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镇西街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工作汇报

2024-05-11

城关镇西街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工作汇报(精选3篇)

篇1:城关镇西街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工作汇报

城关镇西街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简介

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满足老年人日间照料的需求,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社会日间照料体系,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努力把西街辖区建设成为品味高雅的精神家园、关系融洽的温謦家园、舒适祥和的美丽家园。

一、基本情况

城关镇西街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成立于2014年7月。投资70余万元,建成总面积300㎡.内设内设娱乐室、阅览室、休息室、卫生室、心理疏导室、网络室、餐厅、健身室、沐浴室、室外健身器材区等,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膳食供应、生活照料、保健康复、心理疏导等服务,可以读书、看报、上网、聊天、打麻将、打扑克、健身,吃饭有餐厅、累了可以休息,心理不愉快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谈心,身体不适可以到卫生室看医生,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完善了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完善了养老日间照料体系。,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和上门服务。辖区内共有住户2828户,常住人口8628人,流动人口约878人,有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1866人,占社区总人口21.62%。其中:60-70岁老年人1496人,70-79岁老年人266人,80-89岁老年人99人,90岁以上老人5人,空巢、独居老人8人,低保老人132人,残障老人31人。

二、指导思想

坚持人本理念,立足社区,小型分散,方便实用和“关爱、真诚、沟通、服务”的为老服务原则,通过实施“一卡、一证、一档、一个网络、一支队伍、一个基地”的规范运作,整合社区各类资源,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三、组织机构

社区成立以支书书记为组长、分管老龄工作的专职社工为副组长、义工代表为成员的工作小组。依托社区原有的服务设施,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组织成立服务社区的义工队伍,开展助老结对活动和组织文体活动等。

四、服务对象

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对象为60岁以上的辖区内老人。重点对象是孤老、特困老人和独居老人、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人(包括残疾人)和城市“三无”老人。

五、服务队伍

居家养老的服务队伍主要由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人员、社区专职工作者和社区义工等组成。

六、服务方式

1、居家养老服务方式主要体现义工队伍和专职队伍服务相结合、长期结对与临时照顾相结合、集体活动与个体关爱相结合、上门服务与社区参与相结合、集中寄养与分散服务相结合、居家养老与居家养残相结合。

2、对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需要提供生活服务的孤寡老年人,通过社区筹资、政府补贴、社会赞助、本人自负的方式解决其生活困难;对其他类型的需要生活服务的纯老年人,按照“个人为主、市场让利、政府补贴”的原则,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有偿、低偿服务。

七、服务内容

居家养老的服务既包括工具性的服务,又包括情感认知方面的服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生活照料服务。主要通过家政服务专职工作人员和社区义工力量的结对帮助,以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为服务基地,开办集中寄养与分散服务等项目,向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

2、医疗康复服务。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老年人医疗康复保健站。建立老年人医疗健康档案,定期为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心理咨询,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医疗服务。

3、精神慰藉服务。主要通过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社区专职社工、老年协会、社区义工等人力资源,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疏道、情感沟通等,加强

精神慰藉的工作力度。建立考核激励机制,结合年终“优秀义工、健康老人、智慧老人、快乐老人、爱心老人”的评选,形成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帮、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敬老颂老氛围。

篇2:城关镇西街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工作汇报

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运行现状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指为了满足需要生活照料的老年人医疗保健、文化生活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活动场所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为所有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开放, 针对高龄老人、非自理老人、低收入或低保老人等社区内需要日间照料的所有老年人。照料中心为老人提供托管照顾、膳食供应、紧急援助康复娱乐、等日间照料服务。一是在社区的基础上, 让老年人保持健康的功能状态, 可以在社区中安享晚年;二是通过更好的照顾老人以帮助老人的家人缓解压力;三是为老年人提供个体化服务通过评估其生理、心理及社会需求。

二、芜湖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模式存在的问题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这种由政府支持、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新型养老模式的产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养老问题, 但是它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一) 服务对象出现偏差

由于没有建立对服务对象的评估及准入机制, 仅仅依靠社区有限工作人员的力量, 无法对社区所有有需求的老人进行日间照料。因此, 日间照料中心只能接收持有县级以上医院健康证明并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而对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老人,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无能力进行照顾, 无法接收, 造成照料服务对象范围缩小。实际上应该根据老人的不同健康状况及自理能力提供相应程度的服务。

(二) 宣传不足, 观念落后

在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挑战下, 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对开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宣传力度小, 大多数人没有掌握照料中心的相关信息。同时中国传统式的家庭养老的观念在一部分老年人思想中根深蒂固, 不愿意接受养老机构类型的服务, 也难以接受照料中心这类新生事物。

(三) 资金不足, 设施不完善

政府单一且不稳定的财政资金作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运转的主要经济来源, 但是这种仅靠政府投入的单一的资金来源, 很难长久且稳定的维持下去, 运营资金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 无法满足中心的运营成本以及日益发展的需求, 中心的发展也长期处于资金短缺的困境中。同时日间照料中心在初级阶段中, 设施方面的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 无法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 比如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和体娱乐器械设施都较为单一, 有些设施的设计则忽略了老年服务设施应该具备的防滑和防碰撞等功能, 没能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同时存在服务设施陈旧、设施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四) 中心人员服务水平低

在目前阶段, 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的大部分服务人员是一些仅凭经验工作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年龄偏大的人, 他们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知识的培训。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人员之中虽然接受过上岗人员的短期培训, 但是这些培训仅仅是一种专业性不强的社会培训, 对老年人的问题的了解缺少专业化的服务理念。同时由于服务工作收入低且繁琐劳累因素, 导致中心内部人员流失现象严重。

(五) 老年人组织和志愿者服务组织发挥有限

实际运营中我们没有发挥老年人组织和协会的作用, 没有让他们组成一个组织去服务管理自己, 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主动权让他们发挥出自身的特长去参与日间照料中心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还有就是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的志愿者培训和激励机制, 志愿者无法在养老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志愿者的专业水平不高, 大多数志愿者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 不能提供专业服务并满足养老服务的要求。

(六) 评价体系与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没有有效的评价机构去对照料中心的服务质量进行高效统一的评价来吸引更多的人进入中心。同时运营中的日间照料中心实质上还未将安全保障付诸于实际操作, 再加上社区缺乏专业护理队伍, 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心理关爱、紧急救援等多方面服务, 无论从人员上还是制度上都无法稳妥应对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

三、完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的建议

2011年12月国务院颁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明确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框架, 提出要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构建符合我国特点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2]要想改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管理现状, 就要通过强化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来提高老年人的满意度。

(一) 加强宣传力度和观念引导

政府作为养老服务的推动者和监督者, 需要在运营前期加强宣传力度, 要让老年人明白建这个中心的目的来理解并接受社区日间照料, 加强老年人的思想引导, 运用传媒工具推广和普及日间照料中心的现实价值和相关知识来转变老年人的观念, 帮助人们解决在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使人们切实感受到这种养老模式的优越性, 提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吸引力让老年人来中心休息娱乐就餐。

(二) 拓宽资金渠道

发展日间照料中心, 需要丰富的资金来源。因此日间照料中心的运作发展要实现多方筹措运行资金。社区可以通过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经费支持, 通过福利彩票筹集、慈善捐助和企业投资等社会力量投入以及街道社区自酬等多种形式拓宽资金来源。同时可以适当鼓励社区服务产业化经营以使其自身得以更健康的发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低偿或有偿服务项目类的营利服务来扩大资金来源。另外可以通过政府出资建立基础配套设施, 社区承担公益岗人员的工资和老人服务项目相应承担的部分费用, 逐步形成“政府+社会+个人”的资金链条。

(三) 完善服务设施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设置与配置, 需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基准, 体现物质生活、精神文化、情感和心理关怀等方面内容。以充分利用现有设施为基础, 增加对养老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引进一些普遍适合老年人生理特征的文体器材, 并建立起有安全保护措施的活动场所, 在场所内设置专业人员以提供应急服务。同时积极与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老年护理院和康复机构等其他养老服务模式相沟通合作, 逐步完善养老设施网络。

(四) 提高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

提高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是从根本上做好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的关键。需要加强管理招聘、培训、工资福利等环节, 形成一套完整培育和管理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体系。在员工培训机制方面, 引入医疗护理专业人员并且定期进行心肺复苏、卫生、安全、沟通技巧等内容的培训。在此基础上, 提供相关的咨询及指导服务。同时扩大社区老人覆盖面比如开发诸如上门服务和短期暂住服务。同时不断深入研究服务内容, 向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 形成康复养老, 医养合一的状态。

(五) 建立评估评价体系

建立针对性的服务对象准入评估机制, 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自理能力和个人意愿, 提供个体化服务。以评估机制为基础, 动态评估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质量, 逐步建立日间照料中心的评价体系, 提供日间照料中心规范化、促进中心的快速发展。

(六) 加强志愿者队伍

整合挖掘辖区内义工志愿者资源, 动员在校学生、社区党员干部、爱心居民组成志愿者服务队, 伍开展与日间照料老人的交流、沟通和文娱活动, 为老年人提供公益性服务尽可能的降低成本;组织社区卫生服务站专业护理人员、“三支一扶”中的支医人员或社区的专业社工组建一支队伍, 定时为老人提供无偿服务。

(七) 探索建立多元化服务模式。

探索多种运营模式。结合辖区的以老年人需求为基础, 抓住重点服务内容定位。有计划地采取志愿者与其结对帮扶形式, 定期上门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也可以采取由社区干部包片负责的形式, 调动社区专业社工, 定期、定时普及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同时, 积极与辖区内的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即在社会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专业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尝试用社会资本或社区社会组织, 如老年人协会, 来管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日间照料中心是将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二者优势相结合而形成的, 是一种适合芜湖市目前社会发展状况的养老方式。因此, 通过加强对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 使更多的老年人在各方面都得到更好的照顾, 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 解决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 养儿防老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并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 大多数城市正在形成以社区为中心的日间照料中心。本文以芜湖市为例, 了解其建立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行状况, 探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对策, 以推动并完善日间照料中心, 为社区的老年人创造一个更好的养老居所。

关键词:社区,养老模式,日间照料中心

参考文献

[1]魏安阳.芜湖市老年人养老现状及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江淮时报》, 2014年, CN34-0053.

[2]陈笑楠.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吉林大学研究生论文, 2008年, 第4页.

[3]王祥红.小议托老所养老的积极意义.现代商业, 第282页

[4]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255页.

[6]王祥红.小议托老所养老的积极意义.现代商业, 第282页

[7]史柏年.老人社区照顾的发展与策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1997

篇3:城关镇西街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工作汇报

第二条 本建设标准所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指为以生活不能完全自理、H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日托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娱乐和交通接送等日间服务的设施机构。

第二章 建设内容及项目构成第九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内容包括房屋建筑及建筑设备、场地和基本装备。

第十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房屋建筑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老年人的生活服务、保健康复、娱乐及辅助用房。其中:老年人生活服务用房可包括休息室、沐浴间(含理发室)和餐厅(含配餐间);

老年人保健康复用房可包括医疗保健室、康复训练室和心理疏导室;

老年人娱乐用房可包括阅览室(含书面室)、網络室和多功能活动室;

辅助用房可包括办公室、厨房、洗衣房、公共卫生问和其他用房(含库房等)。

第十一条 社区老年人日问照料中心的建筑没备应包括供电、给排水、采暖通风、通讯、消防和网络等设备、

第十二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场地应包括道路、停车、绿化和室外活动等场地。

第十三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应配备生活服务、保健康复、娱乐、安防、等相关设备和必要的交通工具。

第三章 建设规模及面积指标(略)

第四章 选址及规划布局

第十七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选址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并满足以下条件:

一、服务对象相对集中,交通便利,供电、给排水、通讯等市政条件较好;

二、临近医疗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

三、环境安静,与高噪声、污染源的防护距离符合有关安全卫生规定。

第十八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宜在建筑低层部分,相对独立,并有独立出入口。二层以上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应设置电梯或无障碍坡道。无障碍坡道的建筑面积不计入本标准规定的总建筑面积内。

第十九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应根据日托老年人的特点和各项设施的功能要求,进行合理布局,分区设置。

第二十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休息室宜与保健康复、娱乐用房和辅助用房作必要的分隔,避免干扰。

第五章 建筑标准及有关设施

第二十一条 社区老年人日问照料中心建筑标准应根据日托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和服务流程,结合经济水平和地域条件合理确定,主要建筑的结构型式应考虑使用的灵活性并留有扩建、改造的余地二

第二十二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筑设计应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城市道路和建筑物兀障碍设计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等规范、标准的要求和规定。

第二十三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房屋建筑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抗震设防标准应为重点设防类。

第二十四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消防设施的配置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其建筑防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第二十五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休息室以每间容纳4~6人为宜,室内通道和床(椅)距应满足轮椅进出及日常照料的需要。老年人休息室可内设卫生间,其地面应满足易清洗和防滑的要求。

第二十六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用房门净宽不应小于90cm,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80cm。

第二十七条 社区老年人日问照料中心老年人用房应保证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充分利用天然采光,窗地比不应低于1:6。

第二十八条 社区老年人日问照料中,心的建筑外观应做到色调温馨、简洁大方、自然和谐、统一标识;室内装修应符合无障碍、卫生、环保和温馨的要求,并按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巾心供电设施应符合设备和照明用电负荷的要求,并宜配置应急电源设备。

第三十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应有给排水设施,并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其生活服务用房应具有热水供应系统,并配置洗涤、沐浴等设施

第三十一条 严寒、寒冷及夏热冬冷地区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应具有采暖设施;最热月平均室外气温高于或等于25℃地区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应设置空调设备,并有通风换气装置。

上一篇:实践论论文下一篇:银行网点负责人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