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动速读的技巧及办法

2024-04-11

波动速读的技巧及办法(精选6篇)

篇1:波动速读的技巧及办法

一、波动速读是什么

它是一种高速的HSP感知能力。要开发出波动速读的能力,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就是HSP能力。那究竟HSP是什么呢?HSP是英文单词“Heightened Sensory Perception高等感官认知”的缩写。HSP代表的是超越5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高等感官认知的能力。包含透视能力、遥视能力、非视觉触知能力、心灵感应能力、预知能力等等人体的特异能力。

二、波动速读怎么样

右脑具有照相记忆能力和速度、大量处理信息的能力。孩子们只需“哗哗”地翻一翻书,书中的信息就会像光波一样超高速地进入右脑,右脑则会以图像的形式将它们记住,我们称这种速读法为“波动速读”。

在进行波动速读的时候,要充分调动起右脑的感受性。运用右脑的感觉从整体上接受、理解事物。这与左脑教育不同。以前的观点认为,如果眼睛看不到,就无法接收视觉信息,如果耳朵听不到,就无法接收声音信息,而且要从部分去理解整体。但是右脑教育认为只有快速地输入,才能启动右脑的速度处理能力,从整体上感受和把握事物。

杰克.里塞兰是法国的一位盲人作家。他在自传《于是有了光》中这样写道:“虽然我在小时候因为事故变成盲人,但其实我想看的东西都可以在大脑里看见。或许大家会觉得难以置信吧?”

三、波动速读的训练方法

1、三色卡的训练

黄卡训练之后请看红、黄、蓝三色卡片,我们将用这个卡片来做”颜色残像训练“。先做红色卡片训练。盯住红色卡片看一会儿,然后闭上眼睛。眼前的残像消失之后,再睁开眼睛继续凝视卡片。时间以20-30秒为宜。时间陆续减少,凝视卡片时,精神会自然而然地集中,这时脑波就变成了a波状态,而这种大脑状态正是可以自然进入想象的状态。刚开始训练时,也许眼睛一闭上残像就立刻消失了,此时千万不要放弃。重复若干次之后,残像就会20秒、30秒地逐渐延长在眼前留存的时间。接下来,不用盯着红色卡片看,只需闭上眼睛,想像红色,练习到眼前出现红色卡片为止。红色卡片练习完毕后是黄色卡片,然后是蓝色卡片。请在一个星期内尽可能地抽时间来反复做这个练习。

2、一点凝视训练

这个训练能够培养集中力,扩大视野。准备“一点凝视训练卡片”。这个训练要凝视一张中央印有3.5厘米直径的黑色圆形的打白色卡片。长时间凝视,在黑色圆形的位置出现比原来大得多的圆形。坚持每天练习,直到能看到这样的大的圆形为止。

眼睛训练

阅读速度与眼部运动密切相关。波动速读要求必须能够进行右脑阅读,为此,正确的视读方法就变得尤为必要。

下面介绍的眼睛训练能够改善眼球肌肉的机能。通常,我们眼睛的视野只集中于中心位置,离中心越远,我们所看的对象就越难进入视野。

眼睛训练可改善眼球的机能,使视野变大,扩大可将瞬间看到的物体收入视网膜的范围,可以在速读时提高一眼读取内容信息的能力。眼睛有6种眼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

“贝茨理论“认为这6种眼肌共同作用,使映像正确成像于焦点。训练这6种眼肌正确发挥作用,能够扩大眼睛视幅,培养”照相记忆“-----一眼能够看到一整页书的内容并记忆下来的能力。

眼肌训练1:上下运动 准备”上直肌、下直肌训练卡片“。

眼肌训练2:左右运动 准备“内直肌、外直肌训练卡片”。

眼肌训练3:上斜、下斜运动 准备上斜肌、下斜肌训练卡片。

3、七田式视觉训练

包括一点凝视训练、眼睛训练、3d图片训练和残像训练,这四种训练都有助于提高阅读时视觉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这四种训练将培养你清晰地再现立体图像的能力。视觉训练是为帮助你训练出一双有着波动速读能力的眼睛而设计的。这项训练能帮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原封不动地再现所看到事物”。请借助眼肌训练卡、3d图片、黄卡、3色卡片、图形卡片和曼陀罗卡片进行训练。

4、黄卡训练

将黄卡放在距离眼睛30-40厘米的地方,凝神30秒,然后闭上眼睛,眼前出现残像。再凝神30秒后迅速拿开卡片,将视线移到一张白色纸上,这时会在折色纸片上看到残像。凝神残像。开始时残像大约维持20-30秒就消失了。

随着训练的次数的增多,残像保持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七八十秒钟,有的人甚至可能维持大约3分钟。将残像维持在眼前的时间尽可能延长。凝神黄卡时,请尽量不要眨眼。

看到的残像会发生如下变化。起初,残像是蓝色纸上出现黄色圆形的补色。不断进行残像训练,残像留存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看到的将不再是补色,而是原色。

有些人从一开始就能够看到原色。这不是因为这些人有什么奇特,而是因为他们的想像力非常好,所以大家可以放心。

如果看到的残像是原来的颜色,此时的描绘想象图像的力量就已经被激活了。即使不看黄卡,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看到想看的彩色圆形,所以要坚持训练,不要半途而废。

在下一阶段中,将能够自由改变最初出现的残像的颜色和形状。蓝色变黄色,形状也可以从圆形变成形、星形等,随心所欲。请大家自己练习。再下一阶段,将能够自发地看到想象图像。闭上眼睛发动意识,就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图像。

在这一阶段中,想让自己也出现在想像图像中就能够让自己出现。如果能够到达这个水平就大功告成了。想象考试得了100分的自己,想象在足球比赛中射球入门的自己,这一切就都能变成现实。

残像训练的四个阶段:

一、----看到补色(颜色相反)

二、----看到原来的颜色

三、----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残像的颜色和形状。

四、-----能够将残像变成灵活的个人记忆图像,并储存起来

习惯了残像训练后,凝视卡片的时间可以缩短,相反残像留存的时间会变长。训练到了游刃有余的地步时,即使没有卡片,只要闭上眼睛,就能看到残像,放松、集中、投入目标想象图像之中。出现残像、开始想象只需要5秒钟时间。

5、图形卡训练

颜色能够变成想象之后,接下来该进行“图像残像训练”了。首先凝视卡片20-30秒,时间陆续减少,然后闭上眼睛看残像。看卡片时请尽可能把卡片放在光线明亮的地方,这样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残像。

有时间的话可以每天反复练习。等到能够轻易地看到圆形、三角形和菱形等残像时,就开始利用杯子和表等周围的具体物体来做残像训练。颜色残像训练一星期、图形训练一星期、具体物体残像训练一星期,这样一个月以后,你就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了。

让想象能够自由发挥的秘诀是:

1. 有信心,把不能的想法变成一定行,一定会。

2. 练习之前先冥想,保持心情平静

3. 慢慢深呼吸(4*4*4呼吸法)

4. 然后想象自己眼前30-40厘米的地方有一个心理屏幕,默念“出现、出现、清晰、清晰”(即让想象的内容出现在那个心理屏幕上)。

6、曼陀罗卡训练

之后我们用曼陀罗卡来进行残像训练。曼陀罗训练就是紧盯着曼陀罗卡,记住每个曼陀罗的形状和颜色,然后在记忆里再现的一种训练方法。如果紧盯着曼陀罗卡片看10-30秒(因人而异)钟,然后闭上眼睛,就能够在想象里面栩栩如生地再现曼陀罗的颜色和形状,这就证明你的右脑想象能力已经被慢慢开启了。如果继续做这种练习的话,很自然地就能开发出你的右脑想象能力。下面是曼陀罗卡练习的具体操作方法:

(1)请连续盯着曼陀罗卡。

(2)看5秒后闭眼,尽量让残像都停留在脑海里,同时暗示自己在闭眼睛时让图像尽可能长时间地停留在眼前。睁开眼后,看卡片背面的黑白曼陀罗图像,并将它颜色回忆出来。

(3)训练的关键是要持续不断,至少也要用三个月,这种方法能激活右脑3D 图片训练

人的视觉实际上分为在左脑视觉和右脑视觉两种。左脑视觉属于三维视觉,即能看见肉眼所能见到的事或物,而右脑视觉则能够看到左脑视觉所无法看到的潜在内容。

经过视觉训练之后,你的眼睛便能看到普通的肉眼所无法见到的光和颜色,实现了这一步骤,你便可以进行波动速读了。

开拓右脑的视觉最重要的是要在阅读进程中使用“软焦点”的视觉方法。所谓软焦点,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不将视觉焦点集中于一点,而是尽量使焦点变得模糊、分散,通过这种训练,将你的肉眼所看到的映像转化为思维形象,从而在你的脑海中得以清晰显现。

直接输入到大脑,这种眼部肌肉运动方法的训练,也被称为心里视觉输入法。当然,这种方法并非十分容易地就能够被人们掌握,而要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使你具有从容的获得右脑视觉形象的能力。不仅如此,在经过一系列的进阶训练之后,才能做到即使不闭上眼睛也可以看到这些形象。就像开通了天眼。

三、波动速读的技巧

1、阅读文学材料的快速性

要想达到此目的,关键是眼肌能训练,即用特殊方法,使眼肌能灵活自如,达到视角,视幅,视停,视移等视觉最佳状态.使视线如行云流水般地快速阅读,训练方法可按手指法(即目光随着手指左右,上下移动,头不要摇动),图谱法(如点,圆,抛物线等图形目光沿着图形而快速移动),词谱法,投影仪进行快速阅读的基本功训练.当眼肌能训练适应之后,可采用快速阅读初级方法之一:跳读法.所谓跳读法就是指眼光从一个“字群”跳到另一个“字群”进行识读(字群是由多个单词组成的)这个过程眼球按“凝视--跳跃--凝视”的程序进行连续,不断运动,如:

The man in /the brown coat/was reading a book.

当跳读练习熟练之后,我们可进行练习扩大视力识读文字的单位面积的训练.首先进行五个单词的练习,练习是主视区总应放在中间,也就是主视中间的3个单词,两边单词用余视力扫视.如:

/We/have a colour/TV

在练习五个单词达到熟练之后,就可加宽视区练习,一下看六个单词,七个单词,甚至达到九个单词,逐渐加宽视区范围,延长目光移视长度,这样就能缩短凝视时间,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

2、阅读文字材料的无声性

上面我们介绍的只是快速阅读的先决条件,速读的关键还在于“无声”训练,在阅读速度上,无声要比有声快,这是因为有声阅读是眼,脑,口,耳四个器官一起活动,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再传到大脑,大脑命令嘴发音,耳在监听辨别正确与否.而无声阅读只是运用眼和脑两大器官,省去了口的发音和耳朵的监听,因而它的速度要快,快速阅读的信息变换方式为:书面信息->眼睛扫描信息->大脑记忆中枢的信息.因此我们应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消除读音和心音,特殊手段就是用自身单声调鼻音,单声调心声或外界背景音乐抵消并消除读音和心音的手段,对特殊顽固的不发音不能阅读的人,还可用一套自创歌曲,边唱边读,最后达到无音阅读.

四、波动速读的训练条件

这些训练是进行波动速读的基础,因而尤其重要。

入门训练要选择尽可能安静的地点。为了不在训练过程中受到干扰,需要做一些准备----拔掉房间里的电话线,告诉家人不要在训练中突然过来说话等等。

这些准备非常重要。不要让房间里面过热或者过冷,也不要让阳光直射房间,房间里面昏暗一些较好。训练时请避开吃得很饱和想要睡觉的时候。

但是,如果对这些事情过于神经质的话反而会无法放松下来,不能达到适合右脑能力开发的身心状态。保持平静的心情来训练才是关键,所以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调节环境。

五、如何战胜自己的懒惰

1、建立自己的新的习惯并适应。因为生活中多了波动速读的训练,所以要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把自己一天的计划安排好,然后去认真执行。一定不要把计划弄得自己都无法做到,比如有的人经常对我说:我一天训练两个小时怎么样,我训练三个小时怎么样等等。我一般都付之一笑。你就算能坚持一两天,你能坚持十天吗?二十天呢?三分钟热度远比不上细水长流,这种突击疲劳法除了打击自己的自信心,什么用也没有。做好自己的计划,比如什么时候做什么事,都要形成一种习惯,一种节奏,这样就把快速阅读的训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做到阅读能力潜移默化的提高。

2、给自己点激励。按照训练安排,做好自己的训练规划。每个项目训练之前,都在笔记本上写下当前是什么感觉。完成训练之后,对照一下,看看自己都有什么新的体会,新的进步没有。哪怕一点点的进展,都要写下来,一来是对自己的激励,二来是对以后训练的参照。如果是感觉一点进展都没有,就应该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是哪里卡住了?哪里没弄明白?为何出现这样的结果?把问题记录下来,咨询在线的指导老师,获得解答,这也是一种进步。就怕是自己埋头苦练不问因果,练到死胡同里还不自知。我上学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同学,每天都坐在那里算题,背书,我们去锻炼的时候他在学习,我们去消遣的时候他还在学习。不可谓不刻苦,但是学习就是上不去。原因就是学的太“傻”,不懂变通。

3、有的人计划安排的很好,但是一到训练的时候就魂不守舍,如坐针毡。总也进入不来状态。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技巧,不仅仅适用于波动速读的训练,还适用于其他的学习、工作。那就是五分钟投入策略。告诉自己,先坚持五分钟再说,五分钟以后我可以去看有趣的图片,看小说,电影......但是这五分钟必须坚持,而且必须全身心的投入。

一般来讲,如果你能坚持五分钟,那么你就会进入心静而集中的状态,会不知不觉的把自己的事(训练)做下去,反而不会再去想什么电影小说了,从而很好的战胜了你的懒惰。

这个五分钟当然也不是死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也可以是三分钟,七分钟等等。如果自己真的全身心的投入了五分钟,但是五分钟结束后,还是无法静下心去训练或者做事,那就果断的去干别的。因为就算你惭愧、内疚的想去接着做,也是浪费时间。还不如起来去干自己喜欢的事,过一会儿再回来,效果要好的多。

篇2:波动速读的技巧及办法

那么,为什么快速阅读能够达到如此快的阅读速度呢?在快速阅读的时候,人的大脑是怎样运作的呢?快速阅读状态与普通阅读状态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下面,就让我们全面、深入地来解答这些问题。

一、图像是世界的本质,声音是交流的工具

世界对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

人们经常会这样说:“我们眼中的世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

但却很少会这样说:“我们耳中的世界……”、“我们所听到的世界……”。

事实上,从某个角度可以这样说:世界是属于眼睛的,世界只是我们所看到的一组组图像。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我们的眼睛看不到了,或者假如我们一生下来眼睛就是瞎的,那么,这种没有图像的世界对我们来说是怎样的存在?

不知道那些生下来就看不到的人是靠着什么来感受这个世界,不知道他们是否能够发挥自己内心的想像?如果发挥想像的话,他们是否能够在心中看到那些只属于他们的图像?

那些只有几岁的小孩,他们词汇掌握得不多、语言并不丰富,他们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主要通过眼睛所看到的图像,他们的学习与记忆、甚至他们的思考都是以图像为主。

然而,随着小孩逐渐长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词汇,他们在日常交流中逐渐习惯了用语言(声音)去学习、记忆、思考,语言逐渐成为了大脑最常使用的工具,这时,大脑的图像功能就逐渐退化,用图像进行学习、记忆、思考的情况越来越少、最终甚至不再使用。脑海里只剩下了声音,图像完全消失、不再出现了。

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把书面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以来,人类就进入了声音记忆的时代。文字交流的方便与实用让人们慢慢忘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其实是图像,文字不过是为了方便交流而发明出来的工具。在这个声音记忆时代里,每一个人都从热爱图像、富于幻想与创造、充满热情与激情的孩童被统一塑造成了只会使用声音的枯燥乏味的工具使用者。

真实的世界被抽象化了,被慢慢隔离了,人们不得不生活在自己编织的袋子里,没有办法触摸真正的世界。

在人类远古,语言并不发达,文字还没产生的时候,人们是用图像来进行思考、进行表达,当他们在想一件事情的时候,脑海中一定会有着非常清晰、非常生动的图像,不仅仅是想像得到,甚至还应该在脑海中看得到。

但是,随着相互交流的迫切,人们需要找到有效的表达工具和交流工具,这样,语言和文字就产生了。随着语言和文字使用的越来越多,人们就逐渐失去了清晰生动的想像能力,脑海中再也看不到图像了,而只剩下声音在回响。

人类的思考就这样从具体走向了抽象。

小孩刚出生,还不会讲话的时候,还是像远古的人类一样,脑海中只有图像而没有声音,但随着逐渐长大,图像越来越少、越来越淡,声音则越来越多,直到12岁以后,脑海中就基本看不到图像了,只剩下纯粹的声音。

到了成年,大脑的这种想像能力越来越差,再也想像不出清晰动人的画面,于是也就懒得去想像了。

二、学习的过程是把词语图像化的过程

当我们还是小孩、还不认识文字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可以说话、思考、想像了。

还记得我们学说话的过程吗?在我们还不能说话的时候,大人就指着妈妈不断地让我们叫“妈妈”。那个时候,我们只能听到“妈妈”这个词语的发音,根本不知道“妈妈”的含义。但是,我们已经可以把眼前这个最亲切的人跟“妈妈”这个无意义的发音联系在一起了,所以,一旦我们能够开口说话,就能朝着妈妈喊“妈妈”。

当我们稍微长大,开始上学、开始识字的时候,我们是从最简单的名词开始学起的,比如“人”、“太阳”、“月亮”、“车”,等等。当然,这些名词总是和相应的图像放在一起,让我们把这些名词与相应的图像对应起来。

所以,我们看到,最简单、最基本的学习是非常图像化的,只有把这些原本毫无意义的词语和相应的图像联结起来,我们才能赋予这些词语以意义。

再复杂一些,当我们学到动词的时候,例如“跳”、“跑”、“飞”,等等。这些词语开始变得有些抽象了,但仍然可以通过模仿而把这些动作展现出来,我们也只有真正看到了这些动作,才能把这些动词的含义搞清楚,也才能真正理解并运用它们。

当我们再进一步学习,就会接触到越来越多抽象的词语,例如“幸福”、“快乐”、“美丽”、“智慧”,等等。即便是这些抽象的词语,甚至更抽象的词语,当我们要真正理解它们的含意的时候,都少不了要去建立相应的图像,例如“幸福”,我们不但要从自己的感受中来理解“幸福”的状态,更要去捕捉一个人幸福时的表情、神态、举止,把这些与幸福这种体验相关的图像都组合在一起,我们才会对“幸福”这个词语有更深的理解。

同样,当我们学习任何一个抽象词语的时候,都必须要围绕着与这个词语相关的尽可能多的情景,建立起一幅幅、一组组、甚至一堆堆图像,才能真正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

因此,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把词语图像化的过程,更进一步说,是把文字、把语言图像化的过程。缺少了这个图像化的过程,我们就难以学习到知识,也就难以理解、记忆、思考。

三、理解的本质是建立图像联系(建立图像联系是理解的基础)

当我们小时候刚开始学习说话、与人交流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习怎样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怎样去把内心的所想用恰当的语言说出来,同时,我们还必须要去理解别人所表达的意思。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来理解别人的话语,怎样来理解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话的。

例如妈妈对我们说:“妈妈要洗衣服”,她可能会指指自己,然后指指衣服,然后再做一个搓洗的动作。根据妈妈这个人、衣服的形象、以及搓洗的动作,我们就能大致明白妈妈想要表达的意思。

也就是说,当我们把这些具体、鲜明的图像联结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能大致理解妈妈所想要表达的内容。

而到了上学的时候,老师刚开始教我们认字的时候,都是从最简单的名词教起,例如“人”、“山”、“水”等等,而且少不了会在生字的旁边给出相应的图画。

当我们把这个生字的写法与相应的图画建立起联系的时候,我们也就能够理解这些字所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理解的本质就是建立图像联系。

任何更高级、更复杂的理解,都是以这些基本的、具体的图像进行相互联系开始的。

当这些图像联系非常熟练之后,我们即使不必刻意地去进行想像,也能很快地明白对方的意思。这个时候,虽然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图像联系的内心过程,但事实上这个过程是存在的,我们的潜意识已经飞快地把这一图像联系过程完成了,因此我们才得以快速地理解对方所说的话。

而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眼睛看见的是文字,并没有听到声音,但事实上我们是通过默读来进行阅读的。我们的嘴巴虽然没有发出声音,但我们通常都要在脑海中进行默读,才能比较容易地理解文字的意思。

这种听不见声音的默读,其实就像是我们在脑海中进行看不到图像的想像一样。大脑中看不到图像,但我们仍然可以比较清晰地想像一些图像,例如踢足球的场面、看表演的场面等等。同理,我们的嘴巴虽然没有发出声音,但脑海中默默的声音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的。

事实上,就是我们在思考的时候,部分情况会用到默默的想像,而大部分情况都是在用这种默读的语言。所以,当我们对两种以上的语言都比较熟练的时候,例如说粤语的人学会了普通话,就会发现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必定是在用其中的一种语言在脑海中“说话”。

所以,当我们一直在用声音(说话的声音、默读的声音)这个工具来进行理解、表达的时候,我们的大脑首先是接收到了这些声音语言,然后潜意识再把这些声音语言转化为图像语言,直到建立起图像联系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达到理解的状态。

所以,有时候当我们并不理解对方所说的话、并不理解一段文字的意思时,往往是我们没有能够快速地在潜意识中建立起具体、生动的图像联系,因此也就会感觉到难以理解。

四、普通阅读的大脑作用过程

当我们在进行普通的阅读时,我们采用的往往是默读的方式,也就是看到一段文字,一边在脑海中把这些文字默读出来,然后才能理解这段文字的意思。

这个理解的过程有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步是看文字,先看清楚到底是什么字;

第二步是默读,看清楚了文字之后,要在脑海中一个字、一个字地默读出来,这个过程的速度往往决定了普通阅读的速度。我们在默读的时候,基本上每一个字都要读,而每一个字的默读都要占用一定的时间。普通人说话的速度比较快的时候是每分钟500字左右,而默读的速度比往往比这个速度要慢一些。所以这就决定了普通阅读的速度往往在每分钟500字以下。

第三步是潜意识把脑海中默读的声音转化为一系列的图像。这个速度决定了理解的速度。有时候我们把一篇文章快速地读了一遍、甚至几遍,但还是不能很好地明白它的意思,这就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在把声音转化为图像的时候发生了障碍,对某些比较难懂的词语,或者对某段比较复杂的话,我们的潜意识没有办法迅速地建立起图像联系,所以也就理解不了。这个时候,只有在这些难以理解的地方停顿下来,慢慢地建立图像联系,才能慢慢地达成理解。

所以,总结说来,普通阅读速度之所以快不了,主要是受限于默读的制约,因为默读的速度本来就有高不到哪里去,而每一个字都要读的话,这个速度很难超过每分钟500字。

然而,我们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是,对于任何一篇文章,我们是每个字都要进行默读的。所以,在这种习惯之下,阅读速度是没有办法大幅提高的。

五、快速阅读的原理

快速阅读最重要的步骤是尽量消除“音读”,也就是在默读这个环节上做文章。

快速阅读,与普通阅读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它是真正的看文章,而不是读文章。

也就是说,在进行快速阅读的时候,我们取消了在脑海中默读的这个步骤,看到的文字直接就在潜意识中转化为图像,从而能够飞快地阅读、快速的理解。

平常我们在进行普通阅读的时候,早已习惯了用默读的方式来进行理解。然而事实上,我们不默读,也照样可以理解。

最简单的例子,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字,但忘记它是怎样念了,没有办法去发音,但这一点都不影响我们对它的理解,我们不读,照样能够理解它。例如我们看到“人”这个字,即使我们不默读、不发音,单从它的笔画现状上看,我们也能够轻松地明白它的含意。

这种情况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就比较明显了。有些人对音标掌握得不好,也就导致有些单词根本就不会读,但却仍然看一眼就了解这个单词的意思。

如果说普通阅读的过程是由“看—读—理解”这三个步骤组合而成的话,那么,快速阅读的过程就只由“看—理解”这两个步骤组合而成。

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来说,直接跳过“读”这个步骤而去进行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或者说速度是比较慢的,甚至可能会比普通阅读的速度还要慢得多。

然而,只要经过简单、轻松的训练,我们的大脑就能够逐渐适应这种阅读方式,直接由看到的文字而条件反射出理解的图像,从而大大地加快阅读的速度。

事实上,如果说“看—读—理解”是旧的阅读条件反射过程的话,那么,“看—理解”就是一个新的条件反射过程。

快速阅读的训练,主要就是训练我们运用这个新的阅读条件反射,同时尽量地提高这个新阅读条件反射的速度,从而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

原来的普通阅读是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以速度慢,而快速阅读则可以几个字、一句话、甚至几行文字、一页文字地看,看一眼就能理解整页的内容,所以阅读速度能够大幅度地提高。

就像我们在进行扑克记忆训练的时候,当我们刚开始训练,整个记忆过程进行得不流畅、记忆速度比较慢的时候,可能需要十多分钟甚至半个小时才能记住一副扑克牌。但当我们进行一段训练之后,进行想像的条件反射加快了,记忆的速度加快了,就有可能达到1分钟甚至更快的记忆速度。这个速度就提高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同理,普通阅读的速度是每分钟300字左右,经过快速阅读的训练,速度提高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就有可能达到每分钟数千字甚至上万字的速度。

快速阅读训练的关键在于消除“音读”,当然,要完全取消默读是非常困难的,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决定了我们对看到的每一个字都下意识忍不住要去读一读。

消除“音读”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主动地提高看文字的速度,让读的速度跟不上我们看的速度,这样自然就没有办法去默读了。

例如,我们以每秒一行的速度去看,也就是每秒要看十多个字甚至二三十个字,在这个速度下,根本没办法默读所有的字,只可能选择其中一两个字来默读,这样练习得多了,自然就会养成习惯,不再默读或尽量少地默读了。

提高阅读速度,可以通过训练眼睛视线的控制,以及借助辅助工具来指引视线等方式,来主动地提高阅读的速度。

更好的方法是通过速读软件(如飞克视读等),让文字在电脑上快速地闪现,一行一行、一段一段、甚至一页一页地快速闪现,在这样的速度下阅读,默读的现象自然就不得不消失了。

当然,刚开始提高阅读速度的时候,会出现文字看不清、理解跟不上等情况,这无关紧要,当训练到一定的程度,我们的大脑自然就会完全适应这种快速阅读的状态,即使文字闪现的速度很快,我们也能看得很清楚、理解得很透彻。因为这时,我们的大脑已经通过反复的训练而形成了新的阅读条件反射,完全能够胜任快速阅读的任务了。

六,波动速读的原理

七田真等人所提倡的波动速度,与普通快速阅读的不同之处在于,波动速读是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把理解的图像过程激活了,让我们在脑海中能够真正看到鲜明的图像。

也就是说,在进行普通的快速阅读时,我们对文字的理解过程是在潜意识中进行,我们能感觉到、想像到,但却无法真正像看电影那样看到图像的联系过程,这个理解的过程是无影的,就像我们的默读其实是无声的一样。

而在波动速读的状态中,大脑的这个图像化功能却被激活了,使得我们能够真正像看电影那样看到图像在我们眼前展开。

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大脑的潜能得到更充分的调动,阅读速度、理解率、记忆力都比普通的速读有更大的提高,当然阅读的效率也就比普通速读要高了,可以达到每分钟几万字甚至十几万字,甚至可以过目不忘,一本厚厚几十万字的书用不了几分钟就能看完,不但能够毫无困难地理解其中的内容,而且还能够清晰地记得书上的内容。

这种状态也被称为照相式记忆。

篇3:波动速读的技巧及办法

1 池内外排水法

辽东地区沼气池施工一般集中在5月初到10月中旬, 这段时间恰逢雨季, 地形多为山地丘陵, 逢降雨, 山水川急, 新建池未投料, 便积水过满, 影响抹灰刷胶, 更可能导致击穿, 未用便漏, 针对该现象, 总结了池内排水法及池外排水法, 即当沼气池内存入过多水, 影响施工时, 在沼气池最低处打孔, 将沼气池内的水引入孔内, 再由水泵抽出, 排出池外, 这样既可排水, 又不影响沼气池正常施工;池外排水法即沼气池在地势较高位置, 且将对沼气池池底进行施工处理时, 沼气池池内积水, 则选择低于沼气池处, 挖孔引流, 将沼气池内积水排于沼气池外, 不影响池内施工。这两种方法适合在雨季连雨天, 既不影响工期, 又不影响施工质量, 是这几年凤城市沼气施工较为普遍采用的施工技巧。

2 七加一密封法

七加一密封法是在主体砌筑完成后, 对沼气进行抹灰处理的方法, 具体做法为:基层刷浆, 采用425号水泥, 水灰比为1∶3, 在池内气箱部位刷一遍水泥砂浆, 在刷水泥砂浆过程中如有起泡的地方, 说明此处干燥要多刷一遍。素灰浆水泥用量10公斤。底层抹灰, 采用1∶2.5水泥砂浆, 厚度为0.3~1厘米, 边抹边找平, 使池体严密。水泥用量1.5公斤。素灰层, 底层抹灰后立即抹一层素灰, 厚度不超过0.1厘米为宜。水泥用量30~35公斤。砂浆层, 素灰层施工结束后抹一层1∶2水泥砂浆, 厚0.4厘米, 要抹平压实。水泥用量25公斤。抹素灰层, 沙灰层抹完后再抹一层纯水泥浆, 厚度不超过0.1厘米。水泥用量25公斤。面层抹灰, 素灰层抹完后, 进行面层抹灰, 抹1∶1细砂浆, 厚度为0.3~0.4厘米, 要求沙子筛细, 除掉大粒沙子, 以防出现沙眼, 要反复压光。拱角以下20厘米均为贮气部分。以上6层施工必须在12小时内完成。水泥用量25公斤。刷素灰浆, 面层抹灰结束后, 每隔4~8小时刷水泥浆一遍, 共刷3遍, 具体要求第一遍横刷, 第二遍竖刷, 第三遍横刷。水泥用量1袋。

七层抹灰处理结束后, 待池内灰浆风干, 熬制沼气密封胶, 即用沼气池专用密封胶加水熬制, 待蜡状物完全融化至沸水中, 全锅呈红色稠状为佳, 盛出勾兑水泥, 以1∶3为宜, 将水泥胶浆刷于沼气池内部池面, 横竖交替刷3遍, 方可养生注水, 利用这种做法, 凤城市建筑的沼气池未发现一例漏水、漏气现象。

3 秸秆沼气发酵处理

针对辽东地区养殖户日渐减少, 导致粪源不足的问题, 凤城市能源办施工队苦心研究, 最终找到了解决了该地区解决粪源不足的办法, 技术核心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发酵原料, 在投料前对秸秆等入池料进行预处理措施, 入池后加入沼液及沼气菌活性液, 达到利用秸秆产沼气的目的, 入冬前对沼气池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 使池内温度达到8℃以上, 在秸秆分解和低温产沼气菌剂的作用下, 即可正常用气。

3.1 原料加工处理

选用无药物侵染的玉米秸、麦草、稻草等秸秆原料1吨, 粉碎至2厘米长度。将粉碎后的秸秆按料水比1∶1重量比的比例加水润湿, 边加水边拌匀, 然后晾晒3天使秸秆与水分充分结合。将混合后的秸秆分层泼洒沼气池容积5%~10%的沼液, 或将秸秆原料重量0.8%~1.2%的尿素加水调匀后分层泼洒在秸秆上, 使秸秆最终含水率达到 (75±2) %。将润湿好的秸秆堆成垛, 1~1.5米长, 1米宽, 1米高, 用塑料薄膜覆盖进行堆沤。当堆内发酵至60℃左右时, 秸秆变成深褐色, 立即倒堆, 把堆外的秸秆料翻入堆内, 并根据干湿情况适当补充水分。堆沤时间夏季为5天, 秋季为8天。

3.2 准备启动工作

将堆沤好的秸秆投入沼气池, 加入沼气池容积10%~15%的沼液, 或秸秆原料重量2.4%~2.6%的尿素调节碳氮比, 利用草木灰及尿素调节好碳氮比, 再加入沼气池容积15%~20%的接种物, 加水至沼气池容积的60%, 并调节p H值为7.2~7.6。加入沼气微生物菌剂1公斤 (可以用酵母及碱代替) , 搅拌均匀, 封盖即可。当沼气压力表压力达到4千帕以上时, 应进行放气试火。刚开始会产生二氧化碳、氨气等不燃气体属于正常现象, 排放直至所产沼气可正常点燃使用时, 沼气发酵启动阶段即告完成。

4 沼气池越冬办法

已建在室外并正常产气的农村户用沼气池, 在中秋节前后, 进行一次大投料或大换料, 以秸秆搅拌物及牛马粪便为主。将沼液于出料口向进料口循环导入, 促进微生物菌剂与沼气池内发酵液充分混合, 封好沼气池进料口池盖。取干燥的玉米秸秆或动物粪便, 平铺在已建的沼气池上面, 厚度约80厘米, 上面覆盖塑料薄膜周围用泥土压实对沼气池进行保温, 使池内料液温度达到8℃以上, 沼气池在冬季即可正常产气。已建在室内并正常产气的农村户用沼气池, 直接进行倒料或大换料即可。9月末, 打开沼气池进料口, 将一车牛马粪或发酵秸秆分解和低温产沼气菌剂加入池内, 将沼液于出料口向进料口循环导入, 促进菌剂与发酵液充分混合, 封好沼气池进料口池盖, 使池内料液温度达到8℃以上, 沼气池在冬季即可正常产气。

5 沼气池加苯技术及沼气地热技术

沼气加苯技术是在沼气池主体建成后, 在沼气池内壁, 以水泥浆和苯粉 (苯板磨成粉末) 利用搅拌机搅拌成苯粉浆刷涂于沼气池内壁, 厚度以1~2厘米为宜, 通过此方法可以提供冬季沼气池内池体温度2~3℃。

篇4:小学生速读的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阅读速度;主要障碍;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49-01

“大量阅读”越来越多地被国内外阅读教学所采用,全国小语的各类比赛中,“大量阅读”流派的跟随者和模仿者更是呼声愈涨。要在有限时间内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进行速读训练必不可少。速读法就是从文章中迅速获得有用信息的方法,它不是表面性的浏览,而是积极的、有理解的阅读过程。但这种速读训练对小学生也适用吗?现在,就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单位时间阅读数量的增加,是否会使理解率下降呢?这是许多人对在小学生中进行速读训练的主要顾虑。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对材料感知的快慢,多半取决于阅读速度——快速阅读会强化思维过程,提高它的效率。因为同时感知好几个词,就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通过迅速比较,从中找出重要的东西。所以,在速读的过程中,可以使上下文各个词所组成的意义单位形成完整的形象和概念系统,这有利于大脑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和存储。

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造成小学生阅读速度不快的因素。先做如下的实验:找一名阅读速度一般的小学生,让他端坐在椅子上读书,书可拿得高一些,使书页最上一行字与他的眼睛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测量者站在他的对面或坐在比他稍高一点的椅子上,使自己的眼睛正好越过书页的上端看得见这位小学生的眼睛。当被测试者进行阅读时,测量者就能够发现他眼球运动的情况。通常的情况是,小学生的眼睛经常发生目光复视现象——他的视线并不是一直沿着每行文字由左到右地移动或暂停,而是时常倒回去重读视线刚刚“扫瞄”过的文字。如果再找一位阅读速度快的小学生做同类的试验,可以明显地发现,他在阅读过程中的复视现象比前者少得多。由此可见,不良的阅读习惯是阻碍速读的障碍之一。

再来看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经常听到学生一字一顿地读书,形成有节奏的唱读。这是由于小学生在启蒙教育阶段,认知的第一批语言材料是单个的字,之后才逐步互组成词,以后,虽然他们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却有许多人受单字认知的影响,一直沿用一字一顿的读法并形成了习惯。所不同的是,阅读每个字所拉开的时间缩短了而已。即使是许多自以为阅读速度很快的人,仍然在使用这种逐字阅读法——高速度的逐字阅读。这又是不良的阅读习惯在作怪。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阅读习惯不佳是小学生不能快速阅读的主要障碍。所以,只要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阅读方法的指导,消除习惯定势,是可以达到速读的。

从阅读技巧上看,普通的阅读者每次视线停留可能感知的仅仅是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分句。而快速阅读者则可能是半行文字,甚至一目十行,所以,速读的关键在于提高眼睛在单位时间内所捕捉的文字量。早在1978年,国外学者就以大量的研究证明:可以利用视膜外围部分来增加有效视野;还可以靠视力中心线的偏角扩大有效视野。这说明人的视力有很大的潜力。这样,从理论上讲,通过视线的垂直移动是可以读书的;而且,视线垂直移动读书的时候,其宽度可达一整页。那么,为什么在实际运用中,视线垂直移动读书是那样困难呢?一是因为读书时的语能器官在作怪;其次,当视线垂直移动时,不能一下子看清同一页上所有的词句。但是,有关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任何年龄层次的人只要通过一定的扩张视野训练,都能够调动更多的边缘视觉区,从而在阅读时提高单位时间所感知的文字量。

借鉴国外小学生速读能力培养的经验,笔者认为,培养速读能力有以下六种策略:

1. 进行阅读速度的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小学生的阅读速度概况,并向阅读速度慢的学生提出调整度阅读的要求。

2. 防止复视的训练。引导小学生在阅读时避免眼球往返运动。训练方法是:阅读时用铅笔、钢笔或其它长而细的东西引导视线,为视线在文字之林中作导游——即阅读时用这种导引物指着自己所读着的文字,沿每行文字的下沿向右移动。据有关资料介绍,使用视线导引物不但能使阅读速度提高一倍,而且因为集中了注意力,能够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记。开始进行这种训练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实际,控制导引物移动的速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再逐渐加快导引物移动的速度。

3. 组读能力的训练。阅读时要求学生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而应一个词、进而整个词组、整个分句地阅读。

4. 扩张视野训练。发展学生的外围视觉感受能力,使他们能够看清相邻的词,准备迅速感知这些词句。可以用识字卡片来进行训练,训练时,先准备一些学前儿童所用的识字卡片,横横竖竖地贴放在黑板上——先是横竖各贴两张,接着横竖各贴三张,横竖各贴四张……具体训练方法是:让学生的视线由最上端水平线上的卡片开始,目光注视正中,以余光辨读左右两边的卡片;然后以垂线为中心,目光逐次下降……往后,可逐渐加快下移的速度。

5. 引导学生注意词的指向。依据某些带指向性的词,诸如“由此可见”、“因此”、“原因是”、“综上所述”、“总之”、“因而”、“同时”等,预先估计将出现的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信息。若阅读中遇到如“但是”、“相反”、“然而”等字句时,则让学生注意文章下面部分的意思转变了。

6. 预读法。先看文章开头的两段,以后就只看各段的首句。读完之后,再把最后两段文字仔细阅读一遍,以此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篇5:打开速读的大门

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就同他的学识基础,始终是成正比例的。没有厚实的功底、坚实的基础,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爱因斯坦在成名以后,发现由于自己的数学基础不扎实,在物理上很难突破,便又重新回过头来攻读数学,所以后来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那么,坚固的基础又从哪里来呢?勤奋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提高阅读力,不间断地聚集和积累知识。

阅读是人们获得和聚积知识的主要途径。法国学者安德碎·莫罗瓦说:“当今的文明是我们前人世世代代知识和经验的结晶。要想享有它,就要阅读。无论是讲授或直观教学,都达不到同样的教育效果。图像,能清楚地解说一篇文章,却不适宜培养思维能力。电影和教课一样,放映完毕,也就销声匿迹了;过后想再查看它,很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而书籍,却是我们最好的终生伴侣。”你要丰富自己的知识,获得经验和学问,就必须认真阅读书籍。马克思回答:“钻研书籍。”因为书籍是人类储存知识的宝库。

在学生时代成绩优秀的人,大约有百分之七十的时间花在阅读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提高阅读的自觉性。有的人阅读凭兴趣,一味猎奇,沉醉在小说和剧本的故事情节里;有的人阅读缺乏计划,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临至考试就搞突击;有的人阅读粗疏马虎,思想不集中,坐了半天,还不知道读了什么;有的人更是阅读时良莠不辨,把糟粕当成精华,反受到毒害。这些都是不良的阅读习惯。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曾把阅读者分成四类:

·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

·第二类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些;

·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有豆渣;

·第四类像是开掘宝石的苦工,把矿渣甩到一旁,只要纯净的宝石。

你想要成为第四类读者,就得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什么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呢?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具体的阅读计划、严肃认真的阅读态度和按一定程序进行的阅读方法。

也许你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无须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如果你真的达到这个程度的话,那你一定是众人中的佼佼者。因为阅读是一门只有少数人才能精通的深奥的艺术,对多数人来说,掌握这门艺术要经过辛劳而殚精竭虑的磨炼,只有少数人才觉得这是一个融洽而愉快的过程。这里的阅读与一般的读书概念不同,不只是认识书本上的字,而且还要能汲取作者的思想观念,融合到自己的意识之中。世界显得越来越复杂,阅读和写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上,更是不可缺少的基本途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是我们在人生中所学到的最有价值的功课,也就是在这个信念的指引下,把自己一生的兴趣爱好都寄托在“使人与书相结合”的工作上,也就是向人们推荐好的书籍和阅读方法,鼓励别人从书本中获得最大的益处。

阅读是永恒的乐趣,唤醒那些还未享受到这种乐趣的人们,通过阅读而写得更好,思想更丰富,生活得更有意义。

但是当我们刚开始阅读时,还是不妨先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有吸引力的读物,如果坚持认为某些书有益,因而强迫别人去读,那就可能一开始就扼杀了我们对阅读的爱好。当然,到了大学阶段,我们对书籍应该具有很高的鉴别力,这是我们在阅读与学习中逐渐获得的。

人们常常因某种需要而去读书,小时候,通常因为这是老师指定的功课,或是为了考试合格;还有一些人对某个问题或某位作家产生兴趣,想尽可能多地了解有关的情况;年纪较大时,为了进一步拓展早年所获得的知识,阅读多半是为了深入理解,积累资料,提高鉴别力,满足自己的爱好或消遣。

很多人说,“假如有时间,我会读得更多。”根据观察,人们一般总是把时间花在最迫切需要完成的事情上,因此抽不出太多的时间阅读。其实,我们只需要从现在开始,每天花15分钟的时间去阅读,正像教育家霍勒斯·曼所说的:“每天读一点,即使几段也好,如果你每天有15分钟的时间阅读,一年之后你就会感到受益非浅。”我们常常会觉得15分钟太短暂了,想等到有更多的空闲时再读书,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属于我们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

麻省理工大学有一位图书馆学家,他养成了每天花15分钟阅读名著的习惯,20年过去了,你可算算他已经获得了多少阅读时间。事实上,他是一个大忙人,要指导管理一个相当大的图书馆,要阅读很多专业文献,但他还是在短时期内就读完了《战争与和平》、《奥德赛》、《牛津诗选》等名著,由于心灵不断地与伟大作家保持接触,因而他的见解通达,思想充满活力,每天的工作也更能游刃有余。

我们必须学会用不同的方式阅读,既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又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这样做,我们也才有希望消化各个时代人类最杰出的思想,使之融合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培根的原则告诉我们,如何在阅读时恰如其分的使用精力,学会运用这条原则,还需要我们自己花费相当的功夫和才智。在这方面,弗吉尼亚·伍尔芙也曾指出:“不必为了浇灌一株玫瑰,就去淋湿整幢房子。”

最后,如何从阅读中获取最广泛最深入的情趣,在这里所指的阅读,需要向作者敞开心扉,信赖他为我们所创造的世界,然后就作者所提供的意境,去发展我们自己的思维和想像力。

选择一个作家,并且长期了解他,当然在选择时你要慎重,要花费一些时间,找一个能够成为你的朋友的作家,他的一生对你有吸引力,他描写的一切使你感兴趣,然后你不妨与他交往,倾听他们的叙述,随着了解的深入,你们的友谊会随之增长,你们将彼此谈心,彼此关切。正如你有时会交错朋友,要找到称心如意的作家有时也很困难,很难说莎士比亚对你是不是适当,因为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朋友,更像是一群朋友。让我们举例来说,如果你选的朋友狄更斯,在你读完他的全部小说之前,你会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与他相处,那么你一定想知道别人对他的看法,想更多地了解有关他的一切,于是你会去读他的一切作品。

当然,在发展完美的人格的过程中并非全靠读书,但至少对于智力的增长,书籍无疑是最有力的工具。看完书后也很少有可能完全追上作者,但你必须尽量缩小这个差距。读者与作者之间越接近,两者之间的交流才能越完美。

篇6:精选关于速读的知识

速读(rapid reading),或称“快速阅读”,现大多叫做“全脑速读”。科学原理早已提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各自分管并对不同的信息内容处理:其中右脑主要是对图形和图像进行记忆和加工,而左脑主要是处理诸如逻辑、数字、文字等非形象化的信息。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类进行传统阅读时,主要使用左脑的功能;而在采用“速读”方式阅读时,则充分调动了是左右脑的功能作用,各自发挥左右脑的优势共同进行文字信息的形象辨识、意义记忆和理解,所以“速读”又被称之为“全脑速读”。

二、为何要学习速读

资讯时代的今天,生活节奏如此之快,处处分秒必争,吃饭要求快餐,洗照片要求快速冲印,写信要发电子邮件、订货要发传真,就连各种学习、进修都强调速成。人的时间有限,但所要阅读的资讯无穷,“速读”应运而生。想要用几分钟看一份报纸?看一本杂志?想浏览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汛?只有学习速读能使你达到!

俄罗斯--位研究阅读发展方向的专家马克,沃伦斯基在介绍全世界的图书出版状况时,引述过这样一些统计资料:

15世纪--全球出版的各种书籍为3万种;

16世纪--为15万种;

19世纪--为700万种;

20世纪--为25000万种。

以化学专业为例,1979年美《化学文摘》以50多种文字报道了45万多篇文献,假使有--位通晓各国语言的化学家,要阅读这些文献,以每周读40小时,每小时读4篇来计算,这位学者1年也只能读8000余篇。要想全部读完全年发表的化学文献,要用56年时间才行。如果这位化学家会速读,16个月就能读完。

如果人类的生命是无限的,那么速读学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所谓速读学,就是研究人类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头,去更富有成效地生活的学问。

由于上述原因,正因为人生有限,人们应更充分地去享受人生的乐趣。

速读在我国尚未普及,而在欧美先进国家及日本、韩国、台湾不仅相当流行,而且蔚然成风,许多学校将它列为教育课程。我国中、小学课程繁重、升学压力沉重,速读教育刻不容缓。面临我国人世以后的挑战,以公务、事业上要最快掌握最新资讯及英文,学好速读是您的制胜武器。“速读”也这个工商繁忙的资讯社会,成了人人必掌握的技能,使新新人类能走在时代的尖端。

三、速读基本技巧

1、避免发声。出声阅读是影响阅读速度的重要因素。实验统计表明,朗读的速度最快每分钟只能达到200字,而默读每分钟可达800字左右,是朗读的4倍。因此,提高阅读首先要学会默读。默读的关键在于避免出声,有的人在读时虽然听不到有明显的出声现象,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他的唇或舌在动,说明其阅读仍有不易觉察的潜在发声现象,这仍会影响到阅读的速度。在实际阅读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克服唇动、舌动的现象。

2、减少注视点。阅读过程中,眼睛是以快速眼跳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其中眼跳运动的时间只占10%,而眼睛停留在各个注视点上停顿的时间占到总时间的90%。可见,眼睛主要不是靠眼跳的运动,而是通过眼跳中的注视停顿来获取信息。这样,减少一行乃至一页文字中的注视点,也就相应使得视觉幅度扩大,每次眼停获得的信息增多,从而可以节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的效率。

3、缩短眼停时间。眼停时间是指眼睛在每个注视点上停留的时间。减少停留的时间,也会相应提高整体阅读的速度。

4、避免回视。回视是指眼跳经过某一注视点后又重新返回。回视的次数越多,阅读的速度就会越慢。因此,必须努力克服回视的毛病。一般来说,回视的出现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阅读缺乏自信,总担心没有完全看清楚。要避免回视,就应从这些方面多加注意。

四、快速阅读的好处

1、快速获取信息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已经在各行各业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如果你想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提升业务水平,必定要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但是大部分专业书籍都晦涩难懂,一本看下来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每个人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都是有限的,你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无限的知识,就需要提高的你的阅读速度。

2、缩短信息积累的时间

你看1本专业书和别人看100本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这里就体现了速读的作用。当你阅读速度提高了之后,在同样的时间里,别人只看1本,而你看3本。这样一年下来,差距就慢慢拉开了。

3、为下一步加工做准备

当然快速阅读并不能做到对阅读过的材料过目不忘,它只能让你快速获取关键信息,并且加以提炼。当你把关键知识点进行加工、提炼之后,你就能很轻松的进行记忆和背诵了。这样一来,效果也并不比普通阅读的效果差。

上一篇:竞聘演讲稿的写作要求下一篇:着手的近义词和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