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土地整治条例》

2024-05-16

《山西省土地整治条例》(共8篇)

篇1:《山西省土地整治条例》

《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47号)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作出了明确要求: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为出发点。

其中,尤其强调要始终把维护农民权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动。要依法维护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整治腾出的农村建设用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在优先满足农村各种发展建设用地后,经批准将节约的指标少量调剂给城镇使用的,其土地增值收益必须及时全部返还农村,切实做到农民自愿、农民参与、农民满意。

篇2:《山西省土地整治条例》

《土地复垦条例》确立了新形势下进一步规范土地复垦活动的一系列重要制度,是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深化和体现。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土地复垦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特别是要结合山西省有关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创新矿业用地管理机制合作协议的精神要求,利用我省矿山企业兼并重组的有利契机,把土地复垦工作作为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抓手,进一步增强责任感,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做到准确理解、掌握和应用;要按照《通知》要求,进一步争取政府支持、加强部门协调、强化责任主体配合,构建土地复垦共同责任机制。

二、准确把握,明确监管职责

《土地复垦条例》对县级以上国土资源部门土地复垦监管职责提出了严格要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明确各自的监督管理职责,按照《通知》要求,对各类土地复垦施行全面、全程监管;市、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应按照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后续工作和《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晋国土资函〔〕127号)的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督促土地复垦义务人严格依照国土资源部第17号公告的《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技术要求,尽快编报《土地复垦方案》,积极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后续工作中《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工作,认真做好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的初审、论证和审批备案工作,切实履行复垦方案的实施监管责任;同时要督促土地复垦责任人自觉履行复垦义务、落实复垦责任、实施土地复垦项目,不断推动土地复垦工作的深入发展。

三、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土地复垦条例》明确了土地复垦责任主体,划分了土地复垦责任。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土地复垦工作职责,抓紧机构建设、人员培训,研究监管工作流程,结合土地整治规划,及早启动本区域损毁土地现状及复垦潜力调查工作,摸清家底,建立土地复垦监测制度,及时掌握本行政区域土地资源损毁的情况和土地复垦效果等情况,不断探索土地复垦工作的有效制度,逐步规范全省土地复垦工作的管理。

四、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反腐惩防体系

要以《土地复垦条例》为重要依据,结合我省矿业用地改革的实际、积极探索土地复垦工作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特别要建立土地复垦工作中的反腐惩防体系,要依法行政,树立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理念,确保土地复垦工作健康、稳步的前进。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支持矿山企业编制土地复垦方案,要在工作的协调上发挥作用,在相关资料的提供上予以配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以任何名义对企业和报告编制单位设置门槛,不准吃、拿、卡、要,不准在资料提供上推诿扯皮,借机向企业和报告编制单位收取不合理的费用。

五、主动作为,职能到位,加强土地复垦任务和义务的落实

篇3:《山西省土地整治条例》

江西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涉及赣州市、吉安市和抚州市等3个设区市的34个县 (市、区) , 该区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 热量丰富, 雨量充沛, 日照充足, 无霜期长, 四季分明, 适宜农作物生长。

1.1 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情况

江西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地处江西南部、中东部及西南部, 区内东有罗霄山脉、武夷山脉, 南部有九连山、大庾岭和诸广山, 南部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 中部、东部以河谷丘陵盆地地貌为主, 区域性分布较明显。申报项目片区地形地貌主要有吉泰盆地、抚河流域、罗霄山脉、赣南盆地等。

该地区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6.9~19.7℃, 极端最低气温-11.1℃, 极端最高气温42.1℃, ≥10℃积温5345~6340℃, 无霜期262~292天, 太阳总辐射量全年为427.9~468.8千焦/cm2,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50~1950小时, 平均日照率为37~44%。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37~1939mm, 为我省降水量最多的区域。夏天盛行南风, 冬季盛行北风, 其他季节盛行东南风, 平均风速在1.0~3.2m/s。项目区的土壤主要有红壤、水稻土、潮土、黄壤、黄棕壤和山地草甸土等。

1.2 社会经济情况

据调查, 项目区内总人口537.91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11.98%, 其中城镇人口71.97万人, 农业人口462.60万人, 区域生产总值463.81亿元, 人均GDP8622.50元, 仅为全省人均GDP的33%。农民收入很低, 人均年纯收入一般在2500~4000元。目前项目区内总体上仍然以农业为主, 主要种植水稻、花生、大豆等作物。项目区所处原中央苏区区域, 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区域, 区内涉及国家级贫困县 (市) 14个, 其中吉泰盆地粮食主产区1个 (吉安县) 、抚河流域粮食主产区1个 (乐安县) 、罗霄山脉扶贫攻坚区4个 (永新县、遂川县、井冈山市、上犹县) 、赣东生态安全区1个 (广昌县) 、赣南盆地农产品主产区2个 (赣县、兴国县) 、原中央苏区核心片区3个 (宁都县、于都县、会昌县) 、东江源头生态建设区2个 (安远县、寻乌县) 。

1.3 土地利用状况

从项目区内各县 (市、区) 2012年度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统计, 项目边界范围内总面积170889.43hm2, 项目边界范围内耕地121294.85hm2, 占总面积的70.57%;园地2774.61hm2, 占总面积的1.61%;林地13350.86hm2, 占总面积的7.77%;草地9207.93hm2, 占总面积的5.3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8445.98hm2, 占总面积的4.91%;交通运输用地3570.64hm2, 占总面积的2.08%;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8202.70hm2, 占总面积的4.77%;其他土地5021.17hm2, 占总面积的2.92%。

根据调查, 项目区早稻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29.98%, 中稻占3.86%, 晚稻占31.29%, 油菜占15.46%, 豆类占2.89%, 蔬菜占9.88%。项目区早稻亩产量399.33kg, 中稻447kg, 晚稻416.93kg, 油菜78.27kg, 豆类114.33kg, 蔬菜1138.40kg。目前, 项目区耕地年亩均投入约652元, 亩均收入约1105元, 亩均纯收益约为453元, 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区域, 且区内除吉泰盆地粮食主产土地整治区、抚河流域粮食主产土地整治区的地形地势条件相对较好外, 其他片区地形地势均较为复杂, 机械化耕作率较低。

1.4 土地整治状况

自2001年以来, 项目区陆续开展了219个土地整治项目, 总建设规模为140105.76hm2, 新增耕地10412.56hm2, 总投资200508.41万元。其他涉农建设项目35个, 建设规模为51347.53hm2, 新增耕地289.44hm2, 投资57809.65万元。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后, 采取各项工程措施, 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方便农民生产生活, 增强旱涝保收能力, 提高了土地资源、水资源利用率, 增加优质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出率, 使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农民收入也得到较大幅度提高。但总体看, 投资标准普遍较低。

2 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地处山区腹地、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 项目区经济社会发展一直都较为缓慢, 贫困落后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目前仍有国家级贫困县14个;农业生产条件普遍较差,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 耕地碎小、机耕率低, 中低产田比例达三分之二以上, 严重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2.1 社会经济落后, 地方农业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整体薄弱

2011年, 江西省GDP为11583.8亿元, 居全国第十九位;人均GDP仅25884元, 居全国第26位;财政收入1053.43亿元, 居全国第21位;农户家庭人均收入为6891.63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977.3元。项目区在江西省又处于中下游发展水平, 属于低谷中的低谷, 社会经济相对较落后。其中罗霄山脉、赣东生态建设区、原中央苏区核心片区等地, 基础设施尤其薄弱, 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差等情况尤为突出。

2.2 区域土壤贫瘠, 中低产田比例大

江西省土壤资源以红壤为主,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4.78%, 有机质含量不高, 酸化趋势明显。项目区内峡江、临川和吉泰盆地集中连片, 土层深厚、土质粘重, 透水、通气性差, 养分含量低;吉安和永新土层中含粉砂和细砂较多, 质地疏松, 保水保肥力则较差, 土层较薄;兴国、于都、宁都、瑞金、赣县等土层中夹有多量石英砂和砾石, 质地粗糙, 漏水漏肥, 是江西省严重的水土流失区。

根据江西省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 项目区所涉及的34个县, 耕地自然质量等从8等到20等, 平均自然等指数为2617;利用等从3等到13等, 平均利用等指数为1646, 质量等从1等到11等, 平均经济等指数为1281。通过分析, 自然质量等中低等别所占比例为67.9%, 利用等中低等别所占比例为70.62%, 经济等中低等别所占比例为63.7%, 中低产田占了较大的面积。在项目区中赣州周边丘陵山区的中低产田问题尤其突出, 耕地质量亟待提高。

2.3 山地丘陵地形地貌, 耕地破碎化趋势明显

项目区主要位于江西省中部和南部, 地形主要是赣抚中游河谷阶地与丘陵区、赣西中低山区、赣中南中低山与丘陵区。耕地分布集中连片程度较低, 耕地破碎化趋势明显, 田块规模化程度较低, 土地平整程度较差, 不利于机械化耕作。

2.4 水源工程年久失修, 设施落后

建国以来, 项目区兴建了大量的蓄、引、提等灌溉工程, 已经拥有一定规模的抗洪防涝抗旱能力, 但大部分工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设计标准低, 建设质量较差。加上长期以来管理粗放, 技术落后, 缺乏良性运行机制, 导致许多工程老化失修, 配套设施跟不上, 效益日趋衰减。突出表现在:一是病险水库多, 蓄水能力减弱, 严重制约水库的防洪灌溉效益发挥;二是各类灌区设施老化, 水资源大量浪费, 尤其是末级渠系老化、渗漏、淤塞严重, 导致输水能力低下;三是田间工程缺乏资金投入建设与改造, 导致配水能力低下, 远远达不到设计灌溉效益。

2.5 水土流失较严重, 生态建设压力较大

根据调查, 项目区所在的赣州市、吉安市和抚州市无论从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强度, 均在全省11个设区市排在前四位。全省强烈及强烈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08万km2, 占水土流失面积32.25%, 仅赣州市强烈及其以上流失面积达2948.96km2, 占全省强烈及其以上流失面积 (10794.12km2) 的27.32%。全省每年土壤侵蚀量达1.65亿t (不包括人为开矿修路等基础建设项目直接废弃的泥沙) , 其中以赣州市为最大, 达4.873万t。

另外, 项目所涉及的34个县 (市) 区中73个自然保护区 (其中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7个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区在项目区内有5个, 8个省级重要生态功能区在项目区涉及4个, 生态保护和建设压力较大。

2.6 集约利用水平不高, 重用轻养现象严重

项目区所涉及的34个县市区耕地面积为107.46万hm2, 总人口为1545万人, 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069hm2。项目区内耕地流转力度不大, 基本上仍然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传统经营方式, 难以形成规模经营, 集约化程度低。加上项目区普遍存在的重用轻养、或者只种不养, 绿肥面积少, 地力消耗过度, 造成局部土壤板结, 耕作层变薄, 耕地无法发挥出更好效益。

3 存在问题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 地方政府重视有待加强

开展土地整治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措施。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土地整治工作特别是对开展中央专项资金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高度重视, 但从实践情况看, 地方政府还没有把开展土地整治真正放到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统筹考虑, 还存在着重申报、轻实施的倾向,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由于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土地整治工作重视不够, 加上宣传不到位, 使土地整治工作难以推动, 基本上是国土资源部门一家在单打独斗。加上土地整治工作政策性强, 牵涉面广, 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如“拆迁”、“平坟”等, 容易引起群众上访或是群体性事件。因此, 地方政府普遍存在怕麻烦、不想干、不愿干的心态, 总感觉搞土地整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3.2 土地整治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土地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国土、财政、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 涉及工程项目管理、资金统筹运作等多个关键环节, 仅靠国土部门一家显然很难有力推动。应该建立政府负责、国土搭台、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应以资金为基础, 以项目为平台, 强化协调配合, 整合各类涉农资金, 统筹规划, 集中人力、物力, 形成整治合力。从我省别的地方来看, 凡是党委政府重视, 机制建立并有效运作的地方, 土地整治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有的地方还被部、省作为典型经验进行推广。但赣南部分地区目前这种机制并没有真正形成, 部门配合协调不够, 基层积极性不高, 责任心不强, 工作推进困难。各地普遍存在国土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另外, 根据以往的经验, 项目实施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规划设计变更多, 而变更程序又比较复杂, 这也给苏区开展土地整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3 资金配套能力不足

赣南原中央苏区经济不发达, 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 完成资金配套能力有限。据调查,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总人口537.91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11.98%, 其中城镇人口71.97万人, 农业人口462.60万人, 区域生产总值463.81亿元, 人均GDP8622.50元, 仅为全省人均GDP的33%。农民收入很低, 人均年纯收入一般在2500~4000元。从目前申报情况看, 总建设规模约14.74万hm2, 总投资规模为69亿元, 如果按中央与地方7:3的比例来配套, 地方要完成近21个亿的资金筹措, 难度确实很大。我省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 底子薄、经济不发达, 可用资金不多, 因此当地政府对项目需要资金配套有畏难情绪, 主要是资金配套上确实存在着无米之炊。

3.4 权属调整难度大

要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目的, 满足土地开发整理要求, 必须对项目区内的“沟、渠、桥、涵、闸, 田、水、路、林、村”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整治, 这就必然要打破原有土地所有权界线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界线。据分析, 各地普遍反映权属调整工作难度太大, 给申报工作压力。

《土地承包法》规定, “国家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者的合法权益, 保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这给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涉及的权属调整工作造成了障碍;基层群众对土地整治的期望值过高。村民普遍认为, 土地整治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 应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解决他们目前生产与生活中各种问题。如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部分村民便以各种理由发泄不满情绪,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以权属为由, 阻挠施工;部分农民的小农意识太强, 都希望通过权属调整, 能给自己分到离家近、土壤肥、灌溉方便的田块, 给权属调整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3.5 技术力量非常薄弱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综合工程, 规模大、面积广、时间长、内容多, 需要大量的精通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招投标、实施管理的技术人才, 特别是在实施过程中, 还需要与各乡镇村组农民群众打交道。在项目资料收集过程中, 各个项目、标段还需要专职资料员进行资料整理归档等。从赣州、抚州和吉安三市来讲, 各县从事土地整治工作的每县平均不到4人, 而其中大多数是门外汉, 真正懂得土地整治业务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人少事多、技术力量薄弱、管理经验不足, 也给项目申报和实施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4 相关建议

4.1 整合力量, 加强领导

实践证明, 做好土地整治工作必须要建立“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合作、乡镇实施、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建议赣州、抚州和吉安3市申报重大工程的各县 (市、区) 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 切实负起政府责任主体的责任, 整合政府各部门行政和技术力量, 成立得力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相应的组织机构, 对项目实施要倒排工期, 责任到人, 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跟踪督促, 检查指导, 适时进行工作调度, 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 明确职责, 落实责任

做好土地整治工作要做到齐抓共管, 分工明确。各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按照各自的职责, 做好分内的工作, 形成团结协作的良好格局。项目所在乡镇政府在组织好项目实施当好业主的同时, 还要负责做好项目区群众工作, 重点做好拆迁安置、坟墓移平、树木砍伐和障碍物清理工作, 为项目推进提供优质施工环境;国土部门, 主要负责各方沟通协调, 做好项目实施日常事务, 加强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管理, 严把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农业部门, 主要负责土壤检测和农作物种植技术指导;交通部门, 主要负责项目区道路技术指导和工程质量;水利部门, 主要负责项目区灌排系统技术指导和工程质量;电力部门, 主要负责配电系统技术指导和工作质量;财政部门, 主要负责资金保障, 按程序支付项目资金, 项目资金要实行专款专用, 单独核算,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或挤占;审计部门, 主要负责项目工程财务审计, 并出具审计报告;监察部门, 主要负责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察。

4.3 破解难题, 创新机制

从江西省实际情况看, 土地整治工作虽然名义上是由政府主导, 但实际上还是由国土部门一家单打独斗。因此, 在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过程中, 要努力创新三项机制。

一是强化领导机制各级政府作为责任主体, 必须负责本辖区土地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作用;二是完善考核机制, 把土地整治工作列入到当地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当中, 与干部的提拔使用挂钩;三是优化办事机制, 特别是要优化设计变更程序, 既保障工作合乎程序顺利推进, 又减少基层工作压力。

4.4 全程监管, 加强培训

第一, 进一步发挥直属单位协调服务和技术支持, 加大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 并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项目业主管理费中落实相应的省级监管经费;第二, 做好项目监管制度设计,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 调动市县的力量, 做到县里常态监管, 省里重点抽检;第三, 加强工程技术人员培训, 当前要着重抓好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和监理等参建单位的技术培训, 以满足工程建设的人才需要。

4.5 抓住机遇, 整合资金

国家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越来越重视。我们要充分利用原中央苏区这一有利条件, 研究吃透好《国务院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 抢抓难得的历史机遇, 由省政府向国务院争取国家在项目实施上的资金扶持。同时, 积极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 拓宽资金渠道, 推进土地整治社会化进程, 建立适应市场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 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民间资金投入到该重大项目的实施与建设。另外, 要整合涉农投入, 以土地整治项目为平台, 统筹各类涉农资金, 提高投入综合效益, 破解资金不足难题。

4.6 积极引导, 鼓励参与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 认真做好项目区群众思想工作, 争取理解和支持;二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项目选址规划到项目实施全过程都应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接受群众监督, 坚持公开公平。三是吸引农民参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要引导农民投身到项目建设当中, 如把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沟渠清淤等单元工程让给当地的群众去做, 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挣钱的愿望, 既发挥他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又能大量减少施工当中的一些人为阻力, 为工程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摘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是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 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制定了一系列的财税、投资、国土资源等优惠政策, 支持在吉泰盆地、赣抚平原开展加强粮食生产重大工程建设, 以改善农田生产条件,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从赣南等地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出发, 分析该地区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有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治,赣南,对策,原中央苏区

参考文献

[1]梁学庆等.土地资源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卢新海等.土地整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3]廖赤眉, 等.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及其在广西的应用[J].广西师范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篇4:《山西省土地整治条例》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勘测

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004-02

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不但包括传统的土地整理,更包括了旧居民点的改造和新农村聚居点的建设、以及农村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土地勘测既要全面反映整个项目区的基本地形地貌地物,更要有重点地反映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其他基础内容。本文在分析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需要达到的目的和建设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土地勘测的内容和技术方法,以便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和内容

(一)需要达到的目标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实施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最直接的目标有以下三点:第一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第二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第三是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工作内容

实施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要经历三个阶段:可研及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验收及利用阶段。

可研及设计阶段,在收集项目区地质地貌地形地物等资料、社会经济资料、各类规划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评价,弄清土地权属、数量、适宜性及利用方向,进行项目规划设计。

项目实施阶段,首先进行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工程施工设计,然后按设计施工。工程内容一般包括土地平整工程、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建新区改造、拆旧区整治、绿化等其他工程。

在项目验收及使用阶段,要展示全部成果,包括项目区实地工程的展示、图件文字数据资料的展示以及其他资料的展示,验收合格后各类工程移交使用,以实现最大效益。

二、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勘测的内容

由于土地勘测工作贯穿于土地综合整治的全过程,不同于平常所指的地形测量,因此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土地勘测工作比地形测量工作更细致、更具体,同时更讲究方法,它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准确性,在科学决策、节约投资、规范工程行为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在项目可研及设计阶段,土地勘测要提供最基础、最原始的地质地貌地形地物资料,为正确决策提供最基本的保证。 为有利于将来整治后土地重新确权定界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求在项目前期进行详细的地籍测量,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提供准确的权属界线和各种地类界线(包括地块界)的平面位置和面积。这就要求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一次详细的地籍调查和地籍土地勘测,必须让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及四邻参加,取得他们的确认、签字,以免日后产生纠纷。

要对项目区地形地貌,旧村复垦、旧城改造涉及的搬迁人口以及损失评估,旧城镇的地下管线、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林地、坟墓的分布等方面的信息以及土地综合整治中涉及的一些破碎地形地貌的进行详细准确的调查,形成详细数据描述。

为便于分析项目区产业发展情况,应要求调查清楚耕地地质土壤及种植作物种类等属性。

(2)项目实施阶段。施工单位只要根据专业土地勘测单位提供的前期测量成果及设置的专门控制点(界)石和通过审批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测控即可,对测量的专业技术要求并不很高,除施工过程中牵扯到较复杂的如沉降、变形观测等有时需要专业队伍施测外,不用另行实施土地勘测。

(3)项目验收及使用阶段。这一阶段的土地勘测数据要反映工程项目的成果,包括实施的工程、地块地形地类的变化尤其是耕地数量的变化、竣工后权属划分界限等。其测量成果一般就作为工程项目及各管理部门的存档及管理资料,较中期而言,必须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有着较全面的内容要求。

三、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勘测的技术要点

为了满设计方案的制定、设计概预算的准确编制并对项目的方案的经济性进行分析比较。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勘测应注意以下技术要点:

(一)合理确定测图比例尺。起伏变化少、地势较平坦地区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一般要求1:2000即可符合各方要求;而起伏变化多、地貌破碎、通视困难的区域应该达到1:1000或1:500。

(二)详细测量关键点。为了追求精度,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土地勘测往往采取画密网格的方式,主要是测量关键点,关键点指的是高程趋势的变化点,如坡顶、边坎边。旧村复垦中的测量关键点尤为重要。

(三)坎上坎下均测。为了土方计算的准确性以及为以后的设计及预算提供准确的数据,要对各种土坎要细分,注明坎顶、坎脚线的位置和标高,特别对于缓坡坎,注明坎顶线与坎底线的位置和标高。

(四)细部测量详细注明。土地综合整治中的细部测量应相对详细,这在旧村复垦、旧城镇改造中显得非常重要,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1、为方便以后拆迁、征地补偿费的计算准确,需记录树木包括果树的种类、年龄,坟穴、房屋的位置与面积、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积率等;2、准确记录水塔、管线的长度及使用年限;3、特别是对学校、庙宇及旧村委会等要作详细记录,这有利于以后的设计方案的选择;4、耕地土壤、水文、作物等内容详细注明。

(五)合理布设高程网点、埋设足够标石。平坦地区一般可以60米为网格施测,地貌破碎、地形变化复杂地区施测高程点网格间距不能大于40米。测区应埋设足够的标石,注记高程和坐标,以利进行工程施工控制。

(六)充分利用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利用先进软件、全野外数字化测量系统和机助成图系统等进行实地数据采集和进行必要的现场属性调查数据、更新测量、更新资料,基础信息的现势性和可用性将会大大提高。利用飞速发展的空间信息技术、空间虚拟模型显示技术,从土地勘测成果中同时可获得地物的位置、方向、坐标、高程、面积、形状及其他属性等数据,使信息的检索与应用更加方便、快捷。

(七)搭建统一平台,统一成图规范标准,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提供公益性、基础性、权威性和准确性的公共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和信息服务环境,为相关应用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的用于决策支持的基础信息,将会使各部门、各行业的专题数据更加快捷、直观、准确地呈现给使用者、决策者,以利科学化决策,保障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

四、土地勘测成果要求

为了满足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实施以及竣工验收等方面的需求,土地勘测主要应提供以下成果:

(一)1:2000地形图测量成果

按照国家测绘标准和规范要求进行实测的1:2000地形图,这是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图件,是项目区做好田、水、路、林、村规划设计的依据;是勘测定界的工作底图。在此基础上测量量算各类土地面积,完成勘测定界工作。除了按1:2000地形图测量规范进行测量外,还应满足土地综合整治勘测定界的基本要求,以自然村(行政村)为基本单位,对以下内容进行勘测: 1、项目区的总面积及界址点的坐标和高程;项目区含边界线外侧面约100米的地形图;2、自然村现有耕地面积按宗地面积对现有耕地的类别分别进行测量、归类,在图上标注详细信息; 3、测量现有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及周围的竹林盘地面积;林地、园地的面积;4、现有沟、渠、塘及水库的测量,含达到一米以上的沟渠均要测量上图;重点加密拟规划 建设的沟和渠沿线的高程点,以达到计算工程量方的需求;5、现有国道、省道和县道以及村道、社道、田间道、生产道的测量,含达到一米以上的路 均要测量上图;重点加密拟增加和改建道路的沿线两侧高程点,达到计算工程量方的需求;6、加密拟土地平整区域(含坡改梯)的高程点,达到计算工程量方的需求。

(二) 1:2000勘测定界图

勘测定界测量依据《四川省勘测定界技术要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过渡时期适用)。在1:2000地形图测量的基础上,利用原有的控制网和控制点成果。以自然村(行政村)为基本单位,对各类土地的面积进行测量、调绘和勘测定界,通过室内作业把野外测量的数据数字化、计算处理,获取到每个图斑面积,形成该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三大类过渡期)和各类土地宗地面积分类汇总表、碎步图斑面积分类表。分村编号,标注在图上,最终在1:2000地形图基础上完成勘测定界图和勘测定界报告书。

(三) 1:2000工程竣工图

工程竣工测量土地整理项目区的所有工程完工后要进行的测量工作。在对项目区进行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治理基础上,对每一项竣工工程进行的野外测量,经过室内作业,把野外的测量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形成竣工数据,并分类标注在1:2000地形图上形成工程竣工图。 并以此检核规划图的规划设计,为竣工验收提供准确的成果资料和图件。竣工图中应包含项目区简介、土地利用现状与整理对照表、主要界址点坐标表等内容。

参考文献:

[1]测绘如何在土地整理中发挥作用. 资源网2010.02.05

[2]成都市土地开发整理测量技术规程

作者简介:

篇5:《山西省土地整治条例》

第二条 节约土地是我国的国策。爱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各级人民政府和全省人民的重要职责,一切建设必须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凡有荒地、劣地、坡地、旱地可以利用的,不得占用耕地、好地、平地、水地。严格控制占用菜地、园地、林地、苗圃地、农业科研试验场地。禁止在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等保护区征地建设和开矿。

除在城市规划范围内及其他必需的以外,在人均旱地一亩以下或人均水地五分以下的集体生产单位(指人民公社的生产队,下同),一般不再批准征用土地。

第三条 各项工程使用土地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法规的要求,防止水土流失、水源枯竭、洪涝灾害和环境污染,因此造成损失的,用地单位必须进行整治或支付整治费用,并对受害者给予相应的补偿。整治的要求和整治费、补偿费的标准,由用地单位、受害单位及其他有关单位在当地县(市、区)土地管理机关主持下协商决定。达不成协议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决定;县(市、区)人民政府决定不了的,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

建设占地要与造地相结合。凡有造地条件的,用地单位应结合工程施工帮助造地,可按造地数量相应扣除安置补助费。

第四条 征用土地的程序:

一、建设单位征用土地须根据《条例》规定,按照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程序,经过申请选址,协商征地数量和补偿、安置方案,签订协议,核定用地面积,划拨土地等程序。

二、经批准征用的土地,银行凭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征地通知书,办理拨款手续。

三、土地管理机关会同有关单位,根据批准征地通知书和施工计划,一次或分次划拨土地,并督促按时移交土地。

四、城建部门凭征地批准通知书发给施工执照。

第五条 征用土地的审批权限:

一、征用耕地、园地一千亩(含一千亩)以上,其他土地一万亩(含一万亩)以上,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二、征用耕地、国营林地、固定林木苗圃地、园地、草地十亩(含十亩)以上,其他土地二十亩(含二十亩)以上,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三、征用耕地、国营林地、固定林木苗圃地、园地、草地十亩以下、三亩(含三亩)以上,其他土地二十亩以下、五亩(含五亩)以上,由地区行署代省人民政府批准。

四、征用耕地、国营林地、固定林木苗圃地、园地、草地不足三亩,其他土地不足五亩,由县(市)人民政府批准。

五、征用太原、大同、阳泉、长治市所属县、区的土地,三亩以下由市人民政府批准,三亩(含三亩)以上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一项基本建设所需征用土地,必须一次报批,根据施工计划分批划拨,不得化整为零,多次报批。对化整为零多次报批者,追究用地单位和批准者的责任。[!--empirenews.page--] 征用国有林地须经省林业主管部门同意。征用集体林地须经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同意。

第六条 征用土地所需呈报的文件和资料:

一、经计划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或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证明文件;

二、该项工程的初步设计批准文件;

三、总平面布置图或建设用地图;

四、征地协议书;

五、用地单位的征地申请书;

六、报地区行署及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土地的工程项目,须报送县(市、区)人民政府的征地呈请报告;报省审批土地的工程项目,须报送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地区行署或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征地呈请报告;

七、水资源管理部门的意见书;

八、凡产生废水、废气、废渣、噪音的工程项目,必须同时提交经环保部门批准的防治设施方案及环境影响报告书。

第七条 土地补偿费标准:

一、耕地补偿费标准:

征用太原、大同、阳泉、长治市规划区范围内耕地,按被征地年产值的五至六倍计算。

征用榆次、临汾、侯马、运城、晋城、忻州市和河津、潞城、离石、孝义、朔县、原平、霍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耕地,按被征地年产值的四至五倍计算。

征用上述市、县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外和其余各县耕地的补偿标准,不得超过被征地年产值的四倍。

年产值的计算:根据统计年报算出征地前三年该耕地的平均年产量(也可以采取由地方政府根据统计年产量,分区域定出平均年产量),乘以国家牌价(包括征购价和超购价)或议价(指没有国家牌价的农产品),得出年产值。

二、青苗补偿标准:凡下种未出苗的,按种子和工本费计算;已出苗未吐穗的,按当季产量的一半计算;已吐穗或接近收获的,按当季产量计算。

三、征用市、县和工矿区的商品菜基地,应向地方财政缴纳新菜地建设基金,每亩七千元。菜地建设基金由当地人民政府掌握,用于新菜地的建设,专款专用。

四、征用国营林地和集体林地,被征地范围内有个人成片林或零星树木的,其补偿标准,会同林业等有关部门商定。

五、征用牧场、渔塘等其他有收益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征地双方协商补偿标准。

在开始协商征地方案后抢种的作物和抢栽的树木,一律不予补偿。

第八条 安置补助费标准:

安置补助费的计算,以征用土地的面积除以征地前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面积,计算出征地后应当付给安置补助费的农业人口数,每个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按被征土地每亩年产值的二至三倍计算。

每征一亩地的安置补助费,按人均耕地多少而定。人均耕地二亩,每亩地的安置补助费为年产值的一至一点五倍;人均耕地一亩,每亩地的安置补助费为年产值的二至三倍;人均耕地半亩,每亩地的安置补助费为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人均耕地三分,每亩地的安置补助费为年产值的六点六倍至九点九倍;人均耕地三分以下,每亩地的安置补助费一律按年产值的十倍计算。

个别特殊情况,按照上述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尚不能保证维持群众原有生产和生活水平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适当增加安置补助费,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被征土地年产值的十八倍,征用太原、大同、阳泉、长治市郊区商品菜基地最高不得超过被征土地年产值的二十倍。[!--empirenews.page--] 第九条 用地单位支付的各项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除被征用土地上产权确属个人的附着物及承包土地上的青苗补偿费应付给个人,集体种植的土地上的青苗补偿费可以纳入当年集体收益分配外,应当由被征地单位用于发展生产,开辟新的生产门路,以安排因土地被征用而出现的多余劳动力的就业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不准私分,不得移作他用。有关领导机关和其他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占用。

第十条 附着物补偿标准:

一、房屋补偿费。因征地需拆迁集体和个人的房屋,由集体或房屋所有者按村镇规划重建。拆迁户不得乘国家建设征地之机,扩大住房面积或提出无理要求。拆迁补助费由用地单位支付,根据房窑新旧程度,每平方米的补偿标准为:混合结构五十至一百元,砖房三十至六十元,砖石窑洞三十至五十元,土坯房二十至四十元,土窑洞二十至三十元。

二、水井补偿费。被征地内的水井,按新旧程度折旧补偿,补偿费最高不得超过打新井费用。废井一律不予补偿。

三、坟墓迁葬费。被征土地上的坟墓应限期迁葬,每座付给二十至四十元。无主坟墓由用地单位妥善处理。烈士墓或少数民族墓,应与当地民政部门协商处理。

其他附着物的补偿,由当地人民政府妥善处理。

第十一条 因征地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县以上人民政府组织被征地单位、用地单位及其他有关单位按下列办法安置:

一、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改善耕作条件,发展农业生产。

二、因地制宜地发展集体和个体工副业、商业、服务业。

三、土地已被征完或基本征完的单位,有条件的可以组织迁队。

四、按照上述办法安置不完的剩余劳动力,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劳动计划范围内,征得集体所有制单位同意后,可以将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安排到集体所有制单位就业,并将相应的安置补助费转拨给吸收劳动力的单位。用地单位如有招工指标,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可以选招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当工人,并相应核减被征地单位的安置补助费。用地单位所需劳务,应优先使用被征地单位的剩余劳动力。

五、土地已被征完,又不具备迁队条件的单位,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将开始协商征地方案前的本单位原有在册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或城镇户口,在此期限以后迁入的农户,一律不得转为非农业户口或城镇户口。

第十二条 被批准征用的土地,凡属交纳农业税的,相应核减被征地单位的税额。

第十三条 已征用二年还不使用的土地,除经原批准征地的机关同意延期使用的土地外,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有权收回,并报原批准机关备案。原用地单位不得擅自处理,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收回的土地,可按《条件》和本办法的规定有偿拨给其他符合征地条件的建设单位使用;也可借给集体耕种,但不准在土地上兴建任何建筑物和种植多年生作物,国家建设需用时必须立即交还,不得再提补偿、安置要求。

第十四条 工程项目施工临时用地,应尽量在征地范围内安排。确实需要另增加临时用地的,由建设单位向原批准工程项目用地的主管机关申请临时用地数量和期限。经批准后,用地单位同集体签订临时用地协议,并按被占土地的年产值逐年给予补偿。用地单位不得在临时用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使用期满及时归还,并负责恢复土地的耕种条件。[!--empirenews.page--] 架设地上线路、铺设地下管线以及地质勘探、测绘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参照上述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对违反《条例》和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分别情况作如下处理:

一、采取非法手段骗取批准征用土地的,私订协议非法 占用土地或超越审批权限审批土地的,占地协议或批准征地书无效,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纪律处分,并处以罚款。

二、抢占、侵占土地,擅自进行建设的,责令退还土地,赔偿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建造的建筑物予以征收、没收或限期拆除。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纪律处分,并处以罚款。

三、少征多占或占用临时用地逾期不归还的,责令退还土地,赔偿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纪律处分,并处以罚款。

四、买卖、租赁或变相买卖、租赁土地的,违法转让土地的,一律无效,并没收其非法所得。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建造的建筑物予以没收或限期拆除。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纪律处分,并处以罚款。

五、在征地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坚持无理要求,敲国家竹杠,拒不签订征地协议,由土地管理机关裁决。当事人任何一方不执行征地协议,致使对方遭受经济损失的,责令赔偿。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纪律处分,并处以罚款。

六、挪用或占用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责令退赔。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纪律处分,可以并处罚款。

七、弄虚作假,侵占招工、转户指标的,招工、转户无效。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纪律处分,可以并处罚款。

八、在征地过程中,煽动群众闹事,阻挠国家建设,贪污、盗窃国家和集体财物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分别给以治安管理处罚或经济制裁、行政处分。

九、国家工作人员和农村干部在审批土地过程中,利用职权,营私舞弊,行贿受贿,敲诈勒索的,根据情节,给予经济制裁、行政纪律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上列各项,行政处分由土地管理机关提出意见,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执行。经济制裁和罚款由土地管理机关决定并限期执行,当事人不服的,可以在土地管理机关决定后十五天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土地管理机关提请人民法院处理。

第十六条 对个人罚款的数额,最低为人民币三十元,最高不超过本人六个月的收入。罚款由个人负责交纳。

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支付的经济赔偿,应从该单位的企业基金、利润留成、经费包干结余等资金中支付,不得列入生产成本或摊入基本建设费用。

第十七条 因地界不清、地权不明发生的土地纠纷,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各方协商解决。土地纠纷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抢占土地。土地纠纷一经裁决,有关各方必须执行。对裁决不服的,可在裁决后十五天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责令有关单位执行。[!--empirenews.page--] 第十八条 省、地、市、县(市、区)设置土地管理机构,作为各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职能机关。其职责是:宣传贯彻国家土地政策、法令;进行土地登记,填发土地证;负责土地统计,编制土地统计年报;审核办理国家建设征用土地,负责土地的划拨;检查土地管理情况,制止和纠正浪费土地及其他违法行为;调处土地纠纷;办理惩罚事宜。

乡、镇设专职或兼职土地管理员。村民委员会要有人负责土地管理工作。

第十九条 国家建设单位过去占而未征的土地,必须在1984年年底以前按《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补办征地手续。逾期不补办的,按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二项规定处罚。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省人民政府过去颁布的有关土地管理的办法、规定,凡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一律按本办法执行。

篇6:山西省节约用水条例

(2012年11月29日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节约用水管理,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节约用水应当坚持统一规划、总量控制、合理调配、高效利用的原则。

鼓励使用再生水,合理利用地表水,有效涵养和保护地下水。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节约用水工作,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实行节约用水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节约用水工作;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城市节约用水工作;省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应的节约用水工作。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有关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关的节约用水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合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节约用水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节约用水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节约用水规定的行为进行制止和举报。

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违法用水举报方式,对违法用水行为及时调查和处理。

—1—

第二章 计划用水和计量管理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上一级节约用水规划,以及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水资源状况和水资源综合规划,会同同级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节约用水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节约用水规划的修订,按照规划编制程序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节约用水规划、用水定额、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水量分配方案确定的可供本行政区域使用的水量,制定用水计划。

第八条 用水单位和个人已经采取节水措施,单位产品用水量低于用水定额标准,并且不影响公共利益和他人用水合法权益,确需新增用水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申请核定用水计划指标:

(一)自建取水设施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新增用水的,依法重新办理取水许可手续后向原核定机关申请核定;

(二)使用公共供水的单位和个人新增用水的,向原核定机关申请核定。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核定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核减用水单位和个人的用水计划指标:

(一)因自然原因使水资源不能满足本地区正常供水的;

(二)社会总需水量增加又无法获得新水源的;

(三)当地地下水严重超采又无其他替代水源的;

(四)因转产、减产、停产减少用水量的;

(五)拒不执行再生水配置方案的;

(六)其他确需核减用水量的。

第十条 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安装用水计量设施。用水计量设施必须使用经计量行政主管部门检定合格的产品。

—2—

用水计量设施发生故障的,应当及时修复或者更换,经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用水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装或者故意损坏用水计量设施,不得阻挠抄表计量。

第十一条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实行一户一表,计量到户。

非居民生活用水户应当根据不同用水性质类别,分别安装用水计量设施,并实行总水表与分水表分别计量。

工业企业主要用水车间和用水设备应当单独安装用水计量设施。

农村地区实行村民生活用水与农田灌溉用水分别安装用水计量设施,分类计量。

第十二条 用水实行计量收费。供水单位不得对用水户实行包费制。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实行抄表到户,公共供水单位应当按时按量收取水费。

非居民生活用水户在用水计划指标范围内用水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缴纳水资源费和水费。对超过计划用水的部分,累进收取水资源费和水费,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农村地区逐步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水价制度,定期公布村民生活和农田灌溉用水量、水价和水费收取记录。

第十三条 农业用井转为非农业用途的,用水单位应当依法办理取水许可变更手续,重新核定用水计划指标,并按照新的用水性质类别缴纳水资源费和水费。

第十四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和定价权限合理调整水价,实行分类分质定价和阶梯式水价。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由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按照定价权限确定。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执行用水统计制度,改进和规范用水统计方法,保证用水统计数据真实、完整。

—3—

第三章 节水措施

第十六条 本省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高耗水服务业发展,限制农业粗放用水。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未依法完成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建设项目,不予批准。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当地地下水超采程度,地表水替代地下水水源工程建设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地下水超采区和地表水供水区域水源置换和关井压采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八条 工业用水应当采用节水型工艺、设备和产品,禁止使用国家公布的淘汰名录中的高耗水工艺、设备和产品;已安装的,用水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间内更换或者进行节水改造。

第十九条 工业用水日均用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上的,应当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并向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测试资料。水平衡测试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方法和规程。

第二十条 工业用水应当采取循环利用、综合利用等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重复利用率不得低于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工业间接冷却水应当循环利用或者回收利用,不得直接排放。

以水为主要原料的生产企业应当采用节水型生产工艺和技术,生产后的尾水应当回收利用,不得直接排放。

第二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节约用水报告,制定节约用水措施,配套建设节约用水设施。节约用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第二十二条 采矿企业应当配套建设矿井水综合利用设施,并在采矿作业中优先使用矿井水。矿井水确需排放的,应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逐年增加农业节水专项资金

—4—

投入,兴建蓄水设施,扶持灌区、灌溉管道、渠道、排灌泵站技术改造等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明确产权和维护责任。

第二十四条农业灌溉应当采取管道或者渠道防渗方式进行输水,并采用管灌、喷灌、微灌、滴灌等先进节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已建成的农业用水设施不符合节水灌溉标准的,应当进行更新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因地制宜建设集雨水窖、水池、水塘等蓄水工程,拦蓄雨洪水。

第二十五条 洗浴、滑雪场、现场制售饮用水等用水户应当采取节水措施,安装节水设施、器具。

洗车行业用水户应当安装循环用水洗车设备;在再生水输配管网覆盖区域内的,应当使用再生水。

第二十六条 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建筑施工应当优先使用雨水和符合水质要求的再生水。

城镇园林绿化应当选种耐旱型花草树木,采用喷灌、微灌等节水方式浇灌。

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安装、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节水型设备和产品。已安装使用的非节水型设备和产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更换。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国家公布淘汰的非节水型设备和产品。

第二十八条 用水单位应当使用、维护节水设施,保证正常运行,不得擅自停止使用。

第二十九条 建设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排放和处理设施,应当统筹规划、配套建设再生水输配管网。再生水输配管网覆盖区域内的工业企业,应当优先使用符合用水水质要求的再生水。

新建的宾馆、学校、居民区、公共建筑等建设项目,应当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和再生水使用设施;已建成的,应当逐步配套雨水集蓄和再生水使用设施。

第三十条 新建城镇(含城市新区)、工业园区和旧城改造项目,—5—

应当同时建设自来水、再生水输配管网,实行分网、分质供水。

第三十一条 供水企业、自建供水设施单位和农村集中供水站应当加强供水设施的检修和维护,减少输水损失。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资金,支持节水技术研究开发、节水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节水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等。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再生水、矿井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项目,实行财政补贴。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约用水宣传工作。

教育机构应当对受教育对象进行节水教育。

新闻媒体应当定期刊登或者播报节水公益广告。

宾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应当设置节水宣传标语,宣传节水知识。

第三十五条 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制定节约用水考核评价标准,对用水单位进行节约用水评价和监督。

第三十六条 节约用水行政执法人员行使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用水现场开展检查,调查了解节约用水有关情况;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提供节约用水有关文件、资料;

(三)责令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停止违法行为,履行法定义务。

接受监督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配合监督检查工作,不得拒绝或者阻碍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用水单位和个人新增用水量,未申请核定用水计划指标的,由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

—6—

期不改正的,处以三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工业间接冷却水未经循环利用或者回收利用直接排放的;

(二)以水为主要原料的生产企业生产后的尾水未经回收利用直接排放的。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停止使用节水设施的,由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分别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洗浴、滑雪场、现场制售饮用水等用水户未安装节水设施、器具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二)洗车行业用水户未安装循环用水洗车设备洗车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节约用水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篇7:山西省物业管理条例

建设单位选聘物业管理企业,应当与其签订书面的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签订合同时,可以参照国家制定的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第三十四条 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的内容由建设单位与物业管理企业约定,一般包括下列事项:

(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物业的基本情况;

(三)服务事项、质量和费用;

(四)计费方式和收费起始时间;

(五)合同期限和合同解除条件;

(六)违约责任。

前款规定的服务事项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一)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二)环境卫生、绿化管理;

(三)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共秩序的维护、消防等协助管理事项;

(四)物业装饰装修管理;

(五)物业档案资料管理。

第三十五条 建设单位应当自物业竣工验收备案之日起30日内,与物业管理企业办理物业的交接验收手续。

分期建设的物业,建设单位应当与物业管理企业或者业主、业主委员会,分期办理已竣工验收备案的物业的交接验收手续。

第三十六条 建设单位和物业管理企业办理物业的交接验收手续时,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查验;建设单位应当向物业管理企业移交物业管理用房、共用设施设备和下列资料,并办理书面移交手续:

(一)物业(不含业主个人房屋)权属资料;

(二)设施设备的订货合同、产品合格证书、销售凭证,安装、使用和维护保养等技术资料;

(三)规划设计图及批准文件,竣工总平面图,单体建筑、结构、设备竣工图,配套设施、地下管网工程竣工图等竣工验收资料;

(四)物业质量保修文件和物业使用说明文件;

(五)前期物业管理所必需的其他资料。

第三十七条 未经竣工验收或者竣工验收不合格的物业,以及已竣工验收合格但尚未出售或者虽已出售但尚未交给物业买受人的物业,物业服务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十八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物业管理区域内配套建设房屋总建筑面积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的物业管理用房(包括业主委员会工作用房)。

物业管理用房所有权属于业主,不得买卖或者抵押;未经业主大会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或者改变其用途。

第六章 物业管理服务

第三十九条 业主委员会应当与业主大会选聘的物业管理企业签订书面的物业服务合同。签订合同时,可以参照国家制定的物业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物业管理企业根据业主的委托提供物业服务合同约定以外的服务项目,服务报酬由双方约定。

第四十条 业主委员会应当自物业服务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按照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与物业管理企业办理物业的交接验收手续。

第四十一条 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协助做好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安全防范工作。发生安全事故时,物业管理企业在采取应急措施的同时,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协助做好救助工作。

物业管理企业雇请保安人员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保安人员在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公共秩序时,应当认真履行职责,不得侵害居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妨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第四十二条 物业管理区域内,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等单位,应当直接向最终用户收取有关费用。最终用户是指接受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等服务的最终分户使用人。

前款所列单位不得强制物业管理企业代收前款规定费用,也不得因物业管理企业拒绝代收前款规定费用而停止提供服务。

物业管理企业接受委托代收第一款规定费用的,可以向委托单位收取手续费,但不得向业主收取手续费等额外费用。

第四十三条 物业服务收费应当遵循合理、公开、费用与服务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物业服务收费应当区别不同物业的性质和特点分别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物业管理企业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价格的法律、法规,实行明码标价,在物业管理区域内的显著位置公示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收费项目、计费方式、收费依据和标准等有关事项。

物业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的,物业管理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同时标明基准收费标准、浮动幅度和实际收费标准。

第四十四条 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可以采取包干制或者酬金制等形式约定物业服务费用。

物业服务费用实行酬金制的,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向业主大会或者全体业主公布物业服务资金的年度预决算,并每年不少于一次公布物业服务资金的收支情况。业主或者业主大会对公布的物业服务资金年度预决算和物业服务资金的收支情况提出质疑时,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及时答复。

第四十五条 物业所在地设区的市、县(市、区)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处理业主、物业使用人、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企业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投诉,并将处理结果回复投诉人。

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投诉后,认为该投诉事项不属于其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告知投诉人向有关部门投诉。

第七章 物业的使用和维护

第四十六条 业主、物业使用人和物业管理企业使用物业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在供水、排水、通风、采光、通行、维修、装饰装修、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按照有利于物业安全使用、外观整洁以及公平合理、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原则,处理相邻关系。

业主、物业使用人应当按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或者房屋权属证书载明的用途使用房屋,不得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擅自改变房屋使用性质的,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制止,并及时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四十七条 物业管理区域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破坏房屋承重结构和主体结构、损坏房屋外貌;

(二)违法修建建筑物、构筑物;

(三)损坏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及场地,擅自移动、拆改共用设施设备;

(四)擅自设置营业摊点;

(五)占用、损坏绿地、树木和绿化设施;

(六)擅自在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上安装、放置、悬挂、张贴物品或者涂写、刻划;

(七)擅自在城市中的住宅小区内饲养畜禽;

(八)违反有关规定存放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排放有毒、有害气体、液体,堆放、抛撒废弃物,产生超过规定标准的噪音;

(九)利用物业从事损害公共利益和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十)法律、法规、规章和业主公约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八条 车辆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停放、收费和管理等事项,由业主大会决定。业主大会决定对车辆停放收费的,参照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确定收费标准。

车主对车辆有保管要求的,由车主和物业管理企业另行签订保管合同。

公安、消防、抢险、救护、环卫等特种车辆执行公务,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停放的,不得向其收费。

第四十九条 物业管理区域内的机动车停车场(库),应当提供给本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物业使用人使用;停车位有空余的,可以临时出租给物业管理区域外的单位、个人,但不得转让给物业管理区域外的单位、个人。

第五十条 物业管理企业利用物业的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及场地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应当经物业管理区域内相关业主和业主委员会书面同意并报有关部门批准。经营性活动的收益,主要用于补贴相关业主的物业服务费用和专项维修资金,具体补贴办法由物业管理企业和相关业主、业主委员会约定。业主委员会应当将有关情况报告业主大会。

第五十一条 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等单位,应当依法承担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相关管线和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的责任和费用。

前款规定的单位因维修、养护等需要临时占用、挖掘道路、场地的,应当及时恢复原状。

第五十二条 住宅物业、住宅小区内的非住宅物业或者与单幢住宅楼结构相连的非住宅物业的业主,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专项维修资金。

本条例实施前,商品住房和公有住房出售后未交纳专项维修资金的,住房购买人和公有住房出售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补交专项维修资金。

专项维修资金余额不足时,业主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续交。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设区的市、县(市、区)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专项维修资金收取、使用、管理的监督工作。

第五十三条 专项维修资金由物业所在地设区的市、县(市、区)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代收。

未成立业主委员会的,专项维修资金由物业所在地设区的市、县(市、区)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代管;业主委员会成立的,物业所在地设区的市、县(市、区)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业主委员会成立之日起30日内,将其代管的专项维修资金本息一并移交业主委员会。

第五十四条 专项维修资金应当在金融机构开设专户储存,按幢建账,按户核算。

专项维修资金的代管单位和业主委员会应当每半年公布一次专项维修资金的收支情况。

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第五十五条 专项维修资金属业主所有,专项用于物业保修期满后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不得挪作他用。

专项维修资金按照下列规定使用:

(一)一幢住宅只有一个单元的,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费用,从该幢住宅的专项维修资金中支出;

(二)一幢住宅有两个以上单元的,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费用,从各单元的专项维修资金中支出;

(三)物业管理区域内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费用,按照各幢住宅的建筑面积比例从各幢住宅的专项维修资金中支出。

第五十六条 业主转让物业的,专项维修资金中的剩余部分应当结转受让人。

因拆迁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物业灭失的,剩余的专项维修资金应当退还业主。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物业管理企业资质证书从事物业管理活动的,或者超越资质等级从事物业管理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业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物业管理企业自接到解聘通知之日起10日内不退出该物业管理区域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出;拒不退出的,颁发资质证书的部门可以降低其资质等级直至吊销其资质证书,资质证书由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予以处理。

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改变房屋使用性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罚;给业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破坏房屋承重结构和主体结构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挪用专项维修资金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追回挪用的专项维修资金,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物业管理企业挪用专项维修资金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追回挪用的专项维修资金,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挪用数额2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颁发资质证书的部门吊销其资质证书,资质证书由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建议吊销其资质证书。

业主委员会的成员及其工作人员、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人员挪用专项维修资金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追回挪用的专项维修资金,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挪用数额2倍以下的罚款。

挪用专项维修资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好处,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六十四条 本条例所称共用部位,是指房屋主体承重结构部位(包括基础、内外承重墙体、柱、梁、楼板、屋顶等)、户外墙面、门厅、楼梯间、走廊通道等。

本条例所称共用设施设备,是指物业管理区域内,建设费用已分摊进入房屋销售价格的共用上下水管道、落水管、水箱、加压水泵、电梯、天线、供电线路、照明、锅炉、暖气线路、消防设施、绿地、道路、路灯、沟渠、池、井、非经营性车场(库)、公益性文体设施和共用设施设备使用的房屋等。

本条例所称包干制,是指业主向物业管理企业支付固定物业服务费用,盈余或者亏损均由物业管理企业享有或者承担的物业服务计费方式。

本条例所称酬金制,是指在预收的物业服务资金中按约定比例或者约定数额提取酬金支付给物业管理企业,其余全部用于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支出,结余或者不足均由业主享有或者承担的物业服务计费方式。

篇8:山西省森林公园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风景资源, 规范森林公园建设和管理,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结合本省实际, 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森林公园的规划、设立、建设、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森林公园, 是指以森林资源为依托, 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 按照法定程序批准设立, 保护森林风景资源、自然文化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为公众提供休闲健身、森林旅游、生态科普和科学研究等服务活动的区域。其中, 地处城镇周边、政府组织建设的森林公园统称为城郊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的建设和保护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森林公园的建设、保护、利用和管理, 坚持统筹规划、分级管理、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协调发展的原则, 实行政府主导、林业主管、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发展森林公园事业的领导, 将森林公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为森林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保护和森林公园管理机构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经费保障, 统筹、协调解决森林公园建设、保护、利用和管理中的重大事项。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所属森林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与森林公园相关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所属森林公园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所属森林公园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六条森林公园内的单位、居民以及在森林公园内从事建设、经营、游览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应当履行保护森林公园景观、动植物资源和各项设施的义务, 遵守森林公园的管理制度, 服从森林公园管理单位的统一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破坏、侵占森林公园内森林风景资源的行为有权进行监督、制止和举报。

第二章规划建设

第七条省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省森林风景资源状况, 编制全省森林公园发展规划, 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市、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省森林公园发展规划和本行政区域森林风景资源状况, 编制本行政区域森林公园发展规划, 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报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森林公园发展规划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 与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文化自然遗产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地质公园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等相衔接。

第八条森林公园规划范围内的森林、林木、林地、土地、寺庙、文物、历史文化遗产等, 产权和隶属关系明确的, 其产权和隶属关系不变, 其用途不得擅自改变。

第九条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 按照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办理。

第十条设立省、市、县级森林公园, 申请人向所在地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分别由同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 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报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备案。设立省级森林公园, 还应当事先征得所在地县、市级人民政府同意;设立市级森林公园, 还应当事先征得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同意。

国有林单位申请设立森林公园, 应当符合当地森林公园发展规划。省直国有林单位申请设立省级森林公园, 由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核, 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备案;市直国有林单位申请设立市、省级森林公园, 分别由市、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 报市、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报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森林公园批准设立后, 由批准机关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森林、林木、林地以及其他土地的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可以申请设立森林公园。申请设立森林公园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 符合森林公园发展规划;

(二) 森林覆盖率在百分之六十以上, 其中城郊森林公园林木绿化率在百分之六十以上;

(三) 森林公园面积:省级在二百公顷以上, 市级在一百公顷以上, 县级在三十公顷以上;

(四) 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等级:省级达到国家标准二级以上, 市、县级达到国家标准三级以上, 城郊森林公园可适当放宽标准;

(五)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二条申请设立森林公园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 申请报告;

(二)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 森林、林木、林地以及其他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证明材料。

第十三条申请设立森林公园, 批准机关所属的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实地考察、论证, 出具书面意见。批准机关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书面决定, 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不符合条件的, 不予批准并书面说明理由。

未经批准,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森林公园名义开展相关活动。

第十四条经批准设立的森林公园需要更名、分立、合并或者变更地界范围与隶属关系的, 应当按照设立程序, 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国有林单位设立的森林公园不得变更隶属关系。

第十五条森林公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原批准机关应当予以撤销并向社会公布:

(一) 因管理不善或者不可抗力导致森林风景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景观质量明显下降, 达不到森林公园设立条件且无法恢复的;

(二) 批准设立后三年内未进行建设, 保护和管理措施得不到落实的;

(三) 林地性质或者主要用途发生重大改变, 无法继续保护和利用森林风景资源的;

(四) 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予以撤销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条经批准设立的森林公园应当组建相应的森林公园管理单位, 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法人登记。其中, 国有林单位设立的森林公园和政府筹资建设的森林公园, 其管理单位应当进行事业法人登记, 管理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管理职责不得委托他人行使。

第十七条森林公园管理单位在林业主管部门和森林公园管理机构的监督指导下, 负责组织编制、实施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编制或者修编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设计 (咨询) 单位, 应当具有工程规划设计国家乙级以上资质。

第十八条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在森林公园批准设立之日起18个月内编制完成;森林公园变更地界范围的, 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2个月内完成总体规划修编。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10年, 在规划期满前1年, 应当根据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修编, 并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九条省、市级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应当报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县级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应当报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

经批准的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不得擅自改变。确需调整或者修编的, 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办理。

第二十条森林公园建设应当按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进行, 项目建设应当与周边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相应的防火、服务、环境保护设施应当同时设计、同步建设、同时使用。

第二十一条森林公园核心景观区和城郊森林公园内, 除必要的保护和辅助设施外, 不得建设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永久性设施。

森林公园内禁止建设破坏自然景观、地质遗迹、历史文化遗址、古生物化石遗迹和妨碍游览、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工程设施。已建项目不符合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 应当限期改造、拆除, 恢复植被。森林公园内不得新建高尔夫球场、狩猎场等项目。

第二十二条森林公园内建设各类永久性设施, 应当符合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经森林公园管理单位同意后,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土地等相关手续。

第三章保护利用

第二十三条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开展森林风景资源的调查、监测、建档工作, 编制森林风景资源保护名录, 明确保护对象和范围。

对古稀树木以及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森林风景资源, 应当划定保护区域, 采取专门保护措施。

第二十四条森林公园内的林木应当严格保护。因提高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的需要,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批后, 可以进行抚育或者更新性质的采伐。

森林公园管理单位应当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风景林木、植被, 形成多树种、多层次、乔灌草相结合的森林景观, 丰富生物多样性, 提高森林公园的森林覆盖率、游览观光价值和综合功能。

森林公园内河流、湖泊、岩溶泉、瀑布等自然景观,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进行保护和利用。

第二十五条森林公园管理单位应当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调查、监测和预防, 发现疑似重大或者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等异常情况的, 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并报告当地林业主管部门。

第二十六条森林公园管理单位应当健全护林防火管理制度, 建立森林防火监测和处置体系, 制定防火应急预案, 配备必要的防火人员、设施, 加强防火宣传和用火管理。

森林公园毗邻区域的单位应当协同森林公园管理单位, 共同搞好护林防火工作, 实行联防联治。

第二十七条严格森林公园林地征收、征用、占用审批, 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森林公园林地性质和用途。

国家重点工程、省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确需征收、征用、占用森林公园林地的, 经原森林公园批准机关同意后,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报批。

经批准的建设项目, 项目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加强管理, 采取有效措施, 减少对森林景观和环境的影响。

第二十八条森林公园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 开矿、采石、挖沙、取土、毁林开垦等;

(二) 损毁高山草甸;

(三) 在非指定区域使用明火;

(四) 伤害或者擅自猎捕野生动物;

(五) 采挖树木 (苗) 或者树根;

(六) 擅自移动或者损毁园内设施、设备和游览服务标识;

(七) 刻划、污损景物景观或者损毁林木、花草;

(八) 随意丢弃垃圾;

(九) 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九条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建设、经营森林公园景区 (点) 旅游开发项目。

森林公园管理单位可以以森林风景资源使用权, 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引进社会资金, 按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建设、经营森林公园景区 (点) 旅游开发项目。合作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 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第四章服务管理

第三十条森林公园建设完成, 经同级林业等有关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办理相关手续后向公众开放。未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的, 不得向公众开放。

第三十一条省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森林公园建设、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实行森林公园分类分级标准化管理。

第三十二条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森林公园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提供相关服务, 并接受社会监督:

(一) 加强对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 建立健全森林公园监督管理制度;

(三) 对森林公园管理单位履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 对森林风景资源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五) 建立和完善森林公园信息系统, 组织对外宣传推介, 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第三十三条森林公园管理单位应当加强管理, 保护公园环境, 完善服务设施, 提高服务质量:

(一) 健全公园管理制度, 建立信息统计报送制度, 建设宣传和信息发布等公共服务平台;

(二) 加强对公园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管理;

(三) 加强对公园内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管理、服务、指导;

(四) 加强公园安全管理, 根据生态承载力确定游客接待容量, 在危险地段和游客可能遭受伤害的区域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和警示标识, 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五) 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减免门票, 为老年人、儿童、学生、现役军人、残疾人等提供优惠, 有条件的免费向公众开放;

(六) 城郊森林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

(七) 提供游览服务设施以及无障碍设施;

(八) 在明显位置设置游览路线、服务设施等标识标牌, 公示收费事项, 告知禁止事宜;

(九) 加强生态科普宣传, 普及自然科学和生态文化知识。

第三十四条森林公园门票的收费标准, 由省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 根据体现公益、合理成本、分类定价和公开透明的原则, 区别不同性质和特点确定。

其他相关服务收费标准, 由价格主管部门根据分级管理、公开透明的原则确定。

第三十五条国有林单位设立的森林公园, 其门票以及相关收入应当上缴同级财政,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专项用于森林公园建设、维护和管理。

森林公园门票收入的百分之三统一上缴省财政, 统筹用于全省森林风景资源调查、监测、建档和森林公园的管理工作。

第三十六条森林公园内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园管理制度, 诚信经营、文明服务, 在森林公园管理单位指定的区域从事经营活动。

在森林公园内进行教学科研、采集标本以及影视拍摄、集会活动的, 应当征得森林公园管理单位同意, 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未经批准, 不得开展相关活动。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 有关法律法规有法律责任规定的, 从其规定。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八条第二项规定的, 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森林风景资源破坏的, 责令恢复原状、赔偿损失, 并处以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五项、第六项, 第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 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七项、第八项, 第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 由森林公园管理单位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予以批评教育;拒不改正的, 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森林公园管理机构、森林公园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上一篇:我的成才梦班会主持稿下一篇:句句暖人心