、忠于职责,用真诚的心为人做事,服务客户。

稳健行远是农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稳健即严谨务实、精细管理,能较好地规避和控制风险;

行远意味着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稳健是一种策略和智慧,行远代表着气魄和激情。

“稳健”和“行远”有

着深刻的辩证关系。惟有稳健,才能真正行远;真正的行远者,必然稳健。

稳健行远要求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处理好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 的关系,坚持稳健审慎的经营观念,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风险控制是第一责任的科学发展理念,统筹兼

顾,深化全面风险管理,加强执行力和控制力,夯实发展基础,以稳健经营、合规管理和进取创新精神铺

就科学发展之路,打造农业银行常青基业。

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相关理念

经营理念

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

市场是农业银行服务客户、创造效益的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这就要求我们要强化市 场意识和观念,以市场的需求、变化和趋势来指导业务经营,准确掌握市场信息,牢牢地把握市场需求,敏锐顺应市场的变化,探索新的市场服务方式和盈利模式,不断创新产品,提升市场服务能力,及时调整

经营策略,真正把市场作为全行经营的风向标和指南针。

以客户为中心:

客户是农业银行一切价值创造的来源。我们要创新机制和流程,优化客户管理,树立

“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面向客户、贴近客户、心系客户,机关为基层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全行为客户服务,做到真正贴近客户,想客户之所想 ,急客户之所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提升

客户的服务体验,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优质金融服务。

以效益为目标:

效益是农业银行经营的终极目标,是衡量单位、部门和员工业绩的重要尺度。我们要

树立效益至上的考核导向,平衡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关系,倡导符合风险控制、提升客户价值的科学效 益观,真正做到效益兴行。

管理理念

细节决定成败,合规创造价值,责任成就事业。

细节决定成败: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最能从深层次体现一个企业、一个人的整体、综合素质。

我们要强化精细意识,实施精细化管理,积极关注细节,善于在细节上出彩,在细节中创造价值,在一点

一滴上展现农业银行优良的企业形象和进取的精神风貌。

合规创造价值:

合规是创造价值的基本前提,是企业稳健运行的重要保障。合规本身就是价值创造的

助动力。农业银行全体员工必须坚持依法合规的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努力培育合规文化,自觉遵守和执 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流程,保障农业银行的健康平稳运行。

责任成就事业:

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必然要求。责任心是农业银行正常运作的基本保证,是员工实现自

我价值的必备品质。农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员工。只有每一位员工恪尽职守、履

职尽责,对事业认真负责,对自身行为认真负责,方可最大限度实现农业银行的企业价值,实现员工自身

价值。

服务理念

客户至上,始终如一。贯彻中国农业银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之我见

佳木斯分行

上一篇:初中毕业典礼上说的话下一篇: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