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作文600字

2024-04-29

历史作文600字(精选16篇)

篇1:历史作文60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文人志士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终生,对于他们的背影我只能仰望。

昭君出塞

近年来匈奴传来了和亲的消息,当后宫佳丽三千,为此战战兢兢时,你站了出来,娇柔却又毅然的身影出现在大殿上,惊心动魄的美足以让殿外的桃花黯然失色。你平静的眼神中像波澜不惊的水满是坚定。在那无边的塞外是一望无际的荒凉,漫天的风沙足以毁去一个女人的容颜和年华,但你的心中装着的是国家的和平。你将汉族的文化播种于北方,将心中的理想播种在了去往合庆的路上。你不曾怨过,哪怕是黄沙满天。

盛唐青莲

你是诗歌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应召唤入京时,终于有机会展示你自己的才能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但当进入官场之时,你才明白自由的可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狂放不羁的性格注定了你会是一只草原上空孤独翱翔的雄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你要与月乐为伴,用酒会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酒入豪肠,七分啸为剑气,三分酿成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东坡词人

我心灵的河流历经千万万,风风雨雨,才有了如此之境界。丧妻之痛,来得那般苦楚,“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仕途同样也不顺人心。可你呢?却叹“人生看得几清明”,淡忘这世间纷纷扰扰,说这人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如此乐观,人生何难之有?东坡在逆境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丝丝细雨,留下了他竹权芒鞋的身影,无风无雨是他淡然挫折的写照,平冈千骑记下他牵黄擎苍的英姿。待遣冯唐是他欲归报国的心声。

仰望意识,你望见到世上最美的风景。

篇2:历史作文600字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屈原生平经历了三千时期——楚威王,楚囊王,楚怀王。然而这几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侧秦帝,从侧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而身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阁大夫。屈原为了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国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使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积极的屈原使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生发了尖锐的予值,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了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关系疏远。

怀王十五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全收买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臣,同时以献商淤之地久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文。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屈原亦被逐出郕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郕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逐被秦扣留,最终客秦国,楚囊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郕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干泥,湘水之间。楚囊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郕都,屈原悲愤难捱,逐自况泪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为祖国作出了伟大贡献,到头却失败了,然而他并不放弃自己,可是残酷的事实让他悲愤,于是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篇3:历史作文600字

第一步:导读

导读是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包括指导课前如何预习、课堂自读和课后自学。

课前预习就是在教师讲授新课前, 指导学生自己如何主动学习新知识, 如找出课文重难点、提出有疑惑的问题、解决书上的习题等。要改变以往上完一节课后, 教师只是笼统的说一句“大家回去预习下一课”, 这种笼统的预习, 使许多还没有学会预习的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所谓的预习也只是浏览一下课文, 结果这种预习当然是收效甚微。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预习。

指导课堂自读就是教师在讲课时,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相关内容, 阅读课文的重要方式。现在历史教材编写的一个优点是补充材料多, 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但限于时间的关系教师又不能在课堂上一一讲述。因此就要求学生学生自读这些补充材料, 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指导课后自学就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适当补充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或问题对本课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第二步:导情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需要教师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活跃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而活跃的, 协调而融洽的课堂气氛来组织教学。这种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相反, 拘谨而刻板, 冷淡而紧张的气氛会使学生厌烦, 产生不利于学生的情绪。”而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必需全情融入于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自己就必须保证在每节课上, 都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同时为了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把死板的课文内容编排成活泼, 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如小品、相声、快板这样的形式, 刚开始, 教师组织学生排, 到后来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编演排练。

第三步:导思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发挥教与学两个环节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在思维活动中随机应变, 不为习惯性思维束缚的能力。在遇到问题时, 能善于对历史现象或历史过程灵活地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 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高精度的提炼, 以形成较强的迁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宏观的把握教材, 备课时要把每节课的内容都放到特定的历史长河中去。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通读教材, 掌握历史阶段特征。特别是在讲到我国近代史的时候要把特定的历史事件放到世界史的大环境、大背景中去。

这是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及将一节课推向高潮的关键所在。有人说:交给学生知识等于交给他们“加法”, 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交给他们“乘法,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 在教者与学者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 从独奏者向伴奏者转变。在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时要能投石激澜, 掌握好火侯, 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 与教师的思维同步。

在课堂讨论陷入“冷场”时, 老师要能善于引导启发, 打破僵局;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当学生讨论进入高潮, 特别是学生出现争论, 相持不下时, 教师要能因势利导将学生的看法及时引入正常的轨道, 向最终的目标靠近。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是对那些能够大胆提出自己观点与看法的学生给予肯定, 同时对那些平时不爱发言、性格内向的学生不管发言正确与否都要给予表扬。对学生提出的不成熟的一些结论, 甚至是走入误区的结论, 教师也要满腔热情的肯定其创新思维, 分析原因, 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第四步:导测

目前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 即使检测, 也是划出一些重难点让学生一背了事。事实上, 一份好的课堂检测是对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深化, 在实践中, 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提纲, 检测基础知识。在列提纲时, 教师可对本课的知识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 然后让学生对空白处予以填空补缺;例如在讲到《北方的民族汇聚》时教师可以以提纲形式检查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

这样本课的基础知识点就一目了然;另一种是巧妙设疑试。对本课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如在讲到鸦片战争时, 可设疑如果没有林则徐的销烟鸦片战争还会爆发吗?这样经过设疑, 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篇4:一座大院穿越600年历史时空

王家大院是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典范。是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抗鼎之作。王家大院历经元明清,穿越600年的历史时空。既是历史的缩影,也是清代民居建筑集大成者。

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鳞”、“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已被辟为“中国民居艺术馆”、“王氏博物馆”的高家崖、红门堡、孝义祠堂三大建筑群,先后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面积4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

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为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其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上匠心独具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兼融南北情调,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素有“王家归来不看院”之美称。

高家崖建筑群内的兩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整体建筑浑然一体,有若天成。

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富丽堂皇,是目前海内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

崇宁堡建筑群的总体建筑与红门堡相似,为“虎卧西岗”的院落布局,整体建筑斜倚高坡,负阴抱阳,堡墙高耸,院落参差,古朴粗犷,为清代民居集大成者。

篇5:历史作文600字

人声鼎沸的罗马广场上,教徒们举着火把声嘶力竭地喊着:“烧死他!”“烧死他!”广场中心竖立着一个十字架,一位青年被绑在上面,脚下是成堆的柴火,眼睛里跳动着火苗。

“说!地球才是中心!”一个穿黑长衫的教徒朝他威胁到。

“不,太阳才是中心!”青年没有丝毫畏惧。

“点火!”那黑衫教徒气急败坏,一声令下。

火焰顿时在青年脚下燃起,广场上一片欢呼。烈火中青年的目光始终是坚定的,他在烈火中永生。他,就是布鲁诺,一个坚守真理的人,为历史添上了一道火红的风景。

第二幕

白色的病床上,一个小女孩艰难地用小木棒翻着书。由于高位截瘫,她只能通过镜子吃力地看者,字是反的,他会因此不停地流着眼泪。但她并没有抱怨,她坚持住了,她为此露出了多少次发自内心的微笑。当她作在轮椅上,拉着手风琴低唱着“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时,她已经懂得了生命的真谛。张海迪,一张苍白的脸,却为历史添上一道五彩的生命之最。

第三幕

烈日当空,一位农民打扮的老伯正在田间忙碌起来。低头,弯腰,又站起来。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一连串的动作,观察着这那一株株水稻。突然,他眼睛一亮,笑容顿时溢满在他的脸上:“找到啦!可找到你啦!我找你十年啦,今天终于让我找到了!”说着,他弯下身去,小心翼翼地将那株水稻连根拔起,欣喜若狂地带着它往远处的房子跑去。他就是袁隆平,养活了几亿中国人们的伟大的科学家,坚持了十年,他终于在中国的历史上画了一道金黄的风景。

尾声

篇6:历史作文600字

国庆假期,我回到家乡千岛湖。外公屋后那条被搁置已久、落满灰尘的小木船再次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疑惑地想:外公家怎么会有这条小木船呢,从来没有使用过啊?外公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摸摸我的脑袋,笑着说:“这条小木船可是陪伴我多年的老伙计呢!”

在妈妈小时候,村子里交通闭塞,家家户户都有一条小木船,零零星星镶嵌于河流方塘之间,这一叶叶扁舟成为了通往外乡的唯一工具。

有一次,外婆划船去学校给妈妈送饭,刚离岸不久,湖面突然刮起大风,水面汹涌澎湃,“哗啦啦,哗啦啦”,滔天巨浪一阵接着一阵向小舟冲击而去,小木船左右摇晃,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怎么也不听使唤。外婆使出浑身的力气努力划着桨,经过约十来分钟,船才慢慢稳定下来,湖面也逐渐恢复了平静,外婆终于平安到达了学校。

那时候,小船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当地一家人生活的依靠。这里三面环水,背靠大山,耕地很少,交通也不发达,所以人们很少去城市工作,只能早出晚归靠打渔来维持生活,船自然也就必不可少。

如今,小木船慢慢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一切都在发生着改变。

外公缓了缓接着说:“现在经济发展了,国家富强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国家就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我们这里也架起了两座大桥,建起了宽阔的柏油马路,把沿湖的村庄都连接起来了,家家户户有了汽车,天气好的时候开着车环湖兜风,也别有一番滋味。现在上街更是成了家常便饭,开车只要5分钟就能到达,既方便又安全。”

篇7:历史作文600字

时间久了,从诗人寥寥几句诗句中,似乎都能揣摩出诗人的所思所想,有所捡拾,有所感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远离尘世的你吟出的自在生活,自由而惬意。东晋时期的官场上充满了腐败之气,人们迷醉于官场的繁华,在富贵幻化出的温柔乡里醉生梦死。唯有你,看透了这黑暗的世道,厌弃那些被你视为粪土的荣华,远离这喧嚣的尘世。你独自一人休憩于纯洁的山水之间,晨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五柳树下悠闲地衔觞赋诗。

你那淡泊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蜷缩陋室的你道出的雄心壮志,是何等真挚,何等激昂。南宋科举考场上回荡着势利的叫嚣,仕途的坎坷未曾浇灭你满腔的爱国之情。爱情的不得而终和后来家境惨淡,也未能扭曲你心中的雄心壮志。你不屈服于命运的捉弄,原本应当为柴米油盐担忧的心却随着疆土沦陷深深叹息。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你那热爱祖国的精神,不因岁月冲刷而褪色半分。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你力透纸背的诗句,笔尖凝聚着生命不屈的宣告,你曾用细腻的文笔描绘出一幅幅秀丽丹青,也有过字句间化不开的愁绪。你欣喜过,哀叹过,心绪纵然千百种变化,不变的却是你心中不屈的信念。你寄情于诗,即使是家破人亡,眼前的景物萧瑟,你也存着对生活的希望,不曾屈服于命运。

坚强不屈,是你身上一颗璀璨耀眼的宝石。

篇8:历史作文600字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新高考正向我们走来。面对新高考新的科目设置、新的测量目标、新的试卷结构、新的题型探索, 我们应如何应对?从高考的卷面考查情况看, 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从题型的得失分情况看, 考生在材料解析题上的失分较为明显。除了因为该项试题的发展呈现材料来源广、信息量大、设问角度活、考查功能全、能力要求高的趋势外, 更主要的是一些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 没有掌握一套实际有效的解题方法和熟练解题的步骤。笔者就结合教学中的体会, 思索、总结出材料解析题解答的三字口诀。

一、读———解答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 读懂、读透、弄清材料, 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其一, 先读设问, 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 后看题目设问, 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 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 易于产生惧怕心理, 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 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 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 先读题目设问, 给材料内容定位, 明确答题方向、范围、目标,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胸有成竹”, 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其二, 阅读材料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1) 看两头, 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 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历史事件、时间 (数字和文字表述) 、国别和作者, 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 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 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 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不可漏读。 (2) 看中间, 巧作答。对于材料中出现的“……”和“ () ”则要多留意。省略号的前面、后面, 两个省略号的中间以及括号内的文字说明, 往往隐藏着解题的有效信息, 会给答题者一些提示。 (3) 读图表, 找文字。对于一些图表类材料, 学生往往只注意图表的本身, 而忽视了图表上的文字说明。其实, 在文字说明上你很有可能会得到有关解题的某种提示。 (4) 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 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第一遍粗读, 带着设问阅读, 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 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 获取有效信息, 搁置无效信息, 并确定材料与书本相关知识点的联系, 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现象出现。

二、找———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课本相关知识点中, 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 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 而且方向是一致的, 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其一, 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理解每段每句的含义时, 要注意抓取关键词、句, 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 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 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句上, 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 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 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 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 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在阅读过程中找到有效信息时可加以标注, 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其二, 从材料与课本知识的关联中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 但迄今为止, 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 都要求“分析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即不管材料多新, 必定与课本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 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 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甚至有的设问还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其三, 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中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 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 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 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 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 从材料中找出回答的有效信息, 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容易忽略的重要之处, 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 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三、答———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都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 “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 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 还要做到“五个注意”。

其一, 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 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 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 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 可能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 第一问作答时一定要细心推敲, 力求全面、准确。

其二, 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 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 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 “不得照抄材料原句”, “根据材料……谈谈认识”, “综合材料……得出结论”, “比较材料……”, “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 甚至在设问分值的后面, 有时还会出现一些附加说明。这些限制性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条件和考查的能力要求, 应给予充分注意, 以防“南辕北辙”。

其三, 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 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 分值小回答要简略一点, 有时甚至是一分一点。万万不可置分值于不顾。

其四, 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观点分析材料的本质和规律, 这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最高要求, 在近几年高考题中的考查呈上升趋势。运用史学观点进行材料分析, 还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 增强对历史事物的主观判断能力, 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场、意图、所处的时代背景, 有利于对材料进行辩证、历史、客观的分析和解决。

其五, 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对于材料解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 历年高考试题的要求都是很高的, 通过每年的参考答案的评分说明不难看出这一点。材料解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 条理清楚, 逻辑严谨, 问什么答什么, 不必展开。另外, 答案用语要规范, 准确使用“应试语言”, 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 不能把历史卷当成语文卷。但是, 作为学生可能很难达到如此高的要求, 所以, 我通常要求学生只要找准答题点和有效信息, 那就“畅所欲言”吧。

篇9:亲炙600年历史的高尔夫圣地

当阳光落在伦敦古老建筑的时候,我的心早已经飞到了苏格兰,我此次英伦飞行的目的地—圣·安德鲁斯高尔夫球场。

脑海里,圣·安德鲁斯(St. Andrews)是高尔夫运动的故乡;圣·安德鲁斯老球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高尔夫球场;圣·安德鲁斯英国皇家古老俱乐部,是全球高尔夫运动的领导者、仲裁者,也是英国公开赛的拥有者。

对于热爱高尔夫的人来说,圣·安德鲁斯就像麦加一样神圣,是一生至少要“朝拜”一次的地方。

老球场,上天的恩赐

圣·安德鲁斯城里,人们一代又一代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早在1400年前,苏格兰人开始在北海沿岸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用果树枝制成的木杆,击打以皮革包裹羽毛制成的小球,至一个一定距离以外、预先指定的球洞里,而这块土地最终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高尔夫球场。拥有600多年历史的皇家老球场,不仅浓郁的苏格兰风情和迷人的海边风景让人陶醉,而且其世界锦标赛举办地的特殊性更是让全世界的高尔夫球迷向往。

在圣·安德鲁斯,包括老球场在内,共有六家联合球场,它们都属于公众所有,没有自己的会所和会员。皇家俱乐部虽然掌控着世界高尔夫运动的最终权力,但是它却没有自己的球场。

在当地人眼里,老球场是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面对上天的恩赐,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一份,因此,老球场从一开始就不属于任何私人或商业机构,它属于每一个圣·安德鲁斯人。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老球场是一家慈善机构,所有的营业利润都用于老球场的维护以及新球场设施的开发与建设。

因为是公众球场,每个人都享有在老球场挥杆的权利和机会。每年4月和10月,高尔夫旺季到来的时候,老球场就会因慕名而来的人众多而将每天的打球机会改为抽签决定。因此,如果想确保获得打球机会,那么只能提前一年开始预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老球场,超过两年的预定是无效的。

每天下午两点后,老球场的出发台人声鼎沸。在这里,由专人对报名者进行抽签,同时为抽到的球手安排开球时间。每天下午四点以后,第二天的打球人员名单及开球时间将公布在球场会所、当地的高尔夫俱乐部和游客信息中心,供游客查询。

翠色欲滴的天堂

作为五年球龄的高尔夫爱好者,很早以前,我就开始想象着,自己能够在那个世界顶级球手云集的老球场上,挥杆享受高尔夫带给生命的触动。

在圣·安德鲁斯,我受到了震撼,苏格兰漫天遍野的草地及翠色欲滴的高尔夫球场,简直让人怀疑“天堂来到了人间”。

给我安排的场地是圣·安德鲁斯朱比利球场,原始的地貌与周边环境的完美结合,让人立刻感觉到了圣·安德鲁斯的与众不同。

对球场环境的不熟悉是我在国内最顾虑的事情之一,不过在出租汽车司机热情的介绍之下,我很快联系到了球童,同时作为专门人员,他不仅带我熟悉了环境,而且还告诉我很多技巧,几杆之后,我就开始了自由发挥,最终取得让我意想不到的好成绩。这让我心情愉悦,而且更兴奋的是,一场球下来之后,我的手中还多一份手册,详细介绍了每个洞的位置、长度等等,所有的打球信息一目了然。因此,在接下来的三场球里,不用人帮忙,我就可以真正融入圣·安德鲁斯,尽情体会高尔夫的真谛,同时夹杂着时空的过往,与圣·安德鲁斯展开无声的对话了。

虽然非常完美,但是高尔夫之旅依然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遗憾,那就是我没有预定上闻名全球的圣·安德鲁斯老球场,只是去徒步转了一圈。

我去了它附近的两个老球场和一个新球场。新球场由皇家古老高尔夫俱乐部出资于189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个海边球场球道并不是特别宽,但是非常漂亮,全长约6500码,主要特点是果岭周围及球道两边的沙坑星罗棋布,非常具有挑战性。

为高尔夫而存在

在圣·安德鲁斯,带有高尔夫印记的形象及建筑无处不在,不仅圣·安德鲁斯老球场,专门的高尔夫博物馆让人感受到了高尔夫的存在,而在只有15000多人的小城市里,除了近7000名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学生以外,几乎所有的人都为高尔夫所存在。

在圣·安德鲁斯市中心由两条平行的、古老的、石板铺就的“马路”,马路两旁是各式各样的商铺,虽然大多是当地的特色小店,但是这中间大部分又是高尔夫用品店。

这些高尔夫用品店也和老球场一样,当年一起诞生,一起相辅相成,度过了近600年的时光岁月,而伴随着高尔夫开始风靡全球,这里的居民多半也以制造球杆、高尔夫球及其他球具为生。

除了商铺以外,这里的其他建筑就是餐厅与酒吧了。而在这些地方,也同样充斥了高尔夫的“印记”。

临走之前,我去附近的酒吧小逛,在其中一家专门以高尔夫为主题的酒吧里,“Memorial Bar”墙壁上的照片静静的诉说着圣·安德鲁斯与高尔夫的种种姻缘,在几个世纪以来著名的高尔夫选手的照片中逐一闪过,人彷佛一下子回到了历史当中……酒吧里高朋满座,来这里的客人及当地的居民都在热烈的讨论这老球场的草坪质量如何的好,以及当面鲍比·琼斯是如何在一个沙坑里连击11杆才将球打出来的趣事。

篇10:历史作文600字

走进陈旧的幽深的大门,朱红色的屋瓦扑簌下几点金粉,院中,植着不知名的老树,斑驳的树根,烙着岁月的伤痕,这是历史的痕迹。

乌篷小调,吟着哪人的愁?灵动清澈的水面,点缀着那无人知晓的哀怨。一下,便是万般涟漪。我竟仍记得那女子如水般的眼与那男子深情地承诺。也是此景,却不是此情。

翻开满是灰尘的族谱,拂去尘埃,抚过一个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找到了那个当年万人称羡的他们。深色的笔迹下,我仿佛看见了他们如私的密语,柔情的环抱,和那挥不去的柔意。

转眼却变了样子,只是瞬息。兵荒马乱的年代,他被选上出征,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句“我等你”却成了绝句。

他或是笑着离开的。“白骨森森只为得两字忠贞”为了国家,为了家人,烈血虽变白骨,可从未后悔。他或许不知道,为了他,几千里的路,重重危机她竟偷随他上路,在那兵荒马乱的城池下,一抹残红于天,终不得回。然后她还在望着他离去的方向,唇边绽出凄美绝望的笑。他再也不能看见。

我望着窗外那老树,不禁失了神。历史不停歇的战乱,造就多少离别伤痛。这次,我行走在了历史的回音中,去聆听属于他们的故事。只是过于悲伤罢了。

合上那沉重的书,随即打开的是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他们深深的情。

篇11:历史作文600字

他只是独自登上高楼,望着那一轮明月,望着家的方向,他只能无言。

他是一位诗人,一个仇比江水更多的诗人,不然他怎么会吟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千古名句。

然而他只是一个诗人,他不该为帝,不该君临天下,他不懂什么治国方略,更没有什么远见卓识,然而这样一个诗人,却被那硝烟战火湮灭。

“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身为阶下囚的他是多么的委曲求全,即便是在梦里,也只能一晌贪欢,沦为亡国奴的耻辱他怎么会忘记?对于故乡又何尝不会思念?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会发出“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叹,可是人们对于他的只是唾骂,而没有人会了解他这个李后主的苦衷。

其实,他真的是一个大善人。要不然,当大宋兵临城下时,他怎么会连仗也不打就出来投降,因为他知道,如果两军兵戎相见,百姓就会陷于水火之中,为了保全臣子和百姓们不受伤害,他选择了放弃皇位,放弃江山。当“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传到夕日臣子耳边时,他们的一句句“政事不修,纵情声色,也都化作一滴滴眼泪,潸然而下”。而正是这首诗让他失去生命。

因为他的心慈手软,他丢了江山,可若不是这样,又怎么会成为一代诗人?又怎么可能写出如此凄婉之作?他虽然失去了很多,但得到的却是更多。那些流传下来的千古佳作,就像鲜花一样芳香,我知道那是他生命的延续。而那才是他真正的生命价值的所在。

但愿有一天他能明白,他生命中流淌的不仅仅是亡国后的深哀巨怆,他的生命里也有芳香,也有后人的赞叹与喜爱!而不是望着那一轮明月,望着家的方向,寂寞的吟唱:

篇12:历史作文600字

这不禁让我回想起今年春节,我在云南腾冲看到的那让我难忘的一切。在那里,我参观了国殇园和和顺远征军纪念馆,其中的一切深深震撼了我。

远征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他们的撤退也十分惨烈。十万青年远征军入缅作战,四万将士战死沙场,1.2万随美国史迪威将军撤入印度作战,剩下的大部分撤入野人山,打算翻越大山归国,然而最终活着走出这一“死亡地带”的仅有三千人。野人山是中印缅交界处的一片热带原始丛林无人区,那里气候恶劣,猛兽成群,蚂蝗遍地。将士们撤入野人山时正值雨季,天天下着倾盆大雨,山洪频发,经常是在路上走着走着,整整一个班的将士突然就被山洪冲走了。进入丛林后,大部队中,有的人被山洪吞没了,有的人被野兽叼走了,有的人被活活饿死了,还有的人感染上了丛林瘴气,精神失常了。夏去秋来,这支远征军队伍中的最后三千人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走出了这片“死亡之地”。

除了战士们的英勇事迹之外,让我非常难忘的还有当地普通老百姓对这场战争的无私贡献。在抗战期间,滇缅公路、驼峰机场是抗日战场上的物资输送大动脉,整个滇西抗战就是为了确保这条大动脉的畅通。当地的青壮年大多奔赴战场,滇缅公路就是靠沿线村庄的老弱妇孺用简陋的农具在短短九个月内修筑而成的。这条公路百分之八十是修建在崇山峻岭中,老百姓们付出的不仅仅是辛勤劳动,还有数千人的宝贵生命!

春节时合家团圆的日子,正是这些先人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回想七十年前,残酷无情的战争让多少家园破碎、生灵涂炭。每一位为国捐躯的将士都值得我们深深缅怀。

篇13:英国历史作文600字

中国历史闻名中外,源远流长,英国历史怎能与之相媲美?此英国历史非彼英国历史,而是英语的汉文。

也许是从小接触英语的原因,我对英语情有独钟。从《黄波》到《新世纪》,从《英语三百句》到《新概念》,英语的学习历程让我感到自己不断在长大。

起初,我对英语也很陌生,不仅不会用音标作标记,连标注汉字都难如登山,到头来只能找可怜的声母韵母帮帮忙,我不知道在我笔下糟蹋了多少英语单词。早上好写成咕嘟毛宁;电脑拼成卡木皮油特;动词属于念成碧浪。别说,这招非但没露出马脚,还唬弄过不少人民群众呢!就像把红岛的蛤蜊一挖一麻袋读快了胜似俄文一个道理!我给命名为英译汉学习法。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既幼稚又好笑。也许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喜欢上了英语

时光飞逝,暑假之后等待我的是一个新台阶,不知我的英语成绩能否再为我争得一席之地?

不料第一次单元检测取得了班里第一的好成绩,让我对自己坚定了信念。以前有的同学也问过我到底有什么秘诀,我最记忆犹新的还是英译汉法,但总不能告诉他们这些吧!其实秘决我是没有,但有一两个细节对我学英语来说很管用。第一个细节我命名为向前走,此向前走另有一番含义,意思是比老师抢先一步。当老师上课讲到某个知识点时,不仅掌握了,而且还能回忆起某几个和它类似或相反的.词组,保证老师问下一个问题时,你会第一个抢答。在别人看来你是反应快,其实并无多大联系,而是你比其他同学想得多,提前走了一步而已。第二个细节是听英语歌曲。我不是不喜欢听中文歌曲,而是会选择时机听。当你午饭后在校园里漫步时,你会听到广播里动感的音乐;当你走在大街上,你会听到音像店里传来的流行音乐;当你走进宿舍里,你会听到舍友们悦耳的真人真唱版,大饱耳福。而我们自己需要做的就是戴上耳机,听首英文歌曲。

篇14:历史作文高中600字

桃花,指尖轻轻一触,思绪一闪,仿佛那遥远的历史便现在了我的眼前。

触摸着桃花,凝视着它可爱迷人的模样,我的嘴角微微上扬,轻吟一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那是大诗人崔护与绛娘的桃花缘,他们与桃花相遇,见证了那份美好。喏,就如同这桃花一样,其间花瓣微粉,花蕊更似绛娘的脸颊的一抹胭脂落在小灯须上,娇而不艳,煞是美丽。触摸这段历史让我开始遥想当年那段罗曼蒂克了。

在崔护眼中,风姿绰约的绛娘早已融在了当时漫天散花的里面了,只是最终绛娘也真的似这飘落的桃花一般香消玉殒了。空剩下满树相思,一世牵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渐渐明白那美好背后原来还有如此一段悲苦的结局,留给我们后人空叹。

听,是哪位女子在呜咽?那声音断断续续,凄凄惨惨,越过历史长河。我仿佛听到了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原来是那黛玉扛着锄头款款而来。她是清末曹雪芹笔下的女子。这桃花架起了历史文人墨客多少愁情,勾起了历史迁客多少才思啊。

桃花却也是爱寻乐的,它的栽培历史悠久,生性喜阳且耐寒,任何时候都是小脸上红扑扑的,圆润着呢,难怪有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一说,那是一种全新的历史触摸感蔓延了我的身心。多愁相思暂且搁置一边,转而追求一种活泼可爱欢喜生机的清新格调。桃花的另一面便呈现出来,历史上早有“画楼春早,亦舒桃花笑。”足见古人对桃花之喜闻乐见和诗人当时的人逢喜事精神爽之畅快了。更有甚者描绘出了“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之良辰美景了。依稀间,我似乎瞧见了历史风流人物一一流连于桃花树下。

触摸桃花,触摸着和桃花有关的历史,原来是那样的诗意/

篇15:历史博物馆作文600字

历史博物馆分三层,馆里呈列的物品真多呀,有玉器、陶器、古代兵器、名人字画,看得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大饱眼福。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巨铜鐝、玉麒麟、玉白菜。

我走进古代兵器陈列馆,只见里面的文物琳琅满目,有弯弓、寒光闪闪的匕首、结构复杂的连弩。忽然一个柄古铜剑出现在我眼前,哦不!应该是巨铜鐝,它虽然没有现代剑的豪华,美观,但看上去却古朴大器。剑柄短,三角形的剑身,长约两尺,上面刻画一条腾云驾雾的龙,一只仰天长鸣的凤,它们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仿佛随时会上演一场你死我活的大决战。我不经意的看了一下解说词巨铜鐝的“年龄”竟然是汉代的兵器,至今已有3千年的历史,

参观完兵器馆我们又来到玉器馆呈列室,里面的玉器数量繁多,年代久远。最惹人眼球的是翡翠白菜与翡翠麒麟。先来说说翡翠白菜吧,它高10.3厘米,寛6.07厘米,长18.3厘米。是一块难得的珍品。翡翠白菜上半部分呈青色,下半部份逐渐变成晶莹透亮的乳白色,在灯光照射下十分耀眼。最令人惊讶的是层层叠叠的绿叶上竟然有红宝石做的小虫子。他们正在啃食菜叶,就连蚕食后的小洞洞的清晰可见我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鬼斧神工的工艺。

篇16:历史人物作文600字

文天祥,吉州庐陵人,字宋瑞,号文山。南宋一代抗元名将,爱国政治家、文学家。他铁骨铮铮的性格与气概使我对他起了敬佩之感。

当他被元军俘虏时,元军予以高官、俸禄,他拒不接受。当元军都元帅张弘范告诉他南宋已灭亡,他忠心尽到了,可以换主奉君了,他仍是一身浩然正气,并提笔写下了《过零丁洋》的不朽诗篇。诗中最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曾记激起过多少胸怀壮志的奋斗青年的心。为中华千百年来的辉煌盛世做下了完好的奠基。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烈诗词。也表现出了文天祥的踌躇满志。诗词慷慨激昂,体现了文天祥为国献身的自豪与无畏。又一次充分的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使我又一次肃然起敬。

上一篇: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下一篇:苦味人生学生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