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盐化工产业的调研报告

2024-04-08

榆林盐化工产业的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榆林盐化工产业的调研报告

榆林盐化工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榆林岩盐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是继煤炭、石油、天然气之后的又一大优势资源,大力开发榆林岩盐资源,发展以盐为原料的化工工业,形成煤、气、油、盐全面发展格局,既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能源化工基地的战略抉择,也是全面加快南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榆林盐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榆林是陕西省唯一的盐产区,除没有海盐外,岩、湖、井、土硝盐均有,特别是岩盐资源储量丰富。

根据长庆油田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见盐钻孔资料分析,榆林岩盐分布区域北起神木尔林兔陕西内蒙交界,南至延安,西至靖边,东至佳县,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远景储量达6万亿吨,是一个特大岩盐田。

榆林是陕西省唯一的盐产区,除没有海盐外,岩、湖、井、土硝盐均有,岩盐田为我国最大,全球少有,具有大、多、高、贵、强五大优势。

⑴岩盐储量大。榆林奥陶纪岩盐田北起红碱淖、南抵清涧、西至靖边、东临黄河,市内面积2.5万平方公里;盐层平均厚度120米,最大厚度360米;基础储量2.7亿吨,探明储量8854.55亿吨,预测储量6万亿吨(占全国岩盐总储量26%);若年产1000万吨,可开采60万年。

⑵潜在价值多。榆林拥有岩、湖、井、土硝等盐,仅岩盐的潜在价值就达33.2万亿元,是青海察尔汗盐湖的2.2倍。使陕西矿产资源的潜在的价值跃居全国第一。若开采一平方公里的盐,就达2亿吨,可供全国人吃28年,全球人吃6年。

⑶岩盐品位高。榆林岩盐矿床主要为块状石盐,钾石盐和硬石膏,有少量光卤石和钾铁盐,部分为含钾石盐;矿石品位大部分属工业一级品,质纯,氯化钠含量高达99.8%,最低为81.46%,平均95%,是世界矿史上罕见的精品矿床。

⑷区位生得贵。榆林岩盐田处在我国承东启西的结合部,处在我国北部半径1000多公里无盐区的中央,处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腹部。西(安)、太(原)、包(头)、乌(海)、银(川)等1000多万吨用盐市场的中心,用盐量大,位置重要。

⑸比较优势强。榆林不仅岩盐资源丰富。而且煤、电、油、气、地、劳、运、通等匹配资源组合更好。盐及盐化工品的制造成本特低。吨卤折盐成本价50元,吨烧碱、纯碱、电石成本价分别比市场平均价低300元以上,吨氯酸钠、金属钠、氯乙烯单体、聚氯乙烯、甲烷氯化物、环氧氯丙烷等生产成本比市场价低近千元,成本竞争优势极强.早在2005年,榆林市就已组建了国有独资的华奥盐田勘探开发公司,正式启动了榆林盐田普查勘探工作。

已建成和在建的盐化工项目有中盐榆林盐化有限公司20万吨真空盐、神木锦界北元化工10万吨聚氯乙烯、陕西金泰氯碱一期10万吨聚氯乙烯等项目;在建盐化工项目有榆林天桥15万吨聚氯乙烯、陕西煤业锦界100万吨聚氯乙烯等项目;新开工盐化工项目有陕西金泰氯碱二期20万吨聚氯乙烯、米脂华龙60万吨工业盐、陕西金田盐化有限公司5万吨氯酸钠、中盐榆林盐化有限公司60万吨工业盐、佳县华盐60万吨工业盐、内蒙古博源控股集团300万吨联碱、绥德100万吨纯碱、神华陶氏盐化工等项目。

二、盐化工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大背景

1、岩盐的市场状况与发展方向。中国仅次于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产盐国,盐产量占全球盐产量的18.3%,其中,海盐总产量2004年世界排名第一,并始终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同时中国的重化工业迅猛增长,带动两碱工业以每年约8%的速度快速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盐消费市场。

当前盐业面临的形势,从总体上来看是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目前,国内原盐市场在经历了2003、2004连续两年的供应紧张后,2005年逐渐达到供需平衡。预计未来几年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原盐市场仍将表现平稳,但季节性的价格波动仍将难免。2010年,中国总用盐量达到6500万吨,这为盐和盐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盐业矿产资源开发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有了当前国内经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有蕴藏丰富的资源优势的巨大支撑,有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的有力支持,有高素质的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队伍等作为支持,榆林盐业矿产资源必将成为全国经济建设的亮点,成为让世界瞩目的能源竞争大市场。

三、榆林发展盐化工产业的重要意义

盐化工将成为榆林能源化工产业持续发展的下一个出口。特别对于还属国家贫困县的清涧、绥德、子洲、米脂、佳县、吴堡等南六县,盐田的开发,将是它们摆脱贫困,跨越发展的契机。

1、四大优势,充分展现盐化工产业巨大的开发和市场潜力。

榆林盐田大多属于奥陶纪岩盐田,”大、多、高、强“四大特点,向世人充分展示了它不为人知的开发潜力。

“大”是指岩盐的储量大。盐田北起红碱淖、南抵清涧、西至靖边、东临黄河,市内面积2.5万平方公里;盐层平均厚度达120米,最大厚度360米;基础储量2.7亿吨,探明储量8854亿吨,预测储量6万亿吨,占全国岩盐总储量的26%。若年产1000万吨,可开采60万年!有业内人士形象地说:“在镇川开采1平方公里的盐,可供全国人民食用28年,全球人食用6年。”

“多”是指潜在价值多。榆林岩盐的潜在价值高达33.2万亿元,是全国最大盐湖——青海察尔汗湖盐潜在价值的2.2倍,是全省煤、汽、油等其它资源潜在价值总和的2倍。开采1平方公里的盐,产量就达2亿吨!

“高”指的是岩盐品位高。榆林岩盐矿床主要为块状石盐,钾石盐赫尔硬石膏,有少量光卤石和钾铁盐;矿石品位大部分属工业一级品,是世界矿史上罕见的精品矿床。

“强”指的是区位优势强。榆林岩盐田位于我国北半部的中央、呼包银榆经济发展带中的南部、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腹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明显,周边1000公里半径内基本无盐。又拥有丰富而质优价廉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水、土地、人力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具备了发展盐化工业的有利条件,资源匹配优势和成本比较优势极强。以中盐榆林盐化有限公司公司为例:该公司所在地镇川镇,地处我国中西部结合带,可呈扇形辐射东北、华北、西北十多个省(区),而这些省(区)恰是国内井矿盐空白地区,市场潜力极大。公司门前有210国道和西包铁路经过,距镇川火车站仅500米,具备良好的外运交通条件。

市场需求方面,尽管盐资源不属于稀缺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呈总体过剩、局部短缺态势,但盐化工产业链长、产品多,主要盐化工产品如纯碱(碳酸钠)、烧碱、聚氯乙烯(PVC)、甲烷氯化物、氯化铵、氯酸钠、金属钠、小苏打、真空盐等国内外市场均看好,市场优势明显。

“十一五”末,榆林及周边市场盐化工产业盐资源需求量为1622万吨/年:其中榆林地区盐化工产业预计用盐量890万吨/年,陕西关中地区盐化工产业预计用盐量214万吨/年,内蒙地区盐化工产业预计用盐量158万吨/年,宁夏地区盐化工产业预计用盐量255万吨/年,山西地区盐化工产业预计用盐量105万吨/年。

2、盐田开发起步早规模小,企业进入门槛较低。

作为我省唯一的盐产区,榆林盐的种类非常丰富,井盐、湖盐、土盐均有。虽然当地人民开发利用盐田很早,但长久以来,盐田开发一直处于一种小规模、低水平状态,和它的巨大储量极不相称。

在如今的定边境内,含有湖盐的面积达98平方公里。这片土地有上千年的摊晒制盐历史,是陕、甘、宁、晋等地重要的食盐来源。

土硝盐则主要分布在子洲马蹄沟,号称“十里盐湾刮金板”。当年毛主席带领中国革命转战陕北时曾说:“宁丢延安,不丢十里盐湾”。

上世纪五十年代,延长油矿在一次施工过程中意外地发现,榆林地下竟然有岩盐。随后,石油、地矿等许多部门在北起神木尔林兔、南到延安境内、东到佳县、西到靖边的4万多平方公里内,钻孔23个,展现了不同的盐层,最终证实该区域为一个巨大的岩盐矿!

经过有关科研、生产单位和专家的细致分析论证,2000年,国土资源部出具了《矿产资源储量认定书》,认定该区岩盐远景储量为6万亿吨,探明储量为8854.55亿吨。

2002年,榆阳区镇川盐化厂建成投产,从此真正拉开了榆林盐田大开发的帷幕!

随后几年,神木北元、米脂金泰、榆林天桥等一批盐化工企业相继开始建设,国内中央企业和国外化工企业也开始高度关注这片区域的发展。

3、南六县支柱产业的战略定位,令发展盐化工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

鉴于该区域丰富的盐储量,早在2007年 9月20日,市长李金柱主持召开过市政府第十三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榆林盐田开发有关问题。会议确定将岩盐开发纳入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项目,走煤、油、气、盐并举的资源开发路子,做大做强本土经济,推动全市区域经济协调、跨越发展。

米脂是全国盐储量最大的县,已探明储量为3296亿吨,预测储量高达1.8万亿吨。而与此同时,另外一个事实是,该县是榆林市最贫困的区县之一,在2005年以前,每年的地方财政收入还不到1000万,连榆林北部那些煤炭大县一年收入的零头都达不到。

曾经一直抱怨上天没有把矿产资源公平地分给自己的米脂人,在意识到自己脚下就是财富后,很快抓住了机遇。县委、县政府将发展盐化工产业当成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富裕米脂百姓的“不二法宝”,并为此制订了许多优惠政策吸引各方企业。

陕西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是目前米脂县唯一投产的盐化工企业。2003年开始动工,2005年10月开始投产,2008年上缴各种税金达8950万元,米脂地方财政收入因此而迅速增加到2700多万元。“增加地方收入是一方面,同时它还带动了米脂交通运输、第三产业等的发展,潜在价值超过1亿元!”米脂县工业局副局长姬兴华说。

在金泰氯碱公司的示范作用下,2008年又有包括5万吨氯酸钠项目、120万吨真空盐项目等在内的4个新盐化工项目在米脂县开工建设。

同样,在佳县、绥德县等南部区县,盐化工项目也正在逐步展开。有专家指出,盐化工产业将是榆林南六县经济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老百姓致富的重要途径。

4、合力打造“新盐都”的憧憬,成就了当地大力发展盐化工产业的明确政策导向。

“十二五”期间,榆林市将按照珍惜资源、深度转化的要求和“大集体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的模式继续加快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步伐,规划盐业生产1000万吨(占全国的1/8),其中液体卤折盐转化750万吨,固体盐250万吨,转化200万吨,产值300亿元,利税50亿元,就业3万人,努力打造“中国新盐都”。同时,拓展和扩大周边500公里的用盐市场。发展液体盐直接转化项目,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提升榆林盐及盐化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并进行岩盐、湖盐的多元化发展研究,提升盐文化。

目前,榆林市已经初步确定“一带二区四园”的战略构想。“一带”指绥米佳盐化工业带,主要包括米脂盐化工集中区、绥德盐化工集中区、佳县盐化工集中区、清涧工业集中区;“二区”是子洲盐气综合利用工业区和吴堡煤焦化工业区;“四园”即榆横煤化学工业园区(包括横山工业集中区、鱼河盐化工业区)、榆神煤化学工业园区(包括麻黄梁工业集中区、清水川煤化工业园区)、神府经济开发区(包括锦界工业园)、定靖能源综合利用园区(包括定边盐化工集中区、靖边能源化综合利用园区)。实施重大项目116个,总投资10500亿元,预计完成投资4750亿元。总布盐井100口,每口按10万吨卤折盐计,绥米佳盐化工业带内规划36口,吴堡、子洲两区规划12口,榆横、榆神、神府、定靖四园内规划52口。以榆神线为界,南倡北禁,南盐北供,南水北补,南北互动。统一管理、集中净化、按需送卤、成本收费,防止造成抢占资源和闲置与浪费资源。

这些项目主要包括,段寨1000万吨、西王寨600万吨、三道沟二期600万吨、郭家湾800万吨、曹家滩1000万吨、大保当1000万吨、西湾1000万吨、金鸡滩500万吨、西红墩1000万吨、波罗500万吨、横沟300万吨等一批现代化矿井,国华锦界、华电榆横、庙沟门、清水川、段寨5个2×100万千瓦煤电一体化项目,神华陶氏榆林煤化工以及陕煤80万吨MTO、榆天化140万吨甲醇、绥德100万吨纯碱、榆阳60万吨真空盐等化工项目。

在此过程中,将实行资源互动战略、区域优势战略、人才开发战略,使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能源与岩盐联产开发,生成成倍产品链。利用榆林学院等院校开设盐化工课程,培养各种盐化工人才,服务盐化工项目及整个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实现开发榆林大盐田,打造中国“新盐都”的目标。

综上所述,榆林发展盐化工产业的优势是明显的,对当地特别是对南六县经济的促进作用极其巨大,将不断推动榆林盐化工企业发展壮大,实现地方经济与投资企业的双赢。同时也将为有志参与榆林盐化工开发的企业们带来巨大商机。

加快发展榆林盐化工产业的对策建议

尽管榆林盐化工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由于存在着石油、天然气和岩盐资源重叠等问题,致使岩盐区块难以登记,许可难取得。对岩盐资源也没有进行专门勘探,盐田的可采面积、储量、边界分布范围目前均不很清楚。

同时,在已建和在建的盐化工项目中,大多数是制盐和PVC(聚氯乙烯,当今世界上深受喜爱并且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合成材料),还处在原生和初级产品,特别是电石法PVC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没有发展下游产品,而且对生产中污染物和废水回收利用和转化不够,对水源和周边环境构成了潜在的危害。

在项目引资上,各级政府注重外来资本的引入,而忽视了本土资金融集和政府参股,使本土资金外流,进不了盐化工大项目。外来的大项目在利益分割上给地方的比例又过低,对当地经济带动作用不是特别大。

另外,榆林盐化工基础薄弱,特别是盐化工人才缺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统一的思路,没有专门人才研究。针对榆林实际,依托资源和能源,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规划出榆林盐化产业、品牌发展的战略,制约了项目上马和整个园区的建设。

在规划、管理上,虽然《榆林盐田开发规划》已出台,但按《陕西省盐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的规范化管理措施不落实,在钻探和上项目方面仍有不规范的行为,目前建成的项目大都是省上《规划》出台前的产物,也没有申报和批准探采矿权,先探后报或不报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些将会给以后的规范管理带来更多问题。

因此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榆林市岩盐资源开发利用及转化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重大能源化工项目配套为重点,加强资源勘探,完善开发规划,按照规模化、园区化、基地化的模式,启动实施一批重点开发项目,推进盐资源开发与煤化工等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一)资源勘探与项目包装同步推进

根据省上有关规定,原则上只对批准实施的省级重点转化项目配置盐资源,且盐资源的探矿权要与转化项目同步申请办理,除特殊情况外,探采矿权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方式有偿取得。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省国土资源厅已对全省岩盐资源的普查勘探工作作出统一安排,近期将安排勘查资金分步开展此项工作,勘查范围包括榆林市;同时,省级有关部门也正在起草岩盐资源市场配置的意见。当前应做的工作是:一是全力协助省上做好东部地区钾盐、煤层气,以及西部区域盐资源的勘探普查工作;二是不等不靠,在市、县规划的重点盐化工开发区域继续加大盐资源及伴生资源的普查、详查工作,摸清钠盐资源底子,寻找具有开采价值的钾盐、铀、煤层气等稀缺矿产资源,完善现有盐矿资料,搞清可开采岩盐资源的界线,为规划、开发提供详实资料,并在岩盐勘探的同时采用综合勘探技术,实施盐、煤、气、水联探,为南部县煤炭、煤层气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加大重点盐化工项目协调和推进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带动优势明显的项目,积极配合企业完善项目核准前期相关手续,缩短市、县两级报批时间,做到成熟一批申报一批。争取做到在服从省上大局的同时,积极启动以项目申报资源配置工作,始终将岩盐及其伴生矿的探采主导权主动权掌握在手。

(二)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开发,政府先行。在南部盐产业开发中政府的先行作用主要应发挥在消除基础性不利因素上。对此,地方政府投资应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打井,即打盐矿钻探和生产井;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电力、通信、供水、排污、供气、道路、场地等建设工程,为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硬环境。对财政困难的县区,可通过市财政注入资本金、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先期经费问题。同时,考虑到南部县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较低,市级政府可给予倾斜扶持,实施盐化工带动工业化进程,拉动南部经济快速发展;在扶南资金中增列南部县发展盐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扶持南部县岩盐开发和项目推进工作。

(三)开源节流,水权转换

1、开源挖潜

榆林水系循环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空间上降水量南多北少,二是时间上降水相对集中于七、八、九三个月,三是地表水是从北向南流。目前供水量仅占资源量的20%,有潜力可挖。南部降水量多,又处于下游,主要是由于其特殊的地貌特征失水严重,不能存储水。所以开源的重点在于加强对水的人工控制,即改变局部地貌特征以提高蓄水能力。可考虑实施规模较大的留水工程,人工挖掘形成凹地,并修出多个进水道和与河道相连的排洪道,蓄集雨季降水和秋冬河水,形成人造湖泊或调蓄水库,闲时蓄水,忙时用水。

2、节流调配

实行节约用水,普及推广各种节水技术,重点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生活用水逐步可以将饮水与其他用水分供,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注意调节上游与下游的争水冲突,做好地表、地下水的保护。用价值规律调整用水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安全。

3、资源转换

当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应我国的水资源条件,唯有创新发展,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内蒙古、宁夏通过转换水权赢得发展的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通过水权纽带,工业通过投资节水反哺农业,农业通过节水改造支持工业。两者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得到双赢的同时,用水观念得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也得以不断创新。

篇2:榆林盐化工产业的调研报告

榆林地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岩盐资源,并且储量大、品位高,是继煤炭、石油、天然气之后的又一大优势资源。盐是化学工业最重要的基础原料,被誉为化学工业之母,以盐为原料,可生产工业和农业用产品达15000种之多。传统观念认为,不包括海水淡化和水处理技术,以原盐为原料的化工和制盐后的苦卤工业称为盐化工,其产品主要是两碱行业的纯碱、烧碱、液氯、盐酸等大宗基础化工原料,还有钾、镁、溴等系列产品,但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专用化学品和精细化工逐渐扩展到盐化工领域,而盐化工也逐渐向专用化学品和精细化工领域渗透。这些大宗基础化学品还可进一步深加工形成产品系列,如有机氯产品系列、无机氯产品系列、氯酸盐系列和氢气产品系列等,它们可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肥皂、染料、冶金、陶瓷、玻璃、塑料、医药等领域,也可用制造漂白粉、有机化工中间体、合成树脂、香料、除草剂、防腐剂、灭火剂等,在可以创造出庞大的下游产业的今天,盐资源当之无愧地成了可以与石油、天然气等并驾齐驱的项目引擎之一。所以大力开发榆林岩盐资源,发展以盐为原料的化工工业,形成煤、气、油、盐全面发展格局,既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能源化工基地的战略抉择,也是全面加快南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举措。为了更好地促进岩盐资源的开发利用,科学有序地发展榆林盐化工产业,我对榆林盐化工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参考和吸收了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供参阅。

一、榆林盐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榆林是陕西省唯一的盐产区,除没有海盐外,岩、湖、井、土硝盐均有,特别是岩盐资源储量丰富。根据长庆油田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见盐钻孔资料分析,榆林岩盐分布区域北起神木尔林兔陕西内蒙交界,南至延安,西至靖边,东至佳县,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远景储量达6万亿吨,是一个特大岩盐田。2000年11月国土资源部《陕西省榆林市镇川堡—绥德盐矿勘察地质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认定书(国土资认储字[2000]51号)认定,勘探区内资源储量合计8854亿吨。且岩盐的品位高,氯化钠含量为81.46—99.8%,平均在90%以上,其他有害成分含量甚微,为全球岩盐矿床史上罕见的精品矿床。为摸清家底,做好盐资源勘探、开发工作,2005年我市组建了国有独资的华奥盐田勘探开发公司,正式启动了榆林盐田普查勘探工作。该公司共投资6000万元,完成了佳县王寨、米脂张家湾、绥德满堂川、榆阳大河塔各1对盐井、吴堡张家山1口共计9口盐井的勘探工作。此外,佳县华盐公司负责实施并成井2口,米脂金泰氯碱公司负责实施并成井4口,中盐榆林盐化公司负责实施并成井2口,神木高家堡、榆阳刘千河、榆林经济开发区、榆横工业区各成井1口共计4口。全市现已建成盐井21口,在建盐井3口。

盐资源不属于稀缺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呈总体过剩、局部短缺态势,但盐化工产业链长、产品多,主要盐化工产品如纯碱(碳酸钠)、烧碱、聚氯乙烯(PVC)、甲烷氯化物、氯化铵、氯酸钠、金属钠、小苏打、真空盐等国内外市场均看好。目前,我市盐化工产业刚刚起步,已建成的盐化工项目有中盐榆林盐化有限公司20万吨真空盐、神木锦界北元化工10万吨聚氯乙烯、陕西金泰氯碱一期10万吨聚氯乙烯等项目;在建盐化工项目有榆林天桥15万吨聚氯乙烯、陕西煤业锦界100万吨聚氯乙烯等项目;新开工盐化工项目有陕西金泰氯碱二期20万吨聚氯乙烯、米脂华龙60万吨工业盐、陕西金田盐化有限公司5万吨氯酸钠等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或已签订合作意向的重大盐化工项目有中盐榆林盐化有限公司60万吨工业盐、佳县华盐60万吨工业盐、内蒙古博源控股集团300万吨联碱、绥德100万吨纯碱、神华陶氏盐化工等项目。根据华奥盐田勘探开发公司调研估算,到“十一五”末,榆林及周边市场盐化工产业预计盐资源需求量为1622万吨/年:其中榆林盐化工产业预计用盐量890万吨/年,陕西关中地区盐化工产业预计用盐量214万吨/年,内蒙地区盐化工产业预计用盐量158万吨/年,宁夏地区盐化工产业预计用盐量255万吨/年,山西地区盐化工产业预计用盐量105万吨/年。

二、榆林盐化工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榆林发展盐化工产业,与其它地区相比,在资源禀赋、生产成本、区位条件等方面有其相对的优势,省、市、县均对盐化工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除省上已明确的榆(鱼)米绥盐化工区、榆神煤化学工业区、榆横煤化学工业区内盐化工项目,市、县两级政府还规划在佳县、绥德、米脂等南部县发展岩盐资源开发及盐化工产业。但当前榆林盐化工产业的发展还受到资源底子不清、开发规划缺乏、基础设施滞后以及水资源短缺等瓶颈的制约。

(一)资源勘探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普查勘探,我市虽已基本掌握了有关县区岩盐资源分布、储藏等情况,取得了较为详实的地矿资料,也为下一步岩盐资源大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至今尚未取得岩盐资源重点区域储量、边缘界限以及钾、溴等伴生矿种储量的详细地质资料,导致我市岩盐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还缺乏科学可靠依据。同时,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盐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意见》(陕政办发[2007]99号)精神,凡在陕西省行政区域内勘查盐资源,必须按照《陕西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规定,依法向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探矿权申请,获得勘查许可后,依法缴纳相关费用,取得探矿权。探矿权人完成勘查工作后,应当先向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并汇交地质材料,凭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备案证明及其他有关资料,申请划定矿区范围。而目前我市已完成勘探工作的盐井大多未履行上述手续,岩盐资源开发的主导权还没有掌握在地方手中。

(二)开发规划问题

由于资源底子不清,岩盐资源及盐化工发展规划缺乏可靠依据,从盐矿开采到深加工整体规划布局尚未展开,岩盐资源的开发还停留在“以项目申办资源”的被动勘查阶段。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盐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意见》中规定,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必须报经省政府批准,并依法实行资源的有偿使用。对于省级重点能源化工项目所需盐资源,可采用协议出让方式配臵所需资源;其他盐化工项目所需资源,均要严格按照招、拍、挂形式进行市场化配臵。去年以来,我市向省政府包装上报了一批盐化工项目,请求以协议方式配臵盐资源。截止目前,仅有中盐榆林盐化有限公司20万吨真空盐、陕西金泰氯碱聚氯乙烯、神华陶氏盐化工等3个项目的配套盐资源获得了批复。由于缺乏规划的统一指导,所申报项目在产业布局、链条耦合、煤盐结合等方面也未能统筹考虑。

另外,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发展资金不足也是制约盐化工产业发展的又一瓶颈。盐化工产业中原盐、两碱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技术含量高的精细化工、高分子化工产品,特别是终端产品比重较小,竞争力不强。地方财力对企业和社会投资盐化工项目的引导力不足,多数盐化工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项目筹融资难度大,直接影响了建设项目的高效有序推进。再者,随着城市区域的外扩,城市建设与盐化工企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安全、公共安全已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盐化工骨干企业虽然经过巨大努力基本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但与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生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比,仍有较大差距。

三、加快发展榆林盐化工产业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岩盐资源开发利用及转化的总体思路应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重大能源化工项目配套为重点,加强资源勘探,完善开发规划,按照规模化、园区化、基地化的模式,启动实施一批重点开发项目,推进盐资源开发与煤化工等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一)掌握探采主导权

根据省上有关规定,原则上只对批准实施的省级重点转化项目配臵盐资源,且盐资源的探矿权要与转化项目同步申请办理。所以当前应做的工作是:一是全力协助省上做好盐资源的勘探普查工作;二是不等不靠,在市、县规划的重点盐化工开发区域继续加大盐资源及伴生资源的普查、详查工作,摸清钠盐资源底子,寻找具有开采价值的钾盐、铀、煤层气等稀缺矿产资源,完善现有盐矿资料,搞清可开采岩盐资源的界线,为规划、开发提供详实资料,并在岩盐勘探的同时采用综合勘探技术,实施盐、煤、气、水联探,为南部县煤炭、煤层气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加大重点盐化工项目协调和推进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带动优势明显的项目,积极配合企业完善项目核准前期相关手续,缩短市、县两级报批时间,做到成熟一批申报一批。争取做到在服从省上大局的同时,积极启动以项目申报资源配臵工作,始终将岩盐及其伴生矿的探采主导权主动权掌握在手。

(二)搞好规划布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化工骨干企业与主城区间距过近,从环境安全角度考虑限制企业扩展的呼声十分强烈,盐化工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开始显现。如何既保障城市环境安全、公共安全,又为盐化工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地、环保容量、公路铁路运输、水源等条件,是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好盐资源,在配合省上做好全省规划工作的同时,应同步开展榆林盐化工产业开发规划工作,力争将我市岩盐勘探、项目开发纳入全省规划盘子。规划应充分利用我市煤油气盐资源组合条件好的优势,结合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对盐资源的实际需求,从盐矿开采到深加工进行整体规划布局。

(三)延伸产业链

篇3:榆林盐化工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盐化工新材料,政策环境,优化措施,建议

1 淮安市盐化工产业发展的基础及现状

淮安是我国岩盐资源十分富集的地区, 盐资源储量达到1300亿吨, 是全国屈指可数的特大盐矿之一, 无论从盐储量还是品位, 淮安都能担当“盐都”之称。盐化工产业发展基础好;资源、市场优势明显为淮安盐化工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淮安市“十二五”规划中, 把盐化工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并规划建立淮安盐化工产业基地。近年来, 淮安市以盐为龙头的工业产业在淮安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盐化工新材料产业是淮安市着力培养的三个千亿元龙头产业之一。淮安的盐相关产业规模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 以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框架已初步形成。

淮安市盐化工企业属于高科技企业, 在淮安市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背景下, 实现淮安市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经济科学发展。盐化工企业围绕快速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共进, 实现盐化工产业跨越式发展, 打造中国新盐都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2 淮安市盐化工新材料产业政策分析

国务院正式发布《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年) 》 (国发[2011]47号)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发[2010]32号) 、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商产发[2011]310号) 等文件中都提到了加强新材料产业发展;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 (苏发[2011]23号, 简称23号文件) 中提出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尤其是23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做强做大主导产业, 将盐化工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产业配套的盐化工新材料集聚区;淮安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淮安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淮安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振兴九大产业的意见》 (淮政发[2009]160号)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实施意见》 (淮政发[2010]256号) 和《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 (淮政发[2011]106号) 等一系列文件, 将盐化工新材料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 提出要加快淮安工业强市步伐, 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将淮安打造成江苏新兴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使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发展成为产业营业收入超百亿元, 形成区域优势明显、产业配套齐全、在全省有影响的新兴产业集群。

淮安打造“中国新盐都”的外延拓展要与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紧密相连。根据国家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 结合江苏省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 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传感网、软件和服务外包六大新兴产业的重大决策, 淮安市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在新材料、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新能源、物联网等领域, 建立各领域与盐资源及盐业盐化工产业的联系, 利用与盐相关的应用市场及技术作为桥梁, 实现盐产业的多元化拓展。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了淮安盐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

3 淮安市盐化工新材料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优化措施

淮安市发展盐化工产业的政策环境促进盐化工企业成长, 笔者在对淮安盐化工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了解到淮安盐化工企业发展存在着技术含量不高、产业发展低端重复、产业链脱节等问题, 针对盐化工新材料产业政策环境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3.1 完善盐化工新材料产业政策环境的指导思想

政府在建立和完善盐化工产业化政策环境时, 充分体现盐化工产业作为淮安市重点培育、打造的三大千亿元产业, 发展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中的战略地位, 因此, 要重点考虑下几个方面。

3.1.1 盐化工新材料产业政策环境的指导思想确定

淮安市盐化工新材料产业政策环境的制定必须紧紧围绕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 以传统盐化工产品的规模化建设为依托, 最终实现一批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最大的盐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以及年销售额超千亿元的中国新盐都, 保护环境与资源, 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协调发展。

3.1.2 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功能设计

为贯彻淮安盐化工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淮安市盐化工产业化政策环境应具备激励功能、引导功能、协调功能和控制功能。其中激励功能即鼓励发展绿色化工和高端化工, 生产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引导功能是指引导企业围绕“高端、绿色、循环、集约”的发展方向;协调功能是协调做好产业链招商, 实现产业链的协调发展;控制功能指控制低水平、高能耗、产能过剩的项目和企业发展。

3.2 优化淮安市盐化工新材料产业政策环境的措施

制定出符合盐化工企业实际情况的科学有效的盐化工产业政策环境体系, 并通过实际评价来调整、改进、提高政策环境效力, 促进盐化工产业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优化盐化工产业政策环境, 利用盐化工产业政策环境促进盐化工企业的发展,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完善措施。

3.2.1 建立和完善高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

完善高科技人才引进政策, 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应充分考虑盐化工及相关产业高技术人才具有专业性强、层次高、流动性大等特点, 建立有效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 完善激励、评价机制, 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保障盐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

3.2.2 强化盐化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动力

研发投入是盐化工新材料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但研发投入具有高风险性, 造成了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积极性不够高。因此, 政府主管部门合理、系统规划税收优惠政策, 实施科技税收优惠政策, 使税收优惠由直接优惠向间接优惠转变, 从区域优惠向产业优惠转变, 鼓励企业申报科研项目、增加研发投入。

3.2.3 深化投融资模式改革, 优化投融资环境

目前, 我国盐化工企业普遍具有投入高、风险大这一显著特点, 企业仅仅依赖自身及政府的投资来解决对资金的日常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所以, 本文建议盐化工企业可以考虑把自身投资、政府投资和金融资本结合起来, 建立一个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系。一方面, 政府主管部门在加大对盐化工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的同时, 为盐化生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发展资金。同时, 政府主管部门还可以通过优化政府投资结构, 来提高盐化工企业对资金的利用率。

另一方面, 政府主管部门还可以通过加强政策鼓励和引导, 引进社会投资发展模式。通过全方位、多渠道拓宽资金渠道, 发展资本构成多元化的创业风险公司, 规范创业投资企业产权制度, 健全创业投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营造良好的盐化工产业投资环境, 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在建立支持盐化工产业发展的风险体系的同时, 积极培育和发展促进资本与高新技术盐化工相结合的一套新的投融资模式, 不仅能提高盐化工企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 而且能在全社会的投融资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4 建立促进盐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文化环境

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文化氛围, 国内外很多人才高地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创新创业能量, 由于受其独特文化的感染, 聚焦了优秀的企业家、先进的技术, 并使其长期稳定发展。淮安盐化工产业集群的发展, 首先应该培植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要素, 使得企业在优秀的、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文化环境中不断成长和壮大, 产业集群发展的独特的文化环境和企业家精神不但需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更需要制度上的创新。

4 淮安市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4.1 完善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

4.1.1 明确淮安盐化工新材料产业“绿色”和“高端”的发展定位

淮安市盐化工产业要按照“高端、绿色、循环、集约”的产业发展导向, 以盐碱产品为基础, 拓展盐资源型产业的外延, 形成更加丰富的产业链条;拓展延伸盐化新材料产业链条, 重点发展“高技术、高效益”的绿色化工和以“新材料与生物技术”为主的高端化工, 努力把盐化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全市第一个千亿级产业;按照建设“高端产业、人才集聚、科技研发”三大高地的目标, 加大盐化工园区开发建设力度, 力争将盐化工园区建成千亿级江苏省盐化新材料高新技术开发区, 并最终发展成为国家级盐化新材料高新技术开发区。

4.1.2 促进其科研成果产业化, 打造国家级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淮安盐化工产业区位优势, 发挥驻淮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 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和区域外产学研合作;加强企业内部的研发力量和研发投入,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 积极申报省部级、国家级科技项目;增强与国际知名企业及研究机构合作, 提升淮安盐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含量;进一步从政策层面引导绿色化工和高端化工方面的科研成果转化, 努力将淮安盐化工新材料产业打造成国际级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4.1.3 完善市场和创新机制, 发展盐化工生产型科技服务产业

借打造“中国新盐都”之力, 以新盐都为特色, 以生产型服务业为中心, 将发展产业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 建立“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服务业体系, 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全社会就业的贡献率。逐步形成主导产业突出、服务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国家或区域产业服务业中心。

4.2 为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完备的智力支持

4.2.1 完善盐化工新材料高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根据淮安市经济社会以及产业发展的需要, 对相关行业各层次人才进行整体规划, 围绕盐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发展, 开展人才需求预测, 做好分类引进和培养计划。调整优化高等院校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 引导各类驻淮高校围绕淮安市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开展学科建设,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为行业人才专业技能提升提供更直接的服务。同时, 大规模开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知识更新培训,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师认证体系相结构合的人才标准, 开拓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化视野, 提高他们的国际化专业技术水平。大力引进化工、新能源和医药等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4.2.2 建设淮安盐化工新材料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完善政、校、行、企共同育人的盐化工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加强职业培训, 整合利用现有各种类型的教育培训资源, 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 进一步加强盐化工高端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 努力建成盐化工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制定项目合作、高校教师进企业、挂职交流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培养政策, 引导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一线有序流动, 形成有序、高效的定期交流合作机制。通过政府政策引导, 将企业支持高等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状况作为企业申报技术改造项目、技术项目引进、参加重大工程招投标、资质评估的必要条件。

4.3 建设淮安市盐化工新材料产业联盟, 做强、做大盐化工新材料产业

目前, 淮安盐化工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盐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农用化工、日用化工、橡胶制品等门类组成的具有相当规模和特色的工业体系。本文认为建设盐化工新材料产业联盟有助于完善和进一步打造盐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盐化工新材料产业联盟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 通过资源整合、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 实现江苏省盐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配套、盐化工新材料产业规范有序发展。联盟的组建需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 盐化工新材料产业作为淮安市培育三大千亿元主导产业, 近年来虽培育了一批盐化工新材料骨干企业, 但产业发展合力没有形成, 产学研用脱节, 大多数盐化工新材料企业相互之间沟通不畅, 与科研院所、下游用户也缺乏有效的沟通。

4.3.1 从政府主管部门的角度

首先, 要制定和执行好盐化工新材料产业联盟的发展规划。《淮安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盐碱科技产业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作为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为盐化工新材料产业联盟的组建提供了政策指导。

其次, 政府主管部门对盐化工企业的发展要进行有效引导。政府主管部门要对盐化工新材料企业进行合理引导, 引导盐化工生产企业与驻淮高校、区域外高校、科研院所、下游用户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试点建立一批以龙头企业为主体, 上、中、下游紧密合作, 分工合作, 利益共享, 优势互补的盐化工新材料产业联盟。

再次, 要创新盐化工产业联盟运行机制。政府主管部门需要认真分析制约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借鉴国内外发展成功、运行高效的产业联盟的模式, 构建盐化工新材料联盟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最后, 量力而行, 细分领域联盟到综合性联盟逐步推进。盐化工新材料产业覆盖领域广, 产品种类多, 可以尝试按照细分的主要产品领域联盟开始, 如原盐、纯碱、氯碱等, 不断积累经验, 待时机成熟再组建综合性盐化工新材料产业联盟。盐化工新材料产业联盟的建设能充分利用淮安的盐矿资源, 推动淮安经济发展, 从而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

4.3.2 从盐化工企业的角度

第一, 要把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认识到先把产业规模做大是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第一要务, 不能为了各自利益分配而进行恶性竞争, 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

第二, 行业大企业要在产业联盟的组建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联盟成员要积极参与产业联盟的组建工作, 特别是产业的龙头企业, 作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第三, 要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通过建立信息沟通的平台, 降低信息沟通成本, 确保信息沟通顺畅;联盟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及产业发展的实际, 定期积极提出发展面临的问题, 使得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能够更有针对性。

4.4 遵循循环经济理念, 限制低水平盐化工的发展

盐化工产业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 政府在推动产业规模提升的同时, 支持和鼓励投资生态、环保、资源集约型项目, 应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产能过剩项目发展。盐化工园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建设和改造, 形成资源和能源梯级利用、废物和副产物交换的体系,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力度, 选择清洁生产工艺和切实可行的环保治理方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切实保护好园区的生态环境。大力推广节能、节水技术, 通过利用节能节水材料降低资源能源的利用成本,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逐步将园区建设成为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的亲环境示范园区。

参考文献

[1]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江苏省淮安市打造中国新盐都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月.

[2]王建成.淮安市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与推进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1) .

[3]李玲, 何伟.淮安盐化工园区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2 (2) .

[4]李永振.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盐化工产业链规划研究[J].河北煤炭, 2011 (8) .

篇4:榆林盐化工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能源盐化工基地;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榆林市

中国分类号:F292;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3-0077-06

榆林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之一,能源及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全市目前已发现8大类40多种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盐四大资源富集一地,可开发开采价值量达到46万亿元。20世纪80年代以来,榆林能源资源的开发建设不仅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支持,也对榆林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促使城市规划做出调整。

一、能源盐化工基地建设对榆林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资源开发对城市和地区财政收入的推动作用巨大

榆林曾经是国家贫困地区,但随着油气资源开发步伐的加快,榆林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672.31亿元,跃居全省第二,比上年增长20.1%;财政收入50.12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在榆林财政收入结构中,从2000年到2007年,来自煤、气、油的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64%,其他行业收入仅占35%,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业每年上缴税利占全市财政收入的近2/3,煤炭、油气、电力、化工四大支柱产业成为榆林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

(二)产业结构未及协调发展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产业结构的构成比例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小,第三产业的比重越大。根据榆林市1995年、2000年、2007年三个阶段中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所绘榆林市产业结构演进图(见图1)可以看出:榆林市目前发展处于依靠工业化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第二产业的作用举足轻重,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逐渐缩小,其地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层次比较低,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远远没有发挥其快速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从产业比重上看,2007年榆林的第一产业增加值48.0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02.0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2.06亿元,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7.1%、74.7%、18.2%。而第二产业中主要以资源挖掘业和初级品加工业为主,例如神木、府谷的工业高度集中在煤炭以及煤炭相关的建材、电力、化工等方面,其他产业几乎没有,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当地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严重影响着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石油工业则是定边、靖边等石油生产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名副其实的石油财政,石油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不够,一旦受到资源的影响,县域经济的支柱将不复存在。

(三)轻重工业比例悬殊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榆林的工业产值以纺织、皮革等轻工业为主,随着油气资源的开发,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产业,重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逐年增加。到2007年,轻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5亿元,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50.7亿元,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0.6:99.4(见表1),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四)南北地区差距拉大 榆林市辖一区十一县,北六县(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南六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榆林市的能源及矿产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北多南少,处于风沙草滩区的北六县资源极为丰富,支柱性产业是以煤、石油、天然气、化工为基础的能源盐化工,随着资源的开发及资金的注入,昔日的小村庄,变成举国闻名的城镇,如大柳塔、锦界、店塔、青阳岔等。陕西省明星镇共39个,榆林就有15个,全部在北六县。而南六县人口众多资源较少,生态条件恶劣、资源贫瘠,支柱产业是以“草、羊、枣、薯”为主的农业,南北六县的产业链延伸有很大的难度。

20世纪80年代以前,榆林市的南北六县经济总量差异不大,随着资源的开发,南北差距逐渐拉大,到2005年,南六县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的12%,人均GDP仅占全市水平的30%,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6%,南六县与北六县的经济总量之比由1995年的2:5发展到2005年的3:22。2007年,北六县的靖边、神木的生产总值达203.76亿元、197.32亿元,而南六县的绥德、子洲生产总值只有13.07亿元、8.85亿元(见图2),相差20多倍,这种差距比起国内东西部地区,陕西关中、陕南的差距要大得多。

(五)城镇功能结构趋同单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神华、长庆两大集团先后进入榆林,累计投入300亿元进行资源勘探开发,“十五”期间,榆林市吸引了鲁能、正大、中铝、中盐、陶氏、壳牌等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参与榆林资源的勘探、开采、冶炼、加工、销售等,这些主导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当地交通、电力落后的状况,为地区经济发展和交流创造条件,很多临近主导矿业企业的农村已从过去单纯的以农业为主的城镇职能体系逐渐转变为以工矿业为主的职能体系。例如,大柳塔镇职能结构为煤炭开采、店塔职能结构为煤炭开采和运输、锦界镇职能结构为能源盐化工等。但是榆林重点城镇职能结构雷同,趋同单一,必然会造成相互间的横向联系薄弱,在发展过程中,城镇间相互争夺有限的资源和市场,形成恶性竞争。

二、能源盐化工基地建设对榆林区域人口及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镇数量不断增加

建国之初,榆林的城镇人口总数仅为6.05万人,城镇化率仅为5.16%。1980年,城镇化率为5.99%,几乎处于停滞状态。1995年,榆林的城镇化率提高到27.7%,城镇化缓慢增长,大大低于同期国家城市化水平。随着榆林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相继勘测和开采为榆林的城镇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1996年以后,榆林的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到2007年,全市建制镇增加至111个,城镇化率提高到39.8%(见表2)。但是榆林的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及陕西省城镇化水平,城镇密度也较小,仅为2.5座/千平方公里,远远低于7.11座/千平方公里的关中及4.75座/千平方公里的陕南地区。

(二)劳动力结构趋向合理

榆林绝大部分产业人口都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88.3%下降到

2007年的52.74%,虽然逐年有所回落,但是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见图3)。相比较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从1978年的20.0%到2007年的74.7%的快速增长而言,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缓慢。以资源型工业为支柱的二次产业并没有成为城市就业的主要部分,对城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消化并未发挥显著作用。

目前,榆林工业发展的主体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大型企业集团,如华能集团、中国石油总公司、山东力诺集团、山东鲁能集团等,这些企业自动化程度较高,对劳动力的需求有一定的排斥作用。例如大柳塔煤矿是投资上千亿元的世界领先水平的煤矿,年产原煤超过2000万吨,全矿只有员工480人。加之,榆林市城镇化水平低,农业人口多,在受教育人口中,以接受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比例所占最高,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普通劳动力难于就业。榆林的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过剩,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88万人中,有20万人属于剩余劳动力。

三、能源盐化工基地建设中的生态安全问题

榆林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随着神府煤田的建设、靖定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交通、通讯等一批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引发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一)开采破坏地表,疏松土壤,引发地表塌陷、地下水水位下降

近年来,随着煤炭市场的好转,各煤矿企业加大开采力度,造成山体崩塌、地表塌陷、地裂缝、源泄露等灾害日益增多。截止2006年底,全市因煤炭开采,已形成330平方公里的采空区,其中因采矿形成的塌陷面积达60平方公里。仅神华神东公司就形成塌陷面积52.32平方公里。已造成14村1861户6 194人不同程度受灾,威胁房屋3481间(孔),损毁水浇地207.5公顷,旱地1305.8公顷、林草地3637.2公顷。部分山体破碎,殃及公路等基础设施面临塌方的危险。另外,采煤区地下水均衡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地下隔水层被破坏,导致井泉底漏,矿区村庄普遍发生水荒,采空区已丧失了基本生存条件。神木县大柳塔镇防风固沙林场因矿区企业在林场地下大量采煤,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致使林场地表的沙丘乔灌木植被大量枯萎。

(二)大量弃土弃渣占用土地。破坏植被,侵占河道,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神府煤田一、二期开发以来,矿区地表破坏面积已达180平方公里,年均新增侵蚀量超过500万吨。矿区内7个露天开采点,弃土量达85亿立方米。大量弃土弃渣堆积于河道、沟渠、公路,占用土地,破坏植被,侵占河道,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并引发其他灾害。星罗棋布的集体和个体采矿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大。这些采矿点的动土方量大,植被破坏度大,水土流失更为严重,仅神木县乡镇小煤窑1982—1989年间水土流失面积增加46.4公顷,增加流失量230万吨。煤炭开采中的煤研石、电厂的废渣等固体堆放物占用大面积的土地,加之这一区域风沙较大,大风携带这些物质对周围地区带来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影响当地及周围地区农田、植被的生长以及大气质量。

(三)废水、废气超标排放,环境污染严重

神华集团位于内蒙伊旗境内的补连塔煤矿、马家塔煤矿、上湾煤矿及洗煤厂废水、废渣不经处理,直接排入窟野河上游乌兰木伦河,神木境内大柳塔、榆家梁等大矿排污、排渣,直接导致窟野河下游水质污染。长庆集团石油钻采废水未能全部实现管道集输和污水回注地层,一些区块泥浆、污水只做了简易处理,然后就地掩埋,遇到暴雨山洪,经常造成农田、河流二次污染。靖边、定边、横山一些地方开采油井,缺乏统一管理,盲目布井,乱开滥采,加之钻采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开采技术简单,环保设备落后,一些日产量在2—3吨以下的油井,原油含水率高达90%以上,原油就地脱水,含油污水任意排放,使水土污染不断蔓延扩大。

(四)大量消耗水资源,引发河流断流、湿地萎缩、土地荒漠化等,严重威胁生态环境

随着能源的开发,与能源资源相关的化工、电力等部门迅速崛起,工业用水急剧增加,对地下水的大量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影响植被生长、使树林、草地成片枯死。治沙成果受到严重挑战,一些原已固沙的土地重新出现了沙漠化。

四、榆林城市功能确立与政策建议

(一)榆林城市功能确立

资源型城市既有一般城市的集聚、带动、辐射功能,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又由于城市对资源的依赖性强而受资源量耗竭性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制约,表现出独特的城市发展规律。资源型城市既具备一般城市的共同属性,即地区行政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又具有特殊属性,即一种或数种资源与产品优势,主导产业在城市经济总量中的高比重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这种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属性,必然派生出双重功能:一是城市经济社会的综合服务功能;二是发展工业的产业支柱功能。弱化任何一种功能都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调。

1.城市性质的调整。不同的城市性质决定着城市规划不同的特点,对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用地的布局结构以及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水平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城市性质也是确定城市的产业发展重点,以及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及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前提和基础。

榆林的城市性质由2000年榆林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晋陕蒙接壤区重要中心城市,融科教、商贸、文化、旅游为一体,生态环境优美的陕北能源盐化工基地管理和服务中心调整为:榆林是陕北国家能源盐化工基地的核心、陕甘宁晋蒙接壤区重要中心城市。城市性质的调整,明确了城市的主要职能部门,建设与能源城市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条件,能源盐化工基地的功能得到最多的投资和最大的优惠,并处于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使城市得到合理发展,发挥优势。

2.城市规模的扩大。2000年榆林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人口规模近期(2005年)25万人,中期(2010年)30万人,远期(2020年)42万人。建设用地规模近期为27.5平方公里,远期为44.1平方公里。随着能源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美国陶氏、南非Sasol、英美壳牌、泰国正大、中化益业、山东兖矿集团等一批大型和特大型项目在榆林市落户,使城市人口出现急剧性机械增长的势头,为工业和企业服务的大型生活区及各项用地的需求矛盾突出,总体规划确定的近期年限(2000—2005年)已到,近期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2006年榆林市总体规划确定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40万,2020年人口规模为65万。建设用地面积为77.69平方公里。

3.开发区建设。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的建设,可将产业布局按园区分工,项目布点按园区集中,充分

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作用,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有利于降低成本和节约资源,有利于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此外,外部投资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一条重要途径,外部投资的进入,不仅带来资金,还伴随着先进的技术、观念和管理,开发区作为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招商引资具有重要意义。

榆林经济开发区是陕西省人民政府1999年2月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是榆林国家能源盐化工基地建设的核心载体和综合配套服务基地。经过九年多的开发建设,榆林开发区已基本形成一个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多功能、外向型的综合园区。累计投入20多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完善的配套服务机构,构筑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截至2007年6月底,累计引进项目160个,投资总额162亿元。引进项目呈规模大、层次高、技术新、关联度强的特点,初步形成了能源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电器、材料加工、现代物流、科技教育等特色化产业集群。神府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3年,是由榆林市政府设立,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设有锦界、神树塔、店塔和燕家塔四个工业园区。全区现有大中小型企业153户,从业人员5500余人,项目投资规模达185亿元,形成以煤电、煤化工、建材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此外,榆林市正在兴建榆神煤电化、府谷火电载能、榆横煤化工及载能、榆米绥盐化工、定靖油气化工和吴堡煤焦化六个工业集中区的中心工业园。

(二)政策建议

1.重视投资环境的改善,强化中心城区服务功能。随着能源盐化工类大项目纷至沓来,带动一批相关工业企业的投产建设,大型企业不仅选择中心城区作为管理中心和生活居住地,而且也对中心城的金融、文化、商贸、信息、物流、科教等功能产生了需求。但是,榆林目前市区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偏小,总量不足,种类不全,布局不均衡,没有形成完善的配套体系,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区域辐射能力不强,尚未形成在一定地域内服务功能较为集聚的复合型的公共中心。虽然公共服务并不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率或要素收益率,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快速、高效、优质的服务可以推进整个能源盐化工产业高质量的发展。因此,必须完善榆林城市服务功能,改善城区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交通、通信、信息、天然气化、集中供热、垃圾处理、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加强发展为区域大型能源盐化工企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广大地域范围内的人民群众提供各种消费性服务业,积极培育咨询、中介、培训等新兴服务业,提高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

2.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盐化工基地的开发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设项目,适度控制开发利用的规模和速度,落实能源开发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坚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三同时”制度。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必须科学制定污染防治方案和生态管理措施,以减少对原生地貌的破坏,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采用适当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促进先进工艺和技术的引进,促进清洁生产,将能源开发利用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降至最低限度。严格执法,强化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并及时纠正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类行为。避免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篇5:榆林盐化工产业的调研报告

-----------------------来源:决策咨询委 作者:决策咨询委员会 日期:2007-3-24 10:44:15近期我们组织人员深入一些县(区)对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建设中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本次考察调研中掌握的我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中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有关的问题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存在问题

目前,我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开始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正向大型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然而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中还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1、煤炭大规模、掠夺性开采

我市尤其是产煤大县神木县的煤田地质构造简单,埋藏浅、煤层厚,很适宜大矿综采。由于当前的煤炭市场看好,企业为追求最大利润不惜牺牲环境和资源,超设计能力开采已成为普遍现象,有的甚至到疯狂性掠夺的程度。例如神东公司大柳塔矿的设计生产能力为600万吨/年,活鸡兔矿的生产能力为500万吨/年,目前两矿实际生产能力已达2200万吨/年;榆家梁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500万吨/年,目前已达到1800万吨/年。如此大规模掠夺式开采,大大缩短了煤炭资源对地方乃至全国的服务期限,像神府煤田这块优质资源很快会被吃光采完。大柳塔矿原设计开采年限为108年,目前已缩短为37年;榆家梁煤矿由原设计年限34年缩短为11年;活鸡兔矿由96年缩短为40年。

2、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由于超强度开采,这些大矿在实现高产、高效的同时,势必形成集中连片的采空区、塌陷区。近年来,造成的山体崩塌、地表塌陷、地裂缝、水源泄漏等灾害日渐增多,给当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2002年,根据国家煤田地质总局航测遥感调查数据显示,神木县大柳塔矿、活鸡兔矿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规模属于大型,塌陷面积共16.56平方公里;榆家梁矿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面积属于中型,塌陷面积为8.16平方公里。大柳塔镇三不拉村张家渠小组受大柳塔煤矿开采影响,村庄四周塌陷,塌陷区距村民宅院仅有30米左右,群众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店塔镇范家沟村因榆家梁煤矿的超强度开采,造成该村山体支离破碎,村民被迫背井离乡,山脚下的公路等设施也置于塌方的威胁之下。再如靖边、定边油气资源开发以来,对部分乡镇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曾造成五里湾乡、大路沟乡严重的山体滑坡及其它涉油地区多处土地塌陷。

我市位于黄土丘陵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地带,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经破坏,几乎无法恢复,照目前的开采、开发速度,如再不加治理或治理跟不上,这些地区将逐渐失去基本的人类生存条件,必将透发各种经济、政治、生态、社会稳定等矛盾和问题出现。

3、水资源破坏严重

我市煤炭埋藏浅、煤层厚,煤矿开采过后,很容易造成地下隔水层破坏,从而引起区域性地表水泄漏,地下水位下降,严重破坏了矿区及周边地下水均衡系统。目前已导致不少井泉下漏、淤坝干涸、树木成片枯死,矿区村庄普遍发生水荒,好些塌陷区已丧失了基本的人类生存条件。据统计,神木县目前已有数10条地表径流断流,20多个泉眼也已干涸,黄河主要支流窟野河因一年三分之二以上时间断流,变成季节河。靖边、定边的油气资源开发也导致当地的杏子河、红柳河、芦河等部分河流污染、断流、水位下降及青阳岔、小河、天赐湾一些地段饮水污染,群众反响很大。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被破坏,整个区域生态灾难日趋明显。当地群众被迫到数十里外的地方拉水或买水吃,河道流域的水地弃耕、植被破坏、粮食减产,给群众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

4、环境质量每况愈下

近年来,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力度不断加大,采空区塌陷面积日渐扩大,地下千疮百孔、管线呈现蜘蛛网;地上环境恶化、植被严重破坏。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加工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废水、废渣、粉尘等已严重污染了大气、水体,直接威胁着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大部分工业场区乱堆乱弃矸石、废物,居民生活环境已受严重威胁。如窟野河上游煤矿及洗煤厂废水、废渣直接排入,导致该河下游水质量恶化,进而使黄河水系受到污染。

再加之我市目前已投运的小火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约1000MW,这些小火电机组绝大部分未通过环评审批;另外由于加装整套环保设施投资大(约占总投资的1/3-1/4),因此大部分机组尚未加装环保设施,大量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直接排入大气,使当地的空气质量严重污染。

5、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由于上述问题的不断加剧,加上目前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行业的高利润、干部职工的高收入与当地受灾群众日渐窘迫的生活形成了巨大反差,“两极分化”严重,地企矛盾不断激化,群众集体上访明显增多,给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埋下了隐患。

据神木县统计,矿区群众针对神东公司的上访已达100多批,4000多人次。仅2004年1至9月份的上访就多达22批,其中大型上访有9批,820人次,进京有2批,赴省有2批。再如,在靖边县境内的石油资源勘探开发权都已被长庆方面登记在其名下,靖边采油厂现有的100平方公里开发区块已全部投入开采,地方石油企业重组上划有效解决了资源问题,但没有解决资源划分问题,双方区块争议较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新井开发步履艰难。今年以来,双方已在十多个地方发生冲突,特别是3月18日的冲突事件,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受伤,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影响该县的社会稳定。急需有关方面进行区块变更登记,明确靖边采油厂与长庆方面的开发界限,确保双方都能有序组织生产经营,维护地方稳定。

生态环境破坏补偿、征地费用补偿、居民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利用问题也是当地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

如果以上存在的问题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势必出现新的局部不安定,甚至会诱发至周边地区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

二、建议

当前我市正处在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榆林是生态脆弱区,又是地下资源富集区,在开发利用地下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同时,必须搞好地上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同时只有切实有效地做好环境保护及节约资源,上述问题才会逐渐减少或解决。

1、强化环境和节约资源意识,树立生态理念

无论是政府和企业都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与科学发展的高度一致性,正确处理环保、节能与建设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要大力普及环保、节能科学知识,提高全员环保、节能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科学知识,倡导正确的生活、生产方式,形成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

2、坚持环保先行和注重节约资源的原则

随着我市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煤炭开采、大型发电企业的建设、化工项目的建设及转化、石油天然气开采,必将对我市环境及生态形成更加严重的挑战,在项目审批、建设和生产经营中,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作为决策的首要环节,从源头落实环保、节能基本国策。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依法承担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责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把环保、节能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实行环保、节能与发展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畴,树立长远的、可持续的政绩观,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建立合理有效的环境保护治理与资源开发的补偿机制,并真正纳入政府工作范畴。

在规划和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同时,必须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取得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并制定详细的环保规划,在具体实施当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将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治理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列入项目预算,投产后列入成本,并从中抽取一部分,建立环境保护治理基金,集中由政府统一掌握使用,用于解决重大紧急的环保治理项目。在环保治理上要进一步明确地企职责,落实治理责任,实行环境保护治理责任追纠制度,严管重处。地方是第一责任人,做到“属地管、管属地”,对环境保护工作从预防、治理、土地复垦、生态恢复的全过程,强化监管,保证效果。坚决执行“谁破坏、谁污染、谁治理、谁赔偿”的原则,综合评估,科学决策,减少后遗症,保证治理资金及时到位。并在税收政策上予以地方倾斜,保证地方有财力投入生态建设和保护,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在这方面,我市也有一些成功的范例,应大力推广,如:2003之前,靖边、定边县对辖区内的油井开采采用柴油机进行抽油,不仅生产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2004年榆林阳光电力公司与靖、定边石油钻采公司共同出资对靖边、定边县辖区油井实施柴改电工程,并于2005年投入运行。该工程的顺利实施,不仅可降低成本(每口油井每年可节约三万余元,全年大约可节约7000万元)、减少消耗、减少投入、提高效益、增加对石油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减少污染,大大改善油区生态环境,同时可以增加电力资源的供应,能够带动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全面实施,推动水利、农业、林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油区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环保化管理。

3、坚持再循环原则

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作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科技进步,最大限度降低煤耗、油耗、水耗,并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工艺技术控制,减少废渣、废水、废气等的排放。坚持再循环原则,从企业内部循环的角度,要大力发展生态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

我市的小火电装机容量比较大,而小火电机组能耗高、效率低。大型先进发电机组发电标准煤耗330-350克/度,而小火电机组的发电煤耗达到800克/度,甚至更高,对煤炭资源形成极大浪费。由于机组功率小、发电利用小时少,发电效率也比较低。小火电机组虽然对解决当地的劳动力就业和用电负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能耗高、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为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改变环境污染局面,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强行关闭,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严格要求,定期审查,督促其进一步完善环保设施。热电联产可较大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对提高大气质量、改善环境效果显著。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体现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现代化水平。集中供热不仅可以解决工矿企业的工业用气,还可以向宾馆、饭店以及住宅区提供热源。热电厂已成为经济开发区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对经济开发区的招商引资是十分重要的,因而对热电联产项目应予倡导和扶持。

4、能源要适度开发,就地转化,确保生态平衡

加强煤炭等战略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是关乎国家和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大事。要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确立能源适度开发、就地转化、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储备,并对大量耗煤耗水的开发项目也应从实际出发、认真规划、适度发展。如“煤转油”项目,其大规模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煤炭储量丰富、技术成熟、资金雄厚,还有就是水资源要充足。世界上拥有“煤转油”技术的国家是德、日、美以及南非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长期以来,除了南非因被“制裁”所迫而大规模商业开发“煤转油”以外,其他三国只是限于研究、试验、示范阶段,虽然建设了试验或示范厂,但始终没有真正投入商业运营。除了技术上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煤转油”的工艺技术复杂,投资大,成本高,风险也大。“煤转油”的另一个大问题是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缺乏。目前我国拟建设的“煤转油”项目,生产1吨油需耗煤3吨左右,需耗水近10吨,耗水量是获得油量的10倍。而全国“煤转油”项目大多会建在北方多煤缺水地区。因而国家对上“煤转油”项目持慎重态度是正确的,我市也不宜操之过急,适度稳步为好。

近几年我市的大型电力建设项目比较多。但是无论电源还是电网,在建设和生产运营中都需要占用和消耗大量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环境容量以及煤炭、石油、燃气等各类能源。在消耗资源过程中又排出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能源转化过程中,电力项目也要改变对资源的利用方式,提高能源转换效率,降低转换损失,包括节煤、节油、节水、节地、降低输送损耗等。从实施的过程看,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一直到生产运营全过程。因此要以大型高效环保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火电,提高燃煤机组的科技含量。加快发展“以大代小”项目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鼓励建设超临界、超超临界大容量机组,采用节水直接空冷技术,同步建设脱硫设施或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同时安装烟气污染物在线自动监测装置,确保装置正常运行。通过新技术的开发运用,大幅度降低煤耗和污染物排放,可节约水资源,提高机组效率和环保水平。

5、实行资源有偿使用,从根本上解决浪费资源现象我市不少煤炭企业掠夺式开采的行为已造成恶劣后果并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而无偿或变相无偿占有资源是导致企业为获取近期高额利润进行掠夺式开采,浪费破坏资源,损害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政策,坚决实施资源有偿使用的政策,按实际占有量征收使用费,对投机倒卖资源者严格清查追缴。

6、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综合利用“三废”实现资源利用的多样化

可再生能源在自然中自身就构成资源循环,可以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被利用之后,仍不改变其形态,对自然环境、生态的影响很小甚至是没有。国家对风力发电技术装备的示范风力发电场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项目投资贷款给予贴息。可根据我市具体的气候情况和天然气资源开发及天然气的市场情况,建设适当规模的风力发电厂和天然气发电厂。

榆林恒通发电公司,位于靖边县,是榆林阳光电力投资公司与榆林炼油厂合资的6000+3000KW发电机组,该发电机组燃料综合利用炼油厂产生的“废气”、“尾气”,做到了环保、节能、资源综合利用,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6: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最近,市政协教科委组织有关专家委员组成调研组,在李瑞副主席的带领下,就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课题开展了调查研究与研讨论证,并赴广州、深圳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几年来我市文化建设主要成就

近几年来,随着榆林经济的飞速发展,榆林市文化事业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成就。

(一)文化精品不断涌现

近年来,我市文化创作与文化演艺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化精品。歌曲《在这片土地上》荣获陕西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吉祥腰鼓》荣获全国群英奖,《三边轶事》、《西口情》两度获得全国青少年舞蹈大赛金奖,《陕北大秧歌》荣获全国民间舞蹈展演活动金奖,市舞协各类作品获省级以上各种奖项300多项。

歌舞剧《米脂婆姨绥德汉》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戏剧《嘎达梅林》、《牛二蛋与马寡妇》分别获中国戏剧文学奖,曹禺戏剧奖。市文工团创作的现代戏《无事忙》、《分分离离总关情》获国家级创作奖。

其他诸如小说、散文、诗歌、影视剧等创作也呈雨后春笋态势,佳作不断涌现,极大的推动了我市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了全市的文化繁荣。

(二)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资源不断得到保护与发展

近些年来,榆林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发掘与保护。手工艺术方面像剪纸、泥塑、根雕、石雕等都得到了不断发展,特别是榆林剪纸、绥德石雕等民间艺术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初步迈出了向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民间说唱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横山说书、清涧道情、伞头秧歌、腰鼓等在丰富民间文化生活方面有较大市场,民歌音乐方面,陕北民歌、信天游、酒曲、唢呐等在节日庆典及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发扬广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丰富的人文及宗教遗产带动了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

1、人文历史景区如镇北台、红石峡、统万城等,近几年接待游客数量剧增,旅游收入大幅增长。

2、宗教庙会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地方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如白云山道教文化景区逐步成为西北著名道教文化游览胜地。此外,神木二郎山、镇川黑龙潭等也日益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注入活力。3、大量古迹的修复保护为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榆林古城步行街、古城墙、凌霄塔进行了维护修复,使塞上名城“六楼骑街”风采再现。

4、红色文化资源在宣传中国革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沁园春*雪》诞生地袁家沟,米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毛主席东渡黄河景区等都成为榆林文化旅游业的亮丽风景线。

5、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为榆林的文化传承以及促进榆林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目前,我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1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5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址15项。丰富厚重的文化遗产使榆林的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四)文化节会在榆林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截止2009年我市共成功举办四届旅游文化节,为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搭建了新的平台,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大型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如《走向辉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书画摄影展,陕北民歌军营行等文化活动,促进了榆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3、文化论坛如陕北民歌城市高峰论坛、世界民歌论坛、和谐发展——白云山论道等大型文化节会活动都为宣传榆林、展示榆林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五)“书香榆林”活动促进了榆林公共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开展书香榆林建设活动。书香机关、书香企业、书香社区、书香新村,在榆林不断涌现;送电影、送书籍、送文艺等文化下乡活动如火如荼。对提升全民文化素质、丰富市民精神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实施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市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榆林大剧院、新闻大厦等重大建设项目均纳入建设议程。此外,全面修复改造榆林、米脂等七个影剧院、吴堡等六个县级图书馆、绥德等7个文化馆及神木等4县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建设任务,为榆林公共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我市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但文化体制改革起步晚、进展慢,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与我市迅猛发展的经济实力很不相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文化大市的要求也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化水平较低,比重占经济总量很小

2009年我市文化演出、电影、艺术培训、文化娱乐、民间艺术、网络文化、文博旅游、音像制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文化产业总产值为4.78亿元,占全市GDP的0.7%,远远低于周边延安、鄂尔多斯等城市的平均水平,产业化程度较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很小,自我发展能力也较弱。

(二)缺乏骨干企业、重大项目及知名品牌的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文化机构621家,数量虽然不少,但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产品很少或没有,规模小、实力弱、组织形式单一,全市没有骨干文化企业可以承担引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任。

全市无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无文化产业园区,没有形成辐射全省乃至影响全国的标志性文化产业基地,因而在文化产业行业形不成拉动效应。

我市知名文化品牌在数量上应当说不少,尤其在民歌方面,如《三十里铺》、《兰花花》、《五哥放羊》、《赶牲灵》、《走西口》等,但没有精心打造形成精品,大多以单一的演唱为其表现形式,对潜在价值挖掘少,内涵延伸少,未形成衍生产品和产业链。此外,如镇北台、统万城这些在全国应属知名度很高的人文遗产,由于宣传包装不到位,产业化运营不足,因而其潜在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形不成核心竞争力。

(三)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滞后

我市文化产业资源丰富,但产业化发展路径不明晰,缺乏长远统一规划和协调机制。近年来表面上各种文化活动、外来演艺演出十分繁盛,但其处于自发和无序发展阶段,缺乏主题或主题散乱,对榆林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不大,总体上还处于迎合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需求盲目释放。

(四)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匮乏

1、榆林高等院校少,文化产业专业研究机构少,文化人才培养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现有的文化艺术人才未能合理利用,基本上各自为阵。尤其是创意设计、动漫、网络等新兴文化产业人才更是十分短缺。

3、事业型、创新型、懂文化、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一将难求,资源虽丰厚但缺乏将资源转化成效益的人才,这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4、缺乏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激励的规划和机制。

(五)人文旅游内涵浅、效益低

榆 林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基本处于原生状态,内涵浅、效益低。

1、景点零散,内容单一,可游可看项目少,没有进行系统整合。

2、很多景点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但挖掘少、宣传少、展示少。

3、无衍生产品,未形成产业链,文化旅游尚处于观光游的初级阶段。

(六)鼓励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我市虽然资金雄厚,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处于成长期,风险较高,如果这方面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就会处于观望状态,望洋止步。另一方面文化企业处于整改阶段,实力相对较弱,融资能力十分有限,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支持上也心存疑虑,因此,急需在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七)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存在误区

1、根据调研座谈,我们感到部分人对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意义认识不足,在推进体制改革中有一定的畏难抵触情绪。

2、认为发展文化产业是纯政府行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的推动、提高和丰富人民生活的作用认识不足。注重文化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或轻视其经济属性。

3、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等同起来。最近我市举办的一些文化产业研讨会以及有关文化产业的研讨文章,在对文化产业整体思路上未能跳出文化产业即旅游业的认识误区,未能触及到更深更广的领域。

4、文化体制改革的宣传动员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整改氛围,在文化生活中只有公益事业概念。缺乏文化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形成经济新增长点的认识。

5、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增加文化产业投入等方面,不能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文化产业的发展,显得重视不够。

三、榆林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当前我市文化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广大群众文化需求日益旺盛,文化消费快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十二五”规划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地位。我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加上科技迅猛发展,文化传播渠道不断拓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市应抓住机遇,大力振兴文化产业,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深化认识,把“文化强市”上升到战略高度

榆林区域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完全具备建设文化强市的条件和优势。把“文化强市”上升到战略高度,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或文化发展纲要,对榆林的全面振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文化强市将极大提高榆林全市市民的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从而成为促进榆林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文化强市又是调整改变榆林以能源资源发展为主的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文化是清洁能源,文化产业是低耗能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优化榆林经济发展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二)完善和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管理体制

1、文化产业涵盖内容广泛,关联性强,市场化程度高,客观上需要一个能够实行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的管理机构。建议成立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由市委或市政府领导任主任,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负责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协调、组织、指导工作。

2、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按照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将其列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把完成目标任务情况作为考核县区及有关部门的重要内容。

(三)以改制为契机,整合资源组建骨干文化企业

借改制之机,将我市转制企业如演艺娱乐、广告印刷、民间艺术、影视传媒、文化经纪等方面的人力资源以及优良资产、高端技术等分别整合成有较强实力的文化企业。比如,整合榆林镇北台、红石峡、古城步行街、沙地植物园等旅游文化生态资源,组建榆林市旅游集团公司,整合榆林民间艺术团和榆林市文工团等文艺团体,组建榆林演艺集团公司等等。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扶持,使资源得到充分发掘利用,培育引领榆林发展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

(四)建立发展文化产业深度合作机制,促进榆林文化产业发展

榆林在高科技方面处于先天不足状态,因此与科技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尽早、尽快联盟,依靠科技创新来发展文化产业是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

与国内、省内知名大学及文化专业研究机构、文化传媒公司合作创作展示榆林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每年推出一到两部反映榆林地域文化、榆林历史及榆林风土人情的影视作品。每年制作发行一批陕北民歌手演唱的以陕北民歌为内容的MTV作品。着力打造知名文化品牌,用广播剧、电视剧、秧歌剧、电影、舞蹈、动漫等表现形式对历史文化知名品牌《三十里铺》、《赶牲灵》等进行改编,将这些资源产品化、市场化、规模化,逐步达到多样化,改变过去单一表现形式。

与国内有影响力的电视台或传媒公司合作或买断一档栏目播出权,创办榆林大舞台。有计划分步骤推出榆林戏剧、剪纸、说书、工艺雕刻、民歌演唱、秧歌、腰鼓等反映榆林黄土文化、体现边塞风情等宣传榆林形象的文化艺术精品。

与高新文化科技企业联姻,依托榆林丰富文化资源素材发展创意、艺术设计、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其向产业化发展。

(五)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扶持和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

根据榆林旅游文化资源禀赋特征,要重点打造以边塞文化、陕北黄土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精品。

——打造红石峡、镇北台景区。把沙漠生态植物园、镇北台、红石峡融为一体进行规划,打造榆林标志型旅游文化品牌。

延伸恢复镇北台东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明清长城,西与红石峡景区连接,形成大漠景观走廊。

在红石峡或镇北台区域建造反映历代边塞文化的边塞诗词碑林,增加游览文化内涵。

修复镇北台历史上的附属建筑,如款贡城、易马城,充分体现和展示榆塞边关的历史文化,改变镇北台孤立单一形象,增加可游产品和内容。

将镇北台、红石峡之间改造成展示民间工艺、文化艺术品的文化走廊,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包括雕刻、泥塑、剪纸、纪念饰品、榆林小吃、民间艺术演艺等,丰富和创新景区文化旅游。从红石峡到镇北台,游客以步代车,满足吃、行、游、购、娱的需求。

——打造古城一条街,出台优惠政策,恢复茶馆、酒肆、豆腐坊、铁匠铺等体现原生态风貌的产品。——打造统万城、杨家城景区。在统万城、杨家城原址附近重建统万城与杨家城,展示匈奴王国的强悍与风采,展示和演绎杨家将满门忠烈、脍炙人口的传奇。

——开发陕北黄土文化资源,建设陕北文化民俗村或陕北黄土风情园。

——打造旅游文化精品,通过文化名人打造演艺精品,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一台极具国内外影响力的、反映榆林地方文化特色,具有榆林标志意义的大型文艺实景演出,使其成为面向旅游市场的又一精品,进而促进旅游业发展。这是外地成功发展旅游业对我市很好的启示。

总之,让展示边塞文化与陕北黄土文化,成为榆林旅游的两张靓丽名片。

(六)完善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使用引进的政策机制

推动榆林文化产业发展关键在人才,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确立人才优先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完善人才规划、培养、使用、引进、管理方面的机制,并尽快出台配套政策,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拓展人才培养领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批文学创作、影视剧创作、编导、戏曲创作、动漫制作的领军人物。应建立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和文化旅游学校。

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予他们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在职称评定、培养使用、奖励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

大力引进大批文化产业方面懂策划、懂管理、懂经营的人才,引进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具有研发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占据文化科技制高点的人才。

在我市营造一个文化创意人才、文化技能人才、文化营销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研究人才快速聚集的氛围。形成一个孔雀飞榆林的生动局面,营造吸引人才生存、成长、创业的良好环境。

(七)政府主导,推进多元化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市级财政应增加文化产业投资预算,“十二五”期间应至少投入100亿元以上资金用于振兴发展榆林文化产业,重点在旅游景区、演艺娱乐、文化园区、文化会展、文化传媒等领域增加投入并逐步扩展到其它领域。建议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榆林市民间资本雄厚,尤其是部分能源企业苦于市内没有好的投资项目,资金闲置或流向市外。相反,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我市处于初级阶段,项目众多但投资不足。应大力发展集体、股份制、民营、个体及合资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市政府可选择两家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对我市现有文化改制企业或市内旅游景点进行注资重组打造。可以考虑将红碱淖等景点交由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探索投资收益分配的合理机制,让民间资本优势充分发挥作用。政府应给予积极的政策扶持和服务管理,促其健康发展。这样,既可使资金进行合理流动,也能达到使企业实现产业调整和结构转型,对全面发展我市文化产业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

(八)充分发挥文化节会的平台作用

我市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旅游文化节,在规模、规格、影响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应当进一步发挥其功能,扩大其影响。

节会期间,应邀请央视等主流媒体参加,同时在中央台、凤凰台制作广告片,强势宣传,形成广泛影响。要把节会办成展示产品、促进文化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会,尤其应把我市的特色文化通过盛会得以充分展示,催生产业化。通过节会把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每年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与推广。

通过文化节和文博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把我市文化旅游节会活动打造成精品,在吸引参会团组、机构,扩大展会面积、参加商数、观众数量方面,进一步有所创新,把文化旅游节办成西北、全国乃至有世界影响的盛会,成为榆林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

(九)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发挥基地的带动效应

设立园区和基地是文化产业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和实现集约化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

我市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首先作好文化产业园区规划,成立园区建设机构,为文化产业提供研究、生产经营场所,提供办公、通讯、网络等服务设施,降低入园企业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

上一篇:硬笔书法教程下一篇:一帘幽梦,你是我到不了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