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的艺术作文

2024-04-21

根雕的艺术作文(精选14篇)

篇1:根雕的艺术作文

今天,我到美术馆参观第二届全国根雕艺术展。我真没想到树根和竹根做出这么多美丽的艺术品。

一只雄鹰好像刚刚落在岩石上,翅膀夹在背上,头望着天,好像在寻找猎物。鹰的帝边有一个绿色挂毯,挂毯上有一个用根雕雕成的中国地图,真细致,就连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曾母暗沙一些小岛都用树根做成了。

猿猴战恐龙最有趣。猿猴耷拉着胳膊,好像已经打了很久,累极了。恐龙伸着老长老长的脖子,好像正要去咬猿猴,猿猴左躲右闪,恐龙就是咬不着,挺着急又没办法。

爱因斯坦特别像一位老博士,戴着眼镜,雪白的胡子铺在大鼻头下面。他低着头好像在对我说:“要好好学习,不能贪玩!”贝多芬更像了,特别是那满头卷发一直垂到耳根,全是用树根做成的,仿佛那么多卷卷曲曲的树根就是特地为他准备的一样。

一般人只注意树干,因为树干露在外面,可以造房屋、做家具,然而,人们却忽略了地下的根。可是这些根却能做出这么多、这么美妙的工艺品!

篇2:根雕的艺术作文

我们一家来到爸爸朋友张叔叔的家中,首先映入我眼中的就是一座座的根雕。客厅的四角都摆着,往上走几步,又能看见一张根雕茶桌,电视机旁边又有根雕。我数了数,有七座呢,看得出,他很喜欢收藏这些。

我走过去看看每一座,这一座是一位美女,这树根非常有趣,中心是棕色的,而外面是白色的,于是,心灵手巧的雕刻家们把棕色的地方雕成了头。头部十分细致,眼睛有神极了,脸上还挂着微笑。头上一缕缕细发和弯曲的刘海,都刻得恰到好处,她下身还留着树原来的样子,这位美女就好似披了一件白袍,看起来就像仙女下凡。

这边是一座老夫子的根雕,他端坐着,正兴致勃勃的喝着酒。他身边是一堆行囊,应该是在回家的路上。那儿是花生的根雕,树上的一颗颗树瘤变成了一颗颗花生,一根根根须,变成了将花生串连起来的腾。我真佩服雕刻家们这丰富的想像力,和那一双神奇的手。这里还有青蛙、钱币、盘羊的根雕,不过,最吸人的还要数中间的茶桌了。

吃过晚饭,我们坐在这张桌子上喝茶。我发现,桌子中间有三块石头。叔叔告诉我,这些石头有一个生动的`名字,叫根抱石,是因为树在生长时,根把石头包裹住才形成的。除了桌面打磨过,另外的都是天然形成,这才叫“三份人工、七分自然” 。在这样的环境中喝茶,可真是休闲。

篇3:教学艺术如根雕

关键词:根雕教学理念,教育艺术,学生个性发展

根雕因其独特构思、巧妙加工、精美造型备受世人喜爱,至于殿堂,供人赏玩。然而很少有人考虑它的前身是什么?它的前身是普普通通的树根。这样的树根埋在地下不被人知,这样的树根弃于荒野无人问津,这样的树根焚烧炉灶无人疼惜,这样的树根横于路上碍人行走,但正是这普通平凡甚至千疮百孔遭人白眼的树根,在慧眼识英雄的根雕家的手和雕刀下,巧夺天工地变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根雕艺术品,被世人喜爱。

我不谙根雕艺术,但听人说过:一节树根之所以能活现出一个摆件,关键是顺着它的势,因势利“雕”,最终才让他成为“器”的。根雕市场上陈列的器件,仔细观之,细细品味,形态各异的木雕无不透着顺其原木的“势”将其雕成形态各异的“器”。面对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的艺术精品,细细品味其韵味,我不由联系当前新课改侧重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扬长避短,因势育才,因势育人,突出特色”。使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发展特长。这不正是根雕是因势利“雕”,把普通的不被世人看中的树根雕琢成根雕精品的过程吗?

培根说:“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知识好比是修剪移栽。”教学如根雕其实强调的是“人人有才,都可成才”,只有来宾市因为地理条件受限,农村学校规模小,教学点多,农村小学学校数量多的缺点,通过集中投入的形式,重点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使这些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师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比较来宾市农村过去的分散多点办学,现在的寄宿制办学水平得到了大大提升。

3.推进了来宾市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

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被证明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1]。对来宾市农村、山区学校布局调整必须以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为突破口。建立寄宿制学校,把教育资源尽可能地集中到交通条件好、学生人口集中的地方,是教育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农村建立寄宿制学校,可以规范办学,缩小城乡、校级间的差距,逐步实现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一句话,来宾市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离不开对农村学校的合理布局,更离不开农村小学寄宿制的发展。

三、来宾市农村小学推行寄宿制的建议

来宾市农村小学寄宿制发展促进了来宾市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彻底解决了农村“两基”问题,教学质量提高,小学辍学现象基本消失,办学条件明显得到改善。为更好地推进来宾市农村小学寄宿制发展,政府、社会、学校要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对政府而言,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小学寄宿制管理政策;加大对寄宿制小学的财政投入,完成标准化学校“扬长避短,因势育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只有“因势育人,突出特色”才能展示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培养新一代人才。正所谓“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良马行千里,耕地不如牛”。物有专用,人有所长。只有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学生不是原木犹似原木,老师就是那顺势而雕的根雕艺术家。教学“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如果老师能把学生能雕什么不能雕什么的“势”找准了,那么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否则就会像花费很大力气雕刻,却在关键处因为一个结疤,导致前功尽弃。这也是一些老师花费很大心血,学生素质不见提高的原因。

教师要时刻坚信“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是可造就的生命”。应该用慧眼识别“英雄”,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即使是成绩最差的学生,在其他方面也有闪光点,可以被发现被塑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信,拥有成功。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经历、体验、感悟、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奇思妙想”,生发创新火花,有时甚至是错误想法,这些都是宝贵的材料。教师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并加以重组整合,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是一种根雕艺术,树根长得像老鹰,就雕成老鹰,长得像老虎,你就雕成老虎。如果把长得像老鹰的树根雕成老虎,就是资源的浪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沃建中在一个座谈会上用这个比喻,诠释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于学生,主要看这块料应往哪个方向进行引导和雕琢,能否欣赏和发现这个学生的优势。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可以成材的潜质;善于发现并欣赏每个人的优势潜质。教学如根雕,需要因势利导,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主导的“导”,才能真正使教学体现学生需求,实现学生主体的“体”。

建设;对寄宿制小学在人员安排上优先考虑,实现政策倾斜,足额配置学校教师、生活管理员、保卫人员等;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在校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满足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对社会而言,积极支持农村寄宿制小学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寄宿制学校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对学校而言,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日常管理制度;开辟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劳动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建立心理健康工作室,对在校学生适时进行心理帮助;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输入一种“正能量”;加强学校教师和工作人员的职业培养,确保在校学生学习和生活安全。

总之,来宾市在农村小学推行寄宿制,是结合当地农村教育发展特点,符合教育科学发展需要,是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运用,体现了来宾市农村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良.广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篇4:谈潘有臣的根雕艺术

关键词:潘有臣根雕艺术自然美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根雕这门古老、独特的艺术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认可和喜爱。根雕是一门高雅、纯朴、天然、独特的艺术,更是一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和易于参与的艺术。根艺能给人带来自然的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增强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化修养,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益处。潘有臣就是一名根雕艺术家,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是一种震撼的力量,是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

一、我国根雕艺术的发展

齐白石老先生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根艺魅力就在这“似与不似”之间,因为它的“似”,给人们的欣赏心理产生愉悦与共鸣;又因为它的“不似”,从而引发人们的联想与兴趣。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根雕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传统艺术,根雕艺术是利用自然界的根材、根料进行雕刻,塑造出一种美的艺术,这就是一种发现之美,是一种自然之美。根雕的创作及构思,必须体现自然之美,体现古朴自然、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和寓意深远的内涵,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不断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主要手法就是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开拓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形象和意境。

根雕艺术方兴未艾,在我国雕刻艺术上有着广阔而深远的土地,比任何造型艺术的群众面都宽。根雕创作从寻找材料到制作成品都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从最初的“寻根刨底”,再到发现、发掘的创作过程,都需要去塑造出根雕内在“奇”和“巧”,最终达到“与天同创”、“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在创作过程中不要追求像什么,而要根据裂纹的痕迹、虫蚀的痕迹、水蚀的痕迹、盘旋扭曲的态势、变化多端的造型、奇特对比的色彩等特性,去雕琢出树根的自然美、装饰美、奇特美。

二、潘有臣热爱根雕艺术

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根雕热,专题根雕展览各地都举办过,其中确有不少佳作,但从事这项艺术活动的大多为业余爱好者,其中有工人、农民、离退休人员,他们的热情很高,但在创作上,有两个倾向,一是为了求其“形”似,不在树根本身的形状上“应物象形”,而是追求精细程度,勉强“造”出一个形象来。由于砍削过多,反而破坏了树根本身的天然意趣,丧失了树根自然盘曲的神韵,使其杂乱琐碎,既不像根雕又不像木雕。根雕和木雕一样,一般的原则是:主要部位上漆,次要部位少上或不上;体积高处上,体积低处不上;木质部分上漆,根皮部分不上或少上,以达到主次对比、虚实相问。

潘有臣热爱根雕艺术,他是河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邯郸市根雕学会会长。在根雕艺术世界里他发现了美、奇、特、妙,发现了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天然佳作。不是所有的树根都能制作成根雕艺术工艺品,这要求创作者要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要善于积累,善于从千姿百态的树根中发现可造之材,要菩于捉住树根变化难测的神态和形态,取其主势、赋其灵气,通过潘有臣的雕琢和砍削,使其神态各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给人以巧夺天工、逸趣横生的天然之美。根雕艺术是发现美、自然美,是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在他的艺术作品中体现出“七分天成、三分人工”的特性,大部分采用天然资源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處理修饰。

潘有臣常常面对着他的艺术品发呆。他认为,大自然的巧夺天工造就了无数的天然艺术工艺品,千姿百态的树根,是大自然的又一杰作,经过大自然地长期磨砺根雕的形状就显沧桑、奇妙。潘有臣就把这千姿百态的树根塑造为有生命力的艺术工艺品,使之活灵活现。通过构思、创意、加工、肌理、处理等创作过程,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寓意深刻的艺术作品。

潘有臣的根雕作品作到了装饰自然、保留天然、寓意丰富,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根雕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他看来,制作根雕的艺术讲究两点:第一是造型自然,作品要做到“应物象形”,取之天然部分,寻找生动形象的造型和特征;第二是意趣结合,既要体现作品寓意,又要从中找到趣味性。顺势取意,顺其自然,多想少雕,不可强求,以“自然”之妙趣,以“天成”之独到。

潘有臣的根雕艺术创作是—项艰苦而又具有乐趣的劳动,从选材、构思、造型到最后的制作,再到命名,这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从不言苦,因为在这里有他的乐趣和追求,在根雕艺术的世界里寻找生活的快乐和意义。一件成功的根雕艺术作品,不但体现了创作者的深厚广博的文化素养和形象思维的潜能,更饱含了创作者艰辛的劳动。潘有臣在这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精心钻研、不怕苦、不怕累,常常约几个根友骑着自行车,带着烧饼上山去寻找理想的根材。这正是一种对根雕的执着与热爱,是一种乐趣与追求,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习的。看到潘有臣的作品,令人感到的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充满生机的活力,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种爱生活、爱自然、爱新鲜事物的激情。从他的作品中看到的是累累的果实,看到的是积年累月的辛苦与探索。

三、潘有臣根雕创作的方法和步骤

潘有臣的根雕作品创作过程分为处理、去皮、干燥、定型、精加工、配座、打磨、着色、上漆、命名等几个步骤,具体概况为以下三点:

(一)选材清杂、反复揣摩

选择合适的材料是根雕创作的第一步,根雕用材必须选择木质细腻、材质坚硬、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的树种。例如黄杨木、檀木、榉木、柏木、榆木等都是根雕艺术创作的上好材质,如果有经过数百年碳化形成的古老阴沉的根木,其材质坚硬几乎接近化石,更是创作中的佳品。

创造之前,还要将多余的杂质清除出去,以保证树根在完成后不易生虫、腐烂。之后的造型过程需要深思熟虑、反复揣摩。根艺创作的构思,必须体现出自然之形,流露自然之美,一切人工再创造的痕迹要藏于不露之中,全面观察、反复揣摩、依形度势、反复推敲才能定夺。

根雕作品《伟大的母爱》在全国根雕艺术联展中获金奖。观者言:“这件根雕作品以情动人,为之感叹。”这件作品的根材原本长在石头缝中,创作者在爬山时在山缝中发现,这种根俗称“小叶黄”。该作品流线的造型给人以强烈的整体感,勾勒了母亲与孩子生动形象,表达了母亲为了孩子已经操碎了心,就算是背已驼、发已黄也心甘情愿,孩子也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紧握着母亲的手,正在向母亲诉说着感激之情,这件根雕艺术作品表达人间最伟大的母爱之情,是一种自然美的完美体现,很多观者都被这件艺术作品为之深深地感动了,这正是树根的“古、怪、稀、奇”于一身的完美體现。

(二)雕琢形象、反复打磨

潘有臣作为一个根艺家必须掌握艺术创作的规律,巧妙地运用天然之形态,用自己审美而独特的眼光去发现自然之美,而且合理地将它们组织在一起,注重其造型和色泽,对需要塑造的形象进行恰到好处的雕琢,保留整体造型,对次要部分进行删除、切割,将其达到创作者的要求,需要时还要反复打磨,以突出根材的质地和特色。既是一件具有自然美、又是一件具有创造性劳动的艺术作品。

根雕作品《思》也一种自然美的最佳体现。人物动态感强,十分传神,而且人物造型和底座是一整块根材。体现出人物的动态和姿势,作品表现的是一位少女久久地坐在海边思念人体造型与四周的颜色自然地分离开来,运用树根色彩的巧妙变化,组织成人物头发飘逸的动态效果。经过雕琢、打磨,使根雕体现出光滑的质感,人物造型活灵活现,出神入化,形成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天然结合。

根雕作品《古梅迎春》选自老槐树的枝干,经过病态、风蚀,整棵树从主干到每个小枝都长满疙瘩,非常奇特,经长期的水泡,树皮即容易剥皮又不易生虫,不加任何雕琢。从长满疙瘩的树枝形状上联想到了梅花的形态,加上潘有臣多年的艺术功底和艺术审美,经过美化与塑形,经过提炼与概括,将之组织成一种独特而具魅力的艺术造型。这件作品超凡脱俗、端庄大方,表达了梅花的甘于寂寞、妩媚脱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高尚情怀。

根雕作品《栖》是土桃树的一种,是一只海豚抱住一块石头在栖息。惬意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件作品整体效果突出,色彩自然、和谐,没有经过过多地雕琢,使之产生了独特而赋予变化的视觉效果。

潘有臣常说,大自然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树根资源,愿我们化腐朽为神奇,把自然资源变成艺术品,也能够为祖国的艺术增添一份力量。在进行根雕艺术创作时不仅要注重艺术性,还要能够充分表达艺术效果的技艺,要求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篇5:欣赏根雕艺术展的作文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蓝蓝的天空一碧如洗。博物馆门前挂着一个个红灯笼,大门两侧贴着红对联:“集楚物觅原宗藏稀世精品,书楚语衍雅韵著千古文章。”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

走进大厅,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盆盆花草,有红的、黄的、白的菊花,还有青翠的兰草。在花的后面,大厅的正中间摆放着大型的根艺屏风《梦返故乡》。整个根艺屏风高3.2米,宽7.4米,寓意林老3月20日诞辰和74年的光辉一生。屏风右部分是桂花树桩,古褐苍苍,像一只正在奔跑的梅花鹿。这棵树桩我曾在步行街商贸城内看见过,因移植不成功,已经枯死了,现经艺术家化腐朽为神奇,成了一件艺术品,真是令人称奇。中间部分是用花岗岩雕出来的诗词屏风。“蜡鼓停弦过闹市,牌楼驻马望阡岗。”表达了林老百多年来思念故乡的游子之心。

我们来到大厅的右侧,看见了一排千奇百怪、婀娜多姿的盆景。第一次看到这些盆景,我感到很惊奇,这些树怎么会长成这些奇形怪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华卧龙”。它的.主干向左卧倒,整个树干卧在花盆上,枝干还向外延伸一米多远,像一条巨龙。主干的一头枝叶繁茂,酷似龙头;最令人称奇的是,在它的根部还伸出一小截树枝,真像龙的尾巴。

旁边还有一棵“五针松”吸引了我的目光。它那灰色的主干向花盆外延伸了五十厘米后,又向上生长。弯曲的枝条上长着一簇簇、一团团像针一样的叶子,看上去就像一只只小刺猬,正与敌人顽强抗争。

……

大厅四面的墙上悬挂着一幅幅苍劲有力的书法、古色古香的国画、栩栩如生的素描……真让人眼花t乱。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把博物馆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指指点点,不时发出一阵阵赞叹声。

篇6:根雕艺术的启示

●王怀珍

偶去艺术展览馆,看到许多漂亮有灵性、讨人喜欢的根雕作品,心里甚是佩服艺术家的巧夺天工,更佩服的是艺术家怎么对常人或大多数人看来毫无用处的树根看上眼的。在根雕家手里,每截树根都是幸运的,不曾被宣判“死刑”,打入“冷宫”。根雕家对每截树根一定有很多构想,但决无“它什么也不能做”的结论,只会坚信“它一定能做什么。”在一般人看来,那些明显的“多余”或“不足”,正是造型的可贵“特色”,正是艺术的神来之笔,所以根雕家会像慈母抚摸刚诞生的婴儿,脉脉含情;会像皮格马利翁凝视“石膏笑女”,用心呼唤;会像诗人斟字酌句,煞费苦心。每截树根都被赋予丰富的感情,呼之欲出的灵气。由此,我想到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树根这么幸运了。他们有的学习差、不守纪律、不热爱集体,学校、老师对他们不闻不问,任其发展。“让他们胡到毕业算了。”大多数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遇到这样的学生,同学讨厌,老师头痛,学校无奈。“我教了这么长时间的书,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学生,真是太差了!”老师一脸气愤,却又无可奈何地摇头,有的甚至鄙之、弃之。

碰到这样的学生果真没有任何办法吗?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一堆看似无用的树根在艺术家的手里都有可能变成一件绝世精品,一个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学生,难道不如树根?对于这样的学生,关键在于我们的老师有没有像关心、爱护好学生一样从心底里、从各方面去关心、爱护他们,帮助、鼓励他们,为他们排忧解唯,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其实每个老师都知道这样的学生更需要得到更多、更好、更全面的关心爱护,就像树根要经过艺术家不停地、细心地、耐心地、长时间地雕琢才能成为一件不朽作品一样。每个孩子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只要有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分,都可以发芽,开出绚丽多姿的花朵。

根雕家钟爱每一截树根,以“爱”为德,以“创造”为追求,对每截树根毫无嫌弃之心,而且视为至宝,爱如生命,甚至不惜重金罗致门下,留而刻之,因型而造,依其天性j,匝其自然,以成精品。我们为人师者难道不应该像根雕家那样在教育这个巨大的“根雕市场里”,热情地接纳每一截尚未成型甚至很不中看的“树根”,近之、爱之,唯有这样才能知根、知底,才能凝神构思,才能娴熟地操好智慧之刀,打造出各具神韵的艺术精品。

篇7:根雕的艺术作文

简单的购票程序后,我踏进了这片神圣而庄严的土地。首先在外馆游览,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人的雕塑,只见那人正襟危坐,左手握拳置于左膝,右手抬起,三指相捏着白胡,头略微昂起以至于他深邃的目光穿越人群,看向了远处,仿佛是在瞻望一个国家的未来。走近后,导游指着塑像下石柱上雕刻着的名字及生辰,向我们介绍道:这是销烟功臣林则徐,1839年6月5日,他领导了伟大的虎门销烟

啊,是的,这位清朝钦差大臣,我也曾在历史书上学习过他的故事,他是一位民族英雄。

随后,导游带领我们往前走来到了一方类似大池塘的地点,想必这就是硝烟池了。我边踱步边细细游看。池中有水,估计底部还有大片绿藻,水色呈青黄色,能隐约看见池底的石块,池边距岸上有一层台阶,阶上插着很多约20厘米的短木桩。往右走,竟看到炮台,炮筒呈复古的黑色,中段被嵌在一块方形柱中,方形柱又搭在从大到小垒起来的三层石柱上。我忍不住伸手摸了摸炮筒,手感粗糙,有锈迹可见,看来年代久远。往洞口一看,只是漆黑一片,并没有我担心的大炮在里边。

慢慢来到内馆,移步至二楼时,眼前的景观让我尤为惊叹。

不知用何种材料所制,然而眼前的销烟场景的确栩栩如生。我竟能看到那农民搬动鸦片箱时额头上巨大的汗粒。我仿佛回到了1839年的那一天。

人们冒着骄阳,长途跋涉来到这里。虎门人海如潮,林则徐等官员站在高台上,头戴红黑官帽,身着一品文官仙鹤补服,颈上挂朝珠,身后披红袍。销烟民夫们乐此不彼的搬运着,填埋着,有的光着膀子,有的咬着辫子,干得热火朝天。林则徐一声令下,一担担石灰被倒入池,池像开了锅似的,黑色鸦片在其中翻来滚去,看似备受煎熬,升起了白色烟雾,弥漫着整个虎门滩

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啊!大灭外国侵略者的威风,大长中国人的志气。

参观完毕后,那种时隔百年却从不曾磨灭的中华民族对国家的爱恋及坚定捍卫国家尊严的决心让我感慨万千。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虽然今天的中国已出发在繁荣富强的`新征程上,但我们仍应铭记历史,心系祖国,奋发图强,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8:浅谈根雕造型艺术的意义

在这十多年的根雕创作生涯中,我经常碰到一些顾客提出问题,这是什么?那像什么?我也常就在何物何形的追问中去寻求一种美的享受,其实在一些根艺造型作品中还存在另一张审美现象,比如它像什么而似又不像什么,但更多的还是啥也不像,不过,还是有人会发出惊呼“美呀”,因为好看呀!这种似是而非或什么都不似的好看,可给人带来遐想,使人浮想联翩、令人愉悦,所以在根雕艺术中可以分为二类:一是具象型的具象艺术,也就是精雕型的;佛就是佛,仕女就是仕女,动物就是动物。在审美中,可辨其形、观其状,能从如实的形状中领略感悟、赏心悦目;二是抽象的,也就是自然型的抽象艺术;这种根艺类自然型作品是从似像非像或啥也不像的造型里;赏者从某个不规则的几何形态中获取灵感,生发想象,得到快感(观赏石也一样)。但不管这样,精雕类造型也好,自然型取舍也好,构图造型都要符合造型的构成规律。下面谈一下根雕造型艺术中两个值得根艺创作者去探讨研究的问题。

一、树根的天生缺陷、错综复杂、

杂乱无章与自由创意之间的关系

根雕艺术的创作与书画、雕塑等艺术创作一样也要有充分自由的精神,但也并不是一定要撤除所有条件的约束与限制。树根形态和树根本身缺陷就是一种约束,树根纹理、色彩也是一种约束,高超的雕刻技术,雕与不雕交接过渡处的自然融合都是约束。如果没有这些限制与约束就一定有利于创意发挥吗?从创意的想象来看也许是,但深入一想,也不一定全都是,从观众的观赏心理与艺术发展两个方面来分析,在限制约束和创意想象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相互印证关系,值得根艺创作者去作认真的探讨与研究。

二、手艺性和超越性之间的关系

艺术创作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以人工手艺性为基本特征,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的基础与动力是手艺的学习锻炼传承与创新。戏剧、歌唱活动培养了人民能欣赏音乐的敏捷耳朵,同时也培养出了最灵巧的手和最有创意、想象的大脑。美术、雕刻、编织作品还培养出人们能欣赏不同规则、不同颜色、不同形态、各种艺术品精致的眼睛。而根雕艺术造型贯穿宇宙、超越时空、横掠万物的丰富想象空间是最能承担起提升训练人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感悟能力这一非常重要的潜能与使命。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意创新仍然还是手段,人的感悟能力的提升、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也关系根雕事业的健康发展、根雕市场的永久繁华。在中国社会中“手艺”的高度成熟与眼、手、心中的创意、想象、趣味艺术融为一体、顺应天道自然、浑然一体,则可以使“手艺”上升到“道”的层面——也就是超越性的精神层面,就像根雕行业所说的“眼低手高是匠”,“眼高手高才是‘家’”,只有“家”才能达到“师法自然、浑然一体、具象与意象恰到好处地融合一起”,从而达到根雕“天真、留真、乱真”这样的三真境界。

对上面两个相互关系的理解,将影响我们对根雕造型艺术未来市场前景产业发展的理解、思考与判断,在新时期文化产业前景不断看好文化这个无形资产,软实力不断发展的今天,创新根雕造型艺术肯定会有更丰富多彩的创新与发展。但不管怎样去创新,根雕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仍然值得根艺创作者去重视传承、弘扬与保护。这就是它的“文化性、超越性、手艺性”,下面说明一下这三点关系。

(一)手艺性

根雕造型,特别是精雕型属于人工雕刻手艺性的范畴,这种手艺需要创作者手、眼、心与创意、想象的默契配合,需要创作者自己动手。创作者需要师傅长时间的传、帮、带,才能达到专业的技术标准,都有一定的难度与评判标准,所有的雕刻技术都需要在雕刻的范畴之内,具有一定的技术与评判规则才可以去衡量比较和评判。但评判标准和规则又是随着科技、工具的进步和变换而发生变化的,纵使千变万化,也仍然以不至于自我解体淘汰为前提。因为工具还是要由人来操作的,所以,我认为根雕艺术应建立起自己的某种法度和评价体系,以便更好的传承与创新。

(二)文化性

根据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导师对“艺术品”三个字下的定论,艺术品与其它商品最大的区别特征,概括为生活的“错构”。何谓“错构”呢?“错构”就是从形态学的角度来对各类艺术品之所以是艺术品的必备条件的概括和总结,而作为根雕造型的“错构”就是“树根造型构思通贯宇宙、超越时空、联系古今、横掠万物,既给人以生命的复现,亦予人以哲理之思考”,如果一件根雕作品体现了上面的精髓,也就达到了灵魂的复现,则作品的文化性就勿容置疑了。

(三)超越性

除一些茶几、花架等一些实用品外,根雕艺术作品不能吃、不能穿,与日常使用功能无关,根雕作品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它的作用和功能只能是让人看着能愉悦开心。也就是老子说的“无用之用”,恰恰是这种“无用之用”使根雕艺术成为一些先富出来的人家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根雕艺术品是以实物形状呈现在人们眼前,它是形象和物质的,而它的作用意义却是精神性的,有丰富的想象性。所谓“物质第一,精神第二”也就是说人们只有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才会讲究精神。就根雕造型艺术而言,虽然树根是天生的,但还需要取舍、有些部位需要雕刻,所以它还是手艺性的,但根雕造型艺术却建造了一个意境、想象丰富的人们手工制作的世界,一个想象虚拟跨越性的“错构”的世界,就根雕造型而言就是超越了时空。这二个世界的存在,见证了人们在吃饱、喝足之后,除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以外还需要超越性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享受,通常情况下,只有手艺远离功利(商业化),不是为了挣钱,卖不卖没关系的情况下,根雕创作者又能专心一致之时,手艺性的艺术创作过程才可能体现出根雕创作的艺术性,才能给艺术家带来内心深处的欣慰和愉悦,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惊喜、欢愉、遐思和感悟。让人们从世俗的烦恼中摆脱出来(也就是有人看着笑眯眯的弥勒佛,什么烦恼都没了),根雕造型艺术的这种超越时空的精神超越功能,在传统儒学、佛教影响还比较深远的情况下,还有相应广阔的市场,这也就是根雕造型艺术仍具有市场生存发展的理由所在,传承、弘扬传统根雕文化,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是繁荣根雕造型艺术创作的一条光明之路。

篇9:根雕的艺术作文

前几天,妹妹就闹着要去看恐龙,爸爸就想到了去参观地质博物馆。爸爸打电话先确认好开闭馆时间等,一切准备就绪。

今天是星期天,趁爸爸休息,我们要去参观地质博物馆。一大早都起床了,吃完早饭。爸爸开车带着我们就出发了。

一路上,我和妹妹高歌欢唱,心都要飞出去一样。很快我们就来到了地质博物馆。远远地就看到两个高大威猛的恐龙塑像”站”在大门口内,似乎在迎接游客的到来!

人还真不少,一个长长的队伍俳得像长龙一样,妈妈赶紧带着我和妹妹跳下车,加入了队伍。很快轮到我们了,妈妈刚换好票就开始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愉悦的心情!我们一边等爸爸一边跟大恐龙拍照合影。

我们来到地质博物馆里面,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一列列的恐龙化玩具,我和妹妹的心情瞬间就开始激动起来,我的心就像揣了一个小兔子在蹦蹦跳跳的,妹妹激动得亮起她那高嗓门一阵阵欢呼着,尖叫着。还不时地喊着:“姐姐快看”。

博物馆的展区分四层,负一楼,一楼,二楼和三楼。有地球厅,恐龙厅,生物演化厅,古象厅,矿产资源厅,地质环境厅,矿物厅。

我们参观了各种各样的恐龙化石;还有恐龙蛋及恐龙的孵化;人类的进化过程;大象的骨骼化石;各种矿物质和矿产资源等

我印象最深的的还是那些水晶,一尊尊漂亮的造型,晶莹剔透,有鲜嫩的粉色,高雅的白色,青翠的绿色,热情的红色,优雅的紫色等,我看着它们都很好吃的样子,它们太像美味的食物了:比如成条状的黄水晶很像是薯条;还有成片儿的绿水晶,就像是一棵大白菜;成块儿的肉红色水晶很像是美味的红烧肉;粉色的球状水晶很像是糖……如果你看了你一定也会很馋的,看得我都直流口水。

很快就到了该回家的时间了,我们依依不舍地走出了博物馆,我和妹妹不约而同地说:“下次我还会再来的。”

这可是我第一次参观地质博物馆。我体会到了我们学习各个学科的重要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的重要性。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河南的资源丰富多样!如果你下次也来河南地质博物馆的话,我可以给你导游。

篇10:参观唐祥元根雕艺术收藏展

参观唐祥元根雕艺术收藏展正文:

今天,妈妈带着我去了常熟博物馆,让我领略到了艺术的魅力。

一进博物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卧在大门口的两只大狮子。一只张开了血盆大口,凶神恶煞似的;另一只则温柔可亲,笑眯眯的,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我们径直来到展厅,看见了许许多多的根艺品。这些根艺品都是唐祥元伯伯收集的。展厅门口的“海底世界”赫然跳入我的眼帘,它可是用产于武公山的木榴雕刻而成的。千变万化的海底世界令人心旷人怡,那万紫千红的珊瑚和那神情悠闲的金昌鱼动静相宜,丰富的海底世界,在艺术家的精心耕耘下沥沥展现在我的.面前。

在“海底世界”左侧,一位悠闲垂钓的老者把我的视线吸引了过去,不用说他就是《封神榜》里的那位足智多谋的姜太公了!他正悠闲地坐在河边垂钓。看着他那坦然自如的神情,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句话“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展出最多的根雕品要数套椅了,下面我就说说“香樟木套椅系列”吧!这组套椅系列是由产于九万大山的一级黄香樟木雕刻而成,是根艺组件的一个整体,融观赏和使用价值于一体。我情不自禁地坐上了沙发,感觉好像是被拥进了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觉得心旷人怡。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茶几的两端。茶几的一端铺有一张大荷叶,坐着两个穿着肚兜笑容可掬的胖娃娃,一个娃娃两手捧着莲蓬,另一个娃娃右手扶着扛在肩上的大莲蓬,左手却牵拉着一串铜钱。茶几的另一端活跃着一条正在滔滔海浪里跳跃的大鲤鱼。

唐伯伯收藏的根艺作品还有许多,有“万花聚瘿”、“冰峰”、“海浪”、“牡丹仙子”等。每一件都令我赞布绝口。

篇11:根雕作文

根雕,一直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一。

根雕这门艺术不知是从何时开始,我们只是暂时知道最早的根雕作品是在汉代,经历了几朝几代,现今,根雕艺术制作者已经为数不多了。

制作这么拥有欣赏与收藏价值的根雕的物品,竟然就只是这么一截树根,就是这么一截平凡而普通的树根,经过艺术家们的雕刻后变成了一件价格不菲的根雕作品。但在树根没有被发觉并利用时,它就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工作者’。

我曾经听到过这么一个故事:两截木头,一截是笔直粗壮的枝干,另一截是歪歪斜斜的树根。一日,枝干看到了一位艺术家和一名樵夫来到了山中,于是,就跟树根打赌说:“我看,我会被那位伟大的艺术家带走,而你……”这时枝干露出鄙夷得神色说:“你会被樵夫拿去当柴火烧。”树根不为所动,沉默着。过了一会儿,樵夫和艺术家来到了树前,樵夫说:“这个枝干好,砍回去可以用。”说罢,樵夫就要砍,这时,枝干不干了,大喊着说:“你砍错了,你应该砍我下面的那块歪树根。”“歪树根?”樵夫打量着那块树根。这时艺术家兴奋地说话了:“歪树根啊!樵夫兄弟,快帮我把那块歪树根取出来,或许我可以用得上。”等到树根被挖出来时,艺术家大喜,连说好物。樵夫不解地问:“什么好物?”“这歪树根看着丑陋平凡,但仔细看,却是一件非常好的根雕艺术作品啊!”后来,枝干成了柴火,而那树根却成了一件难得的好根雕艺术品。

篇12:根雕的艺术作文

时代在高速地发展,可我们孩子的道德水准却在降低!有些学生逐渐丧失了做人应有的品格,如孝敬长辈、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宽容待人、同情弱者、感恩他人、助人为乐、团结友爱、正直无私等。据调查了解,目前,很多学生存在着人格障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塑造每一个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素质及民族发展的大事,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实,每一位学生原本都是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根块”,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去精心打造,这一块块的“根块”,将会是一件件令人欣赏的“艺术品”。

一、以榜样的力量去感召、影响学生

人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人先正己,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我认为班主任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完成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教师需要有人格魅力。为此,我十分注意率先垂范。要学生守纪、不迟到,我对自己说,凡是应该到的时候,我决不迟到半秒,这样坚持下来,学生对我是既钦佩又爱戴,他们视我为榜样,很少迟到。文体活动需要凝聚班集体的力量,体现活动育人的思想。我提倡学生重在参与,不论成败。每一次活动都少不了我的身影。拔河比赛中,我和学生们一起呐喊;篮球赛场上,我和学生们一起助威……就这样,我和学生打成一片,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着他们,从而也塑造了自己良好的形象。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的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替代不了的。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但是,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我经常召开家长会,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每期的培训主题不同,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孩子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孩子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孩子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教育孩子既要鼓励,也要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而引起的人格问题。

三、运用激励策略引导、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可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对学生有较大激励作用的“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往往成了少数成绩拔尖学生的“专利”,重视了几个学生,丢掉了一大批。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班级管理中,我试行了“班级之星”评比奖励机制。

从两个面向(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根本要求出发,经过全体学生讨论,我班设立了“诚信之星”、“进步之星”、“助人之星”、“卫生之星”、“学习之星”、“纪律之星”、“体育之星”、“书法之星”、“绘画之星”等班级之星。

评选方法:由学生不记名投票,民主选举产生,并征询任课教师同意之后确定,不定期评比,评定后及时公布,集中奖励。

评上“班级之星”的学生,发给证书,在家长会上可作为代表发言,也可在品德表上加红星。学期结束,在全班学生中再评选出各方面发展的10位学生,称为“班级十佳人物”,名字贴在黑板旁,成为榜样中的榜样,激励学生不断上进。这项活动,给学生人人获奖的机会,使他们感到只要努力,获奖并不很难,从而使他们个个感觉有奔头。学生在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之后,必定想获得第二次成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发展。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学生个性特长

在教育学生时,注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从学校、班级狭小的圈子里解放出来,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展示个性特长,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调节、控制、强化学生的人格。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如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运动会、文艺晚会等,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以培养爱好和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充分发挥团支部和班集体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学校政教处的指导下,适时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五、以浓郁的文化氛围熏陶学生的人格

文化氛围的熏陶是德育工作的隐性课程。我一贯注重班级文化的构思、设计,以求得用这无声的“语言”来熏陶学生的人格。教室里,“仁”、“义”、“智”、“律”、“毅”等十二个大字十分醒目,这是传统美德的熏陶;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这是精神文化的熏陶;走近学生宿舍,墙上挂着“精忠报国”、“闻鸡起舞”、“苦雪守节”等一幅幅充满灵气的图画,这是爱国主义的熏陶;走遍学校的干道,两旁一块块精美的瓷质撑牌向你诉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一句句撼人心灵的人生格言,这是处世规则的熏陶;走入学校的各个广场,一尊尊形象迥异的雕塑赫然屹立,这是创新人格和健体意识的熏陶……此外还有橱窗、报栏、黑板报、广播站,这一切都在不停地给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都在不懈地为学生人格滋润提供新鲜而持久的养料。

总之,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靠坚持不懈的熏陶与启迪,方法也远不止以上所谈的这些。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用真心育人,用精心塑造,将会打造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塑造一个个“阳光”少年。

篇13:小学根雕300字作文

我的书桌旁的柜子上有一个根雕——“猴子”。这是外公几年前在锄地的时候偶然找到的一个大树根。他觉得这个树根的形状很特别,像个“猴子”,就拿回家了,后来又送给我们了。

整个根雕都是褐色的。“猴子”的眼睛处有点凹,因此显得有点暗;两个耳朵小小的,却很对称;大大的鼻子很突出,显得有些夸张;它的手都是长长的:一只手托着一个盘子,盘子上有一个“苹果”,另一只则自然的垂下,显得很轻松的样子;它那长长的腿连着底部的`树根,“站”得很稳;它的屁股翘着,圆溜溜的,显得很可爱。

篇14:爷爷的根雕

退休后的爷爷喜欢捡石头、钓鱼和雕刻树根。

暑假的一天,我跟着爷爷到田地里找树根,我们向深处走去,突然,爷爷发现三根树根,他抡起斧头把碍事的树枝砍掉,扔在一旁,然后拿起铲子,小心翼翼地铲土,生怕把树根铲断,还不时地拽拽,突然四只大蛐蛐蹦了出来。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号根出土了,累的满头大汗的爷爷脸上露出了微笑。而我是满脑子问号儿,这个“四不像”能刻成啥呢?又过了四十分钟,二号树根也出土了,这个树根倒过来像一朵盛开的大花。

又过了将近一小时,三号也出来了,这个跟第一个一样——“四不像”。这堆乱七八糟的树根,爷爷会把它们变成什么样的艺术品呢?到了家,爷爷拿出雕刻工具,拿着一号根和两颗弹珠到后院,我端了盆水,蹲在地上看爷爷雕刻,爷爷把树根洗干净,磨光滑,接着拿小刀在上面刻,“爷爷,你要刻什么呀?”“猜猜。”渐渐的,这个树根变成了一头牛,可只有三条腿,牛背上有一块儿木疙瘩,爷爷拿小刀在牛头上钻了两个孔,把两颗弹珠往里一塞,一对活生生的牛眼睛就OK了,“给牛补条腿。”爷爷从捡了一根最短的木棍,拿胶把后腿粘上去了。

最后,爷爷用他神奇的手翅牛背上的木疙瘩变成了一只神鸟,一个栩栩如生的根雕就做好了,我给它起名为“神鸟骑神牛”。

爷爷拿着它,放到了客厅的`窗户台上。那几天,爷爷一直在家里精心雕刻着他的宝贝树根。爷爷把二号根雕成一条生龙活虎的龙,它长着许多长长的胡须,像西游记里的东海龙王,我给它起名“super龙王”爷爷开始创作第三个,它长着又细又长的腿,就像一条美人鱼,它右手举起,手里拿着个假苹果,爷爷给它戴上了一顶粉色的遮阳帽,我给它起名“美人鱼”,爷爷把它放在卧室。我觉着爷爷的手真是very灵巧,四不像的树根一到爷爷手里就变成了活灵活现的艺术品。

上一篇:周老师快乐作文下一篇:国库知识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