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绘画的作文随笔

2024-04-23

关于绘画的作文随笔(精选9篇)

篇1:关于绘画的作文随笔

长期以来绘画创作的本质一直是画家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问题,画家总是会在创作题材、形式上煞费苦心。怎么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绘画作品是画家一生都在研究的问题。画家的个人品质和生活情趣影响着画家的绘画表达形式和语言。

在艺术的世界里,画家的气质往往决定了画家绘画作品的艺术语言;画家的情感与智慧决定了作品的好坏,可以说气质与情感智慧是绘画作品创作的基础。

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每一幅画都表达了画家不同的内心情感。可以说画家的每一幅画都是不可复制的,是独一无二的。在绘画艺术实践中,有什么样的气质,就会有什么样的绘画语言。可以说气质决定了画家的绘画语言。首先,独特的气质来源于独有的个性和独有的成长环境。凡高他对大自然有着火一般的热情,具有一种如火山般狂热爆发的个人气概。这种热烈疯狂的气质来源于他笃实虔诚的性格和不入俗流的个性情操,也就形成了他独有的艺术气质。凡高成长于一个牧师家庭,成年后他也成为一名牧师,在为矿区的工人祈求上帝给予他们食物时却饿起了自己的肚子,把这种情绪用一种什么东西表达出来呢?于是他就拿起画笔,来描述矿工,反映他们的生活,以唤起人们去拯救自己,这样就产生了矿区素描。这是他的一张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线条是那样粗重,实在拙笨,但恰到好处,。阿尔的明丽日光、太阳的儿子向日葵金灿如火的花盘使凡高发疯,纯纯的土黄、中黄、柠黄直接上到画面上,纯色勾出的线条是狂热激情的喷发,至今我们还被那瓶金黄灿烂的向日葵激动着!凡高的个性语言就是在他独有个性气质与自己情感撞击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其次,独特的气质直接对应独有的情感世界,个性的情感丰富强化了作者的气质,更完善了个性的艺术语言。八大山人是我国著名的花鸟画家,他是前明帝室之胄,对明王朝怀有无限眷恋,对满清王朝有着骨子里的反感,因此,形成了他避世孤傲、蔑视清庭的个性气质。他画的水鸟或仙鹤眼睛都向上翻着,甚至他的怪石也如同人一样露出蔑视之态,这独特的个性语言符号让人过目不忘。当人们看到八大的画,不必看署名,便一目了然。由此可见,在绘画艺术创作中,对于一个画家,有什么样的个性气质就会有什么样的个性绘画语言。

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所说的:“艺术是情感的传递”,缺乏情感,画面会觉得生硬,“匠”气十足,作品空洞乏味,变成了被动的描摹。”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应该能与参观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所以,“真情实感”是艺术作品感染人的关键所在。这里的真情实感是指不忸怩作态,而是自然生发的作者的创作冲动。毕加索在血淋淋的国内战争时期,挥汗创作的鸿篇巨制《格尔尼卡》,虽然运用了立体分析的手法,但那对战争控诉,那如西班牙凶残牛头对生灵蹂躏、践踏,人民在哀号的表现,让每个欣赏者都被拉回到那个时空中,把他对和平的热爱对内乱者的控诉之情凝固于画布之上,至今都会让人为之感动。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江南水乡作品,把我们从作者情感物化的画布上带到了秀逸迷人的江南水乡,那鲜明的白墙黑瓦和水中的红鱼、小舟让人自然联想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优美自然风光,这源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低头思故乡”之情结与“举头望明月”之思绪,在他举头握画笔之时的强烈思乡、恋乡、爱乡之情感宣泄于画布上,所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使多少人为其作品放大瞳孔!真情感于人,真情出于人,人所共知,人所共有,这才是绘画作品真正打动人类灵魂之所在。画家正是结合自我的情感取向,开动自己的智慧头脑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的。林风眠创造了中西合壁的独一无二的绘画新风格,新语言,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绘画大师,他对中国画中特有的墨线非常感兴趣,同时又痴迷于西洋油画凡高的如流淌式的狂热色彩表现,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艺术创作的本质所在,就是画家把自己的真情感与独有的智慧相融合,也即把自己的情感与智慧凝固于画面上,去感染人,让人在赏心悦目中进一步欣赏画家智慧的哲思与创造。

每一个画家拥有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情感世界,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绘画语言及绘画形式,可以说绘画作品是画家个人品质情感与智慧的综合体现。一个画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应该不仅仅在绘画技能上锻炼自己,还要培养个人的艺术修养,要热爱生活,用心去体会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篇2:关于绘画的作文随笔

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应该能与参观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所以,“真情实感”是艺术作品感染人的关键所在。这里的真情实感是指不忸怩作态,而是自然生发的作者的创作冲动。毕加索在血淋淋的国内战争时期,挥汗创作的鸿篇巨制《格尔尼卡》,虽然运用了立体分析的手法,但那对战争控诉,那如西班牙凶残牛头对生灵蹂躏、践踏,人民在哀号的表现,让每个欣赏者都被拉回到那个时空中,把他对和平的热爱对内乱者的控诉之情凝固于画布之上,至今都会让人为之感动。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江南水乡作品,把我们从作者情感物化的画布上带到了秀逸迷人的江南水乡,那鲜明的白墙黑瓦和水中的红鱼、小舟让人自然联想到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优美自然风光,这源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低头思故乡”之情结与“举头望明月”之思绪,在他举头握画笔之时的强烈思乡、恋乡、爱乡之情感宣泄于画布上,所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使多少人为其作品放大瞳孔!真情感于人,真情出于人,人所共知,人所共有,这才是绘画作品真正打动人类灵魂之所在。画家正是结合自我的情感取向,开动自己的智慧头脑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的。林风眠创造了中西合壁的独一无二的绘画新风格,新语言,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绘画大师,他对中国画中特有的墨线非常感兴趣,同时又痴迷于西洋油画凡高的如流淌式的狂热色彩表现,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艺术创作的本质所在,就是画家把自己的真情感与独有的智慧相融合,也即把自己的情感与智慧凝固于画面上,去感染人,让人在赏心悦目中进一步欣赏画家智慧的哲思与创造。

每一个画家拥有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情感世界,所以,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绘画语言及绘画形式,可以说绘画作品是画家个人品质情感与智慧的综合体现。一个画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应该不仅仅在绘画技能上锻炼自己,还要培养个人的艺术修养,要热爱生活,用心去体会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篇3:关于绘画创作现状的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的绘画创作老是受到某些所谓“理论”的牵制,头脑都被一种既定原则所左右——绘画应该是这样的,不应该是那样的……于是,学生窥视着老师、评委的眼色,束缚住自己的手脚,艺术思维越来越受局限。

我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直至80年代,产生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画家。但时代不同了,较之过去,全社会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更加丰富,人的审美意识向多元化发展,受到限制的艺术思维就难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了。

由于各种外来思潮的渗透,我们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对传统进行重新认识,达到继承发展的目的,是全民族面临着的严峻课题。我们知道,自从有了人类,文化便产生和发展,某时期的文化一旦形成定势便作为传统向下一时期传递和演化。每一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有着特定的文化传统,这一文化传统又是此前整部人类文化史的延续和积淀。那些诗词歌赋作为文化传统的一种积淀形式,是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自身审美意识的外射和对象化,这些人代代相袭,继承传统,创造文化,连同周围的山山水水都有文化的色彩。因此,人本身作为文化的主体,才是真正的活的文化传统。我们对传统的认识首先基于对自身的认识,对传统的扬弃就是对自身文化素养的扬弃,只有在自身文化传统心理结构更新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当然绘画艺术的特性对我们来说是老传统,也是好传统。继承和发扬好传统是必要的。当然,坚持传统并非死抱住传统不放,不敢越雷池一步。坚持传统不能成为固守陈套、排斥创新的托词,这样做只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而转向那些同传统背道而驰的人。一种新的突破一旦为社会所承认,它就成为明天的传统,就面临着否定它而重新创造的问题。否定已有的成就,就如同否定传统一样,并非认为传统的东西都不可取,而是不囿于已有成就,不甘于被传统束缚住手脚。传统需要研究、借鉴,这样才能了解前人如何继承传统而后突破传统,继而创造了新的传统。

总而言之,绘画艺术创作决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能抱住所谓的特性来限制创作。绘画艺术必须开放自己,自觉接受各类艺术形式的冲击、渗透,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艺术形式来。我们搞绘画艺术创作,并非要去为理论做注脚,我们的目的是表现,只要能够充分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不择手段、不拘形式。如果说绘画艺术要讲特性,那么我以为这个所谓的特性不是别的,就是创造。很难说,艺术创造的观念不会随艺术的发展而发展。

我不反对创作尽力抓取重大题材,众所周知,题材抓得好是可以占大便宜的。发现好题材、重大题材本身也可以反映画家的政治敏感和艺术敏感。但是,一个有志有为的创作者不应该仅依靠题材,被题材牵着鼻子走。艺术创作与新闻毕竟不一样,老师和评委也没有理由以题材的轻重决定对艺术作品的取舍。毋庸讳言,历届全国性美展的作品从入选到评奖,无不受到“题材决定论”的影响,这决不是个好现象。这样下去会导致美术作品为某种目的做注脚,那些真正有追求、有艺术个性的创作者恐怕会对这些展览失去信心。

对绘画艺术来说,题材并不是唯一的。过分看重题材,必定会湮没艺术内涵的真实性和深刻性,从而削弱绘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在绘画作品中,题材只是某种特定内涵的附着体,而不是内涵本身,同一题材其内涵可以宽狭不同、深浅不同。大树与小草、伟人与凡人可以具有同等美学价值,关键看创作者怎样去挖掘。如果认为题材可以决定绘画作品的成败优劣,其结果只能造就一批庸人、懒人和思想贫乏者。

有时候也难怪,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欣赏绘画艺术作品时往往只当做照片来看,只注意画面上究竟反映了什么东西,尤其对情节感兴趣,很少动脑筋去思考作品蕴含了什么、表现了何种深刻的意义……这种陈旧的审美方式就是被“特性”论和“题材决定论”所决定的。当然,我们没有理由去责怪观众的欣赏水平,有人说,没有平庸的观众,只有平庸的艺术家。这只能怪我们自己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有责任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人们陈旧的审美观,引导他们深入艺术殿堂,去体会更高层次的绘画艺术。绘画艺术要满足人们普遍的审美欲望,不能简单地迎合人们固有的审美口味,而应致力于改变人们陈旧的审美观念,为人们传递新的审美观念。我们不是常常说不要为艺术而艺术吗?要为人生而艺术,为时代而艺术,就必须具备这种使命感,这样才不失为一名严肃的艺术家。

当代文化的撞击、交流使大家别无选择地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不懈斗争这一世界母题。我们当然不甘充当装饰物和调味品,也不肯再为人生的无谓所困扰。创造性的生活也许更为孤寂,但它将更为深入地揭示、表达自己。成熟的艺术家在作品中展示的并不仅是属于他个人的那一份情感,他们表现的是社会的运动,是他领悟到的某些人类情感的本质,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心中积淀、酿造出的情感,即普遍的人性。这种意象只有艺术家那渗透着理性因素的良好直觉才能获得,其中不仅有光明、希望,也注定会有黑暗、失望,艺术来自人的浮沉、成败,它与生死共存。我们的目标不再是对某种特定需要的迎合,而是向人们奉献完整、深沉的人生体验。

篇4:关于幼儿绘画活动的评价

一、评价目的

评价是一个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过程,是进一步发现幼儿创新思维的过程。教师通过评价,了解幼儿绘画发展的特征及当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以往的教育活动做出反思,并进一步改进今后的教育策略,制订出适合幼儿年龄水平并能促进其发展的教育方案,从而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评价标准

1.评价符合幼儿的年龄水平。

受年龄和心理方面的影响,各个阶段幼儿认识和表现事物的特点有所不同。小班幼儿正处于涂鸦期,喜欢用线条和圆形,并根据自己的想象经验对两者进行随意的组合和命名,且常常会把画面弄得脏脏的;中班幼儿正处于象征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绘画基础,绘画开始倾向写实,但表现的物体多半是粗略的、不完全的,往往会遗漏部分特征,没有整体感;大班幼儿正处于形象期,绘画形象力求逼真,能够注意一些细节来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绘画特征,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2.评价尊重幼儿的个性特征。

每个幼儿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个性和生活经历,他们先期的能力、经验具有鲜明的差异性,这些都会导致幼儿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感受自然各异。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重视这种差异,尊重每个幼儿的情感体验,给他们充分的绘画自由、创作自由,让绘画成为幼儿表达情感的一种媒介,一种语言。

3.评价依据幼儿的纵向发展。

纵向评价是一种自身评价,通过与自己的过去比较,评出提高的幅度。教师在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时,应尽量避免横向比较,而应多采取纵向比较,观察他们今天的作品是否比昨天有了些许的进步,是否在原有水平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提高,教师评价可依据幼儿近几次的绘画作品,从幼儿本身的发展去衡量,客观全面地指出他们的进步和不足,为他们指明改进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

三、评价方法

1.评价应多鼓励少批评。

不管幼儿的绘画作品属于“精品”还是“拙品”,教师均应努力发掘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欣赏每一名幼儿的奇思妙想,给予他们激励、肯定的评价,尤其是对于平时缺乏自信和表现不佳的幼儿更应如此,因为教师对幼儿的评价直接影响幼儿怎样看待自己。对于幼儿来说,鼓励、表扬的效果远胜于批评和指责,幼儿的作品一旦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他们便会获得自我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便会表现出更大的创作热情,进而对绘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就会越画越多,越画越好。

2.评价应重过程轻结果。

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常常直观地依据作品结果的优劣,强调画面整洁干净、构图比例适当、着色均匀和谐等因素,而忽视去了解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思想感情、创作意愿等,这种过分注重画面效果而轻视创作过程的评价,使得一些极富想象却苦于绘画技能不佳的幼儿,由于得不到老师的帮助、肯定而失去信心。因此,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应多观察幼儿的表现,参与到他们的绘画过程中,对幼儿进行随机、及时的点拨和评价。

3.评价应面向全体。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往往指向于一些好的或差的作品,对于好的,教师会要求精益求精,对于差的,教师则耐心、细致地指出其不足的地方,并给予积极地鼓励。而对于那些占大多数的处于一般水平的作品教师则常常忽略评价,既没有指出其进步的地方,也没有指出其不足在哪里,应努力的方向是什么,造成了教师对两个极端发展水平的幼儿过多地关注,忽视了大多数中间段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面向全体,给每个幼儿机会,使每个幼儿的创新思想都得以展现,获得成功感。

四、评价主体

1.重视幼儿的自我评价。

幼儿绘画作品反映的是他们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只有幼儿自己能看懂、说清,很多作品成人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绘画作品时,应多问幼儿,放手让幼儿自己来说说自己的画,给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创作意图的机会,教师在倾听同时,了解幼儿的创作想法,理解其作品的涵义,保护幼儿个性化的表现方式。

2.加强同伴的相互评价。

在重视幼儿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同伴间的相互评价,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去比较、去辨别,谁的画颜色搭配得好,谁的画构图新颖,谁的画形象可爱,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一旦他们发现了,就会自己去改正,去学习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让幼儿相互评价,用孩子的眼光欣赏孩子的作品,是老师无法替代的,通过相互评价,幼儿的欣赏水平、鉴美能力、绘画水平会不断提高,当听到同伴们一致地表扬肯定时,他们对绘画就会有更大的兴趣,对创作就会有更大的动力。

3.鼓励教师的激励评价。

凡是能够体现出幼儿创新思想、积极情感的作品,即使其中只有一个细小的闪光点,教师都可以认定其是好作品,都应给予赞赏。珍惜幼儿的创新,努力发掘其中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不轻视和忽略任何一个幼儿的作品,给予每位幼儿激励性的评价。

4.支持家长的参与评价。

很多家长对幼儿的绘画缺乏足够的了解,如随意评价幼儿的作品,以“像不像”老师的范画作为评价标准;在幼儿绘画时指指点点,影响幼儿绘画的情绪;以幼儿学会画什么来评价老师的教学……介于诸多问题,教师可安排在晨间或离园时邀请家长参与评价,让幼儿来说画,提供平台让家长了解幼儿绘画的意图,以此来了解幼儿最真实的想法,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并对他们的作品给予及时地肯定和赞扬,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望,开拓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的绘画与其说需要技巧上的引导和支持,不如说需要精神上的鼓励和赞扬。因为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绘画创作没有统一的答案。教师在评价幼儿绘画作品时,应时刻把幼儿放在第一位,明确评价的目的,采用合理的评价标准,注重多样的评价方法,鼓励多元的评价主体,让每一个幼儿在绘画的道路上越来越自信。

篇5:孩子绘画的随笔

2、能力差异大,两极分化明显。能力强的孩子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做到画面丰富、色彩鲜艳、构图合理、想象丰富;但能力差的孩子不能画简单的线条和基本的图形,涂色的方法没有掌握。这些都对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上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必须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辅导。对能力差的孩子教师也不能操之过急,而必须是循序渐进,逐步提出要求。否则就会使孩子因为距离过大而失去信心。

3、习惯没有养成

握笔姿势错误、坐姿不正确;作画时的态度不够认真,有的边画边不停地讲话,有的光看别人画画而自己很少画,等别人都画得差不多时这才匆匆画上几笔了事;有的没有整理的习惯。虽然这些只是一部分幼儿的表现,但我们应该对此引起重视,加强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好习惯受益终身!

4、个别幼儿对绘画没有兴趣

个别孩子一到画画就:说:烦死了,我不要画画!有的幼儿不敢说,但属于应付型的,胡乱涂几笔就交上来了。有的幼儿就干脆说“不会画”。

篇6:关于学绘画的初三作文700字

——题记

从小,便羡慕那些仅用寥寥几笔就能画出栩栩如生的图像的人,便立志要当画家。如今,学业繁重,当初立下的一些远大志向也随着时间的消磨变得淡而又淡。但是对于绘画,我却从未想过要放弃,我已为它的魅力而深深着迷。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一切都显得喧嚣而嘈杂。脑海中每天都像是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一片混乱,心也都是惶恐的。然而对于绘画,它却像一片世外桃源般,安然隐立于思想的某个角落,一片宁静与祥和。绘画所需的首要,便是心静。

每个周天的上午,拿起画笔,我便沉浸在这片安静的领域。放下了所有的烦恼,安静地沉下心来,只想着去怎样打好一根线条,怎么去修整一个形体。世界最终只剩下了纸与笔摩擦所发出的声音。终于,看着笔下的画在一次又一次耐心的修改之下终于变得准确、圆润时,看着纸上的人物渐渐变得立体丰满时,内心的一切是那么单纯而又由衷的喜悦。

画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积累,它的成长是“慢”的。长时间的耐心打磨才能最终画出满意的作品,一点一点地踏实学习才能提高技能。它同时是内心的映照心浮气躁时,绘画便会变得漏洞百出;当内心含有悲愤时,绘出的线条又会是十分僵硬。画画需要安静,它像一面镜子,时时刻刻告诉我:沉下心来才能成功。

在安静之中,专注于绘画,从这中我体验到了专注与投入的乐趣。同时,绘画又像做人,聚少成多,需要勤奋与坚持。绘画中进退并存——它需要精密的线条来填充画面,也需要橡皮的修整来协调画面;需要精确的布局排放摆置,又需要留白的背景引发遐想。仔细地思考,才能发现线条的微妙。

这大概是绘画的魅力吧,它教会了我安静,也教会了我人生。

曾经的我以为,绘画就像一杯香茶,香气扑鼻。现在我才明白,这杯香茶的味道微泛苦涩,那是岁月与风雨所沉淀的一份沉静,是蕴含在香甜气息中的一份内涵。只有当你真心身入其中时,才能体会的到,并会为之着迷。

一份安静,增添了绘画一分神秘的魅力。

一纸一笔,绘出潜在的内涵。

篇7:一年级美术绘画课教学随笔

在一年级这学年的绘画教学实践中,我非常注重在尊重和保护孩子们自己的绘画手法的同时又不断地启发、鼓励他们尝试新的绘画手法,以便能更好地表现他们美好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体现儿童画的可贵美质。在这段时间的不断思索、实践、钻研中,我总结了一些指导儿童绘画的心得:

一、关于绘画的内容和主题

儿童画的创作题目要新奇有趣儿,不落俗套,才会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这是对教师艺术修养教学经验的考验。儿童画创作题材广泛,但贵在出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

(1)以时间为题创作(2)以地点为题创作(3)以季节为题创作(4)以生活为题创作(5)以动物为题创作(6)以物品为题创作(7)以科幻为题创作(8)以拟人仿生为题创作

二、关于表现手法

(一)拟人法

拟人法是将宇宙间除人以外的一切事物(如:动物、植物、山水、自然现象等)赋予他们人的性格、人的情感,使它们会想、会动、会与外界交流。这是儿童在绘画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孩子们是凭着想象认识世界的。在孩子们眼里,万事万物都与人一样有生命、有情感、有个性,需要吃饭、睡觉、说话,并且喜欢唱歌跳舞。在教学中启发孩子把事物人性化,是孩子心理的需要,而且能使所画内容更生动,更亲切,更感人。

(二)夸张法

分为无意夸张和有意夸张两种。

1、无意夸张:是孩子们把那些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画得特别突出,画得特别仔细,无意识地进行了夸张。

2、有意夸张:是绘画创作过程中,为了主题的需要而突出表现对象某些特点的一种手法。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变形夸张等。

启发孩子们在绘画创作中运用夸张的手法,不但为想象思维提供了发散空间,也为艺术创新注入了源头活水,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心明眼亮,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省略法

分无意省略和有意省略两种。

1、无意省略:是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将自己不关心的、未引起注意的地方忽视和遗漏。一年级的孩子表现的犹为突出。

2、有意省略:是儿童在绘画过程中,为了更好表达作品主题,降低表现难度,有意将次要部分省去的一种手法。

儿童在绘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大胆取舍、不照抄生活的同时,对他们这个年龄段还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不影响主题表现的前提下,鼓励他们省略不画。孩子们在体验创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美术的信心。

三、关于涂色

涂色时可以给儿童自由,同时又要提出要求。一种是写实性色彩,一种是创造性色彩。写实性色彩是描写生活中真实的颜色,红的用红色,绿的用绿色画。而创造性色彩是自己独特的创意去上色彩。是主观地创造一种艺术化的美妙色彩画画。

比如画女孩儿的某件衣服时,可以要求:“这件衣服要求用四种颜色画出,给大家十分钟,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四支你喜欢的画笔”。“先用第一支笔画衣服里的图案;然后,再用第二支笔画其它的图案;下面再用第三支笔画图案中的图案;最后,用第四支笔添图案边上的空”。定时、定向、定量地提出要求。

(一)涂色的方法:常有的有平涂法、重叠法、交替法、图案法等。

1、平涂去:按一定顺序从左向右均匀的涂法,为平涂法,是常用之法。

2、重叠法:涂完一遍色后,在某些局部又重新涂一次色为重叠法。

3、交替法:把两三支笔同时拿在手中,几支笔交替联合使用。

4、意涂法:是大概意思地涂一涂的简略涂法,往往是涂草地,天空等背景。

(二)涂色的顺序:涂色的顺序一般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先四边后中间。

(三)注意事项:每幅作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1)自然运笔法:顺其自然地运笔和各种直线、横线、曲线的组合运用。2)基本形、变化形画法:让孩子理解运用万物的最基本形态和变化形态。3)由简入繁法:由简入敏地引导儿童作画,可分三个步骤:第一步画它的外部形象,第二步画它形内的图案,第三步画图案中的图案。

4)夸张法:抓住特点大胆夸张变形,采取拉长、压扁、放大、缩小、错位等手法。

5)拟人法:把动物、植物、鱼类和鸟类摹似人的特点形态画出,如《蜻蜒小姐》等

6)仿生法:模仿生物的方法画一些物品,如《老鼠飞机》、《鲨鱼潜水艇》等。

7)重组法:把一些物品拆散打乱、重新组合的画法。

8)一气呵成法:一笔来回连着画的画法。

9)画面组合法:画面的基本构图方法即组合法。

10)随机补救法:根据不同的画面,随机加以调整改动的方法,会变费为宝,是起死回生的方法。

篇8:关于初中美术基础绘画教学的研究

一、强调学生绘画基础创作的主观性和主题性

“玩”并不是乱来, 同样要让学生掌握有用的知识技能和增加审美修养。学生创作时, 在自主的自由性上应该强调其主观的能动性, 让他们在绘画中掌握了基本的基础原理和技巧后, 完全可以去无拘束地发挥。但要引导学生将创作的热情围绕在一定的表达“主题性”上来。如:表现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的视觉印象和心理感受, 提示学生其中有什么“色彩”, 有什么“线条”, 有什么“点”, 有什么“面”等等。普通学生的基础弱点在于写实造型基本功, 他们并不缺乏丰富多彩的审美想象力, 因此, 作为辅导教师, 更应该重视从纯化的美术基础语言形式上, 引导学生进行“抽象”化的艺术自由表现, 去追求以表达审美心理和情绪感受的“意象”审美的主要境界。

二、校内外文化活动中的绘画开展形式

外延绘画艺术课堂性辅导, 利用适当时间带领热心绘画艺术的兴趣小组学生前往公园、乡村等方便组织活动的户外场地开展写生创作实践活动。另外, 还要积极同校内外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由此拓宽学生感受与实践美术知识的参与接触范围, 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积极性, 巩固知识, 增长见识与修养, 更好地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积累和提高。参与方式主要可分为:校内文化艺术活动, 如:组织参与学校专题主办的“我的心情, 校园现场绘画艺术比赛”等校园集体文化活动, 组织学生观看学校师生美术展览等。校外文化艺术活动, 如:组织学生观看美术馆艺术展览、听艺术讲座、观看美术文化有关的人文历史古迹等。

三、培养学生独立创作能力, 注重求新求异

绘画是一种创作活动,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学生每天都在看周围世界, 如果不加以指点, 他可能并不注意物体的表象, 如果我们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丰富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性认识, 这样对学生绘画的创造会有更大的帮助。学生的绘画造型具有游戏性、随意性、象征性和装饰性。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线条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大胆对物体进行创作, 用不同的线排列组合, 学会对物体进行装饰。例如:孩子从家里带来一只小蜗牛, 引起极大的兴趣, 我便与孩子一起观察蜗牛贝壳上的花纹, 并启发学生用各种线装饰小蜗牛的背壳, 学生因

可夫斯基的音乐, 这类音乐感情内在深刻, 含蓄细腻。可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

和平型的人认为无因无果:任何事情, 这样也好, 那样也好, 这样做也行, 那样做也行;口头上应和, 心里觉得不一定;如果大家都这样, 我就这样, 大家都那样, 我就那样。这类学生从众心理十分严重, 没有自己的主张, 那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 教师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主观能动性。例如, 在欣赏《天鹅湖》的时候, 可以做一些改编, 根据音乐, 舞蹈, 请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符合意境的台词, 然后分角色朗诵, 让他们在角色的扮演中, 融为对这活生生的动物有极大的兴趣, 不仅创造了不同花纹的背壳, 而且还添加了其他景色, 丰富了画面。可见,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才能创造出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艺术作品。

四、创意无限, 精彩无限

创意人人都有,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更是满脑子的创意, 问题是如何表现出来, 并且在指定的主题下实现与众不同的“创意”, 还要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的确非常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结合绘画基础知识的学习, 请学生就“灯泡”和“书籍”进行创意练习。并提供一些图片资料, 解决学生对图形的把握较弱的问题。“灯泡练习”相对简单一些, 只需在原有的造型上进行改变或添加, 使之有趣或有意味就可以了;而“书籍”创意练习, 现实引导学生解读“书籍”的形象, 再讨论其含义和引申意义, 书中的形象可以局部也可以整体, 可以单一也可以众多, 通过和其他形象的组合产生有主题的作品, 并通过适当的背景提升作品的效果, 学生在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下通过解读形象———创意草图———正稿———修改定稿———背景完善等环节, 在最后的一幅作品中都能很好地通过“书”的形象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 在讨论和展示的环节中, 也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 学生们觉得绘画原来可以无拘无束的, 像与不像并不是最重要的, 创意原来可以带来创作的激情, 绘画真的非常有趣。

五、把绘画与自然、生活联系在一起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利用充当美术作品的原材料, 例如利用废旧的饮料瓶可以制作小手工, 利用废旧的书、报等制作服装, 既美观又环保, 就看你有没有细心去发现利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另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 不仅可以把自然界的花草带到课堂上, 同时也可把同学们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受、体验, 才有更深刻的体会, 更深层地去鉴赏、理解作品, 例如春季里我们可以带同学们走出课堂到郊区去感受春天的气息, 教师同时现场讲解, 既生动又有趣,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 天然的教具, 最鲜活的事例。

总之, 我们需要让学生通过美术课放松心情, 提高对美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富于激情地进行美术的学习, 并不断地尝试挑战自我, 这将对他们今后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而教师也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感受到了学生的创造力, 感叹着年轻的力量, 促使教学充满了设计, 设计充满了智慧。

(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九中学)

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各抒己见, 这种方式既借助文学拓宽了音乐, 抒发了学生各自对作品的感悟, 也会因为教学手段的变化活跃课堂气氛。

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 加强学生性格特征研究与音乐教育的联系, 是促进音乐教育科学化的重要任务, 也是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的主要课题。我们只有把音乐与学生的性格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使学生获得最有价值的情感体验。

篇9:关于绘画艺术造型风格的随想

关键词:绘画造型、风格随想

中图分类号:J519文献标识码:A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到,艺术创作受人种,历史传统,地理环境,时代特征的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所形成的中国人特有的气质,所形成的中国绘画特有的面貌是很难全部改变的,也没有必要全部改变,近一百多年来中国绘画受到西方传统和现代绘画的影响这也是无法阻挡的事实,真可谓百花齐放的年代,也是学术争论特别激烈的年代。有初生牛犊的青年学生与大师级前辈的理论争辩,有不同派别与门户的争论。

比如30年代的“二徐”(徐悲鸿与徐志摩)之争,是当时中国美术中写实派与表现派之争。一方坚持“形既不存,何云乎艺”,提倡以感情求真的“写实主义”变革旧艺术,一方认为应“凭着绘画的形象,表现灵性的经验”。认同通过个性张扬的“表现主义”来彰显今人的审美世界。在中国画领域有李小山的“穷途末路说”与潘公凯的“绿色绘画说”的对立,一个要抛弃传统一个又挖掘继承传统。还有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论与张汀的守往中国画的底线的争论等。

在画史上,这种艺术流派的争论甚多,不同风格流派的兴衰、演替、构成了绘画史的主脉络。对风格史的研究,古今论者甚多,他们从理论的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解释着艺术现象。从纷繁的历史中引出规律性的论断,对绘画造型的认识和创新是有益的,以下笔者就绘画造型的风格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造型特征与情感的表现

艺术创作是特别个性化的事情,反映创作者的精神面貌,而创作者的精神面貌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民族文化,家庭教养,社会环境,个人性格,年龄差异,宗教信仰等都对艺术创作的造型特征产生影响,我们不能以一种造型特征的艺术作品去批评或偏低另一种造型特征的艺术作品,不能用一种风格流派的造型理论去批评另一种造型风格的作品,只要是作品的造型特征与情感的表现相吻合就行了。

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风格的争论,争论到最后,往往以不了了之告终,在西方,有印象主义画派和古典主义画派的争论,古典画派渴望通过重视古希腊罗马的简洁和庄重,来传达有正义,荣誉和爱国主义等道德观念,他们重视历史的精确性,试图在古典题材中重视当时的情景,甚至追求细节的真实,印象主义,对真实物象,光与色的追求,他们与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目标一致,不同之处在于绘画语言的技巧层面上,印象派画家对“固有色”观念的颠覆和物象坚实轮廓的漠视,在内容上把目光投向那些平凡和人们熟悉的事物。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古典主义绘画和印象主义绘画都很美,只是它们的造型方法不同。一种适合表现历史,追求一种“高贵的单纯和伟大的静穆”,则印象主义画派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瞬间即失的美,捉摸不定的空气感。

还有20世纪初表现性绘画,比如凡高的繪画当时的人们不能接受,被古典主义画家视为洪水猛兽的怪物,而六七十年后,他的画在西方倍受青睐,他从日本的“浮世绘”中学习了线条的表现力,多用线面结合方法表现粗犷,响亮,单纯的美,凡高最为关心的是在画面上传达出自己对所画对象的感觉,表现他情绪亢奋,激烈的感受。

文艺复兴的绘画艺术是西方近现代美术的源头,它创立的基本风格和表现技法共同构成了西方绘画艺术的主要层面,开创了艺术时代的新航标。在《犹大之吻》中,通过对耶稣和犹大的细致描绘,表明乔托对正面人物的歌颂和赞美,对背叛者的鄙视和鞭挞。画家克服了中世纪的寓意倾向,使美德与善行的化身成为生动的有性格的人物。

马萨乔的《失乐园》(又名《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取材于《圣经旧约》中的传说故事。画面中的亚当双手掩面,绝望悲嚎;夏娃用手捂着乳房和下身,闭着眼睛以表示内心的羞愧。在西方美术史中,这是第一次把亚当和夏娃受诱惑偷吃禁果而堕落的影响,作为一种人类的悲剧和个人的损失加以表现。波提切利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依据波利蒂安的长诗《吉奥斯特纳》而作。在整个欧洲的绘画艺术中,后者尤为盛名。在《维纳斯的诞生》中,裸体女神维纳斯从海上波浪中诞生,踏着大贝壳在风神奇菲尔的轻吹中将要靠岸,季节女神弗罗娜则在岸上迎接她。维纳斯微妙的曲线与波状的金发和谐优美,既充满了女性的娇美,又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具有飘渺空灵、诗一般的意境。但是从她那纯洁而羞涩的脸上,却露出一种隐忧的表情,似乎对未来缺乏信心,感到困惑和迷茫。画家这样处理这个美神的形象,让人感到圣洁的维纳斯也有人类所具有的痛苦和哀伤。近一个世纪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逐渐传到了我国,中国绘画无疑受到这一潮流的重大影响。

西方现代主义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后现代倾向的各种艺术也在中国出现,虽然其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虽然不长,在中国画的表现领域、中国画自觉意识的形成和绘画语言的转变等方面对中国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与神是中国哲学和美学思想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也是在艺术领域历来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我国古代艺术理论很早就提出了形神兼备的思想,强调艺术作品的“传神写照”,尤其是在绘画领域,这一思想更是获得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扬。简要介绍这对范畴的发展轨迹,并围绕绘画作品的形似及神似问题,初步探讨如何在绘画创作中实现形与神的统一,达到形神兼备。在中国画中,也存在用不同的造型方法表现不同情感和审美感受的画派。唐代的人物画发展已趋成熟,但造型风格上崇尚简率,被誉有千年来“画圣”之称的吴道子所画人物,使人感到“笔才一二,像已应焉”,这在绘画上,显然是一种“疏体”的表现,再从周的《纨扇仕女图》和《簪花仕女图》等作品来看,据当时人记载是,“衣裳劲简”整个唐代人物画的风格都尚间率,着重人物形态的刻画,省略与人物情节不太相关的环境描绘,如韩干的《牧马图》,只画了人物腰上一条鞭子就表现了乘骑牧马的情节。

与唐代人物画相比,五代、北宋时期的人物画在造型风格上,崇尚、巧秀、繁复、阴柔风格,比如五代时期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画中人物和室内环境的配合就比唐代时期密切得多,北宋时期,人物画造型比过去更繁复,表现更加细致,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燕文贵的《七夕夜市周》等画,环境描绘细微备至。

从以上一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绘画中的造型风格有很多种,画家的个人情感也有很大差异,不能以画家个人的情感和造型方法去评判不同画派的造型方法和情感表现,只要是造型特征和表现情感相吻合,相协调的绘画都应该有它的存在的价值。同样的道理,我们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绘画风格和造型方法,不能妄加拒绝,只要跟自己性情相一致的,我们都可以学习。

二绘画造型风格的民族化与世界化

早在民族形成之前,艺术就已起源了,这是人们不争的实事。当民族逐渐形成之后,美术造型的民族化进程成为必然的趋势。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两个不同的话语系统,其造型观念、审美意识、表现手法都有较大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的差异。作为对应的两大艺术体系,在新的时代新的艺术观念环境下,基本都是围绕中国绘画传统笔墨和西方现代造型手段的接触交流与碰撞互补而展开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绘画必然发生一系列地变化。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中国画的审美基点在于“意味”,西方绘画的基点从属于“再现”,中国绘画追求形象之外的意,线条与超然的色彩更能充分表达主观情感,成为东方美术造型的主要手法。欧洲人致力于物象自然属性的研究,造型艺术便充分利用了自然科学,借助明暗规律光与色的关系,空间、体积、结构、运动的表现成为主要造型依据。中国审美的本质在于尚意、领悟,对真实的理解是物体对应人情思后“升华了的真实”,西方的审美本质是尚行的,他们认为造型艺术的认识必须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而理性认识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审美必须有客观依据,有准确的概念,推斥了东方的“领悟性”,重视自然得人的美感及生活体验的功用。

造型观念和表现手法的差异是造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各民族独特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生活条件,社会制度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造成了各民族人民在情感活动上的差别,这是形成美术造型民族特征的重要原因,如藏民族地区产生了粗旷神秘的唐卡艺术,而在杏花春雨,旖旎秀丽的江南水墨画艺术特别发达,同样,在西方产生矿物质颜料用油调色的写实油画,在中国产生了墨用水调和的,写意的中国画。

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随着世界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文化系统是呈开放状态,各民族,区域的文化壁垒被打破,各民族美術造型特征呈相互融合,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趋势进行,在传统的中国画带入了写实性特征,而现代西方油画则融入了东方绘画表现性的因素。世界艺术在融合的大潮中,美术造型的趋同性自然会加强,各民族美术造型风格的独特性自然会受到削弱,当这种风格的趋同性发展到单一化的时候,由于造型特征的单调性,人们从心理上又逐渐厌弃这种趋同风格的蔓延,而以回归的心理重新注视传统民族造型的独特风格,喊出了“越是民族性便越具有世界性”的呼声,展开新一层次的造型特征民族化进程。

美术史论家潘公凯先生,进一步阐发了潘天寿的中西艺术应拉开距离的观点。认为“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仅仅是近二百年来的事。与此相联系,中国的封建文化也一直在世界上处于依领先地位。17、18世纪以后,中国的茶、丝、陶瓷以及各种工艺品、装饰品等中国商品,源源不断地从中西陆路交通、海上丝绸之路流向欧洲、美洲、拉丁美洲。精美的中国丝绸和工艺高超的中国瓷器,不仅给西方人提供了贵重的日用品,而且那东方格调、东方式样的丝绸图案、瓷器造型“中国的文人画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完全可以与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油画成就相媲美。”“东西两大文化体系在本质上代表了人类精神生活的两大基本倾向”,它们的关系是“差异互补”的。

在当代,中国的美术造型领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成果,李可染的山水画以写生求新,突破了明清以来山水画,皴,描,点等符号性造型语言约束,借鉴西画逆光法来加强意境表现,也把明暗转化为黑白关系,只具平面效果,因而他的山水画民族特色依旧浓厚。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借鉴敦煌壁画的表现效果,画中人物采取平光效果,适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为造型风格的民族化做出了贡献。

在信息时代的艺术风格特征应该是趋同性与反趋同化的斗争,对立过程,用马克思学说的观点看,民族只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概念。民族消亡了,就不存在美术造型民族性问题了,尽管如此,我同时要认识到历史进程的漫长性和复杂性。在历史进程的每一个阶段,只要民族还存在的时候,在美术造型上提出“越具民族性的艺术,越具有世界意义”的口号,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只有各民族的艺术之花竟相开放时,这个世界艺术的大花园就会形成争奇斗艳的局面,这样才能满足世界人民审美心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2] 张建军:《中国古代绘画的观念视野》,齐鲁书社,2004年。

[3] 彭亚、黄斌:《外国美术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4] 邱立新:《艺海漫语》,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5] 孔新苗、张萍:《中国美术比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

邵鹏,男,1985—,杭州千岛湖人,浙江万里学院环艺系2005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室外景观设计。

上一篇:数控机床结构特点下一篇:让真爱洒满人间 学生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