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十集大型纪录片《货币》

2024-04-17

中央电视台十集大型纪录片《货币》(共8篇)

篇1:中央电视台十集大型纪录片《货币》

中 文 名: 中央电视台十集大型纪录片《货币》

发行时间: 2012年11月19日

文字语言: 简体中文

对白语言: 普通话

地区: 大陆

简介:

她是美索布达米亚平原上的泥板,她是黄河远古文明用于交易的贝壳,她是小亚细亚吕底亚王国的黄金,她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古老银行家族的徽章。她是欲望的载体,她是交换的工具,她是我们最熟悉的,却也是最陌生的——她,就是货币。

从46亿年前地球的诞生,到250万年前人类的起源,从5500年前隐藏的最早的货币历史,到250年前工业文明的到来,从67年前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到今日国际货币体系的再重建„„货币从最初的起源、到局部的通行,从站在国际贸易的制高点,到今天成为世界经济浪潮中最棘手和根源性的课题。人们对货币从哪里来,和她又将如何影响世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困惑和期待——货币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债券?是黄金,是钻石?是财富,是国家意志?是梦想,还是其他?——让我们共同穿越历史,带着对货币的渴望和疑问,一起进入货币的世界„„

《货币》是中央电视台特别制作的十集纪录片,将以每集45分钟的容量在黄金时间隆重推出。

《货币》的主创团队将由完成了《大国崛起》(点击观看)、《水问》(点击观看)、《华尔街》(点击观看)等央视重大选题的核心骨干成员组成,金融团队汇聚了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在华尔街等世界金融中心工作生活多年的业内人士。

本片由货币的起源开始,到货币的发展,货币的崛起,货币的灾难和货币的未来,对货币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运行秩序之间的关系进行一次较为全面深入的梳理,以一种开放、通俗、生动的方式来解读货币。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曾这样描述货币:“货币化是市场化深化发展的前提或基础;同时,货币化的发展也是个人自由的前提。”货币既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根本的要素,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她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疑惑。因此,研究和分析货币,既是对财富的探讨,也是对人性的探讨。面对既熟悉又陌生的货币,本片将带领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历史,进入货币的世界„„

内容框架:

一共十集,分别是:

第一集 有价星球

第二集 从哪里来

第三集 黄金命运

第四集 银行历程

第五集 权力之争

第六集 通胀之殇

第七集 三条红线

第八集 汇率之路

第九集 超越国界

第十集 未来多远

第一集 有价星球

国际舞台,汇率之争已经成为各种国际会议的主题;而对于普通民众,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等生僻的词汇开始搅动日常生活——这一切都与“货币”相关。自从货币诞生之后,1

地球上的每一个物件都可以货币化,货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便利和丰富,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失去温暖变得冰冷。那么,货币究竟以何种方式影响了整个地球的转动?她又如何决定我们的未来?

第二集 从哪里来

最初的货币是贸易的工具,中世纪的犹太人发掘货币的资本价值,意大利的城邦帮助货币完成了从货币到资本的跨越。那么,为什么是犹太人?为什么是意大利城邦?货币成为资本需要怎样的土壤?

第三集 黄金命运

黄金本身是一种商品,也是人类使用范围最广、历史最长的货币。它被人们赋予了永恒价值和绝对财富的地位。本集在人类几千年的货币史中,试图寻找以下问题的答案,黄金是如何成为国际货币,又是如何被美元取代的?而回归金本位的争论又是基于怎样的世界货币环境?我们对黄金的探讨,也是对财富的探讨,对人性的探讨。

第四集 银行历程

商业银行如何创造了货币?什么样的制度和环境为商业银行的艰难跳跃提供了土壤?商业银行的诞生与发展又如何进一步促进了货币化与市场化?本集通过商业银行的起源、发展和崛起,探讨现代银行业的信用体系和公司治理结构。

第五集 权力之争

本集通过展示历史上货币发行权归属的演变,使观众明晰中央银行的诞生与发展的脉络,回答观众“钱是从哪来的?”问题。通过展示当今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样貌,引领观众一起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中央银行才是我们需要的?”这一问题。

第六集 通胀之觞

通货膨胀是怎么造成的?通货膨胀的受益者与受害者分别是谁?金属货币时期与纸币时期的通货膨胀有何异同?货币政策如何影响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导致的最终结果如何?本集通过对通货膨胀历史与货币历史的探讨,解读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及通货膨胀对老百姓和社会带来的伤害。

第七集 三条红线

国家的钱如何获得,国家的钱怎么花,国家的钱不够该怎么办?政府筹资的三种手段,税收,发行货币和国债,逐步升级,相互制约。现代政府的税收受到人民的监督,不能无限制征收;发行货币过量会影响通货膨胀;超出国力的国债的发行,会提升债务违约危机的可能性,导致国家信用缺失。三种手段的边界在哪里,本集通过追寻国家的钱的流向来解读现代政府权力的有限性。

第八集 汇率之路

主权国家的货币博弈主要就在于货币之间汇率的较量,而这种较量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息息相关。外汇市场上的任何汇率波动,都深刻影响到个人生活、公司业绩,甚至是国家财富。本集将探讨汇率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之路,讨论汇率与经济和金融的关系,展望汇率带给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第九集 跨越国界

通过梳理世界几大国际货币的出现及发展脉络,探寻国家货币演变为国际货币的条件,从而在全球化视野中为人民币的发展战略提供借鉴意义。

第十集 未来多远

为什么是欧洲?为什么是欧元?欧元区如何形成?又如何面对欧债危机?欧元的未来会怎样?本集通过梳理欧元发展历程的重要节点、重要人物、重要思想,探寻货币未来的格局。

篇2:中央电视台十集大型纪录片《货币》

第八集 创新先锋

事实上,自从智力和资本走到一起,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呈现出几何级数。自从有了公司,人类很多的新知识、新发明、新创意,都有了明确的创造者和拥有者。

据统计,从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被经济学家认为改变了人类生活的160种主要创新中,80%以上都是由公司完成的。

今天,全世界70%的专利和三分之二的研究开发经费出自跨国公司。2006财年,美国政府的研发预算为1320亿美元,而美国公司的研发预算则达到了2000亿美元。

300多年前,英国思想家培根说道:“知识就是力量”。而让知识真正成为力量、让科技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并不是知识或者科技本身,而是面向市场进行创新的公司组织。因为,在创新活动的诸多要素中,制度大于技术。

自由,是科学研究中最需要被尊重的品质,也是创新者不可或缺的环境。给思想自由的天空,才可能站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

万尼瓦尔·布什在1945年发表的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被认为是美国国家科技政策的经典之作。报告要求国家制定政策支持科学事业,同时又强调了在科学研究中保障自由探索精神的必要。

保罗·欧德宁 英特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基本上,硅谷里的公司都只关注未来的发展。没有人会回头看旧的技术或模式。你的下一个产品才是重点,而非上一个。关键是重新发现自我,发掘新的市场、不断地成长。

公司随生随散、分化变形在硅谷逐渐变成惯例,人们通常认为“工作是为了活着”,而硅谷人认为:“活着是为了工作”。在这里,创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失败被视为一种值得彰显的资历,因为那表明你曾经尝试过奋斗。

史蒂夫·布兰克 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教授

在这里,失败并不丢人,反而是荣耀的徽章,你经历的失败越多,人们认为你的经验越丰富。

加斯·塞隆纳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院长

这就是硅谷的魅力之一,因为即使你的企业失败了,只要你已经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对得起你的员工和投资者,你就可以起来,拍去灰尘,开始一次新的尝试。

凭借一个新技术、新想法,就能获得投资开创事业,这在硅谷已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有人评价道:正是风险投资,让硅谷“创造了这个星球上有史以来最大量的合法财富。”

史蒂夫·布兰克 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教授

风险投资者的介入,不是因为他们好心,而是因为他们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贪婪的资本家。事实上,正是创新和贪婪的这种交叉,才使得硅谷迅猛发展。

加斯·塞隆纳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院长

硅谷是一个奇迹,当我们谈论硅谷模式的时候,其实我们真正谈论的是创办新企业的平等制度。

汉斯—皮特·米勒 德国洪堡大学社会学教授

公司往往带着他们的远见和计划闯入一片已经稳定的领域,并且会彻底颠覆这片领域,很多原有的公司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破产。这些新的公司成为市场领导者,这就是毁灭性的创造。但这也是典型的市场经济活力。

吴敬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要鼓励创新,我想诺斯说的最经典的一句话,什么样的一种制度是最能够刺激、鼓励人们的创新呢,就是他创新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取得的回报,这之间越一致,差距越小,越能够鼓励人们创新。

第九集 本土雄心

专制制度下,商人的利益脆弱得就像一件瓷器,随时会被粉碎。中国历朝历代的商业活动不可谓不繁荣,但众多经营有方、富可敌国的商帮,终未能转变为现代意义的公司。因为,在至高无上的君权之下,自由、平等的契约精神和法律保护下的产权制度都是奢谈。

1910年冬天,旅居日本的梁启超冷眼静观时局,写下了《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一文,指出了当时中国公司存在的四大弊病。梁启超认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法治环境。他说:“股份有限公司必在强有力之法治国之下乃能生存,中国则不知法治为何物也。”

第十集 地球无疆

全球公司或许仍将代表公司最好的那一面:提高生产力,并因此而改善各地区、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但它也时时表现出公司最令人忧心的一面:超越了国家的巨型组织更容易远离道德和约束。

哪里成本低,哪里有需求,公司就千方百计去哪里。这是一个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的简单的逻辑。正是这个简单的逻辑,一点点改变了世界的样貌。

大前研一

日本创业者商学院校长

我最先提出了“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这个词是我创造的。20年前我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完全没有预料到,竟然会有这么多国际化的大公司出现。

皮埃尔·道克斯 法国里昂第二大学教授

一个封闭的国家注定是失败的,将会被创造力所打败,创造力产生竞争,使人们总是想竞争、想做得更好。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这样的反思。一个过分受到国家保护的经济,是不能得到持续发展的。

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公司,历史性的机遇都稍纵即逝,它只属于那些引领潮流的开创者。

约翰·奈斯比特 未来学家

全球竞争对消费者是非常有利的,因为来自全世界的生产者都在竞争,看看谁能把产品卖给像你和我这样的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变得更好,价格变得更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就是消费者。

这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时代。要在竞技场上长久保持领先者的席位,惟有创新。创新管理、创新组织模式、创新技术。

今天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经济活动的大舞台,大家都可以登台,扮演着某个角色,台词甚至剧目并不雷同,但没有人能演独角戏。

没有人能够断言,处于矛盾、机会、合作、分歧种种复杂境地中的公司,最终将会走向哪里。但我们知道,历史不会回头。

篇3:中央电视台十集大型纪录片《货币》

下面笔者阐述一下关于《旗帜》片头的相关创意。

一创意核心

“浇铸”篇的视觉亮点是用刚出炉的高温钢水灌入巨型模槽, 火花飞舞, 金流涌动, 最终铸成“镰刀斧头”和“1921-2011”的图形。“1921-2011”的时间刻度, 一块百炼成钢的丰碑。借此表达“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之革命理念, 寓意中国共产党经过九十年风雨历程, 从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 历经险阻, 百折不饶。这丰碑就是旗帜——铭记过去, 昭示未来。

二分镜头稿

高速摄影黑暗中一滴钢水缓缓滴落 (图1) ;z随着钢水滴落溅起层层钢花 (图2) ;

金色的钢花触发了一炉即将倾泻而下的钢水 (图3) ;

沸腾的钢水倾泻而下 (图4) ;

倾泻而下的钢水, 溅起层层金色钢花 (图5) ;

表现钢水在时间刻度1921-2011中柔美的流动状态, 刚中带柔, 柔中带刚, 像一股温暖的液体缓缓流入内心, 情绪升华 (图6) ;

钢水在党徽的局部中缓缓流淌 (图7) ;

特写镜头, 切镜头, 通过钢水的流淌勾勒出党徽的局部结构 (图8) ;

平行剪辑一组钢水流动、钢花四溅的过程, 动静结合, 蓄势待发 (图9) ;

炽热滚烫的钢水伴随着火花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最终铸成党徽 (图10) ;

镜头从铸就的党徽和时间刻度中拉升 (图11) ;

落版镜头 (图12) 。

三拍摄手法

实景拍摄, 追求厚重强烈的画面质感来表现沸腾的钢水浇铸党徽这一符号, 通过钢水的流动、前进、汇集、喷发、升腾等镜头来隐喻我党90年的艰辛发展历程, 高度艺术化地表达九十年来党的意志的胜利!

四音乐音效

重金属声音动效结合交响乐《国际歌》旋律最后乐句“因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旋律变奏发展, 达到视听效果气势恢宏的艺术效果。

五拍摄制作

“浇铸”篇的拍摄实施面临挑战。为了确保预期效果, 2011年1月至4月间, 三次赴鞍钢与其宣传部、浇铸车间研究确立拍摄实施可行性技术方案。终获鞍钢全力支持, 制作了 (22×7×0.35) 立方米的石英砂“党徽”模具, 以两炉8吨1430至1800度钢水现场浇铸实拍。由于高温钢水一旦出炉10分钟之内就会变色、凝固, 所以采用多机位拍摄, 其中有用RED ONE数字高清摄像机升格 (100格/每秒) 、 (索尼HDW-750高清摄录一体机两台) ……4月5日正式实拍。最终决定40多个镜头在4分钟之内要全部拍完, 所以开拍前作了充分的演练及设备调试, 包括景别、机位、数只需换镜头的焦距等参数、摇臂 (11米) 运动轨迹……, 尽一切可能把准备工作做细致。

2011年4月7日清明节假期, 影视科创作团队在与《旗帜》编导团队及鞍钢厂方的精诚合作下, “浇筑”篇拍摄终于挑战成功了——这次高温拍摄对我们技术团队的人员和设备来说都是经历一次艰巨的考验。

下面就《旗帜》片头的剪辑、特效合成、三维制作等方面作一下介绍。在《旗帜》的片头剪辑过程先后做过两个大的风格的调整, 开始我们认为, 本次拍摄素材相对感觉比较厚重, 而且切题, 并且表现手法也比较独特, 剪辑上应该以总体由缓到快的节奏突出表现每个镜头的张力与内在的气质, 不让过多的激烈的浇铸镜头来干扰观众的内心体会。但是, 后来发现, 经历过创作的人普遍认可, 但是, 其他人认为高潮不够突出, 我们总结了经验, 认为是因为我们亲身去创作、去拍摄, 对于镜头的体会比较深刻, 而其他观众在如此短的45秒里是无法完全体会到的, 所以, 我们对剪辑结构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 采用了高潮逐渐加快节奏, 并且加入了比较激烈的镜头, 在高潮上烘托我党的辉煌成就, 让高潮更加明确, 力度释放更加彻底, 镜头表现由含蓄变为明确, 后经过特效制作得到现在的成片。

特效制作方面, 本片主要有两个非常困难的镜头。其中之一如图13, 这是本镜头的最终希望达到的效果。图14是本镜头的原始素材。

采用这个镜头是因为, 本镜头非常重要, 它是全片第一次看见铁水在模型中流淌, 但是前面几个镜头是全片的起镜, 主要是表现铁水喷溅起的钢花, 寓意星星之火, 但是, 限于拍摄时的技术困难, 我们在本镜头的开始无法得到开始的喷溅效果, 这样的话, 本片在此处就显得节奏中断, 不连贯了。所以我们决定用后期制作的方法补全这个遗憾, 图15至图20是制作图示, 其中, 图15是三维原始素材, 加入动态模糊后如图16所示, 效果调整 (校色、加光...) 后见图17, 得到地面的反光区域见图18, RED原素材重新调光得到亮背景, 如图19, 制作的地面反光见图20, 最终得到图14的效果。

另外一个, 也是最为困难的一个镜头就是篇尾落版, 见图21。

如果和同帧数的原始素材 (图22) 比对, 就应该能看出困难的所在。

由于原先的创意片名要始终出现在地面上, 所以考虑跟踪问题, 地面上有若干跟踪点。第一步就是要进行三维跟踪, 三维跟踪得到机位如图23所示。

再有就是擦除跟踪点, 得到干净的背景, 干净的背景素材如图24。

但是, 由于设备问题, 准备时间过长, 导致铁水温度下降, 最后几个字没有完成, 所以后期利用三维跟踪的相机数据将后期制作的数字加上以补全, 补全年代数字见图25。

下一个问题是由于拍摄调臂无法达到更高的高度, 所以, 导致构图紧张, 片名空间太小, 需要重新构图, 经过修补的更广的构图见图26。

由于画面并非纯黑色, 所以不能简单地缩放来完成。我们是利用的画面的其他部分拼合而成的。之后加入三维落版片名 (图27) 。

在片头的制作中更是精心设计, 运用三维特效手段, 使得拍摄画面更加丰富完美, 表现力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渲染。

比如片头素材中有一段钢水注入“2011”模块的镜头, 由于种种原因, 现场没有拍到“2011”这几个字浇注成型的明显变化过程, 因此需要运用计算机三维技术, 模拟出这个变化场景, 见图28。

首先我们将拍摄画面输入到跟踪系统中, 将现场摄像机的运动轨迹捕捉下来, 形成摄像机数据文件。然后, 在三维系统中搭建出拍摄现场“2011”的模块模型, 然后将摄像机数据文件导入进来, 这样就完成了计算机对拍摄现场的模拟再现。接下来, 我们运用三维动画技术, 做出“2011”的字模型, 并模拟出其动态形成过程, 然后为“2011”模型加上钢水的材质效果, 经过渲染, 后期合成, 将计算机生成的动画画面, 和拍摄画面合成在一起, 这样就真实地模拟出“2011”的浇注成型过程。

片头中还有一处是钢水注入党徽模块的一瞬间, 为了烘托气氛, 加强效果, 决定用三维手段模拟出钢花四溅的动态效果 (图29) 。

首先我们在三维系统中模拟出拍摄现场的党徽模块模型, 然后运用三维动力学系统, 产生出无数粒子, 这些粒子被发射出来, 和模块模型发生碰撞, 溅落, 然后消失, 模拟出真实的钢花效果。我们为每个粒子编写了动态表达式, 使其形态大小不同, 动势各异, 这样动画效果更加丰富和真实。最后为粒子附上相应的材质效果, 经过渲染, 生成计算机模拟的动画画面。在后期合成中, 将模拟画面和拍摄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烘托气氛, 使钢水奔涌的镜头更加富有感染力, 更加完美。

摘要:本文介绍了为纪念建党90周年制作的十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的总片头创意的核心、分镜头稿、拍摄实施及剪辑、特效合成、三维制作的过程。

篇4:中央电视台十集大型纪录片《货币》

大规模的实地拍摄、逼真的三维制作、画龙点睛的情景再现,以及权威的当事者及专家采访,共同打造了《钢铁记忆》的“钢铁”品质。栏目组兵分五路,赴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浙江、上海、湖北、福建、四川等地进行外景拍摄和采访,共涉及上述省、市的几十个城市和乡村、十余处战场遗址、数十位采访对象;三八大盖、驳壳枪、掷弹筒、迫击炮乃至大刀,这些抗日战争中极具标志性和典型意义的武器,都在纪录片中得以清晰展现,结合最先进的三维技术,将每集中的核心武器立体呈现于观众面前,真正揭开这些钢铁杀器的神秘面纱。

南口战役重机枪手贾善明、南京保卫战参战者蔡梦霞、中国远征军老坦克兵冯宗尧、中山舰舰长萨师俊的后人萨本叶、抗日名将赵登禹之孙赵瑞明、29军军长宋哲元的外甥女李惠兰等抗战老战士和英雄之后,在节目中讲述了不为人知的抗战真实细节;国防大学教授张召忠、房兵、李莉;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杜文龙;空军专家宋心之、傅前哨、王明亮、王明志;《世界军事》总编辑陈虎等军事专家,联手萨苏、陈悦、余戈等十余位历史学者,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宗远、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郭必强、四川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江西省德兴市综合档案馆副馆长黄鹤等专家,在节目中通过权威的研究成果和真实的历史证据,展现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和智慧。

篇5:【原创】华尔街十集纪录片观后感

1.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金融市场也不除外:贪婪和恐惧;创造和毁灭。

2.资本市场的核心作用就是高效融资和分担风险。

3.我国的金融市场和世界顶尖的资本市场还有太大差距,特别是体现在创新上。在创新方面我们需要如何努力?不需要复杂的产品,只需要创新的思维!

4.原来在资本市场里也有一种程序可以持续的成功。是奇迹还是暂时的?

5.投行才是这个市场的核心。是联系上市公司和投资资金的纽带。

6.全球的视野,全球的资本,A股市场迟早也要融入其中,学习全球化的思维和成熟的资本市场对于研判A股未来发展有利。

名人名言

马克思:金融市场是豺狼,但是没有金融市场就没有美国的铁路。

华尔街第二集观后感刘波

1.小的丝线承受力有限,但是汇集到一起后,可以承受力变得很强。资本是如此,人也一样。

2.有自由,才有创新。

3.政治和经济始终是两兄弟,政治上是霸主,金融上也一定是霸主。

4.信任造就了金融市场。People trust each other,it is amazing.事件:

1.英荷战争让英国伦敦取代了荷兰阿姆斯特丹。

2.罗斯柴尔家族在19世纪统治统治了整个金融市场,并且开始了国际化。

华尔街第三集观后感刘波

1.自由和管制的争论创造了美国两大党派。

名人名言:

汉米尔顿: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政府里面都是天使,那就不需要宪法了。

事件:

1790年8月,旋转门方案通过,美国政治与金融分道扬镳,独立发展。

1913年美联储设立,政府力量代替了不稳定的“个人魅力”.问题:

1.旋转门方案到底如何来理解?

旧钱换新钱,国债用新钱才能买,华尔街把国债证券化,推动国债需求的上升?造成国债价格上升?来推动国债新发行的动力?同时成功回收了旧钱和旧债,市场上只流通着新钱和新债?是这样理解吗?

2.自由是创新的前提,过度的自由是不稳定的?

所以需要对其管制?自由多一点,还是管制多一点?

3.汉米尔顿为何要决斗?为什么不开枪?

华尔街第四集观后感刘波

1.任何行业都是经历几个阶段:

A.启蒙期

B.竞争期

C.整合期

D.垄断期

2.金融市场上,吃螃蟹的人是获得暴利的人,而最后受损失的人就是被严重洗脑的人

3.股票市场上,永远不会缺乏投资主体,每一次经济周期中的上升阶段就是由它们来带动。

4.一次金融创新的意义有多大?南北战争会告诉您!

数据:

40%的金融资产在华尔街

华尔街第五集观后感刘波

1.资本市场需要创新,需要有人来冒风险。

2.风险投资可以将创新实现,让好的效应进一步放大。

3.国内政策阻碍创新滋生,发展。

事件:

1.爱迪生发明,每天的支出在800美元,而该支出相当于中产阶级半年的收入,而资本市场让该项昂贵的发明得以实现。

2.哥伦布新大陆的成功,不能只归功于他一个人,而女王做出的风险投资做出了巨大的支持。数据:

1.在纳斯达克上市,只需要12个的存活期即可。

2.硅谷创业失败率达到30~40%,存活10年以上的企业只有10%。(目前国内创业失败率达到70%以上。)

名人名言:

吴敬琏:管紧了一个不敢投;管松了,舞弊、贪污、利益输送。

“我们是市场的学生,要一直研究市场”

“目前A股市场只是支持资本交易,而我们要把A股打造成资本形成,延伸到企业形成,延伸到创业。”

华尔街第六集观后感刘波

1.金融文盲投资亏损的几率更大,而金融专业人士赢面要大些。

2.牛熊市的来历来于,两种动物的攻击方式,牛是低着头向上攻击,而熊市站起来用掌向下

攻击。

3.股市中的获利永远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之上。考虑自己的成长的同时,也要考虑市场中其他的投资者的缺点,否则不能成功。

4.“卖空”挤出水分,是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部分,价格回归.5.美国70%的家庭投资金融市场,而这其中90%以上交给了基金打理.6.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的灾难都只是点滴波澜,因为人们都是向好的,每个人都想成功,都或多或少的想为人类做点事.名人和名言:

1.“看看四周,看不出谁要倒霉,那么很有可能就是你了!”

2.查尔斯·道开创了以时间和价格为指标的图形指数。

3.经济学大师凯恩斯也参与股票投资,而且研究出了“你看好的股票并不一定会涨,只有大多数人看好的股票才会涨”的“跟风”理论。

4.格雷厄姆:价值投资的研究人,理念是“选择被低估了的股票”。

5.巴菲特的成功:①专业的方法和知识

②理性的投资规律

③其他众多投资者的非专业和非理性

6.查诺斯:“卖空”大师,理念是“在别人都看好的时候,选择反向做”核心理念还是没搞非常清楚.7.罗杰斯:最伟大的趋势投资者之一

建议:①投资需谨慎

②需要不断学习

③研究自己最最熟悉的部分,这样才会有重大的机遇出现.问题:

1.“跟风”和反向"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应该如何去平衡?

2.美国基金也成长中:个人投资者大幅减少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3.从短期来看,金融市场上,任何的获利都是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之上;而从长期来看,股市的上涨是对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一个反应,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从长期来说,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获利,但是获利是绝对收益,而在相对收益上相对于GDP,相对于CPI也好,获得相对收益的人仍然是那部分少数人.华尔街第七集观后感刘波

1.早期的华尔街同样也经历了“谎言”和“内幕交易”的时代。

2.股市影响公众利益的大小决定着政府介入的力度。

3.美国金融监督除开政府之外还有媒体和中介机构(专业律师)。

4.每一次动荡之后总是会有法案产生。

名人和名言:

1.布兰代斯:“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灯光是最好的警察。”

2.丹尼尔·德鲁发明了“掺水股”。

3.麦道夫把电子报价系统引入股票交易,是纳斯达克的创始人之一。

数据:

1.纽约1000万人口大约有10%从事金融及其相关行业。

问题:

1.中国媒体有去揭露金融市场丑闻的动力吗?为什么?

显然没有,媒体府由政府控制,没有自主权,而且利益大小并不是由“业绩”决定,而仅仅靠关系和资历决定。

2.我国金融业律师有公共诉讼吗?程序和费用是如何的?目前健康发展的难点在哪里?

3.如何从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找到其不合理的地方?意思是如何深入的去看财务报表?

华尔街第八集观后感刘波

1.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并生而行。

2.再次回温了一次次贷危机的因果。

3.复杂的创新,让人们忘记风险的根本,设计者与骗子没有本质区别。

历史和数据:

1.营销创新,创造出“缝纫机租购模式”,也创造出了信贷消费。

2.信贷消费在1929年美国大萧条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和普及。从此,美国的主流消费观由现金消费转为信贷消费。

3.2006年美国人均拥有5张信用卡,每人平均负债7000美元。全国信贷总额已达2.4万亿美元。而GDP中的70%由国民消费创造。

问题:

1.“宽客”到底需要如何去理解?

华尔街第九集观后感刘波

1.人们从来没有学会哪些本该学会的东西

名人和名言:

1.罗斯福:“最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

问题:

1.罗斯福新政中的“四大自由”是什么?

2.1775年的独立战争是因税收而起?

3.凯恩斯主义在1929年救了美国,而2008年的凯恩斯主义还能救美国吗?

日本惯用凯恩斯主义,但是每次救赎之后却埋下了新的风险,直至当今日本经济已经陷入死局。

我国也是由于政治原因,经济从来就不可能自由发展,引入的理所当然就十分受用的凯恩斯主义,但是目前的“投资、消费”不平衡,“国与民争利”等社会问题也在逐步积累,似乎上帝并没有给人类十全十美的办法,人类总是碰到什么就学什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

华尔街第十集观后感刘波

名人和名言:

1.吴敬琏:“学习的非技术,而是要学习文化和制度”

2.“控制货币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控制货币的发行与分配,就可以控制财富、资源和全人类”。事件:

1.牛顿促进了“金本位”制→国际货币开始确立

2.李鸿章设立了招商局发布了我国第一只股票“华商”

3.1883~1884年,我国发生了第一次金融危机,股票普遍下跌70~80%。

4.一战过后,英镑贬值了60%,英国从一个借钱给他国的富裕国家,变成了负债最多的穷国。

5.布雷顿会议确定美国地位,确定了美元的主导地位。

问题和思考:

1.超主权货币为什么不能在目前推出?

欧元视乎就是个先期实验品,但是这个实验最后的结果似乎令人很悲观,似乎这个融合经济、政治、种族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大融合很难达到平衡。特别是让富裕的国家去“救济”贫穷的国家似乎最难让那些富裕的国家接受。超主权货币在目前来说就是个梦想,人类没有实现大统一的前提下,货币很难统一。除非有全球性的大危机出现,比如2012,可能人类才会反思,才会包容。

篇6:中央电视台十集大型纪录片《货币》

【关键词】纪录片《货币》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

教师将安排纪录片播放的形式引进高中政治教学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特别是在高一政治教学的《经济生活》阶段,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安排播放记录片,能够拉近学生与经济生活的距离,更好的阐明教材思想。笔者认为,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播放合适的纪录片来作为教育资源的运用。结合工作实际,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特点,不断推陈出新。

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毕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在学习上不能够适应九门科目同时进行的节奏,明显出现对政治课不重视的情况。而高中政治课的理论性较强,教学深度是逐步由浅入深,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的时候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没有结合相关实际生活真实案例,课堂教学容易出现枯燥、沉闷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会出现集体性对政治课失去兴趣,甚至厌学的情绪。所以采取在教学上运用新的教学技术,播放适当的纪录片,就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与现实的生活结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学习效率提高,事半功倍。

纪录片的创作以呈现现实的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纪录片不能等同与电影,它更多的是以展示生活的真实性为表现特色。纪录片有它的特点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带领学生进入观看——思考——教学相结合的空间。首先,纪录片的专业性能够让学生信服。由于拍摄者是从专业角度来讲解某一方面的故事或者事件,当然是非常专业的。所以记录片是真实的引导学生思考。其次,纪录片的直观性能够让学生学会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有条理的分析。纪录片所反映的故事或者事件,不仅有专业的文字表述,更是配有真实的画面,显得非常直观。再次,记录片的深刻性能够引发学生对课本的知识点进行自我的再次学习,特别是在学习中的小组讨论有重要意义。真实的故事通过直观的反映,让人们在欣赏中,得到思考得到进步。正是由于纪录片的这些特点,也赋予了纪录片教育的功能。

高中政治的教学,目前来看,老师的讲授是主要的方法,但是单纯的依靠教师讲授过于单调,教与学的效果不理想,容易导致学生的吸收和理解能力降低。引入纪录片的播放进课堂,能够拉近教师讲授教材与学生理解教材的距离,能够做到使课堂教学生动具体,由于纪录片的这些教育功能,把合适的纪录片作为教育资源,是教师一个好的选择。

高一的政治课,就是介绍“经济常识”,在教学中,让学生集中观看了纪录片“货币”,这种教学手段的改变,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纪录片《货币》是中央电视台特别制作的十集纪录片,将以每集45分钟的容量在黄金时间隆重推出。纪录片《货币》的主创团队包括具备专业金融知识的业内人士,他们汇聚了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在华尔街等世界金融中心工作生活多年的业内人士。

纪录片《货币》以一种开放、通俗、生动的方式来解读货币,纪录片《货币》由货币的起源开始,到货币的发展,货币的崛起,货币的灾难和货币的未来,对货币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运行秩序之间的关系进行一次较为全面深入的梳理,以一种开放、通俗、生动的方式来解读货币。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曾这样描述货币:“货币化是市场化深化发展的前提或基础;同时,货币化的发展也是个人自由的前提。”货币既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根本的要素,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她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疑惑。因此,研究和分析货币,既是对财富的探讨,也是对人性的探讨。面对既熟悉又陌生的货币,本片将带领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历史,进入货币的世界。

纪录片《货币》是一部金融类的纪录片,共分为十集,第一集有价星球,讲述货币究竟以何种方式影响了整个地球的转动,货币让人类的生活更加方便和丰富,同时也让人类的生活变得寒冷和冷酷。纪录片开篇以南非某个小村落,村民组成舞蹈队通过向游客展示舞蹈获取报酬为引入,向同学们抛出一个观点,原本自娱自乐的舞蹈为什么能够变成供养家庭的来源,从而引出货币的神奇作用,它与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很好的结合。在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中,教材正是通过展示什么是商品、什么的一般等价物、什么是货币,向学生传授货币及货币的独特的作用。记录片《货币》向师生展示了美妙的音乐、激情的舞蹈、独特的异域风情,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做到的,生动而又真实的故事情节把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对教材问题的自主思考。

纪录片的语言是专业且浅显易懂的,作为政治课的教师要学习语言在教学中的转换和运用。在纪录片《货币》中,所采用的经济学概念是专业的,例如:汇率、货币的本质、价格、通货膨胀、股票等。这些正是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的教学重点难点。这些概念是晦涩并且不易理解的,对于刚刚进入高中政治课学习的学生来说这些是完全不同于初中政治课的内容的,跨度大、学习深度大。所以要结合纪录片的播放,让学生学会在真实的生活中理解和掌握专业名词,即课堂知识的重难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的改良,可以提高学生的从生活中找知识点的能力,提升学习效率。

在纪录片向学生展示通货膨胀的危害的时候,用镜头对准了当今世界的津巴布韦的真实生活情况,津巴布韦政府发行的津元是目前世界上发行最大面额的纸币,100万亿津元只相当10美元的购买能力。十年前,100万亿津元可以购买十栋豪华别墅,而现在只是购买三个鸡蛋的购买力度。这样真实而又生动形象的事例能够像学生完整的展示经济生活中的通货膨胀的危害,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知识点,进而引发学生更好的探寻通货膨胀的其他相关知识点。这样的事例很多,纪录片能够帮助教师将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最新、最真实的事例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教学。

央视纪录片《货币》是一部优秀的经济学专业纪录片,作为新时期的高中政治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恰当合理的运用它,将简单的传授性教学积极地变成互动性教学,能够为课堂增添色彩,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乐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资料】

[1]纪录片《货币》 总导演:李成才 2012年11月

[2]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经济生活》 2008年人教版

篇7: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孔子》开机

由中央电视台、山东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摄制的八集大型纪录片《孔子》,由国内版六集和国际版两集构成,拟于2015年播出国际版,2016年播出国内版。这将是第一部对国内外观众播出的关于孔子的纪录片。

在开机仪式上,科教频道总监金越发表致辞说,时值当下,孔子做为中华文明最具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热议话题。因此做为国家媒体的中央电视台,全力打造一部多方位、立体呈现孔子生平极其丰厚思想遗产的纪录片,是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文化担当。这部纪录片将以开放性的当代视野,创新性的电视影像风格,讲述鲜活的故事,解读深邃的思想,站在历史与今天,中国与世界的高度,去发现孔子由凡而圣的生命历程及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据纪录片《孔子》总导演闫东介绍,从2013年的下半年,他和他的团队开始了实现创作拍摄《孔子》这个梦想的艰难旅程,从立项、建组、撰稿、组织学术研讨会、前期采访等,克服了重重困难,力争打造出一部能够让国内外观众长久记忆的经典作品。

篇8:6集大型系列纪录片《西藏》将播

《西藏》分为“神圣疆土”、“盛世新生”、“活佛转世”三大主题,每个主题制作两集,共六集。该系列纪录片系统、清晰、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地区民主改革的历史意义”以及“藏传佛教活佛转世”,这三个广受关注、但同时又普遍了解不深、甚至遭到误解和歪曲的主题。这也是国内媒体第一次对这三大主题进行集中专题报道。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和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全力支持下,项目组获得了分别于1934年拍摄的《黄专使入藏》和拍摄于1942年,表现十四世达赖经国民政府认定、坐床全程的《西藏巡礼》;11月19日22:38 CCTV一套播出美国中央情报局拍摄的《潜入西藏》;以及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十四世达赖和十世班禅大师赴北京觐见毛泽东主席、参加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十四世达赖叛逃经过、西藏平叛等珍贵的影像素材。这些胶片最早时间可以追溯到80年以前,其中90%都将是首次在电视屏幕上的呈现。

而除了大量的历史发生地讲述之外,项目组还首次尝试场景预设,通过实景剪接、实物剪接,巧妙结合了实景拍摄和特效两方面,力求做到棚内棚外的无缝式衔接,并多处应用了虚拟植入技术,三维特效技术,搭建时空走廊,并利用独具西藏特色的唐卡、壁画等作品的展现形态,使庞大深奥的历史,在节目中变得通俗易懂,让史料、文物活起来。

上一篇:2023年北京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下一篇:如何防治婴幼儿眼屎多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