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的要求原则

2024-05-20

新闻写作的要求原则(精选6篇)

篇1:新闻写作的要求原则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由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决定的。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如果新闻不能坚持真实性,新闻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时新性是时间性与新鲜性的合称。新闻写作不但要讲究时间性,还要给人以新鲜感。思想性也可称为指导性,即媒介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态度、情感和行为,最终把他们引导到一定的目标上去。

(一)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由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1、坚持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如果新闻不能坚持真实性,新闻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准确无误;新闻反映的事实的环境条件、过程和细节,任务的语言甚至动作都必须真实;新闻中引用的各种材料,如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都必须准确,新闻中涉及到任务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都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注意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地辩证结合

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宏观也并非微观的简单放大。微观科学固然是客观科学的前提,但宏观科学更是微观科学的指导和保证。在很多情况下,单就某一事实而言是绝对真实的,但是,把它放到全局、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就失去了原来意义上的真实性。以点代面、用一个侧面否定另一个侧面、片面性、绝对化等都会造成新闻的“总体失实”。

?加强作风建设,消除“客里空”影响

“客里空”是苏联剧作家考涅楚克的剧作《前线》中一个惯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的前线记者的名字。后来成未记者浮夸作风的代名词。1947年《晋绥日报》开展了长达四个月的“反‘客里空’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新闻界也曾多次以“客里空”为戒,端正作风。但“客里空”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为了追求生动感人,“合理想象”(Reasonable Imagination)增加许多不真实的细节;“合理预言”,加大提前量;夸大其词,胡编乱造;见风使舵,强扭角度。

?提高记者素质,增强辨别能力

有时记者本意并不想造假,但由于素质上的欠缺,或粗枝大叶,或真假不辨也会造成失实。

2、坚持时新性

时新性是时间性与新鲜性的合称。新闻写作不但要讲究时间性,还要给人以新鲜感。新闻姓“新”,时间性是新闻的本质特征之一。记者采访必须雷厉风行,随时处于待机状态,争取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在写作上则要坚持新鲜性:内容新(角度新、主题新),形式新(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新闻的最前面、寻找“最近点”)。

所谓“最近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一点”,即新闻所报道的“何时”要素是指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一点而不是指整段过程;二是“最近”,即新闻所选择的那一点时间应该尽可能是距离报道事件最近的,是事件发展过程的末端而不是前端。

3、坚持思想性

思想性也可称为指导性,即媒介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态度、情感和行为,最终把他们引导到一定的目标上去。坚持思想性并不是在新闻中贴上几句政治口号就能做到。必须:

?寓思想性于信息传播之中

受众首先是为了寻求信息才接触媒介,继而接受媒介所要传播的思想;思想性是蕴含在事实之中的,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并不是外加的、主观的东西。

?思想性应与针对性结合 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思想性应与深刻性结合

有了深刻性,但如果对问题研究不深不透,对问题的表述如“钝刀割肉”,毫无尖锐泼辣的锋芒,不能“言人之所不能言”,也会大大削弱思想性的分量。

4、坚持简明性

简明是一切题材的新闻作品的最显著的特征。简练也是最高级的写作技巧,对记者来说,更是语言文字方面的最基本的基本功。美国新闻学者巴克赫斯特说:“写新闻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写得过于复杂。”为此他提出了一个“K ISS(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原则”,要求“以最平实的预言,在最短的空间说完”。具体地说,简明性包含两层意思:

?通俗明了

这是新闻作品写作上一个主要特征和主要要求。要达到这个要求,就要:排除“拦路虎”,消除生僻艰深的字句;控制句子长度,中国学者认为,中文句子平均每句以7—20字为宜。

?简洁凝练 这是比“短”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邓小平说:“可以不说的去掉,该说的就可以更突出。”

(二)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及认识依据

1、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

从新闻形成过程看,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集中表现为: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形式受制于事实,具体来说:

?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规律 立脚点先服从事实,再是要服从事实的报道;

服从事实,报道实事求是,对新闻写作来讲,是根本,是立足点,也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成败的基本标准;

新闻写作服从事实的报道,就是要全面把握新闻特性和新闻的传播需要,以事实为本,争取时效。

?认识依据:

我们对新闻写作规律总的认识依据是: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报道这一规律,归根结底,决定于新闻对事实的依存关系和能动作用。

首先,新闻源于事实、报道事实,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就是社会主义新闻学在新闻与事实关系上的基本观点;

其次,新闻虽由客观存在的事实构成,却不是事实原封不动的翻版,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

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规律,体现了新闻对于反映事实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由新闻写作一般规律引申的问题 ? 新闻事实与新闻真实的关系

注意的问题之一: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之二:不能不顾及宏观事实,在微观中顾及宏观。?主观意愿与客观反映的关系

主观脱离客观的表现:合理想象、表述不当

3、新闻写作的具体要求

新、快、短、活 ?如何把新闻写短?

a.直截了当,开门见山陈述事实 b.空话少说 c.一事一报 d.语言准确、洗练 e.善于删改 ?怎样把新闻写活?

a.运用蒙太奇手法,把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放在最前面; b.运用断裂式行文,多分段; c.多写视觉新闻 小知识点

断裂式行文:即择取事实点面结合,跳跃式行文;段落简短,叙事简洁,讲究思想的递进和丰富;讲究逻辑衔接,省去铺垫过渡等等。

(三)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是“用事实说话”(Let the fact speak itself)。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吴冷西说过:“新闻应该按新闻的规律办事——让事实说话。”这是对新闻写作基本规律的科学概括。

1、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事实”是客观存在,“说话”是主观意图。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形成了新闻写作中的基本矛盾。“用事实说话”正是解决这对矛盾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用事实说话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总是从具体的事实开始的,没有人先从抽象的概念来认识世界。人们要认同记者所说的“话”也只能是从记者向人们所报道的事实中去理解、去分析。

?用事实说话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

自尊是人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自尊意味着人们不愿意事事听命于别人,每一个判断,都由别人替他做出。人人都愿意自己做出结论,自己做出判断。用事实说话,就满足了人们的这种自尊的要求。

?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

胡乔木说:“我们人人都会发表有关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所谓“无形的意见”西方又称为“无声的意见”(Silence opinion)。“无形”或“无声”是因为“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胡乔木)如果新闻不是“无形”或“无声”地发表意见,它就会与文告、广告无异了。

?在现代新闻战中,用事实说话是取得主动权的唯一可靠的武器

对于各种各样的诬蔑、诽谤,唯有用确凿的事实方能予以粉碎;对于各种各样的误解、疑虑,也只有用生动的事实才能消除。

2、不善于“用事实说话”的主要表现 ?直接在新闻中发表感想和议论

虽然新闻并不一概排斥恰如其分的议论,但事实的叙述必须是主要的和充分的,议论只能是画龙点睛。而不善于用事实说话者,则恰好颠倒了过来。大量的议论不但多余,而且空洞。

?不交待消息来源

新闻中的“道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去讲,都必须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事实不充分,“道理”也就成为了强词夺理。西方新闻学家强调,要想让读者理解记者在稿件中所要表达的道理,首先就要使读者相信稿件中报道的事实,为此,就要交待每一个事实的来源,做到有根有据。而现在很多新闻稿,不但不交待消息来源,而且还经常武断地说:“某某社区的居民们一致表示„„”“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烈赞扬„„”这种写法曾经引起过许多外国朋友的反感。一位英国专家指出:两个以上的人不可能说完全相同的一长段话。记者用“广大群众说”这个提法,只不过是笨拙地借群众之口表达自己的意见。

?不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

满足于铺陈廉价的形容词,却不会用生动的细节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小知识点 消息来源(source),指新闻信息的出处,或提供信息的人。交待新闻来源或暗示新闻来源,可使读者知道新闻事实是从哪里来的,这样能增加新闻的可信度、真实性、权威性。但此事经常被一些记者忽略,没有新闻来源的新闻司空见惯。

海外记者在处理消息来源问题上,一般的做法是:让新闻事件参与者、新闻事件目击者、新闻事件知情者作为消息来源,并在文中指出。有时,为了保护消息提供人,可用暗示,但不能没有来源。马克思在1848年6月25日巴黎工人起义时,因为交通阻隔,《新莱茵报》无法获得准确消息,只好以号外形式报道《巴黎消息》:“科伦6月24日晚10时。23日巴黎邮件没有收到。据到达这里的信差说,当他离开巴黎的时候,群众跟国民自卫军的厮杀已经开始了。在离城不远的地方,可听到猛烈的炮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卷/129页)这就是马克思对待消息来源的做法。

3、怎样用事实说话? ? “藏舌头”

“藏舌头”是西方新闻界对“用事实说话”的新闻表达方式的通常的说法,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舌头”是新闻记者要通过新闻作品表达的思想、主题,要说的“话”,但这个“话”并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精选的事实和对事实的安排,让读者(受众)自己去感觉出来的。“舌头”如何“藏”?可以注意以下方面:

?把要表达的意思“藏”在幕后。?把要说的话“藏”在新闻角色的口中。?把倾向性“藏”在背景材料中

?把倾向性“藏”在对通篇新闻事实的精心组织之中 ?用事实说话的具体技巧

如果说“藏舌头”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宣传目的的话,那么,这里的一些技巧则主要是增强新闻报道的可信度。这些方法都十分具体,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一般用第三人称叙述。这样可以减少记者站出来指手画脚地机会,容易做到客观公正; 注明消息来源。对那些阐明事件的原因、预示事件发展趋势、解释事实之间内部联系的内容,一般要注明消息来源。特别是内幕新闻,不写明消息来源就无法使读者相信,甚至会以为是记者的瞎猜;对于有争议的、容易引起怀疑的事实,注明消息来源克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同时也有利于读者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对于那些一时得不到官方证实,又十分重要的新闻,几乎每句话都应注明消息来源。消息来源主要包括: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新闻事件的知情者、权威人士、消息灵通人士等。注意报道的平衡性。对有倾向性的报道,千万不能顾此失彼,损害了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公正性。客观、公正、全面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用事实说话也要说全面、公正的话,不说片面的话。要既报喜也报忧,讲成绩也讲缺点。表扬时不要把成绩说得过满,批评时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讲出产生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报道有争议的问题,要如实报道各方面意见而不能偏袒一方。

再现现场。用记者亲眼所见到典型场景说明要说明的问题,也是用事实说话常用的方法。

捕捉细节。细节对于刻画人物来说,往往能生动真切地展现其个性特征、内心世界;对表现社会生活来说,以小见大,往往能说明能深刻地主题而又有很强的说服力。通过对比。新旧对比、前后对比、横向对比,比数字、比现象,都是很有说服力的写法。

通过事实本身的逻辑说话。通过别人的嘴说话。通过背景材料说话。

篇2:新闻写作的要求原则

很多学生以为简历越长越好,越长就说明经历越丰富,能力越强。其实不然。要知道,一份简历只能得到HR们60秒的“青睐”,而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翻看四五页,甚至厚达一本书的简历是不可能的。正如SONY公司高级人力资源顾问马思宇先生所说:“我特别反对那种一本书似的简历。这样毫无必要,对你的成本高,对公司来说也是。公司是不可能替你保存简历的,弄成一本书一样,当工作人员需要什么信息去复印一下还得帮你撕开,裁剪,多费事!同时也增加了处理的难度。”

简历太长,就意味着里头夹杂着一些无用或者无关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只会起到反效果。HR想看到的是有条理的、一目了然的简历,过多的无关信息浪费了他们的时间,还要为你的简历理出纲要。就如同广告一样,所用的词汇越多,消费者就越难记住。Nike的广告语就三个单词“Just do it”,却获得了营销上的巨大成功。你的简历也应该像Nike的广告语一样,简练而有力地展示自己的形象和优势。除非你应聘的是广告、艺术类职位,否则,过于“创意”的简历只会让HR认为你不够职业而被首先剔除。

简历简历,简单有力。我们的建议是,简历最好不要超过两页,如果你能够用一页纸清晰地表达自己,也千万不要用两页纸。当然,对简历的压缩是个痛苦的过程,你必须反复的掂量,删除一些不太相关的信息,或者换用更简练的方式来表达原有的信息量。这里教你几种办法,对你的简历进行重新布局,用一两页纸表达出丰富的人生:

简历中的重要信息一定要出现在第一页。

每页中重要的标题项尽量靠近页首或页尾。如果你出身名校,一定要将教育经历(Education)紧跟名字列出。

每个标题项中最重要的细节一定要出现在第一项,次重要的细节出现在最后一项,其他信息安排在中间,从而避免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

要用点句(bullet point),避免用大段文字。点句的长度以一行为宜,最多不要超过两行; 三句为佳,不超过五句。三是一个很微妙的数字,两个显得太少,四个就多了,三个正好。

删除那些无足轻重的细节,将内容重复的细节合并,使你提供的细节更简洁,内容更充实。

如果你想突出自己的实践经验,不妨给它们留出更宽松的格式。可以将它们纵向排列开来,还可以为它们添加更多的细节。

简历页面是寸土寸金的,不要让你的姓名、性别、地址、电话等占据过大的空间。可将姓名作为标题,联系方式紧跟标题给出。

英文简历避免使用完整句,以动词性的短句为主。这个很重要,记得在使用那些对称的结构时,真的是要“对称”的,例如动词引导的短句,或者名词性结构的短句等等。一般来说这类并列结构的句式并不需要完整的主谓结构。

如果你使用两页的简历,千万要将第二页充满三分之二以上,不然就坚决选择一页的简历。

除非公司有特别要求,否则不用在简历上贴照片。

选用合适的模版,可以在最小的面积上最有条理地表达最丰富的信息。这里,我们为你提供一个“一页简历”的模版,依照这个模版制作你的简历,就可以达到“精练”的效果。

2.主次分明(Highlight)

HR初选简历的平均时间是一份20秒,再审简历的时间也只有60秒。唯有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简历才能使HR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并对你的资历做出正面的评价。

简历是你的广告,广告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拿自己的USP吸引别人的目光。而大学生最大的不足就是经历少。如何在资源有限的约束下,用最有效的信息展现出独特的自我,就需要发挥你的智慧了。下面的简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简历的最大优点就是抓住了看简历人的一种心理,就是能恰当地表现自己的优秀。比如他的实习经历——一家公关顾问公司,对于不熟悉这个行业的人来说,这个公司的名字不能引起什么兴趣。但他通过罗列这个公司位列世界五百强的客户,给人一种暗示就是,这个公司是个优秀的公司。而且他还描述了他在这个公司的感受:“培养了敏锐的新闻视角;锻炼和提高了媒体沟通及信息收集分析能力”,这是点睛之笔。

3.实事求是(Factual)

作为求职者,你需要通过简历告诉公司你过去取得的成就。但是,仅仅罗列成就并不足以吸引HR的目光。比如,如果你仅仅说“负责实施公司的销售计划,使公司的销售额得到增长”,这样空泛的叙述并不足以让招聘公司相信你是一个出色的销售人员。而有数字支持的成就故事是最好的说服工具,因为数字不再是主观的判断,而是一种客观的证据,证明你的工作业绩。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量化”你的成就故事:

钱:你是否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你所服务的机构节省了开支,提高了收入,或者支配了大额预算?不要犹豫,请直接写出来,这个是非常能打动雇方的亮点之一。比如,你可以这么写:

“经过验证找到一家新的网络服务商,降低公司IT成本达26%”

“组织捐款活动,为身染重疾的**同学筹得10万捐款”

“担任预算50万的**项目的项目负责人”

时间:公司总是想方设法在更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大的成绩。如果你能够证明你会成为一个总能在计划期限(deadline)内完成任务的高效率员工,那么你获得这个职位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提出流程重组的建议,将**项目所需时间缩短20%”

“担任校运动会采访,当天完成所有采访和写稿任务”

“提前三个月完成当年销售任务”

数量:在公司中,数量可以充分表明你的效率和能力。

“建立市场分析团队,设计调查问卷,走访30家医院和30家酒店”

“为**支教项目招募40名志愿者”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上面那句“负责实施公司的销售计划,使公司的销售额得到增长”就可以量化成为:“领导/参与了20人的团队,3个月内覆盖了10个城市,10,000人;销售额在3个月内增加了25%;节省开支18%”,通过这样短短的一句话和几个关键数字的罗列,你不仅展示了作为销售人员的能力,还证明了你勤奋的工作态度和领导才能。总而言之,量化原则意味着要通过数字,吸引阅读简历的人的目光,让他们记住你的故事,让他们相信:你就是他们要找的人。

4.动词说话(Action-oriented)

行为导向的意思就是说要用事实说话,而不仅仅是陈述结果。这一点在中文和英文简历中都重要。不要使用诸如“team leader”等带有很强的主观评价色彩的词汇,也不要使用“duties include”等苍白无力的词。更有效的做法是把自己做的事情用清楚详细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叙述出来。应该说,简历中最常用的词就是动词,尤其是在经历 (Experience)和活动(Activities)部分,一般都是用动词开头的短句群。因为动词可以给人一种印象:你的作用是很大的,你做了很多事情,这就是动词的魅力。

顺便说一句,在英文简历中,如果是过去的成绩,就应该用动词的一般过去时,现在正在进行的事,才用一般现在时或现在进行时。下面罗列了一些简历中最常用的动词,本书附录则给出了更庞大的动词表。

调整 适应 整理 赞成 分析

评估 扩展 识别 建立 加速

创建 控制 咨询 建议 获得

改善 监察 展开 演讲 联络

操作 预定 获得 组织 销售

Grew Managed Reduced Increased Led

Wrote Utilized Improved Supervised Created

Presented Organized Participated Trained Generated

Negotiated Eliminated Streamlined Achieved Developed

Demonstrated Strengthened Established Implemented

行动导向原则也要求,从你的工作经历中,别人应该可以看出你的能力在不断成长!这样能够证明你是有发展潜力的,并且是可以创造价值的人。就如下面这个例子,从单纯的市场调查,到财务建模和可行性分析,再到创办一个公司,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个人的成长路径。

对于一些大学毕业生来说,可能没有很丰富的实习或兼职经历,但可以用其他一些方面的经验来弥补,比如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下面这个例子中的同学没做过什么实习,但他通过某社团干事的经历(这也是他大学四年组织过的最大的一次活动),充分证明他的协调、沟通以及领导能力。

5.针对性强(Position-relevant)

针对不同职位

简历是敲开公司大门的第一砖,本着“简”和“历”的原则,将个人经历中闪光的地方,与应聘工作相关的地方简明的展示出来。仅凭一份简历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要根据不同公司、不同的职位进行修改。修改的原则是“与职位最相关的信息”,即Position-Relevant Information(PRI)。PRI是招聘经理筛选候选人的标准。

例如,投行和咨询可能更看重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市场销售等职位将人际沟通能力排在第一位。在简历筛选中,HR们会在快速浏览中搜寻这些PRI,如果搜寻失败,就迅速转到下一份简历。判断哪些信息属于PRI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站在公司的角度,站在招聘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公司最想招聘的是已经具备了这个岗位所要求的素质和能力,一招进来就能用的人,或者是在这些方面有着很大潜力,所需要的培训成本很低的人。因此,如果你应聘一个项目经理的职位,你过去的项目经历,尤其是你担任项目负责人的经历就是PRI。如果你应聘的是一个销售或营销的职位,你过去的销售经历,或者你在大学里修过的有关课程就是PRI。当然,要真正了解公司对应聘者的要求,你可以透过公司的网站或已经在公司工作的师兄师姐,识别出PRI后,再根据PRI对你的简历进行细致的修改,逐条检查简历中的每一项内容是否符合PRI的原则。

例如,你可能在简历原稿中写出自己掌握了C++,Java等编程工具,如果你应聘的是程序员,那么这条信息就是必不可少的PRI。但如果你应聘的是护肤品的营销人员,这条信息就应该删除。又比如,你的CPA(注册会计师)证书会对你寻找会计职位帮助甚多,但却无法帮你获得行政助理的职位,因为这个职位强调的是你对办公软件的精通程度,你的亲合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而不是你对应收应付款项的通晓。

下面这个是一位同学特意为申请某食品公司市场部的职位而制作修改的简历。其中特别强调了与市场营销相关的背景,如广告学的辅修,广告公司的实习以及其他兼职中与广告、营销有关的经历,另外还通过在学生组织中的外联经历突出自己人际沟通方面的特长。这份简历使她获得了面试机会,并最后如愿以偿地迈进了这家世界一流的食品公司。

针对不同公司

其实针对不同的公司,你在制作简历时还应该考虑诸如公司文化,企业背景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把你的亮点有目的性地展示给公司,使之与企业的理念非常的契合,从而引起共鸣,最终顺利赢得这份工作。

下面我们用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在英语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人们喜欢干脆利落,开门见山,因此求职者应在履历开头就明确写出求职目标;同时他们喜欢求职者的语言富有生气且言之有物,因此,你应写上一些精确的信息、具体的时间以及体现你特定方面能力的具体数字或你为原来所在工作部门赢得的利润额等等。当然,所有这些都最好在一页纸以内表达清楚。而应聘*公司,你最好在履历上最大限度地突出你所受的大学教育的细节。履历必须用日文书写,千万不要用英文。而且,*人喜欢按时间顺序书写的履历,甚至可以从小学写起。

6.精益求精(Critiqued)

在你正式寄出一份简历之前,一定要进行修改。一份成功的简历至少要修改50次。首先你可以用Word中的“拼写和语法自动检查”功能查找并修改拼写和语法上的错误,接下来,你要再次确认简历中的信息都是PRI,在用词上进行再次润色,确保以最精炼的语言最优良地传达出PRI。在简历的用词上也要遵循方便阅读的原则,不要过多使用专业术语、生僻用语和缩略语。因为筛简历的是公司的HR,甚至有可能是临时工,如果你写的简历让他们看不懂,很可能就被直接筛掉了。完成后将自己的简历传给同学、师兄师姐或者专业人士看看,听取别人的意见。旁观者清,换一个角度,别人经常能提出一些特别好的建议来。听取他们的意见时你要留心这些信息:

他们看不明白,需要你进一步解释的信息

你刻意突出而他们没有注意到的信息,他们一眼就注意到的地方

关于语法、习语、拼写的不同看法

关于排版的意见。在简历打印出来后,你最好再看一遍,因为你可能会对着纸张找出一些小小的瑕疵,改正它们,保证你正式打印的简历不会再有这些问题。

篇3:新闻写作的要求原则

一、广播新闻评论概述

在我国, 广播新闻评论是指通过广播呈现的对新近的或正在变动的新闻事实的评论分析, 它是广播电台专有的一种新闻形式, 代表着广播电台的传播政策导向, 是广播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广播新闻评论作为一种听觉艺术, 其最大特点就是依据声音传播规律要求进行写作和播出, 满足听众口说耳听的需求。由于广播新闻评论主要依靠声音传递, 尽管具有传播迅速、及时、感染力强等显著优势, 可声音是转瞬即逝的, 倘若不能符合听众口说耳听要求, 理论太强或语言随意性比较大, 听众有可能不能吸收广播新闻评论中的内容, 甚至不能理解其中要传达的意思。

近年来, 随着广播事业蓬勃发展, 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越来越多, 节目形式也呈现出不同变化。从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口头评论到连线嘉宾的访谈评论, 从纯文字评论到音响评论, 广播新闻评论事业的发展可谓广阔, 使其有着美好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这种形势下, 广播新闻评论应进一步提升新闻稿件的写作质量, 增强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可听性, 使其更能满足广播新闻事业的发展规模, 跟得上广播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

二、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原则

(一) 贴近性原则

通俗地说, 广播新闻评论就是对听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深度报道的评论性节目, 关注的是百姓感兴趣、急于知道的话题。为此, 广播新闻评论选题上一定要贴近听众的生活, 这样才会具有新闻性。比如, 购房政策、校车政策、医疗保险等, 都是一些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 也是老百姓十分关注、迫切想知道内容的话题。从这些主题选择上不难看出来, 主题的选择一定要能够反映老百姓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尖锐矛盾, 新闻评论的现实意义才会更大。

(二) 真实性原则

无论广播新闻评论是怎样一种新闻形式, 其作为新闻都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客观报道, 真实性对其而言如“生命”般一样存在。因而, 广播新闻评论选材上一定要具有真实性, 这是吸引听众、赢得听众的关键。比如, 某广播新闻评论节目报道了这样一篇新闻——“同样的学校为什么校车管理制度不同”, 选题上不仅反映了实际生活中的矛盾, 选材上也非常真实。原因在于, 校车问题正是学生家长当前比较关心的问题, 也是其迫切想知道解决措施和管理制度如何的事件。

由于该篇新闻报道中提到了具体学校的名字, 故节目进行中听众就不停地打进热线发表自己的意见, 共同探讨校车问题。倘若新闻评论都是一些官方语言, 不能真实反映校车实际情况, 听众的参与热情也不会如此之高涨。由此可见, 真实性对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要性。

(三) 可信性原则

新闻评论的魅力和力量在于其善于讲出令人信服的道理, 但是道理的传达仅仅依靠硬性灌输是不够的, 应以事论理、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 更能为听众所接受。为此, 广播新闻评论写作时尽量不要大道理连篇、生硬灌输, 不符合人的感知规律, 容易引起听众心理上的反感, 应叙议结合, 边叙述边议论, 说理的可信性也会有所提高。

三、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

(一) 形式灵活, 风趣新鲜

新闻评论写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就某一个问题单独撰写评论, 也可结合消息、通讯等内容进行评论, 还可采用主持人与嘉宾、听众对话的形式, 此外还有很多种。因此, 广播新闻评论稿件写作上也应更加具有灵活性, 以便满足不同形式的新闻评论报道需要。尽量使新闻评论做到庄重而不失风趣、沉稳而不失新鲜, 对听众的感染力也会愈加提高。

(二) 软硬结合, 言之有序

新闻评论既是一篇新闻也是一篇文章, 就新闻而言写作风格偏向于“硬”, 就文章而言偏向于“软”。无论往那一个方向写, 都不要太“硬”或太“软”, 应做到软硬结合, 新闻听起来才不失风趣和沉稳, 增添了一丝别样的情趣。除此之外, 言之有序、情理交融的结构也是新闻评论成功的关键, 写作过程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三) 通俗易懂, 引人入胜

新闻评论语言由于思辨性较强, 为了使抽象语言更被听众所接受, 写作上应尽量将抽象化语言形象化和生动化, 使其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激发听众强烈的收听兴趣。

结束语

广播新闻评论作为新闻的一种形式, 与一般新闻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其反映的不仅仅是新近发生事实的客观、真实情况, 更要对此表达一种态度和意见, 引导人们思想, 发挥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为此, 熟练掌握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原则和写作方法, 对提高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可听性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勇.广播新闻评论写作刍议[J].记者摇篮, 2008, (08) .[1]付勇.广播新闻评论写作刍议[J].记者摇篮, 2008, (08) .

[2]马岂停.试论广播新闻评论的探索与创新[J].新闻传播, 2010, (08) .[2]马岂停.试论广播新闻评论的探索与创新[J].新闻传播, 2010, (08) .

篇4:新闻写作的要求原则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符号;语言

一、前言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新闻真实性”为关键词进行简单检索,发现共有301条相关记录,从2010年4月24日到本文发表日期,共有143条记录。可见新闻真实性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这也很好理解,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一般来说,真理总是愈辩愈明,正如新闻自由主义的先驱约翰·米尔顿曾经说过,“哪有真理和谬论辩论时失败的时候呢?”可是对于“新闻真实性”这个问题,大家却有不一样的意见。

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指出:“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在分析了几组概念如,“新闻真实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单个真实和整体真实”及“新闻真实和本质真实”之后,他最后提出:“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1]

四川大学新闻学教授张小元则用现象学的观点对新闻真实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新闻真实应该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是“与假新闻相对立的新闻真实,即新闻不能够造假”;二是与“假新闻相无关的新闻真实,即新闻报道与实际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同一性’问题——两者是否可能具有‘同一性’,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同一性’”。[2]

本文试图结合两位专家的研究,从西方哲学理论和新闻实践活动本身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以期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对新闻真实性的追问与理解

既然提出新闻真实性这样一个原则,则其前提假设是该新闻真实性是可以实现的。事实上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广袤无垠的自然环境,即使新闻人身处事件发生现场,如实地反映事件全部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没有人能真正全面地认识世界,除非有个万能的上帝。况且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已经不再是“纯客观”世界,而是一个符号化了的世界。

(一)生活的现实——符号世界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他的重要著作《人论》中提到:“人是符号的动物。”在他看来,文化是符号的形式,人类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或者“象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建立起人之为人的“主体性”(符号功能),并构成一个文化世界。按照这一理论,我们认识的世界其实已经不是自然状态的世界了,而是一个符号化了的世界,这样一来,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必然会打上符号的烙印。

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人呈现事实真相,如实反映事实。但是新闻人呈现的只能是对一新闻事件进行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直接呈现该新闻事件。在“新闻人——新闻事件——新闻作品”三者之间,新闻人承担的并不是一个镜子的角色,并没有木然地将自己看到的情况完完整整、不加挑剔地全部呈现给受众。即使真的可以做到这一点,这样的新闻也是没有人愿意去关注的。

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中,从一出世,就一直通过符号来认识这个世界,那我们认识世界的时候已经戴上了一副隐形眼镜(或许不是隐形的,因为没有人能不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没有人不戴这样的眼镜)。我们就是戴着“有色眼镜”来关注这个世界的,用“有色眼镜”对自己看到的东西进行编码,而受众也是用戴有“有色眼镜”的眼睛进行解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完全地反映真实,既不可能,也没必要。

(二)认识的工具——人的感官

海德格尔在名著《存在与时间》中对此在的“在场”(present)进行了严格的现象学追问,理清了存在者与存在的本体论差异。他认为存在者也就是在场者,既有时间的规定又有空间的意味,是此时此地的呈现。作为存在的人无法直面存在本身,而总是借由在场者的不断去避而使之敞开,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的澄明”。[3]

海德格尔的这个观点就是著名的“敞开即遮蔽”。也就是说,我们敞开一面的时候必然遮蔽了其他的东西。新闻人在新闻5W的报道中,如果敞开了Who也就会把其他方面遮蔽掉,手电筒在夜间照亮一片天地时会把更大的空间遮蔽。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新闻人的眼睛在睁开的瞬间就已经在进行着选择。当学生们正在教室里安静地上课,突然听到一声刺耳的尖叫,所有人都把目光聚集在声源,而没有人去留意老师在干什么。

在新闻人眼中,如果他认为当事人很重要,他就会把Who聚焦;如果认为有必要向受众解释发生的地点,他肯定会在报道中说明Where的重要意义。

新闻人的选择就是帮受众聚焦。因为当受众面对一个很大的环境的时候,不知道该把目光投向何处,这时候新闻人会帮受众定位,而当所有的新闻人把探照灯照遍每个角落的时候,受众对于环境就会有一个相对清楚的认识。

新闻人所做的事情就是选择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李良荣教授提到,“新闻真实性这个要求看上去很简单,但一到实际工作中就显得很复杂。这种复杂的基本原因就在于:任何新闻报道都是经过选择的”[4]。

所以这个问题的悖论性就在于:任何新闻报道都要经过选择,而一经选择,便无法做到完全真实,也就是说,既然无法做到完全真实,那这样一个真实性要求又有什么意义呢?

(三)表达的工具——语言与符号

20世界60年代,以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为领袖,建立起后现代思潮中著名的解构主义,它以怀疑、反叛、消解为基本特征。解构主义声称,人类经验中只存在着概念( 诸如语言、知识体系和文化) 的“社会建构”。就是说,人是不具有脱离社会建构的经验和感觉的,所有经验和感觉形成一张关系网,而这张关系网的建立是为了获得和保持代表统治势力的权力的。比如,我们在自己所接受的文化结构之外无法认识自然和我们的身体。

在解构主义者看来,当人说话的时候,人并不是在说或者控制语言,而是语言在控制人, 不是“我说语言”, 而是“语言说我”。换句话说,语言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人只是这种语言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这一假说的基本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语言的面貌决定着世界的面貌。换言之,并不是世界的“客观性”决定语言的“表现性”,相反,而是语言的“表现性”决定世界的“客观性”。“所谓‘真实的世界’(real world),在相当程度上是被无意识地建构于(文化)团体的语言习惯之上。”[5]语言是建构现实的基石。有什么样的“语言”, 就有什么样的“存在”。

由于解构主义天生叛逆的品格,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众多的争议与批判,但同时也对许多学科给予有益的启示。对新闻传播学来说,应该注意到在“传——播”这个双向互动过程中,不仅仅应关注传者——新闻人准确地认识事实并把自己认识的事实传给受众,还应注意播者,即受众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传者使用的工具——符号与语言(当然就传播工具的重要意义来说,媒介作为载体,其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媒体的重要性经过多伦多学派的努力,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相对来说,语言与符号的功用就被忽视了)。

宁波大学王冬梅女士对新闻真实性从语言学角度进行了解读。在分析了真实和谎言之后,经过对语言的几种性质的辨析,她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语言是人类表情达意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最完美的工具。新闻媒介在选择了语言的同时也选择了遗憾。语言的位移性、抽象性、模糊性、线条性和有限性等诸多因素注定了新闻对事实的偏离。语言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报道只能最大程度地接近客观现实,但永远不能做到与客观事实绝对一致甚至完全等同。”[6]既然我们使用的工具都是有缺陷的,那又如何能反映整个事实真相呢?

三、结语

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被列入《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之中,从该准则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新闻真实性其实是一种道德约束而不是基于操作层面的硬性要求。如果从操作层面来要求每个新闻人都要做到真实,由于其意义的模糊性,既没有必要也不具有操作性。陈力丹教授说过:“我们总爱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种比喻,比喻不是论证,更不是现实。”

因此新闻真实性原则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并从两个方面对新闻人提出要求。在道德伦理方面,要求新闻人诚实,不做假新闻,不欺骗受众;在新闻业务方面,要求新闻人做到客观、准确和不出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方面,新闻真实是一种理想、一种信仰,另一方面,可以对报道层面的客观准确加以详细的规定和说明,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注释:

[1][4]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0页、第227页。

[2] 张小元:《新闻:真实性或者客观性》,《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年第Z1期。

[3] 参见王岳川主编《媒介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

[5] E. Sapir: . Language,1992,NO.4。

[6] 王冬梅:《从语言学视角看新闻真实》,《宁波大学学报》2002年第9期。

篇5:1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也是整个新闻报道的原则。

●在新闻写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对记者来说,是第一位的要求。学习新闻写作要从这个起点开始。

第一节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一、什么是真实性?

真实性,指的就是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二、新闻为什么必须讲真实性?

1、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

在事实和新闻之间,是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对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整个新闻学安身立命的“铁则”!

2、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取信于受众的关键。

世界各国都把新闻的真实性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三、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具体要求是什么?

(一)、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1、必须确有其事。

2、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

所谓基本要素就是5个W和一个H。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及如何。

3、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4、新闻所反映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及动作必须真实。

5、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一阵阵冷雨落在黄继光的脖子上。敌人的机枪仍然嘶叫。他从极度疼痛中醒来了。他每一次呼吸都会引起胸膛的剧烈的疼痛……黄继光又醒过来了,这不是敌人的机枪把他吵醒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了……后面坑道里参谋长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动在鼓舞着他……

——《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

当特别快车从土坡和茂林背后风驰电掣般窜出来时,他惊呆了……他绝没有想到,开车十年,铁轨不知越过万千次的他,竟会面对面与一列车遭遇……焦灼、紧张、懊丧似无数钢针刺着他的心,要是有一米的宽裕,或者再有一秒的延拓就好了,他可以避开撞击,可以将客车到出来。可是,环境对他是那么苛刻和险恶。他一跃而起,大把大把地朝左猛打方向盘……他知道,只有将车头顺着火车前进方向,偏转过去,避免垂直相撞,才能将撞击烈度减到最小……

——《九米拼搏》

她扫视全场。事后她回忆那一刻的情况时说:“忽然,一个念头攫住了我,我想见到丹尼斯。这个念头是那么强烈,以至于我几乎控制不住自己。”

——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向议会宣布对阿根廷宣战那一刻的心理活动

(二)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1、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要辩证统一

2、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要有机结合。

(三)新闻报道的真实是多层次的真实。

1、新闻的真实性是随着事实发展的真实,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因为信息本身有一个不断释放的过程,信息释放完毕,或者说事实的发展完结,报道的真实性才能全部展现出来。

2、事实进展到什么程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只能达到什么程度。当然不排斥预测。因此,所谓的新闻真实应该是多层次的真实,有达到现象层次的真实,有达到初级本质层次的真实,有达到二级本质层次的真实,有达到核心本质层次的真实。这些层次只有深浅之分,没有真假之分。

新闻报道作品的结构形式与新闻真实性的层次是对应的。

真实性程度越高,文体的结构形式越复杂,反过来说也是一样。

一条简讯或消息,只能报道第一层次的真实。

若写成通讯,做深度报道,就需要交代事情发生的因果关系,就要求处理好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关系。

第二节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同新闻真实相对立的,是新闻失实。在实践中,报道失实这种现象一直困扰着中外新闻界。

新闻失实带有普遍性和顽固性特点,它如影随形,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

总结中外新闻界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造成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体制性失实

体制性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价值观,或者说意识形态,同新闻传播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经济性失实

经济性失实是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所造成的新闻失实。

三、技术性失实

新闻记者在主观上并无故意,而是在具体写作过程中由于技术层面所造成的失实。

第三节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1、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2、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3、在写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

4、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

外国记者有一条重要经验: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

在美国的一些权威媒体编辑部里,总能看到工作台上放着各种版本的字典和堆满书架的工具书,包括各类百科全书、地图集、人名录等等。记者与编辑无一例外的要经常查阅这些书。

稿件中所引用的材料,包括采访中获取的各种素材、背景材料、史料,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询与核对。

西方新闻传播学有一条规则:新闻报道必须经过与所报道的事件或人物无关的、独立的、两个以上的来源证实,才能被认为大致正确,才能在新闻写作中引用。这条规则也叫做“三角定位法”。

5、对被采访者的自述,即记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也要保持质疑意识,也要核对。

6、要注意核对数字

7、描写要有分寸感,慎用副词和形容词。

滥用 非常 最 绝 很 等等之类的副词是对新闻语言的污染

西方新闻教科书给学生立下的新闻写作规则:

少用形容词。

要像挑选宝石与情人一样挑选形容词。

形容词太多是危险的。

形容词是会戏弄人的。

只有懒惰而蹩脚的记者才会在报道中堆砌形容词。

8、要注明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主要指为记者提供新闻报道所需情况与材料的人或单位,有时也包括记者获得新闻信息的地方。

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往往要根据新闻来源的权威程度来判断新闻信息的可信度。

9、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审稿者一是被采访对象。这个程序不仅有助于纠正稿件中的失实之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二次采访。

另一个重要的审稿者是传媒内部以编辑为主的审稿系统。

“ 他早早地起来了,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刮了刮脸,仔仔细细地梳了梳头发。”

——出自苏联著名记者波列沃依采访之后的笔下

1849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19世纪末震惊世界的大海战,对中国封建官僚体制下开展的以

“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做出了无情的历史检验。曾、左、李苦心经营30多年的工业和北洋舰队,在烟浪翻流的黄海上灰飞烟灭。

1997年,北京某大报刊登了《一个小保姆和她的一部大书》,报道一个叫陈玉荣的女子,从陕西来北京打工,在当小保姆时写出了一部18万字的经济学专著。采访时,小保姆向报道者(主任记者)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材料,包括身份证、求学简历、高考成绩和考研成绩,此外,主要就是小保姆的自述。在自述中,小保姆说她高中一年级时即报考了大学,并收到了西北大学考古系的录取通知书。这篇报道见报后,全国数十家报纸作了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三天连续播出,中央电视台某著名节目组和北京电视台都派人摄像采访,《中国妇女报》等报纸也进行了追踪采访。《南方周末》记者方进玉一个电话…… 思考题:

1、如何认识新闻的真实性?

2、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是为什么?

篇6:新闻写作的方法与要求专题

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

?

一、准确

? 语言准确,指新闻作品中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事实,既不能添枝加叶,也不允许

措词不当的现象存在。新闻报道中的准确,包括事实准确、思想准确、措词准确几个方面。

新闻语言准确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

2、注意词义的本义,分辨词义的差别。

3、不用含混不清的、笼统的词语

?

二、具体

? 所谓具体,就是原原本本地描述出事物的情况。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要求把新闻六

要素具体说出来,有的还要求有现场感,如果语言表达不具体,这些就无法做到。新闻语言要做到具体,就必须克服概念化的毛病。

1、尽量化抽象为具体。

2、多用子概念,少用母概念。

3、从写实出发,不轻易给报道对象作一般 的评语。

?

三、简明

? 简明包括简洁、明了两方面的要求。新闻语言的简明要求,体现了新闻简短性的原

则,适合于一切新闻体裁。

1、要在思考的能力上下工夫。

2、要想念和尊重读者。

3、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努力学会用最简短的文字去表达较多的内容。

四、通俗

语言的通俗从三个方面实施

1、尽量采用群众口语中新鲜活泼的语言,但不乱用方言。

2、对专业必

一、拔术性很强的语言,要尽量作些通俗的解释、说明,不要硬塞进新闻中。

3、尽量用读者熟悉的词语来表达,不用或少用读者生疏的词中,更不要任意生造词语。▲

五、生动

? 新闻语言的生动是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去表现事实本身所包含的生动活泼因素。写作

时要注意:

1、要形象化,即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去报道事实,努力使文字的内容有“可视感”。

2、寓庄于谐,表现生活中的情趣。

使用引语

? 直接引语在报道中的作用

? 直接引语是报道中直接引用新闻中涉及的人物所说的原话。

? 在新闻报道中,没有任何一个因

素能够像直接引语那样,可以在一瞬间将读者置于

新闻人物面前,让读者亲身感受新闻的环境与过程。

? 使用直接引语的作用:

? 可以增加新闻的可信度

? 可以增加新闻的兴趣度

? 有助于澄清冲突与问题

? 直接引语能够刺激读者的注意力

? 直接引语能够改变报道的节奏

怎样使用直接引语

? 采访对象说的是关系到新闻本质的话

? 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话

? 重要人物说的话。

间接引语

? 使用间接引语的好处:

? 便于突出重点

? 便于清晰条理

? 便于为直接引语做好铺垫

间接引语的使用方法:

? 要忠实于人物的本意,不能够曲解更不能歪曲说话人的原本思想

? 要把最能表现人物本质观点的内容提取出来,不能有意或无意地掩盖说话人最重要 的观点。

? 要用客观的语文表述人物的观点和意图。由于是间接引语,记者不能将自己的倾向

性注入转述他人原话造成的语言表达空间中。

? 要清晰地标明间接引语的来源。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是相等 的,因此,引语的出处一定要交代清楚。

网络语言

第一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网络生活中对某一特定人群创造出来的新词汇,第二类是人们在网络时代追求简洁的表现,即将汉语、外语语言数字化。

第三类词语是字母化。这里面包含三层内容,既有将原来的汉语词语用拼音字母化,也有将英语字句原文转为字母的,还有一种是数字与字母混合式的组合。

第四大类,在网络时代新生语言中占的比例很大,就是将原汁原味的汉语谐音化处理。网络语言盛行的原因

第一,大多数网友使用的聊天工具是拼音输入法,因而用语交错就错。

第二,为快速交流,不少人选用缩略的方式,用字母、数字、符号甚至图形来表达意思。第三,时代的潮流时代环境造就了这些新生词语。

? 但是,目前网络时代下的大多数新生语言并没有进入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作为没

有规范的语言,社会大众的接受度还是个未知数。

? 不管新生语言将来的路走得窄或是宽,作为当下大众传媒中新闻记者报道新闻的语

言,本文坚持依然以传统正规的语言为准。

消息

什么是消息?

?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常用文体,它是对社会新近发生或发现的重要客观变动状况

所做的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

? 消息就是新闻,之所以把它称为消息,是要在新闻的体裁上 把它与其他新闻报道 的体裁区别开来。

? 广义的新闻是指各种体裁的新闻报道,而狭义的新闻就是指消息。

消息最明显的外在标志是它具有一个“头饰”,即在正文开端有一个“消息头”,这个“消息头”一般由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发布新闻的机构、发布新闻的地点、发布新闻的时间、发布新闻的记者。如:新华网贝鲁特5月12日电

消息的结构

? 消息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构成消息的各个部分;二是各部件的组合方

式。

? 消息的构成部件一般包括消息标题、导语、消息主体及结尾,外加新闻背景。消息标题的构成

? 消息标题按结构分,可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类。

? 单一型标题一般为单行标题,也有两行的;复合型标题为多行标题。前者只有主题,后者则包括了主题与辅题两部分。

? 主题即正题。主题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在复合型标题中,主题的字号要大于辅

题的字号。一般来说,主题的作用在于点明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与观点,文字十分简洁。

? 辅题包括了引题和副题两部分。这两部分在标题

中可以二者兼有,也可以二者取

一。引题在主题之上而字号较小,它主要是从一个侧面对主题进行引导、说明、烘托或渲染。副题是置于主题之后的次要标题,字号取小,它主要对主题起补充、注释作用。

?、消息标题按内容区分,可分为实标题和虚标题两类。

? 实标题重在叙事,着重具体表现新闻事实中的人物、事件、地点等要素。

? 虚标题重在说理、抒情,着重揭示新闻事实中所蕴含的道理、思想、原则等。在标题制作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实标题和虚标题的关系,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单一型标题不管是单行题还是双行题,都应是实标题。

第二、复合型标题中,至少有一个实标题。

第三,在大多数情况下,引题以虚标题居多,副题以实标题居多,主题可实可虚。消息标题写作的要求

? 第一、要准确提炼。让读者一目

了然,从标题中了解全文,抓住文章中最有说服力

和吸引力的数字及名字和中心事件等。

第二、要生动传神。要选取那些最能传达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词语写入标题。? 注意事项:

?

1、要紧扣主题

?

2、多用动词,少用或不用形容词

?

3、要简炼,切忌冗长

? 第三,要简洁工整

? 新闻标题要求字数少,特别是主题,语句要求十分凝练。修辞上还要讲究对仗、押

韵,追求韵律之美。

? 第四,标题制作要新颖别致,不拘一格

? 第五,要正确处理复合标题各题目之间的关系。

导语

导语的涵义及作用

? 涵义:消息导语,也就是消息开头部分引导阅读的语言文字。一般指开头部分的头

一句或头号几句话,或第一个自然段。

? 导语既是一篇新闻的提要,又是一篇新闻的导读。

? 作用:

?

1、披露新闻的实质内容

?

2、吸引读者

?

3、建造新闻展开的逻辑顺序与结构关系

导语的类型:

? 有两种划分方式:

?

1、按新闻内容的展开方式划分:直接式导语和延迟式导语。

?

2、按从报道的文字表现方式 上分:概括式导语、描述式导语、提问式导语、评论

式导语、对比式导语等

直接式导语

也被称为概括式导语、硬新闻导

语。它的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从第一句话开始就集中描述新闻事件的主题。在第一自然段就已经把构成新闻的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为何、结果这些要素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交代出来。

? 直接式导语是新闻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导语形式。非常适合于对突发性新闻、重大

新闻、时间性强的新闻的报道。

直接式导语的要素通常包括:

?

1、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

?

2、新闻事件中的人物

?

3、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

?

4、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

?

5、新闻事件的结局

?

6、新闻事件的原因

?

7、信息来源。

消息的结构形式

含义

消息的结构 就是在有限的篇幅内,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和规则去放置各种新闻要素,去展示新闻的发展进程,去剖析新闻的深层意义,即报道的文体结构。

倒金字塔式结构

? 这是消息最常见的结构形式。

? 是最经典也是最基本的新闻报道结构。这种结构的核心是用概括型导语描述出核心

新闻事实,然后在新闻主体部分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先重后轻地集资展示对导语进行具体说明的各种新闻要素。

? 这种结构往往用于突发性新闻、重要事件新闻、硬 新闻的写作。

倒金字塔结构的优势

?

1、便于记者写作新闻。

?

2、便于编辑对新闻进行编辑。

?

3、便于读者阅读。

导语:对最重要的事实的概括性描述

对导语内容的详细说明

与导语相关的直接背景

导语中未说明的事实要素

更多的相关背景

非倒金字塔结构

? 适用题材:

?

1、对事件进行深度解析的新闻报道

?

2、披露事件背景的新闻报道

?

3、揭露内幕的调查性新闻报道

?

4、人物新闻报道

?

5、情节性较强的新闻报道

?

6、人情味较浓的新闻报道

?

7、趣闻轶事的报道

非倒金字塔的结构包括类型有:

?

1、沙漏型结构:

? 是按照新闻发生的时间进程展开新闻内容,它也被称为“纵向结构”。

? 这种结构通常用于时间进程的标志比较明显的新闻事件的报道。

? 注意事项:

? 要识别新闻事件在时间顺序中的起伏波澜,找出新闻事件在发展进程中的特点、设

法,从而形成对读者的吸引力。

导 语 概 括

新 闻 核 心 内 容

按照时间顺序

叙述新闻事件发展过程

?

2、焦点展开结构:

? 这种结构常常使用延迟式导语,把焦点集中在新闻事件中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个场景、一个悬念之上,从这个开始吸引读物 焦点,过渡到对新闻核心内容的说明,进而展开对新闻要素的详细描述,展示新闻的全貌。

? 焦点展开结构通常用于写作情节比较曲折,故事性比较强的新闻事件。调查性打如

意算盘、黑幕揭发报道等也常常使用这种结构方式。

?聚焦于独特的要素

?过渡到主题

?展开主题 新闻各个要素的详细描述倒金字塔原则此时适用

?精彩的结尾

?

3、板块组合式结构 :

? 按照新闻的主题要素,将新闻内容分门别类划分为不同的板块,通过这些板块的巧

妙组合,完成整体新闻报道的结构形式。

导语

分主题A分主题B分主题C

新闻要素的展开新闻要素的展开新闻要素的展开

通讯

通讯的含义

? 通讯是一种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比较详细生动地报道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及社会情

况、工作问题等的新闻体裁。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

1、外表形式不同。消息的开头通常注明“本报讯”或电头之类,通讯则无。

?

2、报道的中心不同,通讯和消息虽然都报道新闻事实,但在中心要素 的选取上,消息重何事,通讯重如何。

?

3、表现方法不同。消息的概括性强,一般用叙述的方式,通讯则比消息更详尽更

完整地报道人和事,在表达方式上,通常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的综合运用。

?

4、表达口吻不同。消息采用第三人称,通讯则除了第三人称外,有时记者进入“角

色”,可以采用第一人称来表述。

?

5、结构形式不同。消息在结构上有较固定的基本结构形态,如:倒金字塔式。通

讯在结构按排上显得灵活多变,作者自由创造的空间很大。

?

6、篇幅长短有别。消息的篇幅很短,通常是二三百字或五六百字。通讯因为容量

很大,要反映事物的过程、人物的思想活动及事件情节等,篇幅较长,几

千字的通讯在报纸上是较为常见的。

?

7、采写和发稿时间 上的不同。消息多半反映动态、时效性上要求争分夺秒,迅速

及时地将新闻住处传播出去,采写时间紧。通讯则更强调事态的发展过程及揭示其所蕴含的思想性,采写的时间都比较长。

通讯的种类

? 通讯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和特写。

人物通讯的写作

?

1、从人物本身特点出发,提炼主题,选择材料。

?

2、要有时代气息,体现出当今时代的特征。

?

3、通过刻划人物的言行和外在气质,表现其内在性格与精神境界。

?

4、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特定人物。

?

5、要抓住有特色的细节,写好关键性情节。

?

6、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举,尽可能把人物通讯写活。事件通讯写作

? 事件通讯是反映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体裁。它要求记者选择某一典型事

件,全面、客观地反映其始末,形象、具体地描绘其细节,集中、深刻地揭示其主题,给读者以较强的思想教育与启示。

事件通讯的写作要求

?

1、典型性强,要精心选材。

?

2、突发性强,要闻风而动。

?

3、思想性强,要深入开掘。

?

4、具体性强,要历历如绘。

?

5、政策性强,要掌握分寸。

工作通讯

工作通讯的主要内容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

1、通过报道各种生动、典型的事例,介绍各个地区、各个单位贯彻党与政府各项

方针政策的具体经验。

?

2、批评或揭露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3、对新闻形势下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课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工作通讯的写作要求;

?

1、题材要抓得准,有现实针对性。

?

2、问题要抓得早,有新意。

?

3、要钻进去,跳出来,写出思想深度。

?

4、要利用多种表现手法,尽可能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的定义

? 深度报道是对主体新闻的时空维度进行深度扩展的报道,它通过对主体新闻的生成

背景、原因、波及影响及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展示与剖析,从而深刻地反映客观环境的最新变动状态。

深度报道的作用

?

1、帮助受众及时、深刻、全面地了解生存环境的变化状况。

?

2、形成特殊传播效应,在媒体市场上拥有特殊竞争力。

?

3、深刻地干预官方决策。

?

4、训练出高素质的新闻从业人员。

两种深度报道体裁的写作

? 深度报道的类型:

? 一般分为解释性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分析性报道。

? 最常见是就是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

? 调查性报道是致力于查明并披露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却由于各种复杂原因而被掩

盖起来的深层事实真相的报道。

调查性报道的采写原则和方法

?

1、不断地质疑,不断地求证。

?

2、不要忽视任何线索和细节。

?

3、借鉴侦探和律师的工作方法。

?

4、在法律范围内行事。

?

5、勇气、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

?

6、高度的警惕和防范

?

7、用冷静、客观的文笔披露不被人余所知的内幕。

解释性报道: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 海敦这样表述他对解释性报道的看法:解释性报道是要告诉读者某则新闻的意义及前因后果。它是对复杂的事件进行整理和解释。

解释性报道的采写原则与方法。

? 坚持用事实说话

? 全面掌握与解释新闻相关的事实资料

? 深刻理解报道涉及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和与其相关的各个领域的知识

上一篇: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办下一篇:网店代理协议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