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斜中学家长学校实施方案

2024-05-03

杨斜中学家长学校实施方案(精选8篇)

篇1:杨斜中学家长学校实施方案

杨斜中学二○一一届毕业班复课工作计划

为了强化初三教学、复课工作,加强学校对初三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力度,增强初三任课教师的工作责任感,保质保量完成本届初三毕业班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结合区局本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关要求和我校实际,力争使我校今年初三教学质量再次迈进全区的前列,特制定本教学复课工作计划。

一、加强对初三工作的领导。

学校成立初三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崔启辉(校长)副组长:董永祥(副校长)李新文(教导主任)刘长华(教导副主任)赵 斌(年级组长)

成 员:陈美峰 杨军 陈建民 晏战志 王建立 王明明 程黎云

陈卫平王茴香 汪元计 黄汉盈

初三工作领导小组要把本届初三的复课工作做为本期教学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复课工作的日常事务及各项协调工作由董校长、李主任、刘主任具体负责。要加强科学管理,促使任课教师树立质量立校意识,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教师搞好新课教学和复课工作;并经常性召开初三教师会,对初三教学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管理节假日的复课工作,协调好复课工作的后勤保障工作,全方位提高复课效果,使我校今年初三教育教学工作在去年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

二、目的任务。

本届初三学生,基础很差,加之生源锐减及社会就业难等不良趋势的影响,近年来我校教学质量呈现不良趋势,但全镇人民密切关注,所以面临的任务艰巨,工作压力大,这对全体任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而初三科任教师要识大体、顾大局,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出实力,鼓实劲,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搞好初三新授课和复课工作;不但要明确区局对初三进行综合评比以人均分为主要依据,同时还要牢记全镇人民希望为本地多出人才的殷切希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尖子生,又要抓全体学生成绩的总体提高。力保我校今年在中考评比中的名次走在全区前列,为杨斜镇教育事业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努力奋斗。

三、初三教学工作的安排和具体要求

1、初三复课工作的布署与安排:

学校要求在三月底以前各学科要全部结束新课。从新课结束到五月上旬进行基础复习。五月中、下旬进行综合训练。六月初至中考前进行模拟训练。定期召开初三教师复课会,摸清复课动向,研究分析初三复课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定期组织好初三的检测和模拟考试,科学合理的安排好初三复课工作。

2、提高复课工作的计划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所有初三科任教师要制定出本学科的详细复课计划,计划中要有:对本学科教材的总体分析;根据学生实际复课的重点:复课教学的总体思路,全程要求和阶段要求、复课的进度安排、提高复课效果的具体措施等方面。学校要对科任教师制定的计划严格审核,要有复课教案,严禁无计划、无目标、无教案上课,一经发现要追究责任。

对于初三复课工作学校要求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基础复习阶段(四月至五月上旬),要求紧扣教学大纲和中考说明,全面进行基础复习。各学科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毫不疏漏的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根据不同知识点的侧重点,提出不同要求,夯实基础。新课以上完的,从期初转入复习阶段。

第二阶段:综合训练阶段(五月中、下旬),本阶段要重点抓好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训练,要针对中考范围突出重点、难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线、面结合,使学生形成系统知识结构,能做到总体把握,举一反三,融汇贯通。

第三阶段:模拟训练阶段(六月初到中考前),各科任教师要认真钻研新课标根据中考说明的题型要求,认真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特点,摸清命题的新动态、新方向,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出一些中考模拟题,特别要重视开放性、能力性试题的渗透,而不搞题海战术,用以强化对学生的中考训练,培养解题速度和方法,做好应试能力的教育工作。

3、加强管理,定期检查。

初三各科任教师要严格按照学校的初三复课计划安排好本学科的复课工作,经常性的检查、调整本学科的复课计划,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方法,讲求实效。学校要对教师复课工作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及时总结,树优抓差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使全体教师做到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同时鼓励各科任教师多献计献策,积极撰写复课工作论文和总结,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复课工作打下基础。

4、分配名额,明确责任。

为了全面完成本届毕业班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使我校在今年的中考中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经学校研究决定,给各班分配升入重点中学学生人数名额,各班应不少于15人,各科任教师的单科成绩应名列商州区前10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全体教师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但让各班主任有压力,各任课教师也要有压力。如果哪个班没有完成任务,不但要处罚班主任,对拖了后腿的科任教师也要处以重罚。这就要求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增强团结协作意识,想尽千方百计治好学生的跛腿学科,形成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局面。

5、强化初三的班务管理工作。

学校要求初三各班主任要严格加强班级管理,针对班级学生较多的现实,不但要抓好纪律工作,更重要的是经常性的做好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差生,经常深入到学生之中,定期进行家访,每期每班召开两次学生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动态,并要多引导、多鼓励。工作不但要细心,还要有耐心,力争使本班的每个学生有信心、有决心,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还要经常在班级进行安全教育、卫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试教育等,使每个学生能正确对待升学与就业。同时要配合教导处做好学籍档案、模拟考试、中考报名、办理毕业证等工作,为初三的复课工作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6、提高复课工作的有效性。

①要求初三各科任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力以赴,有决心、有信心地搞好初三的复课工作。

②注意复课的层次性,知识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每节课都要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节节课都学有所得。

③要讲求复课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复课的效果,基础复习防止机械的上二遍,要注意理清线索,形成网络知识体系,多向学生指导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

④多重视开放性、实践性和能力性试题的研究和探索。

⑤科任教师、班主任应多与学生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⑥注重搜集中考信息资料,引导学生提高对中考信息和资料的正确认识。

⑦理化教师要加强实验课教学,早动手,开足开齐每一个实验,力争在中考实验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⑧体育教师要强化体育课训练,班主任也要配合体育教师督促学生多训练,争取在体育考试上取得好的成绩。

⑨根据中考结果兑现奖惩制度。

总之,希望初三全体教师要弘扬已有成绩,学习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勤奋进取、开拓创新、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克已奉公,扎实做好本届初三的教学复课工作,为园满完成本届初三的各项工作而努力奋斗!杨斜中学

二○一一年三月八日

篇2:杨斜中学家长学校实施方案

一、木洞中学校园文化构建的历史传承

校园文化的构建必须基于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关注学校的历史传统, 敬重学校的文化积累, 回到学校历史的文化中重新发现, 解读和构建学校思想和文化资源, 并由此形成脉络清晰的鲜明的学校文化。1949年11月28日重庆刚一解放, 在当时重庆市长任白戈的关心下, 委任著名作家、中共地下党员、左联东京分会会员、任市长早稻田大学的同学、木洞镇人李华飞为巴县师范学校校长。同时把巴师迁往木洞镇中坝, 立即招收了100个巴师生。开始了新中国首次师范教育。李华飞先生同时看到巴县东里 (也就是木洞、姜家地区) 没有一所中学, 平民百姓子女读中学无望。在任市长、邓垦教育局长的支持下, 1950年9月办起了“木洞实验初中班”, 木洞中学就这样诞生了。木洞中学诞生的历史文化意蕴是: (1) 木洞中学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建立的, 一开始就是国营的、公共的、人民的、社会主义的。 (2) 木洞中学建立的目的意义就是为当地平民百姓子女服务的, 是使平民子女成才的, 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从而改变家庭、家乡的命运, 开始就是平民教育。 (3) 木洞中学校长李华飞是木洞籍名人, 对杨沧白、丁雪松比较熟悉, 在学生教育中也推崇杨沧白、丁雪松的政治文化品格, 也专门写了杨沧白、丁雪松的回忆文章。形成了“正心诚意”的校风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风。因此, 地方名人文化也是木洞中学思想文化之一。 (4) 木洞中学校址从长江中心岛中坝原文昌宫、观澜书院旁边的国民政府“海军部”到1951年搬到木洞镇下盐店, 位于长江边白龙沱畔的桃子林, 连同法国天主教堂作为学校校园。西临华飞校长故居, 南接沧白老宅, 有历史文化传统底蕴。 (5) 木洞中学同时又是在母亲河长江边上。长江精神对学生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6) 木洞地处长江沿岸山区, 农业文化十分发达, 由此产生的木洞山歌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海内外。因此, 木洞中学的文化构建必须从历史的起点上传承, 具有历史性、地域性、人文性。

二、木洞中学校园文化构建的特色定位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 离城市比较偏远, 是一所软、硬件都比较薄弱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如何化劣势为优势, 化平凡为伟大, 化腐朽为神奇, 从而实现优质教育。我们从学校历史传承的、地域本土的、校本人文的, 学校实际问题的基点出发, 选择了“平民教育”为突破口的学校特色发展之路。因此, 学校的特色定位是:实施平民教育, 建设具有地域文化氛围的人文书香校园。

三、木洞中学“平民教育”理念的校本文化构建

木洞中学平民教育理念根植于第一任校长的办学初衷、学办目的;根植于当时市政府领导的办学期冀;根植于木洞地区广大平民百姓的要求期望;根植于文昌宫观澜书院和国民政府“海军部”、法国天主教堂的历史基础;根植于母亲河长江的乳汁;根植于农耕文化之精神山歌之乡的土地。那么木洞中学的文化构建应该是历史性的、人文性的、区域性的构建。同时也是校本文化构建, 体现以下文化:

1、平民文化。平实、平凡、平和、平易, 关心每一个学生, 尤其关心弱势群体子女, 爱护差生, 让每一个学生做人第一、健康成长。因此, 学校环境是朴素的、生态的、自然的、平实的。

2、长江文化。学校在长江边上, 不但长江水滋养着学校师生和这片大地, 长江精神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因此, 学校建设应注入长江元素、长江石、纤夫石、鹅卵石。同时古代诗人在长江留下的诗篇有数百首, 在木洞留下的诗篇10多首。木洞山歌、船工号子、禾籁一万多首, 学校选择有代表性的10多首记刻下来。共有80多首长江木洞诗篇, 建设了长江诗情广场。

3、名人文化。木洞中学根植于木洞名人故里, 杨沧白, 丁雪松, 黄启璪、李华飞、沈铁梅、何敬平、胡天成、李忠华、喻明成、蒋治义等, 都是名誉一方, 有的甚至享誉中外的名人。杨沧白故居就在学校校门对面, 丁雪松、黄启璪关心木洞中学育人留下了许多墨宝, 李华飞是第一任校长, 胡天成、蒋治义是木洞中学的老师, 留下许多著作画册。木洞名人对木洞中学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他们都出身平民, 从平凡到不平凡。学校用名人命名了“李华飞图书馆”、“雪松楼”、“启璪楼”。建设了“雪松亭”、“启璪亭”、“沧白亭”、“育英亭”。建设了“名人广场”, 有四大名人雕像、简介, 有杨沧白、李华飞诗刻。

4、农耕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村, 在校中村遗址原名桃花林上, 植上桃李林。建设荷花池、菊花园、校友林等, 其中将农耕文化的石器、木器、竹器、陶器共300多件, 基本囊括了木洞地区乃至长江一线农业文明用品存列在校园文化村。将木洞山歌的禾籁列在其中。校园文化村对接沧白故居, 进入古色原始的巷道, 再进入城门。城门是原豚溪口抗战时间“中国中学”校址上取的原石头城门, 距今有100多年历史。沿着古城墙进入校园文化村。

5、传统文化。由于学校是由文昌宫观澜书院、海军部、天主教堂演变过来, 学校教育承接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具体体现在《易经》、《弟子规》、《四书五经》上。因此, 学校建设了中华文化经典浮雕墙。综上所述, 木洞中学校园文化在平民教育思想的主题下, 有历史性、传承性、校本性、区域性、包容性。

6、科技文化。新食堂建好以后, 我们还将在食堂原址上建设一个科技文化园, 把科学家塑像、各种数理化公式、世界各大节日刻于其中, 让学生适应时代发展, 培养科学意识。更好使学生“至公至能”。

四、木洞中学平民教育理念的管理文化构建

这些年我们淡化硬性管理, 而实行文化管理。什么叫文化管理呢?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前提, 重视情感和价值在管理中的运用, 通过构建共同愿景, 以文化渗透和价值导向师生行为趋向, 以形成团队核心、团队精神、团队共同价值取向, 激励师生的文体性和积极性、创造力。通过师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来促进学校的发展。其核心是通过文化的导向、凝聚、规范等功能, 使师生自觉地依照学校文化蕴涵的价值导向行事。以学校老师共同发展为出发点, 以自我价值实现为动力, 减少对师生的约束, 增强师生个体发展空间, 让他们活跃起来, 充满激情, 充满活力。因此, 学校的所有制度都体现出人本思想。

五、木洞中学平民教育理念的课程文化构建

根据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要求, 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构建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又根据新课程修习方式设立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自修课程。不同的课程、不同的修习方式, 会给学生更自由的选择空间, 更适合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培养学生自由精神, 自主、自强能力, 实现“至公至能”。

六、木洞中学校园文化系统

(一) 学校标识

1、校徽。校徽中半圆的红色部象征初升的太阳, 黄色的星寓意木洞中学, 蓝色带状物代表长江, 整个图标的含义是:在奔腾不息的母亲河长江岸, 一所平民教育的学校在这里闪耀着, 她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 向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校徽线条的红色象征爱党爱国, 也体现学校的名人文化构建;黄色线条象征传统、人格, 也体现学校的平民教育理念, 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的构建;绿色线条象征创新、健康, 也体现学校长江文化的构建。

校徽揭示了木洞中学独特的地理位置, 蕴含了木洞中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精神和文化构建。木洞中学在平民教育这面旗帜指导下, 必将像长江水一样, 清淡如斯, 平和如斯, 前进如斯。

2、校旗。红旗的左上角上突现校徽。

3、运动会会旗。英文字母MD, 木洞的大写拼音, “M”又变形为一个绿色足球场。“D”又变形为三根跑道, 表明木洞中学学生更高、更强、更快。

(二) 学校精神

校歌:木洞中学校歌

(三) 教室、办公室、功能室标识牌图案

(四) 各类制度、职责

1、学校的三本管理规程

2、上墙的制度、责任

3、学校行政管理图、行政分工职责

(五) 校门文化

校门设计理念:校门为中华典型的方正门, 由青沙石、黄沙石、玉石板包装, 表现学校的厚重、实在、纯朴、方正。表明《易经》思想“蒙以养正”, 也就是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正知正见。校左边由黑色花岗石装修, 比整个校门高出90公分到1米。顶端刻出“≡”线条, 表明《易经》文化的“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思想。同时象征学校千年万代培养千万人才。“≡”也表示乾卦, 乾卦卦辞为“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 蕴含学校的校训就是自尊自省, 自强不息。

1、魏书生题的校名 (正面) , 里面是窦瑞华题的“从平凡到不平凡”。

2、丁雪松、李华飞、杨沧白、于右任题词及黄济人《木洞中学赋》, 在校门旁的文化墙上 (图片) 。

3、校门花坛, 有四尊长江石, 根据形象命名为:“卧虎”、“藏龙”、“沉鱼”、“落雁”, 象征木洞中学学生从平凡到不平凡。有一株3米多高的景观树, 象征创新、健康。

4、进校两旁行道树、长江石等。其名称为:扬帆、启航、纤夫石、犀牛望月、灵龟寻缘。

(六) 班级文化

1、班级理念牌 (教室门旁挂) 。

2、班级讲台正方“自尊自省, 自强不息”, 国旗。

3、讲台对面方:三个铁质书柜, 两边字画条幅, 书柜上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4、靠窗方:《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

5、靠门方:班级课表、通知、专栏等。

6、教学楼道:名人名言牌, 学校校本图片、名人活动、学生活动。

(七) 寝室文化

1、寝室管理要求。

2、学生生活习惯歌。

3、各寝室门旁:各寝室理念牌。

4、寝室布置。

5、寝室楼道:学生活动图片, 寝室生活要求图片。

6、给学校五栋学生宿舍命名。

学生寝室是学生居住的, 学生生活除了教室、操场就是寝室。所以寝室文化熏陶十分重要。居者常思, 所以将孔子的五思给每栋楼命名:

“思近楼”:“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思远楼”:“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思贤楼”:“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省也。”

“思义楼”:“士见危致命, 见得思义。”

“思齐楼”:“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八) 食堂文化

1、食堂工作人员公示。

2、饭菜价档公示。

3、营养配餐公示。

4、取饭菜窗口标语。

(九) 安全文化

1、安全专栏。

2、教室、寝室、功能室安全提示牌。

3、安全消防箱。

4、安全教育教材。

(十) 橱窗、板报文化

(十一) 学校文化长廊

(十二) 旗台、舞台、校园电视台、网站

(十三) 校园分布导视图设计图案

(十四) 体育文化、体育颂浮雕、足球场、篮球场、广场、乒乓台图案

(十五) 校史文化:校史馆、状元门、通慧门、宋砖墙、明代古井、千年苦情树、百年黄桷树。

篇3:解析中学学校管理之方案

[关键词]中学教学;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人文管理

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对教和学的众多环节实行控制,取得效益还要靠管理。管理是一门科学,要想搞好教学管理,必须认真探索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之路。当前,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学校管理有了很多新突破,为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校管理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健康的和谐的发展需要管理者反思的问题,应该引起管理者足够的重视。这都需要我们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管理者深思,从而科学地进行学校管理,以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学校管理的意义

1. 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的目的,也是教学管理追求的目标,还是检验教学管理效果的标准,所以质量应该成为管理的中心。而质量的提高又必须通过全面管理来实现。质量是教学各项工作的综合效果的表现,离开了全面的管理,就不可能有质量的提高。

2.教学诸环节的管理中我们突出了课堂教学的环节。对课堂效益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来自教学的研讨活动,通过研讨深化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探讨共同问题的解决,探索旧的教学方法 的改革,开辟新的教学途径。

3.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学校管理工作的“合力”。

4.作为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本管理的核心是“给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得个体充分施展才能,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配合,将组织中的成员培养成技术加管理型人才”。

二、当前学校管理的要领

1.所谓学校管理就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学校组织系统为了实现教育目标,由学校管理者依据现代科学理论和伦理道德规范,进行修身正己的“内功”修炼,用自己的示范活动与表率作用影响带动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运用现代学校管理方法与手段,促进有机结合,有序运行,以达成学校管理目标,取得最大化的办学效益。

2.学校管理活动是由学校管理人员开展的,这里所谓的“学校管理人员”,既非个体的“学校管理者”概念,亦非高层的“学校领导”范畴,而是涵盖着“学校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一切人员”,这就需要打破“学校管理工作只是学校少数人的事”的观念,充分调动所有管理任务承担者的工作热情,发挥整体优势,关注整体效能。

3.学校管理的整个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教书育人的工作过程而展开的。一切为了教师的教育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不仅是学校管理人员的本分,也是学校管理活动的精髓。

4.学校管理工作者逐步树立权变管理意识,做到因事设岗、因职设贤、因时处事、因势利导,更好地提高学校管理艺术。

三、提高学校管理的措施及对策

1.加强制度建设,依法科学管理。学校要依据法律法规修订和完善学校办学章程,建立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依法健全校内外管理体制,完善学校决策程序。并且积极完善监督机制,推进民主管理。认真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学校一切工作,在广泛听取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加大校务公开、财务公开的力度,增强学校工作的透明度,使民主办学,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2.民主管理,科学管理。校长在主持学校工作时做到:统揽而不包揽,果断而不武断,参与而不干预,以身作则而不包办代替。既全面负责又授权分工,各司其职,层层负责。形成以校长为核心的结构严密的管理运行机制,使各层次,各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保持相对独立,各尽其责,各显其能。校长要树立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管”“理”并举,刚柔结合。形成一种既有规章的严肃,又有人情的温馨,还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要坚持师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健全校长领导下的校务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各科室主任、班主任、教研组长、大队部的管理职责;夯实法制副校长责任,定期研究和指导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3.关心教职工,营造良好氛围。管理者除了工作上对教师的关怀、关注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那就是要让每一位教师的生活都幸福,引导教师热爱生活。经常与教师们探讨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让老师们心里都非常清楚。从而塑造给学生人生发展予以重大影响的高尚职业情操。

4.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学校管理是一种培养人的使命管理,这一管理行为,不能仅仅立足现实的日常管理,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突破当前局限指向未来的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应不满足于对当前管理的消极适应,不从“过去”来推演“现在”而是以“未来”的要求去设计、规划当前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提高学校管理的层次结构,优化学校的发展潜能,使学校的教育事业和学校自身均能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超前适应”的强大优势。学校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我国学校还未形成依法管理的体制,因而,在校长负责制下,无法避免“个人说了算的现象”。这种个人说了算,有的是有心把事办好,有的则是为了把个人的事办好,但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易出现违背科学管理规律,背离长远目标方向的自我功利行为,从而也导致短期现象的发展。此外,某些学校管理者素质不高、学校管理中的评价体系不合理也是导致短期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

学校的吸引力来自学校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是现代学校管理中一种有效的管理,既有制度管理的严格制约,又有充满人情味的关怀、体贴。制度管理是学校实行以法治校的保证,人本管理最主要的是要用爱心作纽带。只要管理者有爱心,有真心不怕凝聚不了教师。

参考文献:

[1] 刘向军. 中小学管理模式的形成与选择[J]. 中小学管理. 2012(11) .

[2] 陈高敬.教育的功能、目标及其特性[J].教育研究,2011(10) .

篇4:杨斜中学家长学校实施方案

一、一个理念

在学校制度建设的过程中, 有无核心的理念关系到制度建设能否有序、有效、有针对性, 有系统性地展开。基于此, 一个理念便成为巴蜀中学制度建设的核心理念, 即学校的管理理念——责任立己, 制度立校的管理理念, 其明确了责任心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 制度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巴蜀中学谨遵“尊重与爱心是师德的灵魂”的教育真谛, 要求所有教职员工, 用最强的责任感来挖掘自身的教育智慧, 驱动教育行为, 成就教育事业。

1、“责任立己”, 是从教育者的角度确立教育事业的理念,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教育事业, 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发自内心的责任心。责任心是一种信仰, 是一种形而上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人生, 它是在“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前提下形成的, 是在对教师形而下层面问题的有效解决基础上形成的, 它配合着教师物质上的殷实, 精神上的愉快, 工作中的踏实, 生活中的美满, 是在“幸福巴蜀”事业理想的基础上对全体教师提出更高的教育激励, 更广的教育视野。

2、“制度立校”, 是从学校管理者角度确立的学校管理规范, 它不仅涉及分门别类的学校制度, 更是从普泛意义上保障学校各个领域的规范运作, 不仅仅是一系列的规范、考评制度, 更多的是一系列激励制度。制度, 不仅仅是诸多条条框框的规范, 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管理文化, 所谓“文化管人管灵魂”, 巴蜀中学“制度立校”的管理理念, 并不仅仅停留在制度条例的层面上, 而上升为一种浓厚的、具有巴蜀特色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学校思想、文化建设的核心范畴。加强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 实质上是为学校的长足发展树立一种体制性的价值观, 建立健全长效的制度机制, 规范学校管理。

二、三本书籍

“制度立校”的理念, 需要物化的规章制度, 用以体现法治思想, 杜绝“人治”现象。这既是学校管理者对于自我角色的准确定位, 又是集全校教职员工之智慧制度的符合巴蜀校情的制度规范。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需要“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不能将制度描绘成为一种务虚的典章, 而应该成为实在的深入人心的规章制度。在广大教职工遇到相关问题的时候, 能够有科学的、合理的、民主的、明确的制度可依, 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充分体现公平、规范、有序原则。在此基础上, 巴蜀中学举行了学生、教师、职工、行政人员及干部等各方面关于制度建设的座谈会、讨论会20余次, 充分听取教职员工的意见, 反复审定、修改, 将学校各个方面的制度规范, 物化成三本重要的书籍, 即《尺正明道——巴蜀中学规章制度汇编》、《重庆巴蜀中学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细则》、《重庆巴蜀中学初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细则》。这三本书籍的编订充分依据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 绝对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 结合巴蜀中学的自身实际, 充分细化、内化、特色化其中的相关条例。在征求广大教职员工意见的基础上, 仔细审定, 报校长会讨论并最终编订, 全校师生人手一册。

1、《尺正明道——巴蜀中学规章制度汇编》, 主要针对教职工编印, 内容涉及“党政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师资队伍”等各个板块。在不同的版块下, 又设计到许多具体而实在的条例。如《巴蜀中学党委制度》、《巴蜀中学年级目标责任制》、《巴蜀中学安全检查制度》、《巴蜀中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巴蜀中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巴蜀中学校本课程评价试行方案》、《巴蜀中学教研室工作条例》、《巴蜀中学教育科研管理条例》、《巴蜀中学学术年会成果评奖方案》、《巴蜀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巴蜀中学名师激励机制及名师职责试行方案》、《巴蜀中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内容详细, 涉及广泛, 成为学校运行、教师工作、后勤保障的重要依据。

2、《巴蜀中学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细则》、《巴蜀中学初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细则》两书, 则是在《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下, 进一步细化巴蜀中学的学生管理工作。结合学校“善为根, 雅为骨, 志为魂”的育人理念和“挖掘潜能, 张扬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 在不同层面, 引领学生成长, 规范学生行为, 激励学生志气, 是巴蜀学子赖以约束自身行为规范, 立志做具有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龙的传人”, 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 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素质的现化文明人, 崇尚科学、勇于开拓、富于创新、善于协作的智慧的人, 能参与和主导国际潮流的开放的人, 脚踏实地, 勤奋实干的求真务实的人。

总之, “三本书籍”将巴蜀中学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外化为有章可循的典籍, 完成了制度建设从理论构想到现实实践的跨越。

三、四条原则

一所现代城市中学的学校制度建设, 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巴蜀中学的学校制度建设遵循科学、民主、人本的大原则, 结合自身的建设需要, 结合巴蜀中学的实际, 形成了四大原则, 即科学性、人文性、激励性、系统性。这四大原则从根本上保障了巴蜀中学的制度建设。

1、科学性。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科学性, 不仅应当是一种正确的理念, 正确的价值导向, 更应该是一种健全的规范尺度。其保障了现代学校在制度的引领下沿着规范、特色的道路发展。巴蜀中学的学校制度, 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符合本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理性原则, 充分体现科学性原则, 融入了巴蜀历史传统, 并及时关注理论前沿, 在传承中发展。

2、人文性。

学校制度建设的人文性原则, 其实是在深层次体现制度建设的“人情味”, 让制度建设脱离冷冰冰的毫无人情味可言的“镣铐”“锁链”, 从而让制度变成一种鞭策性、激励性、保障性的文化, 能够确保每一个制度下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关爱、关心、关注, 更加自觉自愿, 动力充沛地参与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巴蜀中学制度建设的人文性原则, 体现巴蜀中学“三本”理念, 因而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努力追求自己的教育事业, 感受“幸福巴蜀”在各个方面对于教育事业的塑造。如鲁能编制教师八万元的安家费按期发放, 住房公积金足额保证等, 保证全体教职员工的福利待遇, 营造了“幸福巴蜀”的大氛围。

3、激励性。

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建设一种具有活力的制度用以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 将会对学校的创造性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巴蜀中学将制度人性化, 演化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动力。激励性原则, 就是体现在调动全校教职员工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 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大地激发出来。制度最根本的目的是集中全校所有的力量, 共同思考, 深入研究, 寻找全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之路。巴蜀中学的学校制度的激励性原则在教师节表彰大会、学术年会表彰等上充分体现, 丰厚的物质奖励, 高层次的精神激励, 激发了教师上进的动力;学生各种评选优秀的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全面发展。

4、系统性。

一所学校制度建设能否全面、科学、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在于有无系统的制度。只有从理论上形成系统的制度建设规范, 并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实践活动, 就一定能够有成效。巴蜀中学制度建设的系统性表现在覆盖面广, 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的领域, 能够在各领域之间保持合理、密切的配合、协作。所以, 巴蜀中学制度建设是从点到面, 依次铺开, 不断调研, 反复讨论, 分步部署, 不断补充, 系统运行的。它不仅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 也为学生的序列化学习、中学生涯规划等方面提供了积极的激励与引领。

四、五项措施

一所学校制度建设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更需具体落实。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进而将反馈经验纳入到理论修订的体系之中, 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的理论和构想。所有的制度建设实践必须由一项项的措施来保障制度运作的科学、公正、合理、全面。其五大举措为:

1、制度理念:

经典借鉴研究制。一所学校在制度理念方面是否能够科学、先进, 必须在理论选择上照顾到两个层面:第一, 经典案例的借鉴;第二, 自身实际的反思。巴蜀中学在制度理念的创新上紧紧抓住这两个方面, 既不断向外看, 开阔视野, 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学习、借鉴优秀的、经典的学校制度建设经验, 并且结合自身实际不断研究、学习, 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巴蜀中学的制度理念,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在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之中。这正是“现代”这一词汇的价值内涵, 它意味着不断开拓进取, 大胆创新, 敢为人先。

2、制度反馈:

学校定期评议制。制度运行的状况如何?需要适时地反馈。所以,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大规划中, 少不了制度反馈的相关程序。制度在运行的过程中, 需要有一定的人和部门来监督, 来调研, 来发现问题, 来调查意见, 进而将这些真实的信息反馈到制度建设的相关部门。在收集相关问题的基础上, 召集代表协商评议, 并做一定的科学、合理的修订。巴蜀中学的制度建设, 在程序上有专门的制度反馈环节, 在学校教职员工中成立代表大会, 负责收集对制度运行的意见和建议, 并及时上传下达, 形成制度反馈机制。在一年一度的制度修订前评议各规章制度的短长, 并形成书面的报告, 报校长会审核, 进而修订制度。制度的反馈、评议是学校制度得以定期修订的前提和保障。

3、制度修订:

学校年会修订制。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不能是固步自封的、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形势的变化来及时修订和完善。巴蜀中学的制度修订措施, 主要是学校年会修订制。每一年, 学校都会针对制度建设的相关成果及问题召开专门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 认真听取不同层面、不同身份的教职员工对于过去一年制度建设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修订方案, 报校长会研究、审议, 并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修订方案, 全校通报。

4、制度实施:

年级目标责任制。年级目标责任制是学校的重要制度文化。以年级为基本管理单位, 三年为基本管理周期;以年级党支部、年级领导小组为领导核心的年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年级作为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单位, 学校制度建设实施的核心部门, 也是学校各项制度落实的第一要道。制度的实施, 以年级为单位, 目标明确, 责任到位, 保障了学校制度的有效实施。

5、制度协调:

职能部门统筹制。学校制度建设门类广泛, 涉及学校党政管理、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后勤工作等诸多领域, 制度建设能否将所有领域协调起来, 是关系到学校制度能否在各个环节有效链接, 协调的重要手段。巴蜀中学制度建设中, 各个职能部门如学校党政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教科处、课改处、总务处等各个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 统筹规划, 协调解决, 保障了制度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主编:《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年.

[2]周俊主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

[3]罗生全、敬仕勇编著:《现代学校制度新论》,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年.

篇5:杨斜中学家长学校实施方案

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将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学生要进行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有大量的身体接触,难免会发生伤害事故。为此,国家体育总局对《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下发以来近两年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1.发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频数

在所有被调查的学生中,共有30%的学生在学校的体育活动中发生过伤害事故,其中发生一次伤害事故的占受伤学生的53%,发生两次伤害事故的占受伤学生的40%,还有7%的学生发生三次以上的伤害事故。

2.发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项目

调查显示,在中小学发生伤害事故的项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体操占26.7%、田径占23.3%、足球占20%。且中小学生发生伤害事故的男女生比例约为2∶1。之所以体操排在第一位,原因可能与该项目本身的特点有关,学生在练习中由于生理、心理因素以及保护帮助不当都可造成意外伤害事故。

3.学生受伤的性质

在学生发生的伤害事故中大致可以包括有外伤、骨折、韧带撕裂伤、脱臼,内脏受伤、脑震荡及其他。其中外伤是发生率最高的,占51%,其次是骨折、韧带撕裂伤、脱臼。

4.学生受伤的部位

在调查对象中从受伤的部位来看,发生伤害事故时受伤最多的部位是四肢,约占72.3%,其次是躯干占23%,再者是头面部占4.7%。之所以四肢受伤最多,可能与四肢是学生在运动中活动最为频繁的部分,并且在受伤害时人也会反射性地利用四肢作为保护自己的第一反应有关。

5.发生伤害事故的原因

从发生伤害事故的原因来看,由于学生原因造成伤害事故约占52%,因教师原因造成伤害事故约占9%,因学校原因造成伤害事故约占13%。具体原因包括:因学校体育设施陈旧老化或设置不当而引发的事故;因学校制度不严、管理不善而发生的事故;因学校安全保护措施不力而发生的事故;因学校安全教育不到位而发生的事故等。

二、学校体育风险管理概述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主要是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这一特定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是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各个阶段或环节可能遇到的风险,也就是在活动中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

三、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体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活动中存在着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与不确定因素。如,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学生要进行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有大量的身体接触,有的项目具有对抗性强和竞争激烈的特点,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学校体育设施设备陈旧容易造成伤害事故;活动中,因组织不周或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也易出现事故。

四、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的实施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识别,首先要找到有关的各种风险源,在风险的来源方面将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是为教师、学生和校方三个方面,外部风险主要指体育活动场地、器材风险、环境风险。无论如何对其分类,从这几方面着手通过具体的调查找到风险源以后对其进行概括、总结对于风险识别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理论在体育领域中新的应用,伴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学校体育活动的日益丰富多彩,借助风险管理是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最佳选择。风险管理已在银行等多个行业取得了十分好的效果,但要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发挥其更为积极的作用还需不断地充实与完善。

篇6:杨斜中学家长学校实施方案

在学校改进项目这一大学和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中, 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履行着不同的使命, 也使用着不同的工作语言系统。研究者的工作性质往往是未来取向和批判维度的, 这使得他们在进入学校以后往往能够通过诊断发现学校在日复一日的常规工作中已经习以为常的操作背后的问题。他们也往往因注重于对现实中的教育问题提出理论上的解决策略, 而忽视了理论指导在现实中具体应用的问题。实践者直接面对着丰富复杂的教育对象, 他们更关心某些具体的举措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 他们可能会在某个方面作了深入的探索, 这种探索可能是自发的, 但大多数时候也暗合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于组织和个人来说, 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将这些实践智慧上升为显性的操作性知识。在信息不发达的传统社会, 实践智慧往往随着其持有人的离开而中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学校因为某一位知名教师或者校长的离开或者辞世而无法继承和发展其教育教学经验的事例,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学校改进项目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校改进项目往往集合了众多教育理论者和实践者, 这使得探讨学校发展和改革、成员来源多样化的学习共同体得以可能存在, 而这一学习共同体提供了广泛的相互交流的渠道。不仅通过理论者与实践者的对话了解学校发展的真正需求, 通过规范、引领和导向取得理想的项目效果, 也包括不同学校的相互学习, 改变各自为战的格局, 相互吸收经验和教训。

学校组织有其自身的特点, 它既与国家公共权力机构不同 (可以强制实行某种组织形式和规章制度) , 也与医院等技术标准严密的公共服务机构不同 (专业规范直接影响着组织的制度结构) 。在学校这样一个工作标准并不严格、技术环境并不确定的公共组织中, 以教育教学经验形式存在的实践智慧的影响并不能达到塑造人们行为的程度, 知识的传播更多的是通过学校之间模仿同领域成功者的形式和做法实现的。例如, 学校的主要产出是“高素质的人才”, 但是, 何为“高素质的人才”, 何为“素质教育”, 如何才能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学校往往是非常模糊的。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往往简单地以成功的学校为榜样, 围绕一些可见的经验性知识形成一系列模糊的共享观念, 在模仿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索, 这类似于新制度主义的组织趋同。

同时, 对于学校组织来说, 在某个阶段内, 这些零散的经验性知识和模糊的共享观念因为成本的关系很难成为较为系统和明晰的操作性知识和实质理论。我们知道, 全聚德的烤鸭技术许多年来都是由师徒口耳相传的, 传统的学徒实践至少要一年以上, 这种基于实践经验的知识在现代社会面临大规模复制生产的问题。2007年, 全聚德开始使用微电脑控制的电子炉进行烤鸭的制作, 以解决工艺流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这代表着凝聚在手工工艺中的原生态的经验智慧向操作性知识转化。事实上, 按照现代标准看来仍是原生态的这些经验智慧在过去也曾经作为行业秘密的操作性知识存在过, 只是由于人类社会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曾经的操作性知识已经成为行业里耳熟能详的基本技能了。近几年来, 在美国学校改进项目中广泛流行的最佳实践就是这样一种将教育教学中某种技术、方法、过程或者活动通过优化形成比较标准的行动方案进行推广的机制。

对于从事学校教育的实践者来说, 真正达成学校改进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 校长和教师先前的实践经验被重新激活;第二, 实践者在学校改进中能够得到大量操作性知识和实质理论;第三, 校长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新的理论的消化与解读和项目完成后实际运用理论的背景十分相似。这三个条件基本都与知识的本质和管理有关。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如果希望达成比较理想的学校改进效果, 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寻求共同话语基础。

第一, 共同话语的定位应该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前沿。在项目进行前应该了解目标领域里发生过的事情, 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尤其是最新的进展。如果不了解这些前沿领域, 项目很可能会经历不必要的失败甚至重蹈覆辙, 或者独自摸索出来的经验在别的国家、地区以至学校已经是陈年往事了。学校改进究其实质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革。这些变革需要教师改变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 需要校长和教师主动寻求研究者的指导和帮助, 这要求教育实践者具有求知的热忱。

第二, 共同话语应该来自学校发展和改革的实际需求。目前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学校改进项目基本都是以学校作为主体、以目标作为导向的, 因为学校直接面对学生和家长, 能够最直接地感受利益相关者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和需求。在学校生活中, 大到教育愿景的确立, 小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的具体实施, 这些都需要倾听一线校长和教师的声音, 需要他们身体力行。教育研究者应该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表现出自身的敏感, 倾听和了解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在实践中不断校验和改进理论, 以专业精神和素质很好地回应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并发现、肯定、传播、推广在项目实施中积累的经验, 这要求教育研究者具有务实的作风。

第三, 共同话语应该建立在双赢的伙伴关系上。从诊断问题到评估发展状态, 从寻找解决方案到启动行动计划, 研究者和实践者必将持续面临角色、知识和价值观的冲突, 这要求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具有有效的合作机制。目前, 在北京市丰台区小学规范化建设中呈现出来的政府 (区教育行政部门) 、大学和小学三方合作, 在传统大学和中小学校的伙伴关系中增加了政府一极, 为这一方面的机制创新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篇7:杨斜中学家长学校实施方案

家校合作则是融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这两个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首先要明确学校、教师、家长各自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去履行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一、家校合作中学校的角色定位

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学校的天职就是教育学生。学校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学生施以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全面、不系统相比,学校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对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起示范作用,家庭教育应该接受学校的引导或指导。作为学校,我们课题组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1.营造家校合作氛围

作为合作主导方的学校,应大力宣传,利用多种渠道创设浓厚的合作氛围。家校合作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参与,但并不是所有的家长和教师都能认识到家校合作的意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学校,一切教育工作应该由学校承担,也有些教师认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给自己增加一些“额外”工作。这时需要学校组织教师、家长学习有关政策、法规、教育理论和教育案例等,从思想上、观念上转变,将合作内化为合作双方的内需。

2.为家校合作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学校应带头参与家校合作整体计划的制定,建立家长与学校之间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每年(学期)定期向家长开放,并长期接受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咨询。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家教辅导课,专人负责检查、评比,教务主任负责安排家教辅导内容和时间,家教辅导员具体负责对家长进行辅导、考勤和收集反馈信息。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密切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变化,在孩子成长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3.为家校合作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

学校要为家校合作提供时间、人力和资金上保障,比如安排专门的家长接待人员、家长接待室,为家长会提供场地,安排时间让教师出去进行学生家访,把教师在家校合作中所做的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等,使学校教职员工对家校合作充满热情,并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家校合作。

4.调解教师与家长间的矛盾

在家校活动的实施中,有和谐的,也有矛盾的方面,学校领导要通过自身人格魅力和个人能力能够机智地处理家校间的矛盾。

总之,学校领导有责任激励教师加强与家长的参与活动,同时也可以通过协调、管理、资金支持以及对家长参与活动表示赞赏等方式来促进家校合作。

二、家校合作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而教师则希望自己所有的学生都能成才,着眼点不一样导致教师必须是家校合作中的策划人、组织者、参与者。

首先,教师是家校合作的策划者。教师进行一次家访,开一个家长会,请家长发言,请学生代表发言,举行家长开放日等等都需要教师出谋划策,提出新理念,创造新方法。

其次,教师是家校合作的组织者。在一个班上,教师与学生和家长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教师对每个家长一视同仁,目标单一,是家校合作的领导。而家长与家长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每个家长都不同程度地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因而家长很难在家校合作中起到组织和领导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和家长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家长也信任老师,因此教师成为家校合作的组织者是顺理成章的。

最后,教师是家校合作的参与者。家校合作重在“合作”二字,不能使家庭与学校变成两张皮,甚至使家庭与学校成为对立面。教师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既教育学生,也可以指导家长,所以教师应该在家校合作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打通家校合作的壁垒,化解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同时教师要学会变换角色思考问题,即在家校合作的各种活动之中,他们是老师,但有时也可能变成“家长”。站在家长的立场上来看问题,教师可以很好地理解家长们的想法和需要,从而更加有效地建立积极和谐的家校关系,真正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愉快地配合老师搞好学校工作,共同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家校合作中家长的角色定位

孩子和父母之间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从生命萌芽的时候起,就确定了父母的角色身份,父母对子女来说是唯一的、无可替代的。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所以我们呼唤现代社会中合理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在家校合作中应该扮演恰当的角色。

1.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合作者

学校教育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一旦出现问题,家长要密切配合,多合作少指责,为教育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1)紧密配合,协同教育。家庭和学校、家长和老师要形成合力教育,不要互相抵制。家长首先要重视学校及老师的工作,服从学校、老师的教学计划,不要你做你的,我做我的。

(2)放下包袱,及时沟通。经常打扰老师,会不会令人烦?家长要克服心理障碍主动与老师沟通、联络。班主任老师要面对三十多个家长,而家长只须面对一个班主任和几个任课老师。遇到问题,家长应积极主动,与老师一同商量,一并找到解决途径。

2.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参与者

学校的活动,是学校结合学生的情况而安排的,需要家长出谋划策,特别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家长要多鼓励、宣传、配合。家长也不要怕影响孩子学习或自己工作而不参加。

3.做学校坚强的后盾

问题学生是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家长行动起来,从细微处入手,做好学校后方工作。

(1)全面关心,注意调节。①关注孩子健康。健康有三个方面:睡眠、饮食和运动。②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重点内容就是加强亲子交流。如果孩子在学校没考好,不要动不动就问这次考的怎么样,因为第二名相比第一名来说也是失败者,我们可跟他交流的话题还有很多很多:生活健康、思想品德、兴趣爱好、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③关注孩子安全。孩子在十八岁之前,身体发育尚不完备,体力不足以抵御外来侵犯。心智发育尚不健全,社会认知不充分,情感意志不成熟,行为习惯尚在养成,道德观念尚未明确,是非辨别能力尚不够完善,所以家长要留心。④关注对孩子的价值引导。孩子身边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做父母的应该给孩子有一个评判。 孩子做得好,我们毫不吝啬对他的肯定和表扬。孩子一些不良的言行,我们必须对他以矫正和约束。

(2)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帮助者。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推广就需要学生家长,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成为孩子学习的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课程改革将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和终身发展,鼓励学生多元发展、个性发展,让孩子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特长的发展方向。可是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味的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的学习生活之中使孩子承受着超负荷的压力。其实孩子需要家长无微不至的爱和帮助。

(3)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生长在充满活力、温馨宜人的家庭中,使孩子随时都能够感受到亲情、感受到温暖。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孩子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记忆会增强,联想会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也会得到发挥。

篇8:中学校队体育运动对中学生的影响

1 学校体育与校队体育运动的辩证关系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使命,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有学者认为,学校体育是提供校队体育运动的极好时机。学生时代是形成人格和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重视学生自我健康能力与自我体育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学习的能力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之间的联系还体现在二者在目标、内容等方面的衔接点。

从二者的区别发现,校队体育运动是为学生提供身体健康锻炼,激发学校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给予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和表现社会所注重的技能的机会;培养职业成功所需要的责任感、成就导向和团队工作技能及竞争意识。这说明校队体育运动内容有着广泛的多样化,同时也支持学校的教育使命。学校体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整体方面,没有校队体育那样具有针对性。校队体育运动更加强调竞技和合作,使学校体育系统更加富有灵活性。因此,体育运动若“以人为本”,学校体育必须要以“强身育人”为宗旨;这是未来“以人为本”的体育运动的基本特征。

2 校队体育运动与中学生的体验

学校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在许多活动和关系中进行的,因此校队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教育和发展体验。从这些体验中,研究学生运动员的特征,中学的学生文化等方面,试图探究体育运动如何与中学生的整体校园文化相联系。

2 . 1 中学学生运动员

Miracle认为,与没有参加校队体育运动的学生相比,中学学生运动员作为一个群体,一般平均成绩更好,对学校态度更积极,更有兴趣毕业后继续他们的教育,并有稍好一些的教育成就率。特别是在中学阶段的体育特长生,在参与校队体育运动后都有一些改变。相比之下,参与校队体育运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和竞争意识强烈,在集体中能充分表现自己,展现才能;但区别于体育特长生在竞技和功利的要求,而是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提升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体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学生参加校队体育运动以积极的方式改变学校生活,使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作为一个群体,校队体育运动给学生一个交流的平台,提供学习机会,使学生可以以同龄人和社区所看重的技能为基础确立个人和社会的认同。在学校和老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运动员的教育生活更加丰富精彩。

2 . 2 中学的学生文化

人类的文化传承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播和演化的重要方式,同时决定了学校在整个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即传播文化、培育新人、继承和创建社会文明。所以,校园体育文化几乎与学校同步产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在整合学校这一有机体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是形成校园特定运动物质背景与氛围,影响学生体育意识,进而培养其运动兴趣爱好,形成正确的运动价值观,并促进学生产生运动参与行为的主要范畴。从社会学的角度,成为一名校队运动员使学生在同龄人中具有声望,以及老师、当地社区的承认,当获得承认时确保了他们在学生文化中的声望。从心理学角度,在课堂外中学生更关心社会认可;个人自主;性别认同;如何长大等。他们想受人欢迎,融入同辈群体中,有可以依靠的朋友;他们想要有机会控制自己的生活;他们努力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感到安全;他们想要向别人表明他们已经长大,应当得到认真对待。

校队体育运动具体的某项运动也影响中学生对体育的观念。比如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属于最主要的体育运动,在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自身健康水平以及培养人的意志品质的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中,田径运动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也是学生参与最广泛的运动。在这种影响下,形成一种体育运动观念,对待生活需要顽强拼搏的毅力,对待挫折和失败有积极的态度等。研究表明:校队体育运动最重要的社会影响可能是它们对社会关系观念的影响,而不是对平均成绩等方面的影响。

2 . 3 中学体育运动的其它影响

学校以教育为目标所组织和进行的某种方式,一旦学校校队组织,让学生参与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重视,那么体育参与就会促进他们教育发展。但是如果校队体育运动的组织方式让学生认为,是成年人在为他们自己的目的控制着学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中学体育教师是中学体育最直接的执行者、组织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体育的教学。大多数体育教师在思想和教学上都会带有浓烈的竞技体育色彩。由他们所组成的校队体育运动表现为追求专项动作技术的传授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使体育教学走入误区,如体育教学内容的竞技化、体育教学过程的技术化、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标化等,致使中学体育无法完全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势必导致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在中学体育中的冲突。但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学习经验来认真对待,体育运动就具有教育价值,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3 中学学校校队体育运动现状

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对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偏重。中学体育运动项目现在虽然得到广泛的支持,但对促进学生在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有限。中学学校的经济基础是制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国家、社会对学校体育投入匮乏,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以及体育基础建设相对落后,造成有些农村的中学校园体育场地数量较少,场地设施十分有限。正由于这些客观原因使校队体育运动不仅失去与教育的直接联系,而且阻碍了一些学生的教育过程。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3 . 1 过分强调“获胜”的观念

调查发现,组织中学校队体育运动的最好方式是提供学校体育大项目。如篮球和田径这种关注获胜记录和高水平的体育项目。而在努力建立高水平体育项目的过程中,常常忽视了学校所有学生的体育教育的需求。虽然在某种目标上得到了实现,但对全体学生的真正需要却选择了放弃。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自觉地对各所学校的体育考试成绩进行排序,并把此作为衡量一所学校体育工作好坏的标准之一;学校体育管理者与学校体育的组织者,不仅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也受到来自自身必须到位的升学率和自我负重的心理压力,导致了体育应试教育的离轨局面。这种“获胜”就是教育,使一些学校的校队体育运动观念阻碍了教育目标。

3 . 2 参与的机会有限

校队体育运动的主要优势有:它们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外发展和展现他们技能尤其是身体技能的机会。然而,当中学项目强调力量表演性体育运动时,它们挫伤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比较喜欢参与乐趣型的体育运动,同时在男生和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差异性也影响学生参与的原因。

3 . 3 学习成绩与训练成绩的矛盾

运动员既要参加训练,追求运动成绩不断提高,通过赛场上的拼搏来提升自我价值,又要抓学习,使自己各科成绩不被落下,可以说他们要比普通学生付出更多,压力更大。如果只注重体育项目的训练而忽视文化课等方面的学习和培养,容易造成他们在智力方面偏差、思想道德素质较低的现象。这样无疑是令老师和班主任头痛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只是要求他们不闹事、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就够了。这样在体育特长生的心灵上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自暴自弃、放弃了求知的欲望。

4 中学学校校队体育运动发展的建议

4 . 1 强调学生全面发展

校队体育运动必须依据学校体育及教育评价。教练应更多了解学校教育相关的活动方式;教练也应当参加教育训练项目,使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项目,把中学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阶段,参与活动要比观赏性的体育运动更有价值。

4 . 2 努力发展新的校队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不仅只是更快、更高、更强的标准来要求,而因发展学生的全面性,符合学生能力的体育运动,这需要学校方面提供更多的政策去完善。对于残疾学生几乎一直与校队体育运动无缘。学校可特别设计一些项目或将残疾学生包容到现有的中学团队里去。如残疾选手可以参与静力性活动。

4 . 3 培养体育特长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一篇:黄山松导游词下一篇:补打打印对账单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