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东海岸

2024-05-05

海南岛东海岸(精选五篇)

海南岛东海岸 篇1

1海洋保护区的定义和类型

1.1海洋保护区的定义

有关海洋保护区的定义, 目前有多种表述, 按照中国《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的定义, 海洋保护区是指为保护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以及有重大科学、文化和景观价值的海洋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需要划定的海域, 包括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海洋生物物种自然保护区、海洋自然遗迹和非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2]。但最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 于 1994年对海洋保护区做出的定义, 即“任何通过法律程序或其他有效方式建立的, 对其中部分或全部环境进行封闭保护的潮间带或潮下带陆架区域, 包括其上覆水体及相关的动植物群落、历史及文化属性” 。

1.2海洋保护区的类型

世界各国的海洋保护区类型多种多样, 其分类标准也亦有不同。目前, 除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1994年修改发布的《保护区分类、目标和标准》外, 国际社会尚未形成一个基于管理目的和保护水平的分类体系。我国在《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中将海洋自然保护区分为3个类别16个类型[3]。

2海南省海岸带海洋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历程

海南省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最早可追溯到1980年在东寨港划定的省级保护区。自1982年《海洋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后, 我国的海洋保护区建设正式起步, 在此推动下海南省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快速发展, 仅1983年海南省就先后建立了铜鼓岭自然保护区、文昌琼海麒麟菜省级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1989年初, 在国家海洋局统一组织下选划了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并在次年9月由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995年, 国家海洋局颁布了《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进一步规范了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一批批地方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也相继由海南省地方海洋管理部门完成选划并经国家海洋局和地方政府批准建立。2007年7月海南省政府批准建立了全国首个海草特别保护区——陵水新村港—黎安港省级海草特别保护区。

迄今为止, 建立了海南省海岸带海洋保护区17个 (图1和表1) , 是全国范围内海洋保护区数量较多的省份。其中, 国家级保护区4个, 省级保护区7个, 县市级保护区6个, 总面积达103 444 hm2。这些保护区分属海洋、林业和环保等部门管理。依照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分类, 海南省海岸带海洋保护区分为3个类别7个类型。其中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区数量最多, 共12个, 占总数的70.6%。保护区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物种。

注:本表中保护区类别划分依据GB/T17504—1998《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3海南省海岸带海洋保护区现状

3.1海洋保护区建设现状

经过各级政府和各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的努力, 海南省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

(1) 海洋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发展较快, 初步形成了全省海洋保护区网络。截至2009年底, 海南省共建立了不同级别、各种类型的海洋保护区17个, 总面积103 444 hm2,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 面积20 305 hm2;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 面积81 178 hm2;市级自然保护区4个, 面积1 461 hm2;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 面积500 hm2。

除了自然保护区以外, 海南省还建立了多处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 在保护全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 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2) 海洋保护区在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珍稀濒危物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建立的以红树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8个, 总面积8 246 hm2, 几乎分布于全省所有的红树林, 代表着各种红树林植被类型;已建立的以珊瑚礁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两个, 总面积6 939 hm2;已建立的以海草床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1个, 面积2 320 hm2;已建立的以麒麟菜、江蓠和拟石花菜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两个, 总面积9 000 hm2;已建立的以热带常绿雨矮林生态系统及其野生保护动物、地貌景观的自然保护区1个, 面积4 400 hm2;已建立的以海岸带青皮林及生态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1个, 面积1 710 hm2;已建立的以白蝶贝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两个, 面积为65 200 hm2;物种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尤其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中的绝大多数在自然保护区得到了保护。

3.2海洋保护区管理现状

(1) 近10多年来, 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 初步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法规体系。198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 林业部公布施行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1年9月20日海南省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10月16日颁布实施的《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3年7月30日海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海南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1994年10月国务院批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5年8月, 三亚市政府颁发了《关于禁止开采捕捉销售珊瑚、玳瑁及其制品的通告》;1998年9月, 海南省人大颁布了《海南省珊瑚礁保护规定》;1998年海南省颁布首个地方性红树林保护法规《海南红树林保护规定》;2009年5月27日, 海南省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海南省珊瑚礁保护规定 (修订稿) 》。

(2) 管理机构建设逐步得到加强。这几年, 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设施、设备条件 (如配置了执法快艇、管理用车、通信设备等) 虽然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但距离充分履行法定职责的要求还相距较远。

(3) 管理能力、科研水平有所提高。保护区的管理人员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培训活动, 管理能力和科研水平有所提高, 但是保护区管理人员的编制偏少, 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的需要。

3.3海南省海洋保护区评价

海南海岸带已初步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类型齐全、功能较强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网络;海洋保护区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关键生境, 使海龟、金丝燕和麒麟菜等珍稀海洋野生动、植物得以生存, 维持了海南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海洋保护区通过在特定范围内禁止、限制捕捞和一切破坏性开发活动, 有利于渔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海洋保护区内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海洋生物和原生态的海洋景观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休闲娱乐以及进行海洋科普教育活动。海洋保护区的建立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 能够促进保护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海南省海洋保护区的建立, 在保护海洋环境、物种资源, 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也存在着众多问题制约着海洋保护区的发展。

(1) 管理体制制约保护效率。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比较复杂, 综合管理、分部门管理、分级管理并存。如此复杂的管理体制被认为是制约保护区管理和保护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 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存在类似的问题。海南省海洋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有海洋、林业和环保等, 其中海洋部门管理的保护区类型比较全面。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体制、经费来源, 都在积极发展隶属于本部门的保护区, 由此造成相互竞争、重复建设、各自为政、整体效率低下。由于受到部门体制的制约, 综合管理部门与具体主管部门之间缺少主动的沟通和协调, 综合管理部门也很难对各部门的自然保护区在宏观决策、政策指导与监督检查方面有所作为。导致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省、市层面, 都难以实现保护区建设的统一规划。

(2) 多数保护区编制不足, 经费缺乏, 保护管理难以落到实处。

调查认为, 编制不足、经费短缺是目前保护区管理机构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 成为制约保护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由于编制限制, 现有人员难以对管理区域管护和执法管理, 科研、监测为管理服务的工作开展难度也较大。由于资金不足限制了保护区许多管理工作的开展。

例如, 根据海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的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机构编制方案, 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为隶属省海洋与渔业厅的正处级事业单位, 财政预算管理事业编制6名。而国家制定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规范》中对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人员配置相关规定为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配备应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 根据保护区面积、保护性质、任务、管理强度等具体任务配备管理人员。每一保护区的管理人员总数一般不少于10人。位于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或邻近城市的保护区, 或相应增加编制。三亚保护区由3个片区组成, 这3个片区均紧邻三亚市区, 都属人口密度较高, 且旅游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 3个片区年均接待游客数量合计约为600万人次, 要完成其职责所赋予的管理、保护工作, 所需的人员应大大多于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

(3) 海洋保护区总体布局规划有待改善。

目前, 海南省海洋自然保护区珊瑚礁保护区设立的偏少, 三亚境内海岸线长达258.65 km, 所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 500 km2, 是我国珊瑚岸礁分布最广的区域, 现仅设立了一个珊瑚礁保护区是不够的。

4海南省海岸带海洋保护区管理设想

《中国海洋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的保护区建设战略目标:全国力争在规划期间, 建成类型比较齐全、系统均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网络, 基本实现对我国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海洋资源、环境及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围绕这个目标, 至少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 调整保护区管理体制。

在短期内多部门共管海洋保护区的体制弊端难以得到解决, 因此应当寻求协调部门关系的有效机制, 尽量减弱现有体制的弊端。在省、市的层面上组建由海洋、环保、林业等相关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 负责统一指导、协调和管理省、市级自然保护区。从长远看, 应该改变保护区管理体制, 明确由国家海洋局负责管理全部海洋自然保护区及相关事务, 彻底解决多部门管理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2) 拓展管理渠道, 推行科学管理。

目前保护区管理中, 编制不足、经费短缺是保护区管理机构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 但光是“等、靠、要”是不行的, 要开拓思想以适应开发来促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深度建设。在这方面三亚珊瑚礁保护区已经积累了很好的成功经验, 经过批准手续后, 保护区可以让一些有好项目且能服从管理的企业开展开发项目, 企业为长远的发展会自觉保护所利用和依靠的自然资源, 这样不仅保护区外围的管理者多了, 通过资源补偿协议等方式, 也使保护区的管理经费来源得到了拓展。

(3) 推进社区共管, 适度开展生态旅游, 促进和扶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海洋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总目标应该明确包括自然保护和社区发展两个方面, 该目标必须在法规政策中明确, 在管理行动中得以体现。探索和建立把当地群众和地区的经济利益与自然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的机制。鉴于旅游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 以及生态旅游在国外自然保护区的成功实践, 我们建议加强在海洋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研究, 提高对旅游开发活动的管理能力。如, 三亚保护区利用西瑁洲的适度海岛生态旅游有效地促进了保护区的社区扶持工作, 受到了珊瑚礁国际组织的赞赏。保护区实验区适度开展海岛生态旅游项目, 将近千名原从事以破坏珊瑚礁为生的岛民被旅游企业吸纳转入了从事海岛生态旅游行列, 实现了岛上居民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整个海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成为保护区管理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双赢的模式。

(4) 加强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

选取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地区, 设立海洋自然保护区。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制, 我们能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力量有限, 因此当前尤其要加强关键地区的调查研究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唐永銮.海岸带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J].海洋环境科学, 1982 (1) :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17108—2006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海南岛东海岸 篇2

摘要:本文以海南岛海岸带为案例,分析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探讨了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提出海岸带生态保护对策和措施,以期为海岸带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要防止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需采取如下措施:强化海岸带管理立法和执法,科学制定海岸带土地利用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综合利用海岸带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养殖业,防止珊瑚礁和红树林生态系统被破坏;加强采空矿区和土地开发的生态复垦,完善海岸带防护林体系;通过实施生态工程项目,控制陆地污染源及海上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防止海洋污染等.作 者:金羽 欧阳志云 林顺坤 王效科 作者单位:金羽,王效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海口,570203)

欧阳志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

林顺坤(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海口,570203)

海南岛东海岸 篇3

中心展馆区是该项目的重点建设区域,不仅将充分体现时代的建筑风貌,更要着重于功能的实用。“一大多小”是该展馆区规划的原则,即由一个较大的展馆和多个较小的展馆组合而成。较大的展馆供各协会举办全国性展览或大型的发布、展示、颁奖和演出活动等,而较小的展馆则专供艺术家个人、各类学会、艺术团体举办个展、联展等。

协会会馆区以汇聚100多家的国家级艺术协会组织设立的各个协会南方分部为主。各会馆将根据各协会的特点,由协会组织规划设计,建成符合艺术协会组织特色的、风格迥异的会馆区。可供各类协会举办各种协会会议和各协会接待、交流、研讨活动。

为艺术家们沟通、交流而别具匠心打造的文化沙龙区是该项目区域内的精彩之处,各种充满欧美或民族风情的小酒吧、雪茄吧和咖啡吧或集中或散布在会馆区与艺术家村落及宾馆商务区的汇集处。园区内创作、度假、居住或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在这里雅聚,感受一下那种难得的氛围,那种阳光、沙滩,那种椰风月夜。就像在佛罗里达棕榈滩的酒吧里,可以常碰到享誉世界的导演、明星、画家、摄影师或服装设计师。即使是世界各地的高尚游客们也能在这里逗留或体验一下那种梦幻般的感觉。

为艺术家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太阳湾·艺术海岸”的主要目的之一,由此而建立的艺术家村落是园区内占地最大、最聚人气也是最受艺术家们青睐的项目建设,区域内将规划建设500幢独体别墅,大规模的TOWNHOUSE和艺术家公寓。其中独体别墅可按规划指标任由艺术家们发挥艺术神思,设计建设。以形成中国大规模的现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即便是TOWNHOUSE或艺术家公寓也将根据各类艺术家不同的需求实施室内空间的布局和安排。这些建筑本着人性化的原则,采用先进的智能管理系统。提供完善的小区管理服务,使得小区的艺术家们生活变得更加简便。同时小区园林环境以“亲近自然”为主题,使小区在拥有高智能化管理的同时,也能拥有原始自然的一面,让现代文明与纯天然环境完美结合。其规模可能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及海南居住环境的成熟而不断扩展,最终希望能成为佛罗里达棕榈滩般的延绵10英里的艺术海岸。

除此之外,考虑到日后各类艺术会展和交流活动的增多,特建立宾馆和文化商务区。这是艺术园区的重要配套项目和设施。在这里将根据实际需求而兴建若干高星级宾馆。文化商务区既服务于中心展销区的各类展出活动,同时也服务于在此客居的艺术家们或各类观光度假的旅客。

该项目除了考虑到艺术家们的需求,还充分考虑到了到此旅游的游客和参加会展的宾客们的需要,在园区内设立休闲运动区。在此区域内除了通常应配套的健身房、SPA、壁球馆、桌球室、羽毛球馆和网球场等,还将建成一个18洞的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而整个球场的建设将与艺术家村落浑然一体,也使整个艺术园区彻底包融在碧海蓝天和椰风绿草之中。另外,滨海处还将建直升飞机停机坪和一个稍具规模的游艇俱乐部,不仅将满足居住者和观光度假客的休闲娱乐活动,同时还可驾机或驾艇直驱海口、三亚的景点及各游艇俱乐部和沿海观光海南岛。

开发商海南华意置业有限公司将会以发展中国的艺术产业为己任,利用园区独特的艺术氛围和海南得天独厚的居住环境结合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国内著名的艺术家和各类艺术协会迁居于此。同时,也将努力使园区成为中国艺术展示活动的中心,使国内各大艺术展出活动和艺术类的颁奖、庆典活动在此举办。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产业基地。除此之外,还将使其逐渐成为一个旅游基地,使那些爱好艺术的旅游者能在此感受到艺术的强大魅力。争取使其形成一个居住、会展与旅游等完美结合的著名艺术产业基地。

海南岛东海岸 篇4

海南岛海岸线长1 823km,拥有海南本岛及周边岛屿、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共计736个岛屿,分布着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潟湖、岛屿、上升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海南岛沿岸有海岛329个,海岛总面积42.32km2,岸线长267.197km。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多样,海洋生物物种、生态类群十分丰富。海南省的红树林植物种类数占我国种类数的90%以上、海草占48%、鱼类占67%、虾蟹类为80%、头足类占79%、软体动物为75%、棘皮动物为76%。

2 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问题及挑战

2.1 保护工作成效

2.1.1 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

近年来,中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其中与海岸及海岛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2002)等。同时,海南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也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海岸及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海南省珊瑚礁保护规定》(2009)、《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2008)等。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为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办法。国务院已经批准实施的《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及《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计划纲要》,以及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海南省制定的本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省级海洋功能区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海南省海岛保护规划》及 《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对海岸及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都做出适当的规划安排。

2.1.2 海洋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截至2012年5月,海南省已建成各类海洋保护区20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省级自然保护区8 处,市县级自然保护区7 处,特别保护区1处。此外,还有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2处。其中,以红树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有8处,以珊瑚礁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有2处,以海草床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1处,以麒麟菜、江蓠、拟石花菜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2处,以白蝶贝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1处,以白鲣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1处,以黑脸琵鹭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1处,海岛生态保护区1处。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保护了许多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2.1 存在的问题

尽管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许多成就,但是仍面临许多重大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保护管理体制不顺,保护成效不高;②现有法规针对性较差,政策、规划缺乏,公众意识淡薄,对于各类海岸及海岛生物多样性破坏行为,现有法规针对性较差,缺乏适用的法律手段;③ 缺乏海岸及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宏观政策和规划,公众的海洋生态意识还很淡薄。

2.2.2 面临的挑战

保护与开发矛盾持续增加:①近岸海域过度捕捞,导致近海渔业资源日益减少,有些生物资源严重衰退,趋于枯竭。② 海水养殖盲目发展,大规模的毁林围塘,养殖设施密集、养殖量超过养殖容量,造成海洋生物的栖息地遭受破坏,海岸带生态环境恶化。③滨海房地产、游艇码头迅猛发展,海岸原生植被遭到破坏,施工废水、生活污水的直接或间接排海,区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区域海岸侵蚀加剧,岸线后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将持续增加,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持续增大;典型生态系统趋于退化,海岛生态遭破坏。外来物种入侵威胁本土物种,在海南岛逸出为野生状态(归化)的外来植物,共有165种,

隶属120属48科,其中,外来植物较多。随着海岛的开发,一些外来物种往往会被有意或无意地带到海岛上,导致海岛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生物资源受到干扰;气候变化对海岸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海区沿岸海平面呈上升趋势,引起大片沿海低洼地淹没、湿地减少、台风和台风暴潮灾害加剧、洪涝威胁加重、潮滩的淹没和侵蚀加重,滨海湿地可能被淹没,近而对海岸带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影响。海水温度的升高、海水酸化、海平面上升,这些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导致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退化,海南省珊瑚礁生态系统也不例外。

3 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区域

海南省已建立各类海洋保护区20个,保护的对象包括珍稀濒危物种、渔业资源、滨海湿地、红树林湿地、珊瑚礁、自然历史遗迹、景观等。从几类重要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来看:目前,受保护的红树林总面积约为29.59km2,占海南省红树林总面积的75.3%。受保护的珊瑚礁主要集中在三亚,珊瑚分布较多的海南岛东岸沿海,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及南沙群岛的珊瑚礁仍未得到保护。海草床保护区仅陵水一处,受保护的海草面积约为5.74km2,仅占海南省海草总面积的10.4%,海草面积分布最大的文昌、琼海一带没有得到保护。 海南岛周边岛屿、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共计有735个岛屿,受保护区保护的海岛56个,仅占海岛总数的7.6%。一些重要的渔业资源分布区域和种质资源集中区域也缺乏有效保护。

为此提出以下的海岸及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区域。

海岸:文昌珊瑚礁海草床分布区,琼海珊瑚礁海草床分布区,万宁珊瑚礁分布区,昌江海尾珊瑚礁分布区,临高邻昌礁珊瑚礁分布区,莺歌海盐场湿地,三亚南山一带,琼海潭门红树林分布区,陵水黎安镇红树林分布区。

海岛:珊瑚礁分布区———蜈支洲、双帆石、东锣、西鼓、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等。领海基点———海南本岛周边七洲列岛、双帆、大洲岛(大岭、小岭)、双帆石、陵水角、锦母角、深石礁、东洲、东洲头、西鼓岛、四更沙角、峻壁角、感恩角、莺歌嘴以及西沙群岛的东岛、中建岛、赵述岛、北岛、中岛、南岛等。

4 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4.1 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为目标,协调海洋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根据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实际状况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要求,实行分类保护、分区推进、分级管理、分步实施。对各类典型珍稀的海洋生态区域和珍稀濒危海洋物种通过建设海洋保护区保护实行严格保护,对脆弱敏感的海洋生态系统通过加强监督管理实行限制开发,对已受损破坏的海洋生态通过生态修复重建其生态功能,对全海域实行以生态系统管理为基础的协调开发与保护。优先落实保护措施,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养护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增强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生态服务功能的持续发挥,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并推动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发展。

4.2 基本原则

4.2.1 生态友好,持续利用

在海洋开发活动中,转变短期粗放型和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处理好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科学保护要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做到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在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把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与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优化渔业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实现海洋经济开发与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发展。

4.2.2 功能分区,分类推进

根据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和功能特征,按照区域海洋生态特征和海洋功能标准,指导海洋资源利用强度和布局,按照有度、有序、有偿的原则开发海洋。根据国家区域开发的总体布局和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状况,合理规划海洋开发主体功能区。根据海洋生物资源的区域分布特征和保护工作面临的任务,分区确定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方向与措施:近海海域以完善海洋伏季休渔、捕捞许可管理等渔业资源管理制度为重点,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浅海滩涂以资源增殖、生态养殖及海洋生态保护为重点,促进海水养殖增长方式转变,力保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4.2.3 突出重点,因地制宜

坚持生态需求与社会可接受能力相结合,突出海洋生态主导功能的恢复与保护,依据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要求,重点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分期分批采取就地保护、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综合监管、民众参与等措施,使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海洋物种得到严格保护,受损海洋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得以恢复,脆弱敏感海洋生态区域开发得到有效的限制。妥善处理好全面保护与重点保护的关系。同时,针对海洋生物资源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和不同海洋生物的特点,以资源养护为重点,实行多目标管理,分阶段、有步骤地加以实施。

4.2.4 综合管理,海陆统筹

以海洋生态系统为基础,实施海洋综合管理。既要考虑生物资源、非生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也要考虑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打破海洋工作中产业部门和行政区划界限,以共同的海洋生态系统要素为依据划分海洋管理区域,统一协调陆地流域管理与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要与沿海陆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海洋与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步实施,陆域开发要与海洋生态容量相协调。从海洋生态系统的流动性和复合性特点考虑,充分发挥政府保护公共资源的主导作用,建立有关部门间各司其职、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的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

4.3 战略目标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为目标,协调海洋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促进人与海洋和谐。根据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实际状况和总体要求,在海洋开发与保护中,保持现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切实保护海洋珍稀濒危野生生物,全面遏制海洋物种多样性丧失与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建立海洋保护区网络,实施海洋生态修复,防止海洋开发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和破坏,推动海洋生态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维护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生态安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到21世纪中叶,继续保持海南省海洋生态环境的优良状况,海洋生物资源实现良性、高效循环利用,濒危海洋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处于整体良好状况。

4.4 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

4.4.1 完善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相关法规政策

针对海南省的实际情况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加快立法进度,完善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法规体系。制定促进海岸带与海岛合理开发、利于海洋生物资源持续利用、保证海洋生物与生态安全等地方性法规,修订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肃惩处各种环境违法和破坏生态的行为。

4.4.2 全面保护海洋珍稀濒危物种

开展海洋珍稀濒危物种普查,查清其分布、数量及珍稀或濒危现状。根据海洋物种的濒危等级,对列入国际、国家和地方等保护名录的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的集中分布区和主要栖息地就地进行保护。对于在自然状态下短时期内难以恢复的海洋珍稀濒危物种,在加强保护的同时,积极进行人工驯养繁殖,开展增殖放流,以迅速增加其种群数量。

4.4.3 大力选划建设海洋保护区

加强海岛保护区建设,促进特定海岛及周围海域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对已受到破坏的重点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生态环境与资源进行恢复整治。完善海洋保护区管理制度,加强人才培养,加大海洋保护区建设财政投入,加强海洋监管和海洋保护区监管监测,切实提高海洋保护区管理水平。充分利用海洋保护区这一重要的海洋科学实验平台,开展科学监测与研究,切实掌握保护区海洋生态系统的状态和变化趋势,促进保护区生态建设和科学管理。理顺、整合和优化各类、各级、各区段保护区,以便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海南岛海岸带及周边海域保护区的全面管理,并在规范化管理中逐步发挥其保护效益。

4.4.4 保护和修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增加保护区的数量、类型和规模,加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红树林区内的养殖及珊瑚礁、海草生长区的围填海活动。制定红树林、珊瑚礁及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的总体修复与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开展红树林种植、珊瑚礁移植、海草移植等生态修复工程。做好海岛生态功能区划,根据海岛的区位、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现状等特征,确定不同海岛的主题功能和发展格局,进行分类管理。

4.4.5 逐步恢复和合理开发海洋渔业资源

严格实行伏季休渔制度,控制渔业捕捞强度,加强渔业执法、杜绝非法作业。大力推进人工鱼礁建设,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恢复近海渔业资源。对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栖息繁衍场所实行重点保护。严格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布局养殖水域,结合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养殖容量评估,依据养殖容量配置海水养殖规模,优化养殖结构,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

4.4.6 防治海洋外来入侵物种,维护海洋生物安全

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对已发生危害的海洋外来入侵生物分布、数量、危害程度和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评估。建立健全海洋外来物种防控体系,研究开发外来物种清除、控制技术,加强对船舶压舱水的管理,控制海洋外来入侵物种。

4.4.7 强化海洋合理开发和防治环境污染以保护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

严格控制特殊海岸及海岛的开发强度,加大海洋生态执法力度,防止涉海工程项目侵占、破坏或污染重要海洋生态系统。根据海洋生态容量和资源禀赋,充分利用海岸及海岛生物多样性的资源优势,合理选择海洋经济发展方向。开展重点区域海洋环境综合治理。抓紧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滨海旅游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陆源污染物防治。推进港口环保基础设施和应急能力建设,防治海洋工程、船舶运输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加强海域污染源控制。

4.4.8 完善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价与信息共享体系

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物资源的本底调查。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完善省海洋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实现海洋环境监测制度化、标准化、系统化。推进赤潮灾害跟踪监测与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海洋环境信息基础数据库,海洋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及海洋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系统。

4.4.9 深化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研发

大力支持海南省现有的科研机构,鼓励引进专业科研人才及国家级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来海南建立海洋研发机构,提高海南省海洋保护科技研发水平。以推动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功能修复技术的革新;加强海洋珍稀濒危物种生态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以及遗传资源人工保存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拓展海岸及海岛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开展海水生态养殖技术研究,发展海水健康养殖调控技术和水产病源快速检测技术;开展海洋外来物种风险评估技术研发,对入侵海洋外来种开发防治技术和生态恢复技术等,以提高应对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新威胁和新挑战能力。

5 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行动计划

根据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综合确定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8个优先领域及20个优先行动。

5.1 优先领域一:完善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

行动1:制定和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① 修订现有的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的内容,提高法规的系统性和协调性。②研究制定自然保护区管理、旅游开发、海岛保护和海洋资源合理利用等地方性法规。③ 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增加资金投入。

行动2: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机构,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① 建立健全相关部门的生物多样性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生物多样性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基层保护和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②建立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违法行为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5.2 优先领域二:开展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

行动3:完善补充海岸与海岛生物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本底调查。①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本底综合调查与评估。② 开展全省海岛生物资源和生态调查评估。③ 开展海洋珍稀濒危物种普查。④ 建立海南省地方物种本底资源编目数据库。

行动4:推进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①建立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及标准,推进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② 开发海洋生物多样性预测预警模型,建立预警技术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③建立自动监测系统和实时发布系统,构信息网络和数据处理平台。

5.3 优先领域三: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行动5:加强和完善海洋保护区的建设。①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空缺区域内海洋保护区的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提高保护区间的联通性和整体保护能力。②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主要生长繁育区域,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③推进海洋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提高保护区管理质量。

行动6:加强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①对红树植物古树建立档案并进行挂牌保护;对珍稀濒危红树树种进行人工育苗,扩大其种群数量。②对杜绝人为干扰就能够自然恢复的次生红树林,采取封滩保育措施,适当结合人工促进更新和林分改造手段,提高自然恢复率。③对于人为破坏强烈且处于退化状态的红树林,采取人工改良环境条件并引入适宜树种的改造措施,进行规模化人工红树林改造。

行动7: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①建立珊瑚礁生态监测体系,确定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主要威胁与压力,建立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模式。② 开展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示范项目,实施综合管理,有效协调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减轻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压力,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

行动8:加强海草床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①研究和实施利用海草种植进行自然恢复和生态修复,采用本地海草进行复壮、养护和种植。② 改善海草生长的水质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状况,加强对海草床的保护与管理,清除影响海草的盲目养殖活动。

行动9:加强海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①制定科学合理的海岛开发规划和海岛功能区划,通过加强监管控制海岛开发的强度。② 严格保护海岛及周边海域的生态系统,保持海岛地形、地貌的稳定。③对生态破坏严重的海岛,开展海岛生态修复。

行动10: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①继续实施禁渔区、禁渔期、捕捞配额和捕捞许可证制度。②开展人工鱼礁建设,推广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对重要渔业品种产卵、索饵、越冬场及洄游通道进行修复。③调整渔业产业结构,选择有条件区域发展休闲渔业。④ 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布局养殖水域,结合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养殖容量评估,依据养殖容量配置海水养殖规模。⑤ 大力推广生态和健康养殖技术,优化养殖结构,合理搭配养殖品种,通过养殖代谢产物的循环利用,减少养殖废弃物的产生。

行动11:加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①兴建珍稀濒危海洋物种保护救治中心,对受伤和搁浅个体进行及时的保护救护。② 开展珍稀濒危物种人工驯养繁殖,以迅速增加其种群数量,保证后代成活率提高。③对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出口贸易加强管理,使物种种质资源和遗传价值得到保护。

5.4 优先领域四:加强海洋外来入侵种管理

行动12:建立健全海洋外来物种防控体系。①开展外来入侵生物普查,对已发生危害的海洋外来入侵生物分布、数量、危害程度和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评估。②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和名录。③依托现有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建立省市级海洋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预警中心。

行动13:控制外来物种入侵。①对已发生入侵或具有潜在入侵性的外来物种,采取清理、抑制和控制等措施。②加强对船舶压舱水的处理,防范压舱水携带海洋外来入侵物种。③ 加强水产引种的评估工作,防止引种产生的生态灾害。

5.5 优先领域五:控制污染源,加强重点海域环境综合整治

行动14:减少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①推进沿海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农村污水、垃圾、农业面源、养殖污染治理及修复工作。②加强涉海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及水污染物排放总量。③实行海上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收费制度,加强对海上流动污染源的管理。④ 推进滨海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滨海旅游区的环境保护。⑤完善港口船舶油污水、生活污水和固体废物的接收处理设施,建立健全涉海污染事故应急体系。

行动15: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①开展海口湾、三亚湾、洋浦湾(包括新英湾)等重点港湾实施综合治理,改善和恢复海洋生态环境。②开展南渡江、三亚河、宁远河和万泉河等主要河口实施综合治理。③开展东寨港、八门湾、老爷海、新村港与黎安港、铁炉港等重要潟湖实施综合治理。

5.6 优先领域六: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行动16:提升珊瑚礁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①评估气候变化对我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制定评估指标体系。②建立珊瑚礁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体系,探索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5.7 优先领域七: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行动17:加强生物多样性领域科学研究。①加强海洋保护物生物学基础研究,以及遗传多样性基础研究。②加强海洋生态修复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③加强渔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④ 开展海洋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技术研发。

行动18:加强生物多样性领域人才培养。①制定海洋高新技术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大力引进和培养海洋人才。②发挥高等院校专业教育的优势,加强生物多样性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③加强培训,提高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和决策水平,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5.8 优先领域八:加大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行动19:加大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①加大新闻媒体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力度。②依托海洋保护区、海洋馆、滨海风景旅游区等特殊地点广泛宣传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提高公众保护意识。③ 沿海乡镇积极组织村民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形式多样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

海南大东海导游词 篇5

三亚大东海是海南著名的海滩之一。大东海旅游名胜区位于三亚市东郊,距三亚镇3公里,与榆林港毗邻,在兔尾岭和鹿回头两个山头中间,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半月形浅水海湾。水面是月牙形的沙滩,南面是浩渺无边的大海,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滨海游览区。大东海旅游区内沙平水清,风轻浪细。岸边的木麻黄,翠绿成荫,五颜六色的海滩贝壳散布在海滩上,信手可得。

大东海海边的小山头上,礁石奇异,浪花飞溅,有混凝土小道盘绕直上山顶。山顶上修有石桌,石凳,平台,凉亭,放眼南海,使人心旷神怡。大东海没有暗礁,水清沙平,轻风细浪,四季如春,是中国南方地区最理想的海滨天然游泳场。区内海滨度假旅游设施集中而配套,有嬉水乐园、旅游潜艇码头、潜水和跳水基地等,可常年进行多种水上活动和沙滩海潮,是三亚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也是海南颇具规模的热带海滨旅游度假区。

大东海,水质一流,是目前世界接待规模最大的体验式潜水胜地。

您也许从未潜过水,甚至不会游泳,不过这不用拍。潜水不需要会游泳,只需要在半小时的培训中学会用嘴巴来呼吸即可。潜水也不用担心安全,体验性的潜水每人都会由一个教练带领,穿着潜水服,配备专用面镜和嘴塞,身背氧气瓶,进入海底,教练在水下会像保姆一样带着您,照顾您。您只需要保持呼吸顺畅,随波逐流,睁大双眼欣赏和感知海底世界就行了。当您潜水时,穿行于珊瑚之中“人鱼共舞”,那一刻,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非笔墨可以形容。

上一篇:企业干部培训趋势下一篇:11C-蛋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