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法律理念的发展及作用

2022-09-12

一、法律理念的内涵

理念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 本意是指见得到的东西, 也可谓之为“形象”。在西方较早地意识到对理念的探究的是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认为理念不应该含有太多的感情色彩, 理念所反映的应该是理智的东西, 应该是经过人的大脑抽象理解过的东西。柏拉图还对理念作了一个等级划分, 第一类是道德伦理价值和审美领域的理念, 如善, 正义, 公正;第二类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种, 如部分和整体;第三类是数学的理念, 如三角形, 图;第四类是自然物, 如水和土等;第五类是人造物, 人工制品, 如桌椅等。①在柏拉图的理念理论中, 善是理念世界的顶峰, 是最高的本体, 认识只是对理念的一种回忆。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整体上继承了他的老师关于理念的学说, 认为客观的理念并不是与事物相分离的, 它以客观的事物为载体, 存在于事物之中。而中世纪经院哲学家阿圭那对理念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 他认为理念有三种形式的存在, 第一种是存在于事物之前, 作为神心中创造世界的蓝图;第二种是存在于事物之中, 作为事物的本质;第三种是作为人心中的概念, 也就是指人主观方面的思想。在阿圭那的理论中, 第二种理念形式的存在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较为接近。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再到阿圭那的理念理论, 我们可将其视为理念在中世纪以前的哲学认识的发展水平。

到了十八十九世纪, 欧洲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 特别是以一大批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大师为代表, 对理念的内涵作了一个全新的定义。在康德看来, 理念是理性所产生的概念, 是理性应该追求的东西, 便却是永远都不能实现的理想, 是不能达到的彼岸世界的自在之物。

二、法律理念的发展

理念虽然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在历史上得到了众多大师的理论阐释, 但是理念在法律中的作用却并没有像理念本身的研究那么早和深入。但是既然理念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所抽象出来的产物, 理念本身对作为社会科学的法学必然有着积极的反作用。而直到康德时代, 欧洲的古典哲学大师们才开始对理念在法学中的作用地位作了初步探索。康德曾在他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中对柏拉图的“理念”进行过详细的评析, 曾专门论述过理念对制定法律的作用。但真正提出法律理念的并不是康德, 而是黑格尔, 他给法律理念下了简短的定义:“法的理念, 即法。步的界定, 但是他并没有严格区分法律理念与法律概念的不同。后来在德国新康德主义法学家鲁道夫施塔姆勒研究下对法律理念与法律概念作了区分, 并认为所谓的法律理念是正义的实现。随后, 奥地利法学家菲德罗斯将法律理念的分析引入到国际法领域, 并认为“我们的社会天性把我们导向着的这个目的, 人们称为法律的理念。”他还对黑格尔的的全部法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度的剖析, 指出“黑格尔全部法哲学的根本缺点正是在于它忽视了法律的理念和实定法之间的不可避免的不一致, 因而认为具体的社会就是‘道德的理念的现实’”。②菲德罗期对法律理念的理解和阐述主要是从国际法的角度进行的, 但他也没有对法律理念作一个充分完整的定义。到了20世纪, 随着法学的发展, 法律理念的研究更加深入, 英国法学家罗伊德1964年所出版的著作《法律的理念》“告诉人们如何来运用缜密的思想, 分析法律的理念, 达到至美至善之境。”③可见罗伊德更多的是从法律理念的作用角度对法律理念进行分析研究。

在我国, 对法律理念的研究尚不够充分, 且研究法律理念的学者也为数不多。但在我国一些学者的努力下, 对法律理念的研究仍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台湾著名民法学家史尚宽先生就认为“法律制定及运用之最高原理, 谓之法律之理念”, 并对法律概念与法律理念的界限作了区分, 指出“法律之概念, 谓‘法律为何者’, 法律之理念, 谓‘法律应如何’。而法律理念与法律目的的区别则在于‘法律之理念, 为法律的目的及手段之指导原则”。此外, 史尚宽先生还对法律理念与法律理想作为了区别, 认为“理念与理想不同。理念为原则, 理想为状态。理念为根本原则, 为一内容无色透明的不变之原则, 基于理念作成理想状态, 具体的实现观念之状态为理想。”④最后史尚宽先生得出结论, 认为“幸福”、“博爱”、“自由”等均动摇不定且带有感性色彩, “不得为法律之理念”, 只有‘正义’为法之真理念。在大陆则有一法学工作者从本体论、知识论角度对理念进行简略清理后认为“法理念既是具体法形态的内在, 同时也是法之本体的存在有。差不多可以说, 实在法、理性法、自然法都有自己的法理念或内存精神, 然亦有交叉或综合的法形态的理念精神。”但该学者的观点受到了其他学者的批判, 认为其观点有混淆概念的嫌疑, 被认为是其观点基本上在是与法观念或法精神含义相同的基础上进行使用, 本身并不是明确的法理念的界定。通过以上法律理念发展的轨迹和发展状况, 我们可以看到, 对法律理念的认识和把握, 一定不能脱离对法律的本质, 动作规律及根本原则的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地说, 法律理念是指人们对法律体系、法律现象、法律原则、法律文化、法律信仰与信念、法律实践等的价值取向的宏观性、整体性反思所构建的理论框架。

作为其视域的对象、概念和方法, 不是表层的、单向的、孤立的、而是本质的、立体的、普遍的。

三、中国传统的法律理念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最为悠久的国家, 也是世界上文明不间断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 从夏朝建立时起, 中华文明就开始了真正的整合与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 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法律理念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法律理念。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一) “天人合一”的法律理念

夏商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 社会发展极度落后, 对社会的认识水平极低, 人们对自然界主宰力量的畏惧与崇拜的同时, 并没有一种科学理性的认识, 而在东方的土地上又没有产生类似西方崇拜上帝的基督教那样的宗教信仰, 于是乎古老的中华民族将这一切的发生的变化统统归因于“天”, 不仅自然界的神奇力量来源于“天”, 国家的出现及社会的发展也都是“天”的旨意, 而人们这种朴素的观念正好契合了统治者为其统治披上合法外衣的胃口, 于是该理念在夏商时期几乎成为了中国主流的思想。统治者自称天子, 其统治被称为“替天行事”, 其所作所为均为“天意”。

(二) 出礼入刑, 礼法治国的法律理念

随着夏商王朝的相继覆灭, 周王朝的建立者和后续的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对国家统治的崩溃不能仅以“天命”及”“天意”来解释, 国家的动乱及社会秩序的瓦解才是其根本, 而究其本源, 则是缺乏一种能长久维持国家及社会秩序的“内在精神及制度”。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和先贤们的指导, 周朝统治者认识到通过“礼”这种制度来建构从国家层面到社会层面再到百姓日常生活层面的秩序极其重要且非常有效, 并通过刑罚的制裁措施来保证其制度的长久和有效的贯彻。

(三) 民刑不分, 重实体轻程序的法律理念

从商周时期开始一直到封建王朝后期的晚清, 我国在法律的体例上都采用民刑合一的法典体例, 不仅民刑不分, 且在调整民事关系方面亦存在运用刑事手段调整的倾向, 一方面是因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无现代民法所倡导的权利观念, 另一方面封建王朝本身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也不可能真正产生所谓的“平等”、“自由”、“民主”等现在法律理念。

以上几点仅是对中国古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法律理念的概括, 但从这几点可以看出, 中国古代的法律理念有着极为浓重的“东方色彩”, 一方面体现着“天意”, 一方面法律内容与儒家思想高度融合, 可能说中国古代的法律基本上就是中国古代的道德要求, 另外, 中国古代的法律理念无真正的法律分类和程序观念, 法律的制定与编撰呈现出高度融合的特点, 既包括民事刑事行政法律等方面内容的融合, 又包括实体与程序的整合。体现出浓浓的“中华法系”特点。从现代法律的视角来看中国古代的法律理念, 虽然民刑不分, 重实体轻程序及礼法结合, 重典治国等理念与现代法律人权保障、公权力限制、权利本位等观念不相一致, 但中华法系中体现出的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亲亲相隐”“少诉讼, 多调解”等体现出的和谐思想则是与现代法律要求是相一致。一味盲目地排斥我国的法律传统不仅对于我国建立自己的现代法律体系无益, 也不利于对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

四、法律理念的作用

法律理念是高于法律具体内容的理性认识状态, 法律理念是法律得以建构的前提,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法律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内容。史尚宽先生说过:“依法之理念以指导立法及法之运用。故法之理念, 不独为立法原理, 而亦为法的解释之指导原理。立法不依法之理念, 则为恶法, 窒碍难行。解释法律不依此为指导原则, 则为死法, 无以适应社会之进展。”可见法律理念的重要性, 具体地说, 法律理念的功能及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中介联结功能, 法律理念将立法动机通过具体的立法创制工作而得以具象化为具体的法律。法律理念从根本上说是来源于现实世界的, 但法律理念的意义并不是其认知形态的简单存在, 而是其外化为法律后所体现在具体法律中的思想。立法者通常运用法律理念对调整社会关系的的法律模式进行评判和优化选择, 使之客体化、定型化和制度化。从中可以看出, 法律理念在其中起到了一个联结社会立法需求与具体法律制度的作用。

第二, 对具体法律运作的指引和预测功能, 法律不是完美无暇的, 法律制度本身和现实中的矛盾总会出现脱节甚至矛盾的地方, 但法治社会本身又要求我们必须依法治国。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时, 要保证法律制度的有效执行与实施, 必须发挥出法律理念所特有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对具体的法律行为进行分析论证和选择, 确定最终的和最为合理的实施方案。能不能驾驭住法律以及有效的掌控法律最为关键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有着良好的法律理念及能否发挥法律理念的作用, 而不仅仅是“就法论法, 就事论事”。

第三, 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功能,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古老文明史的国家, 但是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契合现代法治精神的法律理念, 由于古代“泛刑主义”在法律及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人们畏法厌法的心理根深蒂固, 缺乏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而法律理念在社会中的普遍推广, 不仅有利于人们树立权利意识, 民主自由意识, 更为法律在社会中的有效实施清除了文化心理上的障碍。

上个世纪末, 我国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进入二十一世纪, 我国又提出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可见我国对法治国家建设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法律理念的层面, 虽然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上文所说的法律理念, 但是其实质是一样的, 其发挥的作用的也是一样的, 都将推动我国法律的实施和发展。

关键词:法律理念,发展,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双元.法律理念及其现代化取向[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 (1) .

[2] 李双元.中国法律理念的现代化[J].法学研究, 1996.

[3] 江山.中国法理念[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89.

上一篇:浅谈堤防绿化的布局及管理下一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安全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