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

2024-05-06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共9篇)

篇1: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情景导入

二、研究二分之一

三、导入其它的几分之一

四、练习

五、比较大小

六、拓展

1、(课件动画展示)星期天,小红和小明去郊外野餐,看看他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课件出示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如果你是他俩,你打算怎么分这些食品呢?(结合学生口答,老师出示:2个苹果

1瓶矿泉水

半个蛋糕)

这三个结果中哪个结果比较特别?

“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分数)

1、那么什么是分数呢?

(边说边课件动画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是它的。就是分数。

说说是怎么得来的?(指名说,老师小结,并课件出示文字,再互相说说,并结合口答板书)

2、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你是怎么得到的?

归纳: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2份分,每份就是它的。

3、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最后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觉得是几分之一?你怎么想的?

你觉得还可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今天所学的分数有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小组里讨论。(指名说)

1表示什么?横线下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像、、......这些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大家自学P100。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我们认识了分数,那下面的图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P101第1题)

最后一幅变为

同样涂色部分,为什么分数变了?

1、刚才我们折出了圆的,你还能折出圆形纸的几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折的要不一样,并把一份涂上颜色,说说你是是折的。

2、同桌比较涂色部分谁大谁小?分数谁大谁小?

(师选二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比)

3、看这张圆形纸(师出示八分之一),你认为贴在哪里好?为什么?

4、(师选四分之一,不给学生看到)四分之一你认为放在哪里好?为什么?

拿出圆形纸,验证。

(课件)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吃西瓜的故事,思考:四分之一与六分之一到底谁吃的更多?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63页例3。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

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平方厘米?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平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

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平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平方分米。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4)一座高楼高约100平方米。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四、思维训练

动脑筋,想一想。

教学反思:

篇3: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

度量的核心要素是: 度量的对象、度量单位和度量值。

《面积》的教与学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一方面表现为“度量对象”由一维空间的“线段”,转变为二维区域的“面”;相应的“度量单位”由“线段”变为“正方形”;另一方面表现为度量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拓展:除基本的度量法 (即先确定度量单位,然后看度量对象中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和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来度量外,还可以用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本质还是度量法)。因此,通过《面积》的学习, 让学生感悟度量的本质结构,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能为其今后角度、容积、体积等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把握度量核心要素,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真正理解,明晰度量的对象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体现:

(1)注重面积认识的直观性和层次性

对面积的直观感知包括两步:首先是认识面,然后是面的大小,即面积。教材从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物体(黑板和国旗)表面入手,明确面的概念; 然后借助比较两个面的大小,形成对面的大小的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再采用描述的方式,结合具体事例说明面积的概念,并让学生说出其他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

(2)注重面积认识的全面性

由于学生常常误认为只有向上摆放的面才有面积,教材安排了让学生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侧面的大小就是侧面的面积。为避免学生一提到面积就想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了比较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包括线段围成的图形和曲线围成的图形,旨在突出面积概念的本质,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面积。

(3)注重发展学生面积守恒的观念

守恒是获得数和量概念的重要条件,儿童没有守恒概念就不能真正认识数和量。为了落实这一点,教材设计了让学生用四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不同的图形、计算不同形式摆放的长方形面积,在同样大的正方形中去掉一个同样大的长方形(但长方形所在位置不同), 思考剩余部分的面积是否相等等活动。这些练习旨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面积不会因其运动或摆放形式的变化而变化,并具有可加可减性,从而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

(4)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周长与面积大多共同承载于一个图形之中,为避免学生将周长与面积混淆,教材在建立面积概念的初始阶段, 就注重采用多种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加以区别。有通过操作活动加以对比区别的:体会周长的活动是描画一周, 体会面积的活动是涂色;有借助面积单位加以比较区别的;还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比较的。通过对概念的比较辨析,既能帮助学生将面积概念与周长概念加以区别, 又能加深他们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2.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度量的意义,认识度量单位及其实际意义

度量对象决定度量单位。面积单位的确定应满足统一性、便捷性和密铺度量对象等原则。

(1)引导学生体会面积单位产生的意义。

教材在例2中编排了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活动。由于两个图形的长边和宽边均不相同,很难通过观察或重叠的方法获得比较结果,由此激发学生寻求新方法的需求。基于学生用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经验很少,教材采取了小精灵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从而体会面积单位产生的意义。

(2) 让学生经历选择、确定面积单位的过程。

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时,初步体会了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而且学生对单位相同有一种本能的认识,因此教材不在“统一单位”(大小)上大做文章,而是将学生的探究活动设计为体会选择什么图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教材提供了三种基本图形:圆形、正三角形和正方形。通过拼摆、观察和比较,使学生体会正方形能铺满所测图形,且四条边长度相等,摆放时不受方向限制, 作面积单位更合适。

(3)重视常用面积单位 表象的形成 。

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面积单位的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教材采用了如下一些措施:一是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如让学生用手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内站满学生等。二是给学生提供用面积单位测量实际面积的机会,如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扑克牌、课桌面面积等活动。三是注重培养估测意识,并有意培养学生积累估测的策略。

3. 让学生经历用单位进行度量的过程 , 体会度量的方法,理解度量值的含义

学生在计算出图形的面积后,常把面积单位写成长度单位, 究其原因,多数情况下是学生对度量值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为此,教材在讨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以度量的本质为核心,层层深入地设计了学生的探究活动。首先是用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在计算所用面积单位的个数时,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数出面积单位的个数,这是最朴素、最基本的方法;二是数出每行个数和行数,用乘法计算出面积单位的个数,为面积公式的形成提供直观经验。接着让学生通过摆不同的长方形,探索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并以表格的方式进行记录, 进而概括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编排,使学生经历了用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并计数度量单位个数的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度量值和公式的含义,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度量方法,发展度量意识。

二、基于度量的本质结构,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1.面积概念的学习要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

刘加霞教授认为, 学生对面积、体积等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一般都经历下述五个阶段:

阶段1:量的初步认识(直观感知“量”,直接或间接比较“量”的大小)。

阶段2:量的间接比较(用非标准单位或用 另一个量为中介进行比较)。

阶段3:认识国际通用单位并用其描述大小。

阶段4:国际通用单位体系的认识与换算(化聚)。

阶段5:利用公式求量的大小(只有面积和体积有此阶段)。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对《面积》单元的教学应把握好阶段性,做好课时的划分和课时目标的规划,使学生通过例1和例2的学习, 达到阶段1和阶段2的水平;通过例3的学习,达到阶段3;例4和例5的学习,对应阶段5;例6和例7的学习,对应阶段4。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重新进行教学顺序的调整和课时的划分:先学习例6,探索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再学习例4和例5,探索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之后再学习例7。

此外, 为强化面积概念的本质,可根据皮亚杰的实验,增加一些变式练习。

如:将一个图形或图形的一部分进行平移、旋转等变换后(如下图),让学生判断左右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又如, 在两个同样大的正方形中, 去掉同样大小的三个小正方形,判断所剩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2.把 握度量的本质结构,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让学生把握度量的本质结构,发展度量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落实:

(1) 制造认知冲突 , 让学生感受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如在认识面积单位之初,激发学生用单位度量的需要;在认识平方厘米后,让学生测量讲台的面积,使他们感受到麻烦,产生学习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求等。

(2) 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 , 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为帮助学生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除安排观察、举例等活动外,还可以安排学生不用刻度尺、不看参照物,自己动手画(或用剪刀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 生合作制 作1平方米的正方形。 再将自己画的图形与标准单位进行比较,并调整其大小,达到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面积单位表象的目的。

(3)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体验单位的价值。

量 (liàng) 是量 (liáng) 出来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测量并计数面积单位个数的过程,从而体验面积单位的价值。

(4) 梳理面积单位 , 形成结构化认识。

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对学习的面积单位及时梳理,掌握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巩固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5)让学生结合实际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面积单位。

为发展学生对量的实际意义的认识,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练习:一是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单位,如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二是估测练习,如一块手帕的面积是()。

3.充 分 利 用 直观 操 作 ,深 入 理解面积公式

要让三年级学生真正理解面积公式并非易事,在教学中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长方形面积的过程。

教师可组织学生用面积单位度量或拼摆不同的长方形,重视学生计数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允许一个一个地计数,也可以用乘法计数,明确每行面积单位的个数与行数的乘积就是面积单位的总数,即多少个面积单位。

(2)沟通长度与面积单位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长方形的长、宽与每行面积单位的个数和行数一一对应的过程展现出来。如长是5厘米, 每行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宽是3厘米,可以摆这样的3行。让学生体会到数的意义不同,数值的大小是一致的,为面积公式的形成做好充分准备。

(3)适时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抽象概括,避免过早进入形式化计算阶段。

篇4: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

教材简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和步感受了排列组合的思想的方法。本节课是搭配问题的延续和提升。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学习排列组合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重在引导学生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教学内容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教科书第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不重复,不遗漏以及符号化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星期六是小红的生日,她打算和几个小伙伴到数学乐园里去玩。一大早,妈妈就给她准备了几件衣服,请看(课件出示几件衣服)这些衣服漂亮吗?(漂亮)有几件上装?几件下装?(2件上装,3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是一种穿法的话,你觉得小红一共有几种穿法?(学生说)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以谈话的方式展开,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的导课轻松自然,直奔主题。】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小红的这五件衣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呀?请大家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卡片(两件上装、三件下装)摆一摆,看一看到底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摆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搭配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

2、汇报展示搭配方法

师把教具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组里的代表上讲台把自己的搭配方法介绍给大家,谁愿意?(请三四名学生代表到黑板上操作并口语表达自己的思路),预设:①先固定上装,再用2件上装分别与3件下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②先固定下装,再用三件下装分别与2件上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几个同学展示并表达了自己的搭配过程,结果都是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那你比较喜欢刚才哪位同学的描述?为什么?(生答)

小结:所以我们在搭配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其实呀,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再次走进了数学广角,学习数学广角里面的知识搭配(板书:数学广角→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动嘴说一说,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搭配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并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的能力。】

3、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学具卡片摆出了五件衣服的6种搭配方法,如果我们现在没有这些學具,你们能通过什么方法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请同桌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方法)

(学情预设:可以用文字表达,用符号代替,可以连线……)

师:请大家在答题卡上把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再列式算一算,有几种搭配方法。

(生记录、计算,师巡视、了解、指导)

请三四名学生上台投影展示说明自己的记录方法

预设1:有序,用文字表达

灰短袖—花裙子 灰短袖—长裤 灰短袖—包裙

蓝长袖—花裙子 蓝长袖—长裤 蓝长袖—包裙

3×2=6种

预设2:有序,用符号表达

① ② A1 A2

B1 B2 B3

3×2=6种 3×2=6种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生答)

小结:同学们,我们在搭配事物的时候,要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一定要有顺序地进行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对比学生的作业,感受有序思考的好处,深化有序思考的意识。在描述记录的方法中,渗透“符号化”思想。】

三、巩固新知,实践应用

1、早餐的搭配

①操作并列算式

师:小红看到大家这么热心地帮她搭配衣服,她真高兴,她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套衣服,出发前,要填饱肚子呀!瞧,妈妈已经给小红准备好了早餐(课件出示早餐),这些早餐有什么特点?(上面两种是喝的,下面4种是吃的)合理的早餐应该是一种饮料配一种点心,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这些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呢?请大家在答题卡上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搭配连线,并列出算式。

(学生在答题上记录,列算式,师巡视、了解、指导)

②展示作业

请两三个同学展示作业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如果再加上一杯果汁,一共有几种搭配?你能直接列算式吗?同桌说一说,指名答,3×4=12(种)

2、照相搭配

①课件出示图片,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小红的早餐找出了8种不同的吃法,小红感谢大家,她匆匆地吃了早餐就出发了。和小伙伴汇合后,他们一路蹦蹦跳跳地很快便来到了数学乐园,还没进门,他们便碰见了多久不见的好朋友聪聪、明明。他们4人都想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张照片?

②现场表演、操作

老师请4名学生当小红和小伙伴,请2人当聪聪和明明上讲台,再请学生上台操作怎么照相。

③请学生列出算式,2×4=8(张)理解两种方法:一种是2个4张,一种是4个2张。

师:通过照相,我们又巩固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照完相,小红和小伙伴高兴地进入数学乐园玩去了。

【设计意图:目标达成练习,强化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进而抽象到直接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师进行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课本102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105页第6题。

教学反思:

篇5: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的简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3×2= 7×2= 13×2= 3×20= 7×200= 21×4=

口算后讨论: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例题插图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⑶小结。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

⑵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⑶问:第一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第二题算过7×9得63后,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写2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题。 独立完成在书上,并进行评讲。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组织学生口算,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几百几十和几相乘的口算方法。

4.完成“想想做做”第 5题。 引导学生读题。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学生填表。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五、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2.5.6题。

篇6: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1. 使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掌握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乘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能熟练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3.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 能够熟练、正确地进行笔算和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具:口算卡片,投影片

教学流程:

一、复习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得数。

二、基本练习

1、课本121页第5题。

学生估算后连线。

计算后验证。

2、课本第121页6题。

3、买两个书包,一共需要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

4、三年二班组织羽毛球比赛,买6副,一共需要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5、什么是周长?怎样计算一个图形的周长?

6、课本121页第7题。

7、小丽家的餐桌布是正方形的,边长1米,桌布的四周缝着一圈金线,请你算算这圈金线的长度。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时大家要养成估算的好习惯。

篇7: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时分秒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9~20页的内容。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用估算解决问题。首先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让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体现口算方法多样化。接下来再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方法,自主探索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最后教学用估算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习估计的策略和方法,体会估算时要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建议

1.通过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

教学中应注意复习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等知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学习类推学习新知识。

2.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在教学时,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也要适度地给予帮助。

3.加强方法指导,培养估算能力。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性活动,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因内容而定,因实际情况而变化,往往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课时安排 共计6课时。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页例1。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4+9

35-20

98-90

78+9 通过复习,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9页的情景图,让学生看看能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六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2)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3)这个算式如何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

①可以把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②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2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69。

③也可以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解决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2)学生独立列式: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4)交流进位口算方法。

①先算39+40=79,再算79+4=83; ②先算30+44=74,再算74+9=83;

③因为30+40=70,9+4=13,所以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15+65=

18+26=

学生先独立口算,然后开火车口算校对,并说出算法。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

引导学生列式并计算,说出算法,小组内交流。

四、课堂小结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例2。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讨论,使学生构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口算。

2.经历解决口算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及合作意识。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口算下列各题,导入新课的教学。

34+8

32-10

3+7

61-60

42-20

15+30

60+4

88-80

二、新课教学

教师出示教材第11页例2,让学生阅读,看一看李老师和刘老师带着同学们在去往世博会的路上讨论什么?

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普通快客的票价是65元;动车的票价是54元;乘坐世博专线大巴最便宜,票价是48元。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问学生: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钱?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先算65-50=15,再算15-4=11。

师生小结口算思路:把减数看成是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组合,先减去整十数、再减去一位数。

学生完成后,教师接着问: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式:先算65-40=25,再算25-8=17。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对比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位数减两位数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不同点:65-54是不退位的减法,65-48是退位的减法。注意: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尝试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小组交流完成。

三、巩固新知

说一说算理。

76-45=

58-44=

81-37=

90-74=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有哪些?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体会运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理。教学难点

理解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 2010)期间,是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中国上海市举行的第53届世界博览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为主题,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记录。同时7308万的参观人数也创下了历届世博之最。我们今天就走进世博园,看看那里的纪念品商店正在卖什么?

二、新课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例3,让学生根据内容提出一些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发现信息,提出问题。信息:上午卖出了380个“海宝”,下午卖出了550个“海宝”。问题(1):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 问题(2):上午比下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 1.解决问题(1):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1)口算: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2)用竖式计算(见教材第14页)。指生板演,观察不足。

教师点拨学生: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加起;哪一位上的结果如果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教师板书380+550=930的计算过程,故意把百位上答案写成8,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错误后,及时追问:“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

(3)比较提升。

教师让学生观察口算和笔算,了解这两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小组交流,反馈。2.解决问题(2):上午比下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 教师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怎么列式? 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计算。(1)列式:550-380。(2)交流算法。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师板书笔算竖式(见教材第14页)。小结: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550-380,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并说一说算理。

四、课堂小结

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2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页例4。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结合具体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估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下面这些数接近哪个整百数? 196

387

518

221

学生汇报:196接近200,387接近400,518接近500,221接近200 通过练习,为估算教学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阅读与理解。

教师展示教材第15页例4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然后根据内容提出问题,再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学生阅读图片,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要求。问题: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信息:巨幕电影院有441个座位;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2.分析与解答。

六个年级的同学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教师板书学生的估计过程。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人数,221+239得多少呢?

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

教师引导学生调整估算方式:把221看成220,把239看成230。

221>220,239>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坐不下。教师指导分析估算过程和结果。3.回顾与反思。

通过估算,我们利用看到,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不下。小结:在估算时,可以把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4.巩固与提高。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按时引导学生参照前面的步骤来解决这个问题。

反馈展示:196<200,226<230,200+230=430,430<441,坐得下。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三、知识应用

1.完成练习三第5、6题。2.写出两个数之间的整千数。

1005>()>998

2889<()<3060

7010>()>6997 3.选一选。

仓库里有712箱货物,已经运走了358箱,剩下的货物用这辆卡车能一次运走吗?以下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

四、课堂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估算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取整十或整百的方法进行估算。

五、布置作业

第18页练习三第11、13题。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加深对万以内数加法和减法算理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随着希望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起去野外玩一玩,不过我们需要解决旅途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相信大家一定做的很好!

二、新课教学

1.温故旧知。

(1)准备运动,口算下列各题。

全班回答:4+7=

15-8=

6+9=

13-7=

个别抢答:56+24=

89-27=

650+350=

500-140=(2归纳知识点。8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①请你仔细观察下面各题哪里出错了,并改正过来。

340+580=830

800-430=370

63+36=27 ②归纳总结口算加减法应该注意的地方。

我们在计算中经常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忘记进位“1”、忘记退位“1”、抄错符号。计算时最好先估算一下,这样就会减少错误。

2.巩固知识。

(1)第一关:计算。83与73的和是多少?

最小的四位数减去810,差是多少? 学生上台板演后,教师让学生评析。(2)第二关: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4+52=

18+66=

34+53=

47-38=

320+630=

450-290= 投影学生作业,评讲。(3)第三关: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16、17页“练习三”第4、7、8题。

第4题是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用眼卫生教育。

第7题和第8题都是让学生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估算方法,体会估算的价值。

三、课堂小测

口算抢答下列各题。

19+83=

58-16=

670+40=

600-440=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教材第19页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

1.教师出示第19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52+35

86-34

47+33

23+69

62-18

70-26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口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2.总结归纳口算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3.口算练习。

完成第20页“练习四”第1题。

同桌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要求他们互相评价。

二、基本训练

1.练习“整理和复习”第2题。

让学生采用不同方法独自完成第2题,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完成厚意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归纳总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如果是口算应注意哪些问题;如果采用笔算,要特别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如果是进位加或是退位减又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2.笔算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6题。

通过独立尝试、交流、讨论、进一步感受估算策略的多样性,明白应该怎样选择恰当的估算策略。

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技能训练

教材第19页“整理和复习”第3题。

课件出示第3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讨论交流题目中的条件有哪些?聪聪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然后交流各自的估算过程及结果,集体评价订正。

四、复习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还存在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篇8: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

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3)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4)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自制支架、橡皮泥、保丽龙球、直尺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活动】

1 创设情境导入

师指着问题墙口述同学们的疑惑提出问题:要解决同学们疑惑,需要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用什么方法可以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

生可能回答:上网查资料、问家长、查阅相关书籍、用天文望远镜观察……

师对生的方法进行点评后追问: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什么?

生可能回答: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

师小结并过渡: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这些都需要数据来体现,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张数据表,请大家观察、分析数据表,小组交流对太阳系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用前概念建立太阳系模型。2)尊重学生的思考、从学生问题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2 建立太阳系模型。

1)解读数据建立太阳系模型。

师给出观察提示:(1)小组合作对比数据表上的每组数据。(2)分析、整理数据,图文并茂记录新发现。

生小组合作3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一共有几项数据?每项数据说明了什么?(2)纵向对比每组数据有什么发现?(3)为什么“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有两项数据?

3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汇报对公转周期规律的认识、我引导认识八大行星运动快慢的认识以及围绕谁运动(生汇报我板书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轨迹)。(2)可能汇报行星大小与引力的关系。(3)汇报大小顺序、排列顺序(我按排列、大小顺序板书)。

指着黑板上太阳系:与你们认识的太阳系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会回答:黑板上是平面的太阳系,真正的太阳系是立体的?

师追问:如何体现立体的太阳系生可能会说:建造立体模型。

师追问:建造太阳系模型主要需要哪些数据?生可能会说:距离、大小。

师追问:怎样获得两组数据?师引导生按照数据来建模的重要性。

师出示材料和要求、学生分小组根据数据建模。

设计意图:(1)分析对比数据,解读数据,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2)通过数据分析、解读训练学生的思维。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处理,建立太阳系模型。师给出提示:小组合作,用数据表、橡皮泥、星空版、直尺、底座模拟建造太阳系5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指导生边看数据表、边建模。(2)各大行星的位置和大小通过什么来确定?(3)八大行星的大小对比?3、太阳的大小?

5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小组展示模型、第二组补充2、生生质疑产生新认识

生质疑中汇报新发现

师对生的发现指导提高到新层次

师聚焦新认识:八大行星大小差异很大、分布不是均匀的……

师板书:

设计意图:(1)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2)通过生生模型评议知道太阳的巨大,以及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互动环节,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太阳系模型。师看着太阳系模型问:孩子们与你们制作的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汇报:太阳在发光,其它行星没有发光,除了行星还有小星星

师生总结太阳系的认识:师生共同小结:太阳是唯一能发光的恒星,根太阳比较起来八大行星太渺小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4)视频播放,拓展延伸。师播放多媒体视频问:看了这段视频孩子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可能会说:太阳原来一直都在运动,宇宙太大、太宽广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3 总结

篇9: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

一、直接写得数。

22×40= 40×10= 800÷40= 1.8+3.5=

5.4-0.9= 15.8-6.8= 250×4= 93÷3=

8.8+5.5= 76÷2= 0÷500= 120-98=

9.3+0.5= 1-0.4= 76÷4= 96÷6=

20×500= 73×0= 560÷8= 400÷50=

二、计算。

1.列式计算。

12.2-8.9= 42×48= 612÷9=

2.脱式计算。

437+245-398 252×3÷6 800-36×14

864÷3÷4 504÷(4×2) (711-225)÷9

三、填空。

1. 5米4分米 =( )米 2.8米 =( )米( )分米

2.5元 =( )元( )角 1元2角8分 =( )元

20平方米 =( )平方分米 8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 小明身高128( )

2.闰年有( )天,这一年的二月有( )天。

3.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少是( )位数,最多是( )位数。

4.□40÷4,要使商是三位数, □里最小填( ), 要使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填( )。

5.播放一部电影,从19时20分开始,播放了135分钟,到( )的时候结束。

6.有6个足球队,每两个队都要赛一场,一共要赛( )场。

7.连续7个月最多有( )天。

8.厨房在王芳家的( )面,阳台在王芳家的( )面,书房在客厅的( )面。

四、判断下面各题。对的画“√”,错的画“×”。

1.1米<1平方米。 ( )

2.每年的最后一个月都是30天。 ( )

3.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 ( )

4.CCTV 1每天都在19:00准时播放《新闻联播》。

( )

5.每个月最少有4个星期日。 ( )

6.612÷6,商中间只有一个零。 ( )

五、统计与分析。

下面是三年一班男生、女生喜欢的电视节目的记录单。

请把上面的数据整理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1.男生喜欢看( )的人最多。女生呢?

2.有女生和男生都比较喜欢的节目吗?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请你分析此表,谈谈你的看法。

六、解决问题。

1.爱建学校三年级学生有510人去春游,如果租11辆大客车,每车坐48人,够不够?

2.一批货物,已经运了8次,共运l04箱,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运15次,剩下多少箱?

3.为庆祝奥运会在我国成功举办,发行奥运邮票一套共12张,一张89元,买全套需多少钱?

4.阳明小学操场长95米,宽60米。小华绕操场跑了两圈,小华一共跑了多少米?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一块长32米,宽15米的长方形草地,每平方米草地每天能制造氧气75克,这块草地每天能制造氧气多少千克?

6.学校买了8套甲种桌椅共用了720元,买7套乙种桌椅共用了490元,两种桌椅每套相差多少钱?

试卷说明:

本次期末质量监测,严格遵循《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教参、教材的要求。本着以基础知识与综合实践能力为主,变式提高为辅的原则进行命题。下面是具体命题原则。

1.呈现方式。以调研反馈试卷形式呈现,按照7:2:1的比例进行命题:基础知识部分占70%,综合实践能力占20%,变形拔高题占10%。但是不出偏题、难题、怪题和奥数题,都是学生常见的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题型。此次命题在策略方面做到了高分值题型基础化,综合实践能力拔高题低分化。例如填空题第7题,这是一道考察年月日知识的题,主要考查大月小月计算的问题,此题的分值只为1分。

2.程度与标准。命题的原则和标准,一定要按《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教参、教材的要求。这次命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要考虑到全体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所以命题标准是以中等生为主。但是要得100分也不是很容易的,需要学生认真、细致,绝不能马虎,才可以得到100分。

上一篇:健身操活动计划下一篇:一年级下册《人有两件宝》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