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24-05-03

卫星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精选10篇)

篇1:卫星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10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总体上说,“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2010年10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

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等多个部门参与了该规划的制订。为鼓励中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主管部门计划加大扶持力度。以融资为例,一方面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另一方面科技部、财政部将会提供重大专项资金、支持资金支持相关企业。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在2010-2020年间,随着我国卫星发射提速,卫星产业链将整体获益,其中卫星制造和发射行业受益最为直接。此外,卫星制造关键部件的厂商也将分享我国卫星发射量的增长,卫星导航芯片和模块、卫星导航模拟器、时间同步系统的需求也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卫星产业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有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在资源、技术、企业、配套设施等方面具备优势的地区应抢抓机遇,积极培育市场,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成为卫星应用市场的主力军,使卫星应用产业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重要力量。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卫星应用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依托庞大的调研体系,结合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卫星应用行业的发展环境、现状、区域市场、优势企业、产业园区、发展趋势、政策法规、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帮助客户全面把握卫星产业的总体发展状况。此报告是您跟踪卫星产业最新发展动态、编写产业规划、编制产业政策、制定招商策略的重要参考工具。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卫星应用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篇2:卫星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1-9-2信息来源:中国化工网

经过了2004年、2005年建设高潮之后,2006年我国化工业仍然创造了“十一五”开局的建设热潮。不过,2006年中国煤化工发展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以及向理性的回归的预示:“环保风暴”唤醒了化工业对环保和安全等社会责任的重视;化石能源的紧缺,使节能降耗和替代能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煤化工”紧急叫停、全面规划初露头角;《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南》,尤其是《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为煤化工行业发展描绘出广阔的发展蓝图。

煤化工是我国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值此煤化工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煤化工对石油化工的替代性,深入探讨我国煤化工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确实是一件涉及煤化工发展全局的大事。本文将从宏观(世界、国家)、中观(行业)两个层面就产业特点、发展趋势等作出分析,以求对未来的产业投资、建设作出一些建议。

一、宏观环境分析

化学工业是国家基础行业,而石油、煤(天然气的比例较小)对化学工业具有两大功能:燃料、化工原料。化学工业是能源大户,所以国家战略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等宏观环境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煤化工的发展进程。

1.行业现状

目前全球有117家以大型煤化工能源一体化工厂,共有385座大型现代气化炉,总生产能力达到45000兆瓦,地区分布是东亚和澳洲占22%,非洲和中东占34%,欧洲占28%,北美占15%。气化用原料49%为煤炭,36%为石油焦。产品比例,37%为各类化工产品,36%为间接法合成油,19%用与发电。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现代煤化工产能年增长率达5%,高于全球化工产能年均增长率3.6%的水平。国家厂家在近两年纷纷开始在国内物色合适的企业投资,这主要是抓住项目建设资金大,国内企业运营经验不足的特点,而在国家开始管制之后,项目审查更为严格,这在一定意义上保护了我国煤化工行业在发展之初的规划较为完善,有效的避免了重复低效建设。

2.我国能源格局

在“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化工行业要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是煤化工的发展企契机,而国家经济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煤化工必然是在今后的长期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能源结构稳定性来看,我国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人均储量与欧美、OECD发达国家等有相当大差距。而在储采比上,我国能源的可持续性也很差,如果在未来10至20年中仍没有大的油田被发现,石油资源瓶颈将危及国内能源安全。而煤炭资源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最为接近,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这决定了我国长期依赖煤炭的能源格局,在“十一五”期间,2006年至2020年,我国将斥资1万亿发展煤化工,其中装备费用占50%,技术费用占10%。煤制甲醇、二甲醚、煤烯烃和煤制油在今后15年将是投资的重点。方

向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

3.从经济稳定性来看,国际能源署(IEA)作出的研究报告表明,石油价格每上升10美元会使得下年中国的真实GDP下降0.8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上升0.8个百分点。虽然我国石油能源比例不大,但利用煤化工的替代性降低石油消耗和进口依赖度,是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4.环境污染

2006年,轰轰烈烈的“环保风暴”唤醒了企业对环保、安全的社会责任感。从环境保护来看,使用清洁煤气化技术后,煤化工能源一体化产业模式能有效解决常规发电厂的二氧化硫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生态平衡和环境容量是煤化工未来发展比较关键的考虑点,煤制油从根本上说是将一种资源转化成另外一种资源。生产一吨油品需消耗约4吨煤、十吨水,对地区水资源压力很大,而水资源超标消耗可能导致生态失平衡,这与新的国家战略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悖,也是目前发展煤化工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项目的节水技术应用是产业研发和项目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中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总体为逆向分布,在煤化工规划时必须要考虑水资源平衡和项目的节水技术应用。从水资源分布来看项目投资,山西和宁夏不适合大规模发展煤化工,而贵州、内蒙古和陕西等区域则应该是政策倾斜的地区。因此目前煤制油只能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技术储备,而不能作为大规模推广的产业化方向。而发改委极有可能会以水资源限制来作为煤化工的硬性指标设置门槛。

5.可持续发展

发展煤化工产业拥有几项优势:首先政府从战略上考虑,会提高准入门槛,以避免盲目投资,但为鼓励在能源替代技术和装备等方面有所创新,会对行业内企业有所优惠,先行企业有望受益并长期保持。其次煤化工成本远低于石化产品,具有经济可行性。再次,煤化工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若能降低水消耗,完全有替代石化产品的可能。再次国内企业积累和储备了相关技术,在引进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建立核心竞争力,改变在高端石化产品的劣势局面。再次由于煤化工建设费用高,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吸引大量民间和国外资本投资,降低资金流动性,改善国内经济环境。

6.宏观调控

日前有关官员表示,经过半年多努力,《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完成,并已上报在审。据透漏,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精神是:稳步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发展煤化工产业,以缓解石油供应的紧张局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促进煤炭区域产销平衡,鼓励煤炭资源接续区煤化工产业发展,适度安排供煤区煤化工项目的建设,限制调入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统筹煤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煤化工业要坚持循环经济的原则,走大型化、基地化的路子,发展开放式的产业链条;加强自主创新,坚持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设备国产化。从以上信息看,传统煤化工行业,如焦炭和化肥,投资增幅将很少,以技术改建为主,而电石产业甚至面临缩减淘汰的可能。

二、行业分析

1.上游供应分析

国家能源权威机构对十一五能源纲要的解读指出:优化能源结构非常重要,以煤炭为主体是现实,优化能源结构是方向。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高达70%的比例,这是由我国的现状决定的,但并不说明我国能源结构是优化的,以石油中心转向以煤中心是适宜的。煤炭的生产能力有很多要素决定,当年产量超过到20亿吨,开发难度及成本将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几个产煤大省的生产负荷已达极限,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可持续增长造成极大破坏。

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尤其是2004年以来上升非常快。2006年,煤炭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已经上升到了220元/吨,比2001年上升了一倍多。考虑国内存在价格“双轨制”的变革以及中国未来对煤炭等基础化石能源的需求,以及“一金两费”政策的出台也将部分抬高煤价,中国国内中长期煤炭价格上涨幅度预计会在10%~15%左右。煤价的走高结合长期油价预测走平(2010年55美元/桶、2025年54美元/桶和2030年57美元/桶,),也将减少部分对利润追逐的投资。

因此,长远看煤化工的原料供应并非没有压力。目前全国煤炭行业销售毛利率为9%左右,盈利能力有减弱趋势。而200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高居不下的非理性投资后果逐渐显现,潜在产能释放压力较大,从这一点看来,煤炭企业下游多元化投资的内部吸收,使低成本煤炭上下游一体化极具投资前景。

煤炭行业2003年来在高利润的刺激下,固定资产投资高居不下,未来一段时间煤炭行业潜在产能释放的压力较大。政府基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安全事故的压力,不断出台相关的法规和措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煤炭产能大规模释放带来的负面影响。按照国家统计局在2006年年鉴中给出了行业统计数据:2004年有4.4亿吨施工规模。2005年,整个煤炭建设规模为8.5亿吨左右,施工规模为7.57亿吨左右。未来三年平均投放的产能最少在2.5亿吨/年左右,我们估计2007年的新增产能投放规模为3亿吨左右。今年我国的煤炭产量大约为23.5亿吨左右,2007年的产量增速预计为10.6%—12.7%。

结合上表,虽然近几年国内煤炭产能快速增长,但考虑基于安全生产大小煤矿的关闭和现有煤矿产能核定,预期2010年国内煤炭产量在30亿吨左右,“十一五”期间,国内煤炭供求关系基本平衡,并没有给煤化工留出太大的产能空间作为。2007年及今后几年,我国煤炭运力将趋于紧张,运力的非均衡分布可能会导致局部富裕区域将产能转向煤化工消化。

综合,煤炭行业形式,不难看出今后几年煤化工的投资方向以地区性产业集群建为主,大型煤炭企业的投资将占很大一部分,而由于种种条件所限,产业投资规模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庞大。

2.生产技术

有机化工行业发展大致经过农业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三个阶段。随着技术进步和原料成本的比较优势,三个阶段依次推进。如果仅从产品替代关系,不从经济性、技术角度考虑,则煤化工能够完全取代石化产品。煤化工主要包括传统的焦化和电石乙炔化工、煤气化和煤液化。三条产业链中煤化油技术壁垒最高,而煤气化应用最广泛,几乎是所有煤化工产业的基础。

3.细分产品市场投资分析

1)传统焦化和电石乙炔化工。利用方法是煤炭高温焦化,焦炭是主要产品,而焦炉煤气和富含烃类液

体的焦油是焦化的副产物。国内传统焦炭行业和电石行业新产能建设一直不停,短期内过剩产能难以消除。但由于国内大量民营焦炭企业的存在,2010年前采用技术先进的粗苯加氢精制装置投资依然看好。PVC、电石法乙炔化工的成本优势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投资吸引力。电石法BDO是技术壁垒最高和成本优势明显的生产技术,但在建产能已经饱和,预计2008年出现产值高峰,建议谨慎投资。未来产业投资热点在于下游产品的衍生和联产、技术升级以及成本控制,今后新建产能的指导思想是产品品质提升和出口导向。

由于焦炭行业集中度低,2006年以来,发改委出台《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焦化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产能集中在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是大势所趋,今后几年的主要走势为大型企业产能扩建、优势企业兼收并购。

高油价时电石法工艺的成本优势非常明显,但最大的问题是高能耗和环境污染。在利润的驱使下大量兴建了电石乙炔法的化工装置。2006年5月,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电石行业结构调整有关意见的通知》,指出将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进入门槛,禁止部分新电石项目的上马。但由于国内电石仍有产能在建,同时下游需求波动较大,未来供大于求的格局使的电石价格将随产能利用率及行业成本变化而变化。未来电石行业投资主线是煤电电石和电石化工上下游一体化,强化成本优势;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投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迎合宏观调控,优化产业布局为主。

2)煤气化。煤气化是煤化工产业的核心所在,应用广泛、发展成熟。即在缺氧条件下使煤炭不完全燃烧成为气体,该气体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氢气和二氧化碳等,可以用为化工原料。主要技术有壳牌粉煤气化、德士古水煤浆气化和GSP加压气化等。技术优势尤其是洁净煤气化技术以及先行企业优势较大。而真正降低煤化工产品成本的重中之重是获得便宜的甲醇,而具有煤炭优势和先进煤汽化技术是降低甲醇成本的主要手段。

下游产品合成氨产业链中,尿素已经严重供过于求,仅靠行业成本支撑产品价格,投资前景暗淡。未来企业只有通过投资技改项目降低成本或进行行业整合来获得发展。2006年以来行业整合明显加快,如中海化学收购内蒙古天野等,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化肥行业未来将出现更多的兼并收购案例并成为“十一五”的趋势;未来硝酸和硝铵等由于主要用于化肥和炸药生产而在尿素下行的趋势下价格将逐步走低。产业势会与氮肥趋同,同样缺乏投资理由;

下游产品甲醇产业链中,由于甲醇的物理性质不可能在国内大范围推广甲醇燃料,但甲醇是最重要的产出物及有机化工原料,可以用来生产甲醛、合成橡胶、甲胺、DMT、MMA、氯甲烷、醋酸、MTBE等一系列有机化工产品。预计到2010年,全球甲醇产能将达到5099万吨,需求量约为4226万,将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同时由于全球甲醇产能向低成本区转移,国际甲醇价格将逐步下行。

国内甲醇装置以煤炭为原料占多与国际上以天然气为主的格局不同,但目前计划开工的项目在1500万吨以上,预计2006年的消费量为760万吨,正常需求增长在15%左右,到2010年开始甲醇产能面临严重过剩的压力。如果国家推广甲醇汽油、二甲醚和甲醇制烯烃项目,甲醇行业还有投资机会,否则即使有成本优势,投资风险仍然过大。

DME,二甲醚的成本优势来自于低成本甲醇合成,作为优秀的清洁能源,国家可能推广为车用燃料,但其配套的二甲醚站建设和车辆发动机的改造,使此需求短期内很难产生规模效应。短时间内二甲醚仅仅依

赖成本优势,难以建立竞争优势,所以单个产品缺乏投资前景,投资者应关注国家相关政策指向,及时跟进投资。

醋酸下游需求旺盛,预计未来需求增长将保持在10%以上。Celanese南京60万吨和扬子石化与BP合资的50万吨装置,使国内产能压力在2008年显现。而2008年左右全球醋酸供应仍将保持偏紧或平衡的状况,这使的国内的一体化企业有希望利用成本优势未来逐渐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

MTO、MTP,由于成本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只有通过甲醇生产烯烃的工艺技术和经济性突破,打开巨大的甲醇需求空间,否则只有寄托希望于于煤—甲醇—烯烃一体化装置降低成本与石化产品竞争,甲醛主要用于生产树脂、胶粘剂,年需求增长率为25%左右,产能已显过剩。未来投资方向是甲醇降耗技术开发以及甲醛的下游配套产品线的纵向多元化。

综合分析,煤化工产品大多进入壁垒不高,单一产品结构企业受市场价格、产能过剩等市场行情影响严重。今后的产业发展方向是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去除不确定的技术改良因素,煤气化多联产投资似乎是行业唯一的选择。国内目前的拟建、在建项目很大一部分是化工企业、煤矿企业在跑马圈地划分未来的利益范围,化工企业有技术、人员优势;但煤矿企业却占有资源、资金优势,把握着煤化工企业的命脉—低成本;而一些国际行业巨头则拥有技术优势、设备资源、资金优势及管理优势,所欠缺的是政策和资源,凭借其优势可以和我国众多的化工和煤炭企业采取广泛合作,但国家必然出于战略安全考虑限制其介入程度,这就要求我国的业内企业在加强设备、技术引进和消化的基础上,加大技术研发强度,降低成本,提升品质,争取在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作强煤气化产业。

3)煤液化

煤间接液化,先将煤炭气化成合成气,然后再通过费-托反应以及蒸馏分离得到石脑油、柴油和汽油等终端产品。另外一条煤利用途径是煤炭的直接液化工艺,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发出多种直接液化工艺,原理上都比较类似: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在溶剂中将较高比例的煤溶解,然后加入氢气和催化剂进行加氢裂化反应,在通过蒸馏分离出油品。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互补极强,直接和间接一体化装置是煤化油产业化的最佳选择。在这项技术上,并无成型经验可以借鉴。出于风险考虑,发改委目前只批准了兖矿集团、神华集团和潞安集团三家企业的煤制油项目。这是由于缺乏产业化运作经验,企业技术消化和参数摸索都需要一定时间,需要样板企业去摸索产业发展之路。但经过近40年的产业摸索之路技术风险并不大。乐观预计下一批煤液化产能建设仍以现有企业扩建为主,给三家企业将带来领先效应和巨额利润。

即使2010年国内煤制油装置规模达到2500万吨,每年耗煤约为1亿吨,仍然不到目前煤炭开采量的5%,并不会影响煤炭价格,况且目前的一些煤制油项目均有配套的新开煤田配套。但如果未来一段煤制油产能过大,则可能影响石油价格下降,降低煤化工的经济效益,所以,煤制油对石油产业的冲击并不大。

从生产成本角度计算,煤炭价格10美元/吨,自主技术的成品油成本在25美元/桶左右,即使加上煤炭未来预期涨价成本,在原油价格预期45美元/桶下,总投资收益率(税前)在12%左右。

由于煤化油技术具有很高的壁垒,预计国家政策将适当推广煤制油技术,先行企业能够在未来可预期的30余年高油价下受益。中短期内,煤制油装置可能的煤炭需求占煤炭总需求的比例较小,不会导致煤价的大幅度上扬。长期看在生物能源及天然气的竞争下煤化工也不会对石油化工替代。

4.产品策略分析

尤其是石油价格高峰之后,煤化工行业的多数单一产品都存在产能过剩风险。单纯的低成本策略必然难在今后的国际化工市场构成核心竞争力,个人认为煤化工产业今后的投资方向主要是:

1)煤气化技术和综合生产效率提高带来的低成本多联产,化工产品精细化的研发,降低消耗尤其是水消耗的技术改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产技术改进。

2)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内需进入高速增长,但仍落于产能增长速度;外向型生产优势显现,海外投资增加,尤其是精细化工产品的出口将有很大提高;煤化工企业和石化工企业合作加强,联合开拓海外市场成为业内潮流。

篇3:卫星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党的十八大指出, 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产业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迫切期望。按照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全新要求, 到2020年, 文化改革的发展奋斗目标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也正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 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为完成这一目标, 影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已不只是民众传统产业禁锢下理念的转换, 而是如何进行实际运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主要体征的快速生长, 并发挥集聚效应, 打造并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 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交易市场, 形成新的产业发展集群, 已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首要考虑。因此, 建立并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基地, 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全面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中之重, 也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所在。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征及趋势

产业园区本身是通过政策扶持、人才集聚、管理支持、资源整合等方式来支持新创企业在其辖区内的发展, 使其能够逐渐发展壮大, 创作价值。产业园最初从支持和孵化、营建高新技术企业而兴起, 同时也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机构和企业发展平台。从企业本质上来讲,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几乎和新创型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异, 所以,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培养和指导工作完全可以从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始, 在园区提供文化创意类创新企业发展所需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 促进此类型企业的成长。在推动创意产业发展, 推动形成产业集群, 催生文化创意企业,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及推动就业等方面创意产业园区均有重要特征和功能。

1. 创意产业园区内聚集了众多具有融合、交互、互补功能的产业。

园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产业集群或产业丛集。创意产业的各个类型在总体上看似有着很大的差别, 但各部类内却有共同或相近的特性。如产业上游的资源需求相同;需要的人力资源群体相同或相近;都生产同类功能的产品或相关产品;供给同一市场, 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营销方式、销售渠道。

2. 创意产业园区的各个企业行业跨度较大。

其主要构成包括: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时尚相关方面的企业, 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企业, 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数字网络内容产业方面的企业, 策划推广信息咨询经纪的中介机构, 以及有经济管理、商品管理方面经验的服务咨询公司。这种按需组合的方式有利于集群内企业间动态的联系、资源的整合, 从而构成一个网状的、多方交互的产业链条共同体, 形成资讯快速传播、企业共享资源的聚集效应。

3. 高层次人力资源是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的条件基础。

一是创意产业需要大量具有较高教育背景的复合型智力资源, 如相关专业技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推广或经贸教育等相关行业人才及文化艺术的理论与创作、网络设计等领域人才。二是在创意产业园区内配备不同市场、不同领域需求的多层次专业人才, 形成多种创意人才的互补、互需、互助的聚合优势。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条件及相关要素分析

相比较于其他行业的产业园区,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具有特殊的形成条件, 具体包括以下四点:1.建设完善的创意产业园区, 必须进行前提合理规划和良好的基础配置;必须拥有强有力的制度保证、政策支持和合理高效的协调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及就业环境。健全法律制度;完善切合实际的投融资支持及资金扶持;具有创立创意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的能力;社会文化和知识资源发展的国内外大环境较好;诚信、互惠、合作、高效的公共关系网络。2.提供良好的文化、艺术创意产生环境;对文化标准和文化价值给与极高推崇, 对创意、艺术资源、教育、知识产权的予以保护;对人才培养和社会责任有担当;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继承、发扬、应用;推动国际多元文化交互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激发城市或园区文化活动的社会氛围, 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3.搭建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特殊市场网络, 打造原有的行业界限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群落, 完善创意产业链, 加大高新技术的配套设施建设, 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合理使用。4.除此之外, 吸引创意产业人才入驻的园区创意氛围、城市文化底蕴和舒适自然的生活配套设施区域也是产业园区发展和完善必不可少的条件。

通过对国际及国内多个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运营模式及现状的深入分析, 其成功因素有以下几个共同点:1.经济因素促进园区规模聚集。合理的租金是促进产业园区项目形成的关键因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 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合理的租金价格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区自然形成的关键因素。建筑与地理因素, 也增加艺术区对艺术家的吸引力, 但它们是服从于经济因素的次要因素。2.人才优势夯实园区创意基础。艺术家、大师、从业人员的聚集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迅速发展壮大。沃霍、李奇斯坦、劳森柏格、约翰斯成为苏荷的第一代居民, 毕加索、夏加尔、米勒、乔伊斯也都曾流连于巴黎左岸。同样, 北京798的兴起源于隋建国工作室的建立, 宋庄艺术区的形成少不了栗宪庭、方力钧的身影, 而田子坊也成就了陈逸飞等人的艺术理想。再者, 举凡重要的创意产业聚集地出现, 大多有知名高等艺术院校的学术支持与交流活动, 这已为世界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历史所证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学院思想的一个实践基地与展示空间, 而学院则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供创意基础、思想来源和专业支持。3.政策扶持助力园区持续发展。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成为产业园区项目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产业转型点, 为城市建设和品牌提供重要保证, 遂得到市政府的直接支持, 并与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团队的远见和集体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政府部门制定完善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 完善的法律法规, 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4.区位依托搭建园区发展平台。优越的区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选址在靠近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带, 距市中心适当的距离, 享受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适度自由的创作生活条件。便捷的交通:临近国道、省道及交通要道, 拥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良好的自然环境:适宜的艺术区与商务区、居住区相关配套设施, 形成环境幽静的“城中区”, 有利于增进艺术区对艺术家和商业发展的吸引力。良好的基础设施:依托于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5.功能复合推进园区多元化进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是先进文化创意产业区的显著特点, 即产业结构复合, 以艺术价值为主导, 围绕创意核心产业区形成具有会展、酒店、居住、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的城市功能区综合体。

参考文献

[1]晶莹, 李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因与外部条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 (06) .

[2]周秀玲, 王信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兼论文化产业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J].当代经济, 2010 (09) .

篇4:卫星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

(一)化工产业。区内共有投产、在建各类化工企业25家,主要企业有利华益石化厂、多维化工、维远化工、法液空(东营)、腾辉化工、嘉禾甲基化工等,主要产品有成品油、化工材料、医药中间体等,原油综合加工能力达到1100万吨/年。

(二)纺织产业。区内共有投产、在建各类纺织服装企业7家,包括三阳纺织(下辖优仕富服装、恒丰线业)、泰山纺织、盛雅纺织、汇金化纤及东洲服饰等,主要产品有高档纱线、原布、服装和化纤等,总纺纱能力70万纱锭。

(三)装备制造产业。区内共有投产、在建各类装备制造企业18家,主要包括铁人抽油杆、大东联石油机械、龙翔压力容器、隆源橡胶输送带及诚达电器等公司,主要产品有油田钻采工具、仪器仪表等。

(四)新能源产业。区内共有投产、在建新能源类企业3家,分别是诚航新能源、奥博太阳能、圣博太阳能等公司,主要产品为新能源车辆及太阳能光热组件、光伏组件等。

(五)农产品加工业。区内共有投产、在建农产品加工类企业12家,主要包括华津植物蛋白、利富得食品、三和油脂、绿洲醇食品、天普阳光饲料等公司,主要从事棉籽深加工、果蔬深加工、畜禽深加工等。

(六)现代物流业。区内共有投产、在建现代物流类企业5家,分别是旭瑞物流、玖号农资物流、十分仓储物流、凤凰汽车及万相冷链物流等企业,主要从事农产品、农资、工业原料等方面运输。

(七)其他产业。区内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还有生物制药产业,有该类企业2家,分别是凤凰制药、信合生物制药;建材加工产业,有该类企业5家,包括磊泰建材、三木装饰、宏建钢构等;另有一部分包装类企业、房地产开发、服务类企业。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在空间布局较为分散。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许多企业在落地时遵循的仍然是“就地办厂”的布局原则,使企业在地理空间上处于离散状态。二是企业间产业关联度低。由于各企业间的专业协作差,无法做到资源共享、利益共均,造成部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情况。三是各产业的产业链太短。区内各企业的产品基本都是处于产业链的中上游产品,终端产品少。

(二)产业发展的环境较差。一是政策环境不够宽松。企业在用地、融资等方面仍有不少问题,既制约企业进一步做大,又阻碍资本的再投入。二是中介机构等职能不全。区内企业虽然建立了企业商会,但各行业都没有自己的行业协会,开发区管委会难以起到中介机构的作用。三是中小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我县在包装、信息、融资等方面的服务企业数量还不都多,而且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三)企业整体竞争力较弱。一是龙头企业少。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资本薄弱、人才缺乏、经营粗放。二是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三是企业产品比较单一、档次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四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五是品牌意识不强。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三、产业发展思路建议

(一)充分发挥开发区载体作用。努力打造区内产业发展平台,着力推进“五个转变”:即加快实现从主要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注重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优化创业环境、培育内生动力的发展模式转变;推动产业发展由规模小而分散向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集群发展转变,重点建设孕育自主创新力量的特色产业化基地,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形成规范高效、竞争有序、服务优良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优越的创业环境、优化的发展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环境;从注重引进来、面向国内市场为主向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转变。

(二)着力改善产业集群形成的环境。要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策干预力度,制止产业发展资源的进一步分散化趋势,以非均衡的市场化手段为主推动产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通过筛选和规划,确定一批高成长性的项目,从资金、用地、政策和服务等多方面重点扶持,创造产业链上下配套的产业环境。

(三)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要鼓励大企业将关联的中小企业纳入整体发展体系中。大企业要对为其配套的小企业给予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网络等支持,使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竞争中得到稳定发展。石油化工业要依托利华益集团,大力发展化工产业集群,向下游产品延伸,建设有机化工产业基地。纺织业以三阳纺织为龙头,积极开发纺织后续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集群,建设“纺织工业园”,做大做强纺织产业。装备制造行业,以龙翔实业为等大企业为龙头,加强LNG产业园建设。

(四)加强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发展。要积极走出去,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实现融资多元化,特别要利用好南方及沿海企业、转移上下游产业的机会,围绕主导产业,选好项目,“重拳”出击,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本地,形成区域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五)立足实际做好园区产业规划。规划是发展的龙头,没有与时俱进的规划,就不可能有产业的持续发展。要进行科学分析,正确把握开发区发展的比较优势,研究制定利津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方向,确定主导和特色产业的产业发展规划。

篇5:卫星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行业需求潜力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查看报告详细内容。

高端装备制造是装备制造产业中技术密集度最高的产业,是未来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高端装备制造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等特点。积极抢占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是发达国家谋求工业强国地位的战略重点。因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高端装备制造作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提升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并作为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进行扶持和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行业发展现状:

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装备业、卫星制造与应用业、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装备业等五大细分领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具备了相当的基础。目前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已初步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地区为核心,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在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的背景下,未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进入高速成长期,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将大幅提升,初步满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成为世界主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国家之一。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撑,需要政策的配套,也需要产业的配套。当前,政府有关部门首先要做的是鼓励和支持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高端制造业发展的环境,在信贷政策、财税政策、科研政策、人才政策、土地政策等诸多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前瞻网:2013-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行业需求潜力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定义、分类及特征等,接着分析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概况,然后具体介绍了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卫星制造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情况。随后,报告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做了重点区域分析、产业园分析、政策分析和规划分析,最后分析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招商目标企业。

篇6:卫星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抗生素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可将抗生素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十大类。

抗生素产业发展现状:

国际抗生素市场的平均年增长率在8%左右,抗生素市场份额大约为250-260亿美元,各制药企业纷纷投入巨资进行抗生素药物的研发,使抗生素新品不断涌现。在中国,抗生素产业更多集中于低端的原料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绝对优势。

在我国所有药品的消费前十位中,抗生素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中国抗生素人均年消费量在138克左右,中国算是全球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要遏制抗生素滥用的现象,就需加强医院对抗生素药物的应用管理,制定抗生素合理使用规范;要达到彻底做好抗生素管理的目的,不仅要从临床使用方面管理,更重要是规范对每一种抗生素的生产监督、生产企业资质的审核、产品上市的批准,并监管它在流通领域中的整个过程。

抗生素产业前景趋势分析:

我国抗生素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目标已基本实现,但做精做新的高标准目标还需继续努力才有可能达到。我国医药市场受政策与制度影响的特征较为明显,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大小,决定了医药市场的走向。同时,加快产业资源整合共享与优势互补,以促进企业效益稳定增长,规范抗生素市场理性营销及临床合理应用,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关键技术仿创能力以促进出口市场竞争水平,成为我国抗生素产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抗生素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共八章。首先介绍了抗生素的定义、分类及生产工艺等,接着分析了我国抗生素市场的发展现状。随后,报告详细阐述了头孢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发展。最后,对抗生素重点生产企业经营状况做了分析。

篇7:卫星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前景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查看报告详细内容。

“智能制造装备”概念自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首次作为发展重点明确提出,近两年在制造业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2012年颁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智能制造装备明确定义为“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行业发展现状:

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智能制造装备的基础作用不仅体现在对于海洋工程、高铁、大飞机、卫星等高端装备的支撑,也体现在对于其他制造装备通过融入测量控制系统、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机器人等技术实现产业的提升。

2012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产值规模增长到5000亿元以上,代表性领域态势总体良好。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在逐步加码。2012年1月,工信部公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路线图;3月,科技部《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发布;4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三部委《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的通知》下发;5月,工信部组织制定并实施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发展的五大行业之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是目前唯一未被国内资本市场所充分挖掘的“金矿”,其前景被一致看好。“十二五”期间,我国智能装备年均增长率有望超过25%,未来5至10年是智能装备行业的高速发展时期,到2015年智能装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占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比重将达到20%。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前景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智能制造装备的定义、范围界定及产业地位等,接着分析了中国智能制造装备的产业环境及发展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智能模具、智能煤炭装备、智能工程机械、智能纺织机械、智能农业装备等细分领域的发展情况。随后,报告对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做了重点区域分析、重点企业分析、投资及前景分析和产业政策分析,最后分析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未来发展规划。

篇8:稀土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稀土作为极为稀少的一种金属材料被喻为“工业黄金”。它被广泛运用于军事、新材料等行业中,并且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的稀土储量为6558万吨,其中轻稀土主要分布在北方,中重稀土主要分布在南方。北以内蒙为主,南以赣南为主。世界的稀土资源主要分布在美国、印度、澳洲等国家。但是,由于中国被认为是稀土储量大国,近些年来,由于不断地向他国提供资源,已造成国内大量稀土资源的流失,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今年,国家制定了有关于稀土保护性开采的各项措施,并且把稀土资源提升为战略储备资源。但中国的这些举措,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极大不满。他们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理应”近乎于无条件的为发达国家供应稀土资源。多年以来,中国都是以60%的稀土储量供应着全世界的稀土需求,并且出口价格相当便宜。然而这一行为造成的后果是,西方社会的多数国家对稀土需求的胃口有增无减。今年,当我国对稀土资源采取出口配额政策时,则造成了世界级“恐慌”。情急之下的有些国家则采取了向世贸组织告状的方法,以此来继续掠夺我国的资源。因此,我国在今年出台了一系列的稀土行业整顿政策,例如,阻止过量开采,关停部分民营稀土加工企业,防止稀土再以“白菜价”供应给其他国家。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当前稀土资源的价值颇高,有些稀土企业则采取了囤货的方式,希望待到有好价钱的时候再一并出售。可是这些企业的这种做法使得一些急需稀土原料进行产品加工的企业没能得到及时的供给。而大量的存货,使得原本被广泛运用于各领域的稀土资源成为了商家眼中的投资品。国家近期提出的保留大型稀土国有企业,关闭大量的民营企业的举措,给一些多年以稀土加工为主的企业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因此,稀土废料加工就成为了有些被迫关停的稀土提炼厂的另一条出路。

在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内蒙古包头的多家稀土加工企业就相继出现了各种问题,阻碍了稀土资源的保护措施的实行。原本需要关闭的23家企业,实际只关闭了几家,远未达到规定要求。其原因有两个:一是人员的安置问题。许多在企业工作了20余年的员工不得不面临失业的问题。还有一些难以停产的企业是因为企业的负债问题,不得不继续生产。当北方稀土整顿止步于企业人员安置问题的同时,南方的稀土整顿也相继出现了一些问题。《稀土行业整顿意见》中明确指出了南方稀土的集中度要达到80%。而南方一些省份的稀土却比较分散,再加上国家所能批准的采矿权又只有100个。而拥有稀土的省份并不希望所拥有的稀土不由自己开采,而是被央企所包揽。因此,如何分得有限的采矿权,成为了央企和国企的一大难题。另一方面,由于稀土资源的稀少,使得一些运用稀土进行深加工的企业也犯了难。资源的减少使得原材料价格迅速攀升,由以前的每吨几万元涨到了当前的每吨几十万元。有些企业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差距而被迫停产。而有些继续进行生产的企业,也由于稀土原材料价格的上升而失去了许多买家。有专业人士认为,稀土的价格上升属于正常现象。由于以前是以很低廉的价格不断向国外出口稀土,而大量的开采又给环境造成了破坏,这样就使得我们陷入了双重损失的境地。为了仅剩的资源得以保护,2010年出台的《稀土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中规定的限制采矿权的方法就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一些私企为了自身利益而用低廉的价格将稀土出售给国外的行为。想让稀土的价格上涨放缓,必须要注重的是环境的保护,要应用多少就开采多少,避免过度开采造成的稀土资源浪费。

当前,稀土正在成为世界各国都想拥有的宝贵财富。有些国家不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那份稀土资源,为了获取更多资源,一些稀土储量稍大的国家,就成为了那些想独占更多稀土资源的国家的“猎物”。有些国家甚至想出了发动战争的方式,来掠夺他国的稀土资源。由于稀土的开采对环境会造成污染,有些国家停止了在自己国家的开采工程,转向到别的国家进行开采,用此方法来提升自己的战略储备。因此,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所拥有的稀土资源,就成为了发达国家想要拥有的财富。

世界稀土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是非洲,其中,南非所特有的磷灰石矿中含有独居石这种罕见的物质。因此,被称为独居石生产国的南非成为了最具潜力的稀土开发地。

由于世界上的稀土资源分布不均匀。因此,为了获取到更多的稀土资源,有些发达国家想尽各种方法,目的就是更多的掠夺他国的稀土资源。在亚洲,除了中国之外,蒙古国和印度的稀土储量也非常可观。印度已探明的稀土储量就有大约310万吨,这对于稀土消耗大国日本来说可谓是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宝藏。为此,日本想出向蒙古国投资的方法,从中获得在蒙古的稀土开采权。为了获得第三方国家对稀土的稳定供给,日本还在印度设立了专门的稀土提炼工厂,以保证稀土来源的多元化。

3 国家政策

介于一些国家对我国稀土资源的依赖行为,也为了对稀土资源的保护重新引起重视,我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如:限制出口配额,限制开采量,对稀土行业进行整顿。这些措施都是在保护我国战略储备,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一些国家不断以低廉的价格从我国进口稀土资源,对我国的稀土储量造成不利影响。

2011年,国家出台的《稀土行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稀土为不可再生资源,是重要的战略储备。因此,严格控制开采总量,加强对稀土行业的准入政策,提高稀土的冶炼分离技术等一系列举措对稀土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世界的稀土资源储量为8800万吨。其中,中国的稀土资源储量仅占世界稀土总量的31%。但是,我国却以30%的稀土资源供应着全球95%以上的稀土需求量。如此大的供应量使得我国的稀土资源大量流失,出口稀土也成了个人获取利益的手段。被喻为“稀土王国”的赣州,短短数月内名车就出现了好几辆。而这些“战利品”都是靠违规出口稀土而来的。为了使稀土资源不被囤积和滥用,国家出台了《限制稀土出口配额》的政策,为的是有效控制稀土的出口量,但是这一方案的实施,使得一些一直靠中国供应稀土的国家紧张了起来。日本全年的稀土用量都是从中国出口的,为了这个供应链条不断,日本和美国联合起来向世贸组织提起了诉讼,认为中国的这一举措违反了贸易法。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中国的此项举措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资源和环境不受到破坏。限制出口的同时,我国也在缩减自己的稀土应用量,目的就是为了珍惜现有的稀土资源。这将是有利于稀土产业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稀土工业排放标准也将在近期出台。由于稀土加工时所产生的废水对大气污染相当严重。因此,提高稀土加工技术也成为了我们所要努力的方向。但是,我国的这些限制出口的理由并没有得到世贸组织的认同。

就稀土出口这个问题来说,我国并没有过分限制出口,从出口配额来看,实际上2011年和2010年,我国的稀土出口总量达到了3万多吨。这一数字本可以打消国际上对于中国紧缩稀土出口量的看法。但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这些远不能达到他们的期望。因此,日本于近期向外界宣称了已在太平洋底部发现大量稀土矿藏的消息,称海底的稀土要比陆地的稀土多一千倍,足以让全世界摆脱“稀土慌”。

这一消息一经公布就被我国的专家反驳了。因为在海底提炼稀土是很困难的,其质量也不会有陆地的资源好。何况太平洋属于公海,任何国家想要私自开采是行不通的。因此,中国仍是稀土大国。

4 发展趋势

综合来看,如果要保护珍贵的稀土资源,并不仅要靠中国自身的力量,而是要引起国际范围的重视。我们既要促进和各国之间的稀土贸易往来,也要保护本国的利益不受侵犯。在解决他国关于稀土出口贸易的多种形式的控诉同时,也要管理好国内的稀土行业及其应用方面的用量控制,这样才能达到顾及全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永茂,李茂山.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稀土信息,2008,(02):27-30.

[2]王国珍.中国稀土资源开采现状及发展策略[J].四川稀土,2009,(03):4-8.

篇9:卫星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关键词:卫星导航系统;产业现状;发展前景

0 引言

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不会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而且该系统的覆盖面积很大是全球性的覆盖,而且系统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同时系统应用不会花费较长的时间。卫星导航系统如今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在多项领域为人们提供多种功能。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是人类在科技时代中跨出的巨大一步,而且该系统的应用仍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科研技术人员需要不断的加强对于该系统的研究和完善,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

1 概述

将卫星定位系统与导航通讯领域良好的融合便是卫星导航系统,它能够准确提供在以某一时间和空间为基准的情况下,所有与位置有关的信息。卫星导航系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展现,对于巩固我国在世界上的位置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卫星导航系统对于增加我国国防力量、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该系统已經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电子信息行业主要领军者。我国正处于该系统应用的发展阶段,在二零零八年时全球对于具有卫星导航功能的手机达到七千八百万台左右,在二零一四年可以达到七点七亿台,具有该系统的手机占全球手机总销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有百分之二十的销售量在中国。卫星导航系统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提升有着直接影响,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的研发属于本国的卫星导航系统。我国也正在启动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计划,首先是区域性的覆盖,然后是全球性覆盖。

2 卫星导航系统应用技术产品

卫星导航系统不断进步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接收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接收机技术得到很大的提升,与以往相比接收机的性能近乎百倍的增长,而设备的总量则是在不断地缩减,价格也在逐渐降低能够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民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相互结合共同带动发展。卫星导航系统的广泛应用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人们提供了许多便利。汽车上配有导航系统能够对路面情况及时的了解,同时还能够记录车辆的行驶轨迹,使驾驶的安全性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还能为驾驶人员准确的指明方向,确定最短的行驶路线。手机上也配有卫星导航系统,能够帮助人们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引导人们走向目的地。

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因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并且积极的购买该系统的技术产品,例如:汽车导航仪、导航手机、监控总段设备等等。卫星导航系统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使用功能延伸到各个领域中,对于促进生产力的提升、改善服务质量、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并且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渐渐实现了与互联网以及通信领域的连接,将多种信息来源和信息通道相整合,真正的达到无论在海、陆、空某一位置、某一时间都能够应用卫星导航系统是日后的发展目标。

3 导航卫星应用市场和产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3.1 导航卫星应用市场分类以及解析。导航卫星应用与服务市场可以按多种类型进行分类,本文将导航卫星的应用分为基本应用和高端应用两类。GALILEO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该种分类方法逐渐接受,将市场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大众市场,主要的服务对象为人民群众,使得该技术可以得到大众人群的广泛应用。第二部分是专业市场,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该系统的科研人员。第三部分是生命安全市场,很多人对于生命安全市场存在一定的概念误区,认为该市场与大众市场和专业市场有很多的重合,其实不然。生命安全市场是一个独立的市场,GALILEO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公开性、而且还能够进行搜救工作,也就代表着生命安全市场的独立性,而且要提高生命安生服务质量必须要与卫星导航系统相结合,使生命安全服务高效、稳定[1]。

3.2 市场服务类别。卫星导航系统的产业发展中,大众市场占有着很大的份额,因为大众人群是技术产品的购买人员,使得该系统技术产品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体现是手机和车辆应用。专业市场涉及到的内容众多,而且不仅仅是该系统的应用,与该系统的科研工作也有很大联系。卫星导航技术已经成为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产业提升、科学创新的关键技术。生命安全市场可以说是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应用的最终发展需求,将卫星导航系统的强大性能以及系统的可靠性与生命安全服务相融合,但是目前生命安全服务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人对于该市场还没有足够的认知。

3.3 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根据相应的科学数据调查所显示,我国在二零零八年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创造的经济产值为四千亿,终端持有量更是尤为庞大,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对于该系统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当我国进行卫星发射时会受到全国人民群众的关注。卫星导航系统以不同的服务类别延伸到各个行业中,该系统的行业领域应用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人口众多也为卫星导航产业提供了市场保障,我国目前汽车手机的拥有量为世界第一。

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汽车导航仪会渐渐成为汽车必须要配置的设备,人们对于产品购买进行选择时会重点考虑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在设备上的体现。对于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各个国家都会加大支持力度、增加福利政策、投入建设资金,我国下一目标是产业年产值达到三千亿,不仅会逐渐实现,而且还会持续上涨。

4 结语

卫星导航系统产业发展现状十分良好,但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卫星导航系统会延伸到更多产业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国家经济增长贡献出巨大的力量。科研人员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应用的研究力度,注重创新。各个行业也要提升对于卫星导航系统的认知,为卫星导航系统产业构建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篇10:中国珠宝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孙凤民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副主任

中国珠宝行业的大发展源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总体上讲,起步较晚、发展较快、潜力较大。自本世纪初以来,中国珠宝首饰产业以高于15%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年珠宝销售总额超过1600亿元,世界为之瞩目。发展为中国珠宝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实惠,也为世界珠宝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目前,中国的珠宝产业可以说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产业集群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珠宝产业基地,品牌建设培育了众多“中国珠宝行业驰名品牌”和“中国名牌”产品企业,产品设计蕴含了更多的中国元素并出现了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中国工”代表钻石切磨的优工和好工,珠宝镶嵌的精湛工艺和规模化凸现世界珠宝制造的大国地位。年出口60多亿美元的珠宝产品,标志着中国珠宝企业更多地融入了国际市场,不断富裕起来的13亿人口,预示着世界更多的珠宝企业将到中国寻求发展。

一、中国珠宝产业发展的利好因素

(一)中国经济稳步高速的增长,珠宝消费强劲。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持续、快速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近4年国民经济增长率以10%左右的速率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的发展,惠及了广大的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和欲望显著增强。2006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1.1%,达到21.1万亿元(按目前的汇率折合2.8万亿美元),居民存款总额1.4万亿元。2007年上半年GDP增长又达到11.5%。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使得居民的消费信心也大大增强。以最近三年为例,2006年,我国消费品零售额稳步快升,全年增长13.7%,增幅高于2005年0.8个百分点,2007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费景气继续攀升,消费需求增势不减。刚刚召开的十七大报告则设计了更加美好的远景。到2020年,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中国经济稳步高速的增长及随之带来的居民强劲消费信心为中国珠宝市场的繁荣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国家政策不断调整,珠宝产业发展环境良好。

中国政府为鼓励和发展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先后出台了不少有利的政策措施。关税总水平不断降低,已从2001年12月15.3%已下调到2006年的10%左右。上海钻石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先后运行;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及其制品市场全面开放;钻石进口环节增值税大幅降低,消费税税率有望进一步调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将更加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反映企业诉求,推动铂金、钯金等贵金属进口等有关政策的改善,使之更有利于珠宝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行业自律不断加强,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完善。

为了培育和规范珠宝玉石首饰市场,国家已经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规定,如《珠宝玉石名称》、《珠宝玉石?鉴定》、《钻石分级》、《珍珠分级》及《金银饰品标识管理规定》、《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等等。各省市也制定有多项办法、标准等。这些为规范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加强行业自律,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还多次召开行业自律会议,出台相关自律的规章制度,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开展市场质量检查,不断探索新时期行业自律工作的经验。

二、中国珠宝产业发展概况

(一)各项指标数据呈几何倍数增长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珠宝产业开始起步以来,中国珠宝产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从2001年以来,中国珠宝产业以超过15%的年增长率快速增长,出口增幅更是连续几年超过20%。2006年,中国珠宝首饰销售总额达1600亿元人民币,是1980年的800倍,出口总额也达到创纪录的68.7亿美元,出口对象主要是中国香港、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珠宝及其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也从当初的2万人发展到现在的近300万人。中国珠宝产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就业增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各种重要产品的消费居世界前列

我国的珠宝消费市场成长迅速,且潜力巨大。我国一些重要的珠宝产品的消费都居世界前列。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石、翡翠加工及消费国,珍珠年产量占世界珍珠年总产量的95%以上。铂金消费居世界第一,黄金消费居世界第四,我国还是亚洲最大的钻石消费国之一及全球第五大钻石消费市场。此外,白银首饰的年消费量在600吨左右,红蓝宝石、钯、水晶、仿首饰等材质产品在中国市场也大受欢迎,方兴未艾。中国正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珠宝消费市场之一。

(三)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珠宝产业集群化发展现成为中国珠宝产业提高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珠宝特色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的重要方向。目前,中国19个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地,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无论是珍珠养殖、玉石雕刻还是首饰加工等等,都所在的城市增添了魅力,也为珠宝产业繁荣的带来了生机。深圳罗湖、广州番禺等珠宝特色产业基地,主要是贵金属首饰镶嵌加工、钻石切磨以及配套产品集聚地区,形成了一些骨干龙头企业和众多中小企业,同时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物流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配套支撑体系不断得以完善。内蒙古赤峰、辽宁阜新、辽宁岫岩、浙江青田、福州晋安、山东昌乐、江苏东海依托特色的资源优势,发展玉石雕刻加工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就业、致富的重要渠道。河南镇平、广东四会、广东平洲虽然没有玉石资源,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也形成了规模巨大享誉国内外的玉石雕刻加工和贸易基地。云南瑞丽、云南腾冲、福建莆田依托良好的珠宝文化氛围,充分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珠宝旅游特色产业基地。浙江诸暨、苏州相城是淡水珍珠产业崛起和发展推动者,珍珠文化底蕴深厚、珍珠养殖技术成熟、珍珠贸易活跃。在浙江诸暨、苏州相城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珍珠产业不断升级、珍珠文化不断丰富,中国珍珠的整体理念在国内外珍珠爱好者的心中不断提升。广西梧州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拥有了一批人工宝石切磨加工队伍,10万人的就业大军走上不断富裕的道路,全世界每人每年将至少拥有一颗来自梧州的人工宝石,可以说人工宝石已经成为城市响亮的名片。

(四)品牌建设成果显著

随着产业的发展,中国珠宝业也完成了从数量扩张、粗放经营向注重质量、打造品牌的转变,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涌现一批优秀的品牌,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一大批企业成长为中国珠宝首饰业驰名品牌,61个企业产品获得了中国产品质量的最高荣誉——“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这些产品涵盖了黄金、珍珠、流行饰品、贵金属镶嵌饰品、翡翠以及一些著名的零售企业品牌。这些产品包括“爱得康”、“同心”、“安盛华”、“老凤祥”、“佳丽”、“阮仕”、“昆百大”等。品牌的建设不仅大大地提升了产品在消费者中的信任度,也有力地增强了企业之间合作的诚信度。

(五)设计、加工、制造水平稳步提高

在产业发展及竞争加剧的推动下,中国珠宝产品也从曾经固守传统观念、轻视设计创造的阶段转向了创新工艺理念、设计精品迭出的时代。我国的珠宝首饰设计及制造水平稳步提高。一批优秀的首饰设计师脱颖而出,频频在国际及国内各种大赛中获奖。他们将珠宝首饰的国际时尚元素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色有机的结合起来,设计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佳

作。

一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也在珠宝业的发展中成长起来。中国人特有的细腻及灵巧的动手能力,再加上多种渠道、多个层次的培训及实践,中国珠宝业工人界碑的加工制造能力正日益提高和成熟。钻石“中国工”则是其中最典型的体现。

三、中国珠宝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我国现有的19个珠宝首饰特色产业基地,集群化优势开始显现。这种优势的产生是因为许多相关企业在地域上处于同一地区,在原材料和半成品、配件、设备制造与维修、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相互配合,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整体效率。然而这种产业的集聚,不仅大大地提升了当地珠宝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也为当地的珠宝产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国外一些珠宝企业或及相关的企业,纷纷到这些地区进行考察、寻求合作,也充分地彰显了产业集聚化的优势。

(二)以品牌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之路

国际上一些珠宝品牌在发展道路上的成功经验,已经有力地证明了品牌的价值。我国珠宝市场上不断出现的一些珠宝品牌在终端博弈中的竞争优势,也说明了品牌的重要性。中国珠宝产业在规模化向品牌化的转变中,品牌建设就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已有一批优秀的企业以自己超前的意识和不断的努力,率先获取“中国名牌”产品荣誉称号。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注重并加强品牌建设,创造出更多的珠宝行业的中国名牌甚至世界名牌。

(三)以珠宝文化为核心的制造与销购

珠宝的稀有、珍贵的物质属性依然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珠宝的设计、工艺等文化属性也越来越被重视,甚至对于追求时尚一族的中青年来说,珠宝视觉和触觉的美感更是他们希冀的目标。今天,拥有、佩戴珠宝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态度。珠宝以其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多的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要。因此,珠宝在设计和制造中更加强调新意和精湛,在买与卖中更加强调文化内涵的传播。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组织的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和首饰设计“先锋奖”等等展评和赛事,业内人士积极的参与和业外人士广泛的关注也在说明珠宝文化创新正在成为珠宝产业发展的核心。

(四)珠宝玉石首饰产业的国际化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业的发展,必须也必将融入国际化的进程,这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要成为珠宝强国的需要。

1、珠宝贸易的国际化

近几年来,中国珠宝首饰的出口一直呈快速增长态势。同时,国外优秀的产品也越来越多的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珍珠、玉石、人造宝石等强力挺进国际市场,巴西的水晶、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琥珀、俄罗斯的白玉、泰国的有色宝石、意大利的金饰、法属波利尼西亚的珍珠等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消费者在国内就可以买到他们梦想的世界顶级珠宝品牌。未来,珠宝产品贸易的国际化趋势将会更加加强,中国的珠宝产业既将遭遇激烈的国际竞争,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商机。

中国珠宝业以其精湛的加工工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世界的加工厂。中国有数百个珠宝加工厂,每天都在为来自世界各国的订单而忙碌着,不仅为港澳台等文化趋同的市场加工,还为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加工。例如,中国钻石资源较少,但中国凭借自己廉价的劳动力和优良的“中国工”,大力发展钻石加工贸易,成为世界第二大的钻石加工国。现年加工钻石超过300万克拉,产值超过10亿美元。

2、珠宝产业资本和生产的国际化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已连续多年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首位。来自台湾、香港、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珠宝商在中国内地纷纷投资建厂。这些外商投资企业为中国珠宝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国际化的流行趋势。另一方面,中国国内企业积极主动与国外品牌合作,成为国外著名品牌的合作伙伴,在发展和效益上实现了合作者的双赢。

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不断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使得汇丰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加快了与珠宝行业企业的合作。在钻石、黄金和白银等珠宝资源的开发上,在珠宝玉石首饰产品的生产上,在珠宝终端零售市场的营销上,国际上的一些投资机构也正在积极寻求更加广泛的合作。

3、产业信息技术交流的国际化

珠宝展越来越成为国内外珠宝企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每年举办的中国北京国际珠宝展、深圳国际珠宝展、上海国际珠宝展,是中国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3个展会,它不仅成为中国珠宝企业参展或观摩的必备展会,也是国外珠宝企业参展和观摩的首选展会。中国珠宝企业也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参加泰国、瑞士、美国、意大利等国际珠宝展,考察巴西、南非、澳大利亚、法国、印度、等国际珠宝资源和市场,以谋求更大的发展。

世界黄金协会、国际铂金协会、国际钯金协会、国际有色宝石协会等纷纷协助其会员拓展中国市场。中国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和国外一些商协会、科研、教育及培训机构的交流更是日益频繁。珠宝产业技术、信息的交流与合作为全球珠宝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正在有力地促进世界珠宝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上一篇:塘州小学工会制度下一篇:北航考研机械专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