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小小学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2024-04-16

群小小学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共8篇)

篇1:群小小学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垫江县汪家小学

“百姓身边好学校”建设工作方案

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垫江县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垫江县义务教育阶段“百姓身边好学校”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垫教委„2014‟31号),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垫江县汪家小学“百姓身边好学校”建设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好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为宗旨,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实施教育标准化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缩小与城镇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距,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义务教育学校的需求和愿望。

二、目标任务

“百姓身边好学校”办学条件达到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要求;教育质量达到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标准;学校办学方向和理念正确,管理有序,保障安全;依法规范办学,无违规乱收费;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减负提质;培育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群众认可度达80%以上。到2015年10月,建设达标,通过垫江县教委验收。

三、工作步骤及内容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4年1月—3月)。成立垫江县汪家小学“百姓身边好学校”建设领导小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领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百姓身边好学校”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组 织学习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要求、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标准,制定《垫江县汪家小学“百姓身边好学校”建设工作方案》。

(二)达标建设阶段(2014年4月—2015年10月)。根据方案分阶段开展“百姓身边好学校”达标建设活动,力争在2015年10月达到“百姓身边好学校”标准,接受县教委验收。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全面总结“百姓身边好学校”建设工作,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形成经验材料上报县教委。

四、重点工作内容及措施

(一)加快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盘点学校现有教育资源,拟定学校中长期发展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学校信息化建设、班班通等工程项目,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二)强化师德建设,树立良好教育形象。

1、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发挥表率作用

学校领导班子是一个学校兴旺发达的基础,建设一个高素质、和谐发展的班子团队,是适应课程改革要求,推进素质教育的不竭动力。学校一贯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建设,在班子中倡导加强学习,提升素质,提高服务意识、大局意识,甘于奉献,塑造自身良好形象,争当楷模。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一面不倒的旗帜。

2、推进“师德锻造”工程,塑造教师良好形象

我校以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深入开展铸师 魂、育师德、树师表、正师风、练师能活动。利用周前会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法律法规,收看教师先进事迹报道,用先进人物鞭策教师。建立完善师德评价机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开展以“最美教师”为主题师德楷模评选活动,促教师师德成长。

(三)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常规管理贯穿始终,教学秩序井然有序

管理出效率,管理出质量。中心学校重视对常规教学管理。学校定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采用“听、查、看、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检查细则,对各校课程计划落实、教学进度、备课、作业批改,教研教改等情况进行全面细致地检查。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进行整改。

2、围绕课堂深化教研,依托教研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学校将组织骨干教师上观摩课,其余教师上公开课。开展新上岗的教师上汇报课、优秀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各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开放周活动。课堂对外开放,邀请学生家长、其它学校教师来观摩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这个平台,展示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风采,同时教师既看到别人的优势,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促进教师主动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着力改革被动、低效的课堂教学,实现有效教学、有效学习,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学校。

学校长期打造诗书校园特色,已初见成效。学校每年都举行艺术节,主要以形式多样的诗歌背诵为主,组织学生古诗诵背活动,有的小学生可以顺利背诵古诗400多首。我们将以诗书特色为核心,构建一所诗香四溢,知书达理,健康活泼的乡村一流小学校。

五、工作要求

(一)充分认识开展“百姓身边好学校”建设工作的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破解择校难题”。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础和前提。义务教育阶段实行适龄儿童“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不得择校乱收费,要求必须缩小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距,必须坚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从而构建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体系。义务教育关系到千百万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亿万家庭的幸福,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是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和共同愿望,是义务教育学校广大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开展“百姓身边好学校”建设工作,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然选择,是顺应教育规律的必然趋势,是化解择校难题的有效途径。

(二)努力为“百姓身边好学校”建设工作提供组织和经费保障。学校高度重视“百姓身边好学校”建设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见附件1),并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对“百姓身边好学校”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认真开展专题调研,深入分析研究,做好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工作实施方案。安排专项经费,保障“百姓身边好学校”建设工作的必要开支。

(三)认真做好宣传和信息资料报送工作。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 开展“百姓身边好学校”主题宣传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并及时向县教委基教科报送工作进度和相关信息。

垫江县汪家小学校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五日 附件1 垫江县汪家小学“百姓身边好学校”建设工作

领导小组名单

长:孙雪松 副组长:李隆光成员:汪伦波

邬智云

鹏 6

刘光君

汪兴俊

篇2:群小小学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法制纲要》、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和《普定县教育和科技局关于印发《普定县公办中小学章程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普教科„2018‟128号)等文件要求,为加快推进“一校一章程”工作,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更好地推进我校教育内涵发展、科学发展,提高学校治理的科学性、规范性,真正做到依法治校,特制定《普定县第四小学学校章程建设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落实师生主体地位,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育人环境;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改革创新成功经验和制度成果,推进学校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以及各项事务治理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组织领导

(一)成立学校章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陆萍(校长、支部书记,负责全盘工作)副组长:陈健(副校长、支部副书记,分管德育、党建、工会工作)

李顺德(副校长,分管教学、后勤工作)卢仲辉(校长助理,分管安全、总务、食堂工作)

组 员:马光雄(安全法规室主任)

王 果(办公室主任)杨刚刚(总务室主任)潘光丽(教科室主任)潘光明(安全法规室副主任)赵远涛(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周正婷(工会主席)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学校安全法规室,由潘光明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并兼任学校章程建设工作联络员。

学校章程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全面领导学校章程的制定与推动工作;听取章程起草办公室的汇报,提出修订意见、建议;组织及推动各部门做好相关制度的协调梳理、修订编撰、报审发布等工作。

(二)成立学校章程起草小组

组 长:陆萍(校长、支部书记,负责全盘工作)副组长:陈健(副校长、支部副书记,分管德育、党建、工会工作)

李顺德(副校长,分管教学、后勤工作)卢仲辉(校长助理,分管安全、总务、食堂工作)

组 员:马光雄(安全法规室主任)

王 果(办公室主任)杨刚刚(总务室主任)潘光丽(教科室主任)潘光明(安全法规室副主任)赵远涛(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周正婷(工会主席)高煜(食堂主管)王 琳(教科室副主任)刘 松(教科室副主任)陈 贤(党支部组织委员)

学校章程起草分工:

1.序言、总则(包括学校名称、办学地点、学校性质、学制、办学规模、隶属关系等);(校长、副校长、安全法规室主任)

2.办学理念与学校文化(包括校风、校训、校歌、校微、校旗、校庆日、主要任务、发展定位、办学特色等);(校长、副校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牵头>、各部门负责人)

3.学校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校长、副校长、办公室<牵 头>、各部门负责人)

4.教育教学管理;(校长、副校长、教科室主任<牵头>、各部门负责人)

5.学生(含学生入学及学籍管理、日常管理工作制度规范、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校长、副校长、学籍管理员、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6.教职工(含教职工聘任或解聘、奖励或处分等权利与义务等);(分管德育和办公室副校长、办公室主任)

7.学校资产;(分管后勤副校长、总务主任)8.学校与家庭、社会;(分管德育副校长,工会)9.附则(包括章程修改程序、审议、发布、解释权限等;(分管安全副校长、安全法规室主任)

学校章程起草小组职责:

负责章程建设工作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制订及推进起草工作的组织、研究和撰写、修改等工作。按照工作要求和各自分管的任务分工,组织开展校内专题培训及研讨,在各室人员的先期工作基础上,认真梳理各项部门规章制度,对照有关政策、法规,深入研究、分析学校特色与需求,广泛听取意见,完成章程的起草工作。筹备召开学校章程制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并汇报有关工作,组织开展学校章程修改、材料汇总及章程核准稿的编印等工作。

三、工作原则

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等有关文件,制定学校章程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依法治理原则。权限法定,程序规范,于法有据,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规定,体现并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及教育规划纲要。

2.权威性原则。对学校重大、基本问题做出全面、原则规定,纲举目张,统领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普遍约束力。

3.发展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核心价值引领,凝聚共同愿景,促进校、师、生三重价值的共同实现。

4.彰显特色原则。提炼学校文化精神,凸显学校文化品牌,提升现有学校文化,彰显本校办学特色。

5.务实管用原则。将校情与发展愿景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求相结合,明确学校发展定位,力求体现本学校的特点和文化,坚持适用、实效与前瞻,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留有空间。

四、主要任务

制定章程的主要任务包括前期的学习调研、形成草案、征求意见、校内审定、主管部门核准等,其中确定章程内容、形成草案是章程制定的重点和核心,涉及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学校的发展定位、战略布局、培养目标、办学特色、治理结构、机构体系、办学活动、对外交流、管理保障、落实师生 主体地位和合法权、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等。

五、进度安排

(一)学习调研阶段(2018年7月)

成立学校章程建设工作机构,召开章程建设工作启动会,开展宣传活动,营造氛围。组织教职工学习《普定县公办中小学章程建设工作方案》,各职能部门实地调研,了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导相关体制机制的修订与完善。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章程起草小组人员外出调研,参加县教育和科技局局组织的章程建设培训会,学习相关学校章程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明确我校章程建设工作重点和难点,形成对本校章程编制工作的初步思考,制定《普定县第四小学学校章程建设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调研论证及起草阶段(2018年8月)

对照《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的要求,全面启动章程建设工作。各有关部门按照任务分工和工作进度要求,认真梳理近年来学校内部治理的改革成果以及与目前小学学校制度相匹配的制度体系,修订、完善各项工作规定、程序和机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科学发展的眼光,深入开展研讨、论证,明确章程各部分的内容,完成章程草案初稿。

(三)征求意见阶段(2018年9月)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专家咨询小组、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师生员工、离退休教师、民主党派人士等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涉及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关乎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要充分听取意见,科学论证,形成共识。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完成修订工作,形成修订稿。并将章程草案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章程起草小组在大会上将章程起草情况与主要问题做出说明,经过大会讨论通过后,起草小组进一步审议并修正草案。

(四)提交审核阶段(2018年10月)

征求意见结束后,将章程草案提交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会议审定,形成审定稿,再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定、表决。

(五)审定核准阶段(2018年11——12月)

将审定稿上报县教育和科技局审核,根据县教育和科技局意见再次修改定稿,最后报报县教育和科技局备案。

(六)发布实施阶段(2019年1月)

经核准后的章程文本为正式文本,以学校名义向本校和社会公开并发布实施。

六、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章程建设意义重大,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学校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视学校章程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要加强理论学习和专题研究,根据各自工作分工,认真开展调研,以高 度的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扎实做好章程建设工作。

2.严格程序,精心组织。严格遵照制定程序,确保重要内容和核心要件不遗漏不模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是负责章程制定项目的主要责任人,同时要明确本部门相关人员负责章程制定的具体工作。

4.注重民主,集思广益。在章程建设过程中,要发动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积极作用,保障各方表达和参与渠道的畅通,遇有冲突矛盾的细则条文要相互协商一致,达到集思广益、提高认识、达成共识的目的,使章程建设真正成为学校凝聚发展共识、形成发展合力的结晶。

4.彰显特色,科学规范。章程建设要充分体现我校办学特色,力求做到科学规范,所有条文都要做到有依据、有出处,用语要准确、简洁,条文内容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5.投入经费,保障运行。学校要按需投入足够的章程建设专项资金,纳入经费预算,用于学校章程建设培训、征求意见、研究交流、专家咨询和教代会的召开等方面,在人、财、物和时间上给予全面支持,确保学校章程建设的良好运行。

篇3:学校顶层设计下的特色课程群建设

(一)深化课程改革的大趋势

2012年,浙江省启动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优化育人模式、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可以说,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育人模式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这为学校打造自身特色、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创造了重要条件。

(二)课程改革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遵照《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要求,高中学校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和反思。

1.课程的碎片化、平面化问题

《方案》要求在完成国家必修课程的前提下,对四大类选修课程的开设提出了要求。一些学校只为达到《方案》提出的选修课程门类、数量和比例的要求,却缺少整体的安排和质量上的考虑。不少学校的现状是:对于选修课,教师能开什么就开什么,先满足数量要求再说。这种状况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课程过多,过于随意,即导致课程的“碎片化”问题;另一方面,各学期之间、各年段之间缺少整体设计,课程往往在同一维度上重复,或者课程间没有递进,即导致课程的“平面化”问题。

2.课程无亮点、无特色问题

很多选修课程开发准备不足,上马仓促,学校也没有很好地从办学传统、校园文化、办学目标和生源特点等方面去挖掘,只是机械地按四大类选修课程的要求来开设,因而许多学校在选修课程开发开设中都出现了“同质化”现象,课程无亮点、无特色可言。这显然有违本次深化课改的目的。深化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解决学校发展中“千校一面” 的问题,如果课程建设中的这一问题不解决,新的 “千校一面”问题仍不可避免。

3.课程开发开设的质量问题

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需要学校教师的积极参与。习惯了用国家已编定的教材教的教师,要在较短时间内开发出一门课程谈何容易。笔者曾参与过由嘉兴教育学院组织的一门选修课程的编写工作, 单单对其中三课内容的编写,从阅读相关资料、搭建框架到最后动笔完稿就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如果再加上前期参与的课程结构、内容的选定到后期的修改补充等至少也要两个多月。试想,如果由一位同时还承担必修课教学任务的教师独立完成,这要花多少时间?此外,对课程的监测和评价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但由于选修课程的特殊性,不可能通过联考、学业水平考试、高考等正规、严格的方式来检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容易导致从学校管理者到执教者对课程质量的忽视。再加上前述的课程碎片化、平面化等问题的存在,选修课的质量堪忧。

二、对策与路径

深化课改要求把更多的课程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选择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选择权交给学校。一方面课程改革中遇到了多种问题,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推进和选择。 但怎么选择,却是考验学校办学水平的大问题。

笔者以为,一个好的顶层设计,是保证学生、教师、学校“选择权”的关键。顶层设计要考虑课改的方向、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学校的历史和发展特点,还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学校自身特点的选修课的设置和开发,又是重中之重。图1所示是嘉兴市秀州中学的“秀州钟”课程模型。“秀州钟”从外形上看,是一个大写的“人”,体现了“我是秀中人,一生一世学做人”的办学理念,而支撑这一理念的是学校开发开设的各类课程。钟裙是国家和学校的以必修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课程,这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基础型课程,也是学校达成育人目标的基础。钟身是六大类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和融课程、秀身课程、秀情课程、秀智课程、秀雅课程、秀能课程。这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选择性课程,也是学校的特色课程体系,旨在丰富学校育人模式,助力学生个性而又全面地成长,健全人格。钟锤是生涯规划课程,是指导学生决定自己未来的课程,让学生踏入高中就有对人生的思考,对自己未来选择的思考。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层层递进,体现了课程由基础向研究由表及里、逐级递进的过程。同时,三级课程之间用虚线显示,表明了学校要打通必修和选修之间的界限,争取两者的逐渐融通融合,并建立起真正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那么,“和融向秀”六大类课程、“基础—拓展— 研究”三级课程体系如何避免“碎片化”“平面化” “同质化”?组建富有特色的课程群或许是进一步落实课程建设、彰显学校特色的有效途径。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教育家开始强调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的原则,即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1]“课程群”就是这一原则下的一个尝试。按照学者的一般解释,课程群是指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培养范畴的一类课程。 课程群的构成一般由属于同类的3门以上课程组成,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虽相对独立,但课程与课程之间紧密关联,各门课程的实践环节或技能培养是连贯的、递进的。[2]课程群原是在高等院校课程建设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管理方法。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课程群”的概念也逐渐进入普通高中管理者的视野并开始出现在课程体系中。普通高中的课程群建设显然有别于高校。普通高中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在大的课程框架内,根据课程目标的设置,建设起富有特色的课程群。抓好特色课程群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从学校发展方向中寻找增长点

特色课程群建设之所以有助于打造学校特色发展之路,就在于它的存在与学校的发展相一致。学校特色发展需要通过一系列载体来实现,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学校怎样发展就需要怎样的课程来保障。因此,学校先要仔细梳理办学传统和发展方向,再以学校文化传承为依托,与自身的教育理想、 价值追求等紧密结合,创建彰显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并从中进行整合,打造出相应的特色课程群。

以嘉兴市秀州中学为例,学校是一所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名校,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学校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建设人文性、研究性、国际性、有特色的现代示范普通高中”是学校的办学目标。这一办学目标与学校一百多年来的办学经验是分不开的,学校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科学家、翻译家、文学家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而在研究他们的成长历程和辉煌成就时,学校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从事数、理专业的人文素养深厚,从事人文研究的科学素养很高,两者相得益彰。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航。科学与人文的互补,有利于形成完备的基础知识、优秀的思维品质、正确的人生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鼓励文理兼备的优秀教师跨学科开设选修课,也鼓励文、理学科教研组之间相互协作,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开发出富有秀中特色的跨学科课程群。

(二)从学生发展需求中寻找支撑点

学校教育是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教育,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以学生为本。离开了学生发展这一根本,设计得再漂亮的课程体系也是无根之树。学校课程改革要尊重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学校在教育者、学习者的沟通交往过程中不应是拥有“交往霸权”的管理者,而应是课程资源的提供者。课程既要为学生奠定深厚的知识基础提供保障,还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选择。因此,学校的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未来成才的需要。

中学教育不同于大学教育,高中教育属于通才教育、基础教育。通才教育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强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在提高综合素养上,同学科或跨学科的课程群供学生选修并为之提供有效的保障。另外,在德育领域,传统的靠班主任、政教处的说教仍是许多学校的主要运行方式,但政教处、班主任常常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疲于奔命,而且说教效果不佳,学生常有对抗情绪。显然,这种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靠这样“保姆式”教育管教出来的学生也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德育的途径应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德育的方式也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把选修课渗透到德育领域,并利用课程群的特点组建“自主体验式”德育课程群,就是在这方面的一种尝试。

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只有建立在学生发展需求上的课程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课程,才是符合教育本真的课程。

(三)从学校优势学科中寻找扩张点

特色课程群的建设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在课程开发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了课程质量的高低。对一所学校来说,总有那么些优秀的教师,总有那么些具有优势的学科。在选修课程的建设中,发挥好这些教师和学科的优势和引领作用,实行强强联手或跨学科合作的方式,带动更多的教师和学科参与到其中来,对提升选修课的质量和加强课程群的建设都是极为有益的。

仍以嘉兴市秀州中学为例,生物学科是学校的优势学科之一,教研组里有嘉兴市名师、学科带头人等一批术有专攻的优秀教师。由于该学科的群体优势,学校被评定为嘉兴市高中生物学科基地,承担着许多市级教研任务。在选修课程建设中,该学科教师也积极投入,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校鼓励该学科教师牵头组织涉及多学科知识的课群设计,例如,文理兼容的“水文化”课群就由该科教师牵头组织,把化学、语文、地理、美术等相关教师纳入到课群的设计、开发、开设中来,既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带出了一支课程建设的队伍, 这些教师还可以由此扩展,开发出更多的优质课程来。当然,并不是一定要跨学科才能组成课程群,同一学科,从不同方面来组建的课程也可以组成一个课程群。例如,文学社是学校社团文化的一个亮点, 每年都有诸多学生在各类写作竞赛中获奖。在大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创建特色课程的今天,学校将文学社活动改造成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同时,为加强文学社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提供语文组教师开发的其他选修课,组成一个课程群,供学生选择,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从学校优势学科中寻找扩张点还包括从被评为省、市精品选修课程的学校课程中挖掘潜力,由在开发选修课方面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帮助更多的教师来开发相关的选修课程,提高他们的辐射力、影响力。

由学校的优势学科和优秀教师来带动课程群的建设,还可以提升课程的品质。参与课程群建设的教师在优秀教师的带领下,能够形成一种较好的科研氛围和相互促进的竞争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因无序开发和评价缺失而导致的课程质量问题。

三、实践与探索

嘉兴市秀州中学主要开发了“省身德育”课程群、“水文化”课程群和民族根文化课程群。

(一)以自主德育为目标,组建“知德—正德— 厚德”的“省身德育”课程群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是秀中人,一生一世学做人”是学校的育人目标。如何利用选修课程这一资源,渗透道德教育是当今深化课改背景下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学校根据多年道德教育的经验和已形成的“六大周”德育品牌,利用课程群的特点,组建了“知德—正德—厚德”的“省身德育”课程群。

“知德—正德—厚德”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也是一个由知而行、知行合一的过程。该课程群一方面把平时散布于班会课、升旗仪式、德育活动周、 专题教育中的一些内容整合成以“自主德育”为主题的课程,有学习课程、专题课程、环境课程、活动课程及生涯课程等。课程设计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对活动自主策划、组织、实施和总结;另一方面,课程群通过专题讲座、选修课程、社会实践、 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来丰富课程的表现形式,并更多以学生参与、体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道德冲突或各种关系的冲突面前学会判断、学会选择,使德育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说教上。

“省身德育”现已形成的主要课程有《秀州中学学生生涯规划课程》《中华经典悟读》《爱国爱校》 《孝廉文化》《高中生健康顾问》《生命教育》《感恩文化》《知诚讲信》《责行天下》《规则与法在身边》《德在路上》《社会与我》等。

(二)以“水”为载体,开发“人文性+研究性”的 “水文化”课程群

“建设人文性、研究性、国际性、有特色的现代示范普通高中”是学校的办学目标,文理兼长也是学校许多成功校友的成长之道。学校在课程的顶层设计中,围绕“秀智”“秀雅”“秀能”三类课程,根据江南水乡的特点、“五水共治”的现实意义以及学校学科组的优势,开发了“水文化”课程群。

这一课程群的设计围绕江南水乡的“水”这一主题,从“水科学”“水文学”“水艺术”三个不同维度,由生物、化学、语文、艺术等不同学科的教师合作,开发出9个或18个学时的中、短课程,供学生来选择。同时,又注重基础、拓展、研究三个纵向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可选择相应层级的课程来学习。 “水科学”侧重于水的物理、化学与生物性质,水体生物调查,水污染的治理等;“水文学”侧重于对历代文人墨客以“水”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欣赏和学生以此为主题的写作实践;“水艺术”侧重于有关水的绘画、摄影作品的欣赏和实践以及水体景观设计等。此外,该课程群还注重动脑与动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无论是偏重理科还是偏重文科的学生,若能从中选择2个以上的课程来修习,都能从中感受到单一学科所无法呈现的精彩。

该群现已开发的课程有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三类。基础课程有《上善若水之懂水》(化学)、《水与健康》(生物)、《一品秀水·嘉兴》(语文)、 《地理与生活》(地理)、《基础绘画》(艺术)、《流水华章》(英语);拓展课程有《桥梁中的力与美》(物理)、 《美丽中国的缺憾——中国生态危机》(生物)、《环境与化学》(化学)、《国画》(艺术);研究课程有《穆湖生态调查》(生物)。

(三)以“内高”民族教育为中心,建构“文化认同”的民族根文化课程群

嘉兴市秀州中学还承担着培养新疆学生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并设立了“内高部”。学校结合“内高部”的实际和办学特点建构新的学校课程体系, 其中“和融”课程就是凸显民族融合意识的设计,将民族根文化内涵通过课程外显出来。根据这一课程设计,学校开发了以“文化认同与现代意识”为主题的民族教育课程群,融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主流意识于一体,涉及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

根据“秀州钟”课程模型,该课程群分“基础篇” “拓展篇”“研究篇”三个模块。

“基础篇”从“地方文化风俗现状”方面介绍江南文化风俗和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风物。学生通过学习《嘉兴文化风俗介绍》《江南文化风俗介绍》《大美新疆》《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介绍》,了解“中国大地上存在着多种生活风俗”,认识“文化的融合与变化是各种文化互相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拓展篇”从“中外民族演进”方面探究历史与现代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学生通过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世界各国多民族国家进退兴衰的历史和现状》《融合·现代·人本———内高班“文化认同与现代意识”德育课程(上)》,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演变历史和规律,认识世界多民族国家进退兴衰的历史规律,知道新疆历史、新疆民族发展史、新疆宗教演变史,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通过学习 “现代理念”,正确理解“公民意识”“国家观念”“民族主义”“宗教政策”,增强“现代化”理念。

篇4:群小小学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课程;关联课程群;内容体系;整合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4-0106-04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and based on the review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status establishment, development and separation,a discussion was made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lated courses curriculum system.It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learning related courses integra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integration thought in order to help sport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curriculum; relevance course group; content system; integration

1.1《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历程的回顾

1.1.1《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的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学习、借鉴、自编、创编的漫长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体育理论课程只是沿用前苏联的体育理论体系,在接受前苏联专家言传身教的帮助之下,开始了体育理论及《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的漫长历程。60到80年代主要编写了学校体育学的讲义和参考书,在此期间,也有一些专家编著出版了《体育教学法》《体育教育学》等。90年代至今,《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进入了规范发展和改革创新的阶段,主要以金钦昌、李祥、周登嵩、潘绍伟等编著的学校体育学教材为代表。

1.1.2不同版本内容体系的比较

在内容体系方面也体现出显著差异。体育理论讲义阶段主要内容是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等内容。1983、1991、1994和2001版《学校体育学》的主要内容一脉相承,目的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我国学校体育学的发展,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体育教学目标、过程和基本规律,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体育教学原则与方法,思想品德教育与发展个性,体育课教学,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课外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课外运动竞赛,学校体育管理,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等。

1.2学校体育学课程地位的确立

1983年10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学校体育学》教学参考书正式出版,1986年4月来自全国高师体育专业24个单位,在杭州大学举行的体育专业《体育理论》研讨会上,多数与会专家提出将体育理论课程改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等课程的具体设想与建议,以会议纪要的形式报送国家教委并由国家教委通报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执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规定把体育理论课程分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并将学校体育学列为教育类专业的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正式赋予学校体育学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的地位与目标,这标志着学校体育学课程地位的正式确立。

2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发展与分离

80年代末,学校体育学课程地位确立以后,学校体育学多个版本教材的出版,以及内容体系的日益科学和丰富,从本质方面反映出该课程的全面、快速发展。1992年实施的《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课程基本要求》、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均将学校体育学列为主干课程,充分反映了该课程地位的稳固与发展。同时,课程内容体系越来越细化,内容的精细化使课程分离成为可能,同时,课程的发展也为课程的分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988年我国第一本《体育教学论》出版,至今已有近20个版本的《体育教学论》陆续出版,也印证了学校体育学课程逐渐分离的过程。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已将体育教学论列为6类主干课程的人文社会学类课程之一,标志着该课程从学校体育学中完全分离出来。

3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的课程内容体系现状分析

学校体育学隶属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以其为核心的关联课程群也逐渐形成,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学、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新课程设计、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等课程。虽然,2004年《纲要》中将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均列为主干课程,但由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仅对课程的“基本内容”做了宽泛的描述,因此,在“课程”向“教材”转换的过程中很难限制和规范教材的内容体系,各大院校在课程设置时也不尽统一和规范,也就造成了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和课程内容体系中内容相互交叉的情况,有研究者用重复字数来描述交叉比重是不合理的,应以重复的章节为交叉的标志来衡量才是最合理的,即使文字不完全重复或不重复,一样反映出内容本质上的重叠或交叉。内容交叉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如果课程群之间宏观统筹,在教学大纲中会反复出现,学分也会无辜累计叠加,在具体课程内教学组织实施时会占据一定不必要的重复学时,有时还会出现相同概念的表述不统一,对教师的教研、学时的学习在概念上造成模糊。下面仅对学校体育学(潘绍伟,高教版,2009),体育教学论(毛振明,高教版,2011),体育教育学(刘清黎,高教版,2004)三教材进行对比,以示比较。

5.1.3体育教学论

毛振明的《体育教学论》(高教版)一直以来被高教界公认为最具典型意义的课程版本,建议以该版本为模型进行构建。首先,在阐述体育教学理论之前,把《学校体育学》中剔除的“体育课程论”内容进行讲述,使课程与教学论结合;其次,由于《学校体育学》已对“体育教学内容”予以整合,因此,移除第四章“体育教学内容”;再次,避免与《学校体育学》赘述,移除原版本的“第十章体育教学设计与计划”;最后,移除“第十四、十五章”,该部分将在《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课程中有更加系统的论述。

5.1.4中学体育教材教法

该课程的核心词是“体育教材教法”,综观国内各种版本的《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教材,内容体系比较完善的主要有罗希尧、颜庆等人的版本,主体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各类技术技能类教材的教法,新增的主要有新兴体育类、休闲体育类教材的教法阐述,当然,原版本中绪论、教材教法实施、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保健方法等内容尚需进一步修订。

5.1.5体育新课程设计

《体育新课程设计》旨在帮助设计者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情况,设计和开发校本课程。该课程开设较晚,起步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以北京理工大学王皋华教授的版本最具代表性,主要内容有: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任务与问题、体育课程设计、体育新课程设计、体育新课程设计要素的说明与举例、各学段认知领域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实施体育新课程的教学问题以及附录等。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但多数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设置该课程,给课程的发展带来了阻力。

5.1.6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

国家教育部2012年要求师范类专业必须开设《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课程,目前尚无课程体系范例,建议以毛振明《体育教学论》(高教版)中的“第十四章体育教学技能与训练”和“第十五章体育教学研究”为模型进行构建。

5.2依据现有课程群的内容体系整合课程

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内容体系主要涵盖以下6个系列:体育教学理论系列、体育教育理论系列、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系列、体育教材教法系列、体育课程理论系列(含体育新课程设计)、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系列。一方面,可以按6个系列的名称命名课程,即体育教学理论(体育教学论)、体育教育理论(体育教育学)、学校体育基本理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课程论(体育课程设计或体育新课程设计)、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可以按不同系列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将体育教学理论系列与体育课程理论合并,即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将体育教育理论系列与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系列合并,即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将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合并,即体育教材教法与教学研究。

在对课程群进行整合时,首先要遵循《纲要》的基本精神,不能违背《纲要》的基本纲领;其次,要依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方案中课程群的实际设置和学时分配等进行整合,并最终落实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

6结论

6.1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学习、借鉴、自编、创编等几个阶段。1988年11月学校体育学课程地位正式确立,之后,经历了发展和分离的漫长历程。

6.2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以其为核心的关联课程群也逐渐形成,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学、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新课程设计、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等课程。在课程向教材转换的过程中,课程内容体系构建随意性大,缺乏宏观统筹,课程群内容出现较多的交叉或重复,以及相同内容表述不统一等现象。

6.3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的整合主要有两条思路,一是依据现有课程合理配置课程内容资源,二是依据现有课程群的内容体系整合课程。在实际操作时,应综合考虑《纲要》、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等因素。

参考文献:

[1]潘绍伟,等. 学校体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 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罗希尧.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王皋华.体育新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8]毛振明.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2003.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4.

[13]程明吉,等.我国学校体育学内容体系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8):102-106.

5.1.3体育教学论

毛振明的《体育教学论》(高教版)一直以来被高教界公认为最具典型意义的课程版本,建议以该版本为模型进行构建。首先,在阐述体育教学理论之前,把《学校体育学》中剔除的“体育课程论”内容进行讲述,使课程与教学论结合;其次,由于《学校体育学》已对“体育教学内容”予以整合,因此,移除第四章“体育教学内容”;再次,避免与《学校体育学》赘述,移除原版本的“第十章体育教学设计与计划”;最后,移除“第十四、十五章”,该部分将在《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课程中有更加系统的论述。

5.1.4中学体育教材教法

该课程的核心词是“体育教材教法”,综观国内各种版本的《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教材,内容体系比较完善的主要有罗希尧、颜庆等人的版本,主体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各类技术技能类教材的教法,新增的主要有新兴体育类、休闲体育类教材的教法阐述,当然,原版本中绪论、教材教法实施、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保健方法等内容尚需进一步修订。

5.1.5体育新课程设计

《体育新课程设计》旨在帮助设计者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情况,设计和开发校本课程。该课程开设较晚,起步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以北京理工大学王皋华教授的版本最具代表性,主要内容有: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任务与问题、体育课程设计、体育新课程设计、体育新课程设计要素的说明与举例、各学段认知领域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实施体育新课程的教学问题以及附录等。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但多数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设置该课程,给课程的发展带来了阻力。

5.1.6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

国家教育部2012年要求师范类专业必须开设《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课程,目前尚无课程体系范例,建议以毛振明《体育教学论》(高教版)中的“第十四章体育教学技能与训练”和“第十五章体育教学研究”为模型进行构建。

5.2依据现有课程群的内容体系整合课程

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内容体系主要涵盖以下6个系列:体育教学理论系列、体育教育理论系列、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系列、体育教材教法系列、体育课程理论系列(含体育新课程设计)、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系列。一方面,可以按6个系列的名称命名课程,即体育教学理论(体育教学论)、体育教育理论(体育教育学)、学校体育基本理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课程论(体育课程设计或体育新课程设计)、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可以按不同系列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将体育教学理论系列与体育课程理论合并,即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将体育教育理论系列与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系列合并,即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将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合并,即体育教材教法与教学研究。

在对课程群进行整合时,首先要遵循《纲要》的基本精神,不能违背《纲要》的基本纲领;其次,要依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方案中课程群的实际设置和学时分配等进行整合,并最终落实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

6结论

6.1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学习、借鉴、自编、创编等几个阶段。1988年11月学校体育学课程地位正式确立,之后,经历了发展和分离的漫长历程。

6.2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以其为核心的关联课程群也逐渐形成,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学、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新课程设计、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等课程。在课程向教材转换的过程中,课程内容体系构建随意性大,缺乏宏观统筹,课程群内容出现较多的交叉或重复,以及相同内容表述不统一等现象。

6.3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的整合主要有两条思路,一是依据现有课程合理配置课程内容资源,二是依据现有课程群的内容体系整合课程。在实际操作时,应综合考虑《纲要》、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等因素。

参考文献:

[1]潘绍伟,等. 学校体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 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罗希尧.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王皋华.体育新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8]毛振明.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2003.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4.

[13]程明吉,等.我国学校体育学内容体系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8):102-106.

5.1.3体育教学论

毛振明的《体育教学论》(高教版)一直以来被高教界公认为最具典型意义的课程版本,建议以该版本为模型进行构建。首先,在阐述体育教学理论之前,把《学校体育学》中剔除的“体育课程论”内容进行讲述,使课程与教学论结合;其次,由于《学校体育学》已对“体育教学内容”予以整合,因此,移除第四章“体育教学内容”;再次,避免与《学校体育学》赘述,移除原版本的“第十章体育教学设计与计划”;最后,移除“第十四、十五章”,该部分将在《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课程中有更加系统的论述。

5.1.4中学体育教材教法

该课程的核心词是“体育教材教法”,综观国内各种版本的《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教材,内容体系比较完善的主要有罗希尧、颜庆等人的版本,主体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各类技术技能类教材的教法,新增的主要有新兴体育类、休闲体育类教材的教法阐述,当然,原版本中绪论、教材教法实施、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保健方法等内容尚需进一步修订。

5.1.5体育新课程设计

《体育新课程设计》旨在帮助设计者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情况,设计和开发校本课程。该课程开设较晚,起步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以北京理工大学王皋华教授的版本最具代表性,主要内容有: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任务与问题、体育课程设计、体育新课程设计、体育新课程设计要素的说明与举例、各学段认知领域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实施体育新课程的教学问题以及附录等。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但多数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设置该课程,给课程的发展带来了阻力。

5.1.6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

国家教育部2012年要求师范类专业必须开设《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课程,目前尚无课程体系范例,建议以毛振明《体育教学论》(高教版)中的“第十四章体育教学技能与训练”和“第十五章体育教学研究”为模型进行构建。

5.2依据现有课程群的内容体系整合课程

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内容体系主要涵盖以下6个系列:体育教学理论系列、体育教育理论系列、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系列、体育教材教法系列、体育课程理论系列(含体育新课程设计)、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系列。一方面,可以按6个系列的名称命名课程,即体育教学理论(体育教学论)、体育教育理论(体育教育学)、学校体育基本理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课程论(体育课程设计或体育新课程设计)、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可以按不同系列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将体育教学理论系列与体育课程理论合并,即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将体育教育理论系列与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系列合并,即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将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合并,即体育教材教法与教学研究。

在对课程群进行整合时,首先要遵循《纲要》的基本精神,不能违背《纲要》的基本纲领;其次,要依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方案中课程群的实际设置和学时分配等进行整合,并最终落实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

6结论

6.1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学习、借鉴、自编、创编等几个阶段。1988年11月学校体育学课程地位正式确立,之后,经历了发展和分离的漫长历程。

6.2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以其为核心的关联课程群也逐渐形成,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学、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新课程设计、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与技能训练等课程。在课程向教材转换的过程中,课程内容体系构建随意性大,缺乏宏观统筹,课程群内容出现较多的交叉或重复,以及相同内容表述不统一等现象。

6.3学校体育学关联课程群的整合主要有两条思路,一是依据现有课程合理配置课程内容资源,二是依据现有课程群的内容体系整合课程。在实际操作时,应综合考虑《纲要》、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等因素。

参考文献:

[1]潘绍伟,等. 学校体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 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罗希尧.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王皋华.体育新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8]毛振明.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2003.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4.

篇5:小小读书郎特色班级方案

乌市35小学二年级3班

一、创建背景:

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开展,而营造书香校园又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如今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欲越来越浓,书本中的内容已无法满足他们。因此,我班将开展一系列的阅读活动,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创建意图:

通过“快乐阅读”班级文化氛围的引领,让孩子们走进充满情趣的、生动活泼的阅读世界,开拓眼界,获得智慧和启迪,初步陪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陶冶儿童情操。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并在读书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

三、创建目标:

1、建立起以班级、家庭、个人为主的三级小书库。

2、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在班级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3、促进学生知识更新、思维活跃、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4、引导学生与经典、好书交真正的朋友,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推动班级的读书活动,为营造书香校园,打造小小读书郎班级班级奠定基础。

四、活动口号: 用眼睛收藏世界,用大脑收藏书籍。

五、主要内容:

1、营造书香氛围:开展读书活动,师生同建小小读书郎班级;通过阅读,使教师、学生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到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荡涤自己的心灵,从书籍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

2、构建理想课堂:通过读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利用好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益,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聆听窗外声音:通过一定的渠道定期请文人、家长与学生交流,打开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形成多元的价值观。

六、实施办法:

(一)、通过“班级图书角”和教室布置,设计“小小读书郎班级”。教室里设置“读书台”,墙壁上挂学生的作品,学生每人准备一个书袋,让每一个孩子随手能拿到书,随时有书读。

(二)、精心构建多元化的读书网络

建立“个人书橱”、“班级读书角”。学生在家中建个人的小书柜,可以在家中与父母共赏,也可以与小伙伴共读;建立班级图书角,实现资源共享。

(三)、积极开展读书活动

1、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将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中,成立班级图书角,专门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

2、调整课程设置。开设一节语文阅读课加强对学生读书活动的指导。

3、通过精彩活动,促进读书活动的升华。

活动能点燃兴趣的火花,学校应该成为学生的第一个舞台。我们将用“活动激发兴趣”,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

(1)、开展“献书表深情”活动。

要求每个同学在为班级图书角献书的同时,创制作一张图书卡,展示自己的才艺,卡上还要写上爱书格言,激励同学们爱护书,爱读书。

(2)、“我读书,我快乐”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图书设施的使用率和图书借阅率,为读书活动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条件,号召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入到读书活动中,开展“我读书,我快乐”活动,根据学校制定的优秀书目,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图书,加大学校图书的使用效率,使图书室的书更广泛地走进学生中间,伴着他们健康成长。

(3)、开拓读书渠道,开展家庭读书系列活动。

开展“小手拉大手,同读一本书”亲子共读活动,将家庭引入到热爱图书、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的行动中来。

4、开展评比活动,促进“小小读书郎班级”形成。

(1)营造书香教室:通过对班级书香氛围的创设、班级图书角的建设与使用、学生参加活动的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比,评比出3——5名“小书迷”给予表彰。

(2)评选读书明星: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每个月都对学生进行星级评比。

(3)走进书香家庭:随着“书香校园”、“小小读书郎教室”的营造,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班级还将对部分学生家庭进行“小小读书郎家庭”的拍摄活动,向全班学生展示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让学生把阅读带进家庭,并开展“小小读书郎家庭”的评比活动。

七、成果汇报形式:

1、学生朗诵会、故事会、优秀日记集、班级活动成果展。

2、由老师和家长指导学生制作随身携带的“读书卡”,班级建立图书角。

3、每月以小队为单位组织一次故事会活动。

4、每月举行一次好书推荐会。

5、每月评选一次“班级阅读之星”,颁发证书。

篇6:微信群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方便工作联系、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学习交流、相互促进,以现代化信息建设为手段,现数据信息中心建立集团公司微信群平台,建设方案如下:

一、领导班子群:

领导班子群的入群对象为集团公司领导班子,群主为:。主要用于集团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工作信息交流及政府相关文件交流分享。

二、中层以上人员群:

中层人员群的入群对象为集团公司全体中层副职以上工作人员,群主为:。本群主要用于公司内部工作信息交流及集团各部门及子公司工作协调。

三、集团员工群:

集团员工群的入群对象为集团公司全体员工,群主为:。主要用于全体员工工作信息交流、员工之间的工作咨询及员工学习资料、新闻信息的分享。

四、公司全体员工群(含子公司):

公司全体员工群的入群对象为公司全体员工(含子公司),群主为:。主要用于全体员工工作信息交流、员工之间的工作咨询及员工学习资料、新闻信息的分享。

五、相关要求

1、本微信群不对外公开,只限内部交流。

2、为加强管理,群内实行实名制,申请者通过身份验证后,将群内微信名改为本人姓名。

3、入群后要经常登录,及时查看有关信息,积极参与交流,充分发挥微信群的作用。

篇7:企业微信群建设方案

一、群组建设情况:

1、企业职工群: A、群名:****

B、对象:所有在职人员

C、功能:建立职工沟通渠道,提升组织内部沟通效率,员工可以方便查阅;辅助企业文化碎片式的学习;通知通告;职工互动等

D、其它:建议使用微信的公众平台;

2、销售团队群:

A、群名:****精英团队 B、对象:业务部和技术员

C、功能:市场有关信息,及技术沟通交流

3、管理层群组:

A、群名: **** B、对象:**** C、功能:方便信息传递,并做简单的讨论;上层决策性的信息传播;

二、企业微信群管理:

1、管理员:所有企业建立的微信群组统一由人力资源部建立和管理。

2、建群要求:

(1)群成员一律实名制(具体操作步骤:进入微信群后,点击屏幕右上角的图标,在打开的菜单中对“我在本群的昵称”进行修改即可)

(2)凡人员离职,必须当即退出微群。

3、信息发布要求:

(1)所有微群转发的文章,发布前必须经人力资源部确认后,方可发布。

(2)交流中,禁止诋毁公司、公司各部门及员工形象,禁止出现有违社会公德、不文明、侮辱性及涉及人身攻击性语言。(3)严禁在群内发布色情、赌博、病毒链接,一经发现,记大过处分。

(4)严格保守公司机密。(5)严禁在群内发布商业广告。

篇8:群小小学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1.专业群建设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必然产物

专业群,一般认为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工作需要拥有多学科、多专业知识技能背景的人才能胜任。然而,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一般都以单一专业为主,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也较为狭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专业群建设应运而生, 打破了这种供求矛盾的局面。专业群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或产业链、或职业岗位群来构建的,其群内专业相关度较高,具有专业丰富、师资、实训等综合资源优势,能够培养具有多专业知识技能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更加能够适应社会要求。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湘菜产业特色专业群是以服务湘菜产业发展而建设的。湘菜既是烹饪菜系品牌,又是现代服务业品牌,更是基础民生产业品牌。2007年9月湖南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湘菜产业的意见》明确表示,要不断完善湘菜人才培养机制;2010年11月湖南省出台《支持湘菜发展的若干财税政策措施》,湖南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湘菜产业发展。目前湘菜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湘菜产业链的中下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纵观湖南省内对接湘菜产业的人才培养,仅有十所左右的专业学校,高职类院校仅一所,人才培养严重滞后。因此,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湘菜学院,建立了湘菜产业特色专业群,发展湘菜高等职业教育,加强湘菜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湘菜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是对接湘菜产业、服务湘菜产业、壮大湘菜产业的需要,是人才培养与湘菜产业的深度融合。

2.专业群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2.1服务需求原则

在进行专业群建设时,首先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社会总体需求出发,根据所在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来选择专业群所要对接的产业,确定重点发展的专业。在此基础上,围绕产业或行业企业发展所面对的职业岗位群的需求,确定群内的其他专业。同时,科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产业转型升级方向,预测市场需求的规模,掌握同一区域内同类或类似专业的设置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人才的规模和具体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盲目建设,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

2.2特色发展原则

专业特色是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的基础,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专业群建设必须坚持特色发展的原则。一是要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二是要体现学院自身的特色。根据学院自身的师资、实训、财力等实际情况,注重学院长期办学以来所形成的的传统优势专业,尤其是办学前景广阔、产学研结合紧密、师资力量强、具有地方特色、在社会上知名度和美誉度高的专业,形成特色专业群。

2.3产学研结合原则

产学研结合是专业群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首先,产学研结合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综合资源,实现教育、产业、科研实践等的有机融合,促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只有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真正培养出高素质、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其次,产学研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校办学设施、经费及学生就业、师资培养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3.专业群建设的内容

3.1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湘菜产业最新发展对专业群人才需求格局和岗位的变化,湘菜产业特色专业群以深度对接湘菜产业发展为宗旨,构建以专业群各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相互融通,行业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三层递进,产、学、研、训、赛五位一体的“1235”的工学结合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提升学生的湘菜理论运用能力、生产实践能力、研发创新能力、实习实训能力和团队竞赛协作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采取学业中和毕业后的多方多元质量评价模式。根据湘菜产业专业群职业岗位要求,建立职业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考核和评价实行“考教分离”等制度,形成学校、家长和学生实践过的行业、企业的三方联合评价机制,不断提高考核和评价的科学性。

3.2课程体系建设

传统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往往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的一致性、连贯性和可提升性,因此造成学生就业面过于狭窄、 适应性不强,后续职业生涯难以提升等问题。湘菜产业特色专业群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尤其注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方向,从就业岗位群出发,根据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构建学生培养的知识和能力体系,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在此基础上分析岗位的工作过程,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平台” 即对群内各专业学生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模块”是根据群内各专业的特色而设置,每一个模块是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是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

3.3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保障,在产学研合作、学生岗位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湘菜学院通过“培养、引进、聘请”等途径,打造“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一是强化专业带头人团队的培养,群内各专业分别选拔一名具有副高职称和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教师通过出国考察学习、企业挂职锻炼、培训研讨等多种措施,使其掌握先进的职教理念、课程开发技术、实践技能与管理能力,成为专业带头人;二是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通过大师工作室、下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使专业群专业课教师全部达到“双师”教师标准;三是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行业、企业聘请了29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校外大师、 行业经理担任兼职教师,为兼职教师提供同等的培训机会, 提升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四是强化师德建设,努力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3.4实训教学体系和基地建设

一是统筹规划,建立实训教学体系。按照“共享性、实用性、先进性、前瞻性、拓展性”的要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实践实习实训新模式,形成以提高学生岗位主要专业技能和素质为中心,包含课堂教学的实验实习环节、实训室条件下单项仿真摸拟实训环节、实训室仿真或企业真实环境下的综合实习实训环节、企业真实环境下的顶岗实习环节和毕业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共五个环节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二是配合该体系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在建设实训基地的同时,尽可能使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相适应,注重实训基地的仿真性、开放性与功能性。三是立足生产实际,模拟甚至直接置身于生产环境之中,不断创新实训项目,让学生在高真实性的环境中增强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

4.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4.1专业群的管理与运行

专业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打破了传统的按照专业来进行教学和管理的模式。在对专业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构建一个与之适应的组织结构,尤其是在平衡群内各专业的师资、实训基地等资源;在人事安排、薪酬待遇等方面要综合考虑,科学设置岗位和岗位职责,确保专业群建设科学有序地开展。

4.2群内专业的共同发展问题

专业群往往是以一至两个核心专业为重点建设对象,其他专业协调发展。因此,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核心专业的地位较高,容易获得支持和重视,享受更多的优势资源。而其他专业的发展相比而言则可能较缓甚至还不如以前的发展,出现专业群内发展失衡的问题。虽然群内专业地位与功能本来就不是等同的,但核心专业如何充分发挥支撑、带动、辐射、 聚合作用,真正形成群优势,实现群内专业共同发展,共同提升,是专业群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4.3专业群建设的评价和激励问题

目前对于专业群建设的评价还未形成科学的标准体系, 现有的评价体系往往存在主观性、随意性等问题,不能很好的体现专业群建设的实效,不能正确指导专业群的发展。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具有指导性的评价体系,将评价与合理激励有机融合,从而提高专业群建设的水平,发挥专业群建设的最大效益,是目前专业群建设中急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4.4动态性和灵活性

专业群建设是产教深度融合的结果,要适应市场需求。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优化,专业群的结构也要不断地调整。 一些旧的专业或专业方向需要缩减或者改造,一些新的专业或专业方向需要开发或者拓展延伸。因此专业群建设要注意把握发展中的动态性和灵活性问题,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之中,保持专业群建设的活力和持久力。

摘要:专业群建设是产教融合的必然产物。本文以湘菜产业特色专业群为例,提出专业群建设应坚持服务需求原则,特色发展原则和产学研结合原则。专业群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教学体系和基地建设四个方面。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专业群的管理和运行、群内专业的共同发展、专业群建设的评价和激励、动态性和灵活性等问题。

上一篇:磻溪镇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汇报下一篇:家企座谈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