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主题4 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综合利检测题 鲁科版选修

2024-05-11

高中化学 主题4 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综合利检测题 鲁科版选修(共7篇)

篇1:高中化学 主题4 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综合利检测题 鲁科版选修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模块检测题

(时间:5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4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物质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是()A.甲醇

B.食盐 C.柠檬酸

D.苯甲酸钠

解析:甲醇有毒,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答案:A 2.下列做法不利于食品安全的是()A.用聚氯乙烯塑料袋包装食品 B.在食用盐中添加适量的碘酸钾 C.在食品加工中科学使用食品添加剂

D.研发高效、低毒的农药,降低蔬菜的农药残留量 答案:A 3.下列最适合人们长期饮用的是()A.蒸馏水

C.白开水

B.纯净水 D.天然水

解析:蒸馏水和纯净水是通过蒸馏和过滤等方式,除去了一些杂质,同时把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也除去了,不适合人们长期饮用。天然水没有经过净化处理,不适合饮用。白开水是自来水(天然水)经过加热煮沸的,最适合长期饮用。

答案:C 4.从毒韭菜到炸鸡翅、从速溶茶到儿童奶粉,关于食品质量的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报道中不断有①“致癌农药”,②“苏丹红”,③“碘元素”,④“亚硝酸盐”等化学名词出现。上述化学名词所提到的物质中,在某食品添加剂中允许含有且符合限量时不会引起中毒的是()A.②③④

C.③④

B.②③ D.只有③

解析:题述几种化学物质中,在限量时,加碘食盐中含有碘元素、腌制食品中含有亚硝酸盐不会引起中毒。

答案:C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具有酸味的水果属于酸性食物

B.酸性食物摄入过多会导致血液偏酸性,会引起人体缺钙、血液黏度增大

C.蛋白质中含C、N、P、S等元素,在体内C变成H2CO3、S变成H2SO4、P变成H3PO4、N变成HNO3

D.汁液的pH大于7的食物属于碱性食物,pH小于7的食物属于酸性食物

解析:食物的酸碱性取决于食物在人体内经消化吸收后的最终产物,而不取决于食物溶于水时的酸碱性或味道;蛋白质中的氮元素在体内不可能变成HNO3,HNO3具有腐蚀性,氮变成尿酸或尿素。

答案:B 6.人们生活中使用的化纤地毯、三合板、油漆等化工产品,会释放出某种污染空气的气体,该气体是()A.甲醛

C.甲烷

B.二氧化硫 D.乙醇

解析:甲醛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原料,是有毒的气体,主要用于人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工合成黏结剂,所以在装饰材料、涂料、化纤地毯中都含有甲醛,用于室内装修时会引起室内空气的污染。

答案:A 7.下列属于油脂的用途的是()①人类的营养物质 ②制取肥皂 ③制取甘油 ④制备汽油 A.①②④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①油脂是人类主要食物之一,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故正确;

②油脂含有酯基,能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钠,高级脂肪酸钠是肥皂的主要成分,所以能制取肥皂,故正确;

③油脂含有酯基能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所以能制取甘油,故正确;

④油脂属丁烃的含氧衍生物,汽油属于烃,所以油脂不能制备汽油,故错误。

答案:D 8.鉴别织物成分是真蚕丝还是“人造丝”,在下列各方法中正确的是()①滴加浓硝酸 ②滴加浓硫酸 ③滴加酒精 ④灼烧 A.①和③

C.①和④

B.③和④ D.①和②

解析:①滴加浓硝酸,蚕丝是蛋白质,发生颜色反应,显黄色,而人造丝是一种丝质的人造纤维,含碳氢氧元素,加浓硝酸不变黄,故①能鉴别;

②滴加浓硫酸,真蚕丝和“人造丝”都会被氧化变黑,故②不能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鉴别;

③滴加酒精,真蚕丝和“人造丝”都不会溶解,没有明显现象,故③不能鉴别;

④灼烧真蚕丝和“人造丝”,真蚕丝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人造丝没有,故④能鉴别。

答案:C 9.下列关于垃圾处理的方法不正确的是()A.处理常用的方法是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 B.将垃圾分类并回收是处理的发展方向 C.填埋垃圾不需要治理,只需深埋即可

D.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污染空气的物质,故不宜采用此法 解析:A项,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的垃圾可适当掩埋、堆肥,有些垃圾可焚烧,但产生污染性气体的垃圾不能焚烧,故A正确;B项,可回收垃圾应首先分类回收,最大限度减少资源的浪费,节约资源,故B正确;C项,有些垃圾深埋会污染土壤、且能改变土壤结构,故C错误;D项,产生大量污染空气物质的垃圾不能直接燃烧,故D正确。

答案:C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绿色食品就是指颜色为绿色的食品 B.白色污染是指白色的废弃物的污染 C.有机食品是指含有有机物的食品 D.食盐加碘实质是在食盐中加入KIO3

解析:A项,绿色食品是没有经过人为添加化学污染的食品,而不是单指颜色,故A错误;B项,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故B错误;C项,有机食品是目前国际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任何食品都含有有机物,但不都是有机食品,故C错误;D项,加碘食盐中碘以碘酸钾形式存在,为最稳定存在状态,故D正确。

答案:D 11.氢气是人类未来最理想的燃料,以水为原料大量制取氢气的最理想的途径是()A.利用太阳能直接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B.以焦炭和水制取水煤气(含CO和H2)后分离出氢气 C.用铁和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D.由热电站提供电力电解水产生氢

解析:A项,太阳能环保无污染,且资源相当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故A正确;B项,焦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故B错误;C项,用铁和盐酸反应放出氢气成本太高,故C错误;D项,电能是清洁能源,无需转化为氢气,故D错误。

答案:A 12.葡萄糖作为营养剂供给人体能量,在体内发生主要的反应是()A.氧化反应

C.加成反应

答案:A 13.下列物质既可以做防腐剂,又可以做调味剂的是()A.苯甲酸钠

化学学习资料

B.取代反应 D.聚合反应

B.食盐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C.柠檬黄

D.味精

解析:可以做防腐剂的有:苯甲酸钠、食盐、柠檬黄;可以做调味剂的有:食盐、味精。

答案:B

14.下列说法或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A.焓变是一个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相关因素,多数放热反应能自发进行

B.为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并防止变质,可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食品添加剂

C.PM2.5与肺癌等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D.天津塘沽储存危险品仓库着火,消防员立即用大量水和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

解析:储存危险品中有钠、钾等,钠、钾与水反应生成氢气,氢气易爆炸,故D错误。

答案:D 15.在陶瓷器皿表面的釉质中含有极微量的Pb、Cd、Sb等有毒金属盐类,为防止中毒,不能长期盛放下列物质的是()A.食盐

C.蔗糖

B.酱油 D.食醋

解析:这些有毒金属盐在水中是沉淀,而遇到酸的时候会发生反应而溶解、电离,生成对应的有毒金属离子而引起中毒,所以陶瓷器皿不能长期盛放食醋。

答案:D

16.关于维生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维生素是参与生物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

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B.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极小,但对人体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C.维生素在天然食品中含量丰富,所以加工后的食品维生素含量也高

D.习惯上把维生素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解析:因加工后食品维生素含量降低,故C错误。答案:C 17.(2014·天津卷)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铁表面镀锌可增强其抗腐蚀性

B.用聚乙烯塑料代替聚乳酸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 C.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一种重要因素 D.含重金属离子的电镀废液不能随意排放

解析:铁表面镀锌时,锌作负极失电子,铁作正极被保护,所以可以增强抗腐蚀性,A正确;聚乙烯在自然界中很难分解,可以造成白色污染,B错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烟尘等污染物,造成雾霾天气,C正确;含有重金属离子的电镀废液能造成水污染,不能随意排放,D正确。

答案:B 18.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的小包装食品已进入千家万户,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防止食品受潮及富脂食品氧化变质,在包装袋中应放入的化学物质是()A.无水硫酸铜、蔗糖 B.硅胶、硫酸铁

C.无水硫酸铜、硫酸亚铁

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D.生石灰、食盐 答案:C 19.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加碘食盐”“增铁酱油”“富硒茶叶”“含氟牙膏”等名词,这里的碘、铁、硒、氟,应理解为()A.元素

C.氧化物

B.单质 D.分子

解析:“加碘食盐”“增铁酱油”“富硒茶叶”“含氟牙膏”等商品,这些商品中所强调的碘、铁、硒、氟,都是说明这些物质存在了这些元素,而不关注以什么形式存在,或者便于说明如何存在,所以就用宏观的元素种类来说明,因此理解为元素。

答案:A

20.苹果汁是人们喜爱的饮料,由于此饮料中含有Fe2+,现榨的苹果汁在空气中会由淡绿色变为棕黄色,若榨汁时加入维生素C,可有效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A.氧化性

C.碱性

B.还原性 D.酸性

解析:在空气中,氧气能够把+2价铁氧化成+3价;而加入维生素C则能防止这种氧化,说明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与三价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B 21.下列关于食物酸碱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食物的酸碱性是按食物在体内代谢最终产物的性质来分类的 B.酸性食物在体内代谢后可形成阴离子酸根

C.碱性食物在体内代谢后可形成含金属阳离子的碱性物质 D.某些水果酸味很强,它们是酸性食物

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解析:食物的酸碱性与化学上所指的溶液的酸碱性是不同的概念,食物呈酸性或成碱性,是按食物在体内代谢最终产物的性质来分类的。蔬菜、水果多含钾、钠、钙、镁等盐类,在人体内代谢后生成碱性物质,使体液呈弱碱性,这类食物习惯上称为碱性食物,故D错误。

答案:D 22.目前,我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中不包括()A.二氧化硫(SO2)

C.二氧化氮(NO2)

B.二氧化碳(CO2)D.总悬浮颗粒物(TSP)解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都是空气主要污染物,对人体有害,列入空气污染指数中,虽然二氧化碳可导致温室效应,但不列入污染指数。

答案:B 23.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剧增,要想减缓这一现象的发生,最理想的燃料是()A.天然气

C.无烟煤

B.氢气 D.无铅汽油

解析:A、C、D均含C元素,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不能减缓厄而尼诺现象产生,而B的燃烧产物为水,不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大,可减缓厄尔尼诺现象产生。

答案:B 24.减少酸雨的产生可采用的措施是()①少用煤做燃料 ②燃料脱硫 ③把工厂烟囱造高 ④开发新能源 ⑤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

A.①②⑤

化学学习资料

B.①②④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①少用煤作燃料、②燃煤脱硫等措施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④开发新能源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排放,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减少酸雨产生;③把工厂烟囱造高,不影响二氧化硫的排放,不会减小酸雨的产生;⑤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在已经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可以改良土壤,但不能减缓酸雨污染;所以减少酸雨的产生可采用的措施是①②③。

答案:B 25.以下气体因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作用引起中毒的是()A.COC.NO2

B.CO D.SO2

解析:一氧化碳有毒,它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导致体内组织器官严重缺氧而死亡,故B正确。

答案:B

26.下列关于糖类、油脂、蛋白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糖类物质一定能发生水解反应 B.油脂可用于制造肥皂等

C.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均为C、H、O D.蛋白质遇饱和硫酸钠溶液会凝聚,失去生理功能

解析:A.糖类中的单糖不水解,二糖、多糖均可水解,故A错误;B.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盐(肥皂)和丙三醇(甘油),故B正确;C.糖类、油脂的组成元素均为C、H、O,蛋白质除了含有C、H、O外,还含有N、S、P等元素,故C错误;D.蛋白质遇饱和硫酸钠溶液会凝聚,蛋白质可以继续溶解,不会破坏蛋白质的生理功能,故D错误。

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答案:B 2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水在人体中作为反应的介质 B.水能调节人体的体温

C.水在人体内是一种很好的溶剂 D.水不能经过食物代谢产生

解析:A.人的消化吸收和新陈代谢离不开水,例如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均离不开水,故A正确;B.水的高比热、高汽化热以及水在人体内的大量存在,使得水成为人体维持恒定温度的调节剂,故B正确;C.许多营养物质需要在水中发生水解被人体吸收,因此水是人体中极佳的溶剂,故C正确;D.水可以经过食物代谢产生,如葡萄糖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D错误。

答案:D 28.“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应分类回收利用,生活中废弃的塑料制品、旧轮胎、废纸等属于()A.单质

C.氧化物

B.有机物 D.无机物

解析:塑料袋、旧橡胶制品属于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废纸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纤维,属于纤维素,它们都属于有机物。

答案:B 29.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明矾水解形成的A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物,可用于水的净化

B.在海轮外壳上镶入锌块,可减缓船体的腐蚀速率

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C.MgO的熔点很高,可用于制作耐高温材料 D.电解MgCl2饱和溶液,可制得金属镁

解析:A.明矾净水的原理是:Al3++3H2O===Al(OH)3(胶体)+3H+,利用Al(OH)3(胶体)的吸附性进行净水,故A正确;B.因为轮船主要用铁造外壳,铁在海水中易被腐蚀,镀上比铁活泼的锌,形成原电池,锌作负极,失去电子先被腐蚀,从而起到保护铁的作用,从而可减缓船体的腐蚀速率,故B正确;C.氧化镁的熔点是2 852 ℃,可用于制作耐高温材料,故C正确;D.电解MgCl2饱和溶液,发生的通电化学反应为MgCl2+2H2O===== Mg(OH)2+H2↑+Cl2↑,不会产生通电金属镁,电解熔融的MgCl2能制取单质镁,发生的反应为MgCl2===== Mg+Cl2↑,故D错误。

答案:D 30.据湖北电视台2000年3月6日报道,汉江流域发生第三次“水华”现象,江面上有大量的白色漂浮物,类似于海面上“赤潮”,取水样分析:绿藻含量比正常情况下偏高很多,含O2量明显偏低,浑浊度增加,造成汉江“水华”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A.水土流失

B.汉江流域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农药 C.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汉江,使水质富营养化 D.有毒的废水大量排入汉江

解析:藻类生长需要大量的N、P元素,如果水体中N、P元素严重超标,会引起藻类疯长,从而导致水中氧气含量降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海水中常称为赤潮,淡水中称为水华,所以有可能是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汉江,使水质富营养化,从而引起水中缺氧。

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答案:C 3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人体缺碘,可通过食用加碘盐补碘

B.儿童缺锌可导致生长发育不良,抵抗力差,食欲不振 C.为了防止龋齿,人人都要使用含氟牙膏 D.缺铁性贫血,可通过食用铁强化酱油预防

解析:A.碘是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人体缺碘,可通过食用加碘盐补碘,故A正确;

B.锌影响身体发育,儿童缺锌可导致生长发育不良,抵抗力差,食欲不振,故B正确;

C.氟化物能有效预防龋齿但氟化物可能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儿童不建议使用含氟牙膏,故C错误;

D.铁强化酱油可以为人体补铁,所以缺铁性贫血,可通过食用铁强化酱油预防,故D正确。

答案:C 32.下列废弃物,可直接回收利用的是()A.易拉罐

C.玻璃白酒瓶

B.可充电电池 D.医用点滴管

解析:A.易拉罐为废金属,废金属属于金属材料,为可循环利用的垃圾,但不能直接回收利用,故A错误;B.可充电电池中含有金属、电解质溶液,应该单独回收做特殊处理,故B错误;C.玻璃白酒瓶经过消毒处理后可直接盛放其他物质,可以直接回收利用,故C正确;D.医用点滴管为塑料制品,可以回收利用,但是需要做特殊处理,不能直接利用,故D错误。

答案:C

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33.国内外医学界最新研究表明,如果人体不缺乏微量元素而随意过量补充的话,不仅对健康无益反而有害,下列元素属于微量元素的是()A.Fe

C.H

B.Ca D.K 解析:A.人体缺铁会贫血,铁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故A正确;B.人体骨骼中含有钙元素,钙属于常量元素,故B错误;C.人体血液等器官中含有大量水,氢是水的组成元素之一,氢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故C错误;D.钾存在于人体的细胞内液等部位,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故D错误。

答案:A 34.下列同学饮食习惯科学的是()A.多吃肉,少吃蔬菜水果

B.合理摄入糖类、油脂等,注意膳食平衡 C.为防止变胖,炒菜时不放油 D.多饮用纯净水,少饮用矿泉水

解析:应均衡的摄取糖类、油脂、蛋白质、无机盐和水,维生素等食物,A错误,B正确;炒菜时不放油会使人体内缺乏油脂,C错误;纯净水缺乏人体必需的矿物质,D错误。

答案:B 35.(2014·广东学业水平考试)生活中应注重食谱营养搭配的均衡性,下列午餐食谱中最有利于学生身体发育的是()A.馒头、榨菜、黄瓜、香蕉 B.面条、醋熘土豆丝、素炒白菜 C.米饭、糖醋排骨、粉蒸肉、清蒸鲈鱼

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D.米饭、红烧鲫鱼、西红柿蛋汤、蒜蓉生菜、苹果

解析:营养搭配的均衡性需要食物中含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

答案:D 36.硬水和软水的本质区别是()A.硬水浑浊、软水澄清 B.硬水含有杂质、软水含杂质少 C.硬水是不纯净水,软水是纯净水

D.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软水不含或含少量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解析:A.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的水,不一定混浊,只有含有不溶性杂质的水才混浊,故A错误;B.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其他杂质不一定比软水多,故B错误;C.软水中也可能含有较少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故硬水和软水都是混合物,故C错误;D.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的水,D符合二者定义,故D正确。

答案:D

37.把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加入某病人的尿液中,微热时如果观察到红色沉淀,说明该病人的尿液中含有()A.食醋

C.食盐

B.白酒 D.葡萄糖

解析:A.食醋和氢氧化铜反应生成醋酸铜和水,使沉淀溶解,没有红色沉淀出现,故A错误;B.白酒中主要含有酒精,酒精和氢氧化铜不反应,没有红色沉淀生成,故B错误;C.食盐和氢氧化铜不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反应,没有红色沉淀生成,故C错误;D.葡萄糖中含有醛基,醛基具有还原性,能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氧化,有红色沉淀生成,说明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故D正确。

答案:D 38.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合成材料的是()A.羊毛

C.尼龙绳

B.棉线 D.真丝巾

解析:A.羊毛是羊身上的毛,是动物纤维,属于天然材料,不是合成材料,故A错误;B.棉线是由棉花织成,是天然纤维,不是人工合成材料,故B错误;C.尼龙绳是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合成纤维,是合成材料,故C正确;D.真丝巾是天然的蛋白质,不是人工合成材料,故D错误。

答案:C

39.工业废水需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下列废水处理的方法合理的是()A.用中和法除去废水中的酸 B.用混凝剂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C.用氯气除去废水中的悬浮物 D.用臭氧除去废水中的异味

解析:A.中和法适用于除去废水中的酸,所以用中和法除去废水中的酸,故A正确;B.用沉淀法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故B错误;C.用混凝剂如明矾等除去废水中的悬浮物,氯气能消毒杀菌,但不能除去悬浮物,故C错误;D.臭氧有强氧化性,但不能除去异味,故D错误。

答案:A 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40.北京和张家口市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目前北京市政府正在全力改善空气质量,以下不在空气质量报告范围内的是()A.OC.NO2

B.NO D.SO2

解析:氧气无毒,不属于空气污染物,则没有列入我国空气质量报告,而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都列入我国空气质量报告中。

答案:A

二、多选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至少有2个选项符合题意)41.有关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产生COC.放出大量的热

B.浓硫酸表现出脱水性 D.浓硫酸表现出还原性

解析:A.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与蔗糖的反应中能产生CO2,A正确;B.浓硫酸表现出脱水性,B正确;C.反应放出大量的热,C正确;D.浓硫酸表现出氧化性,D错误。

答案:ABC 42.下列营养物质在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及其对生命活动所起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A.淀粉→葡萄糖→(氧化)水和二氧化碳(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B.纤维素(水解)→葡萄糖→(氧化)水和二氧化碳(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C.油脂→(水解)甘油和高级脂肪酸→(氧化)水和二氧化碳(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D.蛋白质→(水解)氨基酸→(合成)人体所需的蛋白质(人体生长发育)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解析:在人体内没有分解纤维素的酶,所以纤维素不能变为葡萄糖为人体提供能量,错误。

答案:ACD 43.下列一些报道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A.疏通煤气管道,充人氩气引起爆炸

B.新粉刷过石灰浆的墙壁释放出CO2使一些老人窒息而死 C.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 D.本饮料是纯天然饮品,绝对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解析:氩气性质稳定不与煤气反应,A错误;石灰浆主要成分为Ca(OH)2,其硬化过程为吸收CO2生成CaCO3和H2O,不会放出CO2,B错误;化纤类衣服容易积聚静电,静电放电产生电火花使易爆物爆炸,C正确;一切食物、饮料都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即使只有水,也含氢、氧元素,D错误。

答案:ABD

44.化学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作用

B.可以用Si3N4、Al2O3制作高温结构陶瓷制品

C.在入海口的钢铁闸门上装一定数量的铜块可防止闸门被腐蚀 D.禁止使用四乙基铅作汽油抗爆震剂,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解析:阿司匹林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A正确;Si3N4、Al2O3常用于制作高温结构陶瓷,B正确;Cu与Fe组成的原电池,铁作负极被腐蚀,C错误;铅是一种污染物,D正确。

答案:ABD

45.为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反应原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并记录了现象:①向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中插入锌片,看到有气泡生化学学习资料

化学复习学习资料

成;②向上述稀硫酸中插入铜片,没有看到有气泡生成;③将锌片与铜片上端接触并捏住,一起插入稀硫酸中,看到铜片上有气泡生成,且生成气泡的速率比实验①中快;④在锌片和铜片中间接上电流计,再将锌片和铜片插入稀硫酸中,发现电流计指针偏转。下列关于以上实验设计及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实验①、②说明锌能与稀硫酸反应而铜不能 B.实验③说明发生原电池反应时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实验③说明在该条件下铜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D.实验④说明该原电池中铜为正极、锌为负极

解析:由实验现象可知锌可置换出氢气,铜不能,A正确;形成原电池后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加快腐蚀速率,B正确;ZnCu原电池中Cu作正极不参与电极反应,C错误,D正确。答案:ABD

化学学习资料

篇2:高中化学 主题4 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综合利检测题 鲁科版选修

【题1】甲溶液的pH=6,乙溶液的pH=2,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甲、乙两溶液的[H+]之比为400:1

B.甲、乙两溶液均呈酸性 C.甲中水的电离程度小于乙中水的电离程度

D.甲中水的电离程度与乙中水的电离程度无法比较

【解析】甲、乙两溶液中[H]之比(1×10 mol•L):(1×10

-6

-1

-2

mol•L

-1)=1:1×10,4故A错。未指明溶液的温度,Kw值未确定,pH<7的溶液不一定呈酸性,故B错误。若甲、乙两溶液都是酸的溶液,则甲中[H+]较小,H2O的电离被抑制程度小,电离程度大,乙中[H+]较大,H2O的电离被抑制程度大,电离程度小;若甲、乙两溶液都是强酸弱碱盐的溶液,+

+则甲中[H]较小,H2O的电离程度较小,乙中[H]较大,H2O的电离程度较大。综合上述分析,可知C错,D对。

【题2】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硫酸和硫酸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总数的关系是(B)A.H2S中多

B.H2SO4中多

C.一样多

D.无法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电解质的强弱与电离的关系。氢硫酸、硫酸分别属于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前者在溶液中只有极少量电离,尽管溶液的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一样,但是离子的个数却是后者大于前者。

【题3】在0.1 mol•L-1硫酸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是(A)

A.5×10-13 mol•L-1 B.0.02 mol•L-1 C.1×10-7 mol•L-1 D.1×10-12mol•L-1

【解析】硫酸属于二元强酸,硫酸溶液中c(H+)=0.02mol•L-1,由此可以求出氢氧根离子的浓度:c(OH-)=Kw/c(H+)=10-14/0.02 mol•L-1=5×10-13 mol•L-1,根据水的电离特点,可知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必等于其所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

【题4】已达到电离平衡的的醋酸溶液中,为了促进醋酸的电离,同时使溶液的pH降低,应采取的措施是(B)

A.加一定量的水

B.加热溶液

C.加入少量盐酸

D.再加入少量冰醋酸

【解析】加一定量的水,促进了醋酸电离,但氢离子浓度却会降低,引起溶液pH升高;加入少量盐酸和再加入少量冰醋酸等措施均会抑制醋酸的电离,虽然氢离子浓度高了,也不符合要求。

【题5】某一元酸HR的溶液中,H+与HR的个数之比为m:n,则此时HR的电离平衡常数为(A)

A.m2/n

B.m2/(m+n)

C.m2/(n-m)

D.n2/m2

【解析】根据一元弱酸的电离方程式HRH++R-,可知其电离常数等于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浓度的乘积再除以弱酸分子的浓度。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题6】某温度下,可逆反应HA

H++A-的电离常数为K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A.Ka越大,表示该弱酸较易电离

B.Ka越大,表示该弱酸较难电离 C.Ka随反应物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D.Ka随体系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对电离平衡常数的理解以及影响因素,各离子浓度的系数次方乘积与原来总的分子浓度系数次方的比值,只受温度影响。

【题7】相同温度下的Na2CO3和NaHCO3溶液的pH,前者和后者的关系是(A)A.前者大

B.相等

C.前者小

D.不能肯定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盐类的水解程度大小的有关因素,从内因来看,由于多元弱酸电离出正酸根离子最困难(弱酸的各级电离程度不同,最后一步的电离最困难),所以其正酸根离子就比酸式根离子更易水解,所以本题中Na2CO3的水解程度就比NaHCO3大,故而溶液的碱性前者比后者大。

【题8】下列各式属于正确的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是(A)A.NH4++H2OB.S2-NH3•H2O+H+

-+2H2O===H2S+2OH

CH3COO-+H3O+ C.CH3COOH+H2OD.CH3COOH+OH-==== CH3COO-+H2O 【解析】本题考查书写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原则。B选项错误,因为多元弱酸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不能合起来写;C选项也是错误的,因这是电离方程式,不是水解方程式;D选项也不对,因这是一个酸碱中和的离子方程式。【题9】关于“盐类的水解”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C)A.溶液呈中性的盐一定是强酸强碱生成的盐 B.含有弱酸根离子的盐的水溶液一定呈碱性

C.盐溶液的酸碱性主要决定于形成盐的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D.同浓度的NH4Cl和NaCl pH之和大于14 【解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主要决定于形成的盐的酸碱性的相对强弱:强酸强碱盐,因不水解,溶液仍呈中性;某些弱酸弱碱盐,比如CH3COONH4,因醋酸和氨水的酸碱性相当,所以两种离子的水解程度相等,溶液也仍呈中性;由此可知A、B选项均错;同浓度的NH4Cl和NaCl,前者的pH<7,后者的pH=7,所以两者之和小于14,所以也错。

【题10】将20 mL.0.4 mol•L

-1

硝酸铵溶液跟50 mL.0.1 mol•L

-1

氢氧化钡溶液混合,则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是(B)

A.c(NO3-)>c(OH-)>c(NH4+)>c(Ba2+)B.c(NO3-)>c(Ba2+)>c(OH-)>c(NH4+)C.c(Ba)>c(NO3)>c(OH)>c(NH4)D.c(NO3)>c(Ba)>c(NH4)>c(OH)【解析】NH4+和OH-生成一水合氨过程中,其他离子未参加反应,故Ba2+为0.005 mol,NO3为0.008 mol。根据反应计算,OH过量了0.002 mol,溶液显碱性;因为溶液较稀,且反应在常温时进行(无加热条件),氨气不会全部逸出,故溶液中仍有氨水电离出的NH4+,NH4+要比OH-少的多,所以c(OH-)>c(NH4+)。【题1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C)A.铝片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H=AlO2+H2↑ B.硫酸镁溶液跟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SO42-+Ba2+=BaSO4↓

C.碳酸钙跟醋酸反应:CaCO3+2CH3COOH=Ca2++2CH3COO-+H2O+CO2↑ D.铜片跟稀硝酸反应:Cu+NO3-+4H+=Cu2++NO↑+2 H2O 【解析】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分析应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找出参加反应的离子,再抓住关键,即参加反应的离子来源物质的性质,确定所书写的化学符号。离子方程式判断的常见错误为:化学反应原理不正确、不能正确使用化学符号、电荷数不守恒、忽略了反应物用量的影响等。A、D选项电荷均不守恒,其中A选项还存在反应原理的错误。B选项中未找全参加反应的离子,除Ba2+与SO42-生成沉淀外,Mg2+和OH-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题12】醋酸是因为过度燃烧煤和石油,生成硫的氧化物及氧化物溶于水而生成硫酸和硝酸的缘故。某次雨水的分析数据如下:

[NH4+]=2.0×10-5 mol•L-1,[Cl-]=6.0×10-5 mol•L-1,[Na+]=1.9×10-5 mol•L-1,[NO3-

--

-2+-

2+

-]=2.3×10-5 mol•L-1,[SO4

2-

]=2.8×10

-5

mol•L

-1,则该酸雨的pH为(D)

【解析】本题要根据溶液中正负电荷总数相等(即电荷守恒)求出[H+],再求出pH。因为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一定和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相等,即[NH4+]+[Na+]+[H+]=[Cl-]+[NO3-]+2[SO42-]

篇3:高中化学 主题4 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综合利检测题 鲁科版选修

【题1】对于合成氨工业,只从提高原料转化率看,从下列条件中选择最适宜的组合是(B)①高温

②低温

③低压

④高压

⑤催化剂

⑥加氨

⑦除氨 A.②④⑤

B.②④⑦

C.①④⑤

D.②③⑥

【解析】合成氨工业利用N2+3H

22NH

3ΔH< 0,因而可知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向氨气生成的方向进行;从气体的系数来看,加压有利于反应向氨气生成的方向进行;加催化剂只会改变速率却无法改变转化率;减少生成物的浓度也有利于反应向氨气生成的方向进行。故综上所述有②④⑦。

【题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N2+3H2条件后,有关叙述错误的是(CD)

A.加入催化剂,V正、V逆都发生变化,且变化的倍数相等

B.加压,V正、V逆都增大,且V正增大的倍数大于V逆增大的倍数 C.降温,V正、V逆都减小,且V正减少的倍数大于V逆减少的倍数 D.加入氩气,V正、V逆都增大,且V正增大的倍数大于V逆增大的倍数

【解析】催化剂只是增大或减小反应速率,即有V正、V逆都发生变化,但不会改变平衡的移动,即有V正、V逆变化的倍数相等。加压,体系中各反应物浓度增大,V正、V逆都增大,但更有利于向气体系数减少的方向移动,故V正增大的倍数大于V逆增大的倍数。降温,反应速率全部下降,但有利于平衡向放热的方向移动,而本反应ΔH< 0,所以V正减少的倍数小于V逆减少的倍数。加入稀有气体,各组分的浓度都不会变化或者减小,所以V正、V逆不变或减小。故C、D均不正确。

【题3】合成氨所需的H2由炭和水蒸气反应制得,其中一步反应为CO+H2O(g)

CO

22NH

3ΔH< 0达到平衡,当单独改变下列+H2 ΔH< 0,欲使CO的转化率提高,同时提高H2的产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A.增大水蒸气的浓度

B.升高温度

C.增大CO浓度

D.增大压强

【解析】欲使CO的转化率提高,同时提高H2的产率,必然要求改变条件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H2O(g)

CO2+H2 ΔH< 0从中可知本反应为气体系数不变且正反应放热的反应,所以可以提高反应物水蒸气的浓度。升高温度虽然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会使平衡向左移,如果降低温度,可使平衡右移,却又会降低反应速率,但会符合题目要求,可惜无此选项。增大CO浓度,虽可以提高H2的产率,但自身的转化率却会降低。压强对气体系数不变的反应无影响。

【题4】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在密闭容器中充入H2、N2、NH3,开始时其物质的量之比为3 :1 :1,反应达平衡后,H2、N2、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9 :3 :4,则此时N2的转化率为(A)

A.10%

B.20%

C.15%

D.30% 【解析】

3H2

N2

2NH3

起始量

1转化量

3x

x

2x平衡量

3-3x 1-x

2x(3-x):(1-x):2x=9 :3 :4故x=0.1

0.1100%10% 所以N2的转化率为1【题5】在一定条件下,2NH

33H2+N2,达到平衡时,NH3的转化率为50%,此时平衡混合气的密度与NH3未分解时的密度之比为(B)

A.1:1

B.2:3

C.3:2

D.2:1 【解析】

2NH3

3H2

N2

起始量

x

0

0 转化量

50%x

0.75x

0.25x平衡量

0.5x

0.75x

0.25x 反应前后均为气体故总质量不变,密度m,而气体的体积又与气体的物质的量v成正比,故反应后与反应前密度之比等于物质的量的反比,即为后x2:3。前0.5x0.75x0.25x【题6】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已达到平衡,N2+3H

22NH3

ΔH< 0,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将平衡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都增大到原来的2倍,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D)A.平衡不移动

B.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C.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NH3的百分含量增加

【解析】将平衡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都增大到原来的2倍,则反应的速率增大,其他条件不变也就是说将气体进行压缩,容器体积减小,使平衡向气体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故平衡向正方向移动。进而使NH3的百分含量增加。

【题7】在一定条件下,进入氨合成塔的混合气体中含N2的体积分数为22%,含H2的体积分数为78%,经过合成反应达到平衡后,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气体的体积缩小至原体积的95%,N2的转化率与下面接近的数值是(B)

A.12.5%

B.11.4%

C.10.5%

D.9% 【解析】设原气体体积为V,则平衡后体积为V-0.95V

N2

3H2

2NH3

ΔV 1

转化中

0.025V

0.075V

0.05V V-0.95V

所以N2的转化率为0.025V100%11.4%

0.22V【题8】工业合成氨反应是700 K左右进行的,这主要原因是(D)A.700 K 时此反应速率最快

B.700 K 时氨的平衡浓度最大

C.700 K 时氨的转化率最高

D.700 K 该反应的催化剂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解析】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所以排除A选项;N2+3H2

2NH3

ΔH< 0,所以温度越高氨的平衡浓度越大,转化率越高,所以排除B、C选项。综合可得只有D选项最贴切。

【题9】有关合成氨工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

A.从合成塔出来的混合气体,其中NH3只占15%,所以生产氨的工厂效率都很低

B.由于氨易液化,N2、H2在实际生产中是循环使用,所以总体来说氨的产率很高C.合成氨工业的反应温度控制在500℃左右,目的是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合成氨厂采用的压强是20~50 Mpa,因为该压强下铁触媒的活性最大

【解析】本题主要是理解合成氨的过程,以及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对该反应的影响,不难选出答案。

【题10】一密封体系中发生反应:N2+3H2时间段反应速率与反应进程的曲线关系图:

2NH3(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图为某一段

回答下列问题:(1)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段是

。(2)t1、t3、t4时刻,体系中分别是什么条件发生了变化?(3)下列时间段中,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是()

A.0~tB.t2~tC.t3~tD.t5~t6

【解析】本题主要是要学会看图,图表达的是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只要速率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说明在这条件反应已经达到平衡了。所以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段是0-t1,t2-t3,t3-t4,t5-t6。从图中可得t1时刻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而且v(逆)>v(正),N2+3H22NH3(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故温度升高,v(逆)>v(正)。图中t3时刻从原来的速率增大,而且变化过程中v(逆)=v(正),说明平衡都未被打破。所以应该是催化剂导致的。图中t4时刻的变化,v’(逆)、v’(正)都减小且v’(逆)>v’(正),所以不可能是温度的影响,应该

篇4:高中化学 主题4 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综合利检测题 鲁科版选修

A.此过程是从混乱度小的向混乱度大的变化过程,即熵增大的过程 B.此过程为自发过程,而且没有热量的吸收或放出 C.此过程从有序到无序,混乱度增大 D.此过程是自发可逆的

【解析】两种互不作用的理想气体的等压混合,是一个不伴随能量变化的过程,但是一个熵增加的过程,即ΔH=0,ΔS>0,故ΔH-TΔS<0,所以在任何温度下都是自发的过程。【题7】25℃时,饱和KNO3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6mol•L –1,若将1mol固体置于1L水中,则变成盐溶液过程的的取值为(A)

A.< 0

B.=0

C.>0

D.不能确定 【解析】

【题8】观察下列自然界的一些自发变化,可发现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都有一定的方向性,按某一物理量标度由高到低自发进行

B.都可以用来做功,自发过程一旦发生后体系做功的本领就会降低 C.有一定的进行限度,自发过程总是单向地趋向于非平衡状态 D.有一定的数据差来判断自发变化能否发生

【解析】有一定的进行限度是对的,但最终趋向于平衡状态。

【题9】向平底烧瓶中放入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和氯化铵晶体,塞紧瓶塞。在木板上滴少量水,如图所示。一会儿,就会发现瓶内固态物质变成液体,瓶壁变冷,小木板上因少量水冻结而被烧瓶粘住,这时打开瓶塞,出来的气体有氨味。这是自发地发生了反应: Ba(OH)2•8H2O(s)+2NH4Cl(s)=BaCl2(s)+2NH3(g)+10H2O(l)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C)

A.自发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B.自发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有的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

D.吸热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解析】本反应的ΔH>0,ΔS>0,故在一定温度下可自发进行。

【题10】当铁加热后放入氧气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这个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说明单质铁的稳定性

(填“强”或“弱”)于产物。【解析】燃烧必然是放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能量越高,物质越不稳定。

【题11】对反应:CaCO3(s)=CaO(s)+CO2(g),ΔH(298K)=178.3 kJ•mol –1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ΔS(298K)=169.6 J•mol –1•K –1,分析此反应在室温下能不能自发进行?假定反应焓变与熵变不随温度变化,求CaCO3的分解温度。【解析】设在温度为x时可自发进行,则有

ΔH-TΔS=178.3 kJ•mol –1 -x169.6 J•mol –1•K –1<0 求得x>1051K,故在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

【题12】高炉炼铁中常用焦炭还原Al2O3。已知298K时反应:

2Al2O3(s)+3C(s)=4Al(s)+3CO2(g)ΔH=217 kJ•mol –1 ΔS=635.5 J•mol –1•K –1 请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用焦炭还原Al2O3炼制金属铝的可能性。

【解析】在常温下,代入数据计算可得ΔH-TΔS>0,故不能自发进行。同理,计算得当Y>341.46 K时,ΔH-TΔS<0,可自发进行。

【题13】已知下列数据:CaSO4(s)=CaO(s)+SO3(g)

ΔH=401.88 kJ•mol –1

ΔS=403.4 J•mol –1•K –1通过计算说明能否用CaO固体吸收高炉废气中的SO3气体以防止SO3污染环境。

【解析】当一个反应逆向发生时,其ΔH、ΔS的数值不变,但符号相反。反应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同时反应的转折温度较高,为2122 K,因此是可行的。

CaO(s)+SO3(g)=CaSO4(s)ΔH=-401.88 kJ•mol –1 ΔS=-403.4 J•mol –1•K –1 代入ΔH-TΔS中可判断得在常温下一定小于0,故能自发进行。【题14】在298 K时,下列反应的ΔH依次为: C8H18(g)+25O2(g)=8CO2(g)+9H2O(l)

ΔH1=-5512.4 kJ•mol –1

2C(s,石墨)+O2(g)=CO2(g)

ΔH2=-393.5 kJ•mol –1

1H2(g)+O2=H2O(l)

ΔH3=-285.8 kJ•mol –1

2C8H18(g)=8C(s,石墨)+9H2(g)

ΔS=757.3 J•mol –1•K –1

则298 K时,由单质生成1mol正辛烷的ΔH、ΔS及ΔH-TΔS分别为多少?

【解析】由单质生成1mol正辛烷的反应为:8C(s,石墨)+9H2(g)→C8H18(g),该反应是辛烷分解反应的逆反应,故ΔS=-757.3 J•mol –1•K –1,并且此反应的焓变ΔH=8ΔH2+9ΔH3-ΔH1=-207.8 kJ•mol –1,所以298 K时,ΔH-TΔS=17.86 kJ•mol –1。

篇5:高中化学 主题4 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综合利检测题 鲁科版选修

【题1】在恒温时,一固定容积的容器内发生的反应2NO2(g)

N2O4(g)达到平衡时,再向容器内通入一定量的NO2(g)重新达到平衡后,与第一次平衡时相比,NO2的体积分数(C)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无法判断

【解析】恒温、定容平衡后再加入NO2(g),相当于增大了容器的压强,平衡向着生成N2O4的方向移动,体积分数减小。

【题2】某温度下,在一个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X(g)+Y(g)

2Z(g)达到平衡时,X、Y和Z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mol、2mol、4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C)

A.均减半

B.均加倍

C.均增加1mol

D.均减小1mol 【解析】在容积可变的情况下,如果均加倍的话,对平衡时的各物质来讲,浓度均没有发生变化,故正逆反应速率均没有发生改变,平衡不发生移动,均减半与此类似。由于反应物的系数之和比生成物的大,所以均增加1 mol的话,可认为先增加1molA、0.5 mol B、1 mol C,这时平衡不移动,再增加0.5 mol B,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对反应物和生成物来讲,他们的反应速率的变化就不会一样,导致正逆反应速率不相同,平衡不发生移动。均减少1 mol与此类似,只不过平衡移动方向正好相反罢了。【题3】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X(g)+3Y(g)A.Z生成的速率与Z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X,同时生成3n mol Y C.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D.X、Y、Z的分子数之比为1:2:3

【解析】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标志是:(1)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随时间的改变而不发生改变(2)V正=V逆。故AC正确。对于B,因为在任何时刻,有n mol A产生时必有3n mol B产生,二者表示的都是逆反应速率,因此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而D只是反应的一种特定情况,不一定是平衡状态。【题4】可逆反应:3X(g)

3Y(?)+Z(?)ΔH>0。随温度升高,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有变

2Z(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C)

小的趋势,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CD)

A.Y和Z可能都是固体

B.Y和Z一定都是气体 C.若Z为固体,则Y一定是气体

D.Y和Z可能都是气体

【解析】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而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有变小的趋势,说明Y和Z至少有一种是气体或者都是气体。

【题5】压强变化不会使下列化学反应的平衡发生移动的是(A)A.H2(g)+I2(g)C.2SO2(g)+O2(g)2HI(g)

B.3H2(g)+N2(g)2SO3(g)

D.C(s)+CO2(g)

2NH3(g)2CO(g)【解析】固态或液态物质的体积受压强的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改变压强只对有气体参加

用心

爱心

专心

然后比较大小即可。平衡常数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彻底。【题10】反应L(s)+aG(g)

bR(g)达到平衡时,温度和压强对该反应的影响如右图所示。图中:压强P1>P2,x轴表示温度,y轴表示平衡混合气中G的体积分数。据此,可判断(BC)

A.上述反应是放热反应

B.上述反应是吸热反应 C.a>b

D.a

【题11】在某温度下,反应ClF(g)+F2(g)平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D)

A.温度不变,缩小体积,ClF的转化率增大

B.温度不变,增大体积,ClF3的产率提高

C.升高温度,增大体积,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降低温度,体积不变,F2的转化率降低

【解析】由已知条件可知,该反应为吸热、气态物质物质的量减少的反应,则升高温度、缩小体积均有利于平衡向正向移动。

【题12】在温度T时将NH4HS(s)置于抽真空的容器中,当反应NH4HS(s)达到平衡时,测得总压力为p,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p=

。【解析】

NH4HS(s)

NH3(g)+H2S(g)

NH3(g)+H2S(g)

ClF3(g);ΔH=268 kJ/mol,在密闭容器中达到

开始时

平衡时

1p 2

31p 21112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p=p(H2S)•P(NH)=p•p=p

224【题13】在一定条件下,xA+yB

zC可逆反应达到平衡,试填空:

(1)已知A、B、C都是气体,在减压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x、y、z的关系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2)已知C是气体且x+y=z,在加压时化学平衡如发生移动则平衡必定向 方向移动。(3)已知C、B是气体,现增加A物质的量(其他条件不变),平衡不移动,说明A是

态。【解析】(1)减压后平衡向气态物质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移动,由于A、B、C都是气体,因此x+y>z。

(2)加压后平衡向气态物质计量数减小的方向移动,由于C是气体,因此在加压时化学平衡如发生移动,则平衡必定向逆方向移动。(3)改变固态或者液态的量,平衡不移动。

【题14】PCl5随温度升高分解为PCl3和Cl2,在473 K时PCl5的起始浓度为0.050 mol/L,达到平衡时有26%分解,求473 K时PCl5分解反应的平衡常数。【解析】

PCl5(g)

PCl5(g)+Cl2(g)起始浓度(mol/L)0.050

0

0平衡浓度(mol/L)0.050-x

x

x 由题意可知x=0.05026%=0.013 mol/L 则

Kc=[Cl2][PCl3][PCl5]x21molL1

(0.050x)31(0.013)2molL4.610molL(0.0500.013)用心

爱心

篇6:高中化学 主题4 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综合利检测题 鲁科版选修

【题1】下列溶液中有关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AC)

A.pH=2的HA溶液与pH=12的MOH溶液任意比混合:c(H+)+c(M+)=c(OH-)+c(A-)

B.pH相等的CH3COONa、NaOH和Na2CO3三种溶液:c(NaOH)

C.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CH3COOH和CH3COONa溶液等体积混合:c(CH3COO-)+2c(OH-)=2c(H+)+c(CH3COOH)

D.0.1 mol•L-1的NaHA溶液,其pH=4:c(HA-)>c(H+)>c(H2A)>c(A2-)

【解析】A电荷守恒;B应为c(NaOH)c(H+)>c(A2-)>c(H2A)。

【题2】室温下,0.5 mol•L-1相同体积的下列4种溶液:①KCl,②FeCl3,③HF,④Na2CO3,其中所含阳离子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D)

A.④>①=②>③B.①>④>②>③C.④>①>③>②D.④>②>①>③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强弱电解质及电离与水解主次矛盾的掌握情况,由于电解质在水中以电离为主,水解是及其微弱的,所有四种物质中Na2CO3电离出的阳离子数必为最多,HF为弱电解质,电离出的H+必为最少,先排除B、C,再观察KCl和FeCl3,如果只考虑电离,二者电离的阳离子应相等,但Fe3+存在水解且一个可水解生成三个H+,导致溶液中阳离子数增多,故选D。

【题3】欲使0.1 mol•L-1的NaHCO3溶液中c(H+)、c(CO32-)、c(HCO3-)都减小,其方法是

(D)

A.通入CO2气体B.加入NaOH固体 C.通入HCl气体 D.加入饱和石灰水溶液

【解析】加入饱和石灰水时发生的反应为:

HCO3—+OH-=CO32-+H2OCO32-+Ca2+=CaCO3↓

【题4】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C)

A.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H2S气体:H2S+2 OH=S

B.FeCl3水解:FeCl3+3 H2O=Fe(OH)3↓+3 H+ -2-+H2O

C.NaHCO3溶液和醋酸反应:HCO3-+CH3COOH=CH3COO-+H2O+CO2

D氨水中加入明矾溶液:3OH-+Al3+=Al(OH)3↓

【解析】A应为H2S+OH-HS+H2OB应为Fe+3 H2O-3+Fe(OH)3+3 HD+应为3NH3•H2O+Al3+=Al(OH)3↓+3NH4+

【题5】一种pH=3的酸性溶液和一种pH=11的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测得溶液的pH=

5.6,其原因可能是(B)

A.浓的强酸和稀的弱碱溶液反应B.浓的弱酸和稀的强溶液反应

C.等浓度的强酸和弱碱溶液反应D.生成了一种强酸弱碱盐

【解析】酸和碱溶液混合后显酸性,其原因可能是: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但参与反应的是强酸和弱碱,生成的强酸弱碱盐水解而使溶液呈酸性。酸和碱没有恰好反应,反应后酸有余,因而溶液显酸性,而本题中,若生成强酸弱碱盐,则碱应过量,呈碱性,所以只能满足B的情况。

【题6】浓度均为0.1 mol•L-1的甲酸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

A.[Na+]>[HCOO—]>[OH-]>[H+]B.[HCOO—] > [Na+]>[OH-]>[H+]

C.[Na+]=[HCOO—]=[OH-]=[H+]D.[Na+]=[HCOO—]>[OH-]>[H+]

【解析】甲酸是弱酸,甲酸钠的水解呈碱性,即有[Na+]>[HCOO—] 和[OH-]>[H+]。

【题7】NaHCO3溶液中,存在多种分子和离子,下列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C)

A.[Na]=[CO3+2-]+[HCO3]+[H2CO3]B.[Na]> [HCO3]> [OH]>[CO3-+--2-]

C.[OH-]=[HCO3-]+[H+]+2[H2CO3]

D.[OH-]+[HCO3-]+2[CO32-]=[H+]+[Na+]

【解析】A为物料守恒,正确;由于HCO3-水解大于电离,B正确;C应为[OH-]= [H+]+[H2CO3]-[CO32-];D为电荷守恒。

【题8】将20 mL0.4 mol•L-1NH4NO3溶液与50 mL0.1 mol•L-1Ba(OH)2溶液混合,则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是(B)

A.[NO3-]>[OH-]>[NH4+]>[Ba2+]B.[NO3-] >[Ba2+]>[OH-]>[NH4+]

C.[Ba2+]>[NO3-]>[OH-]>[NH4+]D.[NO3-] >[Ba2+] >[NH4+]>[OH-]

【解析】混合后溶质为0.08mol NH3•H2O、0.04molBa(NO3)2和0.01mol Ba(OH)2,溶液呈强碱性。

【题9】已知多元弱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且第一步电离程度远大于第二步电离程度,第二步电离远大于第三步电离程度……,今有HA、H2B、H3C三种弱酸,根据“较强酸+较弱酸盐=较强酸盐+较弱酸”的反应规律,它们之间能发生下列反应:A.HA+HC2-=A-+H2C-B.H2B(少量)+2A-=B2-+2 HA

C.H2B(少量)+H2C=HB+H3C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相同条件下,HA、H2B、H3C三种酸中,酸性最强的是。

(2)A、B、C-2-3---、HB、H2C、HC--2-六种离子,最易结合质子(H)的是;+

最难结合质子的是。

(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H3C+3A-=3HA+C3-B.HB-+A-=HA+B2-

(4)完成下列反应离子方程式

A.H3C+OH-(过量)=

B.HA(过量)+C=

【解析】(1)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由A可知酸性:HA>H2C-;由B可知酸性:H2B>HB->HA;由C可知酸性:H2B> H3C > HB-;三种酸中,H2B为最强酸。(2)由(1)知酸性:H2B> H3C > HB->HA> H2C-> HC2-;酸性越弱,其对应的阴离子越易结合H+,则最易结合H+的是C3-;酸性越强,其对应的阴离子越不易结合H+,则最难与H+3-结合的是HB-。(3)A应为:H3C+A-=HA+H2C-。(4)过量的OH-能中和掉酸中的-3-所有氢:H3C+3OH=3H2O+C,因为酸性:H3C > HA> H2C> HC-2-

【题10】(1)向Na2CO3的浓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直到不再生成CO2气体为止,则在此过程中,溶液的[HCO3-]变化趋势可能是:①逐渐减小;②逐渐增大;③先逐渐增大,而后减小;④先逐渐减小,而后增大。4种趋势中可能的是。

(2)pH相同的HCl溶液,H2SO4溶液、CH3COOH溶液各100 mL。

①3种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

②分别用0.1的NaOH溶液中和,其中消耗NaOH溶液最多的是。

③反应开始时,反应速率。

A.HCl最快B.H2SO4最快C.CH3COOH最快D.一样快

(3)某温度下,纯水中的[H+]=2.0×10-7mol•L-1,则此时[OH-]=。相同条件下,测得①NaHCO3溶液,②CH3COONa溶液,③NaClO溶液3种稀溶液的pH相同。那么,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解析】发生的反应为:CO32-+H=HCO3,HCO3+H=CO2↑+H2O。+--+

体积相同、pH相同的三种溶液中,n(CH3COOH)>n(HCl)=2n(H2SO4)。

纯水中[H+]=[OH-]=.2.0×10-7mol•L-1。由于酸性:CH3COOH>H2CO3>HClO,故pH顺

序相反。

【题11】25℃时,KHS溶液里存在着下列平衡:

①HS-+H2OOH-+H2S②HS-H++S2—

(1)是电离平衡,是水解平衡。

(2)当向其中加入CuSO4溶液时,生成了CuS沉淀,则电离平衡向移动,水解平衡向移动,[H]变。(填“大”或“小”)

(3)当向其中加入NaOH固体时,[S2—]变。(填“大”或“小”)

(4)若将溶液加热至沸腾,[OH-]•[H+]将变(填“大”或“小”)

【解析】(1)②①(2)正反应方向逆反应方向大

(3)大(4)大

【题12】常温下,pH=5的H2SO4和Al2(SO4)3溶液中,水的电离度分别为α1和α2,则α1和α2的关系为,由水电离出的[H+]之比为

【解析】H2SO4溶液中,水的电离被抑制,水电离处出的[H+]=1.0×10-9mol•L-1而中,水的电离被促进,水电离的[H+]=1.0×10-5mol•L-1.【题13】试用简单的实验证明,在醋酸溶液中存在着CH3COOH的电离平衡。

篇7:高中化学 主题4 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综合利检测题 鲁科版选修

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课标分析

1.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了解酸碱电离理论。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主要应用。

2. 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句的行为动词为“知道”“了解”,意为“学生能够描述出、说出、辨认出、区分出、比较出”就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基本要求。这部分内容以化学反应中可逆反应、化学平衡为基础,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原有认识能在这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水的电离教学把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究都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来说,水的电离的原理是学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及应用的基础和前提。

对测定溶液pH的方法的要求层级相对提高,对于pH的计算,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能够进行简单计算”,那么在这个要求下,结合高考考点要求,将pH计算分为4类进行计算。另外,通过课下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要让学生体验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并能举例说明。

(二)教材分析

第1课时主要解决3个问题: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碱性的判断。

只有认识水的电离平衡及其移动,才能从本质上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pH。本节的学习也为盐类的水解及弱电解质的电离等知识的教学奠定基础。教材从实验事实入手,说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着电离平衡, 由此引出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进而引出水的离子积,并使学生了解水的离子积是个很重要的常数。通过进一步的探讨,学生了解在室温时不仅是纯水,就是在酸性或碱性稀溶液中,其[H+]与[OH -]的乘积总是一个常数 。在酸性溶液中,不是没有OH - ,而是其中的[H+]> [OH -];在碱性溶液中,不是没有H+,而是其中[H+]< [OH -];在中性溶液中,并不是没有H+和OH -,而是[H+]= [OH -],最终引领学生理清溶液中H+浓度与OH -浓度的关系,明白溶液酸碱性的本质。

第2课时主要探讨pH的测定、应用及计算。教材上只是简单涉及pH计算公式以及一个典型例题展示溶液pH计算过程,没有进一步的分析不同类型的溶液该如何进行计算。本节教材设计中始终依据实际例子来总结规律,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带动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一般实例一步步揭示pH计算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

1. 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二章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化学平衡相关知识,具备了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备了分析数据,从数据中总结规律、提炼观点的能力,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基础。

2. 学习障碍点分析

(1)水的离子积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的`区别。

(2)酸、碱溶液中H+ 和OH -的来源。

(3)对pH的计算公式应用不灵活。

二、教学目标及评价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的研讨,学生能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水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

2. 通过对课本中提供的表格的一系列变型以及对一系列问题探究,学生能利用Kw计算溶液中[H+]或[OH-], 理清H+或OH-的来源,归纳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

(二)评价设计

目标1评价:学生能根据设计问题,计算常温下Kw;根据提供数据,归纳温度对水的电离的影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加酸、碱对水的电离的影响;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1。

目标2评价: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回答设计的问题,总结规律。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2。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

因为有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第1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难度相对较小,可以通过设置与化学平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方式自主学习。

第2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较抽象,特别是酸碱溶液中H+或OH-的来源,是本课时最大的教学难点。

这部分采用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对课本上基础表格进行一系列变型,每一个变型表格跟进一系列问题串,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实现思维上的碰撞,用具体数据解决抽象原理。

四、教学过程

详细请见附件

五、教学反思

1. 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知识的归纳和演绎、认识方式的建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理论去认识水的电离平衡、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上注重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教学处理时注意概念的层次性。

水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是物质, ①根据水是一种弱电解质的事实,进行交流和讨论,课堂中采用层层递进教学法,形成知识规律。②溶液的酸碱性与pH,本部分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课堂上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

2.课堂生成:

问题一:室温下,稀的酸或者碱溶液,水的离子积是由水电离出来的[H+]和[OH-]乘积,还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H+]和[OH-]的乘积?

解析:水的离子积也适用于稀溶液,对于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乘积,但最初推算离子积是从纯水出发的。

问题二:加入金属钠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为什么不是升高温度正向移动或者生成NaOH而使其逆向移动?

解析:分析水与金属钠反应忽略,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Na消耗H+对水的电离平衡起促进作用。

3. 同伴点评:

①以问题驱动课堂,体现了深入研究新课标,问题设计合理,注意层次性,注重细节的处理。

②注重小组合作,重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课堂容量适中,结构紧凑。重视落实,课堂练习针对性强。

③教师教态自然,板书清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备课充分、详细。

④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积极参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分组讨论热烈,有效。

⑤学习目标、对应的目标评价细化并分别呈现,使整堂课的思路更清晰。

4.思考感悟:

本节课中亮点有两个,一是问题设计有层次性,重视认知的构建过程,如溶液酸碱性的得出,举了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H+]、[OH -],让学生自己归纳溶液中酸碱性的判断。由于非常扎实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的得出[H+]、[OH -]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二是习题定位准确,对教材的处理独具匠心,题目还能折射出对pH的一些细节方面的理解。比如pH=6的溶液一定是酸性吗?不仅说明了pH要与溶液的温度有关,同时还说明了[H+]、[OH -]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

不足之处,本节课有三处利用小组讨论,学生参与意识强,讨论热烈,但是教师对每个小组成员的要求不够明确,指导不够到位。

上一篇:管理人员教育培训下一篇:学生会工作计划女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