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2024-04-11

论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精选8篇)

篇1:论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萧嘉敏

【摘 要】现在的家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依赖性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弱。加上幼儿期的孩子,认知水平低,判断辨别能力差,当遇到什么困难或受到同伴侵犯和发现同伴的违纪行为时,就本能的告诉老师,他们懵懂的判断需要得到老师的印证。本文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存在问题,并针对老师如何面对幼儿告状行为问题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篇2:论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幼儿期的孩子变得爱告状,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幼儿期的孩子在思想认识方面对大人还很有依赖性,特别是孩子上了幼儿园,对教师非常崇拜,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老师赞许的就是好,教师指责的就是坏。。。所以,孩子们很在意父母、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态度,不管是赞许还是谴责,肯定还是否定,都成了孩子们判断是非曲直、善恶好坏的最高标准。

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

孩子告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幼儿对周围人事物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的态度

在幼儿园,幼儿以教师的态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幼儿对一些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老师的评价和裁决而向老师告状。如,有的幼儿看到有幼儿欺负别人时,就会产生正义感和同情心,会批评、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并向老师检举:“老师,某某打人了。”

第二、幼儿为了受到别人的关注而产生告状行为。

有些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经常会说:“老师,某某把玩具扔到地上了,我不有扔。”“老师,某某饭没吃完,我吃完了。”这些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我”没扔玩具,“我”吃得好,希望受到表扬或奖励。也有的孩子出于嫉妒,而向成人告发,但这种带有告发性质的告状是少数的,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嫉妒都只是暂时现象。

第三、幼儿爱告状有的源于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摆正。

现在的家长往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幼儿合作、关心他人、相互友爱等品德的培养。由于幼儿是家中的“小太阳”,养成了部分幼儿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等不良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集体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就导致了幼儿园中幼儿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老师,某某又抢玩具了。”

第四、一些客观或人为因素增加了幼儿间的磨擦,引起幼儿告状。

由于幼儿园的场地不够宽敞,玩具少,孩子又多,发生矛盾的次数就多,也就增加了告状的次数。另外,幼儿好模仿动画片中打斗的场面,如《奥特曼》等,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增加,或模仿影视剧进行游戏,追逐打闹,引起告状。

其实,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也是积极的表现,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告状行为。老师敷衍甚至不管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若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总是的能力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

那么如何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教师与家长的观念态度都要:看起来在意,事实上忽略。

不管孩子告状的原因是什么,此时你在孩子心目中就是至高威望的大法官,任何简单敷衍的态度对孩子都是不礼貌、不尊重的。

你要表现出仔细倾听的态度,但其实最好“忽略”孩子告状的内容。除了可以进一步明确是非对错之外,任何教育都和平时一致,不因孩子告状而发生改变。有宽容的态度,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从生活中让孩子体会到宽容的乐趣。要关于发现别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不是处处处心积虑的别人的茬。有自信而不自我,太喜欢告状,一方面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孩子太过于自我的表现。父母要在平时生活中就让孩子处理好自信和自我的关系。一个从小就具有领袖气质、充满自信的孩子肯定不会有事没事地把“老师,某某又怎么啦”挂在嘴边。同时,父母也要教会孩子不能太自我。否则,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要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就是坏的,就值得告状。幼儿期的孩子爱告状的的确不少。但他们的告状没有什么恶意,目的只是想看看大人对那些不守规则的人事如何处理。大人最好不要随便表态,要搞清楚孩子告状的目的原因,区别对待。

其次,教师应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教师在处理幼儿因纠纷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必须先了解纠纷的原因,经过调解加以解决,而对那些持强凌弱的幼儿加以批评,对被欺负者给以安慰和保护。求助类的告状。如“某某抢我的玩具了”,“某某不和我玩了”。对于这类问题大人不要插手,可启发孩子自己去和小朋友协商,想办法解决问题。“检举揭发”类告状。如“某某又在打人了”。这种行为不宜鼓励,更不能当着“告状”孩子的面批评另一个孩子。可以这样对告状的孩子讲:你知道他打人不对,这很好,那么你看有什么办法帮助他呢?为自己辩解的告状。如“黑板上的字是某某叫我擦的.”,“是某某叫我在书上画的”,这时老师就要分清责任,该惩罚的绝不姑息。同时要让本以为告了别人的状自己就没事没的孩子认识到:把责任推给别人是不对的。挑剔性的告状。如“妈妈你不让我看电视看得太晚,可爸爸昨晚看球赛你怎么不管啊?”这时候大众不要马上去责罚“被告”,哪怕对方的确不对,要让孩子知道:责罚别人与他无关,让他学会专注自己的事,而不去挑剔别人的错。

最后,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可组织幼儿观察影视动画、听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也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同时还要交给幼儿一些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策略,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谦让,共同协商等。

篇3:浅谈幼儿告状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儿童的道德认识还处于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特别是幼儿园的孩子,对于是非、好坏与善恶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直观。什么是好,给我好吃的,和我一起玩就是好。玩具不借我而和别人玩就是坏……孩子就是根据个别的现象,具体的小事来看待好坏,判断是非的。由于年龄小,心理简单,心里有了什么思想,情感就马上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暴露。不像年龄大的孩子,心理比较复杂,善于掩盖自己的思想。所以,往往由于一点小事,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起手来。矛盾多,纠纷多,当然,“告状”的也就多了。

孩子们头脑里的观念,是在家庭、幼儿园集体生活环境中,以及父母和教师身体力行的熏陶中形成的,与他们平时所收到的来自各方面的“禁止”“许可”有密切关系。

孩子爱告状是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教师(或家长)对孩子实事求是的告状要认真对待,及时予以正确处理,更重要的是强化孩子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淡化其“告状意识”或依赖心理。而如果鼓励他们的告状行为,则会使其他孩子争相效仿,以致独立处理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更重要的是,会使一些孩子养成窥视他人秘密的不正常心态,导致人格的畸形发展。

案例1:妇女节那天的美术课上,教师让幼儿在纸上画想送给妈妈的礼物。佳×对我说:“老师,你看,他、他、(带点哭腔说)在我的纸上乱画,这是我要给我妈妈的。”

原因分析:被别人欺负后,想寻求保护。

这种情况就属于依赖心理,4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不时会出现一些分歧,有些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和处理,尤其是当自己受到了委屈,第一时间闪现在头脑中的想法就是向老师求助。实际上,这类孩子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求获得大人的帮助,是在寻求一种保护。

案例2:午饭后,幼儿洗完手在走廊里等待上楼午睡,过了几分钟,女孩跑到带班老师那对她说:“马老师,刚才李××把墙上的画撕掉了,刚才洗手时,他还玩水了。”

原因分析:检举他人,希望对他的是非判断做出肯定。

案例中“告状”的孩子常常是希望教师对他的“告状”,对他的是非判断能力做出肯定,渴望获得成人的肯定。这也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之一。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老师和父母对循规蹈矩的孩子一贯是鼓励的,所以孩子会检举他人。同时,也说明孩子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总之,不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正确公平的方法处理。不能以一种不理不睬的态度,或是以一种训斥的态度说:“就你喜欢告状。”针对不同的告状情形,处理的方式也应该不同,有的要表扬,有的要冷静处理。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与特点,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 学会解决矛盾。提高他们对各种行为的认知水平和评价能力,自己做出合理的决定,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幼儿间的友好关系,培养相互谦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减少幼儿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幼儿互相告状的行为。

篇4:浅谈幼儿告状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儿童的道德认识还处于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特别是幼儿园的孩子,对于是非、好坏与善恶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直观。什么是好,给我好吃的,和我一起玩就是好。玩具不借我而和别人玩就是坏……孩子就是根据个别的现象,具体的小事来看待好坏,判断是非的。由于年龄小,心理简单,心里有了什么思想,情感就马上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暴露。不像年龄大的孩子,心理比较复杂,善于掩盖自己的思想。所以,往往由于一点小事,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起手来。矛盾多,纠纷多,当然,“告状”的也就多了。

孩子们头脑里的观念,是在家庭、幼儿园集体生活环境中,以及父母和教师身体力行的熏陶中形成的,与他们平时所收到的来自各方面的“禁止”“许可”有密切关系。

孩子爱告状是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教师(或家长)对孩子实事求是的告状要认真对待,及时予以正确处理,更重要的是强化孩子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淡化其“告状意识”或依赖心理。而如果鼓励他们的告状行为,则会使其他孩子争相效仿,以致独立处理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更重要的是,会使一些孩子养成窥视他人秘密的不正常心态,导致人格的畸形发展。

案例1:妇女节那天的美术课上,教师让幼儿在纸上画想送给妈妈的礼物。佳×对我说:“老师,你看,他、他、(带点哭腔说)在我的纸上乱画,这是我要给我妈妈的。”

原因分析:被别人欺负后,想寻求保护。

这种情况就属于依赖心理,4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不时会出现一些分歧,有些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和处理,尤其是当自己受到了委屈,第一时间闪现在头脑中的想法就是向老师求助。实际上,这类孩子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求获得大人的帮助,是在寻求一种保护。

案例2:午饭后,幼儿洗完手在走廊里等待上楼午睡,过了几分钟,女孩跑到带班老师那对她说:“马老师,刚才李××把墙上的画撕掉了,刚才洗手时,他还玩水了。”

原因分析:检举他人,希望对他的是非判断做出肯定。

案例中“告状”的孩子常常是希望教师对他的“告状”,对他的是非判断能力做出肯定,渴望获得成人的肯定。这也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之一。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老师和父母对循规蹈矩的孩子一贯是鼓励的,所以孩子会检举他人。同时,也说明孩子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总之,不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正确公平的方法处理。不能以一种不理不睬的态度,或是以一种训斥的态度说:“就你喜欢告状。”针对不同的告状情形,处理的方式也应该不同,有的要表扬,有的要冷静处理。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与特点,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矛盾。提高他们对各种行为的认知水平和评价能力,自己做出合理的决定,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幼儿间的友好关系,培养相互谦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减少幼儿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幼儿互相告状的行为。

篇5:论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作为道德失范行为的一种新类型,在现代社会中表现日益突出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可以归为四类,即色情与暴力行为、剽窃与侵犯行为、谩骂与攻击行为和诈骗与侵害行为。根据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我们从高校、网络与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出发制定了调适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表现、原因、对策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指个体在网络环境下缺乏网络道德的约束或自律而产生的一种非常态行为,它作为道德失范行为的一种新类型,在网络社会中表现日益突出。我们于2010年5月对集美大学师范学院、航海学院、财经学院等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有效回收132份。根据我们调查发现,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中的重要成员,其道德失范行为比较严重,因而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进行适当的调适。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

通过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色情与暴力行为

色情与暴力行为是指网络主体浏览色情网页、制造和传播与色情、暴力有关的信息比如文字、图片、视频等,或进行色情聊天等行为。大学生的色情与暴力行为一般表现为浏览色情或者暴力网站,少部分大学生还存在非法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甚至从中获利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从未浏览过色情网页的大学生只占29.8 %,而“偶尔” 浏览过和“经常”浏览过的大学生分别占43.5 %和6.7%。在大学生接触黄色、暴力网站的原因当中,大部分是出于“好奇”,或“跟风”,大家都去我也去。但大学生对浏览或传播色情网页的态度一般都是比较积极的。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浏览色情网页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2.剽窃与侵犯行为

剽窃行为主要是指大学生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侵犯知识产权,比如论文或其他数据资源。由于在网络社会中,信息的采集、复制、传输和处理等手段日益便捷,再加上相关的网络知识产权法规不完善,使得大学生的剽窃行为变得十分普遍。侵犯行为是指网络主体侵犯个人的隐私权、知识产权,或入侵他人计算机窃取资料等行为。据我们调查发现,在网上弄到过机密或他人的私人信息的占42.7 %,其中76%的同学认为这种行为“无所谓”。这说明大学生的侵犯个人隐私行为比较明显,并且大部分学生对此举造成的危害并没有客观的认识。

3.谩骂与攻击行为

谩骂与攻击行为是指网络主体在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没有遵循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等网络道德规范而产生的任意辱骂他人和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等行为。大学生是进行网络交往的重要群体。但是有些大学生在进行网络交往时,出现了任意谩骂他人或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现象。据我们调查发现,57.1% 的大学生在网上(比如聊天室、论坛、BBS等)发布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更是将网络攻击延伸到了现实层面。如2007年的张殊凡事件,起因是CCTV在《净化网络视听环境迫在眉睫》报道中采访了北京市学生张殊凡,张殊凡在镜头里说道:“上次我查资料,突然蹦出一个窗口,很黄很暴力,我赶快给关了。”新闻一经播出,猫扑网站随即出现了多个帖子来攻击“很黄很暴力”这5个字,还有人制作了色情漫画图来影射张殊凡。

这起事件严重侵害了张殊凡的身心健康,给她和家人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4.诈骗与侵害行为

诈骗与侵害行为是指网络主体利用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特征以匿名身份或假冒他人身份发布虚假信息,甚至对他人进行情感上、钱财上的欺骗和诈取等行为。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网络欺诈行为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一部分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填报个人的虚假信息,假冒另一身份或利用网络交往中的一些漏洞获取不义之财。2010年5月,成都三名大学生因疯狂盗取千余QQ号,在半年内诈骗40余万元而被捕。这类行为不仅对公共财产和社会治安造成了破坏,而且更加损害了当代大学生健康向上的整体形象。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成因

1.高校不够重视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

现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和形式都存在与时代脱轨的状况,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走过场、形式主义现象严重。尤其在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出现问题,道德教育只强调抽象的道德原则,而不太重视人格的培育,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此外,在教师配备、教室使用与课时安排上,思修课程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2.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嬗变

首先,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和新的社会冲突的涌现,置身于校园的大学生脆弱的心理难以适应社会冲击,产生了许多的心理困惑与障碍,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浮躁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言行。其次,部分大学生对目前的社会风气不满意,对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贫富差距加重、与存在的诸多问题表现出了较强的负面甚至偏激倾向,影响到了网络道德规范的形成。再次,面对就业政策的转变,高期望值与现实工作条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不少大学生普遍产生一种失落感,为了平衡这种失落感,很多人投向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把网络当成消遣对象,无节制的上网,使一些同学主体性逐渐丧失,盲目陷入网络潮流。

3.网络的虚拟性诱发不受道德约束的言行

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就为一些人传播不负责任的信息,甚至进行人身攻击提供了便利条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要遵循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规范,因而现实的规则对个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而在“网络社会”中,一个人在网上往往不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滥用自己的权利。也就是说,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上的虚拟社会中失去了约束力,无法有效地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4.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复杂多样的,其心理特征是动态多变的,而且很容易受一些社会不良文化因素的误导。大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往往道德辨别力较差、道德意志力不强,自制力较差,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抗诱惑能力较弱,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很难固守良知、把握方向。因此,互联网的隐匿性造成的道德约束力和青年学生道德意志力的弱化,是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调适的对策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因此,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调适必须从高校、网络与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出发,来制定对策。

1. 高校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

一方面,应不断充实德育的内容,除了重视对学生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传授,更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让学生以管理者的身份来对待网络问题。亲身的参与不仅能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而且还能提高网络的自我教育功能。

2.国家应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网络秩序

要真正遏制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现象,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网络法制建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对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偷窃、发布虚假消息、传播色情、制作病毒等违法、犯罪行为,还需加大打击惩治力度。此外,还需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净化网络环境,从源头上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及时填补网络漏洞,增强防火墙功能,严密监控互联网入口,最大限度的剔除和限制色情、犯罪等不健康的内容和信息,努力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3.大学生应增强道德自律意识

所谓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自我约束,并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自律,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不仅不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而且更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杜绝任何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的产生。在网络生活中必须做到三点:第一,明确“自律”是为己,不是为人。真正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而不是装腔作势做给别人看。第二,注重小节。有的大学生认为在网络生活中只要不犯“大过”就行,“小节” 无足轻重。因而在网络上谩骂他人、偷看隐私等道德失范行为时有发生。第三,要具有自制力。不仅不盲目跟风参与网络不文明行为,反而要理智地阻止他人的不当言行。

参考文献:

[1][苏]伊·谢·科恩《自我论》 三联出版社,1986.

[2] 张 机《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及调适对策》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

[3] 叶松庆 《真切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

[4][英]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

[5]檀传宝《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4

附录: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调查表

同学您好,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参与我们的调查!通过这份表格,我们希望能够对现今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道德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通过一系列的分析与归纳,得出结果,进而为解决此问题提供更好的方案。

一、单选题

第1题:您的性别是?

男女

第2题: 您一般在网上所填的资料是真实的吗?

都是不全是都不是

第3题: 是否有上过一些黄色网站或一些关于暴力的网站?没有偶尔经常

第4题: 有没有试过放一些虚假信息或者是一些根本不经确定的东西在网上或者q群上面流传?没有偶尔经常

第5题: 是否在网上的一些论坛或在q群上面发表一些过激的言论?没有偶尔经常

第6题: 是否会在网上公布私人的(包括您自己和他人的)照片、资料(例如空间或者是博客)?没有偶尔经常

二、多选题

第10题:您认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成因有哪些呢?

高校不够重视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剧变

网络虚拟性诱发不受道德约束的言行大学生自身素质问题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1题:您认为纠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方法有哪些呢?

高校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国家应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网络秩序

大学生应增强道德自律意识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论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一、调查的目的:

1、比较全面了解幼儿在家表现及家长如何和孩子沟通的,在什么情况下说谎?

2、根据调查分析原因。

3、提出相应对策,为幼儿在幼儿园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人格打基础。

二、调查过程

1、调查时间:20xx年4月至20xx年7月

2、调查地点:xx中心幼儿园

3、调查对象:小班20人

4、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这是本调查采用的主要手段)。

(2)个别交谈。针对个别幼儿的说谎行为进行个别交流。

5、调查内容:

了解幼儿说谎的真正原因及矫正策略

6、实施步骤:

20xx年6月根据课题研究要求拟定调查内容,制定调查问卷;

20xx年7月中旬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经常鼓励孩子的家长占30%,不及时鼓励孩子的家长占70%。是对孩子很溺爱的40%,对孩子不闻不问的占60%。及时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的占25%,不及时满足孩子要求的占75%.和孩子及时的沟通占5%,不及时和孩子沟通的占95%。支持孩子表现自我的占25%,不管的占75%。

一、调查结果分析:

1、从家长的学历及职业来看:

我们这里的家长大多都是农民,有正事单位的人很少。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对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定的家庭背景很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家长要是对孩子不管不问的话孩子就会放任,在家没有人教导。就会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2、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来看;

这里的家长大多都是出门打工的,还有的是单亲家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高。而且孩子们常年和爷爷奶奶一起住着,爷爷奶奶的什么也不懂。他们只可以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不可以给孩子们给予正确的`引导;

二、结论和建议:

(一)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更多需要的是家园合作,在幼儿园有老师的引导,在家里就需要家长们的积极配合。这样我们可以是幼儿在小班的时候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家长们要及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如果家长做不到的话就会使幼儿失去信任的,自己也会各种说谎。找理由,所以我们家长要好好的做好榜样,

(三)幼儿在幼儿园时,发生什么事情时,老师一定要搞清楚状况在评论谁对谁错要不然孩子会觉得委屈。第二天他说谎不来幼儿园,教师应该面带微笑使幼儿有安全感,喜欢来幼儿园上学。

(四)加强家园合作

1、幼儿园教育要通过家访、亲子活动、家长会等方式充分和家长联系。

2、针对个别幼儿的说谎行为进行个别家访,进行个案分析。

3、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家长要做好榜样,要注重观察孩子的一日变化,多交流,多观察。使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健康快乐的成长起来!

篇7:论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失职渎职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从目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资料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的渎职犯罪是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之一。地税机关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执法部门,地税干部尽职与否,有无失职渎职,直接关系到税法尊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当前,地税人员失职行为还比较普遍,渎职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地税部门形象。因此,加强对失职、渎职行为的防范是减少各类税务执法过错,保护干部,预防和减少税务渎职犯罪的最可行的手段。

一、涉税失职渎职行为的特点

失职和渎职字面意思相近,通常失职指“没有尽到职责”,渎职指“不尽职,在执行任务时犯严重错误”。涉税失职渎职行为,首先是一种执法过错(工作失误)或违法违纪行为,在未达到立案标准前并不直接构成渎职犯罪,所以工作失误并不是渎职犯罪。但任由其发展和扩大,必然会由量变到质变,最终演变为涉税渎职犯罪。

按照失职渎职行为造成的后果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执法过错行为,即税收执法人员工作失误,但尚未达到给予行政处分、刑事处罚的行为。二是违法、违纪行为,即涉税渎职行为虽违反了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制度和工作纪律,并已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损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三是渎职犯罪行为,即我国《刑法》中列举的税务人员可能触犯的若干渎职犯罪行为。在以往的案例中,工作失误和渎职侵权犯罪交织这种情况突出,涉案的税务人员往往会“有意或无意”的通过失职渎职行为(工作失误)为自己徇私利。

失职、渎职行为的责任表现主要分为三种:一是直接责任,是指在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者后果起决定性作用的责任。二是主要领导责任,是指在职责范围内,对直接主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者后果承担的直接的领导责任。三是重要领导责任,是指在职责范围内,对应管的工作或者参与决定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者后果承担的次要的领导责任。

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税务失职渎职行为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危害后果严重。税务人员的失职、渎职行为时有发生,有些为了私情私利,有些情节严重,给国家税收造成了重大损失。特别是有的税务渎职涉税案件金额巨大,金额至少在几十

万元以上,有些金额甚至上亿元,致使国家税源大量流失,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

二是税务人员涉案人数占比增加,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员增多。

三是一线征管、稽查人员居多。税款核定、欠税管理、减免税管理、发票管理、税收稽查等成为涉税渎职犯罪的高发环节。而这些也是一线征管、稽查人员的重要工作,由于他们直接和纳税人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到纳税人利益,客观上容易受到拉拢腐蚀。

四是权钱交易,曲从私情私利导致的渎职犯罪增多。从被查处的案件来看,税务人员因金钱利诱,徇私利私情而渎职犯罪的情况有增多的趋势,也就是说,大多数渎职犯罪案件与贿赂犯罪案件交织在一起,大多数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渎职犯罪的背后隐藏着行贿、受贿等贪利型犯罪。

五是查处难度增大。一方面,税务渎职犯罪方式隐蔽,查处难度增大。渎职犯罪的主体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且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一定反侦查意识。另一方面,有些渎职犯罪以“不作为”的形式出现,这类犯罪容易与工作中的惯性操作、工作失误相混淆,他们往往以此进行辩解,拒不承认,这无疑增加了行为认定的难度。

二、涉税失职渎职行为的成因

税务人员失职渎职行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微观层次上个人素质方面的因素,也有宏观层次上制度结构方面的因素。

题导致了失去打击这一特殊预防的作用,震慑作用被削弱,在一定程度上滋 长了这类行为的蔓延。

三、预防税务失职渎职行为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减少和遏制失职渎职行为发生,还需多管齐 下,标本兼治。

(一)强化教育,提高认识。一是加强税收人员的职业强化教育,提高认识。道德是居于法律之前预防违法违纪的第一道堤坝,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培养税务干部高尚的个人情操,增强拒腐防变的自觉性。二是加强勤政、廉政责任教育,努力使税收执法人员认识到:“有权滥用会犯罪,有权不用有时也会犯罪,责任重于泰山”,从而有效防止因滥用职权或不负责任而犯罪。三是加强法制教育,使税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明白是非界线,及时纠正错误,杜绝行为的随意性,减少税务渎职犯罪发案的机率。

(二)加强学习、提升素质。强化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提升税收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最终达到减少或杜绝涉税失职渎职行为的基础。学习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和政 策规定,这是日常税收执法的依据和标准,只有透彻掌握了税法知识,才能提高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避免因执法不到位造成玩忽职守,或者在无意间越权执法形成滥用职权;二是执法过错及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的规定以及相关渎职法律条文,这是税收执法人员应努力避免触到的高压线。税务人员只有熟知不规范执法的相关责任,才能更加自觉地规范执法,有效减少税务渎职犯罪的发生。

(三)切实落实各项工作制度,用制度去管理。用制度切实落实各项工作制度,用制度去管理。以一套以人为本的制度为基础,用制度去激励、奖励、约束、制约、惩处执法人员,用制度规范权利运行和管人管事管财,用执法程序去规范执法行为,在工作中切实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做到令行禁止,执行国家法律政策才能更少的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才能得到稳定的落实,真正实现该做的事情能做到,不该做的事情做不到,减少失职渎职行为的发生。

(四)强化税收执法责任制的考核。在税收执法中,具体对每一个执法机关,每一个执法人员可分别根据情况重点考核如下目标:其一,税源户管理:主要考核漏征漏管户率或税务登记率。看是不是所有纳税人都办理了税务登记,是不是所有税源户都纳入了税收管理;其二,税款征收管理:主要考核税源核算准确率和税款入库率。看是不是所有的税款都应收尽收,所有纳税申报缴纳的税款是否都及时按预算级次足额入库;其三,稽查管理:主要考核税务文书使用准确率及行政执法准确率。看是不是所有的执法依据、执法结果都合乎税法规定。

篇8: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

一、告状行为案例分析

幼儿告状行为往往是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的, 要想分析出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以及告状行为的影响因素, 我们首先要回到原始的观察记录中, 以“求助型”和“检举型”为例, 看看幼儿是如何与同伴发生冲突, 如何通过种种策略向老师告状来试图实现自己的意图的。

(一) “求助型”告状

“求助型”告状是指当幼儿受到同伴攻击或伤害时向教师或家长采取的告状行为, 意在寻求保护。

案例一:上午九点中班自由活动吃完早饭后, 有的小朋友在建构区玩儿积木, 有的小朋友在阅读角看书。张晓伟先拿起一本绘本看, 王雨桐也凑过来一起看, 由于两人阅读速度不同, 很快产生了分歧, 开始争夺绘本。王雨桐说:“让我先看看”, 说着还用手打了张晓伟几下, 张晓伟还了几下手。这时, 王雨桐丢下绘本, 跑到王老师那里告状, 他说:“老师, 张晓伟打我!”王老师冲着张晓伟喊道:“晓伟, 你为什么打雨桐?”张晓伟说:“是他先打我的, 他想看我的书, 我不给他看, 他就打我。”老师了解情况后说:“打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知道吗?”孩子点了点头。“你为什么抢别人的书?如果你想看别人的书, 你该怎么办?”孩子说:“问问”。老师说:“对, 你应该跟别人商量, 问别人说让我看看你的书好吗?”孩子点点头回去了。他走到张晓伟面前问:“晓伟, 让我看看你的书好吗?”老师看到王雨桐的行为, 并及时表扬他说:“王雨桐真是个听话的好孩子!”最后, 张晓伟把书递给了王雨桐。

这个案例发生在自由活动中, 滋生幼儿告状行为事件的情境是由于自身安全受到同伴威胁的情境下而发生的, 告状行为的动机与求助有关, 这个案例还比较复杂, 告状者并不是围绕着为了获得对物品的使用权和制止欺负行为而向老师求助, 而是恶人先告状, 以实现自身的意图和目的。

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的反馈是积极的, 及时的, 教师了解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后, 做出了明确的是非判断, 首先强调武力不能解决问题, 接着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是和小朋友商量, 当孩子按照老师的说法去做时, 老师又及时给予表扬。可以说, 老师圆满的化解了这场小纠纷。

(二) “检举型”告状

“检举型”告状是指幼儿在道德发展的基础上, 为了维护规则或伸张正义而采取的检举他人不良行为的告状行为。

案例二:下午三点半中班庆祝生日活动今天是李毅杨小朋友的生日, 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给毅杨庆祝生日。老师把庆祝活动安排在下午两点半, 吃完蛋糕后, 淘淘发现装蛋糕的盒子很精致, 很漂亮, 还有两条丝带, 他就拿起丝带把盒子拎起来玩儿, 几个小朋友看到了, 都围过来。淘淘可能担心别人跟他抢盒子, 就拎着盒子在教室里跑, 另外几个小朋友追。这时正在吃蛋糕的刘紫轩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 你看淘淘他们, 老师说过不能在教室里跑。”说完, 还没等老师说话, 她就回到自己座位上了。老师喊了一声:“淘淘”。并投去一个警告的眼神, 孩子们就都停下了奔跑的脚步。老师又说:“把蛋糕盒放回去。”孩子们就把蛋糕盒放回桌子上, 坐回自己位置上去了。

这个案例中, 刘紫轩的告状行为, 是因为淘淘等小朋友的行为违反了常规, 不符合教师提出的要求, 刘紫轩作为班级制度的坚决拥护者, 在看到其他小朋友违反常规时, 检举他们的违纪行为。教师对刘紫轩告状行为的及时回应, 再次起到了重申班级常规的作用, 时刻提醒小朋友要遵守常规。

类似于这两个案例的告状行为, 在幼儿园时常发生, 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回应, 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对幼儿的每次告状都问清缘由, 合理引导, 必然会帮助孩子们明辨是非,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但是, 幼儿园教师工作比较繁琐, 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对小朋友的告状要么不耐烦地制止, 要么置之不理。那么, 面对这么频繁的告状行为, 教师究竟该如何应对呢?

二、教师的应对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并不是偶然或自然行为, 而是与幼儿普遍的心理发展不完善有关。告状并不完全是坏事, 它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2要想利用告状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教师就必须掌握应对告状行为的策略。

(一) 创造适宜的环境

有研究表明, 幼儿在自由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多, 在游戏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少。3那么, 为了减少幼儿不必要的争抢和冲突, 教师尽量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游戏活动, 在自由活动时间, 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活动材料, 以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 减少告状的发生。

(二) 判断告状的性质

当有幼儿来告状时, 教师首先要弄清楚告状的原因, 并认清此次告状的性质, 幼儿的告状行为有时十分复杂, 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 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遇到“求助型”告状时, 要为受欺负的小朋友撑腰, 遇到“检举型”告状时, 可以告诉孩子, 不遵守常规的确不对, 但是责罚他人与自己无关, 自己要先管好自己, 不要去挑别人的错误。

(三) 加强社会教育

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 应该加强社会教育, 着重培养幼儿的道德责任感, 引导幼儿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意识。再着重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积极融入群体, 培养其社会性, 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总之, 幼儿园的告状行为发生频繁, 类型多样, 教师在幼儿告状行为中,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必须掌握并运用正确的应对方式, 这样才能处理好幼儿的各种告状行为。

摘要:在幼儿园中班教育教学实践中, 幼儿告状行为时有发生, 研究表明, 幼儿的告状方式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已有研究者将幼儿的告状行为分为五种类型。通过分析幼儿园发生的两个典型的真实案例, 探寻教师处理不同类型告状行为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求助型”告状,“检举型”告状

参考文献

[1]、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王蕾, 吕晓捷.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及应对措施[J].幼教园地, 2006, (4) (下旬版) :31.

上一篇:愉快的大学生活范文下一篇:青年教师培养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