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习惯培养教案

2024-04-17

体育锻炼习惯培养教案(共8篇)

篇1:体育锻炼习惯培养教案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

摘 要:

关键词:体育习惯 培养

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古今中外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早期的培养对人一生发展至关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志和技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锻炼习惯,一般是指通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能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好奇心和上进心强等特点,通过多年来体育教学的实践,就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谈几点初浅的体会。

1.从小做起,抓好开端。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习惯从小培养,比较容易获得成功。根据习惯形成的后天性和习惯定型的稳固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最好从小学低年级抓起。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过程看,开端是关键。在培养良好习惯之初,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励学生朝着一定的目标奋斗。开始做起来也许比较勉强,但只要持之以恒,时间长了就能逐渐适应形成习惯。

2.明白事理,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科学锻炼的方法,激起学生参加锻炼的动机。同时,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充分利用教材教法,适动内容及组织形式的新颖性和情趣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借助体育运动特有的魅力,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运动才能,从而保持对体育锻炼的稳定兴趣。锻炼态度端正,参加锻炼兴趣浓,必然促进锻炼习惯的`形成,有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锻炼效果就会不断提高。

3.循序渐进,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要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把握锻炼习惯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由易到难,从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培养和训练,这样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就能为学生打下体育锻炼的良好基础。

4.严格要求,反复训练

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要靠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严格的要求,努力的实践。就是在学生了解必要的道理,提高认识的同时,必须引导和督促他们自觉地去实践,达到锻炼习惯的养成。例如:为使学生养成做准备活动的习惯,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生理变化和心理的特点,认识到在每次锻炼开始,都必须由静到动的规律,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等知识。并根据体育锻炼的内容需要,认真地做好相关的准备活动。逐渐使他们认识到准备活动转化为从事身体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加强体育常规教学,严格地规定练习内容,运动科学的练习方法,还要长期的严格要求,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5.顺应心情,扶正诱导。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创设种种良好的锻炼情境,诱导和启发学生自觉去锻炼。在锻炼中即使发现个别学生没有按要求去做,也要因势利导,不能简单粗暴地禁止其活动。例如:“前滚翻”教学中,个别学生觉得自己会做,就练起自己喜爱的动作,此时教师不应斥责这些学生,或禁止其活动。而应心平气和地讲清道理,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融洽了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认识到遵循动作的规律和动作的规范来学习动作,并养成按动作规范来练习的习惯。

6.树立榜样,正确评价

少年儿童活泼可爱,喜欢模仿,我们在培养学生锻炼习惯过程中,应该采取先树榜样,再启发学生的方法,引导他们不断产生自我教育要求。体育教师则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影响者,要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应该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标准的示范和良好的行为,来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还可向学生讲述杰出人物的体育锻炼事迹,组织学生交流锻炼的经验等,启发学生,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在学生锻炼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进步作出正确的评价。适当地加以肯定和鼓励,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7 。体育教师,主导作用

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8.促使学生,形成自律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当然,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要求,容易接受,不易坚持。要养成锻炼习惯,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磨练。为此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不断地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意志进行持之以恒的实践。当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初步形成后,要根据他们的实践,不断地提出新要求,使其逐步得到巩固。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其他习惯的养成,如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具有积极的影响。是进行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仅能使个人身心得到发展,终身受益,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

 

篇2:体育锻炼习惯培养教案

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作 者:张瑞文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窝洛沽镇孟二庄小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3)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3:体育锻炼习惯培养教案

一、问题的提出

2005年, 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进行了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学生的体质状况在逐年下降。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 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十年下降, 而耐力素质则连续二十年下降。

二、现状分析

1. 学生生活方式由“动”到“静”。

曾几何时, 跳皮筋、跳房子、跨步等传统游戏已经不为现在的孩子所知,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脑与网络游戏, 游戏内容由“动”转到“静”。

2. 学生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

我们对六年级学生就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 学生放学平均每天体育锻炼不够半小时, 60%的学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是祖国的未来, 但温室里的“花朵”怎能经得起风雨, 又怎么能报效祖国呢?

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1. 培养孩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体育锻炼也是如此。孩子对体育锻炼毫无兴趣, 在家长的强制下被动参与是不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的。因此, 家长应努力培养孩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现提出以下方法供家长参考。

(1) 引导孩子观看体育节目, 如球赛、田径、体操等项目的比赛录像等, 使孩子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 产生体验欲望。

(2) 家长以身作则, 亲自带领孩子去参加体育锻炼, 逐步培养孩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3) 通过讲故事, 讲道理, 使孩子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与作用, 激发孩子对体育的兴趣。

2. 引导孩子科学地锻炼身体。

体育锻炼的实质就是通过机体的活动促进某些器官、肌肉的发育, 促进身体健康, 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锻炼必须注重科学锻炼, 否则会事倍功半。

(1) 体育锻炼要循序渐进。

初次参加体育锻炼的孩子, 一定要做到运动量由小到大, 运动强度也由小到大, 技术难度由易到难。随着锻炼时间的延续, 可逐步地增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以及运动项目的难度。

(2) 体育锻炼要坚持全面。

少年儿童体育锻炼的内容应丰富多彩, 跑步、跳远、投掷、球类、体操、武术等都可作为锻炼的内容。在一个单位锻炼时间里要避免单一重复的运动。在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的锻炼中就更应该经常变换锻炼的项目。

(3) 体育锻炼要持之以恒。

俗话说:“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体育锻炼的健身效果不是一次两次、一天两天就能得到的, 要经过长时间的坚持锻炼, 才能收到实效。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练不出好身体的。

四、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1. 以大课间活动为载体, 开展群体活动,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大课间活动是贯彻健康第一, 落实全民健身的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的载体。我校的排球大课间活动把体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 采用乐曲指挥法, 实现号令音乐化: (1) 广播操; (2) 排球操; (3) 自抛、自垫球; (4) 各年级不同层次的基本功练习; (5) 学生自由发挥, 张扬个性, 各显其才; (6) 排球放松操; (7) 随着音乐有序地进入教室。整个大课间活动科学有序, 充满生机和活力。

2. 加强环境建设, 创设体育氛围, 进一步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篇4: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識,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青年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篇5: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与培养

毛泽东曾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在很早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至理名言。可见,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而强健的体魄则来源于体育锻炼。总之,体育锻炼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我们往往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其它一些事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另外,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又使我们不得不长时间不能活动,所以,我们更需要体育锻炼来强健我们的身体。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关键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大学生身体锻炼能力,是指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加以创新,培养成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一、终身体育的概念与主要特征

1.社会性。人是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的统一体。人之所以要开展终身体育活动,也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反映。社会的前进是对人的要求化为个体的需求,个人的需求也会逐渐转化为社会的需求。正是这种转换关系使体育活动必须具有社会社。

2.发展性。体育就是人们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一个过程。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虽然收获的大小因人而异,但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总能得到丰厚的回报,终身体育可以促进全面发展,在吸收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人的身体潜力、精神潜力不断被开发。

二、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从人出生到死亡之前都要参加体育运动,即将参加体育运动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当代体育的发展方向。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的基本国情,高校体育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努力开发大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的挑战。高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大学体育教育,使学生走入社会后能继续坚持体育锻炼,使人健康生活、工作并能长寿。学校体育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是,不仅看学生在校期间身体素质提高多少,而且要看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后是否具备了体育意识和健身意识,是否养成自我独立锻炼的习惯。因此,高校体育要把握体育的本质,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终身健康。我们担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为此,切实抓好“终身体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校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1.终身体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点。高校体育教育的重点是以普及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培养学生爱好运动的“终身体育”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为基本目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有了明确的任务,就要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意义,同时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体育锻炼,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会使学生逐步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2.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链条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高校体育是中、小学体育延续,在“终身体育”的长链中,有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终身体育”中最重要的一环。高校体育担负着传授给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意识,使学生养成科学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任务。

3.强调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是体育教育成果的一个主要标志。兴趣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的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是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它们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从体育兴趣入手,深入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应趣味化,使学生在有趣的体育活动中增强体质,增养个性,感受到体育课的无限兴趣,从而表现出积极的意识倾向,爱好体育活动。

4.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针对大学生现实体育锻炼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育培养。

(1)加强体育理论教育。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加强体育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战术和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让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将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体育观念。

(2)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对高校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要把激发与培养上体育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强调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思想落到实处。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环境等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以各种方式调动、鼓励、保护、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体会到体育活动的无穷乐趣,从而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3)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条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的前提,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教材内容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及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校期间,可自由选择不同的学习项目上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高校主管部门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活动场所,多开辟场地,不断增添体育器材,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与条件,为深化体育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四、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校体育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只重视基本教育和基本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无论从教学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意识,还是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培养学生体育能力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又缺乏培养的方法和具体措施,致使学生体育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体育能力的培养:

1.让学生了解必要的运动卫生保健知识,使学生学会自我卫生保健。提高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能力,是提高其体育能力的首要条件。

2.增强脑力活动能力。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积极调动、挖掘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创造的能力,开发体育潜能,是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主要条件。

3.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是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的重要条件。

4.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愉悦的情感,有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体育运动。这是培养体育能力的重要心理条件。

5.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人的健康,更是增强体育能力的基础条件。

五、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笔者结合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能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一)终身体育的有关概念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各种教育的总和。终身体育锻炼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贯彻一生的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活动的过程。终身体育锻炼者是指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必须坚持不懈的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人。终身体育教育是贯彻人的一生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它是自发自主的教育,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教师、没有体育课作业的条件下进行的,人们根据各自的主观条件自主进行体育锻炼。

(二)终身体育的主要范围 终身体育的主要范围包括:第一,长期不懈地坚持体育锻炼。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有1小时的锻炼时间;学生毕业后,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每次30分钟。锻炼者能积极地、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第二,体育兴趣浓厚并稳固持久。在校期间,学生表现出对体育有极大的热情和毅力;走上工作岗位,表现出对一个以上体育项目感兴趣,并长期坚持锻炼。第三,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在学校通过体育教学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身体锻炼的原则和方法;走向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接受闲暇体育教育、竞技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第四,参加体育活动时总体感觉好,并伴随快乐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教学产生快乐体育的情感体验;进入社会,在身体活动中消除忧郁、烦闷等不良心境,产生愉悦、爽快的情绪感受。第五,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校内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离开学校能够继续经常从事有益的体育活动,将体育看成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学校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最有利场所。学生走向社会,能否继续经常地从事体育锻炼,最根本取决于自身的终身体育意识,而一个人的体育意识的程度取决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中学或大学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它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

要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体育意识,体育宣传工作是培养学生自觉地参加各种课内外体育活动,实现家庭、社会参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站、多媒体等宣传阵地,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定期举办体育知识讲座,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学校举行运动会等活动时,可特邀家长和企业、单位共同参与竞赛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以加强学校与家长、社会的联系,扩大学校体育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体育媒体的作用,不断增长学生的体育知识并开阔眼界,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二)激发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动机

动机是推动和指引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因,目标则是通过活动最终期望获得的具体结果。体育锻炼是一定动机唤起,并指向一定活动目标的行动过程。动机和目标是唤起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坚持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学生的良好体育动机还需要靠有意识去培养。首先,教师要从激发需要入手。学生对体育没有需要,或者主观体育意识极低,无法形成积极的体育动机。体育教学要激发体育需要,传授终身享用的体育保健知识与方法。其次,教师要创造环境,形成产生动机的诱惑。只有具备满足需要的环境条件,需要才会转化为活动的动机。最后,让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良好的体育动机,产生浓厚的体育兴趣。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运动行为。

四、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确定,体育兴趣的培养更加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新的体育课程的改革是培养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

(一)从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可趋向某种事物并由此能获得情感满足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有由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也有由事物或行动的目的和任务引起的间接兴趣;有产生于活动过程而在活动结束后即消失的短暂兴趣,也有成为个人心理特征的稳定兴趣。直接体育兴趣是指学生被某项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一但产生这种兴趣,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间接体育兴趣是指通过让学生充分认识练习的意义,使学生对体育效果感兴趣,它离不开自身的意志努力。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应从教育引导入手,一是加强知识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参加锻炼的价值,加入到锻炼的行列;二是树立正确的目标,对已形成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保持稳固的兴趣。

(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一是丰富教材内容,一是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促使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尽可能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从学生兴趣出发因材施教。三是选择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教材,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的体育欣赏教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是按兴趣进行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专长,结合学校实际,每次课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选项分组教学。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育兴趣的培养,需要通过实际锻炼加以维持和巩固,没有实践活动,任何兴趣都难以产生。兴趣产生于活动对象的持续接触,只有持续的接触,才能产生心理相容。在持之以恒的锻练中,才能看到锻炼的作用与效果,才能对体育及其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稳固的体育兴趣。

五、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篇6:体育锻炼习惯培养教案

北京市东方德才学校2014年寒假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安排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北京市推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防近视、控肥胖工作的意见》以及朝阳区教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落实朝阳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切实扼制学生近视率、肥胖率上升的趋势,有力地解决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问题,学校决定2014年寒假,要在全校学生中掀起体育锻炼的高潮。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寒假体育锻炼活动,提高同学们对自觉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同学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和坚持锻炼的意志品质,提高同学体质健康水平,达到降低近视率、肥胖率的指标要求,促进同学德、智、体全面健康发展。

一、工作分工与任务要求: 1.主管副校长,科艺体负责人: ① 制定学生寒假体育锻炼活动安排。

② 召开各部德育主任、体育教师、卫生教师会,布置学生寒假体育锻炼 活动安排,提出工作目标与要求。

③ 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具体指导和对有关教师的考核。④ 开学后对全体寒假体育锻炼活动进行总结与表彰活动。2.德育主任任务与要求:

① 各部德育主任制定2014年寒假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安排。提出活动目标、内容和活动要求。

② 召开年级组长、班主任会:落实学校寒假体育锻炼活动安排,班主任 做好本班学生积极参加寒假体育锻炼的动员。组织,检查和考核工作。对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和合理饮食的指导,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确保学生自觉进行锻炼。

③ 放假前,各部组织召开“学生寒假体育锻炼启动大会”,明确体育锻炼 的目的意义,提出体育锻炼的目标,任务与要求,调动同学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的习惯。

④ 指导体育组制定好寒假体育锻炼作业和学生体育锻炼统计表,指导体 育老师、卫生教师做好体育锻炼前测工作。

⑤ 开学后,对本部学生寒假体育锻炼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召开表彰会,对体育锻炼成效突出,近视、肥胖下降达标的同学进行表彰,同时对开展活动好的班级和班主任进行表彰。

3.体育教师、卫生教师工作任务与要求:

① 体育教师针对所教学生实际,制定学生寒假体育锻炼活动安排,做好 合理的运动内容、运动量、运动方法的安排与要求,尤其针对肥胖生,超重生制定运动菜单,要具体到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运动的实效。

② 做好超重学生、肥胖学生体育锻炼前测工作。确定前测项目和测试安 排。

③ 按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安排寒假体育锻炼作业,下发给每位同 学。

④ 制定下发学生寒假体育锻炼统计表,使同学做好体育锻炼情况统计工 作。

⑤ 在寒假中,体育教师对所教的超重学生、肥胖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指导、检查与督促工作。

⑥ 卫生教师利用放假前的班校会,对学生进行健康用眼的教育,提出每 天做眼保健操的要求。

4.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与要求:

① 针对寒假体育锻炼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自觉锻炼的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② 落实体育锻炼目标、内容、方法,要让每位学生达到相应的运动要求,并要求学生做好体育锻炼的统计工作。

③ 在寒假中利用家访或电访,检查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以便在寒假体育 锻炼中表现突出的同学的事迹,开学进行表彰。

二、具体工作安排:

1.12月26日、星期四:召开全校德育主任、体育教师、卫生教师会,布 置学生寒假体育锻炼活动安排,推出工作任务与工作要求。

2.12月27日—12月31日:各部德育主任、体育教师制定学生寒假体育锻 炼活动具体安排。

3.12月27日---1月10日:体育教师完成学生体育锻炼前测工作。4.12月27日—1月10日:体育教师制定寒假体育锻炼作业和超重学生、肥胖学生运动菜单,以及学生寒假体育锻炼统计表。

5.12月30日—1月3日前:德育处召开年级组长、班主任会、布置学生寒 假体育锻炼工作,对班主任提出工作要求。

6.1月6日—1月10日:各部德育处召开“学生寒假体育锻炼启动大会”。7.1月13日---1月17日:各班主任召开寒假体育锻炼动员会。下发寒假体 育锻炼作业和统计表。

8.开学后,各部对学生寒假体育锻炼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总结上交学校,开展表彰活动。

北京市东方德才学校

篇7:体育锻炼习惯培养教案

(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薛小安)

体育锻炼习惯是终生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是民族素质的保证。体育教育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其终身受益的重要内容。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 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何为体育锻炼习惯?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习惯的概念和体育锻炼谈起。所谓习惯:是指经过多次重复或联系而巩固下来并转变为主体需要的“行为方式”。与熟练技能紧密相连,它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养成,也可以在多次无意义重复中形成,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行为方式。而体育锻炼:是指人体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体育锻炼对参与的个体健康是有益的,但是锻炼能够给个体的这些效益并不是凭空产生或通过一、二次的活动可以获得的,它需要个体的亲自参与并加以坚持。因此体育锻炼只有成为习惯才能对人们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我们认为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是指人们在不断的健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经常的、稳定的身体锻炼行为并构成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关于衡量体育锻炼习惯是否形成的检验尺度,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已成习惯要之锻炼次数不应低于“体育人口”界定线:“即每周锻炼三次,每周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

二、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般性规律

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为实现某种锻炼行为的一种“主体需要”。通过对其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根据需要动机理论,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一)、体育锻炼的发现与培养

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意识的倾向是人们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种重要因素。

当学生被某种体育活动本身吸引而产生学习和参与的一种愿望时,就会对新渴求学习或参与的运动项目显示出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意志努力是体育锻炼得以持久的一个根本原因。人们之所以坚持锻炼并获得预期目的,收到生理和心理的效益,是对体育活动有兴趣是基本出发点。有关研究者说过:“使人从锻炼中获得快乐,似乎是最重要的,人们坚持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喜欢这样做,发现锻炼是愉快的。”事实上很多人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在锻炼中很少享受到体育带给他们的“乐趣”,而对体育感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具不完全统计世界上锻炼身体的方法有2万余种,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去发现和培养对某些运动项目的兴趣,体验运动带给自身的快乐,将是引起锻炼行为并得以具有长期精神动力的关键。

(二)、体育锻炼动机的确立

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人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具有始发功能。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意愿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1986年盖拉尔德。肯雍,首先提出一个解释身体锻炼动机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1)、为强身健体而锻炼(2)、为消遣和寻求乐趣而锻炼(3)、为丰富社会经验和交往能力而锻炼(4)、为审美经验而锻炼(5)、为精神发泄而锻炼(6)、为磨练意志而锻炼

有国外学者曾在1985年提出假设:“参加身体锻炼的动机原因中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而坚持身体锻炼的动机原因则更多的与活动后的愉悦感受和良好身体状态有关,这一假设已得到了一些经验性研究的支持。良好锻炼动机的确立,分支目标体系的逐步达成,将为锻炼习惯的形成提供必要的保证。

(三)、锻炼行为的不断重复与坚持

锻炼行为必须经过不断的重复和长期的坚持才能上升为习惯,才能给个体带来真正的效益。重复→巩固→提高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否将意识倾向化为行为行动并坚持到底是每个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者面临的难题。根据“最佳状态”学说:“一个人的中心需要就是要从事一项活动,并在行动中成功地迎接一系列挑战。当发现技能与挑战处于平衡时最佳状态就产生了。太弱的挑战使人感到乏味,太强的挑战使人产生焦虑。因此在锻炼时要不断的通过“自我定向”和“任务定向”来成功的完成一系列的挑战,并沉浸在运动带来的乐趣中,使锻炼者始终保持一种锻炼下去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锻炼水平的提高终将使锻炼主体从胜利和心理上都产生一种锻炼的需要。

(四)、身体锻炼需要的产生

身体锻炼需要:是指主体因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随着体育锻炼的不断重复→巩固→提高,锻炼者从生理和心理上对锻炼行为将产生一种如饥似渴的强烈需要,只要环境、条件允许他就会积极,主动的去从事体育锻炼,产生一种自觉的自动化行为。为此体育锻炼习惯已初步形成。

(五)、深刻的认识→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通过经常性的练习,人们会逐渐加深对体育锻炼的作用、目的、本质的认识,从而更加强化了体育锻炼的动机,坚定了信念。因而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通过主观上的努力能使锻炼继续得以坚持。

体育锻炼习惯是属于积极性习惯,它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逐渐养成的,但有时人们总会受到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对体育锻炼的热爱和由此产生的深刻认识将帮助我们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创造条件进行锻炼,重新体验成功的乐趣,并使这种锻炼行为贯穿于一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养成相对稳定不变的锻炼行为---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三、结论与建议

学校体育以“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研究已逐步达成共识。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与其他教学指导思想的显著区别在于它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将成为今后体育教学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从社会到学生对体育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学生体育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家都踊跃地参加体育锻炼,但由于课程改革的内容与形式尚未达到高度的统一,所以在一些实质的问题上尚无根本改变。本文根据习惯形成的一般性规律,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生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充分满足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己所喜爱的体育运动。

(二)、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选择适合的锻炼内容。

(三)、强化课程改革,明确制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爱的体育锻炼。

(四)、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开设体育专项拓展课和体育兴趣小组。定时间、定人员、定场地,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六)、加强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不断提高中享受运动的乐趣。

(七)、适时组织各类体育竞赛,重在参与,鼓励进步,使学生在挑战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产生进一步的锻炼渴望。

(八)、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发挥体育的熏陶作用。

篇8: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一、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

(1) 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健康与体质状况、遗传素质、运动经历和对体育锻炼的自我效能感等个性因素。其中运动经历和自我效能感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处在此阶段的学生, 认知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求知欲旺盛, 模仿能力强, 可塑性大, 引导正确较容易形成锻炼习惯。

(2) 家庭环境因素。在日常的家庭体育活动中, 家庭成员的体育锻炼行为与习惯对孩子最初的体育意识、锻炼观念和行为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再加上父母有意识地教育和引导, 那么这种熏陶和启蒙教育将有助于孩子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3) 学校教育因素。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风格、教学态度等, 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多措并举, 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1) 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和作风。长期以来, 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还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 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 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 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所以,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明确教师始终是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服务的。教师既要给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等, 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既要对学生充满热情, 又要充分信任学生。二要在教学中树立民主、有序、热情、自律的教学作风, 改变课堂气氛紧张, 学生思想闭塞, 反应迟缓现象, 充分发扬民主的教学作风, 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思维敏捷, 提高学习效率, 促使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2)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 课余体育活动不拘一格, 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灵活多变,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有独到的作用。课外体育活动有别于体育课教学, 其活动内容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欣赏、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这些活动的开展, 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和营建体育文化氛围, 而且还可以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 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3)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锻炼是要讲究方法、方式的, 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 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 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 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 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 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 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 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 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4) 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不是自发的, 而是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细致的工作才能调动起来。所以, 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 应该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 促进外因迅速转化为内因,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自觉积极性。首先教师要起模范和表率作用, 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 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 所以教师要注重“身教”。其次教师要谦虚谨慎, 充分发挥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 认真贯彻课堂常规教育, 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规范准确地讲解示范动作技术, 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

(5) 体育锻炼制度化。学生是未成年人, 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 对事情的兴趣较容易转移。如果教师放松对他们的督促, 在体育锻炼上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的现象, 这样自然就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锻炼计划, 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 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在制订计划时, 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 应坚持各种运动项目的全面锻炼, 使学生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均衡发展和全面改善。

上一篇:听心的呼唤作文下一篇:关于超市员工绩效奖发放的请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