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可再生资源意见

2024-04-25

建立可再生资源意见(精选8篇)

篇1:建立可再生资源意见

关于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体系的实施意见

关于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体系的实施意见

近年来,我市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体系不够完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低,整体素质不高;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人才密度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匮乏;人才分

布失衡,教育卫生人才多、科研和工农业人才少,市县城区人才多、乡镇人才少,单一性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为贯彻落实市二次党代会精神,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现就建立和完善我市人力资源体系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力资源开发,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观念、体制、机制、工作方法的创新,优化人才环境,营造成才、聚才、创业的良好氛围,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协调发展,体现与赣州在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相匹配的人才强市地位,为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五年内培养中级技工25万人以上,高级技工1万人以上,技师、高级技师3000人以上,全市中级工人数占技术工人比重达到50以上,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人数占技术工人的20以上。到2015年,全市各类人才(含乡土人才)达到120万,其中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人才达到30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形成橄榄型结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进入百千万人才工程的专家具有一定的数量。

(三)主要任务

1、建立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基本满足社会需求,通过5年努力,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5,每年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的新生达到2万人以上。高等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每年培训农村新增和剩余劳动力40万人次,培训城镇职工和新增劳动力8万人次。各类继续教育形成网络,学习型社会教育体系广泛覆盖,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各类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考核机制比较完善,公民职业化工程和农民知识化工程形成规模。以赣州高级技工学校为基础,尽快组建赣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扩大招生规模,五年内在校生达到3万人以上。

2、建立和健全激励人才成长、创业的机制。建立和健全一套较为完备的人才测评、考核、选用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实力、能力竞岗、晋升的人员进出、升降制度,以及按贡献、凭业绩、以科研成果等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

3、建立人力资源开发的产学研载体。培植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工业企业;健全以乡镇为主体、联接市、县(市、区)、农村村组的科技普及推广网络;培养一支围绕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行科研攻关的高素质科研队伍;加强科研基地建设,组建和办好“赣南科学院”,在全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一批研究生实习基地;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到我市设立分校和分支机构。

4、健全统一开放、方便快捷、联接全省及“长珠闽”地区的人才流动、劳务输出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多层次开发人力资源

1、积极接收高等院校毕业生。做好普通高校特别是重点院校赣南籍毕业生回乡兴业的宣传、动员、接收工作,加快事业单位选人用人制度改革,拓宽就业渠道,具有大学本科、学士以上学位的毕业生和我市紧缺的高级技师、技师等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可在本市范围内的任何县(市、区)先落户后择业。每年从全国高校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下基层锻炼。

2、加快引进中高层次的紧缺人才。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长珠闽”尤其是“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采用柔性引才引智办法,做好人才承接工作。重点引进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中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围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重点引进本地需要且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学术与科技带头人、有突出贡献专家、进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的专家学者、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优秀实际操作人才。加快人才载体建设,使我市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开发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重点骨干企事业单位成为吸纳人才的重要载体。

3、加强国(境)外人才智力引进工作。充分用好、用活国家对聘请外国专家、派出国外培训的资助政策,制定和

篇2:建立可再生资源意见

关于建立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

快速反应机制的实施意见

工业园分局、机关各科室、各二级机构、各国土资源所:

为进一步加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力度,有效遏制各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湖南省土地监察条例》、《湖南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和《关于土地违法案件管辖和报告有关规定的通知》(湘国土资办发[2009]102号)以及《长沙市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决定建立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快速反应管理机制,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法保护和有效利用国土资源,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建立健全“防范在前、发现及时、制止有效、处理到位”的执法监察工作机制,自觉接受司法监督,使执法程序更加规范,执法责任更加落实,努力实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制度创新。

二、工作目标以实现反应快速、查处到位、制止有效为目标,严格落实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制度,进一步完善预防机制,及时发现和制止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发生,降低执法成本,减轻执行难度,减少违法责任人的损失,始终保持打击违法用地和非法采矿的高压态势,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组织机构

设立全市统一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举报电话12336,负责举报电话和来访人员的接待、登记和拟处置协调、联络。成立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快速反应管理机制领导小组,由书记任顾问,局长任组长,主管执法的副局长任常务副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执法监察大队、办公室、法规监察科、矿产资源管理科、资源资产征稽所、地质环境科、用地地产科、地籍测绘科、交易中心等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各基层国土资源所成立执法监察中队,由所长兼任中队长,负责辖区内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巡查、制止和查处工作。

四、工作职责

1、中队要加强辖区内巡回检查工作力度,巡查责任人对一级巡查区每星期巡查一次以上,二级巡查区每10天巡查一次以上,三级巡查区每半个月巡查一次以上,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各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在发现违法行为5个工作日内完成以下工作:一是指定案件承办人迅速向当事人送达《责令停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通知书》并责令当事人停止 施工;二是向当事人调查了解违法案件情况,制作询问笔录、谈话笔录、勘测笔录及现场勘测平面图(附实拍照片);三是搜集与案件有关的书证、物证、图片、资料;四是填写《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立案审批表》,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调查报告》;五是将违法案件材料收集整理成册后及时报送执法监察大队;六是对发现的非法采矿行为除及时制止和查处外,并按照《湖南省违反矿产资源管理规定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以书面形式向当地政府报告,建议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打击和取缔。

2、为了确保案件质量,承办人在办理案件时必须做到违法事实查证清楚,证据材料收集齐全,定性准确,适用法律、法规正确。承办人调查取证时,不得少于两人,并向被调查人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勘验物证或者现场时,可以对物证或者现场进行拍照、摄像和测量。对勘验情况和结果应当制作笔录、绘制图件,由勘验人、见证人和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拒绝参加的,不影响勘验的进行。询问笔录由被调查人阅读或者由承办人向其宣读,并由被调查人签名和加按手印。制作询问笔录应当使用蓝黑墨水或者碳素黑水笔,一般不得涂改;如被调查人确需修改的,在修改处由被调查人加按手印。杜绝因案件证据不足、定性不准、程序违法、引用法律、法规错误而导致行政诉讼败诉。

3、为了切实做到防范在前、发现及时、制止有效、处理到位,以减轻执行难度、降低执法成本、减少违法当事人 损失,中队必须加强动态巡回检查,尽量将违法行为制止在萌芽状态,将违法建筑墙体高度控制在1米以下,以便强制拆除。下达《国土资源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决定书》后的15天诉期内,中队必须指派专人到达违法现场,做好违法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有效制止违法当事人继续施工。

4、各中队上报的违法案件,先由执法监察大队进行初审,发现证据收集不全、现场勘测不准等明显错误的,必须在1个工作日内告知中队及时调查补证,中队必须在3个工作日内补齐相关证据(需要通过仪器测量或其他部门鉴定的时间顺延),并通知中队在1个工作日内现场送达《国土资源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告知书》,违法当事人要求进行陈述和申辩的,当事人应当提交书面申请,口头申请的办案人员要做好笔录,经审查符合听证条件的,交法规监察科依法组织听证;程序到位后,由中队草拟《国土资源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决定书》附案卷材料一起送执法监察大队审查、法规监察科审核。经审查如属有重大影响的违法案件或土地违法面积在20亩以上的案件,由执法监察大队按湘国土资办发[2009]102号文件规定及时向长沙市国土资源局报告,由市局或省厅直接查办或督办.其他确有违法行为的案件在1个工作日内转交法规监察科审核。中队在查处过程中遇到阻力无法查处的,经主管领导批准同意后,可以申请执法监察大队直接查办或督办。

5、执法监察大队对一级巡查区每月要检查一次以上,二、三级巡查区每二个月要抽查一次。同时,负责对上级交办、督办和部门、科室转办案件的查处,要求在接到案件3个工作日内安排承办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取证,填写《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立案审批表》;5个工作日内案件调查取证基本到位,并送达《国土资源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告知书》,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调查报告》,草拟《国土资源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决定书》,交分管的副大队长审查后,报法规监察科审核。

6、法规监察科负责审查案件材料,依法按程序组织听证和会审,对不符合要求的案卷及时通知案件承办人补齐或纠正。在确认案件材料准确无误,并报局领导审批后1个工作日内,通知案件承办人制定正式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在2个工作日内送达违法当事人。根据《土地管理法》第83条规定,对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的,在送达《国土资源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违法当事人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由案件承办人在1个工作日内将案件资料移送到法规监察科,法规监察科要在领导批示后的2个工作日内将强制执行申请送交人民法院或向市人民政府申请强拆。对已构成刑事犯罪的,在集体会审形成统一意见后,由法规监察科在2 个工作日内将案件移送到司法机关。

五、责任追究

1、中队负责对辖区内的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工作,确保辖区内违法占用耕地面积不超过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的15%;不出现对违法行为不制止、不查处的现象;如发现违法行为已造成违法事实,而未发现、未制止、未查处的,每出现一起单位年终考核扣0.5分,巡查第一责任人扣奖金300元/起,第二责任人扣发奖金200元/起,出现3起以上的(含本数)取消单位年终评先资格;出现6起以上的(含本数)或辖区内违法占用耕地面积超过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15%的,中队长和辖区巡查责任人年终考核时将定为基本称职。

2、中队对辖区内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发现率要求达到90%以上、制止率和查处率要求达到100%,结案率要求达到90%以上,处罚标准以省厅和长沙市局规定的标准为准。每下降1个百分点扣0.5分,下降5个百分点的,取消单位年终评先资格;下降10个百分点的,中队长和辖区巡查责任人年终考核时将定为基本称职。

3、执法监察大队对督办、交办和转办案件的制止率和查处率要求都要达到100%,结案率要达到90%以上,每下降1个百分点扣0.5分,下降5个百分点的,取消单位年终评先资格;下降10个百分点的,辖区责任人、分管副大队长和大队长年终考核时将定为基本称职。

2、法规监察科和执法监察大队未按照规定时间进行审查、审核、报送、移送的,每拖延1个工作日扣1分,拖延 3个工作日以上的(含本数)将给予承办人员200元/次和负责人的100元/次的经济处罚;发生2次以上的(含本数)或严重延误造成违法事实形成的,取消单位年终评先资格;发生3次以上拖延的(含本数),承办人员和负责人年终考核时将定为基本称职。

3、罚没款收缴后按辖区进行核算,执法监察大队在中队辖区办理案件的罚没款按7/3分成分别计入大队和中队的目标任务,各中队在辖区办理案件的罚没款按7/3分成分别计入中队和大队的目标任务;所有罚没款原则上要求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后按照罚缴分离的原则依法收缴,对不按规定收缴导致行政诉讼或投诉的,出现一次,取消单位年终评先资格;出现3次以上的(含本数),收款人和单位负责人年终考核时将定为基本称职。

4、执法监察大队转到各中队的群众电话举报或信件举报的违法案件,查处时间以到现场做谈话笔录开始计算,严重延而误造成违法事实形成的或造成举报人进京赴省上访的,有关人员在年终考核时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

5、对有案不查,压案不报,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浏阳市国土资源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给予相应处分。

以上实施意见自2009年9月1日起开始实行。

篇3:建立可再生资源意见

1 农业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导致水资源短

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现行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是一种非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机制, 由于造成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尴尬局面。

1.2 现行体制和政策难以形成有效的节水机制

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导致管理单位失去节水的积极性, 如灌区没有法律地位, 缺乏经营管理自主权。灌区处于两难境地, 具有“事业单位, 企业管理”的说法, 实际上, 作为事业单位, 没有人事部门下达的行政编制, 财政部门不安排事业经费;同时又要求它实行企业办法管理, 它既没有法律地位, 又受多种限制, 不能象企业那样追求利润。现行的政策不利于节水。

1.3 灌溉工程老化, 严重威胁21世纪粮食安全

据统计, 全国现有220个大型灌区老化失修, 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全国现有111座大型水库不同程度地存在险情。仅以渠道工程老化为例, 在被调查的373座渠首建筑物中, 严重老化损坏的占70%, 失效的占16%, 报废的占10%, 完好的仅占4%。造成老化的原因是多样的, 如自然老化、工程质量存在缺陷、规划设计不合理、资金短缺、管理不善等, 其中由于管理不善和人为破坏造成老化损坏的占10.9%。如果不对这些老化的工程和设备进行改造和修缮, 供水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 那么可能难以支撑21世纪我国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1.4 过度超采, 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对地下水严重超采, 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问题产生, 甚至恶化。如在井罐区出现大面积地下漏斗区, 全国出现56个漏斗区, 总面积达8.2万平方公里, 漏斗的出现, 引起地面沉降或裂缝, 甚至导致海水入侵。例如, 全国已发现地面塌陷700点多处, 秦皇岛市已经形成32.4平方公里的海水入侵区;黄河流域由于过量不合理使用, 多年来不断断流, 已经对相关地区产生重大生态环境影响。

1.5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收不低支, 举步维艰

由于水价太低, 全国平均水费为运行成本的50%左右, 导致经营单位亏损严重, 生存处于困境, 甚至难以维持生存。

2 建立农业水资源管理机制的几点意见

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满足21世纪16亿人口高峰对粮食的需求, 改革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势在必行。

2.1 面对市场, 改革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 实施“事企”剥离

目前, 大中型灌区的经营管理以行政管理经营为主体, 即地方行政 (政府) 或水行政 (水利厅、局) 行使水权 (闸门关启和水量调度) 、财权 (水费收支和财务管理) , 灌区无调水权和财权, 水费上缴地方财政后, 在通过一定方式划拨, 行政过多干预灌区管理权限和正常秩序, 导致灌区事企不分, 缺乏活力和积极性, 既不利于灌区经济的发展, 也不利于灌区科学管理和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正因为如此, 供水单位必须进行改革, 其最终目标是:在水利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下, 灌区拥有基本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即自主行使水量调配的水权, 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财权和工程管理权, 使之成为按企业化管理的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其具体做法是改革现有的水利工程产权制度, 真正做到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2.2 拉动经济杠杆, 建立节水灌溉经济激励机制

面对市场经济, 无论是供水者还是需水者, 都以追求最大利润 (效益) 为最终目标, 充分拉动经济杠杆, 对供水、需水及节水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 经济杠杆在农业水资源分配过程中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导致下列不合理的现象发生:供水单位缺乏节水的积极性, 需水单位不珍惜宝贵的水资源, 节水成为可有可无的累赘, 最终导致极其珍贵的水资源浪费, 节水成为空中楼阁。所以, 建立节水灌溉经济激励机制是十分迫切的。建立节水灌溉经济激励机制应包括:

补偿奖励机制。无论水价是否合理, 节水对供水单位的收入带来一定冲击, 为了鼓励供水单位节水, 国家或政府根据节水的实际情况, 给予供水单位适当的补偿奖励, 补偿奖励的数额足以调动节水的积极性;

惩罚奖励机制。需水单位是节水的主体, 国家和政府制订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节水指标, 对于完成节水指标的用户给予适当的奖励, 对于没有完成的用户, 给予适当的惩罚, 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水权交换机制。水权是水资源管理的中心, 研究水权的理论和可操作性的交换机制, 通过市场的交换, 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分配;特别针对大江大河, 水权在科学调配水资源方面更具有重要的作用。如黄河流域, 国务院已经批准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 可以在此基础上, 研究水量交易的方法、程序, 如果条件允许, 可选择部分地区进行试点。

2.3 建立用户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

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和实施, 离不开用户的参与, 一切技术和措施最终通过用户的实践来实现, 用户是节水的主体, 其行为和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节水的成败。因此, 建立用户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是节水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可成立由各级地方行政、水行政、节水专管单位负责人和用户组成节水管理委员会, 一切重大决策通过该委员会决定, 或者成立用户自己选举具有法人地位的自我管理组织-用水协会, 有关节水工作由灌区和协会共同协商解决。

总之, 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和实施, 离不开用户的参与, 一切技术和措施最终要通过用户的实践来实现;用户是节水的主体, 其行为和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节水的成败。因此, 建立用户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是节水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 全国用水量随着灌溉面积增加而增长迅速, 用水总量从1949年的1031亿立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5548亿立方米。尽管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比重逐步下降, 但仍然保持在60%以上。尽管基本实现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 但农业发展仍受到水资源短缺的约束。在分析农业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 着重探讨了高效节水及如何建立农业水资源管理机制。

关键词:农业水资源,问题,可持续管理机制,意见

参考文献

[1]包晓斌.我国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发[EB/OL]表于水信息网, 2007, 03, 19, 18:36:00.[1]包晓斌.我国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发[EB/OL]表于水信息网, 2007, 03, 19, 18:36:00.

[2]潘得兴.农业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机制探讨[EB/OL].发表于蚁集网, 2007, 11, 4.[2]潘得兴.农业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机制探讨[EB/OL].发表于蚁集网, 2007, 11, 4.

[3]沈振荣, 苏人琼.中国农业水危机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8.[3]沈振荣, 苏人琼.中国农业水危机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8.

[4]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4]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篇4:建立可再生资源意见

《意见》要求,在统筹规划、加强棉花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畅通棉花物流通道,增强棉花物流节点功能。在提升棉花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方面,加快第三方棉花物流发展,积极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方式等。

在推进棉花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装备现代化建设方面,《意见》指出,要提升棉花物流信息化水平。

《意见》特别提出,要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在棉花物流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强棉花第三方监管网络和体系建设,完善不同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标准体系,促进互联互通,支持构建集信息采集、库存监管、物流配送、货权登记、质量追溯和诚信管理等为一体的全国棉花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以及信息查询等集成服务。

根据指导意见的内容,将重点规划完善三大棉花物流通道,包括新疆棉花物流通道,主要是满足新疆棉花及中亚国家进口棉花流入内地需求;内地棉花物流通道,主要是满足华东、华中、华北等地区棉纺企业用棉需求;沿海地区进口棉花物流通道,主要是满足国内企业对进口棉花的物流需求。

篇5:建立可再生资源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推动实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和约束各地严格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建立手段完备、数据共享、实时高效、管控有力、多方协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有效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合理控制空间开发强度,切实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为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定期评估与实时监测相结合。针对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状况,定期开展全域和特定区域评估,实时监测重点区域动态,提高监测预警效率。——坚持设施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需求,既强化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又着力完善配套政策和创新体制机制,增强监测预警能力。

——坚持从严管制与有效激励相结合。针对不同资源环境超载类型,坚持陆海统筹,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可操作的管控制度,既限制资源环境恶化地区,又激励资源环境改善地区,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坚持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坚持统分结合、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强化政府监管能力,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形成监测预警合力。

二、管控机制

(三)综合配套措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为超载、临界超载、不超载三个等级,根据资源环境耗损加剧与趋缓程度,进一步将超载等级分为红色和橙色两个预警等级、临界超载等级分为黄色和蓝色两个预警等级、不超载等级确定为绿色无警等级,预警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红色、橙色、黄色、蓝色、绿色。对红色预警区、绿色无警区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等级降低或者提高的地区,分别实行对应的综合奖惩措施。对从临界超载恶化为超载的地区,参照红色预警区综合配套措施进行处理;对从不超载恶化为临界超载的地区,参照超载地区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生态、海域等单项管控措施酌情进行处理,必要时可参照红色预警区综合配套措施进行处理;对从超载转变为临界超载或者从临界超载转变为不超载的地区,实施不同程度的奖励性措施。

对红色预警区,针对超载因素实施最严格的区域限批,依法暂停办理相关行业领域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审批手续,明确导致超载产业退出的时间表,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减量化;对现有严重破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违法排污破坏生态资源的企业,依法限制生产、停产整顿,并依法依规采取罚款、责令停业、关闭以及将相关责任人移送行政拘留等措施从严惩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监管不力的政府部门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实施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对在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造成严重破坏负有责任的干部,不得提拔使用或者转任重要职务,视情况给予诫勉、责令公开道歉、组织处理或者党纪政纪处分;当地政府要根据超载因素制定系统性减缓超载程度的行动方案,限期退出红色预警区。

对绿色无警区,研究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发展权补偿制度,鼓励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宜产业发展,加大绿色金融倾斜力度,提高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权重。

(四)水资源管控措施。对水资源超载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许可,制定并严格实施用水总量削减方案,对主要用水行业领域实施更严格的节水标准,退减不合理灌溉面积,落实水资源费差别化征收政策,积极推进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对临界超载地区,暂停审批高耗水项目,严格管控用水总量,加大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利用力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对不超载地区,严格控制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强化水资源保护和入河排污监管。

(五)土地资源管控措施。对土地资源超载地区,原则上不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城镇建设用地零增长,严格控制各类新城新区和开发区设立,对耕地、草原资源超载地区,研究实施轮作休耕、禁牧休牧制度,禁止耕地、草原非农非牧使用,大幅降低耕地施药施肥强度和畜禽粪污排放强度;对临界超载地区,严格管控建设用地总量,逐步提高存量土地供应比例,用地指标向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倾斜,严格限制耕地、草原非农非牧使用;对不超载地区,鼓励存量建设用地供应,巩固和提升耕地质量,实施草畜平衡制度。

(六)环境管控措施。对环境超载地区,率先执行排放标准的特别排放限值,规定更加严格的排污许可要求,实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重点污染物排放加大减量置换,暂缓实施区域性排污权交易;对临界超载地区,加密监测敏感污染源,实施严格的排污许可管理,实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重点污染物排放减量置换,采取有效措施严格防范突发区域性、系统性重大环境事件;对不超载地区,实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重点污染物排放等量置换。

(七)生态管控措施。加强对江、湖、河、山脉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在重要江、湖、河、山脉及周边划定管控红线,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地保障整体生态安全。对生态超载地区,制定限期生态修复方案,实行更严格的定期精准巡查制度,必要时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对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地区实行封禁管理,促进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对临界超载地区,加密监测生态功能退化风险区域,科学实施山水林田湖系统修复治理,合理疏解人口,遏制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对不超载地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综合运用投资、财政、金融等政策工具,支持绿色生态经济发展。

(八)海域管控措施。对超载海域,属于空间资源超载的,依法依规禁止岸线开发和新上围填海项目,研究实施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属于渔业资源超载的,逐年降低近海捕捞和养殖总量限额,加大减船转产力度;属于生态环境超载的,大幅提高水质较差的入海河流断面水质考核要求,严格控制上游相关污染物入河量,依法禁止新增入海排污口和向海排放的污水处理厂,通过清理规范整顿,逐步减少现有入海排污口,暂停审批新建、改建、扩建海洋(岸)工程建设项目;属于无居民海岛资源环境超载的,禁止无居民海岛开发建设,限期开展生态受损无居民海岛整治修复。对临界超载海域,属于空间资源临界超载的,原则上不再审批新增占用自然岸线的用海项目和围填海项目;属于渔业资源临界超载的,强化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和栖息地保护,引导近岸海水养殖区向离岸深水区转移;属于生态环境临界超载的,严格执行并逐步提高入海河流断面水质考核要求,严格控制向海排污的海洋(岸)工程建设项目;属于无居民海岛资源环境临界超载的,除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用岛、国防用岛和自然观光科研教育旅游外,禁止其他开发建设。

三、管理机制

(九)建设监测预警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平台。建立多部门监测站网协同布局机制,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和县级监测网点布设,实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网络全国全覆盖。规范监测、调查、普查、统计等分类和技术标准,建立分布式数据信息协同服务体系,加强历史数据规范化加工和实时数据标准化采集,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数据采集、存储与共享服务体制机制。

整合集成各有关部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数据,建设监测预警数据库,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处理及数据融合技术,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和动态更新。基于各有关部门相关单项评价监测预警系统,搭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智能分析与动态可视化平台,实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综合监管、动态评估与决策支持。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政务互动平台,定期向社会发布监测预警信息。

(十)建立一体化监测预警评价机制。运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信息技术平台,结合国土普查每5年同步组织开展一次全国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每年对临界超载地区开展一次评价,实时对超载地区开展评价,动态了解和监测预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变化情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综合评价结论,要根据各类评价要素及其权重综合集成得出,并经有关部门共同协商达成一致后对外发布。各单项评价结论要与综合评价结论以及其他相关单项评价结论协同校验后对外发布。全国性和区域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结论,要与省级和市县级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结论进行纵向会商、彼此校验,完善指标和阈值设计,准确解析超载成因,科学设计限制性和鼓励性配套措施,增强监测预警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建立突发资源环境警情应急协同机制,对重要警情协同监测、快速识别、会商预报。

(十一)建立监测预警评价结论统筹应用机制。编制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要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结论,科学确定规划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合理调整优化产业规模和布局,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划发展。编制空间规划,要先行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根据监测预警评价结论,科学划定空间格局、设定空间开发目标任务、设计空间管控措施,并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和用途管制。

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纳入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决策程序。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结论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变化状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范围。

(十二)建立政府与社会协同监督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通过书面通知、约谈或者公告等形式,对超载地区、临界超载地区进行预警提醒,督促相关地区转变发展方式,降低资源环境压力。超载地区要根据超载状况和超载成因,因地制宜制定治理规划,明确资源环境达标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开展超载地区限制性措施落实情况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对限制性措施落实不力、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地区的政府和企业等,建立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依规严肃追责。

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超载地区资源环境治理等,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发挥媒体、公益组织和志愿者作用,鼓励公众举报资源环境破坏行为。加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力度,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四、保障措施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的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于2018年年底前建立监测预警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平台,于2020年年底前组织完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普查,并发布综合评价结论。重大事项和主要成效等要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的协调机制,适时发布本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报告,制定实施限制性和激励性措施,强化监督执行,确保实施成效。

(十四)细化配套政策。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制定各单项监测能力建设方案,完善监测站网布设,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加快出台土地、海洋、财政、产业、投资等细化配套政策,明确具体措施和责任主体,切实发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引导约束作用。

篇6:建立单位制度备案待查的意见

为完善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人、管钱、管物的监督制约机制,提出如下意见(各县市参照执行)。

一、备案对象及负责机构

制度备案对象为州纪委派出机构监督联系单位。负责机构为各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

二、原则方法及具体措施

按照“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原则,各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健全完善有关反腐倡廉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

一是对现有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及时废止过时的、不适用的制度。

二是修订完善现有制度,使各项制度更加符合实际、有效管用。

三是研究出台新制度,细化配套制度,促进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公开化、高效化。

在制度清理、修订、完善过程中,各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要及时做好督促、指导工作。各单位的规章制度修订完善后,统一编制成册备档待查,同时报纪工委监察分局。

三、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规章制度建档以后,纪检监察机关及派出机构,要定期不定期到各单位对照制度和规定,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做到以制度落实工作、以制度推进工作,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对制度落实不到位的`,责令限期整改。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XX纪委 XX监察局

篇7:关于建立社区大党委的实施意见

中共&&市XX区委组织部

关于印发《XX区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的实施意见

(试行)》的通知

试验区、商贸城党工委,各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区委各部委、区级各部门单位党组(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党委):

现将《XX区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积极探索实践,不断总结提升。

中共&&市XX区委组织部

2011年6月3日

XX区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的实施意见

(试 行)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精神,为不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统筹城市区域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业协调发展,构建新型区域化大党建格局,特提出XX区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的实施意见如下:

一、深刻认识构建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的重要意义

1、构建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是城市社区快速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的变革,城市社区群众的构成、就业方式和利益需求日益多样化,驻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类别日益多元化,社区外来人口的复杂化,社区承担的各类社会事务日益繁重。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0‟27号)出台之后,省、市、区相继出台了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这些都对新形势下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构建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是新形势下城市党建工作的新需要。

当前,传统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区域化党建的需要,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的组织关系互不隶属、行政隶属关系互不关联、管理格局条块分割,呈现出“三难”状况:一是党建工作协调沟通难。由于缺乏有效载体和平台,社区党组织横向协调的力度很小,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党组织之间协调

沟通较少。二是服务资源优势互补难。近年来,由于社会化管理程度不断提升,社区服务资源缺口不断扩大,而社区党组织服务资源相对较少,驻区单位服务资源对外开放不足,资源难以整合、优势难以互补,制约了社区整体服务能力的提升。三是在职党员在居住地社区作用发挥难。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居住在社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共建的意识淡薄,参与社区活动较少,作用发挥不够。建立社区“大党委”,就是要通过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突破社区党建“封闭单一”的传统模式,适应社区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推进社区资源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抓、和谐共建,构建更加开放、更加民主、更加和谐、更加有效的社区党建新机制。

二、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的主要内容

1、构建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以“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为原则,建立完善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推进社区党建从单一型走向复合型,从垂直管理走向区域整合,通过依靠区域内所有党组织的组织优势、职能优势和人才优势,实现社区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共建共享,进一步健全完善以社区“大党委”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为城市社区经济社会快速可持续和谐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2、社区“大党委”的性质。

社区“大党委”是研究、协调社区党建和社区工作的区域化党建组织,是区域化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实行“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议事原则。“大党委”隶属于

街道党工委,接受其党建工作的领导;辖区内的每个党组织都是社区“大党委”的成员单位,社区“大党委”对辖区内的居委会、党组织关系无归属的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等党组织实行直接管理;对有上级党组织、关系不在本街道的其他企事业单位、政府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党组织,在不改变其党组织隶属关系的基础上实行双重管理。

3、社区“大党委”的主要模式。

建立社区“大党委”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是可以在条件成熟的较大社区单独设置,成立“社区党委”;二是可以由几个相邻或较小的社区联合建立,成立“联合党委”。社区“大党委”以书记每月或每季度定期召集党委会为主要形式研究讨论工作,遇有重大问题,联合党委党委会可随时召开。

4、社区“大党委”的组织设置和委员产生、任职条件。社区“大党委”设党委书记1名,原则上由驻区单位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一把手”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履行常务副书记职责),或由现任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专、兼职副书记2-3名,其中设专职副书记1名,由现任社区党组织成员担任;兼职副书记和委员由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或办公室主任(中共党员)担任;委员人数不限,原则上辖区内的党组织均应有1名以上同志进入社区“大党委”任委员,以确保社区“大党委”在成员构成上更具代表性,更具有统筹各方的能力。

社区“大党委”的产生实行“推荐任命”的方式,即由选举产生的现任社区党组织成员直接进入,其他委员由党员代表大会在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党员民警、非公企业党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中推选产生,报街道党工委审批、区委组

织部备案。委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是热心街道、社区事务;二是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三是能够正常参加“大党委”的相关活动。

5、社区“大党委”的主要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社区“大党委”的主要工作目标:实施“党建工作联做、社区资源联享、精神文明联创、服务难题联解、公益事业联办、生活环境联建”,深化党建服务群众工作,共创美好和谐社区。

社区“大党委”的主要工作职责:

——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结合辖区单位和社区实际,讨论决定社区建设与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民主自治、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发挥辖区资源优势,全面抓好社区内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

——搭建社区工作的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四有一化”建设,构建社区“大党委”工作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机制制度,完善社区功能,从服务和解决问题入手,科学设计和实施各类载体活动,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做好协调服务工作,服务“机关干部进社区”活动,监督和协调政府职能部门派驻社区人员的工作;服务“共驻共建”,协调与辖区单位、共建单位的关系,协调与社区服务区、协管区的关系,促进社区和驻区单位事业的合力发展,维护辖区稳定;服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共创新时期文明社区、和谐家园。

——加强区域化党的建设。创新党的组织设置,特别是要加强“两新”组织的建党工作;加强对辖区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升党员服务社区的意识与能力,建立《在职党员双向管理办法》和《社区党员积分量化考核办法》,抓好流动党员和在职党

员的管理、教育。建立“党员(社区)服务联盟”,加强对辖区内志愿者服务队的指导,将辖区内的党员志愿(义工)队伍、青年志愿者队伍、法律服务队、助老助残服务队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纳入服务联盟统一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加强辖区内党建资源的整合,带动引领党群共建。强化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社区居民自治,支持和保证社区群众组织依照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弘扬培育先进典型,增强社区党组织的社会动员力和创先争优的能动力。

——打造社区品牌特色。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实施城市社区建设“六个一”工程等各项特色主题实践活动,营造浓郁氛围培育社区党建意识,提炼社区精神,铸造社区品牌,弘扬各类先进典型,打造和谐型、平安型、文化型、运动型等各类特色社区,大力提高城市居民和辖区单位的社区归属感和幸福指数,提升社区美誉度、知名度和星级指数。

6、社区“大党委”的基本运行机制。

——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党委工作职责》,建立《社区“大党委”会议制度》、《社区重要问题审议决策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等制度,建立社区“大党委”科学化的长效机制。实行“1+3”工作模式:社区“大党委”行使领导权、社区居委会行使执行权、社区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评议权、社区内各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行使参与权、评议权。建立党委会协调议事机制。由社区“大党委”牵头,社区党组织、辖区单位党组织及区域内“两新”组织党组织共同参与,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社区“大党委”(扩大)会,引导辖区党组织和党员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民生热点集思广益,协商解决单位职工和社区居民关心的

重大问题、监督政府部门落实综合服务。

——考核监督机制。为了保障社区“大党委”的正常运行,使其发挥区域性党建核心作用和领导作用,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将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大党委”建设情况纳入党建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实行重点考核,单位再参照社区提供的《鉴定》对党员个体进行考核;对社区“大党委”成员实行《社区“大党委”委员考核办法》,并向其主管单位通报测评结果,建议作为考核评先、选拔重用的条件。

——经费保障机制。社区“大党委”的工作专项经费由各成员单位共同筹集,党委会商议确定出资比例。同时,从四个方面探索多元化党建工作经费投入机制:(1)财政支持+党费补助。对居民所需,有一定发展前途的社区服务项目,区财政和街道办事处要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从区管党费、党内关爱专项资金、干部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推进社区“大党委”工作专项经费。(2)费随事转。政府或有关单位在交给社区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应将此项工作的经费交给社区。(3)增强社区造血功能。社区内提供的服务,在开展福利服务的同时,要拓展有偿和低偿服务。对社区内开展的服务项目,办事处、居委会要积极争取优惠政策,给予扶持。(4)社会赞助。鼓励共建单位和辖区个人捐款支持社区活动。

三、探索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的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各街道党工委要进一步提高对构建社区“大党委”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辖区内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统一思想,积极参与,通过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发挥社区党委的实际

作用。

2、探索试点,逐步推进。全区以建立城北街道铁牛街社区党委、南山街道御营新村联合党委为试点,2011年6月前全面完成试点单位的组建工作,6-8月探索总结可供全区学习借鉴的经验。各街道党工委要积极开展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的研究和试点工作,为全面建立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积累经验。从2011年8月起,各城市社区要结合本地本区域实际,按照本实施意见的原则和要求,逐步建立完善适合本区域化党建运行机制,扎实有效地推进辖区基层党建工作。

篇8:建立可再生资源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我国家畜家禽饲养数量多, 规模化养殖程度不高, 病死畜禽数量较大, 无害化处理水平偏低, 随意处置现象时有发生。为全面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 经国务院同意, 现就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以及时处理、清洁环保、合理利用为目标, 坚持统筹规划与属地负责相结合、政府监管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财政补助与保险联动相结合、集中处理与自行处理相结合, 尽快建成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 构建科学完备、运转高效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

二、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

从事畜禽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的单位和个人是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第一责任人, 负有对病死畜禽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报告畜禽死亡及处理情况的义务。鼓励大型养殖场、屠宰场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 并可以接受委托, 有偿对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收集及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零星病死畜禽自行处理的, 各地要制定处理规范, 确保清洁安全、不污染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抛弃、收购、贩卖、屠宰、加工病死畜禽。

三、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负总责。在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发现的病死畜禽, 由所在地县级政府组织收集处理;在城市公共场所以及乡村发现的病死畜禽, 由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组织收集处理。在收集处理同时, 要及时组织力量调查病死畜禽来源, 并向上级政府报告。跨省际流入的病死畜禽, 由农业部会同有关地方和部门组织调查;省域内跨市 (地) 、县 (市) 流入的, 由省级政府责令有关地方和部门调查。在完成调查并按法定程序作出处理决定后, 要及时将调查结果和对生产经营者、监管部门及地方政府的处理意见向社会公布。重要情况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四、加强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畜禽养殖、疫病发生和畜禽死亡等情况, 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 组织建设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所, 处理场所的设计处理能力应高于日常病死畜禽处理量。要依托养殖场、屠宰场、专业合作组织和乡镇畜牧兽医站等建设病死畜禽收集网点、暂存设施, 并配备必要的运输工具。鼓励跨行政区域建设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场。处理设施应优先采用化制、发酵等既能实现无害化处理又能资源化利用的工艺技术。支持研究新型、高效、环保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装备。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在完善防疫设施的基础上, 利用现有医疗垃圾处理厂等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

五、完善配套保障政策

按照“谁处理、补给谁”的原则, 建立与养殖量、无害化处理率相挂钩的财政补助机制。各地区要综合考虑病死畜禽收集成本、设施建设成本和实际处理成本等因素, 制定财政补助、收费等政策, 确保无害化处理场所能够实现正常运营。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范围由规模养殖场 (区) 扩大到生猪散养户。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用地要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 优先予以保障。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可以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从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 按规定享受国家有关税收优惠。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作为保险理赔的前提条件, 不能确认无害化处理的, 保险机构不予赔偿。

六、加强宣传教育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养殖和防疫知识, 增强消费者的识别能力, 宣传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性和病死畜禽产品的危害性。要建立健全监督举报机制, 鼓励群众和媒体对抛弃、收购、贩卖、屠宰、加工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

七、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动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 严肃查处随意抛弃病死畜禽、加工制售病死畜禽产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农业、食品监管等部门在调查抛弃、收购、贩卖、屠宰、加工病死畜禽案件时, 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 对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 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 公安机关应依法立案侦查。对公安机关查扣的病死畜禽及其产品, 在固定证据后, 有关部门应及时组织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

八、加强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明确各环节的监管部门, 建立区域和部门联防联动机制, 落实各项保障条件。切实加强基层监管力量, 提升监管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建立责任追究制, 严肃追究失职渎职工作人员责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确保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上一篇:吉顺驾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案(行政部)下一篇:纹丝不动怎么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