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绘画金黄的玉米

2024-04-20

教案绘画金黄的玉米(精选7篇)

篇1:教案绘画金黄的玉米

‘教案’金黄的稻束教案

教案:《金黄的稻束》教案-教案作者:高中语文曾源工作《金黄的稻束》教案

教学目标

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教学方法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学法设计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二、简介诗人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三、朗诵课文

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

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四、初步理解内容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五、研读诗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标出既让你喜欢有令你难懂的诗句,小组讨论,交流。

(一)问题探究

1、“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

2、诗人是如何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读后,黄昏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值得称道的还有这首诗的语言,它们不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质感和深长的意味。

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

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圆熟,尤其是组织得非常和谐。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索把数个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感突兀。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这联结的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个一切都被颠倒了的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引起的,即为什么劳动者却是贫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丧失得越多。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贯穿起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

(二)语言品味

1、有”声“有”色“的语言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关系的重视。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2、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以强烈的主观态度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如”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山巅“;第二,通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无论哪种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独创性,而且它们也是通过诗人心理的印证或想象才得以实现的。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造。

分类作业

A类:熟练朗读课文

B类:理解诗歌主题。

预习布置第五单元

板书设计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母亲

篇2:教案绘画金黄的玉米

2015.9.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感受作者笔下充满情趣的生活画面和温馨和谐的姐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 2.通过分角色朗读感知课文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

1.学会观察自然,关心亲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难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请看一组图片,他们头上戴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斗笠。

师:有没有人戴过呀?那么斗笠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是用来凹造型的吗?还是有其他的作用?

生:用来遮阳挡雨。

师:对了,斗笠和雨伞一样有着遮阳挡雨的作用。

那么,今天我们就要走进《金黄的大斗笠》这篇课文,看看文中是谁戴着斗笠,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明确字词读音(3分钟)

师:已经预习过课文,考考你们一些字词的读音。

2.师:文章总共几个小节? 生:25小节

3.齐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课文改成三幅画,分别是哪三个画面(3分钟)

师:如果用画笔把这篇文章画成图画,可以画出几幅画来?你又想给每一部分涂上什么样的颜色? 预设:

生1:一个小男孩在放羊,突然下雨了,我和姐姐在雨伞下 段落划分:

明确三幅画的主要内容,明确分别在哪些段落。(1)牧羊图:(第1段)(2)风雨图:(第2——13段)(3)斗笠图:(第14——25段)

A.牧羊图解读

(5分钟)

提问:根据文章内容,你要在你的牧羊图上画上些什么? 设计意图:间接提问牧羊图中呈现了哪些景象? 预设:蓝天、乌云、梯田、男孩子、小山羊

师:其中有一个景物很不协调?是哪一个景物? 预设:乌云

师:想象一下你在操场上踢球渐渐地乌云密布?此时你是怎样的心情? 预设:很担心,怕下大雨,踢不了球,回不了家了。师:那么啊,放羊的小男孩呢?他担心吗?他害怕吗?我们会在接下来的课文里得到答案。

设计意图:为后面揭示小男孩的心情(第20节)做铺垫,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悟心情。

B.风雨图解读(8分钟)

师:乌云飘了过来,预示着要下雨,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后面的风雨图是一个怎样的画面?是倾盆大雨吗?还是绵绵细雨?

提问:雨下的大吗?(引出雨由小变大的三个镜头)生:由小变大

师:你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雨是由小变大的? 明确:

风:庄稼的叶子翻过背→摇得叶子哗哗响(说明风很大)雨:挤下了雨。那又粗又亮的线线,似乎能数的清。(说明雨下的很小)→光着脚丫跑得霹雳哗啦的。(说明地上已经有积水了)

师:所以第二幅风雨图还可以细分成三个镜头,分别是: 风小雨稀→风疾雨急→风雨交加

※读课文的时候也要把节奏适当慢慢加快,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C.斗笠图解读(8分钟)

“风,总想掀开斗笠,看看下面遮着什么。”

是一句过渡句,那么,谁来说说斗笠下遮得究竟是什么呢? 预设:是姐姐、弟弟和山羊。

师:姐姐送来了斗笠,姐弟两一同带着斗笠躲雨的画面。除此之外啊,斗笠下还“遮着姐姐和弟弟的笑语” 那么请同桌两人分角色朗读,感悟一下两人的欢声笑语,看看哪一组能把姐弟两的对话传神的表达出来。

2.同桌分角色朗读第16——20节

3.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读出姐弟两分别是怎么样的人呢?思考一下 提问:从姐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姐姐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聪明,观察力强,识得风雨的人

4.提问:从弟弟这句话可以看出弟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天真,可爱,调皮的孩子。

三.细细品味,赏析语言(6分钟)

师:了解了文章的内容,画完了这三幅画之后,老师请你们细细品味文章,看看能不能给这几幅画再润润色,增加一些细节的美感。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写景散文的语言美。

1.文章中出现了很多“哗哗、噼里啪啦、咩咩、嘻嘻、哈哈”这样的词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拟声词”,传神地表达了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2.修辞手法的运用 拟人:“抱住„„”“风,总想掀开斗笠„„”“笑声冲出银线织的雨帘„„” 比喻:“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

四.深入探究,把握主旨(5分钟)

师:我们再来回到文章的标题《金黄的大斗笠》,大斗笠不仅仅是一个物品,他是有象征涵义的,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它象征着什么?

明确:大斗笠象征姐弟之间的亲情,更深一步的说,大斗笠有一种遮风挡雨的象征,像家一样是一个避风的港湾。

师:我们之前提到了,小男孩遇到乌云时的心情,有的同学说他并不害怕,他并不担心自己回不了家,他不担心会淋雨,你是从哪一个段落知道的? 预设:第20节。

师:很好。那么接下来,我请你们仔细品味一下这简短的一句回答。

小男孩为什么说“姐姐,你要是不送斗笠来,哪怕晚送一会,我正好淋个澡。可惜„„”,如果姐姐不送斗笠来,小男孩会责怪姐姐吗?小男孩会怎么做?

明确:他并不会责怪姐姐,这么一点雨根本影响不到他的好心情,他不担心也不害怕,他是一个充满童真的孩子,他会欣赏雨天的美,在他眼中所有的景物都是美好的。

总结:我们通过将文章转化成三幅画,分别是„„感受到了文章充满画面感的语言,通过雨天送斗笠这件事感受到了浓浓的姐弟亲情和孩子充满童趣的内心世界。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遍

篇3:玉米饼:金黄色的诱惑

1.把面粉倒入干净的大碗; (图1) 另将胡萝卜擦丝用油煸炒, 加一点点盐, 直到炒软。 (图2)

2.鸡蛋打进面粉内, 再加入牛奶, 调入盐和白胡椒粉。再将胡萝卜丝和玉米粒倒入拌好的蛋糊里。将混合物搅拌均匀成糊状。 (图3)

3.锅里倒入少许油, 将饼糊用勺子盛到锅上, 整理出小圆饼的形状, 以小火煎熟即可。 (图4)

篇4:金黄的玉米棒子

阵阵秋风,吹红了枫叶,吹落了松果。小松鼠们在林中唱着歌儿,捡起松果,放进大大的口袋里,带回家去。松果可是它们最喜爱的过冬食物。

马妈妈种的玉米也在秋风中成熟了。玉米的“胡须”渐渐干枯,黄黄的玉米壳里,包着金黄的玉米棒子。

“哒哒,我们种的玉米成熟了,我得去把玉米棒子驮(tuó)回家。”马妈妈对哒哒马说,“你可以到林中去找小松鼠们玩耍,也可以帮它们捡松果。小松鼠们过冬需要好多松果呢。”

马妈妈驮玉米棒子去了,哒哒马在林中和小松鼠一起捡松果。

哒哒马看见马妈妈驮着玉米棒子从林中经过,就跑上前去问:“妈妈,您累吗?”

“妈妈不累。哒哒,你接着和小松鼠玩吧。”

哒哒马想了想,“嘚嘚嘚”地追上了马妈妈,说:“妈妈,我来帮您驮玉米。”

“噢,你可真是个好孩子!”马妈妈微笑着说。

哒哒马高高兴兴地跟着马妈妈,一起来到了玉米地里。

“妈妈,今年的收成可真好啊!”哒哒马说。

幸福的微笑在马妈妈的脸上荡漾:“是啊,有了这些玉米,我们整个冬天都不用愁了。”

哒哒马毕竟年龄小,它驮起玉米来,还真有些吃力,没走多远,它便落在了马妈妈的后面。

“哒哒,你休息一下吧,别累坏了。”马妈妈关心地说。可是,哒哒马不愿意休息,它咬咬牙,跟上了妈妈。

汗水顺着哒哒马的脸“吧嗒、吧嗒”地往下淌(tǎnɡ)。在一棵大树下,马妈妈和哒哒马停下来歇(xiē)脚。马妈妈对哒哒马说:“孩子,你去休息吧。妈妈能把这些玉米棒子驮回家。”

哒哒马却说:“妈妈,我不怕累。”

这时候,有两只小松鼠在树杈(chà)上玩抛松果的游戏。一只小松鼠说:“哒哒,和我们一起玩吧。”

哒哒马摇摇头,说:“我要帮妈妈驮玉米棒子呢。”

忽然,天上乌云越聚(jù)越多,风儿越吹越急,下起雨来了!

马妈妈着急地说:“哒哒,下雨啦。你赶紧回家躲躲吧!我驮着玉米,随后就回家。”

“妈妈,我不怕下雨。我要和您一起,把这些玉米驮回去。”哒哒马说完,就驮起玉米棒子,和妈妈一起,顶着风雨,朝家的方向走去。

哒哒马家里的玉米棒子,渐渐地堆成了一座小山。晚上,哒哒马和妈妈开心地吃着玉米棒子。

第二天,天放晴了。勤劳(qín láo)的哒哒马起了个大早,它打算和妈妈一起去驮玉米棒子。

马妈妈说:“哒哒,我们家的玉米棒子已经够吃一个冬天了,你就别去驮了。”

哒哒马说:“妈妈,如果别的马儿缺粮食,可以来我们家吃呀。”

篇5:幼儿绘画的教案

1、掌握数的基本结构及树干、树枝和树叶的形态,画出不同的特征。

2、初步学习用弯曲的线条添画背景的技能。

活动准备:

油画棒、图画纸、黑色油性笔;

活动过程:

1、欣赏作品《树的一家》。

2、引导幼儿观察树的不同花纹、不同形态、不同颜色。

3、教师示范画树的各个部分。教师画一部分,请幼儿说出这是树宝宝的哪一部分。(树干、树枝、树冠、树叶)

4、出示错误范例,请幼儿为它们纠错。

5、教师提出创作要求:大家都来种树,种成一片更大更美的树林。

6、幼儿作画,教师指导要点。

(1)分辨树根、树干、树枝和树叶,各部分不一楼。

(2)大胆表现各种树的不同形态。

(3)能运用深浅不同的颜色涂色。

(4)用黑色油性笔画出弯曲的线条做背景。

7、幼儿相互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作品。

教育反思:

篇6:快乐的绘画教案

1.通过玩滑板车的情景,掌握侧面运动的人物造型。

2.尝试表现画面中人物的前后重叠关系。

3.合理配色,能将滑板车赛时的快乐、紧张情绪表现在画面上。

活动准备:

活动前有滑板车赛的经验,滑板车一辆,幼儿滑板车赛时的经典照片,PPT课件。

活动过程:

1.出示滑板车,激发幼儿回忆滑板车比赛时的快乐经历。

2.借助示范手段.帮助幼儿重点掌握身体姿态。

(1)动作示范,强化身体姿态。

(2)同伴示范,表现侧面人物的五官及全身动作。

请造型能力强的幼儿将看到的身体动作画下来。

(3)给予适当评价或修改。

3.师生合作,表现人物的前后重叠关系。

(1)理解画面人物的前后关系。

出示PPT中多名幼儿滑板车赛时的情景画面。

小结:画面中最下面的景物是离我们最近的,越往上的就是离我们越远的。

(2)理解画面人物的重叠关系。

小结:原来被遮挡的就看不见了,就可以不要画出来了。

(3)合作表现人物的前后、重叠关系。

总结:这样,我们的比赛场地看上去就很热闹了,感觉有很多的参赛选手了。

4.幼儿尝试作画。

(1)大胆表现侧面人物的五官、情绪。

(2)能用前倾的上身及弯曲的腿部表现滑板时的动作。

(3)能注意人物的前后遮挡、疏密布局。

(4)能合理搭配颜色,表现比赛时的快乐、紧张氛围。

5.画展、画评。

篇7:《绘画的色彩》教案

——绘画的色彩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与色彩相关的一些概念、原理,掌握绘画艺术作品创造过程中色彩观察与表现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欣赏、运用色彩美的意识与能力,为学生接下来进行水彩画、水粉画、装饰画等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

在于对于与色彩相关的一些概念、原理,掌握绘画艺术作品创造过程中色彩观察与表现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方法的学习与掌握,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知识的讲授,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欣赏、运用色彩美的意识与能力。

三、教学难点:

“固有色”观念的明晰和帮助学生理解、领会色彩所具有的冷、暖属性及色彩如何通过联想的作用从心理和生理上对观者产生影响。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资料

五、本节内容讲授:

1、从色彩的产生谈起,列举色彩产生需要具备的几个条件(物体本身具有颜色、光线、健康明亮的眼睛等)。

2、从欣赏莫奈的作品《干草垛》系列的过程中,使大家认识到自然界中色彩的变化是异常丰富而奇妙的,光线对物体所呈现出来的色彩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举例说明物体色彩的三个构成部分(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期间可引导学生观察总结)。

4、图片展示,让大家认识色彩的三个要素(色相、明度、纯度)、颜色的五个概念(原色、间色、复色、类似色、互补色)、色彩的冷暖对比、以及这些色彩常识在生活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的应用。

5、引导学生总结这些色彩常识,学会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六、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大家对色彩常识的了解,希望大家在课下多找一些不同色调的绘画作品进行赏析,总结其中规律性的一些特点,并结合这些规律,尝试进行此方面的一些绘画练习。

刘建新

上一篇:辞工申请书怎么写下一篇:河夹镇东寺小学课堂教学能力等级评价活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