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三年级语文

2024-04-23

中国结三年级语文(通用12篇)

篇1:中国结三年级语文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的需要,发明了“结绳记事”的方法。他们运用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结,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到了现在,人们进一步将绳结精致化,把中华文化的含备特性,表现得更加贴切。你看:打一个“寿桃结”送给爷爷、奶奶作为生日礼物,他们一定会很高兴,因为它代表着长寿;在爸爸、妈妈的结婚纪念日,送上“同心结”的贺礼,他们也会满怀喜悦,心中充满甜蜜。

心灵手巧的中国人,运用丝绳不同的颜色、粗细与柔软度,来往穿梭,编织成各式各样的绳结。这些绳结有鱼、兔等各种可爱的动物,有琵琶、古筝等乐器的造型,还有糖果盒、纸巾盒等日常用品。外国人看了惊叹不已,称这些美丽的绳结为“中国结”。中国结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

光彩耀眼的中国结,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由实用性的绳结发展为装饰性的手工艺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让我们的中国结走出国门,让世界各地的人了解我们的创意,喜爱我们中国风味的传统工艺吧!

篇2:中国结三年级语文

需要、形状各异、记录、贴切、高兴、长寿、结婚、满怀喜悦、充满甜蜜、心灵手巧、琵琶、糖果、惊叹、情趣、耀眼、情趣、创意、工艺

【句子】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的需要,发明了“结绳记事”的方法。他们运用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结,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心灵手巧的中国人,运用丝绳不同的颜色、粗细与柔软度,来往穿梭,编织成各式各样的绳结。这些绳结有鱼、兔等各种可爱的动物,有琵琶、古筝等乐器的造型,还有糖果盒、纸巾盒等日常用品。外国人看了惊叹不已,称这些美丽的绳结为“中国结”。中国结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

篇3:三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特点浅析

首先教师应要了解三年级小学生主要的心理特点。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一直是儿童心理发展领域最杰出的一个代表人物, 他认为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 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 而是起源于动作, 即动作时认识的源泉, 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从哲学的高度, 皮亚杰认为他属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在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中, 三年级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另一位美国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将人生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并称其为心理社会发展结算, 在这一理论中, 埃里克森认为, 三年级学生处于童年期 (7-12岁) 。无论是哪种划分都列出了这一阶段儿童心理特点。笔者认为, 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 需要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对症下药, 特殊问题特殊对待。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自己教学工作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成果。

一、三年级学生的记忆发展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处于8-10岁之间, 这一阶段恰巧属于心理学上的童年期, 在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学会学习。在这一阶段中, 学生的记忆发张有这样几个特点:

1. 记忆容量增加

儿童的记忆随着年龄增长而增进。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2. 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童年期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都随着儿童年龄而发展, 在小学阶段有意识记开始超过无意识记, 占据优势。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 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又是记忆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的变化。

3. 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小学儿童随着理解力的增加、知识的增多、组织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言语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在学习中越来越多的进行意义记忆。

4. 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童年期的小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 抽象记忆能力得意不断发展, 发展速度超过形象记忆, 乃至逐渐上升, 占据优势地位。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笔者发现, 三年级学生的有意识记要比一年级、二年级学生来得快而自然, 这里笔者说的有意识记指的是学习过程中的“复述”。不断地让孩子重复记忆材料, 也许有人认为, 这是一种“死”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 例如对于课文, 诗词的背诵, 学生采用的大部分是一种“多吟以颂”的方法。当然另一些记忆方法的运用也必不可少, 例如“组织法”, 将记忆材料按其间的意义练习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 如在语文学习中常见的以成语接龙的方式来记忆成语, 利用唐诗绝句四句押韵的特点来记忆诗歌等。

二、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根据研究,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以下几点:

1. 概括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从对事物的外部感性特征的概括逐渐转化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三年级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形象抽象水平”阶段, 即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 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在语文教学中, 这一能力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当是形象与抽象相结合。实际运用中, 笔者认为, 在教学一篇课文时, 学生所得到的直观感受是这篇课文所带来的字词句及文章中心, 教师应在此基础上, 结合生活实际, 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记忆。

2. 推理能力的发展

推理能力在心理学上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三年级小学生运用最多的是归纳推理。教师应合理利用学生这一能力, 教学生将所学素材归纳分类学习, 以提高学习效率。

3. 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认知阶段性的划分, 童年期儿童属于具体运算阶段, 进入逻辑运算时期, 但不能摆脱具体形象性。这个时期与幼儿期相较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思维特征与数学紧密相连, 这里不做过多探讨。

4. 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

童年期儿童具有了掌握基础推理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 特别是叙事文的教学中, 老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教学生叙事文的逻辑, 即叙事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

三、三年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特点

童年期的社会发展主要体现为自我意识的发展, 亲子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的发展, 友谊的发展。首先, 要充分尊重学生。这一阶段学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批评性有所提高, 内容有所扩大, 稳定性也相对提到, 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充分与学生交流, 笔者认为, 这一阶段交流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其次, 关心学生的人际关系,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后, 经常给学生讲述成功人士的故事, 鼓励学生。

四、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卫生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卫生特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学会学习, 二是培养良好的品行。学习是儿童的主要任务, 老师和家长都应做好儿童入学的心理准备。在学习态度上, 儿童并不能完全做到自觉主动, 老师和家长不应采取逼迫的态度, 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学习负责的态度。在学习习惯上, 老师的主动性较强, 要在课堂课后刻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语文学习过程中, 晨读的训练, 生活中的注意观察等。在学习方法上, 在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之前, 老师和家长应培养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 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当然, 培养良好的品行也是必要的, 三年级学生品行的培养侧重于热爱集体、热爱学习和遵守纪律, 在三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所体现的主流精神也不外乎此, 语文老师应借此机会加强对学生的品行的培养。

篇4: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的精髓是读、写,阅读教学最终的收获仍然是读、写。三年级是阅读教学的启步阶段,抓好读、写,至关重要。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1、导语设疑。比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第二自然段中有个关键词——“五彩缤纷”我没有让学生换词理解或者直接读词典上的解释,而是先让学生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在课件中,我用黑色为底,把学生找出来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出来。我还抓住文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说说菊花还有哪些颜色?并给学生展示出其他美丽颜色的菊花。并让学生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所看到的景色。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五彩缤纷”。还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五颜六色、绚丽多彩、五彩斑斓”,学生对词语理解进一步加深。

2、走进人物内心,加深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比如:在教学《掌声》一课时,抓住“犹豫”一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体会对英子的自卑、害怕的内心。在出示这一句话时,“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此时她在想什么?引导学生走进英子的内心,感受她此时矛盾的心情。再如:教学《给予树》一课时,抓住“沉默不语”一词体会金吉娅体贴家人的品质。我先让学生朗读感悟其他孩子买完礼物后的表现——“兴高采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在朗读金吉娅的句子,找出金吉娅的表现——“沉默不语”。让学生自主发现。学生不难发现他们的表现截然相反。金吉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她此时心里在想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感悟金吉娅因为没有给家人买到像样的礼物而感到难过,这就是她体贴家人的表现。

3、表演读、赛读。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达到难以想象的效果。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是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等,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A部分,女生读B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

二、鼓励反复阅读,体昧文本内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内涵总能在不断的阅读中体现出来,而且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张庆老师说:“阅读课就是读书课。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只有做到反复阅读、书声琅琅,才能領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变化的微妙;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田园的温馨。反之,则难以深刻理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之中蕴含的哲理。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之中,教师自始至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帮助学生生疑、释疑,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进行积极的读书活动,而不必进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解。

三、加强学生词句段的训练

1、要加强词语训练。三年级学生,有较好的字词基础,课文里遇到的,多数是熟悉的词语,但这些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该怎样深入地理解,应是三年级进行词语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在字面上易理解的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环境,读懂这些词在文章中表达的深刻含义。

2、要加强句子训练。三年级阅读教学,要抓住文章中含义深刻、结构复杂、难理解的句子进行训练,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理解了关键词语,再理解全句。指导学生读懂总起句和过渡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3、要加强段的训练。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总之,集中识字后三年级阅读教学,要加强词句段的训练,打好阅读基础,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加强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段的训练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主要抓自然段的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划分段落。学生学会了划分段落和划分层次的方法。

四、扩大学生阅读的数量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去接收处理。因此小学生也要与时俱进努力扩大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想。所以,在认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教师要积极提倡和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增大阅读量,扩展阅读面,从小培养其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要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必要时指定具体的阅读内容,并提示阅读方法。定期检查阅读情况,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让学生从中接触新观念,了解世界,认识社会。在丰富多彩的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体验和感受学习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参考文献

[1] 张扬.探讨如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及

相关策略.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7):

37~38

[2] 李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之我见.新课

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7):84~85

篇5:三年级语文中国国际援队教案学案

课型新授课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课时1课时设计教师教学目标设计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学方法设计教法:讲解法学法:自学法、讨论法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再读课文,品析、体会、感悟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在学习本课之前,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或上网查找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图片资料及国际友好的故事。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课教材“国际理解教育”这一鲜明的主题。通过交流资料,学生了解地震方面的知识,以及地震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灾难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文后的“资料袋”介绍的是中国国际救援队,也放在教学课文前作为新闻背景来阅读,以增加学生对这一组织的了解。

讲授时由于本课是一篇通讯,在教学时没有过多地向学生讲授通讯的文体知识,引导学生热爱课文,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读文训练,在读中悟,在悟中思。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熟悉通讯的阅读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先抓住课文中最主要的信息。这一次的阅读要求是“宜粗不宜细”,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随文识字,多种方式再现巩固生字;结合语境理解重要的词句。创设情趣,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再次默读课文,教师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后,抓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其次,在受灾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迅速投入工作;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这些内容学生不一定全部答全,教师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那么我们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棒在哪里呢?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学生口述、理解分析、师生共研。再经过朗读感悟。如:“来到这座城市„„坚持战斗。”投影出示:“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有声波„„搜寻着废墟下的幸存者„„”指名读——学生练读——小组注入力量读→学生理解分析→教师小结过渡引入图片→投影出示相关图片。同学们面对着此情此景,你难道不想说些什么吗?(学生畅所欲言)。这时候回读: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一、谈话引入新华网x疆巴楚XX年2月27日电在对x疆2?24地震灾区进行灾后援救的队伍中,有一支队伍装备精良、操作规范的队伍,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中国国际救援队,来x疆巴楚县地震灾区执行灾后救助是他们自创建以来首次出征。中国国际救援队创建于XX年4月27日,简称cISAR(chinaInternationalSearchandRescueTeam)。中国国际救援队由中国国家地震局、工程部队、武警总医院三个部门联合组建,所有的队员都接受过国际救援的训练,拥有国际救援的相关资质。目前有队员200多人,主要针对国际上由地震引起的直接灾害以及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进行援救。目前这支队伍的装备堪称世界一流,搜索设备、救援设备、动力设备、通讯设备、医疗设备等等大多采用目前国际先进的仪器。世界上很多经济较发达国家很早就拥有了国际救援组织,美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组建了救援组织,现在拥有此类组织的国家还有法国、德国、瑞士等国家。一个国家建立国际救援组织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XX年5月,在阿尔及利亚发生强烈地震后,救援队立即赶到了灾区。联合国官员高度赞扬说:“中国国际救援队来得真快,其反应速度是超常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课,就是讲我国国际救援队参加阿尔及利亚地震救灾的事。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还要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师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2.再读课文,勾出使自己受感动的地方,在旁边写出感想。3.分小组交流,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导学生讨论、交流阅读中的收获a)说说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b)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表现救援队工作情况的词句,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什么?(队员们克服了疲惫,顾不上自己的休息,怀着满腔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刻投入到搜救幸存者的行动中)c)理解“交口称赞”“闻名遐迩”等词,知道搜索犬“超强”的表现也反映了中国救援队对救灾工作的尽心尽职。d)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四、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五、总结读读课题,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六、读读“资料袋”后多了解一些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事迹资料:XX年月日12月26日当地时间凌晨5点燃8分,(北京时间9点分)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巴姆古城地区当天早晨发生的里氏6.3级地震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伊朗内政部发表声明,呼吁国际社会向伊朗提供紧急援助。北京时间XX年12月27日夜23点50分,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伊朗科尔曼省省会科尔曼市,这里距离地震中心巴姆市的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中国国际救援队是第一支到达伊朗地震灾区的亚洲救援队。板书设计

速度快

28、中国国际救援队

不怕危险

真棒!

篇6:中国结三年级语文

这是一篇通讯报道,也是一篇略读课文,如何有效把握课型,丰实课堂呢?课堂上黎老师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了读书氛围

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厚。《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3-4年级学段则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其训练的主要方式应是以读书为主,让学生通过多读来感悟文章内容,教学中,学生先自由读文,整体感知;又默读思考,细致领悟;接着略读,圈划出文中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品读升情;之后又跳读课文,尝试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达到诵读迁移。整个课堂,师生双边活动始终围绕“读”来展开,学生在充分而又直接的语言材料的接触实践中,培养了语感,提高了能力。

二、教给了读书方法

针对通讯报道的文体,结合略读课文的课型,教学中,黎老师没有过多地向学生讲授通讯的文体知识,而是先谈话交流了第7单元的主题,将本课放置在了单元主题的背景之下,引导学生习得通讯的阅读方法,如默读使学生明白课文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的.何事;建议学生默读,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提供的主要信息;鼓励学生跳读,快速搜集、处理信息。整个课堂,师生双边活动始终遵循“习得方法”来展开,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三、培养了积累习惯

教育家叶老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而言,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语文中积累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而这些习惯的养成和基础的奠定,须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点滴渗透。基于此,黎老师匠心独运,精心设计,引导学生随时积累,使积累成为习惯。如识记“使你感觉陌生的词语”,搜集“有关友谊的成语、古诗、名言等”,补充介绍救援武器的资料,尝试合理想象“救援队还会怎样做”的拓展活动等,无不时刻提醒学生要学会积累。整个课堂,师生双边活动始终本着“培养习惯”展开,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篇7:中国结三年级语文

今天,学习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这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文章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学习课文之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了几张图片,是四川地震中救援队积极应战的场面,看完后,让孩子们说说你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很快就点到课题了,这个环节感觉还比较自然,然后结合资料袋,让学生了解了救援队,之后引到中国国际救援队。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总是不能抓住主要的来概括,似乎想把整篇文章都复述下来,所以我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整堂课,我想抓住一个问题展开,文章中国际救援队队员救助行动中,哪些表现让你很感动,说说你的理由,原以为这个问题可以很好的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贯穿课堂,没想到这个问题似乎仅仅是为几个优等生设计的,有些失望。课后,想想是自己在设计问题时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这个问题可以这样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后,抓住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就可以了,学生不一定能答得面面俱到,我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相互补充。

篇8:中国结三年级语文

一个自然段往往由若干句话组成, 但句与句之间又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段的构成方式也是不同的, 常见的构段方式有总分、承接、并列、因果、转折等。在三年级教材中, 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总分段式。总分关系由总述和分述构成, 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苏教版第六册第3课《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4个自然段都采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课文的2、3自然段又分别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教学时, 对第2段“总分式”的写法, 可在教师的引领下, 通过师生合作朗读来完成, 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加以理解。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 学生理清了观察顺序, 知道了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同时也渗透了写段时不仅要注意构段方式, 更要按顺序、抓特点, 即做到言之有序和言之有物。

对构段方式相同的第3段, 放手让学生去体会。结合课件,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并按照课文中的句式练习说话, 加深对课文写法的认识, 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当然, 进行段的训练, 方法还有很多。《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明确地提读写结合, 但读写结合的理念却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便是吸收, 注重语言的运用便是倾吐, 这里讲的还是读写结合。如《石榴》第4自然段, 作者从感官入手, 从自己的视觉、味觉这两方面介绍了成熟的石榴果实。一些词语用得生动形象, 如“玛瑙般”“一颗颗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 这些词单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教学时, 让学生手拿实物, 一边读课文, 一边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 再交流感受。通过观察和体验, 学生不仅理解了描写石榴样子、颜色和滋味的词语, 而且加深了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另外, 本自然段为学生写水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于是, 我拿出橘子, 请学生仔细观察 (看、摸、闻、尝) , 提示学生要注意果肉的样子和颜色, 还要细细体会果肉在嘴里的感觉。学生说得很精彩, 并当堂写了一段话, 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

三年级课文中像这样随机训练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在古诗教学中, 可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诗人, 变换角度, 将古诗改写成自述式的现代文。在课文中, 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 或很简练, 可充分抓住这些空白之处, 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 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朗……

篇9: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心得

这个学期回到离开了八年的学校,对这里一切都很陌生了,尤其是这里的学生,面对十九个张新的陌生面孔,我怎么样才能上好三年级的阅读教学课呢?于是我对这十九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了全面调查和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怎样进行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呢?如何抓住学生兴趣点,使阅读教学生动、主动、有效呢?本着光脚踩刺的方法试着从以下方面组织教学:

一、因学而导,顺学定教

课堂上顺应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确定教学方法和内容。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在讲授新课时,引导学生就题目质疑,当学生提出了问题后,当学生有了解开疑问的欲望,就主动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也可以在初读课文后,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然后,师生围绕问题,抓住重点,小组交流,发现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初读课文后,有的问题自己能够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当然,教师一定要把握重点问题,在围绕重点,展开阅读、讨论、探究、体验、感悟的过程中逐一解决问题。小组讨论不能走形式,不能讨论过多。因此在什么地方讨论,在什么地方设疑非常关键。讨论的时候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发展了语言。这样做,避免了过去传统的串读串讲,学生在教师的思路上被动地阅读,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动脑思考,又便于教师顺学而导,因学定教。

二、感悟体验,以读为本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出感情。新课程改革的阅读教学,偏重于感悟体验。学生有了感悟体验,才能读出感情。有的老师要问,课堂上只有四十分钟,哪有时间呢?这就需要教师弄清重难点,对一些重点、难点内容,不要掰开揉碎、反反复复去讲,要留给学生感情朗读整篇文章的时间。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必须讲究艺术,让学生带着情绪读,怀着探索的欲望读。一句话,让学生读了还想读,百读不厌,百读不倦。这里我结合本册教材的教法谈几点做法。

1、引导而不强行传授。过去,我一指导读书,就要学生注意这句要轻读,那个词要重读,其实这样的传授,并不能使他们获得朗读技巧。在这课中这样读,到那课中又不一样了,怎么办?我认为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课文内容与环境来读,学生自然读得好,读得像回事。

2、巧用示范。示范就是老师亲自读,让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怎样用好示范呢?一要尽量让学生示范,老师示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占据宝贵时间。二是老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在教学《掌声》一课读英子的来信时,学生多数读不出那种发自内心的带着真诚的感激之情,此时,我发现班内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小女孩,她突然举起了手,果然一试,这个不起眼的小姑娘,一下子征服了全班同学,读得声情并茂,也许溶入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3、要保证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学习的效果,千万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那种担心学生的自主学习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的想法,是错误的。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因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生为教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4、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授课前先让学生读书自学,提出疑难困惑。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就能减少,针对性、实效性增强。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的教学,就可以使教学动机和学习动机得以统一,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可引发深入学习的动机,发展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學”。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篇10:中国结三年级语文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景象

()地捕捉

()地搜索

()地呐喊

()地救援

()的防弹服

二、实践活动

篇11:中国结三年级语文

1、培养默读能力。

2、读懂课文,了解俺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协助;从而受到教育。3、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同学的语文综合素养。

【重点难点】

1、重点: 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协助和友谊。

2、难点: 地震、如何救援等方面的知识。

【课前准备】课前查找关于地震方面的知识。【设计流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说说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说说地震灾区的样子,这时候灾区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啊,人们对灾区的援助,今天我们认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国际救援队。(看课件,认识中国国际救援队及四大秘密武器)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中国国际救援队到底“棒”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亲自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杰出表现吧!

第 1 页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课文写的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完成填空。

2019当地时间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发生了____________, 造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迅速赶往灾区现场,展开_____________,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了解灾区的凄惨景象

在文中找到描写灾区凄惨景象的句子,读一读;出示灾区凄惨景象的图片。

面对灾情,我们的救援队是怎么做的?

四、再读课文,品析、体会、感悟

1、那么我们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棒在哪里呢?就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在小组内解决问题。2、小组讨论。3、交流反馈:

第 2 页 A 震后,中国政府立即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由30人组成的救援队。他们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布迈尔代斯。

他们一下车就迅速地投入救援工作。读句子谈体会。

B 塌后的房屋大都呈“叠饼状”,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给救援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着……”

(1)进入情境体会队员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在想什么?

当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的时候,他在想……(2)联系当时环境再一次感受:幻灯出示救灾图片

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

想想哪些是重点词句,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3)学生再读句子,谈感受。

(4)面对这样这样的救援队,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C 真棒,不仅表现在普通的队员身上,就连搜索犬—一个国际救援队的特殊队员“超强”也表现得让人交口称赞。

第 3 页(1)找出描写“超强”的句子,读一读。

(2)孩子在废墟中挣扎了三天,救援的国家队员都未曾发现,而中国国际救援队却能把孩子安全救出,这说明了什么?救援技术高超(3)如果你是废墟的那个孩子,你想对救援队说些什么? 出示课件

(4)中国国际救援队靠着精湛的技术圆满完成了抢险任务,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认可与尊重,一句“中国万岁”包含着他们的感激,更是祝福,在国内救援队也得到了祖国人民的尊敬。出示课件

五、这就是我们的救援队,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关于救援队你还知道些什么?看文后资料袋。

你还知道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其他事情吗?走进语文主题丛书《爱在人间》,默读87页《感动世界的“中国火焰”》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读《感动世界的“中国火焰”》,把最想对中国国际救援队说的话写一写。

篇12:中国结三年级语文

1教学目标

1.明确我们到底该怎样把握《夸父逐日》的精神内涵? 2.明确远古先民为什么要创作《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 3.明确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学《夸父逐日》?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想象及课外知识的链接,理解夸父的英雄形象,体会夸父逐日的精神。教学难点:在领悟神话所体现的探索宇宙自然的精神的基础上揣摩先民创作神话的文化心理。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教学活动

一、导入神话

刚从2008年走来的我们应该对这张照片不会陌生(李宁点燃鸟巢主火炬),主人公是体操王子李宁,他这里的身份是北京奥运会的主火炬手,而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张艺谋还给此刻的李宁赋予了一个全新而古老的名字——夸父。让他以“夸父逐日”的方式点燃鸟巢上空的主火炬,让他以这种形式向全世界展示我们国家古老的文化。

大家此前听说过“夸父逐日”这则神话吗?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说一下。(找2生回答)这两位同学的回答或许就代表了我们很多同学此时对“夸父逐日”这则神话的看法和理解。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山海经》里原汁原味的“夸父逐日”,请大家把书翻到教材189页,让我们一起走进《夸父逐日》。

二、感知神话

1.自由地把课文诵读两遍,力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顺。(1)找一生读。同桌评价。(2)加句读(dòu),巩固理解。

过渡:看来我们同学看着书本是能够读下来了,那老师要考查一下我们大家,看是否都读顺了文章。我们知道古人在写文言文时是不加标点符号的,我们今天所见的这些标点都是后人加的,现在,你能给这些竖排的原文加上标点吗?

夸 父 与 日逐走入 日 渴 欲得 饮 饮 于 河 渭 河 渭 不 足 北 饮 大 泽 未 至 道 渴 而 死 弃 其杖 化为邓林

1(2)齐读一遍课文。

三、探究神话

过渡:大家基本上对这个神话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但我们今天学习这则神话的主要目的不是只了解大意,而是要透过文字去发现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明确:“夸父与太阳竞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追赶”往往是有目的性的,大家能否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说说夸父为什么要“逐日”呢?

明确:为人类的谋福祉。太阳是热、光明的象征,如同西方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一样,为人类盗火。

“夸父逐日”毕竟是一则神话,他是远古人类所创造的,我们想想,远古人类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则神话呢?

得到名声。其实我们不可否认,得到名声是每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认定。到底是什么,或许能从原始人类对太阳的理解中得到答案:

或者:远古人类自己的梦想无法实现,于是创造夸父这样一个人去替自己完成。一个伟大的使者。能够“逐日”一个英雄形象。

就我们就我们今天,如果到了晚上或着在你晚上正在学习时突然停电了,你的感觉是什么呢?我们可想而知,远古人类在面对黑暗是非常无助和恐惧的,所以要寻求光明、热量。我们看看远古时代的世界族人和哲学家们是怎样看待太阳的—— 火地岛人、布须曼人:太阳是至上神的“眼睛”。萨莫邪德人:太阳是善的眼睛。

柏拉图:太阳是表现在可见事物中的善的影像。俄耳甫斯:太阳是世界的智慧。„„ „„

这样一来,我们发现,先民的确是把自己对善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为整个人类谋福祉的想法寄托在了夸父的身上。自己无法完成,就塑造夸父这样一个英雄式的人物达到梦想。【板书】:起因

英雄——有远大理想、为人类某福祉的这样一种人。

过渡:原始人类让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上路了,结果在途中遇到什么呢?(2)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①翻译:北——名词做状语,向北方去。状语就是放在动词前边的修饰动词的一个词语。②夸父一口气饮尽了黄河和渭水中的水。黄河是我们国家的第二大河流,是世界第五大河流,而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我们可以想象夸父喝的水的多,但是,这么多的水还是不能满足夸父的渴的程度,他想到北方的大泽继续去找水喝。

有一个成语是“气吞山河”,我们看文中所写的夸父“吞河”肯定没问题,他能吞山吗?我们看出自唐代文学家张鷟在《朝野佥载》中的一则记载:

辰州东有三山,鼎足直上,各数千丈。古老传曰:夸父与日竞走,至此煮饭,此三山者,夸父支鼎之石也。——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

找一学生翻译一遍。你从这则材料中能读出什么呢?(食量大、形象高大)那你觉得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形体高大、威猛、强壮、巨人形象„„ 远古人类为什么要把夸父这样一个人写得这么高大呢?

明确:是远古人类对夸父形象的一种塑造、对自己精神的一种寄托。反映了远古人类对英雄的崇拜,对高大的崇拜。更是远古人类浪漫情怀的体现。的确这都是一个浪漫的想象,所以后来都有了李白“欲上青天览明月”的念头。【板书】:经过

我们来想想,夸父追赶太阳跑的时候,应该是往哪个方向跑的,(往西)结果后来呢?那么他改变方向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呢?(能够喝到水解渴、给自己补充足够的能量,再继续追逐太阳;下定决心解决问题)这体现了夸父什么样的精神啊?(执着、顽强、不懈追求、锲而不舍„„)

远古人类在夸父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并且让他孔武高大,崇拜着这样一个英雄,并且夸父也能够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板书】: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但,夸父成功了吗?(3)未至,道渴而死

这个句子所有的成分齐全吗?没有,缺了主语“夸父”,还缺了什么呢?夸父要到的地方——“大泽”。“道”翻译成“在半道上”,同样是名词做状语。我们怎么看待这个结果呢?

假如我们同学们现在有一次机会再写“夸父逐日”的神话,你们希望夸父在半道上渴死吗?(远古人类为什么要让夸父这个形象轰然倒下呢?)

不希望:因为他在进行着一项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就这样死了,实在是太可惜了。太平常了,就好像说某人干什么事情了,结果就成功了。

希望:正因为人们给夸父寄托了这么多的厚望,又让他孔武高大,应该来说追上太阳是万无 一失的,但就这么死了,并且是渴死的,形成了一种情感落差,形成对比,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赞颂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锲而不舍精神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虽然他们在与不可战胜的力量进行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到这里,应该说夸父的故事的结束了,但你想想创造夸父的原始人类甘心让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就这么走吗?于是,这个故事有了个尾声。(4)弃其杖,化为邓林。

“杖”是什么意思?手杖,用来辅助人行走的。

夸父出来与追赶太阳,我们看他什么东西都没有带,却带了一支手杖,大家说说这支手杖对夸父来说重要还是不重要呢?那当他临死时扔掉这个手杖时,你想他是否忍心呢?其实我们看看这个“弃”字大家就能见分晓了。

“弃”:丢弃、抛弃。先让学生根据甲骨文字形猜猜是什么意思。繁体写法为“棄”,本义是“扔掉新生婴儿”,一个家庭到了“弃婴”的程度,说明肯定是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不得不扔弃,在生活的困境中无奈的选择。但哪个母亲愿意“弃”掉自己的骨肉啊!但“弃”不是把婴儿扔到地上,而是放在簸箕里扔掉,这又说明什么呢?但有时候“弃”掉或许会被有抚养能力的人捡回去抚养,所以在“弃”的同时还抱着非常大的希望,再者,婴儿本来就是希望的化身。那么,我们也可以猜想夸父在“弃”掉他的手杖的同时,也是寄托着希望的,那这种希望是什么呢?希望别人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把“逐日”进行到底,也就是完成整个人类所寄予给自己的梦想。于是手杖扔出去,就变化为桃林而生长在春风中。【板书】:结果

为什么要化为“桃林”而不是“杨林”或“柳林”等等呢? 桃在古代被作为美好的象征。

我们课文里没有讲,桃林有多少,而《列子·汤问》篇里是这样记载的: “„„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在《山海经》里光说是“化为邓林”,没有说有多少,而到了《列子》里,变成了有“数千里”广,可见其多。

四、升华神话

人类从蒙昧时代,越过荒蛮时代,等到跨进文明社会的大门时,已经缓慢地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时间。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原始人类一直睁大好奇的眼睛,注视着周围的大千世界,他们苦思冥想,希望能对那些由于自己缺乏知识而感到神奇莫测的大自然作出一系列满意的回答,于是产生了神话。

过着群居生活的他们一群人坐在一起,仰望天空,思索宇宙自然,思索大千世界,正如近代文学家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一书中所说“原始人的思想虽然简单,却喜欢去攻击那些巨大的问题,例如天地缘何而始,人类从何而来,天地之外有何物,等等。” 夸父他进行的就是一项非常巨大的任务,宁可渴死,但他还是要去完成自己逐日的梦想。那你觉得他和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不同吗? „„ „„

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产生夸父的年代已经永远地过去了,但我们后来人应该做精神上的夸父,成为夸父的优秀弟子。不光要吃甘甜的桃子,更要捡起夸父丢弃的那根手杖。夸父是“弃其杖”,我们要“拾其杖,继续逐日”所以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从那么多的神话故事中唯独选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就是要把原始人类对我们的寄托进行下去,把这种顽强的精神传承下去。

板书: 夸父逐日 起因:逐日赛跑

上一篇:安全礼仪下一篇:谈勤奋议论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