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东南海岸带景观生态规划

2024-05-13

海南岛东南海岸带景观生态规划(精选6篇)

篇1:海南岛东南海岸带景观生态规划

海南岛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以海南岛海岸带为案例,分析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探讨了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提出海岸带生态保护对策和措施,以期为海岸带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要防止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需采取如下措施:强化海岸带管理立法和执法,科学制定海岸带土地利用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综合利用海岸带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养殖业,防止珊瑚礁和红树林生态系统被破坏;加强采空矿区和土地开发的生态复垦,完善海岸带防护林体系;通过实施生态工程项目,控制陆地污染源及海上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防止海洋污染等.作 者:金羽 欧阳志云 林顺坤 王效科 作者单位:金羽,王效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海口,570203)

欧阳志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

林顺坤(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海口,570203)

期 刊:海洋开发与管理 ISTIC Journal: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年,卷(期):2008,25(1)分类号:X3关键词:海岸带 生态退化 海南岛

篇2:海南省宁远河流域生态景观林规划

生态景观林是以生态功能为主、兼顾景观功能和文化效益的森林绿化带,是反映植物多样性,提供森林生态产品的一个重要载体[1,2,3,4,5]。推进生态景观林建设是海南“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 和谐之岛”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化美化、 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对宁远河流域生态景观林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的提出群落配置模式,不仅能为宁远河流域构建生态屏障,提升旅游区的形象和品位,而且对于有效发挥林业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先锋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还能为海南省其他4大河流域的生态景观林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1研究区概况

宁远河流域[6,7]位于东经109°5′46″~109°33′ 20″,北纬18°19′30″~18°39′30″之间,全长83.5km,是海南省第5大河流,发源于保亭县红水岭, 从三亚市港门村入海。流域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0.7~24.5℃之间,年平均降雨量不少于1 900 mm。流域内的土壤类型丰富,受地势的影响,垂直分布现象明显,按海拔由低到高主要有沙土、砖红壤、山地赤红壤、山地黄壤等。流域上游的森林覆盖率较高,森林类型复杂多样,原生植被保存相对较好;流域中下游森林覆盖率偏低, 存在林分质量不高、树种单一、生态景观效能欠佳的缺陷,尤其是部分重要节点的两侧山体、城镇周边的森林景观零乱、破碎,观赏价值不高,亟需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与调整。

2指导思想与原则

2.1指导思想

以维护海南省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发展区域旅游经济、传承乡土文脉特色为出发点,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发展” 的方针,在对宁远河流域生态景观林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建设高质量、高效益的生态景观林,巩固宁远河流域在区域的生命线地位,支撑海南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建设。

2.2规划原则

2.2.1坚持生态优先,兼顾社会、经济效益的原则

坚持生态建设优先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切实加强宁远河流域的生态建设,兼顾传承与推广流域区域地方文化与民俗文明,增强社会效益;同时强调流域森林景观林的可游览性,提高美景度, 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推动旅游业发展,拉动经济快速腾飞。

2.2.2坚持科学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

从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宁远河流域在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通过调查及分析,科学的规划宁远河流域生态景观林布局,同时对流域破坏严重及重点地段, 进行重点治理。

2.2.3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景观原则

选择绿色与彩色相结合,突出地方特色景观, 乔灌草立体配置,增加绿色指数,满足不同观赏者的需求和多样性的审美情趣,疏密有致,层次分明, 营造宜人的生态环境。此外,突出观姿、观花树种的应用,选择既能够改变林相景观,又能提高林分质量和防护功能的树种。

2.2.4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

以乡土树种为主,形成具有自然野趣和森林气息的生态群落。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以小块纯林或者带状混交方式,落叶和常绿树种混交,阴性与阳性树种混交,合理地利用空间, 充分发挥林地的最大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8]。

2.2.5坚持以保护为主、改造为辅原则

通过疏伐、补植等措施,点缀观花、观叶、观树形的乔灌木,如凤凰木、鸡蛋花、三角梅、龙船花等,使林地景观更增林相美、色彩美。

2.2.6坚持速生显效、生态优先原则

重点选择速生树种,如海南木莲、海南蒲桃、 榕树等,以常绿乔木为主体,合理配置色彩美、姿态美的植物。

3规划布局

在充分发挥景观林的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根据建设地的地形、地势、观赏视角等特点,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林地的生态、景观、游憩功能,将宁远河流域中下游的生态景观林规划布局结构确定为“三斑块”、“两廊道”(见图1),构建一个以生态功能为主,兼顾景观和文化效益的连续的森林生态系统。

“三斑块”:河流流经的主要城镇(崖城镇), 主要桥梁的桥头(G98环线宁远河大桥,S314雅亮大桥),入海口(港门村);

“两廊道”:沿河的公路两侧(大隆大坝至力番),崖城镇附近的沿河农耕地(力番至城东村, 新村仔至港口村)。

3.1崖城镇滨江生态景观林

3.1.1规划思路

融合崖城镇的地域文化景观,突出热带森林地域特色,发挥城市滨江绿地的美化效果;同时还应考虑景观林林下活动空间的利用,体现生态景观林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选择热带特色的乔灌草及地被花木,形成高大的热带群落景观,为市民营造一个水城一色的江滨游憩休闲场地。

在保证堤岸抗洪强度的前提下,为充分发挥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规划自然生态驳岸,通过水生植物稳固堤岸。结合地形,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强调乡土植物特色,兼顾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城市生态走廊景观。

3.1.2树种规划

以鸭脚木、榄仁、凤凰木等高大乔木为上木, 海南红豆、垂叶榕、鸡蛋花等中小乔木为第二层, 海南龙船花、刺轴榈、文殊兰等花灌木为下木,层间植物为绿萝、天门冬等。

规划推荐配置模式1:鸭脚木+假苹婆-海南红豆+垂叶榕-海南龙船花+文殊兰

规划推荐配置模式2:椰子+槟榔+短穗鱼尾葵-鸡蛋花+大花紫薇-三角梅+扶桑

规划推荐配置模式3:黄槿+水黄皮-海南暗罗 +露兜树-刺轴榈+肾蕨

3.2G98环线宁远河大桥、S314雅亮大桥桥头生态景观林

3.2.1规划思路

突出景观林的群落外貌,构造高低起伏、富有自然美感的林冠线,营造植被茂盛、林相优美、色彩丰富、地方特色浓郁的稳定植物群落。

3.2.2树种规划

以木棉和枫香混合配置构成起伏的景观林林相,林下规划矮琼棕、三角梅、九里香、软枝黄婵等灌木,近河的林地边缘配置草豆蔻、露兜、芭蕉等大型草本植物。

规划推荐配置模式:木棉+枫香-软枝黄婵+ 三角梅

3.3港门村入海口生态景观林

3.3.1规划思路

营造碧海、银沙、椰林为一体的热带海滨风光。

3.3.2树种规划

入海口受海水、海风、潮汐的影响大,太阳辐射强,土壤贫瘠、含盐量大,宜选择耐盐碱、抗风、 根系深、耐贫瘠的沙生植物。树种规划以棕榈科的椰子、海枣植物为基调,混交具有热带特色的常绿阔叶树种,如木棉、榕树、凤凰木、琼崖海棠、木麻黄、银毛树、草海桐、厚藤、露兜等植物,既能护岸防风,又能营造出热带滨海风景独特、环境浪漫的椰林风光。

海防林前缘植物群落配置模式:木麻黄+琼崖海棠-草海桐-厚藤

海防林后缘植物群落配置模式:椰子+美丽异木棉+九里香+红桑

3.4大隆大坝至力番公路两侧的生态景观林带

3.4.1规划思路

在保留原植被带的基础上,模拟天然植被,增补三角梅(三亚市花)等观花植物,连续布置花灌木,营造疏密有序、空间舒展、乔灌草多层次植物群落的公路生态景观廊道。

3.4.2树种规划

公路两侧规划以海枣、红花羊蹄甲、凤凰木、 美丽异木棉等大乔木构成景观廊道,廊道两侧以海南龙船花、九里香、三角梅、五色梅等花灌木组成。

规划推荐配置模式1:美丽异木棉+凤凰木海南龙船花+三角梅

规划推荐配置模式2:椰子+海枣-九里香+五色梅

3.5力番至城东村、新村仔至港口村农耕地沿河的生态景观林带

3.5.1规划思路

沿河营造整齐有序的河道生态廊道,为农耕地提供天然的生态屏障。

3.5.2树种规划

以木麻黄和重阳木为主,沿河规划5~10 m宽的防护林,林下设乡间小道。从港口村至崖城镇: 木麻黄4~6行。依地形起伏,宜稀密有致。从崖城镇至力番:重阳木3~4行。

规划推荐配置模式1:木麻黄+大叶相思-五色梅

规划推荐配置模式2:重阳木+凤凰木-扶桑

4小结

生态景观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与生态屏障, 是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反应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建设生态景观林要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客观实际出发,综合考虑自然生态、交通、 城乡和旅游景点布局等要素,整合森林、四旁绿化以及湿地与田园等资源,逐步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服务功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需求。

生态景观林建设目前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 支撑其建设的理论体系尚处于探索之中。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景观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恢复生态学、 森林美学等基本原理,对生态景观林的规划建设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以期为海南省的“绿色宝岛” 建设积累经验。

摘要:在对宁远河流域生态景观林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森林美学等基本原理,对宁远河流域生态景观效能欠佳的中下游提出“三斑块”、“两廊道”的生态景观林规划布局,并因地制宜地提出合理的树种配置模式,以期为海南省的“绿色宝岛”建设和周边地区的生态景观林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篇3:浅析生态居住小区景观规划

关键词:生态;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自然;资源;精神

居民生活场所的建设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基本生存活动,体现了人类在自然的约束下改造客观世界。理想的人居环境是大家的共同目标,其中大家对于“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过前者。总之,人居环境是大环境的一部分,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体环境的优劣,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一、生态居住小区定位和目标

生态化居住小区景观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住区概念的上,要将生态学原理运用到景观设计中。设计中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除了强调自然生态,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还要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实现环境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二、目前生态居住小区设计存在的问题

关于什么是生态居住小区,有很多解释和说法,大家对生态概念认识还很模糊。居住小区生态环境一般是指居住区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由植被、河道、道路和建筑等构成。因为部分开发商的片面认识,当下很多居住小区为了迎合大众对生态的需求,一味地建绿地,一味地种大树名树,盲目追求绿地率,然而,生态并不是单单指绿化。部分居住小区因欠缺对水循环和更新问题的考虑,再加上日常能耗和维护费用成本较高,小区内的水体景观久而久之,经常出现池中无水、水质恶化、水中无鱼等尴尬局面,影响整个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在植物配植前期缺乏对小区户外景观动态的、长远的、发展的考虑,伴随着花草树木的不断成长,会导致比例失调、空间拥挤等一些潜在问题的发生。这些都不利于居住小区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小区内道路流线不合理、建筑间距不够、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等违反居住小区设计规范的设计以及居住区周边对居住区造成的声光污染更是对居民造成了生活上的障碍。

三、尊重并提升原场地的自然环境状况

原场地的自然环境状况主要指地形、植被等的情况。

景观设计要保护好原有的生态系统,因为破坏后再重建生态系统要困难得多。在景观设计上重生态性,尽可能尊重自然原环境而不盲目的建造人工景观,保障可持续发展。这不仅可以节省建设费用、体现经济原则,同时也是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过渡融合的重要前提。

尊重原场地的地形,要注意水土的保持,不要做过分的开挖堆叠,污染土质和水质的设计。例如:小区道路和驳岸的设计过渡要自然。道路景观应该与小区内部的生态支持系统联合起来形成具有特殊景观的生态廊道,当与水脉相融合丰富居住小区道路景观的内容。生态驳岸把驳岸上的植被和水域中的植被连成一体,在排水上尽量让绿地中的地表径流通过侧渗进入水域,可为各种水生动物提供栖息繁衍的自然生境,利用水生植物使水体可以“自净化”,形成水路共生的自然生态系统,起到涵养水源、净化水体、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

在植被方面要尊重现有的植物,对植物配植选择上应该以也以乡土植物为主,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配植植物时要模拟自然的结构形式,形成稳定的、抗性强的植物群落。稳定的植物群落要合理搭配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以及活地被层等四个基本层,注重生物的多样性。

四、节约资源

例如:居住小区水资源的利用可以采用“雨水收集”和“中水循环利用”等方式。雨水收集可以利用建筑物屋顶及道路、专用容器等汇集的天然雨水,经收集一输水一净水一储存等渠道积蓄并净化的雨水,为绿地浇灌、营造水景、清洁道路及地下水源提供雨水补给,以达到综合利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目的。

中水循环利用是小区中最常见的中水的处理方式。“中水”指处理过的污水能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与排入管道内污水(下水)之间,满足部分使用要求的水。常见做法是将其处理到非饮用水的标准,主要用于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如便器的冲洗,地面、农田灌溉、园林绿化汽车清洗,消防,工业用水等。

再例如:居住小区废弃物处置与垃圾源头分捡。根据2001年5月27日建设部最新通过的《绿色生态住宅住宅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关于此方面的要求,居住小区内的垃圾采取分类收集的办法,将垃圾分为三类:第一类,有毒有害垃圾(废电池、日光灯管等);第二类,厨房有机垃圾等可降解垃圾(剩饭、菜叶等);第三类,其它难降解垃圾(塑料、金属、木、石等)。有了分类标准,就可以分类处理。第二类垃圾由设置在厨房洗池中的粉碎器粉碎后直接由下水管道排走,这部分污水可以与粪便污水一起进入沼气净化池进行处理。住宅区内的绿地落叶叶等垃圾采用厌氧堆肥的方法进行处理,腐熟的肥料作为盆栽花卉植物用腐殖土及花草培养肥料。

五、居住小区精神生态环境的营造

(一)开放的、系统的设计观念

景观设计不再强调居住小区空间环境绿地设置的分级,不拘于各级绿地相应配置要求,而是强调居住小区环境为全体居民所共有,居住区景观为全体住户所共享。开放性的设计思想力求居住小区内每户都有良好的景观“均好性”成为住宅景观设计准则。打破小区分级配置绿地的界限,使整个居住小区的绿化配置、景观组织通过流动空间形成网络型的绿地生态系统。

(二)行为的心理因素的应用

户外活动为人们轻松自然地相互交流创造了机会。要搞好居住小区户外景观设计,要有亲切感、归属感而不感到陌生的生活空间先要从分析居民的行为心理因素入手。领域感、私密感、归属感、空间距离感,都是影响居民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的环境景观设计要以此为出发点。

(三)场所功能的强化

使居民与环境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在起步区规划中重点处理住宅与绿化,中心绿化与配套商业设施的结合,水面与中心绿化的结合,中心绿化与主要城市道路绿化的结合,使居民的居住、休闲、购物、邻里交往建立起便捷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居住系统。为加强小区的归属感,增强小区可识别性同样也很重要。结合绿化或水面布置中高层住宅,使高层住宅具有良好的景观、朝向和通风条件,在现今高层住宅不好销售的状况下,提高了高层住宅的卖点。成组布置的高层住宅成为各小区的景观标志区,多层住宅围绕中高层住宅周围布置,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观效果。多层住宅围绕组团绿地成组团布置,通过对住宅端头的退层处理、前后的错落,形成不同风格的多层组团。不同形式的住宅掩映在绿树、碧水之间,形成舒适、优美、良好归属感的居住环境。

六、结语

专业人员,而其设计决定了各种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措施能否得到实施。对于生态设计的具体措施、方法、形式和标准,不同学科、不同国家、不同人群,对待问题的解决方式或许会多种多样,但需要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生态认识,把尊重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稳定、协调和平衡当作最终目的,脚踏实地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才可以获得巨大的进步。创造舒适的生态居住环境的研究和探索才刚刚开始,围绕这方面的研究还在不断的跟进。时至今日,生态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進展,研究成果也相对成熟,设计人员对小区景观的生态化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很多理论都已经被付诸于实践,受理论指导和影响,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更加贴近人心,贴近自然。

【参考文献】

[1]鞠小颖,《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生态化研究》,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杨洋,《基于生态原则的居住小区户外景观设计研究》,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3]周文娟,《现代城市居住小区生态景观的营造》,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篇4:秦皇岛海岸线景观带规划与分析

1 秦皇岛海岸线生态景观资源调查与分析

近几年来, 随着环渤海地区开发力度加大, 秦皇岛海域污染物总量持续增加, 这包括工业、城镇污水, 船舶污水、垃圾, 水产养殖污染, 入海河流污染, 游客废弃物等, 海岸线很多区段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 秦皇岛作为休闲度假的海滨旅游城市, 清洁的海岸线, 美丽的自然风光, 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 必须将岸线纳入保护序列, 制订政策措施来保护千公里海岸带的环境和自然资源。

海岸线的资源是有限的、是宝贵的, 海岸线上部分景点特色不突出、品质不高, 让人有一种“不去遗憾, 去了后悔”的感觉, 建设投入不足, 维护不够, 开发利用不充分, 造成资源浪费。我国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秦皇岛要树立自己的城市形象, 要吸引游客, 要推进旅游业的发展, 就必须进行慎重的考察和规划, 把景区建的有特色, 做到“一处景点, 一处经典”。

海岸线分布着历史遗迹, 珍稀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湿地, 港口码头, 旅游景区, 海产养殖捕捞区, 以及近几年开发的商业住宅, 这些无疑是整个城市的重要资源, 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 其中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湿地, 这样的生态系统包括沙滩、礁石、植被、水体, 以及历史遗存, 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就更显得宝贵了, 就必须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 加以开发利用。

2 秦皇岛海岸线生态景观带开发与保护策略

国内海洋自然保护区基本上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协调海岸线资源保护与旅游休闲业的持续发展, 使公众在最小程度影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游憩娱乐, 给后代留下完整的海滨自然风貌;给国内外海岸带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应是海岸线开发利用首选研究方向。

各地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都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 认真编制了发展规划, 尤其注重海岸带的保护和利用。应高水平编制规划、遵循规划先行、有序开发, 整合海岸线景观, 将旅游景区连成片, 以历史文化为依托, 建造有城市特色的人造景观, 以绿色为主体的生态景观。

借鉴国内外沿海城市的经验, 结合自身特点, 对海岸线进行划分, 可以考虑把整个海岸线资源分为:自然保护区, 如海滨湿地, 主要以自然生态恢复和保护为主, 兼顾游憩、观赏功能, 除了恢复植被和绿化外, 禁止一切开发;历史文化保护区、如老龙头、秦皇求仙入海处, 具有历史文化遗迹、遗址、古建筑等以及与历史事件或古今名人有关的场所、地点及文化景观的所有区域, 在保护历史文化古迹的基础上, 使游客充分体验回味秦皇岛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旅游开发, 如新奥海底世界、鸽子窝、仙螺岛等海滨各景点的游览区、管理区、停车场、餐饮等服务设施、娱乐设施及相关建筑设施, 海滨度假有季节性特点, 各种旅游接待设施不可避免地造成季节性闲置, 因此, 要充分考虑各种设施的经济效益, 尽量以低成本的临时性、季节性设施为主, 既可节省成本, 又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居民居住区, 如山东堡立交桥区域, 减少过度开发对海滨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水产养殖区, 是沿岸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 是地方居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短期内难以被其他产业取代, 但随着养殖技术的现代化、工厂化, 养殖方式改变了岸线传统的利用方式, 使大量岸线从养殖中解脱出来。自然保护、旅游开发与渔业开发的冲突难免, 关键在于协调。政府应鼓励和支持环境友好的养殖方式, 发展观光渔业、生态渔业。明确了区域性质和用途, 可以有针对性的加以对管理、保护、开发和利用。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强化政府职责, 加强管理, 加大宣传力度, 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宣传和保护生态环境, 并采取系列具体的措施。

3 秦皇岛海岸线生态景观带景观功能开发设计

景观的改造、建设思路应遵循海岸线生态规划设计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原则, 以顺应基址生态环境、节约物质与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植物生态效益为标准。

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开发区, 是设计开发的重点。要做到人与海, 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统一, 人造景观的建设, 比如说对桥、河岸、平台、道路的设计要体现这一原则。

清晰规划结构和明确的景观序列, 强化了海滨区域的整体性。个性鲜明的景观节点和标志物, 则会带给海滨区域强烈的可识别性自然景观整治与人文景观保护相结合, 是生态景观规划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海岸线文化内涵和地方景观特色的重要手段。海岸线绿化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要求, 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完成的, 必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 遵循海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 以绿化为主体, 以植物造景为主体, 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 兼顾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运用天然材料, 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景观。对于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名城, 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特色, 利用园林景观表现手法加以表达, 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是海岸线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 对恢复和提高海岸线景观的活力, 增强海岸线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总之, 必须深刻的认识到海岸线资源的有限性和珍贵性, 只有科学、合理保护与利用, 才能保证城市的可持性发展, 才能保住那片黄金海岸。

参考文献

篇5:海南岛东南海岸带景观生态规划

关键词:周易,伏羲八卦图,四脉,亲水性

1 引言

蓝湖景苑、西湖海岸小区项目位于山东威海乳山市潮汐湖畔, 地形平坦, 一侧临湖, 两侧临规划路, 自然环境优美。乳山市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区, 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 与同纬度的内陆相比, 具有气候温和、温差较小、雨水丰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

小区分为南北2个组团, 南半部为西湖海岸组团, 规划用地面积66 644m2, 总建筑面积为81 038m2, 容积率为1.21, 建筑密度为12.3%。北半部为蓝湖景苑组团规划用地面积66 665m2, 总建筑面积为79 998m2, 容积率为1.2, 建筑密度为13.7% (图1) 。

区内多层住宅位于地块中段, 沿湖岸排布4栋5层住宅, 户型宽敞明亮, 大开间阳台, 可使秀丽湖色尽收眼底。其它多层住宅以6层为主, 均围绕日湖与月湖而建, 满足住户亲水性的需要。东侧高层有利于屏挡冬季西北寒风, 同时, 高层受道路影响坡度较小。区内户型面积多以60~90m2为主, 环绕日湖、月湖的多层采用花园洋房组合布局方式。区内道路系统的设计遵循“人车分流”的原则, 尽量减少行车对居住空间的干扰, 环形道路系统兼顾建筑可达性和人车分流, 所有组团通行方便, 同时园区步行系统考虑到了紧急状况时消防通行的要求。

为了提高小区的文化品味与消费档次, 吸引更多的业主入住, 对该小区的景观品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抛弃了原景观设计方案, 在小区建筑整体的布局完成后对该小区的景观系统进行重新设计。

2 景观规划设计目标与特色

通过对该项目场地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先进的景观设计理念, 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易经文化和乳山当地文化的特色, 对该项目提出了“引渠蓝湖水, 雕筑景苑美, 细流连人心, 方寸见乾坤”的规划设计目标。为了实现这一规划目标,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通过引出潮汐湖水, 并使水系环绕宅前、宅后建立小区的水体系统, 同时以水体系统为基础, 建立各种各样的亲水设施, 满足居民亲水性的需要。此外, 借鉴中国传统的伏羲八卦图中蕴含的自然系统, 构建小区的整体景观体系, 达到自然、人、文化、规划、建筑的和谐统一。

3 项目景观规划设计遵循原则

3.1 生态化设计的原则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 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 减少对资源的剥夺, 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 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小区在设计过程中充分重视地方性, 保护和节约地方自然资本, 让自然做功, 在设计的细节上显露自然, 小区驳岸的处理, 小区水体循环系统的处理、太阳能的运用、乳山当地文化的应用, 建筑材料的选取等都以这一原则为依据。

3.2 自然美学的原则

现代城市居民与大自然接触越来越少, 自然要素和自然过程在大自然中日趋消隐, 城市生活系统也往往被人工的建筑物所遮隐, 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受不到自然的美, 看到的都是人工改造过的环境, 小区景观在设计中, 力求展示自然的魅力, 唤起小区居民对硬质铺装下的自然意识。设计中保持自然景观的特色, 运用天然材料, 创造平易质朴, 自然天成的景观特色, 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在宅前宅后设置一些人工采摘地, 让居民感受到接触自然的乐趣。

3.3 文化保护的原则

在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 应遵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保护相结合、相利用的原则, 传承历史文化, 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力, 塑造优美的形象, 不能忽略本地原有的文化与当地人文历史积淀下来的审美情趣。小区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吸取了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的易经文化, 同时将乳山当地的文化融入其中, 整体提升了小区的文化特色。

3.4 亲水性的原则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需要更多考虑人与生据来的亲水性, 具备水景设计条件的地区一定应加入水景这一重要的设计要素, 切不可将水与人远远地隔离开。

蓝湖景苑西湖海岸项目靠近潮汐湖, 在利用水这一景观要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将潮汐湖的水引入到小区中, 形成整体的水体系统, 涓涓细流环绕建筑四周, 满足人们亲水性的需求。

3.5 以人为本的原则

小区居民是各种活动的主体, 小区的景观设计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 创造一个令人身心愉悦的环境, 为此设计人员采取了以下的一些措施:在宅前宅后设置供儿童和老人活动的各种设施, 尤其注意儿童戏水、亲水、赏水的活动需求;加强空间系统表达的清晰性, 在整个小区建立一整套的可识别系统, 提高小区整体的文化品味与特色;努力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而又富有变化的可游、可观、可赏的环境。

4 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4.1 设计理念

八卦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哲学概念, 是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 所谓“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常见的八卦图即为伏羲八卦, 也叫先天八卦。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至太极, 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两仪就是阴阳两种要素, 代表了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两种对立要素, 在八卦图中, 可以看到阴阳两种要素是相对的, 阴阳会发生变动, 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四象即少阳、少阴、老阳、老阴, 代表的内容较多, 既可以代表春、夏、秋、冬, 也可以代表玄武、朱雀、青龙、白虎等;八卦在八卦图中为八个卦象, 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代表了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种自然现象。

八卦图即为表示八卦方位的图形符号。八卦符号通常与太极图搭配出现, 代表中国传统信仰 (儒, 道) 的终极真理“道”。八卦图包含了古代中国人的哲学观、系统观和宇宙观, 是一套完全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系统。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为八卦图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这些概念代表了小区中不同的景观节点, 见表1。

通过表1可以发现小区有14个不同的景观节点具体包括日湖、月湖、寿门、福门、禄门、喜门、天、泽、火、雷、风、水、山、地, 每个景观节点拥有的具体景物都是与节点代表的事物有关, 如“山”节点就营造出一些与山有关的景物, 同时注重结合乳山地方文化, 形成了大小乳山的景点, 再如“福门”节点着重强调“福”文化, 营造了福如东海、福水常饮等景点。

4.2 景观脉络结构

小区凭借着南面潮汐湖的优美景色和独特的规划设计理念, 构建了“双心拱易, 四象成辉, 八星耀彩”的景观脉络结构。双心代表了位于南北两个小区核心的景观节点, 日湖节点和月湖节点;四象代表了南北两个小区的主次入口, 福门、禄门、寿门、和喜门;八星代表了位于小区八个方位的八个景观节点, 天、泽、火、雷、风、水、山、地。

通过14个节点自身代表的事物结合乳山当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营造了喜结同心、寿比南山、寿星雕塑、松鹤相应、寿星贺岁、五谷良田等二十几个景观点。各景区凭借着蜿蜒曲折的溪流, 园路、自然质朴的小桥等景观要素营造出丰富多变的建筑空间。

4.3 文化设计理念

小区景观文化设计理念借鉴了居住区景观设计常用的四脉理论, 四脉即绿脉、人脉、水脉、文脉, 四脉之间是相互渗透, 相互融合, 和谐一体的关系。

(1) 绿脉。

绿脉的着重点在“脉”上, 无论从植物的品种上, 还是在植物地域空间的分布上都能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来调节小区整体的生态环境, 通过各种形式的绿化点、线、面相结合构建一个完整的绿化体系, 植物设计更加强调地方性, 尽量采用乳山当地的植物品种。

(2) 水脉。

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水体系统, 在水脉的设计上, 提出了一个理念“水流过处是我家”, 要求水系能够通过每栋住宅建筑底层住户的私家花园, 以增加一层住宅对业主的吸引力。同时以水系为基础设置各种亲水设施, 满足居民亲水性的需求, 通过提供形式多样的水体形式扩大人们之间的交往空间, 真正达到水脉连人心的目标。

(3) 人脉。

小区在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弱势群体的使用需求, 考虑到儿童与老人在小区附近的活动最为频繁, 在宅前宅后设置了很多供老人和儿童活动使用的设施, 同时考虑到了儿童戏水, 亲水, 赏水的需求, 在日湖、月湖两边设置了供儿童使用的游戏设施。

(4) 文脉。

小区景观的文脉, 以各种景观点为载体展示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乳山当地的文化, 中国传统的喜文化、福文化、寿文化、禄文化, 都能在其中找到影子, 在“山”景观节点通过设置模拟的大小乳山来展示乳山当地文化。

参考文献

[1]赵文斌, 巩磊, 史莹芳, 等.林间逸墅水畔琼屿——“亲水湾”绿色生态示范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概念[J].小城镇建设, 2005 (9) :79~80.

[2]张国勇, 古新仁.居住小区景观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以南昌市为例[J].中国风景园林, 2004 (8) :153~158.

[3]赵红蕾.从宏村到碧水青城——传统水系规划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 2007 (3) :23~24.

[4]力强.周易[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

篇6:海南岛东南海岸带景观生态规划

上述研究都从某一方面在相对宏观的区域对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对比较微观的环境脆弱地区的研究缺乏。本文选取滇东南峰林峰丛区的主要盆地,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揭示了滇东南峰林峰丛区主要盆地的土地利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当地土地利用结构的适时调整和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实施提供建议。

1 研究区概况

滇东南峰林峰丛区主要位于22°30’—25°31’N、102°27’—106°11’E,地处云南高原的东南部,属岩溶高原的一部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倾斜。全区总面积约为45349.53km2,包括红河州东部和文山州,大体上从开远和个旧东部起,向东经丘北和文山之间抵广南、富宁一带。高原中部相对比较平坦,西部海拔在1800m左右,东部为1600m左右,主要有嫁依、开远、蒙自、丘北和沙甸等15个盆地。本区地处低纬度高原,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由于地形复杂,各个气候带常呈交叉分布。区域年温差一般为10—15℃,日温差相对较大,区域内年平均降雨量空间分布不均,受高原季风气候影响,区域有明显的雨季与旱季之分,雨季一般集中在每年的5—10月。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景观格局斑块类型划分

本文研究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al Land 30)是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与关键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该数据利用美国陆地卫星影像(TM5、ETM+)和中国环境减灾卫星(HJ-1)影像数据,采用基于像素分类—对象提取—知识检核的综合方法提取而成。数据包括耕地、森林、草地、灌木、湿地、水体、人造地表、裸地、冰川和永久积雪9个一级地表覆盖类型,每个小盆地像元是30*30,运用GIS软件绘制主要盆地类型图。景观格局计算指数不变,应用Farg-stats 3.4计算主要盆地的景观格局指数。

2.2 景观格局指数计算

结合研究区域的具体特征和研究的实际需要,从斑块类型和景观两个水平上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的景观格局指数[18,19,20]:斑块类型面积(CA)、面积比例(PL)、斑块数(NP)、斑块分离度(F)、景观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D)、景观破碎化指数(C)、景观均匀度指数(E)等。这些指数高度反应了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的重要信息,是景观格局的组成与空间分布特征的定量指标。

斑块分离度(F):F表示某一景观斑块类型个体分布的分离程度,反映景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景观的干扰程度,进而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其值越大,表明该景观类型在地域分布上越分散,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ni为景观斑块类型的斑块数,Ai为景观斑块类型i的总面积,A为总景观面积。

景观多样性指数(H):H是一种基于信息理论的测量指数,可反映不同景观类型分布的均匀性和复杂性的程度,特别对景观中各斑块类型非均衡分布状况较为敏感。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Pi为景观斑块类型i在景观中所占的面积比例,m为景观类型数。H值越大,表示景观多样性程度越高。

景观优势度指数(D):D通常用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与实际计算值之差来表示,主要用于测度景观结构组成中某种景观要素支配景观的程度,也反映了某种景观斑块类型在景观中所处的位置或重要性。其计算公式为:

景观破碎化指数(C):C是指由于自然或者人文因素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类型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匀质到复杂异质的过程。景观破碎化指数能够反映景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和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干扰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N为研究区斑块总数,A为总景观面积。

景观均匀度指数(E):E通常以多样性指数和其最大值的比值来表示,可反应景观中各斑块类型在面积分布上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2.3 区域生态环境(EV)的计算

通过引用杨述河等人[1]依据专家征询和层次分析法得出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及其生态环境指数赋值表,基于研究区土地利用二级分类系统中各类景观面积的大小和各土地利用类型所具有的生态环境质量。以EV定量表征某一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EV的值越大,表示生态环境的质量越高。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LUi为区域内t时期第i种景观类型的面积,Ci为生态环境指数赋值,A为区域总景观面积,m为研究区内所有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分析

对滇东南峰林峰丛区主要盆地景观类型的统计分析,得到盆地各类型景观面积占盆地系统总面积的百分比,结果显示:在滇东南峰林峰丛区主要盆地土地利用结构中,耕地景观所占的比例最大,平均值最高,其次是森林、草地和人造地表。从各盆地土地利用的差异看,嫁依、开远、蒙自、平远、沙甸、树皮、砚山和珠琳盆地耕地面积所占比例较大,均在60%以上。另外,八宝、个旧、广南、马关、丘北、树皮、珠琳和曰者的盆地森林景观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在11.05%—26.11%之间。八宝、个旧、嫁依、蒙自、平远、丘北、文山和曰者盆地草地所占比例较高外,而灌丛景观类型所占比例较高的是八宝、马关和文山盆地,分别为20.51%、11.91%和15.46%,其他盆地土地利用类型中,灌丛所占比例都在10% 以下。湿地、水体和人造地表景观类型在所选研究区范围内所占的比例均较小。由此表明,滇东南峰丛峰林区主要盆地的基质景观均为耕地、林地和草地,湿地和水体覆盖面积较小,因此应加大湿地的保护力度,防止水污染。

从盆地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分布来看,耕地景观主要分布在盆地相对平坦的区域,而森林、灌丛和草地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山地带。在整个山盆系统中,利用率最高的是平坝区,耕地为该区域的优势景观,灌木林地斑块面积较小,且区内几乎没有原生态的自然斑块,河流较少,受人类的干扰较严重。 山麓带位于山盆系统的中间地带,是盆地山地和平坝区物质流的交换地带,生态较为脆弱,土地利用以灌木和少量的森林为主。盆地边缘山坡带位于整个山盆系统的最外层,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少,保留有较多的原生植被,主要景观斑块类型有位于海拔较低处的坡耕地、草地、灌木林地和裸地。

3.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比较分析

景观斑块类型尺度水平指数:表1为滇东南峰林峰丛区主要盆地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斑块分离度。结合主要盆地景观斑块个数比例来看,森林、草地和灌丛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耕地。此外,除了开远盆地的水体景观类型所占的比例较高,为26.73%,其他盆地景观类型中的湿地、水体和人造地表所占的比例都较小。但从各盆地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差异来看,在森林景观斑块个数比例中,广南、嫁依、开远和丘北所占的比例较低,其余各盆地都在20%以上,其中蒙自盆地所占的比例最高,为41.37%。草地景观斑块个数所占比例最高的是个旧盆地,为52.18%,最低的是嫁依盆地,为18.81%,其他盆地都在22.69%—36.06% 之间。灌丛景观斑块个数比例较高的是广南盆地和嫁依盆地,分别为51.76% 和55.28%,其余各盆地都在10.23%—43.79%之间。另外,除了沙甸盆地和开远盆地的耕地景观斑块个数比例相对较高外,分别为14.89%和13.86%,开远盆地的水体景观斑块个数比例为26.73%,其余盆地的耕地、水体、湿地和人造地表景观类型斑块个数比例都在6.22%以下。

从斑块分离度看:在所选盆地中,耕地景观分离度都较小,在0.02—0.12之间;嫁依、开远和平远盆地森林景观斑块分离度较高,分别为29.09、13.51和8.56。其中,开远盆地的草地景观斑块分离度最高,为5.95;个旧盆地和广南盆地的灌丛景观斑块分离度分别达到为5.04和6.07。平远盆地的人造地表景观斑块分离度最高为5.69,湿地和水体斑块分离度最大。平远、丘北、树皮、砚山、曰者和珠琳盆地湿地斑块分离度较大,均超过57.01,其他盆地没有湿地分布。其次,开远和文山盆地的水体斑块分离度相对较大,分别为18.07和26.26。由此表明,在滇东南峰林峰丛区主要盆地中,大多数盆地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中的耕地、森林、草地、灌丛和人造地表用地分布都较集中,而湿地和水体分布比较零散。

景观尺度水平指数:表2为滇东南峰林峰丛区主要盆地土地利用景观特征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嫁依、开远、蒙自、文山、平远和沙甸盆地的景观多样性指数低,优势度指数高,说明盆地景观上分布相对均匀;破碎化指数高,在0.1875—0.2871之间,说明盆地景观结构受到人类的干扰程度高,其生态环境质量低。此外,个旧、马关和砚山盆地的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在1.0235—1.1919之间;优势度指数较低,在0.3479—0.3740之间,说明盆地景观分布得较分散。盆地破碎度指数较高,在0.1452—0.1799 之间,说明盆地景观结构较复杂,受人类干扰程度较高,生态环境质量较低。八宝、广南、丘北、珠琳、树皮和曰者盆地多样性指数最高,在1.2879—1.4149 之间;优势度指数最低,在0.1209—0.3222之间,盆地破碎度指数也最低,分别为0.0191、0.0261、0.0458、0.0622、0.1164和0.1385,景观分布的分散程度高,盆地景观结构复杂,受人类干扰程度低,其生态环境质量高。

3.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生态环境质量分析

研究区主要盆地生态环境指数计算结果见表3。八宝、广南和丘北盆地的生态环境指数最高,分别为0.6829、0.6599和0.6403;蒙自、沙甸和开远盆地生态环境指数最低,分别为0.5791、0.5481和0.4724。综合以上所有数据可得出:八宝、广南、珠琳、树皮、丘北和曰者盆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最高,其破碎化程度较低,森林、草地和灌丛所占的比例较高。其中,八宝盆地灌丛所占比例最高,为55.28%。广南、丘北和珠琳的森林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4.37%、38.57%和35.33%,多样性和优势度指数高。平远、嫁依、文山、蒙自、沙甸和开远盆地生态环境质量差,其优势度较低,破碎化程度高,草地和灌丛所占比例较低,表明滇东南峰林峰丛区主要盆地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中,森林所占比例较高的盆地,生态环境质量高;草地和灌丛比例相对较高的盆地,生态环境质量较高;森林比例较低的盆地,人造地表比例较高,生态环境质量差。

平坝区耕地斑块比例较高,为保护其生产功能,应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同时加强绿化,增加灌木林地的种植比例,改善其生态环境。盆地边缘山麓带景观格局现状是以聚落、水域和灌木林地为主,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应加强对具有较高生态意义的林草地的增值,把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统一起来。盆地边缘山坡带是整个山盆系统总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少的地区,主要景观类型以灌木林地为主,其生态效益较好,土地利用过程中应注重植被恢复,强化该系统的保护和协调功能,形成平衡的自然山地生态系。

4 结语

本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其中滇东南峰丛峰林区主要盆地的基质景观均为耕地、林地和草地,湿地和水体覆盖面积较小,因此应加大对湿地的保护,防止水污染。八宝、广南、珠琳、树皮、丘北和曰者盆地森林、灌丛和草地所占比例较高。由于森林的生态环境赋值为0.95、灌丛为0.65、草地为0.75,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高。相反,平远、嫁依、文山、蒙自、沙甸和开远盆地森林、灌丛和草地所占比例最低,破碎化程度最高,生态环境质量最差。

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程度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起着明显的主导作用。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应结合高原盆地的地貌特征,从生态环境效应的角度出发,切实把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对平坝区、山麓带和山坡带应因地制宜的利用,平坝区应保护耕地,适度增加绿化面积和水体,形成聚落与灌木林地均匀布局的平衡美,提升其生产生活的适宜程度。山麓带和山坡带地区应以灌木林地为基质,以草地为斑块,景观格局以自然状态为主,注重原始状态的恢复与裸地的植被恢复,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整个盆地景观创建绿色的大地景观背景和具有多样性的生态环境保障背景。

摘要:盆地包括以山地、高原为主的盆边区域和以平原或少量缓坡、丘峰分布为主的盆底区域。云南是个多山的省份,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势低平的盆地区域尤其是盆底区域,盆地人口密集,是云南省主要的经济文化发展要地和农业生产基地。选取生态意义较明显的景观格局特征指数,对滇东南峰林峰丛区主要盆地土地利用结构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依据盆地的地理环境特征不同,盆地景观系统可分为平坝区、盆地边缘山麓带和盆地边缘山坡带三种景观亚系统类型,每一种景观系统都有多种景观要素构成,且因所处地貌不同而差异显著。盆地土地利用结构中,耕地景观所占的比例最大,平均值最高,其次是森林、草地和人造地表。八宝、广南、丘北、曰者和珠琳盆地景观优势度指数大,景观破碎度指数小,盆地生态环境质量高。景观格局指数与生态环境之间相关性较大,其中景观类型多样性与生态环境指数呈正相关,景观破碎度与生态环境指数呈负相关,景观格局的空间特征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上一篇:甘蔗种植协议书下一篇:改变你的世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