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的价格波动论文

2022-04-18

[摘要]通过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可检验、研究国际油价与国内油价的长期均衡关系,建立VAR模型可定量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用脉冲响应技术和方差分解技术可研究二者之间的动态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油价与国内油价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互为因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石油的价格波动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石油的价格波动论文 篇1:

美元汇率与石油价格波动的内在机理分析

一、美元汇率与石油价格关系的相关研究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大部分研究发现石油价格和美元价值存在正向关系(迪波鲁,1996;天野和范诺顿,1998;凯雷等,2007; 陈,2007;巴舍等, 2012)。部分学者认为只存在石油价格到汇率的单向因果关系。平代克和罗滕贝格(Pindyck和Rotemberg,1990)的OLS回归结果表明,汇率指数与原油价格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石油价格的上涨将导致本币的贬值。天野(1998)利用1972—1993年月度数据对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与石油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油价格的变化导致了美元实际汇率的波动而不是相反。另一方面,部分学者认为是汇率变化影响石油价格波动。佩里(Perry,2000)对美国的研究显示,石油价格变化对汇率影响显著,汇率对石油价格也存在外在冲击作用,并非没有影响。钱德拉塞卡尔和高希(Chandrasekhar和Ghosh,2008)认为,除计价因素以外美元汇率能够通过影响石油供求而影响国际油价。另外,哈吉(Alhajji,2004)、优素菲和沃延托(Yousefi和Wirjanto,2004)、柯克纳(Krichene,2005)、程(Cheng,2008)等研究均检验了美元汇率对石油价格的影响。

国内学者多数支持汇率变化影响石油价格波动的观点。周子康等(2005)针对世界石油价格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油价(WTI、BRENT、OPEC)进行研究发现,美元汇率的波动推动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波动。戴家权、周向彤(2005)认为,美元贬值是造成石油价格不断走高的重要原因。吴丽华、傅春(2007)认为,石油价格通过相对通货膨胀率、相对经济增长率、国际资本流入等渠道影响美元汇率,而美元贬值使原先投资于美元资产的资金转向国际石油及黄金期货市场进行保值或投机,从而拉动石油价格上涨。马登科(2010)认为,传统经济学不能解释国际石油价格暴涨暴跌,在“货币信用—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视角下发现由美元主导的全球货币信用体系和浮动汇率制度所引发的流动性过剩是全球石油价格暴涨暴跌的本质原因。

二、美元汇率与石油价格关系的机理分析

(一)美元汇率波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元相对其他通货的汇率经历螺旋状的波动,如相对德国马克从1975年的1︰3.5下降到1980年的1︰1.7,之后又到1985年的1︰3.4,1992年下降到1︰1.35,之后美元又大幅升值到远高于1︰2。美元兑德国马克的不稳定意味着以美元和马克标价的商品价格会剧烈波动。2001—2011年的10年间,美元相对欧元的年均价值损失了36.5%,从1美元兑1.1169欧元下降到0.7095欧元。从1995年4月到2011年8月,是美元兑日元汇率波动最为剧烈的阶段,1995—2001年日元相对美元下跌了近30%,但此后日元相对美元又大幅升值,1998—2011年美元相对日元价值损失了约45%。

大部分主要商品的价格都是由美元标价的,特别是石油、黄金等主要的国际大宗商品。这种标价不仅体现在商品市场中,许多主要的国际组织如IMF等都使用美元价格进行国际金融统计。这样原油的价格除了受到真实经济因素影响外,还明显会受到通货膨胀以及美元汇率价值的影响。

(二)国际石油计价与石油美元加剧汇率波动

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石油价格上涨,石油输出国石油收入扣除生产成本和国内开支以后,仍拥有大量盈余美元,这些美元最终流入伦敦或纽约的银行,创造了“石油美元”。OPEC国家获得大量的美元收入但不能马上用完,20世纪80年代以前石油美元主要以经常性项目的形式流出,80年代以后石油美元的流向主要以资本性项目为主,即石油出口国用获得的石油出口收入购买外国资产、增持外汇储备、投资国际金融市场等。美国或英国的银行接受这些美元储蓄并转化为更多的贷款。银行以石油美元作为基础货币,销售债券或贷款给需要借贷美元以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的石油美元贷款奠定了8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债务危机的基础,许多债务延续至今一直纠缠着那些贫困国家。被借出的美元通常又通过一定的渠道流回西方的公司或银行。在20世纪70、80年代,沙特政府还开始不断使用过剩的美元购买美国军火商的大量并非适用的武器,以作为对美国的隐性补贴。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一些研究认为,美国的通货膨胀是两次石油危机的主要原因,斯佩罗和哈特(Spero和Hart,1997)认为,不断增长的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降低了石油出口国的真实收入,导致OPEC国家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OPEC国家的收入是以美元计算,由于美元的贬值,他们向欧洲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持续恶化。这一因素可能比全球石油的供给和需求对油价的影响更大。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石油价格增长了43%,而德国仅增加了1%,日本增长了7%,尽管德国和日本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更高。

(三)美元汇率波动对油价波动产生系统性影响

从影响石油需求的角度,奥斯汀(Austvi,1987)认为,石油价格上涨是通过石油需求方的本地价格渠道发挥作用的。由于美元是国际石油市场主要的计价货币,美元汇率的波动创造了全球石油市场的不均衡,对于非美元的国家,美元汇率的上升会使其他的主要石油进口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而美元贬值可以引起以本国货币计价的石油价格更加便宜,这导致他们国家的石油需求增加,最终引起以美元计价的全球石油价格上涨。程(2008)基于汇率制度也从需求的角度给出了解释,他认为石油价格的上涨来自货币渠道的传递。美元贬值使得采取盯住美元汇率制度的国家,包括许多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不得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刺激石油的需求,进而导致了全球石油价格上涨。陈等(Chen等,2008)则从货币市场渠道给出解释,认为汇率市场是比石油市场更有效的市场,因此对实体经济的预期发展会影响石油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另外的一个渠道来自资产价格,相对其他货币,美元贬值降低了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回报,因此提高了石油作为一种外国投资者的替代资产的吸引力。石油的吸引力还来自作为一种抵抗通货膨胀的套期保值,因为美元贬值会增加美元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事实上,美元的前景不被看好,大量的货币就会流入石油市场而导致油价被推高。

从影响石油供给的角度,布赖滕费尔纳和夸雷斯马(Breitenfellner和Cuaresma,2008)认为,美元到油价的传导关系来自石油出口方为了维持购买力的努力。美元汇率的波动还导致石油出口国国际购买力的不确定性。美元汇率的变动改变了国家间的贸易条件,而变动的程度取决于“美元商品”(dollar goods)相对“非美元商品”的比例,由于石油出口国美元商品的净出口份额最大,所以美元汇率对其收入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当美元贬值时,石油出口国就可能面临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收入损失,为了稳定其石油出口收入的购买力,就有动机提高石油的出口价格来抵消美元贬值的损失。在短期,石油出口国可能因为美元的弱势而担忧,而从强势美元中可以获得好处。

由于石油市场与美元外汇市场的联动关系,许多投资与投机的机会也会在市场上涌现,国际资本在两个市场之间的大幅度流动可能带来市场的剧烈波动,投机等行为进一步加强了两者的联系。

通过石油价格和美元指数的长期走势关系可以看出,美元汇率在长期有一个平均的贬值趋势,同时石油价格在长期表现出上升趋势(奥贝迪,2006)。比较明显的如从2002—2008年石油价格不断上涨(从每桶20美元一路上涨到最高点147美元),而美元指数则不断下跌(从120点跌到80点以下),2008年的金融危机前后,石油价格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大幅波动,与此同时美元指数则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大幅波动。危机后期油价反弹上升而美元指数再次呈下跌走势。

总的来看,关于美元汇率与石油价格负向关系的解释有三种:首先,美元贬值使非美国的石油消费更加便宜因而影响了石油的需求,需求的上升进而推高油价。其次,一些石油出口国使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为了出口获得的石油美元的购买力稳定而有动机在美元贬值时抬高油价。第三,外国投资者投资美元的吸引力在美元弱势时会更高,因为以美元计价的其他金融资产的回报会降低。

(责任编辑 耿 欣;校对 YJ,GX)

作者:孙建波

石油的价格波动论文 篇2:

国内外石油价格波动的关联效应研究

[摘要]通过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可检验、研究国际油价与国内油价的长期均衡关系,建立VAR模型可定量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用脉冲响应技术和方差分解技术可研究二者之间的动态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油价与国内油价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互为因果。但国际油价对国内油价波动影响速度快、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而国内油价对国际油价波动影响速度慢、强度小、持续时间短。

[关键词]石油价格;波动;关联效应

[

作者:周作杰 赵喜仓

石油的价格波动论文 篇3:

石油价格波动的分析

内容提要在假设OPEC为石油价格制定者、其他石油生产国为油价接受者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两期动态理论模型,通过石油产量的调控将油价稳定在给定区间内,考察OPEC定价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OPEC定价策略的可行性是存在的,但有效性对于仅仅依靠原油出口获取收益的成员,并未得到理论的证明。这种定价策略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本文通过对油价上涨原因、背景和OPEC定价策略的分析,得出这次油价的上涨不过是油价由低调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超常失控现象的结论。面对世界油价的波动,我国有必要在破除石油行业垄断的同时,建立国家的石油储备体系与价格调控体系,通过国际市场的石油吞吐,达到稳定国内油价的目标。

关键词定价策略可行性有效性履约能力*赵农: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电话:010-88918546(H)100836;危结根:北京大学研究生院100871。

说明:本文系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为湘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所做的政策分析报告。石油作为不可或缺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在国民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同时,也是一种战略物资,在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争取石油生产和价格控制权的斗争,自上世纪以来愈演愈烈。

一、20世纪90年代世界石油价格上涨

1997年以来,石油价格一路下跌,到1999年每桶价格只有10美元,OPEC国家遭受巨大损失。国际油价下跌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技术冲击对石油价格有很大影响,反映在三个方面:80年代初开采成本约为每桶7|9美元,90年代下降到每桶4-6美元;交通成本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交易成本不断下降;石油炼制行业的技术变化,使得成品油炼制成本不断下降。技术的冲击还反映在石油行业外,替代能源的开发使得长期石油需求价格弹性变大,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美国新经济,如信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次,石油需求的变化也是重要原因。再次,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可忽略。危机后的亚洲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外汇储备下降,国内企业开工不足,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同时西方国家的需求也发生变化,连续两年的暖冬,对燃油的需求下降,库存上升。最后,对世界石油市场缺乏清醒的认识,石油供给的增加也是这一时期价格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1997年,OPEC国家在雅加达召开的会议上,沙特阿拉伯极力要求增加产量,结果造成石油价格暴跌。

石油价格的下跌对石油出口国的国际收支和国内预算造成很大影响。主要石油出口国人口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过分单一,国内收入大部分依靠石油出口。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石油冲击带来的财富使得这些国家的福利水平有很大上升。石油出口国的消费绝大部分来自西方国家,而且具有一定的粘性,因而国内的财政支出和经常项目赤字很大。OPEC国家中最富有的沙特阿拉伯面临130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占GDP的10%。石油收入最终将转化为投资和消费,在消费粘性下,收入的下降势必导致投资的减少,使这些国家的经济急剧恶化,经济的恶化又可能转化为政治危机。综上所述,石油的超低价位致使OPEC国家痛下决心降低产量,力图将油价恢复至合理的水平。

1998年3月—1999年3月,OPEC经历三次减产。前两次分别减产124.5万桶/日和135.5万桶/日。加上非欧配克国家承诺减产50万桶/日,共计310万桶/日。这两次减产并未对油价上升产生明显效果。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原有的石油库存过高;二是存在大量的期货投机。据统计,1998年12月,经合组织(OECD)的商业石油库存为27.17亿桶,比1996年同期高出1.66亿桶。

1999年初,油价(西得克萨斯中油,WTI)跌破10美元/桶,OPEC于1999年3月进行第三次减产。这次减产的力度较大(减产200万桶/日),使得油价一路上扬, 1999年底已达25美元/桶,2000年最高时达到37美元/桶,从而引起全球性恐慌。之所以造成油价的大幅上涨,除OPEC三次石油减产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需求面看,近几年来,国际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东南亚国家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石油需求逐步恢复;特别是2001年即将来到北半球的寒冷冬天,对石油的需求与同期相比会有很大增长;由于对石油价格预测普遍认为将会继续走低,发达国家大多抛出库存,面临需求上升又不得不从国际市场购入原油以填补库存不足(1999年12月与1998年同期相比,OECD商业石油库存减少189亿吨)。

第二,从供给面看,OPEC国家由于国内财政状况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尽管不如从前,但是石油仍然是一种弹性相对较小的初级产品。加大产量不但不能增加收入,反而可能减少收入,国际收支更加恶化。因此,减少石油总产量、提高石油价格是惟一可行的道路。从近期OPEC和非欧佩克国家的表现看,确实是这种情况。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但OPEC国家达成一致减产协议,甚至挪威、俄罗斯和墨西哥也愿意通过减产来推动价格上涨。

第三,近来中东局势紧张,巴以和谈陷入僵局,发生多起流血事件,阿拉伯国家指责美国偏袒以色列,声称不会坐视不管,这不由不让人想起第一次石油危机前世界政治、外交的情况。因而人们对石油价格上涨的预期加大,使得当期石油需求上升,加大了供需缺口,再加上一些垄断资本和投机资本乘机进行投机活动,拉动了远期期货市场价格,带动了现货市场价格的上升。

第四,OPEC内部关系发生较大变化。首先,沙特阿拉伯与伊朗之间关于后者配额问题长达数年的争执,随着两国外长的谈判而得到最终解决;其次,委内瑞拉新总统沙威当选后,该国与其他OPEC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再次,沙特阿拉伯在长达6年首次接受将其配额降至800万桶/日的要求,这一承诺加强了OPEC共同减产的履约能力(单卫国,2000)。

石油价格过高也不符合OPEC的长远利益。OPEC国家定价原则一度曾经是与现货价格挂钩,但现在指责石油现货价格受到垄断和投机资本的控制,不能真实反映石油的供求水平,因此制定了新的定价法则,即保持石油价格每桶在22-28美元之间波动,超出(低于)这个范围达到20个交易日(后改为10个交易日),就增产(减产)50万桶。国际能源机构指出,世界石油市场2001年第二季度的需求是每天74.4百万桶,同期石油的供给(包含声称切断供给的伊拉克产量)达到每天76.9百万桶。

二、世界油价的走势

面对石油价格的长时间上涨,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反应不一。欧洲发生了运输工人的游行示威活动,在美国此前也成为总统选举争论的焦点。事实是否就像某些人士所说的“第四次石油危机”已经到来?世界经济是否会遭受到同以前一样的厄运?答案是否定的。

在西方经济学界,对石油价格的预测,由于受到意外影响太大,始终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但是,从其分析方法看,各有不同。总的来说,大致有四种比较流行的方法。第一种是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理论来求取石油价格的最优路径。这种方法始于著名的数理经济学家豪泰林(Hotelling,1931)。他把资源当做一种埋藏在地下的资产,目标是如何寻找一种最优的定价方法使得净现值最大。这种模型得出的最优价结论是资源价格增长率与贴现值相等。也就是说,如果资源所有者开采资源资本所得的收益增长率低于利率,他就偏向于把资源埋藏在地下;如果高于利率,则偏向于开采,以期得到更高的净现值。这种模型的缺陷是很明显的,资源市场的定价不仅受到资源所有者和消费者的影响,更受到市场结构、开采成本和交通等交易成本的影响。第二种是从成本角度进行分析的。由于是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的总成本包括使用者成本(现在一代人的使用造成的后代不能使用的机会成本)。因此最优价格等于边际开采成本和边际使用者成本之和。模型的决策变量是通过选择一个开采率使得利润的净现值最大。假如销售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就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结论:当预期未来资源价格上涨(边际使用者成本上升)时,或者当预期未来技术进步使得边际开采成本下降时,石油的所有者将减少当期的开采量。当资本的回报率很高(贴现率下降)时,当期的开采率会上升。由于完全竞争是一种高度抽象,这种理论的预测力显然是要打些折扣。第三种方法是从市场结构出发,根据市场参与者,OPEC和非欧佩克以及各消费国之间的动态博弈结构分析市场价格的大致走向,这种分析方法见于萨伦特(Salant,1976)。他用纳什—古诺(Nash|Cournot)模型分析世界石油市场结构。该模型导出:如果资源禀赋相同,那么非卡特尔将在不受任何约束条件下追求高利润,从而率先耗尽资源;但非卡特尔得到的贴现后利润率将会大于卡特尔成员。这种方法虽然对于理解石油市场的博弈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由于它处理的是一个无限期的问题,尽管在长期趋势分析上与豪泰林模型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两期叠代变动时没有多少说服力,而且它并不适用于价格走势的定量分析,而后者在决策中通常是极为需要的。第四种是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建立计量预测模型,力图对价格做很精确定量分析。这种方法对于短期定量计算石油价格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石油市场经常受到各种外生变量的影响,而且初始数据的扰动在中长期预测过程中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差,从而得到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所以,这种方法也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上述分析表明,就石油价格预测这一问题,单单采用以上任何一种方法,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只有综合利用各种方法的长处,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试图综合汲取各自的长处,分析石油价格的决定与走势。下面,着重解答OPEC定价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问题。OPEC现行的石油定价策略为,通过对石油产量的调节,将油价控制在一定的区间范围(22—28美元)。该策略的可行性主要取决于OPEC的履约能力与价格的操纵能力。假设OPEC提供的石油产量足以对油价的决定产生实质性影响,它能够协调组织内部行动的一致性,价格控制的策略便是可行的。据估计,OPEC的履约率达到85%。我们可以将这个数据视为该策略可行的程度。

事实上,OPEC拥有石油储量的76%,而产量只占世界总产量的40%。目前,OPEC留有约600万桶/日(或3亿吨/年)的机动生产能力。不过,即便是40%的产量份额,也能够操纵世界油价的涨落。非欧配克国家尽管占有石油总产量的60%,但是单个国家的产量通常无法对世界油价构成实质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将非欧配克国家视为石油价格的接受者。所以,如果OPEC能够做到一致行动,将油价控制在给定的范围,至少应当是一件较有把握的事情。

问题在于,这种定价策略能否符合OPEC的目标函数。从直观上讲,OPEC的这一定价策略是合乎理性的。理由是,如果它将油价定得过高,就会引致非欧配克增加石油的投资,从而提高其产量。当后者的产量增加时,前者若要维持高油价不变,就必须减少产量,从而降低它的市场份额。这种为非欧配克提供“搭便车”机会的做法,显然背离了OPEC利润现值最大化的目标。如果它将油价定得过低,又会减少石油收入,因为石油是一种缺乏弹性的物品。这样,将油价控制在合适的水平上或范围内,似乎是一种最优行为。然而,本文的模型并不简单地支持上述观点。

假设OPEC的利益仅仅来自本国的石油收入。在下面的两期动态模型中,假设OPEC的目标函数为两期利润总和的最大化;且假设它是价格的制定者(即通过产量来影响价格),而非欧配克为价格的接受者(本期的产量取决于前期的价格)。那么,模型可被刻画为:

(其中Pt-1为当期无法决定的前定变量;Q

s1t和Q

s1t+1为OPEC的决策变量)。

OPEC的目标函数为:

(4)式表明,假定OPEC可以做出一致行动,总能依据前期价格变动,通过对当期产量的调整将当期价格控制在某一预设水平上。这意味着OPEC现行定价策略至少在理论上是可行的。(5)式则表明,如需求与成本条件给定,只有当OPEC将两期产量确定在某一水平,这种决策才是最优的。这意味着OPEC的定价策略通常并非能够满足它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诚然,现实的复杂性要远远高于任何理论模型的刻画。OPEC(尤其是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等石油富国)的利益不全来自石油销售收入,在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各种投资(包括油品销售网和证券投资)回报已经构成成员国不可忽视的收益来源。因此,通过产量调节维持油价稳定,可能成为OPEC主要成员国整体和长远利益之所在。此外,它的定价策略可以传递一种信号,以此抑制期货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从而减缓世界油价的剧烈波动。

根据上述有关油价上涨原因、背景和OPEC定价策略的分析,不难得出以下几个基本结论:

第一,所谓的“第四次石油危机”并未真正发生,这次油价的上涨不过是油价由低调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超常失控现象。从总体看,石油市场并不存在持续的供不应求状况;相反,石油供大于求的现状,成为包括代表西方国家利益的国际能源机构在内的一种共识。近期沙特公主访问美国时曾指出,沙特愿意西方石油公司投资于沙特的上游开采业务,这说明OPEC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有化以后的石油行业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也说明OPEC国家只是希望把油价定在一个较合理的位置,并不意在制造一个“第四次石油危机”。

第二,将油价稳定在适当价格水平上(或区间范围内),不仅代表了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普遍愿望,而且构成OPEC多数成员国整体和长远利益的源泉。如果发达国家只看眼前利益任由石油价格过低,不仅影响到石油勘探开发的投资,从而减少未来的供给量,在目前形势下很有可能酿成石油输出国剧变,真正带来石油危机。而且超低油价对它们国内的石油行业部门利益也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OPEC的石油定价策略可行性不但从自身利益找到有力的支撑,从主要的石油消费国的利益也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第三,这种定价策略尽管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可行性(从(4)式可以推断),但是该定价策略的有效性,在单纯依靠石油收入获利的理论模型中,并未得到证明。这意味着次要的OPEC成员国存有背离这种定价策略的激励和动机。这将进一步加大OPEC内部利益纷争的程度,从而增加其毁约的概率。

总之,油价在一定的区间上下波动,极有可能构成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油价变动的基本特征。不过,这并不排除因突发事件所致油价暴涨的可能性,也不排除因OPEC定价协议破裂所致油价狂跌的可能性。同时,OPEC确定的每桶22—28美元的价格区间是否适当,还有待证实。

三、石油安全问题探讨与我国石油问题对策

油价的剧烈波动,尤其是它的持续上涨,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不良影响。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曾使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陷入滞胀。因此,维持油价的基本稳定,应当是政府从事宏观经济调控的措施之一。发达国家面临油价的暴涨,也曾实施过油品的价格管制。

1998年6月,我国油品的定价机制发生转变。具体说来,就是由原来的政府直接定价转向政府反映式与预期式引导的定价机制(曹建军,2000)。原油价格是由根据国际市场报价而定的原油基价与贴水(或升水)两部分组成,其中贴水部分根据国内原油运杂费负担、国内外油种品质差价以及市场供求等情况,由供销双方协商决定。这样,我国的原油价格便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国内成品油(汽、柴油)价格并未与国际市场直接挂钩,其零售中间标准价格由国家计委核准公布,而出厂价格、批发价格和实际零售价格均由石油与石化两大集团根据市场交易实际情况自主决定(曹建军,2000)。这种油品定价机制,在近几年的世界油价剧烈波动过程中,显现一定程度的缺陷。首先,“原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这一状况,不符合原油价格基本稳定的宏观目标。根据我国的原油定价机制,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发生明显波动时,我国的原油价格也会随之发生波动;即使世界油价保持基本稳定,国内油价也将由于运杂费和市场供求等变化而形成波动。诚然,我国已经成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1998年缺口已达91万桶/日。因此,国内油价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然而,政府不应当对超常的油价波动坐视不理。面对曾经每桶10美元的低价而不大量购进,很难看做是一种简单的失误。其次,国内成品油价已经调整9次,其中8次为上调,只有1次是下调。

上述情况暴露出:1我国缺乏合理而又有力的原油价格稳定机制;2成品油价格调节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这两个问题产生于油品市场的高度垄断、垄断厂商所含政府目标(政企不分)的具体国情。1999年,政府下达的石化行业利润指标高达200亿元人民币。这就为垄断企业油价的只高不低行为以口实。效率低下不仅体现在石油开采和炼制业,在对外石油采购体制上也存在严重的垄断和特许行为,人为制造了许多寻租机会。

上述问题,须通过石油行业的深化改革与加强油品的宏观调控加以解决。第一,政府应当建立旨在稳定油价的调控体系,设立相当数量的石油库存储备:当国内市场油价超出某一范围时,通过石油存货的变动平抑油价;同时,可根据世界油价的波动调节库存。另外根据国家安全风险,保留一定的稳定库存,为解决石油企业多重目标,走向真正市场主体铺开道路。第二,在建立储备的同时,尽快打破该行业的垄断格局,允许多家企业展开竞争,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适当的时机,原油和成品油的价格可由市场供求决定,政府应当放弃对于行业的利润指标要求,真正划清作为国有股东收益和国家财政税收的界限,着重于为企业提供国际石油市场行情服务和培养石油风险采购人员。第三,当由于发生重大变故或其他原因导致油价超出宏观经济所能承受的某种极限时,国家应当保留一定时期内价格管制的权力。

参考文献:

单卫国 (2000):《欧配克对油价的影响力及其政策取向》,《国际石油经济》第1期。

曹建军(2000):《我国经济发展与石油价格变动趋势》,《国际石油经济》第1期。

Hotelling(1931):“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April.

Salant(1976):“Exhaustible Resource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 Nash|Cournot Approach to the World Oil Marke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4.

(截稿:2001年9月责任编辑:世编)

作者:赵 农 危结根

上一篇:水电站设计分析论文下一篇:我国档案学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