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的写作

2024-05-08

网络新闻的写作(精选十篇)

网络新闻的写作 篇1

随着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互联网传播中显示出来, 那就是相互性。而如今报纸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但由于报纸存在版面的限制, 始终不能使大众发帖或发表自己的评论来表述自己对新闻的想法和意见。而在网络当中, 大众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评论以及与他人相互交流。理论上讲, 新闻发布要以受众为中心, 在报纸新闻中, 读者只能选择报纸新闻所提供的有限的信息。而在网络新闻中个体则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人, 可以成为网络新闻的写作主体。

报纸新闻写作的主体大多是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 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新闻记者。他们的专业性比较强, 其在发表新闻之前要对人物进行采访或是对事件进行调查, 然后对自己所了解到的信息进行总结、提炼和分析, 找出客观正确的信息进行编辑。这样的新闻发布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 而且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之后, 再进行报纸排版等一系列操作, 最终生成了我们手中的报纸。

网络新闻的写作主体并不仅仅是新闻媒体人员, 在现代快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 人们可以在微信或微博上随意发表各种各样的网络新闻。同时, 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而且广泛, 一篇新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被很多人知晓并引发讨论。

比如有一则新闻是在男子200米自由泳遗憾摘银后, 中国名将孙杨在中长距离项目再次捍卫了自己的王者地位。当地时间8月5日, 喀山游泳世锦赛男子800米自由泳决赛中, 孙杨以7分39秒96的成绩夺金, 创造了个人在这一项目的世锦赛三连冠。新闻记者为第一时间报道这篇新闻, 他们就要提前就作好充足的准备, 首先, 记者会在直播现场观看比赛, 然后再对比赛的经过进行简化和总结, 最终再结合其他有关信息进行报道。但网络上对该新闻的报道往往比记者快, 因为网络新闻的步骤比较少, 比较灵活。总体来看, 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色。因此, 二者的主体对于新闻发布都很重要。

二、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理念的比较

我们都知道, 网络不仅扩大了新闻写作的主体范围, 更重要的是它为新闻创作提供了一条途径。由于这个原因, 网络新闻写作和报纸新闻写作的理念随之有了相应的变化。

在一篇网络新闻下方往往存在一个留言区, 在这个留言区读者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表面上看这些意见和看法对新闻的意义有所分散, 其实读者的参与对新闻的影响有很大的作用。

就报纸新闻的写作理念来说, 传统的报纸新闻是一种我传你看的传播模式, 受众知识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网络新闻在很大程度上给受众提供了自由表达的平台, 受众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 从而增强了新闻的现实意义。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手段, 对新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另外, 报纸作为传统媒介之一,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已形成一套较系统的写作体系。网络出现之后形成了新的传播环境, 针对同一事件的相关报道很多, 也对读者更好地了解整个新闻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但无论传播环境如何变化, 新闻写作主体都要坚持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 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以受众为中心, 使新闻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表达方式的不同

报纸新闻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我们所熟知的文字, 而且有时会配上一些与新闻内容相匹配的照片, 但最主要的还是文字表达。这就要求新闻写作者要有深厚的写作功底, 尽可能用生动、简练的语言表达事情的经过, 还要有清晰的思路, 使读者可以快速了解事情的发展。网络新闻的表达方式比较多, 除了常见的文字, 还可以是图片、影片和视频等。相对于报纸新闻来说, 网络新闻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 更符合当今的社会潮流。网络新闻表达形式的多样性使受众更容易接受新闻信息。

报纸新闻可以通过改变字体或字号来丰富新闻报道的形式。通过醒目的文字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使读者来阅读这篇新闻。网络新闻通常用“文字+图片”的方式来吸引受众, 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新闻, 同时可以发表评论, 非常方便。

四、报纸新闻与网络新闻的写作方式的不同

报纸新闻的写作方式是线性结构的, 作者在排版时可以只考虑图片和文字, 而且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要先把新闻的主题定好, 然后再考虑其他因素, 最终把语言结构组织好, 形成一篇新闻稿。在这种情况下, 作者的写作范围会受到限制, 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小, 这样他们只需要把信息表达清楚, 客观公正就可以。

网络新闻写作要比报纸新闻写作灵活得多, 相对来说, 网络新闻不必担心版面的限制, 它可以通过链接或其他形式写作新闻。同时, 网络新闻更加注重受众的参与感, 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新闻作出评论, 发表自己的意见。如今, 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有了评论功能, 我们可以在收到微信消息后, 对消息进行评论, 也可以通过点赞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之间的异同。首先, 二者有不同的主体;其次, 二者有不同的散播模式。其实, 以大众为主的是网络新闻的写作宗旨, 而报纸新闻的写作模式则是线性写作。在现代信息传播过程中, 要求报纸新闻传播和网络新闻传播持续发展, 去迎接当今社会带来的新挑战。

关键词:报纸新闻,网络新闻,差异,挑战,提升

参考文献

[1]严保林.多写接地气的新农村报道[J].传媒观察, 2016 (08) :22-25.

[2]沈预良.电视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讨论[J].新闻传播, 2016 (16) :12-14.

[3]孙滢, 陈兴祥.企业新闻写作的第二种手法[J].中国机电工业, 2016 (08) :124-126.

[4]梁浴涛.综述性新闻写作浅谈[J].中国地市报人, 2016 (09) :98-100.

网络新闻写作技巧 篇2

一、网络新闻的标题写作

标题在网络新闻写作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不仅仅是因为标题是一篇新闻的标示,更重要的是,网络新闻主要采用超链接方式,受众在网上所能看到的新闻,大部分需通过点击标题而进入正文。因此,标题是否具有吸引力,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是事关整个新闻写作是否成功的关键。网络新闻的标题不同于报纸新闻的标题,有眉题、正题、副题等复杂多变的形式,一条新闻的内容无论多么重要,在网页上往往只有一行链接,这就要求网络新闻的标题无论是实题还是虚题都必须言简意赅,惜字如金。如人民网消息《布什总统访华》简洁明快,对新闻事实作了高度概括;再如新华网消息《天津:建37公里高速路,倒下37乡干部》一语破的,突出了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为了突出一个‚短‛字,一些网站对新闻标题的处理方法是,在目录页面上只保留最能说明新闻内容的关键词语作为标题,而且要求不能折行。而在刊载具体的新闻内容的页面上再出现更加详细的标题。如人民网的消息《吕秀莲出访乱说话》,点击打开后的页面中看到的这则新闻的标题是:《一路鼓吹分裂拼命拉拢日韩吕秀莲出访乱说话》。

二、网络新闻的导语写作

据美国传播学者尼尔森研究发现,人们在网上阅读新闻的时候通常采用快速阅读的方式,即力图在15秒钟时间内得到想要掌握的信息的要点。统计表明那些只阅读新闻简要内容的人是坚持阅读完全文的人的3倍,即便是阅读‚全文‛的读者,实际上

也只阅读了全文内容的75%而已。换句话说,在网上,人们很少逐字逐句地阅读,而是快速地一览而过,只有让读者在浏览时能迅速抓住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并产生兴趣后,才有可能进一步深入阅读。因此,网络新闻的导语写作必须符合人们在网上阅读的习惯。

为了使读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知晓新闻的内容要点,大多数网络新闻采用倒金字塔的写作模式,即充分重视新闻导语的作用,把最重要、最新鲜、最能吸引人的新闻事实放在最前面。如新华网上一则关于我国选手在冬奥会上获得第一枚金牌的报道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新华社美国盐湖城消息:中国选手杨扬今天在这里进行的第十九届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夺得中国冬奥会历史上的第一枚金牌,使中国冰雪运动经过50多年的奋斗,终于实现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该导语开门见山,五个W(What,何事;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俱全,浓缩了新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同时也引起了读者往下阅读的兴趣。新闻则通过导语右下角的‚深入报道‛链接到更详细的报道中去。

在研究了不同写作方式对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的影响后,尼森尔还提出了‚可使用性‛(usability)的概念。可使用性可理解为读者对信息接受和感知的程度。如何增强新闻的可使用性呢?尼森尔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如使用简短准确的语言;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而杜绝使用夸大的意味的言辞等等。这些方法很值得我们在导语写作的实践中加以借鉴。一个好的网络新闻的导语应该具备简洁、准确、鲜明、生动、用事实说话等特点。

三、网络新闻的主体写作

网络新闻的新闻主体是指在导语之后的主要部分,它是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解释、补充与叙述,是发挥与表现新闻主题的关键部分。

写好网络新闻的主体部分,要注意层次清楚、点面结合、精选材料,并且与导语呼应,力求生动活泼。

写主体要注意如下几点:

1、主干突出。新闻的主体是主干,典型材料要用在主干上。要去头绪,减枝蔓,与主题无关的要舍弃,次要材料要简略。

2、内容充实。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其内容必须具体、充实,这样才有说服力。导语提出什么问题,主体就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紧扣中心,突出重点。

3、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恰当地划分段落,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顺序:一是时间顺序,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二是逻辑顺序,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层次;三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这样写严密而有条理,活泼而不紊乱。

然而,很多教师在写作时却没有能很好地做到以上几点,以致常出现如下问题:

1、内容空泛:这是一个普遍的存在的问题,在各类稿件中多有。如:

讲座。有的讲座稿只是简单地介绍某人围绕什么什么详细介绍了什么,仅此而已,没有什么实际性的东西。其实我们可以挑

一些比较实用的东西来展开讲述,如讲座中的某个与我们关系比较密切的观点(观点新闻),将其细写,写出我们同学关注的东西,让读者看了即使没有去听那个讲座也能从中学到东西。

会议。其实大家仔细看一下就发现了很多会议稿都是写一些很空洞的东西。如,某领导指出,大家要遵守纪律、团队合作……,接下来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与其花那么多的时间在讲述这些空洞的东西上还不如多花点文字描述实际性的东西上面,如团结合作该如何个合作,也即是工作布置,这些才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

辩论赛。有同学喜欢用‚某队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等语句描写现场气氛。但是怎么个精彩,却没有交代,显得很空。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他们怎么个精彩法,如辩论的。有一次比赛,当时正是科学发展观学习的热潮时期,一个同学巧妙的运用科学发展观回答了评委提出的问题。这就是精彩所在。

晚会。很多都是用一些很空泛的词语来修饰,什么富有青春气息的歌曲演唱,优美动人的舞蹈,激情四射的啦啦操等等,其实我们可以更好地结合到具体的那种类型的歌或那曲舞来写,通过对其进行细致的描述来讲读者带到正常晚会当中。

2、学校活动具有周期性,新闻写作内容重复:如书法绘画比赛,简单地介绍了某校在某地举行了书法绘画比赛,比赛的内容涉及了毛笔字,钢笔字……这样简单的介绍完比赛的那些种类就没有了,接下来就说比赛获奖情况。其实如果我们细心点或许可以发现新闻的亮点,而不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都是写同样的东西。如这次绘画比赛的现场有没有人临摹比较出名的那些国画的,或者有没有谁的绘画作品是原创的等。

3、新闻内容容易出现主观观点:新闻讲究客观真实,但是我们校园新闻里较容易出现主观观点。晚会:某学生成熟的演技,丰富的表情……还有一堆形容这个学生的表演的华丽的辞藻。其实这些都不知不觉参入了自己的主观观点,事实上是否是这样子的呢?别人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是否大家都和你觉得的一样呢?未必。所以我们如果要描写某个作品最好可以在晚会结束后去采访一些评委老师。比赛也是如此。还有一些讲座,很多同学都喜欢在后面写到‚此次讲座使同学们受益匪浅‛。我们不是所有当事者,或许我们是受益匪浅,但是未必每个人都是这样子。所以这样一写就显得主观了。我们可以这样子写‚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4、语言不简洁,句子赘余。无论是广播稿还是网站上的稿子,抑或是报纸上的文章,都要求语言简洁,多余的字、多余的话一定要删掉。我们很多教师在写稿时喜欢充字数,或无意识地重复叙述,把文章的观点强调了一遍又一遍,从而显得啰嗦。如某个会议新闻,校长已经说了一次需要加强纪律之类的,而等到团委书记上去讲的时候还是会继续强调纪律。其实后一位讲的,我们可以适时地省去一些重复的内容,并且从政治层面上讲,校长职务比团委书记高,所以我们只需保留校长的讲话即可。

四、网络新闻的新闻背景写作

新闻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原因所作的说明,解释事件发生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具有烘托和发挥新闻主题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

新闻中,新闻信息的连接不再仅仅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这为在报道中提供更多的与新报道相关的新闻背

景材料创造了条件。网络新闻中交待背景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将新闻背景与新闻事实融汇在一起,而不成为独立的结构,穿插在导语、主体或结尾中。如人民网的消息《法门寺佛指舍利赴台》在报道台湾同胞隆重欢迎来自大陆的佛指舍利的同时,还在文中用较大篇幅介绍了中国佛教四大圣地之一——法门寺和什么是‚舍利‛,不但让读者领略到大陆与台湾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而且还便使你了解到不少有关佛教文化的知识。

坚持网络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篇3

一、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什么是新闻真实性?真实性指的是新闻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新闻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马克思在主编《莱茵报》时就提出“真实”和“纯洁”是报刊的本质。列宁关于新闻真实性有句名言:“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毛泽东在1925年12月为《政治周报》写的发刊词中提出,《政治周报》十之九应是实际事实之叙述,只有十分之一可采用辩论的方式来打破反革命的宣传。可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的力量所在,也是新闻的生命所在。在实际的新闻采写中,新闻工作者不应只满足于对构成新闻的基本元素的掌握。如果对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语言、动作缺少真实具体的描述,新闻的内容就显得单薄而缺少张力,从而很难给受众以心理上的冲击。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标语式口号“用事实说话”,恰如其分地揭示出挖掘新闻真实性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真实的新闻总是独具特色,吸引人关注,引发人认真思考的。

二、网络虚假新闻严重危害了我党的新闻事业

一般情况下,受众对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拥有很大的信心,虚假新闻一旦出现,在未被揭发之前常常是不会被怀疑的,这就造成受众“群体受害”,形成受众认知上的偏差和错误。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虚假新闻因技术的优势更容易快速传播,从而加深加快对受众和现实社会的危害。承担着舆论导向重任的主流媒体一旦发布了假新闻,其公信力会大打折扣,受众不再相信它说的是真的,舆论导向又从何谈起?毫无疑义,虚假新闻会影响舆论导向的正确性、一贯性,使正确的舆论导向受到严重削弱和破坏。假新闻对新闻报道生命力也产生严重损害。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而假新闻除了对受众造成“不明真相”的损害外,更对新闻必须真实、客观、准确的基本原则带来极大冲击,从而导致受众对新闻传播事实的怀疑,而这种怀疑势必造成新闻传播的无效化,对媒体形象的打击甚至是空前的、致命的。

从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史来看,虚假新闻对于新闻事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严重破坏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而且严重破坏影响了党和政府新闻宣传职能的履行。当今社会,网络媒体盛行,不少媒体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无疑是一种短视行为,无异于自毁根基,媒体也因此失去健康发展的基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报网联动成为一种常态,作为纸媒的党报和区域性新闻网,通过互相补充可以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知情权。面对全国网络新闻界开展的反虚假新闻活动,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要将抵制、防范虚假新闻,坚持网络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作为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从业要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三、保持新闻真实性,增添新闻的魅力

没有真实性,新闻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不值一文;没有生动性,新闻作品就不能吸引人,更谈不上感动人、教育人、鼓舞人。所以跟社会其他行业一样,网络新闻报道也需要不断地创新。这不仅表现在新闻写作手法上日趋多样化,还表现在新闻的思想内涵更丰富、更广阔。许多网络新闻报道借鉴和吸收了许多学科的知识,使新闻报道更客观、更生动、更具有阅读的趣味。新闻的真实性往往还表现出强烈的现场感,而现场感使新闻报道更具有生动性。

实践证明,强化网络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并不妨碍网络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只要严格遵守新闻六要素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在新闻报道的写作形式和语言文字上下功夫,在保持真实性的同时,网络新闻报道一样可以写得生动精彩。

坚持网络新闻写作的真实性,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也是时代对党报记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党报记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尤其是网络和新媒体知识,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全媒体记者。

网络新闻的写作 篇4

报纸作为新闻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是最早的传播媒介之一, 直至目前, 也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当中。自21世纪以来, 世界逐渐进入了互联网时期, 这使得网络新闻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并对报纸新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增加了其在产业发展中的竞争压力。基于此, 报纸新闻与网络新闻的差异性日益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 同时也成为新闻产业在发展中重点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新闻写作作为新闻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主体不同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并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在快速传播的网络模式下, 可以将传统的信息资源以更快速的方式进行传播, 以推动网络新闻的发展。与此同时, 科学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也使网络技术得以在诸多环境中运行, 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 只要受众可以接触到网络技术, 就可以实现对网络新闻的阅读。另外, 受众也可以通过自身的理解而变成新闻的写作主体。因此, 就写作主体而言, 网络新闻可以以任何对象作为写作主体。[1]例如, 近年来发展速度较为迅速的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 在大部分的公众号内部都包括了大量的网络新闻,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实现新闻的发布, 并根据自身的观点进行理解和剖析, 充分地体现出了言论自由的特点。

而报纸新闻的写作主体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必须是所指定的新闻记者, 并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 通过对新闻内容的采集、调查、取证等过程, 确保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才能予以发布。同时, 报纸新闻在写作的过程中, 必须从客观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剖析, 不能带有主观色彩, 并需要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现象, 引起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 才能发挥出新闻的价值。由此可见, 在写作主体上, 网络新闻的写作主体更加广泛、随意, 而报纸新闻的写作主体更加严格、局限, 这也使报纸新闻的价值含量要高于网络新闻, 而网络新闻的实时性要优于报纸新闻。

三、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观点不同

报纸作为新闻产业中较早的传播媒介, 对人们生活以及思想的改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也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自有的特点和风格。例如, 在对报纸新闻进行写作时, 其写作的观点不仅受到了报纸产业的限制, 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环境的限制, 通常情况下, 报纸新闻的写作观点意义在于暗示当前的社会本质, 通过对新闻的报道, 来实现对人们思想的积极引导, 并使其关注到社会的发展, 有效改善社会所存在的不良现象, 具有严肃性、客观性的特点。[2]然而, 这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受众心理的关注, 无法满足人们对多元化信息资源的大量需求。

而对网络新闻而言, 其写作的观点是具有创造性的, 同时也是多元化的, 其可以根据受众自身的心理需求实现对新闻内容的搜索, 这不仅可以获取到广泛的信息资源, 同时满足了受众的基本需求, 以此来实现在网络环境中的自由发挥。由此可见, 网络新闻写作观点的发散性、创造性等特点要优于报纸新闻, 但报纸新闻写作观点的严肃性、客观性特点要优于网络新闻。

四、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方式不同

在报纸新闻写作的过程中, 其通常会有固定的模式, 根据不同新闻版面的不同要求来实现写作方式的改变。[3]例如, 在写民生新闻时, 应当重点抓住当前社会民生的具体现状, 以此来使社会大众加强对社会的关注, 并从自身做起, 实现对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 报纸作为一种纸质媒介, 其主要利用固定的排版模式, 将文字与图片整理在同一份报纸内, 其写作的方式存在固定性的特点, 无法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的受众者。同时, 报纸新闻在写作时, 通常是由新闻企业的管理者选择相应的新闻素材, 记者通过选定的素材分析, 从而实现对新闻的采集, 并形成规定性的创作风格。

而网络新闻在发布的过程中, 由于不受纸质版面的限制, 使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对新闻的写作。例如, 可以通过连接、视频、网页等多种途径, 实现对新闻的创新性表达, 并可以通过自身的主观理解实现对新闻内容的重组, 使读者感受到不一样的新闻内容。这相比于报纸新闻的写作方式来说, 网络新闻更具随意性, 其所关注的重点是受众的关注度, 受众只有通过自身的创新发挥, 才能进一步实现关注度的提升, 以此来发挥出新闻的核心价值。由此可见, 报纸新闻的写作方式属于线性写作, 是固定的模式思路, 而网络新闻的写作方式为非线性写作, 更具发散性的特点。

五、结语

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在为社会的快速进步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 也为传统媒体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在新闻产业中, 传统的报纸新闻与新兴的网络新闻在不断的发展中实现了写作模式的转变和改革。文章从写作主体、观点以及方式三方面, 对当前的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差异性进行了分析, 同时借二者的写作模式优化产生的积极影响来促进我国新闻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岩.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的区别分析[J].新媒体研究, 2015, 11 (02) :117-118.

[2]潘凌.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写作过程比较研究[J].传播与版权, 2015, 09 (07) :22-23.

网络新闻的写作 篇5

我加入学校的一个新闻网站已经一年多了,这个月来读的理查德·克雷格《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让我重新考虑了自己曾经做的、正在做的以及将要做的事。

作为记者,我该做什么?

首先是采访。曾经我觉得采访对我来说,只不过是去旁听一个会议、观看一场演出、观察一次展览之类的,总之就是把一个活动的全程从头到尾跟踪下来,记住其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因为写的不是人物访谈,所以我没必要采访人物。这是曾经的想法。

可是书中写道:“对于一名记者来说,经常与社区居民保持交流(不管是通过网络还是其他方式)是形成报道思路、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环节。„„想当一名好记者,你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

我还记得自己选择新闻专业的初衷就是希望能与更多的人打交道,可是在真正着手写作新闻的时候,我对与陌生人交流产生巨大的恐惧,于是我写的新闻中,引语仅限于“某某领导在会上表示„„”。过了一段时间,由于担心主编认为我的采写质量太差,于是假装自己是“某同学”,接着写“在观看演出后表示„„”。这样的做法只是在文章表面化了些妆,本质上我还是没有迈出步伐去和别人交流。再到后来,人物信息模糊的“某同学”被指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我不得不在每次活动结束前,花五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去选定采访对象,想好采访问题,还有深呼吸。总结起来,至此,我出去采访他人始终是被迫的,不是自愿的。

被迫去进行采访的后果就是,采集到的信息十分有限,十分浅显,而且我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一般不超过5分钟。我一直觉得这只是我的性格问题,和对新闻的不负责扯不上关系。直到看到书上的一段话:“有时候,你做最后三四次采访似乎就是仅仅为了得到可以援引的话。只要你得到了有用的引语就行了,你并不真正关心采访对象在说什么。因为你不过是需要这些人的名誉、社会地位以及可以从他们那里引用过来的话而已。每个人都知道我们是这么做的——甚至最优秀的记者也是这么做的。这不是什么天大的秘密,也没有什么不道德的。但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做法,它不会让你的网络新闻报道产生应有的深度。”功利主义,这个词还是挺刺伤我的。

我现在反思起自己的采访,觉得我做的实在是太少了。先是选定采访对象,很多记者在做新闻的时候都要对采访对象进行一番精挑细选,然后再大费周折地去取得对方的联系方式。可是对于我,由于采写的都是会议、演出之类的硬新闻,采访对象随便在现场找一个就行了。再到采访的问题,通常优秀记者的做法是在接到活动的策划时就已拟好采访提纲,等到了现场在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适当修改,我也不需要这么辛苦,拿演出新闻来说,顶多要采访的就是“觉得这场演出是否好看”“有没有什么让你感触特别深的节目”之类的,完全成了一个套路,不需要动脑筋。这样的轻松让我自己都感觉到害怕,没有踏实的付出过程,得来的成果总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

真正进行精心的采访是在参加“新闻之梦”比赛的时候。在选定报道主题后,我通过电话、网络,联系三个人最终约到采访对象;花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拟写了半页A4纸的采访提纲;最后与对方进行了两个小时的交谈。这是一篇有关志愿活动的新闻,以前我写过这个主题的新闻,采访到的信息全是“志愿者们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一类;而此次“新闻之梦”的采访,我收获的信息还有“上门陪护的交通补助费,宣传展板的制作费等,仅靠微薄的募捐收入支撑,使得整个活动举步维艰。”这让我觉得很欣喜。打开自己,迈出与人交流的第一步,的确让我受益匪浅。书中警醒我的另一个问题是:“你不可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窃听别人的电话或给谈话录音。„„一旦获准,通常的做法是:开始录音,然后再询问一遍。这样就能证明你确实获得了被采访人的许可。”若不是阅读这本书,未经许可便给谈话录音会是我现在在犯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犯的错误。或许在校园里,这样的规矩显得小题大做,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是在表达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并且如果你这样做了,说不定对方对你的印象会得到加分。

在采访这一方面,我觉得网络媒体记者与传统媒体记者要做的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书中提到的差异也仅在“获得消息来源”这一项,书中认为网络记者能利用网络资源更方便地找到消息来源,不过我认为,在现在这个多媒体时代,无论是网络记者还是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记者,大家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与他人取得联系。真正使网络记者区别于传统媒体记者的工作是写作。

网络受众对信息的极度需求决定了网络记者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新闻。书中最形象的一个标题就是“最后一分钟”,意即对于网络记者来说,每个一分钟都是最后一分钟,他们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新闻稿写作完成并发表。与“速度”相对的一个词总是“质量”,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确保发稿速度的同时还要兼顾新闻的真实性、写作结构、语言逻辑等因素,实在是很难做到的。所以网络新闻通常会先将事件的主要信息呈现出来,而关于事件的细节,有时候要经过几天或者几个星期才得以展现,比如马航MH370失联事件、大陆人带孩子在香港街头便溺事件等,网络媒体应对这种新闻的优势就在于既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为受众提供最新的资讯,又可以将同一事件的新闻设置成一个主题归放在一起,持续不断地进行进展式、更新式和追踪式报道。记者在其中要做的就是,持续关注各方动态,以严谨的职业道德为受众提供最新的客观真实的消息。

书中有一个观点是“(网上的)记者们不再羞于表达他们的意见和观点”,“该网站(《小报》)的写作风格是‘新式报道方式’的典型——其文章毫无顾忌地固执己见,以无拘无束、咄咄逼人的口吻报道新闻,要么骇人听闻、发人深思,要么活泼有趣、引人发笑”。我个人认为,尽管网络是一个自由的言论平台,但作为新闻人,太过展露个人观点对受众来说是一种伤害。至少我在自己所撰写的新闻稿件里,从来没有表明过个人立场,这些报道网络、报纸通用。不过书中在紧接着本段开头提到的第一句引语之后写的是:“但最优秀的记者仍然用坚实的报道、确凿的事实来支持他们的观点。”这让我觉得很理解也很赞同。

至于写作的结构、语言组织等,我觉得无论是网媒还是纸媒,大体上都是一样的。倒金字塔结构、时间顺序结构、悬念式结构、并列式结构;消息、通讯、深度报道、新闻特写、华尔街体;多用主动少用被动、多用名词动词,少用副词形容词、不用武断字眼„„这些都是所有媒体的新闻通用的。

综上所述,在作为网络记者方面,我从书中所获取的知识就是:尽管网络资源丰富,你依然要多与人打交道;在采访时录音需经过采访对象的许可;你要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新闻;网络记者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以此造就贴近受众、不死板的写作风格,但还是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作为编辑,我要做什么?

书中提到两种编辑,一种是负责校对和检查细节错误的(网络清样编辑),另一种是负责检查总体内容和排版的(网络编辑)。这样分工的好处就是,新闻的质量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得到了保证。让我印象深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清样编辑不仅应该找出拼写和语法错误,也应该找出会给报道带来法律问题的事实性错误、具有误导性的段落和细节”、“除了要熟知所有语言的规则外,最好的清样编辑还应该对每个领域都拥有相应的常识。这些常识部分来源于生活经验„„”这样看起,清样编辑似乎是防止记者犯错的最后的防线,举足轻重。

美国有“拼写检查”,记者会依赖于这样粗糙的功能来遣词造句;中国同样有“拼写和语法”,但结合书中的描述和我自己的体验,我感觉“拼写和语法”比“拼写检查”还粗糙。并且有些错误,计算机是无法识别的。例如人名中的“钰”和“珏”,如果记者写错了,不靠编辑检查就发现不了,如果这又恰好是一位重要领导的名字,在中国的体制里,是不可原谅的。清样编辑还有敏锐的直觉,哪个地方的字体、编排用得不恰当,他们能一眼看出来(这又很像网络编辑该做的事),这让我觉得很神奇。

另一点是关于网络编辑的,网络编辑要打造“新闻包”。“这即是说,所有的文本、图片、链接和多媒体都必须为同一条新闻服务。”我觉得这就是网络新闻最大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源为自己的新闻提高吸引力。“新闻包”的概念我是第一次听到,但对其内涵并不陌生。从日常浏览新闻网站的经历来看,我国各大新闻网站在具体的某条新闻报道里都做得很好,图片、视频、相关链接都安排得很到位。但是对于我自己所在的学校网站来说,这个方面就做得很逊色。我们的图片永远有固定的插入位置(比如只有一张新闻照片就插在文章中间;有两张就放在第一段的下面和最后一段的上面),插入方法永远是“嵌入型”而没有“四周环绕型”之类的;我们没有相关的链接(甚至连“上一篇”、“下一篇”都没有);至于受众反馈方式,只有当我们在官方微博上发送了相关消息,读者们才可以在微博上与我们互动(但至今没有读者为我们的新闻提出过任何意见)。

编辑的工作看起来只是在修正记者的成果而已,但实际上,等我真正经历了才知道,很多时候,记者看起来只用把一件事发生的几大要素陈述完整就可以了,而编辑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评估、重新组织。这也难怪为什么看上去采写新闻更辛苦的记者实际上地位还是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的编辑高了。

其他收获

其他收获就是有关于新闻道德、新闻伦理等这些方面的。其实与上述的内容也有重复的部分,例如记者应该遵守职业道德、采访录音要经过对方允许、编辑校对要保证文章在思想上不犯错误等。

至于公众人物对媒体起诉的情况,“沙利文案”在大一的时候已经学习过,尽管这成了历史的范例,但我不知道在我们国家,这样的处理方法也同样适用,所以不予多评。

谈起新闻道德、新闻伦理、职业素养等,总的说起来,其实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所遵守的行为准则,也同样适用于网络。

试述新闻写作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 篇6

电视;画面叙事;新闻写作

对于在电视台工作的编辑和记者来说,新闻写作日益重要。对电视新闻写作基本特点的了解,必须首先从了解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符号体系人手。电视新闻之所以与报纸、广播这样的传媒不同,主要在于它是用活动的画面,或者说是用流动的图像在表达思想与情感。报纸虽有图像,但它是静止的。缺乏“活力”的;广播虽有声音,但它却没有图像优势。所以说活动的画面是电视新闻最骄傲,最有特色的优势。不仅如此,还由于电视新闻中的活动的画面,始终给人一种现场感,并且给人提供一种选择性和多义性的提示,所以,它所传播的新闻事实,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1.文字语言在典型性新闻报道中最能凸显优势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报道了“南京冠生园事件”,在消费者中引起相当大的震动和愤怒。如果这个新闻事件单纯用报纸的传播特点来报道,其震撼力度不会有这样的强烈。为什么同一新闻事件,用报媒和电视来报道就产生不同的效果?原因就在于,电视新闻所表现的内容虽然与报纸新闻一样,都是对特定时空中现实存在的再现,但前者给受众看到的是活动逼真的画面,因而它带给受众的是一种真实的现状,或者说是一种正在发生和进行着的生活的真实。不是说报纸就不能让受众感受到这种真实,关键在于,活动的画面,具有报纸所无法具有的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即使是报道中所拍的画面是几个月以前的“新闻事件”,比如,南京冠生园食品厂偷偷地把一年前的月饼馅又拿出来制作“新月饼”的画面,就给人以一种很强的现场冲击力,而这种现场感受在报媒和广播的同类报道时是不容易在受众的感觉中产生的。这是因为,电视新闻活动画面的播出,是与受众的收看同步进行的,同时也说明。受众对电视新闻的接受与理解是准确的和到位的。由于这一特性非常关键,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写作在把握时态时,必须始终踏着进行时的步伐,必须使播出的新闻画面与观众的收看同步,即始终要强调时效性,千方百计“缩短”典型新闻的时空距离与观众收看时的心理距离。

2.文字语言能有效克服新闻画面叙事的多义性

如果没有文字语言来解说,观众在观看新闻画面时会对画面产生多种感受和感观,这是由于画面叙事的多义性特征。实践证明,只满足于用画面来叙事是有缺陷的。仍然以“南京冠生园事件”为例。我们可以了解到,画面的游移、模糊,即多义性是怎样通过文字和语言的介入而变得清晰和准确的——第一组镜头:画面:南京冠生园食品厂光线昏暗的车间,一扇黑漆漆的门打开了,几个身穿白大褂的工人正在从里面搬出一箱箱的东西来……(记者画外音):这里是南京冠生园食品厂一个隐秘的冻库,工人们正打开冻库大门从里边搬出一箱箱的月饼馅,准备制作今年即将上市的新月饼。

很显然,画面是活动的,现场感很强。工人们正在紧张的工作。如果没有电视屏幕上打出的文字和记者的语言解说,观众是不会知道那搬出的一箱箱东西是月饼馅。即使知道是月饼馅,也断不会知道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

第二组画面:(画面,镜头特写):搬出的一箱箱月饼馅上面,有星星点点的白色团块……(记者画外音):这一团团、一簇簇的白色斑点是什么呢?原来是月饼馅上长出的霉斑……

第三组画面:(画面,一年前同一车间画面回放)工人们正紧张地将一箱箱月饼馅装入冻库。(记者画外音):这是一年前中秋节后我们拍摄的镜头。当时所有没有销出去的月饼,它们的馅又被食品厂重新装箱放回了冻库……经记者暗访,食品厂的工人说,这已不算什么新闻,食品厂多年来都是这样做的,每年卖不完的月饼,都把馅弄下来重新放入冻库,第二年再用……

正是在写作的参与之下,通过文字和语言的介入,才将新闻画面中的叙事的缺陷——即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克服和“挽救”,最终使观众对这个新闻事件所提供的信息有了全面、准确和清晰的解。

3.电视中的声音与新闻写作的关系相当密切

与此同时,声音系统在整个电视符号体系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声音系统所传达的理念、意图和情感也是其他的符号系统所不能够替代的。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因而决定了电视中的声音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众所周知,音乐是很难得在电视新闻中出现的,特别是根据画面来进行配音配乐的那种情况;当然,新闻现场客观真实出现的音乐声不属此例。其实,这种客观真实的音乐声,只能算是同期声和现场音响。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背景音乐完全是两回事。同期声和现场音响的作用是显然的。具体说来有这么两大作用:其一是可以将新闻的叙事积极推动,其二是可以使现场感更加渲染和突出。在电视新闻节目当中,必要时也可以采用画外配音,这种配音如果运用得好,能与播音员的口播一道,有助于新闻事实的叙述和增加新闻叙事的感染力。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作用也正体现在这里。大量实践证明,假如离开了电视新闻写作,不仅播音员的口播语言会陷入无源之水的境地,而且,再动人的现场音响,同期声,特别是碰外配音,都将使其意义得到衰减,甚至显得单薄和苍白。

4.转播音语言是凭借文字稿的基础而施展其魅力的

新闻五大要素中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几乎都是通过播音语言来交待清楚的。如果光看活动的画面,是无法交待清楚这诸多的新闻要素的;而播音语言又完全是依照文字稿来完成其播报内容的。电视新闻的写作不仅是为听而写,而且还体现其为视而写的个性特征,恰恰是这一个性特征,才使它与广播新闻写作有了“质”的区别。在电视新闻中,由于播音语言承担着相当重要而特殊的功能作用,因此,新闻的五大要素几乎都必须通过它而为受众所了解,而光靠声音系统是无法承担和完成这个重任的。尤其是在电视播出的大量的短讯当中,它完全承担了对所有新闻内容的诠释工作;而在深度报道,以及专题报道当中,播音语言的功能作用更不容小觑。因为,所谓“深度”,必须通过播音语言才能够得到体现,光有同期声,画外配音,以及音响和音乐等等,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总而言之,作为电视新闻中最具有活力和最具有份量的因素,播音语言与画面语言是何等重要的角色。

试论网络新闻的写作 篇7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写作是以创造性为标志的活动, 网络新闻写作研究的对象是有别于简单复制传统媒体新闻的网络原创新闻, 即“网络记者自己采访写作的新闻报道;通过重组新闻资源、重新编辑改写的新闻报道;体现网络传播的特殊优势, 适合网络信息传播规律专门制作的新闻报道”。 (2)

从写作学和传播学角度来看, 网络新闻写作是一个由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和写作受体四大要素, 相互联系组合而成的, 动态、开放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历经了新闻文本制作、信息发布流动、新闻文本再制作、信息再发布流动等几个阶段。系统地研究网络新闻写作就要研究构成活动体系四大要素的特点, 以及网络新闻写作活动的运行特点。

网络新闻写作四大要素分析

(一) 写作主体

传播形式从最初的单向传播, 到逐渐互动的双向传播, 再到现在以Web2.0为代表的以个人为中心的个性化传播, 网络环境中的新闻写作主体内涵与外延和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记者已经不同:

网络新闻的专业写作主体是“全能”和“全程”型数字化记者。西方学者提出, 网络记者应该成为媒体融合下的“全能传播者”, 懂得熟练使用数码设备和相应软件, 要善于进行多媒体、超文本写作, 并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文本, 如讲求时效选择文字文本, 讲求直观选择图像文本, 人物访谈、讲话用声音文本, 动态感强的场面和重大事件报道采用影像文本……

同时, 网络滚动式的发布平台要求网络记者“全程式写作”。网络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时效性和海量性, 没有传统媒体新闻发布的截稿时间和版面限制, 新闻可以时时发布、时时更新。网络记者一方面要有“全天候写作意识”, 保证第一时间把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呈现在网络上;还要有不间断追踪事态发展的“全程写作意识”, 对新闻事件后的发展进程保持持续的后续环节报道。

网络新闻写作主体是善于利用网络传播特点, 整合传统媒体信息资源, 改写、编辑、策划、制作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新闻报道的专业人才。由于财力人力和运营方针等因素, 我国新闻网站目前主要还是以转载传统媒体新闻为主, 但网络传播特点以及网络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行为特征促使这些信息必须经过重新编辑。随着受众对网络新闻日益强烈的需求, 编辑工作早已不是简单的剪剪贴贴, 而是以熟练把握网络技术和新闻知识为前提的创造性的专业活动, 如新闻网站的网页设计创新, 立体化、多媒体式的网络专题构建以及网络新闻专栏策划等。

网络新闻写作主体的外延扩大, 写作主体与受体的界限模糊。互联网开放式的信息空间给网民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平台, 通过网上论坛、电子邮件、发帖、博客等网民可以发布信息或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评论。受众能动地参与到网络新闻的写作与发布中, 否定了传统媒体“你传我受”的单纯灌输模式。网络新闻的写作主体已不限于记者这一特定群体, 任何拥有计算机、掌握上网知识的人都可以成为网络新闻的写作主体, 网络新闻写作主体与受体的界限已变得模糊。由此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网络新闻数量、时效性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就是传统新闻“把关人”缺失后, 网络新闻的可信度受到质疑。

(二) 写作客体

写作客体即写作的对象或写作的题材, 回答“写什么”的问题。网络新闻的写作客体并没有脱离传统新闻的写作范围, 即“新近发生的或发现的, 被公众广泛关心、感兴趣的, 能借助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的事实”。 (3) 但在这一基础上, 网络传播时间自由、容量无限、呈现方式多样, 又使网络新闻写作客体具有自身的特点。

由于网络新闻传播中受众可以多渠道地获取信息, 较之传统新闻传播拥有更多的自由度和主动权, 而电脑页面限制与信息海量之间的矛盾又使得受众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 所以网络新闻传播比传统新闻传播更重视传播效率, 在选择写作客体时, 更注重满足受众需求。在网络环境中, “受众群体需求有三个明显特征:快速获取最新信息;精确接近深度信息;主动选择实用信息”。 (4) 由此带来了网络新闻写作客体选择的三个倾向:

突发新闻和重大新闻即时动态进程。网络传播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优势, 在反映突发新闻和重大新闻时具有即时跟进的特殊能力。新闻受众在高度关注新闻事态发展时, 往往更倾向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 也因此, 网络新闻写作较为注重捕捉重大新闻后续发展的最新动态。

与主体新闻相关的深度报道。网络空间海量的信息储备、数据库检索、发布信息的长时共存方便了新闻数据的采集、归类和分析, 网络媒体拥有向受众提供全方位深度报道的优势。网络新闻的受众不再仅仅满足于知晓主体新闻本身, 还需要了解与之相关的背景、社会影响、发展趋势等, 受众接收网络信息的心理预期逐渐由追求速度向探求深度转变, 对于深度报道的需求日益强烈, “围绕主体新闻进行深度报道成为网络新闻写作的一种内在要求” (5) 。

满足特定受众多元化需求的信息。网络受众群体年龄跨度大, 社会构成复杂, 价值标准多元化, 任何一个网站想要兼容并蓄都不太切合实际。如今媒体的专业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不同的网站或频道都有自己的受众定位, 并以此为出发点满足特定受众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突出个性化和丰富度的新闻信息也是网络新闻写作客体的选择趋势。如受众通过新闻网站的个人定制服务, 可以便利地获得“我的报纸”或“我的频道”之类的个性化信息;网络新闻频道建设自己的品牌栏目, 为受众提供网站、专业评论家 (权威人士) 、受众多向交互的信息套餐等众多内容。

(三) 写作载体

写作载体即写作的成品, 是写作活动成果的物化形式。就网络新闻写作而言, 主要考虑的是网络新闻文本的写作符号与写作形式问题。

数字化多媒体符号。网络传播环境中新闻写作的符号与传统意义上静态的文字、图片符号有很大不同。数字化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转化为数据进而压缩、复制、传递, 实现了网络新闻文字、声音、影像、图片的同期呈现, 并借助网络技术加以多种形式的表现, 如文字就可以设计为各种字体:变幻字、运动字、渐变字等。网络新闻写作可以说是以文字为核心的数字化多媒体符号的综合表达, “身临其境”式和“重现”式报道带给受众全方位的感官体验是传统新闻无法比拟的。

层次化写作。传统新闻是文字或文字与图片、影像、音频的简单组合, 是按照线性顺序组织的单个篇章。网络新闻写作运用了网络的特有技术——超链接, 通过超链接, 新闻以层次化排列的篇章组合的方式呈现。所谓层次化有两重含义:其一, 受电脑屏幕的页面限制, 网络新闻必须通过分层以若干超链接的独立篇章组合呈现;其二, 根据重要程度对新闻事实进行立体化的层次划分, 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原则, 通过多重超链接页面安排新闻内容。一个完整的网络新闻通常可以划分为下列层次, 每一个层次具有明确的分工:

层次一:标题。网络新闻传播中, 新闻标题是受众阅读的第一航标。“突出重点、强调新意、简洁明快、描述准确、寓意深刻” (6) 的网络新闻标题能够吸引受众索取下一层新闻内容, 反之则会成为影响受众逐层阅读的障碍。

层次二:内容提要。提要是介于标题与正文之间对新闻主要内容进行概括的一段文字。它与标题出现在同一页面, 可以补充标题的不足, 吸引受众注意力;可以揭示新闻精华, 满足受众信息量差异化要求;可以调整阅读节奏, 缓和受众的视觉疲劳。

层次三:新闻正文。网络新闻的正文与传统媒体的新闻写作要求基本一致, 即将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置于最前面, 遵循“重要信息优先”的原则。但网络新闻的正文更应注重文字简洁, 不使用复杂的句子和长的段落, 尽量让完整信息在一个页面上呈现。

层次四:关键词链接。在正文中以关键词提示 (下划线、闪烁、字体变化等) , 通过超链接引导受众进入深层阅读。包括“新闻要素的解释与描述, 支持结论的论据, 直接背景资料, 统计数据与表格, 相关定义, 更多的参考资料” (7) 等。

层次之五:相关文章。相关文章是与主体新闻有关的文章, 通常由网络新闻发布系统自动添加而成。

互文性写作。所谓互文性是指“文本内部的文字符号、语言系统、情节话语等, 与其他文本及情节话语存在着广泛的复杂联系” (8) 。网络传播具有强大的交互性功能, 受众可以用博客、聊天室、论坛等直接参与新闻传播, 也可以在接收信息的同时通过媒体提供的交互平台发表意见。网络新闻的写作充满了互文性, 网络新闻载体包括写作主体创作并通过网络媒体发布的第一文本, 以及受众对第一文本介入、压缩、加工、编辑、改写后发布的第二文本。从第一文本到第二文本就是互文的过程。

(四) 写作受体

写作受体是写作行为的接受对象, 但网络新闻写作中受体的心理和行为带有网络传播的明显特征, 对传统的新闻写作理念提出了极大挑战。

网络新闻受众信息获取趋向于追求速度与深度。据统计, 目前以计算机上网和手机订阅新闻的受众普遍青睐网络信息发布即时更新的优势, 要求快速获取生存环境变化的最新信息。另外,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储存以及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网络新闻受众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只阅读文字和图片或者只观看影像等较单一的信息接收方式, 他们在追求速度的同时, 要求网络媒体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新闻报道, 如深度报道、调查报道、民间测验等, 而且寻求文本、声音、图片、视频等全方位满足感官的信息享受。

网络新闻受众享有信息选择和发布的自由度和主动权。与传统新闻媒体单向传播和受众被动接受不同, 互联网提供的开放空间和互动平台使新闻传播采用“多对多”的组织范式和传播模式。受众不仅在选择信息时拥有主动权和自由度, 而且积极地参与到新闻写作和传播活动中, 主动发表新闻评论, 参与新闻讨论, 增强与写作主体和其他写作受体的互动, 传统新闻媒体对于信息的单方面掌控完全被颠覆。

网络新闻受众阅读采用快速扫描方式。社会生活节奏加快, 网络信息的海量存储、屏幕阅读的页面限制以及上网费用的消耗, 促使受众采用与传统从左到右, 逐句阅读方式完全不同的从上到下的扫描式阅读。这一阅读方式意味着受众在极短的时间内, 浏览乃至跳过大量内容来检索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因此在网络新闻阅读中, 呈现在首屏的新闻标题极为重要, 往往成为“受众选择阅读的第一道关口” (9) , 多数时候网络新闻就是“读题新闻”。另外, 设置醒目的关键词、清晰的提示与标志等细节也成为网络新闻抓住受众眼球的必要策略。

网络新闻写作活动分析

以上我们分析了构成网络新闻写作的四大要素: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写作受体有别于传统写作活动要素的特点。而作为写作活动, 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正是通过写作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才构成了写作活动体系, 如写作主体在文本制作阶段与写作客体的结合产生了写作载体;写作载体在阅读阶段被写作受体接受;写作受体在反馈阶段作用于作者和社会……网络新闻写作活动以网络传播为平台, 这一传播媒介兼具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特性, 既可以单向, 也可以双向乃至于多向传播, 彻底改变了传统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 具有开放的互动性, 从而导致网络新闻写作四大要素在写作活动体系中的组合关联发生了新的变化。具体而言, 区别于传统写作体系中写作主体为中心, “互动性这一网络传播的根本特征” (10) , 让受众摆脱了单纯接受的地位, 拥有了自主的选择权和发言权, 因此网络新闻写作活动与传统新闻写作活动区别性的特点, 集中体现于写作主体与受体地位及关系的变化上。

网络新闻文本制作阶段, 写作主体主导地位与写作受体的受导地位不变。原创网络新闻的写作主体——记者、制作者、再次写作的受众, 在文本写作时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 他们的题材意识协调着与写作客体的关系;成品意识决定着写作载体的文本形式;读者意识要求其尊重受众需求, 调整写作策略。

网络信息发布及流动阶段, 写作主体丧失主导地位, 受众享有选择的极大自由度和主动权。新闻写作主体通过某一渠道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后, 信息的文本形式通过网络应用技术——转载, 在网络空间中流动。对于信息流动的推动或阻止, 写作主体不再具有干涉的能力, 反而是受众在其中起到主要作用。受众要不要转载?怎样转载?都会对网络新闻的传播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也意味着, 由写作主体发布的新闻信息, 会由于受众的接收选择在传播中出现变形、衰减甚至失真的可能。

在网络新闻再创作中受众取代写作主体, 成为新闻文本的写作者。受众的再次写作与网络信息流动同时发生。互联网强大的互动功能, 使网络受众不仅仅满足于信息获取, 更争取与媒体平等的话语权。在互联网开放的空间里, 甚至可以说写作主体的写作更多时候是为受众的介入提供“话题情境”, 受众可以发布相同情境下其他的信息文本或对于话题的看法和意见, 并作为新闻内容的组成部分, 在网络空间里传播。从这个意义上看, 受众完全摆脱了传统写作活动中的被动接受地位, 成为写作活动的主体。

最后, 再次写作的新闻文本又会历经在网络上再次发布和再次流动的过程, 从理论上来讲, 只要受众再创作的行为持续进行, 该网络新闻的写作活动就会继续下去, 和传统写作体系的完整、封闭不同, 网络新闻写作活动是动态的、开放的。

摘要:从写作学角度来看, 网络新闻写作是一个由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和写作受体四大要素相互联系组合而成的, 动态、开放的活动过程。在网络传播中构成网络新闻写作体系的四大要素及网络新闻写作活动都具有与传统新闻写作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网络新闻,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写作受体,写作活动

注释

1[1]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9-01-13) , http://itsohu.com/20090113。

2[2][4]于为苍:《网络新闻的写作艺术》, 《新闻界》, 2009 (2) 。

3[3][6]高钢:《新闻写作精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27页, 第367~368页。

4[5]王君玲:《网络环境下新闻报道面临的挑战》, 《新闻前哨》, 2009 (3) 。

5[7]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118页。

6[8]柏定国:《网络传播与文学》,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年版, 第82页。

7[9]戈广安、彭焕萍:《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制作技巧》, 《新闻爱好者 (下半月) 》, 2008 (12) 。

网络新闻评论的特征及写作研究 篇8

一、网络新闻评论呈现出几个特征:

(一) 从网络新闻评论的传播主体和受传者看, 网络新闻评论的传播主体呈现出极强的多元化、复杂化特征。

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是复杂多样的, 由于电脑和网络技术的普及, 利用网络信息的人越来越多, 不再受严格的年龄、地域、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的限制, 人们通常在获取新闻信息的同时有感而发地即时传递自己的观点, 这使得网络新闻评论的传播主体和受传者都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征。在网络中, 新闻评论不再具有传统媒体评论的权威发布特征, 发表新闻评论的既有网站依靠的是传统媒体的记者、网站的编辑、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又有以自由方式随机表达的网民, 使得同样的一个重大事件会在网络引起巨大的反响, 参与评论的主体也是多元化和复杂的。

(二) 网络新闻评论传播者的思想基础相比传统媒体更加复杂。

在网络媒体中, 参与评论的主体是多样的, 参与主体的思想基础也是多样的, 无法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把关, 对于同一事件的理解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分歧, 而且网络新闻评论参与的人数众多、参与性强, 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讨论和评论, 通常可以达到几千或上万条评论。

(三) 从网络新闻评论内容角度看, 网络新闻评论的话题更加广泛。

从网络新闻评论的版块来说, 通常一个网络论坛的版块是包罗万象极其丰富的, 比如人民网中既有专家根据时政事件和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发表的新闻评论, 同时又有网友自己参与评论的强国论坛, 强国论坛中又根据评论事件的性质和内容分为“时政频道”、“网友之声”、“旧闻”、“访谈”、“周刊辩论”等板块。

(四) 网络新闻评论通常有极鲜明的论点, 容易形成针锋相对的态势。

从传播效果来讲, 两面理比一面理更容易让人接受, 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我国的传统媒体多年呈现一面理, 而今天的受众越来越乐于接受具有争议性的、更加人性化的传播内容, 甚至有些电视节目会刻意安排在节目中出现意见分歧和争吵的局面。在网络新闻评论中, 由于网友的评论都是与网站编辑的交流或与其他网友的意见交流, 所以更容易呈现出针锋相对的局面,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评论匿名性的评论方式使受众更容易参与也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意见, 更容易形成不同的声音。

(五) 从网络新闻评论传播过程中的反馈过程来看, 网络新闻评论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互动性。

网络传播的形式决定了网络新闻评论的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界限是很模糊、无法截然分开的, 任何通过网络获得信息的受众都可以同时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通过网络发表观点的同时, 由网络媒体传播者到受传者的转换过程也就自然完成了。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写作研究

网络新闻评论是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和传播方式的, 它除了具有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写作特点之外, 还要适应网络这个“第四媒体”的客观需求, 因此通过写作表达自己意见和看法的这种评论方式有了更多层的含义, 网络新闻评论和传统新闻评论相比也呈现出更多的特点和要求。

(一) 网络新闻评论的写作特点

1. 以网络为载体的超文本写作方式

无论对于网络编辑还是发表评论的网友, 网络新闻评论的工具都是互联网和面前的电脑, 文字信息始终是通过电脑文字信息来传播的。由于网络的超文本和多媒体特征, 网络新闻评论不再只运用简单的线性表达方式, 更多的是非线性的链接形式, 在新闻的结尾往往都有链接的评论空间, 我们还可以从一个问题的评论链接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个问题的评论。同时, 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表达方式使网络新闻评论可以是一段文字、一段flash, 甚至一段视频, 这种超越单一文字表达方式的评论在传统媒体中是不可想象的。

2. 评论篇幅的简短和评论语言的简练

在我们通常看到的网络评论中, 以网络论坛、新闻跟进评论和网络讨论为主, 除了网站邀请专家学者或网站记者自己采写的网络评论文章外, 由网友进行的评论或讨论往往带有很强的随机性, 这些评论语言通常很简短, 仅仅表明立场或简单说明观点, 甚至只有一个“好”或“顶”字。另外, 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中对于文字的敬畏和神圣感, 网络的无限空间给受众带来空前的言论自由, 网络评论已经完全脱离了文学或文化的范畴, 解构了传统的话语权力中心, 成为受众感情宣泄的途径, 大众都成为这个舞台上的表演者, 而不仅仅是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环境中的旁观者。

(二) 网络新闻评论写作方面的发展趋势

针对网络新闻评论写作上呈现的特点, 网络新闻评论的写作需要更加理性和专业的认识。虽然网络新闻评论的创作主体还是无形无影的巨大的网民群体, 但作为同样是媒体工作者的网络编辑、记者, 仍然要探索到理论层面, 利用网络进行引导, 搞好网络新闻评论的写作实践。

1. 选题上应该雅俗共赏

在各大门户网站上通常设立一些网友感兴趣的话题, 供大家评论, 这些选题不仅仅要考虑到受众的理解和参与程度, 更要考虑到教育引导和文化传播的效果, 如果单纯出于猎奇或吸引眼球的目的设立, 而有不良引导作用的议题或发表类似的评论, 是违背我国大众传播规范的。在很多网站中, 有专门供网友发表评论和讨论的区域, 比如同一网站中既有引导性较强的论坛又有娱乐性较强的区域。

2. 重视对网络新闻评论标题的应用

网络新闻主要依靠平面的文字和图片表达, 所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是它具有链接性。而且, 一个网站通常是有海量信息的, 同一领域内的新闻或新闻评论少则几十多则上百条, 这些新闻在首页上都只有一个标题, 受众基本是通过标题来判断是否选择阅读新闻的。因此, 网络新闻评论的标题要比传统平面媒体中标题的作用更加重要。■

基于网络时代的新闻写作探讨 篇9

1 网络时代背景下新闻的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 信息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衣食住行都可通过网络技术来实现[1]。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的发展都离不开网络技术, 当然新闻行业也不例外。现代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 传统新闻的展现与传播形式是以报纸、杂志的形式, 同现代化的新闻媒体传播方式相比更为落后。新闻的传播可以借助QQ、微信、微博、客户端等途径, 发布一条新闻, 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与不断转载, 实现了传播的现代化与高效性, 是时代进步的重要体现。在网络时代背景下, 媒体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庞大的数据库和信息源, 对新闻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创新, 为新闻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题材, 致使新闻内容更加充实, 能满足人们对新闻的不同需求。

2 网络时代新闻写作的特点

2.1 便捷性

在网络环境下, 新闻写作变得更为便捷, 传统的新闻写作形式过于单一, 现阶段的新闻写作不仅仅停留在纸笔的记录与编辑上, 可以借助计算机与网络环境瞬间进行新闻的编辑, 利用新闻制作与编辑软件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对新闻的制作。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 新闻写作的题材丰富多样, 对新闻内容进行及时的编辑与记录, 可以借助电脑、智能手机等载体实现对新闻的写作, 使写作更具便捷性[2]。

2.2 全面性

新闻内容的呈现, 能满足人们对新闻的不同需求, 同纯文本的新闻相比较, 人们更趋向于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新闻体现形式, 大大地丰富了新闻的内容, 能从不同的方面满足受众的需求, 使写作的内容更趋全面性。在新闻网站或客户端上发布多条新闻, 注重新闻内容的充实性, 借助网络平台和载体来丰富新闻主题, 新闻编辑人员应将新闻的文本、图片与视频进行剪辑, 以保证新闻内容的吸引力和魅力。

3 基于网络时代的新闻写作

3.1 新闻素材的获取

网络时代下的新闻写作, 起初素材与资料的获得非常关键。新闻写作并不是局限于表面真实的案头书写, 而是将新闻写作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 通过各种形式来将信息传递给受众的方式[3]。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各新闻媒体行业都在网络领域与新闻领域进行不断的探索, 借助微博、微信等方式来实现新闻的传播, 更在新闻媒体网站、报纸上开设了网络新闻板块, 实现了新闻写作的网络化与信息化, 这是新闻媒体行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体现。获取足够的新闻素材, 可为新闻撰稿人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从中吸收有益的观点, 是新闻写作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

3.2 新闻主体发生变化

新闻是对真实事件的记录与传播, 存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 在网络技术普及的条件下, 任何人都能成为新闻写作的主体, 利用其独有的方式记录下新闻的发生瞬间, 由传统的新闻记者写作新闻转化为全民写作新闻, 所呈现出来的新闻内容会更加多元化。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 任何人都有权利借助网络媒体发布新闻信息, 从而使新闻写作的主体发生了鲜明的变化, 人们可以借助微博、微信、论坛、Facebook等发布新鲜的新闻资讯, 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涉猎各类新闻信息, 娱乐、文化、政治、军事以及生活网站的出现, 为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载体, 写作主体范围的不断扩大, 照片、视频拍摄的专业化和多元化, 使媒体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新闻写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3.3 新闻客体发生变化

与新闻写作主体相对的是新闻客体, 新闻客体就是所谓的对象和目标[4]。现阶段, 写作对象的范围并未有明显的变化, 只是借助网络技术的优势对写作的客体进行了丰富和优化, 呈现的方式更为具体、细致, 有利于增强写作客体的创新性与独特性, 在原有新闻的基础上添加一定的内容, 适当地丰富新闻视角, 有利于让受众及时捕捉到新闻信息, 提高新闻的被关注度。例如, 2015年1月16日, 姚贝娜逝世的消息充斥着各大娱乐版面的头条, 新闻报道的客体相同, 但是针对姚贝娜逝世消息的报道, 不同的新闻媒体给予不同的关注点, 运用不同的关键词来吸引受众的关注, 利用与姚贝娜有关的文章、图片和视频来阐述整个事件, 将网络媒体应用到了极致。

3.4 写作载体发生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开展新闻写作的载体也在发生变化。网络技术的出现, 将其应用到新闻写作中, 新闻写作的载体由传统的纸笔转化为电脑, 写作变得更为方便、快捷[5]。网络技术的出现, 在文本写作时刻实现超文本、超链接式写作, 可大大减小同一网页中的内容, 当想要了解新闻的背景资料时, 读者可以通过点击超链接来浏览另一个网页, 可有效降低任务量, 节省了时间, 是网络技术在新闻写作与编辑中的有效应用之一。例如, 写作有关马航MH370的有关报道时, 可设置有关马航以及以往飞机失事等的超链接, 可有效丰富人们的视角, 对马航予以全面的认知与了解, 实现了对网络载体的良好应用。

3.5 写作受体发生变化

所谓的写作受体就是接受新闻信息的人群。在网络时代新闻写作的受体也在发生着变化, 网媒的受众在不断增加, 社会的各个全体都成为网络受众的一员, 基层、民生类新闻的关注度在直线上升, 新闻的写作更加趋向民生化与基层化。网民数量的不但增加, 实现了对新闻的逐渐传播, 在微博、论坛中发布新闻, 可收到来自各个年龄层、各个行业的评论信息, 进而可为新闻提供素材的挖掘视角, 是新闻创作人性化的重要体现。由于考虑到大批网民的需求, 应实现新闻写作语言的简单化, 把握受众群体的兴趣点, 有利于丰富新闻写作内容, 接受来自不同人群对信息的解读和认识, 提高新闻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网络时代的到来, 为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在新闻创作、传播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顺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延续, 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准确性, 利用网络媒体开展新闻写作, 能实现新闻的现场连线, 优化新闻的制作过程, 丰富新闻的写作题材, 对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新闻写作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不仅仅局限于案头的书写, 而是与网络有机整合获取新闻的过程, 实现了写作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晓楠.浅谈网络时代的新闻写作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 2012 (02) :84-85.

[2]王立国.基于网络传媒的新闻写作特殊规律分析[J].中国报业, 2014 (02) :42-43.

[3]汤智红.网络时代的新闻写作[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06) :7, 14.

[4]刘润田.浅析网络媒体新闻写作特质[J].今传媒, 2010 (06) :104-105.

网络新闻写作特征分析 篇10

一、新闻写作主体的变异

网络新闻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具备良好的互动性, 这种特点极大地影响了网络新闻写作。专业记者从这些互动性中寻求新的新闻线索, 这将会满足传统媒体追求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在这里, 可以听到读者的心声, 大大加强了与读者的交流。现在, 所有的网络新闻频道都设立了自己专为读者使用电子邮件地址, 这可以保证读者能够在任何时间将他们的意见直接反馈给网站。在网络新闻写作和传播的过程中, 虽然阅读以及传播的方式没有太大改变, 但网络传播的出现使得观众的心理发生了显著改变, 这使得新闻主体的选择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受众开始主动获取信息, 不被受众选择的甚至都不会被阅读。互联网信息非常丰富, 这可以满足受众对信息的渴望。因此, 网络新闻的写作就开始与传统新闻写作有了直接的区别, 传统新闻写作中往往会选择以宣传为导向, 而网络新闻写作则会选择以故事类别为导向, 通过故事来吸引受众。

二、新闻写作符号的多样化

网络新闻的符号性非常强, 而且极其多样, 这是其与传统新闻最大的区别。传统媒体是以报纸为代表的, 是实体的, 而网络新闻虽然也是基于文本与图片存在, 但是其表现形式和传播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我国目前的媒体选择网络新闻作为最及时的与国际交流的方式, 中国的在线报纸也开始拓展网络渠道来进行多媒体信息发布。很多报纸也开始建设自己的网站, 网站上也会经常不间断地发布一些相关的新闻。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人民日报网站, 它的新闻发布频率很快, 同时也具备一些视频和音频新闻。但是, 网络新闻传播并没有改变新闻基于文本的状态。目前的网络消息传播风格, 与报纸有较高的吻合。从理论上讲, 网络新闻在文字、声音、多媒体形式上较为丰富, 但是目前有限的网络传输技术使得信息存储容量较小, 同时维护人手的短缺也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目前, 网络消息传播风格更多的是基于报纸作为样品, 在标题制作、写作风格等方面, 网络新闻和报纸新闻都非常相似, 甚至互联网的部分新闻就是打印的电子版报纸。然而, 一个全面的在线新闻写作方式的图、文、声等都要求写作者具备更高的写作技巧。网络的出现使得新闻写作者需要使用更多的设备去记录图像、声音, 而不是像以往一样仅仅需要一支笔去记录。

三、新闻写作结构的变化

标题在传统的媒体中通常被认为可以提纲挈领, 其作用非常重要, 而在网络新闻中标题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据调查, 一般在网络新闻阅读器的新闻页面上, 有高点击量的通常都是一些能够直接吸引读者眼球的标题的新闻。通过调查发现有些新闻具备75% 的阅读率, 而一些报道类的则仅仅有20%~25%的阅读率。可见, 网络新闻标题的导向性远远超过报纸, 网络编辑应对新闻标题集中精力进行写作。从多行标题的传统形式的在线新闻标题转换为更加吸引读者眼球的方式, 这是网络新闻写作最重要的组成结构。网络媒体通常具备一个虚构的标题来确保读者无法直接理解文章的主旨, 需要详细对其阅读才能深入理解, 这将使点击率大大提高。这种方式的操作关键在于抓住一些新闻特点, 然后将这些特点以引人眼球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将使点击率有极大的提升。网络新闻标题不易受字符限制, 一般在打印的介质下, 通常不喜欢标题词语过多。纸张介质标题一般不超过10个字, 而网络媒体可以长达24个字符。因此, 在标题的表现上, 网络媒体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网络新闻写作另一个大的变化是:链接功能, 这一功能引发了创作无限的深度。在传统的印刷报纸编辑理论中, 一般会强调阅读背景资料, 这样会给读者释疑解惑、开阔眼界、加深他们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不过, 印刷报纸的版面空位有限, 难以将所有的数据都放置到报纸上, 因此使新闻的效应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网络则不同, 网络中容量将不再是一种限制, 它可以扩展无限。就目前而言, 网络新闻专题发送背景信息, 一个是相关文章的集合, 这种新闻能使读者更多地了解详细情况;另一种是使用超链接的功能, 所以使网络上的信息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 它改变了传统新闻中线性阅读方式。读者在网上可以去任何地方阅读, 从一个超链接, 到达新位置获得新的信息。由于背景资料的无限延伸, 使新闻提供的信息可以挖掘到无限深度。因此, 在网络新闻写作时, 我们可以多多使用层状材料, 最关键的信息放置到第一层级, 其余的背景资料则作为第二或第三 (叶级) 。它采用了骨骼连接的方式来描述对象, 以及一些相关的细节, 分别使用超链接的方式组成不同层级, 而读者在需要阅读时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层级。网络新闻总体来说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 其写作方式也还处于一个摸索的过程中。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 人类阅读的方式还会产生极大的变化。而网络新闻也终将会成为最为主流的新闻媒体。另外, 网络新闻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可以提供评论功能, 能将与读者的互动性增加到最大, 这也是与传统媒体一个明显的区别, 同时也是其发展的优势之一。

目前, 网络传播新闻带来最大的改变是信息传播的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网络写作的丰富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从写作的角度来说, 网络新闻写作必须继承一些传统新闻写作的核心概念与理论, 这些并不应该被全盘否定, 很多的写作理论仅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微调, 即可以直接应用到网络新闻写作中。

摘要:网络新闻写作目前已经成为新闻写作中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新闻与传统的新闻模式有一定的区别, 这是因为网络新闻的主题具备多变性。网络新闻主题繁多, 但其写作方式传承于传统新闻, 不过与传统新闻写作相比也有一定的不同。

关键词:网络,新闻写作,特征

参考文献

[1]张东军.网络传播对人们的心理影响[J].新闻爱好者, 2000 (10) :19-20.

上一篇:ERCP术后观察下一篇:乡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