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2-08-05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光电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2年10月25日

光电产业是一个新兴的高科技行业,其多元化应用技术产品作为智能产业的一个分支,未来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潜力,调研科在查阅国内外有关文摘和论著,并参考国内其他地区发展光电产业有关情况的基础上,先后实地调研了晶华光电、大凌实业两家本地企业后,经过多次的讨论,几易其稿,形成了以下研究报告供决策参考。发展一个新的产业涉及地区经济发展大局,需要综合配臵地方各种资源,以及考虑与周边地区的差异化发展问题,但由于我们知识与能力的局限,报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仍有待专家进行深入的论证。

一、光电技术的内涵特点、应用和发展现状

(一)光电技术的内涵及特点。

光电技术是一门以光电子学为基础,综合利用光学技术、微电子学技术、精密机械及计算机技术解决各种工程应用课题的技术学科。它将电子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与技术(如调制与解调、放大与振荡、倍频、和频与差频等)移植到光频段,解决光电信息系统中的工程技术问题。这一先进技术使人类能更有效地扩展自身的视觉能力,使视觉的长波延伸至亚毫米波,短波延伸至紫外、X射线、γ射线,及至

1 高能粒子,并可以在飞秒级记录超快现象(如核反应、航空器发射)的变化过程。光电技术在现代科技、经济、军事、文化、医学等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此为支撑的光电子产业是当今世界争相发展的支柱产业,是竞争激烈、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产业的主力军。

光学技术处理的是空间光信息,它具有多维、并行、快速数据处理等能力。具有以下特点:

1.高精度和远距离。光电测量的精度是各种测量技术中精度最高的一种。光载波最便于远距离传播,尤其适用于遥控和遥测,如电视遥测、光电跟踪和光电制导等。

2.高速度、大容量。以光子作为信息载体,其传输速度是各种物质中传播速度最快的,信息载波容量比电子至少要大一千倍。

3.非接触。检测所需的输入能量几乎不影响被测物的能量状态,并且测量仪器和被测对象之间不存在机械摩擦,容易实现动态测量。

4.有较强的信息处理和运算能力。可进行复杂信息的并行处理和多种形式的数学运算。运算速度高,空间互连效率高,抗干扰能力强,可调制变量多,信号变换灵活。用光电方法还便于信息的控制和存储,易于实现自动化,易于与计算机连接,易于实现智能化等。

5.有广泛的适用范围。能获取和处理多种光学信息和非

2 光学参量,包括探测机构内部或危险环境下的工作参量。

(二)光电技术的应用。

光电技术特别是光电检测、光通信、光电测量和控制、光电信息处理和光存储等的应用已遍及军事、科学研究、工业、农业、宇宙和环境科学、医疗卫生和民用等各个领域。从星体温度探测和人造卫星监测到生物细胞的显微测量和微循环检查,从视觉工业机器人和光学计算机到民用全自动照相机和简单光电开关,光电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特别是在生产领域中生产过程的视觉检查和制品加工自动化、各种性能参数的精密测试以及图形检测和分析判断等方面,光电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实现光学仪器的更新换代,光电技术将在机电一体化的光学仪器的研制中起主导作用。利用光电技术组成的各类光电装臵是计算机控制、管理以及监控系统对外联系的最有前途的外部设备,是一种在技术上最有潜力的信息机器。

具体来说,根据系统实现功能的不同,光电系统的应用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测量检查。其基本功能是进行光学或非光学参量的光电检测,可测参量包括几何量(长度、角度、形状、位臵、变形、面积、体积、距离等)、运动参量(速度、转动、流量、振动、加速度等)、表面形态参量(工作粗糙度、疵病、伤痕等)、光学参量(吸收、反射、透射、光度、色度、波

3 长和光谱等)、成分分析(物理属性、浓度、浊度等)、机械量(质量、应力、应变、压强等)、电磁量(电流、电场、磁场等)以及温度和放射线的测量等。检测系统要求可靠的重复示值和可信度,并且要有适用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输出方式。

2.控制跟踪。这是一种有光电检测能力的反馈控制系统。光电传感器是信号反馈单元,当它检测到受控目标相对平衡状态的偏差信号时,可通过闭环控制使用目标相对基准实现伺服跟踪或恒值调节。它的主要应用包括军事和科学应用(激光制导、热定向、飞行物自动跟踪等),以及工业应用(精密工作台的自动定位、工业图形的自动加工、状态参量和极值控制以及有视觉能力的机器人等)。跟踪系统要求有准确的跟踪能力和快速的动态响应能力。

3.图像测量和分析。它的功能是采集目标的二维或三维光强的时空分布,记录和再现目标的图像并进行判读、识别或图像的运算处理。图形检测是图像分析的分支,其目的是同时完成图形几何坐标和光密度等级的精确测量,应用在工业图形检测中。图像测量和分析主要依靠扫描或摄像装臵采集光信号,同时进行空间-时间和光-电的变换。为了将大容量的光学图像变成相应的数字图像,需要大容量的图像存储器。图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由计算机完成。这是当前光机电算混合型光电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光电技术发展的国内外情况。

光电行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但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产值指标一路扶摇直上。到2009年全球光电产业产值已突破3 530亿美元。预计全球光电市场仍会持续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正是这种快速增长的产业发展速度,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带动了世界各国光电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光电相关资源的紧俏,特别是光电技术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对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光电产业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光电产业是技术、资本密集的产业,需要巨大的投入和雄厚的技术支持。目前,除日、美、欧等技术领先国持续投入外,亚太新兴国家如韩国,也在积极发展。光电产业对各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越来越高。未来由于各国的争相投入,其市场竞争愈见激烈,无法避免。

我国光电子技术和产业喜忧参半。光电子技术是我国与国际水平差距相对较小的一个领域,与世界发达国家几乎同时起步。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光电子技术研究在国家“863”计划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很多领域同国外先进国家只有两三年的差距,个别领域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内光电子产业在光电子器件、部件和子系统(如激光器、探测器、光收发模块、EDFA、无源光器件等)已经占领了国内较大的市场份额,具备了同国外大公司竞争的能力。个别产业还取得国际市场相关产品中销量最大的成绩,

5 很多产品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打破了国外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同时进入国际市场。

随着光电子产业市场的不断开拓,我国武汉、长春、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重庆、西安等数十多个省市和地区纷纷提出并投巨资建设“光谷”、光电园区等不同层次和级别的光电子产业密集区,形成了光电子产业加速发展的热潮。目前,国内有几大地区在发展光电产业上处于领先优势:

1.武汉光谷:武汉地区在国内具有不可替代的光电子信息技术优势。2001年7月6日,原国家计委正式批复武汉东湖高新区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在东湖开发区内,有23所大学,56家研究机构;有两院院士43名,其中有8名是光电子信息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有从事光电子领域研究开发机构38个,其中国家部委属4个,高校属20个;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技术/国家技术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重点实验室6个,专业实验室2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优势学科,造就了一批著名的学科带头人,成为我国学科门类齐全、综合研究实力雄厚、独具特色的光电子科研基地。2012年7月31日,黄石激光产业园项目由武汉光谷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15亿元,用地面积约280亩,将建设华中地区最大的综合类激光加工示范中心,建成湖北省最大

6 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孵化园,建成国内最先进的激光器制造基地。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科工贸总收入20亿元,上缴税收1亿元以上,吸纳关联高科技企业约400家,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间接带动相关产业产值50亿元左右。武汉地区的代表企业有:长飞、烽火、NEC日电、华工激光、楚天激光等。

2.广东光谷:“广东光谷”是一个区域概念,它由深圳的“光数码城”和“广州科学城”组成。它的定位着重于研发易于产业化的核心技术,而不是简单地聚集一些搞应用的企业——以深穗为基地,以珠江三角为腹地,最终建成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光电子产业带及国际生产制造中心。随着科学城开发面积的扩大,在以科学城为中心发展光电子产业的环境日益成熟。广东地区的代表企业有台湾的光宝电子集团、乐华电子、南方高科等以信息电子、光电子产品为主的企业集团,这为广东光谷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长春光谷:长春在发光显示器、光电科学仪器等领域有着相对较强的研发和产业化优势,可带动上下游产品形成产业群。重点培育两个产业链条:一是光显示产业链:在大力发展光电子显示器件的同时,有步骤扩展产业链,上游重点发展驱动电路、背光源、彩膜等,下游推进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PC机等产品的产业化规模。二是二极管照明光源产业链:以科研为基础,从源头的发光外延片

7 及芯片切入,开发以白光二极管为代表的高亮度发光器件,以此为基础向下游扩展各种照明光源、显示屏等最终产品。长春地区的代表企业有:华禹光谷、北方彩晶、长春联信、北方液晶。

在调研期间,晶华光电、大凌实业的有关工作人员认为,目前国内处于行业前列的光电企业有以下几家:

1、武汉光谷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光谷联合,英文缩写OVU),总部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软件园。以主题产业园区开发和运营为主体,以丽岛品牌住宅开发为补充,以建设项目产业链式综合专业管理与服务为特色,正努力打造开发投资、建设管理、品牌营销、园区服务四大能力,成为城市建设与开发的资源整合者、方法创新者、过程控制者和综合服务者。公司下辖全资子公司10家,控股、联营公司3家,在建项目12个,规划项目5个。

2、台湾光宝集团:成立于1975年﹐现主要生产3C(computer, communication, consume) 类产品﹐在全球有48个生产基地﹐29个分公司﹐114个营运中心。其中光宝光电事业群(SBG)主要生产销售LED Lamps及半导体产品﹐包括SMD lamp﹐ LED Lamp, LED Display, Infrared Products, Photocouplers等,已成为中国领先的背光LED和照明LED供应商,2004年事业部全球营业收入2.28亿美元﹐全球LED市场排名第8。光电事业部生产基地位于泰国

8 和中国天津。

3、宁波舜宇:舜宇光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目前技术领先的光学产品制造企业,具备全面的设计实力及专业生产技术,公司立足光电行业,以光学、机械、电子三大核心技术的组合为基础,大力发展光学、仪器、光电三大事业,在光学非球面技术、AF/ZOOM和多层镀膜等多项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主要从事光学相关产品的开发、制造和销售,目前产品包括光学零件(玻璃/塑料镜片、平面镜、棱镜及各种镜头)、光电产品(手机相机模组及其他光电模组)和光学仪器(显微镜、测量仪器及分析仪器)。

4、江西凤凰:凤凰光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凤凰集团)有着45年历史,是我国光学行业中最大型的光学仪器生产企业之一。凤凰集团拥有中国光学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博士后工作站”挂点单位,全国CAD应用示范企业,多次被评为国家和省级质量先进单位。凤凰光学集团有五大产业板块:一是光学零部件产业板块,产品涵盖光学镜片、数码镜头、光学设备、CCTV镜头等多个品种,其中光学镜片产能1800万片,光学镜头月产500万只,光学元件产能稳居中国第

一、世界前三,成为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内地的首选供应商;二是照相器材产业板块,各类凤凰牌传统照相机产品市场销量长期位列国内第一,被

9 评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三是光学仪器产业板块,产品包括传统及数码显微镜、测绘仪器、科学分析仪器等品种,各类产品月产能15000台以上,通过了国际CE认证、CMD认证和ROSH认证;四是精密制造产业板块,是华东地区最强大的精密制造基地,擅长轴类零件和筒类零件的加工;五是非光学产业板块,包括进出品贸易、职业教育、医疗等。目前,凤凰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以光学冷加工为特色,集照相器材、光学仪器、光学加工、精密注塑、模具制造、表面装饰等研发和制造于一体的光学企业集团。

来自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的资料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广东、上海、北京、武汉、西安、吉林等地出现了大量光电子企业,从产能和产量来看,中国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但是,庞大的产业规模却是大而不强,中国光学产品大多数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尽管规模庞大,可市场价值并不高,我国的光电子器件、部件虽然是光通讯、光显示、光存储等光电子产业的关键部分,但在整个光电子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其产值相对较低。科研开发主要处于跟踪和小批量生产阶段,光电子产业所需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技术目前还没有实质突破;国内研究生产的光电子器件和部件有相当部分还未能满足整机和系统的要求,导致国外器件占据国内市场相当多的份额,在机制上仍未摆脱科研、生产、市场相互脱节的状况。据有关部门估计,中国光学元件的市

10 场价值仅占世界市场的5%。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链条”出现“断裂”,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进行产业化,或真正转化为商品。目前,中国光电子产业需破解两道难题:一个是强化“中国智造”,改变这一领域技术原创性不足的问题;一个是整合资源,集中优势,把规模做大做强,改变各自为政的零散的发展状况。

(四)光电子产业重点产品产业链分析。

1、光伏产业。

光伏电池,又称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有效吸收太阳能辐射并使之转化为电能的半导体电子器件。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分为多晶硅、单晶硅、非晶硅、多元化合物(如砷化镓等III-V族化合物)、纳米晶等太阳能电池。其中,硅系(包括多晶硅、单晶硅和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市场占有率具有绝对优势,其中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又称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占全球太阳能电池的90%左右,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为薄膜太阳能电池,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产业链可分为上游的硅料、硅片生产,中游的电池片、电池组件的生产,以及下游的太阳能电池应用系统等环节。

2、半导体照明产业。

半导体照明通常是指把电能转换为光能的半导体器件LED及其应用产品。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

11 管)是利用半导体P-N结在正向导通时少数载流子和多数载流子复合释放出的过剩能量引起光子发射的冷光发光组件。LED产业链结构如图5所示,主要由外延片生长、芯片制备、封装和下游应用产品生产四部分组成。从LED产业链分析,从下游到上游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外延片加工生产的技术难度最大,芯片加工业也有很多技术难点,是LED生产的关键的环节。

3、平板显示产业。

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已成为数字电视、计算机、移动终端等新一代数字化整机产品的关键件,成为支撑全球信息产业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之一,是战略性的高科技产业。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分主要包括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等离子显示器件(PDP)、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表面传导电子发射器件(SED)等几大类。当前,TFT-LCD和PDP发展迅速,已成为未来10年世界显示领域的主流产品。本报告中重点分析TFT-LCD、OLED两种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平板显示产业。

LCD产品制造涉及光学、半导体、电机、化工、材料等各领域,上下游产业所需技术层面极广,所以很少有单一厂商能从材料到成品全部都做,因此各领域分工明确。从TFT-LCD制造过程可以分为上游材料、中游面板制作、下游LCM模块组装及应用生产三大部分:一是LCD用的各类材料生产

12 及配件生产,主要包括液晶、玻璃、滤色片、偏光片、背光源、驱动IC等;二是面板(Panel)制造,主要是指在玻璃基板上制造TFT阵列、液晶取向膜。利用彩色滤光片、液晶、偏光片等制作LCD面板;三是模组(Module)制造,主要是指在已制造好的面板基础上,安装背光源、控制板、各接口电路、边框等提供给显示器厂家或电视制造厂家。

4、红外及微光夜视产业。

红外及微光夜视产品是指在无光照或弱光照条件下,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实现成像功能的产品。红外夜视产业链涉及红外光学材料、红外镜头、红外探测器等几个关键环节,产业链形态与普通可见光的照相机、摄像机相似。红外探测器是红外夜视产业链中技术和制造工艺难度要求最高的器件,红外探测器用于将感应到的红外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相当于普通数码相机的CCD或CMOS传感器。红外光学材料是用于制造红外镜头的特殊光学材料,红外镜头的光学加工工艺与普通光学镜头相似,区别在于红外镜头仅供红外射线通过,因此最常见的用于制造红外镜头的光学材料就是锗材料。红外夜视的应用产品目前主要有热像仪,下阶段视频监控系统也将开发应用。

5、光机电一体化设备。

光机电一体化概念是相对于更早出现的“机电一体化”概念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机械学与电子学的结合创造

13 了新的产业价值,使得机电一体化得到飞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在机电一体化中引入光学技术,产生了光机电一体化这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它是光学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与机械技术结合而成的综合性高技术,是诸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装备的基础。正因如此,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涵盖范围非常广,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类型也相当丰富。对涵盖面广、类型复杂的光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笼统的产业链分析并不可行,这里着重分析一些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中较为通用的模块。

A.检测识别模块:通过光、机、电等多种途径检测信息,并识别、传导给控制模块。例如RFID、条形码识别、触摸屏等。

B.自动控制模块:通过硬件电路、软件等手段处理信息,并发出指令。是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核心。

C.显示模块:接收控制模块指令,显示信息。例如各类信息终端的显示屏。

D.机械模块:接收控制模块指令,完成机械操作。例如机场行李系统的传送带、打印机的打印装臵、ATM机的存钞出钞装臵等。

二、光电技术发展趋势和下一步突破重点

(一)光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自然科学中,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20世纪科

14 学技术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对复杂光信息的高度采集和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电技术和其他众多学科之间形成了彼此间的渗透和结合。光学信息以其突出的特点吸引着电子技术并使信息载波从微波频域扩展到光波频域,开拓出新一代的光电子器件,并逐步形成了庞大的光电子产业。这样的技术发展促进了光学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渗透和结合,形成了综合利用光学和电子技术的光电混合系统。而以光电子学为基础的各种光电、电光、光控等有源可控器件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沟通了光学和电子学系统之间的联系。比如,许多在电子学中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如放大、振荡、编码、调制等,都已相继被移植到光学系统中来;许多电子学的有源、可控器件或单元电路功能等,已经或正在采用光学方法实现;在传统的光学仪器中利用光电传感器、电子技术和微处理机技术更是光学仪器实现自动化的常用手段;另外,在电子学、自动控制或人工智能等技术中,凡涉及高精度远距离测量或与图像有关的应用时,常常需要求助于光学技术;而所有这些信息控制过程又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上述光学、电子、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将是未来光电技术发展的趋势,也称之为“光电信息技术”。

从技术发展趋势看,全球光电子产业技术创新最初发生在欧美,而后在日本发展得更为成熟,在韩国和台湾完成量产和低价化,而产品则多由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造。当前,

15 世界光电子产业技术产品更新不断加快,光电子技术和产业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发展日新月异。其中,光电子器件正向小型化、高可靠、多功能、模块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光电显示向真彩色、高分辨率、高清晰度、大屏幕和平面化方向发展;光输入出产品向多功能、高速化、低成本方向发展;激光器向全固化、超短波长、微加工和高可靠性方向发展;半导体照明、光伏发电等行业将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并成为未来光电子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从国内外研究的情况来看,目前光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走势大致有以下几点:

1.光电子器件的发展趋势。光电子器件的发展趋势是向固态化、小型化、集成化和廉价化方向发展。目前,在各类光电子器件中,固态化最差的是激光器,而光电子器件的集成化要比电子器件困难得多。激光器是光波段的相干辐射源,目前只有少数固定波长器件和覆盖较宽范围的功率不大的可调谐器件,不能适应不同应用对波长的需求,因此对光电子器件工作波段范围扩大,响应速度加快的研究,也是下一步研究的热点。另外,为了提高光电子器件的适用范围,包括扩展到工业环境和战场环境,有效地解决耐冲击、超高低温和振动等恶劣环境下的使用,这也是光电子器件要攻克的问题。

2.光电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随着光电子器件的多

16 样化、微型化和各种功能和技术指标的发展,光电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将会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对国民经济和军事的影响将日益加大。比如光电信息技术中的光纤通信、光存储、可见光和红外图像信息获取、图像显示、光纤传感、激光加工、激光医疗和激光硬复制等技术,将由于有关光电子器件的固态化、集成化和廉价化而不断更新换代,并更快地推广应用。各类高新技术相互交叉和渗透,将开拓出新的技术和应用领域。比如正在兴起的纳米技术,已同光电信息技术发生密切关系,并利用激光技术生产纳米级超细粉末(纳米加工),纳米技术已为发展新一代光电子器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促进新型武器装备的出现。光电信息技术在军事应用中的潜力很大,有的已崭露头角。比如激光武器、激光雷达、无人驾驶飞机和战场机器人等。正在研究的采用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智能蒙皮”与“智能结构”技术一旦成熟,可用于飞机,并将使飞机的安全性大为提高,各种战术技术性能显著改善。这种结构和蒙皮还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武器平台上,以增强其作战能力;还可以推广应用到桥梁、水坝和其他建筑中去,增强其安全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光电信息技术在未来的武器平台和指挥系统中将充分体现其渗透性和赋能作用,成为几乎所有武器系统的威力倍增器。

可以预测,在涉及人类社会的许多根本性问题上,比如

17 能源、环境、粮食、医疗卫生、军事等方面,都将借助光电信息技术与其他高技术的交叉结合中得到很大进步。

(二)光电技术研究下一步突破的重点。

21世纪被称为“光电信息时代”。但破解这个时代的关键译码是什么呢?光电技术说到底,就是对光子和电子两者结合的研究成果。电子和光子都是重要的信息载体,20世纪下半叶,科学家对半导体的研究引导出微电子集成电路的产生,这一重大发现曾彻底改变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面貌。但随着集成电路中单元器件的尺寸一直向“微”发展,不久将接近极限,“电子”作为信息的载体功能,已受到“瓶颈”效应的限制。和电子信息相比,光学信息有许多优点,它具有丰富的信息容量,占据宽阔的光频范围以及有多参量、并行、高速的传输处理能力,特别是它显示的直观性,能为人类的视觉所直接感受。人类早期就利用光学信息来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我国古代的烽火台就是简单生动的例子,而舰艇上的旗语则一直沿用至今。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人们创造出了各种类型的光学装臵和仪器,从而不断引申和扩展人类在空间分辨、时间存储和识别判读等方面的视觉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光子以其独特的优点,具有极快的响应速度,极大的频宽、信息容量和极高的信息效率推动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大的竞争力。不仅是

18 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对光电子信息技术的需求急剧增长,而且军事和国防对光电子信息技术的需求显得更为突出,特别是全球范围内的利益追求,各国都把光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本国军事高新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来重视。美国商务部曾指出:“90年代,全世界光子产业以比微电子产业高很多的速度发展,谁在光子产业方面取得主动权,谁就将在21世纪的尖端科技的较量中夺魁”,美国政府已将光子学与光子技术列为国家发展的重点,认为该领域“在国家安全与经济竞争方面有深远的意义和潜力”,并肯定“通信和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的未来世界属于光子学领域”。在德国,政府已确定光子学是本世纪初“对保持德国在国际技术市场上的先进地位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在日本,有评论认为“21世纪具有代表意义的主导产业,第一是光子产业,第二是信息通信产业……”。因此,可以预见,光电技术最核心最具价值的内容当是光子技术,也可以说是光子产业。

光电信息产业在市场的份额逐年增加,光电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一个世界性的“光谷”正在流行。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光电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已将它列入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领域,把光电子产业列为国家重点发展计划,继1986年3月王大珩等四位专家倡导的“863计划”之后,在此基础上开始了“973计划”,这两个高科技计划的重点都是光电子产业。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受信息

19 化、数字化、网络化浪潮的推动,中国的光电信息市场和产业也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成为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柱行业。1999年底全国范围内建成了“八横八纵”的光缆网,武汉、广东和长春的光谷基地也初具规模,个别项目在国际上已具备领先优势。

三、黄埔区发展光电产业前景展望

(一)黄埔光电产业现状。

目前,黄埔区辖内共有两家与光电产业相关的企业,分别为广州市晶华光学电子有限公司、广州大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均位于东诚工业区内。

1.广州市晶华光学电子有限公司。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广州市重点培育出口品牌,2011年获得广州市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集团共控股德国Bresser GmbH(控股55%)、美国Explore Scientific(控股80%)、昆明晶华光学有限公司(控股80%)、广州晶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控股75%)等4家公司。主要产品有:双筒望远镜、天文望远镜、数码夜视仪、激光测距仪、微型投影机、(数码)观靶镜、枪瞄镜、数码显微镜、全景监控相机,合作伙伴包括:松下、佳能、奥林巴斯、索尼、三星等知名企业。2011年,该公司精密光学镜片月产达到500万片, 手机镜头月产达到500万颗;集团营业收入达到4.3亿元人民币;2012年全球员工人数达2000人,预计营业收入超过5.5亿元人民币。

20 2.广州大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2年,注册资本6000万元;占地50亩,是一家致力于图像采集器的研究、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将CMOS芯片导入国内的企业(97年与世界著名CMOS芯片厂商OMINIVISION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是“第一家给国内手机长上眼睛的企业”,公司从2002年开始就从事图像采集技术的研究,为国内首家从事此领域的专业设计、生产和销售一体化民营高科技企业。主营产品包括传统图像采集器(30万元-500万像素)、贴片图像采集器(30万-200万像素)、COB制式图像采集器(500-1400万)。合作伙伴包括西门子、OmniVision、海尔、海信、创维、TCL、港利、长虹、万利达等国内外五十多个知名品牌厂商。

(二)黄埔发展光电产业发展优势与不足。 1.产业优势。

一是品牌优势。晶华光电2008年7月在美国成立品牌销售子公司Explore Scientific,LLC;2009年1月收购欧洲三大光学品牌公司之一的德国Bresser GmbH;2009年公司的商标“Maxvision”、“Bresser”、“Explore Scientific”,分别被广州市、广东省政府列为重点培育品牌,其中Explore Scientific已经成为世界天文望远镜的高端品牌。大凌实业的“darling”品牌是国内摄像头行业的知名品牌,是广东三家经商务部批准到台湾投资的品牌粤企之一。

21 二是产品市场优势。广州晶华光电有限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昆明晶华是生产中高档天文望远镜和双筒望远镜专业生产公司,有近20年精密光学仪器设计和制造经验,现注册资本2000万元,年生产能力30万具,品种50多种,是目前国内最大、品种最齐全的天文望远镜生产商。产品95%出口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目前,该集团的天文望远镜的出口量占到全国出口量31%,双筒望远镜占到全国出口量的15%。大凌实业产品主要包括贴片图像采集器(30万像素、200万像素、HD)、COB图像采集器(500万-1400万像素)、传统图像采集器系列(30万-500万像素),其产品在同行业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及影响力,近三年市场占有率达到25%-35%,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三是技术优势。广州市晶华光学电子有限公司现有研发人员30余人,100%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6人、博士1人,高级工程师5人,外国专家3人,外聘高校及科研院所教授/博士10余人,与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共建光电技术联合实验室;研发投入占销售额4%以上,其中2011年投入700多万元。2006年,晶华光电成立现代光电工程研发中心,开始研究电子、微光、激光等技术与传统光学仪器的结合,开发出国内领先的激光测距仪和全球首台彩色数码夜视仪,成功地推进了光电事业的多元化应用发展;同时,晶华光电拥有强大的研发技术队伍,每年投入研发经费超过营业额的

22 5%以上,常年聘请多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和大学教授进行技术指导,应当说,在光电产业多元化应用方面,晶华光电在全市、甚至是全省都处于行业前列。大凌实业有限公司有科技人员114 人;其中研发人员有 73 人,占职工总数的 23.7 %。公司有高级职称(含博士研究生)1人,中级职称(含硕士研究生)15人,初级职称(含本科)117 人。专利申请49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25项,外观专利17项;获得授权专利36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外观专利13项。该公司的图像采集器工程研究开发中心是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带头人凌代年、张少琴均具有20年图像采集器研究开发、生产经验。该公司在镜头芯片一体化(WLM)、COB封装技术、高清图像采集器等多项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处于国内领先,其自动化生产也是该公司未来几年抢占摄像头行业寡头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2.存在不足。

我区虽然在发展光电产业方面有着一定的基础,但是根据产业现状分析,目前我们要大力发展光电产业有些问题与困难也亟待解决。

一是土地载体。所有的产业项目落地其中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土地要素。目前,我区正努力把东诚园区打造成为东诚战略性新兴产业园,现有的两家相关企业晶华光电和大凌实业也是坐落在东诚园区,从产业集聚的角度考虑,如果发展

23 光电产业可以优先将项目向东诚园区集聚,特别是现在东诚园区正在开展扩园工作,新增土地可为产业发展提供发展载体。

二是技术领军人物。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光电等新兴高尖精科技产业,先进的技术就是企业和产业的灵魂。目前,晶华光电、大凌实业虽然有自己的研发班子,但总体实力与国际一流光电企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引进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知名技术领军人物,以增强集团技术实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与国内外研发机构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以增强技术研发实力。目前,晶华光电合作的高校基本分布在省外,如浙江大学光学院、西安光学院等。大凌实业在技术研发方面在摄像头研究方面在国内同行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其一直专注于摄像头的研发,在微型摄像头研发方面的实力非常雄厚,但在光电多元化应用方面的研发力量则相对薄弱,因此如果大凌实业可以启动多元化发展趋势,其未来技术发展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是扶持政策。参照其他地区发展新兴产业的经验,是否有专门的国家政策支持是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晶华光电、大凌实业都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一定的扶持政策,但如果要发展光电产业,我们区可以努力向国家、省、市发展专项的国家政策,此项工作在国内也有成功的先例,例如无锡市发展传感网产业由于取得国家

24 专项政策的支持,近年来的其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产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成效都很突出。所以,如果能够向国家有关部委或者省、市争取到发展光电产业的政策支持,将是加快光电产业向我区集聚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黄埔发展光电产业的设想与建议。

创造并占领市场价值是时代对高新技术的要求,也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自觉追求。黄埔发展光电产业必须秉承市场导向与技术驱动相结合,以市场导向为主的宗旨,在项目的规划与实施上,必须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为导向,按照最具广阔市场前景和拥有最多消费者的条件,来做产业规划和项目策划,以技术开发培育市场,以市场促进技术开发。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同时要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占领并引导市场,下面是调研科对黄埔发展光电产业的一些设想与建议。

1.加强战略研究。

组织专家组精心编制黄埔光电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战略研究, 战略问题是发展的首要问题。要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 组成黄埔光电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组织专家学者, 按照高起点, 集约型,跳跃式发展的思路,进行战略研究,精心编制黄埔光电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黄埔光电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确定黄埔光电产业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25 选准黄埔光电产业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强对光电子产业发展趋势的预测研究, 对有潜力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发展进行规划和策划; 支持帮助区内企业加强对市场和技术发展的预测, 加强对产品开发, 市场开发, 资本运作等多层次的战略研究。

2.规划产业园区。

根据产业集聚发展的理念,综合考虑当前我区实际条件,可将光电产业作为发展智能产业园区的重要内容,将光电产业安排在智能产业园发展或者东诚工业区(利用扩园后的新园区)。在建设园区的时候,充分考虑光电产业高新技术行业的特性,遵照集约用地理念,采用酒店式管理的理念建设企业办公场所和研发场所;同时周边城中村改造相结合,在城中村改造中留出部分住宅区专门作为光电企业员工生活配套区,构筑生产、生活一体化区域环境。

3.实施体制创新。

创建有利于黄埔光电产业建设的政策环境。要积极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投资体制创新,用人机制创新,分配机制创新,为黄埔光电产业内的光电子信息企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促进光电子信息企业的生成和发展, 为人才提供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降低门槛,放宽条件,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创 办科技企业;在光电企业实行知识资本化和科技成果产权化,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6 4.加大开放创新力度。

大力引进光电子领域的高技术及其关键装备是加速光电产业发展的捷径。做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开发和创新工作是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赶超战略的关键。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有选择地引进一批高精尖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项目,与国外大企业及跨国集团进行高位嫁接。争取 3 年内引进一批亿元外资项目,在技术水平,经营规模上 3 年内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引进项目与自主产权项目一同构建千亿元光电子产业规模, 全面提高经济综合竞争能力。

5.加快集聚高端技术人才。

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第一位的战略性资源。建设黄埔光电产业需要一大批科学家, 企业家, 风险投资家和科技创新人才。为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重视人才引进,塑造人才成长环境。制定并落实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的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各种人才到黄埔工作,真正做到聚全省之力,集全国之力,借世界之力;完善现有的人才聘用制度, 鼓励人才流动, 形成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选人, 用人, 培养人的机制;利用现有的教学,研究基础,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 为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提供发展所需的针对性强的继续教育环境。

6.广辟投融资渠道。

27 在“十二五”期间通过争取国家商业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金、吸引外商投资、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企业自筹、国家重点项目支持资金等途径,筹措 200 亿元发展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资金。要充分发挥企业投资主体的作用, 鼓励企业加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并积极寻求外源投资,争取发展资金;加强政府资金对光电企业技术开发的引导作用, 充分发挥省对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资金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光电子信息企业的投入; 充分利用证券市场,培养一批光电子技术类企业上市,为有效吸引资本的注入。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进入黄埔光电产业,拓宽资金来源,在条件成熟时建立“黄埔光电产业技术交易中心”,为资金所有者和技术所有者实现对接提供交易平台,并以此激活风险资本市场,为黄埔光电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支持。

7.积极申请国家政策扶持。

武汉是全国第一个“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我们可以通过省、市呼吁,争取“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并以此向国家申请专门的扶持政策。同时,争取国家各部门对黄埔光电产业光电了信息产业化项目的支持,争取重大项目进入国家各类专项计划和省、市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等等。

8.大力扶植本土企业壮大。

当前晶华光电和大凌实业都处于国内行业前列,尤其是

28 晶华光电的多元化应用发展,前景十分看好。晶华光电的远景目标是成为一家世界著名的光电产品制造与服务供应商。用3年时间争取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净利润超过8000万元,主导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及品牌影响力名列前三,并努力争取在2015年前在中国的创业板或中小板上市。大凌实业也提出了做全球最专业的图像采集器制造商。在两家企业都有决心和信心做大做强的情况下,我们要深入了解企业需求,通过为其增资扩产提供土地载体,辅助指导其加快上市融资,为其新研发的技术申请政策扶持资金等措施,积极为企业发展护航保驾,争取让这些优秀企业在黄埔发展成为全球行业翘楚。

29 参考书目:

1、《光电技术基础》苏俊宏、尚小燕、弥谦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2、《光电信息技术》雷玉堂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1月版;

3、《光电信息技术基础》江月松、李亮、钟宇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4、《光电技术》王庆友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4月版;

5、《光电信息技术》杨永才、何国兴、马军山编著,东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6、《光电技术》江文杰、曾学文、施建华编著,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7、《光电子技术——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新天地》梅遂生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版,

8、《光电子技术基础》朱京平编著,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30

第二篇:竹木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竹木产业是我们柘塘村的传统产业,为了加快我村竹木产业的发展,作为一名刚刚上任的村官,有义务也有责任对我村的竹木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经过

2010年11月17日至29日,我在村团委书记罗立人的带领下,深入到柘塘村的第六村民小组和相关加工单位,通过听取村民和有关加工厂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及建议,召开了小型的座谈会,通过走访竹木加工企业及林农,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我村竹木产业发展情况。下面将考察调研中各方面对该项工作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汇总、整理,将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提交县政府领导,希望能够得到县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我村竹木产业发展的现状

本村以竹木器加工销售为龙头,全面带动全村经济的协调发展。XX年年投资800万元对竹木器批发市场进行了第一期改造,总建筑面积达5280平方米,共建成标准门店55个。现在有竹木加工企业18家,从业人员有190多人。藤制品厂一家,有10名技术人员。近年来,我县把竹木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加强资源培育,积极发展竹木制品加工业,竹木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三、我村发展竹木产业的前景

(一)我村发展竹木产业的基础较好。一是竹木产业在我村生产历史悠久,林农对竹木的生长特性有较深的了解,有经营竹木的传统经验,且经营积极性较高。二是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村现有好几家竹木制品加工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它们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有比较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有条件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

(二)竹木产业是一项“富民工程”。 发展竹木种植业,可以直接增加林农的收入。发展竹木加工业,一方面可以促进人员的就业。竹木加工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且主要就业对象为妇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带来原材料需求的增加,需求的增加可以推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竹木价格的上涨直接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如我村收购的圆木材价格从XX年的350元/立方米,上涨到目前的600元/立方米,方木材价格从800元/立方米上涨到目前的1000元/立方米。毛竹价格从22元/百斤上涨到目前33元/百斤。

(三)竹木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较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竹木制玩具、家具、装饰品、工艺品等环保用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竹木制品的市场前景广阔。

四、我村竹木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竹木加工企业发展的引导力度不够,在具体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灵活性,合力扶工氛围不浓。二是林农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以传统的种植方式培育竹木,培育工业原料林积极性不高,对基地投入依赖政府的补贴,缺乏主动性。

(二)竹木加工企业发展内劲不足。一是企业规模小。全村近二十家竹木加工企业仅有4家为规模以上企业。企业的产品大都是半成品,甚至有的只是锯木料的加工点。二是产品粗加工,附加值低,资源浪费严重。当前我村林木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简陋,产品粗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在竹木制品企业中没有一个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由于技术人员的缺乏,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是仿制别人的产品或是来样加工,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大多数竹木加工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而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高,影响企业做大做强。

(三)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缺乏产业长远发展规划。由于没有竹木产业发展的规划,企业分布散乱,运作不规范,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缺乏对产业的引导。二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在学习其他县市区的情况时,我们了解到,那些地区都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而我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三是部门的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调研中,有些企业负责人反映,少数部门还存在重管理、重处罚而轻服务。

(四)其他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目前,我们村的凉席市场虽然已经完成了一期工程,但是上面对二期工程的建设,以及长远是发展没有一个规划。对市场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没有政策上的支持,对项目资金的筹集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门店老板对市场的环境提出了很大的意见,首先就是对市场周边的生活环境问题有很大的看法,觉得应该改善好环境,更有规模,吸引更多的投资。如今这样的情况,企业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场的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使得资金的流入就很有困难,还有就是技术工人很难聘请。一是企业不敢大胆投入固定资产,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二是由于企业没有政府支持,不能向银行贷款,许多企业只好向社会融资,提高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三是企业安全隐患多。由于许多企业的多为搭建的简易厂房,场地狭小,木材和毛竹都是易燃物,而木材、毛竹加工需要烘干,企业安全隐患大。

五、加快我村竹木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树立竹木产业富民理念。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发展竹木产业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和可行性,把竹木产业作为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来抓,作为资源工业和特色产业来抓,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竹木产业。要加强林农培训,充分激发林农科学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借鉴其他优秀县市区的一些政策措施,制订出台扶持竹木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竹木产业的加快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引导,统一干部群众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营造合力扶工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公开办事制度,公开收费标准,为竹木加工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以作风建设为载体,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几家实力强,投资额大,资源消耗低的竹木加工企业,优化我县竹木产品结构,提升竹木产业发展水平。

(三)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大力扶持培育规模骨干龙头企业,对于发展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资源利用高的骨干龙头企业,优先安排用地,并在木材计划、税收、工业贴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前景看好的竹木制品;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种展销,提高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实施树品牌、创名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加快培植名牌产品。

第三篇:我省煤炭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根据省委主要领导指示精神,省委改革办就“我省煤炭产业发展”到省能源局进行专题实地调研,并召开盘江集团、贵州飞尚能源公司、贵州天健矿业集团、永贵能源开发公司、兖矿贵州能化公司、贵州能发电力燃料公司、贵州浙商矿业集团、贵州国源矿业公司等企业参加的座谈会,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近年来我省煤炭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产销量呈下降趋势。2014年受国家对煤炭“限产保价”政策的影响,我省产煤下降为1.85亿吨。2015年受国内煤炭产能过剩冲击和省内外市场需求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省煤矿非事故停产现象增多,2015年产煤下降为1.74亿吨。今年1—8月全省原煤产量完成10600.72万吨,与去年同期11267.95万吨相比减少667.23万吨,同比下降5.92%,低于全国4.08个百分点。1—8月全省销售商品煤10363.17万吨,与去年同期11013.43万吨相比减少650.26吨,降幅为5.90%。其中:省内销量7588.38万吨,与去年同期7915.78万吨相比减少327.40吨,降幅为4.14%;省外销量为2774.79万吨,与去年同期3097.65万吨相比减少322.86万吨,降幅为10.42%。1—8月全省煤炭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91.3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79%,全省煤炭行业完成投资193.89亿元,与去年同比减少24.24%。

(二)价格有所回升。今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家煤炭去产能政策的严格实施,煤炭市场供应持续偏紧,全国动力煤价格稳步上涨。同时,有色、焦化企业开工良好支撑了炼焦煤市场需求的增长。截至8月,我省重点监控的全省24家统调电厂电煤价格较年初均普遍上涨,坑口含税价格上涨幅度10—90元/吨。其中六盘水、毕节地区电煤价格较低、涨幅小,仍维持在310元/吨左右,涨幅较高的是贵阳、遵义地区,现价355—365元/吨之间。全省电煤价格与市场煤价格的差距仍然较大,平均在50元/吨以上,差距较小的毕节地区为30元/吨左右,较大的遵义、六盘水地区为65—80元/吨。

(三)煤矿规模结构不断优化。全省99%的煤矿进入煤矿兼并重组主体企业,煤炭集团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全省现有煤矿1260处,共有兼并重组主体企业集团116家,兼并重组后总规模46826万吨/年,单井规模达37万吨/年。

(四)机械化开采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我省制定了加快推进全省煤矿采掘机械化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方案,提出“综采优先,适度高档,限制炮采”的基本原则,要求各煤矿主体企业2015年底前完成1—2处采掘机械化示范矿井建设,全省建成100处采掘机械化改造示范矿井。2015年底,全省已经实现采掘机械化的矿井227处,占全省正常生产煤矿661处的34%,其中盘江集团、水矿集团、兖矿贵州能化公司、贵州能发电力燃料公司等一批优强主体企业的采煤机械化均达到100%。

(五)煤炭深加工产业不断壮大。我省加快发展煤炭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加快“四个一体化”煤炭工业园区建设,实现煤炭高效就地转化,提高煤炭清洁利用。目前我省“四个一体化”兼并重组主体企业有国电贵州煤业投资有限公司、贵州中铝恒泰合矿业有限公司等8家。开磷集团、瓮福集团,毕节煤制清洁燃料、煤制烯烃,中铝清镇煤电铝等一批“四个一体化”和煤炭深加工项目正式立项开工建设,“毕水兴”资源富集区煤炭工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

二、我省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煤炭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一是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全省单井规模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现有699处,仍占全省煤矿的55%;企业总规模3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现有35家,仅占全省煤矿企业集团的30%。煤矿企业集团化、煤矿开采规模化、机械化占比仍然严重偏低,煤矿和煤矿企业结构仍不尽合理,煤矿多、小、散的局面仍需调整。二是煤矿规划产能过剩严重。按照我省煤炭“十三五”规划,规划产能过剩达7000万吨/年。而且全省长期停建的僵尸企业煤矿达460处,停建煤矿资金占压成本高、社会矛盾多、维稳压力大。三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全省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不足35%、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低于60%,与国家要求的高浓度瓦斯和煤矸石全部利用差距明显。四是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煤炭产品结构单一,仍以销售原煤为主,洗选比例低,产业链条短,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滞后,也未形成煤电联营和煤电加下游企业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二)煤炭税费成本高。在税负方面,国家规定煤炭资源税率幅度为2%—10%。我省税率为5%,位列全国第7位,煤矿企业税费负担改革前后基本持平,税率较周边省份明显偏高,广西、湖南、四川、重庆的税率分别为2.5%、2.5%、2.5%、3%,河南、河北、安徽等10余产煤省份均为2%。仅内蒙古、山西等产煤大省较高,分别为9%和8%。在开采成本方面,我省每吨煤生产成本平均为330—360元,而内蒙古和山西等北方煤炭每吨煤生产成本平均为30—60 元。在费用方面,我省煤炭运输主要依靠公路,但由于高速公路桥隧比例高,通行费用高,煤炭运输成本大。

(三)煤炭去产能中涉法涉诉较普遍。随着煤炭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恶化,兼并重组过程中的债务、违约问题不断累积,部分煤矿企业资金链断裂,主体企业收购关闭资金不能按时到位,后续资金难以兑现,导致我省涉法涉诉问题增多,关闭煤矿难度进一步加大。初步统计,我省现有各类涉法涉诉煤矿457处。涉法涉诉问题已经成为我省化解过剩产能关闭退出煤矿的重要阻力和障碍之一。

三、我省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和挑战

(一)机遇方面

1.煤炭在“十三五”及今后相当长时期仍将是我国的主打能源。从能源消费看,我国人均用能仅3.2吨标准煤,而德国、法国、日本在5吨左右,美国在10吨左右,差距还很大。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全面小康、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还将增加。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据测算,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每下降一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就需要增长8%。到2020年和203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分别占60%和占50%以上。这为贵州继续发挥南方煤炭大省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国家优化能源开发布局为我省煤炭建设提供了巨大助力。国家“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建设五大国家综合能源生产基地,这五个基地除了西南基地外,都在北方,我省是西南基地的重点。这不仅明确了我省能源发展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更是我省煤炭产业发展的巨大助力和政策保障。同时,《能源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提出,国家对煤炭项目实行“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开发西部”政策,在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实施煤炭减量替代,到2020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对电力的需要必然增长,为我省发挥“西电东送”煤电基地优势提供了巨大空间。

3.周边省份煤炭去产能后腾出更大市场空间。根据国家大型煤炭基地规划,云贵基地作为南方煤炭调出基地,2020年预计调出量为4000万吨,调出量基本上全由我省承担。“十二五”期间我省煤炭调出量占周边省份煤炭供需差的17.8%—28.9%,根据我省煤炭“十三五”规划,预计“十三五”期间,我省周边五省(市、区)煤炭缺口为2.3亿吨左右,预计每年调出量在4000—6000万吨之间。在落实国家煤炭去产能政策后,周边省份将腾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二)挑战方面

1.我国煤炭产能严重过剩、供大于求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将有所回落,煤炭的市场需求很难有绝对增长的空间。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预期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消费量至多41亿吨。目前,全国各类煤矿产能总规模全部形成有可能超出60亿吨,国内煤炭的市场空间仅在34—36亿吨。

2.国外进口煤和北煤南下加剧我省传统煤炭市场的竞争。一方面,国外进口煤的冲击。自2011年以来,我国煤炭进口每年净进口量超过2亿吨,占国内煤炭消费总量的8%左右。另一方面,北煤南下的冲击。我省煤炭与北方煤炭相比存在安全投入大、开采成本高等问题。随着西北华中运煤通道的建成,晋、陕、蒙煤炭南下一定程度上影响我省传统的周边省份煤炭市场。

3.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缩小了煤炭的消费空间。有关研究表明,到2020年、2030年,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将分别达到15%和20%,届时将有较大数量的煤炭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

四、推动我省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定不移去产能。目前,我省有68处煤矿、产能1035万吨完成关闭,完成国家目标责任书签订2016关闭任务的54.56%。要按照依法淘汰关闭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减量置换退出一批、依法依规核减一批、延缓开采或通过市场机制淘汰一批的要求,有序退出煤炭过剩产能。要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确需新建煤矿的一律实行减量置换。在建煤矿项目应按一定比例与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挂钩,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后方可投产。

(二)坚定不移推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加快煤炭产业绿色发展。大力推广先采气后采煤和充填开采等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煤炭、煤层气企业对矿业权重叠区域采取兼并、重组和合作等方式,加快综合开发。另一方面,鼓励开展煤炭深加工。支持具有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的大型化工、建材、电力等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控股、参股煤矿主体企业。加快发展煤炭洗选加工,优化煤炭产品结构。支持重点煤炭生产企业有序发展煤化工产业,发展以煤制烯烃、天然气、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产业。

(三)精准把握煤炭行业的有效产能。据调研反映,我省停产半年以上的煤炭企业,要恢复生产需要的时间大概在6个月至12个月。同时,我省煤炭企业的实际产能平均为设计产能的55%。因此,在测算煤炭生产保障能力时,不能以煤炭企业的设计产能为依据,而是要以煤炭企业的有效产能为依据,这就需要精准摸清煤炭行业的现实产能。建议对我省每一个煤炭企业两年内的实际产能进行摸底调查,真正整体上把握全省煤炭企业的有效产能,提高煤炭供应的可靠性,避免发生煤炭供给短缺的现象。

(四)适时推进我省煤电联营和煤电联动。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关于发展煤电联营的指导意见,适时推进我省煤电联营工作,建立以“市场为主、企业自愿,统筹规划、流向合理,调整存量、严控增量,互惠互利、风险共担,联营合作、专业经营”的煤电联营机制。另一方面,在煤电联营未全面实施之前,完善煤电联动机制要以企业自协商为主、政府积极协调为辅,合理确定电煤价格。此外,可考虑在特殊时期特定区域开展电煤政府指导价试点。

(五)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法治环境建设方面,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煤炭产业发展,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当前有关部门要抓紧分类梳理兼并重组中的涉法涉诉煤矿,帮助涉法涉诉煤矿抓紧结案。在煤炭税费成本落实方面,要认真落实我省2015年出台的煤炭减负30条政策,降低煤炭企业税负;加强铁路、水路、矿区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的煤炭运输方式,降低煤炭运输成本。建议研究对运煤车辆高速公路通行费实行分时段优惠政策,减轻煤炭企业运输成本,提高高速公路运煤车辆通行率。在财政支持方面,建议建立我省煤炭转型升级专项奖补资金,对实行转型升级煤炭的项目进行奖补。在金融支持方面,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煤炭企业,给予合理信贷支持力度。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支持企业以采矿权、应收账款等资产做抵押进行融资,减轻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严格落实国家严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附加不合理的贷款条件等政策,减轻企业融资贵的问题。

第四篇:对水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市发展水果产业的五大优势

1.地形气候优势:极易形成独特小气候,温暖湿润的川道小盆地可种植柑桔,丘陵缓坡地可种植甜石榴、梨、桃。

2.交通优势:东可经316国道、襄渝干线直达湖北、河南,南可经襄渝线直达四川,西可经阳平关达甘肃,北可经

316、208国道直达关中,果品销售市场广阔。 

 

3.作业优势:水果生产主要依靠人力操作。我市多山地形复杂,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人力所为。

4.市场优势:实施西部退耕还林,加之原部分粮食种植区实施开发,全国粮食出现匮乏,为了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国家实行了暂时性粮食生产补贴,粮价上涨,这就刺激了如平原、中原等原粮食主产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区果农可能毁果种粮,必将导致果品产量下降,加之人民生活质量的日渐提高,对果品的需求量将大幅增加。

5.效益优势:我市是典型山区,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山地亩产一般不足200公斤。而果树根深叶茂,旱不怕缺水, 涝不怕久雨,其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农作物强,而且产量和收入比较稳定,据引种试验,大樱桃栽后3年挂果,6年进入盛产期,亩产1000-1500公斤。桃、李、梨等栽植2—3 年后进入挂果期,4—5 年后进入盛产期,亩产在3000公斤以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将成倍增长。

二、存在问题

一是规模小。目前本区各地的水果种植是农户自主发展,大多自产自用,只有少量商业种植,种类多样,产出时间不集中,难以形成销售规模。二是管理水平低。没有形成商业意识,不敢大胆发展。没有进行管理,处于自生自灭的原始种植状态。三是品种繁杂,良莠不齐。目前我地区的水果,大多数是外出务工引种的,不论品种适应、优劣程度,盲目引种,导致品种繁杂,良莠不齐,效益低下。

三.对策建议:

1.科学管理,强化指导。一是有条件的乡镇应把水果生产作为一项产业纳入工作日程,充分发挥农、林部门的职能作用,进行科学引种,积极开展示范园建设,以实际经济效益刺激群众主动发展。二是组织群众到全国主要水果产地参观学习,以事实来刺激他们开拓创新意识。三是加强学习市场经济,掌握市场经济规律。鼓励干部和当地能人志士带头务果,开拓市场,以“协会+农户”或“公司+农户”的模式,为水果规模化生产,销售,加工搭建平台。

2.选用良种,适地适树。由于近年来国际,国内果树品种更新较快,品质,产量都在不断提高。在选择发展品种时,应选择最新最优质的品种,在调苗前,对苗木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考察,然后统一调运,确保品种的真实可靠,品质优良。在果树生长环境上,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统一规划,规范建园,以免造成小环境不适应导致效益低下。

3.合理规划,重点示范。应在果树建园前进行合理规划,利用重点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大好机遇,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统一选择地块,规模种植,规范管理,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建一户富一户。

4.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农林站的作用,组建果树管理服务队,指导果树栽培技术,督促果农规范管理;成立农资专业配送中心,确保农药器械品种齐全,质优价廉;组织地方能人,成立果业协会,疏通果品加工、贮藏及销售渠道,确保果农所产水果及时投放市场。

第五篇:青海藏毯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08-07-1

4青海的藏毯产业是依托本地特色优势资源和区域文化发展起来的产业,做大做强藏毯产业,对于发展畜牧业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解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出口创汇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为推动藏毯产业的快速发展,青海省委、省政府近几年采取了诸多有利措施。2003年把藏毯业列被列入全省主要产业之一,确定了藏毯业今后7年的发展的目标,并成立了藏毯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2004年,青海省政府批准下发执行《促进青海省藏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05年2月省政府召开省藏毯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第三次专题会议,确定了“十一五”时期藏毯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工作任务,连续2年举办的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为扩大开放、创建特色经济、宣传地毯名优产品、树立企业形象、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地毯产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展现藏毯风采的平台。

一、青海藏毯产业发展现状

青海省目前藏毯产销规模位居全国首位,藏毯年总产量已达到15万平方米。国际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广阔,竞争优势明显。虽然与尼泊尔相比青海藏毯产销总量有一定差距,但在生产方式、生产工艺、产品研发、开拓国际市场能力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全球手工地毯出口总额为32亿美元,需求量以每年12.5%的速度增长。中国地毯出口额约6.6亿美元,占全球出口总额的20.6%;2004年青海地毯出口量仅为2500万美元,分别仅占全球和全国出口量的0.78%和3.78%。按照青海省“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青海藏毯出口达到1亿美元时,也只占到全球手工地毯2004年出口总值的1/32。近年来,以省属重点龙头企业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青海藏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

一、为解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就业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据有关资料,藏毯每增加出口创汇100万美元,需要从业人员1600人。2004年省内藏毯企业共有从业人员1.34万人,比2003年增长10.74%,其中:农民工1.2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91%,比2003年增长10.91%。随着青海藏羊地毯(集团)公司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大,使得从业人员大幅增加。2002年该公司拥有织毯加工车间58个,从业人员0.3万人,到2005年底,加工车间将达到220个(含手纺车间),从业人员将增加到2.2万人。仅3年时间,加工车间增加了172个,从业人员增加了1.9万人。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带动了产品的区域专业分工,从省内地域看,生产车间已覆盖到全省的15个县,从事藏毯编织和捻线的农牧户达到1.7万户,其中以西宁市的湟中、湟源两县发展势头较好,群众要求上岗的积极性很高。目前,青海藏羊地毯公司已经建成和在建的藏毯半成品加工车间增加的就业人员绝大多数是从贫困地区农村和牧区就近转移出来的妇女劳动力。今年在地处三江源区的玉树、果洛两州的玉树县、囊谦县和玛沁县生态移民村建设了三个车间,预计年底就能投产,计划安排农牧民650人上岗。

第二、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农牧民收入开辟了一条新路。从全省看,2004年,省内藏毯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51亿元,比2003年增长32.6%,产销率高达124.5%;实现销售收

入1.46亿元,比2003年增长40.9%;实现盈亏相抵后的利税总额906.7万元,比2003年增长33.5%;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3年的7365元/人提高到9047元/人;从业人员的年总收入约5800万元。按出口创汇算,藏毯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需消化西宁大白毛2250吨。按目前市场价格计算,可为牧民增收2362.5万元。这不仅为当地藏羊毛资源开辟了产业化经营及就地加工增值的途径,也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农牧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弘扬了优秀民族文化。青海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有着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和生产地毯的悠久历史,是藏毯的发源地之一,青海的藏毯生产水平基本可以代表中国藏毯的总体情况。但是,由于经营体制等原因,长期以来青海藏毯却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1986年至1992年是青海藏毯业发展势头迅猛的几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产定销的生产思路严重阻碍了藏毯业的发展,产品生产与国际市场的需求脱节,青海藏毯行业一度面临困境。相反,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却把中国藏毯作为国内支柱产业支持发展起来,尼泊尔藏毯最高峰时,年出口额达1.6亿美元,从业人员达30多万人。2000年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为工业经济的稳定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在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面对国际大市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开发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藏毯产业因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被确定为青海省重点支持的特色产业之一,得到了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重新整合了青海藏毯行业的原有资源,藏毯生产开始步入了产业化之路,并跻身国际市场。藏毯产业逐渐成为青海省特色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为青海省的经济增长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也为青海省广大农牧民就业和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与此同时,还结合扶贫工作引导藏毯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形成了统一供应原辅材料和收购半成品、统一开拓市场、统一管理、加工车间分散在不同乡村的“三统

一、一分散”生产模式,鼓励农牧民投入藏毯产业。

2004年,青海藏羊地毯产业共实现出口创汇1706.17万美元,比2003年增长37.97%;青海藏羊集团今年有望完成创汇1800万美元。就全国而言,全国地毯企业有360家,藏羊集团出口额占全国同类产品的10%,是全国地毯出口总额的3%。全国地毯出口企业年出口额千万美元以上的有6家,500万美元以上的有20家,青海藏羊集团已跻身此列。就国际市场而言,2001年藏羊集团藏毯出口量占尼泊尔的12.5%,2002年占到14.5%,2003年上升到16.4%。从产品构成看,机制毯占38%,手工毯占62%。在全部产品产量中,出口占63%,其中手工毯的出口率高达98%,产品畅销于欧美、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民族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原本极具青海地域特色的藏毯漂洋过海,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欣赏到了这一传统的手工艺品。

第四、在推进企业改革的同时,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取得较大突破。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藏毯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在进一步推动国有中小企业规范改制的基础上,通过阶段性持股、担保等多种形式,扶持民营企业发展。藏毯业经过重组整合后,近年来生产、经营得到了长足发展,新产品开发和生产规模有了新的突破。以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青海海湖藏毯有限公司、青海海源地毯有限公司和美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已形成了集洗毛、纺染纱、织毯、图案设计、产品研发等产、研、供、销一体化的外向型企业。 2004年,藏毯企业的资产合计为1.06亿元,比2003年增长9.71%,其中,非公有制企业资产所占比重高达99%。藏毯企业实收资本合计为2740万元,其中:国家资本15.7万元,占0.6%;集体资本30万元,占1.1%;法人资本725万元,占26.4%;个人资本1761万元,占64.3%;外商资本208.78万元,占7.6%。2004年,省内企业生产藏毯15万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25%,预计今年的生产能力将达到21万平方米;企业共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22亿元,比2003年增长27.3%。青海高原藏羊地毯有限公司、青海海湖藏毯

有限公司和青海海源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三家企业在产量和产值合计中所占的比重分别高达74%和94%。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青海省发展藏毯产业,具有原料资源、劳动力资源、政策支持和民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优势,能够为不断提升藏毯的文化附加值和艺术水平提供不竭的源泉,然而,藏毯产业要作为青海省着力培育和支持的特色优势产业,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和生产加工能力不足。近年来,省政府对藏毯产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资金投放明显不足,省内现有的织毯车间的产品加工能力满足不了增长迅速的半成品生产量的需要。同时,由于受国家信贷紧缩政策的影响,金融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压缩信贷规模、控制货币投放量的力度,从而加剧了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的局面。据了解,青海藏羊集团也存在着生产和销售流动资金缺口大、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情况。按藏毯产业发展速度,单靠企业自身的资金积累无法完成流动资金,固定资产的投入,融资已经成为制约藏羊集团等藏毯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是藏毯新产品产值及利润总额有所下降。近年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藏毯企业要站稳市场需不断增加品种,提高档次,而加强新产品开发力度、完善设计机构、充实专业人员,购置先进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又成为藏毯新产品的利润相对较低的主要因素。据调查,2004年我省主要9户藏毯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847万元,完成产值比2003年下降了2.3个百分点。我省主要藏毯企业的新产品均面临利润总额下降的趋势。

三是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及质量问题有待解决。“西宁大白毛”曾是世界地毯行业公认的织做地毯的最佳原料,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环境恶化等原因,使得藏系羊品种退化,“西宁大白毛”的品质有所下降;青海省2004年羊毛年产量为1.77万吨,但可作为制毯原料的仅有40%左右,约7100万吨,随着藏毯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料的稳定供应问题将日益突出。

四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生产管理不完善,技术培训等支撑体系建设滞后。据调查,我省的主要藏毯企业从业人员中,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仅占7.6%,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所占比重则高达63.4%。专业技术人员在全部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只有3.2%,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口还很大。对织毯农户的技术培训和产中跟踪服务不到位,影响了藏毯质量的提高。

三、对青海藏毯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青海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有着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和生产地毯的悠久历史,作为特色产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藏毯行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牧民织毯工人(半成品车间)”的模式对以工促农、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后续产业方面起了积极有效的推进作用。由于藏毯产业具有离土不离乡,节约劳动力异地转移成本和生产力布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特点,因此,着力做大做强该产业,对我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有效吸纳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保护生态环境、推进青海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意义重大。建议政府部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政府应进一步协调银行在落实扶贫资金时适当向此类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有发展前景的、对农牧民增收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倾斜,重点在企业扩大生产、发展手工编织地毯的协作加工点时给予资金上一定的帮扶。

(二)加大对牲畜品种改良的投入及优质“西宁毛”原料的生产规模。在条件适宜地区发展“西宁毛”、柴达木山羊绒和牦牛绒藏毯原料基地建设,同时加大品种改良的技术及资金投入。

(三)加强对藏毯产业的研究开发力度的支持。目前,青海省藏毯产业的研发能力在全

国处于领先地位,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品的研发优势保质期明显缩短,因此,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对企业研发能力的支持,帮助企业引进新工艺、新技术,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积极扶持推进藏毯产业化进程,协调农牧户与藏羊集团等企业的加强合作,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一体化发展之路,实现企业、农牧民“双赢”的目的。依托青海藏羊集团这样的藏毯龙头企业,发挥其在经营管理、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形成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半成品生产分散的“三统

一、一分散”的生产模式,按成本最低原则进一步细分藏毯生产环节,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搞好发展规划,防止一哄而起,走规模适度、效益最佳的发展路子,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五)加大支持企业对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力度。藏毯从业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与产品质量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信誉乃至经济效益,因此,为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户的技术是支撑条件,必需加强对农牧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以确保产品质量,实现藏毯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议政府加大对企业技术培训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鼓励企业采用(聘请)引进来、送出去(委培、代培)、内部传帮带多种方式相结合,为企业尽快奠定自主经营的人才基础。

(六)利用国际规则保护品牌。藏毯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国际市场份额的占有量,要抓住世界手工地毯需求量大的机遇,既要巩固扩大欧、美、日等传统重点市场,又要注重打造品牌,逐步增加国外销售网点,政府有关部门要捆绑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资金和外资出口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将已建好的日本和欧洲销售分公司扩展为物流分拨中心和售后服务中心,实现销售环节链条和生产环节的同步协调发展。同时注重原产地标记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青海藏毯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积极实施名优特产品原产地标记认证,对入世后青海藏毯长期享受普惠制关税待遇,有效保护地方品牌极为有利。根据成立中国藏毯协会的五项主要目的和进一步促进青海藏毯的发展,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对该协会的注册报批工作。

(七)帮助企业利用多种形式融资,积极开拓投资渠道。要充分借鉴我省特色经济发展较好的企业经验,利用多种形式融资,例如青海盐湖集团利用国家入股的形式,藏毯企业也可以同样方式补充企业因扩大规模而导致资本金不足的状况;要充分利用扶贫资金、行业资金和社会资金等多种资金,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为做大做强藏毯产业提供资金支持。(青海省西部开发领导小组 平志强 王丽娜)

上一篇:创业维艰的读后感悟下一篇:初一历史上册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