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担问题

2024-04-19

负担问题(精选8篇)

篇1:负担问题

论农税负担过重问题

论农税负担过重问题2007-02-02 21:53:0

4内容 提要:当前,我们 农村 的税收征收十分混乱,很多地方没有明确合理的征收制度。即使在有些有章可循的地区,基层政府向农民征收不正当收费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农村税收征收成本更是普遍偏高。造成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农民实际收入相对减少,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信誉下降。本文 分析 当前我们农村税费的现状及诸多 问题,重新认识中央“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提出作者对减少农民税收的一些看法。现实表明,中国 农业和农村 经济 结构战略性调整已到了攻坚破难的关键阶段,中国农村的 现代 化进程面临的挑战多于机遇,压力将长期存在!只有

“开拓创新、精密安排,切实做好农村税费改革”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并且为我们最终解决好“三农”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我们农村税费征收的现状及诸多问题

当前,我们农村的税收征收十分混乱,税收征收成本高,农民负担重,农民实际收入相对减少,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几年来经济 发展 极其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即使已经开始实行税费改革的农村,农民税收还普遍偏高。乱立名目、私自摊派,基层腐败严重。农民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是县乡基层政府人员过多、开支庞大、入不敷出,最后必然要靠向农民摊派来养活这些干部。在当前“三农”问题突出、中西部地区县级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光是下命令严禁摊派,其实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庞大的县乡级干部要花钱,本级财政收入不够,中央财政又补贴不力,他们必然要转而靠向农民摊派来维

持自己的生活消费水平。例如,目前 全国乡政府负责人多数居住在县城,光是每天坐着公家的汽车从县城到乡政府上下班,所化费的购车、养车、司机、汽油费一年就达数千亿元。现行的基层财政预算根本不可能包括这笔庞大的开销,最后其中的一多半必然以各种名目转嫁到农民头上。为了缓解农村基层政府乱摊派的问题,中央在安徽搞了“费改税”的试点,深受农民欢迎。但是好景不长,报道这项改革的新闻刚刚见报,乱摊派就已经在安徽死灰复燃了。安徽许多地方的乡村干部因为上级要求试行费改税,断了以往的财路,手头没有多少可自由支配的现金,就故伎重演,擅自开征“人头税”。有的地方甚至动用了专政手段,开办所谓的“ 教育 班”?强迫农民必须纳这种基层政府新发明的非法“人头税”。所以说,各地乱征乱收现象仍然普遍,农民负担有所减轻但仍然过重。

二、各地正在加紧施行的农村税费

改革政策

2002年2月,温家宝在山西考察农村税费改革时强调,这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税费制度。温家宝要求,各地在制定改革方案和实施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减轻、规范、稳定”的指导思想。所谓减轻,就是合理确定农民的税赋水平,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所谓规范,就是从制度上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分配方式,这是将农村分配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从根本上遏制向农民乱收费的制度保障。所谓稳定,就是在减轻和规范的基础上,使农民的税赋水平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让农民休养生息。

当前税费改革措施中有统一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的特性。统一性就是按国务院出台的改革方案规定的措施,包括在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计税常产、税率及相关配套措施上,实行全国统一的农村税费改革方案;特殊性就是在遵

循国务院统一规定的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总体目标前提下,各地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重新梳理农村税费制度,不搞整齐划一。农村税费改革方案中在涉及到一些基础数据时强调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同时规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如以二轮承包土地面积确定计税面积、以1998年前5年的农作物平均产量确定计税常产等。但一些地方在实际操作时都曾出现一些偏差,不该稳定的过于强调稳定,应灵活的没能合理调整。

总之,改革必然体现在“变”上。一味强调连续性与稳定性可能不适应现实变化的情况,灵活性过大又可能由于政府追求保运转的目标而致使农民利益受损。所以在处理好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上,只要各有关部门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作为考虑问题、制定措施的出发点,把这种灵活与稳定运用在减轻民负上,就一定能让农民满意、基层满意、中央满意。

三、对如何减轻农民税负的几点看法

笔者认为,当前减轻农民负担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彻底贯彻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农村税费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十分艰巨、政策性又很强的工作。既是对现行分配关系的调整,更是对当前农村不适应经济基础需要的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重大革命;不仅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涉及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的职能转变、机构撤并、人员精减;不仅涉及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而且涉及人们的观念和部分政策法规的修改,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局。农村税费改革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配套改革能否到位。乡镇政府机构、乡镇财政体制、农村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不仅是农村税费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必须坚持同步实施,整体推进。

首先,要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乡镇政府要从过去直接抓生产经营、催种催收,转到落实政策、行政执法、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强化为农业、农村 和农民服务的职能。

其次,要精简和优化教师队伍,合理配置 教育 资源,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这要作为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 发展 的重要任务。

第三,要加大对基层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弥补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的收支缺口,保障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另外,要建立有效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继续抓好清理农村中小学乱收费、农村用水用电乱收费、报刊摊派、各种要农民出钱出物的达标升级活动等专项治理整顿;认真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防止成为新的乱收费的口子;实行政企、政事分开,管好经营服务性收费,防止变相加重农民负担;

继续执行党政领导的工作责任制度和专项治理的部门责任制度。要抓紧制定农村税收征收管理办法,为规范农业税收征管提供法制保障。

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的特殊实际情况,开拓创新,设计出新思路。总结 出一条既完成减轻农民负担的任务,又解决好本地区的财政困难的 问题 的新路子,这样是解决问题的 时代 要求。

现在还有人对农村税费改革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这恐怕主要不是怀疑中央的政策,而是担心基层的政策执行走样。只要基层农村税费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严格遵循“三个代表”的要求,代表最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真正体现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要求,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主旨,同时辅之以其它改革的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三、结论

减轻农民负担要切实见到成效。就必须充分认识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性和

紧迫性,进一步提高执行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措施的自觉性。各级政府部门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建立规范的农村税收制度,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已经实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地方,除征收国家规定的税收外,要取消其他各种名目的税费。还没有实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地方,要严格执行国家农业税收政策,严格控制提留统筹费,坚决制止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严格加强对农民义务工的管理,政府机关要严格控制乡镇、村开支,严禁在粮食收购时代扣代缴各种款项,严禁强迫农民借款、贷款缴纳各种税费,从根本上杜绝各种形式上的达标升级活动。对加重农民负担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开拓创新,精密安排,切实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这样,我们的农村税费改革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并且为我们最终解决好“三农”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农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去年12月份的中央 经济 工作会议再次重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 金融 改革,确保农业基础地位的夯实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相信农民负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减轻,新阶段将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统筹城乡经济 社会 发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

篇2:负担问题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然而,名目繁多的加于农民身上的各种负担,已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从而在客观上成为动摇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农民负担问题的研究文献已经很多,然而,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片面性。认真分析当前我国农民负担的现状及原因,探寻标本兼治的措施,已成为巩固农业地位的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重大课题。本文针对农民负担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减轻;农民;负担

一、我国农民负担的基本界定

所谓农民总负担是指农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无偿向政府、工商企业以及城市居民提供的各种资金、物品、劳务等各种资源的总和,表现为一定的实物或货币支出。具体体现:

(一)税收负担

农民的税收负担(此处特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所承担的农业税收)具体包括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和屠宰税等。

(二)合同内负担

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通过与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承包合同的方式来规范个人收入的分配,并且在合同内规定了农民对集体经济组织所应承担的义务。

(三)价格负担

价格负担亦称隐形负担,是指农民出售农产品时低于其价值,购买工业品时高于其价值的损失部分。这种负担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形成。

(四)制度外负担

制度外负担是指各种针对农民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

(五)间接税负担

农民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身份:作为消费者,农民和城镇居民基本承受相同的间接税;作为生产者,农业产品虽然免征增值税,但要负担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所含的增值税。

(六)劳役负担

劳役负担包括积累工和义务工,即通常所说的“两工”负担。

二、农民负担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高度重视减负工作的思想意识有所淡化

在减负工作的大好形势下,有的地方、有的干部满足于现状,有麻痹松劲、畏难厌战情绪,对农民负担深层次问题调研不够,对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估计不足。

(二)工作缺乏力度

一是有些地方领导对减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工作中对完成税费任务抓的硬,对落实减负政策抓的软。重视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口头上,落实措施不得力,减负工作缺乏力度。二是一些干部对减负政策理解不深,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偏差,有的甚至违反政策。三是有些干部对新形势下农村和农民工作不适应。习惯了用行政命令做农村工作的干部,缺乏依法行政的意识,在任务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容易违反政策,强取硬收。四是一些地方办事超出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承受能力,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只有向农民摊派集资。

(三)制度层面原因

基于意识层面,反映在我国分配政策与制度上,中央政府实行偏向城市的分配政策和制度,这是形成我国农民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不合理的农村税费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导火索。目前中国农村实行的税费改革从一定程度上确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费改税”只是对农村乡镇政府的扭曲行为加以纠正,它仅仅从农村内部的分配关系来减轻农民负担。中央政府实行偏向城市的分配政策,过度提取农业资源,为城市工业发展积累资本和城市居民补贴的制度手段主要是现行的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农村税费制度和财政收支制度。

三、减轻农民负担的几点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减轻农民负担不仅仅是一个落实一系列减负政策的问题,而是采取措施,努力把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好,为政策落实创造条件,促使各项政策全面落实的问题。只有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保证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转和廉洁高效,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达到减负工作的最终目标。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税费改革和减负工作宣传力度

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和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是一项重要和长期性的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和村级班子要认真学习税费改革文件精神和减负工作会议精神,提高乡村干部政策法规水平。进一步宣传法规政策,提高透明度。

(二)坚持“四项制度”,将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各级政府要将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贯彻落实到位,不折不扣地坚持“四项制度”,即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农村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尤其是对群众关心,反映强烈的电价过高,中小学乱收费等问题,加强检查,确保不出现巧立名目的涉农收费项目和超标涉农收费,确实巩固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和反弹。

(三)严格落实减负工作责任制

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要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和“谁主管、谁负责”的专项治理责任制。各乡镇要将减负政策是否落实、农民负担是否减轻、农村社会是否稳定,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依据,全面实行违反农民负担政策“一票否决制”。

(四)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减负的治本之策

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领域、新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第二、第三产业流转,提高农业和农村综合效益,给农民带来更多收益,使农民富裕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农民负担的减轻。

(五)减少乡村财政支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反弹

乡村收支不平衡,缺口过大,是诱发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造成农民负担过重的一个主要原因。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远水不解近渴。当前要防止加重农民负担反弹,必须从根本上减少乡村的支出。这要求各乡村要将机构改革落实到位,裁减冗员,做到有多少财力就安排多少干部,并压缩各种不合理支出,杜绝各项不合理支出转移到农民身上。

参考文献:

[1]侯安.国家与农民“取”与“予”的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6)

篇3:负担问题

一、坚持依法治教,促进学校规范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为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中心学校全面贯彻执行《县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暂行规定》,扎实落实学校制定的管理办法,咬定办强中心小学、办好基层小学的工作目标。在质量管理方面重视单元过关检查、质量抽考和教学常规管理,以考试为突破口,实现质量管理准确定位的突破。即在学期考中,实行基层校、中心校分类监控,分类评价、分类管理的办法,找到了大坪中心学校办学点散小、统一评价难以平衡这一质量管理的准确定位,迎合了广大学生家长的心声和期盼,整合了学校质量管理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可操作性强的质量管理机制,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走出了中心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困境,实现了管理的新跨越。

(2)规范作业设置,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进一步规范语文、数学科作业设置、批改,根据《县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暂行规定(修订)》,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语文科作业设置、批改的通知》。①语文科学生作业本的设置。一、二年级要批改的:拼音本(一年级)、生字书写本、词语抄写本(方格本子)、作业本(完成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的习题,如造句、填空、抄写句子等)、写话本(方格本子,二年级)、听写本(方格本子)。要检查的:练习册(选做,讲评和批改相结合)。三至六年级要批改的:生字书写本(或田字格生字本)、作业本(完成生字词和优美句子的抄写和课后练习、“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中的习题)、作文本、小测本。要检查的:小练笔本(或日记本,每周不少于2次)、练习册(选做,讲评和学生互改相结合)。②语文科学生作业本的批改要求。作业批改要及时,批改符号要规范,簿籍要整洁,学生书写要工整,错题要订正、复批,要用鼓励性词语或符号评价学生的作业。对的要打“√”,错的要打“×”,小错的地方可用“○”圈起来, 让学生在原处订正。一、二年级可用“☆”号的个数(最多5个)、三至六年级可用“好或中、加油”等等级来评价学生的作业。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开展专题研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与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在课堂教学上求“实效”是本学期学校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因此,我们学校每学期围绕一个教研主题开展以下活动:①每位教师上一节校级教学公开课。不同的小学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开展,公开课安排表于开学初送交中心学校教导处,教案应于开课前一周发送至中心学校邮箱,这样便于统一管理。②举行区级公开课教学研讨会。每学期围绕一个教研主题开展至少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并请各校相应年段、学科的教师参加活动。通过上课、评课交流、教学反思等环节,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一个个年轻的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2)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每学期中心学校采取听讲座、结对子、教学基本功比赛、听课评课、上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使教师在教育理论、师德师风、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

三、更新评价标准,改革考试评价方法

(1)改革考试内容。考试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对教学起着导向和杠杆作用。过去只重视考查学生的“双基”,忽视智力、能力的考查;只重视语、数两科知识的考查,忽视常识技能科等考查。为克服这种片面性,在常识技能科考查中,既考教材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又考查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行为表现,对常识技能科要同语、数学科一样认真组织考查。

(2)改革评价方法。实施“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关键一点就是要积极改革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办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在实践中,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发展,可拓展测评领域,开展学习情感的测评试验, 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完成作业情况和日常学习状况等方面进行考查和评定;为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可研究拓宽检测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如要求学生进行某种观察、专题调查、某项制作、某项实验等等。

篇4:对我国税收负担问题的有关思考

关键词:税收负担 宏观 微观

在国际税收发展的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微观主体实际税收负担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税收负担问题也成为长久以来限制我国国计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纵观我国税收负担的宏观现状,自1997年至今,我国的税收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左右,而名义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低于15%,这种税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增长速度的现象导致我国宏观税收负担不断增大。目前,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的税收进行研究,通过财政资金用途和支出效率对税收负担的高低进行判定上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的税收负担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国税收负担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宏观税收负担在国际上处于中等水平

在国际上宏观税负的表示是通过一定时期内税收总量占GDP的比重来实现的,具体表示方法由小口径法、中口径法和大口径法三种。小口径宏观税负是指全年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口径宏观税负是指全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口径宏观税负是指全年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而言,国际上进行税负比较时都采用小口径宏观税负和中口径宏观税负。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自2004年以来的小口径宏观税负和大口径宏观税负都呈现增长态势,但是尽管如此,我国的宏观税负在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中等水平,2006年美国宏观税负为38%,瑞典和丹麦等国家甚至达到50%,而我国宏观税负不到20%,在国际上处于中等水平。但是自2006年以后,虽然我国宏观税负仍然在国际上并未有明显增大,但是我国宏观税负仍处于较快的增长状态。

(二)我国微观主体的实际税收负担过重

当前,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税收负担过重主要是根据微观主体的实际税负来判断的,微观主体的实际税负过重也是我国税收负担的一个重要特点。微观主体税收负担过重是立足于个人而不是国家,由于概念和角度不同,笔者认为将微观税负和宏观税负等同的比较方法是不科学的,二者应进行区别判断。目前,造成我国微观主体税收负担过重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征税缺乏规范性,非税收入成为政府税收收入以外的绝大部分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罚款收入等。非税收入虽然在性质上不属于税收,但是微观主体却必须向政府缴纳,这无疑增加了微观主体的经济负担。因此,笔者认为在衡量微观主体税收负担时应该采用大口径计算方法,但是由于我国对非税收入的数额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目前尚无法准确掌握我国大口径税收负担的具体变化趋势,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我国微观主体的实际税收负担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微观主体的实际税收负担仍然过重,这主要是由我国不断增加的非税收入造成的。

二、解决我国税收负担问题的对策

(一)实施适当的减税政策

适时适当的减税政策可以说是解决我国税收负担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减税政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加快增值税的转型;完善“两税合并”后的相关配套规定;强化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基数的改革。首先,税收理论对我国增值税进行了分类,包括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三种,三种类型由于在购进固定资产已经税款的抵扣上存在差异,因而对我国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产生着不同的影响。目前,扩大增值税的抵扣范围,实行彻底抵扣全部外购货物与劳务所支付的税金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成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颁布,促进了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税收环境的同时,有效减轻了我国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但是要想真正发挥《税法》在减轻企业税负方面的效用还需要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措施加以辅助;再次,我国对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的改革尚未成功,税前扣除标准对减轻人们的税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改革。

(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

从对微观主体的税收负担的分析中可知,微观主体实际税负过重不仅是由税收造成,更多地是大量非税收入带来的经济压力,因此,减轻微观主体实际税负最重要的是规范非税收入,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客观看待非税收入的作用,非税收入作为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的合理性有着直接影响,而且对政府目标的实现起着推动作用,因此,政府要减轻非税收入,而非取消。第二,要规范非税收入首先要明确非税收入的性质,合理合法的非税收入对政府财政有积极影响,各种乱罚款、乱收费产生的非税收入才是加重微观主体实际税负的主要原因。第三,要理顺税费关系,要合理控制数额庞大的非税收入总量,加快税制改革。

(三)完善税收征管的法律制度

解决税收负担问题需要税务部门引起重视,深化征管改革,建立相关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税收征管的法律制度,通过法律的强制力保证税收的征管最大程度的合理化,并适当减少非税收入,比如可以建立《税收征管减免办法》对税收征管过程中应当减少的税种进行规定,建立《非税收入法》对非税收入中不合理不合法的征收行为明确惩罚措施,鼓励合理非税收收入发挥作用,引导我国税收征管走向一个合理化的阶段。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税收负担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虽然存在某些争议,但是整体而言我国税收负担呈现增长趋势,虽然从宏观税收角度来看,我国目前在国际上仍处于中等水平,但是微观主体的实际税负却比较严重,因此,采取合理措施减轻我国税收负担,使我国税收征管结构趋向合理化是我国税务部门的首要任务,也是推进国内投资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朱青.对我国税收负担和减税问题的剖析[J].税务研究,2008(11)

[2]刘海庆,徐颖科.我国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全国30个省级单位的Panel VAR模型[J].兰州学刊,2011(2)

篇5: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家长在教育学生学习时,对孩子强加课外辅导。

2、班级差生太多。

3、低年级学生书面作业量大。

4、学生书包有辅导资料。

二、建议

1、学校、班主任和家长常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2、减轻对差生的辅导,做到精讲精练。

3、杜绝低年级留作业现象

4、学校做到常检查、常总结,把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道字乡中心校

篇6:关于农民负担问题的调查报告

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1990―1994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5%,关于农民负担问题的调查报告。同期负担年均增长15.4%,两者基本上是同步增长;1995-1998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1%(未扣除价格因素),同期负担的年均增长6.4%,负担增幅低于收入4.7个百分点,负担呈相对减轻趋势。1998年农民负担出现回落,连续多年的扩张势头得到初步抑制,比上年减少了1.2%。若按农民负担管理条例规定的口径计算,1998年农民人均税后负担为68.77元,比上年减少1.73元,减少了2.5%。

2.农民不合理负担越来越重

农民合理负担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农民承受的不合理负担则越来越沉重。据农业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统计表明,1991年能够统计到的农民支出的行政性事业费高达17.7亿元,各种罚款23.1亿元,集资摊派41亿元,其他社会负担38.1亿元。上述各项合计,人均13.8元,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2.5%。但是地方调查结果表明,不合理负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大大超过农业部的统计结果。有关数据表明,不合理负担远远超过了中央规定的5%的警戒线。

二、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

1.农民收入增长滞缓,甚至出现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情况经历了四个明显的不同阶段:1978—1984年农民纯收入从改革前的134元增加到35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加1.3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7.7%。1985—1988年是农民收入继续缓慢增长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98元增加到53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率为5.0%。1988—1991年是农民人均实际纯收入停滞徘徊的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02元增加到709元,名义上增长率为17.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1989年农民人均收入比上一年实际下降了1.6%,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实际纯收入的首次下降,出现了负增长。1990和1991年虽有好转,但3年平均实际增长0.3%。1992年至今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恢复增长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84元增加到2090元,增加了1.7倍,年均增长率为21.7%,实际增长率5.4%,恢复到缓慢增长时期的水平,调查报告《关于农民负担问题的调查报告》。总的看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滞缓,而农民人均负担率却逐渐提高。

2.机构膨胀,人员不断增加。机构的膨胀,反过来增加农民的负担,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3.农村教育费用负担过重。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担主要压在乡村两级政府上。《中国经济导报》全国农村住房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59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主要是学杂费增加较多,人均增加额占该项支出的73%,对低收入和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讲增幅更加突出。许多地方农民在交“三提五统”(内含教育费统筹)之外,还要交人均数十元的教育费附加。

4.巧立名目乱收费。有些村干部和乡镇干部,为了谋求个人的政治前途,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于不顾,甚至肆意践踏国家法律。要维护机构的“运转”,满足腐败官员的挥霍,一些地方的农民就像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三、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以农民利益为重,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增加农民的收入,目前最现实的只有两条出路,一是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二是减轻农民的负担。但是在目前市场状况下,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显然不现实。那么只能走第二条路,帮助农民减轻负担,降低种田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2.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减轻农民负担的硬招,就是精简机构,精干队伍,实行“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如果把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大大压缩,不仅便于工作,而且能够真正减轻农民负担。

3.减负与发展双管齐下,同时并举。应当鼓励农村中的优秀分子跳出农村,积极引导帮助他们从事工商业,为农村经济发展积累资金和市场资源。

篇7: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研究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考试多,导致他们背负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和精神负担,身心健康受到影响。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是具有全面素质,特别是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我们的基础教育决不能再“因循守旧”,决不能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上大学为唯一目的,再片面要求升学率,只求考试得高分,围绕考试构建教育体系,安排教学内容,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以简单的分数来评价学生。在教学方法上则频繁考试,大搞“题海战术”。必须由“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转轨,培养具有良好全面素质,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让他们感觉学习不是苦事;让他们体会学习的快乐。由此看来实施素质教育在操作环节关键是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只有在操作环节解决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即实施“减负”,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和谐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新世纪社会所需人才。

一、端正教育思想,走出认识误区。

我们认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就学校内部来说也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是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及教育效果诸因素的综合反映形式,根源在于教育思想问题,要解决课业负担过重必须从端正教育思想入手。端正教育思想,我们着重解决了三个片面的认识:

1、片面的质量观。即认为高负担=高质量,从而通过布置超过学生

承受极限的课外作业以此来提高质量。这种作法使学生整天埋于作业堆里,成了做作业的“机器”,既阻塞了学生思维的开发、学习能力和兴趣特长的发展,又损害了身心健康,束缚了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一种片面的质量观。教学质量的实质应该是教育任务的全面完成和全体学生的全面提高。

2、失真的师爱观。加强课业负担伴随着教师的辛苦,所以,作业负担过重经常同教师的师爱和责任心交织在一起,老师认为补课越多,作业越多,越能体现老师的师爱,家长也常常以此评价老师的工作态度,如不这样,还会落得“不负责任”的骂名,这种牺牲学生发展后劲和身心健康的作法不是真正的师爱,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3、落后的学习观。即过分强调“勤学苦练”。用学习时间的长短,作业量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勤奋程度,而忽视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学习不仅有知识学习,还有技巧和技能的学习,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学习成绩不完全与学习时间成正比,主要取决于学习效率的高低。今天的学习不能满足于“勤学苦练”传统的方法,而要勤于思考,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合理的负担,教学的质量全面提高就有了可能。观念转变后,教师自觉把提高教学质量的着眼点从课外移到课内,着力点放在科学地教和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上来,努力在教学效益上下功夫。

因此,我们严格执行以下几个要求:(1)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学生午自习或集体辅导。(2)保证体育活动和学生睡眠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确保学生每天睡眠不少于9小时。(3)认真执行课程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时,下

课不得拖堂。(4)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课外作业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5)严格控制考试次数。除语文、数学、外语可举行期中、期末考试,其他学科只进行期末考试或考查;学校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按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6)落实“减负”工作责任。

二、提高教师素质,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是“减负”的主战场,正如原国家教育部长周济所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是„„通过教学活动转化的。”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必须从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着手。

1、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禀赋、个性和特长,他们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来培养学生,用一个尺度来进行衡量学生,更不能只把能得高分、能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当作人才,倍加呵护,而忽视和冷落了其他学生——因为,他们也有丰富的情感、美好的理想、追求成才的愿望,他们中间潜藏着未来方方面面的建设人才,不能因为在文化学习上一时落下了一段距离,或是表现上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就嫌弃、冷落、鄙视他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关爱、帮助和引导,使他们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我们要真正按照素质教育要求,把注重全体学生发展、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关注每一个个体成长变成行动,落到实处。

2、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首先成为一股不竭的活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专业

知识、探索教学改革,总结教学方法,努力上好每一堂课。为此,我们教师必须熟悉和把握“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学重点、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精讲精练,提高教学效率;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习兴趣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要求做到五条:一是精心备课。在深钻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备课,做到备过程、备语言、备板书、备习题、备教具。二是减少时间损耗。要求学生课前作好上课准备,合理提高课堂密度,增加教学信息量,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教学效率。三是改变课堂结构,达到讲、练、查结合,知识点落实,体现精讲精练。四是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通过投影、收录机等多媒体作用于学生各种感官,以增加直观性和形象性,增加信息传输量,提高学生储存记忆的速度、效率。五是对后进生实行超前辅导。

3、创新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作业量和作业强度。教师要善于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从学生学习实际和教学实际出发,科学地设计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书面作业,要求题精量少。布置书面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巩固新知情况。因此,教师设计和布置的学生作业时间总量每天应控制在60分钟内,双休日尽量不留书面作业,不布置无效作业和惩罚性作业。学科间对作业时间要进行有效协调。二是实践性作业,包括手工制作、社会小调查、科学小实验等,它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要求人人动手。完成时间可以长一些,半月或者一月,甚至一学期都行。布置活动作业的目的,是缩短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现实的距离,鼓励学生与参与生活、动手实践,懂得综合运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转变学生死读书读死

书,只重书本知识,不重社会实践的旧观念,养成动脑动手习惯,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关注现实,理解生活、理解社会。作业评价可以是等级制,也可以记学分,纳入学期总成绩。

三、进一步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教育低效乏能的一种现象。传统的方法不足以驾驭变化了的课程,旧方法解决新问题,只能选择加大强度和延长时间的办法。因此,要实现既减负担又保证质量的目标,就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每位教师都要坚持双向成才,加强岗位业务培养。为此,要加强学习并持之以恒,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准、思想法纪素质、专业文化素养、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是主动参加专业进修和各种培训。抓住机会系统地学习和扎实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获得新的教育理念。二是积极参加以校本教研为核心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认真研读“课程目标”,钻研教材,大胆吸纳他人长处,构思教学情景,科学设计教案、学案,为教学活动的展开作好充分的准备。三是积极从事教育科研。通过科研活动,加强反思,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和解决的最佳途径并及时予以解决。同时,借助科研活动,广泛涉猎教育理论著作、报刊,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科前沿最新发展动态,获得新的学科教学理论、方法和理念,建构自己的教学理论基础,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四、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学习动力

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有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原因,内在原因主要表现在学习心理负担过重,畏惧和厌烦学习,把学习视为迫不得已,很

难受的事情。为此,我从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入手,努力寻求造成学生负担重的内在原因的解决办法。主要措施是:培养提高学习心理品质,促进主动发展。

一方面开展学习目的教育,围绕构成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求知欲、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信心、意志力、独立性、创造性等,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树立精神支柱,努力克服惰性心理。

篇8: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学业负担,负担过重,学生问题,发展问题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是教育界讨论的热点, 已上升为社会聚焦的问题, 因为它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方面的问题, 而且是对于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思考, 更是对未来社会接班人素质全面提高的反思。本文通过对学业负担过重原因的分析, 探讨中国学生学业负担改革之路, 以彻底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学业负担与学业负担过重

“课业”与“学业”只是在目标对象上有所划分, “课业”针对教师而言, “学业”是针对学生而言。立足于社会上的学生理应有社会施予的种种负担, 这是一种责任, 也是一种义务, 从这一方面说学业负担是一个中性词, 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是学生对自己学业的一种朴素责任心和教育道德的表现。学业负担过重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因教育者提出的要求超出学生的身心承受能力或违背学生意愿需求及学生对学习后果的担心等造成的疲劳性身心体验①。这一表述表明学业负担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这里为学业负担贴上了产生副作用的标签。经分析研究, 我认为学业负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社会赋予的一种责任, 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社会赋予的一种前进的动力, 而学业负担过重则不符合学生发展的身心规律,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是一种负面的消极影响。我主要分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 并对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分析。

二、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众说纷纭, 我对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三种看法。

(一) 课程改革未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 仅仅是对课程本身提出重构与改造, 以适应符合中国发展的课程规划要求。新课程改革立足于建立一个理想化的课程体系, 但它没有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作为其改革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 课程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学生面临的新知识、新技能无限扩展, 新课程改革不重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程度,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增加了广泛的学业知识, 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当我们看到这一问题时, 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在解决, 而没有深入其本质。相关部门出台的各项文件成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重要途径, 但对这种途径的预想结果或者结果评估, 缺乏相应的指标体。详细分析这些文件, 若相关政策没有问题, 大家就把关注对象转移到学校, 学校不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必然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我国的课程改革是否为个人的社会化与个人的个性化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呢? 我国课程改革明确要求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在赋予教育社会责任的同时, 却弱化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功能被扩大, 学生的负担也会在无形中加重。社会问题很多, 教育在实现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 如果课程改革还纠结于社会功能的实现, 那么教育所要教授的内容就会膨胀, 课程门类必然增多, 最终导致学生学业负担增加。

(二) 学业质量的评价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在我国, 学生的学业负担不是体现在每一门课程上, 在增加知识的课程, 也可以说中考、高考要考的课程上, 才会有学业负担过重一说, 而音乐课、体育课等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课程, 学业负担基本不存在, 但这些课程对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如今所说的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其实是减轻要考课程的学业负担。其实在减轻学业负担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业负担。所谓“减负增效”, 减负以增效为前提, 减负容易增效难之又难。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 大家的效率都会提高, 新一轮竞争又出现, 势必会有新的负担增加。我国的学业连同考试在一个体系之内, 在一个部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也不会引起整体的改变。如新出台的《小学生十条禁令》是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 这难道意味着中学、高中就可以增加学生的负担吗?

(三) 教育的功利化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所谓教育功利化, “就是把教育目标看做培养为经济服务的人, 而不是把它看成造就有文化、有知识的人, 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②。教育有它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功能, 但夸大这一功能, 往往只能看到教育的工具性, 忽视其对人价值的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内在的满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态度, 而靠这些“外驱动力”培养无差别的学生, 无疑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的功利性使学生过于追求教育的表面价值, 忽视教育在成长过程中对完善人格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成为容纳知识的机器, 在对待教育呈现的内容面前, 少了情感的体验, 更多的只是量的扩充。所以教育功利化导致学生学业负担加重。教育的功利化有正面的影响, 但就学生的学业负担来说, 教育的功利性越强, 学生的学业负担就越重。

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它的解决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因为它没有共同的框架、体系让人们一看就清晰明了。学生学业过重问题涉及国家、社会、学习、家庭等多方面因素, 我们要理性看待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 因为它不仅涉及学生学业问题, 还涉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惠闵, 王小平.国内学界对课业负担概念的理解:基于500篇代表性文献的文本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06) .

[2]刘家访.未来十年立足减负的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05) .

[3]梁倩, 林克松, 朱德全.多重制度逻辑下的课业负担问题治理[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06) .

[4]任胜洪, 溪海燕.关于追求升学率与减轻学生负担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 2005 (19) .

[5]汤兆武, 杨若翰.从哪里看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对课业负担测量的思考与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06) .

上一篇:讲诚信的谎言作文下一篇:论漆画的发展与创新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