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历史作文范文

2024-05-05

中学生历史作文范文(通用6篇)

篇1:中学生历史作文范文

中学历史课外活动

一 历史课外活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这是因为,学生在学校期间,除课堂上的45分钟外,还有大量课外学习时间,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指导他们学习一些历史知识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除课堂教学外,课外活动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历史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之外,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广泛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扩大、充实他们的历史知识,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能力、方法,以及熏陶他们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广泛、持久地开展历史课外活动,是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之一。

作为一项教学活动,历史课外活动具有不同于课堂教学的一些特点。它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配合和补充,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扩大。历史课外活动能够以大量生动的新材料巩固和充实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使他们对其所学内容,感知得更为具体形象,理解得更加深刻,记忆得也更加牢固。同时,还能以更新的方式和生动丰富的内容,扩展学生眼界,把他们带进广阔的历史知识领域,激发他们无限的创造力。使他们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以极大的积极性和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自己多动脑动手,进一步去加深和扩大所学的历史知识,更大限度地锻炼和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的各项能力。

历史课外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和形式,深深地被学生所喜爱,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历史教师的重视。要充分发挥它对于中学生的历史教育作用,就要加强对它的研究和总结,不但要研究其本身的一些特点,还要深入探讨历史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历史课外活动与开辟第二课堂的关系等等。在深入研究、探讨和总结的基础上,更广泛地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必将对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二 历史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和组织方法

历史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多采,方式生动活泼、多种多样,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参观

历史课外活动的参观对象主要有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或专门的考古发掘等。博物馆又包括综合性的博物馆,如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专门性的博物馆,如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如北京鲁迅纪念馆、贵州遵义会议纪念馆等等。这些博物馆在全国各地一般都有。历史文化遗址和专门的考古发掘,在全国各地也有许多,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西安半坡氏族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等等。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历史课外活动时,要善于利用本地区的有利条件,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参观。

组织一次学生的历史参观活动,是一个很有趣味但又是比较复杂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参观的准备,参观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应当尽量与教学结合起来,作到参观活动配合课堂教学。由于条件所限,不少地区的参观内容地方性强,往往不能较多地为教科书提供典型材料,但是,如果教师计划周密,引导得法,通过参观还是可以帮助学生把获得的材料与教材结合起来,达到与教学相互配合的目的。如,教师在讲完中国历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教材后,组织学生参观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通史陈列“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部分,通过展出的实物、图画,加上解说员有针对性的讲解,就能够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其社会组织、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直接地加强对于这部分教材内容的了解,配合了这一阶段的教学。

明确了参观目的、要求,教师就可以选择参观地方,并制定具体的参观计划。参观前,教师应该熟悉、掌握参观现场及预定参观内容:必要时,还要自己先去参观一次,和讲解员进行联系,提出希望和要求;对学生也应该先行说明参观的目的、重点及注意事项,避免将参观变成一般性的游览,失去历史课外活动的意义。这一点对组织低年级学生参观尤为重要。

2.参观。进行参观时,教师要对参观内容给以必要的讲解和说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有时,还要临场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参观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对学生的组织、指导工作,不可以放任自流,避免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和贪玩,而打乱参观计划。

3.总结。参观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给学生作出总结,有时也可以组织学主进行总结座谈,引导他们把参观内容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巩固、扩大参观成果;有的教师还组织、鼓励学生把参观时所简录的资料和心得体会加以整理,举行展览、陈列,互相交流,其收效往往更大。

(二)访问

历史课的访问,主要指走访革命前辈、著名历史事件的参加者或目睹者。如,走访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的老红军、八路军战士,请他们讲述当年先辈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历尽千辛万苦,英雄斗争的事迹,访问参加过著名的“二·七”大罢工的二七机车车辆厂的老工人,请他们回忆当年领导工人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军阀进行英勇斗争的历程,等等。这种和历史当事人或见证人面对面的谈话,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而主动的历史知识,而且更可以使他们从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访问之前,教师一方面要失走访和了解被访问人,熟悉其经历和特点,告诉被访者这次访问的目的和要求,必要时还可以帮助被访者确定、整理谈话内容;另一方面,要向学生介绍被访问的人,讲明本次访问的内容和意义,提出注意事项及要求。和组织参观一样,在访问中,教师要随时进行组织工作,访问后,还要及时地进行总结。

对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安排其自己组织访问,这样,可以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但是,教师一定要在活动中,给予必要的协助和指导。

(三)报告会、故事会

历史报告会或故事会的内容很多,如,结合教材某一部分内容或历史上的某一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纪念日及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需要,都可以举行专题报告会或故事会。报合或故事的中心可以历吏事件为主,穿插人物活动,如举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太平天国”专题报告会,报告的内容是以近代中国历史上两次革命高潮为主题,并于其中穿插孙中山、黄兴、洪秀全、杨秀清等一大批历史人物的事迹,这样既交待了这两次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又能使事件与人物生动具体,有血有肉。报告或故事也可以历史人物为主,带出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当时时代的概貌。如以“抗金爱国名将岳飞”为主题的故事会,便以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的生平事迹为主题,带出了南来社会的政治形势以及宋金的和战关系;再如,在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刘少奇同志、朱德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诞辰纪念日,组织介绍他们革命活动和事迹的报告会、故事会,不仅能够使学生深刻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业绩,还可以进一步掌握中国革命发展进程中的某些重要内容,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使其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目前,北京不少学校都开展了历史课外活动,如有的学校举办了“北京的历史”、“北京人的故乡——周口店”、“北京的长城和十三陵”、“中国历史上几个有争论的问题”、“是谁最先到美洲”、“几个地名的来源”(日本、阿拉伯)等等讲座。这些讲座,内容丰富多采,引人入胜,深受广大学生欢迎。

历史报告会、故事会或讲座的主讲人可以是本校历史教师,也可以是史学工作者,或者是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者、目睹者。历史报告会、故事会和讲座也应有明确的目的,或是配合课堂教学,或是结合纪念日、节日和重大的国内外形势需要。假如邀请外人报告或讲故事,教师则要先向主讲人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与主讲人共同磋商要讲的内容,务使报告或故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够生动具体、通俗易懂;报告和讲故事的时间不宜过长,要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四)课外阅读

历史课外读物也是学生历史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供学生课外阅读的历史读物主要有历史通俗读物和历史文学作品等。历史通俗读物,如吴晗同志主编的《历史小丛书》,林汉达同志编著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常识》、《中国近代史常识》、《中国现代史常识》等等。历史文学,如中国古典历史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中国现代历史文学作品《李自成》、《戊戍喋血记》,世界历史文学作品《双城记》、《战争与和平》、《九三年》,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选辑一些有关的历史资料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既有助于理解教材内容,又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高年级,这样做,更有必要。在历史通俗读物和历史文学作品中,历史通俗读物的主要情节都是严格按照历史史实编写的,是比较理想的历史课外学习读物。历史文学作品虽然也能够给学生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却往往容易“真假掺半”、“以假乱真”,把艺术想象和历史真实混淆在一起,影响学生对科学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推荐历史课外读物时,要先经过自己的一番精心选择。

一般说,选择历史课外读物要注意以下几项标准:

1.内容必须具有科学性,能够正确反映历史真实,并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倾向。

2.内容应该与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有一定的关系。

3,写作上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叙述生动,语言优美。

在选择合适的历史课外读物向学生推荐后,教师要做具体的阅读指导。指导时,要介绍读物的内容及写作特点,对有些历史文学作品还要适当介绍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并指出其中的历史真实和文学虚构。无论指导学生阅读哪类读物,教师都要注意尽量选择其最真实、鲜明,而又具体生动的那些内容,努力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做到课上课下相互配合。在指导阅读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教他们以正确的阅读方法。有的教师更为认真负责,还指导学生写一些简单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同时,告诉学生要爱护书籍,在合适的时间,以合乎卫生要求的方法去读书等等。

(五)编辑历史墙报

编辑历史墙报也是一项经常性的历史课外活动。通过出刊历史墙报,不但可以巩固、加深和扩大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而且能够锻炼、发展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历史墙报的内容有历史专题论述、历史常识介绍、历史资料简辑、历史小故事,等等。除去文字部分,还可以配以历史照片、图画、地图、剪报和图表,取得图文并茂之功。就其形式看,也是生动活泼、多种多样的,如有“历史园地”、“历史之窗”、“历史家俱乐部”等等。历史墙报可以配合重要纪念日出专刊,也可以经常结合教学进度、而不断更换其刊出内容。教师还可以把历史墙报作为日常刊登学生历史作业、学习心得及优秀试卷等交流学生学匀体会、成绩的园地。

历史墙报的编辑、出刊工作,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历史课外小组或历史学习骨干负责,要广泛发动学生参加写稿、绘画,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六)观看历史电影、历史电视节目和历史戏剧

观看历史电影、历史电视节目和历史戏剧是学生喜爱的一项课外活动。由于电影、电视节目和戏剧的直观性很强,学生看后,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起到打破时间限制,直接回到过去历史时代的效果。它不但有益于李生直观地认识历史,而且往往能够对其思想感情起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作用。目前,我国拍摄和上演的历史题材电影、电视节目(电视片、电视剧等)和戏剧很多,电影中如《成吉思汗》、《甲午风云》、《林则徐》、《火烧圆明园》、《垂帝听政》、《非常大总统》、《孙中山》、《风雨下钟山》、《中国革命之歌》等,电影节目中如电视片《中州大观》、《古城西安》、《丝绸之路》等;电视剧《努尔哈赤》、《黄兴》、《少帅传奇》等,戏剧中如话剧《蔡文姬》、《王昭君》、《大风歌》以及一些历史题材的京戏、地方戏等等。组织学生有目的地观看历史电影、电视节目和戏剧,也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电影、电视节目和戏剧的内容,在观看之前,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影视片或戏剧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基本史实,还可以根据其内容,给学生提出几个思考问题。观看后,教师也要注意总结,帮助学生把从历史影片和历史戏剧中获得的形象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其中心思想,把影视和戏剧内容与学习过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在总结时,教师还应该指出影视片或戏剧中,属于艺术夸张、虚构与不将合历史史实的地方。教师这方面的指导,往往很重要,它可以避免学生把历史影视片和戏剧中的艺术虚构与历史真相相混淆,产生错误的认识,以提高观看效果。

(七)历史文艺活动

历史文艺活动包括属于历史题材的朗诵、歌咏、小话剧等文艺演出和猜谜语等游艺活动。它能够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宣传历史人物,介绍历史事件,使学生在演出和游艺中获取历史知识,受到思想教育,得到各方面的锻炼,是一种寓学习于娱乐中的很好的课外活动,这种课外活动可以单项举行,如历史朗诵会、历史歌咏比赛、历史话剧等;也可以综合举行大型的历史晚会,北京有的学校举办的综合历曳晚会,包括有合唱历史歌曲、演出历史话剧片断、讲历史故事、乐器演奏历史题材的古曲等十余项节目。一般说,这种课外活动可以在重要纪念日举行,也可以在某一单元教材学习以后,专门组织。搞这种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些工作可以交给学生去做,但大量的组织工作还是需要教师来做,特别是大型的综合历史文艺演出活动,往往是几个年级、几个班或十几个班参加,内容、形式也多种多样,因此,组织工作是大量的,往往需要几个教师或全教研组乃至别的课程教师,共同参加工作。历史文艺活动不宜搞得过大,占用时间过多,特别是搞大型历史文艺活动,一定要慎重,不要过分追求形式,注意讲求实效。

(八)历史课外活动小组

建立历史课外活动小组,也是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青少年学生在中学阶段,往往表现出极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开始形成对各门学科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开始较多地独立思考问题。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学科内容,渴望通过各种方式扩大、丰富自己的知识。对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如果把喜欢历史课的学生组织起来,建立历史课外活动小组,开展经常性的活动,就不仅可以培养历史学习骨干,加强师生之间联系,推动群众性历史课外活动的开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将来造就和培养各级历史学科专门人才,打下了一定基础。坚持持久地开展历史课外小组的活动,是学校整个历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课外小组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形式亦多种多样,如参观历史博物馆和历史古迹;绘制历史地图、历史图表;举办小型历史专题讲座;编辑出刊历史墙报;收集、编写各种历史资料,制作历史直观教具以及帮助教师做好各种历史课外活动的组织工作,等等。

学生参加历史课外活动小组,应该本着自愿原则,参加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以10—20人为宜。如果一个小组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还可以根据情况,在各年级各班中,组成几个小组开展活动。小组活动的时间也要安排适当,不要太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影响其他课程学习。

(九)历史知识竞赛

这是新兴起来的一种历史课外活动形式。历史教师拟定历史知识竞赛题后,可以让学生笔答或口头抢答,可以组织一个班的学生进行竞赛,也可以由各班选出代表在全年级范围内进行竞赛。历史知识竞赛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与其它学科混合在一起进行,如“史地知识竞赛”、“文史知识竞赛”等。进行竞赛的题,应该包括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和历史教科书以外的历史知识。难易程度要适中,避免太偏太难的题,应该在一个班或一个年级中,经过学生努力,大多数题目可以回答出来。历史知识竞赛如果组织得好,可以巩固、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 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注意事项

(一)开展任何历史课外活动,教师都要认真备课

历史课外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之一,它同样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一样,都需要教师认真备课。

历史课外活动的备课,可以分戌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在学期或学年开始时制定学期或学年的课外活动计划。这个计划要写上根据教学要求,本学期、本学年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并把它纳入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计划。历史课外活动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为了配合国内外的一些重大的、有意义的事件,临时组织一些活动,如,报告会、墙报专刊,或临时组织学生去看一部历史电影,等等,都是可以的。因此,学期或学年计划,要留有余地,准备随时有所变通。第二步,就是每次活动之前的备课了。历史课外活动前的备课和课堂教学备课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特点,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活动方式,进行饶有特色的准备。具体方法,本章前面都已提到,此处不再赘述。

(二)历史课外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

历史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一样,也是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它的目的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加深和巩固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二是为了配合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扩大学生历史知识领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单纯追求热闹,没有目的地开展课外活动,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三)开展历史课外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历史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一样,不但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如,让学生帮助教师收集举办报告会、故事会的一些材料;让历史小组的成员主持小型专题报告会,做历史故事会的主讲人,发动大家为历史墙报撰稿,参加各项活动等等。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各项历史课外活动才能真正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对历史课外活动,要做周密、细致的组织工作

开展历史课外活动,一定要有严格、周密的组织工作。组织历史课外活动并不比组织课堂教学容易。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地方往往是野外或展览馆、博物馆。这些地方容易增加学小的好奇和好玩心理,如果组织工作做得不好,就会使活动事情功半,甚至流于形式。因此,在每次活动之前,教师不但要向学生讲明活动的目的,提出各项具体要求,而且要强调组织纪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始终注意组织学生的工作,保证活动顺利而有秩序地进行。

(五)开展历史课外活动,还要因地制宜,注意实事求是

各地学校都有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有利条件,但是,也都有某些具体情况和不利因素,因此,教师组织历史课外活动,一定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动脑筋、想办法,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实事求是地将其活动开展起来。

思考题和论文题目示例

1.试论历史课外活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2.如何正确处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篇2:中学生历史作文范文

陈艳淑

一、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历史学科自身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初中生认知结构特点以及高考对历史图片的综合考查等几方面:

历史学科自身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1)历史学科是文科教育的基础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历史学习的对象大多诉诸直觉与想象,不能重演;学生的历史学习是对历史的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理解、认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思想、观点等学习对象。只有通过体验,学生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遥远的历史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与之交谈的对等象,才能在头脑中形成历史图景。因而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不凭借适当的资料,即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很难让学生对“过去的事”产生兴趣和热情,在观察历史事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2)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理念中,有阅读、获取历史信息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用史实观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历史与现实问题能力,学会学习能力等四大能力目标。在这四大目标中阅读、获取历史信息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也是整个历史学习的基础。阅读、获取历史信息能力指迅速地选择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育,提倡学生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这一切都是学生通过搜集和处理多方面信息的过程实现的。历史史料繁多,相对而言,阅读、获取历史信息能力对学生学习历史显得更为重要。

二、历史图片教学的实施策略

历史图片包括历史地图、历史照片、古迹遗址图、实物图、历史图表等。

在图片资料中历史地图有着重要的地位。古人说得好,“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这也是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方法。与文字的表现形式相比,历史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的空间状态方面有简洁、直观的特征,学者郑樵发出“即图而求易”的感叹。历史学有时间空间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历史发展过程就处在时间的演变中;空间则是地理环境,是历史演出的舞台。因而掌握历史空间概念是掌握整个历史的基础,要完整地理解历史,就要懂得当时的地理,需要借助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不同于地理地图、历史地图表示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揭示不同时期处于变化中的地理环境及在此环境中人们的活动,是对历史现象某种程度上的动态反映。历史地图在历史学习中的功能较多。比如:

其一,历史地图通过其特定的“语言”使抽象的文字表述具体化。

其二,通过不同的切入角度,对人类各个时期的活动舞台加以直观介绍,展示历史发展的不同层面,引发对比,训练比较能力。

其三,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如地图与图片,全图与扩大图,整体与局部相互补充,给人以完整的历史认识。

篇3:中学生历史作文范文

一、激发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

1.用丰富生动的材料激发

教师可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各种丰富生动的教材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历史学习中,由于学生所接触到的史实大多数是以史料的形式存在的,教师如果想要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就要尽量运用鲜明而生动的材料来尽可能真实地解释历史的本来面貌,让学生不再觉得历史枯燥,而是更主动地投入历史的学习中去。教师在讲授高中历史的时候,可以从其他课程中选取一些和历史有关、能够作为生动形象的历史材料的内容展现给学生。例如在讲授两汉历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阅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理解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原因和动力,然后再鼓励学生阅读《史记》,并从中汲取有用的知识。

教师在选用史料的时候除了要注意丰富生动以外,引用史料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表达,既要科学严谨也要注意文才,同时还要通俗易懂,让学生易于接受。例如在讲授三国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给学生讲述《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但是要注意区别演义文学加工的部分,同时也要避免讲晦涩难懂的词汇,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历史。

2.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激发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除了选择语言文字类的历史材料以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更加直观形象的教具,来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直接感知。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或者历史遗迹,让学生更加切实地感受到悠久的历史。如果无法举行更加多的课外活动,教师则可以采用模型、地图展示等方法,还可以将有关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投影仪来展现文物照片、影视纪录片的资料等。例如在学习秦王朝的历史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秦始皇兵马俑、长城等的形象,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了解秦朝的军事、经济实力。

教师在教授历史的时候,也可以将教学内容和美术、音乐等学科联系起来,用触类旁通的方法给学生展现一些美术、音乐等的作品,让学生能够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例如在学习宋朝历史的时候给学生看《清明上河图》,能够让他们对宋朝人们的生活情况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有助于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对历史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1.让学生掌握联系和比较的方法

除了形象思维以外,逻辑思维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让他们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分析历史材料的基本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突破文字材料的限制,深入挖掘历史中的逻辑关系,找到各种材料深层次的关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儒家学说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纵向联系,通过对孔子、孟子、董仲舒等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的理论分析来研究儒家学派思想的演变过程,了解儒家学说是如何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思想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儒家学说为切入点,联系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封建集权制度等内容,分析儒家思想对它们形成的影响。

为了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加严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两个不同的历史素材进行对比。例如在学习到古希腊、古罗马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雅典和斯巴达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经济、政治、社会关系等方面有什么异同,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教师要注意指点学生寻找正确的参照系,同时也要注意更加全面地进行比较,让学生逐步掌握如何进行多角度比较,从而得出更加正确的结论,深入了解历史的本质。

2.让学生掌握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除了联系和比较以外,分析、综合、归纳等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联系教材进行深入分析,不要用笼统、空洞的话语来进行总结,而要用丰富的史实来支持自己的理论。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将历史放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要透过现象挖掘到历史的本质。例如在学习商鞅变法的时候,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要仅仅关注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而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当时的史实;不仅要了解商鞅所颁布的各种经济政策,更要了解商鞅在军事和加强集权统治等方面所制定的策略,同时还要了解商鞅的成长背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商鞅为什么要进行变法,并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师还要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在掌握具体史实的情况下进行正确地归纳总结,以得到客观的历史结论。例如在学习垄断组织的形成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美国、德国等国公司的某产品产量占据该国总产量多少等数据资料,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出垄断的特点,理解垄断是如何控制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的,然后再补充更多的资料,让学生对垄断组织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历史思维能力之中,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分析史料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重新组织材料,对不同观点进行判断的能力,并且能够将从史料中得到的结论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让学生掌握这样的能力,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求新求变,不能够采用灌输式的方法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相反,要让学生开动脑筋,以材料为中心,通过有限的史料来进行发散思维。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焚书坑儒”的内容时,可以启发学生思索一个问题:秦王朝为什么在焚书的时候并不销毁医药、种树等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书籍?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秦王朝对人们思想上的控制。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从秦朝过渡到西汉初期中,询问学生在西汉初年是用哪一种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之后为什么经历了焚书坑儒的事件,儒家思想还是会慢慢兴起?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提问能够活跃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掌握理性思辨能力,同时也能够渐渐养成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创造性思维。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必要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得更好,促进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有助于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更快速而有效地学习历史,获得进步。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生动的材料和直观形象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联系、比较、分析、归纳等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更可以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来推动学生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建立。

篇4:以范文原型训练学生的作文想象力

1. 训练顺向式想象

所谓顺向式想象就是运用原型趋向,顺着作品的意向进行想象。

例如讲完《孔乙己》后,我们可指导学生想象孔乙己弥留之际的情景。讲完《皇帝的新装》后,可引导学生想象皇帝以及大臣们在举行完游行大典后的动作、语言、神态,骗子的最终结局是怎样的。讲完《卖炭翁》后,由于这首叙述诗并没有写明卖炭翁一车炭被抢夺后的情景,而是留给读者想象。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卖炭翁归途中的凄惨神态和痛苦的心理,回到家中与老伴一番心酸的对话以及惨淡的情况。例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描述:

“太阳快要落山了。老汉呆若木鸡似地望着那空荡荡的牛车,脸上隐约可见几滴炭黑色的泪珠。那系在牛头上的半匹旧绫纱,在夕阳的照耀下,血红血红的,宛如在血里侵染过。牛车在呼呼的北风中,泥泞的山路上,摇晃着,滚动着,慢慢消失在如血的残阳中。”

这个结局,小作者顺着诗作的趋向,想象老翁归家途中的情景,既有人物的描写,又有景物的描写,自然贴切,形象生动,组成一幅凄惨悲凉的画面。

2. 训练逆反想象

逆反式想象就是运用原型的趋向,逆反着作品意向进行想象。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作者交代其结局是:于勒沦落为一个衣裳不整,满脸皱纹的穷光蛋,菲利普带着女儿躲开了他。老师讲完这个结局后可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假如于勒一身西装,腰缠万贯而归,能不能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属于金钱关系呢?等到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后,紧接着追问一句:你能不能以《于勒回来了》为题,描述出于勒发财后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行以及菲利普夫妇欣喜若狂、见钱眼开的情景?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运用逆反式想象描述于勒回来时的情景,同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3. 训练补充式想象

有些叙事诗,故事性极强,但情节不一定连贯,适用训练补充式想象。

古代叙事诗中,情节有些跳跃性,如《卖炭翁》中“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段话中,卖炭翁如何辛苦烧炭,运炭到街市,宫使如何拖炭,当时的动作、神态、语言怎样,文中都没有写清楚。此时可引导学生将中间没有提到的细节写清楚。又如《木兰诗》中,有关战斗生活的情节,课文只用了两句话描述:“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到底边塞如何寒冷,战斗生活如何的艰苦、残酷,课文也没有具体的描述,只是选择了几个典型的截面着力铺衬。那么,这些具体的细节、内容,我们可引导学生去想象,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古代女英雄身经百战胜利而归的战斗画卷。

这种补充式想象,使学生可借助原型,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4. 训练拓展式想象

拓展式想象就是将原型中概括的情节、形象、细节或画面进行拓宽展开的一种想象方式。

概括的情节、人物形象或者细节、画面,蕴含深刻的意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小小“芝麻”,做大文章。拓展式想象有以下几种:

情节的拓展。情节是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也就是人物在一定时间内的行动过程。小说一般都具备情节的完整性。但有些作品在不影响主题表现和人物刻画的基础上,故意切断某情节,留下空白,以激发读者去补充和拓展,达到与作者共同创作而产生共鸣的艺术效果。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它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比较完整,结尾交代了罗瓦赛尔夫人十年艰辛还清了债务,得意地向女友显示自己的高明和能力之后,却意外地获知那给她带来荣誉和痛苦的项链是假的。小说写到福雷斯蒂埃夫人點破假项链后戛然而止,没有继续写罗瓦赛尔夫人听到这个意外消息后的反应,留下了一个空白。这对沉侵在对罗瓦赛尔夫人命运关注中的读者来说,显然不甘心。罗瓦赛尔夫人当时的反应和今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呢?这是一个令读者关切的悬念,我们正可以激发学生的完形心理,引导他们在对作品人物的性格把握和对情节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努力推断并续写这个结尾:罗瓦赛尔夫人的虚荣心会使她受到强烈的打击而一蹶不振,从此远遁;她十年艰辛的委屈会使她要求女友退还三万六千法郎;她要强的性格会使她拒绝退款而毅然勇敢地生活……

人物形象的拓展。例如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他对革命原来是深恶痛绝的,但后来却向往革命,迫切要求参加革命。这对矛盾集中在同一个形象身上,就给学生理解阿Q这人物带来了难度。此时可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式想象,使他们联想到小说反映的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封建统治阶级的愚民和奴化政策,劳动群众的思想状况等等,还有与阿Q同时期的文学形象如华老栓等。从而将大量的知识融入课文中,并在心理上将阿Q的各种行为表现扣在一个中心上——受封建统治阶级文化熏陶下的奴化本能和敌视意识,但阶级本性又使他有不自觉的反抗意识。这样,一个鲜明的完整的新形象就出来了。

5. 训练借义式想象

这种想象是指借助原型如童话或寓言的意义,想象出另一种形象。

童话,寓言具有深刻的寓意。老师分析这类课文后归纳意义,可指导学生依据寓意进行写作训练。如讲初中第一册的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使学生明白这则寓言讽刺那种自以为胜过别人其实远不如人,告诫人们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大后,可指导学生写作《孔雀与鹰》《水草与秧苗》的作文。一个学生在《水草与秧苗》的文章中运用对话表现了水草的狂妄,后被农夫轻轻拔掉,而谦虚的秧苗却得到农夫的爱抚。这样引发了学生写作创新的思维,使寓意与原型相同而塑造的形象不同。

篇5:中学生历史作文范文

活动简报

2016年3月27日星期日

金陵科技学院动漫分院

近日,我们开展了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学生讲台的活动,全班同学积极参与。

我们组介绍的人物是李鸿章,下面是介绍: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

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

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演讲稿如下

中国的现代化是痛苦而漫长的过程,近代史诸多英雄人物各领风骚,一次次失败后的重新探索,一次次侮辱下的奋起反抗,才争取到中国的日渐富强。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也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不可不提的一个人,他也是一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称它为历史的钉子户,作为一位历史钉子户,他还身兼大清装修工。但他坚守一辈子,装修了一辈子,却没有获得美誉。他也自嘲自己为“裱糊匠”——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终究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休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在他去世后,梁启超曾这样评价他的一生:吾敬先生之才,吾惜先生之识,吾悲先生之遇。以一人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此所谓敬其才。只看到外国船坚炮利的表象,而不知制度才是其富强的根本原因,洋务运动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耳。梁启超言其“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源”,此所谓惜其识。生于那个时代的中国,妇人当政,满朝宵小,外忧内困,鞠躬尽瘁却得卖国贼之骂名,此所谓悲其之遇。他就是李鸿章。我们在高中课本中一定见过这样一幅图,西方十一国威胁清政府签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最右边这个人就是李鸿章,作为大清重臣兼外交官,他代表大清帝国签下许多不平等条约,这使他背负重重骂名,成了清政府最大的替罪羊。在1901年签订完辛丑条约后不久,李鸿章变去世了。

1901年,清政府把这个78岁高龄的老人推到了北京去处理烂摊子,去直面八国联军的威逼。这个人当时已经接近油尽灯枯了。他一边忍着胃出血导致的濒临死亡的大吐血,一边指挥着下级官员,与联军谈判。经过努力,将联军方面一开始提出的赔款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这已经是走到生命尽头的他能够为国家尽的最后一份力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到来时,他还在病榻上与俄国公使签字。与此同时,国内的舆论还把攻击的矛头指向他,说他:“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为了国事耗尽了生命的他,成了清政府最大的替罪羊。李鸿章的一生可以用六句话来概括:少年科第,中老栋梁 镇压起义,死忠朝廷 洋务运动,运筹帷幄 甲午风云,老臣残梦 师夷长技,诟病颇多 身后蒙冤,千古骂名。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其中: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表达了他立志要水击三千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当时20岁的李鸿章就立志“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而这些有道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他一生中的贵人,也是他的恩师——曾国藩。1845年李鸿章正式投帖拜在曾国藩门下,在此后京师备考的日子里,李鸿章深受曾国藩的影响,一在于诗文词章、治学方法;二在于学习曾的经世义理之学。之后,曾国藩奉命组建湘军抗击太平天国。不久,李鸿章再次投奔了老师,当了他的幕僚,而曾国藩也对其倾囊相授,教诲有加。很多年后,当李鸿章再次回忆这段历史时,非常庆幸在自己人生道路的开始,就遇到了曾国藩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关键人物,愿意教他带他,使他在这段时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860年闰三月,清政府赖以抵御太平军、屏障苏沪的江南大营被攻破,绿营军主力瓦解。于是湘军便成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军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清政府继续整顿军备,重建江南大营,任务落在曾国藩头上,在组建新军的人选上,他斟酌再三决定给李鸿章一次机会,让他回家乡招募新勇。李鸿章回到家乡合肥后,尽心竭力,快速就组建了一支由团练为主的武装。因为这支队伍主要是从淮河流域招募的,所以叫“淮勇”(“勇”以区别于清朝国家的正规军),史称淮军。

1862年4月至6月间,他又用英国商船将淮军分批全部运抵上海,淮军开始了对太平天国革命的镇压。他和淮军就此崛起,逐渐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最重要的一支势力。同治年间,适逢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国被消灭(1864年),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和谐时期,史称“同治中兴”。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发展就是“洋务运动”。这段时间正值李鸿章四十岁年龄段,一直在苦心经营他的根基,消灭天平天国之后,他不仅煞费苦心的保存了淮军使其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一支军队,还成为了“洋务运动”的先锋和领袖。期间有一大批有志之士依仗李鸿章的影响力,团结在他周围,为其尽心尽力共创这亘古未有的改良事业。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虽然是失败,但是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至此,李鸿章进入政治中心的同时,开始勤勉的全心致力于自己圈层体系的构架。据不完全统计,从1870年到1911年,李鸿章统帅的淮军中先后出任总督、巡抚、尚书、侍郎等要员共有38人,而在淮军和北洋海军量大军事系统中担任过提督、总兵以上的将领多达1300余人,尊其为老师者举不胜举。正因为他的提携和支持,这些人中很多都成为了晚清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稍加考查就会知道,中国的现代化军事、机械制造、近代的采矿、铁路、电报、轮船运输、纺织等工业和交通运输及信息企业,无一不同李鸿章和其门生弟子的推动有关。而在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洋等方面也有他们不可磨灭的贡献。50多岁的李鸿章正是因为桃李满天下,门生遍朝野,形成强大的势力,才成就了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梁启超 语)之功。

当他到了位极人臣地步时,他遇到了瓶颈。他面对着一个从软件到硬件都落后于世界,而且落后到无法和周遭对话的中华。顶头上司是个不无才华、御下有方,但同时悍辣固执,拒绝与世界交流的老泼皮。所以他很难用正常的方式来促进一切。只好用尽各类方式,委婉、迂回、偶尔不免卑鄙、甚至为虎作伥地,推进着宏图大业。一点点试图让中华纳入与世界其他国家对话的轨道上。他当时中华仅有的几位,可以和世界其他国家做现代外交的人——在他掌权之前,中国掌权的大多是些会乱杀使臣、关税白送、把他国都当藩属的土鳖。他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几位,可以算得上外交家的现代政治家。做了及倡导无数的实业。经过他、曾、左、胡这一群人的努力,使汉人大臣们逐渐有了话语权,考虑到袁世凯是他的人,简直是他完成了反清复明啊„„最后他还是在夹缝之间,保留了一些火种,在大乱之间,为中华争取了尽量多的利益。某种程度上,在实际的领袖已经昏聩了的情况下,他是中华最后一缕现代文明的火焰。而且他想法子,在举国被**分子(嗯,我说的是义和团)祸乱的情况下,还保留着一丝清明。在本该灭国的时刻,最后争取了点东西(辛丑之乱,虽然赔款数额巨大,但没有割地)。

纵观李鸿章一生,进行了一场半推半就的改革,签署了几张不得不签的条约,前者以失败告终,后者以凄凉收场。与陆秀夫相比,李鸿章面对的不是一个“已死之国”,而是“将死之国”,他还需要把国家治理好,所以他不能像陆秀夫一样杀身成仁的殉国,去做一个纯粹的忠臣。与张居正相比,他没有凌驾于孤儿寡母之上,反而受制于孤儿寡母之下,而且他还面临着严峻的外交压力,所以他不能像张居正一样大刀阔斧的改革,去做一个纯粹的能臣。1901年11月7日,深秋的北京贤良寺,晚清肱骨之臣,洋务运动领袖,一代名相李鸿章在萧条、惨淡和悲凉中走完了他的跌宕起伏的一生。去世前,他还挣扎着全部的力气,口述诗道:“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此刻的他一定想起了58年前,20岁入京赶考提笔抒怀而作的“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诗句,从傲娇的“觅封侯”,到无奈的“吊民残”,耗尽了李鸿章几近一生的宦海时光。

最后我想用李鸿章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结尾: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谢谢大家

最后,活动圆满成功。

参与者:钱晨 王静怡

篇6:中学生历史作文范文

四川省苍溪实验中学校康元洪

邮编:628400电话:0839-5231215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就历史学科而言,如何教会学生会学历史、探讨学法指导的教学路子是广大历史教师最近切的愿望。现将自已工作中的点滴经验予以奉献,以求赐教。

一、努力建立理论支柱,明确学法指导的意义

为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适应教育迅速发展的要求,师生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有关理论,树立理论支柱,理解学法研究的意义。

1、“教会会学”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

教会会学,“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掌握学习”则是现代教学理论的重要思想。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发现学习”原理,就是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已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末知晓的事物。所以,国外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定义为“学会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具有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已会读书,才能终身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

2、“学会会学”是衡量现代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

“末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像条无形的绳索紧紧捆绑着学生的手脚。“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统治着大多数课堂。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驱动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成为许多学生的生活模式。20世纪。世界科学家把机器变成人――机器人,而我们教学方法却把人变成机器――人机器,这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可怕的失误。更可悲的是学生陷入这种封闭性教育氛围中,不能自拔,无法解脱。因此,他们体验不到自学的欢乐和独立学习、工作的艰辛,更严重的是我们赖以栖息生存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进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时期,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总量在数年内成倍增长,时代要求更高的自学能力,不断更新知识,获得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商品经济的大潮荡涤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已生存的能力到人生的海洋里搏风击浪,于是学会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需求了。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作为一个兴邦立国的对策。因此,只有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不会变成新的“文盲”,才能造就建设“现代化”的时代新人。

3、“教会会学”的根本途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会会学首要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自学能力是指运用旧知识去独立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除了包括阅读能力外,还包括记忆能力、归纳能力、理解应用能力。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再生力”,才能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是

现代教学方法中一个基本原则,它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教学中,亲自通过尝试、探究和交往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它与接受式教学根本区别就是就变学生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休作用,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区。

二、认真落实具体措施,不断揭示学习规律

历史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各种历史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形成历史学习能力的手段。它既包括各科共有的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也包括历史特有的基本方式,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具体说来历史学法是由历史学习内容、学习技能、学习过程、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训练方法所组成的。所以,在指导学法时,即要把握其整体性,也要注意指导的有序性。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坚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在教给学生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相机诱导,渗透学法,以达到教法与学法同步发展。这样就使学法指导成为溶于教学内容的血浆,成为促进教学目标圆满实现的动力。

1、紧扣教材,指导学法。

教材不同,学法也不一样,没有统一的“学法”模式,即使同一内容,因学生对象、教学条件不同,学法也不尽相同,关键是揭示客观而普通的学习规律。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揭示学习规律。从宏观上讲,新编九年制义务教材与原教材区别很大,所以,在教法与学法指导上两者是不能相同的,前者适于教师讲述,后者则需要教师引导、点拨。从微观上讲,具体到一册、一编、一章、一节也各有其法。从高中开始,先要教给学生学习掌握五册书总的学习的方法,进而教给学习一册、一个单元、一编、一章、一节的方法。世界史只要先教给学生掌握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概况,了解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历史,其余的国家让学生举一反三就可以。

2、注意过程,概括学法。

学习本身和学习个体的复杂性,决定着我们不可能全然照搬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学生不同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灵活地调控或变换教学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达到学习目标。

现代教学论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不满足于只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能说出正确的结论,而是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合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过程的指点,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对学习对象逐步提高认识层次。从总体上看,对学习对象的认识,一般可指导学生分感知、理解、应用几个阶段来学习。例如对整个的学习过程,可以给学生这样归纳、指点;自读预习――课堂理解――作业运用――复习归纳――自测考试。而对一节课,一般可以从阅读角度指点学习过程;初读了解大意与重点――精读分析理解――再读概括、总结运用。也可以从教学内容结构上指导学习;整个历史的发展五个阶段,掌握知识构图,从目录了解全册内容结构网络,从纲、目知识,去掌握一章、一节内在联系。对于一个问题来说,要指导解决具体过程和一般规律,绝不能简单地告诉结论。如历史事件都由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与作用诸因素构成。从教与学的关系看,教师“教”的教程,实际上应是向学生指点“学习步聚”。教师可以把自已获得知识的过程告诉学生,也可以直接指点学生怎样一步步学习。

3、教师示范,展示学法。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思路受阻的时候,教师要做出示范,展示学法,以法获知,供学生仿效。教师讲课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的示范。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训练,让学生掌握几种学习方法,再运用这种方法,先获得课本的知

识,再获得课外历史知识。其次教师也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从简单的模仿学习方法到较高层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梳理系统知识的学习方法,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等等。所以,教师的示范做法,除直接向学生现场演示自已的学习方法或具体介绍自已的学习操作外,还可以运用优秀的教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科学的方法,把“教法”转化为“学法”,把教材转变为“学材”。

4、培养能力,迁移学法。

学习方法指导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即要使学生具有学习的技能技巧,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独立自学本领。具体地讲可以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1)组织能力:如制定学习计划,安排课内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组织课堂讨论,编写提纲与自测题等等。

(2)获得信息的能力:除了在课堂上获得信息外,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从工具中取得,对学生知识不断总结归纳也是一种重要途径。在信息社会里,只知道堆积大量的信息,不善于对比归纳,不善于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是不行的。即使堆积信息很大,但利用率是不会高的。华罗庚教授讲,学习过程是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过程,在以课本顺序学习完历史之后,以专题或国别史进行综合学习,就是由厚到薄获得知识的途径。它也可以通过划分单元,归纳问题的单元问题式;分析异同列表比较式;分析层次,形成网络的网络串联式,以及以上几种的混合式等。

(3)智力活动的能力:识忆、理解、鉴赏、创见、质疑等等,会用旧知识开发新知识的能力。

(4)阅读能力:加强读书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通读本领。具体地说,如:提供自学提纲或自学思考题,引导学生自学,教给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要求学生读书时手不离笔,做到划线(重点)、旁注、质疑、整理(笔记),不要只记知识或观点,要史论统一,也可以粗读后再细读;注意读中示范,比较难懂的内容师生一起分析归纳。

5、改进教法,激活学法。

学会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着我们实施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此,可采取以下几种教法:

(1)课前演讲。在每节课开始时,让学生上讲台讲述他们在课前查阅资料、精心预习的情况,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登台表现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现和口头表达能力。

(2)师生对话。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善于提出适当的问题,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并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而不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已预先设计好的轨道。

(3)轮流问答。要求老师一要研究所要提问的问理的性质,把复述性问题与思维性问题区分开来,并进一步区分问题的难易程度;二要研究所提问题的兴趣性;三要研究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同学不按顺序无规则的跳跃性轮答。

(4)课堂讨论。讨论法运用得好,即可以使不同程度和水平的学生相互启发,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的好习惯。

6、开设第二课堂,在历史和现实的碰撞中,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学法。开设第二课堂,积极营造历史学习的氛围,在历史和现实的碰撞中,进一

步提高学生会学历史的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能力,更利于中学生将历史和现实完善地结合在一起,增加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第二课堂的专题讨论,中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会学历史的激情能力将会空前提高,也超越了过去传统的唯“书”为上,唯“书”为准,将精彩纷呈的个性化思维臣服于“标准答案”的局限,中学生乐学、会学、活学历史的能力将得到飞跃,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另外,历史学法也包括学习心理的学习习惯两部分内容。因为历史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即包括学生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历史知识的认识活动,也包括感情、意志性格等意向心理运动。要有效地掌握学习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树立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踏实训练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历史学习活动。学习习惯也与学习方法有密切关系,它是在学习活动中长期采用某种方法形成的,不会轻易改变的。所以在读书、解题、识图活动中要注意对方法指导,并严格要求,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一篇:纪委副书记先进事迹下一篇:二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