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儿童与青少年保健

2023-02-25

第一篇:社区儿童与青少年保健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期末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结构相似和功能相关的细胞与细胞间质集合而成组织 2.下列不适于结缔组织的是皮肤

3.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陈代谢 4.人体结构和机能的最基本单位是细胞 5. 婴幼儿大脑对葡萄糖有特殊的依赖,因此,学前儿童每餐的膳食中应摄入一定量的(A ),以满足脑组织代谢所需要的能量。 碳水化合物 6.侏儒症是因垂体的生长激素分泌过少

7.关系到儿童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的内分泌腺是甲状腺 8.小孩眼睛在( A )以前可以有生理性远视。五岁

9.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眼距书本一尺远,胸部距桌缘约一拳距离。

10.婴幼儿长骨骼的必需条件是营养和阳光 11.婴幼儿多喝白开水可减少泌尿道感染

12. 人体各大系统中,率先发育的是神经系统

13.生长发育评价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形态指标是身高、体重 14.出生后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为婴儿期 15.新生儿期具体是指从出生到1个月

16.能够较客观、精确反映从出生到成熟过程中各阶段的发育水平,在探讨生长发育规律,判断生长发育障碍性疾病,运动员选材,预测女孩月经初潮,预测儿童、少年的成年身高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指标是 骨骼年龄

17.下列关于儿童形态及生理功能指标的实操中,错误的是测儿童身高应以厘米(cm)为单位记录,精确到个位。测量误差不得超过1cm 18.理论上,人体各部分骨骼均可用于判定骨骼的成熟程度,但以( B )部最为理想。.腕部 19.儿童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基本心理条件是正常的智力水平 20.一日三餐热量分配中,早餐应占30%

21. 每餐热量分配中,午餐应占一天总热量的40%

22.3~6岁学前儿童每日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热量,应占总热量的50%-55% 23.人体最经济、最主要的热量来源是 碳水化合物

24.谷类是人们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食物,它可提供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 25.食物供给中既要考虑量的多少,又要考虑是否优质的营养成分为 蛋白质 26.下列食物中,含锌较少的是谷类食物

27.下列维生素中,对维持正常视力有重要作用的是维生素A 28.下列关于学前儿童膳食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学前儿童的膳食应以以流质、半流质为主 29.下列零食中,学前儿童可以适当食用的是鱼片

30.在学前儿童体育锻炼中,应重视( )素质的练习协调性

3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幼儿园的一周计划, 在星期

一、五安排较为轻松的学习内容, 星期

三、四可安排难度和强度较大的学习任务

32.给儿童测体温前要让体温计的水银线处于35℃以下 33.应有物理降温法,一般患儿体温降至 即可. 38℃左右 34.下列传染病中不会出现皮疹的是腮腺炎

35.下列疾病中,不属于传染病的是儿童湿疹 36.下列疾病中,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痱子

38.下列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是 细菌性痢疾

39.发烧、咽痛,一天内出疹,出疹二三天内可见杨梅舌。出现这种症状及体征的传染病是

猩红热

40.当两眼向前视时,两眼的黑眼珠位置不匀称,即称为 斜视

41.佝偻病是婴儿常见营养缺乏症,主要是由于缺乏()造成的: 维生素

42.下列急救做法中,错误的是

如果玻璃刺入幼儿身体,应立即拔出后送医,防止受伤严重

43.下列急救措施中,正确的做法是 皮下出血,一般外用活血化瘀的药,不久即可痊愈 44.在对儿童骨折的急救过程中,错误的做法是 患儿有伤口出血时,应先固定,再止血和清洗创面

45.下列急救措施中,正确的做法是 大面积烧伤的学前儿童若清醒,则会要水喝,此时只能给其喝温热的盐水而不能喝淡水。 46.急救原则不包括 减少搬运

47.血色鲜红,出血量多,呈节律喷射状,与心跳一致,时间稍长的出血可以判断是动脉出血

48.动脉出血的临时止血方法是 用手指或手掌等压住出血管的上端(近心端) 49.对于儿童烧伤的处理,错误的做法是 烧伤后会很渴,应马上为其提供白开水 50.两膝并拢时,两脚踝分离,称为 膝外翻(X形腿) 51.注射卡介苗是为了预防 结核病 52.预防接种证制度,具体指在儿童出生后( A )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 1个月

53.利用高温、紫外线照射、稀释等办法杀灭或减少致病病原体的消毒方法是 物理消毒法

54.对传染病接触者的观察期限,常根据该传染病的( A )潜伏期而定。 最长

55.一般来说,幼儿园卧室内床头的间距应为( A )m左右,两行床的间距应为( )m.。. 0.5 0.9 56.下列关于各类特殊儿童说法,错误的是 超常儿童一般不具有良好的个性特征

57.下列关于各类特殊儿童的说法,描述错误的是

盲童由于视力缺损,应尽量少开展体育锻

二.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眼睛特点和用眼卫生。

特点:5岁前有生理性远视;晶状体弹性大,调节能力强;对环境敏感。 用眼卫生:(1)要预防近视,创造支持性环境保护学前儿童视力,教育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2)要预防眼部疾患。(3)定期给学前儿童测查视力,及时矫治。(4)要早发现眼部异常。发现特殊时,提醒家长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2.简述学前儿童的用耳卫生。

谨慎挖耳;预防中耳炎;保护听力;发展学前儿童的听力。 3.简述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措施。 戒除用口呼吸,使之养成用鼻呼吸的好习惯;禁止用手挖鼻;正确地擤鼻涕;遮挡着打喷嚏;保护声带;严防呼吸道异物;多在空气新鲜处进行活动、锻炼。 4.如何保护学前儿童的嗓音?

为了保护学前儿童的嗓音,要做到:鼓励学前儿童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说话,避免扯着嗓子喊叫;为学前儿童选择音域窄、节律简单、音程跳动小的歌曲,每次练习时,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学前儿童唱歌的场所空气要清新,避免尘土飞扬,温度、湿度要合适;避免学前儿童在温度骤变的情况下练习发声。 5.学前儿童的睡眠有何重要意义?

睡眠可以使儿童体力和精力得到恢复。睡眠有利于儿童体格生长。睡眠能促进大脑的发育。 6.如何理解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不平衡? (1)神经系统率先发育。(2)淋巴系统前十年快速发育。(3)生殖系统在第二生长高峰期迅速发育。(4)其它各器官或系统呈波浪式发育。

7.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标准:智力发展正常;情绪健康,反应适度;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和谐;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统一协调;有良好的性格特征。

途径:全面渗透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通过常规指导和训练、各个领域教学、各种突发事件对学前儿童进行健康教育。拓展并丰富各类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同步。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保证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延续性和有效性。

8.简述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以及学前儿童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特点。

主要食物来源为谷类、薯类、根茎类食物。学前儿童碳水化合物摄取量应适量,过多会导致肥胖等。但如果摄取不足,会导致蛋白质消耗增加,体重减轻,导致营养不良。3-6岁儿童每日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热量应占总高热量的50%-55%。 9.分别简述钙、铁、锌和维生素A、维生素D的食物来源。

钙的食物来源:奶和奶制品含量丰富,小虾皮、还带、蔬菜、豆类等含钙也较丰富。 铁的食物来源:动物性食品,如肝脏、肉类、蛋

类、鱼类,植物性食物,如黑木耳、绿色蔬菜等含量较高。

锌的食物来源:贝类食物、瘦肉、动物内脏、蛋、奶、鱼、坚果、豆类等。

维生素A的食物来源:动物性食品,如动物肝脏、鱼肝油、乳类、禽蛋等,以及黄红色蔬菜和水果。

维生素D的食物来源:鱼肝油、动物肝脏、禽蛋。 10.简述学前儿童合理膳食的要求。

膳食搭配合理,比例适当,营养均衡;提供充足的热量和优质蛋白质;食物的色香味形俱全且少糖、少盐、不腻;一日多餐,定时定量;科学合理地选择零食。 11.简述学前儿童对水的需求特点。

学前儿童新陈代谢旺盛,对水的需求量相对比成人高。儿童活动量越大、摄入蛋白质和矿物质越多、外界气温越高、机体散热越多等,需水量也相应越多。年龄越小单位体重需水量越多。学前儿童应以白开水为主,尽量少喝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 12.简述学前儿童大脑皮层机能的五个特点及教育启示。

优势法则:在教育过程中要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使之对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对幼儿园不同年龄儿童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吸引其注意,增强其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始动调节: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学习或其他活动的难度和强度, 组织学前儿童活动时,应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将难度大的活动放在神经活动的高潮时进行。

动力定型:幼儿园要合理安排生活制度,使学前儿童的生活规律地按时进行,养成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的良好习惯,增强学前儿童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镶嵌式活动:幼儿园要合理安排生活制度,不断变换活动的性质和方式,组织各种活动、课程交替安排,做到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以提高学习和活动效率。

保护性抑制: 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学前儿童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动作欠灵巧等现象,这说明学前儿童需要休息了。 13.如何根据大脑皮层活动规律安排幼儿园的周活动。

一周内, 学前儿童每天的工作能力不同。幼儿园的一周计划, 在星期

一、五安排较为轻松的学习内容, 星期

三、四可安排难度和强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星期三下午安排户外锻炼或娱乐活动,以提高下半周的活动能力。不要在课余、周末给幼儿安排过重的学习任务, 否则全周的疲劳不能消除, 长此以往会形成过度疲劳。 14.如何根据大脑皮层活动规律安排幼儿园的学期活动。

一学期内, 学期开始、快结束时的教育内容安排应相对轻松。学期开始时, 特别初入园所的幼儿, 由于从家庭生活转入集体生活有一个适应过程,教师和工作人员的语言、态度以及周围的环境要便于形成初步的条件反射,使儿童情绪安定, 逐渐适应集体生活。另外,学期的生活应考虑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以保持大脑的工作效率。 15.如何根据大脑皮层活动规律安排幼儿园一日活动。

一日内, 学前儿童工作能力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早晨7~8时起, 神经系统经过一晚的休息, 能力逐渐上升, 早操和晨间活动可使大脑皮层的机能活动克服 “惰性”。到上午9~10点达到最高峰,这时精力充沛,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为最佳用脑时间, 可安排学前儿童用脑量大的活动。上午10点至11点, 儿童神经系统兴奋性逐渐降低, 此时应安排轻松的游戏。午睡后形成第二高峰, 但不如上午旺盛,可安排集中教学。晚上睡觉前可为儿童安排一些安静的活动,勿使他们过分兴奋而影响入睡。 16.何谓一日生活制度?幼儿园制定生活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幼儿园一日生活制度是针对学前儿童一日生活的各环节,科学合理地规定其时间分配和交替顺序。主要包括入园、进餐、如厕、盥洗、睡眠、教学活动与游戏、户外活动和离园等。 依据包括: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季节和地区特点;家长工作的需要。 17.学前儿童睡眠的卫生要求是什么?

(1)儿童应养成定时睡眠,早睡早起和午睡的习惯。(2)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3)做好睡眠前的准备。午餐后要组织儿童进行安静散步及如厕,保持安静愉快的情绪。睡时指导或帮助儿童自己脱衣裤。(4)检查儿童的睡姿。纠正儿童睡觉时的不良习惯。(5)提高警惕关注特殊。善于观察发现,随时认真地巡视儿童午睡。灵活管理睡眠,可根据儿童睡眠的差异性调整床铺的位置,对某些早起幼儿,应照顾其进行安静活动。 18.简述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卫生原则。

经常锻炼;全面锻炼;循序渐进;注意个体差异;注意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组织;注意运动与休息的交替。

19.简述手足口病的护理与预防。

护理:患儿发热时应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细菌感染。吃有营养、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食物,每次饭后用温开水或淡水给患儿漱口。注意手、足病损处皮肤的清洁,不要用手乱抓。

预防:食具、便具专人专用,严格消毒;教导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洗手,不吃生水和生冷食物。避免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保证托幼机构和家庭环境卫生,注意通风、消毒和晨检。 20.简述骨折急救法的使用原则。

防治休克,若有休克必须先抗休克,再处理骨折;就地固定,未经固定不可随意移动患儿;先止血再包扎伤口;四肢骨折固定时应露处指(趾)端。 21.如何处理学前儿童中暑?

将学前儿童立刻移至阴凉、通风、干燥处;让孩子仰卧,头歪向一侧,脱去或松开衣服并及时给孩子更换干衣服;将儿童的双脚垫高,并帮助儿童散热。清醒后让学前儿童喝一些清凉饮料,并做到少量多次饮水。 22.如何正确处理儿童鼻出血?

(1)安慰学前儿童不要紧张,安静地坐着,不能躺着;(2)让学前儿童头略低,张口呼吸,成人捏住学前儿童鼻翼,压迫5分钟后松手看看是否止血,若继续流血,重复压迫5-10分钟。(3)用冷水拍或冷毛巾敷前额、鼻部以及颈后部;(4)止血后,禁止学前儿童在2—3小时内作剧烈运动;(5)如果出血较多,可用脱脂棉卷塞入鼻腔。若有麻黄素滴鼻液,可把药滴在棉球上,止血效果更好。 23.简述幼儿园晨间检查的步骤。

一摸:摸摸学前儿童额头和手心有无发热(可疑者测体温)。

二看:看看学前儿童精神状态好不好,面色、眼神是否正常,皮肤有无皮疹、肿块。 三问:问问学前儿童在家中的健康情况,有无不适,以便在园中观察。

四查:对疑似患病的幼儿进行体格检查,协助诊断。检查学前儿童有无携带易造成外伤的物品、器械入园。

24.如何对学前儿童烫伤进行处理?

立即降温原则;赶快将孩子的衣服脱掉或将袖子挽起,避免脱衣时损伤烫伤创面;把烫伤处浸于冷水(或用冷水冲烫伤处)中15—20分钟或更长; 降温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创面,立即送医务室或医院治疗。

25.简述幼儿园玩具的卫生要求。

结实耐用;不含有毒物质;容易清洗与消毒;安全可靠。 26.简述盲童的养护卫生。

像对待普通儿童一样对待盲童;保护和训练盲童的耳朵和手;培养定向行走能力,扩大活动范围;积极开展体育锻炼。 27.简述聋童的养护卫生。

保护好眼睛;保护好残余听力,合理使用助听器,循序渐进进行听觉功能训练;尽早开展语言训练;

28.如何为学前儿童如厕创设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环境。

保证厕所干净、清洁、无异味,营造“家”的感觉。厕所设置安全、美观,便池尺寸适合学前儿童使用,有扶手,有间隔,地板不滑,裁好的手纸放置盒内,便于取放。户外活动场所也应有方便学前儿童随时大小便的设备。

教师提醒幼儿大小便时,说话口气要亲切、柔和,不强制幼儿大小便,允许幼儿根据需要随时大小便,并在每个活动的过渡环节予以提醒。对待个别大便困难或不会蹲厕所的学前儿童,可设置一些痰盂,教师适当陪伴,消除其紧张心理,使其逐步学会自己蹲厕所大小便。 29.简述学前儿童基本动作练习的注意事项。

学前儿童基本动作练习的核心任务是发展儿童力量、速度、耐力、平衡性、协调性和灵敏度等身体素质。在基本动作练习中,要重视柔韧性和协调性的素质练习;力量、速度、耐力的练习比重要相对减少。

30.一把适合幼儿的椅子应考虑哪些具体指标? (1)椅高,即椅面中心线上椅面前部最高点到地面的高度。 (2)椅深,即椅面前缘中点至靠背下缘中点的水平距离。 (3)椅宽,即椅面前缘左右方向的尺寸。

(4)椅靠背,椅靠背的上缘应与学前儿童的肩胛下角在同一高度,下缘离椅面有一定的空隙。

31.分别简述水痘、麻疹和风疹的流行特点。 水痘以皮肤、黏膜上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水疱和痂疹为特征,伴有轻微的全身中毒症状。水痘的传染性很强,以6个月~3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麻疹以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有分泌物、口腔黏膜斑及全身红色皮疹为特征。麻疹的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多在春季后期,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风疹以发热、全身皮疹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有触痛,全身症状一般较轻,病程短,并发症少。

32.简述学前儿童皮肤的特点?

皮肤的保护机能差;调节体温能力弱;吸收力和渗透力强。 三.分析应用题

1.有些家长喜欢用火柴梗、牙签、细铁丝或小手指、耳挖子等为儿童挖耳朵。如果你看到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制止家长的这种不当做法? 答:告诉家长这是不当的做法,会影响儿童健康。

向家长说明危害。学前儿童外耳道的皮肤娇嫩易受刺激。用火柴梗、牙签、耳挖子等锐利工具为学前儿童挖耳,易碰伤外耳道的皮肤,引起外耳道感染;一旦不小心,还有可能戳破鼓膜,造成耳聋。 告知家长正确做法。如果学前儿童耳朵里面发痒,应用手指轻轻揉一揉;如果耳垢积得太多,可用棉签伸进去卷几下,把耳垢轻轻带出来,或找医生帮忙取出。

2.一些幼儿园的孩子经常不由自主地用牙齿将长出的手指甲咬去,甚至吃掉,有的还咬指甲周围的表皮,如果你班上有这样的孩子,你将怎样处理?

答:应从消除引起学前儿童心理的因素入手,从认知、行为训练、家庭环境调整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矫治,帮助儿童重建正确而客观的自我意识。可采取措施,加强同伴之间的游戏和交往,增加体育活动,丰富其生活内容,改善家庭生活环境,调整家庭教养方式等。

3.目前一些幼儿园和老师常常以天气、教学任务以及拥有室内活动室等原因,减少了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甚至偶尔不安排户外活动。你认为户外活动是否必须?它的意义何在?幼儿园应贯彻怎样的户外活动原则?

答:户外活动是必须的。户外活动可以保证氧的供应,减少呼吸道感染,促进大脑的学业循环和供氧,提高大脑对集体的控制能力及反应的灵敏度、准确性,避免疲劳。 原则:学前儿童每天至少要有3-4小时户外活动,全日制幼儿园组织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且温暖和寒冷季节都要进行。

4.猩红热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为1-12天。某幼儿园大班突然发现一名儿童患猩红热,幼儿园立刻将患儿进行隔离,请问: 将与患儿同班的儿童都视为传染病接触者,是否恰当? 对于班里传染病接触者的观察期应是多久?

观察期内,患儿所在班级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预防此病的传播? 答:恰当。观察期应为最长潜伏期12天。

观察期内,患儿所在的班级应进行必要的消毒。该班不收新生入班,不与其他的班级接触,对观察班的儿童应加强晨检和全日观察,注意早期症状和发病迹象。 四.论述题

1. 学前儿童皮肤有什么特点?如何做好学前儿童皮肤的卫生保健工作? 答:学前儿童皮肤的特点包括:

(1)皮肤的保护机能差。学前儿童的皮肤细嫩,角质层薄,皮下脂肪少,保护机能差。学前儿童的皮脂分泌较少,秋冬季皮肤易发生皴裂。

(2)调节体温能力弱。学前儿童皮肤散热多而快,皮下脂肪少,神经系统对血管的调节不够稳定,保温作用差。学前儿童往往不能较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温度的突然变化,易受凉或受热。

(3)吸收力和渗透力强。学前儿童皮肤的角质层薄,血管丰富,学前儿童皮肤的吸收力和渗透力强,有机农药、笨、酒精等都可经皮肤被吸收到体内,引起中毒。 做好学前儿童皮肤的卫生保健工作包括: (1)皮肤的清洁要保持,养成学前儿童常洗澡,勤换内衣,勤剪指甲的好习惯。

(2)着装要讲究。成人应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或学前儿童活动的情况,及时为他们增减衣服。为学前儿童选择的衣服应安全舒适,透气性好,式样简单,便于穿脱,不能妨碍他们的活动。为学前儿童选择的内衣应是质地柔软、吸水性强、不掉色的棉布料。

(3)充分利用自然界的三件宝:日光、空气和水,提升学前儿童的适应力。常组织学前儿童到户外活动,以接受阳光的沐浴。不能让学前儿童穿得过多、捂得过严,要充分利用冷空气进行锻炼。除此之外,还可以坚持冷水洗脸。

(4)皮肤的轻伤不能忽视。能忽视学前儿童皮肤上的轻伤,一旦有伤后,尽快做消毒处理。 (5)洗涤、护肤品的选择要得当。学前儿童皮肤细嫩,皮脂分泌少,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涤用品。尽量少给学前儿童用化妆品。洗脸、手后,可以使用儿童护肤品,不宜用成人的护肤品。

(6)预防第一。学前儿童不宜配戴首饰;禁止学前儿童玩装过有毒物品的容器;在学前儿童的皮肤上涂抹药物也要注意药物的浓度和剂量。

2.学前儿童呼吸系统有什么特点?如何做好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 答: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特点是:

(1)鼻腔狭窄易阻塞,一旦感染会波及其它。鼻腔感染会引起鼻黏膜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多,造成鼻腔阻塞,呼吸困难。

(2)喉腔狭窄,易致呼吸困难。喉腔一旦感染,会因黏膜肿胀而影响到呼吸。 (3)声带不够坚韧。学前儿童声带不够坚韧,易充血、肿胀变厚,造成声 音嘶哑。

(4)气管易感染。学前儿童的气管、支气管管腔狭小,管壁柔软,缺乏弹性组织,分泌黏液少,纤毛运动能力差,因而非常容易感染。

(5)肺泡数量少、容量小。学前儿童肺的弹力组织发育较差,间质发育旺盛,血管丰富。

(6)呼吸肌不发达,呼吸时胸廓运动差;呼吸浅而快(肺活量比成人小,耗氧量与成人差不多。

学前儿童呼吸系统卫生保健:

(1)戒除用口呼吸,使之养成用鼻呼吸的好习惯。用口呼吸是一种不良习惯。首先,它使尘粒、细菌等可不经过呼吸系统的第一道屏障而长驱直入,久之会造成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疾病。其次,用口呼吸导致呼吸浅,肺部扩张不全,影响胸廓发育,形成漏斗胸。再次,用户口呼吸使睡眠不安稳,影响精力和体力恢复。最后,用口呼吸会在吃饭时忙着喘气,造成“囫囵吞枣”,导致消化不良。

(2)禁止用手挖鼻。用手挖鼻孔是一种坏习惯,它能使鼻毛脱落,黏膜损伤,血管破裂引起出血。还会导致鼻腔感染,严重者细菌可经面部血管回流颅脑内,引起危险的并发症。除此之外,长期用手挖鼻孔,可使鼻孔变大,形成“朝天鼻”。

(3)正确地擤鼻涕。正确的方法是:用手轻轻捂住一侧鼻孔,将另一侧的鼻涕擤出,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擤另一侧。擤鼻涕不要太用力,如果擤时太吃力,可先点一些黄麻素药水。 (4)遮挡着打喷嚏。打喷嚏的正确做法是:用手帕或纸巾轻遮口鼻打喷嚏,如果一时找不到遮挡物,也可用手代替,之后立即洗手。千万不能向别人打喷嚏,也不能憋喷嚏。

(5)保护声带。要鼓励学前儿童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说话,避免扯着嗓子喊叫。学前儿童唱歌的场所要空气清新,避免尘土飞扬,温度、湿度要合适。得了伤风感冒要少说话、多喝水。避免学前儿童在温度骤变的情况下练习发声。

(6)严防呼吸道异物。培养学前儿童安静进餐的习惯,不能边吃饭边说笑,更不能在吃饭时打闹。教育学前儿童不要边玩边吃小食品。不能让学前儿童玩玻璃球、纽扣、豆子等小物件,以免他们把这些小物件放入鼻孔。 (7)多在空气新鲜处进行活动、锻炼。清新的空气能使学前儿童精神饱满、心情愉快,乐于活动和锻炼。经常锻炼还可促进学前儿童肺和胸廓的发育,使其肺活量加大,呼吸由浅而快逐渐变为深和慢。

3.学前儿童神经系统有何特点?如何做好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 答: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特点是:

(1)快速发育。胎儿时期,脑是优先发育的。在胎儿2~6个月及出生后的第一年是脑细胞数量增长的重要阶段。6个月时脑的重量约为成人脑重的50%,1岁时时脑的重量约为成人脑重的60%,4~6岁时脑的重量约为成人脑重的85%~90% (2)脑的可塑性强。在脑的发育过程中,良好的教育能使学前儿童大脑的发育达到最佳水平。

(3)需氧量大。在清醒安静的状态下,学前儿童脑的耗氧量大约为全身耗氧量的50%,而成人约为20%。

(4)对糖的依赖强。学前儿童的肝糖原储备少,血糖的水平对食物的依赖较强,一旦饥饿易造成低血糖。血糖降低时,可使脑功能发生紊乱。

(5)易兴奋、易疲劳。学前儿童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不完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兴奋占优势,且易于扩散,往往在大脑皮层形成较大的皮层兴奋区。因此,学前儿童常表现为易激动,自控力较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很难持久。 做好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包括:

(1)提供丰富的营养,保证大脑的发育。长期的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摄入不足,不仅会使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消瘦、体重过轻,而且还会影响到智力的发育。学前儿童的每餐膳食中应包含一定量的粮谷类或根茎类食物。因为粮谷类、根茎类食物富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分解为葡萄糖,以满足脑组织代谢所需要的能量。

(2)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睡眠能促进大脑的发育,睡得好大脑发育就更好。因为婴幼儿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大脑仍处于活跃状态。活动得越多表明大脑用得越多,发育程度就越高。正在生长发育中的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因而需要较长时间的睡眠,年龄越小,需要的睡眠时间越长。

(3)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幼儿园的生活制度最主要的就是一日生活作息制度,除此之外还有学年生活制度、周生活制度。学前儿童一日生活环节主要包括入园、进餐、如厕、盥洗、睡眠、教学活动与游戏、户外活动和离园等。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保证学前儿童有足够的游戏和户外活动时间、定时进餐及充足的睡眠。学前儿童身体各部分(包括大脑皮层

在内)的活动与休息能得到适宜的交替,身体的营养消耗可以得到及时的补充,有利于促进其生长发育。

(4)注重学前儿童左右脑的平衡发展,重视右脑开发。大脑两个半球功能的高度专门化及学前儿童脑发育的可塑性,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如何在学前期充分利用两个半球的特点,发挥整个大脑的整体功能,特别是右半球的潜力,把具体的和形象的、抽象的和概括的东西结合起来,以促进左、右脑的均衡发展。开发右脑,应多提倡对儿童开展图形及绘画训练。 4.学前儿童运动系统有何特点?如何做好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 答: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是:柔韧性大而硬度低,不易发生骨折;学前儿童的骨不断生长;脊柱易弯曲;随着骨的生长发育,某些原来分离的骨,逐渐愈合;腕骨的骨化情况可判断骨骼的发育年龄;足弓易塌陷;关节灵活;骨骼肌易疲劳。 做好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包括:

(1)培养学前儿童坐、立、行等正确的姿势。坐着时,身体挺直,不耸肩,躯干与大腿垂直,两小腿与地面垂直或向前伸,两脚平放地面,使膝关节后面的肌肉、血管、神经不受压迫,这种坐姿使人感到舒适而又不易产生疲劳。站立时,身体正,腿不弯,两肩在同一水平上自然下垂,抬头,挺胸,两眼向前平视,腹部微内收,两脚稍稍分开约两拳的距离,脚尖微向外斜,把身体重量落在两脚的脚跟和外缘上。行走时,为了维护身体的左右平衡,上身要保持端正的姿势,当右脚向前迈步时,左手同时向前摆动,身体重心向前移;当左脚向前迈步时,右手同时向前摆动,身体重心又向前

移,如此反复;两脚脚尖应该指向前方,不要向里勾或向外撇。

(2)要合理安排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使骨骼和肌肉得到更多的营养。学前儿童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使其肌纤维变粗,肌肉重量增加;而且还能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加速骨的钙化,使骨质更加粗壮结实;同时还可促进韧带发育,增加关节的牢固性和灵活性。在组织学前儿童锻炼时,一定要合理安排锻炼的内容、锻炼持续的时间及运动强度。

(3)提供充足的营养。学前儿童的骨骼和肌肉正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充足的营养是它们生长发育的基础,如钙、维生素D能促进骨的钙化,蛋白质能促进肌肉的发育等。因此,要供给学前儿童充足的营养,以保证学前儿童正常的发育。

(4)护好手和足。学前儿童腕部骨骼尚未骨化完成,这决定了其腕部力气不大;手部、腕部小肌肉群活动能力较差,难以完成精细动作。因此,不宜让学前儿童拎重物,不宜让学前儿童进行长时间的写字、绘画练习,给学前儿童提供的玩具不能过重。

为了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足弓的正常发育,应给他们提供宽松、合适的鞋子,并且以软底为宜,可以适当让学前儿童光脚在沙坑或鹅卵石上行走或玩耍,以免形成扁平足。

(5)预防意外事故。不要牵拉肘,悠圈子,防止脱臼和伤孩子筋骨。当肘部处于伸直位置时,若被猛烈牵拉,就可造成牵拉肘。这种现象的出现常常是因为大人带着孩子上楼梯、过马路或帮孩子穿脱衣袖时,用力拉扯小孩的手臂造成的。有的大人逗孩子玩时,抓住小孩的两手,使孩子全身离地,一圈一圈地悠着玩,这种玩法易伤孩子的筋骨,应禁止。

(6)着装应宽松适度。学前儿童不宜穿过于紧身的衣服,以免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影响骨骼、肌肉的发育;也不能穿过于肥大的衣服,以免在运动中造成意外伤害。 5.试述学前儿童的心理保健措施。 答:(1)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创设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鼓励儿童自由探索、学习,理解、尊重、信任学前儿童,保护其独立性;具备安全、整洁、安静、美观的条件,为学前儿童提供较大的活动场地;父母教养态度端正。 (2)创造良好的托幼机构环境。托幼机构良好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应该是安全、丰富和科学的。精神环境的创设应满足:亲切、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教师对学前儿童充满关心和爱心,对学前儿童始终寄予期望和热忱,能尊重学前儿童的兴趣、要求和愿望,能谅解学前儿童的缺点和不足;互助、友爱的同伴关系;和谐的工作人员关系;开展适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的活动。

(3)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大环境应当是和谐安定的,法律为学前儿童规定了监督保护人,以及学前儿童接受监护和教育的权利,使其基本权益得到保障,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人格得到尊重,避免学前儿童受到虐待和伤害,以保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全面渗透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促进学前儿童发展,拓展并丰富各类活动,促进学前儿童发展。家园同步。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保证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延续性和有效性。

(5)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多领域专家合作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教育工作者、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儿童精神病医师和儿科保健工作者等社会各方面人员相互合作、密切配合,在学前期对儿童的各种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和早治疗。建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社会网络。社会应帮助家长、教师和学前儿童改善教育和相互交往,利用传播媒介改变学前儿童的态度和行为。

6.试述如何根据大脑皮层活动规律安排幼儿园的学期、周和日活动? (见简答

12、

13、

14、15)

7.举例说明幼儿园的安全要求有哪些? 答:

(一)创设安全环境

(1)活动场所。室内地面最好采用地板,水泥地面应铺有草垫活地毯或设有围栏。椅角、桌角、墙角以圆角为宜,以免发生碰伤。学前儿童出入的门应向外开,不宜装弹簧,在门缝处加塑料活橡皮垫,以免夹伤手指、脚趾。窗户、阳台、楼梯应有栏杆。活动场所应有安全通道和出入口,应有消防灭火装置和报警装置。幼儿园房舍应远离马路、江河、危险品仓库等,以免发生车祸、溺水等。

(2)生活用品。学前儿童睡床应有床栏,床栏插销应装在儿童摸不到的地方。热水

瓶、电器、火柴、打火机等应妥善放置。炉旁应有围栏,暖气应加护罩,以免烫伤。室内电器插座应安装在学前儿童摸不到的地方。要经常检查电器、电线是否漏电。

(3)玩具。不给学前儿童体积小、锐利、有毒的玩具及物品。大型玩具应定期检查是否牢固,有无损坏,损坏后要停止使用,及时维修。易燃易爆物品不能让儿童玩耍。

(4)药物。保健医生一定要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核对制度。药物应妥善存放,不让学前儿童随便拿到。

(5)食物。为防止发生食物中毒,应切实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学前儿童的食品应严格选择,保证新鲜无毒。

(二)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幼儿园的安全制度包括门卫制度、接送制度、交接班制度、房屋设备管理制度等。安全制度贯彻中,一定要明确岗位职责,加强检查监督,杜绝事故发生。

(三)开展保教人员安全教育

(1)加强保教人员的安全意识。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应把学前儿童安全问题置于头等重要地位,加强责任感,强化安全意识,认真细致地做好工作,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幼儿园园长随时督促全园教职工,注意安全检查,进行安全基础知识和意外伤害急救处理的培训,防止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2)对保教人员的安全常识教育内容。懂得一般安全常识,包括生活安全常识、交通安全常识、防火安全常识等。认识影响学前儿童安全的危险物和危险行为。学会识别周围环境中的安全事故隐患。掌握意外伤害急救的知识和处理方法。 8.举例说明幼儿园隔离制度的具体内容。

答:隔离制度是将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或可疑者同健康的人分隔开来,阻断或尽量减少相互间的接触,并实施彻底的消毒和合理的卫生制度,以防止传染病在园内的传播

和蔓延。幼儿园隔离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重视隔离室的设置。隔离室最好有两间,应与保健室相邻,要设有独立出入的门户,通风良好,隔离室内

应配有少量儿童日常生活用品及玩具,使学前儿童在隔离治疗期间生活方便,不至于太孤单。 (2)对患儿应及时进行妥善的隔离。当发现学前儿童患传染病后,应立即将患儿进行隔离,并视传染病的种类以及病情的轻重,确定是留园隔离治疗还是送回家中隔离治疗,甚至送医院隔离治疗。对患有不同传染病的学前儿童应分别隔离,以防交叉感染。保健医生应对患儿作简单诊断及处理,使用非处方药物治疗,不可超出执业范围使用药物或进行超范围的医疗操作。及时通知家长带患儿到专业医疗机构进一步诊疗,病情危重者应立即护送到医院进行必要的诊治。

(3)对可疑患儿和传染病接触者进行隔离和观察。当发现学前儿童有患传染病的迹象时,应立即请保健医生诊断,不管确诊与否,都应进行个人临时隔离。临时隔离可以在家中进行,也可以暂住在园内的隔离室,但应与已确诊为传染病的学前儿童分开。对传染病接触者进行检疫、观察或隔离,尽可能缩小传染范围,不使传染病蔓延,而且对于已处于传染病潜伏期内的人,可以及早发现症状,早隔离、早治疗。检疫期间,患儿所在的班级应进行必要的消毒。该班不收新生入班,不与其他的班级接触,对观察班的学前儿童应加强晨检和全日观察,注意早期症状和发病迹象。

(4)学前儿童离开园所返回时要进行观察与检疫。在返回幼儿园时,保健医生应向家长询问该幼儿有无传染病接触史,同时对该儿童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未接触传染病的学前儿童,要观察两周;有传染病接触史的学前儿童,应进行个人临时隔离,待检疫期满以后方可回班。 9.举例说明如何处理与预防学前儿童切割伤? 答:

(一)处理步骤

(1)轻微切伤发生后,应采取以下措施:

步骤1:用清水和肥皂将伤口彻底洗净,使伤口周围的皮肤保持干燥。 步骤2:用干净纱布覆盖伤口,然后进行轻轻包扎。 (2)严重切伤发生后,应采取以下措施:

步骤1:冷静止血,用纱布放置伤口处加压包扎,无纱布时,使用手掌压迫是最便利的止血方法,一般压迫5~10分钟即可止血。

步骤2:如果学前儿童出血严重,应抬高受伤部位至高于心脏的高度,用干净的布块加压止血。

步骤3:包扎伤口,但不要过紧,因为伤口会有些肿胀。

步骤4:立即将学前儿童送往医院,如果必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注射破伤风疫苗。

(二)注意要点

(1)身体受伤部位尽量放得高于心脏,这样容易止血。

(2)在伤口上不要放脱脂棉或手指。刺入物不可立即拔出,这样可以避免失血过多和更严重的伤情。

(3)不要在伤口上涂抹动植物油,以免造成感染。

(三)预防措施

避免学前儿童接触到一些尖刀利器。教育学前儿童在活动场所中应注意玻璃、剪刀利器等。教育学前儿童在使用各种刀剪锐器时要十分小心。 10.什么是幼儿园环境?试述幼儿园环境建设的意义。

答:幼儿园环境是支持与影响幼儿园教师与学前儿童在园活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1)幼儿园的外部环境。指幼儿园之外的、影响幼儿教师与学前儿童在园活动的一切条件或因素的综合,包括

来自家庭、社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国家的教育政策与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等的影响。

(2)幼儿园的内部环境。指幼儿教师与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直接参与其中并体验到的特定的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的综合。幼儿园的内部环境,是直接支持与影响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的条件,是制约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3)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内的一些硬件条件、设施、设备等。这些为学前儿童发展服务的、学前儿童经常接触和使用的资源应该有利于引发、支持学前儿童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学前儿童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4)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指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经常接触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幼儿园的常规要求、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师态度、管理方式等。 (5)显性环境。指幼儿园的空间、设施、设备、材料等。

(6)隐形环境。指人的态度、管理方式、常规要求、时间安排、师生交互作用中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隐性环境可以给学前儿童以陶冶及潜移默化的影响。 幼儿园环境建设的意义包括:

(1)幼儿园是学前儿童重要的生活环境。幼儿园的生活,从环境到要求,都不同于学前儿童在家庭中的生活。幼儿园生活环境的质量,不仅影响学前儿童在园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2)幼儿园也是学前儿童重要的学习环境。学前儿童是在环境中学习的,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发展。不同的环境可以给学前儿童不同的学习经验,对学前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学前儿童可以学习如何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相处,学习如何与同龄伙伴交往、共同生活与游戏,学习与体验指导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

(3)幼儿园不仅是学前儿童生活与学习的环境,也是教师工作的环境。一方面,学前儿童在园生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工作态度与能力有关。另一方面,教师的工作态度与能力的提高,又与幼儿园这个教师的工作环境的状况有关。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能否发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能否不断地在工作中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与幼儿园这个工作环境中的人际

第二篇:社区妇女保健需求调查与对策

【摘 要】女性的身体健康不仅是自身的问题,也关系到他们的家庭幸福度,对保证社会稳定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女性保健需求也成为了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长期以来,妇女保健工作也是基层社区预防保健工作薄弱环节,我们必须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寻求妇女保健需求与对策。

【关键词】妇女保健;健需求调查;对策

前言

对社区妇女进行保健知识的宣传是基层社区的重要工作,只要让社会妇女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才能更好的开展妇女保健工作,因此了解社区妇女掌握的保健知识,加强开展社区妇女保健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社区妇女的保健需求调查

1.1 育龄妇女的保健需求

育龄妇女的主要保健需求是在优生优育方面,她们最想掌握的是优生知识,最想了解的是优生优育知识和生殖道感染防治知识。调查显示,育龄妇女中,进行孕前咨询的比例达到了25.61%,想要知道关于产前检查的妇女比例达到了98.95%,需要掌握妊娠期保健知识的妇女达到了86.67%。

育龄妇女对身体保养知识也存在一定的需求,尤其是在乳房保健,产后护理方面的需求度是非常高的。如何知道育龄妇女优生优育,加强母婴保健是基层工作者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虽然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并不是一个部门,但是社区服务要提供全面的功能服务,比如帮助育龄妇女做好计划生育和健康生育的指导,将计划生育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对育龄妇女进行培训,开办一些产前培训班,或者是孕妇学校,经常与他们沟通和指导,防止意外怀孕的发生,保证妇女健康。

1.2 更年期妇女的保健需求

更年期妇女最想了解的是更年期保健知识,处在更年期的妇女会多数会出现更年期综合症,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知道的就是更年期的卫生知识知道和心理指导。更年期妇女多数已经退休,处于闲置状态,对健康保健知识都十分缺乏,如果能够专门为他们开设更年期保健的讲座,或者是组织她们进行有利身心的户外活动,这对更年期妇女的身心保健是十分有利的。

社区工作者应该注重教会更年期妇女的自我查病方法,帮助她们随时监测自身健康状况,并为他们建立更年期保健卡,以便能够对更年期疾病早发现,早诊断,帮助更年期妇女做好健康保健工作。

社区妇女对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是比较高的,目前育龄妇女的保健服务已经能跟需求保持基本的平衡,但是对更年期妇女,青春期少女以及老年妇女服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社区保健服务还存在一些不足,应该贯彻执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做好社区妇女的保健工作。

2社区妇女保健工作对策

2.1加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组织建设和业务水平

基层社区要对妇女保健的工作加以重视,加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组织建设和业务水平,提高护理人员的数量,这样才能把妇女保健的工作落实到实处。同时提高对护理人员的考核,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要具备专业的操作技能和高尚的医德,具有奉献精神,而且非常的富有爱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最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妇女保健工作,帮助更多的妇女做好健康护理,满足不同年龄层妇女的多层次需求。

在进行预防保健时,还应该有所侧重,对于非常常见的妇科疾病,应该做好妇女普查工作,周期1年为佳,如果发现疾病,能够及时治疗。对健康知识宣传和生理卫生知识宣传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社区妇女没有良好的自我防御保健意识,很容易引发妇科疾病,因此,社区工作者要帮助培养妇女日常卫生习惯,防止生殖器官感染。除了对健康知识的宣传,还要注意社区妇女的心理活动,为保健对象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也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为了更好的进行宣传指导工作,社区工作者也需要不断进修和学习,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改进诊断水平。

2.2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是提高妇女健康水平的关键

社区妇女健康教育是关系到妇女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如果健康知识过于贫乏,那么很有可能引发生理疾病,比如生殖道感染可造成不孕症,盆腔炎会影响新生儿健康。因此为妇女做好健康工作,加大保健知识的宣传是十分必要的。

社区工作者可以根据社区妇女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开展一些社区活动,帮助社区妇女做好健康保健工作:(1)社区医生咨询,社区医生能够针对妇女的情况做出最专业的知识解答,帮助她们掌握自己的身体动态。(2)健康教育讲座,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和培训班,帮助妇女了解生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3)发放健康宣传册,发放健康宣传册具有普及性,能够提高全民健康保健意识。(4)宣传栏,宣传栏上可以定期的设置一些以妇女保健为主题的宣传栏目,提醒妇女做好健康保健工作。

3结语

社区工作组有责任向社区妇女做好健康知识的传播,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手段,把健康知识送到每一位社区妇女手中,这不仅是妇女保健工作的宗旨,同时也是进行社区发展的重点。当然,健康教育也离不开行和法规的支持,只有采取多种渠道对妇女保健进行宣传,社区与妇科、计生连手,才能最好的做好社区妇女健康保健工作。

参考文献

[1]牵芳.周克艳.妇女保健专业学科进展综述[J].中国临床医药实用杂志.2004.9(22):37-38.

[2]蒋灵.在职已婚妇女保健知识及保健需求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4):288.

[3]杨柳.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中更年期妇女保健[J].中国妇幼保健,2001.16(12): 776.

第三篇:2011年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工作要点

2011年,全县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工作围绕全面落实医改各项任务和我县卫生中心工作,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工作重心,着力推进社区卫生、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促进基本公共卫生逐步均等化,努力为增进城乡居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一、妇幼保健工作

(一)深入贯彻落实母婴保健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助产技术、产前诊断、婚前保健等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开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质量督导检查,加强妇幼卫生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完善母婴保健法律证件管理措施,保障《出生医学证明》等母婴保健法律证件的免费发放。

(二)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积极争取专项资金,重点加强基层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建设。以推广妇幼保健适宜技术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根据《全国县级妇幼卫生工作绩效考核实施方案(试行)》要求,制定我县考核实施方案,成立考核专家组,组织实施考核工作。按照《吉林省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标准》及其实施细则,积极开展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申报工作。

(三)认真实施重大妇幼公共卫生项目。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完善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农村妇女“两癌”检查等重大妇幼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配套政策和管理规范,加强项目督导检查和资金管理,完善项目信息统计、上报体系,提高数据时效性和质量。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营造项目实施良好社会氛围。认真总结、推广项目启动以来取得的经验,及时解决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和群众切实受益。

(四)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在全县推广免费婚育健康咨询及政府出资的免费婚检,加强婚检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提高群众参加婚检的自觉性。落实《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2010年版)》,普及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服务,加强考核,不断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的服务质量。

(五)提高妇女儿童保健管理水平。制定儿童保健工作考核标准,做好妇女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妇女常见疾病防治、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等工作。加强爱婴医院管理,促进母乳喂养、倡导自然分娩,组织开展爱婴医院复核检查。根据《托

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要求,加强对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监督和指导,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保障儿童身心健康。

(六)完善妇幼卫生监测和年报体系。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的质量控制,逐级开展全员培训,完善统计信息网络直报工作。落实《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试行)》,进一步规范开展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评审工作。

(七)认真实施其他妇幼卫生项目。继续开展盆底功能障碍防治项目,进一步做好生殖健康/计划生育、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婴幼儿喂养、新生儿窒息复苏等项目工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妇女儿童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

二、社区卫生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政府主导、资源整合、社会参与、因地制宜”的原则,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扩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积极筹措资金,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围绕“强内涵、树典型、促发展”主题,组织实施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活动,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开展

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等工作,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积极推广社区卫生适宜技术,推进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

(二)认真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随着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的提高,不断增加服务内容,完善服务规范,调整服务标准,促进居民享有更完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提高向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快将适宜社区开展的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下沉”到社区的速度。以重点人群为切入点,逐步为辖区居民建立统

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积极推进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档案的规范建档率和有效利用率。到2011年底,全县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55%以上。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指导和管理,加大对项目实施的监测和考核力度,确保群众受益。

(三)理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以考核带动社区卫生服务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考核结果在激励、监督和资金安排等方面的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逐步建立健全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分级医疗等工作机制。

(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偿政策。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

见》(国办发„2010‟62号),按照保障机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保障医务人员合理待遇的原则,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开展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健全稳定的补偿渠道,同步落实补偿政策,真正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社区卫生服务。

(五)开展群众满意的社区卫生工作者评选活动。以评选活动为载体,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及医改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和利用率,进一步调动社区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健康教育工作

(一)积极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活动。围绕卫生中心工作,利用各种传媒,以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为重点,依托创建国家卫生城、“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城乡居民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加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加大对健康教育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化对各级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指导基层的能力,积极探索适宜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模式。

(三)深入开展控烟工作。认真实施国家烟草控制项目,开展有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加强各级控烟履约工作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创建无烟医疗卫生系统工作,加强各级控烟组织及网络建设,强化验收考核,努力完成无烟医疗卫生机构创建目标任务。

第四篇:断裂与重构:社区矫正青少年的社会支持

——以上海市J区为例

井世洁

 2013-01-07 14:34:17

来源:《社会科学》(沪)2012年9期

【内容提要】作为以充分利用个人社会支持网络为主旨的非监禁行刑方式,社区矫正应该对预防青少年重新犯罪和使其顺利回归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而通过对上海市J区的问卷调查发现,社区矫正青少年在物质生活、求职就业和精神需求满足三个方面得到了来自家人的极大支持,但来自社区居民、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资源却远未如社区矫正体系所设计的那样充分发挥作用。基于此,应建立由立法支持、政策支持、社区支持和专业技术支持等四项构成的社区矫正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以期为矫正青少年提供有效资源供给,也有助于矫正青少年的增能与复健。

【关 键 词】社区矫正/青少年/社会支持/断裂/重构

一、研究缘起

在中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持续转型,剧烈变革所带来的深层次社会问题逐渐凸显,与原有的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导致许多问题呈加速度、大范围爆发,特别是利益分化所造成的矛盾冲突迭出,使得各种类型犯罪都呈上升态势,其中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据相关调查显示,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①,这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青少年犯罪人自身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改造就显得尤为必要和关键。

社区矫正在帮助青少年犯罪人矫正行为恶习、避免监狱内的交叉感染、节约司法成本、犯罪预防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从社区矫正的发展史来看,最早的缓刑和社区矫正均是从青少年犯罪,尤其是未成年犯开始,而当前国际司法界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处理方式也以社区矫正为主。我国在借鉴国外先进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改造经验的基础上,于2003年开始尝试改变传统的行刑体制,将已满14周岁、不满25周岁(以公安机关对青少年犯罪的统计口径)青少年犯中属于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服刑人员放在社区中,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

青少年社区矫正的主旨是“充分调动所有可能的资源”,包括执法部门、家庭、社区、志愿人员及其他社会机构,“以便促进他们的幸福,减少根据法律进行干预的必要,并在他们触犯法律时对他们加以有效、公平及合乎人道的处理”②。而“充分调动所有可能资源”的本质即是利用青少年犯罪者的社会支持网络。而事实上,由于多方面的条件限制,“可能的资源”远未如原初所设想的那样被“充分”调动起来,矫正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还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这直接影响到对青少年犯罪者的充权和顺利回归社会。

为深入探究社区矫正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状况,笔者采用整群取样的方法对上海市J区正在接受矫正的231名犯罪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合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社区矫正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特征及其修复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对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效果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框架。

二、理念与现实的张力:社区矫正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每个社会成员都生活在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组成的社会网络中。从这一层面上讲,社会支持就是个体(被支持者)与其所嵌入的社会网络中的他人(支持者)通过交往活动(支持性活动)所获得的各种帮助。在由被支持者、支持者和支持性活动所构成的系统中,能够使个体从中获得各种资源的社会关系就是社会支持网络,通常来说,社会支持网络中既有正式社会支持也有非正式社会支持。正式社会支持包括来自于各级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组织;非正式社会支持主要是来自父母、兄弟姐妹、亲戚、同事、邻里、朋友等出于自愿,且不寻求经济回报的支持与帮助。作为进入社区矫正项目中服刑的犯罪青少年,其原有社会支持网络本来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错位和断裂,当他们回到原生环境中接受监管和矫治,除了要面临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问题外,回归社会的新需求以及“犯罪人”身份所带来的新问题会使他们面临更大的压力,对社会支持网络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会面对更为严峻的社会支持危机。这里主要从经济支持、求职支持和精神支持三个角度加以论述。

(一)经济支持

经济支持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保证,它不仅直接影响着矫正青少年的一般生活质量,而且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因素。社区矫正青少年的收入处于较低水平:在231名受访者中有111名没有工作和工资来源,占总人数的48.1%。在报告目前有工作的120名受访者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4.3%,月收入在500-999元的占17.2%,月收入在1000-1499元的占61.2%,在1500-1999元的占12.1%,在2000-2499元之间的占3.4%,2500元以上的仅占1.7%。约有82.8%的矫正青少年的收入在1500元以下,这与上海市最新公布的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896元的标准相比显然具有巨大差距。对于在物价指数和消费水平都比较高的上海,几乎所有的社区矫正青少年的物质生活都显得较为困难。

当面对经济困难时必然要发出求助行为,从所获得的经济支持的来源上看,社区矫正青少年报告自己在遇到经济困难时得到的帮助来源包括父母、兄弟姐妹、配偶(或恋人)、亲戚、同事、工作单位、街道及各级政府、社会组织。由表1可见,社区矫正青少年在寻求经济支持时,求助次数最多的是以父母和兄弟姐妹为代表的血缘关系,其次是来自包括配偶(或恋人)和亲戚的亲缘关系的支持,最后才是业缘关系。在血缘关系中,父母和兄弟姐妹是寻求经济支持时最重要的支持来源。来自工作单位的支持最少,其次是社会组织和各级政府组织,而这三个支持来源都是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所以说,矫正青少年的经济支持是以血缘和亲缘等非正式社会网络来源占主导为特征。这种经济支持结构使得社区矫正青少年难以摆脱较低经济状况的窘境,进而产生对经济收入水平( =2.97)和总体生活满意度( =3.04)的较低评价,滋生不公平感和被排斥心态。

(二)就业支持

就业对于社区矫正青少年来说是关乎生存和价值实现的重要事件,也是他们回归社会后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③。但回到社区接受矫治的犯罪青少年在求职过程中却会遭到来自各个方面的社会排斥,已有研究表明社区矫正人员的就业状况极不乐观,且通常体现为低技能岗位、工作待遇低和流动性大等特点④,而即使是这样的工作机会也主要来自于家庭成员的努力和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帮助。

当被问及就业过程中得到过哪些部门和个人的就业帮助(包括安排工作、介绍工作和提供就业信息)时,调查结果显示求职过程中的社会支持来源趋于多元化(详见表2)。来自非正式支持网络的支持是最首要支持,其中父母的支持高达87.2%,其次是来自配偶(恋人)的支持,为82.4%,来自兄弟姐妹的支持也较高,为67.8%。通常来说,来自家庭成员的支持意愿较为强烈,但由于仅仅求助于与自己境遇相同的亲人,社会网络的平均规模较小且呈差序格局,网络信息和资源的交换极不充分,因此会失去获得就业机会更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以及获得这些机会的方法。社区矫正青少年还从社区和社会工作组织为代表的正式社会网络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支持,来自居委会的就业支持为53.8%,来自社工站的支持为34.5%。但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基本处于“被组织”状态,更多是依靠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工等外界力量帮助他们找工作。而社区和社会组织由于承担大量社会事务,相较于其他一些工作内容(低保对象、残疾人、下岗职工、老年人)而言,对社区矫正对象就业支持远没有做到常态化,也没能形成长效机制。亲戚、朋友和原工作单位对社区矫正青少年所提供的支持程度较低,仅为15.6%、12.1%和4.3%,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上存在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偏见和歧视,同时也是社区矫正青少年主动脱离以前的交往圈、缩小交往范围的结果。就业支持网络的现状和社区矫正青少年的低教育程度、低技能等特征相叠加的结果必然使他们的求职之路充满艰辛和苦涩。

(三)精神支持

社区矫正强调不使犯罪人与社会隔离,充分利用社区生态环境中的各种资源,特别是来自家庭、社区居民、专业工作者、志愿者等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使他们消除精神的孤寂状态,尽快回归社会。而实际上,回归社区后,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社区矫正青少年会被贴上负面标签,遭受到来自公众的社会歧视和社会隔离。当问及“遇到烦恼和困惑时,曾经得到谁的安慰和关心”时,以家庭为核心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的力度最大,其中来自父母的支持高达94.7%,其次是配偶(或恋人)的支持为84.2%,来自兄弟姐妹的支持程度也较高,为81.3%,最后是来自亲戚的支持,为58.4%。来自正式社会支持体系的精神支持和安慰比重不高,各级政府和街道的支持度为27.9%,社会组织为21.1%。

在对生活满意度的各方面评价中,社区矫正青少年对于“社会接纳程度”的评价( =3.04)仅次于对“经济收入水平”的不满。因此,狭窄的人际交往圈子和来自社会的排斥与歧视使社区矫正青少年的社会交往需求和更为多元化的精神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进而使他们形成了倾诉无门、求助无望的消极心态和被动忍耐的行为方式,在被问及遇到烦恼时是否会倾诉时,11.1%的受访者表示从不向任何人倾诉,约58.3%向关系极为密切的1-2人倾诉,19.4%的受访者报告“如果朋友主动询问会讲”,只有11.1%的人主动倾诉自己的烦恼以获得理解和支持。在遇到困难时的求助模式上,10.3%的矫正青少年表示完全依靠自己,绝不向他人求助,表示很少求助的占24.2%,有时求助的占39.5%,经常求助的仅有26%。以抑郁和焦虑作为社区矫正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的评定指标,本研究根据常用的X±1σ的统计学标准筛选出高焦虑型矫正青少年46人和高抑郁型矫正青少年34人,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0.4%和15.1%,这远远高于同龄大学生样本⑤。

综合而言,社区矫正青少年在物质生活、求职就业和精神需求满足这三个方面都得到了来自家人的极大支持,但来自社区居民、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资源却远未如社区矫正体系所设计的那样发挥充分的作用,实际上,社区矫正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处于非正式支持网络和正式支持网络之间联系断裂、作用失衡的状态之中,这不但不会促进犯罪青少年尽快回归社会,反而会造成新的社会问题。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纠错困境”。

三、社区矫正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的系统建构

社区矫正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处于断裂的状态,这种社会网络的断裂持续积累和沉淀在矫正青少年身上,便会内化为他们指导自己认识世界、评判事物以及怎样行动的解释模式⑥,这就是布迪厄所言的“惯习”的形成过程,也是“场域”与“惯习”的互构过程。由于社会支持这一“社会现实”是“双重存在”,“既在事物中,也在心智中;既在场域中,也在惯习中;既在行动者之外,又在行动者之内”⑦,所以,有效的社会支持应该是“互构”性的,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具体到社区矫正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的系统建构方面,不但要使支持提供方以多种方式对社区矫正青少年的资源进行有效供给,也要加强矫正青少年意识自觉与能动性培养,使他们能够具备主动寻求和开发社会支持的意愿与能力。社区矫正青少年在经济、就业和精神健康等方面的脆弱性显示了这一群体需求的多样性和突出的弱势群体特征,因此,社会支持网络的重建应该是一个群体、社区、政府等多重系统共同努力的过程,也即一个多主体合作的系统结构。

(一)立法支持:加快有关社区矫正的制度建设

社区矫正青少年群体因社区矫正制度的诞生而出现,且由于他们身份的特殊性,对他们的管理、教育及矫治工作主要由司法机关进行。随着社区矫正的深入进行,现行法律制度滞后的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社区矫正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系统性构建,对一系列重要问题明确加以界定,这样才能使对社区矫正青少年在社区中的监督管理、矫治服务等工作能够有序开展。

首先,社区矫正的实施不仅需要公、检、法、司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相互配合和制约,还需要依托专门的管理机构,形成一套常规工作机制。应尽快通过立法形式进一步对社区矫正工作刑事执行权予以明确,使目前正在从事相关工作的司法行政人员具有合法的工作身份,这有利于解决一直以来执法主体与管理主体分离的尴尬局面,使对社区矫正青少年的监管与矫治、教育与帮助效果得以有效提升。其次,应设置适合犯罪青少年罪错类型、身心特点和社会系统特征的非监禁刑种和量刑、行刑措施,以提升社区矫正工作的效果。从西方的经验看,针对未成年人和青少年社区矫正的项目较为多元化,如美国伊利诺伊州就对犯罪青少年根据他们的危险性进行分类采用适当项目进行矫正。而我国现行法律中缺乏针对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的专门规定,一些散见于相关法律中的法律条款过于原则化、缺乏程序保证,因此应该设立更多不同于成年人的矫正项目与管理制度,以确保他们得到适合的对待。第三,社区矫正作为开放性的行刑方式,需要刑事法律与相关法律及社会政策的配套建设,所以在加快社区矫正立法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它与《未成年人保障法》及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政策、扶贫减困政策、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等的衔接。

(二)政策支持:变“全能”政府为“有限责任”政府

从权力角度而言,刑罚权是国家动用刑罚处罚罪犯的权力,应属于公权的范畴。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重刑主义”依然是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国家,尽管社区矫正作为新型的刑罚方式已经开始广泛推广并深入开展,但政府依然在其中发挥着统治性作用,这与作为社区矫正核心理念的注重“公众参与”之间形成了巨大冲突,这也是社区矫正制度虽在,但工作效果却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社区矫正青少年由于社会排斥和自身缺乏交换资源,其社会支持来源以家人、亲友等人际互动网络为主,社会支持网络规模小、同质性强,而本应发挥作用的正式组织却不能发挥有效支持作用正是这一冲突的重要体现。而这一冲突的妥善解决有赖于政府从传统的一元化权力格局的“政府本位”向鼓励并扩大市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社会本位”转变。

政府转变职能,变全能政府为有限责任政府的意蕴首先体现在政府应通过一系列政策设计调整配置资源,如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医疗保健、就业促进等,满足社区矫正青少年的基本生存需要,并进一步向满足其发展需求扩展,这无疑会对社区矫正青少年的复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社会政策是“针对弱势群体的主要社会支持手段,其效果十分明显”⑧。同时,加大各级政府针对社区矫正青少年就业、救助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以使各项行动能够顺利开展起来。社区矫正的实现客观上要求政府部门实现从原来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转变为具有公共精神的服务政府,通过鼓励社团自主运作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使专业化、科学化的力量得以真正投入到罪犯矫治中来,不但使社会工作机构成为社区矫正青少年的有效社会支持来源,走出以往政府主管的“行政化”怪圈,还使政府从繁琐的社会事务中抽身而出,把精力放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政府转变职能不仅体现为政府适度放权,它更应该体现在政府对公民社会的积极培育上。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点,是连接家庭和社会的纽带,它的支持直接关系着社区矫正青少年能否顺利回归社会,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迫切需要社区居民能够拥有对矫正对象持平等和接纳的态度。政府应鼓励社区居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支持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发展和社区居民的自治。

(三)社区支持:社区社会资本的积极培育

我国民众的社会网络以“缘”、“情”、“伦”构成的三位一体的人际关系为主⑨,中国社会中的个体天然地生活在一个他自己不能选择的网络之中⑩,而且我国社区建设起步较晚,主要是“政府主导下的行政性社区”,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冷漠,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差,这显然不能形成对社区矫正青少年提供有效支持的社会网络,因此,提升以情感为黏合剂的关系网络和社区居民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念、规范和身份认同等为核心的社会资本存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应该积极开展社区活动,把社区居民最大限度地组织起来,进而形成社区内的自治组织;要健全、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积极拓宽社区居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建立起社区居民社区参与的有效机制,还要通过宣传教育,加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知感,使居民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提高参与社区事务的动机和行动能力。“当人们不作为陌生人,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作为朋友共同参与社会事务,采取合作方式来互相联系时,会加强人们之间的信任,提升社会资本的存量”(11),基于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为前提的社区矫正的帮扶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还要认清的一个关键点在于,与在社区服刑的矫正青少年接触并提供帮助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区参与,由于民众的重刑思想较严重,对服刑人员存在较强的戒备和对立感,会给他们参与社区矫正带来主观上的障碍,这都需要在社区中开展社区矫正理念、社区矫正发展现状、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矫正的意义及参与社区矫正的方法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当社区居民具有了对社区矫正的参与意愿与参与行动,能够为社区矫正青少年提供社会资源的制度化关系网络才能够最终形成,这有助于增进矫正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的信心,使他们通过正面的经验感受自身力量并激发内在动力;同时社区社会资本还可以发挥“桥梁作用”连接其他社区的资源,为矫正青少年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支持的功能,这不但具有物质保障意义,更对精神健康的促进具有重要价值。

(四)专业技术支持:社区矫正青少年的“能力”建设

社区矫正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断裂会造成他们自身社会功能的受损,这对于他们顺利回归主流社会极为不利,而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一个不可替代的技术平台,也为社区矫正青少年各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技术指导和专业服务支持,它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中的中坚力量。

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帮助人们在其一生中满足自己的需求,承担自己的责任”,对社区矫正青少年来说,社工的任务一方面是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弥合他们因生理—心理—社会系统的紊乱所造成的适应不良,以“授人以渔”方式提升其适应能力,促使其能力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找出自己的优势或整合各方面资源,改善他们对可用资源的利用能力。这两方面的契合方可使社区矫正青少年改变因长期遭受歧视和排斥形成的消极心态和被动忍耐的行为方式,更为积极主动地寻求社会支持以应对困境。本文发现社区矫正青少年在面临各种困境时更多依靠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向社会工作者求助的意愿和行动较少,究其原因在于上海从事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司法社工机构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以“内生性”方式自发生成,而是以“问题导向,增量嵌入”方式由政府主导而成(12),这导致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效能普遍较低,因此,当务之急在于系统地搭建社会工作机构介入社区矫正青少年群体问题的制度性运作模式和操作平台,通过职业制度建设改变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差、专业认同度低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为社区矫正青少年提供专业、稳定而持久的服务,从而使社会工作者成为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要力量。

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是一个时代命题,这对于青少年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以系统影响理论为指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多个环节入手,完善社区矫正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使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不断成长、相互配合,这不但为矫正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供给,也有助于矫正青少年自身能力的增强,使他们与整个社会大环境形成一种个人—组织—国家—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网络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真正实现社区矫正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http:///Article.asp?Category=1&Column=389&ID=789。

②《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联合国青年议题。来源:http:///chinese/esa/social/youth/beijing.htm.

③曾守锤:《服务对象眼中的社区矫正社工及其服务:以上海为案例的调查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④骆群:《社区矫正对象在劳动力市场的社会排斥:对上海市的实证研究》,《青年研究》2008年第5期;莫瑞丽、金国华:《对刑释人员回归社会中的社会排斥分析》,《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⑤马莹华、金钰、唐一源:《工科大学生焦虑及中介系统的结构方程建模》,《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第11期。

⑥井世洁:《社区矫正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及其与精神健康的关系:基于上海市J区的实证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⑦[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172页。

⑧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⑨翟学伟:《中国人人际关系模式——人情、面子和权力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

⑩翟学伟:《是“关系”,还是社会资本?》,《社会》2009年第1期。

(11)[美]诺曼•厄普霍夫:《理解社会资本:学习参与分析及参与经验》,载《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页。

(12)张昱:《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务的实践逻辑及其反思》,《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

第五篇:少年儿童饮酒与吸烟有害身体健康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烟酒成为人们不可抗拒的时尚用品。殊不知它们正对人身进行着侵蚀。

无论哪一种酒,它的主要成份都是酒精,酒精对人体是有害的。

人体的神经系统对酒精极为敏感,少年儿童经常喝酒,影响大脑发育,以至反映迟钝,记忆力下降,还可能出现失眠,多梦、幻觉等精神障碍疾病,学习成绩随之下降,特别是数学等多思考的学科。

另外,酒精对呼吸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它会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容易引起感冒和脑炎等疾病。酒精还刺激肠胃,导致消化不良,甚至发展为胃炎和溃疡。同时,对肝脏的影响也很大,更重要的是少年儿童各方面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少年饮酒,会使内分泌紊乱,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生理现象。

而吸烟,不仅影响发育,危害身体,且会因此降低记忆力、注意力,易疲劳,以致学习成绩下降。总之,吸烟是有害的。最近科研试验结果表明,吸烟是香烟中的尼古丁特有的药理作用引起的现象。

烟草中的尼古丁,是一种有毒物质,它使人的中枢神经产生兴奋和快感,直接或间接对呼吸道、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全身器官均有危害。一位医学家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每天对狗喷烟,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狗竟得了癌。吸烟所得的癌症中,会诱发唇癌、食道癌、喉癌等。吸烟越多,患癌症的可能性越大。

少年朋友们,目前正处于学习时期,一切费用均由家长供应,不应再增加父母额外的负担,应养成不吸烟、不喝酒的良好习惯。

上一篇:社区创享计划工作总结下一篇:暑期二年级数学计算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