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4-05-22

33.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精选6篇)

篇1:33.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东胜街道童玲燕

加强全社会对青少年教育的指导,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和谐的青少年教育网络是必须,也是必然。众所周知,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未来之栋梁,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国家国民整体素质的高低,也决定着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所以,青少年教育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因素,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建立健全科学、生动的青少年教育体系,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是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主要阵地,是青少年体验社会、实践社会的主要平台。作为青少年除学校之外接触最多的社会场所,青少年的知识更新、娱乐休闲、社交学习、健康锻炼等活动很大一部分是在社区中完成的。粗略的统计一下,一年中在校的青少年大约有160多个假日、休息日是生活在社区中的,也就是一年的三分之一还多的时间是在社区中度过的。加之现在的青少年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大多工作较忙,因此教育他们合理安排好在学校以外的时间,引导他们开展健康有益的各种校外活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成为社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社区指导家庭教育能弥补许多教育中存在的空白,它针对家庭教育问题提出要求,配合学校和家长所在单位,对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干预、教育和指导,为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计划性和艺术性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教育效果。

本文旨在介绍通过抓住制度、阵地、队伍、活动等四个关键环节,推进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进一步引发如何依托社区教育资源,联合学校、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构建起社区教育大课堂,增强青少年社会实践能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一、以健全制度为保证,构建社区青少年教育网络

社区要健全以街道为核心,区、街、居并举,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社区青少年教育网络。成立由街道办事处牵头,社区内学校、机关、部队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社区青少年教育委员会,发挥职能作用,保证运作顺利;要建立青少年教育联系线:一条是: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一条是:街道办事处——社区教育委员会——辅导员——学生。同时要建立健全制度,做到纵向衔接,横向贯通,互相渗透,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的社区青少年教育新网络。

一是建立调查摸底制度。深入居民家庭,定期对辖区内青少年的数量、年龄结构、爱好特长、家庭情况、思想状况等进行调查了解,建立完善社区青少年档案。重点关注社区青少年特殊群体,细心体察不同群体青少年的需要,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多开展适合他们的活动。

二是建立社区团队活动制度。通过建立社区学习团队组织,按照就近就便和自主自愿的原则把少先队员组织起来,组建小队和中队,实现社区青少年的自主教育、自主管理。

三是建立社区与学校、家庭工作协调制度。街道、社区可成立由党工委、各社区支部(总支)书记、街道相关科室、辖区有关单位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组建由教育、团委、妇联、城管、综治等部门参加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联席会议,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以加强工作的统筹和指导。社区要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的教育资源要向社区延伸,通过开放教育阵地、为社区学校提供师资等方式,服务青少年的成长成才需求;要积极引导社会教育资源向社区倾斜,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在社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教育资源在社区共享,教育内容在社区结合,教育情况在社区沟通,教育工作在社区衔接的良好局面。如推广“四点钟”学校、“社区家庭学校”,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建 1

立社区活动联系卡,社区认真记录学生参加社区活动情况,定期反馈给学校,促进学校教育同社区教育的有效衔接等等。

二、以拓展场所为前提,完善青少年教育阵地

加强社区内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教育基地的建设。青少年社区教育建设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地域优势和社会环境,建立各种类型的活动基地、教育基地、文化基地、实践基地。如在街道、新村、楼群建立老少乐园、青少年教育活动室、校外德育基地、少年法律学校、少年军校、家长学校、青少年帮教协会等多项社区教育服务设施,以丰富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内容,拓宽青少年社区教育领域。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学校、青少年宫、图书馆、文化宫、体育场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要向青少年开放,形成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的社区青少年教育局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青少年活动阵地,做好社区青少年教育资源的开发与使用。

一是落实相关政策,规范阵地建设。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从实际出发,明确标准,积极腾、租、借、建,拓展活动场所,保证社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配套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提倡资源共享,提高利用效益。在利用现有设施资源的基础上,集中建设好综合性活动场所,资源共享,实现一个阵地多种功能、一个场所多种用途。同时充分挖掘辖区有关单位的物质资源,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学校、幼儿园的文体设施向社区开放,使设施充分得到利用。如充分发挥小学的教育基地作用,以“四点钟”学校为依托,通过各种活动、多种方式,开展对社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发挥海军干休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组织老红军、书法家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书画礼仪等方面的教育。

三是净化文化环境,全方位营造健康成长氛围。强化网吧管理,联合有关执法部门以查处网吧接纳青少年、超时经营和黑网吧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工作;还对中小学校园周边环境、电子游戏厅等经营性娱乐场所和兜售不良出版物行为进行清查、整治,确保学校周边的“文化安全”, 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三、以建设队伍为重点,增强青少年教育力量

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涉及面广,对象层次复杂,工作难度大,必须动员全社会来做。在发挥专职社区教育工作者作用的同时,着力建设一支来源多样、素质较高、责任心强、懂得社区教育规律、专兼职结合的社区青少年教育队伍。

一是推行社区教育辅导员进社区。在区社教委的统一协调下,辖区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选派优秀教师到各社区担任青少年校外教育辅导员,既解决社区教育工作力量不足和缺少专业人才的问题,又促进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的有效沟通、有效结合。

二是积极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把社区各类人才社会热心人士和大学生等人员有组织地汇集起来,如各方面的专业人士、社区工作者、英雄模范、技术能手、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单位工作人员等,积极投身社区青少年教育,形成来源稳定、素质较好、结构合理的社区青少年教育志愿辅导员队伍。社区青少年教育志愿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素质:第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应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熟悉青少年教育的方式和特点;第二,应了解我国教育现状和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能够认真总结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经验。

三是充分发挥“五老”队伍作用。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队伍是广大青少年教育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力量,我们要充分利用发挥好这一支队伍,让他们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当好革命传统教育宣传员、思想道德教育辅导员、社会风尚监督员。

四、以实践育人为宗旨,拓展青少年教育新载体

实践活动是社区青少年教育的生命。开展各种各样、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不仅能陶冶青少年的思想情操,而且能提高青少年的实践动手能力,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概括起来,社区可以开展科普推广型活动,社会实践型活动,主题教育型活动,法制教育型活动,家长学校型活动,寓教于乐型活动等。在组织活动的同时,要注意进一步深化活动内容,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精心设计富有社区特色、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载体,努力形成主题鲜明、新颖生动、富有趣味、感染力强的亮点活动项目。使青少年在参与中接受生动具体的道德教育。

一是突出教育,重在实践。充分运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体验教育活动,践行荣辱观、感恩社会、关爱他人、送温暖。如“阳光牵手.人生导航”行动是针对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推出的特色帮扶活动和亮点载体。可组织辖区内未成年的外来、单亲、留守家庭子女与大学生“阳光牵手”结对交流学习、理想和生活,或走进大学校园或热线联系或相约互助,让结对的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二是强化养成,快乐体验。街道、社区可经常开展一些益智益情活动,使青少年在活动实践中接受熏陶,在锻炼中增强体质,在玩中学做人,在乐中明道理,在体验中成长。如“社区小义工,体验中成长”系列活动,街道、社区可组织青少年在开展社区的各项服务中增长才干,小义工分成助老、助学、环保、宣传、制止不文明行为等5个分队参加社区义工活动,助老小分队为社区里的老人们送去文艺节目并帮助打扫卫生,助学小分队为困难学生家庭送去慰问金,环保小分队包片清除户外涂鸦的“牛皮癣”,清除乱贴乱画、清洁公共卫生等,宣传小分队拿着小喇叭穿行于楼栋小巷间宣传文明知识,而制止不文明行为小分队则在马路沿线提醒并劝告叔叔阿姨们纠正交通违章,不要乱吐乱扔、乱堆乱放等。

三是灵活安排,小型多样。从青少年实际需要出发,灵活机动地做出安排,列出活动内容、时间“菜单”,提前告知学生和家长,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选择参加。重点组织好“四点钟”学校的活动和双休日、节假日的活动,丰富青少年的校外生活,解除家长的后顾之优,使“四点钟”学校形成与学校相衔接的“接力式”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五老”队伍、社区志愿者等人员的作用,积极渗透德育教育。“模拟法庭”、“法制之窗”电脑平台、“四自五爱”教育、体验父母的辛劳学会感恩、体验做“小楼长”学会自信、体验“走廊革命”学会自立等等。如在“四点钟”学校的展板上,孩子对父母、老师未能说出口的话,居民对每个孩子点滴成绩的点名表扬和不良现象的劝导都可以写出来,沟通、教育就从这里开始,在“快乐课堂”里,孩子们可以读书、下棋、写作业;专职教师每天迎送着每个孩子,在“心理小屋”里,孩子的小秘密会有人倾听。从而在社区中形成尊老爱幼、明礼诚信、帮困助残的良好氛围。

五、思考

社区的发展为组织开展青少年工作拓展了新的空间,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提出了机遇与挑战。针对于当前社区青少年工作呈现的新特点,社区如何充分发挥作用,推进社区青少年工作发展与社区建设紧密相连,赢得跨世纪的新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一)关于社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创新

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主要强调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工作,一方面,要通过社区有效的教育,引导青少年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另一方面,要通过符合青少年特点、满足青少年需求的活动,在寓教于乐中让青少年接受教育,提倡愉快教育,潜移默化地教育。此外,要特别注重青少年教育的特点。社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有许多不同。突出表现为松散性、随机性、不稳定性、潜隐性的特点。社区教育大多是零散的、不连续的,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力比较弱。因此,社区青少年教育的创新,必须在深化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的同时,利用好社区的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好各个方面力量,注重教育中的两个问题:

第一,强调教育内容的创新,体现针对性和层次性。社区青少年教育的主旨是提高青少年基本素质,其内容可以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三德”教育,法制纪律

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着力解决的是不同层次的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问题以及青少年如何健康成长成才。

第二,强调教育方法的创新,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社区青少年教育必须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贴近社区生活的实际。一些常用的教育方法可以借鉴,诸如:榜样示范、环境熏陶、座谈交流、载体运用等都是行之有效的。

(二)关于社区青少年服务阵地建设的创新

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发展的着力点是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它是服务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求的组成部分。社区服务青少年,建设青少年服务基地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共青团在“青年文明社区”的创建活动中,“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文明号”活动进入社区,为社区服务青少年阵地建设奠定了基础。扩大这些活动的覆盖面,更好地发挥其在服务青少年中的作用,使之阵地化、规范化、制度化、社区化是创新的基本思路。社区青少年服务内容的创新应本着“需求+可能”的原则,围绕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环境卫生、社区治安以及社区互助等方面有重点地创办一批富有特色、符合青少年特点的社区服务项目。

其中,要特别关注社区外来务工人员的青少年子女和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创造条件为他们服务。这是社区青少年工作发展的重点内容。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推动改革开放、促进新城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外来务工人员的青少年子女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成才权等合法权益必须受到保护。要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围绕着他们的衣、食、住、行、医疗等基本需求提供便利服务。

(三)关于青少年社区文化建设的创新

青少年社区文化是社区青少年工作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社区群众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青少年文化建设在青少年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塑造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少年社区文化建设的创新,就是要构建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满足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的社区文化形式,并通过这种文化形式的教育,让青少年在他们愿意接受的文化氛围中实现自我升华,形成精神力量、人格力量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区教育活动、社区科普活动、社区体育活动、社区娱乐活动等都是青少年社区文化建设的良好形式。社区应以 “大家唱、大家演、大家跳、大家写、大家画、大家读、大家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融洽社区人际关系,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及科学观念,培育社区理念,动员、吸引社区青少年和居民广泛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增强青少年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兴则国家兴,我们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加大财政投入,落实责任,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净化成长环境、加大保护力度、引导健康成长、矫正不良行为、加强实践体验、强化养成教育,增强青少年的参与意识,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断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努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董倩,《务实创新 积极探索社区青少年工作新途径》,北京共青团网 2006年2月13日

篇2:33.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一、必须形成齐抓共管共识,宣传发动要到位。新时期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知法守法的“四有”新人,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

(一)统一思想认识。为了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及全社会对青少年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领导,营造浓厚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氛围。要经常组织有关部门和各中小学校领导,认真学习邓小平“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国家、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意见”,深刻认识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实现依法治县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保障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二)营造~氛围。要继续依托高淳电视台、高淳广播电台开办好“法治高淳”栏目,各中小学校要利用校园电台、广播站、校报、校刊、法制专栏、专刊等载体,运用影视、录像、幻灯、图片,编排校园系列短剧等形式加强宣传;通过举办“家长学校”,把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作为家长学校的必修内容,请家教有方的家长介绍经验,提高家长的法制观念和育人水平,使家庭法制教育与学校法制教育融为一体。通过这些载体,重点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宣传,努力营造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必须建立压力传导机制,落实责任要到位。为了使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压力传导机制将压力传导到各个岗位,责任落实到每个个人。

(一)建立组织。在由县分管领导亲自挂帅,由依法治县办、司法局、综治办、教育局、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领导组成的青少年法制教育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制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要求各镇、各有关部门、各学校也成立相应班子。建立一支由县政法系统有关干部任法制副校长,各学校政教处(教导处)为主体,班主任、政治教师和团队组织为骨干的法制教育工作队伍,在全县上下形成了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法制教育组织保障体系。

(二)落实责任。必须明确领导小组各组成部门的职责及目标责任,要求各中小学校家长与教育局长签订目标责任书,各中小学校将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班级、每个教师,并与班主任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将压力传导到每个岗位,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个人,确保青少年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三)科学考评。为强化对法制教育的管理,必须制订中小学法制教育管理办法,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年度综合考核。明确要求:学校要有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法制教育工作,把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科技文化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转化后进生教育结合起来,确保法制教育做到“四落实”;学校要根据法制教育要求,设立“青少年维权信箱”,并指定专人定期开箱,掌握学生反映的情况;学校将每学期开学第二周定为“法制教育周”,集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校每学期至少两次邀请法制副校长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平时要经常与法制副校长保持联系,法制副校长要参与学校法制教育计划的制订;学校要加强对法制教育的检查、考核。

(四)严格督查。我们打算成立由我局牵头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督查组,负责对全县青少年法制教育情况开展督查,采取随时抽查、当堂听课、法律知识考试等形式,检查学校法制教育的效果;对不重视法制教育工作,教育管理不力,法制教育各项要求不落实,造成在校学生犯罪的,严格追究学校领导的领导责任,直至撤销党政职务,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必须创新法制教育方式,工作措施要到位。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分层实施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一)区分层次,继续上好法制课。在全县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中开设法律常识课,列入课表。要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并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践中,一是注意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施教。小学阶段侧重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使其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常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行为;初中阶段重点学习与日常行为有关的重要法律法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意识;高中阶段主要学习法律基本理论和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宪法权威的意识和依法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同时,要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要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要指导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在小学,结合思想品德课、社会课和语文等学科教学,渗透《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知识

;在中学,结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渗透《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知识。

(二)形式多样,提高法制教育效果。一是举办主题班队会、模拟法庭、开展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是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形式,通过宣~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审理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二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要依靠居委会、村委会协助学校和家长做好所在区域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及教育活动,并协助家长做好监护工作,共同做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特别是做好对“行为偏常”学生的帮教工作,努力切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源头,确保学生不出问题。

篇3:33.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一、合理选用社区教育模式

社区教育模式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来选用, 形式灵活多样。一个地区选用何种社区教育模式, 需要考虑该地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在一些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城市, 民办的教育培训单位众多, 选择的空间比较自由, 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管理及规范工作即可保证实现教育的目的。而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民办教育培训单位奇缺, 该地区只有选用公办教育机构进行青少年教育活动, 相对制约了社区的青少年教育。

二、加强与学校教育的协作

社区教育要加强与学校的协作, 相互促进, 共同完成教育任务。总体说, 学校教育所侧重的是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 具有明确的共性内容, 而社区教育注重培养的是业余兴趣特长等, 个性化的内容占有较大比例, 虽然二者有所区别但目的是相同的, 都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个共同的目的, 这是中、小学校建立协作关系的基础, 要在此基础上寻求协作的方式。对此, 我们认为, 社区教育取得协作的有效办法应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 组织学校的有关领导举行座谈活动, 由此争取到学校领导的支持, 中小学教师的配合。目前, 中小学的升学率问题是学校领导和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 也是与他们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 因此, 我们的社区青少年校外教育一定要注意不要对他们的利益造成影响, 在时间和内容上不与学校教育发生冲不走神, 跟着老师的节奏。在这方面可以采用一些技巧, 要创造一些突发性之举来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中来。

(3) 结尾要精彩。结尾的精彩也可以采用多种表达形式, 可以有多重精彩。可以是走完一段旅程的心灵思考的意味深长, 也可以是“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留下悬念, 待下节课来进行解答, 也可以令人思考的“戛然而止”, 有多种表现方式, 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来进行组织。

完整的教学组织, 使得每节音乐课都像一个师生之间共同进行的旅程, 在音乐的旅程中, 共同接受音乐的洗礼, 陶冶情操。另外, 课外环节也要好好组织, 做好每一个环节, 才能在音乐的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

二、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讲解方法

对于初中生的音乐教学重在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来陶冶情操, 对音乐的欣赏方面的学问也是教学的需要。欣赏的教学可能是比较抽象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讲解方法, 让学生除了从心灵的共鸣上来欣赏音乐之外还要学会从专业的技巧的角度来欣赏音乐。

在讲解欣赏的技巧时要注意不能本末倒置, 对于音乐的欣突, 构建一种友好协作、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适应家庭教育的需要

社区教育必须关注青少年成长及家庭的需要, 只有结合青少年的特点来开展社区青少年校外活动, 才能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 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果。如果青少年对社区教育活动失去参与兴趣, 就会阻碍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的青少年教育问题上, 家长、学生跟风的现象十分严重, 口碑效应也十分突出, 对于教育的评价, 如果有一个说好, 往往大家就会一致认同, 反之亦然。因此, 我们的社区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一定要注重实际效果, 突出自己的特点, 争取提高家长对活动的美誉度。比如, 某社区教育中心在暑假举办了“青少年暑期托管班”因为内容丰富, 活动都是青少年所喜欢的, 也是家长所期待的, 招生数量较多, 教育效果令人满意。

四、规范教育内容及管理

社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优势表现在教育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但是如果社区青少年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没有较好的规范措施, 其优势也就无法得以发挥, 因此, 社区青少年教育一定要制订科学、合理、实用的整体规划, 对于一个教育活动目标如何实现、在哪个阶段实现、具体负责人安排等都要落实到位。社区教育活动一定要按照计划开展, 并做好教学的教案, 对参加活动的青少年都要建立档案。对他们在活动中的情况和评价做出详细的记录, 在活动结束后, 就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使家长认识到自己的孩子在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及需要改正的不足之处。

五、社区教育经费的问题

教育经费的问题是每个社区教育机构都存在的共同问题, 据了解, 有的社区教育的办公室、教室等由政府解决, 教学设备和教师的薪酬、相关费用等由学校来解决, 教学成本有一部分是由学生的学费来解决的。有些活动比如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赏方面, 心灵的感觉是首要的, 不能单单从技术方面进行剖析, 而忘记了心灵的感觉。关于欣赏的技巧的教学可以通过一些流传广泛的典型性音乐进行具体分析, 关于一种分析点可以通过多种音乐来进行共同分析, 找到共同点和规律, 接触的音乐多了, 就能不知不觉地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性, 如音乐乐理、歌唱教学、器乐教学、欣赏教学、律动教学、创作教学的讲解要适度, 毕竟不是专业音乐学生。避免知识性高, 趣味性低使得学生出现厌学兴趣, 以致讨厌音乐课, 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从课堂的组织和内容讲解来通过音乐的实践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结束语

初中音乐教学, 教学的本身就在于陶冶学生情操, 提升学生内在修养, 所以教师应该以此为依托, 在培养学生音乐本身素养的同时, 提升学生的个人内在素养。因此, 本文以此为依托, 对在精心设计音乐课程内容, 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结构方面进行了相关讨论, 希望通过此来提升教学水平。

(莒南县第八中学)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日益丰富, 多媒体教学“飞入了寻常课堂”, 在思品课教学中的普遍使用, 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 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推动了课堂高效, 但是弊端也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用得过泛, 使学生在课堂上目不睱接,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 课堂教学中要摆正多媒体的位置, 运用要适时、适度,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要精心取舍, 不要喧宾夺主

由于思品课的教学内容一般情况下是枯燥的、抽象的, 学生理解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而且学生往往因为缺失兴趣, 导致课堂教学活动沉闷。教师如果能够正确使用好多媒体, 合理运用音乐、图片、图像、动画等, 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则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 心理活动很有可能指向那些轻松愉快优美的形式, 对本应是配角的东西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对主要教学内容却所知寥寥, 更不用说掌握了。

笔者曾听过《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课的教学, 上课伊始, 教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歌曲美妙动听又为大家所传唱, 且与课题内容相吻合, 学生兴趣盎然, 学习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然而接下来, 多媒体上大量出现介绍各个民族风土人情的图片, 之后播放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的两段视频, 还将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制成flash配乐播放,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材料。随着老师鼠标的点击, 各种画面在学生面前闪现, 使学生目不暇接, 眼花缭乱。学生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上, 使课堂脱离了教学重点, 真正要掌握的东西却在无意中被忽视了。上课时热热闹闹, 课堂气氛似乎很热烈, 但是课本上的知识点没落实到位, 一堂课下来, 学生能收获到多少有用的东西, 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 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完全充当了“搬运工”角色的, 抛开了课本, 让几十张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的板书, 代替了学生的思考, 使教学课摇身变成“欣赏课”, 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失去传授知识效用, 不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

二、要适时使用, 不要适得其反

正所谓“增之一分则长, 减之一分则短”, 多媒体在什么时机使用、每次使用多长时间, 都是很有讲究的, 绝不能随心所欲。该用则用, 不该用则不用, 不能为电教而电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

兴趣特长培训及文艺娱乐活动等是政府来安排, 对于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及文体活动可以免费。对于一些需要食宿、特长培训等活动可收取合理的成本费用, 对特困的家庭的少年可以免收费用。目前, 我国所有的公益性的教育事业费用, 基本上都是采用让家长承担工本费的办法, 承担费用的多少一般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的减免, 家长分担费用的比例正在逐渐降低并逐步取消。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会越来越大, 不但学校教育的学费会逐渐减少, 社区青少年校外教育知心理, 让多媒体手段真正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变远为近、变无为有的作用。

例如在《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 课本安排了一个体验自尊的活动———“香港回归, 举国欢腾”。但由于七年级学生历史知识还不够丰富, 且年纪尚小又回忆不出当时情景和感受, 也就难以理解当时全国人民为什么会如此快乐。为此教师先向学生展示香港被侵占的一组历史图片《南京条约》《圆明园遗址》《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等并简单介绍背景, 此时学生义愤填膺, 对侵略者的贪婪产生了无比的痛恨, 对清政府的腐败以及当时国力的衰弱感到叹息。而这时再向学生对比播放《97年香港回归》视频, 当学生看到英国的“米”字旗缓缓下降, 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伴随着激昂的国歌在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高高升起时, 他们内心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从他们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骄傲和自豪。这时教师适当引导, 学生很快就认识到了正是现在我们国家的日益强大, 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香港才能顺利地回归, 从而也进一步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尊严与快乐。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问:在你的个人生活中, 还有没有过类似的情感经历, 学生这时的思维被激活, 纷纷举例畅谈, 如对我国申奥成功、神舟飞船发射成功等重大成就的自我感受, 从中体验自尊也就水到渠成。

三、要精心准备, 不要束手无策

课堂使用多媒体时, 执教者要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 防止课堂上出现一定的技术故障, 会影响正常的课程进度,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致教学效果下降。笔者在一次观摩中, 遇到执教的教师对于电脑出现的暂时故障, 束手无策, 不能及时解决而非要专职电脑教师的介入。由于执教者对多媒体课件表现出非同一般的依赖意识, 不仅冲淡了教学, 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教学的效率又从何谈起?我们要增强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 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总之, 我们应遵循学生学习规律, 努力寻求多媒体教学与思品课教学的结合点, 将多媒体教学用在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只有这样, 多媒体教学才能发挥其现代化特点, 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起到帮助学生更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 提高课堂效率的辅助作用。

(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

的经费也会实行减免。

篇4:33.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社区;教育活动;教育课程

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不同的发展定位及教育目标,其注重青少年能力及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各种社区组织与青少年的接触,使青少年对社区的各种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培养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也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关于社区青少年的教育活动

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主要是指社区组织凭借社区力量,运用社区资源,对社区内青少年实施多种方式的课后教育,进而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的社会教育过程或活动。其实质是通过社区,为青少年提供课后教育的优良环境、教育辅导及教育资源,使青少年在社区内拥有可阅读的书籍以及可实践的基地。

二、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原则

1.开放性

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开放性原则,是指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及组织管理的开放,首先,遵循自愿原则,社区内所有青少年都是教育对象,都可以直接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其次,教育活动的内容应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及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进而满足青少年对文化的需求;再次,改善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鼓励社区组织与社区学校或个人相结合实行共同管理。

2.实际性

遵循实际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社区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条件、设施、人员及文化等方面的优点,构建具有特色的教育活动模式。其次,社区教育活动的推广也要切合实际,应保留社区学校的独特性,采取示范及实验等形式逐步推进。

3.发展性

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开展,应有利于学龄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通过社区进行课后教育,促使学龄青少年学会做事、求知及共处,从而培养学龄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从而提高青少年的人文及科学素养,为青少年的今后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社区教育课程的类型

1.学生感兴趣的课程

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信息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任何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都是在广泛的知识中选取适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部分,社区教育也不例外,所选取的教育内容必须是真实反映社会文明以及时代精神的,进而有效地引导青少年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社区青少年教育的课程内容,应结合青少年已有的知识水平及自身特点,选择其可接受及乐于接受的教育

内容。

以青少年自身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与社区生活相结合,设

计适合的教学内容,编排合理的教学活动、教学进度与教学环节,能够有效地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例如,社区艺术文化教育、娱乐活动及兴趣小组等活动都属于此类

课程。

2.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

活动是人类获得知识及经验的最初源泉,也是获取直接经验、增强感性认知、培养和创造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程,如演讲活动、参观及军事训练等课程,在社区教育内容中较为普遍,其教育目标是通过这类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信息处理、独立思考、竞争参与以及经受挫折等方面的能力。以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切实尊重学龄青少年的需要,从而发挥出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参与性以及创造性。

3.精神文化教育课程

精神文化教育课程是具有教育功能的非正式课程,也称隐性课程,其不指向学科知识,而注重非实体的精神文化教育。社区教育活动中的隐性课程,是指社区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例如,社区学校的卫生、绿化、建筑装饰以及文化氛围等方面。隐性课程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无形的,具有潜隐性及持久性,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敬业精神等方面。因此,隐性课程是社区教育中较为重要的课程内容,是教会青少年生存与做人的深层次教育课程,其主要体现在社区文化、社区整合、思想品德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

4.综合性课程

所谓综合课程,是针对分科课程的不足之处进行矫正与补充,将相近的学科内容重新构建成新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龄青少年的开拓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灵活多样的内容来造就学龄青少年的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宽厚的知识基础。实践证明,综合课程的开设,以多科知识为依托,强调青少年的主动参与及亲身体验,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综合利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课程也是社区教育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课程类型。

总而言之,设置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课程,应加强运用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及综合课程,从而发挥社区教育的实际效果。首先,以学龄青少年的能力、兴趣、需求及经验为基础来设置课程,充分突出课程的整体性及综合性,促使青少年能从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其次,注重运用活动课程,从而培养学龄青少年的创造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再次,重视隐性课程,促使青少年能够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价

值观。

社区教育活动是社区与学校之间产生交流与合作的产物,可以将课外教育纳入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创造的优良氛围中,从而提高与巩固中小学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斌.关于“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7.

[2]邓美英,陶风华.关于加强城市社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思考[J].党史文苑,2006.

篇5: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嘉鱼县司法局

社区矫正制度的确立,是新形势下刑罚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社区矫正对象是被限制一定自由、剥夺一定权力的犯罪分子,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同时也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从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任务来看,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还是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社区矫正工作都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为更好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在全县的开展,笔者结合我县近几年来的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二个层面对社区矫正工作粗略谈一点看法。

一、我县社区矫正工作实践取得实效

我区的社区矫正工作从2005年5月正式启动。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市司法局的具体指导下,在矫正成员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围绕社区矫正的组织构建、规范运作、创新特色、分等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实效,达到了预期目的。截止2011年6月31日,全县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 人。期满并已解除矫正 人。目前正在实施矫正的对象 人,其中管制 人、缓刑 人、假释 人、暂予监外执行 人、剥夺政治权利 人。我们的做法主要是:

(一)强本固基

保证质量

为全面开展好社区矫正工作,我们确立了“强本固基,保证质量,积极稳妥,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注重加强“三个建设”,为全县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专门召开了全县社区矫正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及时成立了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各镇均相应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在全县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司法行政具体执行”的矫正工作体系,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制度管理规范社区矫正工作。在认真执行省、市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嘉鱼县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意见》,使我县矫正工作形成了管理有章法、考核有标准、办事有程序、监督有依据的良好管理机制,为矫正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依据和制度保障。三是加强基础建设。首先,抓队伍,人员保障到位。迅速组建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区矫正志愿者二支队伍。其次,抓规范,台帐整理到位。将省厅统一的表格下发到各镇,按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落实“一人一档”。再次,抓硬件,设施保障到位。县、镇两级社区矫正办公室设有专门的办公场所,配备了电脑、电话等办公设施。

(二)开拓进取

勇于创新

面对社区矫正这一新课题、新任务,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管理制度,尝试社区矫正工作的“三个创新”,促进全县社区矫正工作深入扎实地开展。一是创新工作方式。在矫正实践中,我们注意到,社区矫正对象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负担,为淡化矫正对象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会见时的对抗心理和紧张情绪,指导各镇矫正办设立专门的场所,指派专人负责矫正对象的谈心工作。首先,为矫正对象营造安静、宽松的谈话环境,使他们畅所欲言;其次,便于矫正工作人员及时了解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生活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再次,充分利用“谈心”向矫正对象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矫正工作政策,促使其积极改造,早日回归社会。二是创新工作方法。为尽快熟悉每个矫正对象的情况便于帮教,对辖区矫正对象进行全面排查,了解每个矫正对象的犯罪原因及成长经历,掌握比较详实的个人资料,为矫正工作构建平台,为开展好矫正工作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对矫正对象实行分等级管理。根据矫正对象的现实表现,将矫正对象分为宽松管理、普通管理、严格管理三个等级,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使矫正工作更加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三是创新工作管理体制。积极动员相关部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齐抓共管,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不断拓宽矫正工作思路,尝试社区矫正工作的“三个延伸”。首先,将工作向前延伸。了解掌握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矫正方案和措施。其次,将工作向下延伸。加强对镇、社区、村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最后,将工作向后延伸。将矫正工作向后延伸至安臵帮教工作,督促各街道做好矫正工作与安臵帮教工作的衔接,持续做好对矫正对象的教育与管理,促使他们早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三)教育改造

注重实效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如何教育改造社区矫正对象,对我们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我们始终贯彻以改造人、教育人、塑造人为宗旨,牢固树立“恨其罪,爱其人”的思想,抓好教育劳动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矫正对象进行集中教育。此外,结合每位矫正对象的日常表现因人施教,及时进行以谈话形式为主的个别教育。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其次,课堂教育和现场教育相结合。聘请学校的老师和有法律专长的离退休干部,以讲座、咨询等形式,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以爱国教育、法规教育和矫正制度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育。现场教育主要通过实地参观等形式,使其身临其境,触及其灵魂。最后,专门机关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组织公、检、法等专门机关人员深入镇、社区(村)对矫正对象进行集中教育。同时,积极发挥矫正对象亲属的帮教作用,努力形成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实践中,笔者深感,社区矫正中的“矫正”,不能仅仅理解为刑事执法活动,更要着重理解为通过各种心理咨询、心理分析、物质帮助、情感关怀等手段将矫正对象成功的改造为适应社会的人。也就是说,社区矫正中的“矫正”,既包括刑事执法中的矫正,还应当包括社会工作中的矫正。

二、社区矫正实践遇到的突出问题

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中,笔者遇到或了解到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又有客观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区矫正主要成员单位衔接不够紧密。做好矫正对象衔接工作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一项严肃的执法活动。根据省市相关文件要求,人民法院应在判决或决定生效之日起7日内,将矫正对象有关法律文书及相关材料寄送至社区矫正对象户籍所在地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但在实践中,笔者经常遇到外区的人民法院经常把矫正对象的法律文书寄至公安机关,而对承担主要矫正工作的司法行政机关却不寄矫正对象的法律文书。这样容易导致社区矫正对象不遵守有关报到的规定,不到指定的矫正机构报到。这种衔接程序的不完备,严重影响了刑罚执行活动的严肃性,给矫正机构对矫正对象后期教育、管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了教育、改造质量的提高。

二是社区矫正对矫正工作重点分配不平衡。笔者认为,社区矫正的主要任务无非是监督管理和帮助教育二点。只有两者并重,矫正工作才可能获得成功。实践中,社区矫正工作者往往只重视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而忽视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帮助教育。由此可能引起如下弊端:

(一)是矫正工作者与矫正对象之间不能建立和谐与信任关系,矫正可能无法得到被矫正对象的内心认同,必将影响矫正的实际效果。

(二)是被矫正对象面临经济或思想或其他困境时矫正工作者不能及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教育,可能使他们重新走上犯罪道路,令社区矫正的前期工作毁于一旦。

三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矫正对象不服管理。从社区矫正实践来看,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一般都被处以较重刑罚。经过多年的监狱生活,绝大多数罪犯希望早日刑满释放回到社会,不料刑满释放后又要接受当地社区矫正机构的矫正,因此对社区矫正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个别剥夺政治权利的矫正对象对上门要其接受矫正的矫正工作人员说:自己没有当官参政的欲望,只要主刑执行完,就可以与正常人一样,干嘛还要接受社区矫正?更有甚者,认为主刑服完后,再有人管就是侵犯自己的权利,因此拒绝接受矫正。对这类矫正对象,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既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又无法通过收监等手段予以惩戒,在实际操作上增加了矫正工作难度。

四是社区矫正对象就业和生活遇到困难难以解决。社区矫正对象的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前景也极不乐观。如果没有正当生活来源,矫正对象就会情绪不稳,很有可能引发重新犯罪。在矫正工作实践中,我们就遇到这样一个比较典型的矫正个案。一名假释回来的矫正对象,因无亲人、无住房、无工作,多次到区、街矫正机构要求解决住房、工作等问题,虽经矫正工作人员与相关部门多次协调,临时解决了住房问题,但工作问题却得不到解决。对以上这类“三无”矫正对象,如果不及时解决他们的就业与生活困难,就极易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对策措施

社区矫正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没有社会稳定也就没有社会和谐,我们要在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的条件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通过构建和谐社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稳定。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社区矫正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要从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1.把好矫正对象衔接关。为做好社区矫正衔接工作,保障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省、市矫正机构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矫正工作成员单位对区县公、检、法、司等四部门矫正衔接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各部门要严格按照省市文件精神,规范操作,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保证社区矫正对象在法院或监狱机关的判决、裁定或决定生效之日起7日内,持相关法律文书到户籍所在地司法所办理登记手续,接受社区矫正。

2.注重社区矫正工作重点。社区矫正不同于监禁刑的刑罚方式,如何教育和改造社区矫正对象,对矫正工作者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矫正工作人员要始终贯彻以改造人、教育人、塑造人为宗旨,牢固树立“恨其罪,爱其人”的思想,抓好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劳动改造。与此同时,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充分利用社区和社会资源,推进矫正对象就业。对于那些年龄偏大、没有一技之长、身体差的矫正对象,矫正工作者要主动帮助解决最低生活保障。

3.承认、重视矫正类别和个体的差异性。社区矫正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在这种目的指引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矫正对象是社区矫正存在和发展的逻辑起点,承认、重视矫正类别和个体的差异性。针对剥夺政治权利罪犯社区矫正的特点,结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从提高教育矫正质量、预防和减少犯罪的根本目的出发,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措施,并及时调整矫正方案,使分类管理和个案矫正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剥夺政治权利类别个案矫正的实效性。此外,由于现行法律法规没有规定不遵守剥夺政治权利刑罚内容或者有关刑罚执行的其他监督管理规定的罚则,因此法律法规应当增加规定相应的罚则,授权矫正执行机关在剥夺政治权利类社区矫正对象违反相关规定的时候给予其一定的惩罚,以保证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加强社区矫正机构组织领导。由公、检、法、司等部门组成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要统一领导、协调社区矫正工作,并切实发挥督促考核作用。要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各部门的工作当中。要将社区矫正工作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嘉鱼”创建考核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并落到具体的单位、具体的人员。

篇6:33.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社区是城市构成的基本单位,不仅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城市各项工作的承接点,也逐步成为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点、社会稳定的保障点,更成为新时期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文明建设的重要立足点。城区是汕尾市唯一的市辖区,现有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29个,社区党支部29个,社区“两委”干部181名,社区党员1362名。社区党建工作一直是我们积极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区把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作为新时期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课题,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区这一目标,着力加强社区党建工作。

一、坚持发挥党组织作用是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关键

一是建立各级党委齐抓共管领导机制。建立市、区和街道联合的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情况,听取街道党工委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研究、解决涉及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社区党建工作规划,确定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由市、区、街道各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社区,层层建立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机制,切实把工作任务、工作责任和工作要求落实到位,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有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我区建立完善区、街道联抓的领导机制和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以来,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和政策,明确了组织、政法委、民政等相关部门及各驻区有关单位的职责,极大地激发了有关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抓好社区党组织建设。拓宽选人渠道,采取选拔和委派相结合的方式,把一些懂经济、会管理、年富力强的镇机关优秀年轻党员,放到发展不快、问题较多的社区(村)当社区(村)党支部书记,使社区(村)领导班子人员组合逐步优化。同时,对连续多年工作成绩突出,政治立场坚定、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群众认可的优秀社区干部,根据工作需要,优先吸收为街道站所职工;对特别优秀的社区支部书记,推荐参加招录镇(街道)班子成员考试,补充到镇、街道领导班子中。近年来,我区共有1名社区干部被吸收为街道站所职工,1名社区支部书记被聘录为街道党委委员。大力整顿后进社区党支部班子,对领导核心作用不明显、班子软弱、工作效率低下或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上级党组织及有关部门组织力量,采取措施,限期加以整顿转化,解决“战斗乏力”的问题。我区每年倒排一定比例的后进社区和党支部,由区、镇组派联合工作队进驻帮扶整顿,限期解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及时调整社区党组织的设置。本着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的原则,逐步建立纵横延伸、条块结合、全员覆盖的区域组织网络。研究制定“情况摸清摸透、服务贴近贴心、组织建立健全、工作有声有色”指导社区党支部工作的24字方针,形成以共建文明为抓手,以服务居民为目标,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党员为骨干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建立社区党支部领导的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参加的联席会议,使社区党建工作延伸到各个方面,解决组织“覆盖不全”的问题。

二、坚持服务社区群众是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主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就业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居民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越来越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区以建设宜居滨海新城为内容,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载体,为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创造条件,使每个党员都能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一是坚持社区党建活动同社区管理和环境整治工作相结合,带动和促进社区环境建设不断上水平。随着宜居滨海新城建设的不断推进,街道社区管理与整治的任务越来越重。为此,社区党组织经常组织一些党员义务劳动,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中让党员身先士卒、带领群众去完成。如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开展市区卫生大整治工作中,社区党组织组织一些党员带领群众开展城市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活动,共同营造一个洁净美化的良好环境;在强化文明市民教育和城区民俗文化建设以及倡导文明新风的工作中,组织人员进行各种宣传活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向社区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延伸,做到“五带头”,即:带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带头维护社区稳定;带头搞好责任区管理;带头开展邻里互助;带头参与社区文明建设。二是坚持社区党建同社区日常工作相结合,通过党建促进日常工作的开展。让党员在社区的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民事调解、拥军优抚等日常工作中发挥作用,带头行动,使其始终成为居民群众的旗帜和榜样。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动员社区党员、居民和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各自所属的场地、设施、技术和专门人才,有偿或无偿地为社区服务,逐步把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求助中心和社区培训中心等服务设施建立起来,并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充分发挥服务设施的作用,以解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三是坚持社区党建同为民办实事相结合,增强党对人民群众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集中受理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群众办理工商、税务、婚姻、社会救助,失业登记等事务;建立便民利民服务网点,为居民提供家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服务;建立以党员、团员为骨干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手拉手”、“一帮一”、上街扫卫生、帮助孤寡老人理家务等社会活动;成立妇女禁赌会、禁毒会、失足青少年帮教小组等各种自愿组织,认真开展宣传帮教工作;组建社区联防队伍,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加强社区的治安管理,改善社区社会治安状况。通过这些活动,使社区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有力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三、坚持强化党员教育管理是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重点

一是分类加强教育管理。面对大量来源不

一、层次不

一、思想水平不一的党员,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分类管理的方法,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对于流动性大的党员、下岗失业的党员,通过代管、直管、协管等办法,建立流动服务站、党员联络站等多种形式,把他们纳入党组织的管理之中,同时针对下岗职工党员的特点,在学习方法上突出灵活性,坚持集中学与分散学相结合,学理论与讲形势相结合,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爱护下岗职工党员,积极为他们寻找和创造再就业机会。对生活困难的党员,积极发动党员和社区居民开展帮扶活动,使其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对离退休职工党员的管理教育,针对离退休职工党员的特点,根据他们的分布居住情况,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将其与责任心较强的年轻党员组成党小组和联系对子,使他们与党组织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从政治、思想、生活上关心离退休职工党员。积极引导老党员参与或牵头组建老年义工队、太极拳队、曲艺社、棋艺社等组织,确保老党员在社区中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对在职党员,则采取组织发动和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他们参与社区党建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改进教育管理手段。根据电子信息的发展和社区党员的特点,创新教育管理办法,使党员教育管理更加贴近时势发展和社区实际。把传统教育管理手段与现代教育管理手段相结合,利用电子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等丰富多样的现代化手段,充分发挥29个基层电教网点和33个远程教育接受站点的作用,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实现各级党组织与党员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开展“党旗、团旗挺进网络”活动,发动社区党员、团员开通博客,通过网络为全区工作出谋献策。举办社区干部论坛,组织社区党组织书记与基层群众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就共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探讨体会,交流经验,形成共识,受到了良好社会效果。同时,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与身体好的党员结成联系对子,由他们定期传递党组织的信息;对年轻党员则强化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为社区党组织当好参谋和助手;对长期在外、流动性强的党员经社区党组织介绍,参加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活动。一些渔村党支部针对渔民党员长期出海作业的情况,以渔船为单位,建立海上党支部。三是抓好党员活动阵地规范化建设。按照“面积实用、标识统一、设施齐全、制度健全、功能完善”的要求,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单位),采取结对共建、部门帮扶等措施,深入开展街道社区党员活动阵地规范化建设活动。目前,我区基本上实现了每个社区有足够面积的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备、电教设备,为开展党员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坚持创新投入方式是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保障

上一篇:教育改革工作意见建议下一篇:我想对妈妈说400个字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