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明生态村

2024-05-24

海南省文明生态村(精选6篇)

篇1:海南省文明生态村

【海南日报】海南欲打造国际旅游岛文明生态村“绿色品牌” 2009.8.25

———探索海南文明生态村的转型之路 □ 傅治平

文明生态村作为海南的新农村建设“绿色品牌”,为适应打造国际旅游岛的需要,应该实现四个方面的大转型:把单一品牌拓展成综合品牌;把生态品牌转化成特色品牌;把环境品牌锤炼成民生品牌;把地方品牌提升成国际品牌。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堪称新农村建设的“绿色品牌”。当前,海南的发展正向着建设国际旅游岛转型,这意味着经济社会的整体格局都要有新的变化。无疑,文明生态村这块绿色品牌不能丢,但其必须有新的提升,要与建设国际旅游岛大战略相适应,实现新的转型。

笔者认为,文明生态村作为海南的新农村建设“绿色品牌”,为适应打造国际旅游岛的需要,应该实现四个方面的大转型。

一大转型:把单一品牌拓展成综合品牌

海南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初衷,是以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单一性品牌,其内涵、目标、主要内容,与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目标、内容是有差异的。随着创建活动的深入,文明生态村的内涵一步一步地得到深化和丰富,其创建目标已经远远地超出了精神文明建设这个范畴,实际上已经进入了新农村建设的范畴,成为了农村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目标。因此,当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战略之后,文明生态村建设在发展中使海南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先发优势。海南省委省政府很快统一认识,明确地提出,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海南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载体、主要抓手,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统一,把文明生态村打造成一块新农村建设的“绿色品牌”。从这一点而言,打造国际旅游岛,文明生态村创建的目标,就不再仅仅是新农村的目标了,而且要作为国际旅游岛的单元、作为国际旅游岛的一个重要品牌来认识。将其纳入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整体规划来考虑。而且在实现单一目标向综合目标拓展的同时,其推动创建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投入机制也由单一性向综合性拓展。不仅宣传部要抓、农业厅要抓,旅游部门也要抓。要把文明生态村当作全社会合力打造的综合品牌。

二大转型:把生态品牌转化成特色品牌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持海南农村现有的良好生态。文明生态村作为一个个鲜活的实体,在保持海南农村原有的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而美化了农村的面貌,使海南农村成为安家乐业的桃花源。当然,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目标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把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独有优势,开拓一条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海南省委省政府在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综合载体、主要抓手,最核心、最基础的任务应该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省委书记卫留成不只一次强调,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而在发展经济方面,海南自然而然地选择了现代产业的新模式———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经济,既是现代产业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是文明生态村的一个优势。在文明生态村建设过程中,海南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生态保护方面,而是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模式。例如,“沼气+养猪+经济作物”的“小庭院、大产业”模式;发展橡胶、藤竹、南药、茶叶等山区特色经济的“文明生态村+专业村”模式。但是,要使文明生态村建设能够与国际旅游岛接轨,在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就要尽可能突出生态旅游的特色,使文明生态村成为生态旅游的经济亮点。此前,一些地方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与开发乡村和民族风情休闲旅游相结合,使当地成为受海内外游客青睐的新兴旅游点,已经取得了好的成果。这一点,三亚市更有大手笔,他们利用各村的区位优势和特点,打造不同主题的乡村游连片区,如5A级热带黎家风情乡村旅游景区、农家乐生态旅游区、民俗文化和乡村探险游区,等等。打造国际旅游岛,那就意味着整个海南岛都应该成为国际友人的旅游点。三大转型:把环境品牌锤炼成民生品牌

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将“文明”冠于最前面,并与“生态”融为一体,就是强调从大文明视点出发,把新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形成崭新的现代农村的文明。在文明生态村创建中,突出了环境的“硬”、“软”两个方面。在硬环境方面,就是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卫生环境,改变群众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改变农村用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民生问题,更好更快地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在软环境方面,注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切实解决农村、农民在精神文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村“脏乱差”的环境,也改变了不文明、不卫生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农民文明素质,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转变了农村社会风气。改变了千百年来形成的旧风俗、旧习惯,树立起了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杜绝了超生、聚众赌博、封建迷信等现象,形成了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此外,增强了农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赖。特别是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形成的新型的党群干群关系,更加激发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明生态村建设成了海南最大最好的一项民心工程、最大最好的一块民生品牌。

文明生态村的转型,必须始终坚持一个最高目标,让老百姓得实惠,让老百姓有更好的发展。笔者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当代最基本的民生。保持良好的环境,是为人民群众提供的最均等的公共服务。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我们要坚持打好“民生牌”,既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国际游客,又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岛上居民赢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四大转型:把地方品牌提升成国际品牌

创建文明生态村,最初只是海南省委省政府从海南实际出发打造的一块地方品牌,其目的主要是彻底解决海南的“三农”问题。但几年来的创建实践,文明生态村凸显出来的特色,却验证了党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为全国建设新农村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海南文明生态村在全

国的影响越来越大。2005年1月,在海南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与会者将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建设誉为“一条创建和谐农村社会的新路子”。中央许多部委下发文件推广海南经验,全国先后有二十几个省区市、一百多批考察团来海南参观考察文明生态村,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大媒体,先后对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了全方位报道。

打造国际旅游岛,文明生态村将面对国际,将成为国际游客自由休闲的旅游地。因此,在创建过程中,要加进去国际旅游的元素,更要按照国际标准来打造。海南一些学者对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前景曾寄予很高的期待,他们认为,要通过文明生态村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战略,把海南建设成为人类生存示范区、生态经济示范区、城乡一体的和谐社会示范区。而联合国地球理事会主席莫瑞斯更是预言:海南有望成世界生态文化中心,展示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永久利益,日益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如果海南能够按照设计专家的有益建议,能够在环境破坏和恶化的巨大压力和风险的十字路口作出正确的抉择,文明生态村这个地方性品牌也就必然会以更新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篇2:海南省文明生态村

虽然烈日当空,却有清风徐来。眼下,大批外地游客纷纷告别“火炉”城市,或骑行或驾车,徜徉在海南的乡村绿道上,一路有三角梅、鸡蛋花和椰子树相伴,仿佛置身于清爽的绿色世界。

万宁兴隆绿道、文昌八门湾绿道、海口“绿野仙踪”慢行道„„每一条绿道的兴起都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紧密相连,一张连通生态文明、推动文明生态村再升级的绿道网络正在海南形成。

因地制宜,为生态增绿

“绿道不能和道路村村通混为一谈。它把旅游变成一项健康的运动,是生态旅游不可或缺的构成组件。”在清雅幽静的万宁兴隆热带花园里,记者见到了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保护兴隆热带雨林生态的归侨郑文泰。

他不仅规划设计了兴隆绿道,还时常与工人们一起培植绿道两侧的花草树木。在郑文泰看来,绿道将海南的生态之美全然展现,游客因此有了更多选择和停留的可能。

据介绍,兴隆的百余公里绿道建设计划,分成雨林植物及滨水风貌段、归侨村落风貌段、原生态风貌段等,目前已完成20公里的示范段,将兴隆的旅游景区和侨乡文化村落串连起来,形成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生态乡野休闲慢行区。

绿道的两旁,除了种植大量的乡土树木,还培育了本土花卉及爬藤、荫生、兰科等植物,让微生物和野生小动物都能找到繁衍生息的栖息地。

眼前的景象与当初海南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思路一脉相承。

1999年,海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理念。2000年,文明生态村建设全面铺开。13年来,全省60%的自然村面貌焕然一新,并逐渐摸索出因地制宜、生态优先、连片创建的发展模式。

绿道建设既保护生态,又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还能提升旅游品质,因此被视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有力抓手。

文化乡村,为旅游添景

一杯地道的苦咖啡,一碟精致的椰汁七层糕,静静地聆听老华侨讲述他们的回国故事„„越南归侨梁爱凤位于兴隆华侨农场55队的南旺咖啡店,因为绿道开到了家门口,成了天南地北的“驴友”品味华侨村落文化的驿站。

50多岁的梁爱凤是兴隆华侨农场的退休职工,每月1400多元的退休金和咖啡店的收入就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梁爱凤说,农场原有道路狭窄,路边还被密密麻麻的橡胶林挤占。今年,政府出资扩建绿道,在橡胶林中套种咖啡、恢复咖啡园,吸引游客参观,小店的生意才火了起来。

通过绿道,这些“养在深闺”的华侨村落,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像兴隆绿道这样依托文化特色、生态优势发展文明生态村落群,在海南还有很多。如定安“百里百村”绿道蜿蜒于古朴的村落间;海口的“绿野仙踪”串连起各具特色的文明生态村,沿途可以采摘、垂钓、吃农家菜、买土特产。

浓郁的乡土文化也是文明生态村发展乡村游的灵魂。在琼海市博鳌镇,美雅村等5个毗邻博鳌亚洲论坛会址的村庄,自去年开始连片规划创建文明生态村。村里鼓励和引导农民开办独具特色的农家乐、家庭旅馆、休闲咖啡馆等,凭借论坛年会聚集的人气和绿道设施,很快便形成一条乡村风情旅游线。“不拆一间房、不砍一棵树”,这些村庄改造成原生态的文明生态村。

据统计,目前海南已建成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点148个,年累计接待游客约300万人次,全省文明生态村农民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895元。

绿色小康,让文明升级

走进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白沙村,房前屋后和村道两旁随处可见龙眼、菠萝蜜、黄皮、杨桃等果树。

82岁的村民郭阿婆坐在自家庭院里编竹篓,见到我们,热情地迎了上来,招呼我们品尝她家的鲜果。

郭阿婆说,果树苗是政府免费发放的,农户负责浇水、培土,收成归农户,庭院里这几棵果树每年能带来几千元的收入。

“为美化环境,一开始我们发的是景观树种。但时间一长,无人维护,甚至遭砍掉。后来改发经济价值高的果树,村民不仅积极引种,还自发补种,村里的环境大变样。”昌江县委宣传部部长何顺劲说,在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中,昌江提出了“把家园变果园”,已累计向全县农村发放10多万株果树苗。

只注重生态保护,不发展生态经济,文明生态村建设难以持久。如何将政府的领头创建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13年来,海南很多村庄结合地域特色,不断进行探索,并持续推进农村产业升级,促成农民就地城镇化。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的就是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澄迈县桥头镇沙土村原是到处沙土地、种啥没啥的贫穷村。后来4000多名村民在村支书王文克的带领下,种植适宜沙土地的品种“桥沙甘薯”,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三四千元涨到一万多元,成为富裕的地瓜村。村民们还主动出资修建了村道。

除了“地瓜村”,海南各地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成立合作社或引进开发公司,涌现出一批“槟榔村”、“香蕉村”、“沉香村”等。这些村庄的崛起为绿道的拓展与延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3:海南省文明生态村

笔者跟随海南省省委调研组对文昌、昌江、定安、陵水、白沙5县市文明生态村与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做了基础调研。调研发现各地文明生态村建设成绩显著, 但是依旧面临经济推动力不足、精神文化内涵后继乏力等问题;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 基础差, 产业要素瓶颈突出, 呈现低水平发展。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通过深度融合发展能够促使两者实现共同发展。

二、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背景解析

(一) 国际背景

1、国际旅游业发展新动态。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和渗透,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以天然、宁静、环保等为主要内涵乡村生态游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扩大就业率、推动地方经济、拯救乡村中起到积极作用已被广泛认知;乡村旅游有助于增强当地社区自豪感, 促进地方文化发展和遗产保护;并推动乡村与外界的社会文化交流。借鉴国外经验, 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建设融合发展, 打造新型乡村发展模式, 是海南不可忽视的产业选择。

2、世界人居环境新的要求。

步入21世纪,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农村人居环境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农村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乡村这样一个大的地理系统背景下, 进行着居住、耕作、交通、文化等各项活动, 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21世纪初, 欧盟已将农村人居环境列为农村发展的最重要课题。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区域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改善乡村环境, 提高乡村居住环境舒适度是我国乡村建设的关键内容。

(二) 国内背景

1、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推动。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 加强制度改革创新, 逐步推进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等要求, 乡村整体发展亟待实现跨越式发展, 乡村定位何处?乡村发展何去何从?如何形成自己整体经济造血机制而避免成为城市的完全附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 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从多方面给出了思路。

2、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确立。

对我国旅游业发展而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国发[2009]41号) 被社会各界一致认为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 《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是旅游业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乡村经济的支柱产业。通过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建设融合发展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先导性旅游业态支撑。

(三) 省内背景

1、国际旅游岛战略层层推进。

2010年6月,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经国务院批复正式下发。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和突破性产业, 旅游业能否率先破局, 显然关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全局。而作为旅游业的有机构成, 海南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无疑既是全省旅游业能否率先突破的关键着力点, 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另外, 文明生态村建设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作用也不应忽视。

2、海南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关注。

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多样化、品牌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进一步丰富旅游内涵, 扩大消费需求”。同时强调要继续打造生态省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民生问题仍是十二五规划重点关注的对象, 通过乡村旅游和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 为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增添新的动力。

3、新时期文明生态村建设需要。

文明生态村建设以来以打造良好乡村环境, 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为指导。10多年来自2000-2009年海南省累计创建文明生态村10501个 (自然村23310个) , 占自然村总数的45%。但是其中开发的乡村游 (农家乐为主) 仅为67家, 文明生态村建设缺乏经济产业支撑。通过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意义解析

(一) 社会意义

1、全岛人民共享国际旅游岛建设成果的产业保障。

国际旅游岛建设既是海南省改革开放与转型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 也是一项关乎全省850万人民福祉的需要在摸索中前行的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主要受益者是乡村居民, 能够给广大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是全岛850万人民共享国际旅游岛建设成果的有效产业选择和现实产业保障。

2、有利于海南“三农”问题的解决。

多年来, “三农”问题关系到海南社会稳定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成败与否。海南乡村由于经济落后、教育滞后原因, 大量富余劳动力赋闲在家, 社会问题时有浮现, 给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社会稳定带来隐患。通过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 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统一, 着力培养乡村经济支撑, 实现乡村自造血。保持海南乡村社会稳定, 保障国际旅游岛建设顺利进行。

(二) 经济意义

1、有利于海南旅游业整体发展。

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过程中可开发多种形式的乡村游项目, 如滨海乡村游、热带雨林山区游、黎苗乡村游等。这些依托文明生态村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项目将成为海南旅游业重要支撑。目前海南旅游发展较成熟的地区集中于东线沿海, 通过特色乡村游开发将开发区域逐步深入到中西部, 以实现海南旅游业全面发展。

2、有利于海南乡村经济发展。

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实际是打造海南乡村兼具生态文明而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两者融合发展能够有效利用农村人力资源, 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促进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带动相关旅游服务要素发展, 促进农副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无公害发展, 提高农业附加值, 实现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融合与互惠发展。

(三) 文化意义

1、有利于海南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意见》 (中办发[2010]39号) 再次强调了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海南省文明委也做了相应的部署, 要求全省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岛目标, 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 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文明意识、生态意识、发展意识、国际意识。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外地游客的需求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给文明生态村带去了科技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理念, 提高了经营效率, 促进了农民的文明意识和现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创造海南乡村良好人居环境, 打造海南健康农村新形象。

2、有利于海南优秀文化传承与保护。

海南拥有众多文化旅游资源, 目前由于资金、意识等多方面原因, 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保护。通过融合发展挖掘和保护当地优秀文化资源, 使更多的人了解海南优秀文化, 使当地居民更加充分认识和了解本土传统文化, 进一步提高传统文化保护意识, 更加注重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的内涵。

(四) 生态意义

1、有利于创造海南乡村良好人居环境。

通过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 当地经济状况得到改善, 村容村貌转变, 乡村人口素质提升, 乡村整体竞争力增强。而乡村面貌的转变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一个个干净整洁、文明富裕的海南新型村庄将展现在游客面前。

2、有利于海南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可以使广大的农民群众认识到, 良好的生态环境, 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整洁的田舍家园同样是宝贵的生产资料和致富源泉, 能带来实际的利益, 同时促进农民自觉改善生态环境和优化生活环境, 有利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四、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战略定位

(一) 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的实验区

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可以实现城乡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 实现城乡、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同时通过发展特色农业, 实现农业现代化, 转变粗放型经营方式。农民不离土、不离乡, 就地走向现代化。避免乡村成为城市的附庸, 实现自造血, 开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把海南乡村打造成为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的实验区, 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范例参考。

(二) 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先导性旅游业态

积极探索, 先行先试, 依托海南独特乡村旅游资源, 融合文明生态村发展成果, 整合包括农村土地内在的产业要素, 积极推进海南乡村旅游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把海南乡村旅游打造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全新、强势先导性旅游业态, 并有效分担旅游业先导性突破的区域发展功能。

(三) 亚洲一流、世界领先的海岛型乡村旅游目的地

充分发挥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 按照国际通行的乡村旅游服务标准, 进一步完善乡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开发特色产品, 规范市场秩序, 完成产业要素要素转型升级, 推进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建设深度融合, 把海南文明生态村打造成为亚洲一流、世界领先的海岛乡村旅游目的地, 为海南岛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宏伟目标实现提供旅游功能地域支撑。

五、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建设融合发展模式

从调研情况看, 目前海南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水平较高的区域多处于大型景区、中心城市或大型项目所在地周边, 相应的, 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建设融合发展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 景区依托型

结合文明生态村周边景区景点发展乡村旅游, 把旅游景区景点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 吸引周边农民参与到旅游接待和服务中, 并融入当地风情, 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海南省许多文明生态村利用周边景区开发多个乡村旅游项目。如昌江霸王岭一些文明生态村利用国家森林公园, 已经开发了以热带雨林为特色的“雨林老屋”。

(二) 中心城市依托型

乡村旅游的兴起与城市是分不开的, 城市居民是乡村旅游重要客源市场, 通过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依托中心城市发展乡村旅游是目前风险相对较小同时参与度相对较高的海南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三亚槟榔河、海口演丰、琼山区龙鳞、南畴湖等文明生态村依托三亚、海口等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持续发展。

(三) 大项目驱动型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建设层层推进, 众多大型项目纷纷落户海南, 给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带来重大契机, 通过对在大型项目周边文明生态村开发乡村游, 作为大型旅游项目的补充, 能够形成良性互补的开发局面。文昌依托航天基地和航天主题公园的建设开发八门湾百里生态绿道、东阁排港文明生态村农家乐等项目。

六、结束语

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涉及到多个利益体, 妥善处理各利益体关系是融合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 应坚持农民开发主体的地位不动摇。目前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过程中正面临政策、管理、资金、人才等多种产业要素瓶颈, 突破这些产业要素瓶颈将是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建设融合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摘要:文章沿袭关联耦合视角, 基于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背景与意义的深度解析, 探讨了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其实现模式, 有望为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海南

参考文献

[1]、王素洁, 刘海英.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 2007 (4) .

[2]、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 2003 (1) .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篇4:海南省文明生态村

近年来,省森林植物园始终将生态文明创建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以生态文化品牌打造生态文明,以生态文明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获得了“湖南省直文明标兵单位”称号。

创立了“湖南世界名花生态文化节”品牌。省森林植物园利用自身的科研技术优势和独特的樱花资源,通过引进郁金香、牡丹、杜鹃花、向日葵等,用名花及其文化内涵演绎了“春之歌”、“夏之恋”、“秋之色”、“冬之韵”四部花曲,成功打造了“湖南世界名花生态文化节”生态旅游品牌。创作设计了园歌、园徽和反映植物特色的吉祥物。先后举办了荷兰文化周、盛中国、刘诗昆音乐会、遂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湖南省非物质文化展、湖南首届恐龙科普展等多项文化主题活动。四季名花争艳、特色主题活动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品牌影响深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许和充分肯定,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省森林植物园荣获“2011中国旅游总评榜年度最受欢迎景区”、“2011中国(湖南)年度浪漫花海旅游胜地”。先后于2012年1月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3年2月获批湖南省两型示范景区。目前年接待入园游客达70多万人次,生态文化理念在三湘大地广泛传播,生态文明成果社会分享。

牵头成立了省生态文化协会。2013年底,由省森林植物园牵头成立的湖南省生态文化协会,是由在生态文化建设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文化、社科教育及学术团体、以及关心和有志于湖南省生态文明事业发展的人士自愿组成。该协会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落实《绿色湖南建设纲要》、深入传播生态理念,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加快建设绿色湖南,聚集了全省有志于生态文化建设的力量。协会深入研究生态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挖掘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为省森林植物园下一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改善了生态文明教育环境。省森林植物园先后对主干道路和两边的园林景观进行了提质改造,斥资1200多万元修建了满足游客需要的新北大门。2011年,按照国家4A旅游景区标准,积极开展国家4A旅游景区品牌创建工作。完善了景区主游步道建设,完成了北大门游步道建设工程;完成了环樱花湖景区主游步道建设,总面积3800平方米;建成了西大门和北大门两个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了200多块中英日文的标识标牌,增设了文明提示语标牌;新建和改造停车场6个,总面积14000平方米;新建改造旅游厕所11个,配备各种休闲坐椅凳500余个、环保垃圾桶180余个,全园文明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水平、景观质量水平大大提升。

建立了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平台。省森林植物园依托已建成的一批特色植物专类园如樱花园、国家杜鹃园、观赏竹园、珍稀濒危植物园、世界名花园等专类园,建立了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结合生态旅游特色,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先后获批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多次荣获“梁希科普奖”“湖南省科普先进集体”等称号。其中,“湖南世界名花生态文化节”和“湖南首届百万花·蝴蝶文化节”先后两次荣获国家林业局“梁希科普活动奖”,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省森林植物园利用自身特点,开展深受市民喜爱的生态文明教育,让生态文明理念在活动中得到有效传播。第一,发挥生态文化教育功能,将生态文化教育融入到游园赏花活动中来;第二,发挥植物多样性教育功能,将养在“深闺”的3800种植物展示在游客面前,为省内10多所高校提供植物教学基地,为省市10多万中小学生提供动植物科普教育;第三,发挥社会公益性功能,始终坚持对残疾人、军人、70岁以上老年人和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并开展一系列公益活动;第四,发挥文学艺术教育功能,充分挖掘主题花卉的文学艺术内涵,开展征文、书法、摄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活动;第五,发挥植物科学和环境保护教育功能,通过科普讲座、科普竞赛、科普展板以及科普志愿导游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提高了市民美化家园及环境保护的意识。

篇5:海南省文明生态村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管理规程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申报、技术评估、考核验收、公示、公告和监督管理等工作,依据环境保护部颁布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环生态〔2016〕4号)(以下简称《国家管理规程》),结合湖南省实际,制定本管理规程。

第二条 湖南省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以下文中所称市包括自治州,县包括县级市、区等),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

本管理规程适用于湖南省域范围的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乡镇、村的创建工作管理。

第三条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坚持国家引导,地方自愿;党政组织,社会参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持续推进,注重实效。对于达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并通过考核验收的市、县、乡镇、村,省环境保护厅按程序授予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并择优推荐参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评审。

第二章 规划和实施

第四条 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应当按照《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指标》组织编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省环境保护厅组织论证,创建地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议本级人民政府将通过论证并修改完善后的《规划》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后颁布实施,并于颁布后三个月内报送省环境保护厅备案。

第五条 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村,参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指标》编制规划或建设方案;其中乡镇编制规划或建设方案,由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备案;村编制建设方案,由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备案。

第六条

原创建国家生态市、县的规划,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修改、完善后报同级人大审批,并报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备案;原创建国家生态乡镇、村的规划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指标》修改完善,作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村规划或建设方案,其中乡镇规划报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村规划报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

创建地区人民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和长效管理机制。

第八条

创建地区人民政府应依据规划,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责任,细化任务分解,落实专项资金。

第九条 创建地区人民政府应当每年总结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加强创建工作的档案管理,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作为技术评估、考核验收和复核的重要依据。

第十条

创建地区人民政府应当自规划批准之日起,在政府门户网站及时发布或定期更新以下信息:

(一)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

(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工作动态;

(三)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计划、工作总结。

第三章 申报程序

第十一条 开展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乡镇、村,应对照省级创建标准进行自查,预期可达到创建标准的,依程序申报。

第十二条 已获得国家级生态县命名的和已获得省级生态县命名的,可直接升级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第十三条 自本规程实施之日起,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的市、县,应先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再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第十四条 已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村称号的,如行政区划已调整,不再保留原称号,改为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如行政区划未调整,保留原称号3年,改为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

第四章 技术评估

第十五条 创建地区符合下列条件,创建地区人民政府可以按程序向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技术评估(乡镇、村的创建,原则上不进行技术评估):

(一)市创建规划经批准实施2年以上的,县创建规划经批准实施1年以上的(原生态市、县规划以修改完善后通过同级人大审批时间起算);

(二)经自查达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各项指标的。第十六条 申请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技术评估,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技术评估申请文件;

(二)市、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

(三)市、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报告;

(四)市、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技术报告。第十七条 省环境保护厅收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地区人民政府提交的申请后,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审查,对初步审查合格的,受理申请,并于受理后3个月内完成技术评估;对初步审查不合格的,及时将审查情况反馈创建地区人民政府。

第十八条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的创建工作由省环境保护厅组织技术评估,技术评估结束后向创建地区反馈书面整改意见。技术评估主要内容包括:

(一)听取创建工作汇报;

(二)评估规划实施情况;

(三)审核档案资料,评估建设指标完成情况;

(四)开展现场检查和民意调查;

(五)反馈技术评估情况。

创建地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整改意见的要求,认真进行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

第十九条 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技术评估组由省环境保护厅相关人员及有关专家组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技术评估组由省环境保护厅和市级环境保护部门相关人员及有关专家共同组成。

第二十条 已获得国家级、省级生态县命名的可直接申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但需按《国家管理规程》进行技术评估。

第五章 考核验收

第二十一条 已完成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的创建地区人民政府,可以向省环境保护厅申请考核验收。经技术评估无需整改的地区,视同通过考核验收。

第二十二条 省环境保护厅收到市、县创建地区人民政府提交的考核验收申请和整改报告后,应当及时审核申请材料。对初步审查合格的,省环境保护厅于3个月内开展考核验收;对初步审查不合格的,及时将审查情况反馈创建地区人民政府。

第二十三条 考核验收工作由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开展。考核验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一)听取创建工作及整改情况汇报;

(二)检查评估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

(三)核查档案材料,开展现场检查;

(四)反馈考核验收情况。

第二十四条 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省环境保护厅委托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考核验收并备案,省环境保护厅按20%比例随机进行现场抽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由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考核验收并备案,省环境保护厅按10%比例随机进行现场抽查。

第二十五条 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考核验收组由省环境保护厅相关人员及有关专家组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考核验收组由省环境保护厅和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相关人员及有关专家组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考核验收组由市、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相关人员及有关专家组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考核验收组由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相关人员及有关专家组成。考核验收的内容及程序参照《国家管理规程》。

第二十六条 省环境保护厅应当在市、县考核验收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创建地区人民政府反馈考核验收结果;市级环境保护部门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考核验收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反馈考核验收结果;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部门应当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考核验收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反馈考核验收结果。

第六章 公示公告

第二十七条 对通过考核验收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乡镇、村,由省环境保护厅进行审议并在省环境保护厅网站上予以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公众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来信来访、“12369”环保举报热线等方式反映公示地区存在的问题。对公示期间收到的投诉和举报问题,由省环境保护厅或市、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调查。

第二十八条 对公示期间未收到投诉和举报,或者投诉和举报的问题经调查核实完成整改的市、县、乡镇、村,省环境保护厅按程序审议通过后发布公告,授予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乡镇、村称号,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有效期为5年,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村有效期为3年。

第二十九条 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命名的比例原则上不得超过该市、县乡镇总数的60%;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命名的比例原则上不得超过该县行政村总数的40%。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的地区应当持续深化创建工作,巩固提升创建成果,逐年更新档案资料,每年向省环境保护厅提交工作报告。

第三十一条 省环境保护厅对获得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的地区不定期组织抽查,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复核、退出机制。复核发现问题的地区要限期整改;对限期整改仍达不到要求,情节严重的市、县,撤销其称号。

第三十二条 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的地区,应当在有效期满之前向省环境保护厅提交复核申请,省环境保护厅按照创建相关要求组织开展复核。复核主要内容:

(一)听取地方人民政府汇报;

(二)检查指标达标情况(指标如有调整,按调整后指标进行);

(三)反馈复核情况。

有效期满未提交复核申请的,视为自动放弃,不再享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荣誉。

第三十三条 省环境保护厅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组织复核;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组织复核;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组织复核。具体内容及要求参照《国家管理规程》。

第三十四条 复核合格的创建地区,由省环境保护厅按程序予以公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有效期延续5年,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村称号有效期延续3年。

第三十五条 对已获得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的地区,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省环境保护厅对该地区提出警告并责令整改:

(一)因重大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被上级约谈、挂牌督办或实施区域限批的;

(二)环境质量出现明显下降或未完成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

(三)发生重大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案件的;

(四)其他应当提出警告并责令整改情形的。第三十六条 建立退出机制,对已获得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的地区,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取消相应称号:

(一)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或生态破坏事件的;

(二)行政管辖区域违反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要求,且情节严重的;

(三)因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被上级约谈、挂牌督办或实施区域限批的,且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整改的;

(四)未通过省环境保护厅组织的复核的。

第三十七条 参照《国家管理规程》的规定,省环境保护厅应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专家库。专家遴选采用个人申请和单位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经省环境保护厅审核纳入专家库。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适时更新;市、县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也应建立相应的专家库。第三十八条 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的工作人员和专家,在规划评审、技术评估、考核验收、抽查、复核等工作中,必须坚持科学、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认真落实廉政责任和廉洁自律要求,自觉遵守相关工作程序和规范。构成违纪违法或犯罪的,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篇6:海南省文明生态村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省政府“海南文明大行动”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提高海南民政人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根据《“海南文明大行动”实施方案》的工作部署要求,结合民政工作实际,特制定海南民政“文明大行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切实提升海南民政人的文明素质,增强公民公德、法律和责任意识。促进全省民政系统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工作目标

认真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以“真情暖人心,满意在民政”为载体,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干部职工文明素质。结合全省民政系统窗口单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和厅机关作风专项整治工作,突

作作为殡葬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采取多种手段、方式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群众参与殡葬改革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全力以赴完成省政府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

4、加强殡葬管理机构建设。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加强殡葬管理工作的规划和措施,协调相关部门加强殡葬执法,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未成立殡葬管理机构的市县要积极成立殡葬管理机构,成立殡葬管理机构的市县要充分发挥殡葬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有条件的市县还要成立殡葬管理执法大队,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工作。

5、探索开展绿色殡葬。各市县要树立绿色殡葬意识,加大树葬、花葬、海葬等绿色殡葬设施建设,理顺绿色殡葬行业发展机制,创造条件探索开展绿色殡葬,逐步完善殡葬服务体系。同时,要顺应时代信息化要求,积极倡导网络殡葬。

6、大力推进遗体火化工作。进一步加大推进火化力度和执法纠查力度,杜绝火化区内的土葬现象,争取火化区火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力推进儋州市、万宁市殡仪馆规划建设工作。

7、加强殡葬服务行风建设。充分发挥殡葬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制度建设、服务承诺制度建设,做到“阳光殡葬、诚信殡葬”,营造文明和谐的殡葬服务环境。强化社会监督,建立社会监督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服务项目齐全、服务网点社区化、服务质量和水平较高的城乡殡葬服务体系。

(二)大力创建文明和谐社区示范点

会组织登记、优抚安臵、社会福利、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专项社会事务、基层民政经办机构等公共服务窗口单位的文明礼仪工作。做到微笑服务、文明用语、礼仪手势,切实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进一步提高收费窗口服务的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促进文明服务工作上档次、上水平。以“敬老文明号”、“银龄行动”、“文明敬老院等级评定”、“平安社区”等活动开展为契机,加大宣传、报道先进典型,营造“真情暖人心,满意在民政”的文明社会氛围。

(四)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

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认真倾听民政对象呼声,及时反映民政对象意愿,主动关心民政对象疾苦,以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民政对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民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提高各类民政对象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使各类民政对象,尤其是困难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自觉实践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组织领导

成立海南民政“文明大行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部署、组织、协调、指导“文明大行动”活动,厅党组书记、厅长苗建中任组长,副厅长吴井光、李远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4年1月至12月)。对照《任务分工》和《测评体系》,寻找差距、发现问题、落实整改,不断巩固和深化活动成果,扩大活动实效,形成长效工作机制,迎接各级文明委的检查验收。2014年11月,召开全省民政系统“文明大行动”总结暨表彰大会,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对未按期完成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

六、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省各级民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文明大行动”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文明服务意识,高度重视活动的组织谋划工作,确保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活动领导机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接受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

上一篇:三年级自创诗歌下一篇:法制副校长2011年下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