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进校园

2024-05-02

爱国主义教育进校园(精选11篇)

篇1:爱国主义教育进校园

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进校园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弘扬和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龙泉第三十一小学(长松小学)在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全体师生观看了一场大篷电影。

11月11日上午,区广电局的叔叔们为孩子们带来了革命教育影片《刘胡兰》和《农村交通安全》教育影片。孩子们观看中兴趣盎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电影后,老师们还结合影片组织学生写观后感,召开主题班队会等,再一次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和交通全教育。

2010年11月11日

篇2:爱国主义教育进校园

环境学院分团委于第15周携手茂名市第十九小学开展了“我学习我践行我成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活动。本次活动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例如唱儿歌、手抄报大赛、“我心目中的价值观”漫画比赛、朗诵比赛等,增强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他们树立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使大学生党员和小学生在活动中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共同成长。

我于5月11日下午参加了茂名市十九小五年级(4班的主题教育。先开始是志愿者自我介绍环节,与以往的自我介绍不同,每位志愿者手里拿着写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卡片,例如我拿的是“友善”,我就这样向小学生们介绍自己:同学们大家好,我叫“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的意思,同学们应该都知道匹诺曹的故事吧,他因为不诚信,每说一次谎鼻子就会张长一寸,生活中虽然我们说谎话鼻子不会变长,但失信于人,不仅会削弱别人对你的信任,自己的内心也会遭受谴责。同时,我们还应将诚信落实到实践中,新闻中报道的学历造假、捏造简历等行为,违反了公平的竞争秩序,将受到相关规章制度的惩戒。“人无信不立”,道德也有分数,而且分数比考试分数还重要,同学们在小学阶段就应培养良好的诚信作风,对父母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同学和集体负责,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坚守底线,诚信应考,做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祖国的花朵。

接下来,其他的志愿者依次介绍了自己手中卡片的内涵。小学生 们在我们幽默诙谐的讲解中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一个初步 的认识。为了检测他们的学习成果,我们要求小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将打乱顺序的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字和第二个字连起来。有些同学掌握的非常好,快速准确地完成了匹配,但也有一些同学,产生了混淆,例如,本应是“富强”和“爱国”被连成了“富国”,引得底下的同学一阵欢笑。

这次主题教育通过对小学生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加深我们入党积极分子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党性修养。而且参加这一志愿活动的过程,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表现,对于我们自觉树立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篇3:爱国主义教育进校园

一基本状况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群体状况喜忧并存

97%的学生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86.59%的学生在“一个人有无正确信仰与他的人生价值实现是否有关系”的回答上选择了联系非常紧密或有一定的联系。在对“你如何看待诚信缺失现象”的回答中, 42.2%的大学生认为缺乏诚信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道德的现象, 有35.38%的大学生认为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才可以允许。访谈表明,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求知欲强;他们崇尚民主平等、追求自由真理, 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 充满质疑精神。另一方面, 近8%的大学生认为只要能达到目的, 诚信与否并不重要, 有14%左右的大学生认为“主观上能认识到缺乏诚信是不对的, 但是现实所迫, 没有办法”。有11.79%的大学生不同意“信仰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慰藉”, 9.23%的大学生认为一个人有无正确的信仰与是否能实现人生价值没有联系, 可见, 大学生群体在思想上呈现出独立性、差异性与易变性、弱理性并存的状态。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普及获得认可

有56.48%的大学生认为, 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的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但是必须联系实际, 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必须中国化, 才能有效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75.75%的大学生愿意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努力;53.85%的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主动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 表现在对课程的接受程度上, 近20%的大学生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最喜爱的一门课, 比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喜爱程度高出近5个百分点, 比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喜爱程度高出近4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大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喜爱, 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普及程度较好。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路径更为广泛

对“现在的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途径”的调查显示, 除了“教师讲授”, “阅读教材”等传统的途径外, 约36%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传媒”、“社会实践”等途径了解马克思主义。在“您会选择何种途径了解国家大事”的回答中, 73.11%的大学生选择网络, 65.20%的选择电视, 33.04%的选择广播, 52.97%的选择报纸或杂志, 通过课堂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占27.40%。现代科技的发展, 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推进马克思大众化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但也为大众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育手段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文本传播路径。互联网的发展让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呈现出即时化、无界化特征, 也让广大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学生, 学习交流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便利,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校园传播的路径。

二主要问题

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可, 但学习的兴趣却并不高。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校园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感兴趣, 教育效果不明显。在“您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感兴趣吗”的回答中, 有37.22%的大学生明确表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感兴趣。有近半数的大学生认为周围同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持漠然或者排斥态度的。而在对“平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态度是什么”的回答中, 有50.77%的大学生是“被动接受, 为了考试或学分强记”, 理论上的高度认可与学习上的兴趣不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合访谈, 学生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内容难以理解

调查显示, 38.10%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内容陈旧重复、缺乏新意;23.59%的认为其空洞抽象, 言之无物。834名学生表明“如果可以自己选择, 不会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 有340名学生是出于“教学内容太深奥、听不懂”而不选择的, 有478名出于“教学内容与实际差距太大, 学了没用”而不选择的。大学生的理论思维尚未完全成熟, 对过于理论化、模式化的表述和论证会感到枯燥、不易理解, 所以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话语表达要与时代特征、受众的语言习惯相一致。然而, 当前的马克思主义教材对部分问题的论述仍然存在假、大、空的现象, 仍然有许多简单的贴标签式宣传, 与时代脱节、与大学生的语言习惯不符, 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接受效果。此外, 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独立,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晦涩的说教论证容易导致排斥, 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效果。而目前的教材对于理论的论证存在不注重细节和严密性不够的弱点, 对非马克思主义流派往往用简单的语言作简单的否定, 缺乏论证无法让大学生信服。

2教育教学形式过于单调

在“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形式的看法”的调查中, 被调查对象中有675名大学生认为教学形式“比较枯燥”, 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49.45%, 而有416名大学生认为教学形式“很枯燥”, 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30.48%。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过程,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赖于课堂主阵地建设的强化。课堂教学的本质应是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促进的过程, 教师因材施教的过程, 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积极主动性的教学过程。在“通过何种教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回答中, 有78.17%的学生是通过老师的讲授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 而老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和授课水平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效果。调查数据显示, 只有31.72%的学生认为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信仰马克思主义, 有49.45%的大学生则认为他们的老师只是理解教学内容, 达不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程度。在834名“如果可以自己选择, 不会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的大学生中, 有283名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太单调、照本宣科而做出放弃选择的。由于目前高校的规模比较大, 因此课堂主渠道教学出现了大规模、大教室、大课堂的集成式教学, 给课堂双边活动、互动式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 以简单讲解代替教学, 简化劳动应付检查。部分教师过分强调马克思主义学科知识的传授, 抑或囿于教材体系的限制, 对社会热点的响应和学生诉求的回应不及时, 缺乏实践性, 时代性, 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不够, 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不到发挥。

3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随着世界政治的趋向多极化, 经济逐步一体化, 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 各种主义、思潮及宗教提供了多样化的信仰范式。互联网几乎使我们的思想政治领域成为“不设防”的阵地, 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很大, 国际上的敌对势力处心积虑利用各种手段, 将意识形态的渗透由二元对立转变为对我国大众特别是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和平演变的意图没有停止, 恐惧中国强大、对我国抱有偏见和无知的西方主流媒体的“妖魔化”宣传, 都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普及和实践路径带来了障碍。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尽完善, 法律法规的不尽健全, 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贪污腐败、滥用职权, 人民内部矛盾也呈现多发态势, 客观上也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校园的难度。

三对策与建议

1注重对象特征研究, 增强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实践性, 而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校园的主要对象, 要在高校切实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就要使马克主义理论为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 并被大学生内化为自己的坚定信仰, 成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必须要加强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生活等特点的研究, 从大学生主体特征出发, 结合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 有针对性地渗透, 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校园的针对性。

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在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自身对国家、社会所承担责任的基础上, 发展和完善自我, 既有世界眼光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承担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重任。

2注重教学内容研究, 丰富时代性

从历史发展来看, 不同的时代和历史阶段有其不同风格的话语表述方式。目前在多种媒体传播信息的时代, 大众媒体的语言对学生影响很大, 我们要在不亵渎马克思主义严肃性的前提下, 改变以往的政治化和说教化语言, 对一些理论的阐述使用易于为青年学生接受的话语风格, 适当增添一些流行元素。58.75%的同学认为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的前提下, 加入流行元素完全可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中的可接受性。

从材料的时效性入手解决理论论证的空洞,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品质特征的体现, 要结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问题的新情况, 采用最新的例证, 来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的必要性和实践应用的可行性, 让大学生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和解决, 增强理论的时代感和说服力。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去解释现实生活, 正视现实生活的变化与特点,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思潮, 紧紧抓住时代主题, 以时事热点为背景, 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真正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 体现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

3注重教育方式研究, 提高实效性

对于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言, 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 就要提高大众化传播的实效性。调查发现, 大多数同学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与教师的授课方式有很大关系, 而教师的辞不达意或者语言晦涩都会让同学觉得乏味,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是相对抽象, 如果授课形式过于单调, 就会更显枯燥, 学生不愿听, 也难以听进去。

让大学生信服马克思主义, 一方面要坚持“灌输论”, 但必须注重提升灌输实效的方式研究, 丰富实践教学, 让他们能切身感受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问题的解决, 感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在理论教学中, 要将书本知识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 把书本的知识还原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世界之中。同时, 将大学生生活世界中的教育资源融入到理论教学中, 成为理论的源头。具体来说,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注重现实生活世界, 创制表达方式与大学生的解读期望相一致、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读心理相一致的“亲近性文本”。

4注重传播载体研究, 突出导引性

在“您认为以下哪些方法对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效”的回答中, 22.27%学生选择自学、38.17%选择通过网络论坛进行教育、53.26%选择通过开放性讲座、35.38%选择课堂教学、31.58%选择参加红色社团、43.88%选择参加社会实践、18.75%选择观看影视作品。在大学生心目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仅要依靠课堂教学主阵地, 还可以通过开放性讲座等多种途径实现。对于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而言, 并不是要死守主阵地, 更为重要的是在多途径实践中突出导引性。

学术场域是大学生的生活世界里特殊的“场域”, 开放性讲座的选择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学术场域的认同。在高校这个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 教师是各个学科领域的带头人, 学生是参与学问研究和被学问研究氛围感染的主体。无论哪个方面都影响和促进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和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和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开放性的讲座,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是青年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 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篇4:和谐德育进校园,养成教育抓基础

一、“文明礼仪”在校园,“尊师重教”新风尚

我们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小学,全部生源来自农村,孩子自身素质不高。在校领导的全力支持下,我们以六(2)班、四(2)班为实验班,教育学生先从“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做起。主要以班队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先在班内展开“文明礼貌”我做到的主题班队会,在两个班60名学生中展开了“请”“您好”“对不起”“谢谢”“再见”的十字礼貌用语优胜者评比活动。三个月后,实验证明,孩子们说脏话的现象没有了,动手动脚的现象减少了。我们还利用家长学校同时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家校合一,共同教育学生。教师利用家长会、家访、短信等方式与家长沟通;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处处起楷模、示范作用,受到学校、家长、学生的称赞。从今年五月一日起,“文明礼仪”在全校推广。每周一至周五早上派四名少先队站立校门口迎接到校教师,并敬队礼。“文明礼仪”“尊师重教”成为校园一景。

二、班班夺“红旗”,人人争“标兵”

为了使各班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长将我们实验班的夺“红旗”,争“标兵”活动定为全校评先进班集体的标准。展开了每月在各年级评出一个优胜奖,在周一的升旗仪式后为优胜班授予“流动红旗”,并为个人小标兵发奖。这一举措,鼓励每位学生遵循《守则》,爱护集体荣誉,形成良好的班风。

三、行“勤俭节约”之风,结“文明餐桌”之果

针对我校住校生占全校人数的三分之二比例,学生吃饭时挑食、浪费粮食现象严重。我们通过各学科课上渗透,课下耐心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珍惜父母的劳动果实。学生亲眼目睹了父母亲春种夏锄秋收的辛劳,五六年级的学生有一部分经常帮家长到地里干农活,现身说教,经过我们的精心教育,开始领会到“锄禾”的来之不易。我们推行就餐时应遵守不撒饭、不剩饭、不抢饭、不挑食、不喧哗的五不准条例,评选“文明餐桌”。每月选评一次并在全校颁发奖品,学生人人以“文明餐桌”的组员为荣。到2014年10月底学校已评出四期近百人次的“文明餐桌”组员。浪费粮食的现象被学生认为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学生真正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篇5:爱国卫生进校园征文

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好好珍惜祖先的选择。一些人抱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态度来生活。一些人的生活日渐富足了,但环境意识却差了。政府投入了很多措施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安装上了霓虹灯,增设了漂亮的垃圾桶、请来了更多环卫工人,建了更多的花池、种了更多的美丽的风景树,但他们却招来了不堪入目的命运。一些人为了贪图自己的一时之便,“吃了水果、脏了街道,”那几步之遥的垃圾桶只敢怒而不敢言;人们随意地乱丢生活垃圾,乱倒建筑废弃物;街道上尘土飞扬,垃圾成山,一座座白色风景随处可见。君不见那污水四溢、垃圾塞满河道地白泥冲,口吐白沫地大海!难道我们是奄奄一息地垂危老人,就连挪动几步,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地力气都没有了吗?难道看到这番景象我们还能不动于衷吗?岚山的山水养育着我们,我们和她就如母亲般地亲密无间。我们应能为她地发展尽自己地一份微薄之力,让她万古长青、青春永驻。我想,谁也不希望岚山越发苍老,垃圾满天飞吧。

我们要爱岚山!爱我岚山,就必须造就一个清洁的岚山。岚山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党和政府提出了“城乡清洁工程”的活动,人们热火朝天、干劲十足地为建设新岚山新形象而齐努力。大小官员们纷纷设了官架子,脱下了高档的.西装,穿上清洁工制服;红领巾也行动起来了,他们制作了一块块宣传牌:“人的光彩来自你的不踩!”,“花草爱美丽,我当美容师”。“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也别样走。”“夕阳红”们戴上了红色卫生监督袖套穿巡在大街小巷里;高音喇叭在嘹亮地播放着激昂的“爱我岚山、清洁、美丽、和谐”之歌;记者们也忙乎开来;他们扛着摄象机,把那些不注意自己形象的镜头在电视上在墙报专栏上暴光再暴光,这可吓坏了爱美爱体面的人。大家的环保意识被唤起了!瞧,街道边的垃圾桶多了,大小窗店门前都有一个小红桶、人们自觉地投入到“城乡清洁工程”活动中心,心里美滋的,见面总说上几句:“呵呵,这次岚山可真是改颜换貌了。城乡清洁工程既实在又多好处,咱们老百姓心里塌实多了,真实快快乐乐奔小康了!”

瞧,“清洁工程”给我们带来的这个20xx年绿色的春天,可和往年不样,我的岚山也成为“花重锦官城”了,你到处走走瞧瞧,岚山处处生机盎然。看,经过整治后的岚山变成了一个风笛手,处处高歌曼舞,她蜿蜒地微笑着拥抱着山流水跟风唱着歌,柳树低头,垂钓着温柔。多么美丽的岚山啊!

这时,我突然想到了一句古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对啊!只要有我们这一群热爱岚山的子民在,岚山就会永远清洁、美丽、和谐。让我们携手共进,在这片净土上给予她永恒的回报吧!排污,淮河流域已找不出一条干净的河流。饮水经自来水厂的深度处理,有害物质仍超标41—20倍,人们只好以矿泉水度日。

在我们的校园东面有一条小溪。原来小溪是清澈见底的,水里还有鱼、虾在嬉戏。村里的人们以前都是在这条小溪旁洗衣服、洗菜。不仅可以洗衣服,还可以在溪边钓鱼。现在的溪水变得黑乎乎的,小鱼小虾也不见了,只有河面上还漂浮着许多垃圾。在校园读书学习时还会闻到一股臭味。小溪原来是人们的乐园,可现在却成了蚊子苍蝇的家。每到傍晚,成群的蚊子就会聚在一起,就像一股龙卷风。这是为什么呢?这都是因为人们乱扔垃圾,上游的工厂大肆排污引起的后果。不只是小溪被污染,校园旁的树木也被砍伐还堆放了许许多多的垃圾,惹来了一群可恶的苍蝇。原来那里是孩子们捉迷藏的地方,可现在人们却把垃圾堆放在那里。

现在,我们应当美化环境。由于小溪的污染大部分是因为工厂、养猪场等的大量排污,还有人们乱扔垃圾,所以可以让养猪场等开沼气池,这样一来,那些污染物质进入沼气池,而道路旁可以多设几个垃圾桶,将被砍伐的地方重新种上树木。

篇6:爱国卫生进校园征文

近代,英国首都伦敦因为工业废气和粉尘,加上水汽大,经常出现浓雾。空气中的烟尘竟达每立方米4.46毫克。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竟有一万二千人死于浓雾中。

然而在华夏大地的`环境问题同样不容乐观。因为沿淮的工厂大肆排污,淮河流域已找不出一条干净的河流。饮水经自来水厂的深度处理,有害物质仍超标41—20倍,人们只好以矿泉水度日。

在我们的校园东面有一条小溪。原来小溪是清澈见底的,水里还有鱼、虾在嬉戏。村里的人们以前都是在这条小溪旁洗衣服、洗菜。不仅可以洗衣服,还可以在溪边钓鱼。现在的溪水变得黑乎乎的,小鱼小虾也不见了,只有河面上还漂浮着许多垃圾。在校园读书学习时还会闻到一股臭味。小溪原来是人们的乐园,可现在却成了蚊子苍蝇的家。每到傍晚,成群的蚊子就会聚在一起,就像一股龙卷风。这是为什么呢?这都是因为人们乱扔垃圾,上游的工厂大肆排污引起的后果。

不只是小溪被污染,校园旁的树木也被砍伐还堆放了许许多多的垃圾,惹来了一群可恶的苍蝇。原来那里是孩子们捉迷藏的地方,可现在人们却把垃圾堆放在那里。

现在,我们应当美化环境。由于小溪的污染大部分是因为工厂、养猪场等的大量排污,还有人们乱扔垃圾,所以可以让养猪场等开沼气池,这样一来,那些污染物质进入沼气池,而道路旁可以多设几个垃圾桶,将被砍伐的地方重新种上树木。

篇7:爱国卫生进校园征文:美化环境

5.爱国主义教育征文

6.高中生写爱国主义征文

篇8:教育动漫进小学校园的实践探索

教育动漫是以实现教育目标为主旨,以娱乐为手段,运用动漫形态来表现教育内容的形式。它具有典型的教育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娱乐性等特点。“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与缩写。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动画(animation或anime)和漫画(comics, manga;特别是故事性漫画)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两者常被合而为“动漫”。教育动漫进校园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我们选取了杭州市东城教育集团旗下的东城实验学校小学部为试点,开展了教育动漫的实践探索。

一、“教育动漫进校园”的现状分析

1. 教育动漫教学研究和实验的匮乏

广电总局2008年8月对全国国产电视动画片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显示,光从数量上看,教育类题材动画片就占了总数的21.38%,从时长上看,教育类题材占到26.40%,可见教育类动画创作的社会热情,但市场境遇却不容乐观。有儿童认为:“国产动画片总爱说教,冗长沉闷,白天在学校里听课,晚上好不容易写完作业打开电视,却又要上一次‘课’,这样的动画怎能让人爱?”市场如此,而全国研究动漫教学的人却寥寥无几,在中文期刊数据库中也很难找到相关文章,全国也很少有人开展类似的实验,探索学校教育与动画的结合。这就产生了孩子们的强烈需求愿望与市场供应极不协调的矛盾,因此,大量的娱乐游戏占据了孩子们的闲暇时间。在课堂上普遍受到欢迎的动画片,却在中小学及社会实施过程中屡屡受挫。在全国众多中小学中,只有广州、深圳的个别小学在实验将动画引入课堂、引入学校,实验内容与形式也极其有限。

2. 教育动漫教学师资的稀缺

中国动漫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兴盛于本世纪,目前,全国有近1000所高校开设动漫相关专业,而几乎都集中在制作人才培养上,很少开设动漫教育专业来专门培养教育动漫的师资。在实验过程中,一批动画设计的学生和老师在指导小学生开展动漫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怎么教”的问题,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当小学老师不容易,不仅要知道“教什么”,关键要明白“如何教”。

3. 多学科师生合作的困难

“教育动漫进校园”是一项跨学科的工程,需要各学科教师的有机配合。在实践操作中,一般各学科会对工作重点有所侧重,比如,在美术、计算机课程中学习动漫技术的训练,在语文课程中进行创意的激发,在数学、科学等课程中,针对教学难点、重点更多采取的是创作部分动画小短片和漫画作品。各项工作的最后落脚点都在于创作,这就需要语文、美术、计算机等不同学科教师和学生的合作。由于长期形成的独立的课程体系和教师工作量、工作时间,学生学习时间的不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往往会引起合作的障碍,难以形成最佳团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育动漫进校园”的目的与意义

1. 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少年儿童呈现出以感性思维为主的特点,而且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且色彩鲜艳的、动态的形象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而动漫作品中鲜明的艺术形象、模拟现实的场景、动态的故事情节、儿童化的语言以及真实的真、善、美的再现,较好地迎合了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与此同时,动漫也恰可以发挥孩子们的无限想象空间,尽情抒发心中的情感,培养创意思维。

2.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当代独生子女,大多在四二一家庭长大,自我意识普遍较强,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思想。动漫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需要多个个体的团队参与和精诚合作来完成,每一部动画片都是编剧、制作、产品、营销等人员合作的结果,哪怕是制作环节也需要多人的团队集体参与,有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作设计等等。在师生联合创作动画小短片的过程中,擅长编故事的同学出剧本原型,擅长绘画的同学设计角色原型,擅长电脑技术的同学完成制作,整个过程在一个团队里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在美术课堂上,所有的学生被分成6人小组,每个小组被赋予不同的任务;在社团活动中,同学们不仅形成了统一的活动目标,共享同样的价值观念,使社团成员始终处在团结、信任、友爱的团队氛围中,同时,社团成员间平等、自主的交流与活动,不仅能排遣学习、生活中的某些不悦,还能进一步明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率先参与实验的美术、音乐、语文、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教师也在互动合作中享受教师个体努力所不能带来的收获和愉快。

3.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善于开发课程,要改革教学手段,更要将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与孩子们的现有经验紧密结合。动漫正是适应了这样的要求,还原过去的历史,再现今天的现实,想象无限遥远的未来,让孩子们在现实与未来之间去体验、去感知、去想象、去思考。在实验过程中,师生联合创作的《低碳生活》短片,即以简单的Flash的技法创作的2分钟的小短片,将原本非常抽象、专业化的术语变得生活化、具体化和形象化。学生们在收集生活中低碳事件的过程中初次了解到低碳的含义,再经过Flash的表现,使低碳变得如此熟悉和亲切,就能欣然接受低碳的概念,并享受从静止到动态的神奇,感受到了从文字到声像的魅力。老师在编导、制作动画短片过程中也培养锻炼了自身的创造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4. 体现教育无限延伸的功能

学校教育常常偏重于有形的显性和狭义教育,而忽略了存在于广阔空间中的广义的隐性教育。动画手段亦真亦假的方式,不仅可以将书本知识进行场景化,更能将社会生活中许多抽象的或不易显现的教育元素情境化,让孩子们获得真实的体验,让教育无所不在,真正实现课堂教育的无限延伸,获得课堂、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联动教育。在学校创设的动漫体验馆里,有互动的媒体游戏,有学生创作的玩具作品,有师生制作的动画小短片。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可以自由进出体验馆,体会创作的喜悦,激发师生成就感;同时,也享受到动画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5. 促进现代教学手段的改革

从最初的粉笔、黑板到如今普遍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PPT,教学手段有了很大的改变,也体现出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然而,这些手段在使用过程中不免都存在僵硬、静止、单一的弊端,而动漫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则更好地将声音、图像、人物、故事、场景有机地融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育动漫进校园”的举措

1. 抓住关键课程渗透

我们在信息技术、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课程中率先渗透动漫艺术的理念和手段。一是在课程中引入动画内容,如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开展编故事、讲故事活动,每堂课留出十分钟时间,每位学生轮流讲故事,鼓励原创故事;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增添Flash等动画技术;在美术课程中添加漫画、电脑涂鸦等内容。二是多学科教师合作制作动漫教学短片,主要是组织信息技术、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师针对数学、科学等课程中抽象的、生硬的知识点,编创动画小短片,由语文教师出剧本,美术教师进行角色和场景设计,信息技术教师实现技术表现。以具象的动画小短片替代抽象文字,让知识更生动,让课堂更有魅力。

2. 营造氛围文化熏陶

营造校园动漫氛围,让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让环境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首先,让校园的标识系统动漫化,让呆板的指示牌变为可爱的“美羊羊”、“蓝精灵”;让严肃的白墙学会说话,有学生原创的漫画、有老师自制的动画;让教室多一个动漫角,有学生自制的学具、有老师制作的教具。其次,建设动漫体验馆,寓教于乐。动漫体验馆包括互动投影区、教玩具展示区、原创教育动画播放区、视听区、监控区等五个区域,配备电脑、耳机、屏幕、投影。老师们制作的优秀短片、学生们制作的优秀短片以及师生联合创作的一些教学短片都将在体验馆中播放,孩子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由点击学习,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学生在体验的同时不仅会被其内容所深深吸引,更会对其中的内容做具体的探究和分析,全面激发他们的兴趣。再次,建设动漫社团。筛选部分感兴趣、有基础的学生组成定格动画、玩具手工制作、数码涂鸦、漫画等四个社团,由大学动漫专业教师和学生以及部分小学学科教师组成教师团队,每周三下午2课时,活动内容涉及电脑数码涂鸦、身边废纸的再创作、摄影技巧的学习等,活动不限于教室,可以是体验馆,也可以是操场。学生们飞奔进教室的瞬间,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他们的渴望和热情,他们乐学、要学、想学。如玩具手工社团,迎合孩子们热爱小动物的心理,指导他们用废纸折叠小兔子、叮当猫、皮卡丘等动画角色,并绘上五彩缤纷的色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漫画社团的学生们常常围绕成“O”等某一特定图形,展开丰富的想象,随意勾画自己的创意,海阔天空,任凭思绪自由驰骋,培养孩子们的创意想象。最后,组织动漫创意比赛和角色晚会,让孩子们享受动漫带来的愉悦,并受到启发。举行一年一度的故事会和编故事比赛,鼓励孩子们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维编故事,用孩子的语言讲故事;举行一年一度的动漫角色晚会,暂时忘记现实的自我,来到虚拟的童话、动画世界,充分体验动画的快乐,体会故事角色的喜怒哀乐。

3. 开设讲座主题培训

对实践学校的教师进行动漫知识的普及培训,开办动漫知识讲座,帮助教师了解动漫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对教师进行动漫手段技能的训练,包括动画表演艺术的培训,动画试听语言的介绍,动画小剧本的创作,Flash、Photoshop、Animo、Maya等常用软件应用的培训;基本造型能力的培养,包括素描、色彩、立体造型等;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包括小型简易教具、学具的初步设计和简单制作,如利用纸质、亚克力及废旧物品进行再利用、再创作。对实验学校学生开设动漫欣赏知识讲座,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判断优秀动画作品,从内容为主导的观看视角转向创意、色彩、造型、内涵等多角度的欣赏方式;开展对学生熟识的喜爱的实用动画技术手段的培训,如定格动画技术、Flash、无纸漫画、数码涂鸦等;举行讲故事、编故事的知识讲座,激发孩子的想象,挖掘潜藏的感动,张扬个性的精彩,将一系列技术和艺术内化为心灵深处的理念和思维。

篇9:“孝德教育”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孟姑集乡中学积极开展“孝德教育”进校园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营造爱老敬老助老的的浓厚氛围,取得显著成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成为社会一大亮点。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团中央、省、市、县及外市区的各级领导多次到该校调研、考察,均给予高度评价和从分肯定。他们非常惊讶:一个农村中学竟把“孝德教育”开展到如此程度,实属难能可贵。孟姑集乡中学究竟为什么开展 “孝德教育”,又是如何开展 “孝德教育”的呢?作为该校的一名教师、一名“孝德教育”的参与者和施教者,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孝文化的缺失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

随着城乡社会深刻变革,一部分人重利轻义、金钱至上思想抬头,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受到严峻挑战。突出表现为孝道观念开始淡化,歧视、虐待甚至遗弃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损害老年人权益的风气有所抬头,进一步危及传统伦理道德秩序,社会和谐失去了根基。随着社会生存压力的加大,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农村留下了很多体弱病残的“空巢老人”,多数人认为只要物质满足,就是孝顺老人,忽视了对老人的精神抚籍,常常半年甚至一年都不与老人沟通一次思想,不知道老人想什么、需要什么,养老助老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严重社会问题。孟姑集乡中学正是抓住这一社会问题,坚持“孝德教育从娃娃抓起”,把“孝德教育”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和素质教育融合在一起,纳入课堂教学,积极打造新时期的“孝德文化教育基地”。

2 抓好五个环节,积极推进“孝德教育”

抓好宣传、挖掘、规划、实践、连家这五个环节有条不紊的进行、精心组织实施,长期坚持并不断创新和深化。

2.1 营造舆论氛围,创设教育环境。孟姑集乡中学先从渲染和烘托孝文化氛围入手,把古代“二十四孝图”及孝行制作成壁画悬挂在校墙上,教学楼内随处可见关于“孝亲敬老”以及“感恩父母”的名言警句,每间教室内都悬挂有本校创作的“孟姑集乡孝亲敬老歌”,每天课间操时间,全体师生朗诵一遍“孝亲敬老歌”。让学生时刻生活、学习在浓厚的孝文化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感受和熏陶。

2.2 挖掘本地资源,打造自身特色。孟姑集乡是岳飞后裔聚居的地方,岳飞的“忠孝思想”千古流芳。座落于该乡岳楼村的“岳飞纪念馆”被济宁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孟姑集乡中学以此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打造自己的“孝文化”品牌,在政府评选“十佳孝星”活动的影响下,及时评选出了“十大孝亲教师”和“十大孝亲学生”,并把他们的事迹放入学校的展窗。在广大师生中产生了极大反响,同时也促进了全乡“孝德文化”建设的发展。

2.3 建立长效机制,融入教学规划。“孝德教育”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需要代代传承和弘扬的中华美德,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仅靠开展一两次教育活动就能完成的。所以要把“孝德教育”作为一项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为此,孟姑集乡中学把“孝德教育”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列入常规性课堂教学计划,并组织教师编写了切合本地实际,反映本地孝德文化建设的乡土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

2.4 丰富实践活动,推进“孝德教育”。要抓好“孝德教育”,仅靠宣传和老师教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动起来,亲身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孝道”。孟姑集乡中学把每个周日定为“感恩日”,要求学生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可以帮家长洗一次头,做一顿饭,洗一次衣服,或给年迈的爷爷奶奶讲一个笑话逗老人开心,并把自己做的“感恩事”写下来让有家长签字,周一交给班主任存档,定期评比,看谁做得“感恩事”多,意义大;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谈自己是如何感恩父母的,看到了那些“孝”或者“不孝”的行为和现象,对此如何评价和感想;倡导学生制作感恩手抄报、感恩贺卡等;结合“清明节”、“母亲节”、“父亲节”“老人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以“今天你敬老,明天敬你老;今天不敬老,明天谁敬你”为主题的“孝德教育”实践活动。

2.5 紧密家校联系,实施家校共建。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的助教积极性,促进孩子和家长的有效交流和沟通。每季度以班为单位召开一次家长座谈会,交换意见。谈家长和校方各自是如何对孩子进行“孝德教育”的,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又是怎样,及时寻求结合点,并查找不足和漏洞。开展“争创孝亲文明家庭”活动,采取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参选的家庭必须是学生在家孝敬家长,同时家长孝敬上一辈老人,并把参选家庭名单及事迹向社会公示,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评议。这种做法,让孩子与家长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感染,促进了和睦,邻里和谐,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3 实施“孝德教育”带来的积极效应

孟姑集乡开展“孝德教育”进校园活动以来,孟姑集乡中学结合乡政府组织的“孝子”、“孝媳”评选活动,把“孝德教育”作为一种办学理念,以“打造独具特色的孝文化基地”为目标,独具匠心,有创造性的开展了一系列的 “孝德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自开展“孝德教育”进校园活动以来,学生之间打架、闹矛盾的现象明显减少,相互之间变得更加礼貌,学生变得更加明白事理,懂得尊老爱幼、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态度更加端正。不少学生家长反映:孩子比原来懂事了,经常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校开展“孝德教育”就是好。

4 几点体会

孝道是人类道德的基石。弘扬孝道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良好道德风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动实践。

4.1 必须以宣传带动为前提。孟姑集乡中学始终把宣传发动贯穿到“孝德教育”活动的始终,通过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尊老的高尚品格。积极宣传尊老敬老的先进模范事迹,在全校上下形成了以尊老敬老光荣、不敬养老人可耻的良好风气。同时,注重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孝星就是一个标杆。该校坚持把培育、宣传先进典型作为弘扬孝道文化的关键举措来抓,通过编印“孝星”事迹的宣传册,举办“孝星”事迹报告会,用发生在身边的典型事迹教育感化群众,营造人人学典型、个个讲孝心的良好氛围,使敬老人、爱幼童、讲孝心、重孝道蔚然成风。

4.2 必须以家长参与为基础。要想让新型“孝德教育”深入群众思想领域,就必须让更多的学生家长参加到活动中来,实施“家校共建”。让家长亲身参与,让学生亲身感受,相互影响、相互熏陶,从而推向全社会,形成全社会尊老、敬老、养老的社会风气,让校园“孝德教育”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深入和发展。

4.3 必须以健全机制为保障。该校注重探索和建立“孝德教育”的长效机制,确保此项工作形成常态,取得实效。通过把“孝德教育”与教学工作一同部署、一同安排、一同考核,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确保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同时将弘扬“孝德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创建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涵盖各个层次的文明示范工程,从而创新了活动形式,拓展了孝道内涵,使弘扬孝道文化落到实处。有力推动了“孝德教育”活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篇10:爱国主义教育进校园

为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丰富我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素质,根据旗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 爱国主义电影进校园的影视教育活动于晚在我校举行,各班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下在本班利用多媒体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百团大战》。

学校高度重视此次影视教育活动,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加强观看过程中的安全教育和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活动有序进行。晚上6:30,活动准时开始。整个观影过程安静有序、纪律良好。

影视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通过组织在校学生观看思想性、教育性强的爱国主义题材影片,加强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基本国情、时事政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的宣传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我校将把观看爱国主义电影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这也是实施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手段。学校今后还将组织更多的活动,让电影教育学生,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生活,植根心灵。

通过观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他们纷纷表示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用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篇11:爱国主义教育进校园

自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活动启动以来,街道各学校积极行动,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了实施方案。在全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活动。首先通过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子屏、在校园内安排专门的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发动,营造氛围。其次建立了以班主任为主体,任课教师齐抓共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宽泛、不易理解的特点,各个学校确立了以开展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向学生渗透核心价值观的思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项活动结合起来,与行为习惯培养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付之于行动。具体活动开展如下:

一、利用校园文化,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氛围

校园是师生生活、学习、活动的场所,街道学校按照“以育人为宗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构建健康和谐文化氛围,充实校园师生生活内涵,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开展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风、学风建设的主要载体,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就是班级的黑板报宣传栏,通过宣传栏营造积极的班级舆论氛围。每次由学校德育处确定一个主题,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的中国梦”、“学雷锋精神,树高尚品德”等,通过班级的宣传栏活动促进精神文化建设。

二、开展各项活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一)开展学习雷锋“做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风尚。

1.各学校以“学雷锋活动月”为契机,在学雷锋活动月中通过召开“学雷锋精神,做文明学生”的主题班队会;出一期手抄报;学唱一首歌曲;讲一则雷锋故事;采访一位身边的雷锋;为同学、为低年级、为学校做一件好事;结合3.8做“感恩小雷锋”,为家庭、社区做好事;三月底评选并表彰校级“雷锋小标兵”。让全体少先队员从雷锋精神中汲取营养,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取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力争把礼貌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家长,把谦让带给他人,把雷锋精神带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开展“红领巾一条街”服务活动,努力做文明小使者。开展文化宣传、文明劝导、清扫垃圾、拣拾白色垃圾、铲除城市“牛皮癣”等志愿服务活动。更好地发挥了少先队组织和少先队员在促进社会和谐、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的积极作用。

2.开展“日行一善”主题教育,让善行伴我成长。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全校开展“日行一善日日尽孝”活动,每班分组活动,小组成员为家人尽孝并详细、认真的记录了自内心的感恩父母、为家人服务的过程,家长给予孩子忠恳的评价。利用节假日为特别需要关爱的人尽一份爱心,给爸爸妈妈搭配三次营养早餐、跟爸爸妈妈学做5道菜。要求学生为长辈、为他人做一件好事,献一份爱心,从小培养孩子爱心和孝心。家校联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

3.开展“孝敬父母月”活动,让传统孝道成为社会新风尚。围绕“孝敬父母月”积极开展如下“九个一”活动:组织开展一次“孝敬父母月”活动启动仪式;安排一次“孝敬父母”---感恩母亲国旗下讲话;举办“我为父母撑起一片天”主题队会;按照活动计划评选“孝敬标兵”;利用升国旗仪式进行“孝敬标兵”颁奖仪式;开展《算算亲情账 感知父母恩》征文大赛,学生及家长同写亲情日记;各班利用《百善孝为先》开展一次讲故事、演讲、手抄报、背诵孝敬名言警句等活动;完成了钢笔字帖孝敬故事、孝敬手抄报、孝敬演讲等活动;全校开展“日行一善日日尽孝”活动,每班分组活动,小组成员为家人尽孝并详细、认真的记录了自内心的感恩父母、为家人服务的过程,家长给予孩子忠恳的评价。家校联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活动后整理并上交了“孝敬父母月”“九个一”的活动照片。

上一篇:导生工作总结下一篇:XX年8月建军节的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